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9 17:18:07

法治教育案例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青少年;法治教育

一、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领域的再定义

现代法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实践教学是法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而案例教学法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广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是指采用案例形式的教学,即选取真实情境或事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法治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同步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的能力。但在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上存在先天不足,同时存在案例的复杂性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在适用中要结合课堂讲授,案例再造等手段和方法进行完善以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故此,本文所指的案例教学法即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学具体目标的需要,在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选取真实、典型或指导性的法治案例或由此改编的典型性法治模拟案例,通过文字、音视频、模拟法庭、舞台剧等形式呈现给青少年学生,在充分消化案例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开展辩论、模拟庭审、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具体形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讲授引导学学生掌握相关法治和法治理念,并嵌入德育教育,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主动的学习法治知识和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习惯,进而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适用的优势

通过对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适用情况,以及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对案例教学的重新定义,案例教学法适用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知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法,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案例教学法顺应了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青少年接受知识往往是以兴趣为导向的感性过程,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向理性辨识的学习方式过渡。案例教学法一方面通过故事性很强的案例激发起其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角色进入塑造特定环境,激发情感与理性的碰撞,帮助青少年学生找到矛盾点及问题,借助主动的学习初步分析、解决矛盾。再此基础上形成自我判断,并激发起求知欲,迫切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理论的剖析,让传统式的讲授教学华丽转身,成为学生求知若渴的知识。同时,借助案例教学法,实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和知识互动,为教师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崇拜,让学习变得更加快乐,让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传授者获得教与学的和谐环境。(二)案例教学法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故此,法治教育重在养成,而养成重在示范和深入内心的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同时,法治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作为大陆法系的我国尤为如此),要把两者有效的辩证统一,必须借助案例来实现。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角色带入,彰显示范和警示作用;案例教学法能通过对案例的细致剖析,介绍具体法律知识,通过科学的设计实现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将法治理念、法治意识变抽象为具体,将道德教育化有形为无形,实现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和公民意识的自我觉醒。(三)案例教学法是对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方式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流淌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一文化基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为何这一文化基因能够渗透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特别在绝大数人是文盲的封建社会,文化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例,其孝悌文化的核心影响深远,究其原因一方面,儒家以教化民众为己任,我们可以称之为今天的教学目标,其教学方法和形式就是以案例为主的课堂教学和以案例为主的民间传播。其典型如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至今这些鲜活的案例故事为我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说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究其起源应该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由此,我们也能辨识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强的实效性,运用得当将会为当代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适用的瓶颈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基于笔试为主的教育考评模式,导致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法制教育的层面,重视法律知识的讲授上。对立足案例开展理论教授,法治理念评析,法治观念养成上存在重视度不够,仅仅通过案例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把案例当成是传授知识过程中的一个补充说明,而不是当做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来使用。必须通过改革考核机制,建立过程考核机制,倒逼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二)案例与理论的配套设计不足。案例特别是真实案例,并不是以理论的结构呈现的,这就需要综合理论能力和法律实务能力比较高的教师来驾驭案例,通过案例重构和理论拓展的手法,将案例教学法与理论讲授法有效结合,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目前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一线的教师,普遍缺乏上述能力。通过整合社会力量构建体系结构科学合理的案例库,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为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和成效的实现打好基础。(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定位不准确。很多一线教师,把案例作为解释说明法律条文的工具,把案例教学法与举例说明法混为一谈,导致实际的授课出现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发挥不了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的优势,更锻炼不了学生运用法治知识、法治理念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适用的改进措施

根据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领域的定义,青少年法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再创新的教学法,在适用的设计上要着力突破传统案例教学法的瓶颈,使其发挥优势作用,在具体的适用中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案例的选取和再创作需要遵循案例教学法的工具性,即为法治教育教学具体目标服务,同时按照法治知识的体系结构进行逻辑性选取和再创作,而不能就案例谈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与传统的讲授法有机融合,形成的新型案例教学法,将理论讲解融入到案例剖次当中,以案析法,将法理具体化,形象化;在情景式教学的背景下,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高度认同,实现以案育人,以法育人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是青少年法制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时是青少法治教育课外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拓展式地运用到青少年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中,这一点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也是尤为重要。将典型性、指导性的案例通过课堂、社会、家庭、网络等多渠道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生活学习的细节中,以案育人,以法育人,从而形成青少年学生主动的学习法治知识和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习惯,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Z].2016.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法治教育;学习兴趣;合法权益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关系着国家的法治建设。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重视法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一、法治教育课开设的必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教育与学生的成长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初中政治教学内容又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懂得基本的法治观念与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中包含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为人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有的将一些不良思想传递给人们。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外界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他们在这一阶段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面临着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以后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学生通过学习初中政治,能够了解法治社会的运行,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能够拒绝诱惑,面对一些事件也懂得合法处理。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课堂教学的改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课堂上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1.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是法治教育的主导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在备课期间,教师需要做的是完成整节课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够将法治教育的各个知识点渗透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讲解。当学生有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解答。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不仅是对教师的硬性要求,也是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在日常教学之余,教师应从课本出发,多阅读参考书籍,查阅相关的法律文件,充实自身的法律知识,深入了解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同时,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还要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法治意识。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通过对众多的书籍进行归纳,让学生明确法治教育的概念,清楚法治不是法制,法制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合法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一词是属于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对于“法治”一词,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资料查找,进而理解清楚这两个词语。初中政治中的重点名词,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记忆,并且要记住有利于解决疑惑问题的信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教师也要进行完善和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师是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引导者,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这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知识侃侃而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新课堂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初中政治是一门不被学生重视的课程,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那么学生对政治的学习会变得毫无动力和激情。因此,在实际的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及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教学,并以故事性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从案例出发,由浅到深,通过案例表演、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的方式开展法治教育,使学生更真实、更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他们对法治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任何公民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案例进行辅助分析,告诉学生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法治播报”活动。在活动开始,教师作为主持人,先让学生对以下故事进行六分钟左右的表演:“小刘在我市某商场买了一个名牌背包。两天后,小刘发现这个包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就找到该商场的负责人进行协商,要求退货并给予一定的赔偿。由于协商不成,小刘一气之下将该商场的几个柜台砸烂。”其余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可寻找与初中政治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例,得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学生经过分析,逐渐得出小刘通过与商家协商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正确的,但是小刘一气之下将该商场的几个柜台砸烂是错误的,他应该通过调节、申诉、仲裁、诉讼等其他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角色扮演形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法治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法治知识的意识。3.扩展法治教学的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的多媒体设备与现代化教育设施进入到学校中。这就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视频、动画等形式融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经常会看一些法治节目,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视频资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将法治教育理论故事化与案件化,而且电视上的专业分析也能活跃课堂氛围,便于学生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更好地接受法治教育。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收看、收听法治教育方面的影视、广播节目,如“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让学生自觉学习法治知识。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法治方面的趣事,通过这些趣事或者是典型事例扩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政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道德品质,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以下案例:“小强和小西在学校操场玩耍时,小强不慎致小西受伤。双方家长就赔偿事宜协商不成,产生了纠纷。所在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获悉后高度重视,及时介入调解,使这件事得到顺利解决。请学生说说人民调解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学生们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得出了人民调解具有便民性、主动性、亲和性、低耗性与和谐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每一特点的体现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将法治教育融入政治课堂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真知,懂得法治的意义与作用,学会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并保护自己。教师还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法治教育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更多知法守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方法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8).

[2]凌丽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教学势在必行[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4).

[3]丁建军.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J].名师在线,2018(02).

[4]刘丙胜,李少辉.让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花结果[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06).

[5]柴厚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法治教育[J].吉林教育,2017(46).

[6]陈爱宏,谢国灵.动情晓理相得益彰———对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J].贵州教育,2012(12).

[7]曹华勇.浅议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18(18).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政治;法治教育

一对高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责任担当包括“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治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法治教育,让学生学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规范自身行为,明辨是非,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理念,实现法治教育的育人功能。2

二高中政治法治教育的重点

我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作了一些梳理,得出高中法治教育重点如下: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认知法治与民主的关系;认知家庭、婚姻、教育、劳动、继承等与学生个人成长相关的法律关系;认知和理解政府行政管理的法治原则,建立权力受法律制约,权责统一观念;了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对正当程序原则的认识,树立理性表达诉求。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三高中政治法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3《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法律内涵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规范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如《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其次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规则和道德规则,核心素养也要求要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二)法律法规的学习与法治理念的培养相结合。法治教育不局限于只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法治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意识。比如《政治生活》有关政府依法行政内容提到“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就提到政府合法权力的来源是法律授予、人民赋予。法律对政府而言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而对老百姓而言,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思维,所以才有了《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等,政府的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都是违法的。另外,政府是公权力的行使者,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权力的滥用会导致私权利的破坏和损害,当公权力不受约束时,它的危害很大,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也必须要对公权力进行约束,才能保证公权力真正是为公。(三)以《宪法》教育为主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础,其他一切法律都不能与之相违背。做合格公民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宪法思维是什么?宪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服从它们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学习《宪法》相关内容。另外,我在高一学生中做了个简单的调查,发现居然有高达80%多的同学没有完整看过《宪法》内容,绝大多数人只大概知道宪法规定了我们的国家性质、国旗、国歌、国徽等最基本的内容,更不了解宪法要解决的问题。宪法要解决国家权力的正当性问题;宪法要在不同国家机构之间妥善分配权力;宪法要界定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4尤其是人权方面:公权力不得不当侵犯、公权力必须针对其他方面的侵犯予以保护、公权力基于公共正当利益而限制人权的适当性和衡量性、对公权力的约束。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个人自由权、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平等权等以及相应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其他的具体的如民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等等都在具体方面规定和保护了公民的权利,同时也规定相应义务。此外,高中《政治生活》绝大部分内容就是《宪法》规定的内容,如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政府、人大、法院、检察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等知识点。(四)以提高法治实践能力为目标。核心素养要求提高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法治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法治思维,还要提高法治实践能力。高中生即将年满18周岁,即将拥有宪法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审慎行使权利,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投出一票,需要不断提高参与能力。另外学生也应该了解具体的法律,如民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诉讼法、劳动法等相关原则,以规范自己行为,同时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正当程序来维护。

四高中政治法治教育的形式、方法与案例

(一)法治教育的形式、方法。高中政治法治教育的形式可以采用渗透式、专题式、参与式等。渗透式,对现有教材进行挖掘,拓展延伸,针对有涉及到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原则等内容时可进行法治教育的渗透教育,如市场经济的平等、诚信原则也是法治理念;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导学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专题式则是针对法治教育的某一内容进行专题学习或研讨,可以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内容时可以专门学习《劳动法》有关理念和原则。专题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案例研讨,引入典型案例、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例等,通过案例研讨深入了解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参与式(实践式或体验式)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认识和理解法治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具体方法有旁听审判、情境模拟(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法治辩论等,不断创新形式,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二)法治教育案例。案例一法治理念渗透《政治生活》P27页有关民主监督内容有一个案例,具体如下:某乡农民刘某拉了一车西瓜去县城卖,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西瓜被抢走了。无奈中,刘某跑到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西瓜也不值多少钱,这事就算了吧!”面对派出所民警的行为,刘某该怎么办?这个案例我采用导学方法,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这个案件严不严重?你如何看待值班民警的行为?如果你是值班民警你应该如何做?你为刘某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什么建议?引导学生注意案例中的用词,案例中用的是“抢劫”一词,让学生认识到这是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最低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树立法律意识;值班民警的行为是严重不作为,树立权责观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正当程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程序观念。案例二案例研讨在讲到政府依法行政的知识点时,我援用了一个《钓鱼执法》案例5,具体如下:2009年10月14日傍晚,孙中界开着公司的面包车去接人,路遇一男子借口冻了一个多小时也等不到车,要求搭车,孙中界看他衣服单薄冷得发抖,就同情他,答应带他一段路,走了四五分钟,该男子说到了,孙中界就缓慢停车。这时,该男子突然掏出十元钱往车内一扔,随后就伸脚急踩刹车,并伸手拔出车钥匙;同时,路边几名执法人员冲了上来,认定孙中界开黑车,非法营运,强制他在处理通知书上签字后才放他走。回到临时住所后,孙中界越想越觉得自己委屈,自己完全是出于好心,却被当成非法营运处理,驾驶证和行驶证被没收了,小车也被扣押了,还要面临上万元的罚款,为表明自己的清白,愤然砍下自己左手小指头。第二天,他哥跑到派出所报案被拒绝受理,他哥只得向媒体求助。经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17日,有关部门做出回应,对此事展开调查,并于20日公布了调查结果,称当场查获的孙中界涉嫌非法营运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取证手段并无不当,不存在所谓的“钓鱼”执法问题。调查结果公布后,舆论再一次哗然。在上海市领导的干预下,浦东新区政府成立了联合调查组,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终于还原了事情真相。于是,相关部门负责人亲自向孙中界道歉,对由此造成的损失协商国家赔偿;召开新闻通气会,承认交通执法大队在孙中界事件中采用不正当的取证手段,承认之前公布的调查结果简单草率,与事实不符,误导公众和舆论,为此,向社会公开道歉,并启动问责程序,对直接责任人追究责任。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讨三个问题:第一,上海交警的钓鱼执法行为及两次完全不同的调查结果带来什么危害?第二,当公权力不当侵犯了个人合法权益时怎么办?第三,如何对公权力进行约束?第一个问题,主要从公民角度、政府自身角度、社会角度三方面进行研讨危害性。政府的不当行为或违法行为给公民造成难以抚平的身心伤害;损害了政府的权威,损害了群众基础;更可怕的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老百姓本出于同情心出手相助,反倒被利用,这种行为会大大削弱老百姓的同情心,或老百姓出于自我保护本能而不愿意出手相助,会引发社会道德滑坡,当今社会出现道德滑坡,与政府不无关系。第二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明白侵权责任、权责统一;个人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公权力不得不当侵犯私权力,就算是出于正当公共利益考虑时也要考虑适当性和衡量性;通过正当程序与途径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假想当事人不是通过这种自残方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政府的这一违法行为不知道何时才会被制止,老百姓的维权代价太大了。第三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必须对公权力进行制约(尤其是法院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如通过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政府行为违法)、有权不可任性、有权必有责,权责统一。通过案例研讨,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价值辨析深刻认识法治理念,同时也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应如何去完善我们的法治,关注前沿动态。如对聂树斌案的思考,为减少冤假错案,国家正在进行法官审判的终身负责制的探索。

五结语

校园欺凌案频发,犯罪低龄化趋势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势在必行。通过高中政治法治教育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Z].2016-6-28

[3]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从而为更好推进法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条件和重要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养。青年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和社会主义法治的维护者,承担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和凝结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法治价值的共同追求。青年的价值观取向极其重要,“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养成正确的法治观,对于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三)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既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法治素养。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缺少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不能处理好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很难做到依法办事,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也不知如何去维护,个别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了其成长和发展。因此,开展法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教育认知不足。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这里强调的是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实际教学当中,由于对“法制”和“法治”的理解不准确,相当一部分教师更多是法制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等培养不足,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所偏差。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公共课程,没有专业课重要和有用,只要能拿到学分即可,在思想上存在轻视法治学习的问题。由于上述认知上的偏差,影响到法治教育教学的实施和效果。(二)法治教育内容偏。当前,高校中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来完成。其中,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放在了中心位置,而法治教育内容偏少。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法治思维的培养等,总体偏于抽象的概念和宏观的法治理论,对于具体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只是作为法律部门给予了简单的宏观介绍,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民法、刑法、诉讼法、教育法、就业创业等法律内容比较缺乏。(三)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调。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当前,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单调,存在不少问题,一部分教师通过“灌输式”机械地讲解抽象的法治理论和法律条文多、讲授经典案例多,但是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有密切关联的案例和法律知识讲授较少;教师讲的多,学生课堂参与少;过多重视课堂讲解而忽视法治社会实践;重视法律知识的讲解,忽视法治精神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学习后,只是了解了一些法治理论和法律常识,法治精神的培育比较欠缺。另外,受大学生喜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运用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四)教师法治素养不高。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我国高校从事《思想道德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大多数教师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等非法学专业。教师自身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升。即便是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也只是开展零星的法律讲座,远远无法满足法治教育教学的需求。因此,打造一支法治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成为大学生法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从法制知识教育向法治素养教育转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法治观教育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法治观教育目标,就要转变教学认知,实现从法制知识教育到法治素养教育的转变。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关于法治教育的教学要求,提高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就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认真研读和理解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理解法治的科学内涵,以用来指导法治教育教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仅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知识,更要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树立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以实际行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二)丰富法治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法治教育内容偏少,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附属,另外,关于法律实务操作性的内容偏少。因此,法治教育缺乏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应用性。[4]建立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法治教育教学内容是法治教育的前提。首先,除了应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和法治思维的培养等,还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自身需求,增加一些必要的法律内容。例如,基本的民法、刑法、教育法和诉讼法等,特别是要结合刚出台的《民法典》,做好教育和宣传。其次,增加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的网络法律、劳动法、就业创业发展的法律。再次,有条件的可以增加与专业关系紧密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业法律知识。[5](三)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法。法治教育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单纯依靠灌输说教和列举几个案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探索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第一,多运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参与式、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法律案例进行深度探索,增加和深化对法治知识和法治精神的理解,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二,重视法治实践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进行旁听或者通过直播平台观看庭审,可以参观监狱和法治教育基地。利用法制宣传日,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法治教育宣传。通过实践教学,大学生对法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学习法治精神到敬畏法律,增强对法治的信仰。第三,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课程、云班课、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拓展法治教育的阵地。学习强国是当前广受人们欢迎的学习软件,其中的“看法治”内容,包括了法治宣传、社会与法、法律课堂、法治微电影等丰富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法治教育重要的学习资源。总之,通过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夯实师资力量。较强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力保障。首先,根据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法治素养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精神、法律知识、法律教学技巧等内容的培训,通过法学研讨、理论学习、法律实习等方式提升法治素养。[6]其次,引进和补充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最后,可以聘请法学专家、律师、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经常到学校开展法治讲座和报告。

总之,夯实师资力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大学生思政课法治教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5.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4]陈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探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4).

[5]薛沛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20(10).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5

一、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生活中联系法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青少年平时接触的生活在口语交际中会大量出现,此时,适当引入法治教育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成长。11.在生活和媒体报导中在生活和媒体报导中,有一些违法的真实事件,可根据这些事件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一些十分悲惨的交通事故现场照片,对于青少年来说,视觉冲击十分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太恐怖了!生命就这样瞬间没有了。”“怎么能撞成这样,卡车的头都面目全非了!”“最可怜的是一个宝宝,那么小就失去了生命。”……教师出示花季少女因为早恋而自杀的视频案例。学生早恋是现在学校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面对和自身有联系的事件,很多学生显得有些局促而紧张。“这个女孩太傻了,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吗?”“谈恋爱很正常,但这个女孩的做法太极端了。”……22.在学生激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时在学生激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时,教师深入引导入引导,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交通肇事案件体现了法律规范的重要性。人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场交通事故主要是因为超载行使,才酿成了巨大的悲剧。我国《交通法规》严禁超载。正是因为有些人无视法律的规定,才造成了悲惨的后果。花季少女因为早恋而自杀的案例,则体现了道德这一底线的作用。人生活在一个道德的社会,道德要长存心间。虽然少女的离世不会让她的男友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他却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一辈子生活在这种心理阴影中,无法自拔。现在的学生受到开放社会的影响,思想成熟得很早。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做好引导,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身份,将所谓的情感放在心底,将学习放在首位,自尊自爱,不要误入歧途。课本中的口语交际练习也可以适时结合法治教育。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说说广告”中,学生在自由发言时,教师可以引入小广告乱贴也是一种违法行为的事例,这种行为违反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挖掘教材,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法治教育

语文书本里的各种课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选取课文中适当的内容,结合法律法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在学习《木兰从军》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木兰替父从军的孝顺和勇敢,还要让学生懂得服兵役的重要性,并且适时向学生讲解我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而木兰就是履行了服兵役的义务,保卫祖国,为国争光。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丹顶鹤外形的同时,引入《野生动物保护法》,讲授捕猎野生动物是一种违法行为,使学生对野生动物树立起法律保护的意识。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法治教育。

三、深挖题材,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

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还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可以将作文教学适时地与法治教育相联系,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五年级的习作课《我的烦恼》,教师鼓励学生写写自己身边真实的事件。在学生的作文中却反映出一些危机动向:某某同学自称是老大,经常向其他学生勒索保护费;某某同学帮人写作业进行收费;某某同学总是约好和一些人去决斗。这些内容让教师看了忧心忡忡。在班级的法治教育课上,教师分批对相关学生进行了谈话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尤其将校园血案作为案例真实地再现给这些学生,让他们悬崖勒马,从而使学生接受了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学科;渗透教学法;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的目的是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人民对法律的认识,养成人民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加强法治教育工作,可以提高中学生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我的意识,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知法、懂法,具有法律意识,能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中学生。让学生早日树立法治理念,各学科老师应当共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法治教育,才能把法治教育很好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渗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而渗透法治教育是指法律教育向中学学科的渗透,是指中学学科教师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学习与法律教育同步教学,并且在不影响原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融入法律教育的一种法治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确定与法治教育渗透的整合点,选择相关学科的有价值的知识,使之成为法治教育的有用工具,以有效实现渗透法治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我国中学法治的研究,发现法治教育的内容分散,法治教育的模式僵化,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教材整合和资源开发,忽视法治教育的各种规律,忽视学生的主体体验。针对德育和法律控制下中学生生命教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要全面渗透法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教师和教材的形式进行引导。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有效的普及策略:将法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教材,开发有效的法治教育资源,使用多种法治教育工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一、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进一步加强法治与德育的教育,从法治的角度积极探索学生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和法治体验。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积极探索德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帮助建立核心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

中学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渗透应当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法治素养,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抵抗力。面对社会现象,客观评价这些现象的合理性,让学生了解生活,欣赏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压力。同时,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目前流行的直播平台有“抖音”“快手”等。通过实施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深刻体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实质是正确认定视频的合理性,有选择地观看视频内容。

二、当前初中学科渗透法治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初中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现状

美国大多数中学的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上重要法律事件为背景而展开的。与此同时,对于其他课程教学中,如数学、社会和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会在适当的时机渗透法治教育,以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当教师教授学科课程时,他们会引导学生考虑伦理、道德、法律和其他教育,通过学科渗透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俄罗斯法律教育标准更是首次以中学特殊课程的形式引入。总的来说,在初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国外主要以渗透法进行中学生法治教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国内初中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现状

各学科教学都注重法治教育思想的渗透。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多处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十多部法律内容的相关知识;数学教材中也有所体现;英语教材中,23篇课文也涉及了近20条法律法规的内容;历史、地理等学科也或多或少地渗透了法治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中学的法治教育在中学生教育过程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不仅包括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宪法知识的介绍,还对中学生的法治学习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法律教育指导纲要》,中学生法律教育也在为每个学段做准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只是在研究法律渗透教学的方法,但没有建立起教育实践的渗透模式。

三、当前初中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当前初中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研究意义

其研究初中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意义有以下四点,一是加大学科融合力度。初中学生处于大量吸收各类知识的阶段,在常规学科中注重法治教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在长期的学科学习中轻松了解并掌握法律法规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自觉地遵守。二是在课程学习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案例分析,能使得课堂学习更有活力。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既能有效学习学科知识,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增强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初中学生成为法律宣传员,从而助力全社会的普法工作。四是目前学生法治观念淡薄,校园霸凌等不良事件常有发生。因此,我们在常规的学科教学中应当不断加强法治观念和知识的渗透,提高广大师生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初中学科渗透法治教育,可以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更好的保障校园安全,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成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当前初中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对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中学生必须学习法律和法律知识。通过法律培训,中学生的妨碍行为可以得到“治疗”。将适当的知识融入中学课程。同时,法律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情感理解能力,实现法律能力的提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学生的课程非常重要。将法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形成完整的法治教育实施纪律体系。它已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障。探究将法治教育的内容、知识点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形成各学科系统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将法治意识根植于学生内心,达成法治教育目的。转变学校的法治教育理念,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法治育人的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响应国家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法治基础。青少年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有限,需要法律知识来为自己的安全保驾护航。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底线,在受到伤害的第一时间也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初中学科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法治教育原则

(一)学生为本的渗透法治教育原则

道德和法律教育应当以学生、学校和社会为主体,学习必要的法律法规,引导和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渗透法治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脱离学生之后,法治教育无法得以实施。脱离学生的法治教育只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形式,学生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同时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法治教育要渗透到中学德育和生活中,就必须以学生为本进行法治教育。学生不仅应该了解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法治教育,还应该了解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看法以及人类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知道我们是否能在危机中帮助自己。在完全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有明确的目的,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法治教育。

(二)教师引导的渗透法治教育原则

正如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一致的,法治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为一名教师,请以世界一流的方式学习。”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法治知识,教师行为的展示,教师对学生知识或思维的引导和启发,形成了完整的法治教育活动,因此,中学法治教育应渗透到初中学科的教学之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照顾者”和“心理健康管理者”,教师可以丰富和改善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和体验生活,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促进学生生活的全面发展。

(三)教材为据的渗透法治教育原则

法治教育的教材中包含基本结论和一般示例,但为了让所有学生学习法治知识以及能够更好地应用,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以教材为根本,渗透法治教育,培养学生自控的习惯,学会检查自己的缺点,也不要盲目自责,通过自我约束和反省,积极适应并认真纠正自己的行为。

五、初中学科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法治教育渗透的策略

目前,学校在课堂上开展法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渗透法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法并没有广泛运用。因为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还经常受到打击。法治教育使学生能够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识,提升个人的法治素质。如果教师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来减少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学质量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一)将法治教育融入课程设计过程

初中阶段是年轻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在《道德与法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课程,将法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例如,诚信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做出榜样。可以总结学生的生活伦理标准,引导和总结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

(二)将法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导入环节

将适当的知识融入中学课程。同时,法律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情感理解能力,实现法律能力和法治能力的双重提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将法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形成完整的法治教育实施体系。

(三)营造法治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体验

法治教育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科目,并且还要结合时代背景,重视学生的实践,其研究的核心在于法治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营造法治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因此,应该有效地进行法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不同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产生共鸣,从而加强他们的体验,对于所教授的内容掌握得更加深刻。也可以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可以以图像、视频等方式来传达所要传递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多媒体图像就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并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认识到,法治教育离不开教育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情学结合”的辅导环境,促进了“情学结合”教育环境中的情感共鸣,促进了学生参与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愿望,并且对此进行改进。

(四)结合生活案例实现法治教育的有效渗透

在课程学习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案例分析,能使得课堂学习更有活力。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既能有效学习学科知识,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和法律教育的相关内容是理论教育。应当以学生、学校和社会为主体,学习必要的法律法规,引导和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在实施法治教育时,要把握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教师的法律能力。只有引入生活中的法治案例,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青少年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有限,需要法律知识来为自己的安全保驾护航。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底线,在受到伤害的第一时间也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结语

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对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中学生必须学习法律和法律知识。通过法律培训,中学生的妨碍行为可以得到“治疗”。将适当的知识融入中学课程,同时,法律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情感理解能力,实现法律能力和法治能力的双重提高。将法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形成完整的法治教育实施纪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学德育和学科教育中渗透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归纳出初中学科内容蕴含法律法规的关系列表,探索建立学科动态教学有效渗透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注重课堂渗透与课后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告别传统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研究状况,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法治教育效果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显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J].教书育人,2003(01).

[2]郭成,于锡金,郭熹崴.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苏长江.生命教育内涵辨析[J].经济师,2012(06).

[4]张文丽,严学凤.高中政治课的导入艺术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3).

[5]冯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究[J].教育,2018(21).

[6]潘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善、美”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7).

[7]张晓峰,侯丽杰.中学生命教育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9(08).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

一、关于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立足于法律意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而所谓的法律意识,可以看作是人们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看法,具体也就包括了法律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范围、约束能力以及社会效力等多个方面。结合法律意识的内容对法治意识进行分析,也就不难看出,法治意识是反映社会民众对法律认知水平的一种形态,在这一认知形态下,民众会表现出对法律内容、功能和效用自我判定。法治水平的高低,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任、依赖以及准守程度的集中体现,进而也会反映在民众对社会秩序准则的准守程度上。对于国家而言,通过实行法治能够有效地在民众精神层面构建良好的社会行为秩序,进而为个体的自由解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初中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军,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教育培养,提高初中生群体的群体素养,一直是社会各层面关注的焦点所在。但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影响,初中生缺乏对外界社会对与错的良好判别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自己行为的好与坏,甚至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缺乏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结合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来看:1.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是对初中生个体行为意识的有效引导,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自我正确社会行为的判断。法治意识的培养会首先从基本法律内容层面着手,来向学生教学基本的法律条规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2.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价值观念,进而实现育人教学价值。学生在基于对基本社会法律行为准则认知和掌握的基础上,会进一步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形成自我的行为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观念和准则的形成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自我社会行为的约束和导向,减少初中生群体的社会行为犯罪率;3.通过对初中生群体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不断地通过社会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来加大法治意识对社会个体的辐射影响,促进社会各个群体的法治意识建设。初中生是一个不断向社会输入新鲜血液的群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走入社会,他们将会遍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良好的早期法治意识培养,能够从最初的这个阶段,促进社会各群体法治意识的良好建设。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1.阅读讲解,加强学生知识掌握。在对中学生法治意识进行培养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能够让中学生群体知道法律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做到执法懂法。因而在具体的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条例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时《保护自我》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需要做得并不是直接展开教学内容,而是能够空出来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帮助学生梳理保护自我的具体措施,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采取自我保护的必要措施。具体的也就需要,教师能够阅读讲解与自我保护相关的法律内容,如“我国的宪法规定,公民拥有着政治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交文化自由等权利。”对学生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内容,让学生去自我阅读和记忆,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对法律内容记忆和理解产生混淆后,及时的去纠正和引导,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最基本的懂法。2.案例讨论,提高学生法律运用。在做到懂法的基础上,教师的政治教学就需要进一步引入具体的法律案例事件,来让学生去结合所学,对案例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内容和问题进行指出、分析、讨论然后说明,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事件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时第一环节《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书中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法律事件案例,“14岁的周欣在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被一拖拉机撞倒致伤。由于司机在肇事后逃逸,致使周欣因抢救不及时造成终生残疾。”教师在对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泥于课本的内容形式,让学生在分析周欣在这一事件过程中所受伤害的同时,去分析肇事司机在这一事件中触犯了那些法律条例,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周欣在收到伤害后又具备那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权利。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对这一事件进行拓展,如“肇事司机在第二天,深受良心的谴责,选择了自首”。继续提问学生,在这一情况下,肇事司机的行为符合那些法律规定,又需要对这一事件承担那些法律责任。通过案例教学,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去,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情况去温读所学的法律知识,实现对学生法律知识运用效果的提高与强化。3.活动教学,活跃学生法治认知。活动教学方式,是结合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水平,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增强政治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法治认知的有效方式。常见的政治教学课堂中展开的活动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例如“青少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活中常用到的法律内容条例”以及“我的权利我来维护”等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活跃政治教学课堂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内容的讨论中,相互之间彼此交流共同进步。例如,在历经一段时间的法律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以辩论课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引入“道德与法律那个更重要”这一辩题,在辩论活动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辩论的视频内容,了解辩论的基本形式和人员组成,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之后将教室布置成为一个临时的辩论会场,引导双方辩论人员上场,按照基本的辩论流程就活动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这种活动形式,积极学生参与法治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积极程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辨别以及分析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习的法律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强化他们对法治的认知。4.实践分析,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培养最终价值需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因而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将实践分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板块,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引线,让学生去自主判断、分析然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对社会热点的法治分析,如“周一星时间”“产妇跳楼事件”“格斗孤儿事件”等,让学生对于法治的认知能够充分的结合社会实际事件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的讲解事件的内容,以及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抓住事件的主要涉及方,借助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事件的发生触犯了那些法律条例,又该以怎样的法治形式处理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事件。

四、总结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学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点所在。而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对于法律内容条例的理解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加强其对知识掌握水平的时候需要遵循循循渐进的原则。初中政治教学作为中学生初次接触法律内容和法治观念的载体,以政治教师为媒介对中学生展开法治教育,对于增强初中生法治意识而言意义深远。希望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方法作为途径,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健康有效的培养与强化。

参考文献:

[1]闫睿.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杨梦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法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强化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大量的法治教育资源,其中的规则意识、法律常识等内容均能够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而法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提炼理论课中的法治元素与教材资源,给学生讲解法律常识,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将法治教育融入理论课中,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塑造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法治素养的知识体系,在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落实法治行为,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地形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与习惯,使法治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中最坚固的防线,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不仅是因为法治教育能够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精神;更是因为思政理论课中包含丰富的法治教育基础与知识点,具备引入法治教育的条件。一方面,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常识、社会规则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理论课的教材之一,也是对大学生开展基础性、系统性普法教育的主要资源。在这本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知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治思维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也能够形成相应的法律素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知”“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产生的本质、法律的影响因素、法律基础知识的实践等。《形势与政策》教材中的“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章节重点描述了我国加强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等着重讲述,能够让学生对法治体系产生深刻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着大量的法治教育素材,其本身就具备法治教育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规则意识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规则是社会群体生活的共同原则与规定,是法律条例的基础形态。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包含了人生观、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形成规则认同感,完成规则意识的内省与外显。法治思维的本质就是法律规则的思维方式,其也是一种规则意识。因此,在思政理论课中,教师在完成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之后开展法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搭建规则认知框架,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坚定的思维框架与思维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

1.引入法治整体概念,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建议教师先从整体角度引入法治概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法治”二字,奠定法治教育基础。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法治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进行集中阐释,分别从“法律条文”“现有法律”“法律运用”“法律的社会作用”等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全面提取、整合前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关于法治的知识点,梳理形成法治知识体系,转变学生以往对法治的碎片化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分别提炼法治教育主题,设置“法治工具”“法治体系”“法律体系”“法治素养”,展开主题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课时中系统地接收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对于“法治工具”主题,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展示法治工具,让学生看到法律的工具性与价值性,形成法治精神与价值观念。课堂上,学生通过直接接触法治工具,能够对“法治”二字形成直接认知,且对法治工具的应用方法、应用价值产生深刻理解,为之后参与其他的法治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2.深入发掘教材资源,潜移默化渗透法治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育优势,立足课程教材本身,在日常的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渗透式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在实际过程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包括隐性资源与显性资源,上述的“法治工具”“法治体系”等均为显性资源,而“规则意识”“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等内容涵盖了大量的隐性教育资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法治在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实现法治教育目标。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讲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以重点强调“主要政治制度融合其中”部分,突出“五位一体”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学生理解法治建设是我国的主要战略思想,且多种社会建设战略思想、战略规划需要围绕依法治国展开,提升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加深学生对法治的理解。

3.明确教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教师还需要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有方向、有计划地融入法治教育,高效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法治教育的目的“培养尊法、懂法的好青年”,根据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提出融入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明确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能够理解公民的法律权利与义务;②能够具备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思想;③能够将法律权利、义务与实际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主动遵循法律义务,主动履行义务,合法使用法律权利;④能够通过学习形成对法律的认同感与尊重,理解法律设立的意义与价值,掌握基本的法律规则。围绕这些目标,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设置“你是否具备法律权利与义务”等课堂讨论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有关话题,根据新闻事件分析其中的法律义务履行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强化法治教育效果。

4.组织案例学习项目,兼顾思想修养与法治素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教师应灵活选择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注重交互、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学习成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时可以引入真实的法治案例,全过程展示法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构建真实的法治情境,拉近学生与法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真实的案例及人物行为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够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夯实学生的法治素养,也能够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实际价值。此外,教师引入案例,还可以借用一些有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为学生搭建开放性的讨论空间,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法治知识、思政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引入2020年争议较大的“中年女子不配合辅警的管理行为,执意要出封闭区域,被辅警暴力制伏”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实现法治素养的内省与外显,在提高学生法治理解水平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实现法治教育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在新时期落实法治教育目标,教师应注重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法治教育资源优势,深入发掘教材中的可用资源,优化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日常理论课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法治思想,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从法治整体概念、法治意识、法治现象等不同角度入手,引入真实具体的案例与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与探究中巩固法治意识,形成法治素养,贯彻落实法治教育目标,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赋能。

参考文献:

[1]黄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思考[J].广西教育,2020(47):85-87.

[2]秦志凯.“法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5):41-43.

[3]张可.新媒体环境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法治建设研究[J].才智,2020(18):1.

[4]彭友元.论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依据——以高职院校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6):57-58.

[5]胡方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下旬),2020(9):96-97.

[6]高会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功能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14-118.

[7]隋璐璐.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131-134.

[8]汪盛颜,江春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107-108.

[9]唐菀阳.创业法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广西教育,2019(35):75-77.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途径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同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高校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相比中小学,国家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总体上要具体,但就效果看,现有的法治教育模式与教育力度还远未实现预期目标。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频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关注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总体情况,特别是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塔里木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为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主要途径和方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评价及对法治教育改革的建议。(一)大学生学法热情较高,学法途径多样。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总体上来说,法治意识相对较强。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法律课程的意愿,达到82%。统计结果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电视、网络、学校教育、报纸杂志等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和学校教学,分别占39.9%和35.4%。(二)大学生对高校现有法治教育课程评价偏低,但期待较高。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评价不高,有28%左右反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老师仅是粗略地讲了下法律基础部分,有9%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部分只是为了应考划了下重点”,更有6%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讲到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这组数据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强化。但同时有55.6%的学生希望加强“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三)大学生对法律选修课非常期待,希望教育方式多样。调查结果表明81%学生希望通过选修课补充学习法律知识,然而目前法律类选修课较少,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需求。许多大学生希望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二、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重视程度不够。1987年,国家教委规定在全国高校开设《法律基础》公共必修课,但长期以来,法治教育仅被认为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属于道德教育,没有独立地位。这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时,法律基础课程被弱化,2005年、教育部联合制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原本分别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被合并为一门课程,法律内容仅占教材的1/3左右,并且课时大幅压缩,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完全由原思修教师授课,在如此条件下实施法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各高校的法律基础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一同讲授的,受教学课时和专业能力限制,教师常常对法律基础部分进行压缩,只选择个别法律做介绍,内容趋于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学法需要。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比较好,但是法律基础部分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根本没什么用处。(三)法治教育缺乏专业师资。法律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应用性,但课程改革后,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是由思修教师兼任,仅有少数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本身法律知识就不系统,无法深入浅出,将法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授课时通常照搬书本,而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解答起来就会力不从心。(四)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法治教育通常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法律理论的讲授。实际上法治教育需要较强的实践教学,空洞枯燥的理论灌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中,在回答“教师讲授《法律基础》采用了何种方法?”时,有39%左右的学生认为讲授缺乏案例与实践。另外有高达68%的学生表达了希望选修法律类选修课的愿望。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

要大力加强高校法治教育,这基本已成共识,但如何改革,难度不小,若要增加专门的法律课程,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恐难实现。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法治教育改革应当在现有框架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提升法治教育力度,优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实现法治教育的飞跃。(一)明确法律基础的定位,赋予其相对独立的教学空间。当前“法治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定位使得教师用大部分时间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法律基础部分的授课时间理所当然地受到压缩。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必须赋予法律基础以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法律基础”部分,采用专题教育形式,由专门的教师集中讲授。(二)增加法律基础的比重,拓展法治教育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法律部分仅占1/3左右,按各高校课程设置,法律基础授课时间一般不足20个学时,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法律基础部分的比例,至少达到总量的一半左右。同时,不能止步于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发放《法律知识读本》等资料让学生自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时适当涉及等形式拓展法治教育的内容。(三)加强法律基础教学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法律教学的专业性。一般而言,一个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对法律的认识和研究是有限的,非专业教师是没有办法把较复杂的法律问题问题讲清楚。笔者认为,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结合,但是法律基础教育需要专业的法学教师进行授课,这样才能保证法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四)拓展法治教育形式。高校法治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当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可行的办法包括:(1)强化案例教学,用典型案例带动法律知识的讲授;(2)大量开设法律类选修课程,弥补法律课程内容与时间不足的缺陷;(3)聘请法学专家及司法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讲座;(4)组织学生参加法院旁听、监狱参观及开展模拟法庭等第二课堂活动;(5)充分利用电视、校园广播、QQ、微信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等。

作者:徐勇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课堂;道德与法治教育;情景教学法;研究

“教无定法”,为改善初中学生的消极学习氛围,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质量进行,各大初中院校纷纷采用新型的情景教学法,对学生开展启发式的诱导教学。新型情景教学法下,全面改革了老旧的“填鸭式”教学,将以往的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为主,充分优化了课堂教授模式。本文作者从情景教学法的概念、作用以及具体实施入手,对该教学方法展开深入的论述。

一、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及仪器,构建出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鲜明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知识内部,进行自主的思考与学习。[2]在情景教学法下,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引领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学习思维,并不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思考作严格要求。老师将大纲所列的知识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其景,实现教学大纲与学生思维的有机结合,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生命化”,落实教育教学的高效作业。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一)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学生深入具体的生活情景或其他富有立体感的情景中时,其学习情绪会出现持续高涨的情况,对事物的思考及想象能力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最终会表现在对具体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探究欲上。在教师根据具体道德与法治知识创设的生活情景中,不仅能够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道德法治的存在,还能够使其在情景模拟中的真实案例下产生自己的正确价值观。[1](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景教学模式下,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展开自身思维,进行问题构建,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该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3]例如:道德法治教育中,对现代社会“假货盛行”事件的引入,不难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生产厂家的“假货生产”,卖家的“假货买卖”,究竟是道德的缺失还是对法律的触犯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堂情景构建来引入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最终起到促进课堂教育高质量进行的作用。(三)开阔学生眼界思维。初中教学中对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求并不太高,主要是对初中阶段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铺垫最基本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达到以上几点基本的教学目的,还能够对学生视野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课堂学习中构建生活情景时,教师有意识的选取新世纪以来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例,例如:引入我国共享单车“赴英发行”频遭英国公民恶意破坏的事件,不仅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奠定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还能上升到国际道德与法治的层面上,使学生的思维由国内小型民事案件,上升到更加开阔的领域。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实施

(一)创立生活情景。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程老师要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生活化的方式构建教学情景,使理论知识尽可能的贴近生活,促进学生的理解学习。例如:在对基础道德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入社会“碰瓷”现象或者生活中的“让座问题”,诱导学生产生基础道德层面的思考。[4]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碰瓷”问题呢,面对理所当然性“让座”要求,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二)创立问题情景。教学问题的构建与解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问题的构建与解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老师要善于利用课件信息展开问题情景的构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法治问题的学习中,利用书本中轻视他人生命的案例,进行问题构建,提出“轻视、伤害他人生命,将触犯我国的哪些法律法规”等问题,引导学生依据课本理论,展开积极的思考与辩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创立案例情景。正如上文提及的,案例情景的构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法律知识涵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不能忽视对具体事件、案例的引进及利用。学生在个案分析中能够更深切、更真实的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引进最近社会上议论纷纷的“病患医疗单,一天84包纱布”的案例,将学生的思维由枯燥的课堂引入具体的医疗案件中,使其与道德案件产生共鸣,促进学生的道德法治学习。

综上所述,以情景教学法替代传统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各初中院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情景教学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带动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孟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术研究,2015,01(16):136-138.

[2]张文霞.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浅谈新课标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科教园地,2015,17(22):172-174.

[3]高秀艳,胡金扣,等.情景教学法的使用及对学生思维模式培养作用探析——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科学大众,2017,07(20):19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