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十篇

时间:2023-11-01 17:45:28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1

关键词:会计 变动成本法 管理会计

我们认为,管理会计应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成本管理与业绩考评在未来企业管理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长短期战略的制定,将会越来越依赖管理会计提供的有效信息。但鉴于管理会计信息并不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所需信息的唯一来源,许多情况下甚至还不是主要来源,管理会计通常是起到支持和监督作用,并不能取代成本管理与业绩考评等企业管理活动本身。另外,当我们跨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年代,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会计功能分散化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将会降低对特定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所提供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因为届时管理会计人员通常只是帮助设计和改进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而大量的管理会计具体工作将会变得微不足道。因此管理会计的研究重点将会侧重于管理会计人员行为影响的研究。这是因为,管理会计人员以往的优势在于收集、计量、汇总并传递管理控制信息,而对非财务信息的提供和使用则感到不熟悉、不确定、不适应,而对于采用怎样的行为观点来处理各类财务和非财务的控制信息,就显得迷惑和无所适从,这决定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前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可以断言,只有部分高度敏锐、知识结构完备相适应能力很强的管理会计人员才能顺应管理会计的上述变动趋势,而管理会计研究应该在这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

变动成本法是面向未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它能够提供科学反映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利润与销货量之间有关量的变化规律的信息,可以加强成本管理,促进以销定产,减少或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损失。在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是反映企业销售量多少的晴雨表,营业利润与销售量成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当某期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时,该期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比上期增加,反之亦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当某期销售量达到最高或最低时,该期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也达到最高或最低;当任意两期销售量相同时,这两期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额也相同。由此可见,变动成本法要求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可将其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单位,便于开展业绩考核评价,调动各有关单位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重视市场销售。

1、变动成本计算法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优点

1.1、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变动成本法将当期所确认的费用,按照成本性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的成本。这部分成本由已销售产品负担的相应部分需要与销售收入相配比;未销售产品负担的相应部分则需要与未来收益相配比。另一部分则是与产品生产数量无直接关系的固定制造费用,这部分成本全部列为期间成本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

1.2、能促进企业重视市场,以销定产。在变动成本法下,产量的高低与存货量的增减对利润都没有影响。在销售价格、成本水平、销售组合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将随销售量同步增长。

1.3、便于强化成本分析控制,促进成本降低。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取决于各项变动生产成本发生的多少,因此可直接分析因成本控制工作本身的好坏而造成的成本升降;同时,有助于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单位,分清各部门责任,调动各部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1.4、简化成本核算,增强日常管理。在变动成本法下,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从边际贡献中扣除,可以省掉许多间接费用分配的手续。可以减少产品的核算工作,避免间接费用分配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1.5、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进行科学预测和短期经营决策。采用变动成本法取得的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和其它有关的信息,对管理人员十分有用,揭示了业务量与成本变动的内在规律,明确生产、销售、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为开展本量利分析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均能帮助管理人员深入地进行本量利分析、边际贡献分析,用来预测前景,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2、变动成本计算法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缺点

2.1、成本的划分并不准确。采用变动成本法的前提是按成本的习性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但由于企业大部分成本费用都是混合成本,这样就必须先按一定的方法分解混合成本。对混合成本的分解是一种出糙的计算,根据不准确的变动成本数据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自然是不准确的。

2.2、变动成本法对存货计价不包括固定成本在内。一般认为,固定成本是为了制造产品而支出的,应该由有关的产品负担,产品成本中如果不包括这部分成本,显然是不完整的。

2.3、不适应对外财务报告的要求。财务会计要求所计量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持公正、真实。由于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作期间成本,这样,一方面期末存货的成本构成中排除了固定制造费用,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偏低;另一方面期间成本偏高,又造成损益表上的净收益偏低。所以,变动成本法的这种处理方法,将影响到股东等投资者的利益。

2.4、不便于长期投资和定价决策。从长期来看,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很难固定不变,因此,按成本习性要求编制的损益表资料,无法用于增减生产能力等长期决策。

参考文献:

[1]温素彬.管理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颉茂华.管理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应用现状;对策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实现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的现状

1.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相脱节

管理会计的应用是随着外部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等的变化而变化的,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是由企业实践的经验和结果而得来的,不同的企业因为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环境而管理会计方法不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管理会计理论主要是以引进国外的管理会计理论为主,然而我国的社会环境、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等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单纯的把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管理会计理论直接应用于我国的企业中去,会存在许多不适应性,管理重点与经济需求不符,使实际经营管理变得尤为困难,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会计假设,将问题简单化、理想化,但往往在实践中情况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因素很多,有时候用简单的会计理论方法不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如本量利分析的相关范围假设、产销平衡假设和品种结构稳定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假设,那么本量利分析这个方法就难以应用。而在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很难做到与假设相符。由此,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方法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裂痕。

2.传统观念和法制环境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制约

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中,变动成本法是其应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照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与完全成本法不同的是,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而完全成本法则将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两者相比较而言,变动成本法更适合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它能够解释利润与业务量的变动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有用信息,有利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而单单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有时不仅不能反映生产部门的真实业绩,还会掩盖其生产实绩,提供错误的管理信息;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分期损益,其结果往往难为管理部门所理解,甚至会使企业一味地追求产量,盲目生产,造成产品积压和浪费。

由于受传统成本观念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大多采用完全成本法来进行成本的核算,传统成本观念认为,生产成本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生产成本,而且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另外,变动成本法不符合对外报告的要求,在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下,定期会计报表的编制、存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都应采用完全成本法,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也要求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成本和利润,所以变动成本法在会计制度上还没有合法化。不同方法的应用会产生不同的利润结果,对所得税的计算也会产生影响,然而现行的税法规定所得税按照完全成本法计算缴纳,因此,在税法上变动成本法也不被认可。由此导致管理会计难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

3.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数据蜂拥而至,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企业数据的收集、分析等都l生了巨大变革,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可以获得各种实时的数据和信息,并利用管理会计预测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市场的变动趋势,进而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赢得市场先机。

然而部分企业对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认识不足,认为建立这样的一个机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会产生大量的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企业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和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但这势必会影响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中的推广与应用。另外,管理者所搜集的大量信息需要巨大的存储空间来存储数据,而现有的数据库几乎无法处理TB级别的数据,更不能满足其他数据的分析需求,这将影响企业能否及时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管理会计信息来帮助企业做出有效决策。随着互联网飞快发展,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这些数据一旦泄露,会使企业的商机迅速外露,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对策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促进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每个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不同,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也不同。在我国,由于对西方国家先进理论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阻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要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良好的应用,必须加强自身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对于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吸取一部分“精华”。对于我们自身,需要不断地分析我国各种类型企业的管理会计案例和总结成功经验,形成自身的一套理论体系,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地修改和调整管理会计的应用方式和方法,再向企业推广这些具有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法,从而促使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提高。

2.改变传统观念,采用“结合制”会计核算方法,完善法制体系

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有利于加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而变动成本法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可以采取“结合制”的会计核算方法,即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对日常核算如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毛益和税前利润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的需要。到期末将变动成本法确定的成本和利润等会计资料调整为完全成本法所反映的会计资料,以满足对外报告和企业外部投资者的需要。这既能使变动成本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更好地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服务。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管理会计得以应用的必要保障,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企业才能有一个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的经济活动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我们应该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调整,从而促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3.增强大数据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意识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分析决策的管理工具,必须有大量的会计信息数据作为支撑,因此,需要提高大数据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作用意识。首先,有关的专业人士可以根据企业应用与大数据有关的管理会计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将成果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并将其融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作为学习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其次,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该带动企业的中基层管理者学数据的相关知识,增强对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认识。此外,企业可以邀请相关学者来公司做专题讲座,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4.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安全会计信息系统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存储工具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容量,在此要求下,企业可以建立基于云计算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能够实现对PB级别数据的存储,通过网络将数据传给远程数据中心的“云”存储和计算。这不仅增大了存储容量、提高了分析效率,还降低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成本。同时,为防止企业的机密泄露,就必须要增强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企业可以通过设置人员权限、加强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方法得以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日异月新的环境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对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应用仍不够成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管理会计体系不断完善,将来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公遂,孙.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2]耿云江,赵晓晓.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会计之友,2015,(01).

[3]张韫麒.我国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14).

[4]杨绪刚.我国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6,(07).

[5]刘俞伶.管理会计在现实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5,(03).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3

管理会计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企业管理层对内部计量的运用。当时的纺织厂,兵工厂等企业为了衡量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 , 在市场交易信息之 外 ,开始对企业内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 。1855 年,新英格兰的利曼( Lyman) 纺织厂以复式簿记为基础,首创了一套成本会计制度,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 , 能反映产品成本 、工厂布置变化影响和对原棉收发的控制情况 。19世纪中期, 铁路业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为成本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由于铁路公司在 当时规模最大 、组织最为复杂且营业跨越广阔的地 理 区域 , 对成本会计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新的会计管理技术方法开始得以发展 , 这对于以后帮助企业进入更有效的成本规划和控制 , 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

2.管理会计方法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便已开始了,从早期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和介绍以及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的讨论,到对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不断深人。正如有关学者指出的那样,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管理会计的引进和消化阶段,似乎在1985年末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之后便开始对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世纪之交出现了一批管理会计回顾与展望的文章,但是其中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并不多,特别是对于结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研究状况并没有进行完整的总结。因此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近十年来的管理会计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和评价,并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3.管理会计方法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企业中进行管理会计方法的相关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有利于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具有决策规划的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确定一个最合理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规划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其他人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对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的决策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企业的整体计划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用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管理会计方法有利于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包括对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或销售额,目标成本目标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和确定。

3.2 有利于预测分析企业环境

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 现代管理会计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并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预测可行。

4.管理会计方法的列举

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从动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它不仅涉及到常数,而且涉及到变数。这种方法尽管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差量分析贯穿始终;它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等。

4.1成本性态分析法

成本性态也可译作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的依存关系。按照成本性态可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总额成正比例增减变动关系的成本,但就单位产品中的变动成本而言,则是不变的,如直接材料、燃料动力等。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但若就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而言,则与业务量的增减变动成反比例变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差旅费、办公费等。研究成本性态可用于指导企业实行最优化管理,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争取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

4.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CVP分析) 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 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 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式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 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4.3边际分析法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4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是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因而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因而不利于从成本动因入手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一动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而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生多少,因而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间接生产成本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而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二)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又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即作业是一个有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一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资源与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成正比。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制造费用既包含着单位水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水平作业成本、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和设备水平作业成本,而后三者并不随直接人工小时等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成比例变化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行了创新。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首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而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而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高作业的效率及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而生。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一些非成本因素的量度,如生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汇总、报告的过程。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

二、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文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一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凡随销售量成正比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而在一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生产准备次数”就是“生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设备水平作业,因而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变动成本,至于设备水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水平、批水平、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用三个变量来解释:单位水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水平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产品水平作业动因:工程小时。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这里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而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而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5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经济环境 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

管理会计是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企业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孕育、发展并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到20世纪70年代,以决策性管理会计为主体的基础性管理会计框架已趋于成熟并定型。但最近三十年,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管理会计理论、实践乃至教学产生重大变革。

一、经济环境变迁与管理会计内容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化市场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第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出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顾客化”生产模式;第三,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大大增加,生产技术进步也大大增强了组织内部各部门作业的相互依存度,它需要优化内部流程并促进管理会计工具应用变革;第四,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冲击日趋强烈,企业越来越强调企业长期和整体利益,重视战略管理和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第五,环境变化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也影响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形、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的组织形式。这种以分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形式给管理会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并促进着管理会计向新的方向发展。

为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重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会计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许多新的领域,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与存货管理、目标成本管理、质量成本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等。理论和实务界对管理会计内涵也进行了重新定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其修订的《管理会计概念》公告中,将管理会计的概念界定为关注组织资源运用的管理过程,通过不断地检查、判断组织资源是否被有效利用来为股东、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和增加价值。该公告还指出概念中的组织资源不再局限于财务资源,还包括作业流程、员工、创新能力、忠诚的顾客以及其他可以确认为核心能力、战略能力或知识资本的资源。

二、现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大量介绍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高校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大批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专业人才进入会计学界和企业界,对管理会计的普及与推广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为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也在向国有企业推广管理会计方法。1984年,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在全国推行18种现代管理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线性规划、目标管理、经济责任制、决策技术等。1999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规范意见》要求“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此时,我国企业对责任会计、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业绩评价普及率较高。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和邯郸钢铁公司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都是应用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

进入21世纪,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应用各种创新型的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标杆管理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也已广泛开展。调研表明,我国不同行业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状况差别较大,高科技行业明显提高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分配比重而且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传统行业进展较为迟缓。平衡计分卡方面,我国企业目前在业绩评价中最为重视财务指标,其次是客户和内部运行,而对组织学习和创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将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并努力通过业绩评价指标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总体来看,尽管只有一部分企业尝试运用平衡计分卡,但是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与方法已被我国多数企业所接受。

三、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探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编著《管理会计》教材,高等财经院校纷纷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或选修课。此后的30年中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精彩纷呈。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还很年轻,管理会计自身没有或较少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管理会计》课程教材只是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并没有形成完整且逻辑一致的内容体系,甚至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方法和理念仍然保留下来,这极大地阻碍了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应用。以EVA为例,余海宗、李雪梅等(2011)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六个不同行业的部分央企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EVA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并不深,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全面推行EVA最主要的挑战。因此,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是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探索的主要任务。

1、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调整的方向

(1)管理会计基础。传统的管理会计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以产品数量为成本动因,将全部成本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以此为基本前提,对成本进行预策和决策、规划和控制。这种分析与当时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现代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顾客化”生产模式带来成本动因的多元化,使得成本与产量关系变得模糊。因而,管理会计的基础,即成本分析应建立在作业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进行计算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策和决策、规划和控制。

(2)预测和决策分析。注重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与环境相适应,改变过去管理会计教材纯粹根据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简单套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决策分析的状况。从分析依据来看,预测和决策分析要从影响企业战略的内外部环境出发,搜集整理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经营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等与企业规划和决策相关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从方法来看,要综合运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从决策评价标准来看,要进行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风险和收益的权衡。

(3)成本管理方面。注重与作业管理相结合,深入到作业层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将凸显出来,成本重心前移,只注重对制造过程的成本进行预算、控制和考核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向生产制造成本经营活动的两端延伸,注重产品研发设计与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作业成本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现代成本管理变革的核心是深入到企业作业链进行价值链重构,乃至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问题,认识、改造和优化投入产出所形成的作业链和价值链。

(4)业绩评价方面。传统的业绩评价大多使用财务指标,信息来源也主要取自会计信息系统,指标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已不适应企业业绩评价的要求。面对企业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向“顾客化”生产转变,企业需要卓越的品质、智力资本、知识流程、多技能的员工、快速反应的内部流程、满意而忠诚的客户群,以及无形资产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条件和能力。由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组成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制度由此产生。新的业绩计量、评价系统要求具有四个特点,即综合与分项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驱动因素和结果因素结合、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

2、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设想

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应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要实现体系完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目标,可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概述篇。分为环境变迁与管理会计发展;管理会计的概念和特征;管理会计的目标(职能、作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体系等。第二部分成本分类与计算篇。分为成本习性;本量利分析;作业成本法。第三部分预测分析篇。分为企业销售收入、成本、利润、资金需要量预测分析等。第四部分决策分析篇。分为战略决策或战略定位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等。第五部分成本控制与管理篇。分为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等。第六部分预算控制篇。分为全面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作业基础预算等。第七部分是业绩评价篇。分为责任会计;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业绩评价;EVA。

3、运用案例教学充实管理会计教学内容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方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启发性、实践性为核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分析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并由学生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编写典型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可以极大地丰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借助案例可以了解典型企业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各种决策和控制活动,以实现各项目标或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学生从案例中能够直接学会许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本文为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XJG-12-17-2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熊焰韧、苏文兵:管理会计实践发展现状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8(11).

[2]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J].会计之友,2011(7).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会计职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国家财务新政策的推动下,做出了一定的转变,财务会计职能也在管理职能和工作方法上做出了调整。

一、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要谨记的几点原则

企业财会工作是跟随着企业发展变化的,财会工作做出改变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财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在维持企业效益、把握市场动态和遵守法制法规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财会工作的调整。

(一)维持企业效益

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会计职能都得以此为中心进行工作的开展。

(二)把握市场动态

市场是保证效益来源的基础,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可言,所以财会工作不但要以效益为中心,还要具备市场的发展眼观。财会部门在理财是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要放眼大局,把握市场动态,按照市场的发展来进行理财活动,以此提升企业的经济竞争力。

(三)遵守法制法规

法制指法律和制度,现在是法制社会,一切活动都是必须在法制这条戒尺下进行,企业财会部门不但要熟悉财税法规,还要熟练的运用制度和经济法规让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够有秩的进行。

二、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路完善财务会计职能

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生产经营技术的调整以及资金的筹措融通是企业常见的经济活动,在这些涉及资金方面的活动必须有财务部门的参与,此时财务部门扮演的不仅是企业的财会管理者,还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调整的参与者,需具备全面的预测能力。所以财会部门可以建立一个能够处理预测、决策以及控制考核职能的管理会计系统,让企业的财会部不但具有财务会计职能,还具有管理会计职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系统职能表现

1.收集各方面的经济信息,将这些信息通过预测和可行性分析,得出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量、成本预算控制和对盈利水平预测的最佳方案,为企业筹划好整套的利润计划。

2.根据企业的经济责任和奖励制度,制定出内部核算的管理制度,并对公司的资金、费用以及采购的成本进行定额处理。

3.为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工作考核是关键因素,通过制定消耗定额和计划价格,为公司的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责任会计系统职能表现

1.在管理会计系统制定的制度下,通过层次化的责任归宿,数据化的责任考核,责任化经济活动等方式,将企业的经济责任指标层层落实。

2.为考核各负责单位,实行责任会计核算,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动向,建立资金的控制体系,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创建利润控制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利润情况进行考察。

3.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业务水平和考核情况记录表,通过财会部门的对比分析,得出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效益图,找出需要保持和改进的地方,进一步稳固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财务会计系统职能表现

1.将责任会计呈报的责任成本和报表等资料,计算出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消耗的数量和价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客观评价。

2.对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进行总结,包括执行情况和完成效果等,以报告的形式将期间的相关信息资料和最终成果向上汇报,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上报,为部门领导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三、运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实现税收筹划

税收是国家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势,也是企业财务决策中时常变化的因素,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调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对税收进行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一种“节税”行为,应该由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税收的支出,使企业利益税后最大化,通过“节税”的方式来取得税收利益。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降低税收成本,从而使资本的回收率增加;另一种是延迟纳税。但税收负担降低不一定代表企业总成本也减低。

四、运用多方面的会计管理方式控制企业成本核算

(一)借鉴变动成本法则严格控制企业内部资金核算

变动成本法就是将生产费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变动成本,另一部分叫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随着生产投入不断的进行的资金的周转,而固定成本是不随着产品的流动而流动的。变动成本是根据本、量、利等变量关系进行成本管理的,科学的进行经营决策。为了让企业的内部核算管理更加有效,必须把变动成本运营法则运用到全部的资金成本法则中,严格的核算和管理生产费用。

(二)严格把控目标成本管理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期望

所谓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企业目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盈利,目标成本管理是实现目标利润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把控,包括目标成本控制情况,目标分解落实情况,日常管理调查情况等,认真落实每一步操作,才能让企业在目标成本内完成经营目标的期望。

(三)严格把关产品质量核算成本,确保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

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让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和提升支出的所有费用,包括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损失。质量成本的控制对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将质量费用的具体明细详细罗列出来以供质检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的参考的完善。为企业后期产品的质量做出有力的保证,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得以顺利的实施。

五、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会计职能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财务会计职能向更广更深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通过财务会计职能的不断配合才能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会计职能定位和转变的重要指标,总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让企业向健康盈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琴.试论财务集约化模式于会计职能的推进作用[J].消费导刊,2015,(3):121-122.

[2]钱娟.财务集约化管理对会计职能转变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33(3):112-113.

[3] 胡薇.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分析财务会计职能的转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94-95.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7

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管理会计作为两大会计分支之一占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可以说在企业的各个方面都有管理会计的身影。管理会计能够根据企业的经济情况和远景目标,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和决策的资料,通过编制预算的方式,来对企业的经营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同时,现代管理会计能考核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能为企业的高层开展管理事务服务,因此,管理会计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现代管理会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来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和资料,变动成本法通过其自身的优越性得到现代管理会计人员的喜爱,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通过与传统财务会计的比较,深入了解现代管理会计的核算方法———变动成本法,并重点探讨变动成本法的优越性,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实践,从而推动变动成本法的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在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变动成本法主要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根据产量的增减来控制原材料、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总额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既可以看成企业损益的计算方法也可以看成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欧美的发达国家企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变动成本法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由与产量相关的变动成本构成,从而能够控制销售环节合理的销售配比,从而能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揭示产品销售量、利润及其与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关联度,最终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有价值和意义的报告,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直接的支持和依据。变动成本法,主要有几下几个特点:首先,与传统会计的核算方法不同。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的变动成本法,它仅仅把变动的生产成本构成产品成本,同时把固定的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当做期间成本,依据贡献损益来计算损益。其中,与传统会计的核算方法区别主要表现在:(1)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同。变动成本法是将产品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费用和固定性费用,把固定性费用作为期间成本,不列入生产成本,仅仅把变动性制造费用列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这种计算方式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2)程序上提供的中间指标由损益确定。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是变动成本核算下构成总成本的部分,贡献边际由销售的收入减减变动的成本确定,本期企业的利润由贡献边际中减去固定成本来得到。如果企业的成本水平(单位变动的成本与企业固定的成本总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那么贡献边际就是能够评价企业是否有利润和盈利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其次,产成品和在产品盘存价值不同。变动成本核算方法,采用固定成本不包括已销产品的成本、库存产品的成本和在产品三个方面的成本,即使产量与销售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是产品生产成本当中的单位成本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都是将已经销售的产品的成本、库存的产成品的成本和在产品的成本全部当成成本,同时,如果产量与销售波动时,同样影响产品生产成本的单位成本。第三,利润的计算方式不同。由于变动成本法采用“销售收入减去已销产品的变动成本总额就是企业的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减去固定的成本额就是企业的利润收益”来计算企业的利润。当企业的产品生产量和销售量是相同的情况下,不论哪种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的净利润都是相同。但是当企业的产品在产量与销量并不相同的时候,这个时候利用变动成本法核算时,企业的利润额就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它的影响。而传统的成本法是采用“销售收入减去已销的产品的总成本得到企业的利润额”来计算企业的最后利润,即使产量与销量不相同,利润额也不能很好的直观反映它的影响。

二、变动成本法的优越性

变动成本核算方法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核算方法,是由于它具有很多优越性能为企业提供更好地支持。通过自己的研究,总结出变动成本法与其他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变动成本法直观反映企业利润与销售量的关系。由于,变动成本法特有的计算关系,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时企业的利润主要受产品销售量的控制,而与企业的产品生产量没有任何关系,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帮助企业的管理高层人员科学的看待市场,重视市场的变化规律,研究供需关系,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利用加强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来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避免由于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时,尽管当期企业的销售量增加但是由于受前期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利润不但没有达到相应的增长额反而出现减少的现象。其次,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配比原则是确定企业是否盈利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是指将收入与产生收入的费用进行配比以正确计算损益的方法,它主要包含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期间配比和因果配比。变动成本法充分按照配比原则的原理,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公布的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公允的效果。第三,变动成本法能为企业的预测、决策及业绩考评等提供更好服务。由于变动成本法很好的揭示了企业的产品销售量与企业成本的内在规律,真正从根本上找出生产、销售、成本和利润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最终能为企业的风险评估、生产规模和产品定价等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更好地分析问题、规划未来起到一定指导意义。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变动生产成本主要是发生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它的变化也属于生产部门;同时产品固定生产成本的发生不是由生产部门来控制的,而是应用由企业的高级管理部门负责。变动成本法很合理的划分出成本的费用,从而为企业绩效的考评提供依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和相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四,简化成本核算,加强日常管理。由于变动成本法是把固定制造的费用划定为期间成本能够直接从边际贡献中一笔扣除,这样能为企业及员工节省很多间接费用的分配手续。这种方式,不但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核算产品的工作,而且能杜绝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损失,而且能极大的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成本核算中解脱出来,为做好其他的管理会计工作提供空间和精力。最后,变动成本法有利于企业建立弹性预算。为了让企业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同时有效的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弹性预算能使成本、利润的预算数与实际数有更好的可比性,而这种弹性预算的建立就是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8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9

近二十年来,企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产品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便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势在必行。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大大强化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成本计算的正确性。随着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战略成本管理,至此传统的管理会计也开始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变。

战略成本管理以价值链分析为出发点,扩展到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至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相关作业的整合,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的整合。按其分析范围又分为产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从生命周期法着手,·选择发展、维持、收获的总体战略,采取成本领先或标歧立异战略开发持久竞争优势。而成本动因分析是对企业规模、范围、职工经验、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多样性等结构性动因以及员工参与程度、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工厂布局效率性、产品设计及与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等执行性动因的分析。

随着自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社会现象的出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一个突出因素。着眼于环境因素,人们又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和资源外委制。环境管理会计涉及环境价值和环境成本,在保持资源平衡的条件下,归集环境预计成本,确认、追加分配特定环境成本,并在投资和产品评价中考虑环境因素。在环境管理会计中有效的应用方法为全面成本评估、生命周期法、可持续发展会计和环境业绩评价。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能预测和控制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竞争者分析方法与基准调查方法的提出,都是通过比较最佳做法和竞争者之间的业绩状况了解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成本状况,提高竞争优势,强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实力。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法成为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核心,它们均以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阶段为起点,其中目标成本法以预期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后求得产品目标成本,以此成本为目标着手设计新产品。而生命周期成本法是指将每项产品从其研究阶段起,按照产品规划与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及测试、生产和销售及顾客服务五个阶段,按每一阶段累积其活动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

综合上述管理会计的新方法和新课题,可以预计在下世纪前叶,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价值链分析、环境管理会计将是管理会计走向"战略化"的第一步。目标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改善成本法将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得到推广使用和发展,并成为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竞争者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基准调查将成为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信息相结合进行业绩评价的有力工具。随着管理会计范围、对象、目的进一步的扩展及理论体系的完善化,管理会计内容更具综合性,计量单位多样化,除货币量度孙,时间、实物量成为必要补充,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从主要重视定量分析发展到定且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甚至更加重视定性信息,"增加作业价值"的管理思路代替了传统单纯"降低成本增效"的狭隘观念。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现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短短二十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间接费用分摊由单一数量基础分配发展到以作业的成本动因为分配基础;由单纯注重固定和变动成本的降低发展到强调全面质量管理;标准成本系统和贡任成本中心的建立;投资决策中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成本、风险因素;采用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标准;与此同时,已开始涉足从战略总体上进行成本管理。这说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硬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具体来说,尽管一些大中型企业"零敲碎打"地采用了管理会计的一些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专门方法,但覆盖面不大,许多企业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不注重内部成本管理,成本分配方法单一,成本报表编制不及时,成本预算和控制更是流于形式。而对于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更是无人涉足。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

三、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大体说来,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应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一)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多维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面临市场经营、产品开发等经营管理问题,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标也自然发展为融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体系。为满足预测、决策和计划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预计成本分为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目标成本等。而为满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则要求建立正确的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贡任成本等成本计量制度,同时还要求成本计且能获取企业以前年度成本资料和国内外同类行业的成本资料等。多元成本计量目的要求相应建立多维成本概念,正如杨纪瑰教授所述:"服务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围所进行的成本计算的结果,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数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种成本的涵义和外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将成为应用主流

目前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已有定论,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也仅应用在少数制造行业中。事实上·作业成本法同样适用于非制造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商业、医疗卫生业等行业。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是采取多品种、小批量方式生产,以这些企业为试点单位并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会计和管理人员成本管理观念及水平的提高,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及大范围推广运用,形成全国范围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这不但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且有利于制订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加企业价值,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作业成本法势必成为我国未来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一项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过程中,作业成本法主要实施于后半段(生产、客户服务),而目标成本法主要实施于前半段(设计、开发研究等),其特点为:(1)顾客导向以求竞争优势叫(2)以市场价格为上限,谋求成本降低;(3)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使设计者注重成本的降低;(4)采用超部团队方式帮助各部门管理者在未开始生产产品前就衡量产品的功能、消费者需要、产品的成本和利润;(5)采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去维持产品功能并降低产品成本。传统的目标成本法在我国过去用得较多。目前,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

围也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企业定价政策已不仅仅从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着手,是开始拓展到考虑社会消费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产品品牌效应。企业设计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已逐渐认识到产品以质量取胜,以功能争优的开发策略。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就是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前奏。在未来的二、三十年,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将会风靡一时,占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方法的龙头。

(三)以作业链分析为基础,迈出走向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

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管理思想应运而生。目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外均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文。但在实践运用申,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

从作业管理的实质来看,作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从外部顾客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二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尽量从顾客提供的价值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企业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确定增值和非增值的作业;而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运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四)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成为管理会计中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篇10

完全成本法将固定性的期间生产费用与变动性的生产费用放在一起,在一个时期生产的产品间进行成本分配。由于完全成本法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合起来考虑,因而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数据就不适用于编制贡献式损益表。这种情况促成了可变成本法的产生,因为可变成本法将注意力集中于成本习性。可变成本法的特点在于它将前章介绍的贡献毛利法和本-量-利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特点使可变成本法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成本计算法。

一、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将所有的生产成本全部作为产品成本,而不作可变成本或固定成本的区别。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变动性和固定性的期间费用组成。就是说,完全成本法将部分固定制造费用同全部可变成本分配到每个产品。由于完全成本法把所有生产成本当做产品成本,因而我们常把这种方法叫做完全成本法。

二、可变成本法

在可变成本法下,只有那些随产出量变动的生产成本才被视作产品成本。这样,产品成本便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期间生产制造费用的变动部分组成。在这种方法下,固定制造费甩不作为产品成本,而被视作期间成本,这类费用(如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直接抵减当期销售收入。所以,在可变成本法下,单位产品(不论是存货还是售出产品)的成本,都不包含固定期间成本。

可变成本法有时被称作直接成本法或边际成本法。“直接成本法”这个词以前流行多年,现在平时很少有人再使用它了。“可变成本法”一词更能够表达这样一层意义,即这种方法是结合贡献毛利表计算产品成本的。

为了全面而又简明地比较这两种成本法,我们有必要再简略地考察一下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处理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成本法,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不能作为产品成本来处理,就是说,在完全成本法和可变成本法下,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被视作期间成本,直接从期间收入中抵减。

三、对管理者的影响

反对完全成本法的人认为,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出转入固定制造费用可能会引起混乱,进而导致对经营成果的错误反映,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一般的管理者看过完全成本法下的损益表后都可能无法解释这些问题。第三年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即在销售额不变的情况下,净收入大幅下降,这一情形同样是难以理解的。这些数字看起来好像无规律可循甚至自相矛盾,从而使管理者们对报表数字的准确性产生怀疑。

相比之下可变成本法下的损益表便非常清晰,便于阅读。所得收入额和净收入额也都没有变化。报表提供的数据与管理者根据经营状况做出的预期是基本吻合的,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

为了避免在使用完全成本法时产生错误,管理者们必须对一个会计期内存货水平和单位产品成本水平的变化特别敏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正确解释完全成本法下可能出现的净收入的不规则变化。

使用标准费用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途径。标准费用率是根据各个会计期间一包括前期和当期的平均活动量,而不仅仅是根据当期的活动量来计算的。使用标准费用率后,各会计期间的单位产品成本一直保持稳定。不过即使使用标准费用率,各会计期生产和销售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当期费用的低估和高估仍然会使净收入呈现不规则变动。看来彻底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在使用标准费用率的同时,将低估或高估的费用置于相关的资产负债表的调整账户下处理,不过这种繁琐的方法在实际企业核算和管理会计信息处理中很少使用。

四、选择成本法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变动成本法与限制理论

变动成本法在限制理论管理方法中得到了充分应用。限制理论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最有效率的运作,必须找到阻碍企业不断提高效率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并将管理的注意力集中于此,其核心议题是努力使企业中那些最受限制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际上,变动成本法和限制理论管理方法的主要区别仅在于,在限制理论中,直接人工一般被看做固定成本,在某些特殊时期,有些公司会制订这样的管理政策,即直接人工不随经营流动量水平而进行调整,有的公司按小时为直接人工计酬,也有许多公司对工人做出承诺,保证工人最少付薪工时,就是说即使工人不做工,公司也会按这一最少付薪工时付给工人报酬,有些公司甚至在用工合同中把这一条作为强制条款写进去。在按限制理论运作的公司里,还有另外两个将直接人工视作固定成本的原因:

其一,直接人工通常不是限制条件。在最简单的企业中,机器设备是限制条件。在稍复杂的案例中,限制条件会阻碍公司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比如对销售人员实行不合理的补偿政策)。如果不把直接人工看作限制条件,那么就没有必要去试图增加它。雇佣更多的工人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增加可售产品和服务的产出量。

其二,限制理论强调公司要进行旨在保持竞争力的不间断的自我完善过程。没有责任心强、有创造热情的雇员,就不可能保持持续的自我完善过程。由于解雇员工会产生破坏员工士气的恶劣影响,因此信奉限制理论的管理者一般都不愿意解雇员工。

由于上述原因,执行限制理论的大部分管理者都将直接人工视作约束性固定成本而不是变动成本。因此,执行限制理论的公司使用了一种变形的变动成本表,在这张表中,直接人工不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二)零存货管理法的影响

当公司实行零存货政策时,这些问题就不再存在了,或者即使存在也变得无足轻重了。原因很简单,完全成本法下净收入的不规则变化以及完全成本法下和变动成本法下净收入差异的产生都是缘于存货水平的变化。在零库存政策下, 公司按照客户的订单生产,因此,到年底只会有生产线上的少量在产品,而不会存在等待客户订货的产成品库存。这样,由于生产与销售严格衔接,存货几乎(甚至是完全)不存在了,进而就不会产生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在不同会计期之间大量转出转入的问题。总之,当公司实行零库存政策时,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所给出的净收入数额会基本一致,而完全成本法下的净收入也会与销售额同方向变化。

参考文献:

[1]王书力.成本控制与决策[M].北京: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