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程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28

司法鉴定程序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1

关键词:鉴定程序;启动;困境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了我国民事诉讼中启动司法鉴定程序的两种情形,即“当事人申请鉴定”和“法院职权鉴定”。譹訛在实践中,对于当事人提出的鉴定申请,法院原则上应当予以准许启动鉴定程序。在当事人未提出鉴定申请,如果不进行鉴定,就无法查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法院可以依职权启动司法鉴定程序,以最大限度查明案件客观真实。但由于立法上缺乏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的规范以及未明确法院职权鉴定的标准和范围,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困惑。

一、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概述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诉法)改变了过去完全由法院依照职权启动的鉴定程序,明确了以当事人申请鉴定为原则,法院职权鉴定是例外的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承担着举证责任,当案件事实的认定涉及某些专门性问题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启动鉴定程序,通过司法鉴定的方式来证明事实。这种情况下,鉴定程序的启动与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密切相连,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事人的举证权,鉴定程序的启动与否,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诉权。因此,由当事人的申请启动鉴定程序,是保障当事人行使举证权的一种基本方式,对当事人实现自己的诉权具有很重要意义。从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来看,除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者其他充分的理由无须进行鉴定外譺訛,法院在当事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均应启动鉴定程序。但是,在实践中,也经常会遇到当事人不申请鉴定,法官也因缺乏对某一专门性问题的认识而无法查清案件事实的情形,如果此时因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不申请鉴定,法院就判决其承担败诉风险显然不符合诉讼正义的实现,鉴定程序的启动,在保障当事人的举证权得到充分行使的同时,更注重对案件实体正义的实现。在当事人疏于或放弃行使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时,法院则有义务为最大限度查明案件客观事实、实现实体正义,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从新民诉法第七十六的规定来看,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法院可以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可见,鉴定程序的启动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诉权,对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保障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法官最大限度地查明案件客观事实,对促进案件实体正义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困境

(一)当事人申请鉴定启动权缺乏救济途径

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将鉴定启动权赋予了案件当事人,当事人可以通过启动鉴定程序充分参与到民事诉讼中,法院对于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原则上也应准许,但实践中也不排除法院驳回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情形,因为根据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法院申请鉴定,但对于“查明案件事实”的范围及“专门性问题”的标准,还需要由法官在具体的个案审判中去掌握,而并不是完全以当事人的意志为标准。但是,无救济即无权利,没有任何保障的权利恐怕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侵犯。因此,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启动鉴定程序,但实践中一旦当事人的申请被法院驳回,那么当事人也只能接受。这样就可能导致当事人申请鉴定的启动权流于形式,当事人的诉权保障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法院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标准不明

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了法院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的条件,即必须是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那么究竟何为“专门性问题”?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的标准又是什么?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无规定。同时,由于我国法官队伍的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参差不齐,致使在实践中法官对“专门性问题”的把握不一,法官个人“认为”应否启动鉴定程序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最后,由于法官的审查标准不明确,就极有可能造成应予鉴定而没有鉴定的情形,本应通过鉴定查明的案件事实却无法查明,导致本应胜诉的一方当事人败诉,严重损害了实体公正。比如,在一些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中,建筑工程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约定建筑工程的结款条件是建筑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工程竣工后,发包方并未占有使用,双方也未对该项工程进行依法鉴定或依法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承包方和发包方因建筑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产生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未提出鉴定申请,法官既可以认为需要鉴定,也可以认为不需要鉴定。如果该建筑工程按照国家规定应符合一定的最低标准要求,法官在没有鉴定或者经法定部门验收的情况下,认定该建筑工程质量合格或者不合格,恐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案件的实体正义。因为,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否属于“专门性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法院“认为需要鉴定”也缺乏统一标准。

(三)鉴定救助制度不完善

根据我国《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在民事鉴定程序启动后,应由主张进行鉴定的当事人向鉴定机构交纳鉴定费用。譻訛也就是说,申请鉴定的一方需要先行垫付鉴定费用,鉴定单位只有收到了鉴定费用后才会进行鉴定。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当事人因经济原因无力交纳鉴定费用而无法启动鉴定程序的情形。尽管我国《法律援助条例》规定了经济困难的公民有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的权利,但对于鉴定费用是否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仍不明确。因此,新民诉法虽然赋予了当事人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利,但由于当前我国的鉴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依旧会存在因当事人无力交纳鉴定费用而导致当事人无法行使该项权利的困境。

三、我国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完善

(一)赋予当事人进行程序性救济的权利

新民诉法虽然确立了当事人的鉴定启动权,确立了当事人申请为主、法院决定为辅的原则,但由于法官对当事人的鉴定申请的审查标准并不明确,并且立法上并未要求法官驳回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后必须作出解释。对于当事人而言,如果其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而无相应的救济程序,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这就无异于间接损害了当事人的诉权。譼訛因此,鉴于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笔者认为,从保障当事人诉权的角度出发,防止部分法官因一时主观意志不当或审查出现误解而无法启动鉴定程序,应该为当事人建立相应的程序性救济机制。据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法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有关规定,法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如经证明有重大的与正当的理由,经上诉法院第一院长批准,对命令进行鉴定的裁判决定得独立于实体判决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法国对鉴定的判决可以独立于实体提出上诉,我国可以根据自身司法现状,在立法上明确对于当事人的鉴定申请,法院予以驳回的应该做出书面决定并予以解释,同时对法院否决当事人申请鉴定设置复议程序,当事人对法院的决定可以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一次,这样既能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得到救济,同时也有利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

(二)明确法院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的标准

由于新民诉法第七十六条中的“专门性问题”并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概念,以致于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的操作各不相同。从司法部颁布的《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来看,我国司法鉴定的专业设置情况、学科发展方向、技术手段、检验和鉴定内容,并参考国际惯例,确定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人职业(执业)资格和鉴定业务范围。具体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司法会计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物证鉴定、计算机鉴定、建筑工程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知识产权鉴定等。但是在诉讼过程中,仍然需要建立一些判断是否需要鉴定的规则。笔者认为,对于人身伤害的法医鉴定、精神病的医学鉴定、死因尸检等有关法医学方面的专门性问题;、毒物鉴定以及必须借助仪器设备进行的理化鉴定;医疗技术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依法应由法定部门实施的事故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借助特殊专门知识而实际上又能够鉴定的情形,法官不得自行根据经验判断,必须启动鉴定程序。对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必须鉴定的事项,法官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常识和经验理性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的事项是否属于“专门性问题”予以判断,决定是否启动鉴定程序。对认为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或者通过其他证据能够做出判断的,不得启动鉴定程序;对当事人双方存在争议,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辨明的,法院应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如对文书的真伪存在争议的,如果无需专业人士进行鉴定,仅凭一般经验或者直接用肉眼就能辨别的,就不需要启动鉴定程序,但对于必须借助专业人士的知识进行鉴定才能得出结论的事项,则必须启动鉴定程序。对于依法应由当事人同意作为鉴定启动条件的,未经当事人同意的,不得启动鉴定。如对涉及当事人个人隐私的事项(传染病、处女膜的检查等),法律规定不经当事人允许,不得强制鉴定的,法院不得依职权强制启动鉴定程序。

(三)完善鉴定费用救助制度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司法鉴定活动,保障司法鉴定质量,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司法鉴定程序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循的方式、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规则和标准。

本通则适用于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从事各类司法鉴定业务的活动。

第三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尊重科学,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条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并对自己作出的鉴定意见负责。

第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未经委托人的同意,不得向其他人或者组织提供与鉴定事项有关的信息,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应当依照有关诉讼法律和本通则规定实行回避。

第七条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

第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收取司法鉴定费用,收费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对于有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有违反司法鉴定行业规范行为的,由司法鉴定行业组织给予相应的行业处分。

第十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加强对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司法鉴定人有违反本通则或者所属司法鉴定机构管理规定行为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章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

第十一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司法鉴定的委托。

第十二条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委托人委托他人的,应当要求出具委托书。

本通则所指鉴定材料包括检材和鉴定资料。检材是指与鉴定事项有关的生物检材和非生物检材;鉴定资料是指存在于各种载体上与鉴定事项有关的记录。

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

委托鉴定事项属于重新鉴定的,应当在委托书中注明。

第十三条委托人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委托人不得要求或者暗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按其意图或者特定目的提供鉴定意见。

第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

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

第十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作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

第十六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委托,司法鉴定机构不得受理:

(一)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

(二)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

(三)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

(四)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

(五)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

(六)不符合本通则第二十九条规定的;

(七)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

对不予受理的,应当向委托人说明理由,退还其提供的鉴定材料。

第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

司法鉴定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

(二)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

(三)委托鉴定的要求;

(四)委托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的简要情况;

(五)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

(六)鉴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

(七)鉴定费用及收取方式;

(八)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因鉴定需要耗尽或者可能损坏检材的,或者在鉴定完成后无法完整退还检材的,应当事先向委托人讲明,征得其同意或者认可,并在协议书中载明。

在进行司法鉴定过程中需要变更协议书内容的,应当由协议双方协商确定。

第三章司法鉴定的实施

第十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托后,应当指定本机构中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委托人有特殊要求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从本机构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十九条司法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二十条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

司法鉴定人自行提出回避的,由其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要求司法鉴定人回避的,应当向该鉴定人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提出,由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是否实行回避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撤销鉴定委托。

第二十一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严格依照有关技术规范保管和使用鉴定材料,严格监控鉴定材料的接收、传递、检验、保存和处置,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鉴定材料损毁、遗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一)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可以采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自行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第二十三条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记录可以采取笔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清晰,记录的文本或者音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第二十四条司法鉴定人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女性作妇科检查的,应当由女性司法鉴定人进行;无女性司法鉴定人的,应当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对未成年人的身体进行检查的,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

对被鉴定人进行法医精神病鉴定的,应当通知委托人或者被鉴定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到场。

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

对需要进行尸体解剖的,应当通知委托人或者死者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到场见证。

第二十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

第二十六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

鉴定事项涉及复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或者检验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间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

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完成鉴定的时限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在鉴定过程中补充或者重新提取鉴定材料所需的时间,不计入鉴定时限。

第二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在进行鉴定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鉴定:

(一)发现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

(二)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不真实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

(三)因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因鉴定材料耗尽、损坏,委托人不能或者拒绝补充提供符合要求的鉴定材料的;

(四)委托人的鉴定要求或者完成鉴定所需的技术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

(五)委托人不履行司法鉴定协议书规定的义务或者被鉴定人不予配合,致使鉴定无法继续进行的;

(六)因不可抗力致使鉴定无法继续进行的;

(七)委托人撤销鉴定委托或者主动要求终止鉴定的;

(八)委托人拒绝支付鉴定费用的;

(九)司法鉴定协议书约定的其他终止鉴定的情形。

终止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书面通知委托人,说明理由,并退还鉴定材料。

终止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根据终止的原因及责任,酌情退还有关鉴定费用。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根据委托人的请求进行补充鉴定:

(一)委托人增加新的鉴定要求的;

(二)委托人发现委托的鉴定事项有遗漏的;

(三)委托人在鉴定过程中又提供或者补充了新的鉴定材料的;

(四)其他需要补充鉴定的情形。

补充鉴定是原委托鉴定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重新鉴定:

(一)原司法鉴定人不具有从事原委托事项鉴定执业资格的;

(二)原司法鉴定机构超出登记的业务范围组织鉴定的;

(三)原司法鉴定人按规定应当回避没有回避的;

(四)委托人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对原鉴定意见有异议,并能提出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的;

(五)法律规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重新鉴定的其他情形。

接受重新鉴定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条件,一般应当高于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

第三十条重新鉴定,应当委托原鉴定机构以外的列入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其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委托人同意的,也可以委托原司法鉴定机构,由其指定原司法鉴定人以外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司法鉴定人进行。

第三十一条进行重新鉴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

(一)有本通则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

(二)参加过同一鉴定事项的初次鉴定的;

(三)在同一鉴定事项的初次鉴定过程中作为专家提供过咨询意见的。

第三十二条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

第三十三条对于涉及重大案件或者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的鉴定事项,根据司法机关的委托或者经其同意,司法鉴定主管部门或者司法鉴定行业组织可以组织多个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四章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

第三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完成委托的鉴定事项后,应当向委托人出具司法鉴定文书。

司法鉴定文书包括司法鉴定意见书和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

司法鉴定文书的制作应当符合统一规定的司法鉴定文书格式。

第三十五条司法鉴定文书应当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司法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

司法鉴定文书应当加盖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专用章。

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文书一般应当一式三份,二份交委托人收执,一份由本机构存档。

第三十六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或者与委托人约定的方式,向委托人发送司法鉴定文书。

第三十七条委托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过程或者所出具的鉴定意见提出询问的,司法鉴定人应当给予解释和说明。

第三十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完成委托的鉴定事项后,应当按照规定将司法鉴定文书以及在鉴定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整理立卷,归档保管。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3

第一条为规范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保证司法鉴定质量,实现司法鉴定的科学、客观、独立、公正,保障司法与仲裁活动的顺利进行,制定本程序通则(以下简称通则)。

第二条本通则适用于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从事的各类司法鉴定活动。

第三条本通则所指的司法鉴定机构是指按照《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并通过年度检验的司法鉴定机构。

第四条本通则所指的司法鉴定人是指按照《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的规定,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并经年度注册的司法鉴定人。

第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严格按照登记管理机关所核定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执业类别开展鉴定业务,不得从事未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定的司法鉴定事项。

第六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开展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通则的规定。

第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应当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委托人的监督。

第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非法干涉。

第九条司法鉴定应当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有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应当采用国家或者行业标准。

第十条与案件有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如实提供鉴定材料。

第十一条司法鉴定实行回避、保密、时限和错鉴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回避

第十二条司法鉴定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不自行回避的,委托人、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司法鉴定公正的。

第十三条司法鉴定人本人提出回避的,由其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认为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的,向司法鉴定人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提出申请,由司法鉴定人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不回避的,申请人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撤销鉴定委托。

第三章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

第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司法机关、仲裁案件当事人的司法鉴定委托。

在诉讼案件中,在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的情况下,司法鉴定机构也可以接受当事人的司法鉴定委托。当事人委托司法鉴定时一般通过律师事务所进行。

第十五条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鉴定要求以及简要案情,并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鉴定材料。

因提供的鉴定材料虚假或者不完全而出现的错鉴,由委托人负责。

第十六条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书后,应对委托人的委托事项进行审核。

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能够即时决定受理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委托受理合同》;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向委托人出具《司法鉴定委托材料收领单》,在收领委托材料之日起7日内对是否受理作出决定。决定受理的,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委托受理合同》。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退回鉴定材料并向委托人书面说明理由。

对于函件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收到函件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书面答复。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不得受理:

(一)委托要求超出本司法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

(二)送鉴的鉴定材料不具备鉴定条件的,或者与鉴定要求不符的;

(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本通则规定的。

第十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可以向委托人公开其司法鉴定人的基本情况,供委托人进行选择。

第十九条司法鉴定机构依法向委托人收取鉴定费用。

第四章司法鉴定的实施

第一节初次鉴定

第二十条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后,由司法鉴定机构指定的司法鉴定人、或者由委托人申请并经司法鉴定机构同意的司法鉴定人完成委托事项。

第二十一条同一司法鉴定事项应由两名以上司法鉴定人进行。第一司法鉴定人对鉴定结论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司法鉴定人承担次要责任。

第二十二条司法鉴定结论应当由本机构内具有本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司法鉴定人复核。复核人对鉴定结论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三条司法鉴定文书由本机构内主管业务的负责人或者由其指定代行其签发的人员签发。

第二十四条司法鉴定从受理之日起一般应当在15日内出具司法鉴定文书。如确需延长的,经向委托人说明理由,可延长至30日。复杂、疑难案件的鉴定时限确需延长的,经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批准,并征得委托人同意,可再适当延长。延长期不得超过60日。

法医精神病鉴定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时限可适当延长,一般应在受理之日起60日内完成。鉴定过程中需要补充鉴定材料所需时间,不计入鉴定时限。

第二十五条作妇科检查时,须由女性司法鉴定人进行。无女性司法鉴定人时,须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

对未成年人的检查,应有监护人在场。

第二十六条现场勘验、尸体解剖时,应通知委托人到场,并在勘验、解剖记录上签名。如委托人不到场,不影响现场勘验和尸体解剖的进行。

第二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对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或者对鉴定结论有重大分歧意见时,应当由司法鉴定机构主管业务负责人主持会鉴,或者在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后再作出结论,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录在案。

第二十八条对涉及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的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机构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鉴定。专家意见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九条司法鉴定过程中应当妥善保管送检材料,并依鉴定程序逐项建立档案。鉴定时若需耗尽检材或者损坏原物的,应当商请委托人同意。

第三十条在鉴定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鉴定:

(一)委托人要求终止鉴定的;

(二)出现不可抗力致使鉴定无法继续进行的;

(三)确需补充鉴定材料而无法补充的;

(四)发现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的。

终止司法鉴定,应当退回有关鉴定材料,并向委托人说明理由。

第二节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复核鉴定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补充鉴定:

(一)发现新的相关鉴定材料;

(二)原鉴定项目有遗漏。

第三十二条补充鉴定可以由原司法鉴定人进行,也可以由其他司法鉴定人进行。补充司法鉴定文书是原司法鉴定文书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重新鉴定:

(一)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超越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或者执业类别进行鉴定的;

(二)送鉴的材料虚假或者失实的;

(三)原鉴定使用的标准、方法或者仪器设备不当,导致原鉴定结论不科学、不准确的;

(四)原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有矛盾的;

(五)原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六)原司法鉴定人因过错出具错误鉴定结论的。

重新鉴定所提供的鉴定材料必须是与初次鉴定相同的鉴定材料;鉴定材料有异的鉴定,不是重新鉴定。除第一项应由其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重新鉴定外,其他各项重新鉴定可由原司法鉴定机构进行。

重新鉴定应当由原司法鉴定人以外的司法鉴定人进行,

第三十四条对鉴定结论有异议需进行复核鉴定的,其他资质较高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复核鉴定。

复核鉴定除需提交鉴定材料外,还应提交原司法鉴定文书。

第三十五条复核鉴定人须有不低于原司法鉴定人的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

第三十六条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复核鉴定的其他事项适用初次鉴定的规定。

第五章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

第三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在法定或者约定的鉴定期限内完成司法鉴定后,应当按时出具司法鉴定文书。

第三十八条司法鉴定文书是鉴定过程和鉴定结果的书面表达形式(包括文字、数据、图表和照片等)。

司法鉴定文书分为司法鉴定书、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司法鉴定文证审查意见书、司法鉴定咨询意见书等。

第三十九条司法鉴定文书的制作应当规范、标准。

司法鉴定文书不得使用文言、方言和土语,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不得载有案件定性和确定当事人法律责任的内容。

司法鉴定文书应当载明受理日期、委托人、委托事由、鉴定要求、送鉴材料情况、检验或者检查过程、鉴定(检验)结论或者审查(咨询)意见、鉴定(检验、审查、咨询)人以及其它应当包括的内容。

鉴定(检验、审查、咨询)人应当在司法鉴定文书上签名并注明专业技术职称,对鉴定结论进行复核的司法鉴定人应当在司法鉴定文书上签名。司法鉴定文书经签发人签发后加盖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专用章。

第四十条司法鉴定文书正本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交委托人,两份由司法鉴定机构存档。

第四十一条司法鉴定文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人有权要求司法鉴定人重新制作司法鉴定文书:

(一)非正式印刷的;

(二)鉴定文书有表述错误的;

(三)不符合委托书要求的;

(四)有其它明显差错的。

第四十二条司法鉴定文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文书无效:

(一)司法鉴定机构超越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

(二)行为人不具备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或者超越执业类别的;

(三)未加盖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专用章或者无司法鉴定人签名的;

(四)法律、法规有其它规定的。

第六章司法鉴定人的出庭

第四十三条司法鉴定人应当按照司法机关或者仲裁机构的要求按时出庭。

第四十四条司法鉴定人出庭时,应当出示《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

第四十五条司法鉴定人出庭时,应依法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回答司法鉴定相关问题。

第七章附则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司法鉴定活动,保障司法鉴定质量,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司法鉴定程序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循的方式、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规则和标准。

本通则适用于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从事各类司法鉴定业务的活动。

第三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尊重科学,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条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并对自己作出的鉴定意见负责。

第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未经委托人的同意,不得向其他人或者组织提供与鉴定事项有关的信息,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应当依照有关诉讼法律和本通则规定实行回避。

第七条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

第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收取司法鉴定费用,收费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对于有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有违反司法鉴定行业规范行为的,由司法鉴定行业组织给予相应的行业处分。

第十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加强对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司法鉴定人有违反本通则或者所属司法鉴定机构管理规定行为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章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

第十一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司法鉴定的委托。

第十二条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委托人委托他人的,应当要求出具委托书。

本通则所指鉴定材料包括检材和鉴定资料。检材是指与鉴定事项有关的生物检材和非生物检材;鉴定资料是指存在于各种载体上与鉴定事项有关的记录。

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

委托鉴定事项属于重新鉴定的,应当在委托书中注明。

第十三条委托人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委托人不得要求或者暗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按其意图或者特定目的提供鉴定意见。

第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

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

第十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作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

第十六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委托,司法鉴定机构不得受理:

(一)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

(二)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

(三)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

(四)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

(五)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

(六)不符合本通则第二十九条规定的;

(七)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

对不予受理的,应当向委托人说明理由,退还其提供的鉴定材料。

第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

司法鉴定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

(二)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

(三)委托鉴定的要求;

(四)委托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的简要情况;

(五)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

(六)鉴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

(七)鉴定费用及收取方式;

(八)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因鉴定需要耗尽或者可能损坏检材的,或者在鉴定完成后无法完整退还检材的,应当事先向委托人讲明,征得其同意或者认可,并在协议书中载明。

在进行司法鉴定过程中需要变更协议书内容的,应当由协议双方协商确定。

第三章司法鉴定的实施

第十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托后,应当指定本机构中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委托人有特殊要求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从本机构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十九条司法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二十条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

司法鉴定人自行提出回避的,由其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要求司法鉴定人回避的,应当向该鉴定人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提出,由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是否实行回避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撤销鉴定委托。

第二十一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严格依照有关技术规范保管和使用鉴定材料,严格监控鉴定材料的接收、传递、检验、保存和处置,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鉴定材料损毁、遗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一)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可以采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自行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第二十三条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记录可以采取笔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清晰,记录的文本或者音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第二十四条司法鉴定人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女性作妇科检查的,应当由女性司法鉴定人进行;无女性司法鉴定人的,应当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对未成年人的身体进行检查的,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

对被鉴定人进行法医精神病鉴定的,应当通知委托人或者被鉴定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到场。

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

对需要进行尸体解剖的,应当通知委托人或者死者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到场见证。

第二十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

第二十六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

鉴定事项涉及复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或者检验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间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

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完成鉴定的时限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在鉴定过程中补充或者重新提取鉴定材料所需的时间,不计入鉴定时限。

第二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在进行鉴定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鉴定:

(一)发现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

(二)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不真实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

(三)因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因鉴定材料耗尽、损坏,委托人不能或者拒绝补充提供符合要求的鉴定材料的;

(四)委托人的鉴定要求或者完成鉴定所需的技术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

(五)委托人不履行司法鉴定协议书规定的义务或者被鉴定人不予配合,致使鉴定无法继续进行的;

(六)因不可抗力致使鉴定无法继续进行的;

(七)委托人撤销鉴定委托或者主动要求终止鉴定的;

(八)委托人拒绝支付鉴定费用的;

(九)司法鉴定协议书约定的其他终止鉴定的情形。

终止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书面通知委托人,说明理由,并退还鉴定材料。

终止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根据终止的原因及责任,酌情退还有关鉴定费用。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根据委托人的请求进行补充鉴定:

(一)委托人增加新的鉴定要求的;

(二)委托人发现委托的鉴定事项有遗漏的;

(三)委托人在鉴定过程中又提供或者补充了新的鉴定材料的;

(四)其他需要补充鉴定的情形。

补充鉴定是原委托鉴定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重新鉴定:

(一)原司法鉴定人不具有从事原委托事项鉴定执业资格的;

(二)原司法鉴定机构超出登记的业务范围组织鉴定的;

(三)原司法鉴定人按规定应当回避没有回避的;

(四)委托人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对原鉴定意见有异议,并能提出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的;

(五)法律规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重新鉴定的其他情形。

接受重新鉴定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条件,一般应当高于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

第三十条重新鉴定,应当委托原鉴定机构以外的列入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其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委托人同意的,也可以委托原司法鉴定机构,由其指定原司法鉴定人以外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司法鉴定人进行。

第三十一条进行重新鉴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

(一)有本通则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

(二)参加过同一鉴定事项的初次鉴定的;

(三)在同一鉴定事项的初次鉴定过程中作为专家提供过咨询意见的。

第三十二条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

第三十三条对于涉及重大案件或者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的鉴定事项,根据司法机关的委托或者经其同意,司法鉴定主管部门或者司法鉴定行业组织可以组织多个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四章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

第三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完成委托的鉴定事项后,应当向委托人出具司法鉴定文书。

司法鉴定文书包括司法鉴定意见书和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

司法鉴定文书的制作应当符合统一规定的司法鉴定文书格式。

第三十五条司法鉴定文书应当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司法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

司法鉴定文书应当加盖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专用章。

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文书一般应当一式三份,二份交委托人收执,一份由本机构存档。

第三十六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或者与委托人约定的方式,向委托人发送司法鉴定文书。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5

关键词:民事诉讼;司法鉴定前置;程序完善

近年来,国内的民事诉讼案一起接着一起,同时司法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发挥出诉讼程序的正常作用,提高其公正程度,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弱势方利益。司法鉴定是公共法律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既有法律特性,又有科学特性,能够给民事诉讼予以不可或缺的有关证据,还可以帮助进行有关的执法活动。

一、民事诉前司法鉴定的概念解析

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对诉前司法鉴定的概念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即当事人在法院立案前,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允许其进行司法鉴定后,安排其他鉴定机构来对案子有关事实作出权威鉴定,得到合法的鉴定结果。现阶段,国内实施的法律中明文规定了司法鉴定的概念,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鉴定方借助先进技术以及专业知识,去解决和处理有关的专业问题,同时给出鉴定结果。对于民事诉前司法鉴定来说,其包括以上两种属性,是指在法院立案前,关于专门的民事诉讼案,要对当事人说清楚,并且提供做司法鉴定的意见,寻找鉴定机构给出专业鉴定意见。到现在为止,司法鉴定前置已经被广泛用在民事诉讼中。[2]

二、实践中民事诉前司法鉴定流程

现阶段,国内的司法鉴定前置实际实施单位的具体进行过程中,每一个地点采用的工作程序差别不大,从现阶段国内诉前司法鉴定来看,它的工作过程基本包括以下环节:

(一)立案审查阶段

在立案大厅,法院安排一个申请诉前司法鉴定的办理点,当事人交上申请之后,该窗口的办理者仔细审核其递送的鉴定申请,如果具有诉前司法鉴定的资格,那么告诉当事人到办理司法鉴定前置处做预记录,并且预记录窗口办理者向其说明清楚情况。

(二)审查和受理阶段

安排特定的人员来记录当事人诉前司法鉴定做出的笔录,如果当事人同意并呈上诉前司法鉴定的申请,那么司法鉴定前置办理处的工作者需要马上进行委托鉴定,同时向当事人说明鉴定的程序、应该具有的文件资料和其拥有的权利以及承担的责任。如果没有达到进行鉴定的标准,或实际上并不需要进行鉴定的案子,那么需要明确告知当事人,同时把有关文件退回法院。在进行诉前司法鉴定准备阶段,需要把有关流程、权利义务对当事人解释清楚,同时把如何委托达到法院有关规范的鉴定机构传达给诉讼双方。[3]

(三)鉴定机构选择阶段

对当事人解释清楚其权利义务后,需要让诉讼双方有权提出不同意见,认真记录有关材料质证过程,确定诉讼双方关于鉴定材料达成一致。如果诉讼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或者要借助法院去审查鉴定材料的,诉前司法鉴定就必须结束。一旦双方堆鉴定材料没有异议,需要借助鉴定管理方安排诉讼双方确定一个鉴定机构。在确定了鉴定机构以后,需要借助法院来对第三方机构进行交托。

(四)鉴定完成阶段

鉴定机构完成了对案子涉及到的专业问题的鉴定,管理方需要将鉴定结果传达给诉讼双方,同时将这些材料传给立案方。

(五)立案阶段

在给出司法鉴定结果以后,马上准许立案,同时借助速裁庭在短期内结案。

三、法院主导的诉前鉴定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法院委托的诉前鉴定启动和有关费用

法院进行的诉前鉴定主要进行调解工作,遵循自愿原则,在其准备几段应该以当事人申请为主,这和诉中司法鉴定的准备阶段有很大不同,除了能够按照当事人申请开始之外,也能够按照职权开始。法院进行的诉前鉴定,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共同讨论决定,由申请人自愿或双方经过讨论后付诉前鉴定费用。

(二)法院委托的诉前鉴定意见的可信度

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需要检验法院主导的司法鉴定结果的情形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鉴定机构或工作者没有其涉及的鉴定能力;其次,鉴定流程与法律十分不符的;再次,鉴定结果显然缺少证据的;最后,质证之后确定其无法当做办案证据的。如果鉴定意见存在漏洞,且能够借助补充鉴定、再次质证或补充质证等处理好的,禁止再次鉴定。法院委托的诉前鉴定意见的检验过程,应该根据此规定有关条例决定是否采纳。[4]

(三)法院主导的诉前鉴定导致诉讼失去时效

之所以有诉讼时效,就是为了使权利人能够第一时间行使权利,而不是为了处罚权利人。根据《民法通则》有关条例,如果申请诉讼或者诉讼一方提出要求或愿意尽义务,那么诉讼时效会终止。根据《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有关条例,如果诉讼一方将诉状递交法院或口头起诉,那么诉讼时效会从当日开始停止。根据《民法总则》有关条例,关于诉讼时效停止,首先,权利人要求义务人承担责任;其次,义务人接受尽其义务;再次,权利人申请诉讼或仲裁;最后,和申请诉讼或仲裁效果一样的情况。法院委托的诉前鉴定是依据当事人的意愿开始的,体现了对当事人权利的维护,过程中必须对当事人进行清楚地说明。除此之外,法院能够给出有关文件,清楚记录好当事人对法院提出诉前鉴定、让诉讼另一方尽其义务或申请诉讼的情形,从而缓解其对诉讼时效的担心。

四、改进民事诉前司法鉴定流程

不同的法院主导的司法鉴定前置有不同的特点,然而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法院执行的程序并不相同,这就会降低司法鉴定前置体系的威信力。对于把案子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调解矛盾等方面,诉前司法鉴定能够起到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然而面对现阶段每个地区的法院执行程序各有不同,非常需要对其制度做出改进,形成一种将诉前与诉中司法鉴定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的鉴定制度。

(一)明确诉前司法鉴定的案件适用范围

由于诉前司法鉴定是在立案前进行的,很难知道后续会不会进行起诉,因此,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界定好诉前司法鉴定的内容。为了使案件在短期内能够结束,笔者认为可以进行诉前司法鉴定的案子分为四种,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工伤保险、保险合同以及职工受害赔偿纠纷。对于医疗纠纷,因为其鉴定时间太久,诉讼双方在医疗事故、病情等方面有着很不一致的意见,另外还牵扯到各种医学专业知识,事实判定并不容易,所以不能随意进行诉前司法鉴定。而一些建筑工程合同方面争执不下的问题、质量问题等案子,出于确保案子判决合理的目的,通常不适宜进行诉前司法鉴定。

(二)改进诉前司法鉴定

诉前司法鉴定与诉中司法鉴定,虽然称呼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前者使现阶段国内诉讼效率低的现象得到改善,很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现阶段法院避免单一司法的诉求,极大地增强了法律效力,使公众更加信任司法,同时,除了使案件能够在短期内结案之外,还减轻了司法资源的浪费。然而实际上,它依然有一定的缺陷,有关立法亟待完善,以便切实促进法治统一。鉴于此,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弄清楚诉前鉴定的法律地位。国内现行的司法解释中,清楚地规定了诉中司法鉴定有关事项,然而缺少对诉前司法鉴定的有关规定,如果人们对鉴定意见存在争议,有很大可能会造成诉前鉴定没有法律依据,所以一定要促进立法完善,颁布有关法律规定,规定好诉前鉴定告知形式、质证由谁主导和鉴定结果采信等。在接受诉前司法鉴定工作后,如果案子要依据鉴定结果弄清楚诉讼请求,那么在双方接受后,可以暂停立案,同时进行有关记录,从而保证在司法鉴定完成后,能够在短时间内继续立案。而在司法鉴定前置结束后,需要立即把《诉前司法鉴定通知书》递给当事人,通知书需要写清诉前司法鉴定程序、必须有的材料、鉴定机构等。另外,一定要在要求的时间递送鉴定材料,法院委托鉴定机构的进行鉴定,以使诉前和诉中司法鉴定优势互补。[5]

(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当事人在发起诉讼的过程中,法院要立案审核,尽管案子满足诉前司法鉴定的要求,但是在法院解释清楚后,当事人继续提出起诉,法院需要第一时间进行立案。虽然关于诉前司法鉴定,法院有做好说明的权义,但是具体办案时,要不要进行诉前司法鉴定仍然要以当事人为主,法院为辅。国内实施的法律关于拖延立案进行了有关规定,如果当事人由于法院没有及时立案使其权益被损害,那么其有权按照法律举报法院的过失。

(四)明确有关费用

关于司法鉴定前置,费用大部分都用在启动以及鉴定的过程中。对于诉前司法鉴定的启动要不要收费,以及怎样收费等均应该从现在开始着手处理。从国内具体现状来看,试行司法鉴定前置的法院大部分并未对当事人进行收费,主要原因是,首先,法院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司法鉴定,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好民事纠纷,减轻司法压力。其次,法院的基本工作就是处理纠纷,而非盈利。如果案子开启诉讼,立案过程肯定要收取一定费用;如果并未开始诉讼,借助诉前司法鉴定协商调解,则使法院降低了压力。所以,考虑到国内实际状况,不宜收费。实际上,鉴定过程一定会有成本,然而因为每个地区法院利益划分思维有所差异,造成司法鉴定前置有关费用并没有进行统一,从整体来说,让提出诉前司法鉴定的当事人来垫付是比较合适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司法鉴定前置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每个地区的法院逐渐地尝试推行诉前司法鉴定,产生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对于减少案件办理时间、促进解决民事纠纷等能够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何晓丹,沈敏.司法鉴定标准化管理的路径探讨[J].中国司法鉴定,2018,96(01):31-36.

[2]崔莹雪.现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缺陷及其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8.

[3]刘道前,周莉.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之规范化探讨[J].中国司法鉴定,2019,102(01):59-61.

[4]韩俊雯.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诉前财产保全制度——以二手房买卖纠纷案件为例[J].法制与社会,2020(25):82- 83.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6

国外有关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入的具体要求

因司法制度、诉讼模式和裁判方式不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人管理制度存有明显区别"英美法系所奉行的是鉴定人主义原则,鉴定人只要通过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认可,便可获得从事鉴定的资格"而大陆法系所遵循的则是鉴定权主义原则,即通过职权管理来授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从事司法鉴定工作ll]"我国所采用的司法鉴定人准入管理模式虽具有和大陆法系国家鉴定人准人管理相像的鉴定权主义色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其作为范本使用"在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的准入管理上,尤其在知识技能要求层面,当前英美法系国家明显走在大陆法系国家前面,这从相应的文献中就可得到验证"故而,我们不妨暂且抛开英美法系国家和我国司法鉴定人准入管理在模式上的差异,从务实角度,将英美法系国家在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知识技能要求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加以吸收转化"。英国学者克利夫#梅指出,在遴选计算机法庭科学技术专家时需审查的事项包括:(l)技术专家是否拥有计算机法庭科学领域的广泛经历与背景;(2)是否从事计算机法庭科学的全职工作(这关系到他们能否跟进该领域和法庭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3)他们是否进行过相关的成功尝试;(4)他们是否熟悉如何处理电子数据与保持证据链的公认标准;(5)是否拥有与需要鉴定的计算机系统有关的软件工具和使用经历;(6)审查他们拥有什么样的备用措施;(7)能否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开展工作;(8)能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技术争议lz]"。roCE(计算机证据国际组织)¹于22年5月的5培训、知识、技术和能力(要求)6中明确要求:计算机法庭科学专家须具备与其工作和职责需求相匹配的技术能力"据其规定,计算机法庭科学技术专家须具备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l)掌握法庭科学的一般原则和程序;(2)确保电子证据捕获和处理不导致证据发生改变的技能的掌握;(3)与电子证据捕获、介人、存储或者转换等有关行为的记录技能;(4)出庭作证技巧;(5)对于用英语记载的技术手册的解读能力;(6)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l3]此外,IoCE依据专业人员工作需求的不同,将经过技术培训(或通过其他方式掌握计算机取证与鉴定知识、技能)的技术专家所应满足的技术和能力要求细化为一般要求、核心要求和特殊技能要求三类:(l)应了解与电子证据相关的背景信息,如硬件信息、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文件身份、相关媒介(含数字模拟的)、文件系统;(2)用于检验电子证据和相关材料的技术、方法和设备的掌握;(3)质量控制要求"应熟知法庭科学领域中的质量控制知识,由其所出具的技术报告应简洁明了"其应掌握相应的电子证据呈堂技能"此外,还要对计算机法庭科学的原则和实践要有一般的知晓;(4)作为专家证人的法律需求"包括在公开场合发言的能力、熟知证人作证的相关技能、知晓与证据可采性相关的证据规则、对于刑事审判的一般了解、基本的犯罪现场管控能力五方面要求;(5)应知晓其所在机构的政策和程序(如证据处理、记录归档、安全管理、鉴定活动监督等),以便于电子证据相关检验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它还规定,如要证明计算机法庭科学技术专家具备以上技能,可采用现场演示、解释和记录等方式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证明:¹对计算机硬件的固有且熟练地知晓;º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及处理;»熟知计算机系统指令并能进行熟练操作;¼知晓并能对鉴定过程中建立的证据监督链进行维护和解释;½掌握鉴定所用工具的术语表示和操作;¾鉴定过程中应制作的程序记录;¿确保鉴定所获数据的完整性,并确保整个鉴定活动中数据完整性未发生改变"。roCE从资质、能力和经验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技术专家的核心要求"其规定:作为技术专家,至少应取得自然或应用学科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或在电子证据技术领域通过其经历或公开出版物能够被接受为专家;掌握能够应用于数字技术(含硬件和软件)检验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程序的更高层级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至少在电子证据领域从业两年以上,且在从业期间,其在涉及与电子证据(检验)结果和结论评价方面的能力被证明是足以胜任的"。IOCE指出,特殊技能要求是根据待检对象的发展变化,对技术专家能力要求的进一步强化"随着待鉴对象的发展或变化,技术专家的能力也应随之更新"IOCE根据当前鉴定技术和待鉴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要求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技术专家应对多类型的电磁媒介(声音、视频、图像)、PDA技术、通讯技术、密码学、数据隐藏技术(如隐写术)、生物统计学技术、多类型操作系统知识等有所知晓和了解"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给出的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有关的知识技能要求的具体建议,为我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的知识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提供了可鉴参考"但需注意,正如前文所讲,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司法鉴定人准人管理模式存有不少差异"故而,在借鉴其先进做法的同时,要保持其效用和价值的最优化,还需从我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之实际考虑,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吸收和转化"。

我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入管理制度的完善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7

大体来说,我国司法鉴定体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权力鉴定”阶段

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外委托司法鉴定机构管理规定》颁布之前,受“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司法鉴定被认为是国家司法权力的延续和在技术领域的扩展,是司法机关所固有的职能之一。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时基于案件需要,为了认定案件事实所涉及的专门问题,依照职权对诉讼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通常是由设置在司法机关内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司法鉴定在本质上是“权力鉴定”,法院之所以采纳鉴定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司法鉴定结论背后所存在的权力的信任。

(二)过渡阶段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外委托司法鉴定机构管理规定》颁布之后,我国的司法鉴定体制开始逐步转变,具有专门司法鉴定资质的中间机构逐渐承担起原来司法机关内部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职责,他们受司法机关或者相关当事人委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案件的所涉及的证据和事实进行鉴定,获得科学的鉴定结论,给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提供依据。这一时期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负责统一对外委托和组织司法鉴定,而未设司法鉴定机构的人民法院也可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司法鉴定人员,并由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代行对外委托管理,司法鉴定依然带有浓厚的权力色彩。

(三)对外委托司法鉴定阶段

在2005年10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后,人民法院撤消了司法鉴定机构,不再从事具体的鉴定业务,最高人民法院为落实此决定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从依法履行职责,确保审判工作的中立地位,维护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完成人民法院撤销司法鉴定职能任务”,至此,将司法鉴定职能从人民法院剥离,案件涉及司法鉴定活动将由对外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来办理,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司法鉴定模式初步确立,但是侦察机关依然保留司法鉴定的权力。

二、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必要性的法理分析

(一)法官有限理性的制约

社会分工日益明确,专业化程度逐渐加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加速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司法领域而言,现在纠纷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简单的民商事纠纷,也有金融、财税、企业破产整合等新型的经济型纠纷,其涉及的知识早超越了传统法学的范畴,对法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人类的有限理性决定了法官不可能对案件涉及的各方面知识都能够依靠自身的知识来解决,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但是案件的特性决定了又不可能脱离该专业知识而获得公正信服的裁决结果。这就需要专业性机构来依据其在该领域的专长,对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为法官审理案件提供参考。因此,对外委托司法鉴定是法官有限理性的需要,也是社会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必然要求。

(二)司法中立的要求

司法独立原则要求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理案件,不受其他组织、个人影响。司法独立不仅仅需要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其他组织、个人影响司法独立,更需要司法机关自我约束。人民法院作为法定的审判机构,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应当不偏不倚,依据案件事实,按照法律规定,客观中立地对案件作出裁决。依照现行三大诉讼法和证据规则的规定,司法鉴定结论在性质上被认为一种证据类型,它是具备专业知识的鉴定人对案件专门性问题所做出的一种专业结论,当事人对鉴定结论存在异议时可以申请重新鉴定。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其职责就是依据双方当事人或者控辩双方提出的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倘若由人民法院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不可避免会对法官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法官的中立地位。

(三)权利保障的需要

依照现代法治理念,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在实体和程序上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将原本法官所具有的司法鉴定职能剥离出去,由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来承担,并赋予双方当事人参与司法鉴定的权利,例如司法鉴定的启动、鉴定机构的选取、申请重新鉴定等。这有利于当事人参与案件诉讼过程,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进而使他们更可能地获得实体公正,从实体和程序上获得客观公正的裁决。

(四)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

司法救济是权利救济的重要手段,在中国这样私力救济、传统盛行的国度,它常常也是当事人权利救济的最后渠道,事关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对保障案件审理客观公正,提高司法裁决的公信力具有积极意义。近些年爆发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也恰恰说明,对司法机构内部的司法鉴定结论存在怀疑,导致群众与当地政府部门尖锐对立,最终酿成一些全国群体性事件,例如“瓮安事件”、“哈尔滨六警察殴打大学生案件”“、湖北石首事件”等都是对司法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存在质疑所导致的重大群体性事件,这不仅损害我国的司法形象,更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危害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消群众对司法鉴定结论公正性的质疑,减少因对司法不公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当前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

《决定》实施以后,我国逐步确立了对外委托司法鉴定为主导的司法鉴定模式,除了侦察机关根据侦察工作的需要可以设立不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机构外,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这对维护法院的中立地位,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力,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起了极大推动作用,是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在当前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司法鉴定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

(一)司法鉴定启动权归属问题

启动权的归属受诉讼体制影响较大,在大陆法系国家所奉行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主导整个诉讼活动,司法鉴定启动权一般被赋予司法机关,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所奉行的当事人中心主义的诉讼模式下,诉讼双方享受大量的诉权,司法鉴定启动权往往被赋予当事人。我国的司法体制受大陆法系模式影响较大,诉讼体制更是具有明显的大陆法系色彩,注重司法机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基于认定案件事实的需要,司法机关被赋予了大量的权力。在《决定》出台之前,法院更是具有大陆法系国家审判机关所不具备的司法鉴定职能,当事人在司法鉴定问题上享有的权利较少,《决定》出台之后也仅仅是取消了法院的司法鉴定职能,并没有赋予当事人直接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权利,他们只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至于当事人是否享有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实务中司法鉴定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人民法院,当事人启动司法鉴定的难度较大。

(二)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鉴定范围

司法鉴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而鉴定结论对于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意义重大,但是作为一种证据类型它并不能超越作为证据所具有的功能,因此基于证据认定的视角,对外委托司法鉴定所送鉴的范围必须适当,法官在居间裁量之际必须慎重把握。如果送鉴范围过宽,那么案件事实的认定则会强烈地依赖于鉴定人,将本属于法院的事实认定权利无形中让渡于鉴定人,形成了鉴定人审理案件的事实,这不仅侵犯了法院独立司法审判权,违法了司法独立的原则,也与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初衷相悖。相反,如果送鉴范围过窄,则不利于充分发挥鉴定机构的作用,影响到案件的事实认定,最终可能导致冤假错案发生。因此,在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鉴定范围的选取上,必须慎重。但是,现行只是将司法鉴定笼统地划分为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鉴定、司法精神病鉴定、痕迹鉴定等事项,并且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这给实务中界定司法鉴定范围带来不便。

(三)鉴定结论的效力及鉴定人出庭质证问题

鉴定人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从而获得相应的鉴定结论,这种结论并非是对案件有关事实所做的法律评价,它仅仅是鉴定人根据自身知识构成依照相关程序对案件事实所做的判断,在效力上与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证据类型并没有特殊之处,因此鉴定结论同样具有可代替性,这不仅仅是司法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类型的性质所决定的,更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基于此,《决定》中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虽然法律从形式规定了当事人的异议权利和鉴定人的出庭质证义务以及违反这种义务的法律责任,但是实务中这项规定的落实却不尽如人意。首先,由于司法鉴定结论专业性较强,实践中法官审理案件常常出现过分依赖鉴定结论,夸大鉴定结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其次,鉴定人的出庭义务无法兑现,即使当事人对鉴定结论存在异议,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出庭或者不能够出庭,使得出庭义务无法兑现。最后,在鉴定人的选取以及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则,管理备案制度无法落实到实处,选取司法鉴定机构也往往无法体现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在对鉴定结论存在异议时往往重新鉴定。

(四)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程序及司法鉴定机构管理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程序正义的理念逐渐得到重视,现在法治文明不仅仅要求正义要实现,而且还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种“看得见的正义”西方发达国家尤为重视,“自然正义”原则“、米兰达规则”无不是程序正义理念作用于司法实践的产物。随着法治进程的发展,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现状早已为人们所诟病,程序公正的思想现在已逐渐为学界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司法实践中。我国关于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法律法律规及司法解释初步勾勒了司法鉴定的基本程序,对司法鉴定实践提供了指导,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制度设计本身亦存在诸多瑕疵,再加上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影响,实务中违反鉴定程序或者规避程序的做法常常发生,损害了司法鉴定本身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信性,损害了司法的尊严,不利影响较大。与司法鉴定程序弊端相伴随的,还有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问题,依照《规定》司法行政部门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实行登记管理制度,这种松散的管理体制弊端甚多,因此有专业人士提出对司法鉴定机构实行“归口管理”,即有管理权的机构依照法律的授权,对于有关司法鉴定或者其他对司法实践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认定、鉴定机构的司法有效性进行资格认定、管理的制度,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归口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规范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行为。

(五)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鉴定标准问题

当前我国对外司法鉴定领域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缺乏统一的司法鉴定技术规范与标准。以人身伤害伤残鉴定为例,有刑事伤害伤残鉴定、交通事故伤残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鉴定、人身保险伤残鉴定、医疗事故伤残鉴定、残疾人残疾程度评定等多类鉴定,相应的,国家有关部门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伤残鉴定标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对象。这些标准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多数涉及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中损害致残案件在评定等级时标准不一,争议不断。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造成对司法鉴定结论的采纳与采信、鉴定人错鉴责任的认定等方面面临诸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对外司法鉴定的权威性。因此,在完善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制度构建的同时,尽快构建与之相配套规范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于不同门类的司法鉴定,制定相应的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为对外委托司法鉴定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鉴定机构;抽选

对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涉及的工程质量问题,专业技术性强,在目前相关司法鉴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司法鉴定的程序规范、公正、合法,关系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审判结果的公正。具体到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鉴定人作为案件审理的诉讼参与人,规范地抽选鉴定机构对案件的公平、公正审理,提升裁判的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如何抽选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机构的不同认识

对于如何抽选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机构,实务中认识不尽一致。第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国家对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鉴定三大类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不属于三大类司法鉴定业务,未纳入人民法院鉴定人名册。第二种观点认为,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属于建设工程质量类鉴定,建设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机构已纳入《国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第十条“诉讼双方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在列入名册的、符合鉴定要求的鉴定人中,选择受委托人鉴定”规定,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机构应从《国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中抽选。两种观点的分歧主要在于:1.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是否属于建设工程质量类鉴定;2.建设工程质量类鉴定机构是否可以针对质量处理方案进行司法鉴定;3.工程质量类司法鉴定机构是否应从人民法院鉴定人名册中抽选。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并在具体诉讼案件司法鉴定实务中坚持该观点,进而维护了施工企业的诉讼权利。

二、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机构应从人民法院鉴定人名册中抽选具体分析

(一)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属于建设工程质量类鉴定。根据司法部SF/ZJD0500001-2014《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程序规范》第1.2条的条文说明:“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设领域涉及诉讼和解决纠纷需要进行鉴定的事项主要有:建设工程质量类鉴定,包括: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纠纷鉴定,建设工程灾损鉴定,建设工程其他专项鉴定”,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鉴定,应属建设工程质量类鉴定。(二)建设工程质量类司法鉴定机构可以针对质量处理方案进行司法鉴定。根据司法部SF/ZJD0500001-2014《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程序规范》6.1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质量鉴定6.1.4款“针对查明的质量问题的原因,必要时可根据相关标准,提出处理方案”;6.2既有建设工程质量鉴定6.2.2条f)款“加固修复方案或结构适修性评估”,可以看出,建设工程质量类司法鉴定机构可以针对质量处理方案进行司法鉴定,不存在现行司法鉴定名录中无相应鉴定机构的情形。(三)工程质量类司法鉴定机构应依法从人民法院鉴定人名册中抽选。依据司法部SF/ZJD0500001-2014《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程序规范》;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第三条“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建立社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以下简称鉴定人)名册,根据鉴定对象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随机选择和委托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第十条“诉讼双方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在列入名册的,符合鉴定要求的鉴定人中,选择受委托人鉴定”。因此,《国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已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类司法鉴定机构,工程质量类鉴定应依法从名册中抽选。综合上述,应当认定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机构应从《国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中抽选。

三、结语

程序公正是实体审判公正的重要保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司法鉴定应具备必要的诉讼程序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处理方案司法鉴定程序作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诉讼程序的组成部分,只有合法、规范抽选司法鉴定机构,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从而提高建设工程司法鉴定质量、水平,确保程序公正,维护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05.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9

一、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刑事鉴定中的法医学鉴定制度开展得最早,至前,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鉴定人员,在公安机关逐级设立了鉴定机构,形成了全国性的法医鉴定体系,掌握了进行痕迹、文检、化验、尸检等鉴定的技术手段和技能。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进步和法制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原单一的法医学鉴定发展为司法技术鉴定,法医学已被确立为司法鉴定学体系中的一门专门。我国司法鉴定制度至九十年代末朝着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司法鉴定体系:一是公、检、法、司系统根据诉讼、执行的需要,依照和司法解释设置为服务的至上而下四级以法医鉴定为主的司法技术鉴定结构;二是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劳动、土管、城建、物价、审计、计量等部门根据部门规章设立为社会服务至上而下的鉴定机构;三是按照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所设立的为社会服务的法医学、精神病学鉴定机构;四是公安部、卫生部、部等部属院校以及各省、市所属大、中专院校建立的鉴定机构,也对外接受各种案件的鉴定工作;五是科学机构、国家文物等鉴定部门。

众所周知,司法鉴定制度是司法制度中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为保证解决各种司法活动的制度,由于不同的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因素的,各国对司法鉴定制度的体制以及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地位有着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司法鉴定制度。毋庸讳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司法鉴定制度。他们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打击犯罪,调节社会关系,而且通过技术服务为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推进司法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高、新技术案件的不断上升,使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难予适应步伐,存在如下主要弊端:

1.机构林立。从县区、市、省到中央部级机构的公、检、法、司及卫生、劳动、土管、城建、物价、审计等部门对外服务的鉴定机构每层就有10多个。只要机构成立,不管鉴定人员是否合格,技术条件是否齐全,都可以挂牌营业,出具鉴定结论。据笔者调查发现,某县自1984年由公、检、法开设的三家,发展到1998年的16家。这些鉴定部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适用角度不同,取材不同,依据不同,导致鉴定结果也不同。

2.唯我独尊。由于公、检、法、司、劳动仲裁等部门都有自己或者联系的司法鉴定机构,所以,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自家的“菩萨灵”。如一起伤害案,公安侦查鉴定为轻伤,检察审查起诉鉴定为重伤,一审法院作有罪判决后,被告人不服上诉,二审法院鉴定为轻微伤作无罪判决。几家弄得案件互相扯皮,当事人申请赔偿又互相推诿,久拖不决,影响极坏。

3.收费过高。市场经济“驱动”司法鉴定机构对外营业,也“驱动”鉴定收费与鉴定人的工资奖金挂钩。笔者发现,近年来,各家司法鉴定机构的收费额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级,既增加了受害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又为司法腐败提供了“温床”,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有一医疗纠纷的受害人请某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不属医疗事故,交鉴定费1000元;受害人认为鉴定结论对其不利,又请某县检察鉴定室鉴定属医疗事故。交鉴定费1000元,鉴定活动费500元;受害人还是不服,又请某公安司法鉴定所鉴定属医疗事故,伤残4级,后期费约30万元。交鉴定费100元,鉴定活动费7900元。

4.管辖不清。由于法律、法规对各级司法鉴定的管辖范围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对于申请人,或者委托人的鉴定,到底是在住所地居住地或是在纠纷发生地或是在财产所在地,是在哪一级鉴定机构管辖,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所以,申请人或委托人往往随心所欲,各取所需,鉴定人员对于申请人或委托人的鉴定是来者不拒,因人而异,见利而定。

5.时效偏长。如王某1981年2月在某公社医院做剖腹产手术时,遗一纱条在其腹内,同年8月住院取出。次年3月,经某公社确定为医疗事故,并主持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院方按协议约定已全部赔偿。1990年7月,王某以医疗事故有后遗症申请某司法鉴定所鉴定,该所凭王某的自述、住院病历鉴定为重伤、伤残4级、后期治疗费约28万元。王某持鉴定向法院起诉。

6.效力难认。笔者从一起工伤事故赔偿案发现,受害人受伤后请某公安司法鉴定所鉴定为重伤,伤残2级,后期治疗费约25万元。该案在劳动仲裁中经某县劳动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为重伤,作残9级,后期治疗费约5万元。劳动仲裁后,受害人对鉴定不服向某法院起诉,经该院司法鉴定科鉴定为重伤,伤残4级,残疾用具费和后期治疗费约22万元。审理中,被告不服,某法院委托某市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重伤,伤残8级,残疾用具费和后期治疗费约8万元。原告对鉴定不服,要求请省级鉴定机构鉴定,某法院又委托某省法院司法鉴定处鉴定为重伤,伤残5级,残疾用具费和后期治疗费约14万元。一起普通的工伤损害赔偿案件,经过5次鉴定出现5种结果,历时4年,究竟要采信谁的结论,最后合议庭只好提交审判委员会研究,按审级决定效力,才划上句号。

7.职级难定。特别是人民法院的司法鉴定人员,既未取得审判资格,不能落实法官等级,又未主管部门和政策规定,不能落实技术职称,这样挫伤了司法鉴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改革司法鉴定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依据成熟。随着法制建设的推进,司法鉴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从而为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是2000年8月14日司法部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员管理办法》,确立了司法鉴定机构的原则、登记程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鉴定人产生程序、权利义务、法律责任。二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部、卫生部、劳动部、建设部和公安部等分别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建筑工程定额管理办法》、《道路交通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人体轻微伤的鉴定》和《刑事技术鉴定规则》等确定鉴定组织、程序、范围、管理和法律责任。三是两院三部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关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和新刑诉法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四是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了《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涉案物品价格鉴定分级管理实施办法》和《涉案物品价格鉴定复核裁定管理办法》,明确了涉案物品估价、鉴定级别、复核程序等规定。

(二)技术力量成熟。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认识的提高,各高等院校培养的大批司法鉴定专业人员走向社会,并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丰富和发展司法鉴定理论,提高了鉴定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物质条件成熟。我国各级鉴定机构建立时间长,在党和政府及各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增添了大量的物质、技术设施,其技术条件已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改革司法鉴定制度之设想

(一)加快司法鉴定程序的立法

立法是改革和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最根本的保障。鉴定结论作为纪检、仲裁、侦查、审判、执行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但我国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对司法鉴定只是作了一般原则性规定,但对司法鉴定程序、鉴定结论和鉴定书内容以及鉴定人出庭等尚无明确规定,使司法鉴定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现象。因此,笔者建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应加快制定《证据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司法鉴定机构、管辖范围,鉴定程序、鉴定人的资格、权利义务、鉴定书内容、鉴定人出庭范围、复议与撤销、错误与赔偿等。通过立法,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使司法鉴定工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尽快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上存在较多弊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机构。因此,笔者认为,这个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机构可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建和管理。理由之一:世界多数国家在一地区或一个城市都只有一个司法鉴定机构。理由之二: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有担负着对服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司法鉴定属于法律服务的范畴,其应属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管辖范围之内。理由之三:国办发199890号《司法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对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理由之四:2000年8月14日司法部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是面向服务的司法鉴定工作的行业主管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其鉴定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是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登记、行政处罚等职责。未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任何单位不得从事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理由之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各地司法鉴定部门的鉴定范围,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司法机关内部委托鉴定,扩大到市场经济体制的面向社会的有偿服务,其鉴定性质、职能范围和服务对象、宗旨发生了质的变化。理由之六:目前司法鉴定机构存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管辖不清,工序重复,管理失控,监督不力的。鉴此,笔者认为,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特色的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的条件已经成熟。

关于司法鉴定机构设置依据,在我国《证据法》没有出台之前,可参照三大诉讼法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可在县区、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部分别设立四级统一的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将原公安、检察、法院和劳动、卫生、土管、城建、物价、审计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除外鉴定部门合并组建司法技术鉴定中心考虑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因侦查工作的需要,各级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可在同级公安、国家安全机关设立司法技术鉴定所,作为司法技术鉴定中心的分支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实行人财物至上而下的条条管理。司法部内设立司法技术鉴定委员会,负责全国司法鉴定机构的注册登记、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司法部可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审核,履行对司法鉴定机构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和实行年度检验、行政处罚等职责。在设置数额上,坚持县以上人民政府区域内只设立一个司法鉴定机构的原则。在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中不得含有“中国”、“中华”、“全国”、“国际”等字样,可在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前冠用司法鉴定机构所在地的地名。如“××县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市司法技术鉴定中心”、“××省或市、自治区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各级司法技术鉴定机构成立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要有自己的名称、场所和章程;二是要有与所开展的司法技术鉴定业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三是要有足够的注册资金县级的起点为人民币200至300万元,市级的起点为人民币500至600万元,省级的起点为人民币800至1000万元,部级的起点为人民币2000至5000万元;四是要有取得司法技术鉴定资格的人员县级10名以上,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5人;市级18名以上,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8人;省级25名以上,其中具有中高、教授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12人;部级60名以上,其中,具有教授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25人。各鉴定中心根据技术力量,结合实际,可内设办公室、法医学鉴定科、产品质量鉴定科、物品价值鉴定科、财务审计鉴定科、痕迹鉴定科、文件鉴定科等。

(三)规范司法鉴定人员执业活动

目前,司法鉴定人员,特别是基层的司法鉴定人员均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取得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更没有执业证书,加之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统一的法律,各鉴定部门对鉴定人员的要求,基本上是自己的内部规定,从而导致司法鉴定人员业务素质较差,鉴定质量不高,社会效果不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司法鉴定人定义和涵义。司法鉴定人是指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在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诉讼、仲裁等活动涉及的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司法鉴定人的定义,笔者认为,司法鉴定人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司法鉴定主体是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人应该是具有完成有关鉴定活动所需专门知识的人;二是在我国诉讼活动中,司法鉴定人的地位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三是司法鉴定人应具有从事相应鉴定活动的资格;四是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一致性。

1.司法鉴定人应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制度。笔者认为,司法鉴定人员的产生程序,可借鉴国外“专家证人”又称鉴定人的管理经验和参照我国律师制度的考试、考核程序。即:申请参加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是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是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品行端正;三是要具有高等院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经国务院认可的司法鉴定专业机构培训,并取得1—2门以上专业技术合格证书,或具有高等院校专业鉴定资格的,经全国统一考试、考核合格的可分别授予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司法鉴定人执业实行执业注册登记制度。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申请执业,经拟聘的司法鉴定机构同意后,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注册登记,取得执业证书后必须在职业资格范围内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实行年检制,未经年检的不得继续执业。未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后未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司法鉴定活动。

2.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实行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司法鉴定人在执业中,享有下列权利:①查阅与鉴定有关的案卷材料,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人、证人等;②应邀参与、协助委托人勘验、检查和模拟实验;③要求委托人补充鉴定材料;④委托人提供虚假情况或拒不提供鉴定所需材料的,有权拒绝鉴定;⑤拒绝解决、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⑥与其他司法鉴定人意见不一致时,有权保留意见;⑦获得执业报酬;⑧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司法鉴定人在执业中,应履行下列义务:①按时按质完成鉴定任务;②依法主动回避;③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④依法按时出庭;⑤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四)建立司法鉴定程序规则

明确各级司法鉴定机构、委托条件、管辖范围、鉴定费用标准、鉴定组织、鉴定程序等的法律依据,是规范司法鉴定程序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建立司法鉴定运作程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在鉴定案件来源上,实行委托鉴定制度。即只设立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委托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不设立自然人申请制。其理由:一是目前所有刑事案件发案后均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察,就是刑事自诉伤害案件发案后,也是先由公安派出所按刑事或治案案件立案,在处理中需要鉴定的,已由处理单位委托,不需个人申请;二是所有民事、海事、行政纠纷案件发生后,一般均由基层调解委员会、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或行政机关调处,或法院审理,在调处或审理中需要鉴定的已由单位委托,亦不需个人申请;三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党员违规违纪的案件发生后,一般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在办案中需要鉴定的也不需个人委托;四是单位委托鉴定既可避免鉴定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又能保证鉴定程序和实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委托鉴定,应由委托单位填写《委托鉴定书》及鉴定事项,报单位负责人签发后,承办人随案有关材料送达给鉴定机构,以解决对同一案件、同一当事人多次鉴定,程序违法、结论不一的问题。

2.在鉴定范围上,实行地域和级别管辖原则。即所有涉及初级鉴定的案件,一般按当事人住所地居住地或犯罪地纠纷发生地,或标的物所在地的县级司法鉴定机构管辖;若一方当事人涉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在本辖区内有重大,或涉及高、新技术的初级鉴定案件,可由市级以上鉴定机构管辖。

3.在鉴定次数和期限上,实行“两鉴终局”和“鉴定时效”制度。“两鉴终局”即初级鉴定书应告知当事人复议权利、申请复议期间、复议机构和逾期的法律后果。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若对初级鉴定不服的,可在收到鉴定书的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鉴定机构提出书面复议申请,上一级鉴定机构审查后,作出的维持或改变鉴定结论的鉴定书,为终局鉴定。如果办案人员在审查认证中,发现鉴定结论存在程序和实体不公正时,可以向作出鉴定的上一级鉴定机构申请,要求按鉴定监督程序纠正。若委托人认为需要补充鉴定的,按初级鉴定程序办理。“鉴定时效”包括委托时效和鉴定时限。一是委托时效。委托鉴定的时效一般为二年,身体受到伤害的为一年,从伤害之日或伤势确定之日起,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超过时效的司法鉴定机构不予受理。二是鉴定时限。司法鉴定机构从收到委托鉴定之日起,适用独任制鉴定的鉴定期限一般为7日内,最长不得超过15日;适用合议制鉴定的鉴定期限一般为30日内,最长不得超过45日。若因特殊情况在45日内不能办结的,报上一级鉴定机构批准可延长30日。设立“两鉴终局”和“鉴定时效”制,既可以避免“终鉴不终”和“终审不终”的局面,又可减轻当事人的诉累,也可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益的提高。

4.在鉴定费用上,实行依法从减和从免的救济制度。一是委托鉴定的民事、经济、行政纠纷案件的,有标的额的按3%收取鉴定费,但最低不得少于100元;无标的额的按每件100—500元收取鉴定费。二是刑事鉴定,或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中,认为鉴定结论不公正,而委托重新鉴定的,鉴定机构免收鉴定费用。三是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函后,应在7日内向申请人或委托单位发出受理通知书,指定申请人或委托单位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在指定银行交纳鉴定费用,逾期不交纳的,鉴定机构按自动放弃权利处理。司法鉴定机构的办案经费实行自收自支的原则,其不足部分由同级人民政府保障。

5.在鉴定组织上,实行独任或合议制度。即技术不高,容易判断的初级鉴定案件实行“一鉴一书”的“简易程序”;其他鉴定案件实行“三鉴一书”或“五鉴一书”的“普通程序”;复核鉴定或按监督程序进行鉴定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对重大、疑难的鉴定案件可提请本级司法技术鉴定委员会讨论决定,实行独任制或合议制,既符合国际习惯和我国程序法的原则,又确保了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廉政建设。

6.在监督机制上,实行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原则。事前预防,首先加强立法,明确上级鉴定机构对下级鉴定机构的领导和监督关系,使其有法可依;其次,严格司法鉴定人员条件,实行“两证”上岗,确保鉴定人员素质;第三,加强鉴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法纪,用法律和纪律来规范他们的行为;第四,鉴定人员严格实行异地执业和办案回避制度。事后监督,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对故意作虚假鉴定的,视其情节和后果,要对行为人或单位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和给予必要的处分;不但要对其进行党纪、政纪处分,而且还要在经济上给予处罚。同时,对司法鉴定人员办错案的,可参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由该单位向当事人赔偿经济损失;对造成严重后果的鉴定人,构成伪证罪、受贿罪、泄漏国家机密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完善司法鉴定文书制度

司法鉴定书是明确行为人的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或案件性质、是非责任等的重要证据。而作为定案证据的司法鉴定结论,它必须具备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这三性是办案人员必须严格审查的,如果缺乏“三性”,就不能作为有效证据采信,不然就会放纵犯罪或者制造冤案。但笔者在审判实践中,发现鉴定文书中存在格式不统一、不齐全,申请、委托事项不明,案情介绍过于简单,说明不力,适用法律不当,鉴定结论不准,未告知复议权,鉴定组织违法如无鉴定资格、超范围鉴定、重复鉴定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完善鉴定文书格式和内容。建议司法部根据各类鉴定文书的特点尽快制定全国统一性的司法鉴定文书试样,其内容至少应包括:鉴定字号、当事人基本情况、案件由来及委托事项、案情摘要、查明事实、证据引述、分析说明、适用法律、鉴定结论及鉴定费用等部分组成。二是鉴定文书应告知复议权利。即申请复议期间、复议机关和逾期法律后果。三是鉴定人员签名或盖章并加盖鉴定机关和“本件与原件核对无异”印章。四是鉴定书应附鉴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复印件。禁止适用书写式或填空式的司法鉴定书。五是鉴定书对委托事项要叙述明确,对查明的事实要叙述清楚,对认定事实的证据要逐个列举,分析说明要透彻、明了,适用法律要全面、准确,鉴定结论要与委托事项对应和明确。六是司法鉴定书必须适用送达回证送达双方当事人。送达可采用委托、直接、邮寄和留置等送达方式。这样既便于法官或其他办案人员审查认定,又保证了司法鉴定的质量。

司法鉴定程序范文篇10

内容摘要: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归属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岌代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世界各国相关立法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当事人+法院”的司法鉴定启动模式,并从模式本身的合理性,与我国诉讼模式改革方向相一致以及符合国际司法鉴定制度发展趋势三个方面阐述论点,以求抛砖引玉,推动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司法鉴定启动权中立司法鉴定制度对立司法鉴定制度司法鉴定启动权是指可以启动司法鉴定程序的权利,主要包括司法鉴定申请权、司法鉴定决定权及司法鉴定委托权。司法鉴定启动程序被认为是司法鉴定的关键程序。谁有权最终决定鉴定程序是否启动及决定由谁进行鉴定是司法鉴定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决定着一国鉴定程序的特征。一、司法鉴定的历史及现状分析鉴定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全面的法医鉴定古典巨著《洗冤集录》就是由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可谓是我国及世界的宝贵财富。但近代以后特别是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成为诉讼活动的桎梏。对于司法鉴定启动权不论是立法还是事务操作中都反映出有悖于法律的公正与效率。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民事诉讼法》第72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政局的若干规定》第25条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第26条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经人民法院同意后,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行政诉讼法》第35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从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证据规定当中可以发现,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实际都在法院中,“被告方无权委托鉴定人,这有违现代控辩平衡的价值理念…”也是对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侵犯,极易产生司法腐败,也不利于揭示案件真相,既无法实现程序公正,也无法实现实体公正。司法实践中关于司法鉴定启动权的行使比较混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司法机关依职权进行鉴定或委托鉴定,一方面,鉴定成为法官的义务,当事人和鉴定部门都不着急,只有法官干着急。另一方面,鉴定成为法官的权力,鉴定活动式式如何开始,怎样进行的,当事人一无所知,而法院对于自己启动取得的鉴定结论自然深信不疑。这样一来也就“省了”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的事——无需质证或流于形式;另一种是,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不满意的就再来一次,甚至要求鉴定人作出符合他(她)的意愿的鉴定结论,重复鉴定,鉴定腐败难以避免。这种情况自然与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的立法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也与人们的法律意识,以及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关,但最主要的是目前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归属或者说启动模式不符合现代司法活动,诉讼活动的要求。所以对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归属应当进行重新思考,从而完善诉讼程序。二、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归属由于我国自身的特点以及诉讼文化相互融合的世界潮流的影响,照抄照搬某国的模式是不可行的。所以只有借鉴别国的经验,作为建构我国司法鉴定启动模式的参考。在英美法系实行对立鉴定制度(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即根据对抗制的法庭审理方式需要和举证责任负担理论的要求,英美法都承认当事人有必要象提供普通证人那样自行选定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根据该制度,诉讼中应否进行鉴定,进行何种鉴定或由谁鉴定等事项都由诉讼当事人自行决定。在大陆法系国家,都是以法院指定鉴定人作为选任鉴定人的基本形式,专家凭借其知识、技能和经验作出结论并报告法院,必要时法院还可以赋予专家为准备书面鉴定结论而进行独立调查的权利,是为中立鉴定制度(法院委托鉴定制度)。鉴定人被称为法官的“辅助人”。综上可见,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实行的是截然不同的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启动权的归属也是天壤之别,但各有优缺。笔者认为基于我国特点,建构“当事人+法院”的司法鉴定启动模式较优。“当事人+法院”的司法鉴定启动模式是当事人与法院互动并相互制约的司法鉴定启动模式,当事人申请、决定并委托司法鉴定人,但这一切活动都应在法院的调控下,法院可以有理由地制止当事人行使启动权。这个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诉讼民主,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由法院进行整体的、宏观的指导从而避免当事人权利的滥用。达到当事人——法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目标。笔者认为:首先从模式本身的合理性来看,在法院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能够最大化地保证鉴定活动的公正性,实现当事人诉讼活动的积极性与规范性。不管是哪一种诉讼,程序正义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裁判者的中立性,可以说裁判者的中立性是程序正义的底线,没有裁判者的中立,就谈不上诉讼或审判的程序正义性,也就无所谓结果的正当性。尽量由当事人双方启动鉴定程序,这样可以避免当事人对法院和鉴定机构中立性的质疑,只有在当事人不能确定或双方对鉴定机构的确定发生争议时,才由法院确定,这种做法虽然会牺牲一些效率,但更有利于程序正义的实现。而且根据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的要求,案件的权利主张和事实主张应该由当事人提出,没有提出的主张,包括事实主张,法院不应当主动依职权提出,否则会影响法院的中立性。在当事人没有意识到专门问题对裁判的影响时,法院可以行使阐明权或释明权说明专门问题鉴定的必要性,而不是主动依职权启动鉴定。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当事人诉讼主动性,而且可以增强当事人对诉讼结果的信服度。

其次它与我国诉讼模式改革方向相一致。我国正在对过去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进行改革,有选择地吸收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优点,符合当今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互融合、借鉴、学习的发展潮流。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及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分别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原先所特有的诉讼模式。但不论是哪一种模式,在经过了多年的司法实践的检验以及诉讼制度的发展以后,均暴露出许多不足与缺陷,而这些不足与缺陷恰恰在相对的模式中可以得到弥补。因循守旧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文化的“流动”以及“特征淡化”成为目前诉讼制度的主旋律。

我国正处于诉讼体制转型时期,原本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加入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因子,法院依职权主导已渐渐向当事人主导转变。司法鉴定制度本着为证据制度、诉讼制度服务的目的,也必然顺应这一趋势。徐静村教授曾说:“启动司法鉴定不再作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专属权利,而是控、辩双方都有权提起鉴定……”在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中,法院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宏观的调控,控制诉讼程序,所有案件的主张和事实都来自于当事人,包括鉴定程序的启动原则上也由当事人决定。相信在规范的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证鉴定结论的公证性不是遥不可及的。最后其符合各国司法鉴定制度发展趋势英美法系以及大陆法系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均对自身的体制进行了一些微调,从而也改变了以前的单一的司法鉴定的模式,呈现出混合式的司法鉴定模式。如英国《新民事诉讼规则》第35.3条规定:“①专家证人的职责在于以其专业知识帮助法院解决有关诉讼程序中的问题。②专家证人的职责优先于专家证人对向其作出指示的人或者反对其费用的人之义务。”本条的规定突破了专家证人是为当事人服务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专家证人的职责是帮助法院解决有关诉讼程序中的问题,而当这一职责与其对当事人的义务发生冲突时,必须以职责为优先。以及第35.7条规定了当两方或多方当事人都希望就某一特定的问题提交专家证据时,法院可以指定只由一名专家证人就该问题提交专家证据,被指定的专家证人称为“单一的共同专家证人。”大陆法系为了减少司法官委托鉴定制度的错判危险,法国采用了“双重鉴定”原则,除极为简单的鉴定事项外,预审法官都应聘期两名以上的鉴定人分别对同一事项进行鉴定;德国则允许当事人在不妨碍官方鉴定工作的情况下聘请自己的鉴定人参与官方的鉴定活动。有些大陆法国家规定,当事人一方如果认为案件需要由专家进行鉴定,可向法官提出请求,以促使后者启动司法鉴定程序。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集两种制度之长的混合式鉴定制度是当今各国的一个发展趋势。“当事人+法院”的司法鉴定启动模式正是混合式鉴定制度的一部分,将有助于对两种鉴定制度扬长避短,更好地运用鉴定技术揭示案件真相,实现实体正义,保护当事人权利。建立“当事人+法院”的司法鉴定启动模式符合司法鉴定制度及诉讼制度的要求,制度总是在发展着的,实践中操作会检验理论,从而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注释:1陈卫东:《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4月2徐静村:《刑诉法修改中司法鉴定条文这样设计》载《检察日报》2005年10月13日3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168—188页参考文献:[1]刘新魁。法国司法鉴定制度及启示[M].诉讼法论丛(第七卷),2002.[2]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M].法律出版社,2001.[3]。诉讼证据制度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4]张卫平。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