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3:00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儿童美术;绘画创作;培养

面对即将入学的无数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学生,如何从中找出较聪明的一批学生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其一,对一至三年级的学龄儿童进行智商测查。其二,对他们进行绘画测试。

只要教师稍关心一下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他们涂鸦在墙角、地上或心爱的书报上的“大作”。这些人像、动物和景物画得多么单纯、天真、赋予幻想,每条线又那样粗犷、简练、明快,多似《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不知教师可曾注意到,学生作画时那样认真,那样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就连陌生人在旁围观时,也不胆怯、畏惧。每当他们的大作告成之时那种得意忘形、兴高彩烈、手舞足蹈的神态,又是那么天真、无邪。这说明学生用他们的绘画技术,来表现对周围世界的再认识。喜爱绘画是儿童的共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儿童进行探索性的绘画测试。

一、启迪性的命题

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命题应易被儿童接受、领会、理解和发挥,能测出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我选定这样一组简单的几何图形,即:“O”“D”“”“”和“”。在每份试卷上印上其中一个图形。

二、轻松愉快的应试

测试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进行,不给儿童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要求他们看清自己试卷上的图案,比一比,谁在原有图案的基础上,改画得更妙、更巧,比谁画得美,画得快(限定时间为10分钟)。通过座次和试卷的组合,使前后左右参加受试的十名儿童,在他们的视线内见不到相同的图形,有意地制造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三、忧心忡忡的家长

被隔离在试场外的陪同家长们,当他们获悉测试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时,都为自己的学生操心,有的说自己的孩子要交白卷了,有的讲题太难了,有的说要求过高了,有的气愤地评论这是刁、难、怪。

四、别开生面无一类同的答卷

“O”画成太阳、气球、花朵、西瓜、苹果、头像、甲虫、金鱼、扇子……

“D”画出月亮、小船、蘑菇、帽子、雨伞、香蕉、降落伞……

“”画成雨伞、山、亭阁、鱼类……

“”画成房子、箱子、书包、书本、汽车、风筝……

“”画成窗户、屋子、汽车、拖拉机、书包、手帕、旗子、电视机……

除了一张是白卷外,真是千变万化,无一类同,当家长们参观这些作品时,话题变了,“想不到我的孩子这样聪明”“他们的小脑袋真灵”“我真没有想到”……从他们脸上流露出的笑容可以想到,我们的测试是成功的,得到了家长的谅解和信任,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五、从绘画中发现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但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评论这些作品的优劣,应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去探索,从画中去寻找和发现儿童的生活情趣。在这些儿童绘画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儿童画都是现实主义的,他们所描绘的对象,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也是他们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如太阳、水果、帽子、气球、房子、花朵、书包等。在这些画中又可得到第二个结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甲虫、降落伞、鱼类等是书本中学来的,不经过学习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从相同的画题中很难发现他们形象思维能力与观察力的优劣,如将“”绘成雨伞,简单的只添一根有弯钩的柄,有的画出了伞筋和花纹,更巧妙的变化有飞檐有宝顶有柱子的亭子。又如把“O”加线成了一只升空的气球,但同样画气球,有的再补上几圈,加上竖条条成了一串“有色”的气球,更复杂的画上眼,生上尾成了一条活泼的小金鱼。

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试卷中,我发现了一幅独特的画,原有的圆成了一道粉墙中的月洞门,门内墙里有假山,亭阁……线条简单老练,途中远中近三景层次分明,不论构图、布局、造型都属极佳。在十分钟内能画出这样的画就连大人也想不到、画不出。我们与家长面谈后,才知这个名叫安正阳的小朋友,两岁开始学画,天天画已坚持了四年,五岁时作品曾多次在学校幼儿园举办的画展上得奖。

七、跟踪验证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评比,我们从绘画中发现了一批思维敏捷,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的新生,与前面智商测查结果作了对照,发现考核的结论是相似和相近的,也可说是合拍和同步的。一年后对测试优秀的学生跟踪验证,这批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在班级的前茅。教师一直反映,他们普遍特点是:记忆力强,注意力集中,接受领会新知识快,错别字比普通学生少,书写能力比一般学生更出色,可以说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是略胜一筹。如2010、2011年,由全国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展示活动组委会举办的“飞天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展示活动中,我校连续两年组队参加的79名学生的135幅绘画作品分别荣获儿童组金、银、铜奖项。参赛学生的135幅获奖作品全部获得大型画册《全国青少年儿童美术书画摄影作品集》珍藏版的入选资格。

八、为什么绘画好的学生较聪明些呢

智能的高低决定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而接受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通过绘画可以直接训练儿童的观察力;通过绘画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通过构图过程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通过着色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所以说绘画的过程是他们能力的一种综合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智能的提高,而绘画是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已被众多的家长所接受,作为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绘画训练的儿童,入学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一般儿童强。在小学工作多年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凡绘画成绩好的,其它成绩都好。反之,成绩优良的学生绘画能力普遍都不差。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 培智儿童;应用题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目前,培智儿童学校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步计算应用题;(2)简单的连加、连乘、加减混合和两步计算应用题,那么,如何通过应用题教学培养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可行的方法有:

1. 抓“双基”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过程。培智儿童只有具备一定的“双基”,才有能力解答应用题,否则,在概念模糊,算理算法不清,口算、笔算生疏的情况下,一味地对他们施加学习应用题的压力,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抓“双基”,我们首先要做的环节有:

1.1 学习概念。先上“语文课”,把应用题中常出现且表示运算关系的关键字词重新讲授(不管是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如多、少、增加、降低、×是×的几倍等。学习的方法是充分灵活地运用实物或教具等,直观地描述出各字词表示的含义。通过数学课上的“语文课”,应用题中常出现的关键字词的含义在培智儿童的脑海里就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与认识,为培智儿童解答应用题度过“审题关”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帮助。

1.2 学找对应条件。有这样一道题:一车间2011年装配电视机1900台,2012年是2011年装配的2倍,问:2012年这个车间装配电。视机多少台?学生往往会解答成:2011×2=4022(台)。这并不是概念模糊,而是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对应错误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做“长期练习”——用一周的时间,出示各类多量的应用题,特别增加了像上一应用题一类的多无用数字应用题的分量。首先教师自己讲解自己找对应关系;然后老师讲解后师生共同找出对应关系;接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对应关系;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找对应关系。如一道应用题为:英才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5人,四年级有学生40人,三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2人。问:①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②三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解答这类应用题,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时,我们要作下列提示:①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和五年级的学生人数有关系吗?和四年级的呢?②问题中要求的是三、四、五年级的总人数,还是只有三年级的人数?简单的提问如河上架桥,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就迎刃而解了。“小步子多循环”,到每个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较好地过了找出对应关系这一关,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前进了非常可喜一小步。

2. 解决负迁移矛盾 有这样一道题:“明珠小学二年级学生今天栽树28棵,今天比昨天多栽了3棵,问:昨天栽多少棵?”由于“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定势影响,学生大多数的做法是:28+3=31(棵),这就存在负迁移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分四步解决负迁移矛盾,第一步:要求学生回过头来进一步找出表示“多”或“少”一类的数学术语,并一一对应列出,如:多少、长短、轻重、快慢、提高、降低、增加、减少等;第二步:向学生讲明什么情况下、什么内容的应用题会出现以上术语;第三步:要求学生用上表中的各个术语按不同的内容分别组句、编题,特别加重出现例外情况的练习题;第四步:要求学生把自己组的句、编的题逐个加以注明大数、小数、相差数,再口述自己组句编题中各数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解答倒叙应用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动态思维;思维发展;支点;联结点;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32-03

【作者简介】高门杭,江苏省灌云县玉山小学(江苏灌云,222200)副校长,一级教师。

动态思维是一种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出辩证逻辑性,并以变动性、协调性为自己的思维特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动态思维,就是要让儿童分析、想象题目提供的数学信息,形成思维方向,进而对数学信息进行再加工,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儿童的动态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调查:儿童“动态思维”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笔者曾以动态思维为主题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数学教师认为动态思维有助于儿童的数学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60%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动态思维。对于“为什么不培养儿童的动态思维”,答案主要分为四类(如图1):没有意识到,占24%;教学技能缺失,占29%;方法引导不当,占37%;其他,占10%。

(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儿童动态思维的培养被陌生化、简单化和形式化,甚至直接被“冷落在一边”。究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教学理念上的忽视。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满足于计算出正确的数学结果,而忽视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动态思维的培养强调让儿童经历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此方面教学理念的缺失,必然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儿童动态思维的培养被忽视。

2.教学技能上的缺失。

一些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比较深,他们往往采用“题海战术”培养儿童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长此以往,会造成他们缺乏培养儿童动态思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动态思维。

3.教学过程的粗糙。

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培养儿童动态思维的“痕迹”,但往往对动态思维所承载的教学意义认识不够、准备不足,从而导致他们在培养儿童的动态思维时流于一种形式上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走过场,教学效果不佳。

4.教学方法上的片面。

有的教师认为对儿童动态思维的培养只是实践操作,从而导致有些数学课堂动辄就操作,全然不计操作活动的量与度。在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儿童的操作其实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对他们动态思维的培养来说,收效甚微。

二、践行:“动态思维”,赋予儿童思维深度生长的力量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激发儿童的动态思维想象,培养儿童的动态思维,能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找准思维的“支点”,激发动态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做到这些,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关注儿童解题的过程,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态思维。

1.化静为动,激发思维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儿童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运用动态思维去分析、加工、处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9加几》(苏教版一上)

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星期天,猴妈妈到集市上卖桃子。她先拿出一盒桃子,有9个,再拿出4个桃子放在桌上,大声地吆喝叫卖。小兔把猴妈妈的桃子都买了。这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情境作铺垫,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小兔一共买了多少个桃子?”并列出算式“9+4”。在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态思维想象,先把桌上的4个桃子拿1个放在盒子里凑成9+1=10(个),然后用10+3=13(个)。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

教师让儿童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参与到情境创设中,化静态的画面为动态的视频,让儿童通过看形象的动画视频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让他们在情境中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动态想象算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精当点拨,引领思维想象。

小学数学课堂上只让儿童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是无法将儿童的思维引向深入的。因此,儿童动态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进行适时、精当的指导。

【案例2】《平移和旋转》(苏教版四下)

从A点平移到B点移动了几格?(如图2)

(图2)

平移时,数移动的格数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在数移动的格数时,往往容易数点不数格,从而造成解题错误。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割裂,不能串联起数学信息之间的联系,而教师没有找准他们思维的“支点”。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难点,在教学时,笔者引入数轴这一“支点”,引领他们进行连续性的动态思维想象,从而使他们领悟到数移动格数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结果表明,笔者引入数轴这个“支点”,引导儿童进行动态思维想象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绝大多数儿童能够轻松掌握数移动格数这一学习难点,同时感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给儿童提供恰当的思维“支点”,有利于他们轻松掌握学习的难点,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

(二)挖掘思维的“联结点”,培植动态思维

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儿童要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对实际问题提供的所有数学信息进行动态的加工、整合,串联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这样的思考过程离不开他们的动态思维想象。

【案例3】《求圆柱体的体积》(苏教版六下)

这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一道数学题:在一个圆柱形储水桶里,把一段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全部放入水中,这时水面上升9厘米。把这段钢材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求这段钢材的体积。

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儿童开始无从下手,教师引导他们根据题目提供的数学信息,画出钢材位置变化前后的几何图形,动态想象文字和图形中的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敞亮起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动态思维能让儿童对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想象,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使数形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渗透数学“思想点”,延伸动态思维

1.想象先行,培养空间观念。

从培养儿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动态思维。实验操作只有在动态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改变儿童操作“被动回应”的尴尬,才能让他们的实践操作更有意义、更具指向性,从而避免操作的“简单化”和“形式化”倾向。

【案例4】《圆柱体体积》(苏教版六下)

教师出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个立体图形,让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先动态想象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的情形,再让他们动手操作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依次拼下去形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图4)这样,学生自然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图4)

教师注意到了让动态思维先于实践操作而行,不仅激发了儿童探究的兴趣,也避免了他们实践操作的盲目性和简单化。儿童在动态想象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仅培养了空间观念,也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极限思想。

2.经验“再造”,建构知识网络。

儿童的学习是有思维支撑的,思维来自于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而经验来自于他们的前期生活、学习积累。儿童的动态思维需要建立在他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之上,并能够由此及彼对现有的数学学习经验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

【案例5】《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苏教版六下)

教师先让儿童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思考: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儿童在口述思维过程的同时,头脑中也在想象这些公式的演变过程。教师随后动态的课件演示,更加深了他们对平面图形的动态想象,从而帮助儿童在头脑中建构起了推导、转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动态知识网络。(如图5)

(图5)

教师注意引导儿童运用动态思维想象来发现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建构起了推导、转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动态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突出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运用,同时又渗透了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数学思想。

早在三千多年前,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激发儿童的动态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态思维,就是给他们的思维发展找寻一个新的生长点,让每个儿童领悟到经历、发现、探究的无穷魅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儿童思维深度生长的“磁场”,时刻闪耀着儿童思维的灵光。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本顺.数学解题中的动态思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4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最初场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

论文关键词:创造力发展 培养对策 儿童成长 家庭因素 新课程改革 创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有关创造力的概念,在心理学上一直存在着争议。有的研究者强调主观创新,有的则强调创造的目的性,有的将其看作个体活动的产品或思维过程所具备的特征。我们认为,所谓创造力就是指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其中,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一、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

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娇宠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娇宠型的教育方式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易使儿童养成依赖、顺从的习惯,做事无主见,思维懒惰,缺乏创新性,创造力水平低。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营造一种十分宽松、平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可激活儿童的创造动机,让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家长应努力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让儿童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地、轻松随意地与父母交流、沟通,自由表达思想,这样父母也会更容易发现儿童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行为,并及时加以挖掘和培养。

(二)家长期望

儿童创造力的提高与家长的期望有密切关系。当家长具有较高的期望时,即使儿童表现较差,家长也会提供各种机会,并鼓励他们,肯定儿童的每一点进步,这种乐观主义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充分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曾对极具创造力的著名数学家和作曲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数学家和作曲家的童年时期,他们的父母通常都对其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不仅给孩子以热情的鼓励,而且给他们寻找最好的教师,自己也充满激情地参与这些活动。大量的事实证明,家长的良好期望会极大地促进儿童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努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三)父母的行为特征

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者,是儿童仿效最早和最多的榜样。在家庭中,父母本身的行为特点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如果父母长期沉湎于,过分讲究穿着,爱说脏话,处理事情简单粗暴,儿童便容易形成贪图享受,说话粗俗,不爱动脑,行为不顾后果等个性特点;如果父母对人文明热情,每天读书看报,关心与议论时事,儿童就可能同样富有同情心,喜欢阅览书籍,思考问题。

另外,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有错必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妨碍儿童本身创造性潜质的发挥与发展。其实,父母认为儿童做“错”了,基本都是按照成人的眼光和标准作出的判断。假如父母在儿童每一次犯点小错的时候都大动干戈,严加指责,那么就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堵塞儿童的探索途径,其结果必然是扼杀儿童的创造力。

许多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儿童的父母往往兴趣爱好广泛,母亲能平等对人,父亲很少专断,允许儿童与外界发生联系,不僵硬,不恪守教条。儿童在父母这种良好的榜样作用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习得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总之,家庭因素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保障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可能性。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个体具有被人关注的需要,他需要温暖、被人喜欢、同情、尊重和认可,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需要尊重和赏识。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这种信心和力量会极大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当又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的父母因自己的失败而望子成龙,这样父母的失败和严格训练的压力,可能使儿童智力早熟,使他们没有机会去获得一些非智力的能力,而这些非智力的能力却往往是儿童创造力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另外,父母过分关注儿童可能导致不良结果。神童的父母可能不会理解,许多个人必须具有的品质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如果为获得特别技巧和知识而在非正常的“真空”氛围中抚养儿童,儿童就很少有机会去获取这些品质。

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家庭教育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当今时代,家庭教育应该从何处着手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

(一)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

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知识文化环境。知识是滋润智慧的养料,是创造的具体内容和源泉,没有知识便不会有创造的产生。因此,家长应首先注重家庭中的知识文化氛围的营造。另外,家长还应注重加强自身对知识的学习,以实际行动为儿童树立榜样,努力形成以读书、阅报、参观科技博览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业余生活。再者,家长应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图书和资料,并耐心、认真地回答儿童的提问,重视亲子间的互动。这种做法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儿童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更能为儿童树立追求创新的榜样。儿童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便会养成获取知识、渴求知识的良好习惯,进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力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可以说,儿童的内心具有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禁锢,更少顾忌,敢想、敢做,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创造状态。所以,家长应该从外部为儿童提供一个同样自由的空间,即营造一种自由、开放、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这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保护儿童的发问精神和好奇心

好奇、探索、发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力的源泉,要予以尊重和保护。

创造来自于对问题的大胆质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我们应该鼓励、启发和诱导儿童学会质疑,因为这是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我们应该赏识儿童的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不“唯上”、不“唯书”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好奇心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起点。正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儿童才可能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激发起创造的动机。家长应该加倍珍惜、保护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倾向,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

(三)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主张

家长不能要求儿童做一个“言听计从”的“好孩子”,而是要做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思想和愿望的人,这也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为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儿童发言的机会。比如,做事情时征求儿童的意见、鼓励他们与家长辩论等。当然这种辩论并不是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通过辩论让儿童弄清是非曲直,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但营造了民主的家庭气氛,还会使儿童学会自立、自强。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话语权力,鼓励他们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主张。

(四)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性强的儿童,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概念,即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比如,家长可以通过陪儿童玩成语接龙等游戏,来培养他们的思维流畅性。

第二,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思维变通性好的儿童具有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例如,家长可以让儿童尽可能说出报纸的用途(像“学习用”、“包东西”、“用来引火”、“折玩具”、“剪成碎片扬着玩”等),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变通性。

第三,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思维具有独特性的儿童善于打破常规,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比如,父母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一般的故事情节,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按照自己的意思给出一个适当的题目。

(五)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被心理学家誉为智慧的翅膀,它能使儿童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儿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去翱翔。儿童是富于想象的,家长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尊重儿童的想象。

在有意识地开发儿童的创造力之前,家长首先应该允许儿童“离谱”的想法。儿童的幻想世界绝对不是成人眼里的“儿戏”,它是儿童创造力发育的摇篮。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面对儿童不切实际的大胆设想,家长如果嗤之以鼻,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浇灭他们的热情;相反,如果家长对他们离奇的想法表示惊喜,则会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的思绪飞得更高、更远。

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

“画”:绘画是儿童较为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它可以诱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虽然画技不高,却能通过简单的绘画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家长对于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们“想”得越多越好。

“编”:续编故事结尾与仿编创造诗歌,是创造力的高标准体现。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训练儿童续编故事结尾,如“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等等,以引导儿童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

“戏”:游戏对儿童来讲,是发展想象力最好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凭借想象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多种生活情境,自己动手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儿童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游戏的情节具体化了,他们的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所以,家长应帮助儿童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六)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阅读 审美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069-01

一、通过阅读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审美不同于成人,具有无意识和行动性的特征,而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以前开始阅读的。[1]但是,儿童的阅读往往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朴素的感性认识,而通过阅读,可以充分挖掘儿童的感性潜能,使之从感性的美术形象和故事情节认识世界、表达感情;其次,3-12岁儿童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容易出现阅读“滑坡”或“消失”现象,进而影响儿童身心和智力的全面发展,甚至阻碍其一生的阅读能力的开发。因此,对于3-12岁儿童来说,通过阅读充分挖掘和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阅读直接影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阅读,就像乘着作者的翅膀一道飞翔,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风景,体验从未有过的自由。” 这是美国童话作家荷姆斯对阅读的最精辟的解释,不错,阅读不但可以愉悦儿童身心、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影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一、儿童阅读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表明,儿童阶段特别是3-6岁时期,是儿童心理上的松弛期,思维不受任何约束,体现了人类早期最为纯朴的精神面貌,为儿童阅读能力的开发提供了理想的先决条件,阅读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潜能,研究证实,儿童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有明显的差异,具有随意性强、可塑性强、持久性弱等特点。一般来说,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儿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就越强,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第二、阅读能力的培养决定着审美能力培养的物质成果。儿童阅读能力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儿童教育中,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经典故事、神话故事、传奇故事会带给少年儿童温暖、欢快与感动,从而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另外,科普百科、益智游戏等又可以开阔儿童视野、增长知识,这些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成果,而这些作品的产生与儿童阅读能力的高低密不可分。

第三、现阶段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高低日益成为适应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素质,而这种素质越早培养越好,尤其是儿童时期更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开发的黄金时期,通过促进儿童阅读来促进儿童审美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

三、如何培养与促进儿童阅读

1.从儿童本身考察

在人的一生中,早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要开发儿童的“左脑模式”,大脑是人类行为的主宰,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功能各不相同,一般地说,左脑具备语言、数字、逻辑分析等功能,而右脑具备音乐、美术、几何等感性形象的思维。因此,要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必须先从统管该领域的左脑开始,开发和训练儿童的“左脑模式”。首先,要为其创造条件使其深入生活,广泛接触外部世界,拓宽眼界;其次,要引导儿童细心观察,加强记忆,为大量阅读、深入理解作品积累素材;第三,要积极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游戏、活动、为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2.从外部环境考察

儿童阅读受到周围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为了有效的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我们必须了解影响儿童阅读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环境对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成员与儿童交往越频繁,为儿童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父母对儿童关心较多,经常给儿童讲故事,带其外出旅游,为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知识背景,这类儿童往往在阅读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此外,家庭成员对儿童不同的培养方法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影响,比较民主的家庭环境,往往会使儿童养成较为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对儿童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了相对宽容的环境,父母亲的职业特性及文化修养程度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研究显示,我国阅读型儿童的家庭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

2.2儿童图书馆对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

儿童图书馆是少年儿童的阅读天地,是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所藏图书色彩鲜艳、印刷精美、内容丰富有趣、包罗万象、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有精品读物、益智游戏、启蒙教育、科普百科、家庭教育、中外名著等, 都是少年儿童比较喜欢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优秀图书,因此,父母应经常带儿童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书,积极主动去开展一些亲子阅读活动,也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式。

2.3社会环境对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影响

当今社会思维活跃,物质文化生活空前发达,儿童的生活空间也不是室外桃园,除家庭、幼儿园、学校外,广阔的外部世界也是儿童认识生活的客观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社会环境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儿童提供拓展思维能力的空间,一方面,应正确引导儿童面对形形的社会现象,防止不良风气和有害读物污染儿童的心灵。

综上所述,儿童阅读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思维能力等,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对于儿童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童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 绘本 阅读推广 儿童 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如何让儿童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任务。绘本书装帧精美,图书页面富有童真意趣,极富艺术性和渲染力,文字简洁流畅,易于理解,是符合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优秀图书品种,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阅读推广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重任,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利用绘本开展儿童早期阅读启蒙教育工作。

一、绘本概说

17世纪,绘本诞生于欧洲,20世纪30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70年代,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21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在本世纪开始,绘本逐渐被国内关注,因其对儿童阅读的良好启蒙作用被众多家长和儿童接纳和喜爱。美国绘本大师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这样定义绘本: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能存在。

绘本是一种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种类丰富、设计独特的书籍形式,是以艺术表现及图像诠释完成的儿童图画书,以图画的艺术技巧、以儿童读者为诉求对象,以图像诠释主题、概念、情节、角色和情绪氛围等。这种形式不同于连环画、动漫图书或看图识字等的儿童读物。绘本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图画的精致完美,想象和夸张,富有童真和童趣,极具艺术观赏性,绘画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前后呼应连贯地表现一个主题,文字语言生动,简练优美,绘画与文字配合相宜得彰,有一种互动的协调关系,有的绘本甚至不用文字来表现,儿童依然能理解读懂。绘本版式精到唯美,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绘本在发达国家的家庭已成为首选的儿童读物。

二、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

阅读活动是人类从文献中获得信息与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早期阅读教育指0~7岁学龄前的阅读启蒙教育,指在学前阶段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早期阅读教育提倡从零岁开始,甚至有的提倡在胎儿期通过母亲给胎儿阅读进行胎教。5~6岁是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孩子潜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早期阅读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减少阅读障碍的发生,认知与人交往和和融入社会的技能,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人类早期阅读是从阅读图画开始,慢慢地发展为阅读抽象的文字。儿童的阅读认识发展过程与人类的阅读进步历程十分相似。阅读作为人的一种认识能力,需要后天进行教育和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这一时期是对阅读行为的认知、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起始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依赖于他人;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大脑对具体形象图画所传递的信息反映,相对于抽象的符号文字比较敏感,对色彩艳丽的图画感兴趣,表现为喜欢看电视广告内容,动画片、图画书、玩玩具等;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识字有限,图像相对于文字或其他抽象符号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能优先唤起人们视觉神经的感知,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易于理解;身体的各种器官和神经系统处于一个快速发育时期,语言表达、行为动作、思维能力等的差异性明显;且儿童往往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容易转移,阅读兴趣不能持久,阅读时间较短;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行为上缺少自主性,对图书的思想性无识别意识和能力,阅读倾向易受他人影响。

三、绘本与儿童早期阅读启蒙

1.与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

绘本以图为主的呈现形式使它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表达的系统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既能直接呈现世界图景,又能解读、揭示图景的意义,顺应早期儿童表征、理解的特点。绘本的普及能让儿童能够更早、更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同人类的累积性智慧对话。让儿童从中汲取生活智慧,开发智力,认知世界。

2.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绘本属传统纸质文献,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电子书的阅读方式须要借助于电脑、电视、DVD等机器介质。儿童时期是人心理和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与电脑、电视等电子介质接触,会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所以,传统纸质文献仍是他们阅读的首选。

3.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养成阅读习惯

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儿童的阅读习惯需要依靠精心的引导与培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本特有的趣味性、图画的丰富的色彩,想象和夸张能有效地吸引儿童对图书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儿童在阅读时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油然而生,有助于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

4.题材丰富,有助于儿童情商和智商的发展

绘本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日常生活、哲思名言、经典故事、人物传记、心灵感悟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儿童情商和智商的发展。

5.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夸张的想象、丰富的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在阅读中跟随故事情节一起飞舞,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绘本是符合幼儿阅读的书籍形式,极适合用于儿童早期阅读启蒙。公共图书馆应重视绘本的导读工作,加强馆藏绘本资源建设,把优秀的绘本书推荐给读者,利用绘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亲子共读、讲故事、情景剧演出、用图画故事,等等,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让儿童制定正确的阅读目标,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牟群英.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

[2]廖连生.儿童阅读心理探析及其教育策略[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27-29.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儿童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in Preschool Education

ZHANG Shua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

Abstract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in today's societ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re can be no creativity without innovative spirit.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dedicated to research consistent creativity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op probl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creativity before the current school, the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culture medium from pre-start to discuss the creation of pre-school training for childre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ce preschool children to cultivate creativity to provide advice and information.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children; creativity; develop

1 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现状与特点

经过各方面的研究,人们发现,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基本相似,但是会有年龄差异,在儿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性思维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儿童的社会经验越丰富,教育训练越到位,其创造力的提高也越明显。但是也有部分存在创造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因为在成长期间,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失败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压力,而出现思维受限制。

2 学前教育中教育理念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2.1 不注重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育中,有着许多与儿童动手实践相关的事实与故事。爱迪生的故事是广为人知的,爱迪生小时候被学校开除,原因是因为操作化学药品,而他的母亲则不一样,她对爱迪生的化学实验全力支持,成就了后来的发明之王。而中国传统教育中,总会对儿童课堂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随便动手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今的学前教育,就应该重视儿童的动手能力,给孩子自己实践操作的机会,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2.2 苛求儿童的各种行为

很多儿童的家长和教师都声称要塑造孩子规范的行为举止,因此,对儿童的一举一动都要加以控制,要求儿童跟成人一样有着优秀的自控能力,不允许儿童外出与同龄孩子玩耍等等。这些教育观念违背了儿童的天性,摧残了儿童的好奇心、好动性、爱玩性等。成功的教育应该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心理的差异,保护并合理利用儿童的这些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3 学前儿童教育与生活偏离

传统的学前教育不注重教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教育与生活实践是严重脱轨的,把对儿童的教育只限制在书本知识小小的范围内,儿童接触不到大自然,接触不到生活。这样的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学前教育应该带领儿童接触大自然,帮助儿童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儿童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2.4 过分强调儿童行为规范

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因为儿童爱动的天性,不容易受管束,所以学前教育的起步就是教育儿童老实听话,养成孩子听父母,听老师话的习惯,并且教育儿童课堂上不能随便发出声音,不能随便乱动,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管理学生,却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的流程,如果儿童只有听话的能力,而不能自己发现问题,那就失去了创造的起点。

3 学前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3.1 学前教育的自由与民主

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正确的教育方法。学前教育应该给儿童创造自由民主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能力。

在自由民主的条件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儿童也不例外,在没有压力和束缚的环境中,才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激发。目前,国家大力宣扬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离不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有创造力的儿童,就是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前期准备,响应这国家的号召。培养创新能力,就要从儿童开始,从学前教育开始。必须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学前教育中重视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给儿童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3.2 转变学前教育教学观念

在学前教育中,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下转第231页)(上接第190页)给儿童独立自主的氛围,适时启发儿童的创造天性,为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做好准备。

3.2.1 教育“六大解放”的贯彻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六大解放”就是要注重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空间以及时间,让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求儿童能进行自主的思考与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知识与思想灌输给儿童,填鸭式教育让儿童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思考与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而解放儿童头脑,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养成儿童观察创造的能力。让儿童充分地接触大自然,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亲身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吸引儿童动手创造的兴趣;解放儿童的嘴巴,强调的是培养儿童问问题的习惯。对于这个时间,儿童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的天性,引导儿童多提问,只有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解放儿童的双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儿童能对问题与想法付出实践,自己动手去操作,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解放儿童的空间,就要给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给儿童更广阔的天地,让儿童融入到生活中,走进大自然,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只有给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才可以使儿童的手、脑、眼、嘴得到充分解放;解放时间顾名思义,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创造,而不是匆忙穿梭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完全没有时间去发现生活的问题与乐趣。

3.2.2 学前教育注重启发儿童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给学生创造问题的环境,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带领儿童进行问题的解决,给学生创造挑战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促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必要时候可以给儿童提供帮助,避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巨大阻碍而失去信心。

4 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对挖掘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采用创新的方法来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燕,程友伟.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时代精神[J].中国教师,2012(11).

[2] 刘璐璐.美术教育与学龄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5).

[3] 宋京芸.在集体音乐创编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J].儿童音乐,2013(2).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特征;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74-02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主要是相对成年人而言,说其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儿童心理各个方面,而且很多是不易观察的内心世界。儿童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其发展和培养都有着重大影响。新世纪初,我国基础音乐课程确立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换言之,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成中的美和幸福感。基础教育如此,幼儿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看似抽象,但其实施的过程必有切实的论据,这个依据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脱离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志向幼儿灌输知识、训练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话,不仅会扼杀幼儿的音乐兴趣,而且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伤害。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感知觉、思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特征,其特征为:第一,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且年龄越小幼儿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形象鲜明、活动变化的新异性刺激物能够引起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幼儿的注意力。第二,感知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第三,思维。其特征表现在: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那么如何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呢?

一、适应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都相对较差,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感兴趣。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夸张的表情和语气,会使幼儿的兴趣高涨,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会积极参与。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的背面,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出来了,等他们猜出多种答案后,教师再数“一,二,三”,将动物“请”出来,幼儿在猜的过程中情绪被调动了起来,猜对了的幼儿欢呼雀跃,其他幼儿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兴趣大增,很快便学会了此歌。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

二、根据儿童感知觉的发展,通过对儿童听觉训练和培养,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领悟表现音乐。根据布里杰1961年所做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婴儿已具备了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简单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音乐最好的起点是倾听音乐的实际音响,而不是辨认音乐符号和学习识谱。将幼儿浸浴与音乐之中,比教给他识谱和乐理更有助于以后的音乐训练。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上的视听环境,如播放一些短小、风格不同的音乐,要学生听几遍以后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音量、音质变化在听觉上的敏感性。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乐曲的音质及这些音质的不同特点,如小提琴的声音宛如人声的歌唱,长笛的声音犹如鸟语花香等。在对于儿童听觉能力培养上,我们还可以让儿童听赏些音乐大师们的经典作品。

三、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钢琴教育家列昂尼德·巴伦博伊姆提出的三个基本要求,即培养儿童弹钢琴的技能;注重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听觉,发展其音乐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这三个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但是很多教师则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应用这三个要求。

一、启蒙阶段是儿童钢琴教学的关键阶段

笔者认为,在对儿童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强调的是儿童学钢琴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加强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以及即兴演奏和创作的能力。在不同的时期,儿童学习钢琴演奏也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在17、18世纪期间,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儿童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儿童能够演奏各种音乐作品,还要求他们能够 对音乐作品进行第二次的创作,使其在不同的场合同样能够演奏;

其次,在十九世纪,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重点要求儿童的弹奏技能要非常高,使他们面对不同难度的音乐作品都游刃有余;

最后,自上个世纪以来,对于儿童音乐的教育越来越普及,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儿童具有较高的演奏能力,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造性表演能力,将儿童潜在的能力激发出来。

二、培养儿童创造性音乐思维的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家在演奏某一音乐作品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它主要是将各个音符复杂的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听者的心理感受都是由钢琴演绎者决定的。而钢琴演绎者的个性特点、文化内涵、知识水平、艺术趣味等是作品演绎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抽象的事物,那么钢琴演绎者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将这一抽象的事物表现出具体的内容,使人们更够直观感受到。目前,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养儿童的演绎技能,反而忽视了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音乐思维,这就无法真正提高儿童的艺术水平。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音乐思维:

1、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但是我们还需要重视的是儿童对作品的在创作能力。一个成功的钢琴演奏者,演奏技术必然重要,但是还需要在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以及文化内涵融入在其中,这样才能够使音乐深入人心,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具有艺术感染力。在启蒙阶段,我们更加需要对该素质的培养加以重视,否则就会导致儿童只懂得弹奏而无法感染到人们的内心。

2、提高儿童的信心与兴趣

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逼迫学生练习钢琴,而是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喜欢钢琴,与钢琴交朋友,让他们习惯练习,这样才能够培养儿童的能力。

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需要,必须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良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进程与步骤,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新的曲子时,不仅仅要注意新曲子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要考虑到学生最终是否能够完成这一曲目,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求钢琴教师非常熟悉钢琴教材,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良好的教材组织结构,了解不同教学进程中前后衔接的教材在音乐知识、弹奏技术、音乐感培养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钢琴水平及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安排保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良好、持续的学习动力。

3、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教育

儿童音乐表现的动机各式各样,而且还因年龄而异。所以鼓励儿童音乐表演刨造力的方法也应该多样化,并与多种情况相适应。在这些情况中圣兰伯尔强调的学员的个性和成功与不成功行为的具体情况。在当代,要求客观、全面地分析学员音乐表现的呼声很高。对学生成绩和错误进行明智而善意的分析,可以成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其音乐思维发展的有利因素。一般说来,每个教师,在他夸奖或者责备一个儿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他的个性,至少当事情涉及到某个年龄的学生时,夸奖可能使其从此更加努力,也有可能使其变得更加自负。不适宜的责备同样会产生有害的结果。总之,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一一是过于着急,还是由于不应有的马虎;要弄清楚,儿童为什么成绩上不去一一是因为能力差,还是偷懒等等。

此外,对勤奋、扎实的儿童要多加鼓励,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即兴发挥的能力;对天资聪颖的儿童则要注意加强技术练习,在不扼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让他们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对年龄偏小的儿童要注意选择明快的作品,注意更换练习的内容和掌握学习的节奏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则要注意让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

以给学生安排作业为例,对钢琴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往往乐于接受或容忍较难的作品,而学琴兴趣较差的学生则不愿意接受那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作业。有的学生成就感意识较强,希望通过钢琴学习的成就获得心理满足,这样的学生往往把驾驭一首非常难的作品看做是获得更大满足的条件,因此愿意教师给更难的乐曲;反之那些成就意识较低的学生则没有很多目标的吸引力,因此对较难的乐曲往往觉得是一种负担。这些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都应该是教师在决定作业难度时的参考因素,否则就会由于受到动机方面的阻力而影响整个教学安排与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我们在培养儿童创造性音乐思维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对各种教科书、钢琴教学方法加以分析,从而总结出钢琴演奏入门教育的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钢琴教学的基础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还必须作出大量的辅助研究。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中国儿童音乐意识程度的音乐和语言材料;要确定欧亚传统音乐语言的基本规律,以便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被儿童掌握;还要顾及现代中国儿童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对学校提出的目标等等。总之,深入地分析、适当的借鉴一定会有助于提高我们钢琴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0

一、 游戏状态说

西方“游戏说”虽然始于康德,但是它真正的提出者则是席勒。席勒认为真正的游戏即审美游戏,他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在审美游戏中艺术才产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它是游戏冲动的产物。

“游”的精神却在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分。孔子说“游于艺” ,孔子的“游”已经包含了自由的思想。然而,孔子的“游”侧重在对“技”掌握。“所谓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觉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自由审美感” 。由此可见,孔子的“游”虽有游戏之意,却是一种附属的行为,“游”的目的不在“游”而是一种实践中的“学习”。

真正开创了“游”的先河的是庄子, “游心于无穷”“游乎天地一气”“游无何有之乡”“游刃有余”等。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之“游”与席勒的游戏说非常相近。《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 现代儿童画创作状态分析

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使得许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技法、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现代儿童画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儿童画强调自己直观感受,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海德格尔认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 现代儿童画更注重对于孩子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画画应该是不受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画画与其他游戏一样,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他们不从物体的外貌上追求形体的透视、比例,尽情夸张,却收到意外的效果。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天真稚拙的、热烈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风格,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著名美术家、社会活动家蔡若虹曾指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同时还需要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现代儿童画是在宽松、自主的创意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尽情地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式创造性地表现美。这种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下发展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方式,都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无一定答案,不墨守成规,也拘泥于传统方式,可以奇思异想,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材料也具有充分的自由性:纸巾筒、纸盒、一次性筷子、冷饮棒都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在从现实生活到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思,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工材料五花八门,方法也多种多样,一块布、一张纸、一个盒子……都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随意创作,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会观察、思考以及动手能力。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画家,但创意思维对孩子的终生都有益的。

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作表象等各方面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在欢欢乐乐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联想和想象力。

三、游戏状态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

1.每一个课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以便更好的完成学科任务。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游戏状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掌握好游戏状态的度。这种“游戏”是有着目的性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的到启发,而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玩”,虚度时光,这中间同时需要学生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游戏状态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配合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儿童绘画本身并无好坏,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手段。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启发联想、鼓励独创。教师要摆脱习惯性的教学程式,尽量少做或不做示范,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

小结:现代儿童画不拘常规,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对于美术创作而言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美术的教学本来就以其灵动活波而引人入胜,相对来说它比别的专业更加具有趣味性,富于想象和启发。长期的紧张压抑,导致了放松的艰难和游戏感丧失。况且联想与创造虽是人性的本能,可是后天的有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回到生命的原初,以轻松的心态,在游戏之中,不断发现,不断繁衍,获得摆布形态控制画面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把握这种游戏状态的度,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相结合,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实现创意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明哲.形态繁衍——图形创造能力训练.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