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制度十篇

时间:2023-11-09 17:46:11

高校安全制度

高校安全制度篇1

关键词:校园事故;高校;校园安全;安全管理

1.高校校园安全的概念

作为“高校”和“安全”的结合,我们可以总结得出“高校校园安全”的定义:校园内的物品和师生、工作人员没有危险,不受外在的威胁。显然,这里定义的“高校校园安全”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站在现实的角度看,社会中的任何人和物都不可能绝对地安全,只能是相对安全。因此,在校园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只能是尽力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尽可能提高安全水平。

2.建立健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近年来,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频发,校园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其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并且某些事故呈现多领域、大规模发生的状态,公共安全形势让人担忧。但作为人才最为集中的高校,我们仍然延续着古老的校园保卫处制度。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的安保制度以适应新时期的安全挑战迫在眉睫。

3.高校校园安全的现状

(1)高校校园安全事故的类别。涉及政治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较少,但是由此引发的后果却非常严重,对学校以及师生带来的伤害也最大。一般是指由国家或者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引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非法聚集或游行事件;学生利益受到侵犯导致的学生罢课、游行的;社会不法分子或恐怖势力进入学校行凶造成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等。

(2)高校面临的安全形势。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潮中,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和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高校本身的社会属性也越来越明显,校园结构和人员的组成也越来越复杂。校外人员进入校园的限制越来越少,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各类违法犯罪事件频发,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校园周边的安全秩序;校园周边人员流动性强,车流量大,管理难度大,容易发生治安、交通上的问题。

4.对策建议

(1)法律层面。虽然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仍然存在法理上的一些困难,但仍然势在必行。法律法规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校园安全的管理也是如此。在一个法治国家,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在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的依靠法律来保卫高校校园及师生的安全。

(2)制度层面。相比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治安情况的日益复杂、校园面临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我们的校园保卫处制度却停滞不前,与新时代明显脱节。在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校园警察制度,派专业警察驻校或者定期到学校巡逻,以提高校园安全管理专业性。

(3)配置层面。所谓配置,主要包括高校的安全管理人员配置、设施配置以及技术配置。第一,目前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对高校安全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促使安全管理队伍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在招聘校园安全管理人员时,应该对应聘者的受教育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步提高安保人员的文化水平。对于应聘成功的人员,应该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评,只有合格的人员才能上岗。第二,需要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安全设备,不是要求设备要有多先进,最起码要做到对校园重要位置的广覆盖。尤其是生活区,作为学生生活、居住的场所,理应得到更高的重视。而目前生活区的监控设施明显不足,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给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总之,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的配置,其前提还是高校重视校园安全的管理,加大对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上的投入。要知道,安全是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切实保护好广大师生的安全,师生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精力投入到学习、科研上面去。

参考文献:

高校安全制度篇2

高校以提供专科以上层次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为目的,具有规模大(校园面积广、师生人数多)、开放性强、管理复杂等特征,时时刻刻面临着校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威胁。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一是高校在管理上的漏洞甚至严重的失职;二是高校校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场所与公共设施,不可避免要面临由校外渗透、侵入的隐患和威胁;三是学生安全教育不足,忧患意识和法律意识缺失;四是社会整体治安恶化所造成的冲击,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地区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对校园造成了波及。

 

诚然,学生安全管理活动是实现高校教育、科研职能的重要前提,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实践。然而,我国相应的法律资源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立法进程缓慢,③直接针对校园安全的立法成果仅上海市2001年制定的地方法规《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未涉及高等教育阶段)、四川省政府2002年制定的地方规章《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试行)》④、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部门规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寥寥几部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⑤,以全国性、高位阶性为特征的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缺位;另一方面,虽然《侵权责任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亦有部分规范可供适用,但是因为其分散性、间接性,并不足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所需。一言以蔽之,制定一部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势在必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则理应是其重要篇章。因此,笔者将对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活动进行法理分析,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尝试完成相应制度的建构。

 

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行政法理分析

 

(一)学生安全管理活动的公共行政性质

 

1.学生安全属于公共安全范畴

 

“公共”,含有不特定(或多数)、共同性、社会共享性等要素。通常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重大生产安全,公共生活安宁以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安全”[2]。显然,高校学生安全符合这一界定,属于公共安全范畴。有学者深刻地指出,“公共安全就是秩序的一种良性状态”[3]。而“秩序(order)”,是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4],与“无序(disorder)”、“混乱(chaos)”相对应。众所周知,秩序由制度来进行设定与维系。因此,安全对秩序的依赖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安全管理对制度资源的需求。

 

2.学生安全管理属于公共行政范畴

 

公共行政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组织、管理与调控活动”。[5]公共行政的特性在于以下五点:[6]一则以公共权力为基石,二则指向公共事务,三则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亦即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四则具有公开性与程序性,五则具有服务性与非营利性。一言以蔽之,提供公共产品是公共行政的旨趣,管理是公共行政的发挥功能的路径——行政从本质上来说正是组织(社会共同体)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活动,此点在法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得到广泛承认。具体而言,学生安全管理活动是政府、高校以法律、法规、行政规范性文件、高校内部规章为准据,为维护学生群体的人身、财产等各种权利,所采用的各种措施之总和。依据大陆法系对公共行政的分类,学生安全管理活动属于秩序行政,而秩序行政是“最典型、最传统的行政类型。这种行政是在维持社会之秩序、国家之安全及排除对公民及社会之危害”[7]。

 

此处的难点在于对高校行使行政权力的理解。在我国,行政主体既包含国家行政机关,也包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校虽然在《民法通则》中被明确为事业单位法人而非机关法人,但是因为其行使着来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所赋予的行政管理权力,所以是一种授权行政组织,从属于行政主体范畴。高校在行使这些行政职权时,处于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此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性质。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指导案例[8]也明确支持了这样一种定性。考察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和法律实践,将高校作为行政主体实为普遍。例如,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通常将高校(尤其公立高校)定性为公营造物。而公营造物(德语Anstalt,简称“营造物”,亦译为“公务法人”、“公法设施”、“公共机构”等)是国家或地方为达成一定的公共目的,依据法律或由法律授权,结合人与物,使其能持续提供一定给付而设立的一种组织体。其通常具备法人身份,属于公法人⑥中的一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自然享有行政主体资格。

 

教研活动是高校提供高等教育资源、完成行政给付任务,实现公民受教育权与学术自由的直接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存在着因参与者违规、失误而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可能性。教研活动安全的重要性,对具有实验危险性的各类自然科学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不言而喻。2012年2月15日,南京大学化学实验室便发生了一起甲醛泄露事件 11。

 

学校所组织的课外活动,虽非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本职,却对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意义深远。由于课外活动以文体竞技为普遍形式,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实施的《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为解决这类纠纷提供了一定思路。该《办法》第9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第12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五)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认定一项课外活动是否由学校组织,并藉此厘清学生与学校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实属不易。现通过一个典型案例12进行解读:

 

某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系组织“迎新”篮球赛,由临床医学系负责比赛场地和比赛管理事宜(包括聘请精通篮球运动的学生担任裁判),在比赛过程中一名球员因抢球意外遭受重伤。事后,高校主张本次学生伤害事件不属于校园安全事故,理由为:首先,篮球运动属于对抗性、风险性的体育竞赛;其次,临床医学系本身并不同于体育系或公共体育教学部,篮球运动不属于其教学内容;再次,迎新球赛属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联谊的文娱活动,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自己作为民事主体,承担比赛造成的民事侵权责任;最后,临床医学系所起的作用是提供场地、后勤和组织观众的服务,并且已尽到管理职责,何况球员受伤纯属意外而非另一球员恶意违规造成。故此,学校只愿意提供人道主义的补偿,而不承担赔偿责任。伤者不服,现提起诉讼,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依赖目前的《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该校主张虽有过分为自身开脱责任之嫌,却并非于法无凭、毫无可取之处。

 

2.制度建构

 

(1)教研安全制度建构。立法授权相关组织制定出可操作的专业规范(特别是实验规范、实践规范),明确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各自职责,特别是对教研事故发生时的处理措施要有详细规定。任何学校均负有贯彻执行规范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负有检查监督的义务。前述实验、实践规范本身虽然不属于 “法”的范畴,但是法律却课以相关行政相对人遵守的义务和行政机关保障实施的义务。同时,立法还应赋予各高校根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专业规范,通过本校内部规章进行相应细化补充的权责。高校所作的细化补充规定不得与前者相冲突,补充规定的内容应包含学校如何组织有关教研的纪律教育活动,包含时间、场合和方法等,既针对学生也针对教职人员。教研活动的开办过程中,以此强化教师、实验人员岗位责任感和建构学生的教研活动安全文化。

 

(2)课外活动安全制度建构。根据前述案例,笔者提出三点立法建议:

 

第一,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并非学生意思自治的个人行为,而是体现着学校意志,应与教研活动同等对待。该受伤学生并非由于自行约定的体育锻炼行为而致伤。其比赛由院系组织(实践中可表现为院系的团总支、学生会),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应认定为学校活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拓展,学校须承担相应的安全管理义务和责任。原因在于,高校是实现公民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公共机构,开办第二课堂、组织课外活动是兴学的必要,而课外活动也是考察一所高校办学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实践中无法避免且应当鼓励。本案中的体育活动虽非临床医学系的办学内容,但仍系学校活动之一环、符合高等教育宗旨,如完全由学生承担风险,既不公平也不利于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学校确实无过错的,承担无过错责任,对学生所遭受的损害进行较低限度填补即可;由受损学生以外的其他学生、第三人恶意造成损害的,应由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所谓“学校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学校已履行相应职责”过于原则性、抽象性,所以《校园安全法》的法律条文在吸收其要旨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具体化,要求此类群体性课外活动应经过学校严格的筹备、组织工作,并得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像本案中的篮球赛,还应强制要求必须聘请体育系或公共体育教学部的专业师生担任裁判,并且应有校医和指导老师在场,活动前还应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

 

第三,对于学生纯粹出于私人意思而使用学校设施、设备进行课外活动的,如网球场、田径场、游泳馆及其设备,学校也应在开放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值班进行安全监管,否则仍应承担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

 

第四,对“校园”的解释应适当延伸。教研活动和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可能发生于本校校园以外,此时应将“校园”的范围进行适当延伸,而非针对狭隘的地理空间。

 

(二)寝室生活安全及其制度构建

 

1.问题分析

 

寝室生活既涉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涉及财产安全。在我国,学生在高校校园内通过集体住宿方式生活(较为例外的是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寝室一般为单人间)—— 寝室既是学生的个人空间,又带有一定的公共色彩。较常见的问题有公寓管理人员或学生违反学校寝室管理规定私自接纳外来人员造成财产被窃,以及学生在寝室内进行饮酒等禁止性活动从而引发斗殴等。

 

2.制度建构

 

虽然学生寝室缺乏作为私人独立空间的色彩,但是将其视为临时住宅、予以保护却十分必要。住宅不可侵犯,乃是公民神圣的宪法权利。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将有利于实践中制止其他学生、教职员工、外来人员的不当闯入。诚然,高校强制分配宿舍、禁止学生在学期间校外居住在实践中属于常态。然而,此点对于基本上是成年人的高校学生群体,尤其对于学校离家很近的学生以及年龄较大的研究生群体是否必要?窃以为,离家较近的学生应当有选择住家的权利;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而言,强制住校则很可能会冲击他们的婚育权。因此,在《校园安全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住校与否,高校拥有对住校生实施寝室安全管理的职权并承担提供寝室安全保障的职责。

 

(三)校园设施设备安全及其制度建构

 

1.问题分析

 

高校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无论是教学楼、公寓、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还是教研用的仪器、设备,都与学生安全密切相关。消防安全是设施设备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国家已为各种校园设施、设备设立了详细标准,同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第1、2项也规定了学校对维持设施设备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故此,笔者不再赘述,将笔墨集中在其未作详细规范的一类特殊情况上:校园施工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校园施工者大都是从校方的建筑招投标中中标后承包下来的,作为施工者的承包方和发包方高校之间存在一个建设工程合同,但这一合同法律关系仅对合同双方具有约束力,承包方与学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但承包方因施工侵犯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时,施工方与学生之间就发生了侵权法律关系,此时的学校是否需要对施工方的侵权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依据《侵权责任法》第88、89、91条有关物件损害责任的规定,学生因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施工方承担侵权行为带来的法律责任。但是,实践中的困难在于现实中,施工方与承包方往往不是同一个主体,并且学生对学校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难以了解。此时,作为与侵权法律关系双方中“桥梁”的高校理应有所作为。

 

2.制度建构

 

应规定高校在校园施工期间负有以下义务:

 

首先,学校有义务将工地设为禁区,防止学生进入。建筑材料也应放到学生难以接触的固定位置;其次,有危险性的工程,应避免在教学期间进行,而是利用寒暑假进行;再次,如果发生学生受损事件,学校必须作出积极回应,及时与承包方联系。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承包方的必要信息,避免学生无法找到适格的侵权主体,从而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校园交通安全及其建构

 

1.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校园的开放性日益增强,在校园中穿行的学校公车、教职工与学生私车、途经校园的城市公交车、校外来访车辆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在阴雨天气、上下课期间,道路转弯处和食堂等地点。2010年河北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13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2.制度建构

 

第一,设立财政专款,用以加强校园交通硬件设施的投入和改造。该工作由学校会同交通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来完成。内容包括:拓宽人行道、划分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与人行道,设定各道路时速限制;设置警示标志和校内红绿灯;在十字路口、教学楼、食堂、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斑马线、减速带和人行天桥,必要位置可实施单行道和道路封闭。

 

第二,基于前述校园警察与保卫制度的建构,由校园警察和保卫人员切实承担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在一定路段设置交通岗亭,并对停车场和校门实施重点管制。同时,各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依法建立一套校园交通事故处理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三,鉴于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校车安全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也应予以同样注意,此点对拥有多个校区的高校尤为重要。

 

(五)校园卫生安全及其制度建构

 

1.问题分析

 

校园卫生安全包含食品、药物、医疗、疾控四个方面。食品安全対映的是校园食堂和校园商店,食堂、商店依据与学校签署的协议而进驻校园,在经营过程中还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因此受到合同和法律的双重规制;而药物、医疗和疾控则対映的是校医院。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校园卫生安全监管的两大难题也日益显现:

 

一是食物中毒事件不时发生。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学生食堂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发生学生群体食物中毒事件。例如2010年3月30日,安徽外国语职业技术学院43名学生在本校第三食堂内面馆吃完面条后,有39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14;二是校医院运行状态堪忧。校医院广泛存在着规模小、经费少、技术和物资差强人意的现象,然而,校医院在实践中却往往承担着本校学生医疗保健、卫生检查和疾控工作的重任。2003年初,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更是对该问题提出了挑战。

 

2.制度建构

 

在本领域,我国制定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三部法规与规章。因此,《校园安全法》中所需的立法工作是整合这些立法成果,并与《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公共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进行衔接和补充。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根据行政区划,高校的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应列为相应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可以考虑为行政检查次数设立下限。

 

第二,通过立法为各高校校医院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按照校区数量、校园面积、师生人数,对校医院的规模特别是医务人员编制设定下限,其中多校区的高校可设立数个校医院,针对地理位置偏僻、本区域内医疗条件较差的高校还应增高其校医院的设立门槛;授权各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本校的医务资源配置,包括校医院位置、诊所和医务点地规划,规划应报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二者的监督管理;明确校医院进行疾病防控与组织校园卫生检查(含学生寝室和开放性场所)的职能,以及在突发校园伤害事故时紧急救治伤员的职责,对于设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校,还应实现校医院与它们的衔接。

 

第三,赋予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一定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责,包括听取学生意见、与食堂、校园商店的运营者进行磋商、沟通卫生行政部门等。

 

五、结语

高校安全制度篇3

1.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意识薄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包括学校自身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楚,他们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于学校的治安管理,没有认识到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时间比较少,这导致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成为了学校的薄弱环节,学生对安全管理的认识还不深刻。

2.管理渠道单一学校的安全管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由学校的安保部门人员来完成管理工作。大部分学校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育上,对安全管理比较忽视,不重视保卫和治安工作。学校面向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课,也只是由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针对性不强。此外,学校和家长在安全教育方面缺少沟通。以上这些,导致学校的安全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3.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在我国大部分校园中比较常见。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这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部分学校既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也具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但是考核制度只是流于形式,这对校园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管理能力不足校园安全管理能力不足,这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管理投入不足、管理落后、技术支持不足和硬件投入较少等问题普遍存在。发生事故时,不能很好地应对事故。学校的安全管理人员学历不高,并且缺少必要的安全管理培训,这导致学校的安全管理能力不足。

二、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路径的措施

1.树立安全意识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让全校师生树立安全意识,要将“安全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让教师和学生自觉地维护校园的安全,这是解决保证校园安全的基础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安全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2.建立多层次的参与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的安全管理应整合多层次的人员参加,增强安全管理的力度,仅仅依靠校内的安保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中来,同时还要争取得到公安消防和交通城管等机构的配合,只有建立这种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才能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效果。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的工作,学校要想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对校园安全的管理力度。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良好效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管理能力学校不仅要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学校配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能有效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能力,对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安全制度篇4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普及校园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隐患和减少事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长知识、强意识、善管理、压事故、保平安。

三、活动内容

(一)构建校园安全物质文化

从优化校区规划与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汶川地震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规定,科学规划校园建筑设施布局,严格实行校园功能分区,严格进行建筑项目“三同时”审查,确保校园安全设施“三达标”、“三落实”。

“三达标”即:校舍建筑安全达标——无地灾隐患,无危房、危墙、危坎,有校门和围墙;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堂和厕所;有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校园警务(门卫)室,按规定配备卫生室。

校园设施设备安全达标——有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无安全隐患的体育场所和活动器材,有合符规范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防雷设施,有校园报警点等物防设施,有必要的技防设备。校园饮用水源、水质、供水设施达标,校车及驾驶人员合符相关规定。校园内门、窗、讲台、课桌凳、学生床铺等完好整洁、美观。

校园周边安全环境达标——临近公路的校门口有交通警示标志、标线和标牌,周边池塘、渠堰要有安全围栏和标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网吧、歌舞厅和危化物品仓库、经营站,无乱搭、乱建、乱堆现象,无无证经营的小摊点等,环境洁净,绿化美化好。

“三落实”即:校园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学校门卫、学生公寓、学校食堂食店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要落实,要有相应的职能职责要求,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校园安全宣传阵地落实——有固定的校园安全宣传专栏,有季节性校园安全宣传标语,有校园安全隐患警示标志,有班级安全宣传栏,具有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教育教材落实——校校有安全教育教师用书和教学光盘,班班有一套学生用书和挂图。要落实安全教育课时和师资,做到有计划和总结,有教案或讲义、有知识检测和考核。

(二)创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

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安全台帐、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分解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网络。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学校安全管理科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学校安全隐患台帐,要按照隐患程度分门别类建立台帐,跟踪整改,把握动态,定期排患。

2、建立和完善学校行政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安全投入制度、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制度、师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档案室安全管理制度、会计室安全管理制度、卫生室安全管理制度、临时用工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等。

3、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务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教师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各功能教室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及各类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考评制度等。

4、建立和落实校舍安全管理、板房安全管理及重建恢复过程中拆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高效高质和平安重建。

5、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新生报到安全管理制度、学生缺课登记核查制度、学校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锅炉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等。

6、建立和完善校园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包括:食物(饮用水)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治安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等。预案要简明、科学、实用,并根据情况在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

(三)规范校园安全行为文化

1、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对基层的目标考核,实行校园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广元市教育局2010年下发的8种表册做到安全工作周检查、月报告、季研究制度,落实校园安全管理日志;实行校园定期消杀,开展实行校园安全卫生评比考核制度;实行安全隐患整改承诺等。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共同做好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管理工作。

2、规范安全教育行为。校校有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有安全教育计划、总结、光碟和教材,挂图和宣传标贴,班班有学校安全教育专(兼)职教师,安全教育纳入课表。通过“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征文比赛、安全知识竞赛、文娱汇演、书画展、安全歌谣创作、小手拉大手、安全文明岗、安全宣传队、校园小交警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辱骂和歧视差生。

3、规范学生安全行为。通过团委会、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在校内设立文明监督岗、课外活动安全岗、安全监督员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行为的实施,规范学生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学习、生活行为,让学生懂得健康平安应从细节做起的道理,懂得遵纪守法,懂得用制度和规范来约束自己,懂得礼貌与忍让,懂得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不讲伤害别人的话,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学会自我保护,自求平安。

四、活动时间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从2010年开始至2010年6月结束,历时一年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10年3月至4月底,为安全文化的宣传发动阶段。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利用学校灾后重建的契机,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

第二阶段,从2010年4月——2010年4月为全面安全制度文化实施阶段要把安全基础设施纳入灾后重建一并进行,不断完善和规范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教育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增强安全事故防范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第三阶段,从2010年5月——6月底,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总结阶段。全面总结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与经验,评比表彰先进学校、先进县区和先进个人。

五、活动目标

力争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建立起规范化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消除校园硬件设施方面的重大隐患,在学生中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校园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明显下降。

高校安全制度篇5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3-01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规范行为的功能,是以提高师生安全文化素质为核心,以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为宗旨的文化。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

1、校园安全文化的指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会对所有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尤其是把“安全意识”作为一种意愿和群体意识时,安全制度会随时指导和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全体师生在校园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具有极强防范意识,能及时杜绝事故苗头,则无疑是对学校的安全最有效的保障。校园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学生,促进他们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生活方式,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综合的安全能力。

2、校园安全文化的陶冶作用。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自然会体现“学校精神”。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校园的安全设施、安全制度和活动中处处彰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此氛围下,“人文思想”的种子自然而然的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学生在这环境中通过“氛围”来陶冶自己,通过校园安全文化无意识地渗透作用,使他们实现自己人格和灵魂的升华。

3、校园安全文化的凝聚作用。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学校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了校园人对安全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成员共同的合理的正当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和激励力量。通过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宣传,形成人人需要安全,人人都应对安全尽义务、做贡献的新风尚。通过安全文化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作用,安全文化将产生巨大的凝聚作用,并最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校园安全制度,建立落实安全机制

秩序和规矩是保证安全所不可缺少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制度要立足于预防。在制度建立之前要科学研究校园安全应对机制,全面考虑校舍、消防、交通、饮食、传染性疾病以及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等因素,制订出针对性的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要建立如安全应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门卫制度、食堂卫生制度、消防制度、实验室制度、隐患整改制度、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点名制度等。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使其更加规范、科学、适用并能严格予以执行。通过制度的约束来规范学校安全工作,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制度规定中还要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建立逐级负责制,并把各项制度张贴在各种场所中,以便相关人员对照实施。

(二)强化安全宣传教育,促使安全素质提高

1、加强安全思想教育。以全体师生为对象,通过全员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长期、反复地进行思想、责任、法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并从文学、美学、艺术等多角度进行安全文化渗透,大力传播人本理念,系统灌输安全知识,时刻唤醒师生对安全与健康的渴望,牢固树立“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2、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利用安全教育课、讲座、报告会、培训班、板报、墙报、橱窗、标语牌、竞赛活动等宣传阵地,对师生进行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要内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全面普及安全科普知识、安全器材使用知识、家庭生活安全知识、公共场所活动安全知识、避险自救知识等安全常识。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就会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一经形成,其理念、准则等精神因素会成为一种意识和氛围弥漫于校园之中,渗透到学校成员的行为中。

3、强化班团活动教育。以各类班团活动为载体,将安全宣传教育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广泛传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安全第一的发展观、珍爱生命的情感观、预防为主的行为观,全面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4、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要大力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化解心理危机,最大限度地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伤人和自杀事件。

(三)搭建维稳工作平台,确保校园政治稳定

1、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学校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提升学校竞争力的角度,来领导和落实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并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统筹考虑,切实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网络。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形成互相协作、默契配合的运行机制,共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安全稳定、长治久安。

(四)注重硬件设施安全,奠定安全物质基础

强化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为重点,努力构建人防、技防和物防相结合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1、加大校园安全设施的投入。为了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安全,要大力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硬件”环境。“硬件”建设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保证学校围墙、校舍、场地、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生活设施和饮用水源等办学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二是按标准配置紧急照明装置和消防设施与器材,保证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学员宿舍等场所的照明、消防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规定;三是在学校财务室、微机室等所有的重点部位安装红外报警系统、加强安全防范;四是在校内实习场地、实验室等有危险设施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增设安全防护设施。

2、加强安全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各种设施的作用和功能,才是物质文化的内涵。所以,要加强各安全文化设施重点部位的监控、日常维护管理和安全操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保证各种安全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形成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要建立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安排专人对学校建筑物、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检验;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维修或者更换;对学校无力解决或者无法排除的重大安全隐患,应当及时书面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或监控措施。

高校安全制度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稳定;措施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日益增大。同时,高职院校入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情况,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形势较为严峻。面对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进一步提高校园安全稳定意识、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稳定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校园安全稳定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稳定教育,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安全稳定意识,构建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

一、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种类和危害

(一)种类

校园安全稳定事件主要有校园治安事件、校园意外事件及校园。校园治安事件主要有财物偷盗、酗酒滋事、打架斗殴、人身伤害等。校园意外事件主要有食物中毒、运动伤害、拥挤踩踏、交通意外、溺水、火灾、操作失误等。校园一般是因校园治安事件或校园意外事件处置不当引起,部分学生情绪激动、通过聚集人群来表达意见。

(二)危害

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不到位,发了治安事件、意外事件和,不仅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也会给学生家庭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从学校角度来看,在校园内发生治安事件、意外事件和会给学校的声誉造成损失,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和教学秩序,给学校的正常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每一个事件都可能成为引发的不安定因素,要消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安因素,需要学校投入大力气、耗费大精力、消耗大财力进行善后工作。

二、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成因分析

(一)安全稳定教育缺位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高职院校在近年发展较快,但部分学校管理者在重视效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校园安全稳定,对学校师生的安全稳定教育不够;学校管理者更注重专业教师、任课教师的招聘,院校缺少生活指导老师、辅导员,开展校园安全稳定教育的人员不足造成了,安全稳定教育的缺位。安全稳定教育的缺位,极易造成食物中毒、运动伤害、拥挤踩踏、触电、火灾等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因发展过快,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备,在宿舍私自驳接电线、违规使用明火等现象时有出现,在旧损、年久失修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的情况也不少见。设施的不完备和教育管理的不力致使学生在校外租宿、长期沉浸于校外娱乐场所现象屡禁不绝,财物偷盗、酗酒滋事、打架斗殴、人身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

(二)安全稳定监管缺失

目前,较多高职院校是由原中职中专升格而成。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就业管理等方面都顺利地从中职中专转型为高职,但安全稳定监管制度任然还拘泥于建立了十几年的管理制度,还是沿用中职中专时期的监管制度。面对不断出现地新情况新问题,过去的制度已经捉襟见肘。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适时地进行监管制度创新,以解决新形势、新办学环境、新办学层次下出现的新问题。

(三)负面心理疏导缺少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职中毕业后或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学校的。该部分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能力不够强,在构筑新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心理疾患。这些心理疾患如不加以疏导,就会导致心理失衡。高职院校学生多为90后,90后的成长环境和成长历程时现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失衡的心理在面对非社会主义文化时将会被急剧放大,进而加剧对学生身心的损害,使学生认知产生偏差。负面文化与负面心理相结合,使部分学生缺乏辨别和判定不良现象和行为的能力,其价值观发生变化,开始追求享乐、极端个人主义,无视法规校纪,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稳定。

三、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防范措施

(一)思想上重视

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并不仅仅是校园安全保卫、学工部门的任务。校园安全稳定涉及部门众多,学校各级管理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要在思想上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统一思想、协调工作,实现全员为安全稳定、全员保安全稳定。同时,要经常性对广大师生进行安全稳定教育,经常性组织各种安全稳定专题讲座,讲解和示范各种常见治安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防范措施、处理措施、应急方法等,实现安全稳定教育常态化。

(二)制度上保证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实效、高效的保证。完善的校园安全稳定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进行安全稳定管理的前提和依据。只有制度的完善,广大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才能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制定的安全稳定管理制度。如,学校向各部门落实安全稳定工作任务、明确安全稳定责任,学校与院系落实安全稳定工作任务、明确安全稳定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稳定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实现安全稳定管理人人有责。同时,将安全稳定工作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总结表彰先进、惩处落实,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责任人给予一定的处理,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与家长或监护人签订安全协议、与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延伸学校的安全稳定教育,使安全稳定教育落到实处,进一步增强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安全稳定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物质上保障

校园安全稳定离不开物质的保障。随着高校扩招和生源减少,办学特色和名师团队已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的重要因素,有限的经费首先向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倾斜,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人力物力相对受到挤压。因此,高职院校需设法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强技术防控系统以弥补人力的不足,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切实提高安全稳定一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能及时发现、处理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学校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各可能引发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环节进行监管。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源头,早处置、早处理、早解决,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四)工作上前瞻

高校安全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建设。高校实验室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技能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高校实验室又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必要场所[1]。建设安全舒适的实验室环境关系到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学校与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与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职能的增强,实验室建设投资规模的大幅增加,实验室的设备种类、数量、开出的实验课程及科研实验日益增多。但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不健全,实验室使用过程管理和实验环节脱节,导致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行,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现状分析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通常由安全保卫部、校办和实验室管理部负责。管理体制相对宽松,职责分工重复,容易导致安全工作责任不清的现状。部分实验室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责任落实不彻底,实验室未配备专职安全人员,日常安全管理浮于表面,应付检查,安全管理职责无法层层落实到基层[2-3]。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滞后,思想观念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或执行不到位。

(二)安全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足目前,高校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研究任务往往比较重。他们的工作重点一般集中在项目申请、撰写科研论文和成果申报上。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不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强调科研和教学而不是强调安全的思想。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一些大学实验室甚至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导致实验室准入制度实施不到位。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往往会对实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往往只是形式化的,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并没有真正重视。

(三)实验室硬件设施不完善(1)安全设施陈旧老化。由于实验室使用寿命的延长和电路的老化,随着电气实验设备的增加,负荷增加,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室没有通风系统,或者仅仅安装排气扇,达不到良好的通风效果。(2)消防器材配备不足。许多实验室的用房老旧,没有按要求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设备,维修不足,甚至因查验不及时导致过期不能使用。(3)实验室用房严重不足。实验室设备摆放拥挤,同一间实验室摆放不同类型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4)设备管理不规范,设备布局不合理,实验室过于拥挤,甚至占用安全通道,物品混放现象普遍;设备操作规程不够完善,部分设备没有相应的操作规程;设备使用记录不规范,未及时填写,日期变更或随意使用,或用一些符号替换相同的填写内容;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定期检定。

三、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策

(一)加强安全教育,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技能缺乏等现象。对高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显著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验室人员应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技能、突发事件和常见安全事故处理等实验室安全教育,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4]。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督促实验室人员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后,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学习。否则,需要继续接受安全教育,直到考试合格。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实验室人员的行为,确保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其可行性[5-6]。建立安全责任制,由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这样一种“纵到底、横到边”的安全责任制。坚持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对检查的问题登记台账,跟踪整改,直至隐患消除。

(三)建立安全责任制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落实。建立安全责任制,并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这是落实安全责任的有效措施[7]。

(四)做好防范措施,制订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层层落实安全管理的责任,来严格贯彻执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考核,来不断提高和强化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制订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避免和降低突发事故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和伤害,并开展应急演练,保证实验室人员应对各种突发安全事故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验室人员应定期对各种安全防护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并做好情况记录,排查安全隐患,做好日常维护,以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五)加强对事故的管控根据事故案例分析,事故管理与控制,从人、机、物、法、环五个方面入手。在进入实验室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检查实验人员是否有不安全的状态和违章操作行为,如带食品到实验室,或将饮料放置在工作台上的问题;检查试验设备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检查作业环境是否存在缺陷,如通风问题、实验环境是否清洁等。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只有进行全方位的管控,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对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一方面要从实验室管理制度入手,完善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水平。高校实验室要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各种应急演练,确保应急响应和有效性。确保安全响应能力并逐步落实到岗位和人员。杜绝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高校师生和社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金开军,尚厚玉.人工智能在实验室安全系统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7):124.

[2]刘攀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12):177-178.

[3]邹德斌.浅析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J].品牌与标准化,2019,(03):68-70.

[4]崔玮.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思考[J].时代经贸,2019,(18):33-34.

[5]王斌楠,陈建新,宫世雯,胡伟石,苏醒.绩效管理理论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6):259-262+266.

高校安全制度篇8

2010年,全市学校安全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六七八”工作思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按照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要求,结合我市学校安全工作的实际,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确保“一个目标”(即坚

决杜绝重特大责任事故,避免和减少一般事故,力争不发生事故),突出加强农村薄弱学校的安全工作和留守学生的日常管理“两个重点”,继续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责任”,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从而提高全市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继续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自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今年要着力抓好的四项工作如下:

一、着力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1.认真落实安全工作常规制度。各学校要在完善的基础上,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集体活动组织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大型集体活动审批制度等工作制度。

2.认真编制切实可行的安全预案。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落实《自贡市教育系统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逐项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通过开展实际演练,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积极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考核制度。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完善《自贡市区县教育局安全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细则》和《自贡市直属学校安全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细则》,按考核细则认真进行考核,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完善安全工作考核制度,逐步建立起安全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二、着力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

4.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学校必须按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寻找身边安全隐患”等主题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逐项制定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组织师生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切实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课内外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5.积极开展学生法制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公安、司法部门联系,落实校园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积极开展消防、交通、禁毒、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安全事故和预防不法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6.重视预防溺水等专项内容的教育。根据我市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各学校要特别重视加强私自下河塘游泳、道路交通、上下楼道、学生宿舍、校外集体活动等方面安全教育,以及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开学典礼、升旗集会、班级晨会、主题班会、散学典礼等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通知书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7.继续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培训。各区县教育局和学校要将安全培训纳入校长、教师年度培训规划,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今年市教育局将举办第二期初中校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各区县教育局要完成所辖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各学校要组织教师、安全工作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认真学习《四川省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等安全法律法规及学校安全预案,开展相应的从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着力抓好措施落实,加强校园安全常规管理

8.突出加强农村薄弱学校的安全工作。把加强边远农村薄弱学校安全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努力增加人防、物防、技防投入,解决校园封闭、门卫人员设置、食堂硬件达标、厕所修建合理等问题;加强安全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农村学校负责人和师生安全意识;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责任,开校、放假及重大节假日,检查督促要深入到每所村小和民办幼儿园,要突出督查整改薄弱学校。

9.突出加强留守学生的日常管理。根据近年来全市学生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农村留守学生是重灾人群。各区县、学校要继续结合“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开展,加强与其监护人联系,签订留守学生监护责任书。学校应切实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专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留守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加大与镇(乡)、村、组的合作,共同加强“留守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10.切实加强校园门卫治安管理。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上课期间,要封闭校园,坚持来客来访询查登记,严防外来人员无故进入校园,严防犯罪分子到校伺机伤害师生员工。无门卫室的学校要迅速设立,落实专人值守,乡镇学校要迅速落实门卫保安化工作。认真开展“禁止刀具进校园”专项活动,积极排查和化解校园治安隐患。

11.切实加强住校生安全管理。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加强宿舍管理员安全责任意识教育和管理能力培训,提高学生宿舍管理服务水平。坚持查夜和陪寝制度,做好学生宿舍管理记载,重视学生宿舍清洁卫生及传染病防控。加强学生宿舍用电、消防、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12.切实加

强学校楼道安全管理。严格按省教育厅《学校楼道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健全学校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切实落实相关人员职责,高度重视课间休息、晚自习、集中放学、大规模集体活动时间及紧急疏散时的楼道安全问题,要安排专人加强巡逻,并组织反复演练。对于存在栏杆安装不牢固、高度不达标,楼梯坡度及踏步高度、宽度不符合规范,楼梯踏步上未画出中线标识,无“靠右慢行”标识,上晚自习楼道无应急照明装置等隐患的,要立即整改,确保楼道设施无隐患。

13.切实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严格学校食堂及工作人员的资质审查,严把食堂进货渠道,坚持试尝和留样制度,坚决防止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加大督查力度,积极开展学校食堂达标活动。加强农村学校卫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学校食堂、厕所等卫生条件。

14.切实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继续开展教育系统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不断提高单位扑救初起火灾和引导人员疏散的能力。完善自动消防设施和安全疏散设施,配齐常用灭火器材,搞好防火分区安全布局,决不允许在学校内部乱拉乱扯电线和学生在宿舍内点蜡烛、生火做饭,坚决遏制学校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的发生。

15.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车管理。按照省公安厅和省教育厅的要求,今年3月前要完成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专用校车外观标识的喷涂和非专用标牌的核发工作。各区县教育局要配合公安部门,抓好辖区内校车集中摸底排查,详细掌握辖区内校车基本情况,严格校车驾驶人资格审查,认真做好标识的喷涂和标牌的核发工作。坚决制止校车超员或其他交通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农村地区使用拼装车、报废车、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营运客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行为,教育师生发现后要及时向公安交警部门举报。

16.切实加强警校共育工作。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按“警校共育”工作的要求,积极加强与警方合作,完善交通标识设置,学校警校共育办公室建设要达100%。完善治安联防网络建设,治理好校园门前周边治安环境。

四、着力抓好隐患整治,加大监督检查考核力度

17.加强重点隐患的排查和整治。今年要继续加强对学校校门治安安全、楼道安全、学生宿舍安全、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学校教学场所安全等方面的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治。各学校要加强安全自查自纠,坚持做好安全隐患日查制度和记录,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将隐患整治在萌芽状态。

18.加强重点时令的检查督促工作。各区县教育局和学校要加强春秋季开校、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国庆节、中秋节、元旦节、春节及期末放假前学校安全工作自查,市教育局将进行专项督查。同时,继续坚持“到校必查安全”的工作原则,加强平时学校安全工作的督查。

高校安全制度篇9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大学生寄托了较高的希冀。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遇到的首要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校门到校门,人际交往的经验严重不足,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制约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其次,情绪变化问题。大学生往往在20岁左右,缺乏社会阅历,看问题片面,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极易感情用事。第三,学业问题。除了学习专业课外,学生还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各种类型的证书考试,学习压力较大。另外,就业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也容易引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治疗。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领导已意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开展心理测试,同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便利之处就是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休闲娱乐、交流思想的重要场地,增强了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网络也有不利的一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极易危害大学生心灵健康。高校要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提高网络监管的水平,防止不良有害信息混入校园。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在网上加强宣传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并结合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开展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同时,高校应引导学生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不让不良负面信息影响学生从而使其迷失方向。

二、加强高校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1.强化高校安全管理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安全问题同时也是责任问题。责任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把握:第一,具有高度责任感,确保不发生或少发生安全事件;第二,发生安全事件后,要追究责任。领导作为高校的决策者,更应深刻感受到肩上安全责任的重大,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高校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把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放到全局考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真正做到“一岗双责”。安全管理,要高度重视,必须“小题大做”,一点容不得马虎。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高度重视,周密部署,采取严格措施,只能做好、做实。

2.加强安保队伍建设。近年来,各高校频繁发生盗窃、诈骗甚至是劫持等危害大学生生命安全的案件,这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威胁到了大学生的人声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安保队伍,保障广大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减少和避免安全威胁,维持校园的安全稳定。为此,在招聘环节,要严把素质关,制定严格录用标准,争取让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的人员充实到高校安保队伍中来。要加强对安保人员开展安全意识、体能训练和业务能力的培训,采取定期考核的办法,优胜劣汰,不断提高安保队伍的工作水平。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辅导员,第一个要找的是辅导员,第一个要告知的也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最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最能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助于开展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根据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对大学生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减少甚至杜绝安全隐患。

三、健全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

1.健全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社会秩序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安全管理来说,健全高校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在法制国家,要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具备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用法律武器来捍卫。在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建设中,要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弥补高校法律保障不足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推动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建设。同时,还要尽快制定专门性的有关高校安全的法律法规,做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有法可依。高校的日常管理要以法律为依据,真正做到以法治校。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为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须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完善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连接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它包括安全管理队伍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各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校的安全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高校安全工作制度的职能,为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服务。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保障校园招聘会的顺利开展,制定了《校园招聘应急管理预案》,有效保障了校园招聘会的顺利开展,维护了参加招聘会学生及招聘单位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消除不良因素影响

1.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加强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是校园安全工作的基础。校园环境安全事关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事关社会的安全稳定。为此,各级政府要对学校周边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生活、工作秩序或者危害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营业性商业用房,严格审批,强化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可牵头成立“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织教育、公安、消防、交警、城管、文化、卫生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的流动摊点、网吧、KTV、歌舞厅等影响学校安全的场所进行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高校安全制度篇10

优化育人环境,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校为主体,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总结:学校安全工作。

一、加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学校平安的责任。落实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做到校长亲自抓,总务主任、德育主任具体抓,法制副校长配合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把创建“平安校园”列入学校工作计划,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为学校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和构建校园及周边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学校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日”、“119消防日”、“综治宣传月”等活动,对师生进行交通、消防、游泳等活动的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防范及自救能力,减少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认真做好校舍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严防事故发生,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容易引发火灾和存放危险品的重点部位及人员集中的场所要重点检查,对消防设施要定期维护更换,确保消防器材的完好;加强食堂、宿舍等重点部位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

三、加强法制教育,推动依法治

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扎实地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拓展法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教育制度,实现法制教育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推进依法治校奠定基础。不断探索新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互为推动、互为补充,力争取得最佳实效。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发现和纠正师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并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探索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学校加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青少年的保护和维权力度,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工作总结《总结:学校安全工作》。

加强了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建立教育和管理并重的工作长效机制,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一是配合公安等部门,抓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二是争取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大力倡导“爱心”教育,加大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的力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和措施,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强化学生课间和午休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三是加强对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障碍、行为有不良、体质有问题等“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树立“转化一个特殊学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样光荣”的观点;对“特殊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家访并与学生谈心,掌握其思想变化过程,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学校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严格校外活动的报批制度,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严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落实“综治”措施,建立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把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活动纳入安全工作总体规划,落实社会治安防范措施,加强防范和非法宗教对校园的渗透,建立和完善学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管理长效机制,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意见,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严格按有关学校安全与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好交通、体育活动、消防、大型集体活动、食品卫生、卫生防疫、校舍、校园周边环境等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学校及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出现的新问题,加大学校及校园周边安全防范力度,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努力消除学校及周边各种不安全因素;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重视宣传教育。学校重视抓好师生安全教育,做好宣传教育和防范工作。每到寒暑假印发告家长书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每学期组织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禁毒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经常性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请派出所同志和法制副校长来校作专题讲座。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