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十篇

时间:2023-11-02 17:37:13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1

 

经过比较详细研究Alphago的算法发现,它在布局阶段的前20步采用人类经验,之后开始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学习的权重,变得更加的理性以及所谓的大局观。由于围棋的复杂性,Alphago也不能在每步都能精确地知道当前棋盘中所有下法的胜率。所以,他采用的是在可以期待的近期(20步以内)综合价值和胜率会超过50%的走法。从这几点来看,这次的机器战胜远超过国际象棋中人类被战胜的意义。Alphago的算法是一种新的适应机器的思维,发挥了机器的强项,弥补了机器的短处。这非常让人感到害怕、悲观和失望。因为,人生就是一盘棋局。如果50年后,有一个智能科技机器助手,它不能告诉你最终的未来,但是可以告诉你在几年内的未来,你该如何是好?那这是不是一种宿命论?事实上,笔者在教授数据分析课程的这几年中,一直在宿命论和未来不确定性两种相对的观点中摇摆。数据统计已经有足够的算法和可靠的实践在某些方面做出人类无法预计或预见的准确预测,只不过那些领域还很小,比如,库存的预测、销量的预测,等等。数据已经在显示其巨大的价值,而一旦数据预测技术能够输入足够多的变量,采用类似Alphago或更加高级的算法,进而对你个人、你所在组织、公司、国家的短期未来甚至是长期未来做出80%、甚至是90%的准确预测,你会怎样去接受这样的未来?!当然,不确定性仍会存在,这是一个好消息。在此,我对Alphago事件尝试做一些思考分析。

 

一、Alphago战胜人类的几种可能的基础

 

1.Deepmind公司用十年的时间磨练,修改算法,虽然在算法上没有创新,但是如何融合已有算、如何调整权重等多个方面,仍然是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

 

2.Google拥有超级大量的计算资源供Alphago的使用,也就是说目前机器学习的过程非常的耗费时间以及计算资源。按照以往的经验,20年内,我们使用的桌面型机器就应该能够支撑起Alphago目前所需的计算资源。从现在开始,再过30-40年,可能Alphago这个“古老”的程序只需要几天就能完成现在几个月所需的机器学习时间。

 

3.在硬件上CPU和GPU的协同调度,以及分布式的运算的运用,大大加快的计算的速度。这也是近几年软硬件基础发展奠定的基础。

 

4.Alphago 在击败欧洲冠军时进行了严格的保密,说明当时Alphago团队当时也并不是很自信能够战胜。事实上,我认为,在这次比赛开始前,他们仍然没有这个把握,仍然应该认为是一半对一半的胜率。但是,哪怕输了,也没有关系,反正继续让Alphago学习后再提升。

 

5.Alphago对战时采用方式近似的模拟了人脑的信息的处理方式,只不过速度更快。所以,Alphago也不能百分之百的胜率,但是随着学习的时间不断增加,最终会远远超过人类。

 

二、Alphago围棋人机大战事件将会产生的影响:

 

1.个人,组织,公司,国家间的竞争将会更加重视人工智能的策略参考。人类的思考开始依赖于机器的理性,人的决策变得更加的理性,情感的因素会不断下降,也意味着更加没有人情味。这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进化进程。

 

2.人与机器的关系需要重新的思考,人应该如何同机器共存。

 

3. IT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将大规模增长,而有些行业将大规模失业。

 

4.基因技术、可控核聚变、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这些技术都将对人类产生重大意义的影响,但是如何控制好这些技术将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否则任何一个技术都可能毁灭人类。为了控制好这些技术,需要从现在开始立即进行大量的辩论及监督审查。

 

5.Alphago在最终在决定某个落子的评分中,其权重为人类经验参数同左右互搏这种机器学习得来的概率参数各占50%。Alpago团队曾经调整过不同的权重,但是经过实验发现各占50%时的最终胜率最高。这一数据是否在暗示,如果要战胜人类就必须首先理解人类的思考,否则就无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在理解人类思考的同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继承人类的弱点,这也是Alphago最终会有失败的一局。另外,在具体的步骤中,也不是每步都是完美的。可能这也许是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但是可能无法毁灭人类的重要一点。因为,如果人工智能自己最终学会思考,相信人工智能最终会参透,或许最符合人工智能自身的利益生存方式是同人类共存,而不是消灭人类。

 

三、Alphago围棋事件可能对教育领域的产生的影响

 

1.Alphago算法有较强的通用性,但也有很多的限制。首先为了更加精确,需要大样本量的学习,Alphago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在学习现有人类棋盘的基础上,开始自己与自己互博,加快学习的速度。这点在通用领域中实现有一定的难度。在教育领域中,目前比较适合Alphago算法快速进入的领域的是在线课程的学习。

 

2.在线课程的学习目前来说仅仅完成了内容的提供,如何编排现有的课程已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这点目前还没有引入人工智能方法。如果引入,将会对教学的方法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线下课程顺序的设计安排。

 

3.多媒体材料的类型的挖掘,不同类型的媒体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有助于通过大数据分析统计出在认知不同阶段采用何种类型的教学媒体效果最好。

 

4.个性化的学习,引入Alphago算法后的人工智能,会为个性化学习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摄像头对学习者情绪的监控,结合学习过程中不间断的学习效果的评估,可以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

 

5.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会对分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学习的进度快慢会非常容易的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分类,教育会不知不觉走向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

 

6.目前,已经有在线课程网站同招聘网站结合的构想,利用在线学习的记录,为雇主提供是否雇佣的参考。未来可能会更加大规模地出现该类现象,未来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也可能会更加依赖机器或网站记录的学习过程,同时造成新的学习能力歧视。但是,这样针对个体的不公平,却可以带来整个组织以及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将来如何面对这样的不公平,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7.Alphago通过在线教学领域的挖掘最终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传统的教学。如在教师多媒体的选择标准、课程顺序及进度的选择。但是,在远远没有量化的教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而一旦传统的教学领域被量化,如学生的表情、情绪、反应等,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将同今天的围棋一样,不得不慎重的思考接受一个类似上帝的理性的人工智能的建议。另外,最快掌握这一技术的组织和国家,将获得先发的优势。

 

四、Alphago围棋事件可能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产生的影响

 

1.大量的主要是重复性的工作,尽管需要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的工作,将会在30~50年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些职业中的低层次职员将被大量地解雇。这一点提醒职业教育的层次需要不断地上移,为符合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及保证国家的竞争力,职业教育中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将逐步加大。

 

2.工厂的工人将被大量的机械手臂代替,全自动化的工厂将越来越多。尽管处于迈向老龄化的社会,却并不能保证年轻人足够的就业岗位。IT产业的人力需求将越来越大,各个产业的从业者都将储存一定的人工智能的知识,以便同智能机器助手更好地共存。

 

3.职业教育的过程将更多地信息化,如教学资源库使用将更加类似于在线教学。通过物联网技术,教学的过程被更加地量化,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实现较高精度的量化,实践教学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但是,工业领域的职业中的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下降,由于机械臂的大规模采用,实践教学将被机械臂的操作实践教学大规模替代。对于人工智能分析、操作以及针对不同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能力将成为大部分职业必修的课程。

 

4.有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机器思维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的思维的方式,理解这种更加冷静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不是万能,也会犯错,需要保持警惕,不可过分依赖人工智能。

 

5.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中需要充分的讨论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智能机器,应该拟物化的看待智能机器抑或是拟人化的看待?如果拟人化的看待,那么,拟人化到何种程度?如果面临险境,是否会因为情感因素去拯救智能机器而牺牲自己?等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2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和市委市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任务,高水平推进我市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制订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历次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工具手段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高效协同构建教育数字化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水平,优化教育服务,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改革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立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顶层设计、整体智治、综合集成、注重应用、唯实唯先。

(一)上下联动。积极对接省、市工作专班,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桥梁作用,实时跟进落实全省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的总体安排和任务要求;研究各层级数字化改革的场景需求,加强对县(市、区)和学校的工作督促与指导,将数字化改革推进到教育系统的每个角落,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场景化建设应用有机结合。

(二)左右协同。密切对接市级数字化改革相关工作部门,结合市数字化改革的任务要求,推进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实现市级层面的应用与数据共享统一规范、互融互通、综合集成。

(三)融合创新。从教育实际和教育规律出发,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教育理念、制度、技术、方法、应用、模式等方面创新,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系统推进。聚焦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坚持全省教育系统“一盘棋”,运用系统性思维、系统方法在教育领域的网络平台、场景统筹和数据标准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步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字化改革。

三、改革目标

突出丽水教育整体智治,与全省同步推进“教育魔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治理、教育教学、民生服务广泛深度整合。教育行业数字基础设施稳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日益成熟,贯通各教育阶段、覆盖各治理场景的教育大数据逐步丰富,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持续完善,数字化、空间化、一体化的教育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一年出成果”:2021年底前深入梳理核心业务,跨部门业务一件事集成。完善“浙里办”服务事项,搭建“浙政钉”工作平台,优化“丽教钉”内部应用集成,丰富教育数据仓,建成教育驾驶仓,已有信息系统和服务事项接入数字社会系统等数字化改革窗口,实现核心业务数字化。

“两年大变样”: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教育领域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数字交换与共享服务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应用建设指导,推广全民数字学xxx台应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全社会体验教育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初步成果。

“五年新飞跃”:2025年底前,教育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基本覆盖,形成上下贯通、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局面,教育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取得突出成果。

四、改革任务

根据“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目标要求,按照“以用促建、共建共享、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建设原则,贯彻全省数字化改革“152”工作体系和教育魔方“136X”架构体系要求,完善“两掌”和“四横四纵”建设,推进我市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现教育行业“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

(一)发展数字教育新基建

1.教育行业云网端一体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信息网络技术,做好教育系统行业云与政务云、视联网,教育专网与政务网、教育无线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省厅行业云网一体化建设,实现“多云融合、多网互通、多端智联、应用支撑、统一管控”的教育现代化网络及应用框架体系。

2.丽水教育数据仓建设。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和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建成面向市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服务的教育数据仓,加强共享开放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实现教育数据动态汇聚,授权使用,以教育数据共建共享促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

3.“丽水数字教育”综合平台建设。加强一体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统一教育系统用户身份认证体系,整合教育应用系统,建成“丽水数字教育”综合平台,实现教育现代化评价与监测。

4.深入实施智慧校园建设。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建成一批基于新基建的智慧校园示范校。积极推进新型教学空间(含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教室)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进一步完善精准教学的支撑和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构建家、校、社沟通新途径,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5.打造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教育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优化应急处置工作指南和处置流程图。强化网络管理员、信息化系统管理员、全体教育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态势分析和预警工作,提升网络与信息的防护能力。形成严密可靠的应急处置、网络安全协调防控、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基础设施、教育数据、业务系统、信息内容安全。

(二)构建教育整体智治新格局

1.提升“掌上智治”应用能力。按照“数据融合、流程再造、业务协同、系统重塑”的要求,进行核心业务梳理、跨部门一件事梳理,进行场景化应用梳理,推动教育领域业务数字化。优化“丽教钉”教育内部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浙政钉”、“丽教钉”两个掌上(前端)平台建设,提升“浙政钉”机关内部协同办事应用水平,促进教育行政智慧管理。打造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工作协同场景,充分利用“浙里办”、“浙政钉”、“丽教钉”,推动“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综合应用集成。

2.实现数字教育智治一张图。根据教育数据仓和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应用需求,建立以关键指标驱动的市、县、校、班、生(师)五级的可视化应用视图,形成集教育决策、数据分析、动态展示、研判预警、综合应用等功能的教育驾驶仓,实现教育评价与监测现代化,呈现教育智治数据大屏,形成教育智治和民生保障一张图。

3.构建数字教育现代化监测体系。通过多部门协同,开展招生预警、校园安全、疾病联防联控、研学实践、民办培训机构监管、教育督导、健康监测、智慧食堂(同菜同质同价)、学业水平监测、安心上(放)学等教育全领域应用和业务数字化,有效集成监测数据,打造教育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

4.创新数字教育应用项目。优化丽水教育人事管理系统,探索数字化教师学院建设,推进教师积分制管理和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构建教师培训、教学研修、教育科研、教师评价、成长规划、资源管理等业务模块,实现教师教研一体化、区域协同研训、教师成长智能规划,打造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形成师、校、县、市四级分析决策数据,获取学校、教师的教研训发展画像,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成长、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三)提升教育民生服务新体验

1.推广“学在浙江”应用。根据省教育厅和市发改委的统一部署,省市县协同完成“学在浙江”、数字社会系统等平台建设与应用部署。推广“学在浙江”应用,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帮助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社会,打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

2.提升掌上办事服务水平。在“最多跑一次”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果基础上,优化“浙里办”面向社会教育服务事项,围绕入学入园、教育缴费、教育资助、放学后托管、中高考优待、学区预警、民办教育信息服务等民生服务体验。推动证明办理等服务事项智能“秒办”。

3.培育“X”个场景化应用。以花园云为基础探索教育领域场景化应用建设,以数字社会平台为基础,协同推进未来社区与数字乡村教育服务。借助数字化改革建设应用新动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打造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 

1.数字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奖励机制,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继续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应用。深化教育“山海协作”,开展城乡结对优质教育服务行动,创建融合型、共建型教育共同体,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校区间、共建型教育共同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城乡同步课堂、空中课堂,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深化精准教学。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深化精准教学,推进小初高补短提升、培优创建工程,深入开展学科教学、实证教研、个性化学习、智慧评价等实践方式,提供数据智能分析与推送,形成一生一师一方案。健全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的采集和汇聚机制,通过深度挖掘和多元分析,实施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与监测,帮助教师更精准的“教”,学生更精益的“学”。

4.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建设。依托数字化教师学院平台,发起网络协同备课服务,实现跨越空间、多教师同备一节课,记录修改痕迹、记录参与教师名单、选择备课模块内容、分享备课内容。组织教师参与在线教研,跨越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加入教研活动,支持跨校跨区域开展,系统记录教研全过程、参与教师、参与成效、案例与实证,转成教研成果,归集到教育资源中心。

5.加强教育评价监测。完善教育评价与监测机制,建立教师、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等个性化、过程性评价与监测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部署,统筹推进。成立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专班,负责协调推进和组织实施各项数字化改革任务,专班下设办公室,做好具体任务工作的对接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任务体系与工作体系,确定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与支撑部门,明确工作任务清单,层层细化任务颗粒。

(二)实施清单管理。实施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制订数字化改革跨部门跨层级、可综合集成、可跟踪监督、可量化评价的结构化任务清单,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挂图作战,逐条逐项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建立动态的台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干一件成一件,形成滚雪球效应。

(三)督查督办机制。加强对各县(市、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的指导及督查,强化对职能科室的交办督办机制,系统谋划,业务协同,整体推进。建立健全考评督查制度,积极争先创优,结合各地报送数字化改革工作报告和实际工作落实情况,每月进行评价通报,每两个月进行工作督查,考评结果计入年度综合考核。

(四)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丽水数字教育顶层设计架构,以综合集成的理念,明确各层级建设职责,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共同建设、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丽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王  平  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叶伟勇  党委副书记

严金华  党委委员、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

马佩华  党委委员、专职副总督学

王伟平  党委委员、副局长

桑文勇  党委委员、副局长

戴一仁  党委委员、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

叶旭华  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

成  员: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市直各学校党政负责人,各县(市、区)教育局长。

丽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数改办”),数改办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数改办由王伟平任主任,蓝永明、孙晓敏任副主任,周伟华为联络员。

2021年丽水市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要点

 

序号

工作任务要点

工作层级

任务描述/目标

牵头部门/科室

协同部门

1

教育魔方工程建设

省-市-县

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省、市、县协同,共同推进教育魔方工程建设,深化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建设与应用。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2

学在浙江平台建设(市级任务)

省-市-县

1.参与“学在浙江”平台建设,建立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丰富教育资源,建成全民学习空间,建立可信数字学习档案,打造全民数字学xxx台。

2.做好数字社会系统教育领域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学区一张图、入学入园、中考成绩查询、中高考优待、教育信息查询……等应用部署)。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相关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3

推广学在浙江平台应用

省-市-县

充分利用“学在浙江”平台建设成果,鼓励各类教育机构提供面向行业的优质继续教育服务,融合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赋能线上线下学习渠道,面向老年人开展智能技术应用教育常态化的培训服务,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

职成高教处

 

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基础教育处、在丽高校、老年大学、社区及相关政府部门

4

数字政府建设教育领域相关工作

省-市-县

结合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做好教育领域数字政府建设事项内容(如智慧食堂、教育提质、教育学位供给……),推进教育领域政府数字化工作。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5

数字社会系统建设教育领域相关工作

省-市-县

对接市发改委,做好教育领域数字社会系统建设好场景化部署工作的协调与联系,做好相关应用推广。

办公室

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院、基础教育处、职成高教处、人事处、计财处。

6

参与丽水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与应用

市-县

做好教育智治驾驶舱建设,协同市数转办做好花园云(城市大脑)教育领域可视化相关应用;做好花园码及场景应用建设与推广。

教育技术中心

计财处、人事处、安全处、基教处、职成高教处、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7

教育数据仓、驾驶仓建设

市-县

教育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数据共享开放标准规范建设,教育智治驾驶舱建设,建成一体化的数据资源和应用体系,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8

丽水数字教育建设

市-县-校

1.建设一个部门综合应用管理平台,部门所有的自建系统都纳入到该平台统一登录和管理;

2.建成教育大数据仓和教育数据驾驶仓;

3.校园安全风险管控“三化”模块;

4.教育数据管理与运维模块;

5.教育大数据监测服务模块;

6.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模块。

教育技术中心

计财处、人事处、安全处、基教处、职成高教处、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9

一件事改革

市-县/校

深入梳理教育一件事服务,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集成教育事项一件事服务,做好最多跑一次建设与应用推广。教育服务事项全过程监控、好差评等管理。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0

深化机关内部协同办事服务

市级

合并入口一键网办,用好丽水市机关内部协同办事平台,申请人和审批人对教育系统上线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实现0次跑和高效率网办。做好“好差评”闭环管控。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1

教育政务服务

市级

优化教育服务事项,注重用户体验,统一教育政务服务事项网上、掌上办事标准,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强化教育“一件事”集成服务,提升浙里办、浙江教育政务服务网服务响应能力,推动高频教育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智能“秒办”。强化各类业务服务属性,推动行政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及学校的教育公共服务集成优化、主动服务。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2

掌上钉(浙政钉、丽教钉)工作平台建设与应用;

省-市-县-校

1.做好浙政钉、丽教钉用户体系建设;

2.做好浙政钉、丽教钉工作平台搭建;

3.做好丽教钉与浙教钉的对接。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

13

智慧校园建设

县/校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75%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创建。

教育技术中心

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4

探索数字教师学院建设

市-县-校

谋划全市数字教师学院的建设,开展各模块的建设与试点应用。

人事处

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中心、基础教育处、职成高教处、计财处、教育督导室

15

教师积分制建设与推广

市-县-校

深化教师积分制管理,并形成我市独具代表性的应用。

人事处

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6

互联网+义务教育

市-县-校

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应用。

基础教育处

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院

17

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省-市-县-校

省、市、县、校、班、师生五级联动,共同推进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安全、教育数据安全、业务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8

数字化改革其他体系涉及教育的相关工作

省-市-县-校

数字化改革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数字经济、数字法治等系统建设涉及教育领域的相关工作。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9

数字化改革场景创新应用建设

省-市-县

揭榜挂帅,积极开展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建设与应用。教育魔方X场景创新应用。

办公室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智库;“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6-0041-04

一、引言

(一)时代背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

2015年5月由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实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规划。文件指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1]。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人作为创新的主体与核心,创新驱动的力量在于人,质量的控制、提高依赖于人,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的观念转变与实施的重心也是人。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归根结底是“人力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迈进亟需具有创新思维和跨产业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赋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于原有定位的新内涵:创新型与复合型。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客观上造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2]。然而,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需要[3]。根据人社部对部分城市各个季度人才流动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中所提,2015年至2016年第二季度,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供求比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见表1。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必须直面的挑战。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智慧源:职业教育智库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为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智库建设”。2007年1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对中华职业教育社《关于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情况专报后作出批示:“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基于职业教育政策和舆论的公共需求,基于市场经济多元利益格局下民众的现实需求”,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时代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规格、对象、质量、方法途径等改革的需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需要职业教育智库这一‘独立思想的盒子’提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案”[4]。职业教育智库是指由职业教育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从专业化的角度,客观、科学地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的教育研究机构。建设职业教育智库,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战略决策咨询,使科学决策依赖科学咨询,最终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二、职业教育智库的内在功能

(一)启智:为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提供思想源泉

“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全产业链式的,重新阐释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办学观念,要求我们反思现代职业教育如何满足制造业智能型、高端型对人力资本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新要求。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较高的学历或专业知识、技能,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运用良好的自我应变能力对自身加以调整,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5]。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从“制器”到“造人”的转型,强调对人才自主创新意识、灵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既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探其未然、追求超然。复合型人才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高端制造体系的要求,文件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代表着我国制造业高端层次的主攻方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衡量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处于哪个阶段、完成进度如何的量化标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共同l展的第一步。

(二)规划:为改革职业教育实施主体提供转型路径

在现有阶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可以从职业教育实施主体转型进行探索。首先,稳步推进具有制造业行业背景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在充分考量地方行业特色与建设重点的前提下,在部分学科应用性较强、具有发展潜力与转型基础的高校试点改革,比如地方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可以优先试点。其次,鼓励部分办学成熟的高职升格,这类学校事实上在培养一线技能人才方面更具教育实践经验,基本具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再次,通过高职与地方本科联合培养的方式,可以发挥两类高校各自优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整合,避免单兵作战造成的重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最后,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共同指导职业教育,培养社会需要、市场契合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践行:为变革职业教育组织模式提供改革方案

为实现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担负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形式及课程开发方面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变革。首先,专业设置应紧扣市场需求和产业导向。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思想尚未改变,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要,就业能力偏弱。其次,教学形式的理实一体化,引入现代学徒制,加强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融合理论与实践,在进行理论传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以职业为导向,兼顾学习与工作的要求。再次,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真正融合,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步伐。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深入到课程领域,开发前瞻性强的未来制造业课程――“制造业+”融合式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围绕具体的案例和项目进行,结合当今产业链环节运作过程,运用“互联网+”、共享、开放等前瞻性思维进行理念的更新、生产出创新型的产品。

三、职业教育智库的外在作用

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实施主体,对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进度影响重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涉及的问题范围广,职业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史无前例,迫切需要发挥职业教育智库的作用。为此,应搭建以职业教育为专门研究方向的智库机构,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助力。

(一)明确研究方向,策划“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智库建设,无疑应以服务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下职业教育战略决策为终极追求,坚定不移地围绕制造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素质、技术技能的发展要求,瞄准重大的职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承担起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使命。在研究方向上,要以服务更快更好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开展专业性强、建设性高的专题研究,响应建设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研究课题门类设置、研究内容与方式方法选择、成果总结与使用等方面,遵循“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切实需要,采用“订单式或量身定做式”[6]。战略提出加快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职业教育智库可以其中一个或几个领域为专题,对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组织多学科、多机构、跨区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研究团队。根据不同专题开展研究的难度,建立研究成果的分类培育与孵化机制[7]。对于诸如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工艺等尚未研究,需要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的课题,可以放宽研究期限,鼓励在充分的前期论证和规划之后开展研究工作。

(二)组建研究团队,培养“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究人员

职业教育智库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中国制造2025》是家宏观战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涉及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中一系列复杂、系统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专题研究人员必须是多学科背景的,融合经济、社会、政治及法律等众多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其次,研究视野应成为专题研究人员素质方面的一项评价标准。“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具有阶段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制造2025”及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人员需要具有阶段性与特殊性的研究视角[8]。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研究团队,需要打破现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事聘用制度,建立专题化、项目化的专兼职结合、长短期聘用相结合、单聘和双聘相结合的灵活的人事组织与管理机制[9]。建立“旋转门”机制,作为沟通政府、企业、智库三方的流动机制。“旋转门”机制是美国智库最具特色的现象之一,是指卸任官员会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发挥余热,智库的研究者也有机会到政府担任要职,从研究者变为执政者[10]。在加大人才引智力度方面,可以借鉴“旋转门”机制,聘请专家型领导与同志,加盟智库,嵌入各个研究专题,发挥其熟悉中国制造2025战略,熟悉政府决策过程等方面的优势,做到不拘一格纳人才。

(三)创新研究方法,服务“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究

职业教育智库必须实现由传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向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为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智库开展“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究,通过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减少“拍脑袋决策”,降低由于信息孤岛引发的实地调研不畅,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建立制造业区域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研究成果运用的效度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促进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四、职业教育智库的建设路径

建设一流的职业教育智库有利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深入改革,有利于职业教育战略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其具体建设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新职业教育智库研究机制

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应突破我国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深入改革研究体制,倡导职业教育智库与运作部门加强合作,增强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职业教育智库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不容忽视。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工作尚不成熟,课题研究和招标制度还不健全,职业教育智库仍奉行“订单合同式”的横向课题研究,鲜有纵深探索现实问题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智库的制度化服务形式尚未形成[11]。这种“等候”政府行政部门“下菜单”的研究模式,导致大部分智库研究沦为政府职业教育政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难以提出建设性的咨询建议,违背了智库的建设初衷。为推动职业教育智库建设,应全方位完善职业教育智库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以及研究成果的报送、反馈机制,对接社会基层需要,开展纵深探索,以多种形式、多方渠道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向全社会推广。

(二)加强职业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智库,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智库人才队伍的建设。《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谈到,“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推动政府部门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与一般智库不同的是,职业教育智库的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职业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旋转门”机制的重要作用,重心在于实现政府、企业及智库三方人才的有序流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步走”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职业教育决策方、研究方及作用方三者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智库研究人员由拥有较强政策素养的离退休行政干部、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层及职业教育研究专家三方组成,实现政府“高层”、智库“中层”与企业“基层”三方人才流动渠道的畅通,推动人才资源共享。

(三)拓宽职业教育智库筹资渠道

独立性不仅是推动职业教育智库生产高信度、高效度研究成果,发挥政策影响力的前提,而且是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经费的独立对于研究成果独立性的影响重大。为实现职业教育智库的独立发展,应着力促进筹资渠道多元化,降低政府行政拨款在智库可用经费中的比重,拓宽职业教育智库筹资渠道,提升研究成果的独立性和研究视角的中立性,可以通过自营刊物获得收入,建立基金会、公司、企业和个人捐赠体系等,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专职管理资金,定期公布资金来源与去向,接受公众监督[12]。职业教育智库应制定严格的经费碓聪冈颍并且在制度层面上严格把控项目经费的支出,保证研究的独立开展。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Z].国发[2015]28号.

[2]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3]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4]《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评论员.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智慧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4.

[5]朱晓妹,林井萍,张金玲.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53-157.

[6]庞丽娟.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5(4):4-8.

[7]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国际问题研究,2010(2):13-18.

[8]肖凤翔,付小倩.多主体协同:我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5-10.

[9]肖兆武.关于高职教育研究所定位及职能的一些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4.

[10]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15-20.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4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初阶段,因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国家在课程计划、评价方法等方面未做出严格的限制,这一方面使幼教领域的理论和操作模式百花齐放,同时又使处于其中的教师们时常面临各种困惑。本文试图从汇佳幼儿园老师们面临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的五大领域课程、多元智能课程及pyp课程的异同,以此阐明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应用使三者相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为一所有自身特色的民办幼儿园,汇佳幼儿园在开办之初就思考总体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力争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之上。汇佳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自开园至今,经历了以国家文件为指导的课程,到自主研发的多元智能课程,再到全面引进pyp项目课程的历程。然而,无论是对于不同课程模式本身来说,还是对于一个实践某种课程模式的幼儿园来说,相互之间的融合是必然的,如何实现不同课程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五大领域课程、多元智能课程及pyp项目课程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如何使三者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较好的融合。

一、不同模式的介绍 五大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我国幼教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体系,是国家行政部门规范幼教行为,指明幼教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教育内容以五大领域来划分,这是中国幼教最熟悉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幼教发展的主导思想。

从《纲要》整体来看,涵盖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其中主体部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以五大领域作为分类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与课程实施相关的信息,既可以按照五大领域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实施。同时,纲要的编写专家在提到新《纲要》与旧《纲要》的差异时曾提出,新《纲要》的领域是幼儿发展的领域,侧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描述,旧《纲要》的学科是与知识技能相关的学科,侧重从外部知识系统性的角度对目标进行描述。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将,《纲要》的五大领域体系更多是一种目标体系,不等同于课程体系。

另外,作为全国幼教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在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方面的描述多是原则性的,不涉及具体形式及方法,因此在这两个方面,纲要给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的还仅仅是思想或思路,没有具体操作模式。

多元智能

从本质上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重点解决人的智能是什么的问题,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产品的能力,智力的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然认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教育的作用在于创设丰富多元的环境,促进幼儿优势智能的发展,同时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经典的教学模式以多彩光谱项目为代表,通过多元智能活动区,发现幼儿的优势智能,并通过多种活动促进优势智能的发展;加德纳教授也指出,瑞吉欧教育模式也是表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所以从理论本身角度,虽然没有提出该理论通过那种教学模式去实现,但理论提出者对于实现该理论的课程模式有一定的想法和实践经验。加德纳教授同时指出,多元智能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指导作用,如何实施这种理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去体现,主题形式、多元智能活动区、以一种活动推进多种职能的发展等,都是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

从评价的角度讲,多元智能理论侧重过程性评价,《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一书中强调评价的四个显著特点:

一、在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进行评价

二、模糊了课程和评价之间的界限

三、关注活动的风格特征

四、采用对各种智能一视同仁的公平测量方法

该项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评价策略,如多彩光谱艺术夹,观察、录像分析、建立多彩光谱文件夹等,同时提供了一系列以识别儿童智能强项并引发儿童活动兴趣的活动项目。

pyp项目

ibo的教育宗旨是终身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它倡导国际主义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致力于培养酷爱探究、知识渊博、有人道主义精神的青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旨在通过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世界。

pyp是一个国际教育项目,要解决的是怎样使包含了一定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该项目运作成功的问题,所以,作为项目,它更关注操作层面,其突出的特点是与实际操作的紧密联系,其核心是以有目的的问题教学方法为主导,形成对重要概念(concepts)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attitudes)、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skills)、采取负责的行动(action)。

pyp的十大培养目标为会探究的人(inquirers)、会思考的人(thinkers)、善于交流的人(communicators)、敢于冒险的人(risk-takers)、有渊博知识的人(knowledgeable)、有原则性的人(principled)、有爱心的人(caring)、有开放头脑的人(open-minded)、全面发展的人(well-balanced)、会感悟的人(reflective)。

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pyp主张通过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进行课程的组织实施(six trans disciplinary themes),包括我们是谁(who we are)、我们处于什么时空(where we are in place and time )、我们如何自我表达(how we express ourselves)、世界怎样运作(how the world works)、我们如何自我组织(how we organize ourselves )、共享地球(sharing the planet )。

在实施过程中,pyp提出要融合六大学科知识,包括语言(language)、人文(social studies)、个人/社会/健身教育(personal/social/physical education )、数学(mathematics )、艺术(arts)、科学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 )

从教学方法上,小学项目提供全面教与学的教学方法,完整而具体的教学模式明确指出了学生应该学生们;如何教学以及评估策略,其中关于教学,pyp项目指出要制定计划大纲(我们要学习什么)——教授大纲(我们如何最有效地学习)——评估纲要(我们如何知道是否学到了什么?)。

pyp项目作为全球性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方案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根据项目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依据本国、本地区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并强调突出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征。

二、综合比较

在执行一种课程模式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和认同该课程模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了解其文化背景,与我们所面临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如何理解多种教育和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之间进行选择,取长补短,是首先要做的。

三者的相同之处:

一、都强调儿童个性化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和证明了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在相同的智能领域,人的发展潜力和速度也是不同的。以此为基础,该理论强调在活动中发现儿童的智能强项,促进其发展,并使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这是该理论及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式对儿童个性化发展的突出体现。

在新《纲要》的总则中,这样表达:“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在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这样描述:“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作为起源于欧洲的教育项目,pyp对儿童个性化发展也有突出表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追求结果的统一和知识上的共同所得,侧重儿童通过对同一主题的探究,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学习体验。

二、都提倡以整合的方式实施课程

具体的说,都提倡以主题的形式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形式。这在pyp项目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资料中都有明确的表示,如pyp项目提出:小学项目的核心是提倡以有目的的问题教学方法为主导,六大主题为探索知识领域提供了框架结构,老师和学生在这些主题思想的指导设计课程单元,学生通过这些主题探索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重要的概念得以理解,对基本技能和知识得以掌握,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态度并付诸实际行动。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项目零点项目主要通过多彩光谱活动区的形式进行,但加德纳教授在2004年《借鉴多元智智能理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指出,瑞吉欧教育模式也是最代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模式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主题式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一种课程实施形式。

在《纲要》中,教学内容和实施虽然是以五大领域的形式出现的,但也强调:“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三、都强调评价与课程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策略

三种不同的课程模式都对评价作了充分的论述,都强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评价。

《纲要》中这样描述对幼儿的评价:“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评价方面的专著《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一书中所列举的用以对幼儿进行评价的内容实质上也是课程内容,评价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作者同时强调,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随时转变角色,根据幼儿状况确定自己在特定时刻是评价者的身份还是参与者的身份。该项目中提供的评估策略有多彩光谱艺术夹,观察、录像分析、建立多彩光谱文件夹等。

pyp项目在“为什么要评价幼儿的学习”中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提供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促进课程的有效性。”评价方法有观察法、作业评估、测验、作品袋等。

由此可见,尽管是不同的项目,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同之处,这也表明,教育本身越来越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本土化的教育方案,还是国际化的教育方案,在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整合了当代最先进的教育资源。

三者的差异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从理论或理念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理论基础或教育理念的确立

第二个环节: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根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定阶段,提出培养目标

第三个环节: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

第四个环节:根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模式

第五个环节:根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确定评估体系

第六个环节:实施教育内容;

第七个环节:进行教育评价;

第八个环节:根据课程实施与评估结果,调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或评估体系,使以上环节形成闭合回路。

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以上八个环节的某些环节可能被忽略,如评价的环节,有些环节可能不突出,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认定了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那么第四个环节就不再突出。  

图1:成熟的教育项目应具有的八个环节及流程图

8对各个环节进行反馈

  1确立教育理念

                

5确立评估体系

  3确立课程体系

 

 

 

                   

4确立教学模式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教育项目或教育体系,需要在理论基础(理念基础)、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评价体系上,都有完善的方案,只有这几方面都完善,才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那么,pyp、多元智能和五大领域在这些方面是否完善或相对完善呢,见表一:

表一:多元智能、五大领域与pyp在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分析

理论基础

目标体系

课程体系

教学形式

评价体系

操作性

多元智能理论体系

五大领域体系

pyp体系

多元智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所以其理论基础最为突出,五大领域作为一个国家的行业性文件,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在发展目标上的描述最为突出;pyp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教育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论述,如目标、课程、教学形式、评价等方面。所以从整体操作性上分析,pyp项目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这也是pyp项目最为优势之处。

另外,从本质上讲,三者与教师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当然,无论是处于哪个层面的概念,对于一个成型的体系来说,具体到操作层面,都综合了各方面因素,如五大领域主要是目标体系,但整个《纲要》作为中国幼教的纲领性文件,融合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同时也从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的角度指明了方向,目标中蕴含了人们对幼儿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同时融合了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pyp作为一个项目,虽然未曾提到该项目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但在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取向上,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如何处理多元智能、五大领域和pyp项目之间的关系

经历着不同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我们怎样思考和处理多种理念和模式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育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继承和发展以往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的经验财富,使我们接下来的探索建立的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简单的说,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以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无论是新《纲要》还是pyp,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参考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应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及教师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证实了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不同个体的智能优势和弱势是有差异的,同一种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的发展趋势也是不同的,这就为儿童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相关的其它理论,如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等,都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无论实践中采用哪种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我们都可以以理论为指导,使教育实践过程更为科学有效。

二、以五大领域规定的发展目标为幼儿发展基础,描绘幼儿发展的具体形象

《纲要》中的目标以学科领域为线索,幼儿发展的目标融合在学科领域中,对于在学科教学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习惯了学科教学的广大中国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种熟悉的描述方法。我们总是希望用一种量化的、科学化的目标去衡量孩子,如某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数学上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在分科教学体系下,这些就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孩子的发展目标,掌握了这些,教学有内容,发展有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新《纲要》传达的还是一种分科的精神。

在整合的概念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考虑新《纲要》中此种概念的定位呢?

我认为广大的幼儿园教师可以以旧《纲要》、新《纲要》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传达的信息作为一种专业背景知识,当作心理学、教育学教材中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描述。这种描述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基础,但并不一定等同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即:我们把纲要的目标作为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有了这些具体知识的描述,幼儿就会更加具体、形象。

三、以pyp项目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理念以为线索,以pyp所提供的教育模式作为操作指南

通过对pyp项目的介绍及多元智能、五大领域及pyp项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pyp是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同时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描述的相对较完善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结合汇佳教育机构“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将pyp项目的培养目标作为汇佳幼儿的整体发展目标,将pyp的课程模式作为汇佳幼儿园主体的课程模式,将pyp所包含的国际化理念全面融合到行政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我们面对纷繁的国际化教育趋势做出的选择。

事实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教育理想,现实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儿童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必须有自己主体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我们在丰富多元的发展目标中强调自己的特色和方向。

pyp项目融合了一定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选择pyp,其实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我们将以往的教育经验和其它教育模式的精华与此相结合,努力打造有特色、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品牌,为越来越多的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服务。

参考资料:

《什么是pyp》:国际文凭组织资料

《多元智能理论与与儿童学习活动》:李季湄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  方均君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多元智能在中国》,陶西平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  2001年7月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国家教育部  1981年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发达国家在?r业发展上实施过的举措,包括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及一批愿意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则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一条夯实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智能化的作业批改可以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负担,在线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人们更灵活地接受教育。从人工智能诞生伊始,其就与教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延续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对网络教育的渗透,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2]学生可以自主地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智能导学系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在线测试。例如近年来大为流行的MOOC课程,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全球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辅助系统

近十年来,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越来越准确高效,这无疑使得人工智能与辅助教学系统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入。借助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系统,借助于数据库系统对信息准确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提供答案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广泛,例如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库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搜集、分类和检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依托知识库系统对教育信息的整合与构建,学生可以将已习得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扩充,由点至面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依托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人们从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物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培训的结合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这为新时代的农业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来劳动力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有素质、懂知识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因而,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革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领域融合的不断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业教育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31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基数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匮乏,农业知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模式的强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和优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311个性化教育针对性强

相比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网上在线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地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参加农业知识培训的时间成本问题,农业从业者可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另外,针对于培训者的当前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培训平台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教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资源利用率高

我国当前的农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师需求数量和实际在岗教师资源极不匹配,具备丰富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数量缺乏,这是导致农业知识培训推广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学进程得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与优秀农业知识的距离不再遥远。

4平台开发的系统架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合理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能够像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样具备完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知识,并且能够模拟及扩充教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该培训平台还能够准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可以自适应地完成教学效力评估和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该开发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综合数据库模型和人机交互接口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下图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41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准确地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知识架构进行诊断和评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

另外,学生模型需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入库,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从而诊断出当前教学计划是否合适,以便下述教师模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

42教师模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一个合理的教师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教师模型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这要根据学生模型中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从下述知识库中调取对应的内容,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室模型要确定如何教的问题,即选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依附于学生模型,而又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进行反馈动态,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

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模型应该实时地提供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因而教师模型要实现与人机交互接口的实时连接,在问题到来时控制模块驱动应答部分为学生答疑解惑。

43综合数据库模型

综合数据库模块为农业知识培训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知识库模块中分类别地存放着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本、图像、自然语言、多媒体等多个类型的学习知识。一旦教师模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便由此模块中调取相对应的文件开展教学。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为教师模型中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更新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为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入测试考核模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测试考核模块中包含学生答题库和成绩测评库,准确检测出开展农业知识培?的作用与效果。

44人机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的过程是学生和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模块中,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流畅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先进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信息和动作信息,进而为系统提供宝贵的输入信息。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1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09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紧密结合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之急需而开设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由于智能电网技术是电气工程、信息、通信和控制工程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水平要求高,传统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增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有专长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专业建设目标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通过本专业的建设,培养的学生将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使之成为能在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领域从事运行管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专业建设理念思路在省内领先,国内信息特色高校中处于一流水平,培养出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特色和显著优势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设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注意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通过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国内会议等渠道更新成员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特别是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通过创造各种出国留学机会,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让学术人员在重大项目中承担或参与重要任务等多种方式,锻炼和培养队伍。

(二)实验室建设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而且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实验室建设以本科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结合专业方向,注重专业原理,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发挥我校在行业中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产业界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更多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促进智能电网领域装备制造和信息通信等方向的技术创新。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学校有长期为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行业培养人才的基础与优势,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智能电网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智能电网专业知识,具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能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专门科技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构建了智能电网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科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拓展。在通识教育类中,着眼于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在专业教育类中,构建了科学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创新拓展类中,开展创新竞赛、学科竞赛以及实验室开放项目。

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既包含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又选取具有专业特色方向的选修课程;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将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三)严格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严格按照教育部、江苏省和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和有关规定,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严明教学纪律,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学院层面,本专业搭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构筑了课程实施、教学支持、教学监控和反馈改进闭环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运行监测,形成学生教师间良好的互动反馈,进而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

(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

本专业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建立了“学科基础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为学科基础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我们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了系统完整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模块;第二层次为综合能力训练。它通过构建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和专题研讨等实验实践模块,实现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和电气、控制与信息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重构和融合;第三层次为创新能力培养。依托优质软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以各类创新项目(STITP、开放实验等)、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项目为载体,采用灵活的课外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意识。

四、人才培养成效

由于实施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建设成为教学改革思路清晰,人才培养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方式新颖,服务智能电网产业和江苏省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达到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的目标,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7

一、立足时代背景,极具现实性和实用性

教育是经济繁荣、政治进步、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成果作为支撑点,国家和社会便会缺少相应的建设人才,进而难以取得社会建设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持续增长,并坚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重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讲话,可见教育事业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智慧校园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化校园,其诞生和发展需要以先进技术、社会环境和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关于智慧校园的构建,国外已有所实践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国智慧校园的构建和实施却依然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在理论模型的构建,抑或实际举措的实施均需要不断进行信息融合和反馈。然而,国内尚未有完善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系统架构。本书中作者以马来西亚、韩国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国家在构建智慧校园方面提出的战略举措,并结合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例如广东省佛山市的“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等),深刻论述了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我国其他地区构建智慧校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极具现实性和实用性。

二、结合互联网特征,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若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和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等优点,便可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服务于人类社会。经研究发现,依靠互联网发展建构的智慧校园充分展现了鲜明的互联网特征:信息化、全面化、快捷化、智能化、自由化。首先,智能校园的建设需要大学校园里覆盖有线网、无线网、局域网和视频监控网等多种类型的网络相互融合;其次,智能校园需要能将校园内的新闻、通知等信息以最短时间传递到校园网的各个责任主体以及每位学生、老师等,这便体现了互联网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再次,智慧校园需要强有力的幕后执行和监督团队,不仅要科学架构,更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要求,这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最后,智慧校园需要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也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关键所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校园信息交流、共享、反馈平台,从而学生、教师的资源共享更为便捷。因此,智慧校园可以看做是一个缩小版的、单纯面向校园的互联网集,方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进行教学、科研、教务工作等信息的快速查询、处理、上情下达等工作。基于智慧校园的这些特征,作者在书中系统进行了智慧校园的规划,通过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需求分析、必要性分析来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逻辑严谨,内容全面而深刻。

三、研究范围全面,技术分析到位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8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结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知识型能力本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5-0153-03

1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主要包含智能科学和智能技术两部分内容[1]:智能科学是以人如何认知和学习为研究对象,探索智能机器的实现机理和方法;智能技术则是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人造系统,使之具有一定的智能或学习能力,让机器系统为人类工作。目前,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类之下的特设专业,在现有的人工智能专业群中,除了新设的人工智能专业外(2019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全球范围大力推进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关系最密切,契合度最高。一方面,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将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技术推进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

2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人工智能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因此人工智能将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对具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的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首先,IT企业纷纷涉足智能科学领域,提高产品智能水平;其次,许多传统制造业也在转型,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进一步提升到智能制造型,并逐渐具备高精尖装备制造能力;此外,医疗、通讯、交通等行业也对智能科技人才有着迫切的需要。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智能科技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数量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人才的金字塔型分布来看,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不仅需要高端学术型人才,更需要接地气、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中国智造”的不断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已由顶层设计和关键技术突破向生产、应用、装配、服务等环节延伸,迫切需求大批专业技术精、实践能力强、操作流程熟的应用型人才。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了13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催生了相关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可形成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中国制造2025》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调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到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通常而言,人才类型分为三类[2]: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实际上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来看,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界限相对模糊,可统称为应用型人才,即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国家的层面来看,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展,人才需求数量基数最多、缺口最大的就是应用型人才,这也对众多高校培养人才的导向产生重大影响。这里我们重点讨论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可从职能、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行业(产业)导向四个方面来分析。

3.1职能

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培养面向各类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工程设计、开发及应用,掌握各类现代智能系统设计、研发、集成应用、检测与维修、运行与管理等技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2知识结构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包含了三个并行的基础领域:电子信息、控制工程、计算机,也蕴含了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体现了智能感知与模式识别、智能系统设计与制造、智能信息处理三个方面的专业内涵。

(1)智能感知与模式识别

属于电子信息与计算机交叉领域,主要定位在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包括三维建模与仿真、图像处理与分析、图像理解与识别、机器视觉、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主要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基础、信号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2)智能系统设计与制造

属于控制工程领域,包括自动控制、无人系统与工程、精密传感器设计与应用等。主要课程包括:机械基础、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3)智能信息处理

属于计算机领域,包括交通大数据、汽车与道路安全大数据等的分析与处理、信息处理与知识挖掘、信息可视化等。主要课程包括: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3.3能力结构

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着眼于人工智能工程应用,要求学生具有运用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工具进行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具备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运行与管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能力结构可以借鉴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模式[3]。

CBE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加拿大和美国。该模式以能力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展开,CBE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能力为基准的目标评价体系。该模式所培养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4],在一定时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单纯的CBE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由于目前许多职业岗位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其形式和内容均会产生动态变化,要求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具有延伸性和前瞻性,既要兼顾眼前,也要考虑应对智能化浪潮,打好基础,提高自学习能力。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岗位针对性,但并不是完全固化岗位内容及层次、固化知识属性,必须强化自我学习能力,才能实现能力可持续增长,岗位的向上流动性以及知识和经验的进化,才能真正适应人工智能时展的需求。

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往往源于知识结构的构建[5]。为了塑造更合适的能力结构,需要CBE模式与知识结构的相辅相成,有鉴于此,将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知识型能力本位教育(Knowledg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KCBE)模式,这也意味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放在并重的地位,既着眼于预期能力的培养,也必须让学生筑牢学科专业基础,在走向社会以后,在知识引擎的作用下,通过自我学习,具备并提升适应未来的、新的智能化岗位需求的能力。

3.4行业(产业)导向

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角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以“智能化应用”为就业大方向,具体而言,包括:

(1)智能感知与模式识别领域

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及应用,包括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工业视频检测与识别、视频监控、传感器设计及应用等。

(2)智能系统设计与制造领域

主要从事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服务等领域的设计、制造及应用,包括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物流、以及智能运营与服务等。

(3)智能信息处理领域

主要从事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理解、管理、以及服务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及应用,包括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预测、交通大数据分析应用、道路与汽车安全大数据分析、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

涉及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如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等。其他的领域还包括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务等。

产业需求带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在满足产业需求的同时推动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引燃了新的产业需求。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相互作用,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这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与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间表现的得尤为突出。

4KCBE模式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定是和人才需求、学校定位相適应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结合上述的KCBE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在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能力培养方面,知识和实践作为两大要素,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必须齐头并进,既要固基础,也要重实践。

(1)筑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基础,构建与智能化应用相关的知识体系

在本科的低年级阶段,应注重公共基础课,特别是数学和力学课程,还应充分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内涵,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本科中高年级阶段,重点强化专业基础,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归纳地说,应该筑牢数理基础、计算机基础、机电基础和控制基础,因此对原理课程需要强化,这样对很多工作机理、来龙去脉的理解才能深刻。

(2)增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

按照KCBE模式,校企合作是强化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6]。学校根据人工智能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实践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以避免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离。人工智能企业还可以参与学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各方面支持,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9

河北省加快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计划

(2020-2022年)

 

在线新经济是利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教育文化、文娱消费、卫生健康、交通出行、物流配送等深度融合,具有在线互联、智慧互动、开放互融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全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认真落实省委 “三创四建”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作为有效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的重要抓手,作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准确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河北经济新增长点,为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在线新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亲清共融、政企联动的良好环境。

——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构建自主参与、融通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探索在线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

——聚焦重点,融合赋能。聚焦疫情期间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转以及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新技术应用推广,带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健全机制,创新监管。坚持在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高服务能力和监管效率,实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

(三)行动目标

2020年,强化引导作用,汇聚优势资源,聚焦融合创新,在应用场景、技术创新、引育企业、解决方案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将在线新经济打造成为疫期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手段。

2021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壮大一批线上龙头企业、线上平台、线上品牌,研发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创新供给模式、拓展消费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在线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在线新经济生态基本完善。

2022年,累计形成“200+”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智能出行、新零售等运营模式新、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的应用场景;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领域攻克“200+”自主可控、跨界通用的关键技术;引进培育“1000+”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1000+”开放程度高、融合创新强的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激活在线新经济活力,构建“线上河北”新生态,在线新经济成为河北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发展在线教育。巩固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成果,优化在线教育平台服务,提升在线教学内容品质,打造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教育新模式。加强教育专网、教育云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互联网平台公司与高等院校、中小学、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扩充网络资源、优化系统配置、简化操作程序,提升网络学习平台功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虚拟教室、虚实互动实验室、虚拟教具模型、虚拟体验等智能教学环境。推出一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基础教育名师讲座、行业专家论坛和发展专题等网络精品课程,打响“冀教”品牌。到2022年,遴选推广省级优课5000节,培训承担基层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任务的培训者3000名,设立10个以上“在线教育示范区”,培育100所“在线教育标杆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积极发展在线医疗。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为契机,加快建设线上智能传染病预测平台,增强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推进5G+智慧医疗创新应用示范、智慧健康服务平台等一批项目建设。支持第三方机构与我省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大力发展在线医疗服务。到2021年,各设区市至少建设2家互联网医院。加强县级远程会诊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超声诊断中心、检验质控中心建设,开展远程流行病学调查、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等各类服务。推进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线上分级转诊和各级医疗机构线上支付,试点推广医保移动支付。2022年底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各市主城区医疗机构实现5G网络全覆盖,62个贫困县县医院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医疗保障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推广远程办公模式。围绕居家办公、柔性办公、弹性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需求,鼓励发展无边界协同、全场景协作的远程办公新模式。围绕员工信息上报、协同设计、协同开发、协同服务、视频会议等场景,打造企业云上办公平台和管理体系。积极运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开发全场景远程高效协同办公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强化企业远程办公信息数据安全。提升商务活动线上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法律事务、广告传媒、知识产权、职业中介等线上服务。完善远程办公制度体系,解决沟通效率低、服务品质差、办公时间长等问题。(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

(四)大力发展新零售。推动大型零售百货、超市连锁和批发市场经营企业与特色电商平台、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融合发展。利用图像扫描、语音识别、空间感应、地理信息等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功能,搭建5G+VR全景虚拟导购云平台。建立体验消费网站、网上商城、应用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实现电子商务与新型社交媒体、在线娱乐有机融合,发展网络视频购物、直播带货、自动下单、自动配送等新销售模式,推进线下物流、服务、体验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深度融合。探索无人售货,推广商超领域智慧支付试点,打造“便捷支付”商圈。鼓励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完善生鲜电商服务网络,提升生鲜产品数字化管理能力,发展制冷预冷、保温保鲜等技术,打造冷链配送自动控温全链条覆盖系统。(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文化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五)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区。依托我省空港型、海港型、陆运型等物流枢纽和物流基地、园区和企业,培育壮大25家智慧物流园区(港口),打造智能化物流新模式,布局建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智能接驳转运设施、智能堆场、自动分拣仓、无人仓、智能仓、智能仓储配送中心和配送站,引进大型智能运载分拣工具。开发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打造智能供应链“大脑”和物流中枢,建设车路智能协同系统和智慧物流平台,实现资源调度、货物分拨、订单派单等智能供应链管理和数据全流程可视化追踪及预警处理。推进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的全面深度融合,整合上下游物流要素,为客户量身打造各种物流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推进一批重大智慧物流项目建设,到2022年,初步建成以智慧物流为特征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比2020年降低1到2个百分点,建设50个智慧物流应用试点。(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

(六)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和配套能力建设,推动IPv6、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在企业内网的应用,同步推进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双创”平台发展,链接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在钢铁、装备、化工、建材、医药等工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培育。到2020年,培育10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面向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5个成熟的优质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河北布局,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到2022年,基本形成能够覆盖全行业的数字化生态体系。(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七)加快发展在线研发设计。鼓励企业开展网络协同研发设计,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研发设计中应用。支持开展各类众创、众智、众包、众设的线上创作活动,鼓励发展各种形态的开发者社区。推动在线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知识共享、成果转化、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借助全省工业设计创新大赛、河北工业设计周等活动契机,发展差异化消费品设计,开展产品定位、外观形象、结构功能等数字设计。(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八)深化发展在线文娱。推进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我省网络文化企业合作,打造丰富的体验式虚拟场景,建设音视频大数据处理、全媒体智能播控、超高清视频制播、网络影视游戏等平台。顺应娱乐消费趋势,重视用户体验,挖掘燕赵文化的价值塑造功能,推动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短视频、互联网音频、动漫手游、影游联动等互动娱乐产业发展。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加大“互联网+文旅”产品研发力度,推出一批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在线非遗等公共服务项目。到2020年,基本实现“一部手机游河北”上线运行,为游客提供便捷化、智能化服务。到2021年,河北旅游大数据中心形成系统分析能力,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咨询服务。到2022年,全省4A级以上主要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大数据和智慧化应用创新初显成效,全省文化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

(九)培育智能出行新业态。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企业与省内龙头企业合作,支持视觉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等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技术集成以及相关标准制定,打造京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建设京津冀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打造新型智慧出行服务链,开展特定区域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支持搭建一站式出行平台,加快在交通管控、智能调度、智能信号控制、车辆监管等业务中创新应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链条交通信息和诱导出行等移动端服务。到2022年,实现部分市和业务接入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平台,省智能运输和智慧出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形成10个智慧交通应用试点。(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十)创新发展在线展览展示。深化5G、AR/VR、人工智能、全息投影、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推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5﹒18”经洽会、“双创”活动周等展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智能化会展场馆建设。鼓励大型展览展示企业和知名云服务企业发展网络会展经济,支持建设集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品牌推广、业务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会展交易平台,开展云会议、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系列活动。依托“文旅5G大数据创新实验室”等机构,加大数字化、沉浸式文旅应用项目的设计和研发,推出网上“云游”博物馆、“云游”景区、VR/AR直播展播等项目上线运行,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旅游厅)

三、专项行动

(一)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行动。加快5G网络部署和商用推广,积极打造一批5G应用场景,推进关键材料及5G核心芯片与器件产业化进程,培育5G产业生态体系。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持续提升骨干网络传输交换能力,推动雄安新区部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在全省重点城市区域适度建设先进计算与存储设施,加快建设智慧物流、生鲜冷链、新能源车充电桩等城市基础体系,支撑产业链发展。到2022年,5G基站数量达到7万个,所有设区市、雄安新区和重点县区实现5G网络覆盖,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5G应用示范。智能传感设施“云—边—端”模式基本覆盖交通、电力、城市建设等领域。(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省交通运输厅)

(二)“上云用数赋智”伙伴行动。河北省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搭建平台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对接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提出数字化转型应用需求,鼓励平台企业开发更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与国家形成联动效应。依托重点区域和优势企业,引导电信运营商提供新型基础设施服务,聚焦5G创新应用,推动车路协同、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港口等一批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支持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搭建数字化平台,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新生态,促进产业链向更高层级跃升,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围绕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工程。突破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核心底层技术,扩大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移动支付和电子存证等领域应用。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配送、动态无线充电等新技术新装备实验验证系统建设。鼓励支持智能交互技术跨界融合创新,加快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先导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发展一系列具备网联、计算、优化功能的新型智能终端。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揭榜挂帅、优秀解决方案征集等活动,开展数字孪生创新计划。(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四)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壮大一批专业能力强、运营模式好、带动作用大的本地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持续发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形成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新经济领域优势企业落地河北。培育一批具有专业优势、服务能力强的行业协会学会和科创联盟等社会组织,发挥好行业自律和组织推广作用。推动建设河北省数字经济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五)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行动。推动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领域开展政策试点,强化政策支持供给。面向初创企业加快办公空间、办公设施、生产设备等创业要素分享,培育发展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物品等新兴业态。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经济,探索建立集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研人才共享、科研信息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于一体的创新模式。在医疗、社区、家政、教育、健康等领域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服务平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六)灵活就业激励行动。结合河北“双创”示范基地、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为中小微企业、创客提供企业内创业机会。支持互联网企业、共享经济平台建立各类增值应用开发平台、共享用工平台、灵活就业保障平台。面向自由设计师、网约车司机、自由行管家、外卖骑手、线上健身教练、自由摄影师、内容创作者等各类灵活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供需对接等多样化就业服务和社保服务、商业保险等多层次劳动保障。推广“灵活用工”新模式,在餐饮、物流、家政服务等技术门槛低、人员流动大、线上线下融合性强的行业领域发展“共享员工”,支持建设“共享员工”调配平台,完善相关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就业者权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发挥省数字经济发展协调小组、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产业创新协调机制,压实部门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落实督导工作,为实现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亮点、创造新标杆,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量。

(二)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建立对在线经济发展更加弹性的审批监管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包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在线经济领域市场准入、行业秩序、贸易交易等方面的创新改革,探索适应在线新经济发展的监管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免罚清单等容错监管方式。

(三)塑造优质营商环境。鼓励支持骨干企业与网络平台、行业组织加强联动,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推广创新成果、产品和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知名品牌。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广统一身份认证,支持电子印章、电子合同、在线签署等模式创新。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河北产业投资基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科技创业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省级政府投资基金作用,积极支持在线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发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和服务。发挥省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支持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资金支持。

(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瞄准我省数字经济重点领域未来方向,建立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和数据库。依托燕赵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住房、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多元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紧缺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数字经济创新创业。

 

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篇10

关键词:大学教育;人工智能;方略

随着人工智能理念的不断普及,为避免在大学教育过程当中违背教学理念,忽略教学本身的现象,在当前改进过程当中,要把握人工智能对大学教育带来的技术变革,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出发,科学运用人工智能的同时,还要积极地采取应对策略,时刻秉持大学教育的初心。那么,针对人工智能对于大学教育带来的冲击,应当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

一、丰富教育项目

在大学教育开展过程当中,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机器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技术,在线搜索工具等方式,实现在网络上课在家学习。单个院校的概念消失,学期教育模式也被全年学习逐渐取代。为此,要重点强调合作的关系,要不断地对教育项目进行开发,在节省经济成本的基础上,以学生就业方向为主,融入更加灵活的教育项目。在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同时,更加便利学生学习方式[1]。

二、加强国际合作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下,也逐渐地延伸了全球课堂,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跨国学科的开展,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接受教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为更好地就业提供基础。例如,在新加坡院校改进过程当中,政府采用了未来技术项目,通过明确建立两个发展指标,为学生培育提供一定的渠道。通过发挥学生适应性的学习技能,来对国际当中的气候变化、金融等国际性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强化学生认知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三、落实资金支持

在当前教育模式当中,文科面临的困境日益显著。部分传统名校逆势而行,增加了对人文学科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对文科的资金支持,借助实际行动来表明哲学、人文、音乐、艺术在大学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阅读、思考以及辩论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的参与,为研究领域提供背景的同时,让毕业生能够获得终身受益的哲学理念。文科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决策者,在文科的有力支持下,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基于全球化的发展理念,大学的成功并不来源于“赶时髦”,而是通过学生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地提升在文科方面的专业技能,集合在线课程以及传统课程的优点,而促使学生在新领域当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四、结合技术以及文化

受人工智能的影响,文科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具体主要通过文学、宗教、音乐、历史语言等形式,来将我们对世界和社会的体验进行记录。在感受纽带意识的同时,选择有利可图的职业。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在定性分析时,不仅仅只是依靠数据,还遵照人性的本能,从动机和需求出发,来对相应物品进行营销。此间,文化能力的提升在算法时代的基础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优势,能够深入到人性问题当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在应对人工智能的过程当中,要拓展教育,延伸到兴趣、哲学探索以及技术领域当中,来向成功的方向迈进。将与就业有关的技术以及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也是当前院校首要的发展方向[3]。在文化以及技术两种能力具备的基础上,使学生思维变得灵活。根据具体的工作场景来进行自我调整,在良好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力的应用下,深入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落实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

五、实行裸教教学

裸教教学的理念来自于股撤院校院长乔斯安东尼伯温,他认为,在高等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要从课内外技术实用出发,创造新工具。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一定多,就能提出好的问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主要在于学生们有能力进行改变,从中获得新的数据信息,对虚假信息进行辨认,拓展思维[4]。在大学教育的过程当中,智慧来源于相互学习,从而带动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学会接受、共存以及竞争。从总体的角度而言,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作为大学教育机构,要合理地进行区分,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贯彻到其中,秉持着未雨绸缪的发展理念,才能在应对过程当中获得一定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