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1

一、 加强了对心理问题的重视

作为辅导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问题的产生,其实都是心理问题。我们应当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前,一直以为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做错的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如上课迟到,旷课,因此一直教育学生不可以这样或那样。但通过心理辅导后,再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有些是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培训,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同样的重要。心理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的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二、 了解了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等。说说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完全接纳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我们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作为辅导员的,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别人,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作为班辅导员,当我们发现有某些特殊现象的学生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先沟通,不要急于辅导,要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要真诚、发自内心,尊重学生隐私,与其产生共鸣,帮助辅导对象剔出消极的预期;帮助辅导对象提高自我接纳的能力;帮助改变辅导对象的生活规则和核心概念;帮助辅导对象树立自信,沟通时,要善于调动辅导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中包括家长、老师及他周围的朋友、伙伴等!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尤其作为我们年轻辅导员,虽然有工作的热情,缺少处理有的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方法与技能。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讨。这也是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准备学些关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便于更好的去为学生服务。

三、 对某些问题产生了思考

一期大学生婚恋教育引起了我的思考,那节课我受益匪浅。首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2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速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据心理专家研究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有轻度心理异常的达25.58%,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严重心理异常的达1.55%,心理健康障碍检出率高于国内大学生的平均心理障碍率。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看学习层次较低,自信心不足,专业学习的任务较重,适应新环境、与人交往、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未来职业压力等方面问题日益突显。但高职学院心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仍感陌生甚至心存偏见。当遇到挫折与困扰时,更愿意将心中的痛楚和压力告诉身边的朋友或同学。同心理教师相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打开心扉、交流感情、倾听烦恼,能把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也便于发现行为异常或有心理疾病者以便心理老师掌握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朋辈辅导运行机制研究,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用朋辈心理咨询来解决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营造出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缓解学生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因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美国等高校开始设立朋辈辅导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全体学生。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职业辅导。朋辈辅导机制越来越健全,朋辈辅导得以推广。

20世纪末期,“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词出现在我国大陆高等学校。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朋辈辅导员成为了一支高校不容忽视的助人队伍,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及意义之后,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对培养与恰当发挥朋辈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显得很有必要。

二朋辈辅导及运行机制

(一)朋辈辅导的概念及特点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格雷和霆多尔(Grey & Tindall,1978)对朋辈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学、教学,以及人际间的帮助活动。

加拿大的朋辈辅导中心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高职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者从事心理援助工作,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简便有效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是高职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二)高职学生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高职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制度;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个人成长制度;朋辈辅导员工作运行、成效评估与督导制度;各系心理成长部(含系心理成长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三朋辈辅导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一是朋辈辅导员培训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培训课程与培训新方式。培训一批批心理健康意识强、自助能力强、有助人意愿与能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发挥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朋辈辅导工作运行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方式,应对各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朋辈辅导工作评估与督导机制的研究。

三是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快速反应与联动目标。努力做到班班有朋辈辅导员活动,个个寝室有助人者的身影,学生能得到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让朋辈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一般心理问题能疏导、严重心理问题能识别与转介、心理危机能及时发现与零距离报告。

四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目标。形成专业与非专业、专职教师与学生辅导队伍、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五是整体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营造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生活的适应力、学业的满意度,整体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专业性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朋辈辅导有别于人们的日常聊天与开导。教师应本着科学态度,遵循心理咨询的规律来指导与培训朋辈辅导员。

二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在选拔、培训、开展工作与督导中既要尊重朋辈辅导员,同时也要尊重被助者。在助人中要秉承自助原则,要始终将帮助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放在首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困扰与问题的解决是助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双向负责原则。朋辈辅导员既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被助者负责;督导老师既要对朋辈辅导员负责,也要对被助者负责。

四初步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系部,在全院选拔与培训朋辈辅导员,先对入选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如SCL-90、人格测查,经过三个月的专题培训后,再进行测查,前后对比后确定合格朋辈辅导员,并颁发聘书。

第二,对合格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培训。主要是针对本班与本寝室同学开展工作,熟悉工作流程、体会工作方法、定期汇报工作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案例分析、回访辅导对象等方式,评估朋辈辅导工作并促进朋辈辅导员进一步成长。

第三,前期重点以人文系和花艺系为试点,培养和发现个人成长较快、助人技能掌握较好的朋辈辅导员,推动本寝室、本班、本系部朋辈辅导工作的落实,并在全院召开优秀朋辈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推动朋辈辅导工作有效运行机制的形成,成功后再根据各系具体情况进行推广。

第四,在朋辈辅导员培训中,除进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外,更注重解决学员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员去体悟、去化解、去提升,并完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第五,在朋辈辅导工作的督导中,我们采用周一会诊制,每个心理咨询师分管一个系,分头搞好各系的会诊,就具体案例听取朋辈辅导的感受与个工作汇报。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并引导本系朋辈辅导员继续了解学生中凸显的某类问题,在认知、疏导方法等上面得到提升。然后,专兼咨询师一起对本周会诊交流感受和意见,让朋辈辅导工作有章可循,有师在导,真正让朋辈辅导员在助人中提升了自我,在自我提升中有更多能力去帮助同学,并在学期期末召开一次成功案例交流会。

第六,我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与朋辈辅导QQ群,连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朋辈辅导员,注重平时交流,为朋辈辅导员自身健康保驾护航,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学理论与工作技能支持。

第七,培训朋辈辅导员策划与主持班级心理主题班会与团体训练,这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推动心理主题活动的常态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可行性。我院以前只有4位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心理讲座,只1位老师能组织团体辅导与训练,这对于七八千在校生、60多个班集体,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言,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我们对朋辈辅导员中一部分组织与主持能力强的学生培训其策划与主持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寝室心理沙龙、团体训练,让他们组织寝室、班级甚至院级心理主题活动。通过1年多的努力,各个系部、班级涌现了一批能策划与组织心理活动的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89场。心理主题活动要求达到“三有”:活动前有策划方案,活动中有辅导员与院级朋辈辅导员观摩,活动后有总结提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每年的5月与10月定为各系心理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人负责方案的指导与现场评比。

总之,只要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规律,严格筛选与培训,科学管理与督导,高职朋辈辅导员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为朋友、同辈的心理健康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听———朋辈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伍翔.朋辈辅导员培训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3

关键词:团体辅导;教研活动;有效应用

一、培训背景

前期我们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研结果反映:

(一)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很有限,并且缺乏工作经验。

我区绝大部分心理教师是兼职教师,占98.2%。专兼职心理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年限都偏短,有25.5%的教师没有工作经验,有58.2%的心理教师从事此项工作在3年以下(包括3年),只有16.3%的心理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在4年以上。

(二)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接受过长期培训的教师较少,一些教师接受过短期培训。还有14.5%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绝大部分兼职心理教师希望成为专职心理教师,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兴趣、有信心,但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有87.3%的教师希望获得专业培训的机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知识不系统,工作难度大,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大的困惑。

(三)教师存在较大的职业压力与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绝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压力,所以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支持。为教师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四)教师对心理健康培训有很大的需求

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应提高心理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心理教育专业技能。心理教师虽然绝大部分是兼职教师,但他们都非常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通过自学、市区培训、研修班、高自考等各种渠道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教师们非常希望有专业培训的机会。

根据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结合区里的教研资源,尝试将“工作坊”团体辅导模式引入教研活动。开设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系列团体辅导培训,提高心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并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需求,逐步提高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推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理论依据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念与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情景为平台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咨询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以达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力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的优势特点。具有互动性和实践性,采取的形式多样,而且生动有趣,使参与者能够敞开心扉地探讨,从而积累经验,更好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并能够延续到现实生活中,辅导效果容易巩固和迁移。

(二)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心理教研的需求

樊富珉教授是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专家,在她的《团体心理咨询》一书中明确指出,“团体咨询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的观察、学习、体验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她还强调:“由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独特之处和积极的效果,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社区、司法等各个领域。” “团体心理咨询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实际上就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方法、技巧来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业务提高的培训,它符合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工作。

三、探索与实践

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案例

(一)团体培训目标

昌平区心理健康教师是一个团体,工作中需要彼此间的理解、互助与支持,而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成长显得就尤为重要。通过团体辅导,促进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成长,建立团结、信任与合作的心理教师团队,使我区的心理健康教师能够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工作,能够在和谐团结的气氛中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不但可以使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线教师在心理上有所成长,并且对老师们的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团体的成员组成

1、团体培训对象:期望个人心理成长、愿意与他人发展合作,建立更深入的联系与情感,并希望更好的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所发展的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

2、成员特征:男女性别无限制;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

3、处理问题的范围:组员相互间的认识、理解最终达到信任与合作。

(三)团体甄选的方法

通过网上消息的形式,告知所有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我们的活动;通过招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报名者填写报名表及回答简短的问题最终确定组员。

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结构式且封闭式的团体。

(四)团体的结构

结构式、封闭式、自愿性

(五)团体的程序计划及具体的内容安排

1、指导教师: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 教研员(参加过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培训班)

协助教师: 心理教师(心理学专业毕业、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

2、成立中心备课组:

我区具有心理学专业培训背景、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教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课组,共同完成培训活动。中心备课组的任务包括前期的活动方案设计、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的小组指导、摄像、录像;活动结束后的小结、反思,资料收集、档案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共同合作完成。

3、具体活动安排(具体内容示例见附件1)

因为是首次培训,所以主要以提高心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建立团结、信任与合作的心理教师团队,提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的,确定本次培训主题“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 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培训共安排六次(共28课时)。计入“十一五”继教学分。

培训主题:“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 团体辅导培训

第一单元:相识与信任(4课时)。通过签订承诺书、拼图分组、打破隔膜等活动,目的使各学校心理教师相互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通过信任之旅、小组契约等活动,使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保证系列活动正常进行。结束前分享活动感受,填写活动评估表。

第二单元:团结合作(4课时)。 通过心有千千结、搭纸塔等活动促进组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使组员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引导组员加强团结合作的意识。

第三单元:拓展活动(8课时)。以自愿原则组织教师到专业拓展基地进行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教研员协助专业教练员进行各项拓展活动。通过组建团队、信任背摔、高空断桥、小组竞赛等项目,使团员在活动中再次体验团结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增强相互支持、挑战自我、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意识。

第四单元:自我认识(4课时)。以松鼠搬家、自画像、分析自画像、分享感受等活动,使组员体验团体归属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并得到组员间的相互支持,进而接纳自我。

第五单元:生涯发展(4课时)。通过蚂蚁搬家、生涯发展路线图、爱心传递等活动,使组员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发掘自身潜能,相互了解,互相支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第六单元:永远是朋友(4课时)。本次活动是最后一次,所以运用“精彩回放”,回味和体验系列团体活动内容,感受自己在团体中的成长过程,分享团队合作的幸福感受。通过“笑迎未来”,了解成员在团体辅导培训后的收获与成长,相互鼓励、祝福,分享成果。“小小结业式”邀请相关领导为团体成员颁发结业证书,分享感受,结束培训活动。

4、考核方式

书面总结与实践工作两种方式相结合。

书面总结包括每次课后作业-----感受与收获和课程结束后的培训总结。

实践工作包括将学到的知识及技能结合本校实际应用到工作中,有一定效果。

四、培训效果:

1、通过团体培训建立起一支团结、互助、合作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参加培训的教师成为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并在我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指导与服务的作用。

2、培训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增强了心理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心。(学员结业感受请见附件2)

3、在团体辅导培训的基础上,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中心组教师组成团体辅导小组,走进基层学校,服务教师、学生,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欢迎。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团体辅导研修模式应用的几点思考

(一)团体辅导教研模式的特点

1、团体目标明确。教研活动设计的培训目标能直接指向教师的具体需求,从我区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能力。

2、形式灵活多样。团体辅导教研模式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教师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将所学方法、技巧,及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去。

3、团体感染力强。团体辅导教研模式通过团体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位成员都有多个影响源,每个成员在接受来自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的同时,也可称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并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点非常适合学校心理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与支持。

4、实际效果明显。团体辅导教研模式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复制品。在充满良好氛围的团体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式,成员可发现和识别自己的不适应行为,并尝试改变自己,并将这种改变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心理教师在团体中所学到的辅导技能与方法,很快就能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推动学校心理工作的发展。

(二)团体辅导应用于教研的作用与保障

1、团体辅导教研培训需要各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

团体辅导教研培训是系列培训活动,不管是采取每周一次还是集中培训的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我区学校心理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教师,他们都非常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信心做好此项工作,并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领导不重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培训、活动的开展。在问卷调查和教师的座谈中,提到问题最多的一个就是领导不重视,工作难开展。兼职教师在学校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时间没有保证,工作量大,教师角色不好定位,工作开展不能深入。

2、团体辅导教研培训要注重教学研究与培训相结合

团体辅导教研培训既是教师进修、提高的场所,也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场所,它体现教师学习与提高的便捷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研究问题统一性。在方案设计中采取室内教学与户外拓展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交流相结合、进修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形式安排中采取教师自学与听课相结合、体验与分享相结合、模仿与创造相结合、观摩与展示相结合。

3、团体辅导教研培训需要规范化和系统化

团体辅导教研培训作为有计划的团体活动,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有明确的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团体组织者要接受过专业的培训,遵循团体的基本原则,使团体辅导教研培训规范化。区域教研是长期的工程,因此,根据地区存在的问题与实际特点,设计不同的培训主题,一方面要根据地区的发展目标、教师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不断开发培训主题,编著培训教材;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培训手段,购置培训设施。要逐步使“工作坊”管理规范化、形式多元化、内容模块化、师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团体辅导教研培训做到长盛不衰、充满生命力,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权利。

结束语:

通过“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团体辅导培训引入教研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将教师培训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转变;心理教师的进修学习由“被动式”向“主动式、参与式”转变;教研培训由“单一式、封闭式”向“多样式、开放式”转变。符合教研活动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心理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总之,团体辅导教研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的实施,为心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心理教师掌握专业技能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提供了有效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伍芳辉. 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J].北京出版社,2004,9,第一版

2.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2007重印)

3.杨敏毅.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4, 1、2、3

4.王明平. 教师心理“发展室”促进教师心理成长[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4,11

附件: 学员结业感受

感悟成长

――参加“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有感

短暂而快乐的“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就要结束了,心里有种不舍的痛感。舍不得离开相识、相知的老师们,舍不得离开刚刚建立起来的和谐大家庭,如果时间再长点该多好啊!

一次活动时间结束,我就会盼着下次活动时间的到来,每次相聚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升华。经过五周工作坊的共同活动,使我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本次昌平区成立“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老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心血。活动的内容丰富,目标明确,观念清晰,形式多样,结合实际,便于操作。通过这次活动,我基本上掌握了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方式、方法及技能技巧,能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之前,我校已开展了班级心理辅导、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心理社团和成长小组,进行了个体咨询和书信咨询等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团体辅导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技能有了更熟练的掌控。把我所学的知识都用在实际工作中,为学生健康发展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相信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更上一个台阶。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4

1.《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地位、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指导原则。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做了明确规定:

(1)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由“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承担。该领导小组由主管局长牵头,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其常务工作由德育处具体负责。

在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体指导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在规划制定、人员培训、课题研究和检测评估等方面发挥专业指导作用。

(2)各区、县教委要成立区县一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设立相应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推动本区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各中小学应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成立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德育处、教务处、年级组和团队负责人组成,调动校内务方面力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实施。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逐步形成市、区、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和实际效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也要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依据。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将委托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及评估指标细则。

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拓宽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4.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纲要》规定:

(1)凡在校内从事专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持证上岗,市领导小组与指导中心将组织力量培训高水平的师资,以满足学校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的需要。

(2)在以往培训的基础上,市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要继续组织力量开展普及性和提高性两种层次的教师培训。在初级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提高性的培训,使接受过培训的辅导员能够在学校里切实发挥骨干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在三年内要使所有中学都配备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资格由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与市级培训部门共同认定。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5

论文摘要:通过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碳素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应该是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的课题研究中,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问卷,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60名学生进行压力自评、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自我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程度、心理困扰、原因分析、喜欢的交流对象、健康教育途径、自我排解压力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为:学习困难(40.4%),人际关系(23.8%),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

第三,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也占11.7%。

第四,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2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缺失原因分析

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 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3.2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 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准确把握高职生成长需求:调查中显示,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是困扰学生的原因。辅导员必须根据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和成长需要及时开展教育。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做学生的朋友。第一,新生接待。一年级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使学生得到心理关怀,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第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第四,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3)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学感情,开展团体辅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根据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野炊、交心谈心、心理沙龙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4)因人而易,对症下药。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烦恼,引起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个别性。我院学生×× ,她所在的宿舍曾多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她都深恶痛绝地咒骂偷窃者,该生家庭比较富裕且表现好,大家都不怀疑她,后终被发现。原来她行窃就是为了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产生兴奋感,获得成就感。她也知道偷盗是不良行为,但就是无法控制,一种异常的心理满足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这种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解决,那会害了这个学生。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排解压力。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主动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合理方式释放消极情绪。

(6)辅导员要善于调整心态,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工作压力大,心理易疲惫,而且经常接触负面事件,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同样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烦闷等,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适时释放心理压力,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学校要改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淑英, 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2卷第2期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6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可行性  实效性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或督导的学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年龄、地位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或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恰恰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总体上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者,也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纯属自发产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角色,不要求经济回报,义务完成朋辈辅导任务。

         3.直接性和有效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他们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朋辈辅导员甚至可以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二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事务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缺乏,要真正的达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仅靠高校现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将其拓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

         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辅导需求。把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中,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补充、延续和创新,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心理援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成助人自助双向目标

         心理调查显示:向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用的心理求助方式。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更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是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而且也为自己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并有助于培养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3.符合大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生活聊理想,朋辈之间的生活环境、学业状况、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

         三 增强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可行性途径探析

         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和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实效性不高。因此,怎样不断地提高和拓展朋辈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朋辈辅导的效果成为我们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此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法:

       1.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

         朋辈辅导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评估。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具有奉献精神;有健康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交际、表达、沟通能力。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依照的是自愿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招募的形式应是以广告招募,组织推荐和班级、社团物色等形式相结合,对被选拔者要进行严格的心理测试、面试和考察,以掌握他们的素质状况,一般招募的是高年级学生,最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

         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技术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授课,在专业心理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培训可以采用集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使朋辈辅导员真正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术技巧的培训很重要,可以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观摩心理老师的咨询过程、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做心理老师的助手、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模拟咨询等来进行,使朋辈辅导员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三,建立朋辈辅导员评估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与奖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不断规范他们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朋辈心理辅导的义务性,决定了更应该重视建立科学的朋辈辅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考评细则,评选先进个人,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提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更好地开展高校朋辈辅导工作,提高朋辈辅导的实效性。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高校必须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面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第一级即学校一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团委组成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第三级,由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第三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上两级的领导和支持,并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督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工作交流座谈会是朋辈辅导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两级的指导下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3.开拓朋辈辅导的新载体

         社团组织是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这些社团组织在学生中很受关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中聚集着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往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和组织才能的优秀学生,是朋辈辅导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要积极与校园社团相联合,以社团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朋辈辅导群体中,通过社团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通过社团这个载体,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朋辈辅导的网络载体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开通高校朋辈辅导员博客、论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通过撰写心得、工作日志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与受助者进行交流时,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及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交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还可以实现跨校区辅导工作,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措施

B844.2

作为一个特殊化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希望,期望很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国内,严重冲击着大学生心理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中,专业人员编制却不充足,师生比例不协调。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师生比达到1:5000的高校不到10%,有的高校甚至低于1:30000。而教师队伍也是专业与兼职相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比较少,因此兼职与其他参与人员是健康教育队伍的主力军。其中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及学生干部等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兼职人员。对于师资培训人眼,还未建立完善的专业化培训制度,专职老师培训缺乏系统化,兼职人员缺乏足够的培训机会。在此基础上,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加强专业师资建设,同时对兼职与其他人员加强培训,才能够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更加专业与规范化。

二、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职业耗竭现象比较普遍

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复杂、根深蒂固的心理问题是工作面对的主要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含心理咨询、宣传推广、课堂教授及危机干预等,因此对老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但很多学校老师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没有接受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与督导,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力不从心,比较茫然,甚至出现负面心理。在职业心理学中此种现象被称之为职业耗竭,直接影响到从业者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独自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以消级情感与危机处理为主,辅导、理解、支持等工作,过度损耗老师的情感,削弱个人成就感,甚至影响到人格发展。

2.专职老师个人成长受到限制

目前,专业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督导机会较少,高水平培训师与督导师资源紧缺,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受高校专业编制影响,专职心理教育老师工作量比较大,只能在闲暇时间接受培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老师体验与督导机会也不过,从而难以获得系统而又全面化的自我成长机会。这就使得老师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不高以及身心疲惫等。

3.兼职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不断增强,队伍扩大建设迫在眉睫。从广义上而言,其队伍兼职人员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但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以心理健康教育无关,也未接受专业化的系统培训。甚至有的兼职人员没有正确理解心理工作的特点与本质,抱着助人为乐的态度,在开展超出自身能力的心理工作时,往往事倍工半。不科学的教育与辅导,不但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反而会误导,严重的话导致心理问题加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全员教育性的工作,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与班主任逐渐成为其狠心力量,学生干部更是队伍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高校要成立校-院-班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培养优秀的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做好保障。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心理辅导员是重要工作执行者,各学院要设立专职的心理辅导员负责本院系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疏导心理问题,对重点人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与监控。同时心理委员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及时上报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团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团队建设为基础,个别专业心理老师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专兼职人员队伍融为一体,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共享培训资源。在此基础上,促进专职人员成长,为兼职人员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机会,相互交流经验、创新工作思路,从根本上贡献资源。对团队进行定期培训与交流,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增强团队向心力与合作意识,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整体上获得进步。

3.加强专业系统化培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兼职相结合,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效率。一般,专业化的心理教育老师都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培训,因此,在后期培训中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高水平技能培训。

4.合理的进行大学生心理课程设置

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要求其和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课内教育中学习基本的心理理论,在课外课堂中充分的感知理论的真实性,并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及沟通。高等教育应当保证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不断的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准确把我,加强师生双向沟通,更好的渗透心理教学的人性化理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手段与理念,帮助大学生实现更好的自我认识、发展与提升,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8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9

一、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

1、协助做好5.25心理健康节的相关工作。

在我校首届心理健康节中,我们和管理与经济学院共同承办了“心随影动”优秀心理影片展播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选择了《海上钢琴师》等四部心理影片,精心制作海报,联系教室,为大家放映。放映前,我院心里协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向观众简要介绍影片内涵,引导同学们从心理角度欣赏影片。此外,我们还组织观众撰写影片观后感,并邀请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老师担任评审,评选出优秀作品。

2、建立心理档案,做好个案咨询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指导下,认真做好2011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工作。通过整理档案数据,我们针对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心理知识普及工作;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反馈给该生辅导员,并通过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寻找该生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做好个案咨询工作,并关注该生在学校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由于广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是通过抓好心理社团、心理委员和心灵护航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素质拓展工作,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主要通过以下工作具体实施:

1、依托组建心理社团,倡导自我服务

2011年6月,为激发学生积极关注心理健康,学院在心理辅导员老师指导下成立了心理协会。协会从成立初就建立了较完备的体制,征集确定了协会名称“聆心心理协会” 及logo,拟定了协会章程,并确定了工作宗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等。协会的成员包括各班心理委员、各宿舍心灵护航员及对心理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协会内根据公平竞争的原则,竞选出秘书、调研、策划等工作小组的负责人。协会自成立以来,常规工作和特色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调研组定期调研学生心理情况,并在例会中上报心理辅导员,然后根据老师的指导寻求解决办法。协会还通过“心理活动月”等特色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心理协会的成立为学院心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抓好骨干培训,夯实工作基础

学院的心理工作主要通过心理委员和心灵护航员开展和落实,他们是学院心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其工作是否到位事关整个学院心理工作。为了提高他们在心理工作方面的专业素质,学院组织了多次心理委员培训讲座。培训中,学院心理辅导员老师介绍我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四级预防体系及心理委员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案例介绍如何科学合理地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扩展心理委员的心理知识,指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方法及强调保密等工作原则。参加培训的同学专心聆听、认真记录,收效良好。一名心理委员参加培训后说:“作为一名心理委员,很高兴能接受到专业的培训,这无论是对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还是对班级心理工作的开展,都是一件很有益的事。经过培训,我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感兴趣了。”

3、注重教育实效,丰富活动载体

学院每学期通过征集问题、张贴海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分阶段进行心理知识普及。本学期开学后,为了帮助08级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帮助07级、06级同学及时排解心中的苦恼与疑惑,协会向06、07、08三个年级的同学发去了邀请函,邀请大家参与“最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写下令自己最困惑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反馈给协会。协会通过向心理辅导员老师反映、利用网络资源查询资料、向心理专家请教等多种渠道寻求解决方案,并及时将得到的信息反馈给大家。在团总支的指导下,各班还召开了“感悟生命”、“朋辈互助”、“如何塑造成功心态”、“怎样正确面对考试”等主题班会,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

4、打造特色活动,浓厚心理氛围

学院从2011年11月到12月上旬组织了“心理活动月”特色活动,活动月期间开展的各类活动面向全院同学,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系列活动包括“心随影动”优秀电影展播、“心路启航”心理健康培训、“欢乐体验坊”游戏环节、“快乐向前冲”心理知识竞赛四个内容。“心随影动”每周一期,共放映了《美丽心灵》等四部电影,引导同学们从心理学角度观赏影片,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并组织同学们撰写观后感。“欢乐体验坊”环节中通过解手链、排生日、说与唱等多个心理游戏,促使个体通过团体的内在交互作用提高团队意识、交往能力和组织归属感,完善自我。在游戏之后,有同学说通过心理游戏不仅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能在开心与放松的同时学到很多的心理知识。在“心路启航”讲座中,学院心理辅导员老师为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导航员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工作培训,以发挥心理委员的专业职能。“快乐向前冲”活动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活动在校园中进行,依靠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来完成探路、寻宝等任务,并依据所用时间确定参加室内活动的队伍。室内部分是心理知识竞赛,竞赛中考察了参赛同学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喜欢心理知识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促进了心理健康知识在同学中更为广泛地宣传和普及。心理活动月历时近四十天,活动形式多样,参与同学多,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三、科学开展个案心理咨询工作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篇10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大学生间自助—互助的朋辈辅导,提升学生自助、互助能力,已成为高校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培训和团体心理辅导的观摩学习,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心理互助员,这支队伍日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之外的重要心理辅导力量。

一、“朋辈小家”的筑梦之旅

自“梦开始的地方——2011级新生入学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顺利立项开始,打造“传递朋辈关爱,助人自助”的“朋辈小家”就提上了行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程。

1.体验朋辈关爱,“朋辈小家”初具雏形

(1)理论培训。通过《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积累了相关基础知识。另外,以组织心理班会为契机,培训心理委员与人沟通及设计心理班会的理论知识。

(2)技能培训。考虑到朋辈个人辅导对心理互助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我们主要以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为目标。通过体验学习、观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基本技能。

经过一年多的面向大多数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团体辅导活动,推动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了他们利用心理学知识助人的热情,这种背景使得我们选拔优秀分子担当朋辈心理互助员成为可能,“朋辈小家”初具雏形。

2.传递朋辈关爱,“朋辈小家”初出茅庐

(1)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选拔。2012年9月,“朋辈小家”正式组建。我们以热心、可靠、具备较强的自我觉察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作为选拔标准,通过学生申请、面试两个环节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2011级学生担任朋辈心理互助员。他们大多数都有担任心理委员的经历,也曾在院级、校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中荣获奖项。

(2)朋辈心理互助员的服务。2012年11月, “朋辈小家”顺利完成了行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立项活动的申请。同学们设计的“别让时间流浪”2011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在答辩会上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在接受有关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培训后,他们以主要领导者的身份对2011级同学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

(3)回馈朋辈关爱,“朋辈小家”效果初显。从入学初第一次参加团体辅导,体验到朋辈间温暖的鼓励像一簇光拥抱另一簇光一样照亮了彼此的心间,到第一次组织团体辅导,见证了光与光的拥抱所释放的无穷力量,朋辈心理互助员们收获了很多感悟。有学生在心得中写道:“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交流……每一个人都会在大学里收获珍贵的友情。”也有同学对心理辅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心理辅导不仅是一种愈人的途径,更是一种自愈的方法,它是一碗可以让心灵重新起航的汤药,它有苦有涩,但是回味甘醇。”还有学生对朋辈志愿者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朋友,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领导者,但我们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是关注、倾听和真诚的赞美。我们要敞开心扉,带着一份真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引领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向前行。”

在经历和反思朋辈辅导活动中,我们充分激发和培育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团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下能够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作。

二、对“朋辈小家”组建过程的反思

回顾文学分院“朋辈小家”的组建过程,我们梳理出以下经验为其他学院组建朋辈心理健康辅导队伍提供借鉴。

1.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朋辈心理辅导的热情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仅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成员可以在团体中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培养自我反省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朋辈辅导的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助人活动中来。

2.朋辈志愿者的培养与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前提条件

(1)搭建阶梯式心理委员成长训练平台,培育优秀心理委员队伍。心理委员是选拔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重要来源,因此培养优秀的心理委员是组建朋辈辅导队伍的重中之重。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心理委员的成长发展水平,设计分年级的成长训练平台。一年级以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及助人理念为主,主要是组织心理委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其召开心理班会,鼓励其参加校级、院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通过这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方式,经过一年的训练,2011级心理委员多次在校级、院级心理健康知识大赛中获得奖项;二年级以提升朋辈团体辅导技术为主,指导其设计、组织不同专题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的能力。三、四年级以提升朋辈辅导技术为主,培养心理委员进行朋辈个别辅导的能力,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以及学会倾听、观察等心理辅导技巧。

(2)培训模式做到在循环中体验。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培训模式是一个循环性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学习模式基础之上的“边做边学”。他们首先经历朋辈关爱,在此基础之上反思自己的经历体验,在反思的过程中体会做什么内容的帮助比较困难,什么内容的帮助比较有效,通过这样的反思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经历和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收获,然后再进行体验经历。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学习体验——反思——学到更多——再体验,在体验与反思中培养自我觉察以及共情能力。我们的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个人反思练习、小组活动方式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例如,我们在每次观摩活动后,及时进行个人观摩心得的总结并分享经验。

(3)朋辈心理互助员选拔标准要明确。朋辈心理互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互助员的素质。首先,朋辈心理互助员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只有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较强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待人热情、真诚,能够给人以温暖,才能做到对同学们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其次,朋辈心理互助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诸如平等互助、保密等工作原则,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的一些技巧,如学会倾听、观察、助人等。再次,朋辈心理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自助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承受能力。

3.建立、健全朋辈心理互助员工作制度

(1)建立前期预警与后期反馈相结合的制度。班级心理委员是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中坚力量,需要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迅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如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汇报给心理老师。同时,朋辈心理互助员还要承担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的后期追踪工作,如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心理委员既要保密学生的信息,又要意识到接受服务的学生确实在很危急的状态时找到专业人士反馈这些问题。

(2)加强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督导与评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要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设立考评细则、奖惩制度等,并定期组织例会进行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李真,朱凌云.朋辈辅导工作的创新实践[J].北京教育,2012(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