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时间:2023-11-15 17:45:05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司法会计;制度建设;问题;对策研究

我国虽然有司法鉴定法规、也有《刑事诉讼法》对司法会计及“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规定,但这与司法会计专门法或者司法会计执业准则相去甚远。司法会计在我国司法界属于新兴学科领域,至今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加以支持,故司法会计诉讼支持及鉴证业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司法会计行业协会来制定相应的执业准则来对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因此,在遇到相关难题时,也只能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对司法鉴定方面的一般性规定进行定夺。由于缺乏统一的执业准则,无论是会计司法检查还是会计司法鉴定亦或是专家辅助工作,都缺乏操作性和规范性,从而导致司法会计结论的评断和运用的不规范、不科学。

1 建立会计司法鉴定制度与专家辅助人制度并用的体系

在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界,目前最主流的观点是“二元论”即认为司法会计包括会计司法鉴定和会计司法检查,但诉讼支持的范围不只是会计司法鉴定,还包括专家证人、专家辅助人及专业咨询人等。可见,我国司法会计的定位还不明确。

(1)完善会计司法鉴定制度

司法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会计司法鉴定人参与到诉讼中时,帮助法官对案件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理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会计司法鉴定人是由法官依职权或经当事人申请而指派或聘请,且必须处于中立地位,也即独立于双方当事人,其提供的鉴定意见理所当然的成为一种独立的诉讼证据。但法官并不比当事人具有判断鉴定人优劣的能力,且法官的指定容易导致其更倾向于自己所选择的鉴定人的意见。因此,我国的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应学习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将该权利下放部分到当事人手里,只有双方对鉴定人的选择有争议时,方能由法院从鉴定人名册中选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因此,会计司法鉴定人也必须出庭接受质证,否则其鉴定意见将无法被采信作为定案依据。

(2)建立司法会计专家辅助人制度

在会计司法鉴定制度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专家证人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引入司法会计专家辅助人制度,并参考专家证人制度,允许当事人自主选聘司法会计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以实现诉讼的公平和效率,使我国司法会计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3)完善会计司法检查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侦查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应当进行勘验或者检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司法会计人员参与会计司法检查,也应当出台相关规定加以约束和完善。在会计司法检查中,侦查人员仍然是主体,而司法会计人员只是作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作用。侦查人员虽然无法对司法会计人员的专业意见进行辨别,但进入司法程序之后,若要使得侦查过程中的检查报告成为证据,还需要法庭的质证,此时,对方当事人则有权聘请专家证人或专家辅助人对该证据进行质证,若是虚假或错

误的检查意见,则仍会被排除。只有规范会计司法检查业务,才能更有效的为司法机关发现犯罪和指示侦查方向提供最有利的证据和线索。

2 拓展我国司法会计业务范围

一是发展司法会计诉讼支持业务。司法会计诉讼支持业务指的是司法会计从业人员受法院或当事人的聘请和任命,为解决案件中涉及财务会计的专业问题。会计司法鉴定业务是我国司法会计人员的传统业务,往往只就专门的某一问题进行鉴别和分析,其涉及的范围较小。而对于司法会计专家辅助人业务,可借鉴美国法务会计的做法,不能将业务范围局限在法庭之上,而应当拓展到诉前的风险分析与策略制定;诉中的证据审查、收集工作;和解中的协商谈判,以及损失计量等方面。二是完善司法会计调查服务。司法会计业务多数集中在侦查经济犯罪案件方面,受侦查机关的委托进行协助调查,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和方向。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将业务范围扩展到私人业务财产规划与纠纷处理及企业破产清算业务等方面。

3 合理设置我国司法会计准入资格

目前,司法会计行业存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法律知识等情况。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司法会计准入机制,从源头上保证司法会计从业人员的高素质。在知识和技术要求上,熟知会计和审计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及证据规则知识,掌握较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方法,才能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可疑的蛛丝马迹。在职业道德品质上,从业人员应当时刻秉持公正的态度,用专业的精神对相关问题作出客观的评价;应当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才能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才能得到法庭和当事人的信任。

4 完善司法会计监督与问责机制

借鉴美国法务会计师理事会的做法,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立注册司法会计师专业委员会,管理并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拓展司法会计服务领域。如建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支持体系,与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研究中心;建立与司法会计业务相关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促进司法会计业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事务所的资质进行综合评估、评定等级进行备案;创建司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提供平台等。建立司法会计职业准则。司法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即司法会计人员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胜任、承接司法会计工作;建立司法会计执业准则,包括司法鉴定准则、司法会计调查取证准则、专家辅助人业务准则、司法会计其他业务准则;完善司法会计报告准则;构建司法会计道德规范,包括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司法会计从业人员问责机制,最大限度的体现司法会计在经济和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高职法律;人才培养;创新;管理体制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专业曾经培养了大量的法律实务人才,但近年来却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根据麦可思研究报告,法律事务专业从2011年开始连续5年都是高职高专的红牌专业,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困境[1];而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法院需要大量具有法律素养和速录技能的辅助型法律专业人才———书记员。江苏省法院作为书记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2013年以来,在书记员招录社会化、培训专业化、管理序列化、保障职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了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肯定,试点经验正在全国逐步推广[2]。书记员岗位一直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岗位,作为江苏地方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要主动适应江苏司法改革关于书记员职业化的需求,创新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对口就业,为江苏法院系统培养具有法律素养和速录专业技能的合格书记员。

一、高职法律人才培养的困境

高职法律人才培养存在才社会认可度不高、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本科的区分度不明显、高职法律人才培养中技能培养欠缺和高职法律教师实践能力、教学针对性弱等等人才培养困境,无法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高职法律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

高职法律专业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体现为招生难和就业难。法律类专业是传统的人文学科类专业,对于法律专业的认知,家长和高考考生总是和国家司法职业资格考试相联系,就业岗位就是法官、检察官、政府机关法律工作者和律师,入职门槛很高,存在着专业认知的误区,家长和考生更愿意选择一些入职门槛较低,对口就业岗位灵活的经济类、贸易类专业。由于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没有遵循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法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前的聘用制书记员岗位流动性大、社会保障薄弱,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没有明确对口的就业岗位,其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二)高职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的区分度不明显

高职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直沿用传统的法学本科学科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完全是本科法学教育的压缩版,课程设置过分考虑体系的完整性,完全照搬本科教育的16门核心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而高职法律专业由于学制、学时和学生理论素养的限制,无法达到本科教育的目标,也无法形成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特有的技能。

(三)高职法律人才培养中技能培养欠缺

高职法律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法律辅助型人才,但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核心技能是什么和如何实现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专业建设中,往往错误地认为调解技能、法律文书写作等技能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工作的核心技能,没有正确区分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岗位职责。书记员的的职责是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并办理与审判有关的其他事项。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需要书记员具有法律素养和速录技能,而速录技能培养欠缺。

(四)高职法律教师实践能力、教学针对性弱

高职法律专业教师团队都是法学学科教育体系培养的法律专门人才,学术型居多。学科型人才在实施人才培养的时候更多沿袭的是学科型的内容和思维,无法有效实现技术技能型法律辅助人才的专业教学目标。以书记员工作实务课程为例,作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仅仅设置了32学时,无法体现其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同时,没有书记员的工作经历的专职老师,只能沿用教材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堪忧。

二、江苏省法院书记员管理体制改革

(一)江苏省法院书记员管理体制改革背景和成效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法院正积极稳妥推进司法改革。江苏省法院坚持实际,从2013年起大力推进与法官员额制相衔接、符合审判辅助职业特点的书记员管理制度改革[3]。书记员是法院审判活动的重要支撑,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主要是法律素养和速录技能(标准要求为听打120字/分钟、准确率90%)。书记员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应围绕定位、定员、定责。所谓定位就是明确书记员在法院的地位。明确书记员的职业身份,聘用制书记员属于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司法雇员,对聘用制书记员完全按契约化模式进行管理;书记员采取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将书记员职务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每级各设三个等次,形成“三级九等”的职务(位)序列体系。其薪酬待遇和办公经费等由财政全额保障。所谓定员就是配合法官的员额制改革,现阶段按照法官和书记员1∶1的比例配比,并逐步实现1∶1.5配比的目标。省各级院需要6000-9000名左右的书记员。所谓定责就是书记员的职责就是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并办理与审判有关的其他事项[4]。2015年,江苏省法院会同省人社厅联合下发《书记员岗位等级培训考核办法(试行)》和《书记员岗位等级标准》,为推动书记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依据;2016年,江苏省委组织部、政法委、省高级法院等等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推进书记员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保障2016年年底前全省三级法院书记员按司法雇员单独序列管理的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实到位[5]。

(二)江苏省法院系统的书记员需求状况

书记员岗位需要既有法律素养又具有速录技能的专业人员,但是传统的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欠缺或者不重视对学生速录技能的培养,而速录技能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短期内无法实现,也导致法院书记员需求旺盛,但是合格的应聘人员占比不高。而速录技能过关的其他专业人员,由于法律素养的欠缺,或者无法通过法律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试,或者勉强通过考试后,庭审时往往变成了速记员,听不懂法律专业术语,笔录制作不规范,无法胜任书记员工作。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应该立足助力江苏地方司法改革,为江苏地区法院培养合格的书记员。

三、高职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

(一)高职法律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职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应具有开放办学的理念,其主要包括体系开放、机制开放和模式开放三个层面的含义[6]。第一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职法律事务专业要服务江苏地区司法改革的需求,配合江苏书记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江苏法院培养具有法律素养和速录技能的优秀的书记员人才。第二是学校和法院校政合作育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机制;法律专业团队与省法院根据书记员岗位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书记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政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法律专业承担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速录技能训练;法院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书记员岗位技能全方位训练,真正实现校政一体化育人。第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两翼[7]。素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灵魂,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速录技能,培养学生对法律职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意识,良好的法律文化素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并培养其法庭速录、庭审管理、卷宗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管理、程序管理、文书送达、一般法律事务咨询、纠纷调解和简单法律文书草拟等职业能力。

(二)高职法律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

凝练书记员专业方向,突破人才培养瓶颈的高职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高职法律人才培养不同于本科教育,应具更强事务性、实践性。依据江苏省法院书记员制度改革发展要求,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凝练书记员专业方向,突破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建设瓶颈。培养具有法律素养和速录职业技能,具备法庭速录、卷宗整理、一般法律事务咨询、纠纷调解和简单法律文书草拟等职业能力,能够从事法院书记员等各类司法辅助工作,胜任司法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法律人才培养内容创新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3

【胡永权博士,祖籍顺德,出生于香港,北京大学法学博士,D&C Consultants Limited董事,从事企业顾问工作近二十年,为香港、内地一些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也被行业内人士称为“公司医生”。同时喜爱太极,在太极的以柔克刚、一静一动中演绎着无限的人生追求。】

新兴的行业专业的服务

一般在人们印象中的医生都是穿着白大褂、拿着药方单,为病人驱除疾病的“天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司医生”渐渐引人关注,不同于专业医生为病人提供服务,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或公司,针对企业或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帮助企业或公司渡过难关,达到良性运营。

胡永权博士正是一名“公司医生”,虽然没有穿白大褂,但却有着专业医生一样扎实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对一些运营不顺畅、发展不顺利的公司或企业,总能“对症下药”,根据企业或公司的实际情况,认真检查其“病因”、“病理”后,进而开出合适的“药方”,从而真正解决企业或公司的“病症”,做到“药到病除”。多年来,经他“诊治”的企业或公司不计其数,而大部分都在他的“妙手”的指点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运营。

祖籍顺德的胡永权博士,在香港出生,并在香港接受系统的教育,后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2004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香港。回到香港的他即从事企业顾问的工作,给企业或公司提供一些发展建议和发展方向,而这项具体工作又称为“公司医生”。恰如其名,企业或公司也会遇到发展困难、面临瓶颈的束缚,而此刻的企业或公司如同人生病一样,会很痛苦、焦急,也急需医生来诊治,而“公司医生”则是专门为企业或公司“看病”,为企业或公司“开药方”的人。

如今,胡永权博士的客户有内地的,也有香港的。“其实,这些企业或公司遇到问题的每个阶段皆可变成一个模式。”胡永权博士解释说:“一般要看这个企业或公司刚开始能不能盈利,管理是否到位,如果企业或公司在第一关不能盈利的话,也谈不了何为管理,这样,资源也无法达到一定的层次,即使看似很规范,也必须跳出一个圈子。其实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在企业或公司有一定的盈利、稳定下来的时候,第二关要考虑的是如何理顺财务、增加流动性,在完成第二关的目标后,就应该再上一个阶段,完善组织管理,如此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企业或公司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合理的运营,趋向完美。”

正如胡永权博士所言,企业或公司在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共同的东西,但首要关键的是看是否可以盈利,如果没有达到盈利模式,则无法进入后续阶段或层次。有可观的盈利才能进入另一个阶段。第二阶段就要过财务关,能掌握和灵活运用财务技巧,犹如学武者打通任督二脉,企业便充满活力,有条件做大做强。但是要做大做强,企业必须冲破第三个难关,第三关就是完善组织管理,只要完善组织管理,企业的发展才有无限可能。而这些也是企业或公司运营、发展的一般模式,大部分企业都经历这样一步步发展的过程。

在行业内有着二十多年历练的胡永权博士更深知作为一名专业的“公司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要求。“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其次要有着对市场、经济的宏观看法。”其实,关乎企业,每十年会有个大危机,而体现一个优秀的“公司医生”专业方面的则是如何帮助企业或公司规避风险。据胡永权博士介绍说,一般大企业能合理规避风险,也不乏一些规避不了风浪的企业。

多年来,在胡永权博士的帮助下,很多企业或公司成功转型,不断发展,其中,亦有不少企业或公司成功上市。对此,胡永权博士表现得十分平淡,他认为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为这些企业或公司提供服务而已,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执着和澹然不得不让人钦佩。

悉心的呵护执着的发展

由于在助一家公司重组,如今,胡永权博士有将近2/3的时间在上海。在香港,他成立一个私人办公室,招纳几个助手帮助联系客户。

“我们与很多企业合作时间很长,最开始的时候,有几家企业要求我继续跟进,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我们提供长期的服务。”胡永权博士介绍说:“有些企业,我们为其服务了差不多15年了,而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如同家庭医生一样,悉心而专业。”

多年来,胡永权博士为很多企业或公司提供悉心而周到的服务,而其中也不乏棘手的案例。让胡永权博士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家总体70%―80%业务累计在单一国家,一年盈利5000万左右,而在金融海啸来临时,由于所在业务国家货币贬值、一些大客户停止订单,偶尔的订单价格也减至30%,直接影响到公司生意。当时这家工厂有员工2000人,由于金融海啸的影响,连续几个月都处于亏本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复杂状况,胡永权博士与这家公司负责人商量如何度过难关,直至熬到第二年四月份,才迎来了相对宽松的局面。“一定要坚持”胡永权博士说。诚然,在他贯行“坚持”的理念下,这家公司没有放弃,成功走出了金融海啸带来的阴霾,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在金融海啸期间,很多企业或公司主动与政府联系,寻求帮助,而胡永权博士作为一个旁观者,更清晰地掌握其中的秘诀,进而为企业或公司找到最优的方案,帮助他们走出难关。“其实,每到最后关头,不是解决,而是要坚持。”胡永权博士说:“只要坚持,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坚持是企业或公司面临困境的试金石,只要按照最初的梦想一路执着走来,任何困难和压力都迎刃而解。

胡永权博士享受最大的快乐则是企业或公司能够接纳自己提供的意见,且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帮助企业或公司走向成功之路。面对未来,胡永权博士希望为更高层次的公司服务,不断研究战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提升自己。相信在他的努力下,定能为更多企业和公司带来悉心的服务。

后 记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4

值得注意的是,李宁品牌多年来的成长历程一直是与体育赞助活动密不可分的,李宁品牌以往每一次的经典成长瞬间几乎都有体育赞助的身影,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提供的是巨大的机会,李宁公司对此也显示了莫大的信心,这也为体育赞助活动推动李宁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缘于产品属性,体育产品行业与体育赞助产生姻亲关系似乎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对天然工具的合理利用依然是体育产品行业首先应该研究的课题。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市场总监伍贤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认可关于体育赞助是李宁品牌推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的说法,也向记者分析了关于李宁公司运用体育赞助推动品牌发展的理论模型。

抓住金字塔的顶端

如果说体育赞助活动与体育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姻亲”一词来形容,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体育赞助活动对体育产品品牌提升产生巨大作用呢?

伍贤勇用一个金字塔模型进行了直观的解释。他说:“体育运动的人群中有一个规律,我们可以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示,处在金字塔最顶端是部级的运动队,下来是专业运动员,下来是运动爱好者,最下面是普通消费者。而从体育产品行业的内在运营规律来说,体育品牌的影响力是从上往下的,国家队使用的一些装备、服装会影响下面的专业队,而且对体育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都会有个示范的作用。每当我们赞助了国家队或者部级运动员,对我们的目标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充分利用运动营销,抓住体育赞助这个工具的原因。”

除了行之有效的商业示范推广作用之外,关于企业使命的感知也是李宁公司广泛参与体育赞助活动的原因之一。伍贤勇说:“这种使命感中间包含两个层面。首先一个是,李宁董事长是世界冠军,从他的性格来说,做什么都喜欢获胜,这也就成了贯穿我们公司的一个价值观,就是做什么我们都想成功;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对中国体育的感情和民族情结,我们是真的想要帮中国体育的发展,也帮我们自己发展。”

广泛的体育赞助活动也成了李宁公司社会责任感的最佳体现。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得多,但是中国的体育产业只有美国的2%大。这个悬殊的对比来源于经济发展水平,也来源于生活习惯,而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伍贤勇认为:“李宁公司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相吻合的,我们对体育的理解一直是本着源于体育,用于体育这个信念,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在社会公益领域和体育领域的投入,真正激发潜在于中华民族的那股莫大力量,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李宁先生很民族化的一个想法。”

做好一个品牌包含三方面的内涵:品牌、产品和渠道,而李宁公司目前进行品牌推广的主要手段除了体育赞助之外还有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伍贤勇介绍李宁公司青睐这两种推广方式的理由是:首先,在中国市场上,在消费品领域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就是电视媒体,而在一些商圈和体育场馆做户外广告也是李宁公司经过认真考虑认为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

主攻专业市场

最近一二年中,李宁公司对篮球和足球赛事的赞助活动明显增多了。2003年2月,李宁公司与中国足球名将李铁等人签约代言产品,并且很快在产品研发方面进行跟进,推出了“铁”系列专业足球鞋。在篮球方面,也与国家队的几名主力以及阿迪江教练签约,2003年12月,李宁还赞助了中国奥运男篮希望队。

通过在体育赞助这个有效的市场工具上的方向变化,我们也可以感知李宁公司在产品方向上正在进行一次比较大的改变,他们把目光更多地锁定在了篮球与足球的专业市场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伍贤勇的解释是这种转变是结合李宁公司的目标而进行的。他说,可以说以前李宁牌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介于休闲和运动之间的品牌,李宁的产品有大众化的特征,但是一个体育产品品牌要真正成为一个强势品牌的话,专业性方面就需要有很大提升。李宁品牌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世界主流的体育品牌,而要成为主流的品牌就要进入一些最主流的运动项目。目前来说,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篮球和足球都是最广泛受众的体育领域,所以这两年李宁公司就加强了在这两个领域的赞助。在与世界超级体育品牌的竞争方面,李宁在篮球领域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耐克,在足球方面是阿迪,而李宁公司的目标是在中国市场的这个领域争取做到前三名。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在篮球和足球市场上的倾向时,伍贤勇的回答是:“从资源的角度来说,我们肯定会有侧重点,因为之前我们在这两个领域没有涉足,我们慢慢地会向篮球更倾斜一些,篮球可能是我们更重点的,重中之重吧,但足球我们也不会忽视它。”他的理由有二:一是侧重点以后会向篮球倾斜,也是基于一个事实——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喜欢篮球的已经超过了喜欢足球的;另一方面就是,球星的促进作用很大,中国出了姚明,出了这样一名世界级的球员,这对中国篮球运动的推动会很有帮助。

关于奥运赞助

2008年的奥运会是一个扑面而来的机会,李宁公司显然会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自己。伍贤勇的说法是——李宁公司会更重视对奥运的投入,这句话中间的“更”字是源于李宁公司多年来赞助奥运中国代表队的历史。

199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1996年残疾人奥运会以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李宁的运动装一直是中国运动员的标准装备,今年的雅典奥运会国家队出征装备(领奖服、部分日常服装)都是李宁公司赞助的。而且,李宁公司还常年赞助中国乒乓球队、体操队、射击队、跳水队等,并为这四支专业队提供专业比赛服装。

伍贤勇说:“我们去年与盖洛普公司做了一个定量的市场调查。当被调查者被问及哪些体育品牌和奥运联系比较紧密,以及2008年奥运会他们希望什么牌子去赞助中国队时,有63%的消费者认为是李宁品牌,只有19%的人认为是耐克,差不多18%的人认为是阿迪。通过这项调查我们也能看到,通过我们对奥运会的持续赞助,消费者对我们品牌的认知更明确了,通过我们对国家队的赞助,我们与中国体育的联系已经很紧密,大家一想起要赞助国家队都是想到李宁,而关于2008年的奥运会有关赞助权我们也在全力争取中。”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 司法鉴定 专家辅助人 技术调查官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58-01

一、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主体间的联系

实践中对知识产权司法鉴定起作用的主体主要包含鉴定人、鉴定机构,专家辅助人,技术调查官这三大类。知识产权司法技术鉴定制度、专家证人制度以及最新引进的技术调查官制度之间存在内部联系,完全可以在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并行存在。首先,三者均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一点是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活动能够更完善合理的基础,只有三者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彼此间沟通才能更顺畅,不仅有利于准确定位和讨论案件争议焦点,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当庭质证,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其次,在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三者的相互作用能够使鉴定活动更为中立客观,弥补彼此的不足。实践中的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更多的是司法部门委托相关的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出具鉴定结论。这之中,法官因其专业知识的局限可能无法准确定位该知识产权案件所争议的焦点,这时法院内设的技术调查官可以对法官进行专业说明,帮助法官准确定位案件争议的焦点。而当鉴定结论作出后,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基于对自己聘请的专家辅助人更信任的原因,会要求专家辅助人出庭对相关技术进行说明,不仅可以保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能够保证当事人质证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主体间的区别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鉴定机构与专家辅助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两者的启动主体不同。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中,技术鉴定的启动往往由司法部门主动委托具有一定资质的鉴定机构、鉴定人,比起在某一领域擅长的专家辅助人,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所出具的鉴定结论更具有权威性,所以法院会首要选择知识产权鉴定机构。而当事人双方通常会选择更具灵活性的专家辅助人的专家辅助人,因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定鉴定人、鉴定机构通常鉴定时间长,鉴定费用也相对较高。其次,执行成本不同。知识产权案件虽然必定会涉及一些技术事实的认定,但是并不是所有案件的争议均需要委托给法定知识产权鉴定机构、鉴定人进行鉴定,有些案件所涉技术问题可能并不高深,仅仅是因为审理法官不具备相关专业技术背景,无法直接作出技术事实判断,而不得不借助司法技术鉴定。这时,专家辅助人的灵活性的特点就能够弥补技术鉴定制度的不足。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鉴定机构与技术调查官之间的区别总结为两点。第一,两者的法律地位不同。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是独立于司法部门的第三方主体,正因为其独立性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中立客观;而技术调查官是法院内设的一个职位,就其本质,更倾向于法官的辅助人。第二,两者的主要职能不同。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是根据司法部门的委托,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司法鉴定,出具鉴定结论。除此之外只需参与证据的说明、质证即可。技术调查官的主要职能在于帮助法官准确定位待鉴定的争议焦点,向法官解释鉴定结论的意思,庭审中可以直接向当事人、专家证人或鉴定人提出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沟通等。相比于鉴定机构、鉴定人只参与庭审的部分环节,技术调查官可以参与整个庭审过程。

相比于较为传统的司法技术鉴定制度,专家辅助人和技术调查官的出现,在某些方面弥补了技术鉴定机构、鉴定人的不足。但从本质上讲,专家辅助人与技术调查官依然存在区别。首先是两者的法律地位不同。同上论述,技术调查官是法院内部的设置,作为法院的正式工作人员,其地位相对于由一方当事人聘请的专家辅助人而言立场更为客观公正,其专业意见对于法院而言,相对更具参考价值。而专家辅助人通常由一方当事人聘请,运用其具有的专门知识来帮助当事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并接受质询,但仅局限于说明与阐述,不能给出主观性结论,由此也就引出接下来两者另一区别,即关于中立性的问题。虽然不论哪个国家都要求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必须基于客观事实,保持中立,当事人选择的专家辅助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缺乏客观性这一问题,这也是专家辅助人这类主体自身存在的最大问题。但市场经济的永恒法则告诉我们,为自身谋求私利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是理性经济个体的本能行为。而在我国,本就担任审判角色的法院,是绝对中立的主体,也就意味着作为内部员工的技术调查官,其身份本质上要比当事人聘请的专家辅助人更为中立客观一些。

参考文献:

[1]强刚华.试论中国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官制度的建构[J].电子知识产权,2014(10):84-90.

[2]徐康莉.知识产权案件专家协助制度研究[J].中国司法鉴定,2013(4):69-77.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__市政府审批、监管、服务、监督创新实施方案》精神,推动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要求落到实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为我市参加司法考试人员及经济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结合窗口服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做大做强做优法律援助事业,以落实市政府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主线,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为参加司法资格考试人员提供一流的服务,为我市司法行政事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二、行政审批的内容

我局的行政审批事项主要是二项:一是司法资格考试,二是法律援助审批事项。

三、服务对象及内容

(一)司法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5.品行良好。

(二)考试方式

国家司法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具体考试时间和相关安排在举行考试3个月前向社会公布。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国家司法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命题范围以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为准,采用闭卷的方式,实行全国统一评卷,成绩由司法部公布。

(三)资格授予

每年度国家司法考试的通过数额及合格分数线,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后公布。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成绩合格的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司法部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由司法部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法律职业资格授予及颁发证书的具体办法,由司法部规定。

(四)法律援助的范围。公民对下列事项需要,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助金的;

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和维护其他劳动保障权益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或者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产生民事权益的;

7.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主张民事权益的;

8.因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损害、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造成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请求赔偿的;

9.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事项。

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公诉案件中的被告人、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或者近亲属,以及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人,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或者委托诉讼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 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犯罪嫌疑人、公诉案件中的被告人也可以在被刑拘后根据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四、服务形式

1.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指定专窗、专人负责做好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行政审批工作。

2. 认真做好法律咨询、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等服务工作。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属于诉讼事项的,向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属于侦查或者审查阶段刑事案件的,向办理案件的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属于非诉讼法律事项的,可以向有权处理机关所在地、申请人住所地或者事项发生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都可以受理法律援助申请的,申请人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向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的,由最先收到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五、工作要求

1.市行政服务中心司法局窗口办理事项要进行全程跟踪,并上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2.代办事项资料不全的,应及时一次性告知其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和证据。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供下列材料:(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权的证明;(二)经济困难证明;(三)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经济困难证明由申请人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出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经济困难证明应当如实载明申请人家庭人口状况、就业状况、家庭财产、家庭人均收入等信息。

3.建立和完善服务群众的高效审批制度,大力推进“983”(即98%的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时限在3个工作日内)目标的实现,落实承诺,取信于民。

4.进一步落实岗位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超时默许制、服务承诺制等各项服务制度。

六、工作考评

1.实行领导负责制。大厅要把做好行政审批制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窗口首席代表负责制,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注重工作实效。

2.建立工作台账。办事大厅要立足实际建立行政审批工作台账,做好工作记录,形成月报、季报、年报制度。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专家证人:中立

一、国内关于“有专门知识的人”法庭地位相关规定

2002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第一次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作证进行了具体规定,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专家证人仍有很明显的差别。此时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只是起到一种辅助质证的作用。2012年3月14日通过修改决定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诉讼法率先在法律中明确了“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同时在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予以细化,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作证制度适用鉴定人出庭的有关规定。刑诉中基本默认了鉴定人与“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的同等地位。

2012年8月31日第二次修订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2014年12月18日通过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该条进行了细化,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在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代表当事人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或者对案件事实所涉及的专业问题提出意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就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申请的,相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最新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就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这样的观点似有不当,值得商榷。

二、简介英美法系关于专家证人地位的规定

专家证人是英美法系中证人的一类,享有和证人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特指具有特定实践经验或专门知识,在法庭上针对专业性问题阐述判断性意见的证人。[1]在英美法系对抗制诉讼模式下没有鉴定人的概念,鉴定人称为专家证人,鉴定人是大陆法系职权主义的产物。相对于鉴定人制度,英美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当事人平等的要求。

在英国,专家证据能够扩大和延长法官的感知能力,帮助法院查明有关技术事项的因果关系,进行事实认定,如查出客体的共同特征和差别,精确测定受检客体质量和数量,客观记录和复制痕迹、物证,进行同一认定,运算和处理各种信息等。英国1999年施行的《民事诉讼规则》第35条明确规定了专家证人对法院的优先职责:“专家证人的职责,在于以其专业知识帮助法院解决有关诉讼程序涉及的问题;专家证人的职责,优先于专家证人对指示人或者费用承受人之义务。”[2]由此得知在英国专家证人只是对案件中的的专业领域的事实问题给出意见,主要是辅助法院解决诉讼过程中的专业领域的事实,而不是当事人的证人。

在美国,普通法规定了专家证人适用的限定条件中有一条是“审查陪审团是否需要专家的辅助。”在这一点上美国的《联邦证据规则》与普通法一样,认为专家证人是辅助法官和陪审团来理解案件的,就是事实的解释者。[3]

在大陆法系国家,鉴定人实际上享有高于一般证人的诉讼地位,其鉴定结论也被赋予比普通证人证言更高的证明力。但是在英美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下,专家证人也只是证人的一种,其证言也是证人证言,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证言罢了。专家证言与普通证人证言“无论是在诉讼地位上还是在法律作用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我国诉讼法引进了专家证人制度,但与英美国家的专家证人又不完全相同,我国不叫专家证人,而叫“有专门知识的人”,这其实只是一种 “专家辅助人”。

三、我国“有专门知识的人”

(一)“专家证人”或“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当事人化问题

关于对抗式专家证人制度最主要的批评在于,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证人往往会被当事人的律师所掌控,常常只选择提供那些具有倾向性的证据,从而将这些专家异化为其当事人利益的鼓吹者。

正如有学者所说的:“或许对专家证人最经常的批评是他们经常变得有倾向性,变成当事人的代言人而不是科学的客观发言人。”“对于专家证人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的担心已经成了法庭在决定专家证言的可采性时的一种未明言的或半明言的基础。”由于专家证人由当事人双方聘请,并由当事人支付报酬,并且往往是很丰厚的报酬,因此,许多专家出于感情、经济利益等因素而提供具有倾向性的证言,并“带着极大的热情拼命地维护聘请他们的顾客的利益”。一种几乎是普遍的看法使医生把审判看成是一个‘我们这边’应该获胜的游戏。因此,专家证人成了当事人的证人,成了当事人及其律师的诉讼助手,而非用来帮助法庭客观地认定事实的“法庭的证人”。[4]可以说,专家证人的当事人化是专家证人制度的一个典型特征。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就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我们的司法解释不仅没有避免专家证人中已经出现的专家证人当事人化、商业化问题,还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当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仔细思量。

(二)我国“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地位

“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作证制度在立法上的不断完善,是我国引入专家证人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与两大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进行对比,会发现我国“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作证制度很不完善,只起到“专家辅助人”的作用,尤其是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就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有专门知识的人就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是证人证言,只是一种专门问题的相对客观的分析解释,并无任何立场,并不能一律地代表当事人的意思,例如在英国专家证人提供的专家证据与普通证人提供的证言一样"都是举证方承担举证责任的具体途径,因此具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是否可以视为当事人的陈述值得商榷。就司法传统而言,澳大利亚显然深受英国的影响,也发展出一套较为明显的对抗制诉讼制度。在澳大利亚,专家证人也一般由诉讼双方当事人提供,于是专家证人也理所当然要服务于当事人。但是,当今专家证人的地位趋向中立,这是专家证人制度在澳大利亚近年来发展的一方向。当前,专家证人越来越重视为法庭服务。呈递法庭的专家证言应当是地位独立的专家的陈述;专家证人应当在其专业领域内向法庭提供独立、客观、无偏见的证言;专家证言应当始终以事实为依归。

专家证人和专家证据制度自然地、历史地产生于纯粹对抗制的普通法系,相较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法系特征、制度安排等因素难以融会贯通,我国选择了进行部分移植。我国“具有专门知识的人”[5]目前并无直接给出一个确定的具体概念,因此“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律上如何定位是各有不同的。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有关著作、论文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作出了多种解释:李国光主编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一书将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界定为专家辅助人[6],也有的将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称为鉴定辅助人,还有的将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表述为专家证人[7]。从证据规则的渊源来看,引入这一制度无疑是吸取了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的经验,例如,在司法领域对于法庭指派专家的呼声不断高涨。通过指派专家证人,法庭在诉讼进程初期就可以对案件进行干预并且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法庭可以只采用一个专家的证言从而避免对立的专家在法庭上导致的成本消耗,这既有利于减少诉讼成本,又有助于避免专家行为当事人化的可能性。虽然从体例排列上将其列在鉴定人之后,但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律上的定位应仍是证人,不应有当事人的立场。

借鉴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的专家证人制度,但应该坚持其固有的内函和外延,而非面目全非,但应专家证人的功能是帮助法官、当事人澄清专业领域的事实,应当像一般证人一样是中立的。因此,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就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令人存疑,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季美君,姚石京. 《国外专家证人制度探析及借鉴》. 《中国司法》,2012年第8期.

[2]齐树洁. 《英国司法制度》.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3]詹姆斯 W 麦克尔哈尼. 《美国庭审宝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4]郑昱. 《论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海峡法学》,2011年6月.

[5]郭华. 《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创新的实用主义及立法的模糊立场――基于司法实践的一种理论展开》. 《中国司法鉴定》,2013年第5期.

[6] 樊崇义. 《公平正义之路――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条文释义与专题解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 聂敏宁等. 《四川规范知产案件专家证人出庭作证》. 《人民法院报》,2012年4月19日第1版.

作者简介: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司法鉴定;出庭

司法鉴定人出庭,包括法庭和仲裁庭等,是就其所实施的鉴定过程、鉴定结果和意见进行解释说明,并回答诉讼当事人及其人、事实裁判者的询问的行为。但是,这里所要论述的司法鉴定人出庭行为不仅限于此,而且还包括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可称为专家辅助人受诉讼当事人聘请出庭就司法鉴定相关问题提出意见、进行询问或者与司法鉴定人对质的行为。因此,出庭规则,是指规范司法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出庭行为的规则。

司法鉴定人出庭是保障诉讼当事人的质证权,帮助事实裁判者理解、认定司法鉴定的按要求,也“符合司法鉴定揭露事实真相、服务司法公正的目的”。而规范的出庭行为是司法鉴定人出庭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其次,司法鉴定人在法庭上展现规范的专业的行为举止,尊重同行,准确规范地回答各种询问,如此规范的出庭行为有利于增进社会公众对司法鉴定活动和司法鉴定执业人员的理解,从而树立司法鉴定人员的职业形象。司法鉴定人员充分准确地阐释司法鉴定的过程,分析司法鉴定检验的结果和鉴定意见、方法和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应当误了非议、大方得体,并与适当的伦理行为保持一致。

一、出庭规则的要求

1.依法出庭

依法出庭是出庭规则的前提性要求和规范出庭行为的基础。在我国,尤其要强调司法鉴定人出庭,因为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的几率非常小,只有1.7%左右,远远低于美国专家证人的出庭率。在英美法系,专家证人需要出庭提供专家证言,对其检验报告进行解释,并接受对方当事人的交叉询问,出庭是一种常态。而在我国,只有“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时,或者“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时,鉴定人出庭不是诉讼中的常态,而且实践中即使符合上述条件,鉴定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出庭。因此,必须尽快解决鉴定人出庭率低的问题。“司法鉴定人员不出庭作证实际上削弱了司法鉴定人员在诉讼程序中的作用,不符合司法鉴定人员的角色定位。”

2.保持客观中立

这是对司法鉴定人出庭的立场要求。无论鉴定人是由当事人委托聘请的,还是由法院委托的,鉴定人在法庭上都必须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客观中立、实事求是地说明司法鉴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与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有关的问题。这也是司法鉴定执业性前提规则中的客观中立规则的要求。如《加利福尼亚州刑事技术人员协会职业道德守则》规定,刑事技术人员具有伦理上的义务,以中立地、不偏不倚的方式展示专家意见,来帮助法院理解证据。《加拿大法庭科学协会职业行为规则》也要求法庭科学人员在提供证言时要保持“不偏不倚和独立”。如果司法鉴定人对其委托人(非法院委托鉴定情况下)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则其证言很容易受到对方当事人的质疑,却难以受到事实裁判者的认可,这也有损司法鉴定职业共同体的整体可信性或公信力。而且,司法鉴定人不能故意使用可能造成误导的语言。

3.准确充分披露鉴定过程、结果和意见

这是出庭规则核心要求。司法鉴定人出庭主要目的就是对司法鉴定活动的过程、结果和意见从专业角度进行披露和解释。这种解释与美国所采取的专家“常规教育”模式相似,要求鉴定意见必须能够被事实裁判者所理解,而理解的方式就是专家对其意见进行充分的解释,辅助事实裁判者理解。首先,司法鉴定人应当如实介绍自己的资格,并回答针对其资格的询问,这是出庭作证的第一步,“一旦通过询问有效地表明了专家的资格,那么直接询问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搞砸了,那么直接询问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其次,司法鉴定人应当详细介绍鉴定材料(包括检材和样本)的情况,尤其要充分地揭示鉴定材料的情况对司法鉴定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鉴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是否有制约的作用;第三,司法鉴定人需要对司法鉴定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讲解、解释。这涉及科学理论、专业技术、鉴定方法的可靠性论证,也是可靠性规则的要求;第四,司法鉴定人应详细解释司法鉴定的过程,解释鉴定结果和意见是如何得出的;第五,如果在解释过程中,需要使用照片、图表、演示图等展示工具,司法鉴定人必须确保展示件不会导致他人的误解。

当然,在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案件中,都需要司法鉴定人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展开解释。因为,有时当事人产生争议的仅仅是司法鉴定中某一方面问题,或者法官认为司法鉴定的某一环节、问题需要司法鉴定人集中解释,司法鉴定就没有必要再做全面解释。但是,准确性的要求是始终都要坚持的。在为准确解释所必需时,司法鉴定人也应当进行全面的阐释,避免因当事人和事实裁判者断章取义造成对鉴定意见的误解。

此外,司法鉴定人员在解释过程中,应注意区分鉴定检验的结果与鉴定意见。前者是指以科学仪器设备检验的结果,具有很强客观性和科学性;而后者是司法鉴定人对鉴定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后作出的推论性意见,从而具有了主观色彩。“由于这两种结论的主观性程度不同,其证明力也不相同,事实认定者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的方式和注意程度也因此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鉴定人员应清晰的将此做出区分,并向事实认定者予以明示,以避免误导事实认定者。”

4.语言规范

司法鉴定人出庭用语存在两难选择,如果坚持使用专业术语能保证证言表达的准确性,却可能会造成当事人和事实裁判者理解上的困难;而如果使用通俗语言进行表达,则可能因为不能准确表达专业问题,而造成对鉴定问题的误解、曲解。笔者认为,相对而言,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司法鉴定问题更加可行,“便于作为外行的诉讼当事人和法官理解、分析、判断司法鉴定结论及司法鉴定人员当庭陈述的内容”。因为,司法鉴定人出庭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书面的鉴定意见所固有的难以理解问题,反之,倘若当事人和事实裁判者都能明白鉴定书中的专业表述,鉴定人出庭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了。

5.尊重同行

在我国,这一要求主要适用于出现司法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的对质或相互询问的情况。笔者认为,专家辅助人必须具备专门知识,应当是具备鉴定“资格”的人。在英美法系,这一要求适用于双方当事人都聘请专家出庭作证的情况。两种情况下,鉴定人同行之间互相给予尊重,只能针对诉讼中鉴定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而不能涉及不当的批评甚至人身攻击。如果司法鉴定人确实发现同行具有违法职业行为规则的行为,则应当通过正规的途径揭示和报告,而不能当庭进行不当的批判。

二、我国关于司法鉴定人出庭规则的规定现状

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的规范性文件中,确立了司法鉴定人出庭的义务,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依法接受法庭质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问题,同时鉴定人也有权拒绝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我国三大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也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出庭的义务。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对鉴定书进行审查的具体内容: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鉴定时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的过程、明确的鉴定结论等。上述法律规范仅规定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询问,却没有具体规定如何规范具体的出庭行为。

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制定的司法鉴定职业规范中也都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其中,只有南京市司法局制定的《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定》明确规定了在参与出庭质证过程中,司法鉴定人应当“忠于客观事实,不偏不倚,依法解答当事人和司法机关的询问;对专业性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向当事人、司法机关解释。”这首次规定了鉴定人诉讼立场和语言规范。《天津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进一步提出司法鉴定出庭时应当“着装整洁,举止文明”。

三、我国的不足与完善

我国已确定了司法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问题的义务。随着2012年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实施,可以预计司法鉴定人的出庭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从构建司法鉴定人出庭规则的角度上分析,在诉讼法中笼统地规定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并回答与鉴定有关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构建出庭规则方面,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定》和《天津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相关规定虽然不够全面,但是比较符合本文所论述的出庭规则的要求。

1.必须保持客观中立

司法鉴定人无论是由当事人委托聘请的,还是由法院委托的,在法庭上都必须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客观中立、实事求是地说明司法鉴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与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有关的问题。司法鉴定人在诉讼中的客观、独立、中立的立场必须首先强调,这是规范的出庭行为的基础和思想支撑。

2.在解释说明鉴定过程、结果和意见时必须做到准确、充分

司法鉴定人对自身鉴定资格、鉴定材料、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鉴定仪器设备、鉴定过程的介绍和解释,必须做到如实、充分、准确;回答当事人及其人、法官对鉴定相关问题的询问时,也必须准确、充分。

3.语言规范

司法鉴定人应当使用通俗易懂、清晰、直白的语言来解释司法鉴定问题。对专门性问题中的专业术语解释,要尝试使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准确地解释,避免造成歧义和误解。对各种询问要从专业角度进行规范的解答。但是,“司法鉴定人员语言的通俗易懂不能以牺牲准确传递信息为代价。”

4.行为规范

正如《天津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规定的那样,司法鉴定人在法庭上要“着装整洁,举止文明”。司法鉴定人要体现科学人员、专业人员的风范。

5.尊重同行

司法鉴定人同行之间互相给予尊重,尤其是司法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之间在法庭上进行互动交流时,双方只能针对诉讼中鉴定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而不能涉及不当的批评甚至人身攻击。

注 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一条关于专家辅助人的规定,将专家辅助人的庭上行为纳入本规则的规范范围之内.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加利福尼亚州刑事技术人员协会职业道德守则》前言.

我国社会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为1.7%,而在美国,刑事诉讼专家证人的出庭率几乎达到100%,民事诉讼专家证人出庭的占案件的86%,平均每个案件中有3.3个专家证人。参见常林:《谁是司法鉴定的“守门人”?——实施五周年成效评析》,《证据科学》2010年第5期.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王进喜著:《法律职业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页.

《加利福尼亚州刑事技术人员协会职业道德守则》III. 与出庭有关的道德(G).

《加拿大法庭科学协会职业行为规则》第13条.

《美国法庭科学道德守则范本》2.2.1规定,不得故意使用误导性语言.

[美]罗纳德·J·艾伦、理查德·B·库恩斯、埃莉诺·斯威夫特著:《证据法——文本、问题和判例》,张保生、王进喜、赵滢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56页.

比如《美国刑事技术协会职业行为规则》第11条要求刑事技术人员在作证时,不对资格进行夸大、矫饰或者进行其他不实陈述。《加拿大法庭科学协会职业行为规则》第12规定,法庭科学人员在作证时,不夸大,修饰或者以其他方式就资格进行不实陈述.

Raymond Paul Johnson, Preparing for the Moments of Truth: Your Experts Direct and Cross-examination. 转引自徐继军著:《专家证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比如《美国中西部法庭科学工作者协会道德守则》III.有关证言的道德准则G.所有用来说明实验和分析所得结果的展示件,都应当根据被认可的程序准备。出示它们是为了提供信息,而不是进行误导.

如《美国法庭科学道德守则范本》2.2.3要求法庭科学人员“应清晰地区别数据和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意见”.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法庭科学协会道德守则》之“一般事项”第4条规定,职业行为或者个人行为应当与有技能的职业成员资格相一致,同行之间应当彼此尊重,避免不当批评.

比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十一条,《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七条,《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公安机关物证鉴定规则》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鉴定规则(试行)》第六条、第七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等等.

比如《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二条.

比如《福建省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十七条,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定》第十二条,《上海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规范》第十七条,重庆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十不准规定》第十条,等等.

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定》第十三条.

《天津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十八条.

笔者认为,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鉴定人出庭的在程序上启动更加容易,《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都规定,只要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鉴定人都应当出庭;二是,司法鉴定人不出庭作证将直接导致鉴定意见不可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还有权要求返还鉴定费用(参见第七十八条),这种法律后果能有效起到促使鉴定人出庭的效果.

王进喜著:《法律职业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页.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鉴定程序;启动;困境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了我国民事诉讼中启动司法鉴定程序的两种情形,即“当事人申请鉴定”和“法院职权鉴定”。譹訛在实践中,对于当事人提出的鉴定申请,法院原则上应当予以准许启动鉴定程序。在当事人未提出鉴定申请,如果不进行鉴定,就无法查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法院可以依职权启动司法鉴定程序,以最大限度查明案件客观真实。但由于立法上缺乏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的规范以及未明确法院职权鉴定的标准和范围,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困惑。

一、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概述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诉法)改变了过去完全由法院依照职权启动的鉴定程序,明确了以当事人申请鉴定为原则,法院职权鉴定是例外的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承担着举证责任,当案件事实的认定涉及某些专门性问题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启动鉴定程序,通过司法鉴定的方式来证明事实。这种情况下,鉴定程序的启动与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密切相连,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事人的举证权,鉴定程序的启动与否,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诉权。因此,由当事人的申请启动鉴定程序,是保障当事人行使举证权的一种基本方式,对当事人实现自己的诉权具有很重要意义。从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来看,除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者其他充分的理由无须进行鉴定外譺訛,法院在当事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均应启动鉴定程序。但是,在实践中,也经常会遇到当事人不申请鉴定,法官也因缺乏对某一专门性问题的认识而无法查清案件事实的情形,如果此时因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不申请鉴定,法院就判决其承担败诉风险显然不符合诉讼正义的实现,鉴定程序的启动,在保障当事人的举证权得到充分行使的同时,更注重对案件实体正义的实现。在当事人疏于或放弃行使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时,法院则有义务为最大限度查明案件客观事实、实现实体正义,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从新民诉法第七十六的规定来看,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法院可以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可见,鉴定程序的启动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诉权,对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保障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法官最大限度地查明案件客观事实,对促进案件实体正义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困境

(一)当事人申请鉴定启动权缺乏救济途径

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将鉴定启动权赋予了案件当事人,当事人可以通过启动鉴定程序充分参与到民事诉讼中,法院对于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原则上也应准许,但实践中也不排除法院驳回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情形,因为根据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法院申请鉴定,但对于“查明案件事实”的范围及“专门性问题”的标准,还需要由法官在具体的个案审判中去掌握,而并不是完全以当事人的意志为标准。但是,无救济即无权利,没有任何保障的权利恐怕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侵犯。因此,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启动鉴定程序,但实践中一旦当事人的申请被法院驳回,那么当事人也只能接受。这样就可能导致当事人申请鉴定的启动权流于形式,当事人的诉权保障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法院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标准不明

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了法院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的条件,即必须是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那么究竟何为“专门性问题”?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的标准又是什么?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无规定。同时,由于我国法官队伍的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参差不齐,致使在实践中法官对“专门性问题”的把握不一,法官个人“认为”应否启动鉴定程序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最后,由于法官的审查标准不明确,就极有可能造成应予鉴定而没有鉴定的情形,本应通过鉴定查明的案件事实却无法查明,导致本应胜诉的一方当事人败诉,严重损害了实体公正。比如,在一些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中,建筑工程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约定建筑工程的结款条件是建筑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工程竣工后,发包方并未占有使用,双方也未对该项工程进行依法鉴定或依法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承包方和发包方因建筑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产生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未提出鉴定申请,法官既可以认为需要鉴定,也可以认为不需要鉴定。如果该建筑工程按照国家规定应符合一定的最低标准要求,法官在没有鉴定或者经法定部门验收的情况下,认定该建筑工程质量合格或者不合格,恐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案件的实体正义。因为,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否属于“专门性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法院“认为需要鉴定”也缺乏统一标准。

(三)鉴定救助制度不完善

根据我国《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在民事鉴定程序启动后,应由主张进行鉴定的当事人向鉴定机构交纳鉴定费用。譻訛也就是说,申请鉴定的一方需要先行垫付鉴定费用,鉴定单位只有收到了鉴定费用后才会进行鉴定。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当事人因经济原因无力交纳鉴定费用而无法启动鉴定程序的情形。尽管我国《法律援助条例》规定了经济困难的公民有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的权利,但对于鉴定费用是否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仍不明确。因此,新民诉法虽然赋予了当事人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利,但由于当前我国的鉴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依旧会存在因当事人无力交纳鉴定费用而导致当事人无法行使该项权利的困境。

三、我国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完善

(一)赋予当事人进行程序性救济的权利

新民诉法虽然确立了当事人的鉴定启动权,确立了当事人申请为主、法院决定为辅的原则,但由于法官对当事人的鉴定申请的审查标准并不明确,并且立法上并未要求法官驳回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后必须作出解释。对于当事人而言,如果其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而无相应的救济程序,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这就无异于间接损害了当事人的诉权。譼訛因此,鉴于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笔者认为,从保障当事人诉权的角度出发,防止部分法官因一时主观意志不当或审查出现误解而无法启动鉴定程序,应该为当事人建立相应的程序性救济机制。据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法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有关规定,法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如经证明有重大的与正当的理由,经上诉法院第一院长批准,对命令进行鉴定的裁判决定得独立于实体判决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法国对鉴定的判决可以独立于实体提出上诉,我国可以根据自身司法现状,在立法上明确对于当事人的鉴定申请,法院予以驳回的应该做出书面决定并予以解释,同时对法院否决当事人申请鉴定设置复议程序,当事人对法院的决定可以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一次,这样既能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得到救济,同时也有利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

(二)明确法院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的标准

由于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中的“专门性问题”并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概念,以致于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的操作各不相同。从司法部颁布的《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来看,我国司法鉴定的专业设置情况、学科发展方向、技术手段、检验和鉴定内容,并参考国际惯例,确定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人职业(执业)资格和鉴定业务范围。具体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司法会计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物证鉴定、计算机鉴定、建筑工程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知识产权鉴定等。但是在诉讼过程中,仍然需要建立一些判断是否需要鉴定的规则。笔者认为,对于人身伤害的法医鉴定、精神病的医学鉴定、死因尸检等有关法医学方面的专门性问题;、毒物鉴定以及必须借助仪器设备进行的理化鉴定;医疗技术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依法应由法定部门实施的事故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借助特殊专门知识而实际上又能够鉴定的情形,法官不得自行根据经验判断,必须启动鉴定程序。对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必须鉴定的事项,法官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常识和经验理性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的事项是否属于“专门性问题”予以判断,决定是否启动鉴定程序。对认为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或者通过其他证据能够做出判断的,不得启动鉴定程序;对当事人双方存在争议,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辨明的,法院应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如对文书的真伪存在争议的,如果无需专业人士进行鉴定,仅凭一般经验或者直接用肉眼就能辨别的,就不需要启动鉴定程序,但对于必须借助专业人士的知识进行鉴定才能得出结论的事项,则必须启动鉴定程序。对于依法应由当事人同意作为鉴定启动条件的,未经当事人同意的,不得启动鉴定。如对涉及当事人个人隐私的事项(传染病、处女膜的检查等),法律规定不经当事人允许,不得强制鉴定的,法院不得依职权强制启动鉴定程序。

(三)完善鉴定费用救助制度

司法助理专业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法本法硕 教育模式 改革

引 言

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法本法硕的恢复招生,缘起于缓解金融危机对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冲击,以及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探索。后危机时代,针对中国法本法硕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计划、教育理念、培养体系(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淘汰机制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中国须立足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基本国情和政策导向,从宏观上把握后危机时代法本法硕教育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借鉴国外法律教育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明确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要解决法本法硕教育中存在的弊病,保障法本法硕教育质量,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就是明确中国法本法硕的培养目标。确定培养目标的最为重要的依据,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结合中国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的社会现实,以及法本法硕的教育背景,依照教育部《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的内容,将中国法本法硕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法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某一特定领域法学专业相关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将英国和中国在制定法本法硕培养计划时的做法进行折中,并借鉴澳大利亚课程法学硕士在方向选择、课程选择、学分、学年设置的灵活性,采取入学后“以学生自主制定培养计划为主导,导师辅助分析培养计划可行性”的方式制定培养计划。在满足学生对攻读法本法硕的知识期望和目的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能够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保证了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更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法本法硕培养中的合理体现。

树立能力本位的精英教育理念

许多学者认为“精英教育是高水平法学教育机构必须坚持的人才养成理念。”[1] 笔者认为坚持法本法硕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当前最重要的是从以下两方面突破招生规模扩大化对法本法硕培养的负面效应。

首先是设立副(助理)导师制度。在中国初期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确立的导师制,是一种学徒式的培养模式。目前中国有少数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借鉴英国的“双导师制度”,设立了硕士研究生副(助理)导师制度,但在法本法硕的培养中设立副(助理)导师制度的尚无先例。相关院校硕士研究生副(助理)导师制度的实践经验表明,副(助理)导师制度的设立,不仅缓解硕士研究生导师师资紧张的压力,还能够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高整个团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其次是引入团队协作理念。囿于生多师少的客观条件,必须引入团队协作的理念。按照培养目标将研究生分成不同的团队,在导师与副(助理)导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不同的任务,锻炼研究生组织、策划、实施、领导、决策的能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从而快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培养体系

法本法硕培养的目的,即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法学思维、法学理论和法学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的专业人才。因此,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将英国LLM教育在培养体系设置中确立的学生自治的方式加以修改,并借鉴澳大利亚课程法学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设置,对中国法本法硕培养体系的设置提出两点建议。

(1)依托高校特色及优势专业设置研究方向

实践表明,各个高等学校的特色及优势专业的就业形势趋好,能带动一系列其他弱势专业的就业率,这现象在综合性大学里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具有高校特色及优势的基础性学科专业人员的需求非常大;依托高校特色和优势的基础性学科而设立法本法硕的研究方向,无疑会促进法本法硕的就业状况。

(2)协调设置核心课、选修课、集中强化课

法律职业的专业性和思维方式的特定性,决定了培养法律职业人员的法本法硕知识结构的特殊性。首先要求必须学习法学学科相关核心课程,如很多法院就要求必须学习过诉讼法的才予以录用,而很多民商法专业或经济法专业并不开设诉讼法课程。这无疑限制了法本法硕的就业。另外,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法本法硕教育,必须要求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素养的具备。因此,合理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不仅有利于法学知识技能的全面掌握,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法本法硕的就业。另外,还应引入澳大利亚设置“集中强化课”的做法,邀请法学专家、著名学者等以讲座的方式进行讲学。

变革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多元化

在法本法硕教育中,既要借鉴德国的“研讨(seminar)”、“练习”、“学习小组”和“复习课”等多种方式,[2]又要加强“诊所”式教育建设。特别是支持其自主举办内部的研讨会,在提供交流平台表达见解的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与法学本科毕业生相比,中国大部分法本法硕毕业生专业竞争优势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为此,以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法本法硕,应该借鉴美国的“法律诊所”方式,举办模拟法庭、开展“法律诊所式”的教学,通过实际的案例培养其能力;也可以从法律实务界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定期对其进行指导,为其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

在法本法硕教育中建立淘汰机制不仅为缺乏专业兴趣者提供了退出机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保证法本法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借鉴英国LLM教育中以高难度毕业论文的完成作为毕业资格的做法,以及借鉴德国以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作为毕业资格的做法,建立中国法本法硕教育的淘汰机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中国法本法硕教育中,将司法考试的通过与否纳入毕业资格的标准,严格建立与司法考试的有效衔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和司法职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同时也对拓宽就业渠道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永林.法学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理念与路径,西部法学评论[J].2010(4):13.

[2][日]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