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十篇

时间:2023-11-10 18:14:49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1

【关键词】少林武术文化;研究;动态

【Abstract】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logic analysis to classify Shaolin martial arts culture research. From the research divis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applying multidisciplinary thought to study Shaolin martial arts culture, taking step out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circle to study Shaolin martial arts, tracing back physical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exploring the plight of the physical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respecting the rule of Shaolin wushu culture development, puting forward Shaolin martial arts culture consumption idea and promoting the intangible Shaolin martial arts culture industry to develop rapidly and healthily.

【Key words】Shaolin wushu culture; research; dynamic

引言

少林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称“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体系、文化空间及其文化生态系统。少林功夫于2006年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关于少林武术文化研究的动态是我们认识的起点,可划分为以下几类研究。

1少林武术文化研究成果概述:形而上之基础

1.1少林武术文化基础性研究

代表性成果有:王广西的《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武术卷)》中阐述:“中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独具匠心的中原武学生态系统,中原武学系统由嵩山少林寺系统、河内千载寺系统、回族系统组成,与之相对应的拳系是少林拳系、太极拳系、苌氏拳系。”〔1〕张国臣的《中国少林文化学》:“以嵩山作为地理界碑,全景式论述了少林寺所在区域文化的总体风貌,较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了少林寺一带古往今来的文化社会现象。”〔2〕韩雪的《中州武术文化研究》:“中州武术文化是通过中州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形式,来体现和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3〕吕宏军、滕磊的《少林功夫》:“分别就少林功夫发展史与思想背景,少林功夫体系、特性,少林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保护和振兴少林功夫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少林寺历史大事年表与少林功夫武僧传略进行的附述。”〔4〕邓正龙《清前期嵩山体育文化区研究》:“全面分析了嵩山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交通、文化交流、社会环境、人口迁徙等因素对“清前期嵩山体育文化区”形成的制约与影响。”〔5〕学者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统合古今,借鉴多学科理论阐述少林文化的横向、纵向文化背景,较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了少林武术古往今来的文化现象与历史发展,开创了从文化学角度系统研究少林武术的新局面;程大力《少林尚棍渊源论―兼析少林武术产生的文化历史原因》:“分析了少林尚棍的来龙去脉。并由在少林武术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少林棍的研究入手,力图揭开少林寺这一宗教组织,何以能容忍或产生以技击为本质的最初的武术――这一佛教乃至世界宗教史上独一无二的迷案。”〔6〕深入论述了佛教文化对少林武术发展的影响。

1.2少林武术文化追根溯源研究

历史是“经验、智慧、认知、文明的典范体现”,也是“对事物之客观规律和内在法则的准确把握与深刻揭示”。基于此,学者们较为重视少林武术历史发展研究,如:张惠民、王关林编撰的《嵩岳文献丛刊》:“全面收录了历史上续传的有关嵩岳文化的专著,高视角地阐述了少林人文遗迹,其中,收录的《少林寺志》是历史上最早系统介绍少林寺的专著,是珍贵的历史文献。”〔7〕丛刊第四册《少林寺志》收录的高僧、碑文、诗词文赋与题记部分记述了少林禅宗的源流与分支、少林寺僧助唐封赏、清时期少林武术兴衰活动等内容。此外,无谷、刘志学编撰的《少林寺资料集》《少林寺资料集续编》,对少林寺建寺与少林寺的住持问题、少林僧兵的抗倭战斗、少林拳法的形成和发展、少林拳术与考证、笔记杂著中的少林武功,并附有大量少林拳法图谱和写有文字说明等记述,是研究少林武术的重要史料。唐豪的《少林武当考》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运用考据方法,证明达摩和尚和张三丰道士都不会武术,指出所谓少林寺拳法始于达摩,太极拳始于武当山张三丰之说,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此研究也是武术史学科发展过程中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成果。程大力的《少林武术通考》考证和讨论了少林武术史上很多存在疑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少林武术产生的时间问题,以及宗教组织少林寺产生武术并崇尚棍术的原因,为少林武术正本清源奠定了基础。

2少林武术文化研究成果概述:形而下之实践

2.1少林武术文化发展之尊重特殊规律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其与政府的关系是少林武术在明清时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赵长贵在其硕士论文《明清时期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研究》的第三部分中:“概括了清代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逐渐衰微,分析了清政府对少林寺的微妙态度,心存怨尤的政府掣肘少林武术活动,少林武术生存的政治途径被切断。”〔8〕赵长贵在《清代嵩山少林寺的政治生态及其影响》中认为:“因清政府并未彻底改变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看法,清末以来少林武术的生存环境没有根本改善,少林武术也随着少林寺的衰落而日渐式微。”〔9〕少林武术的兴衰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关系密切。赵长贵《试论嵩山少林寺与清政府关系之演变》中认为:“清朝前期,少林寺与清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张。康熙中后期为巩固统治,因少林寺禅宗祖庭宗教地位,清政府逐渐改变了对其一味严厉限制的政策。少林寺对清廷的态度也在改变,他们的关系有所缓和。但终清一代,二者始终若即若离,关系并未根本改善。少林寺与清政府的关系演变是清代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10〕与《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的关系探究――以明清时期为中心》大致坚持了相似的观点,即“少林寺与封建王朝时亲时疏,但亲密期远远长于疏远期。二者关系亲密时,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会加速发展;反之,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则渐趋衰微。少林寺与封建王朝关系的亲疏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盛衰的晴雨表,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11〕

2.2少林武术文化发展之“非遗”研究

基于当今少林武术的生存境遇,学者们提出“维护生存土壤”、“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点。王龙飞、虞重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保护文化空间”、“创建传承人制度”,“保护少林功夫,关键在维护其生存土壤,同时少林功夫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12〕王镇新在《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认为:“通过对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概括总结和特征描述,进而以少林拳和太极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入点,提出少林拳和太极拳的保护对策,进而总结出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模式、策略和形而下措施,以期能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贡献绵薄之力。”〔13〕类似论著的还有《河南省部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对河南省部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保护对策,加大抢救力度,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进行全面记录;走与政策相辅相成的地方立法之路;优化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投入。要保存即保护、传承即保护,也应弘扬即保护。”〔1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非遗”视域下少林功夫的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州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策略研究》等,以上研究,均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探讨了少林武术当今发展的问题。

2.3少林武术文化发展之市场消费研究

市场消费是现代性发展的风向标,少林武术文化的市场性消费前提是:将少林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商品营销出去。而学者们的论述涉及了当代消费语境下中国武术的商品化(如《论“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商品价值的开发》一文中认为:“分析了传统武术的商品性和“武林大会”在还原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阐述“武林大会”商业化发展的原因,推进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15〕)、产业化(如《消费社会中武术发展研究》一文中认为:“消费社会中的武术传播只有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加速武术商品化的进程、实现武术产业化的链接、构建武术现代化的平台、走进当代媒体人的视野,才能够让中国武术真正地融入当今消费社会中,才能使中国武术得到长足的发展。”〔16〕)、文化缺失(如《当代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消费社会的逻辑视角》《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悖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勃兴视域下中国武术审美化生存研究》)、消费内容(如《当代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消费社会的逻辑视角》一文中武术符号、武术意象、武术民族主义消费等的消费划分)等问题。

3结语

3.1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明清与当今时期,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文化、社会、典籍考证、保护等诸方面,而对少林武术由寺内转向寺外传播的空间、路径、技术特征没有做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尤其对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少林武术的现代化发展缺乏系统研究。

3.2尽管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少林武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把握住了文化生态学的一些特征,但深入到文化生态学较深层次――文化哲学的领域还不够,对武术文化生态的运行机制、哲学基础等很少涉及。

3.3从研究内容方面看,虽然对中州武术文化生态价值等做了探讨,但缺少对少林武术文化生态个案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近代以来少林武术的系统发展研究显然是薄弱的。

参考文献

〔1〕王广西.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武术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78-79.

〔2〕张国臣.中国少林文化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6-27.

〔3〕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46-47.

〔4〕吕宏军,滕磊.少林功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52-54.

〔5〕邓正龙.清前期嵩山体育文化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6〕程大力.少林尚棍渊源论――兼析少林武术产生的文化历史原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04):24-25.

〔7〕张惠民,王关林.嵩岳文献丛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74-75.

〔8〕赵长贵.明清时期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9〕赵长贵.清代嵩山少林寺的政治生态及其影响〔J〕.史学月刊,2011(06):163-164.

〔10〕赵长贵.试论嵩山少林寺与清政府关系之演变〔J〕.世界宗教研究,2011(06):34-35.

〔11〕赵长贵.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的关系探究――以明清时期为中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4):52-53.

〔12〕王龙飞,虞重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4):59-60.

〔13〕王镇新.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14〕薛良磊.河南省部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2

关键词:功夫旅游 开发模式 策略 少林

随着我国大众旅游的兴起,国内体育旅游文化和宗教旅游文化蓬勃发展起来,河南嵩山少林寺依靠其知名度和魅力快速发展为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品牌的一个亮点。少林功夫在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具有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另外,在文化旅游受到推崇的今天,功夫旅游这一融合了民俗、宗教、武术的文化旅游形式,必会因其独特性而得到市场和大众的接受。因此,少林功夫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意义。

一、少林功夫及旅游价值分析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哲学价值、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医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宗教价值等价值;同时,少林功夫也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观赏价值、商品价值和融合价值。

第一,观赏价值。河南嵩山山林风景优美、寺庙碑刻历史悠久,其建筑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佛韵与武意相结合的独特文化环境,使游客感受到少林功夫文化带来的心理震动;少林武术种类繁多,风格独特,观赏价值高,少林72技击、醉拳、醉剑等武术表演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

第二,商品价值。少林武术本身商品性很强,在武术学校、武术器材、武术表演、武术健身培训、医疗和养生产品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开发。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实现的商品价值很高,形成商品系统性开发模式的潜力也很大。

第三,融合价值。武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东方体育文化,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少林武术正是发挥自身融合性能高的特点而形成一个理论充实、技术丰富的体系,它必将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中突出自己的作用。

二、少林功夫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效益潜力挖掘有限

少林功夫旅游文化虽然在产业效益上已经彰显了极大的成就,但是,距离社会的期望值特别是其自身的可期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旅游创汇方面同整个旅游业界相比却差距明显。少林旅游产业竞争激烈,省际间文化旅游相近产业的开发极具威胁。少林品牌产权问题严重,“少林功夫”被大量抢注。西方国家大量抢注和滥用中国“少林功夫”商标,导致国际社会对“少林功夫”的认识开始产生混乱和曲解。

(二)市场化与文化性冲突

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活动,政府注重效益,少林寺注重文化传播,追求结果的不同使得二者在一些方面的矛盾不可避免。铁头功、一指禅、铁沙掌、硬气功、少林棍、少林拳等形成了少林功夫在人们心中的基本模式,人们在欣赏少林功夫表演并为其喝彩的同时,看到更多的还是招式,而这些招式却无关乎禅文化,更多地被理解为商业行为。关于少林寺发展思路的民意调查中表明,86.98%的参与者认为少林寺不要有过多的经营和经济行为,仅有9.19%的参与者认为应继续发展功夫经济走商业化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人已把功夫表演理解为纯粹的商业行为,与少林佛家文化格格不入。

(三)宣传及形象塑造不完善

释永信大师“通过表演来弘扬少林文化,将少林文化推广至世界的各个角落”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通过武僧频繁的舞台表演,如今“少林”已成为响亮的品牌,武僧团也受到世界人们的欣赏。但综观少林功夫的宣传工作,对其内涵的阐述和表达远远不够,对少林精神的介绍极少。只重“武”而不重“禅”,甚至忽视了“禅”文化的宣传,人们只知少林寺、少林武术而不了解少林文化,更不知晓它同嵩山文化的联系,导致了今日少林“文化”旅游的偏失,使得少林旅游在由“山水游”、“寺庙游”向“文化游”提升和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困难。近两年来,“少林”也一再地成为新闻舆论的热点,引发了全民对少林寺少林功夫如何发展的关注和讨论。但从正面对少林功夫的宣传不多,对少林精神的宣传更少,无法让人们从根本上体会到少林功夫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大众对于少林功夫及其现阶段发展的误解。

三、少林功夫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一)品牌联想度

品牌联想度,指提到某一品牌会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印象。通过影视剧、音乐剧手段,不断丰富“少林功夫”的品牌联想度。“天下功夫出少林”这个概念的深入人心,是从《少林寺》的上映开始的。从此,以少林功夫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近年来“禅宗少林”等音乐大典的推出,也为少林寺旅游品牌成功推广增加了砝码。国内外各种规模、各种层次的功夫表演活动,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更是品牌推广的先锋,使少林功夫的传播更加生动,更加可信、可感。

(二)事件营销模式

事件营销就是通过制造新闻事件,吸引媒体注意,通过媒体传播,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近年来事件营销成为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创造机会、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形成一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利用名人及节事效应,使少林寺及“少林功夫”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比如2006年的普京总统莅临少林寺观看少林功夫表演,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常常成为媒体追逐议论的话题。如1995年9月,释永信策划、筹措并主持“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法会”大型活动邀请外宾1000多人,参与活动的信众和群众达10万多人。全球功夫之星海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成功试演出等一系列事件,大大提升了“少林功夫”品牌价值,使其在公众心目中更具吸引力。

(三)市场营销模式

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设武馆、武术基地,建立一种少林功夫品牌的连锁营销模式。如今,少林寺在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建有武馆或武术基地,这些武馆与武术基地是“少林功夫”在当地推广时重要的依托,有了这种基地,“少林功夫”不仅为人们所认识,而且被人们研习。面向国内外,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扩大营销范围和销售渠道;通过细分市场,促进旅游客源由低端向高端扩展;加强区域联合营销,打造中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四、少林功夫旅游开发策略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宣传意识

深化功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要充分体现政府部门的管理权威,明确职能部门的权力和职能范围,确定旅游与商业、交通及园林等部门的行政及业务关系。应加强景区管理,改变少林武术表演肤浅、表面化现象,安置一定数量的地陪导游,改变景区内导游管理混乱状况。在此基础上强化宣传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以形象消费市场为主导,突出文化性、精神性,提高宣传水准。注重少林功夫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结合推广,保证影视文化是正面的、积极的、有利于少林功夫文化传播的。

(二)积极创建和承办品牌赛事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无论对体育消费者,还是体育经营企业市场开拓都有重要的作用。打造地区品牌体育赛事不仅能促进功夫旅游市场的发展,同时对本地的发展也将有很强的推动力。我国武术表演市场已初具规模,不同模式形式的武术商业演出活动也相继开展,积极举办少林功夫旅游文化节,充分展示武术文化魅力,带来经济效益。据统计,已经成功举办的七届国际武术文化节,平均每次都有20多个国家参加,参与人数达到10万人次,对于让世界了解武术,让武术走向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坚持大旅游思路,联合发展区域旅游

在开发功夫旅游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大旅游”的思路,将功夫旅游与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业旅游、交通旅游、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整合起来,实行区域旅游内外部资源的协作与联合,倡导功夫文化和谐旅游。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海萌辉分析说,中部各省旅游资源有不少结合点,文化上也是一脉相承,如果走联合营销的路子,就可以延伸旅游线路,取得更大效益。比如,“少林功夫文化”可以与“齐鲁文化”,与洛阳的“唐文化”结合起来,也可以将山水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丰富旅游体验。目前的“郑州―登封―开封―洛阳―西安”线路就是中原文化游的较成功案例。联合营销模式既节省营销成本,又能取得明显的宣传优势。

参考文献:

[1]单建新.河南少林武术发展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霍方.借助少林武术发展河南武术产业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 (10).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3

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禅宗却是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因为主张修行者修习禅定,故名禅宗,是汉传佛教的最主要的派别之一。禅宗相传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在六祖惠能时期趋于成熟,至中晚唐开始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形式。汉传佛教的宗派大多来源于印度佛教,禅宗、天台宗与华严宗,却是在中国本土独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三个宗派。禅宗以及天台宗、净土宗的创立,改变了汉传佛教由外来僧人主宰的局面,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武术活动在中国有着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记载,当时人们比试武艺就已经有很多技巧,比如拳术打法中就包括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技术动作。所以,中国武术的产生要远远早于少林寺的创建甚至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但是,少林武术根植于少林寺的佛教文化之中,随着禅宗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兴盛,少林武术与禅宗文化相互交融。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其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这就造成了少林功夫和其他门派的不同———讲究“禅武合一”。少林武术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民间的武术精华,习武者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和启示,并且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原有的武术形式进行改造,出现了“武以寺名,寺以武显”的独特现象,也开创了中华武术的新局面。

二、少林武术中“禅”文化与“武”文化的契合

少林寺位于少室山的五乳峰之下,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我国传统的武术技艺从此便深植于有着“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的少林寺之中,并成为寺院僧众经常演练的修行内容。唐武德四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僧,自此,少林寺以武功侠义名扬四海,少林僧众习武之风代代相传,盛行不衰。到了宋代,少林拳术增至一百七十余套,同时,少林武术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明代,少林武僧们对内保邦定国维护国家稳定,对外共御外侮同仇敌忾。明代后期,少林武术被冠以“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的美誉。

(一)少林武术中“禅武合一”的精神实质

少林武术不同于其他武术门派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禅武同源,禅拳归一。这也就意味着“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武术是禅修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禅生命的有形化;禅修是武术的精神本质,武学之道也就是禅道。以禅入武,禅武合一,身神兼修才可以达到武术最高境界。

1.禅悟与武悟的升华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区别于其他宗教派别的最独特的宗旨和内涵。悟是禅的生命,悟可以解释为对事物本性的一种直觉观照。禅宗在自身的中国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以往佛教经典中晦涩难懂,一般的修行者不易领会的经典理论,而由修禅者自身的顿悟、感受和判断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来体会领悟世间万物以及宇宙永恒。这样的依靠修行者自身的悟道来修炼的方式与少林武术的练习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禅宗讲究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一些令我们很容易忽视的日常行为,对于修禅者来说很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效果。所以在禅宗中出现过很多修行者通过一句偈语,一声呵斥,一个无声的动作,甚至是一顿拳脚而悟禅得道的公案。换句话说,禅宗修行大都要靠自身的感悟来体验禅的精髓。“禅”可以说是一种修养素质方面的修炼,而少林武术的表现形式虽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本质也强调要动静相济、内外兼修。要想达到修禅与习武的至臻境界,都需要通过“悟”这个关键环节的完成才能达到,“悟”是二者修炼的必要方式。自古以来,习武的特点是口传身授,武术的固定招式可以拆解教授,示范讲解,但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并不仅仅注重外在形式,而是随心所欲,无招胜有招。这些却是“可以传而不可以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练习者自身日复一日的学习、苦练、体验、领悟,最后把所学所悟全部融会贯通才能够实现。所以拳谚有云:拳打万遍,其理自现。少林僧众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是单纯重复地练习各个技术动作,而是在寺院文化浸染的这一独特环境下从武学技击招式中感悟出少林武术和修禅的精髓与真谛,再通过修禅得出的禅理来指导武术练习,使“禅”与“武”在共同的练习与悟道的过程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

2.禅戒与武戒的合一

武术与生俱来就带有技击搏杀的性质,而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中的第一戒就是杀生戒,要求信众不但不要杀人,也不能杀害包括蛇虫鼠蚁在内的一切有生命之物。于寺庙文化中所孕育出来的少林武术非常自然地受到佛家慈悲为怀,戒斗戒杀思想的影响,把强身健体、益智益德、自卫御敌作为练武的首要目的,一再要求僧众不可以恃艺妄用,逞凶肆恶,一味地好勇斗狠,于是少林寺僧对武术有着明确的戒约及道德规范。早在12世纪,为训练僧众习武,少林僧人觉远就制定了名为“十禁”的习武戒约,即,禁判师,禁异思,禁妄言,禁浮艺,禁盗劫,禁狂斗,禁违戒,禁抗诏,禁欺弱,禁酒淫。所有少林僧众都不得违反,否则,“犯者轻罚百尺,重者驱之”。从佛教的五戒到少林武术的“十禁”,从根本上约束了历代少林武僧们的言行,使武僧们只有在锄强扶弱为国为民时,才可拔拳相向甚至是大开杀戒。比如: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助唐王李世民,助明政府抗击倭寇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少林武僧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与少林武术把暴力因素和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禅宗理念融为一体,并且严格遵守禅戒与武戒的教条有很大关系。

(二)少林武术中“禅武合一”的技术内涵

1.修禅与修武的合一

禅宗的修行方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修禅的伊始阶段,也就是“看山是山”,“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从妄念纷飞到集中于一”。在这个阶段中,习武者练习的是武术的入门功夫,要对腰、腿、桩等基本功和基本套路进行训练,即一拳一腿地练习。少林武僧们开始把全身游走不定的散乱之气逐渐聚集于丹田,经过本过程的努力研习,练武之人就会去拙力,增刚劲,身手变得矫健,面目也相应威猛起来。禅宗修行的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这个阶段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能够不为肉眼所迷惑,可以看透事物的表象和本质。也就是产生疑团再破疑团,即从一到无。少林武术在这个阶段中,刚猛之劲变弱,柔和之力逐渐充实。这一阶段注重“气”的修炼,要求练气的时候,要求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心如明镜,以气催力,以意领气。还要注重调息、调心。少林拳谱中说: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更疾快……心不动,气自固。经过这一阶段的修炼,修习者调整了气息,磨炼了心意,从而对武术的见解更为深远,遇敌沉着冷静,步伐稳健,精神倍增。禅宗修行的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即不执著“一”“多”,更把“无”也放下,回归于滚滚红尘之中,在尘世中以智慧心、清净心广度众生。这个阶段的少林武术在技击动作上除却所有繁杂的招式,达到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境界。此时,习武者领悟无我的境界,在武术练习中心内有禅,以禅入心,用超脱外物的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这也是练武之人“练时有招,用时无招”“无拳有拳,有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最高追求。

2.禅宗思想与武术技击动作的合一

少林武术的技术动作、招式套路等都是少林武术文化的最终表达形式。少林武术的文化价值、本质、内涵通过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真实彻底地反映出来。以大洪拳为例,其中一个具有有典型性的招式被命名为小烈马,具体的动作为左掌平放于腰际,右掌置于胸前做拜佛状。从这个武术动作中不难看出,即使是在千钧一发的技击搏斗过程中,少林僧人们仍然表达出一种一心拜佛、恭敬谦和、慈悲为怀的禅宗思想。禅宗始祖达摩说过,“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六祖惠能也说过,“但行直心,不着法相”。二者都阐明了修禅之人的一切行动坐卧、言语举止皆出自自然和本性。这种朴实无华的思想在少林武术中表现为套路结构紧凑,动作朴实自然,反应敏捷,攻防严密,注重武术的实用性,不摆花架子。在技术动作风格方面,由于禅宗对僧人们的言行举止有所约束,长期生活在佛教戒律中的少林弟子们在演练功夫时,也必然会受到《少林习武戒约十条》的制约,这种制约也直接影响了少林武术动作风格的形成。少林武术只防守,不攻击,风格含蓄,讲究内力,时时处处表现出谦和恭让、后发制人的特点就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少林武术的许多技术动作在命名上也同样体现出了禅宗思想在意识层面上对于少林武术的启发。少林武术的很多招式都是以佛教的著名人物或经典公案命名的,如:达摩铲、达摩杖、罗汉拳、拈花指等。这样的命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少林武术的技击动作与禅宗思想的完美结合。

(三)少林武术中“禅武合一”的养生观念

少林禅学之中,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打坐的目的则是清心静虑,万念归一。在长期参禅礼佛的过程中,禅修的僧人固然可以达到“化境”的精神高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打坐时间太长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肌肉退化,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要摆脱这样的弊病,就需要通过一定幅度的肢体活动来进行改善。而习武的僧众,为了不堕入恃艺逞强的魔道,同时也为了缓解身体的疲劳,也需要通过修禅这一形式去静养。就这样,表象以静为主的参禅与以动为主的习武活动,两个看似矛盾的文化现象在禅宗祖庭少林寺这一特定的载体中融合碰撞后,擦出了新的火花。禅宗主张静坐修身、安定养性,倡导“顿悟成佛”,主张通过调身、理气、息心、静坐等方式来完成“身”的修行,进而用“心”来体会和感悟乱花迷眼的宇宙本质,强调身心和谐,天人合一。禅宗重视人的主体性,追求一种彻底的不拘于外物的心灵上的解放。少林武僧创造性地将禅宗“静坐入定”的修行方式和对内在修为的重视融入少林功夫之中,在修炼少林武术时区别于其他武术门派的争勇斗狠,注重完善自我,领悟禅学的真谛,而无胜败之心。少林武术也特别重视内在的本质修炼,强调武功“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气功的修炼包括养气、炼气等内容。修炼内功时要注意姿势、调息和运气的变化。少林派所练习的内功分为下乘、中乘、上乘三个层次。下乘的内功以祛病强身健体为目的。修炼时会将“神”“气”在身体内部汇聚运行,可以调息内脏血脉经络,使修炼者能够尽快沉静下来,神气相随,动气于内脏。修习中乘的内功则可以增强练习者拳脚的攻击力度和速度。这个层次是以刚柔并济、动静结合、补气相凝为特征。上乘的修炼是少林内功的最高境界,以刚柔、动静达到随意转化为特征,招由心生,排除外物,最终达到随心所欲、天人合一。少林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特质就是将佛教修行的“静”与中国武术修炼的“动”互为交融。在少林寺发展强大的过程中,因为政治的需要、少林寺自身的影响等原因,少林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在各个历史时期相对稳定。这种难得的稳定为少林武术的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少林武术就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中萌芽、发展、壮大,并合理地融摄、吸收禅宗的养生保健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少林武术技术体系,丰富和延展了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了少林武术的整体发展。同时,少林武术的修炼也推动了禅宗的发展,大量的禅修实践和经典证明:优质的生命形式需要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参禅打坐可以使僧众的身体得到适度放松。在练习完高强度的少林功夫之后,将修禅作为一种调节身心,缓解身体疲劳的方式,是武术锻炼的实践功能的体现,也对禅宗的发展起到身体保障的作用。

三、结语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4

【关键词】禅武医; 源起;传承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中原影业公司的功夫电影《少林寺》横空出世以来,少林寺以入世的态度积极打造少林文化品牌。然而对于少林文化过度的商业解读,致使世人对少林文化的精华一脉――少林禅武医知者甚少,甚至是同样淹没于曲解与误读之中。如部分人士对少林禅武医当世传人德建合一大法师奔走于弘扬少林禅武医、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持有非议。认为释德建“不穿僧服,不守戒律,常年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间”。

少林禅武医文化是少林绝学一脉,正如山中悠然盛开的兰花,“任是无人也自香”。随着少林文化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禅武医也逐渐为世人所知。然而,对于少林禅武医的文化内涵、传承以及传人名分等问题上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模糊与分歧,同时,对少林禅武医的研究也仅限于史学、宗教研究与医学研究的范畴,体育学术界对其鲜有涉猎。因此,本文把少林禅武医作为一项体育文化遗产,对其的源起与嬗变进行梳理,以体育文化的视角考量少林禅武医并加以推介,需更多体育文化研究者投来关注的一瞥。

1少林禅武医释义

“禅宗”、“武术”和“医学”被誉为少林文化三宝,而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禅的地位则是毫无疑问的。武术和医学在禅的统领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禅武与禅医。我国体育学者总结为“武为禅体,医为武翼”。〔1〕然而,“全览少林寺的历史可知,一千五百年以来的禅学、武学、医学是在各守一行中分体传承的,清代以前根本没有三学相济的统一体系的正史记载,偶有三才兼备的高僧,也未见有其规范的理论体系和传承”。〔2〕

2003年赵国成,赵季曾,李国胜在《嵩山访禅记――禅宗祖庭少林寺禅武医揭秘》一书中,记述了嵩山三皇寨禅院之行后,第一次提出了少林禅武医合一的概念。

少林禅武医文化中,禅、武、医三位一体,本性合一,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援引支撑。禅为引导,武为根本,医为保障。强调三者兼修,高度合一。参禅直指内心,是在宁静空灵之中寻求与自然的融合贯通与自我体悟;习武旨在以体修行,尤其是少林寺僧人千百年来自耕自种,自食其力,在田间劳动时而悟出的一门上乘功法“心意把”更是练“心、意、气”的无上妙法;懂医意在养护身体。要求以禅修心,以武健体,以医养生。其基础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正所谓 “以禅统武,以武明医,以医通禅”。 〔3〕也就是说少林禅武医不是禅宗、武术、医学的简单的叠加和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代禅武医法脉吴古轮师以下第四代传人、嵩山禅武医研究院院长、少林寺三皇寨禅院住持德建合一大法师认为禅武医三者的关系是“由武参禅,由武习医,而又以禅传武,以医通禅”。而且“练习少林功夫不仅仅是为了四肢发达,它主要教人们启迪智慧、净化身躯”。〔4〕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少林禅武医作为一项体育文化遗产来看待的话,少林禅武医最能体现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即讲求“整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思索生命的意义与注重养生。

2少林禅武医的源起

少林禅武医远源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寺曹洞宗永化堂。永化堂的开山祖师为无言正道。在近代,传续中的海发、湛谟、寂勤(吴古轮)一系成为少林寺禅武医的重要传人。

清朝初年,朝廷虽禁止民间习武,但对少林寺僧习武并没有限制。但到清朝雍正时,由于少林寺僧的传武活动与民间秘密反清组织天地会(洪门)和白莲教有所牵涉,因而遭到压制。从此,少林寺逐渐步入衰落,致使禅宗祖庭一度凋敝,出现了“法堂草长,宗徒雨散”〔5〕的惨淡局面。《河东总督王士俊檄》中曾慨言道:“登封少林,乃系东土初祖道场,九年传冷坐之心,五叶启宗门之绪。法灵普覆,慧日光涵,缘自历代相沿,迄今实多颓圯”。〔6〕因而少林绝学的传承也只能秘密进行。

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满族大员完颜麟庆(1791-1846)代巡抚杨海梁祭祀中岳。农历3月25日,麟庆因闻少林武功名冠天下,遂让寺主僧组织武僧为之演武。寺主僧因忌清廷,麟庆又为满族大员,因此矢口否认寺僧练武。麟庆听后,以语宽慰之:“谕以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只在谨守清规,保护名山,正不必打诳语”。〔7〕于是,寺主僧挑选功夫高超的武僧在紧那罗殿前为麟庆进行表演。麟庆在看后赞道:“熊经鸟伸,果然矫捷”。〔8〕

其后,寺院主持恐因武僧们表演“少林拳法”而获加害,遂命参加演武的海发、湛谟及徒子徒孙等数人隐匿少林寺下院石沟寺。

湛谟弟子寂勤,俗名吴古轮(又名吴轱轮)(1820-1917年),少室山阴偃师市佛光乡杨树庙人,5岁出家少林寺下院石沟寺,拜湛谟门下,苦心习武,

由于义军纷起,清廷禁武愈严,寂勤大师四十岁那年,为了保存少林文化精髓,按照寺规打出山门,还俗山野,把少林瑰宝暂隐民间,等待机缘归还少林。成为少林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打出山门”的人。他把少林禅武学术及部分密不外传的少林嫡传武功也带出了少林地,并从此还俗于民间。以图日后“普济众生,三宝相续,振兴少林”。〔9〕因此,寂勤大和尚就成了近代少林功夫巨擘,集禅武医于一身的少林绝学的第一代宗师和唯一传承者。

3少林禅武医的传承

寂勤学得古传少林拳法秘笈后,打出山门还俗,将少林禅武医学带到民间,后将绝技传于次子吴山林。

吴山林,寂勤次子(1875-1970)。潜心于禅、武、医,得续少林正宗功法,精熟少林诸多绝技,功臻神化之境。大师惜念三宝绝学来之不易,谨遵先父“要把绝学还给少林寺”的遗命。只是“万石难买”的少林绝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归还少林寺的夙愿。

行性禅师(1931-2004),俗名张庆贺,巩义赵城村人,吴山林大师之徒。寂勤大师再传弟子少林嫡传一代宗师。行性禅师幼小失亲,颠沛流离,少林寺永化堂淳全大和尚见其年幼无靠,乃收为徒。淳全深知少林禅武医绝学唯山林宗师所秉持,遂于1951年将法师荐其门下。山林宗师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行性法师十九个寒暑,深得乃师真传,成为少林禅武医文化的第三代传人。

目前,少林寺禅武医的传承人和代表人物是在嵩山三皇寨隐居修行的释德建法师。释德建,号合一,俗家名字丁洪本,黑龙江省克山县人,回族。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吴古轮师以下第四代禅武医传人。是目前少林禅武医的代表和唯一的传人。德建法师1982年于登封少林寺习武。1988年拜少林寺行性法师(俗名张庆贺,寺内辈分比德建低一级)为师学习少林功夫。1990年拜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释素喜为师,得其法名。

1999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在少林当时的主持素喜的见证下,行性法师举行仪式宣布正式将禅武医少林传统绝学传于德建。

自此,继承“少林禅武医”衣钵的德建法师,成为少林禅武医文化的第四代传人与少林禅武医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同年正式隐居嵩山少室山南麓,距离少林寺十几公里外的“三皇寨”。

2003年,登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根据同治四年(1865年)少林寺永化堂祖谱《无言道公一系法嗣》、清道光十年(1830年)海发及湛谟所立《重修石沟寺碑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史兆祥所书“慧心妙术”匾,以及吴山林、张庆贺所述考证,正式确定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传续为:正道圆会通理行海超然同禧玄贵祖双青泰静典真传如祥海发(法)湛谟寂勤(吴古轮)吴山林(寂勤俗子)行性(张庆贺)德建。〔10〕

同时,登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嵩山文化研究专家吕宏军还认为少林武功传下来主要有三支,传到德建合一大和尚这一支是属于少林南院这一支,遵循正宗传统少林禅武医路子的一支,德建合一是其代表。而其他的分支大多走上了竞技武术的路子。

4少林禅武医的传播与当世影响

2005年,德建参与拍摄奥地利电视台专题片《功夫》。2006年10月,英国BBC电视台摄制组登三皇寨,拍摄题为《Extreme Pilgrim》的专题片,再次把德建与少林禅武医传播到海外。目前为止,德建已经受邀参加了20余部专题片的拍摄,并博得“少林武功第一高手”的称呼。在少林禅武医研究方面,2005年正式成立河南嵩山禅武医研究院,德建大师担任院长一职。在香港中文大学陈瑞燕教授大力推介下,多次邀请德建合一大法师及其弟子赴港做学术报告。

2007年,继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一年之后,俄罗斯国家社科院奥西波夫院长一行到了三皇寨。参观拜访之后,奥西波夫院长邀请德建大师在2007年访问莫斯科,进行少林禅武医学术交流活动。

目前,由登封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及心智综合康复中心联合主办,分别于2007年5月10日和2009年11月14日,已成功举办两届“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同时出版重要专著5本。另外,《德建身心疗法》一书由德建大师口述,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教授陈瑞燕整理编著,书中继承古代禅法,删繁就简,以适于现代社会节奏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探索适合现代人修持养生、增进身心健康之路。自2008年在香港问世,大受欢迎,目前已增至第四版。

5结语

随着研究的深入,嵩山少林禅武医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态、对和谐身心的突出作用,受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于少林禅武医传承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林禅武医吴古轮一脉百余年来四代单传,且未能在少林寺传承,德建大师既未能被承认“少林弟子”的身份,也不在当代少林功夫50名传承人之列;同时有观点认为少林功夫的开放性表明不可能有人是“唯一正宗传人”。因此,对少林禅武医的发掘与整理研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对少林文化瑰宝的保护,同时,以体育文化的视角对少林禅武医的研究对少林文化精髓的传承、发掘和弘扬以及丰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298.

〔2〕王海涛.少林寺禅武医传承史见闻〔OL〕.嵩山少林禅武医. http:///cwyshow.asp?id=459, 2013.09.12.

〔3〕河南嵩山禅武医研究院.嵩山论剑:少林禅武医探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5:12.

〔4〕陈瑞燕,吴洁.和谐身心:德建禅师谈禅武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5〕张思明.《重建慈云庵碑记》.

〔6〕焦如蘅.《少林寺志・宸翰》.

〔7〕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少林校拳》.

〔8〕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少林校拳》.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5

关键词:少林拳 蕴含 中国文化 精神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25―03

佛教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它产生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登封嵩山是佛、儒、道三教盛行的地方。少林寺是佛教传播的圣地,史家传扬的圣地,因而佛教禅宗逐渐成为佛、儒、道三教融合的产物。少林拳是禅与武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少林拳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自然而然的。

1 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拳是在少林寺所创造的功夫,少林拳随着少林寺的兴衰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武术与少林寺的交相辉映,“武”与“佛”的交融,使得少林寺在中国古代别具一格,受到了历代皇家、佛教界和武术界的重视。但独具特色的少林拳到底形成于何时,史料没有记载,且考古也没有发现。显然对于少林拳形成的确切时间,我们很难做出定论。这里我们只能通过推理姑且得出一个模糊的时间点:少林寺扬名天下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事件,是少林拳与少林寺僧练习的武术之间的分水岭。之前可以说是少林拳的初步形成期,之后可以说是少林拳的几个发展高潮期。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至今人们传为在少林寺东偏南的壁画中,说的是与唐军对抗。唐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621年5月23日),少林寺十三位僧人,在洛阳城内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州城,擒拿了自封“郑王”的王世充,救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诏书,往少林寺宣慰,特“封昙宗为大将军,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自此,少林寺名声大振,地位高升。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后,不少名僧甚至还被唐王邀请到皇室参政议政。至今少林寺内仍树立着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题字刻石碑。“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一历史事件,为少林寺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也使少林拳从此名扬天下。少林寺深受历代皇帝关照,寺院发展极快,名僧贞观以后,层出不穷,少林寺成了天下第一刹。习武扬名,习武参战,立功受封,强烈地刺激着少林寺僧人们的习武热情,以参战立功受封为荣。在历代皇室的支持下,“昼课经典,夜练武略,修文不忘武备”,习武与修佛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一些僧人变成皇家的特殊军人。皇家对少林寺的重视和推崇为少林寺武僧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从而少林寺实质成为了历代的全国武术交流中心,更使得少林武术能够博采众家之所长,汇集中华武术之精华。少林拳从此开始高速发展,成为少林拳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高潮期。

少林拳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高潮期是元朝时期。据文献记载,当元朝军队打败金兵,占领开封时,准备屠城。这时少林寺主持雪庭福裕劝告元朝统治者弘扬佛教教义,以慈悲为怀,不要滥杀无辜。元朝统治者信佛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就给中原人民免除了一场灾难。接着元朝统治者又封他为全国佛教领袖。从此少林拳随着少林寺的名声再次传遍全国。同时,少林拳也再次得到大发展。而少林拳名扬天下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时期。当时,少林寺院僧众发展到四千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僧兵队伍。恰逢日本侵扰我国沿海,明朝政府国库空虚,兵员枯竭,朝廷无兵可使,无将可用。此时的少林武僧胸怀爱国之志,参与抗倭战争。少林寺派出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等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与倭寇拼杀屡挫敌焰,战亦多胜,先后有三十余人为国捐躯。这在当时朝廷内外取得极高的声誉,全国各地的练武者纷纷慕名而来,学习少林功夫。

在少林寺和少林拳发展史上的几次大事件中,少林僧人充分体现了佛教禅宗教义中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扶正祛邪、弃恶扬善等思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一致或相通的。“仁”与“禅”相融合,形成了少林拳“武德”的主要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2 少林拳的动作设计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拳中结合了极为丰富的各种门派功夫和技击动作。少林拳的许多技击动作名称均来自中国的古典文化。其行拳走势,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特点。其中仿生是少林武术的一大特点,有仿虎、仿豹、仿鸡、仿燕、仿良禽的动物仿生,也有“浪子踢球”、“夜叉扫地”的生活仿生,还有“风卷莲花”、“风扫残云”的自然仿生等。这些都使少林武术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色彩。

模仿动物的打斗动作、形态特点,模仿有武术意义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创造富有技击含义的武术动作,是众多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共同特点。当然这也是少林拳的一个特点。在少林武术中,技击动作设计仿生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创造技术与检验技术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意识就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着重从整体上把握其中的规律,探索天地、天人、物人之间关系的整体思维。

3 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3.1 武为禅体,医为武翼,武医相依是少林武术的一大特点

少林医学是少林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林寺自唐朝以来,僧众逐日壮大。为了及时治疗练武时的损伤和疾病,便产生了僧医。这些僧医在外科、伤科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同时,寺僧所要从练少林擒拿搏击术、卸骨法,也需要学习和了解一定的中医骨科知识。

在少林历代武僧中,不泛有即能文又能武而又精通医术的高僧,如佛武医文皆同德福居法师和觉远所尊之师洪温。据《少林七十二艺》记载,内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所有这些知识与技艺的积累,必须经过对中医学、中药等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换句话说,中医学、中药是少林医术的基础。武医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禅武医”三位一体则是少林拳的一大特色。而中医药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说,少林拳的武医相依,蕴涵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3.2 武以文饰是少林拳的又一特色

因为少林拳历代就有文武并重的传统,少林武术高僧中不少是文武兼备、文武兼修,文武双全的骏才,这样势必使少林拳谱的记述中文化韵味实足。少林拳种许多套路动作名称都来自中国文化经典。如少林猛虎拳的“黄忠放箭”,少林天罡劈术扇的“孔明挥扇”、“赵云闯关”,张飞骑马”等动作名称都源于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典型人物的特征。总之少林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故事,行拳走势中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因而,武以文饰这是少林拳的一大文化特色。

4 少林拳的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拳的技术要求,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滚入滚出;以目注目,内外三合;劲猛力实,刚柔相济;运气贵缓,用气贵急;等等。这些练功技巧中都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少林拳不仅要斗勇,更要斗智的特点。

4.1 拳打一条线是少林技法中对步法的要术

在少林拳的基本套路练习中,步法的进退,身法的起横落顺,其运动路线总的趋势基本上都是沿着直线进行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真正的交手之间无非几步之距,方能分出胜负。拳打一条线的运动特点,充分显示出了少林拳的快速,简洁、实用。直线作为最短距离,可以使人在最短时间、最佳时机来攻击对手。少林拳不练花架子,自然朴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拳不华丽讲实用”,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性,猛打能攻,硬取直上,追求以最佳的时间、最佳战机、最佳距离、最佳手段来取得最理想的战术效果。这与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化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当然,所谓的拳打一条线,其实只是从整体外形上而言的。实际上,在整体外形的“拳打一条线”中,已经包含了很多弧线、转折、迂回、翻转等技法,需要根据对手的情况不断变换招法,因地制宜,活学活用。

4.2 拳打卧牛之地对少林拳保护和继承

“拳打卧牛之地”,是说少林拳的练习和运用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地发挥其拳脚的威力。在广阔的场地上,可以练习运用少林拳;在很小的范围内,少林拳的进退转折、翻转腾跃、攻击防守,也照样可以施展出来。在小范围内练习少林拳,要求步子小、身法灵、动作活、速度快。由于少林拳主要是深山中与寺院里练成的。长期的练习客观上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但却可以培养练习者身灵步活、声东击西的能力,培养练习者的突围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短距离内施展拳脚,运用技术克敌制胜。

4.3 以目注目,内外三合

少林拳对眼的要求是头随势转,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审敌势。“以目注目”是为了“以审敌势”。它要求头随势转,手到眼到,眼明手快。眼光到处,威如猛狮,锐如鹰猿,目光炯炯,含有神威,咄咄逼人。在交手时不去看对方的躯干和手中的器械,而是观察对方的眼神,以目注目,控制对方。

内外三合,即所谓的“六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现在看来,内外三合,其实并不是少林拳的独特要求,但是,由于少林拳的明确要求与反复强调,客观地致使其成为了少林拳非常重视的特色要求之一。内三合强调心、意、气的高度配合,强调内在精神的充实,更强调了心作为“一身之王,五官四肢百骸之帅”的重要作用。少林拳术用力秘诀中讲到“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隐力显,一举手则全身之力,奔赴气之所运,所谓意到气随,速与声响。”强调心、意、气与力的结合,追求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中意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是少林拳内三合中的具体变现。外三合强调手、足、肘、膝、肩、胯等外在部位的紧密配合。少林拳动作整身紧凑,不大开大合,对身体各部位自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外三合之“合”,即“整”,要求练习者出力击打时,必须身合劲整,整体动作一气呵成,就像弹簧一样,挤压得越紧,释放的力量越大、越强。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中医理论和古典哲学的因素。

4.4 非曲非直,滚入滚出

少林拳手法运动的联合特点要求在出拳或出掌击打对方时,手臂直而不直、曲而不曲,这种方法在实战运用中既可以使速度更加快捷,同时也节省了来回运动时间。“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少林拳反对僵直拙力,在完成动作的一瞬间,依手臂的自然反弹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态势,为继续攻防创造有利条件。“滚入滚出”是攻防技术的科学反应,在出拳时手臂要螺旋一样袭击对方,滚入时旋动可增加攻击力,在滚出时也有利于化解对方的来势力量。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工艺。

4.5 劲猛力实,刚柔相济是少林技法的又一特点

“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少林拳要求刚健有力,迅速激烈,“使势千招,以快为先”。在动作演练过程中间,要求组合动作或者是进攻动作必须连贯迅速,快打快收,一气呵成。然而,少林拳虽以刚为主,但同时也要求刚柔相济。“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静则以逸待劳,动则使其无喘息之机。在双方对搏之际,未搭手前“毫不用力,犹如风吹杨柳,柔软无力”,一搭上手,即如“天神下界一般,浑身如铁,而不可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手击打,制服对手。这些练功技巧中同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4.6 运气贵缓,用气贵急

“法是拳,气是力,练气行功,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气在先行,力在后随”及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少林拳谱的这些表达,都充分表明少林拳对气运用的高度重视。少林拳流派的练气是以运使为效,以长吞短吐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静虚为极致。少林拳派对于气的调节和运用,有其独到的见解,把它分成练气、养气、运气以及用气。运气练习时,多采用站桩、坐禅等,主要是以意念为主使,引领气血的运行,要求气血运行的速度,以缓慢运行为主,通达全身各处,达到气血流畅,运行自如;用力时,要求以意生力,协调快速调动气血,心意懂而招式出,意到气随,速于声响,以气催力。这就是“拳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尽在一呼吸”。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的因素。

5 结语

无论是从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还是少林拳的动作设计,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少林拳的练功技巧等任何一个方面都能领悟到少林拳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蕴含在少林拳中,随着少林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世人。

参考文献:

[1]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德虔.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3]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无谷,刘志学.少林寺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5]登封县革命委员会文化局编.登封县志简编[M].登封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1979.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6

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处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嵩山的自然景观或雄壮魁伟、秀逸诱人,或飞瀑腾空、层峦叠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葱郁,一年四季迎送风雪雨霜,生机盎然。在这迷人的自然风景里,融入了千年的武术文化。少林武功即起源于嵩山少林寺并以此得名。少林武术经历代传人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一个武术流派,共达百佘种,武术界称其为“少林拳”。经过嵩山人的代代传习,少林武术于今天走向全世界,武术也成了嵩山之魂。

来到嵩山脚下,尽收眼底的是嵩山的瑰丽风景,响彻耳边的是习武者的哼哈之声。如今的登封街道之上的圆雕少林僧人坐凳和浮雕武术套路坐凳,让来到嵩山脚下游览的客人进山之前便能够感受嵩山的魂之所在。在2004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迎宾仪式上,来自嵩山脚下十几家武校的4万余名学生,在长约20公里的公路上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武术表演活动,让来宾感受到漫山遍野的武文化。

这就是嵩山之魂。

少林寺,藏于嵩山的一座千古名刹

少林寺,隐藏在嵩山之坳,但是它并没有因隐藏而人迹罕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嵩山因少林寺而声名远扬,于是有了电影《少林寺》片尾这样优美的歌声:少林寺美名辉煌,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武术的故乡,迷人的地方,天下驰名,万古流芳……历史的长河让少林寺所酿出的这坛老酒的香气飘出嵩山,飘向世界的角角落落。

走进山门,看见山门前门额上清康熙皇帝亲笔所题“少林寺”三个大字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所有关于少林寺的记忆调集起来:电影《少林寺》的一幕幕,功夫影视剧中的动作场面,最近的电视剧《少林寺传奇》……少林寺本身蕴涵的文化,让这个本该寂寞寂静的地方变得热闹非凡、门庭若市。不管外界的评论如何,我们高兴地看到,少林文化或者说是武术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坐落在2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清康熙皇帝亲笔所题“少林寺”三个大字,更添一道辉煌的景色。历史上的少林寺经历了坎坎坷坷,甚至在一些时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今天仍能以如此壮观雄伟的建筑群迎接八方来客,这恰恰说明了它的魅力!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拔陀落迹传教而依山敕建少林寺。而后,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泛至广州,“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广集信徒,弘扬佛法禅宗,后来他被佛教界尊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少林寺也因此被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声名大振,遂以禅宗祖庭和武术之乡并称于世。至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元明时期,少林寺拥有僧众2000余人,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

经过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少林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产:五乳峰下的初祖庵,雄伟的千佛殿,历代僧众习武练功踏碎的方砖,坡、米芾、蔡京、赵孟烦、董其昌等书法大家留下的珍贵石刻,名播海内外的塔林奇观等等,无不为少林寺增光添彩。

而如今,打破常规的少林寺各种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少林寺不再门可罗雀,晨钟暮鼓依然响起,诵经之声依然在耳边回荡,但是却没有了往日的幽静。少林武僧团全球巡演、开发少林旅游产业、武术培训遍地开花、少林药局重新挂牌等,一系列活动将少林寺紧闭的山门敞开,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其中有一项活动虽然不是少林寺开发的,却与少林寺的禅宗文化密切相关,那就是“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登封少室山下,潺潺溪流之上,峭壁悬崖之间,山涧沟壑之内,翠树小溪之边,每晚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悠悠的山水之旁,广博的天地之间,上演着浸润浓厚少林文化的音乐盛典,借嵩山实景,用灯光和舞美装点佛教禅宗的意境。音乐中有实地录制的自然声响,也有古曲《高山流水》的前身《花流水>和古老的曲调《菩提树》的旋律。舞蹈中有少林武功,更有禅宗的气场神韵。水乐、木乐、风乐、光乐、石乐,多彩的灯光,为观众营造了一幅幅少林武僧的生活场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观众席内放置着蒲团,观众坐在蒲团上观看演出,音乐大典的一切一切,无不展现着少林寺的悠久文化。

少林寺不可缺少的就是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演练和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套路都有各自的演练形式和风格。少林武术不同形式的武术器械就有几十种,不同演练形式和风格的拳术就有数百种。少林武术传承着中国古老的本土文化和佛教的宗教文化,以其整体统一的观念作为锻炼和应用的准则,认为人体内在的无形的意、气、劲、力、功与外部有形的肢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意、气、劲、形的统一。少林功夫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炼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炼气和养气。

因为嵩山,少林寺才得以发展到今天:因为少林寺,嵩山才会有今天的名气。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今日美丽的嵩山。

馆校林立。嵩山脚下的靓丽风景线

嵩山脚下的登封市依山傍水,这里以少林寺为依托,成为习武者修炼武功的好去处。少林武功威名远扬,经过电影《少林寺》的宣扬之后,登封这个地方便热闹起来了。

一进入登封市区,人们就会感到整座山城都被少林寺衬托出的习武气氛所笼罩。大街两边,挂着“少林武术学院”、“少林武术培训中心”之类校牌的大大小小的楼顶或大门比比皆是。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登封就是一座少林武术城。不论是宽阔的操场、林间的空地上,还是房区的院落中,都能看到正在练武的学生。他们统一着装,列成方阵,在教练的指挥下,有的练拳脚,有的舞棍棒,一招一式地练着、吼着,远山不时传来悠悠的回声。毋庸置疑,大大小小的武校,成了登封的又一张文化名片,影响着登封人的方方面面。

目前登封有武术馆校65所,在校学员6万余人。从登封市区至少林寺短短10多公里的公路两边,武校密密匝匝,一所连着一所的武校,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建筑。在这些馆校之中,塔沟武校可谓是佼佼者。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也成就了塔沟武校,使之成为天下第一武术馆校。

1978年10月15日,刘宝山秉承“继承先祖志,弘扬少林功”的祖训,在登封创办了第一家民办武术学校,这就是塔沟武校的前身,老拳师刘宝山成了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的创始人。塔沟武校在刘宝山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从1984年开始,他的大儿子刘海超、二儿子刘海钦、三儿子刘海科大学毕业后相继回到家乡,辅佐父亲办学,使塔沟武校一步步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完善,发展成为登封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一所武术学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2008名塔沟武校学生组成的武术演出群阵,以磅礴的气势、新颖的立意、深邃的思想、震人心弦的动作深深感染了观众。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残奥会开闭幕式上,塔沟共有5200人参加了“自然”、“梦想”、“弹跳龙”、“节日”和“继往开来”5个节目的表演,成为北京奥运及残奥会开闭幕式中最大的一支演出团队。如今的塔沟武校如日中天,有学子数万人,他们正用汗水迎接新的明天。

在登封诸多馆校中,影响力较大的还有鹅坡武术专修学院,学院的创始人为武术名家梁以全。鹅坡武术专修学院创于197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专业性武术学校之一。经过梁以全父子多年的苦心经营,而今的鹅坡武术专修学院已经在国内外大有名气。2009年在中华功夫卫视的开播仪式上,来自少林鹅坡武术专修学院的学员们表演的少林功夫绝活赢得了嘉宾的阵阵掌声,河南的各种大型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2008年,学校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的全国二十大体育景观之一――“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它是我国唯一的国际性的集少林武术科研、展览、训练、表演、观摩、交流、休闲、健身为一体的部级体育景观。

此处还坐落着河南武术研究的最高学府――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登封校区。

目前在登封少林武术产业化、集团化经营进程中组建的塔沟、鹅坡、小龙、武僧团培训基地四大武术集团,标志着登封市武术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武术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少林武术也成为登封市对外交流、吸引外资的“强力胶”。登封市每年6000场次以上的武术表演,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仅这一项每年的收入就达1 00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表演登封又吸引了更多的学员前来学习武术。武术文化演艺市场的开发,让登封武术形成了良性循环;武术经济的繁荣发展,让登封这座古城成为中国的“功夫之都”、世界的”武林部落”。

英才辈出。嵩山孕育出的好儿女

风景宜人的嵩山和千年的武术文化滋润和熏陶了在这里生活的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他们吸收着嵩山以及少林寺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释永信,现任少林寺方丈,他曾是少林寺1500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方丈之一。这个曾经颇受争议的人物,如今身上拥有许多光环,少林寺的武术文化也是因为他的出现而走出嵩山。

1981年,还是一个16岁未经世面的孩子,他从安徽走上嵩山之巅,开始了他一生对武学对佛学的探讨。但是当他来到少林寺之时,却被眼前的破败景象震惊。出现在他面前的是1928年军阀混战后残留下来的一个破院子,十几个老弱病残的僧人,还有20余亩薄田。他根本没想到这个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寺日后会在自己手里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好静喜佛的他在少林寺剃度之后,旦暮依侍,亲炙师教,锤炼有年,慧行俱进,后又参学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北京广济寺等处开阔眼界。1984年回寺,他侍奉长老左右,时值少林寺成立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他被推选为成员之一,协助行正方丈处理日常寺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1986年开始,释永信便迈开了对少林寺的现代化经营的第一步: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工作,并在第二年组建少林寺武术队。在接下来的年头里,释永信对少林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改革,一时间成为风头浪尖上的人物。本着对少林寺1500年佛文化与武文化负责的态度,他一步步走着:带领少林寺武僧团在全国巡回表演,宣扬少林文化;应台湾中华文化大学邀请,率少林寺佛教文化团访问台湾。当许多人还不知道何为互联网之时,释永信便主持少林寺建起了国内第一个寺院网站,而后又把多年来秘不外传的《易筋经》、《洗髓经》等少林秘籍大大方方地摆到了网上;在他的主持下,少林功夫首次登上了高雅的音乐剧舞台。

面对外界的非议,释永信很坦然。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少林寺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经过1500年的风风雨雨,少林寺仍然屹立在嵩山之巅,释永信坚信与世隔绝的少林寺没有发展前途。思想的与时俱进,促使他获得了MBA学位,他曾经说过:“我们过去与世隔绝,与外界的接触仅仅是通过耕作与土地打交道。如今,我们必须与人打交道,这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需要获取知识,学习新技能,比如学习英语,了解计算机,并且要出国留学。”与释永信的方丈室一墙之隔就是少林寺的塔林,历代高僧大德云集在此,在释永信看来行正是其中不可逾越的一座。难得闲暇时,释永信总爱陪师父待上一会儿,“每当我信心不足时,师父总会给我克服困难的激励”。而对自己将来能不能进塔林,释永信表示没想过那么多,“那是后人的事情,我的是非功过徒弟们说了算,我只想着把现在做好就是了”。

嵩山脚下的风云人物还有一个群体不得不提,那就是创办塔沟武校的刘宝山父子四人。从几件茅草房到今天的鳞次栉比的教学楼、宿舍楼,几十年的艰辛付出得到今天如此香甜的回报,刘宝山这位武林中的老前辈很有成就感,刘家父子的心中展现着一幅幅更为雄伟的蓝图。他们的雄心壮志的实现靠什么?靠的就是中华武术精神――永不服输,勇往直前。这是中华武术能够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根本,也是它最终走向世界的根本。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7

由河南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功夫团推出的《少林魂》自去年8月首演至今,已成为了上海的一块旅游招牌,不但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也让不少本地武术爱好者驻足流连。日前,全新改版的功夫剧《少林魂》又在美琪亮相,“八段锦”、“童子功”、“象形拳”、“硬气功”以及十八般兵器对练等传说中的少林绝活,都在舞台上一一呈现,不仅以武撼人,更是以情动人。

从武功到“舞”功

与之前单纯的功夫表演相比,新版《少林魂》在呼呼生风的打斗场面中加入了一段让人动容的双人舞,一群原本只会猛打猛砍、连音乐节奏点都踩不准的“武夫”,现如今居然把它演绎得流畅又富有感情。

成年慧光的扮演者贾宏磊可算是剧组的“元老”了,他对于改版后的《少林魂》感触颇深:“这次最大的改进是增加了很多剧情,对我们这些没学过表演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在排练时,导演手把手地教我们,六个月下来总算是学会了。作为嵩山少林寺武术馆的专门演员,我们以前主要做武术表演,没有受过其他任何训练。该剧新版中的舞蹈都是我现学的,开始觉得特别扭,练多了也就顺了,大家都是这样‘挺’过来的。”

新版《少林魂》的演出十分火爆,上座率高达90%,剧场气氛热烈。除那些忠实的武术迷外,演出还迎来了一批上了年纪的女观众。她们对精彩的武术表演反应一般,但对剧中“认母”和“思亲”等片段却情有独钟。尤其在演到慧光好不容易和生母相遇却又错过时,“妈妈”们更是着急地喊出声来:“是侬娘呀!伊是侬娘呀!”

从表演到戏剧

关于新老版本的区别,导演何双林认为“新版《少林魂》改变了传统意识中武术表演仅为舞枪弄棒的印象,将舞美、灯光、音乐等现代元素融于一体,在突出中华武术精神和少林武功精华的基础上,使历来以竞技见长的武术表演具有了舞台表演和艺术欣赏的价值。”

“旧版还停留在武术表演的阶段,只有‘打山门’、‘十三棍僧救唐王’等若干情节。而新版却将各片段串联发展为一部真正的功夫剧,有故事、有情节。”制作人房永年说:“新版《少林魂》虽仍保留原剧名,但在内容上却有很大的突破,该剧以历史片段为背景,以动乱时期失散母子的辗转离合为主线,讲述了少林和尚那罗收养与母亲失散的婴儿并取名慧光,慧光在少林寺内习武养性,又在成年‘打山门’后回归社会,与母相认,以孝其母的动人故事。”

新版《少林魂》不仅舞台布景面貌一新,连演员的服装、道具甚至兵器都重新设计和制作。就功夫难度和技巧角度说,此次新排的武术在表现形式上环环相扣,力求在传统武术阳刚的特色上注入优美的舞台画面。随着情节逐渐深入,演员不仅仅是功夫表演者,他们还有了感情、有了交流、有了内在,并把这些元素结合到整个舞台表演中,使得该剧生动、唯美,又不失少林武术之精华。

从家乡到海外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8

关键词:武术;表演市场;经营现状;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的武术表演市场发展已初具有规模,部分专门从事武术表演的独立公司相继成立,各种形式的武术商业演出活动已在不同地区不同层面展开,并且有的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在武术表演的商业化运作过程中,门票、音像制品、纪念品等创收渠道也逐步开拓出来。本文对3个具有代表性的武术表演单位的商业运作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追踪性研究,以了解武术表演市场在实际商业化经营过程中的赢亏状况,进而总结赢利经验,分析亏损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设计对策,为从事武术演出经营的企业和单位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选择武术表演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武术表演团队、武术演出公司、观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查阅了与武术表演相关的国际环境、国内形势、武术表演的市场价值、未来走向以及市场开发、受众人群、媒体冲击力、企业关注程度、企业赞助方式等信息资料和论文专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整理,提出实施武术表演市场运作的思路与观点。

1.2.2 个案分析法 本文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团队(包括节目内容)进行个案分析研究。采用调查、观察(包括录音、录像)、专访、成品分析等手段,在保证资料的有效性的基础上,并用相关理论和视角分析处理资料。

1.2.3 调查法

1.2.3.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有关武术演出的消费者问卷,在演出现场进行调查。取得了较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2.3.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体育专家、武术专家、经济管理学专家、战略研究策划家、优秀企业家,共同探讨发展武术演出产业的立场、观点、及相应对策。提高对指导武术表演市场经营运作的可行性。

2 分析与讨论

2.1 武术表演市场的经营现状

2.1.1 武术演出团队及节目制作经营现状

2.1.1.1 武术演出团队地域分布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我国已经注册的武术表演团队大多集中在武术学校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其表演队伍、经济实力和政府支持力度相对较强。尤其是河南、山东、安徽、福建几省份这种状况更为突出。总的来讲,这些省份,群众基础好,武术在当地的社会影响面比较大,故表演机会多、开展活动多,观看人群多。特别是某些武术表演团队不但能在政府举办的各种庆典活动中参与演出,而且还能以政府的名义组团,走出国门到海外进行商业演出,为弘扬国威宣传中华武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1.2 武术演出团队产权结构状况 现有武术表演团队的属性多以私营为主,绝大部分为武术学校自己注册成立的。另外与文化公司或其他各类企业共同成立的股份制经营公司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政府全民企业投资成立的武术表演团队是在已经掌握部分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这些所有制形式中,股份制公司以其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手段有望在将来的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演出公司。

2.1.1.3 演出产品及演出渠道 武术演出节目类型以整场节目为主,演出时间为90min左右,分上下两场。演出节目的风格、内容、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纯武术技艺的展示,有单练、有对练、有集体演练,也有的是编排成艺术小品等形式演出等等。独立的武术表演节目以其灵活的内容和形式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庆典活动和综合歌舞晚会的演出中。以舞台剧为节目形式数量不多,主要是它的编排制作成本较大,生产周期较长,演员也要求须有一定的专业表演技能,因此,大多数实力不强的演出公司不具备编排大型武术舞台剧的条件。这样以来,现有的表演团队演出方式主要靠自身的优势进行演出,再就是通过与国外演出剧院、演出公司联营和选择国外区域总的形式进行销售。至此,也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国外专门设立办事处需要高额费用支出,所以这种销售形式目前还不曾被从事武术演出的公司所采用。

2.1.1.4 收益情况 关于武术表演利与亏问题,大致情况如下。凡立足于武术学校的演出团队大都处于盈利状态,原因在于这些以武术学校为根基而成立的演出团队所需花费少,成本低,演员出自本校学生,不存在付劳务费问题。或者有的只对学生发放少量的生活补助即可妥当。武术学校通过演出宣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影响,培育生源,增大学生就业出路。由此以来,表演团的收入一方面来自演出的报酬和演出现场的武术用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演出,加大对本武术学校的宣传力度,扩大生源增加学费收入(其中包括外籍学员)。当然,没有武术学校或培训基地作支撑的商业演出单位,如果节目精彩,受人欢迎,市场营销工作做的科学周密,演出效果轰动感人,同样也能产生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否则,如果节目制作简单粗糙,没品位档次,那么,演出无疑会出现亏损。

2.1.2 典型个案分析

2.1.2.1 少林功夫舞台剧《Wheel of Life》的制作经营状况1)具体现状。由嵩山少林寺和英国“Wheel of Life”公司合作的少林武功表演,从2001年4月18日到英国演出,历时四年多,足迹遍及英伦三岛和欧洲16个国家,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Wheel of Life"是由英国演出商出资制作的一部以少林为题材拥有故事情节的武术表演节目。音乐是根据故事情节编写的,聘请专业演员加盟,各种少林绝技展示,以故事情节带动情感体验,堪称一部具有少林武术文化品位的功夫剧。

2)成功因素分析。这台节目由英方投资,节目策划编排、音乐、灯光、服装等设计制作都是英方人员完成,中方(河南嵩山少林寺)出品牌和功夫演员。具体主创人员实力雄厚又熟悉国外演出市场。《Wheel of Life》的商业运作前期投入不少资金包装宣传,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炒作,又借助先进的演出营销手段以及对国外市场的准确把握,为以后的市场开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节目演出效益一直红火。

2.1.2.2 大型功夫舞台剧《少林雄风》的制作经营状况 1)基本现状。《少林雄风》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与中国嵩山少林寺合作的又一作品。推出的这台节目取材于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的日常生活,全班人马均由少林寺组织的武僧担任演员。这些少林英雄们在舞台上时而稳坐蒲团,诵经修心,时而师徒教练、发奋武功、展示绝技。动静交加,起伏转折,耐人寻味、

引人人胜,威猛刚烈、扣人心弦……。表演犹如一幅幅修文不忘武备的少林武功精华图,使观众在欣赏整台武功节目的同时,也品味着少林武术文化那“禅武合一”中西文化珠联璧合的无穷魅力。

《少林雄风》选择少林武功作为演出内容,并以舞台剧作为演出形式进行包装,迎合了国内外人们的心理需求,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欣赏性、趣味性。短短两年间,《少林雄风》两次赴美,在美国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波士顿、洛杉矶等50多个大中城市巡演85场,观众人次逾18万,其中45场的上座率达到100%。

2)成功因素分析。在调查《少林雄风》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分三次现场发放了600份问卷调查,回收的503份有效问卷中,男357人,占总人数的70.97%,女146人,占总人数的29.03%。统计结果显示,观看中国少林功夫剧的观众其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35岁间。欣赏目的是为了解中国功夫、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等。少林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佛教文化的载体,给少林功夫剧以很好的铺垫和渲染,这是《少林雄风》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由于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隶属于文化部,长期从事国外文化交流工作,有着多方位的演出渠道和广泛的合作伙伴,这也为《少林雄风》成功的商业演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2.1.2.3 武术戏剧舞台剧《功夫秀》的制作经营情况 1)基本现状。《功夫秀》是中国第一部以武术为表演形式、以戏剧故事贯穿全剧的舞台节目。在这台以中国武术为表演形式的大型舞台剧中,中国武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故事情节的推进集中展示出来,使艺术的感染和技能的展示生动而自然地融为一体。结合剧情的发展,“功夫秀”在舞台上依次展现出中国武术各大门派的多种拳术、器械的徒手演练和对练。

它的市场运作采用固定一家剧院,通过召开北京旅游公司项目说明会推广业务,并以打折票务的形式进行销售,曾走出北京到上海、香港等地演出。但其演出上座率一直不甚理想。《功夫秀》的节目制作总体来讲,节目质量等级处于中等水平,与一般个体武术表演团的音乐、服装、灯光等包装相比虽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仍算不上高档精品的武术表演节目。

2)失败原因分析。武术表演要想以专场的方式在国内演出,必须有相对固定观众群,方可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的?肖费意识还不强,不同类型城市、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生活消费中,文化娱乐所占的消费比例还普遍较低,加之电影、电视武打片的不断增加,人们花钱看比赛的现象还没有形成气候。这样就势必直接影响着国内武术表演出市场的效益。另者,《功夫秀》是以中国武术各流派的技术作为主要演出内容,晶牌知名度与少林武术来讲,略逊一筹,故产生不了较大的轰动效应,以至形成人气不旺的局面。

2.2 武术表演市场的发展对策 完善和提升我国武术表演市场的效益,其发展对策应注意如下几点:

2.2.1 更新管理观念,明确市场定位 武术演出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其它种类的企业一样占据着企业的核心位置,必须根据武术演出经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适时制定出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权变性的经营战略,进而实现演出的战略目标及经济效益。只有依据武术演出经营企业的自身条件,通过很好地细分目标市场、确立好市场定位,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特点、制作富有时代特色的演出节目,从而树立品牌形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凸现优势。

2.2.2 重视武术文化内涵,开发相关产文化品 武术演出产品的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是指观众购票所要追求的精神文化享受;有形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武术演出市场营销应着眼于观众需要,寻求利益得以实现的形式,进行产品开发。如现场教学培训、技术交流、服装器材、音像、图书资料销售等;附加产品是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

2.2.3 简化武术动作难度,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强势品牌长期以来,武术都十分重视动作的规范化。但作为表演武术,应着重提倡它的艺术性、趣味性、简便性,使传媒、武术和娱乐逐步形成一体化,着力打造传媒、武术和娱乐产业价值链,建构互动平台,使观众便于参与,提高大众亲和力。媒体通过传播武术表演,可促使武术的新闻和专题节目更加精彩。武术演出企业也可以采用新颖的艺术手法,制作出节目预告或宣传单片,通过报刊、海报、电视台不断以广告、新闻、专题、电视滚动等形式,在剧目上演前分阶段的进行宣传报道,以扩大剧场上演节目的影响力,双方实现各出资源、优势互补、借力共赢的目的。

与此同时,最值得强调的是,一定要努力创造精品效应,把武术表演团队或精彩节目精心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形成独特的品牌和知识产权的节目,以独特的文化背景吸引海内外观众,这是今后从事武术演出业的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2.2.4 制定营销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武术演出产品的营销始终是表演艺术进入市场的薄弱环节,要积极发展演出中介组织,拓展武术表演艺术产品的传播渠道,促进武术表演艺术产品在流通领域的价值体现,要努力拓展商业演出渠道,关注演出市场的供需情况,注重以满足观众需求为中心的企业演出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

武术演出企业可以根据演出节目产品的特征迅速占领自己的市场,逐步扩大总体市场份额。主要方式可采用:同大公司直接签约;组派演员参加国外晶牌团的大型演出或在游乐场所单独演出;也可请海外华人演艺公司作中介,由他们将节目转卖给国外较大的演艺公司,作为在外国品牌下整场演出的一部分;或者参加文化部为配合国家元首出访或我侨办系统为慰问侨胞组派的巡演团组等。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我国武术表演产业正处在起步的初级阶段。以武术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和剧场为主体的演出产业链条还很细小还很脆弱。在保证表演节目质量的前提下,把它作强作大仍需一个过程。

2)成功的武术表演节目必须是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精品,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欣赏价值。具备先进文化的情感体验、广泛的社会关注,才能在市场中获得观众的共鸣和认可。

3)武术表演市场要实行多样化经营,演出同时开发表演衍生产品市场,包括企业广告赞助、武术服装器材、音像图书、纪念品销售和武术培训等。

4)根据调研证明,两台“少林”题材的功夫舞台剧都在海外演出红火,而武术舞台剧“功夫秀”立足在国内演出观众寥寥。说明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知名品牌,能得到了国外观众的推崇和欢迎,而以国内观众为主,固定剧院演出武术节目,其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由此看来,武术走出国门、推向世界已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

3.2 建议 1)武术产业是一个事关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认真研究,以便指导武术表演产业健康顺利发展。武术演出经营首先要拥有一个节目编排、排练、制作、训练的实体基地,它不仅具有武术节目的制作和加工的功能,同时又是演职人才的储备基地。

2)要重视海外演出市场开拓,要借助国际上各演出协会网络,极力打造优势品牌,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表演团队,走表演团企业化、演员专业化、演出产业化、售票商业化的专业体制。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9

在少林功夫长兵器节目表演的赛场上,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手持达摩杖纵跃腾挪,点戳挑顿,竖劈横扫,犹如怪蟒游树。而在少林功夫短兵器节目表演赛场上,仍旧是这位老者,手持兵器,柄长尺许,前端为状如弯月的刀锋,弯刀和柄的结合部,又有一倒钩状弯刀。此兵器善破枪、矛、戟、叉类长兵器,由于其器形特殊,习练起来极为困难,招法变式若未达到炉火纯青,极易造成自伤其身。这种短兵器在近代武林中已失传多年,当老者在表演时场上裁判竟有所不识。

表演节目的老者,便是被称为“当代少林精武大师”的王超凡先生!

王超凡的出生地是登封市石道乡王楼村,坐落于嵩山西南麓,背依中岳主峰,两侧群山环抱,旁有颍河环绕,是块水美土肥的风水宝地。

王超凡的祖父王金占,在清末曾应过武林行的科举考试,拔得头筹获取功名,人称“王武举”。王氏高祖为保护门下人丁及财产安全,曾立下规矩辈辈沿传:选派一些体格健壮的后裔到少林寺学艺。除此之外,又请来了名震八方的郑山为总教头看家护院。郑山为大明朝郑成功门下嫡亲,因立有战功,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而郑山不贪荣华富贵,携家人避世隐居到嵩山。王超凡的父亲王五群晚年得子,取名为庙育,即王超凡大师的乳名,意思是祈祷庙里的菩萨保佑爱子长大成才。

庙育自幼聪颖,勤勉好学。七八岁时,已尽得老先生的功夫真传,多家门派的拳法套路,演练得滚瓜烂熟。老先生心里明白,由于在传授庙育武功时心存亲慈疼爱,致庙育功夫根基有欠扎实,实战对敌还欠些火候。经深思熟虑,老先生决定将爱子送到挚友吴山林门下磨砺。

吴山林的名字,在登封方圆数百里简直是如雷贯耳。吴山林之父是清朝年间打出山门的少林武僧,吴山林深得其父真传,号称“北拳王”。

王超凡随吴山林大师学艺三年,尽得少林南院宗脉秘功真传,而后又追随恩师走南闯北,以武会友,拜访了不少武林高手,切磋交流间,他往往在数招之内便能取胜。为打造爱徒出神入化的功夫,吴山林大师又将超凡推荐到开封府号称“打遍三省无敌手”的“常胜将军”刘玉臣门下,习学“无影手”、“百步打灯”等秘功绝技。

王超凡先生不但精武,而且善文。新中国成立前他边习武边读完初小、完中。新中国成立后,王超凡弃武从文,做了一名教书先生。他先任小学教员,继任中学教导主任,再任县直高中校长。据此,登封地界的人们送了他两个封号:“武魁元”、“文状元”。

学生们还另送他两个封号:一个是“一捣碎”,一个是“一掌粉”。这两个封号的得来,源于王超凡大师在用心从事教学本职工作之外,课余时间或者放学之后,常常给充满好奇心的学生、羡慕武功的教师们表演一些绝技。又干又硬的绿豆、豇豆子放在石板上,他一指头戳下去,豆子被捣得碎烂;而“一掌粉”则有些显得惊心动魄,一般武师在表演以手断砖的功夫时,往往用一只手拿砖,另一只手猛砍下去,砖块被削为两截。王超凡大师在表演该功夫时,却是把砖平放在石板上,一掌打下去,砖块瞬间烂崩为碎末,甚至荡起粉尘。

也就是这两个封号让王超凡大师想到,要把传承和弘扬有民族特色的少林功夫当尽应尽的责任。他挑选出四十余名学生,在校内办起了一个“少林武术培训班”。这些学员,多年以后皆成为中国武警、特警、公安及一些大型武校的教官、总教练、总教头或武校校长。在登封地界内,一些倡武人士更将其誉为“少林武校黄埔一期”。

但到了“”时这一切都成了他的“罪证”。造反派质问:把革命的有生力量、后备军圈在校园里练拳脚,居心何在?要变天吗?造反派们召开万人批斗大会,“让革命群众熄灭他的嚣张气焰”。

当时批斗“反革命分子”,全部是五花大绑,押跪在批斗台上,戴上尖顶帽子,帽子上书写“罪状”,有的背后还插上亡命牌。造反派们又何尝不愿对王超凡大师沿用此法呢?但一是畏其身怀绝技,没人敢捆;二是高帽他不愿戴,说自己区区一高中校长,与平头百姓没大的区别;三是令其站着,他觉得比革命小将高不合适,竟做出蹲裆扎马的姿势来。造反派们无可奈何,只好拉了只长条凳,强塞在他的胯下。王超凡双目微闭,两只手搭在膝盖上,任思绪飞驰……

造反派们恼羞成怒,有鬼精灵之人想出歪点子,用坚实槐木制成一个长约五尺、宽约四尺类似古代刑枷的物什,让王超凡大师将手套进洞孔里,然后戴在脖颈上,妄图将其制服。王超凡大师调丹田气运内力,“嘿”的一声喊,槐木枷崩开,七八条恶汉被吓得兔奔鼠窜……

批斗会场,被王超凡大师变成了他展示少林功夫的表演现场。村民们敲着铜锣,集结成队一路吆喝,执意要到批斗会场闹腾一番。造反派们心惊肉跳,只好草草收场。

气急败坏的造反派们,想不出好的办法对付王超凡大师,只好免了他的高中校长职务,令其在家赋闲反省。王超凡大师心中极度抑郁,只能把传承和弘扬少林武术的心愿倾注在儿女们身上。他日日陪孩子们在当院扎马冲拳,震足推掌。愤怒抑郁难忍之时,尤其是暴雨雷电、风雪交加天气,不能在当院陪孩子练拳,他便会独自一人爬上嵩山,站在达摩始祖面壁的石洞前,以拳击石,仰天长啸……

拨乱反正以后,王超凡大师得以昭雪。他再次上任的首件大事,便是恢复在“”期间被迫停办的少林武术培训班,并且把体育课增加进来,也成为少林武术的培训内容。

正所谓“一花报春,百花争春”。王超凡大师在县直重点高中的举措,被全县所有初、高中竞相效仿。一时间嵩山脚下,整个登封县境内的初、高中校园里,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到处都回荡起操练少林武术的呐喊声。

第二年,参加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体育大赛,登封县获集体项目一等奖;多人获得个人单项一等奖,总计奖牌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初战告捷,王超凡大师又生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他给上级领导写信建议:成立“登封少林武术协会”,协调指导全县体育教学及少林武术培训;设立“少林武术研究会”,发掘整理少林武术文化的精髓;建“少林武术馆”,蓄纳武术精英展演少林功夫,促进国际、国内多门派武术交流。建议很快得到批复。大师的肩头自然也压上了几副沉重的担子。

登封少林武术协会,由县长任会长,王超凡大师任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少林武术研究会,由王超凡大师任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少林寺武术馆,也选他为武术业务馆长。少林寺武术馆自1988年4月开馆试营业,短短几个月时间,便接待了来自美国、瑞士、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国内和海外要求习武之人,更是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海外宗教、社团领袖,也慕名前来登门拜访。王超凡大师被聘为瑞士国际武术功夫团特邀顾问、北京大学中国武术气功学会顾问、河南大学少林武术学校高级教练。

为便于王超凡大师开展工作,登封县委、县政府还作出了个史无前例的决定:同意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的王超凡皈依少林,拜大法师贞和为师,法号素智,与素喜、素云并列为禅门少林第三十代弟子。

20世纪80年代初,一件小事促使王超凡大师实发灵感,促成了少林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诞生。那年,王超凡大师的长子王占峰、次子王占洋、三子王占通,和伙伴一同去看电影《少林寺》和进口片《第一滴血》,散场后结伴回家时与人发生争斗。四五十条汉子手掂棍棒等家什,围住他们动起了武。他们施展拳脚,三下五除二便把十余人打得躺在地上爬不起来,另二三十人被哥几个追得满街跑。

第二天,打架的事在登封城传扬开去。王超凡大师听说后,回到家里把三个孩子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呵斥他们:习练少林功夫,是为了强身健体,是为了办好事,不是用来打架的!王超凡大师带上儿子们到医院看望被打伤的人,既赔不是又偿付了医疗费。

王超凡大师忽然想到:“办个武术学校该有多好!三个儿子个个都是当教练的料!同时,也能够发展家庭经济。”就这样,坏事变好事,登封市第一所民办少林武术学校诞生了!

一花引得百花开。不到两年时间,登封境内大大小小的民办武校,发展到一百三十多所。登封人给王超凡大师这样一个评价:“王超凡是登封武术业的举旗人!”

今天,从登封市出发游览观光少林寺,必经之路旁,坐落着凝铸了王超凡大师宏图大愿的登封市嵩山少林精武院。

精武院依山势而建,占地一百余亩,北有少室山,侧有五乳峰,与塔沟武校、释小龙武校隔路相望,是块出名的“状元宝地”。

有人把王超凡大师比作嵩山脚下的“育花园丁”,那么登封嵩山少林精武院,便可称为是培育武术世界冠军的摇篮。

王超凡大师膝下共有三男二女。

王占峰身为长子,与弟弟占洋、占通相比,显得尤为成熟,为父亲分挑的担子也最多。

次子占洋性格洒脱,爱打抱不平。武成后皈依佛门,法号释德原。曾领少林武僧团、少林功夫表演团出访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为外国使节团和国家领导人做现场表演。

三子占通任少林武术馆总教练、精武院副院长。他有两个称号:一个是“笑面金刚”;一个是“少林神腿”。占通虽然年龄小,但在三兄弟中间,游走的地方最多,曾带领“少林武术馆功夫团”、精武院“少林功夫表演团”出访世界各地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兄妹中间,王超凡大师最疼爱的,莫过于小女儿王占利。

小占利在刚满五岁那年,从堂屋内掂出练臂力神功的石锁当骑马玩,从堂屋门一直掂到庭院门口,中间不打歇,甚至连大气都不喘。王超凡大师心中忖赞:“女丫小占利天生神力,是块习武的好材料!”

自此以后,王超凡大师也让小占利跟着练功。

兴许是幸运女神与占利结有妙缘,1999年夏季,武汉大学体育学院到塔沟武校选招学员,占利听说后,执意让二哥占洋带她去应试。身兼国家队高级教练、任塔沟武校总教练的刘海科,挑选出一个比占利年龄大不少的女选手与占利对垒。占利施展拳脚,对方招架不住。

没过多久,在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女子散打锦标赛上,王占利又获得冠军。她很快便收到了武汉体院的录取通知书。

2001年4月,王占利代表中国女子散打武术队和泰国职业拳手中的顶尖人物――约莹・西务乌彭对阵。后者曾在泰国内外,四十四次获得冠军,被誉为“泰拳第一女神”。

王占利积极应战,五局五胜。延续逾半个世纪的“泰拳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王占利一举打破……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篇10

关键词 少林功夫 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1少林功夫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1.1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佛家弟子,少林寺僧人首先就要学佛、礼佛、重佛、遵守清规戒律。禅宗思想对少林功夫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佛教毕竟是外来的,它有很多地方都是和儒家思想不同的,两者在同一土壤下生长就免不了相互影响。僧人首先是中国人,他们出生后免不了要学习,往往他们刚接触的就是儒家思想,直到他们出家为僧后才会系统参禅悟道。道家思想虽然不是正统思想,也没有儒家思想信奉的人口多,但是它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1.2推广途径广泛

媒体指信息表达和传播的载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杂志等。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媒体成为社会中人们了解外界变化之不可缺少的工具。

为了少林功夫能够更好地传播、发展和传承下去,少林寺从1987年开始组建少林武僧表演团,专门到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与交流。所到之地,无不反响强烈,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们学习少林功夫的的热情,产生到少林寺旅游的强烈的愿望。武僧团精彩的演出,必定会掀起少林功夫之风。

2少林功夫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2.1技艺保护的忽视

少林功夫能够直观的表现在人的面前的还是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少林功夫在传承过程中传的能直接变现出来的也是技艺。但是,在少林功夫的保护过程中,技艺方面的保护还有待改善。

2.2商业化现象严重

少林寺把“少林功夫”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都没有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林功夫商业化现象严重。满身的铜臭,谁都不愿意把它当做神圣的文化遗产来对待了。

3少林功夫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3.1少林功夫发展的时代趋势

从宏观来讲,时代趋势因素不仅为少林功夫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其他拳种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在不断增强世界话语权、信息化、全球化过程更利于文化的传播、现在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多样化、联合国大力倡导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支持、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等因素都利于少林功夫的国际化发展。

3.2国内环境

3.2.1政策的引导

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先进文化大繁荣”。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传承的载体,文化交流是最为社会人之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河南省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少林功夫的开发与传播,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倾斜与引导,这很利于少林功夫的传播。

3.2.2举办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在郑州市举办了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期间又举办了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武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是武术盛宴同时也是文化、经济的交流。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参加武术节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最近几届。这也得益于传播方式方式的增多、传播速度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少林功夫相关产品的开发。

4少林功夫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4.1社会需要的改变对少林功夫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热兵器的出现使武术渐渐退出军事上的历史舞台。特别是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后,我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时期。少林功夫基本上不在担当保卫寺院安全的作用,在军事上也不在以武术为主。少林功夫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原动力。

4.2少林功夫受到西方体育竞赛模式的影响

西方体育竞赛非常的细化和量化,这使得少林功夫的传播大受影响,也使的少林功夫被曲解。由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武术竞技比赛中追求的动作高、炫、飘、幅度大,这是对少林功夫特点的极大冲击。我们不得不为少林功夫的发展前景而担心。

5少林功夫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把少林功夫国际化。首先就要少林功夫国际体育化,即少林功夫要纳入中国武术走向国际赛场,同时也要保持发扬自己的传统,有积极的应对措施,既要争取在国际赛场上取胜,又要继续全面发扬少林功夫的传统。

(2)少林功夫走向民间。这也需求少林功夫提供更多简便实用的强身健体套路。

(3)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少林功夫的经营者和传播者。少林功夫继承者要有这方面的雄心和适应新的市场机制的措施。

(4)少林功夫教育的正规化。少林功夫的教化由师徒间走向学校化教育。武校由小到大、由非正规逐渐正规的发展。武校成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把少林寺建成一个高标准的国际上一流的旅游开放寺院的同时也要注重少林功夫的传承。

(6)建立新的传承、传播形式。对少林功夫强身健体的需求首先是国内市场,但传统的传承方式肯定适应不了,要有新的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