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建设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8:02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1

1.1对象

以上海市闵行区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探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信息化改建。

1.2方法

以精益生产理论思维来指导信息化改建,通过合理划分空间和功能分区,实现一站式服务流程。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企业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精益生产是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方式,实施精益生产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而被誉为第2次生产方式革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需求也由传统的四病防治向计划免疫、定期体检、营养指导等健康促进、保健指导为主流的预防控制医学服务转变。参照“精益生产理论”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信息化改建,对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满足新型医疗模式下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探索儿童健康管理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信息系统的设计,参照“精益生产理论”,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改善服务为目标,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基础,整合原有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增加流量控制模块、服务资源动态分配模块、短信平台、网上预约和付费模块等,着重解决一站式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大厅内人员拥挤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并根据大厅硬件条件,采用分区候诊、2次叫号的方法规范服务流程。

2.2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设计

2.2.12次候诊分区叫号

流程合理且以儿童为中心的排队叫号系统软件,对简化服务流程,创建人性化等候环境,避免因焦急等待而进行的来回走动,降低运行成本,保证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实现可靠、直接的信息联络,改善服务环境并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医院候诊就诊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叫号系统软件几乎涵盖所有服务功能区域和服务房间,实行2次候诊、分区叫号的方式对服务流程进行有效引导。服务对象刷卡取号后,在取号候诊区进行1次候诊,预检登记面向取号候诊区进行叫号,服务对象进入预检登记区进行预检登记,可以根据各功能区等待人数选择接种还是先体检、选择儿童喜欢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在大厅进行2次候诊,再根据预检登记信息,软件系统自动判断由儿童保健功能区或免疫接种功能区的相应服务诊室进行叫号,整个服务流程在软件系统的指引下有序完成。

2.2.2大厅人流量实时控制与服务资源动态分配

大厅里人员拥挤和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是开展一站式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上,当大厅出现人员拥挤时,可以通过预检登记环节延迟叫号来减少大厅人数,缓解拥挤现象。在信息系统中加入流量控制模块并动态分配服务资源,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2.3短信平台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短信平台可以通过实时调阅儿童健康档案,根据儿童月龄生成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预约通知。管理人员根据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日服务能力,控制短信发送数量,均衡控制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日服务人数。短信平台还可以发送接种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信息等。

2.2.4网上预约与网上付费

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网上查询、网上预约和网上付费功能。儿童家长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功能预先查询本次需要的服务内容,通过预约功能将服务时间精确约定到分钟,在网上完成付费,进一步简化现场服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2.3效果分析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流程改造,使服务资源分配趋向合理,医护人员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缩短了服务和等候用时,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得到提升。在服务人员配备略有减少的情况下,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时所需等候和服务用时有较大程度缩减,服务人次数有明显提升。

3讨论与建议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1.1 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 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调查方法与工具

2.1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 工具

2.2.1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 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 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 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88~107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3

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我区各级政府把儿童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了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采取有力措施攻克难点指标,较好地达到各项目标,使我区儿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创建爱婴医院,普及新生儿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科建设和围产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到*年全区已有爱婴医院13间,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均已达到*市的目标。

——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上新台阶。*年我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73.3%,小学一年级按时入学率99.98%,小学学生完成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我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取得良好发展,全区0—14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5%。

——儿童生存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大力加强城市和农村各类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民饮用水卫生、厕所卫生和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年我区农村改水受益率及农村享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农村享有卫生厕所的人口覆盖率达92%。

——特殊困境儿童受到保护。我区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多年,三残儿童受教育率为92%。民政部门设立了1所儿童福利院,解决了弃婴弃儿的护理及生活照顾问题。全区开展的“扶孤助学”使600名儿童得到受益,得以重返校园。

我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在“*”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21世纪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的重任,我们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降低孕产妇死亡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年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为56.56/10万(含流动人口),大大超过*市25/10万的终期目标,随着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及管理不够规范,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难以降低,成为实现《两纲》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反复交替升降状态;抓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重分数、轻能力,重营养、轻锻炼等现象仍需纠偏;儿童行为偏差、肥胖症、近视和龋齿较多;农村、城区幼儿入园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近年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其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现有的儿童发展及其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足,现有的社区活动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积较小、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反映儿童发展的需求和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这都影响了21世纪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进一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条件,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基本实现《*区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年)》和广东省、*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订《*区儿童发展规划(*-201O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4个领域,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区儿童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

总目标

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推进我区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继续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充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各项权利,得到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培育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目标与指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前医学检查率*年达93%,2010年年达93%以上。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控制在100/万以下,2010年达90/万以下。

2、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和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分别控制在25/10万和10‰,2010年在25/10万和10‰基础上分别下降1/5和1/6。

——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年达93%,2010达97%。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到2010年达97%以上,高危妊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年基本消灭。

——儿童保健管理率*年达93%以上,2010年达97%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

——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年以镇(街)为单位达98%以上,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年为基数下降1/5。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年控制在4%,2010年控制在3%。

——婴儿母乳喂养率*年达90%。

——合格碘盐食用率*年达95%,2010年达95%以上。

——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年达90%以上。

——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年达0.3平方米,2010年达0.5平方米。

4、加强儿童健康教育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增长和蔓延。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策略与措施

——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年增加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规范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补助,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安排妇幼保健经费。到2010年,妇幼卫生经费在卫生经费中所占比例达8%-10%。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批准市妇儿工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两纲”,确保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工作职责问题的通知》(穗府[*]47号)。切实保障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各镇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和落实出租屋主连带责任制,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指标,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非法堕胎、弃婴等违法行为。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妇幼保健保偿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

——健全妇幼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行业管理,规范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母婴保健监督员行为,建立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的检查督导,依法打击和查处各类危害儿童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儿童在社区享受到连续、综合、及时和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监测儿童心理行为,对异常行为或倾向的儿童及时进行干预。

——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的实施,其中地中海贫血干预工程分别抓好婚前保健、产前诊断等环节,新生儿窒息干预工程分别抓好高危妊娠管理、农村住院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转变,普及新法复苏等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消除因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不良因素导致儿童智力损害。同时力争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及儿童精神神经康复等干预工程的启动。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

——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和规范妇幼保健技术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要继续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强化孕产妇三级转诊管理规定和重症儿童转诊管理,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滞产、难产和出生窒息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

——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乙肝、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在城区托幼园所和学校分步推行学生饮用奶和学生营养餐计划,农村实行“大豆行动计划”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餐、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和利用卫生服务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运用宣传媒介加强妇幼卫生专题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行动,大力宣传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及自我防范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禁止学生吸烟、吸毒。

——重视儿童体育,各社区、各镇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学校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残疾儿童保健事业,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全面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抓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培训,区力争逐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儿童心理行为偏差进行疏导和诊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儿童与教育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

目标与指标

1、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建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到2010

年,全区社区办好0-3岁教养机构,各镇都办起0-3岁教养机构。

——学前三年入园(班)率*年达84%,2010年85%以上,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取消学前班。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初中毛入学率*年达99.9%,2010年达100%;辍学率*年控制在2.5%以下,2010年控制在l.5%以下。

——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年达90%,2010年达95%以上,中学入学率达80%,2010年达80%以上。

——小学毕业率达99%,初中毕业率达98%。

——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年达91%,2010年达91%以上;高中毛入学率*年达83%,2010年达90%。

4、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科学考试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家长学校达标率*年达85%,2010年达92%;不断提高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年达98%。2010年达98%以上。

策略与措施

——各级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

——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区政府年度财政一般预算

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20%。

——逐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推进依法治教。

——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按期按质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根据实际调整中、小学布局,合并撤消过于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之中。

——扶助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

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发展。

——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

——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开展亲子游戏,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培养其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提高早期教育的效果。

——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继续办好一批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及镇中心幼儿园,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贯彻实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市幼儿发展课程指引》,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重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幼儿园专业教师学历达标93%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23%以上,小学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99.5%且大专及以上学历达68%,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达97%且大学本科达63%。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配置率达100%,并符合保健人员资格要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学校、幼儿园所的教职员工要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严禁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区建立5所示范性家长学校。各镇建立1--2所示范性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和评估。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儿童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实现儿童教育科学化和社会化。

三、儿童与法律保护

完善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儿童权益。

目标与指标

1、加强立法,建立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4、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并减少重新犯罪率;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年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5、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6、法律援助机构要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策略与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贯彻执行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建立健全执法监测机制。

——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的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制定落实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和广告的限制规定和措施;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

——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

——公安、检查、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审判各诉讼阶段采取有别于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依法处理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案件。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执法和司法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儿童的权益,提高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

——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

——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

——在社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防止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

——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指导家长学习和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使残疾儿童在社区和家庭普遍得到康复训练。

——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与环境,

优化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

目标与指标

1、优化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到2010年,农村享有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自来水末稍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达72%。建立城区二次供水监督机制,确保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城市空气和水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

——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2、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的公民意识,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

——为儿童提供必需的闲暇娱乐时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保证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到*年,确保有一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创设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加强救治重症儿童。

——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到2010年,区至少建立起一个综合利院儿童部(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策略与措施

——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

——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农村奔康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

——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绿地,积极防治“三废”对水质、大气等环境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继续执行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制度。

——建立健全城区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建楼时规范建水池的措施;组织专业规范洗水池队伍;建立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管,保证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制定完善相应的生产、销售法规,监督实施。

——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

——建立和发展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每个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和游乐场、运动场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镇、村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坚持办好区少儿艺术花会和少儿艺术比赛等活动。

——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都应营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鼓励儿童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中应有一定比例,突出保护妇女儿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内容。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

——广泛开展儿童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儿童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社区内有关单位科技、文化、体育场所节假日免费向辖区内儿童开放。

——进一步强化流浪儿童收容机构的收容、教育、遣返工作,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努力减少流浪儿童的反复流浪。

——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在完善国家开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及康复培训设施,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新婚夫妇、孕妇学校和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的水平,各镇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的示范点,*年,全区各类家长学校示范点达5所以上。各镇要抓好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大力推广普及亲子学园,扎实开展对0-3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培训和学习,使广大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

四、组织与实施

*区各级政府负责本《规划》的实施,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的检查督导和监测评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各自职责范围,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并保证实施《规划》的必需经费。

区、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总结推广具有实效和创新的经验。

五、监测评估

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实行分级监测评估。搜集、整理、反映《规划》执行情况的数据资料,分析儿童发展现状,预测儿童发展趋势,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增设分性别统计指标,建立区、儿童状况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方案,全面、动态地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分性别统计指标要纳入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实施完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国家统计、法律监督的监测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定期报送、评审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区统计局报送监测评估数据及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施效果。区监测评估周期分为年度监测、5年中期监测评估和10年终期监测评估。

*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4

【关键词】儿童保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03-01

1儿童保健的重要性

儿童保健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儿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爱护和关心儿童健康成长,是当前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儿童保健服务是我国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保健工作开展情况和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现代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各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全成熟,如果儿童保健措施执行不到位或出现纰漏,家长养育孩子方法失当,都将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可见,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对于儿童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儿童保健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儿童健康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儿童保健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儿童保健参保率较低、管理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关部门对儿童保健工作不重视、保健队伍建设水平低等等。首先,政府在儿童保健工作方面的重视和努力不够。多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在落实国家妇幼保健政策工作时,重视孕产妇死亡控制率和该系统的管理,但是对儿童保健工作却重视不够,在人员和设施配备方面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过硬,部分工作人员无法胜任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水平低下,政府对儿童保健项目资金投入滞后或缺位,保健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保健工作难以落实。据相关报道现实,大部分民众对儿童保健工作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是也有小部分民众认为儿童保健工作是多余的,孩子只要能吃能睡就可以了,定期体检不是必须的,某些发育迟缓问题长大就会自然好了,这种想法可能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儿童发育上的偏差和疾病,错过了诊治的最好时机,影响儿童后期发展。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偏远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局限,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受到限制,群众受信息限制和经济能力限制对儿童保健措施的接受程度也较低。

3 做好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对策

3.1政府加大投资,完善保健设备体系建设

儿童保健工作是一项耗时好钱的系统工程,个人或单个的社会组织是不可能担负起这一重任的。政府在儿童保健工作方面必须主动承担责任,利用国家财政的支持给予保健工作充足的资金投入,做好儿童保健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购置必须的儿童保健设备。政府要加强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保健人员对儿童生长发育和科学育儿的指导,引导家庭积极参加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常见疾病的防治,全面促进儿童在身体和心理健康。在儿童保健工作中,遵守医学原理,为儿童健康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教育等多方位的服务。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府必须给予他们一个安全、公平、健康的生活环境,改善和规范儿童保健服务,从财政上给予儿童保健事业的支持。

3.2防治结合,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儿童保健工作,必须坚持防治并重的防治,这是做好儿童保健工作的基础。强化儿童保健工作的预防,首先要使全社会正视儿童保健的重要性,提高保健意识。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开展,如新闻媒体、孕妇学校,育儿课堂、宣传栏板报等等。儿童保健工作必须下基层,深入农村、社区进行宣传,宣传过程中注意内容、方法和事件的安排,提高目标人群的保健意识,吸引目标人群主动寻求保健服务。当然,儿童保健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时不足够的,必须将儿童保健工作落入实处,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政府可以将儿童保健工作职责授予基层医疗机构,在社会上普及科学育儿教育,将保健知识交给家庭。因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弱,必须强化儿童安全防范教育。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我免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伤害,在保健工作开展中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服务中,通过媒体宣传、宣传手册等方式突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性。

3.3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关键在于人。提高儿童保健工作可以从提供工作人员的业务发展能力入手,选拔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员,通过一系列培训和考核使他们获得儿童保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督促他们掌握儿童保健工作的管理方法,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要求他们能独立完成儿童体检、家长育儿指导等工作。定期考核儿童保健工作人员,对成绩优良的工作人员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奖励,对那些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予以再次培训并考核,仍无法胜任者应予以清退。儿童保健工作能否落实到位,能否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关键就在于儿童保健队伍的业务水平高低。提高继承保健人员的薪资待遇,对于稳定保健人员具有重要作用。

3.4建立贫困儿童保健救助制度

对于贫困儿童,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作用,组织实施建立贫困儿童保健救助制度,帮助家庭贫困儿童获得必须的保健服务,特别是在常见病治疗、预防接种等重要方面提供帮助。在儿童身体出现疾病时,能确保贫困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救助和治疗,保证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实现每个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其中贫困儿童保健救助制度必须注重儿童高危人权的管理。及时对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进行儿科和保健知识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及早掌握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慧娟.河南农村妇女妇幼保健意识行为调查[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5).

[2] 赵秀勉、白力甲、刘秀敏.基层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婴幼行为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5).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5

【关键词】 基层;儿童保健;措施研究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与希望,也是国家强盛,社会发达的基础。儿童健康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卫生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而基层儿童保健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网的基础,承担了大部分任务。对目前基层儿童保健面临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 儿童保健现状

儿童死亡率: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4%,其中:城市7.3%,农村20.1%,婴儿死亡率13.1%;其中:城市5.8%,农村16.1%,新生儿死亡率8.3%,其中:城市4.1%,农村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较上年均有下降。儿童系统管理率: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2010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1.5%,比上年增加4.3个百分点。我国在减少营养不良儿童的比例方面已逐年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始,5岁以下低体重儿童每年减少7%”,但下降速度的“分布相当不均,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儿童比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儿童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尤其是“城市中低体重儿童的比例以每年15.6%的速度下降,而农村每年的下降速度仅为4.8%”部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营养知识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食物”。

2 基层儿童保健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保健网络不稳定,专职的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缺乏。相当多的妇幼工作者均为妇保、儿保、妇幼信息“三合一”。保健和临床严重分隔,重医疗轻保健现象突出,基层的儿童保健基本上停留在生长发育监测的层面上。目前承担基层儿童保健的主力是80后的自费生或基层的防保人员,他们相对缺乏基础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的系统学习,儿童保健工作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且总体素质较低,对儿童保健的理解和服务基本上停留在生长发育监测上。

2.2 流动儿童(含留守儿童)的保健已成为基层儿童保健突出的溥弱点。

人口的频繁流动为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有调查显示流动人口是本地户籍人口的3.2倍;流动儿童的人数是本地户籍儿童的2-3倍。这些儿童多数居住在出租屋、集贸市场或城乡结合部的窝棚,家长收入水平普遍较低预防保健意识薄弱且多胎生育率高。

由于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等原因,农村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历来是困扰我国卫生事业的难点。人口的流动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难度,其薄弱环节在于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离散,而且生活环境特殊,留守儿童的卫生健康问题在新时期儿童保健工作中显得更为突出,留守儿童家长或抚养人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保健意识薄弱,主动参与性也差,他们认为只要能维持三餐温饱即可,特别是隔代抚养家庭,有病不能及时就医,拒绝体检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家长儿童保健意识淡薄,主动寻求保健服务能力差。

家长儿童保健意识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态度,而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儿童保健参与行为的程度。有报道,近3成流动儿童在现住地未接受过体检,近一半流动儿童父母不了解儿童保健知识,且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总体需求低于常住父母。家长的健康教育内容需求调查显示,儿童保健知识方面,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智力开发与儿童心理健康,其次关心的是儿童期意外伤害的预防。

3 出路和措施研究

3.1 以医疗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大政府的投入,完善基层儿童保健基本设备,稳定基层儿童保健人员。充分利用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基层儿童保健的软硬件建设,添置必需的保健设备。基层保健人员对辖区儿童不仅进行系统生长发育监测和科学育儿的指导,还要执行计划免疫,开展疾病防治,即做到全面儿童保健,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保健、听力、视力保健、口腔保健等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因此,要引入全科医学的理念,为儿童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达到实施儿童保健的最终目的。

稳定基层儿童保健队伍,提高基层儿童保健队伍的业务水平。

要提高基层儿童保健服务质量,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是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基层儿童保健人员的待遇。其次是加强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经常举办学术经验交流,也是提高儿保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6

五年来,儿童健康水平有新的提高,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2.2%,儿童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97.52%,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13.4/10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3‰和9.88‰;儿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省已基本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和99.59%,3—5岁户籍儿童入园率已达86.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5%;儿童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得到较好实施,有关部门加大了打击侵犯儿童权益违法犯罪的力度,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维护儿童权益的社会化网络基本形成;儿童生存环境日趋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和卫生状况明显改善,11个市和62个县(市、区)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或青少年宫,“关心儿童、支持儿童,为儿童做好事、办实事”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

但是,当前儿童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儿童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同步,区域、城乡之间儿童发展还不平衡;儿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加强;贫困家庭儿童和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卫生保健、基础教育和法律保护等问题需进一步改善。推动儿童事业发展,为广大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006—2012年,是把握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法治,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2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根据儿童发展实际,特制定《省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

2006—2012年,儿童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儿童的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生存发展环境为主要领域,突出重点保护,进一步优化儿童成长发展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促进儿童事业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着力于人才培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优化儿童的教育、卫生资源,提高儿童的基础教育和身心健康水平。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儿童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坚持儿童优先,优化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倡导“尊重儿童、关心儿童、支持儿童”的理念,完善对儿童的公共服务,突出对儿童的重点保护,在社会事业发展中优先考虑儿童利益,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让儿童有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儿童事业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儿童发展工作,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儿童事业的协调发展,认真解决儿童成长中最直接、最需要、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对弱势和困境中儿童的保护,让所有的儿童在同一蓝天下健康成长。

2006—2012年,儿童发展的总目标是:构建较为完善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儿童在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享有更加良好的资源和服务;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在整体上得到提高;统筹城乡的儿童事业发展,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儿童发展的差距。努力实现儿童发展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儿童发展主要指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健康保健

(一)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1)增强新婚人员婚检意识,提高婚检率;

(2)设区的市建立产前诊断机构,县(市、区)产前筛查覆盖率达80%以上;

(3)县(市、区)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60%以上。

2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

(2)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以上;

(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4/10万以下;

(4)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比“十五”时期有所下降;

(5)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1)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

(2)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4个月以下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

(3)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发生率;

(4)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1)以县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0%以上,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

(2)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3)改善农村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

(4)幼儿园儿童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5)降低儿童的近视及弱视发病率;

(6)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85%以上;

(7)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90%以上,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8)减少未成年人吸烟,有效防控未成年人吸毒。

(二)策略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完善儿童健康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行业管理。

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增加妇幼卫生等基本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改进儿童保健机构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城乡儿童卫生保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3开展婚前保健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增强婚检意识,不断提高婚检率。完善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工作,强化新生儿疾病筛查,努力推进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工作。

4加强对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和管理,认真做好高危孕妇筛查和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5建立、健全儿童卫生监测统计信息网络,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巩固完善全省新生儿听力障碍早期筛查网络。

6建设规范化接种站,向0—7岁儿童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7种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0—3岁儿童在首次体检时建立系统管理档案,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

7建立以医疗保健机构、幼儿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家长学校及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教育。在儿童中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禁烟、禁毒教育,开展用眼卫生和口腔卫生的教育指导。

8开展儿童心理健康监测,中小学普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儿童保健机构开设儿童心理咨询门诊。

9加强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管理监督,不断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加强碘盐合格情况的监督监测工作。

10逐步将流动人口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纳入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对贫困家庭儿童实行医疗救助。

11把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列入学校综合考评内容,积极推行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培养教育

(一)主要目标。

1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

(1)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以上;

(2)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90%以上,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总数达到400所,在等级幼儿园入园的儿童数占在园儿童总数的80%以上;

(3)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999%以上,初中毕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90%以上;

(4)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在幼儿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受教育率与正常儿童基本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平。

(1)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7%、995%、995%、98%以上;

(2)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50%和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5%以上;

(3)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系,提高各类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2)乡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80%以上;

(3)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0—5周岁儿童的家长普遍接受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

(4)县级以上各级媒体设立家庭教育专栏节目。

(二)策略措施。

1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教育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积极发展优质教育,推进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2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完善教育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3把农村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结构,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设立专项资金等办法,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促使城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保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加强对儿童的科技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普及活动和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

6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实施“阵地工程”、“精品工程”、“绿网工程”、“净化工程”、“帮扶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少年儿童正确的荣辱观和公民、诚信、合作、责任意识,提高儿童的道德素养,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城区以示范性托幼园(所)为骨干,建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农村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核心,建立辐射农村托幼园(所)的管理辅导网络。开展托幼园(所)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各类托幼园(所)的指导和管理。

8重视和推进家庭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发挥好家庭教育刊物的宣传指导作用。广泛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9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做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

10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对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助学活动,消除学生因贫辍学现象。完善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办法,加强对各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引导和管理,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同等接受义务教育。

三、法律保护

(一)主要目标。

1保障儿童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关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益。

2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

(1)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

(2)杜绝违法使用童工。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1)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2)加强中小学警校共建力度,乡镇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的覆盖率达95%以上;

(3)全省社区儿童维权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加大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建设力度;

(4)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0%以下,失足青少年帮教好转率达80%以上。

4加强儿童法律救助。

(1)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2)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建立少年法庭;

(3)提高流浪儿童接受教育率和回归安置率。

(二)策略措施。

1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识。修改完善《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2尊重儿童和儿童组织的主体地位,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支持少先队发挥在学校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参与作用,保障儿童对影响本人或本群体利益的各种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

3把加强儿童法制教育列入“五五”普法规划,在中小学设置法制教育课程,扩大设立法制副校长的覆盖面,通过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4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对儿童进行纪律、法制、安全和生命意识教育,开展自救知识和防范能力培训,教育儿童掌握自我保护知识,提高儿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5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内外综合治理。大力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加强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和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秩序的管理,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房和网吧。严厉打击干扰学生正常教育和侵害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整体推进学校意外事件和社区家庭暴力案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6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依法查处违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严厉打击溺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女婴生命权。

7加强对儿童读物和游戏机房、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整治力度,严格查禁危害儿童的非法出版物和视听产品。加强儿童网络安全保护,创建青少年“绿色网吧”,引导儿童健康、文明上网,有效控制儿童网络成瘾、网络不良信息毒害以及网络犯罪。

8加强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建立定期分析、综合评价儿童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会商制度。科学构建以服务管理、打击防范为一体的儿童权益保护和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新体系,以警务室为平台,在学校、社区建立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严厉打击引诱、教唆和强迫未成年人犯罪的活动。

9加强基层法院“少年法庭”建设,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落实司法保护原则。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为困难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实施归正青少年“导航工程”,做好归正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广泛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社会化儿童维权网络。

10各市依托现有救助机构建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和返乡等工作。关心和爱护服刑人员子女,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11严格执行《禁止违法使用童工条例》,定时开展“春雷行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非法使用童工现象。

四、成长环境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

(1)80%的设区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

(2)70%的县级以上城市环境噪声小于55dB;

(3)城市生活污水处置率达75%以上,县城达60%以上;

(4)农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改水受益率达97%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2%以上。

2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每市建立1所以上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每个县(市、区)要有1所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2)加强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全省建立200个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

(3)市、县级图书馆设有少儿阅览室,有条件的市和县(市、区)建立少儿图书馆;

(4)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净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

(5)全省少先队员参加雏鹰奖章活动率城市达80%以上,农村达50%以上;

(6)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及游乐设施的安全合格率。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1)提高孤儿、弃婴的供养、教育和医疗康复水平;

(2)提高聋哑、肢残、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率。

(二)策略措施。

1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建设项目时,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项目。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儿童、爱护儿童、关心儿童成长的良好风尚,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和支持儿童事业。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水、气、垃圾和噪音的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争取乡镇水厂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扩大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在儿童中开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从小培养儿童勤俭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加强防洪、泄洪等安全知识宣传和防洪安全保护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道路窨井盖的管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将各类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扩大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规模,创建一批儿童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各类校外儿童活动场所实行资源共享、综合利用,部分科普、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对儿童实行免费开放或优惠票价。

4进一步落实《省雏鹰奖章实施细则》,引导少先队员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儿童的社会参与空间。拓展社区儿童工作,发挥老党员、老干部和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儿童校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5鼓励创作优秀儿童读物和儿童文艺、影视、网络等作品,提高儿童戏剧、动漫、图书等文化产品的质量,发挥少儿电视频道和栏目在繁荣儿童文化产品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各种儿童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儿童文体生活。定期举办省未成年人读书节,引导儿童多读书、读好书。

6健全安全监测机制,加大对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和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生产质量的监督管理,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定期检测和维护儿童娱乐设施及健身器材,防止儿童意外伤害。加强对儿童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完善交通安全标志,加强对学生接送车的监督与管理。

7进一步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改善孤儿、弃婴的养护、医疗康复和教育条件。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将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开展以残疾筛查、康复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康复服务。

实事项目

一、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对农村中小学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或住宿费,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逐步扩大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以切实保障全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对农村中小学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学校每周免费提供2至3餐营养合理的爱心营养餐,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生食宿改造工程”。对农村中小学宿舍、食堂进行全面改造,实现学生人均宿舍建筑面积3平方米、食堂建筑面积1平方米的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实施“农村中小学生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在学历合格的中青年教师中择优选拔1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省级培训,选拔1万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力争2008年底,全省设区市城市都有1所专业的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对福利院中的儿童部进行改扩建。

六、实施“儿童意外伤害安全教育项目”。对低龄儿童(0—6岁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幼儿园保教人员、社区儿童保健专业人员等开展普及性儿童安全的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防范儿童免受意外伤害的意识和能力,预防儿童意外损伤的发生。

组织领导

一、《规划》是《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实施儿童发展规划是各级政府的职责。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本规划的实施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规划》的要求,结合本系统职责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

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规划或实施意见,将儿童发展目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政策,并作为本地区和职能部门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内容之一,确保《规划》各项目标的如期完成。

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每年有计划地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实施规划目标任务。

二、各级政府要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人力、经费保障。加强县级以上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机构建设。实施《规划》经费和妇女儿童工作机构开展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全社会支持儿童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强依法行政,认真履行儿童发展方面的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工作报告、督办反馈、检查评审等制度,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每年要向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的工作情况。

四、按照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加强对示范工作的管理指导,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新一轮的示范单位,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对实施《规划》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监测评估

一、各级政府要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准确和全面反映达标情况。

二、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

1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儿童规划监测评估的组织领导工作。其职责是:负责审议儿童规划的监测评估方案;定期审议监测统计报告,监测统计成果;根据监测评估结果,考核实施规划的绩效,提出相应对策。

2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

(1)统计监测组由省统计局牵头,其职责是:制定《规划》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提出监测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指标;建立省儿童数据库,定期报送监测信息;撰写统计监测分析报告;指导全省各地规划的统计监测工作。

(2)专家评估组由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其职责是:制订监测评估方案;审评年度统计监测报告,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并提交监测评估报告;指导各地开展评估检查工作。

3各级政府要建立儿童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为监测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认真开展《规划》实施的督查和监测评估工作。

三、各成员单位结合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劳动监察、质量监督、工商检查、警务监督等执法手段,相应建立自查、自评制度和报告制度,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及时抓住实施过程中突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努力提高监督水平。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许多农民工出于种种不便,将子女留在家乡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这部分被留在农村上学的儿童便成为“留守儿童”。据估计,2005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3264万人,以后仍有扩张的趋势。[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有关基础教育的内容中特别强调:“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建设机制”。显然,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是构建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隐患

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细致的照料与关怀,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面临诸多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而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儿童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缺失更易带来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2]另外,50%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导致他们任性、自私、心理抑郁,回避正常交流途径,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转向同龄人寻找安慰,容易因交友不当而受不良行为的影响。[3]可以说,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是一个更为脆弱的群体。

其实,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上与普通孩子并无差异,而且很多家长以尽可能满足孩子经济要求来弥补自己对孩子心理安慰的欠缺。但是,在安全的心理需要上,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则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多由隔辈的直系亲属照看,或被托付在亲戚家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的自卑心理较一般儿童更难纠正。[4]因而,在更高级别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上,留守儿童更难得到满足。在某种意义上讲,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更为细致,父母关爱和照顾的不足更易加剧孩子心理的不安全感,也更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海口市妇联等单位的一份专题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存在障碍、问题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另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小学和初中有较为明显的分界,表现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良好,与非留守儿童基本无异;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总体上相比,性格偏内向、孤僻。[5]这种生存和生活状态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心理问题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心理健康问题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学校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无疑是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庭”,也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阵地。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应对。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凡事观念先行。更新教育理念,为留守儿童创造“第二个家”,不仅是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更需要每个教师的切实努力。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的确使很多负担都落在了教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部分难于管教的留守儿童也增添了许多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和无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无暇顾及,特别是一些平时表现平平的学生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而这必然会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而,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第一,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状况,更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在这一成长阶段、这一特殊环境下的心理特点,给予适时的指导。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放任和漠视。第二,适时地为这些学生开展一些亲子教育活动,比如,利用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各种联系方式,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父母的工作,在班会和课外活动中让他们赞美父母的工作,促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和关心。第三,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处理为提前指导。教师要抱着不放弃、不冷落的态度,不管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对留守儿童都要给予额外的关爱和帮助,时刻留意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来消除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而造成的心理健康隐患。朱永新说过:“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让每位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享受到温暖、在学习上得到关爱,需要学校的每位教育工作者父母般的热忱的关爱和教育。

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成长档案

在管理方面,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经常采取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在“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中,不少留守儿童精神生活贫乏、心情压抑。[6]学校应在日常管理上更有弹性,切莫固守于苛刻而刚性的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引导更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也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开设一门心理教育课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将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应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除了学习和生活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心理发展纳入其中,详细记录学生的性格、气质和思维特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式,周记和日记,取得的种种进步,等等,从而纵向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历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3.重视心理援助,疏导心理压力

许多产生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交流的对象,难以排解心理压力。为此,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及时帮助留守儿童疏导心理压力。

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教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如有可能,还可以设置心理辅导热线或者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

其次,学校可以为每位留守儿童设立“同伴导师”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同伴导师”可以是同龄人,也可以是高年级学生。同龄人之间的代沟少,更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心理健康工作能够从细微之处收到效果。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觉得同龄的伙伴更加“安全可靠”,这种现象年级越高越明显。对这部分留守儿童,“同伴导师”帮助的意义更大。

最后,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它利用了人类的乐群性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领域。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活动参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摆脱消极的情绪。相关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修复其过于敏感焦虑的个性特征应有一定功效。[7]

4.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设立定期家访制度,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以便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在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时综合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共同探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法。

学校还应该开办短期家长学校,对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进行心理培训。[8]许多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或者年龄过大,或者文化程度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不够,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容易造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口。因此,向他们普及一些心理健康和教育的知识,让他们掌握一些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就显得尤为必要。另外,教师也可以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大都长时间在外务工,学校应建立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准确掌握其联系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除了报告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之外,还要详细地描述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状况,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另外,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外出务工家长的返乡时间和他们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2]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

[3]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7]兰燕灵,游慧霞,蔡靖之.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1).

[5]赵玮.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08,(3).

[6]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8]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8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段一、问题的提出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社会的歧视和某些家长及老师的教育不当,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的下降,很容易产生自我贬低、恐怖、焦虑、过敏、行为不当和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而听觉障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青春关键期,听力损失制约了其认知和个性心理能力的发展,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他们比正常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通过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潍坊市在校学习的169名初中段听觉障碍儿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9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 1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5%。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1.听觉障碍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听觉障碍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只有43.13%的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54.24%的听觉障碍儿童属于中等焦虑水平,人数较多;另有2.6%的听觉障碍儿童属于高焦虑水平,心理存在严重障碍。

2.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各因子状况

听觉障碍儿童在心理健康的各因素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有51.63%的儿童存在学习焦虑,有9.8%的儿童存在对人焦虑,有4.57%的儿童存在孤独倾向,有17.64%的儿童存在自责倾向,有15.68%的儿童存在过敏倾向,有20.26%的儿童存在身体症状,有14.37%的儿童存在恐怖倾向,另有1.3%的儿童存在冲动倾向。并且调查发现,在上述各因子中,依次分别有37.9%、60.1%、51.63%、51.63%、65.35%、51.63%、39.86%、38.56%的儿童存在有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维度方面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t自=-1.29,p自

4.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有无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方面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t孤=2.09,p孤

四、建议及对策

(一)帮助听觉障碍儿童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其挫折耐受能力

听觉障碍儿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育他们在勇于正视自己生理缺陷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要相信自己,要敢于面对现实,不逃避,不放弃,取长补短,学会悦纳自我,学会用微笑面对生活;可引导儿童看一些名人传记,学习一些身残志坚的名人为实现人生目标而顽强拼搏的先进事迹,使他们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要注重与儿童进行情感交流;要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教他们学会理智的面对挫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

(二)加强对父母的指导与培训,改善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态度

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另据调查发现,听觉障碍儿童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父亲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97.7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2.28%;母亲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98.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52%。父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产生较显著的不良影响。因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建立起良好的家长培训机制,定期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让家长逐渐改变以往对儿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及态度,全面提升家长的文化理论水平与素质。

(三)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辅导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和辅导。各任课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对儿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问题及时地给予疏导,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四)重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与指导

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条件保障,要关心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采取各种方法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学校要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等,让教师人人都懂的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人人都对听觉障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五)要教给听觉障碍儿童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与方法

由于听觉障碍儿童不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和任务的变化及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做出调整与应对,因此教师要教给儿童能够善于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有效自我调节的方式、方法。如学会并合理利用一些宣泄的方法,学校可建立“心理宣泄室”,让儿童到宣泄室内尽情的加以宣泄,以消除内心的压抑和愤懑;学会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如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思考等方式来改变消极的心理。

(六)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是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班主任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情感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针对儿童的个别问题制定个别教育方案,进行个别教育,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情绪,使其心理得以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凤.聋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5):47.

[2]李镇译,勾柏频.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10,(10):45-48.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我校地处鱼嘴地区,是江北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仅我校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7%。通过调查可知:留守儿童中90%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10%是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儿童主要的监护方式。大多数家庭都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孩子有烦恼时无处诉说,无人倾听。另外这些孩子中部分是单亲家庭,个别孩子还是孤儿。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们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的照顾大多局限在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监护人有的年迈体弱,有的甚至是文盲。距离让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儿童的心理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我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给与了高度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和兴办留守儿童食堂和浴室。全方位的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力求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温暖的成长环境。学校为留守儿童开放了许多功能室,每间功能室都安排有指导教师。

二、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给留守儿童配备帮扶教师。每个老师“领养”六个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为他们洗澡、洗衣;学习上关心他们,经常家访,了接孩子在家情况,平时给他们辅导作业,还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在节日里为孩子送上一份礼物,平时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引导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帮扶教师还随时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并认真填写留守儿童追踪调查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四、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我校曾多次聘请有关部门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我校提出了“亲近自然,养真尚志”的校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并提出“发现属于自己的美”办学理念,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而每月“阳光男孩、阳光女孩”的评选,更让孩子们在“说真话 不自卑 不放弃 爱自己 爱他人 爱自然 会学习 会自理 会合作 会感恩”的教育中,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学校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更让孩子们浸润于自然和人文文化之中,如 “南泥湾班”、“长江源班”、“布谷鸟班”、“兰草青青班”、“花儿朵朵班”等,这些班级文化陶冶着孩子们的心灵。激励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学校,从而克服自卑心理,认真学习,努力进取。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用品的开放,让孩子们在课间可以随时使用。而孩子们在“随手拿、安全用、快乐玩、归原位”的要求下,不但锻炼了孩身体,还培养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图书室废除借阅制度,书籍分发到各班级的图书架上,孩子们课间可以随时阅读,这样不仅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良的心理也得到一定的矫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几年来,我校一直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种责任,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使我校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目前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学生们健康活泼,情绪稳定,热爱校园,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我校被江北区教委授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试点学校”。受到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多家媒体的关注。

为适应江北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形势,尽管现在已三校合一,但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不管孩子。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爱孩子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网络资料.2007年5月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篇10

营口市鲅鱼圈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于2020年,在区卫健局及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为宗旨,牢固疫情防控体系,稳固发展服务模式,使本中心的妇幼卫生工作取得成效。现将2020年本中心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妇幼健康服务持续改善

(一)孕期保健管理

1、以维护母婴安全为重点,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分级管理。

以两个系统管理和死亡控制为重点,加强群体保健工作。一是全面开展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和“红色”的孕产妇,由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专科管理,并与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立转诊制度,以瘢痕子宫孕妇、高龄孕妇保健为二级预防重点,为全区的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服务工作从检查到随访,对高危人群重点健康指导,二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系统管理、妊娠风险筛查与全程追访,开展危重孕产妇评审和新生儿死亡评审,强化各助产机构产科质量管理,落实《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着力加强危急重症救治。建立保障母婴安全协调工作机制,确保转诊救治网络覆盖所有助产机构。三是探索开展孕期内分泌、营养等专科服务,加强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专病管理。

2、综合施策降低剖宫产率,强化爱婴医院管理。

我区2018年的剖宫产率平均高达60%—70%,在区卫健局领导及妇幼科带领下,中心妇幼基层科组织开展有效的业务培训,开展病历点评,严格掌握剖宫产医学指征,倡导纯母乳喂养,提高助产技术水平,以及提高产科质量管理体系,逐步降低了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目前全区剖宫产率逐步下降,截止2020年12月,全区剖宫产率平均为58.20%。开展纯母乳喂养率54.98%。

(一)儿童保健管理

1、加强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结合不同发育阶段特点,重点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和心理发育评估、听力和视力筛查,为家长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心理行为发育、口腔保健、常见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开展儿童保健门诊特色服务,提高全区儿童健康素质。

本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以儿童生长发育及儿童口腔保健门诊服务工作为特色服务,在开展的儿童入园体检中,通过疾病筛查,龋齿患病率72.3%,肥胖患病率3.87%,消瘦患病率1.12%,对于儿童龋齿患病高势态,本中心组织开展“关爱牙齿,口腔健康”涂氟活动,通过微信抖音科普宣传,到幼儿园与家长互动科普宣教,得到广泛社会影响,通过开展儿童口腔涂氟和口腔健康检查工作,有效抑制有害细菌、坚固牙齿、增强牙齿抵抗力,进一步降低了幼儿的龋齿患病率。对于发现生长迟缓、矮小儿,通过骨龄测评,邀请省级儿童生长发育专家坐诊,实现医联体转会诊流程,给予了科学的临床指导,儿童生长发育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3.改善儿童营养

加强儿童肥胖监测和预防。将监测重点放在全区托幼机构,联合托幼保健员建立儿童膳食管理制度,组织营养专家开展儿童营养膳食知识培训,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强化个性化营养指导,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发生。实施儿童营养综合干预项目。

(二)妇女保健管理

1.全面保障妇女健康

针对妇女生理特点,普及生殖健康和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规范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生殖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2020年妇女常见病筛查率58.31%。

推进妇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城市低保、特困、低收入等困难家庭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不断完善救治保障。逐步扩大了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范围,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完善妇女医疗保障。

2、推进青春期和更年期保健

探索开展青春期、更年期保健。指导青少年合理膳食和心理健康,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针对更年期妇女健康需求,开展大众化的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对更年期妇女提供健康状况筛查评估,营养、心理、运动咨询指导,不断提高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四)生殖保健管理

大力推动避孕节育服务均等化。设立避孕药具自动发放机,向所有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在“5.29”计生协会纪念日开展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广泛开展避孕节育咨询指导,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降低人工流产率。

(五)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1.全面推进一级预防

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积极推进婚前保健服务,目前全区婚姻男女主动参检意识弱,婚检人数少,婚检率未达到50%标准。实施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19项孕前优生服务。

2.不断加强二级预防

逐步扩大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覆盖面,加强人员培训和网络建设,持续推进NT检查、唐氏筛查、无创DNA、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等适宜技术管理和推广。

3、逐步落实三级预防

稳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重点开展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听力障碍筛查。

(六)、《出生医学证明》使用的管理:

2020年制定下发了“鲅鱼圈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规定,规定中明确了区卫健局委托我机构的各种职能,2021年初开展了各助产机构《出生医学证明》督导检查,规范了工作流程,严格掌控《出生医学证明》补发及年代久远首次签发。强调了《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的法律严肃性,切实做到我区《出生医学证明》及时签发、严格签发、违规不发;严把《出生医学证明》补发和需要“亲子鉴定”首发这一关,确保《出生医学证明》的真实有效。

(七)、扎实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评审工作

2020年鲅鱼圈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参加了2次市级评审活动。一是受营口市教育局委托,做为专家组评估考核成员,参加了营口市2019年度四星级幼儿园评估定级及复查评审工作,通过此次综合复检工作,鲅鱼圈一批幼儿园能够在原有水平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造,有效贯彻“保教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提升幼儿园的卫生保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也发现了部分园在食堂建设、儿童膳食、健康检查、传染病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均给与了反馈,并对幼儿园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可操作性的建议,是对幼儿园工作的一次检验和提升。二是受营口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委托,做为督导小组成员,参加营口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督导检查,督导组随机抽查了鲅鱼圈区6家幼儿园。抽查结果,其中优良3家、合格2家、不合格1家,通过此次检查,检查组对我区的卫生保健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中心以星级评审为契机,以市级督导为指导,积极开展了2020年全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督导工作,我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管理已有了稳步提升,顺利过渡到从硬件管理向软件内涵管理迈进的阶段。

二、妇幼健康事业今后发展情况

(一)持续完善妇幼健康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发[2011]24号)、国家发改委等十八个部委印发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发改社会[2019]160号)要求,按照本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在“十四五”期间建立一所标准化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重点提高功能业务用房和设备配备。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及绩效考核管理,积极做好全区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工作。

(二)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

在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做好医疗保健机构防控管理工作,建立主体责任制,做好孕妇、儿童健康防护知识宣教,重点加强各助产机构、托幼机构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指导。详细规划就诊流程,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饮食卫生、手卫生等防控。

(三)进一步提升母婴安全保障水平。

2021年一季度剖宫产率有回升,2021年3月剖宫产率为 61.89%。今后全力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制度,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规范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加大助产围产专项技术培训力度,健全危急重症应对机制和诊疗预案,提升围产助力技术水平,重点实施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2021年全区剖宫产率降到45%以下,严控剖宫产率指标不反弹。巩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稳中有降的态势。

(三)努力提升儿童保健能力。

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实施健康儿童行动计划,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儿童健康管理,广泛开展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服务。加强儿童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龋齿疾病的发生。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改善托幼机构卫生环境和条件,深入开展儿童营养与膳食、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以及生殖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指导,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5%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控制儿童肥胖发生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0%以下,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四)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水平。启动出生缺陷人才培训项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救治能力。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广泛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开展婚前保健和咨询指导,推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完善服务模式,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和服务质量,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65%以上。规范孕前咨询和孕前、孕早期医疗保健服务。指导城乡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及多种营养素,预防神经管缺陷。落实一级防治措施,建立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提高产前筛查服务覆盖率和产前诊断水平;落实二级防治措施,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及报告率;落实三级防治措施,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确诊病例的治疗和干预,减少先天残疾的发生,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

(五)建全妇女全生命周期疾病定期筛查。

针对妇女生理特点,在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分别给与生殖健康和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问题。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定期开展《妇幼工作培训会》,与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利用了宣传阵地、主流媒体、网络媒介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做好妇女常见疾病治疗随访工作。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逐步扩大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范围,提高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能力与防治水平,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规范的干预和治疗,开展喂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实行跟踪管理。

(六)大力开展孕期营养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加强合理膳食指导,避免孕期营养失衡,降低妊娠期疾病发生率。为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合理补充营养素,预防和治疗孕产妇糖尿病、贫血等疾病,减少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强化爱婴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以上;开展科学喂养与营养素补充指导,促进合理添加辅食,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儿童营养性疾病。

2021年,新形势带来新挑战,我们将继续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我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补齐短板,提升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防控能力,进一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调整扩增服务资源,履行好妇幼公共卫生职责,以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母婴保健服务质量为目标,为保障我区广大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实现“十四五”妇幼规划,全中心职工将勠力同心,为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