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教育十篇

时间:2023-11-13 17: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理念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理念教育

法治理念教育篇1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汇报材料

一、学习讨论情况

认真学习贯彻省委政法委两次研讨班精神。省委政法委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研讨班,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xxx同志,省委政法委三位副书记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和辅导报告。我们及早通知,认真组织好两次电视电话会议的收听收看工作,政法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按要求全部参加了会议,市和县区分会场纪律严明、认真听讲、勤记笔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会后我们将xxx副书记的讲话材料印发到全市政法系统干警,就两次研讨班精神组织了广泛的学习讨论。市委政法委机关于两次会议结束后的下午,迅速召开学习讨论会,在深入学习省委政法委研讨班精神的基础上,学习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精神,学习了省委建设“法治xx”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法治理念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各县(区)和市政法各部门运用不同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学习讨论活动,有的部门还举行了小型研讨会,深化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法治理念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鉴于目前教育读本等学习资料还未到位,各单位通过报纸、杂志和网络多种途径查找有关学习资料组织学习,及早掀起教育学习热潮。

通过一个阶段来的学习讨论,在全市政法系统形成了三个共识: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我们持续不断地开展教育整顿和专项整改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原创: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是执法司法工作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司法体制、工作机制改革滞后有关,更重要的是干警的法治理念不正确、执法观念不端正造成的。法治理念既是执法司法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又是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十分有必要开展这样一次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对法治理念进行深刻的反思,深化和推进规范执法工作。二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政法系统法治建设的先导性工程。法治理念教育是中央政法委部署的在全国法治系统开展的教育活动,在我省又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省委在不久前召开的全会上作出了建设“法治xx”的决定,我市也正在积极调研、抓紧部署。政法机关如何在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根据法治建设的要求规范执法、改进工作、改革体制,首先必须加强法治理念教育,打好扎实的思想基础,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法治建设。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工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也。。。

二、活动部署情况

省委副书记xxx同志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标志我省政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正式启动。讲话发表后,我们及时召开市委政法委会议,研究部署我市法治理念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了教育所要达到的五个目标:一是要增强依法治国理念,执法思想进一步端正;二是要增强执法为民理念,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三是要增强公平正义理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四是要增强服务大局理念,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五是要增强党的领导理念,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

在省委政法委实施意见下发前,我们就着手研究制定我市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法治理念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工作安排、保障措施。在全面贯彻省委政法委实施意见、认真落实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根据我市政法队伍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研讨班,各县(区)、各部门政法领导参加,传达上级研讨班精神,政法委领导作辅导报告,政法各部门领导作交流发言,进一步统一各级政法领导的思想认识。二是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讨论,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使广大干警进一步领会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市委政法委将选择部分质量高、有见地的心得体会文章简报转发、汇编成册,展示我市教育活动的理论成果。三是举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竞赛,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各组成代表队参赛。四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的“四进”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找准政法工作与平安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区建设的结合点,为全面推进“法治xx”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五是认真清理错误法治思想。每位干警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查找在执法思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形成检查剖析材料。市县两级政法委和政法各部门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进行剖析、分析,形成思想共识和改进意见。清理工作围绕以下七个重点内容进行:原创:是否存在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是否存在盲目崇拜、片面宣扬西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价值观惫的倾向;是否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倾向;是否存在脱离群众和“冷、硬、横、推”的不良倾向;是否存在滥用权力、执法不公的倾向;是否存在单纯业务观点的倾向;是否存在把党的领导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甚至削弱和淡化党的领导的倾向。六是举行巡回演讲。评比表彰后,我们将组成由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为主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巡回讲演,介绍经验,弘扬先进,宣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七是抓好“回头看”工作。对教育活动作重新全面检查梳理,对应当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对暂时解决不了的和解决效果不好的问题,明确解决期限,探索解决办法。同时,认真总结教育经验,制定干警法治理念长远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为保证教育活动良性推进,我们制定了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并实行领导责任制。成立了政法委书记xx为组长的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专职副书记xx兼任办公室主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领导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县以上政法委、政法部门每位领导同志都确定了各自联系点,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健全督查制度。抽调党性强、作风正的同志组成督查组,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掌握进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解决。

法治理念教育篇2

一、认真组织深化学习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要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认真总结前阶段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的成果。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化学习。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党组(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机关党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每月至少组织一个专题的学习:一是强化党的领导理念。认真学习《文选》关于加强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组织观看《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资料片,讨论如何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二是强化执法为民的理念。认真学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联系近几年领导干部发生的典型腐败案件,从思想上深刻剖析执法为民理念是否坚定,并进一步研究从制度上防范领导干部腐败的措施,切实加强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三是强化和谐社会理念。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全省、全市、全区政法会议精神,对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和“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做出新贡献”的要求,认真清理执法观念,全面健全制度规范,提出和修订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具体举措。

要大力抓好全体干警的深化学习。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学习《文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作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法治*、平安*建设,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作贡献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广大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中入脑入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二、扎实开展集中培训工作

要认真总结20*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紧密联系队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分层次组织干警进行专题培训,并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一是组织对新任领导干部的培训。为使新任领导干部尽快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全区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组织安排新任领导干部参加市、区举办的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专题培训,着重在培养领导干部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司法行政工作上下功夫。

二是结合实施“五+x”工程,抓好公务员队伍的培训。要结合实施“五+x”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关内容,列入“菜单式”选学课目,提高公务员队伍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三是集中对新进司法行政系统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政工部门、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结合各种培训,对2000年以来新录用到司法行政系统的青年干警分期分批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集中培训。要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增强集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要通过培训,清理和纠正与社会王义法治理念“不相符”、“不适应”的执法思想,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真正把社会王义法治理念的精髓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固化为执法规范。集中培训结束后要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考试考核,考试考核不及格的就地进行再培训。

三、深入开展“以案析理”活动

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要重点在一线执法干警中结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深入开展“以案析理”活动。要搜集整理本系统、本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社会影响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的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典型案例,既要有成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服务和谐社会的正面典型,更要有违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反面典型。要认真组织干警收看阅读有关案例资料,组织一线干警进行深入剖析,展开大讨论,以案说法,以案明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明辨是非,正确掌握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公正执法、规范执法的准则。要联系“身边人、身边案”,认真自查,撰写心得体会,并在讨论会上发言。要注意发现、培养和树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广为宣传,引导广大干警从自身做起,把做好执法工作的过程,变成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

四、在“五五”普法工作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客,精心部署,认真安排,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贯穿于“五五”普法的始终。要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要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考试考核、法制讲座等活动,组织广大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社区居民等普法重点对象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严格组织集中教育的考试考核工作

要继续坚持以考促学,通过知识竞赛、考试、随机抽查等方式,强化广大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精神实质、践行要求掌握的力度。5月份,区局将按照要求对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干警掌握知识的情况认真进行考试考核,为接下来省厅和市局的考试考核作好准备。对考评不合格的单位,要组织补课;对个人考试不合格者,要离岗培训。要在认真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检查督导,确保集中教育落到实处,确保考试考核没有死角盲点。

六、切实加强对集中教育的组织领导

要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好落实。

一要领导带头。全区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接受教育、带头到基层宣讲。上半年,各司法行政机关主要领导至少要联系实际向干警作一次宣讲报告。

二要落实责任。各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继续抓好教育联系点,培养、发现、总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好的经验和典型,树立规范执法示范点,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为今后长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法治理念教育篇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司法行政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市司法行政机关自身建设和长远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集中性教育结束后,根据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和市委政法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结合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和队伍建设实际,现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常性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经常性教育总体要求和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常性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党的*大、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公正执法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充分履行司法行政机关和谐社会建设者、保障者和维护者的职责,使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执法服务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执法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干警队伍和司法行政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着力促进我市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经常性教育工作原则

经常性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始终联系我市司法行政干警思想实际,联系执法服务工作实际,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新的内涵,不断概括新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真正把是否切实解决执法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作为检验经常性教育成效的标准,防止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因地制宜,针对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不同部门、岗位、对象,确定不同重点,采取不同方法,有针对性地分别对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劳教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引导,克服教育一般化、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要把握干警队伍不同的特征,认真分析干警队伍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态,抓住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真正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植根于每名干警心中。

(三)坚持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发挥各单位教育机制的推动作用,又要激发广大干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将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统分结合、上下协同、多层互动的教育格局。

(四)坚持边教育边整改边建设的原则。要克服单纯教育的局限,把教育与解决问题、制度建设、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活动成果转化。

三、经常性教育机制建设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把经常性教育和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干警思想实际,围绕司法行政中心工作,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和环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机制上防范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的问题发生,确保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县(市、区)司法局、市劳教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教育领导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经常性教育齐抓共管的合力。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承担好组织、领导、指导、协调的职责,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常性教育的顺利开展;要定期研究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工作意见;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重点抓,各部门负责人要具体抓,政工部门综合协调、业务部门分口负责,把责任要求落实到各级领导、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要强化中心组学习,每年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班子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列入计划,认真组织学习。

(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纳入司法行政队伍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把内容编入司法行政干警队伍教育培训教材中,使其成为对全市司法行政干警队伍开展教育培训的必修内容。严格落实“三不论三必须”,即:不论举办什么类型的培训班,都必须安排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不论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教育,都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依据;不论组织什么形式的练兵和专项整治活动,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同时要严格规范教育时间,每年四月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集中学习教育时间,市局、各县(市、区)司法局将按干部管理权限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训班,对新任领导干部和新进司法行政单位的青年干警进行专题培训。

(三)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各单位要对干警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情况实行学分制考核,通过确定学分标准、明确学分考核程序、严格学分考核要求,确保学习效果。对重点执法单位、重点岗位、重点部位和执法难点、执法环节容易出现问题的单位和干警,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评价考核。市局每年由政治处牵头,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检查考核组,对全市司法行政各单位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情况、干警的执法能力、综合执法效果进行抽查评价考核,并将考核成绩列入单位和干警个人的执法档案,作为年终评定等级、评先评优和个人晋职晋衔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健全“以案析理”机制。市局根据省厅选编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下发各县(市、区)司法局及局直属各单位,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组织干警进行讨论分析,弄清楚好的典型好在哪里,反面典型问题出在哪里,从中接受教育。对于重大典型案件,要随时组织开展“以案析理”活动,通过深刻剖析,举一反三,认真整改,不断引导干警从身边发生的案件中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并自觉转化为执法为民的实践。

(五)建立健全宣讲机制。继续组织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法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优秀中青年法学教育工作者和有一定理论造诣、实践经验丰富的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进行宣讲,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市局将定期邀请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的专家教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要求进行宣讲,解决广大基层干警普遍关注的执法实践问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开展。

(六)建立健全调研宣传机制。市局及各基层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专题组,深入开展理论研讨,并针对错误思潮、观点,组织撰写理论批判文章刊载在《*法学》杂志和社会媒体上,努力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占领舆论阵地。市局、县(市、区)司法局宣传科(股)在“五五”普法中,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力度,继续在全系统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对来自执法和服务一线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使广大干警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努力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普及社会、深入人心。

四、有关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加强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一条主线,必须长期坚持,各单位要按照市局提出的“六项机制”建设,逐项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教育的自觉性。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各单位要继续加大对社会主义理念经常性教育的组织领导力度,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把经常性教育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做到机构不撤,力度不减,思想不松,目标不变,继续绷紧经常性教育这根弦,防止出现松懈和自满情绪。各单位主要领导要继续发挥表率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在切实抓紧本单位的经常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联系实际,带头在更深层次上查找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的问题,站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髓和实质,把经常性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法治理念教育篇4

【关键词】法治理念 大学生教育管理 创新

教育管理的创新既是方式的创新,更是管理理念的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是理念与教育管理结合的产物,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素质,使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人才。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所涉及的主体都应该不断更新和创新管理理念,并借助特定的教育管理载体,运用恰当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

一、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自治,受行政权力影响较大

我国高校相对于西方高校,发展历程较短,在组建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西方的传统高校都是由一些自由学者自发组建或者是社会团体所创建的;而我国基本都是政府设立的,在建立之初便是由“政府主导”,尽管经过百年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西方高校自治理念的影响。例如: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经力推高校自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术力量有机会参与高校的改革,推动了我国高校自治的进程,但是受到当时国情和学校因素的影响,这些改革没有坚持下去。建国之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大量的高等院校在政府的帮助下得以建立,因此,政府对高校有着实际的控制权。如果高校没有足够的自治权,失去了自身的特性,沦为政治的附庸,那么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术等方面都不能够进行更加人性化、自由化、科学化的管理。

(二)学术失范现象严重

大学不仅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和老师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一些重大的科研成就都是一些高校的科研成果。所以高校针对学生以及老师共同的公共权力,要体现出学术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但是在现实中,学术权力的主体往往从属于某个单位或个人,在对学术事务管理和学术资源分配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对于一些较有成就的教授或者职位较高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对一些普通教师则是置之不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学术失范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来说也会造成众多的问题,限制了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发展,教师无法教授更加先进、科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学术品行。我国高校的论文抄袭率极高,大多数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都在充当着“搬运工”这个角色,根本没有创造性的成果,缺乏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离高校所要培养的人才以及国家所需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二、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确立学生权利本位意识

在过去,我国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主要是着眼于有效规范和维护高校的教育管理正常秩序,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越来越突出。权利本位意识是指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定一些校规校纪,对大学生设定一些义务时,首先要保障他们应享有的权利,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公开,大学生的知情权、隐私权等。高校需要不断提高自治能力,不通过行政权力来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在行使大学生教育管理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权力的结果与设置这些权力的目的和初衷是否一致,将大学生放在学校的主置,合法地行使对学生的管理权,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二)高校要加强对法治理念的学习

我国受到传统思想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影响较深,经常出现一些“人治”压过“法治”的现象。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和辅导员教师自身对法律的了解不足,法治思想不高,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合法的管理行为。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这也符合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

(三)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行为能力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能力,提高民主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层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分为:不参与、知情、提供建议、参与监督和参与决定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与大学生自身的民主法治意识以及行为能力息息相关。所以,高校以及学生自身都要注重培养民主素质,民主素质越高,民主参与能力就越强,参与效果自然越好。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容易采取一些偏激的手段,例如非法集会、游行等,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思想的教育,加强对依法治国思想的宣传。学生也要通过参与民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不要总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还可以通过组建一些社团、协会来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

三、结束语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创新对大学生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这样能够促进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法治理念的普及,满足时代要求。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和思想才能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国家需要的时代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丽.基于法治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7).

法治理念教育篇5

现将政法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自2月14日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立即将市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向县委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县委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县委政法委要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政法系统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增强政法干警执法为民的意识,全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按照要求,我们及时成立了全县政法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研究确定了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的工作意见,组织召开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动员会议,及时传达了市委政法委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指示精神,深入分析了我县政法队伍的现状,认真部署了下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任务及措施。活动中,我们要求政法委员会委员及政法各单位的班子成员分别联系一个基层单位,指导和了解其活动开展情况,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政法各单位按照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积极进行层层动员,迅速地启动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初步营造了加强法治理念教育,争做规范执法标兵单位、争当文明执法优秀干警的浓厚氛围,为下一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积极做好结合文章,推动活动的有效落实。一方面,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与开展“双创双争”活动相结合。原创:今年,围绕落实省、市政法会议精神,我们突出政治强警、规范建警、从严治警,在全县政法系统深入开展以创新执法规范机制、创新执法监督机制,争做规范执法标兵单位、争当文明执法优秀干警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双争”活动,全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建设团结创新的领导班子、公正高效的执法群体、业务精通的政法干警、廉洁奉公的政法机关、社会满意的政法队伍。结合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作为其主要内容,并作为“争做规范执法标兵单位、争当文明执法优秀干警”的重要评比条件,有针对性地搞好学习教育,端正干警执法理念,积极引导政法单位及干警打造“精品案件”和“拔尖人才”,进一步增强政法干警争第一、创一流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促进政法干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执法技能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与深入推进专项整改活动相结合。将干警执法理念、执法质量、执法服务方面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同落实,同整改,同检查,使教育活动不走过场,落到实处。同时,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效果来检验、衡量政法干警的深入推进专项整改活动情况,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严格公正执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

总之,我们将按照全市部署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推动我县政法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法治理念教育篇6

分院党组:

根据地区分院、林业局政法委的安排和部署,全区检察机关从今年五月份开始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提高执法能力,促进影响我院检察事业发展和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检察机关干警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落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增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构建林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林区提供坚强的法治保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院党组积极组织全体干警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全院共有干警19名,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在学习培训阶段,院党组组织全体党员认真通读中央政法委编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学习同志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讲话;学习罗干、同志在全国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及地委政法委副书记朱洪祥、地委政法委书记郝敬江同志在全区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干警积极参加省院、分院和林业局组织的培训活动。按中央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方式,组织全体干警分五个专题进行大学习、大讨论。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整个学习培训阶段的始终。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我院党组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是在分院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开展工作,院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活动的开展,并做了周密安排和部署,随即抽调人员组成“十八站林区人民检察院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在学习培训阶段全院干警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把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作为提高自己政治素质、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执法能力素质的一次机会,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鉴于行”,达到了省院提出的“六个进一步”。

在开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专项讨论中,每名干警均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在五次专题讨论中都做了专题发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院领导亲自抓日常工作、亲自撰写理论文章、亲自记学习笔记、亲自总结心得体会,并把“三个到位”和“四个带头”的每一项工作认真落实到位。

二、认真学习,初见成效。

法治理念教育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教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从2002年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到2009年“杭州飙车案”, 到2010年李启铭嚣张漠然地喊出“我爸是李刚”,再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案”,这些恶性案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学生的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培育再次激起人们激烈的讨论。尽管上述事件属偶发个案,但也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某些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以及对生命的漠然,对法治无情地践踏。

通过普法活动,法制宣传教育和学习,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就能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吗?有学者指出,法律长着一张父亲般的脸,威严而慈祥,这是法律的两种品质。[[1]转引自陈兴良:《刑法的格致》,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1]我们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重要的是透过法治理念的培育,让他们感受的法律的威严与慈祥以及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忠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树立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在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弘扬法治精神,重视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形成依法办事、守法为荣的良好氛围,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转化为所有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将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水平,从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现状

在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的指引下,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许多大学生都很注重自身法律素养的提高,形成了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法律知识的相对匮乏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是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的,进而指导法律的运用。

1、一些大学生仅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例如,浙江大学去年对大学生的征兵工作随机对4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只有10人了解一些兵役法,其余均不知道。这样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结构,对自己所遇到的法律问题不易作出合理的判断,不仅不利于权利的维护,同时有碍于义务的履行。

2、有些大学生只了解一些与自身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学建筑专业的学生仅仅知道自身专业领域内的政策、标准。然而在建筑领域违约、侵权甚至是犯罪行为都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只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二)法治意识较为淡薄

1、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尚未形成。部分大学生认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例如“李启铭案”。还有来自网络的一份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在39份有效的答卷中,有19人选择通过关系解决。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权力、关系意识浓重,认为有凌驾于法律之外的特权。

2、义务观念缺失。我们已经从“身份社会”转入“契约社会”,现代法治虽然是以权利为本位的,国家机关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但整个社会的权利、义务是等量的,我们每获得一份权利,必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正如马克思说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然而,一些大学生受国外个人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曲解了权利本位的内涵,只知道享受权利,不知承担义务,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不利的,例如“留日学生机场刺母案”,引发了大学生道德危机。

3、程序正当理念的缺失。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现代法治确立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就是程序正当,通过正当程序我们并不必然就能得到实质的公正,但在它尊重和保障每个参与者的权利,并使每个参与者的权利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而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只看重实质结果,并不注重程序正义。刑事诉讼法修正后,笔者随机调查了22名学生:“你怎么看待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有12人认为只要能让其得到应有的惩罚,刑讯逼供也是可以的。程序正当理念的缺失将会动摇法治的基础。

三、大学生法治理念缺失的成因

法治理念教育篇8

调研中,大家认为,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一定的法治理念由一定的社会历史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一旦形成,便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另一方面,法治理念与立法、执法和守法等法治行为是内因与外部表现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法治理想、信念和观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法治理念是灵魂,引导、统摄、支配和决定着法治活动,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法治理念的树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永葆司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西方国家法治理念的根本的区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适应,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深化,其中也包括对世界现代法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融合,借鉴符合法治国家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的、科学的法治思想和理念,但决不能盲目移植和照搬西方国家法治理念和民主政治模式。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当前关键是要坚持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等战略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一、当前政法工作在理念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鉴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的承传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尤其在执法层面,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严格、执法不规范的背后总是可以从深层次理念的视角找到原因。据调查,当前司法机关在执法理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

即在价值观念上,重视刑事法律的惩治功能,忽视其保护人权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功能。政法机关被简单地视为“刀把子”和工具,国家本位主义倾向严重,甚至认为打击是第一位的,保护是第二位的,强调保障人权会对犯罪打击不力,为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集体的安全与稳定,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被害人的利益是一种必要的代价,出现错案在所难免。在执法中人权意识淡薄,特权思想浓厚,随意抓人、捕人。习惯有罪推定,先入为主,重口供,轻其他证据。在案件有罪无罪证据并存或“一对一”时,对被告人定罪牵强却仍按疑罪从有、疑罪从挂处理;在一些超期羁押案件中,久查无果,定罪无据,却仍然对犯罪嫌疑人久押不决。重从重从严,忽视按照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从宽从缓处理。

(二)重实体,轻程序

即在执法观念上,程序工具主义、虚无主义还有很深的影响。不少执法人员认为,只要查清实体问题,案件没有搞错,就是依法办案了,程序违法不算违法。有的办案手续不全,文书不规范;有的不能按照法律规定全面把握逮捕条件,以捕代侦,认为抓起来保险。有的为了查清事实,原创:获取证据,不惜违反程序,变相延长讯问羁押时间,甚至刑讯逼供;有的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在证据问题上,对采取刑讯逼供、指供诱供等违反程序规定获取的证据,仍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审判活动中,内部请示使二审终审制成为摆设。“重实体,轻程序”是造成司法不公、执法不文明的重要原因。从近年来处理的涉法上访问题看,很多执法过错都是出在程序不完善和不严格遵守程序上。

(三)重办案数量,轻案件质量即片面追求办案效率的政绩观,忽视了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与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执法理念一脉相承,并受工作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片面强调办案数量轻视执法质量,办案下指标,搞攀比,不该立案的立案,立凑数案,有的将经济纠纷当作刑事案件立案,为实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想,把破案率、批捕率、有罪判决率等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甚至制定“命案必破”、“末位淘汰”等过激政策,个别地方为完成指标任务居然不惜制造假案。

(四)重配合,轻监督制约

法律规定,办理刑事案件,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在执法办案的实践中,强调配合的多,认为这是关系到与犯罪作斗争的立场、态度问题,强调形成合力,不愿意接受制约监督,认为是找茬子,过不去,有的检察机关不敢监督,怕影响关系,照顾面子,搞迁就,放弃法律赋予的把关、监督、纠错的职责。配合有余,监督不足,有的导致错案的发生。

(五)重就案办案,轻运用司法职能维护和谐稳定服务大局

在执法中,存在单纯的办案思想,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简单地对号入座,不善于运用刑事政策指导办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的大局观念比较淡薄。重打击轻教育预防,重判决轻调解,重监管轻教育改造,重法律效果,轻政治社会效果,重办案环节本身,轻视向前、向后、向外延伸,综合运用司法手段和职能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纠纷,减少消极因素。有的办案中不讲方式方法,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经济发展,有的执法缺乏文明作风和人文关怀精神,导致滋生怨恨情绪,有的案件办结,引发新的矛盾,引起涉法上访。

(六)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即本位主义的执法观,损害了法制的统一。由于执法机关现行的人、财、物管理体制受制于地方,一些执法机关往往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重,在涉及重大经济利益的案件中争取管辖权,对一些执法难度大、无经济利益的案件又相互推诿,或者为“保护”本地企业及本系统部门不顾司法公正,偏袒一方当事人。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调研座谈中,检察干警普遍反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学理论界和司法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法律文化和法治思想的冲击,导致一些政法干警的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产生混乱,执法工作出现偏差,中政委决定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和具有针对性,把握住了源头和根本,完全符合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实际。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政法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更好地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在此指导下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提出,反映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置身于其中的政法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法治经济,随着以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法律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和公正执法的期望日益增强。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围绕党中央在新时期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来思考、改进和加强政法工作,推动政法工作的与时俱进,为实现党的执政理念和“十一五”规划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服务,是政法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当前政法机关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自觉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法工作全局,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工作的前进方向,牢牢掌握司法领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确保各项执法活动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政法机关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坚持把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政法机关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措施来抓,对广大政法干警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干警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大局观念,坚决摒弃传统陈旧的执法观念和习惯做法,牢固树立与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的重要保障

政法机关肩负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法机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指导政法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政法机关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

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树立“党的第一要务就是政法工作第一要务”的观念,平等保护一切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牢牢把握“公正执法是政法工作生命线”、“执法为民就是政法工作宗旨”的观念,依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公平促和谐,以稳定促和谐。因此政法机关只有坚持扎实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努力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使命。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切实解决政法队伍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全国各级政法机关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此应当充分肯定。但也确有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滥用手中的权力,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与一些检察人员的执法理念落后有关。没有正确的执法理念,再好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规范在执法实践中也会被扭曲。

从检察机关的情况看,高检院连续两年组织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教育,今年围绕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深化主题教育,对于提高干警的法治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有少数检察人员的法治理念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在中央政法委组织的专项整改活动中,高检院组织各地检察机关对佘祥林、孙万刚、黄亚全等典型错案进行了剖析,总体上看,执法观念上的偏差是导致错案的根本性因素。“有罪推定,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办案中一味追求有罪、罪重的证据,忽视无罪、罪轻的证据,没有从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的角度出发,综合全面地审查判断各种证据。如在佘祥林案件的侦查中,公安机关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佘祥林采取了强制措施,在佘口供前后矛盾时先入为主,选择有罪供述。在存在法医鉴定有误等疑点、证据不到位、犯罪嫌疑人屡屡翻供和辩解的情况下,公诉人员和审判人员片面采信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据,从而未能避免该起错案的发生。佘祥林等错案充分表明,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观念不正确,理想的法律制度也难以转换成执法者自觉的执法行动,就必然执不好法,办不好案,甚至办错案、办冤案。如何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走入执法者头脑,让他们在深刻理解、共同感受、真切内化这些法律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和自律执法办案行为,应当成为政法队伍建设共同面临、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而极有现实意义的任务。教育和引导广大政法干警彻底摒弃那些过时的、错误的、不符合法治进步要求的思想和观念,牢固树立公开、公平、公正、人权、文明、廉洁的执法理念,并自觉以之指导检察执法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政法机关的执法状况,提升执法形象,确保类似佘祥林错案不再重演已是当务之急。

三、政法机关应当着重提倡的法治理念

在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系列信念、观念和理想的集合体。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政法干警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保证。

根据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政法机关在执法中应当着重提倡的法治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接受党的领导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是宪法赋予执政党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司法工作领导的原则。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是政法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前提,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根本保证。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对司法工作的基本政治主张,蕴含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是制定法律的根据,是执行法律的灵魂,对司法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同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自觉地把执行党和国家的刑事政策和策略与执行法律统一于司法工作的全过程,既要防止搞法律虚无主义,用政策代替法律,又要坚持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策略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依靠和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决不能倡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坚决抵制非党化、非政治化、绝对独立等错误思想。其次,要正确处理具体工作中独立行使司法权与接受党的领导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党的领导是对司法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对司法机关是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进行的监督和制约。坚持把党的领导与严格依法办事,把执行法律与执行党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再次,要树立大局观念,坚持执法工作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把打击刑事犯罪、惩治、调停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等各项具体工作,纳入党和国家整体工作部署来通盘考虑。防止用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有效克服狭隘的局部本位执法观,树立全方位的大局执法观。只有这样,政法工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与党的中心工作同步进行,与时俱进;才能顺党心,合民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

(二)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这不仅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源头。司法机关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产生的,这个权力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执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做好执法工作,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真心实意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政法干警应当牢固树立“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宗旨,始终不渝地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法为民,服务社会,必须认真分清和妥善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执法人员要学会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消除纠纷、息讼宁人,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

在政法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执法,从人民群众最希望做的事情做起;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办案,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个案件;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坚决克服执法中的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

(三)树立严格执法的理念

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前提必须是树立宪法权威,遵循宪法原则,一切执法行为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只要执法理念中充分渗透了宪法原则,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就有了基础和保证。法律的适用和对法律的解释都不得擅自超越宪法。

严格执法的前提是依照基本法律规定和法律原则开展执法活动。一是要通过理论学习,加深对基本法律原则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认定罪与非罪不得与罪行法定原则相违背;量刑不得违背罪行相适应原则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判;诉讼活动中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被告人应当享有的辩护权等。二是遵循法定程序和司法活动的内在规律,必须严格区分执法、司法活动与行政活动的界限,保证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努力避免行政化倾向。三是要维护法律的统一实施,旗帜鲜明地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维护法治的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内容之一。要坚决反对执法、司法过程中基于地方或部门利益的需要,破坏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

要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必须增强法律监督意识。要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不仅要加强法律监督,还要有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被监督对象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法律监督机关也要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维护司法公正,同时坚持自觉接受其他司法执法机关的制约,接受人大、人民群众和其他方面的监督。

(四)树立公正执法的理念

公正是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期待和对法制社会的信心之所在,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目标追求。树立公正执法理念,至少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原则。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是实现司法公正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执法、司法实践中因为违反程序法而发生的许多错案、冤案已经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教训,彻底扭转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已刻不容缓。程序不仅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更是防止、限制司法权被滥用,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并提供救济途径的重要机制,重视程序的价值,维护程序正义是法制进步、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是要兼顾公正与效率的辨证统一。公正和效率是执法活动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公正离不开效率,因为迟到的公正就可能丧失公正的应有含义;而离开公正的效率是盲目的效率,这种效率产生的后果是对社会的有害无益。要正确处理办案数量和办案质量之间的关系,坚持质量第一,数量第二,把办案质量视为执法工作的生命线,坚决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在强调办案质量的基础上讲求办案数量,努力做到数量和质量齐驱并进。要充分考虑在当前改革深化、利益格局调整、矛盾纠纷增多、政法机关受理案件上升的趋势,充分运用多种司法手段,创新制度、机制,在保证质量效果的前提下繁简分流,提高司法工作的效率。

三是要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协调。要发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重作用,做到既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原创:又要立足于稳定社会,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正确处理和合理兼顾国家、社会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多元平衡的价值观,摈弃一元片面的价值观。要坚持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的政策,突出打击重点,把打击的锋芒对准严重刑事犯罪,该严则严,该宽则宽。既要克服就案办案、关门办案、不注意发挥办案的社会效果的作法,也要克服放弃办案、离开政法机关职能搞服务的作法。坚持正确处理打击和预防、治标和治本的报辩证关系,防止因强调治本而不敢打击,也不能只顾打击而忽视抓源头治理,自觉地寓打击于预防之中,寓保护于打击之中。

(五)树立司法民主的理念

司法民主与司法专横是相对立的。当前倡导司法民主,着重要克服司法神秘主义。实行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是促使政法工作走向民主化的很好形式,对于吸纳来自社会各界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培育执法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以及媒体监督的意识,保证司法权的运行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积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努力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体制,促进司法民主的法制化走出了一条新路,为扩大司法民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全新模式。近年来,检察机关正在积极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对增强检察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排除干扰和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六)树立人权保障的理念

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加强人权保障的基本法律体系,并且从组织形式上也建立了相应的人权保障机制。但是,重义务、轻权利观念对人权保障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修订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法工作涉及到对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财产等基本人权的限制与剥夺,更应当牢固树立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观念。

加强刑事诉讼中对诉讼参与人的人权保障,一是要严禁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以及体罚虐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加强对司法工作中侵犯人权的违法犯罪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部分执法、司法人员头脑中固存的“有罪推定”观念,防止随意抓人、伤害无辜。严格贯彻《刑事诉讼法》第12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三是要完善健全律师辩护、制度,充分发挥律师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坚决纠正违法限制或剥夺律师履行职责的权利的做法。四是要确立和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坚决把以刑讯逼供、诱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排除在指控犯罪和定案的证据之外。五是要在执法中切实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当事人及其家属的人格尊严,体现人文关怀,文明执法,防止扰民害民行为。

四、加强领导,精心筹划,扎实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如何把这次教育活动搞扎实,确实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调研中大家认为,应当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借鉴以往教育活动好的做法的同时,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突出理论武装和正面教育。这次教育活动,一定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警、激励队伍,着眼于对广大政法干警进行正面教育,立足建设,重在疏导,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议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出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作为此次教育活动的主要读物。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本质和内涵是什么?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中心议题,采取集中学、分系统学、个人自学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分层次、分专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政法干警紧贴业务、紧贴实际深入学习讨论,真正把“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作为根本指导方针,牢固树立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是要紧密联系政法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执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开展这次教育活动,必须确立明确的主题思想,使当前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可采取专题辅导、组织执法思想研讨、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听取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引导各级政法机关注意发挥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教育警示作用,以案释理,用身边鲜活的案例教育警示干警。同时要严肃执法纪律,对查摆出来的违法违纪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治理。

法治理念教育篇9

   

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局党组的部署下,我参加了教育动员大会及专题辅导,深刻领会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澄清了模糊理念,进一步增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下面,就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对依法治国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初步理解,就本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剖析如下:

   

回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岗位,认真对照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在思想上

   

对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认识紧、迫性认识不深。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学习停留一般化,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钻研不够深入,缺乏“挤”劲和“钻”劲,对理论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用脱节,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未能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理念。

   

二、在工作上

   

工作纪律比较松散。执行制度有时不够严格要求自己,有时犯点小毛病认为无关痛痒。对待群众有时不够热情,服务不够到位,没有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的理念。

   

三、在作风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理解不够深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自己感到信心不足,找不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突破口。一是对工作有畏难情绪,出现工作应付式现象,仍然满足于上传下达的陈旧工作方法和思路,对如何工作思路不够清晰。二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欠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时缺乏与人沟通,积极性不够主动。三是工作协调能力有待改善,对一些牵涉到其他部门的工作未能主动协调办理。未能牢固树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的理念。

   

四、理想信念有所淡化。

   

学习理解不深刻,理想信念相对淡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认识不够,虽然对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一信念坚定不移,但结合实际运用不够。

   

我觉得之所以存在这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淡漠,放松了学习。自认为自己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业务基础,能胜任本职工作,因而,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是务虚的,业务学习才是务实的,而没有深思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次就是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上面领导的事,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许多内容又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更谈不上正确理解,而且还忽视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工作的巨大指导作用。缺乏契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服务意识不够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得不够牢。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也就行了,而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放松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追求 。

   

三、世界观的改造上有差距。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有待进一步深刻学习。经过党多年的培养教育,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政治上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但是与现实比较,又觉得一些理论与实践对不上号,找不到答案,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而感到困惑时,往往不能将这些问题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去判断,导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导致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起色不是很大。

   

通过学习教育,我明确了改进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脑海,认真把五个专题学好,弄懂。在实践中时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二、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身作责,自觉遵守各项法律制度,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法干警。处处以大局为宗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率先做好社会行为规范。要让人人向我们看齐,以我们为榜样。

   

三、执法为民思想要放在口上,攥在手上,实践在行动上。要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让老百姓满意。不能成为落后分子。要勇于成为英雄,成为别人的表率。

   

四、在执法中坚持公平,坚持正义。这是司法干警执法的灵魂。否则我们的行为必然成为老百姓不满意的话题。因此要时刻以公平,以正义处理好每一件事。

   

五、要时刻宣传,努力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把党的温暖送给老百姓。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到我们都是祖国的一份子。让老百姓感到生活的幸福和美满,这跟党的领导是绝对分不开的。

法治理念教育篇1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把握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大局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人民法院只有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确保人民司法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确保在司法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才能提高法院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开展好这次教育活动,对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政法队伍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当前人民法院工作的实际来看,还存在一些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司法为民的宗旨观念淡薄,特权思想较为严重。少数司法人员以管人者自居,"以法治民"思想严重,高高在上,在司法过程中要求服务对象为司法活动提供种种条件,满足司法机关和人员的工作需求,一味强调服务对象的对其服从服务,造成了司法活动[本文转载自[中主仆地位颠倒。二是司法效率不高,审判质量较差。有的办案人员就案办案,或偏离了法治的轨道,或忽视了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没有很好地考虑群众的诉求,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办案社会效果不佳。四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的执法观,损害了法制的统一。由于司法机关现行的人、财、物管理体制受制于地方,有的司法机关往往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重,在涉及重大经济利益的案件中争取管辖权,对一些执法难度大、无经济利益的案件又相互推诿,或者为"保护"本地企业及本系统部门不顾司法公正,偏袒一方当事人。

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工夫,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同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使广大法官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紧密联系"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实际,牢牢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要紧密联系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实际,确保人民法院改革向纵深推进,突破长期影响和制约法院工作的体制、机制性束缚和保障性困扰;要紧密联系法院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通过诉讼途径表达的利益诉求,最大程度地维护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具体而言,我们在司法活动中要始终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法院理念教育与坚持公正司法相结合。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人民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是对人民法院最根本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赋予了司法机关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就明确提出"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把公正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首要价值目标。对此,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法官革命化、职业化建设,着力提高广大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障公正司法的各种有效的监督防范机制。切实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管理,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和执法检查,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大公开审判力度,不断完善司法公开的内容,丰富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公开促公正。版权所有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法院理念教育与坚持为民司法相结合。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去年,根据总书记的指示,人民法院确立了"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由此可见,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此,要切实加强广大法官的思想教育,解决"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做到慎用权力,心系群众,把司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司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要坚决克服和纠正司法领域的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参与诉讼中遇到的困难和判决执行难问题。认真落实各种司法便民、利民、护民措施,实行网上立案、上门立案、巡回审判、预约开庭、司法救助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方便群众诉讼。要贯彻群众路线,实行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熟悉民情、了解民意的作用,促进司法公正,真正做到"人民司法,司法为民"。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法院理念教育与坚持高效司法相结合。司法公正不仅体现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效率上,"迟到的正义非正义"。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判效率低,办案周期长。有的官司虽然打赢了,但由于拖的时间太久,当事人遭受的损失已无法弥补。因此,提高司法效率是当前审判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要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效快捷的审判运行机制。加强案件审限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案件在审限内的结案速度。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建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缩短办案周期。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开展审判工作,逐步实现网上立案、网上审案、网上批案,提高办案效率。

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法院理念教育与坚持文明司法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司法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司法文明,关键就是要做到文明司法,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自觉克服态度粗蛮、居高临下的做法,以人道的方式对待当事人和群众,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司法的人文关怀,努力把人民法院建设成为"最讲理、最文明的神圣殿堂"。要认真执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大力倡导司法礼仪,规范法官言行,切实做到严肃执法,热情服务。加强和改进工作,多渠道、多形式接待上访群众和当事人,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严格执行纪律,做到依法执行,文明执行。坚持实行诉讼引导制度、诉讼风险告知制度,引导当事人和群众依法、有序诉讼。加大诉讼调解和执行和解力度,切实转变审判作风和工作作风,争取审判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