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11-09 17:47:23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1

一、初中生思辨能力普遍缺失的原因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师和课本都具有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语文课就更容易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影响。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的管理和教学的有序进行,但是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灌输式的模式下,思维会受到禁锢,想象空间缩小,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考核方式也是限制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因素之一。许多作文题目都围绕着励志、感恩等话题展开,很少有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话题。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也有所谓的固定格式和标准答案。学生如果没有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回答,得分就不会高。这样的固定答案十分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可能使学生沦为考试机器。老师的水平不高也会导致课堂中思辨能力培养受限。教师如果要具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资格,就必须博览群书,对于专业知识以外的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好教育培养的工作。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

1.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禁锢思想

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课堂通常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学生也习惯了只接受不质疑、不思考的学习模式,老师应当勇于创新,打破这种陈旧的禁锢思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教授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对于“莲,花之君子者也”的说法,就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除了莲花,桂花也是君子之一,因为桂花没有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是在秋天默默开放,为自然奉献出自身的香气,虽然它没有美丽的外表,但是它有舍己为人、高风亮节的气质。对于这番言论,不管是否正确,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而且可以引入更深的内容,将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为补充,完善学生的言辞,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学生持怎样的态度,支持还是反对,教师可抽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不必得出统一结论,只要能够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就好。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思辨能力。

2.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

一个学识渊博、知识储备量大的老师更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所以,要想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初中语文老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博学的教师的课堂往往更加开放,学生的讨论十分活跃,而不注意知识更新的老师则更喜欢灌输式教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为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充电,丰富知识储备,促进观念更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讲授余秋雨的《道士塔》时,可将文字所涉及的历史渊源讲述给学生听,鼓励学生保护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并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3.组织相关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或课堂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就该话题开展辩论赛,全员参与,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陶渊明的思想今天还可取吗?”“随机应变好还是坚定执著好?”等,这些话题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作文也是锻炼思辨能力的好方式。教师除了布置常规的题目外,还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曹操,我想对你说》等,这些新颖的话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

4.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2

一、重视小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背景因素

1.思辨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小孩在3岁时,已经初步会用语言为自己的行为作直接、简单的辩护;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辩证思维已经初具模型,他们会用简单的事例和证据来表述自己的想法、证实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但是,小学阶段,因为成绩的因素,教师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分析能力较弱。在交流交际和对文字所表达的深层理解的分析和概括方面则显得困难重重,形成高分低能的教育现状。

2.思辨能力的培养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就开始重视的强项,并已经演变成系统的、成熟的教育实践,对从小培养美国人民主、人文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托儿所时,老师会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小学阶段老师更是放手让学生辩论。而在欧洲,许多国家也开展了此项教育实践。

3.思辨是我们民族的精髓。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孙子等,他们的作品也充满了思辨色彩,如论语、孙子兵法等。在历史的演绎中,我们经常为一些伟人的辩论而深深折服,因为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百家争鸣是我国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对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很有益的理念,我们应该从小就向学生灌输 “争鸣”的思想,以便为社会的进步培养更多人才,创造更好的氛围。

二、小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创设辩论的情境,提供交流的平台。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情境和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采取自辨、同座辨、分组辨、师生辨、合作辨等方式,多给学生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一个问题,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进行辩论,培养学生敢于辩论、乐于辩论的学习品质。在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务上,班主任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辩论,探寻正确的处理班级事务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

2.精心设计辩论主题。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一个典型的主题,在一月内、一学期组织多次辩论活动,每次辩论活动后让学生找出不足,然后反思、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准备下一次辩论,逐步深入。例如:义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三:“劝说”。学生们都经历过劝说无果的现象,这是一个社会难题,需要学生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找出好的劝说方法。每次交流,我都将每个学生遇到的难题收集在一起,归纳出来,然后让学生辩论,怎样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继续实践;对一些特殊的案例,组织学生共同讨论,研究策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理编组,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学生分成数个辩论小组,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和更加充足的时间里反复展开辩论,便于学生论点的形成和论据的收集,在一些辩论活动中,再根据论点的异同合并成两三个大组,每组推荐出辩手,进行辩论。教师每月评出最佳辩手,进行表扬鼓励,创设辩论的氛围。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 思辨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H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52-02

0 引言

长久以来,我国英语教育通过对语言和语法知识的积累,依靠模仿和重复等途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这种机械式教育方法十分普及。学生却如同批量生产的中国制造,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远不成正比。在视听说课堂上,笔者常遇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发言缺乏思想深度和说理力度。阅读方面,学生大多不关心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内容空洞,对文章主题的探讨缺乏深度、广度,逻辑性不强。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而造成的现象就是“思辨缺席症”(黄源深,1998:1)。患了思辨缺席症的人就很难拥有综合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进一步改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 思辨能力

文献表明,很多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培养思辨能力,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在思辨能力理论框架的构建与量具的研发方面,Paul和Elder(2006)提出了三元结构模型: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美国特尔斐项目组提出双维结构模型,即思辨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维度,认知能力分解为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以及自我调节,其中分析、推理与评价为核心技能(王建卿,2011)。文秋芳(2009)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层级理论模型,主张将思辨能力分为第一层元思辨能力和第二层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而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

国内对思辨能力的关注相对较晚,上文提到黄源深(1998)提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席症”的担忧,但随后十年间学术界都未给予充分重视,直到近几年这种现象才越来越引发教育部门广泛关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思辨能力模型和量具的构建及改革英语专业教学以加强思辨能力培养方面;但是对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思辨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笔者亲身教学经验,思辨能力的缺失绝不是语言专业学生的“专利”。下面笔者将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部分为例探讨现行的听力测试与思辨能力的关系。

2 四、六级听力测试反应出的思辨能力缺失

在四、六级考试中,很多学生反映他们没有听懂对话和短文内容,但参看听力原文时发现并没有生僻的词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发音没有掌握,平时学习新单词时,大多采用默记的方式,没有建立起语音与对应词形的反射。还有的学生习惯孤立读词,对连读、弱读、同化、省音等发音规则不了解也不重视,当正常语流中出现这些语言现象时,往往一筹莫展。因此发音不准确成了他们听力的第一道障碍,这也充分体现出考生思辨能力中归类、识别、区分等分析技能的欠缺。为此,在新生入学初期,应强化语音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边读边写边记的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在大学的学习中,学生不会再像初、高中那样,在课堂统一接受单词、词组的强化训练,惰性较强的同学对于词语的掌握就会越差越多,无法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有的学生死记硬背,只能记住词语的一两个汉语意思,不熟悉词性和用法。这样在听力过程中,感觉很多地方似成相识,但是消极词汇未能转化为积极词汇,学生很难做出快速反应,也导致了整篇文章的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坚持不懈,有毅力并且好学好问。教师也要不断鼓励、督促、培养学生的这些情感特质。

四、六级听力考试中,对话和短文的朗读语速是正常的交流语速,只放一遍,很多学生思维速度跟不上听音速度,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放完了;或者听懂了前面的内容却被后面的信息代替,最后混沌一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教师为照顾课堂整体,即使用英文授课,所用语言相对简单,语速较慢。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加强自我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听力,增加紧张感,多听正常语速的新闻、美文等各种体裁,熟悉英语的节奏、发音、语调。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化的体现,两者密不可分。英语文化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对考生的听力理解有着重要影响。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英语语言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兴趣不浓也不重视。在听力考试中,听力材料的很多内容涉及到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风土人情,习俗历史等诸多文化因素。如果学生平时在课上有老师引导,课下注意积累,对文化现象有好奇心、敏感度,就能在听力理解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推论的认知技能;提高他们思辨能力的相关性灵活性。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输入性言语理解活动,是说话者、听力材料及听话者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包括了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这决定了听力理解需要较高程度的自动处理,听者必须积极地监控整个听力理解过程,并且在必要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解决出现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听音时的情感因素和听力理解的有效程度存在直接的联系。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本身就要求考生眼耳手并用,在短时内完成大量试题。如果听音时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不带任何心理负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者的水平。反之,心理状态不好会出现紧张焦虑,急躁情绪,进而出现连锁反应导致听力失败。教师要在训练初期慎重选用听力材料,激发学生的听音欲望,纠正学生的听音态度,始终充满自信;关注听力材料的信息,而非对应题目的答案。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测试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听力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客观上检验出他们思辨能力的缺失,尤其体现在分析技能与推理技能。听力是复杂的动态的认知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背景都是影响听力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思辨的认知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听力的关键所在。

“思辨缺席”现象不仅存在于语言专业学习者,而是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或重或轻的通病。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教学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教师应该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把英语课堂教学以词句作为授课重点的做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完善任务设计,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交际能力在认知技能、情感特质的培养中不断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2]黄源深.思辨的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9.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4

不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不经思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思辨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辨能力越强,分析、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思想品德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思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打造思品高效课堂。

一、精心设计课堂讨论,激发思辨

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所以在思品课上精心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学习,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和目的,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保护环境”时,就青海玉树大风沙尘暴阻碍救灾进程的案例,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什么问题?第二,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有哪些?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面对这个问题,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的设想,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并付之于行动。

二、适时开展课堂辩论,激发思辨

通过开展课堂辩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激活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另一方面还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主动地探究、思考和辨析,突出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当然,辩题的选择首先要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比如:初中学生对挫折认识不太清楚,耐挫能力差,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可以以“挫折是坏事还是好事”为题举办小小辩论会;初中生打游戏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打游戏机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展开辩论。其次,在辩论开始前,教师要做适当的启发、引导,要求学生要做充分的准备,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创造性。再次,辩论切忌搞形式、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最后,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每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应该针对正反两方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并进行适当的奖励,从而真正达到辩论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思辨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质疑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质疑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它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它符合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辨析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敢问”;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地对待,组织学生认真地讨论解决,使学生“爱问”;可以有意识的在主干知识、重点难点知识处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善问”。从而使学生能在质疑中获取基础知识,在质疑中形成基本技能,在质疑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四课“学会合作”时,当学生讨论知道了竞争的积极作用后,我特意让学生回顾了合作的价值,这时,停顿了一会儿,学生就很自然地提出了“怎样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并经过看书、讨论和结合实际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注重适当“留白”,激发思辨

在思品课教学中需要讲究点“留白”艺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一些问题,这同样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留白”艺术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思品课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把日常生活中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数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它又分为学习数学的数学能力和“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学习数学的数学能力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运用能力等,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学习数学的数学能力。在此基础上的数学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能力,则属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这种“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的新成果和新成就。因此,“创造性”数学能力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其它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培养的基础。所以,教育工作中,要想成功地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必须首先重视他们数学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既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学科知识,更要求教师能灵活充分的发挥其主导作用。作用之一,是能充分调动课堂中每一个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挥其生理、心理的潜能,开动其灵活多变的思维,在使学生迅速顺利掌握当堂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探究新问题,从而全面发展其数学能力。作用之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大纲这些蓝本的内涵和外延,精心设计能启迪学生多元思维的问题,巧妙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实现课堂同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

例1: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第一步:提出阅读目标。初一代数上册第202页首行至第六行:(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2)会用上述定义辨别一元一次方程。

第二步:检验阅读成果,用自己理解的定义辨别下面各式中的一元一次方程:(1)3;(2)=5;(3)2x-5;(4)2x+(8-2x)=9。每一届初一新生在阅读能力上都有不足。他们在阅读中,一般只能抓住“方程、一个未知数、一次”这三个特征,领悟好一些的学生还能抓住“未知数系数不为零”这第四个特征。那么在完成上面的习题时,几乎全部学生都不能够正确辨别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步:教师不讲解,而给出正确答案,要求学生自己再去阅读,找出辨别每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理由。这个找理由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巡视、点拨(有时是多次点拨)才能把概念中“方程不含分母或分母不含未知数”“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为最简形式”这两个特征找到。

第四步:引导学生整理找到的这六个特征。

第五步:再次检测新阅读后的效果。此时,学生基本上全部得到正确答案。

第六步:指出正确阅读数学材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讨论阅读的方法和要点,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例2:“二元一次方程”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初一代数下册第4页最后一行至第5页前两行中,只给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形象的、模糊的概念。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淡化数学概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在教学目标达标之后,不妨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你能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自己给二元一次方程下一个精辟的定义吗?(2)用你自己设计的定义内容辨别下面二元一次方程组,检验定义的正确性。①5;②2x+(y-2x)=6;③=1;④x+2v=2v=z-3。

因为有了前面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良好基础,这里的难度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成问题的,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引入了变换与转化的思想,说明了转化与变换的数学能力。是与数学家把待解决问题或难解决问题转化为已解决问题或易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里教师要教给学生实际操作这一转化过程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学习的能力。这样,后面学习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时就可以进一步培养这种数学能力了。

总之,数学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学能力是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林志成.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教研,2005,(05)

[2] 于静宜.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J].中学数学杂志,2003,(08)

[3] 李树臣.论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09)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6

一、解读《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

《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孙媛著,2018年9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一书,围绕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问题,层层分析,为高校英语教育中思辨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经验。该书共九章,前两章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学和思辨能力问题,第三章则阐述了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问题,此后的五章内容分别从知识教学、技能教学、ESP教学及文化教学等层面探讨了思辨能力培养问题,最后阐述了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的评价问题。内容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理念和管理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全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为高校外语教育思辨素养的培养及提高提供了宝贵经验。该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将思辨能力融入高校英语教学中,拓宽了高校英语教学视野,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供了良好借鉴。同时,该书对英语教育和思辨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具有大局眼光和时代意识。传统英语教学多围绕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及翻译等展开教学工作,这些内容虽然体现了教学内容与文化的关系,但并未将其作为重点来考量,而该书则从文化与ESP视角重塑了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问题,既实现了教学理念的创新,又确保了实用性,更体现了时代性。总体来看,该书论述脉络清晰,始终以思辨能力这一概念来论述高校英语教学问题,由现状至理论,由内涵至措施,逐层阐述了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此外,该书论据充分,有理有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分析法进行论证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问题,内容的针对性、使用性和时代性非常强,对高校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该书拓展了外语教育思维及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育依赖课本,教材知识也缺乏系统性,人文底蕴较差,思辨性和思想性缺失,此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专业思想淡薄,阅读量不足,缺乏思考意识,思辨能力差。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我国外语教育及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思辨能力培养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我国外语教育面临新的时代环境,其教育目标及治理体系、教育定位及内涵等都应重新考量。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新资讯,各种文化思潮也能利用互联网的多样性、数字化和全球性而迅速传播,在此环境下,青年学生若不具备思辨素养和思辨思维,势必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当然,互联网传媒也为培养学生思辨素养提供了极大的信息选择空间。然而,我国学者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更没有将互联网传媒纳入思辨能力研究视野内。在外语教育方面,黄源深学者于20世纪末期第一次提出我国外语教育存在思辨缺席症,并分析了导致思辨能力缺陷的原因。此后,更多学者开展了许多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但这些研究关注的多是外语教育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思辨能力及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及国家的外语能力等,很少将思辨能力纳入到文本读写语境中,没从人文角度分析思辨发展,没能将语言学习同“全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人文性的考量正是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在外语教育中的体现。而《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一书则系统深入梳理了思辨能力的理论脉络,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治理新语境下培养外语思辨能力的现实路径。该书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思维及传统关注点,将思维能力及人文精神纳入英语教学中,且对英语教育中思辨能力及思辨素养的培养进行了重新考量,以具体案例论证了英语教育中思辨能力及思辨素养的重要性,凸显了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性,也为应用互联网传媒技术开展英语教育拓宽了新思维。

三、深度挖掘了英语教育中的思辨素养培养

开放包容的态度、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辨能力的核心内容。面对多种文化、思想及观点,学生持有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认识这些思潮及文化,而这种包容及开放的态度正是提升思辨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思辨能力必不可少的态度。若将互联网融入英语教学中,能够为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英语知识。学生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中实时交流沟通,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有效的沟通能力也是增强思辨能力的关键环节,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沟通和交流,这也是语言文化传播的目的之一,正是在此沟通交流过程中,学生才会了解和认识各种外来文化,在收集和接受此文化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辨别和判断,形成个人判断及观点。可以说,思辨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也正是《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一书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互联网平台涉及和蕴含的话题非常多,信息量也非常大,将其融入英语教学中,恰好为培养其思辨素养提供了良好素材。英语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安排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话题有关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最终形成个人观点。然而,思辨素养是多种能力的组合,除信息收集、分析及阐释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准确清晰地提出关键问题的能力,这是思辨能力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当然,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交流,讨论相关话题,也能够培养其信息阐释能力,提高其分析能力。正如外语教育一样,其目的是传播外语文化,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学生要能够对此文化进行思辨,认识并重构这种文化认知体系,并最终得出个人观点。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学习能力;解题效能

学生是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和深入推进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教学目标要求设定的重要“标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数学学科作为问题教学的基础知识学科,“解决问题”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核心。可见,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对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的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探究体会,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抓住学生思维能动性,重视问题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具有能动探知新知、解答问题的内在积极性。初中生作为处在特殊阶段的学习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一定主体能动性,“善思,好问”是他们思维能动性的生动表现。而思维能力是学生解题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思维分析的规律和特点,设置问题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思考活动,通过锻炼和实践,实现学生问题分析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

问题1:如下图所示,在ABC 中,BD、CE分别是ABC的AC、AB边上的高,过D作DGBC于G,分别交CE及BA的延长线于F、H,求证:(1)DG2=BG·CG;(2)BG·CG=GF·GH。

这是在“相似三角形”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三角形章节

知识体系及内涵设计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活动过程中认

识到,解答该类关于三角形方面的

问题,首先要准确抓住三角形方面

的性质和定理,同时能够找准三角

形知识点之间的深刻内涵,从而通

过建立等量关系进行问题的解答。这样,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得到了训练,为解题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抓住解题方法规律性,重视探究问题解法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解题方法是学生有效开展问题解答活动的“钥匙”,其解题方法具有的规律性和典型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可以将问题解法传授作为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利用学生探究的能动性,设置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案例,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和指导他们开展有效探究问题活动,使他们在解答典型问题案例中“由此及彼”,实现类似问题的有效解答。

如在解答“问题1”案例时,教师可采用“学生探究,教学指点”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时,就可以根据问题条件中揭示的内容,借助解题经验,通过“证明(1)证BCG∽DCG;(2)证RtHBG∽RtCFG”进行问题的求证。然后,师生开展总结解题思路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经过进行问题解法的总结梳理,从而得出该类型解答时的一般方法:“借助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通过割补法”。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1)DG为RtBCD斜边上的高,

RtBDG∽RtDCG。

(2)DGBC,

∠ABC+∠H=90°,CEAB;

∠ABC+∠ECB=90°;

∠ABC+∠H=∠ABC+∠ECB;

∠H=∠ECB;

∠HGB=∠FGC=90°,

RtHBG∽RtCFG;

BG·GC=GF·GH。

三、抓住反思评价互补性,重视问题评价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生解题能力受自身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会出现“当局者迷”的现象,不能对自身存在不足进行及时认识和改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评价教学作为学生解题能力提升的重要补充,设置评价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评价辨析问题活动,实现在评价反思中解题能力的提升和解题习惯的养成。

如在教学“已知抛物线y=x2-2x-8。(1)试说明该抛物线与x轴一定有两个交点。(2)若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A、B(A在B的左边),且它的顶点为P, 求ABP的面积”时,教师在学生解题基础上设置“(1)解方程x2-2x-8=0,得x1=-2,x2=4。故抛物线y=x2-2x-8与x轴有两个交点。(2)由(1)得A(-2,0),B(4,0),故AB=6。由y=x2-2x-8=x2-2x+1-9=(x-1)2-9。故P点坐标为(1,-9),过P作PCx轴于C,则PC=9,SABP=AB·PC=×6×9=27”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辨析活动。这样,学生在辨析解题过程中,通过“辩”和“说”,对二次函数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加快和促进了学生解题习惯的形成。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8

笔者认为,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应实现两个目标。

一个目标是着力培养历史整体意识,生成认知框架与知识体系。历史学习切忌把完整的历史进行人为的割裂,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常常会死记硬背,割裂了历史的整体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在培养学生历史整体意识,生成认知框架与知识体系。比如,讲授必修一近代列强一系列侵华战争时,就应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背景、地点、参与国、经过、结果、被迫签订的条约、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性强、史实具体、前后顺序一目了然,就避免了混淆性与零乱感。培养学生历史整体意识时,一般都按“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课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地展开。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历史整体意识越来越强,框架和知识体系也就更加完整。

另一个目标是着力培养问题意识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生成发散思维能力。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由基本史实和基本结论组成,基本史实是无法改变的,随着认识者的史观、认识角度和时代局限,历史结论可能会得出许多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平时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条件、角度,方法和思路等多个方面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提问中,培养历史思辨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历史思辨能力的课堂生成,一定要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思辨能力依赖于教师的科学引导。教师的引导大有可为。

一、将课标要求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依据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要用课标来指导教学。事实上,不少教师在使用课标时只是简单对照每一课的课标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标解读不能仅局限于一节课的要求,而是应注意整个单元,甚至要从整体概论上把握课标的真正内涵。完整准确地解读课标对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至关重要。以必修一为例,该模块主要介绍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联系,相互影响。那我们教师讲授必修一的基点就应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过程,民主和法制是人类的最后归宿。而不是简单对照每一课的课标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完整准确的抓住课标,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注重教材中史学争论观点的运用

江苏历史教科书有人教和人民两个版本,南通市使用的是人教版。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笔者发现人民版教材中就增加了一些学术争鸣,主要是一些有史学争论观点介绍。对于这些史学争论观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加以修改运用。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课时,对于本课的重点之一“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可以组织这样的课堂讨论:“抗战胜利时,有报社刊登了这样一个谜语:抗战胜利,打一历史人物?最后有四个历史人物入选答案:屈原(屈服于原子弹)、苏武(苏联出兵东北)、蒋干(的抗战)、共工(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又如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考题:“有人认为英国应该彻底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才是其真正归宿。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革命后英国的发展情况来谈谈你的认识。”通过教学中史学争论观点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思考中逐渐生成历史思辨能力。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组织专题辩论

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最佳方式是专题辩论。我们在组织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事先确立课题,利用课后时间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史料,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在辩论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方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论据,发表不同的意见,如在学习完辛亥革命一课后,可以组织专题辩论“辛亥革命成功了吗?”在学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后,可以组织专题辩论“你怎么看待‘一边倒’政策?”等等。在教学中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辩论,辩论胜负并不重要,重要是通过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促使学生思辨能力的生成。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79-02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作为教师,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一、学生思维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于学生思维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思维决定了智力,思维能力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其他的智力因素都服务于思维能力,无论是哪一种智力因素,都要受思维能力的支配,必须要靠思维能力的参与与支撑。其次,思维想象力可以衍生创造力,使学生的个体创造性增强,达到一定水平。第三,思维想象力的提高是我们当前教育的本质要求。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教授学生知识,不如教授学生思维方法。人生是有限的,知识增长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仅靠机械传授、被动接受知识是断然不行的,还需要我们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升,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可以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获取知识,学会技能,这才是教育之本。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思维想象力培养方面的优势

分析完了学生思维想象力的重要性,我们就应将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说,它更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说,思想品德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就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效的,许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都教给了学生一些思维的正确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在思维想象力的锻炼中更加游刃有余,因此思想品德课要把创新教育和思维培养融入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学科具体问题。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是有其自身优势的,那么如何利用思想品德课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呢?

1.加强创新思维训练。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性人才就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就要首先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但是我们目前的思想品德课乃至目前的所有学科教育都没有注重这一思维的培养,一般学科教学中都是将学生的知识接受放在首位,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刻意改变这一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如九年级《思想品德》中,教师在讲人生理想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解决理想同现实的矛盾问题。长期这样下去,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组织创新实践活动。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上没有创新形式,其手段和活动形式十分陈旧、滞后,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虽然思想品德课是偏于理论的课程,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纸上谈兵,还需要联系实际,组织创新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理性回归到感性,再由感性印证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环往复,加深理解,深化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创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给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3.鼓励学生思辨能力。思维能力中有一种叫做辩证思维,它属于思维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辩证思维就是按照辩证法去思维,按照客观世界的自身运动规律,去反映客观事物,形成客观认知。而辩证思维主要发展阶段是在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之后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各科文化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教育启发之下,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人才,必须努力培养辩证思维想象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的需要。所以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辨析,培养思维想象力。

4.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思维能力中还有一种叫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中又包含一种思维形式叫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方向,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我们的学生都习惯了一个方向,即听从教师的主导,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习惯了对权威的盲从,导致他们自身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止步不前,思维能力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渐渐减退,缺乏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想象力,让他们凡事都要质疑、反思,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逐渐形成逆向思维,从而逐渐提高思维水平,提高思维想象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结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空间来增强每位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思想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71-02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与思考某些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提升自己的思辨与判断能力。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与其他科目有一定的不同,这门课更多的是对学生价值体系与判断标准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多地指引学生学会更好地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契机。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改善教学模式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凸显其教学主体地位。同时,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积极地展开和学生的交流。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营造出更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然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知外,还要帮助学生厘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得以形成,笔者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仔细阅读教学文本,并且尝试归纳总结法律与道德的异同。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任务,并做出了如下总结:

(1)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点是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都约束人们的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2)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点如表1所示。

在厘清了二者间的异同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大家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在分清了法律和道德的异同后,学生对这两个独立概念也有了更好的认识,在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时也更为直观。不少学生都意识到,法律和道德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法律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道德比法律有更广泛的调节作用。

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很好地提升教学实效性,也逐步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批判性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能够独立地分析某些问题,才能够逐渐形成有说服力并且有价值的思考,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所在。作为一门引导学生去更好地思考与看待各类社会现象与问题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多地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教学的重心,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教学要点,才能让批判性思维真正得到发展与锻炼。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机会,要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一个教学要点,只有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心中要有杆“秤”》是很有意思的一节课,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良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和学生一同探讨公平待人的意义,不少学生都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平时的观察很好地总结出相关要点:对社会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对个人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学生的总结都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笔者让学生思考应当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这是一个十分开放的话题,这个话题也引发了大家的探讨兴趣。有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谈到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有学生觉得,我们一方面要努力追求公平,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尽我们所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接受,学会宽容,学会泰然处之;还有学生认为,我们在要求别人对我们公平的同时,也要公平地对待他人。学生的这些观点都可圈可点,也道出了本课的一些教学要点。这充分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也是学生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写照。

三、鼓励学生质疑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方面就是形成自己看问题与理解问题的独特视角,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并且能够形成独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这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想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则是很有必要的。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也是一个从不同角度与方向探究问题的过程。敢于质疑的学生必然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讨论问题,这是学生良好思辨能力的写照。教师鼓励学生质疑,这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是和生活十分贴近的一节课,学生对此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展开课堂教学时,笔者首先和学生讨论了一些常见的休闲方式,学生对这个话题显然是感兴趣的。一位学生对旅游是这样描述的:旅游已成为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休闲方式之一,通过旅游,我们可以将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使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在旅途中还可以结识新朋友,获取新知识和新的审美体验。也有学生谈到音乐,并且会提出:音乐是跳动的人生,把自己沉浸在乐曲声中,感受音乐带来的身心愉悦,不仅可以缓解我们的精神压力,消除身心上的疲惫,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自身的品位。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质疑,为什么这些情趣就是高雅的呢?为什么上网打游戏就不够高雅呢?这个问题其实引出了本节课的一个核心要点,那就是关于高雅的定义,对于学生这个疑问的逐层剖析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领会到本节课的教学要义。质疑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为后续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想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基础。其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些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2010.

[2] 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

[3] 王立辉.初中思想品德课交往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