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十篇

时间:2023-11-10 18:14:49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1

园林养护不仅能保证园林的稳定发展,更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环境。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园林养护工作的弊端,当然,在未来发展中精细化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满足园林养护工作的需求。

关键词:

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应用

1园林养护中精细化管理应用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园林养护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依旧存在几方面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如对精细化管理的认知水平不高,不能理解其对园林养护工作的重要性[1]。精细化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管理制度实施得不到完善,如人力、设备、技术投入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精细化管理在园林养护中的顺利实施。另外,技术水平是当前园林养护中精细化管理实施最常见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技术的应用不够全面,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园林养护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体现在技术水平偏低,未能将先进的技术投入到养护工作中。

2园林养护中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分析

2.1强化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的认知

园林在养护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园林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保证园林养护的有效性,而且从以上分析也了解到,当前园林养护工作中对精细化管理的认知程度不足。因此,为保证精细化管理在园林养护中的顺利实施,应强化对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的认知,切实提升园林养护的水平[2]。首先,应掌握园林养护的核心是园林中的植物,因此,应加强对园林各类植物的管理,如植物的气候因素、生长习性等,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为植物的顺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应注重园林植物春季的种植、施肥以及日常的维护巡查等工作,并及时去除冬季死亡的树木,以及对空缺之处进行补种,从而保证园林植物养护的全面性。再次,应做好夏季的园林养护工作,主要重视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树枝修剪等相关工作,同时应注意夏季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高温天气下应注意园林植物的需水量,避免因供水量不足而造成园林植物死亡的现象。最后在冬季应做好园林植物的休眠期管理,对园林树木采取积极的措施,保证土壤水分的充足性,为次年园林植物的生长提供一定的保障,进而提升园林养护的工作效率。

2.2结合实际完善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制度

制度决定一切,精细化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园林养护的工作效率,而且每个园林养护工作都会受到环境、地域、植物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园林养护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保证制度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首先,应从园林植物生长的健康性、安全性方面入手考虑,加强园林各方面风险因素的分析和管理。一旦发现风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将危险因素扼杀在萌芽中,从而提升园林植物生长的健康性和安全性。其次,应明确园林养护的工作步骤以及工作内容,并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法,切实有效地对园林实施全方位养护管理,从而提升园林养护效果,才能更好地凸显园林养护的精细化管理效果。再次,应不断提高园林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下,保证制度的落实性则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才更有利于发现制度运行的不足,便于提出完善措施,如可以加强对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另外,应加大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资金投入,保证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提升园林养护水平。

2.3全面掌握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技术

精细化管理不仅仅重视园林养护的管理,更注重园林养护技术的投入,因此,在精细化管理应用的过程中,应全面掌握其技术要点,才能有效提升园林养护水平。例如,植物剪修技术应避免伤及到植物的主干,同时,要与园林整体规划以及景观效果有着很好的协调性,不同植物所采用的剪修方法也有所不同。另外,应注重病虫害防护技术、枯枝处理技术、水分管理技术、施肥技术、环境清洁技术等的应用,才能保证园林养护的全面性、有效性。

3总结

综上所述,园林养护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应用可以提升园林养护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园林养护中的风险因素,更有利于园林发展的健康性、安全性,本文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及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瑞.探析精细化管理在园林养护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24)

2唐林珍.园林养护中精细化管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

3刘学慧.精细化管理在园林养护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25)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2

关键词:升降机;安全措施;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78-01

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垂直运输经常会用到施工升降机,由于机械使用或管理不当,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往往是群伤、群亡事故,对社会影响极为严重,对创建和谐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货运升降平台是一种必须以人手控制升降机门的货运专用升降机械,货运升降机一般比客运升降机大、载重多,由2000至5000公斤不等,多数都是采用曳引式。货运升降机内一般没有很好的装饰,以避免运货时被损坏,一般都有专门的电梯控制人员值守,控制的升降机门开关。

一、设计要求

(一)技术要求。智能自动送料货运升降梯必须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以便保证升降机的正常运行和操作者的舒适性,主要技术指标有:承重量要满足每个升降机能够提升2000kg 的重物;升降速度要求满足加载条件下不超过0.15m/s,空载条件下超过0.25m/s;另外水平轨道每200mm 的最大偏差不应大于1mm;升降装置可以360°回转。(二)安全性要求。智能自动送料货运升降梯的设计必须要保证被送物料的运输安全,因此要求传动机构能够自锁,并且要安装保险装置,防止被送物料在升降机发生故障时跌落,另外连接点的设计应能防止物料支撑部分发生意外时连接点脱离。

二、主要技术问题

(一)大载荷拖动技术。现有普遍使用的蜗轮蜗杆减速机的传动比已经不能满足升降机高速度的选型要求,需开发新型减速传动技术,从而扩大速比的选择范围,特别是高速下的小速比技术产品;同时大载荷下电机功率的增大,也会增大电能的消耗。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有:1)采用高精度斜齿、锥齿减速传动技术增大速比,特别是小速比范围,以适应高速度选择。2)采用新型吊笼对重技术,降低电机功率,增大有效载重量,节省电能。3)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变电机转速,提高吊笼运行速度,增加起制动平稳性。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新工艺的研究,提高齿轮齿条、导轨架标准节的加工质量与结合处精度,解决高速重载下运行的平稳性与降低噪声要求。(二)升降机多功能技术。本着提高性能、增加功能的设计原则,使目标产品全部或部分替代塔机作业,将原来需用塔机完成起吊钢筋及混凝土的任务用多功能升降机来完成,降低了设备投入。升降机附加多种运载功能后,使吊笼仍能够满足运行条件及载人要求。在吊笼下方增设混凝土上料系统,可以运载≥0.7m3的混凝土,并具有混凝土自卸功能,方便装卸及运输安全。自卸过程包括料斗的前后平移以及料斗门的启闭与向外倒料过程。同时还设有可升降施工作业平台,解决人员和物料的水平运输问题。(三)升降机多适应性技术。升降机应适应一些复杂施工安装条件,如大型电站的高大烟囱、冷却塔、建材行业的水泥储存仓、跨江河输电塔等异型高耸建筑物。在吊笼出口增设1套长度可变的水平作业平台,完成人员物料的空中水平运送任务。在吊笼标准节侧面安装1套平台专用的爬升与锁定轨道,防止平台传递过来的载荷破坏升降机主体结构。平台提升动力利用吊笼缓慢上行将其提到所需高度,保持与施工面平齐。为适应不同水平距离的运输要求,平台长度为可变化组合形式,使平台与施工面缝隙最小,从而满足了升降机的安全要求。另外为了适应不同附着安装条件,通常还采用柔性附着技术,以增强升降机的适应性。(四)安全保护技术。文章除了对现有升降机的安全技术进行研究以外,还利用声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了拉板式超载保护装置的测量精确,有效地防止了升降机标准节在接高、拆除过程中,由于吊笼上限位碰块移位或人为拆除而造成的吊笼意外冒顶事故的发生。一旦升降机由于故障而滞留在空中时,可以利用该装置将吊笼安全匀速地降至某一安全位置,便于人员逃生及设备维护。这种全封闭式电缆和双向止逆式电缆防护导向装置,彻底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电缆保护难题。

三、主要创新点

(一)整机技术创新。整机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输送施工人员、细长材料、建筑构件、混凝土等施工材料的垂直与水平运输功能,其区别于一般施工升降机产品,实现了一机多用的技术创新。多适应性技术指的是,通过超长、可调节长度的空中水平作业平台以及远距离附着技术,使得升降机除适应常规垂直运输需要以外,还可在异型建筑施工时完成人员物料等的水平运送,扩大适用范围。吊笼侧背式运送钢筋等细长建筑构件方面也有所突破,比如采用齿轮齿条传动方式实现混凝土的水平移动,采用电动推杆实现混凝土的自卸功能,保证混凝土卸料过程中更加安全、高效,减轻劳动强度。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可适应范围:1.3m~10m,宽2m,增大了升降机的使用范围。(二)升降机节能技术创新。通过智能化的运行程序设计使吊笼的运行速度根据载荷大小进行自动调整(重载低速、轻载高速)。变频调速技术使升降机在向下运行时将位能负载形成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回馈至局域网,改变传统技术将电能变为热能,通过电阻发热消耗。高速重载自适应设定速度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了电动机功率无谓的浪费,节约电能。在大高度升降机运行时节能效果尤为明显,比传统升降机节能25%以上。(三)安全保护技术创新。拉板式超载保护技术远高于现有剪力销式超载装置的测量精度,可以将载荷测量精度提高到±5%内;具有安装方便、重复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在拉力传感器出现意外断裂时,防护板能有效防止吊笼坠落,实现二次保护。光机电一体化的吊笼防冒顶技术,有效防止在升降机标准节加高或拆除时人为将原有的上限位保护装置拆除,从而出现吊笼冒顶事故;另外还利用红外感应技术能精确测量到吊笼向上运行时距离最上端标准节的安全距离,及时报警并立即切断运行电源。

四、结束语

多功能施工升降机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本课题所形成的技术和产品,改变了电力建设中高大烟囱、冷却塔等异型高耸建筑施工的设备落后状况,减少了设备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新技术、新装置的推广应用,改变了送变电行业、气象观测和航天军工领域、露天高耸构筑物及登高检修所需的登高电梯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制定的新标准已被行业普遍采用,所形成的新技术、新装置和新工艺成果已被国内10余家企业采用,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3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为了全面提升河道治理水平,增强河道防护功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的河道景观、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和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处理好施工管理与生态管理的平衡,在保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效能的同时最大化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能够起到能蓄能排的双重功效,既能够在洪水灾害时发挥蓄水功能,又能够在干旱时进行灌溉,所以通过全面改善河道现状,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有利于实现工程水利向环境水利的转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防止水土流失、防洪排涝的功效。同时开展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加强河道周边河道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进一步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吸引更多的商家来这里投资开发利用,提升经济效益。

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国家加大了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力度,但是在具体施工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①河道防洪排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河道淤积现象没有有效缓解。随着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上自然灾害等影响,对河道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当前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由于建设能力受限,河道两侧没有增加护岸,防洪能力远远不能达到设计标准,加上常年运行,受到大风等灾害影响,使河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坍塌等破坏。另外由于河道护岸建设力度不够,河道绿化能力不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期超负荷运行,造成河道淤泥淤积较多,淤积速度越来越快,对河道整体防洪排涝功能发挥产生严重制约和影响;②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施工不科学。当前对于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过多地关注河道防洪能力建设,对河道固有的形态进行改变,加上受到水船交通运输压力影响,开发建设力度加大,使河道水面不断侵占,河道天然形态遭到破坏,不利于整体治理维护功能的发挥;③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影响造成河流严重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加上周边居民河道保护意识较弱,各类工业生活垃圾、废水污水等排入河道,使河道水体恶化严重,破坏了河道固有的生态平衡,河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旧的环境没有改善,新的环境污染又袭来,造成河道水质、自然环境等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不可修复;④河道治理出现多头管理,责任划分不清。河道综合治理涉及到很多的部门,所以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规定和要求,所以对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存在职责漏洞,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责任推脱扯皮等情况,影响了河道治理效率。加上当前对于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污水排放等情况,对河道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相应的监督处罚机制不完善,很多事情无人管、不想管。这些责任不清、划分不明、处罚监督不到位、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河道管理工作效率,导致很多河道污染和破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4加强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管理的具体对策

(1)制定河道治理战略发展规划,提升设计审查管理水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以要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在进行施工前要对工程项目对环境等破坏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在保证施工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原有的河流、沟渠等尽可能降低冲击力和破坏力。在具体设计和审查时要对历史水系尽可能地保护,通过有效的改道等方式加强河道管理质量,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水平,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2)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提高河道建设和治理力度。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政府高度重视并逐渐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河道治理力度,但是当前河道治理经费还不能满足城市建设要求,所以要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尽可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河道治理,为河道整治长期稳定开展奠定资金支持。(3)明确责任分工,提高河道治理维护水平。河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到很多部门参与,所以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专门的河道治理小组,配足配齐人员队伍,明确参与部门和具体责任,对于职责交叉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具体负责人和负责部门,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避免出现职责混乱出现多头管、无人管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严格追究责任。同时要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加强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从而确保河道治理工作科学稳步推进。(4)探索生态水利技术,提高河道生态保护能力。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本着边建设边修复的原则,在工程施工的同时加强周边生态环境再造,引入新技术探讨生态修复和治理河流污染措施,改善水体环境,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生态保护能力。

5生态水利在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随着河道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河道整体功能和河道景观都有了显著提升,生态水利理念逐渐应用于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主要是在保证河道整体功能发挥的基础上,通过对河道风貌、周边环境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打造河道整体风貌与周边环境统一协调发展的体系。生态水利河道治理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要思想,在遵循生态系统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调配现有资源、环境,增加植被,保护河道护岸,科学利用水资源,从而充分发挥河道治理功效,加强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全面保护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将生态水利理念落实到具体河道治理建设中,一方面就要是通过生态法,利用生物链的功能,增加水生物,吸收水污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生存,并通过养殖绿色睡莲等职务,将水中和泥土中的污染物全面吸收,在实现动植物生长的同时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增加绿色植被,并通过与护岸建设相协调,实现自然景观和护岸建设的相协调,体现人文、水利、景观、河道的有机协调和搭配,营造人与自然共生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总之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要采用现代化施工技术和管理体系,树立生态水利建设理念,从而在施工和管理维护中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彦斌.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4):204.

[2]何刚文.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主要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1):226.

[3]王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8):192-193.

[4]吴俊和.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03):75-76.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4

关键词:生态经济;资源;环境;经济

协调发展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的过度恶化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也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认可与应用。从广州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来看,广州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对于推动广州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一是广州市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时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汽车、电子制造与石油化工成为了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因此,在能源消耗方面,与重工业城市相比,广州所承担的压力相对较小。二是广州生态赤字从逐渐减小转向盈利。2000年以来,广州生态赤字逐渐减小,2005年以后处于盈利状态。由此可见,广州凭借自身经济优势,逐渐利用贸易等行业对生态承载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弥补。虽然这也意味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影响正在向其他地区转移,但是对于广州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而言却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广州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虽然当前广州煤炭消费比例仍旧较大,但是液化石油气等能源的使用量也在不断提升。另外,在严格的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政策下,企业中的用煤设备不断减少,清洁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水电、风电、气电、核电清洁电源装机容量比重也不断提高。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劣势:一是广州市经济的领先优势逐渐弱化,城乡之间在各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其他各省份GDP逐年增长的态势相比,近年来广东省的GDP增长缓慢,这使得其他各省与过去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表率作用的广东省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广州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领先优势逐渐被弱化。并且就广州市人民的日常产品消费结构情况来看,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在肉蛋奶、房屋以及娱乐等享受性方面的消费要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是广州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粗放型为主,环境形势堪忧。在广州市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影响下,其资源、环境利用也呈现出了粗放式的特征。虽然近年来广州市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但依然未能彻底转变广州市的总体环境形势。粗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使广州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广州市“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二、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广州城镇化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资源消耗总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因此,在生态经济背景下,广州要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绿色生产的推动、环境保护的强化,同时需要从推动现代农业与基础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人才引进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等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

1.推动绿色生产在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

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绿色生产,提倡生态消费,是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平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在此方面,广州需要重点强调低碳产业、循环产业的发展,并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与消费者生态消费观念的树立。虽然广州以轻工业为主,但是资源的利用与废弃物的排放问题仍旧不能忽视,这决定了广州需要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广州在产业调整方面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通过制定与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环保领域提升行业转入标准。另外,广州需要重视鼓励企业对生产工艺的开发与改造,并重视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的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在广州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策略,同时有利于广州资源利用水平的提升,对减小广州经济发展中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广州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广州需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宣传力度,通过使用激励机制与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来鼓励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广州需要对工业、生活污染物的分类机制和回收机制进行完善,同时鼓励社区与企业自主构建污染物回收点。另外,还要对循环生产技术进行开发与推广,完善循环生产服务体系。促进节能减排,是生态经济发展对全国产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对于广州同样如此。节能减排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而且对广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广州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管制措施和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节能减排鼓励措施,通过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来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能源的节约方面,广州需要实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在开发绿色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强化能源消耗总量的考核与统计,淘汰超过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限定线的项目或者企业。在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方面,不仅要重视在能源使用方面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要在生产环节、运输环节来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使能源生产到利用的整个链条都得到良好的控制。在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方面,则应当提倡清洁生产,并对企业所使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生产水平做出考核。利用严格的惩处措施来倒逼,无法满足污染物排放要求和清洁生产要求的企业和产业进行结构升级与转型。绿色消费的提倡对广州企业以及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同时也加快了广州能源与资源的消耗速度。随着居民消费的升级和能源消耗的增长,广州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明显,在此背景下,引导社会大众转变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广州需要针对社会大众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并把节约意识、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理念的树立当做重要的内容。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应该使用节能电器,并在餐饮和购物过程中尽量避免一次性物品的购买和使用。最为重要的是,在出行方面,广州应该坚持限号出行制度来提倡社会大众采取低碳出行的方式,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的影响。2.强化环境保护广州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确保广州生态系统稳定性得以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得以增大的有效途径。在此方面,广州需要做好环境监督、治理与改善修复等多项工作,从而确保广州能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广州需要强化环境监督工作,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在环境监督方面,广州不仅要对环境现状、发展问题作出分析与探索,同时还需要明确环境监督主管部门,并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环境监管模式。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把对环境风险、环境容量以及环境总量所做出的科学评估需要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广州还要在产业发展中严格贯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限制高污染项目和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并通过环保收费与排污收费政策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对于污染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进行严肃查处。另外,广州应当对企业和产业做出专业的严格审核,避免污染面向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扩展。其次,在环境的治理方面,广州应当重视集中处理原则的贯彻,通过在工业园区构建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来对工业园区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从而确保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的优化与污染物处理效率的提升。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成效,广州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来鼓励企业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针对饮用水源地,广州更是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做到严格把关,通过做好水质监控和水源保护等工作来确保饮用水安全。在实践过程中,广州还应当对沿江沿河产业的排污口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规划,从而使海域、河流的水质污染控制工作能够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在对环境进行严格监控和有效治理的基础上,广州还应当重视对已经被污染的区域进行环境改善与环境修复。如已关停的废旧矿山、采石场等都是进行环境修复的对象。对此,广州应当重点加强地下采空区的填补与地面植被的恢复,从而避免地面塌陷以及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出现。另外,在城市环境改善工作中,广州应当重视绿地面积的增加,如通过建设郊野公园、生态公园等来对城市中所出现的热岛效应进行缓解,并对城市所具有的生态功能进行提升与完善。同时,广州应当以提高人居环境水平为出发点,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从而为了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而对于农村以及农业的管理,则应当强调应用水源的保护,并鼓励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低残留、低毒的化肥农药产品,通过提倡有机农业的发展来推动农业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广州在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经验的积累与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提升,这是提高广州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水平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广州应当重视在市内外开展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并重视先进环保技术和环保理念的引进,通过与邻近区域构建环境治理合作机制,来确保本地空气质量、水质质量的提高。另外,在产业发展方面,广州也应当鼓励环保产业、环保技术开发产业以及生态科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自身环境优化水平与能力的持续提高。

3.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

在生态经济背景下,广州要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强化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治理,同时要重视“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此方面,广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产业经济的战略性改革。(1)广州需要推动基础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产业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升级。在实现效益与质量平衡的基础上,广州有必要推动园艺产业、种植产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产业实现现代化、国际化与标准化,从而促使农业产业体现出生态化、集约化和对外发展的特征。为了给农业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保障,广州有必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优化现有交通网络来提升自身的运输能力,同时重视绿色能源的开发,从而让现代农业发展能够得到良好的资源支撑。在基础产业方面,则应当重视有色金属、建材、服装、食品、电气等产业的发展,并通过融入高科技和新技术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为产品品牌的打造夯实基础。(2)广州应通过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整个广东省来看,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广东省被认为是我国最富有的区域也是最穷的区域。与广州的市区相比,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消费水平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为了实现统筹发展,广州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通过推动产业与劳动力转移来开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来让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3)广州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过程中,人才资源与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欠缺,都直接导致了广州各个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广州要在兼顾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的基础上重视发展高新产业与绿色产业,并通过引进人才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来突破科技发展瓶颈。在此过程中,广州各个企业,特别是高新产业与绿色产业领域中的企业,需要重视调整人才结构,并开展高端人才的引进与自主培养项目,从而为广州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4)广州要重视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产业发展知识化、服务化,国际产业不断转移的趋势。并且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广州经济发展中的各个生产要素所具有的成本在不断提升,同时企业所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因此,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升级与转型成为了广州在生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广州能够提升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传统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并通过扶持与带动企业的发展来实现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另外,广州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吸引外来企业的入驻,从而使自己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花卉产业、制造业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综上所述,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必由之路。在实现三“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广州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劣势,而为了广州“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广州应当重视绿色生产的推动、环境保护的强化以及“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广州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马超平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春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的测度研究[J].商业时代,2013(20).

[2]徐成龙,程钰,任建兰.山东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协调性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3(03).

[3]单晓娅,王翠,潘丽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取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3(02).

[4]王莹莹.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5]赵楠,贾丽静,张军桥.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研究,2013(04).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5

一、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成绩显著

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一五”文物工作圆满收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6万余处,普查质量、发现文物点数量等走在全国前列,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十一五”期间我省多次荣获全国“田野考古奖”和“十大考古新发现”奖,获奖总次数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提出的四个结合”五种模式”等大遗址保护理念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世界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三是博物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目前,省博物馆数量增至178座,免费开放博物馆达48座,位居全国前列。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省民营博物馆发展快,数量多,水平也较高,这在全国文物界也是一大亮点。四是文物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安全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省的文物数量大,年代久远,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分散,保护难度较大。省公安厅、省文物局和各市想了很多办法,打击盗墓、文物走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省跨国追缴回一批很有价值的文物,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完成得很出色。五是文物已成为陕西的文化形象和响亮名片。全省,尤其是西安、宝鸡等地不断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评价。省文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宣传陕西和提升陕西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六是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是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总量从全国第21位上升到第17位。这一时期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投资拉动。投资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基本建设。全省文物系统积极主动地配合西安地铁、西气东输、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很好地处理了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工作中,还创造和改进了许多现场文物保护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文物保护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整体来看。很多工作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为陕西赢得了荣誉。全省文物工作所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省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扎实的工作。对此,省政府是满意的充分肯定的此,代表省政府向全省文物系统的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文物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将要受到表彰的十一五”期间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二、创新思路。切实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文物工作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文物保护法》以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为主线,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发展,以超常规手段推动工作,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创新展示利用方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积极促进西部强省建设。

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下面几项工作需要大家高度重视,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认真抓好落实。

积极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题是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生的需要。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文物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文物事业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认可和支持,才能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虽然“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对于文物工作十分重视,也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如果没有创新体制机制,那么像大明宫、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样的大项目就建不成。今年,省上还要启动汉长安城、秦都城等大遗址保护项目。汉长安城遗址面积比大明宫大得多,初步估算项目资金需求约500亿。如果不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不了因此,要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哪种体制机制有利于文物保护工作,有利于文物事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采取什么样的体制机制。

全面加强文物基础工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不能松劲,二是依法有效保护文物。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解决。如何保证普查资料信息的质量?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普查成果?如何规范和完善工作标准?要把这些工作做细,做扎实,为我省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全国来说,三是加强文物保护重大技术研究。省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是有优势的有一些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要发挥这种优势,继续组织力量攻关重大文物保护技术。要针对我省田野文物数量多、等级高、保护难度大的特点,积极开展古墓葬和文物现场保护技术研究。争取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延长文物本体及相关信息的存世时限。加强设在省的国家重点文物科研基地建设,建立与社会科研机构、高校等广泛合作的文物科技保护新机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

加快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这项工作我走在全国的前列。去年,四是以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为重点。国家首批公布了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省有3个入选,居全国第一。西安、咸阳、宝鸡等市对于大遗址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二五”期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安、咸阳一体化步伐加快,大遗址保护工作又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这项工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就要根据当前形势进行系统考虑和总体规划。首先,要树立文物先行意识。加快启动汉长安城和秦都城等大遗址保护项目,实施以茂陵、杜陵、乾陵、昭陵、桥陵等为代表的汉唐帝陵相关大遗址的勘探调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规划编制工作。其次,继续深入探索大遗址保护模式。大遗址保护模式除了遗址公园模式,还要扩展到博物馆模式。既要展现遗址的外在风貌,还要展示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要把遗址反映的那段历史向游客展示清楚。大遗址保护项目不能只有很大,很气派的建筑,这只是手段。做这些项目的目的彰显我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游客是读了这一段历史来的提前做过功课,走进遗址公园,自然能够感受人文,感受历史。有的游客是慕名而来的可能对遗址背后的故事并不了解,如何让他理解遗址所代表的历史?这就要有博物馆来展示,要有讲解人员和图书、影像等资料来解释阐明。这样,游客对遗址的感受是全面的有收获的回味无穷的值得再来参观的借助这些游客的口碑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陕西参观旅游,这就形成了裂变效应,也就真正起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作用。来陕西旅游的人越多,社会消费就越多,必然会对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系统开展彰显华夏文明工作。文物工作者既包括在文物管理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协会等机构工作的同志,也包括长期从事文物工作的已经退休的同志。要充分调动他工作积极性,不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要全面系统开展各项彰显华夏文明的工作。文物考古工作既要在点上深化,还要在面上扩展;文物科技研究工作既要积极开展原始创新,更要吸收借鉴,进行集成创新;历史文物著作编写工作,既要有专业性刊物,也要有普及性书籍。太专业的东西,老百姓不容易看懂。去年,省上组织编写了一套陕西文化旅游丛书,读过的同志都觉得写的很好。这套书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在陕西发生的历史,通俗易懂,游客很容易接受,这就起到彰显华夏文明的作用了要继续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深入研究,多出成果,不断开创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新局面。

切实抓好文物安全工作。十一五”期间,五是落实责任。省虽然建立了一些保障文物安全方面的体制机制,但是安全形势还是很严峻。各市对此重视程度不一,投入的力量也不足。文物是祖先留给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切实保护和传承好文物资源,当代人,尤其是广大文物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全省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文物安全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真正落实各级政府是文物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今年,各市、各文物安全重点地区要参照省上的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保障文物安全的工作制度,制定和实施好各项保障措施。重点文物、重要部位和文博开放场所,必须制订安全预案,严密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确保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此外,还要关注近现代文物的安全问题。以前,主要关注的古代文物、地下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扩大了文物的种类,把一些近现代文物也列在普查范围中。从发展趋势来看,现在一些标志性建筑,未来也可能成为文物。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从现在起,就保护好有可能成为文物的一些建筑。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搞拆迁,但要注意留下能够代表这一段历史的东西。否则,把历史拆没了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就没了和这个城市就没感情了历史不存在好看不好看的问题。从现代眼光来看,有些老建筑物没水平,不好看。不好看也是历史。不好看拆了那拿什么来彰显华夏文明?各市政府、省文物局要高度重视、系统考虑这项工作。要把地下、地上的文物,古代、近现代的文物都保护好。

让民众共享文物保护工作成果。陕西有14个朝代1100多年的建都史,六是不断创新展示方式。这一段历史十分辉煌灿烂。有专家说,一部陕西的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的古代史。近现代我省也有像红色延安这样辉煌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要在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创新文物展示和合理利用的方式,改进表现手法,让民众更好的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共享文物保护工作成果。

打造人文陕西品牌。要在保证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七是全面提高文物资源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合理利用工作。一方面,文物部门要与外事、商务、旅游等部门继续积极互动,共同搭建文化、经济、旅游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我省开放型经济和对外交流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提高陕西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确保文物安全和按时返回的前提下,规范和加强对外文物交流工作。省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外展工作是成功的几乎每到一地,都引起当地民众的轰动,有效地配合了国、省的一些重大外事活动。外国人眼中,兵马俑就代表中国文化,代表中国的历史。通过兵马俑等文物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大国,现在恢复到以前的历史地位有什么不可以呢?兵马俑等文物走出去,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陕西省的情况,对于消除反华噪音和中国的不利影响,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战略机遇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让世界通过兵马俑来了解整个中国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有效的途径。但是全世界的人不可能都来到中国,更不可能都来到陕西参观兵马俑。这样,文物走出去很有必要。从具体实践来看,走出去很成功,待遇很高,影响很大。外国展出时,大多有现任或前任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文物相关产业发展。规范文物复制品行业,支持相关仿制和创意产品开发。以打造文物相关产业品牌为着力点,充分挖掘有发展潜力的文物资源或文物服务产品,推出一批有利用潜力的文物相关产业项目,真正做好文物合理利用这篇大文章。

三、夯实基础。开创我省文物工作新局面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升文物工作水平。文物、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支持,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文物工作新格局。文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保护网络,强化“守土”意识,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全省文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和调研。解情况,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文物事业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强化人才培养在文物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培养一批我省文物工作亟需的专业人才,一批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要积极参与文物人才的培养工作。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6

[关键词]文物保护;博物馆;措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璀璨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各类的信息,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产、资源、民俗、文化和科技,作为人类宝贵的财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祖先留下的珍贵的依据,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需要我们妥善的保护。而目前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是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我国该如果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呢?重点应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措施。

一、取得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由于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使其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和国家不单单是从政策上来扶持文物保护工作,更要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即投入一定的资金,以更好的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很多地方政府认为将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会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浪费。因为不能对文物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真正的认清,造成了开展文化保护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而事实上,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极强,可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不断提升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更加注重。而通过对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即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予了满足,同时也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博物馆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使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藏品保护水平提高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可借助于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来解决文物保护问题。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大技术性保护,使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因为作为主体,是由人来操作和使用各个设备和各项技术。我们应善于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挖掘,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学习各项专业知识,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感,能更加热爱博物馆事业。其次,需要以事业留人。专业的人才是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所以博物馆应积极打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在工资福利方面、学习深造方面,为其创造条件,用事业留住人才。最后,对人才和外来技术大力引进。我们应扩宽视野,在文物保护方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技术充分借鉴,同时请进来学,走出去学,对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聘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水平不断提升。

三、实行科学管理、对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可应健全保管工作制度,应妥善保管、详细编目、确切鉴定、同时清楚账目,科学化的管理藏品。一是将科学而完善的管理步骤进行建立和健全。依据相应的程序进行管理,包括藏品的统计、注销、提用、排架、入库、建档、定级、编目、分类、登账、鉴定和接收;二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合理的程序、健全的制度,才可使藏品保护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而这些制度包括设施和设备的检修制度、安全管理守则、出入库管理规定和复制制度、修复、消毒、分类、鉴定和藏品的征集等。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三是将全员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对自己的业务工作,用法律和法规进行指导。熟练运用和掌握博物馆和文物的法律和法规工作;四是对现代化的管理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五是将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藏品管理上,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藏品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

四、将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处理好

随着日益加快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当前还缺乏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损坏一些文物。很多工程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执行法律的审批手续,也没有真正落实文物保护措施。这样会使文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不但会对顺利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损坏了万物,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作为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加强基础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对相关的文物管理条例进行制定,将文物保护和基础建设之间的矛盾进行妥善解决。只有经过相关的部门审批通过建设工程之后,才能执行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开展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管理者需密切联系当地的政府部门,同时政府部门为切实保护文物遗产,应加强指导和监督工作。

五、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博物馆首先应该将文物保护的意义灌输给本馆内的工作人员,其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应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合理分配要保护的文物,真正落实到人。为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切实执行。同时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使广大民众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让人切身体会到文物带来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气息,并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真正受到启迪、熏陶、带来愉快。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7

关键词:节约型资源;机械制造;工艺技术

我国制造机械产业结构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能源整体利用效率较低,能耗较高,处于全球化的产业低级链条环节。很多企业往往会牺牲能源,确保经济效益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为了加强机械制造的加工工艺合理性,需要明确实际节约资源和保护标准,加强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价值,努力提升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水平,实现健康有效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战略思想。资源、能源的各类问题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需要不断的分析并减少自然资源的恶化情况,合理的控制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水平。按照机械制造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恶化情况,合理的判断机械制造总额判断标准,明确实际机械轻重作用水平,确保我国支柱产业的发展合理性。机械制造企业需要根据产品进行加工工艺的处理分析,明确实际原材料的开发方式,及时推进节约资源的工艺发展,促进制造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趋势建设。

1节约性资源制造工艺的基本概述分析

节约制造产业是有效艺术工艺标准,是基于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合理的分析实际技术标准,按照技术控制过程、表面技术水平、科技方式进行改善和提升,明确实际改造的技术工艺标准流程,提升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效率,合理的降低环境造成的各类污染问题,提升污染物的控制和排放标准,对整体流程的资源消耗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将企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科学的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环境标准,实现经济和效益的综合丰收,提升生产效率水平,保证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过程。节约资源成本的相关工艺技术是按照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逐步节省材料的消耗量,简化工艺系统的组成技术标准。在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原材料量进行消耗比例的分析,对可能产生的全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利因素进行判断,逐步减少消耗资源绿色技术的不利问题,合理的控制工艺各方面技术问题,改善现代科技制造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工艺方案的发展,采取合理的加工技术方式,推进加工产业的先进化水平,实现加工余量的合理控制,降低废物量,节约资源成本。

2对不同的标准进行资源约束,明确机械制造加工工艺的分类标准

按照不同的要求,合理的判断节约资源的机械制造加工工艺类型,其中包含环境保护工艺技术、能源节约性工艺技术、资源制造类节约技术环境保护节约及时是以减少机械制造对于环境的各类影响因素,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通过分析机械制造的科学改造情况,从全面方式上,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量。按照有效的机械制造方式,合理的控制绿色环保工艺技术标准,明确实际通信技术的升级标准,合理的控制机械制造过程,完善能源有效循环使用标准,合理的控制能源消耗量标准目标过程,完善设计各个方面标准,提升原材料的最大化使用效果,保证企业的可有效利用价值。

3节约能源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过程和标准

有效的控制环境保护标准,按照环境保护方式和方法,对机械制造的工艺标准和节约方式进行优化提升,确保企业技术效果的可实施性价值和标准。3.1加工工艺技术制造的机械应用。传统机械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进行切削处理,保证切削的合理性,效果,冷却作用。切削对现代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的污染问题,对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具有较高的成本,对于工人具有一定的损害。为了提升机械制造加工的合理性,需要根据实际加工技术标准,采用合理的加工技术方式,不断提升加工技术的切削合理性,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不断控制和减少生产成本,明确切削加工效果。干车切削是一种较为广泛的方法,通过螺纹对软工件进行加工处理,明确实际最后淬硬的过程。选择合理的方式,不断提升机械处理效果。3.2准确加工技术在实际机械制造的应用效果。风冷切削加工技术,通过有效的解决冷却、效果,对现有的加工条件进行处理,提高风冷切削技术水平,解决空气送入冷却机的合理性。按照有效的加工部位,适当的使用植物油,采用冷风输送方式进行切削部分的处理,确保无害、防锈作用的合理性。按照实际加工需求,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合理的控制毛坯粗糙情况,控制生产率水平。为了有效的提升毛坯精度效果,需要对实际具体条件地区进行制造管理。尽可能的选择合理的制造技术方式,不断提升切削技术的合理性,控制加工时间和切削水平,控制切削速度,提升加工质量,保证切削效果。3.3低温控制切削加工技术水平。低温切削加工工艺是依照材料实际情况,合理的控制加工难度。例如,对高锰钢、钛合金、硬钢等进行处理,配置合理的低沸点冷媒冷却装置,保证实际改进技术的相关问题处理情况,合理的控制成本水平。按照低温冷风切削技术水平,不断控制实际机械加工切削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技术发展。按照实际情况需求,不断完善能源和资源的控制水平,明确实际人类资源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步降低资源机械制造的节约利用效果,提升机械加工的推广水平,实现人类价值取向的提升。

作者:李建辉 单位:河北华兴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8

关键词: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国家政策;工程巩固;策略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对于人类正常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农村饮水质量始终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为了有效解决农村民众饮水现状,临夏市一直在对所辖区域内的人饮工程进行着巩固与优化。

1临夏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

按照国家水利部关于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关文件精神,以及临夏市农村人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临夏市水务部门组织了专业调查小组,对市内41个村以及41所学校进行了深度调查[1]。在实地对输配水管网、工程水源以及水厂设施进行调查之后,调查组与当地群众进行了亲切交流,对水费收缴、供水保证率等情况进行了解,对全市目前农村饮水工程现状与管理现状有了一定掌握。按照调查结果,截至2015年,临夏市农村地区共建了6项饮水安全工程,包括4项千吨万人工程、1项200<W≤1000m3/d工程,不存在200m3/d规模以下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与饮水工程,整体工程供水规模已经超过了7000m3/d,且实际供水量已经达到了9000m3/d以上,共有9.42万人受益,同时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以及入户率都已经达到了100%,工程开展效果比较理想[2]。虽然临夏市4处人饮工程整体运行情况较为稳定,但有2处工程还是出现了供水不稳定的现象,主要是供水量不足、部分管网渗漏以及水质不达标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临夏市水务部门急切关注的问题。

2工程巩固提升思路与打算

2.1整体工程巩固提升总思路

按照调查结果,临夏市要加大对该项工程的投资力度,在政策、物力、人力上对该项工程予以足够的支持,确保每位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安全、高质量饮用水。临夏市已经设立了工程巩固优化目标,要求到2020年为止,建立起以水源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与建设机制,以便对农村饮水安全进行保证,确保农村民众能够快捷、方便的喝到优质饮用水[3]。临夏市水务部门在对工程进行巩固提升过程中,一方面要对人饮工程增加净化消毒设备,解决水源二次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已建两项工程进行延伸与提升改造,解决供水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系数。

2.2整体工程提升思路

2.2.1工程措施方面由于前期工程建设规模大但投资标准低,设施简陋,所以工程施工人员在对人饮工程进行完善时,对整体工程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各处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记录,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运用巩固提升改造的方式,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一方面通过新建蓄水池、输水管道、加压泵站等措施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扩建,并确认扩大的供水范围,增加干管和直管,实现对供水管网的延伸与拓展,有效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对配套设施设备进行增加与改造,按照供水水质需求,增加现行的供水工程构筑物蓄水池消毒设备及滤膜,配备二氧化氯发生器以及紫外线等新型设备设施,杜绝对城市自来水的二次污染,以确保工程效益的顺利发挥。2.2.2实施责任落实制对工程进行巩固的重点,不仅要对工程整体质量进行强化,同时还应对工程运行效果进行保障,要明确政府以及相关责任人的安全责任以及管理工作内容,而市人民政府更应该将农村饮用水问题纳入到日常工作之中,给予该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足够的关注与支持。同时,要加大对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有效推进工程管理制度以及运行制度改革工作的落实,并要对农村供水管理服务机构进行完善。按照工程实际运行情况调查结果,对水厂信息化管理以及水质监测机制等工作进行优化。此外,管理人员应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做好自身本职工作,通过学习对自身职业素养以及业务能力水平进行提升,为工程长效运行提供保证。2.2.3水源保护方面为有效解决水源污染及其存在的其他问题,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水源的保护力度。一是从源头开始,对农村饮用水供水水质进行保证,根据实际情况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科学划分,并要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在水源保护区域设置保护标志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确认,保证各项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落实。二是对水源污染源进行科学控制,不仅要对农村产业种植结构进行合理改革,有效降低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的使用几率,合理对农业种植污染源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对居民的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行管控,对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实施工程防治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农村生活、生产对水源的影响程度。三是尝试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补偿措施,使保护者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成功带动起民众的保护意识,使农村民众能够自觉参与到水源保护工作之中,为人饮工程长久性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2.3工程巩固方案实施

按照农村工程现状与需求调查方案之中的相关内容,在“十三五”阶段,还应加大对农村饮水工程安全水平的强化力度。为达到这一点,结合临夏市人饮工程现状,运用上述几种工程巩固手段,对一处水厂进行改造,为其配备了全新的供水管网共计74km,对两处水源进行了规划与保护,分别设置了两处架设信息化系统与水厂消毒设施,共有6.2万人口因此受益。同时,向两项工程预计投入5100万元支持资金,其中将4840万作为供水工程改造资金,将150万元作为信息化建设保障资金,且在水源保护工作以及消毒设备设施中分别投入80万元与30万元[4]。在项目实施之后,农村供水保证率、集中供水率以及自来水普及率等都会得到切实强化,工程管理与运转效率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雷波,邹永佩,苏兴源,等.西南山丘区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作思路探索———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17,(2).

[2]朱武,何辉.云南省农村饮水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巩固提升对策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6,(5).

[3]保加兴,李艳芳.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3).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9

关键词 葫芦岛;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

中图分类号:X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149-01

“十二五”时期是葫芦岛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优化发展为出发点,统筹点源、面源污染治理,统筹工业、城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本文简要介绍了规划的主要内容,以便为环境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规划总体思想

通过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到2015年,葫芦岛市主要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约束性指标;流域和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大部分农村环境得到改观,提高居民幸福感;环境监管、应急能力全面提升,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生态市建设持续推进,基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2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2.1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按照水源保护管理要求,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完成勘界工作,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加强水质监测,开展动态水质监测和自动在线监测,建立水源地特别是饮用区的水质动态跟踪系统。

2.2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要实施区域集中供热,消减燃煤量,减排大气污染物。积极推进大唐国际北港热电厂供热工程建设,完成建设国电葫芦岛西部集中供热工程,加大集中供热覆盖面积。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彻底解决二氧公硫污染问题,有步骤开展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适时启动“污染工业搬迁改造”工程。实施清洁能源推广工程,大力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水平。

2.3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并组织实施各具特色的生态乡镇建设规划,积极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促使农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结合国家“农村连片整治工作”进行农村污染整治。做好优美村镇的选拔、评估、上报工作,抓好示范工程。进行土壤污染调查和防治,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工程。防治农村厕所污水直接入河和生活垃圾向河道倾倒。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继续加强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和环境管理,推动食品安全生产。逐步建设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和工作网络,试点进行乡镇环保队伍建设。

2.4 淘汰落后工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结合葫芦岛市产业升级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闭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对于经治理后仍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强制关闭。禁止被淘汰企业的落后生产装置和设备向落后区域和农村地区转移。

2.5 开展核与辐射防护,做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法》的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证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投入运行,确保“三同时”制度的实施。

根据葫芦岛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数量、性质、特征等,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市场交换机制,扩大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交流。建设综合利用项目,加大粉煤灰、工业炉渣、尾矿渣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提高利用率。如以锌废渣中的炭为主要能源冶炼铜;综合利用伴生铁矿和钼尾矿,分别用于生产海绵铁和微晶玻璃;将粉煤灰及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及熟料,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2.6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标准化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加强执法能力和机关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执法服务水平。认真履行环境执法监管职责,加强对辖区内河流、水源和环境敏感区的日常监管,加大对企业排放污染物情况、危险废物排放情况、生态破坏情况现场监督检查力度;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各类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防止出现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继续加大环境调解和应急工作,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领导组织,提高法制建设

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为体系,强化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加强领导,签订环保责任状,形成严格的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现场执法制度。

3.2 拓宽经济政策,促进科技进步

全面拓宽环保资金的投融资渠道,引进多种经济成分,加大政府在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环保、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公益事业的投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开展集中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落实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3 强化环境监管,提高队伍建设

建立环境监管与决策服务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监察、机动车污染防治、信息、宣教等5个方面的标准化能力建设。大力推动数字环保建设,建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监管支撑三大体系及信息系统。

3.4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制定宣传计划,并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和培训,保证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落实环境污染公众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管理。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提升社会生态文化氛围。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体系和生活方式。

4 结束语

《葫芦岛市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是在完成了“十一五”环保规划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的前提下,对“十二五”时期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保障措施,是指导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整合策略

信息工程技术和信息管理是每个单位不可忽视的内容,对各项活动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为使其有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采取措施推动二者整合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将探讨分析二者整合的意义和内容,并提出策略,希望能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启示。

1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内容

信息工程技术与信息管理是计算机使用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对各项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促进二者作用的发挥,应该采取措施促进二者有效整合。项目管理。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完善计算机系统设置和资源存储,构建完善的数据库,为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能方便数据资料查询,及时掌握项目管理工作动态,全面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状态,实现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进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物资管理。在计算机工程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撑下,能够构建健全完善的物资管理系统,方便数据和资料查询,对各种物资进行编号和归类,方便资料查询。还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及时掌握物资管理的基本情况,有效落实项目管理措施,节约物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维护技术。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和措施,有利于方便计算机维护,及时查询和修复存在的缺陷。进而保证计算机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促进其作用有效发挥,努力提升计算机维修技术水平。系统升级。计算机系统升级过程中,离不开工程技术与信息管理措施的应用。这样既能确保系统处于良好性能,还能方便数据资源共享,有利于数据升级和管理维护。

2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意义

推动技术与管理的整合,有利于满足人们使用信息资源需要,为各项工作开展创造便利。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采取措施对二者进行整合,有利于将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有效满足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需要。并且还能丰富信息存储,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水平。有利于数据资料共享。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将信息工程技术和信息管理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丰富计算机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共享。进而更好满足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需要,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方便人们查阅和使用计算机信息资料和相关资源。有利于技术水平提高。计算机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技术和管理工作。作为工作人员,应该加强管理,重视新技术和新措施的应用。并将信息工程技术和信息管理进行有效整合,有效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为人们使用计算机创造条件。

3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策略

为促进二者整合,应该加强管理,注重创新,综合采取以下改进和完善措施。提高管理意识,开发新型技术。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管理工作水平,将工程技术与信息管理有效整合在一起,激发管理人员潜能。并注重新技术和新措施的应用,努力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推动信息工程系统升级,促进计算机性能的改进和完善,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完善管理体系,明确技术要求。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使用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完善数据库设置,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要加强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保证系统有效运营,将信息技术和管理工作有效整合在一起,努力提升计算机综合性能。确保信息质量,满足技术需要。计算机技术应用和系统管理工作当中,应该注重引进新技术和新措施,避免数据和信息失真。进而有效满足信息资源使用需要,提高信息质量。另外还要加强管理工作,注重病毒查杀,设置防火墙技术,避免非法访问,促进信息资源更好满足人们使用的需要。丰富信息存储,确保信息可靠。及时吸收和更新信息资源,完善数据库设置,努力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信息资源丰富。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和新措施,将信息工程技术和信息管理密切结合在一起,提高计算机综合性能,让计算机更好发挥作用。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有利于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与可靠,促进资源共享,满足人们使用信息资源的需要。为此,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二者的整合,综合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信息技术整合,加强信息管理工作。从而更好满足人们使用信息资源的需要,为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创造便利。

参考文献

[1]佟文.探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8-29.

[2]黄燕.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7)上: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