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概念十篇

时间:2023-10-27 17:50:40

有机化学概念

有机化学概念篇1

关键词:概念;策略;特点

一、高中有机化学概念的特点

1.种类较多

高中有机化学概念的数目很多,比如: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等,这就使得学生需要记住的东西很多。

2.重复率比较高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很多基本的概念会重复的出现,例如,“同系物”首次出现于学生在学习烷烃时,但在之后在学习烯烃、炔烃、芳香烃的时候也碰到了这个概念。

二、高中学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1.采取典型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有机化学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去学习,学生在比较、分析之后就会比较容易好理解,而不会因为单纯的学习概念而感到枯燥,而且会记得比较牢固。比如: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在学习同系物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甲烷、乙烷等相邻烷烃来举例子。

2.运用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了解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次就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而是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如:在学生刚接触同系物概念的时候,学生只要了解这个概念就可以了,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同系物的概念再次反复地出现时候,教师就应该全面地介绍,并且强化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概念有系统的理解。

3.运用比较的方法让有机化学概念明确

比较法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的最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强化,还可以系统地认识新的知识。掌握所有的有关概念。另外,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知道各类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分子结构等等,让学生了解有机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高中有机化学的概念复杂而且繁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多种方法进行使用,不能让学生觉得困难而放弃学化学,教师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概念时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有条理地分析各类概念,把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差异见解清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好高中有机化学。

参考文献:

[1]徐敏.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陈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何瑞.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衔接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有机化学概念篇2

以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第八轮新课改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方方面面,是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自上而下、波及城市与乡村的教育革命,是一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革命,这场革命的成败同样关乎共和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因为决定国家未来的是下一代人的素质与能力。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场改革搅动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广大中小学校正发生着悄然无声又积极本质的变化。” 变化,意味着新的风险和问题;变化,意味着反思、审视甚至否定自己;变化,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前行道路上,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种变化,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乐观者看到的是观念的变革、课程的进化,教材的多样化,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调整,校本课程建设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悲观者看到的是学生依旧课业负担沉重,不少课堂花哨很多,换汤不换药,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课改培训耗资巨大但观念更新成效甚微,教材建设中的贪多嚼不烂、质量低下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甚至发出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感叹,全面否定新课改成就,认为课改从本质上说是失败的悲观论调。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正确而全面地评价课程改革的得与失、功与过,我们策划组织了本次专题,本期刊发数篇颇有深度的调查报告性质的优秀稿件,用数据说话,带您穿过重重迷雾,探究课程改革的真实图景与美好未来。

(策划 陈见波 赵 悦)

一、研究背景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他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展现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知识整合的思路。从设计过程看,它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促进学习者提高认知水平;从设计结果看,它是分层级梳理概念的知识导源图,能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提高概念学习、记忆效率。已有研究表明,概念图作为开发学生思维的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相比较而言,概念图作为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化水平及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工具,其研究成果少见,利用概念图分析评价新疆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建构概念图的特征研究更是鲜见。

本研究以2012年“国培计划”新疆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和置换脱产两个项目的64名初中化学参训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全疆11个地州的不同县乡镇级中学,其中女性教师占65%、少数民族教师占32%,从数据和覆盖面上可以代表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样态。首先,对教师进行概念图相关理论与实践培训,教会教师制作概念图技能。其次,围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人教版),以任务驱动教师以个人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主题及单元的概念图。以下选择其中以物质分类和结构微粒为主题的教师概念图作品为研究内容,从核心概念内容及数目、层级关系和链接等几个方面去分析研究,进而了解教师在有关概念形成的特点,概括教师概念图的特征。

二、教师概念图建构作品分析

笔者主要以教师的职称、教龄为依据,主观上判断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新手教师是指刚入职、已基本掌握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教学知识,并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龄通常在5年以下或职称在中教一级以下的教师。专家教师是指熟练掌握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知识,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教龄通常在10年以上或具有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概念图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其特征。下图分别是新手教师a、b和专家教师A所绘制的物质的概念图。

图1 新手教师a的概念图

图2 新手教师b的概念图

图3 专家教师A的概念图

1. 核心概念的确定。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新手教师a和新手教师b分别从物质的分类和微观粒子方面构建有关物质的概念图。新手教师基本能将有关物质的核心概念呈现出来,如按物质的分类,物质主要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按微观粒子的分类,物质包括原子、分子、元素、电子和原子核等基本概念。而两位新手教师只是单纯从物质的分类或微观粒子角度建构概念图,形式相对单一。图3中专家教师A建构的概念图比新手教师丰富,涉及学科知识全面,从物质的分类和微观粒子这两方面对物质进行概念图建构。从物质的学科知识领域看,专家教师已将应涉及的概念和相关概念全部呈现,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原子、分子等一系列概念。

2. 层级结构的建构。概念图层级结构,一方面是指同一层面中的层级结构,即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放在其下,而具体的事例列于图的最下层;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层级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可就某一概念实现超链接。从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建构的概念图来看,大多数教师能形成很好的概念层次,有条理地将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如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再将下一层纯净物的概念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然后依次将下属概念进行逐级划分,这样就形成了比较有层次的概念图。

图4 新手教师c的概念图 图5 新手教师d的概念图

但是,有个别新手教师还存在对概念理解有误,导致概念层级结构错乱的现象。如图4新手教师c和图5新手教师d所绘制的概念图(只截取概念图的片段)。新手教师c将纯净物划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其划分方式存在错误,有些有机物也是化合物,如乙酸。新手教师d将酸、碱、盐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放在同一层级,而正确的知识是存在归属的关系。相比而言,有的新手教师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存在错误。而专家教师的概念图层级建构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3. 概念的链接。概念和概念之间具有某种意义的联系,不是随着人们主观意识去连接的。教师通过建构概念中的每一元素之间的关联,架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比如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它们之间就存在包含和属于的关系,只有恰当地连接概念,才能形成结构清晰和逻辑强的概念图。

新手教师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词运用得比较少,可以看出新手教师不注重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关系。而有的新手教师用了错误的连接词,这就会造成概念与概念间结构的混乱。如新手教师e绘制的概念图(只截取概念图的片段)。

图6 新手教师e的概念图

由图6可以看出新手教师e用是否含有碳元素作为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依据,明显是对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本质理解不清楚。

专家教师在概念的链接中,较好地运用了连接词,明确表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依据所电离出H+的数目,可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若依据酸根中是否含氧,可将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所以,通过恰当地使用连接词,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观察概念图,还可以发现专家教师A所绘制的概念图中有很多的交叉连接。交叉连接是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A教师对不同知识领域有较好的认识,体现了专家教师A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自行发现与生成新的概念关系。他列举出很多事例置于图的下层,用举例形式详细地说明和表达相关概念,如金属氧化物有MgO,可溶性盐有Na2CO3等。

4. 教师概念图的特征。通过对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在概念图的核心概念、层级结构和概念链接等三个方面的比较,发现新手教师的概念图与专家教师的概念图建构有明显的差别。新手教师的概念图特征:学科概念的基本上都能涉及到,但是缺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知识结构不完善和逻辑性不强,知识的整体排布不太合理、很少注重实例的举证,而且有个别教师存在知识点的错误。专家教师概念图兼具较为丰富的知识组块和具体知识点,知识结构逻辑性强,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化知识体系,还包含哲学思想、实例的例举,是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三、提升新手教师概念图建构能力的建议

1. 丰富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关注自身学科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知识空间,注重了解学科知识体系以及交叉学科间的知识衔接点。教师的成长必须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许多新手教师还处于学习阶段,仍有一些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需要填补。教师应改变“化学知识的学习要靠死记硬背”等观念,多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重视角去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知识。

2. 注重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提高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 反思 = 成长,这表明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密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反思越来越被更多的学校、教师所关注和重视。如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及时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解决策略,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教学反思,并和同事交流讨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提高,便于自身在不断学习和经验交流反思过程中成长。

3. 积极参与各级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利用培训学习的机会,更好地汲取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结识一些志同道合者,通过沟通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成功教学案例,以实训的方式获取教学经验。然而新手教师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希望通过专业引领,加强学习,汲取专家教师的经验,创建生成性教学,完善学科专业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素养。

有机化学概念篇3

一、概念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概念?D”一词,它是用来表征和组织知识的一种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概念图可以将学科知识层次化、结构化,通过有意义的连接展现相关命题,不但形象化知识网络,而且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概念图包括概念、命题、交叉链接和层级结构等四大要素。通常情况下,概念是描述某种属性或规则的专有名词,可以是某一主题或任务、操作对象或操作命令等;层级结构是对主题或对象等概念间层次关系的描述;命题是对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描述;交叉链接是对不同概念之间或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横向关系。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强调技术性和应用性。课程所用教材中明确提出“培养学习者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软件的操作实践等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隐形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与调查,发现目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强调操作实践,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并提供繁杂的操作任务,内容多、步骤繁,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此种情况,作者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挖掘各章节的概念及联系,利用概念图开展教学相关设计,帮助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形象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的实例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活动与策略、教学评价等相关设计环节,在此以《数据处理---信息资料的管理与分析》一节为教学实践案例,重点阐述利用概念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设计环境为Camp Tools概念图绘制软件。

1.教学内容的设计

该节学习内容属于办公软件EXCEL2010应用中的核心操作内容,具体包括数据清单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和透视表等四大操作命令,在学习、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较多,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该内容的核心与联系。

根据该节内容特征,首先,确定关键概念为“数据清单的管理与分析”这一任务主题。第二,按照操作命令与操作对象确定相关一级概念为数据清单、排序、筛选、汇总;二级概念为记录、字段、关键字、自动筛选、高级筛选、分类汇总、透视表;三级概念为字段名、字段值、条件区域、分类字段、标签等。第三,布局所有概念,分别建立操作对象与操作命令概念间的层级联系和横向连接。第四,通过描述概念间的意义连接,形成操作命题,例如:数据清单的筛选包括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高级筛选需要先建立条件区域,条件区域由符合条件的字段名和字段值构成。第五,进行修订与完善。

注意事项:概念布局遵循的原则为操作对象放置上层、操作命令放置下层,操作对象的连接方向由上至下,操作命令的连接方向为由下至上。绘制的教学内容概念图如图1所示。

2.教学目标的呈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一般表述为:认识操作对象,熟悉操作命令的含义;掌握操作命令的操作步骤;体验操作命令的制作功能与效果,深入分析操作对象。

具体绘制过程为:第一,确定操作对象及操作命令等关键概念;第二,建立概念间的方向与连接;第三,描述意义连接形成教学目标;第四,进行修订与完善。

3.教学评价的策略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一般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利用上机实践操作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评价学生的操作结果。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在教学中概念图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口述式、选择式、填图式、创建式等四种方式。口述式:在使用概念图工具的初期,可以呈现教师制作好的概念图,有针对性地请学生进行口头复述。选择式:教师制定概念图,空出其中的重点概念或连接词,给出多个选项,请学生进行选择。填图式:展示教师制作好的概念图,并空出其中某概念或者连接词,请学生进行填写。创建式:教师给出相关主题的文字性说明,请学生在空白纸上写出概念,并建立连接。在以上四种评价方式中具体评分分值由教师从概念、连接词、意义指向、横向连接及命题描述等方面设定相应比例。

有机化学概念篇4

一、从认知情景中建立概念

物理学中的“功”是指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能的转化,如:做功、机械功。通过前一节能的学习,我们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的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就引入了功的概念。即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认知的“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让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由兴趣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认知的“景”中琢磨情景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内涵,形成对概念的原始理解,逐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抓要点,破难点,掌握概念

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像位移、速度那样容易理解。功的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先定义,学生通过认知过程的思考,初步了解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机械能。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所发生的距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从而建立功的定义式W=FS,怎样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除了老师理论的讲解以外,还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真正感知不做功的原因。

通过学生分析发现,有些同学对用脚踢足球时,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力做功产生理解误区,为了避免这个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找出学生脑海中存在的不恰当的理解,并针对这种原有的、顽固的理解开刀,而这个环节处理不好,会导致教师发出“这个问题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不会”的感叹。

三、找联系,抓类比,深化概念

许多物理概念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既要注意某一概念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找联系,使学生区别异同,澄清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学习功就必须理解功与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功不是能,能不是功,因为能是状态量,而功是过程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证明这个物体具有能量,一个物体具有能量就证明具有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正在做功。又如: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区别与联系也要让学生分析:机械功是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决定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大小;机械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功率越大做功越快;机械功率越小做功越慢;功率大不证明做功多,机械效率与功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不能认为功率大机械效率高;功率小机械效率低,机械效率高只是证明有用功在总功里的比值大;而不能证明用功多。

四、分层次,抓阶段,完善概念

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就如讲解功这个概念,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算做功,功的大小公式为W=FS,到高中阶段就接触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度时所做的功大小。将力分解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不难得出功的计算公式W=FScos%a。另外随着学习的深入,功还有正负之分。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会想当然的认为功的正负号表示大小。这时,请学生从物理实质来看功,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只是增加或减少了物体的能量。正负号并不能表示做功的大小,只是表示做功的性质。最后,提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和地面所受摩擦力做的功各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对地面做的功是零。也就是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一定同时做正功和负功。随着教学的深入,功的概念还将延伸到功率、动能定理等知识结构中。

五、巧设疑,抓习题,巩固概念

有机化学概念篇5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探讨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但一般都要经历概念、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从感性世界中来的[1]。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的运动变化及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选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教学[2],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试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物理情景[3]。通过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教学中,用“电场线模型”来描绘电场,用“磁感线模型”来描绘磁场;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对水池中水量变化的影响来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变化的“阻碍”作用。

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过演示“静的粉笔”与“动的粉笔”和“静的锤子”与“动的锤子”的运动情况,比较发现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所产生的机械效果不同;再通过“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动的你”与墙相撞和篮球、铅球以同样的速度落地比较可知影响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又通过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两辆小车运动的有关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机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必须相同。显然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决定的,至此,引入动量来反映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3.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化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被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

3.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关键。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则反映了物置改变的快慢,弄清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避免“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错误的认识。

3.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讨论地球公转问题时,它可以被视为“质点”,但在讨论地球自转问题时,它又不能被视为“质点”;电场强度E=kQ/r2仅适用于点电荷所形成的非匀强电场;牛顿第二定律F=ma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问题等。因此,只有明确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来主义”的奴隶。

3.3物理概念间、规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确定概念间、规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物理学中,概念间、规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作空间上、时间上的比较以辨别概念间、规律间的异同和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以动量和动能为例,它们相同的是,都是物体的状态量;不同的是,动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转化,而动量的增量则表示机械运动的转移。既然已有动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呢?原因就是动能的变化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动量的变化却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二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显然,非如此不能满足全面描述物体状态的客观需要。

另外,既要重视概念、规律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它们的横向联系,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如以加速度为中心,与速度相联系,可使学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含义;抓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力、质量、惯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可以联系到物体做功的快慢、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等。

4.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运用它们来说明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精心选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把握概念、规律的四个教学环节,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姜水根.《理念的世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2004.9.56-58

有机化学概念篇6

关键词:物理概念;速度;建构

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教师首先要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事

实或者实验开始引入。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过程,观察现象、体验过程和总结特征,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第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归纳和概括,逐渐形成物理概念的轮廓和表象。第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比较,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最后,经过演绎练习和实际应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准确地建构物理概念。下面以速度的概念为例,说明如何建构物理概念。

对于速度这个概念,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但是那不过是速度的日常概念,还称不上科学的物理概念,二者之间有一些差异。所以,学习速度概念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这样的一些事实和现象:人们是怎样表示和描述事物发展变化快慢的呢?比如汽车的运动快慢、植物的生长快慢、经济的增长快慢、人口的增长快慢等等。通过分析这些生活现象和事实,让学生感觉到有必要用一个概念来描述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快慢,即速度。这个概念表达和描述的基本含义也就比较清楚了,但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在物理中速度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和准确定义,它毕竟与生物学、经济学、人口学中的速度概念有一定的区别。物理中的速度描述的对象是机械运动,所以,速度也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这个概念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物体运动变化快慢的呢?要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变化包括哪些方面?然后思考如何用速度来描述和表示这些方面的物理含义?清楚了上述问题,速度的物理概念也就可以进行准确的定义了。学生根据机械运动的知识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变化包括两个方面:运动位置变化快慢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变化。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相对于时间来言的,所以相对于时间来说,如何描述出速度所表达的完整含义?让学生认识到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表达和描述机械运动的位置和方向,即物理学中的位移。但是在初中阶段,研究的机械运动只限于匀速直线运动,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路程”这个概念描述物体运动位置变化,方向的变化可以进行定性描述。因此,初中阶段的速度概念可以定义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

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果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速度的数学公式,即v=■,并让学生根据路程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分别是“米(m)”和“秒(s)”,推导出速度的国际单位应该为“米/秒(m/s)”。至此,学生将速度的概念基本上建构起来了,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速度的概念,教师需要针对速度概念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和练习,以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问和困惑。像“v=■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运动快慢的,能不能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呢?”和“飞机、汽车和蜗牛谁的速度大?”等开放性问题对于深刻、准确地理解速度的概念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对速度概念的建构教学过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物理概念建构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物理中很多概念的建构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机械地死记硬背一些物理概念,要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以求深刻理解。对于一个物理概念,学生要明确它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如果是矢量,方向和大小如何定义?如果是标量,它的数值是如何定义的?单位是什么?还要明确概念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等,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科学的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概念篇7

摘要: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进行三个模块的教学实施,就是让教材立体化后对课程系统认识,对教学大纲、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应用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教学提高。

关键词:概率统计 模块 教学

前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学生由确定性思维进入随机性思维的入门课程,也是大学进行随机思维培养和训练的课程。要让教材立体化就是要清楚课程的背景与概况;清楚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对难、重点进行深度剖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有新的认识。教学实践中将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概率论,随机变量的函数及其分布,数理统计初步三大模块进行。

第一模块 概率论

针对大三学生在系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前已对概率有所了解,但从实际的随机现象中把问题数学化,运用数学符号表示随机现象是第一模块学习内容的难点,这部份内容是整个概率论的基础。所以教学具体实施分三步:第一步,从常见随机想象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随机现象,补充大量用数学语言描述随机现象的实际练习训练 ,用集合的概念来表述随机事件;第二步,结合随机事件运算规律学习概率定义的发展规律,了解概率的公理化体系;第三步,对要掌握的条件概率,全概公式,贝叶斯公式等内容,无论是教师讲授演算、还是学生做作业都要求在解题时认真书写每一个题目的详细解题步骤,严格的书写过程方可让学生达到逻辑性地对问题的逐步认识深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训练要加强实施 。

第一模块“概率论”中要抓住对概念的引入和背景的理解。如,概率公理化定义引入的背景是:在概率论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概率的古典定义、概率的几何定义、概率的频率定义和概率的主观定义,这些定义各适合一类随机现象,为了给出适合一切随机现象的概率的最一般的定义,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1933年提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该定义既概括了上述几种概率定义的共同特性,又避免了各自的局限性和含混之处。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刻画了概率的本质:概率是集合(事件)的函数。对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的深度剖析是公理化定义未确定概率,它只是规定了概率应该满足的性质,在公理化定义出现之前的古典定义、几何定义、频率定义和主观定义都在一定的场合下给出了各自的确定概率的方法,因此有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之后,把它们看作确定概率的方法是恰当的。

一模块中需要重点讲授概念的直观含义或实际意义的有;事件的概率与频率;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全概率公式;需要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辅助实际教学,充分利用图形演示功能帮助直观理解。对概率论中涉及的众多例题和习题,应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概念及解题的目的,而具体计算技巧在在高等数学已学过,因此概率论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多做习题,而要理解不同题型涉及的概念及解题的思路。

第二模块 随机变量的函数及其分布

随机变量的函数及其分布包括一维随机变量与多维随机变量,要求学生认识到分布函数、分布律和概率密度函数是揭示随机现象本质规律的重要工具。对概率分布函数,连续性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准确理解以及会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是本模块的重点,掌握常见的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并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分布函数、随机变量的独立和不相关等概念要仔细推敲概念的内涵和相互联系、差异,例如,随机变量概念的内涵是一个从样本空间到实轴的单值实函数X(w),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函数,定义域是样本空间,不同随机试验有不同的样本空间。而它的取值是不确定的,随着试验结果的不同可取不同值,但是它取某一区间的概率又能根据随机试验予以确定的。

第二模块计算难点有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事件B的概率P((X,Y)∈B),卷积公式等的计算,它们形式简单,但f(x,y)通常是分段函数,真正的积分限并不再是(-∞,∞)或B,如何正确确定事实上的积分限就成了正确解题的关键,所以要综合运用极限、连续函数、导数、极值、积分、广义积分及级数等知识去解决问题,课程进行之前一定要复习相关知识并练习一定量的习题作保障。

二模块中需要重点讲授概念的直观含义或实际意义的有;概率密度的几何意义及均匀分布与正态分布;几类常用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相关系数概念。这些概念的引入需要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辅助利用图形演示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第三模块 数理统计初步

概率论是研究揭示随机现象所隐含的本质规律,反映在课程内容上就是随机变量分布函数、分布律和概率密度函数的寻求以及研究它们的数字特征;统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利用实验数据对分布函数,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估计和检验,第三模块主要讲授参数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参数的假设检验,尤其要熟悉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区间估计方法,假设检验方法。重点是极大似然估计思想和假设检验思想的介绍。

有机化学概念篇8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概念;教材研发;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55-02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精确而本质地阐述。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在众多的概念中,核心概念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在学科知识中处于最为本质和核心的地位。《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因此,注重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1 概念和核心概念。

概念是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是一种由相近、相似的事件、想法、物体或人所组成的集合。生物学概念就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特征或共同属性的反映,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这个概念,反映的就是所有酶在来源、生理功能和化学本质上的共同特征。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基本理解和解释。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是生物学知识领域的中心,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 核心概念的表述方式。

大部分人认为核心概念就是学科知识中的某个词或短语,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实际上,这样的一个短语仅是一个相应的学科专业术语,并不等同于核心概念,或者可以认为这只是一个标记核心概念的符号。核心概念的表述,常采用“XX是XXXX”、“XXXX称作XX”、“XXXX叫做XX”或“XX是指XXXX”等形式。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对有关核心的概念分别表述如下:“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核心概念在中学生物学教材研发中的地位

依据《标准》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有五个版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五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来编写的,除了小部分概念的词语存在差异外,大部分核心概念的内涵是完全相同的。如“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的章标题虽然有“细胞的生命历程”(人教版)、“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图版)、“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浙科版)等不同的表述,但其内容都是围绕“细胞周期”(为表述简洁,此处及以下用相应专业术语代表核心概念的具体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癌变”、“细胞衰老”及“细胞凋亡”等核心概念来组织编写。这说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者们都充分意识到了核心概念的重要性,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学生物学教材就是由一系列的核心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其设计的框架也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此外,各版本教材都用不同事例阐述了许多核心概念的发现、证实、发展、更新和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沿着先辈科学家们的足迹去体会科学探索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核心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1 据核心概念确立教学目标。

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的知识体系都是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而建构的,核心概念指引了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核心概念来确立教学目标。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人教版)一节,教材首先介绍了本章的核心概念“细胞代谢”,然后引出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通过科学家们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来揭示“酶的本质”,最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酶的特性”。根据这些核心概念我们可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方面:①能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②能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①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3)能力方面: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②在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探究等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必要时还需对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处理。

2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

有机化学概念篇9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多样化――呈现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

学习数学概念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充分获得生动丰富并且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密切联系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和模型的同时,获得对所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这些事例可以就地取材,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宜。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用清晨太阳从海平面上缓缓地升起来引入,太阳当作一个圆,海平面看作一条直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直线和圆存在的位置关系;或者用一个装水的玻璃杯,水上放一根直的细线,往杯中投入一粒小石子,溅起的水花向四周扩散,如同圆对静止的直线作相对运动,就可以直观地发现直线和圆的位置变化,为揭示本质属性提供鲜明生动的映象。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生成化――体验概念的形成

通过对事物直观感性认识,还只是表面的、肤浅的认识,我们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剖析透彻 ,再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文字或数学符号揭示出来。裴光亚老师在《教育价值是教学设计的灵魂》说到“关于这个定义的教学,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很有必要。同时,这个价值取想,也就决定着我们的教法。你不能把这个定义直接告诉学生,要学生去熟记。学生能否记住这个定义,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你要把这作为一次机会:由具体材料抽象概括的机会,训练逻辑严密性的机会,尝试对空间形式进行描述的机会,欣赏数学语言的机会。这个机会是属于学生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由此可见,概念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表达――概括等认识过程。教师作简单的讲解和传授,再做几道习题训练,这样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就能理解掌握了吗?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有多大的收获?所以数学概念的教学要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在参与的活动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完整、内在地发现并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能发展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如下:

(1)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m2,求它的边长。设正方形桌面的边长是x m ,则根据题意,得 .

(2)某校图书馆的藏书在两年内从5万册增加到7.2万册,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x ,根据题意,得 .

(3)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面积是24,求花圃的长和宽, 设花圃的宽是x m 。则花圃的长是(19-2x) m ,根据题意,得 .

(4)长5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与墙的距离是3m。如果梯子底端向右滑动的距离与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 设梯子滑动的距离是x m ,根据题意,得 .

1.学生先认真阅读 ,仔细审题 ,然后列出方程。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方程具有共同特征是什么?可能学生思考的问题不完整,阐述得不准确,这些都不重要,要给学生表述的机会,然后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在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剖析概念的本质,抓住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比较,区分易混淆的概念,举一些正例和反例,从多种角度去发现和认识,启发学生对概念进行系统归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了。

三、数学概念的应用要深刻化、严谨化――启发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

由于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深刻的逻辑性,因此掌握它就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对概念进行及时巩固。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许多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1)关于 的方程是(a-2) 一元一次方程,求a的值。有的学生解法是:因为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所以a-1=1,解得a=±2,我就问“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解得结果正确吗?”(让学生稍作思考)接着我又提问“当等于a=2时,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有的学生恍然大悟),当等于a=2时,这个方程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了。这说明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深刻,通过对概念的应用可以强化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深刻性。

(2)已知ΔABC中,∠A=54o,当∠B= _______ 时,ΔABC是等腰三角形。同学甲解得∠B=54o,同学已解得∠B=54o或∠B=63o。我又问还有其他的结论吗?同学们感到大惑不解,你们是否考虑当∠A=∠C时,ΔABC也是等腰三角形,你们再计算∠B是多少度?答:∠B=72o。学生为什么会发生上述错误,其根源还是在于对概念的理解片面,不够严谨,思考问题不全面。经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巩固了概念,而且进行了拓展延伸,体现数学概念的应用逻辑性、严谨性。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至关重要,概念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数学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概念本身,而应努力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遵循认识规律,注意概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不难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概念篇10

关键词:概念图 ; 高中计算机教学; 应用

新课改和计算机的学科特点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探讨,寻找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概念图作为表征知识的工具,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与学习。本文从概念图的内涵和教学功能入手,简要论述了概念图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具体应用。

一、概念图的内涵

概念图最早是由美国的Novak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意义学习理论发明的一种学习管理方法。它由节点、连线、层级、命题四个要素构成,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把知识的内部组织方式转化为概念命题的层次网络图模式,它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明晰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用更具体的概念加以填充。概念图这一知识学习管理方法逐渐应用于教学领域中,相比于其它学习方法,概念图的认知层次更深,基于概念图自身的结构化特点,绘制图形使信息的可捕捉性更强,信息的统计更加直观、形象。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组织模式,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概念图把旧知识和新知识通过图形的形式概括起来,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和认知结构。

二、概念图的教学功能

概念图作为帮助学生认识的教学策略,可以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了解概念图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不同类型及教学功能,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效用。概念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具有以下功能。

1.知识表达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概念图可以作为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应用让知识理解的可视化,此外,概念图展示的完整直观的知识结构框架,帮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明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具体知识概念、命题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习工具

概念图除了帮助学生加强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使知识的整合过程的意义更加明晰。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有助于学生保持长期的记忆。Jonassen认为当学习者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最有助于思维的激活。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可以在各种学习策略中加以应用和发挥,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建构和识记,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的长期储存,通过绘制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在所学的知识结构中注入新的概念、命题,进一步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修正等。

3.评价工具

概念图可以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概念图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概念图还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对某一知识点、某一章节课程绘制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复习所学、巩固记忆,并且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概念图的实践应用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思维方式复杂、创造性高、逻辑性强的学科,在计算机课程设计中可以找到许多的工程图和流程图,这就需要利用图例把计算机的复杂的知识结构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是一个繁琐的创作过程,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使用软件,而概念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以“网上搜索”为案例:

教学准备:

在学期伊始,对某班级进行分组,准备以小组为组织方式开展新的学习模式。该班共有52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22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差异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8到9名成员,每组5台电脑,选择一名概念图掌握较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小组其它成员的学习活动。

教学内容:学习搜索引擎以及搜索方式

教学目标: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工,用概念图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教学策略:教师讲授示范后,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明确概念图的构图任务,学生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制图工具,比如纸、笔、Microsoft Word 软件制图等。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讲解搜索引擎和搜索方法的使用,制定“环境污染”的概念图的绘制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上机操作能力。

课时:2课时教具:计算机网络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教师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体的情景。介绍如何搜索引擎和常用的搜索方式,演示上机操作的网上信息查找方式,之后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创设有福安污染问题的概念图。

2、组长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制图任务。比如,组长可以安排三名同学负责制作大气污染的概念图,两名同学负责噪声污染的概念图等,遇到困难可以进行小组交流或向教师寻求帮助。

3、小组成员做概念图。小组成员按照组长的安排完成各自的收集任务,自主、合作、整合,共同完成概念图的制作。

4、组际交流概念图。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概念图展示给教师和同学,其它小组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质疑,锻炼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

5、归纳总结、修正完善。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解答疑问,完善小组概念图,最终制作出最佳概念图。

教学评价和反思: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后,各小组针对本次教学活动写一份总结。

在计算机教学中,概念图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2]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教育技术导刊》,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