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03:39:03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1

一方面,矿井生产安全取决于人、机和环境的本质安全性,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则是决定员工工作条件是否安全最基础的一个因素。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次生产技术的革命都是从安全和效率两个方面体现的,舍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之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另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相比,人类防范危险的能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依靠安全技术的进步。我们知道,煤矿生产不安全因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矿井自然灾害,二是人为事故。尽管我们相信很多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也确实有些问题客观存在,非人力能完全解决,而且一般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矿井生产的大问题,如瓦斯、煤尘、水、火等自然灾害。对这些灾害的预防是矿井的头等大事,必须要依赖安全技术进步。另外,生产技术与安全技术应该是一种协调统一的关系,只有技术不断发展,生产环节畅通,设备安全稳定、监测监控有力的矿井才能为员工提供本质安全的工作环境,也为“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理念落实提供基础保证。

2实行走动式管理是落实理念的关键

我们已经明确安全与生产的辨证关系,可以说,二者既从良性方面互为推动,又从恶性方面互相影响。比如,安全事故往往是发生在追产、追尺、延点的情况下,而发生安全事故,生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落实“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理念,必须把狠抓生产的计划性、稳定性放到突出位置,只有生产处于一种持续的均衡状态,安全才会得到基本的保证。生产组织的计划性、科学性首先取决于企业高层决策者的谋划。正所谓“一将无谋,累死千军”,企业领导者必须胸怀全局,高瞻远瞩,确保企业整个生产系统处于一种有序的良性梯次衔接状态。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话题,也是确保管理者意志不打折扣的落实到操作者行为的保证。尤其煤矿企业,受员工队伍素质偏低、生产条件艰苦等条件影响,管理者意志在现场落实更需要严格有效的管理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煤矿加强对现场的走动式管理,是实行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走动式管理是安全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表现。它的目标一是实现精细考核。由简单性考核转为对管技人员每人、每天、每件事的量化考核,并实现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收入挂钩。二是保证管理责任到岗到位。全面提升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三是实现管技人员考核结果每天公开,日清日结。实现管理公平、公正、公开,调动管技人员积极性。走动式管理所表现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考核过程的精细化,即包括开工前现场安全确认、当班工作量认定、班中动态巡查、班末现场交接(工作量完成情况验收)和上井汇报五个环节。管理时间跨度要求的精细化。即考核时间、次数、频率、力度都做出具体规定。考核内容和范围的精细化,即明确要求各级管技人员走动式管理要按照工作任务、安全责任制、区域分工负责制等要求严格履行“反‘三违’、查隐患、管岗标、抓质量”四项职责。现场出现质量问题首先追究管理人员及现场盯岗管技人员责任。

3完善制度是落实理念的体现

理念属于精神、思想的范畴,是行为的指针。我们知道,作为企业决策和管理者,需要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分别是企业的战略选择、文化建设和制度安排。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关系。在理念与制度的关系中,我们认为,没有明确理念指导的制度就没有灵魂,只能是一具躯壳;而没有相应制度体现的理念就没有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在理念与制度的前后顺序上,应该是先有理念,后有制度。因此说,落实安全理念,必须要从建设制度做起。我们必须看到,在煤矿安全管理的现实中,真正有意识、处于“自为”状态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还是短暂的,“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理念的提出,更只是近两年来的事情。在承认我们现行企业制度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毕竟彼时这套制度形成的指导思想和如今是有所不同的。制度体现理念,理念不同,制度也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审视和整合,使之切实体现对安全理念的支撑作用。主要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不适应理念要求的制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每一项、每一条制度体现理念的精神。尤其要把制度突出生产效率转移到突出安全生产上来。二是充实完善,按照“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要求,查找制度的空白点,创造性提出企业新制度安排,尤其在分配、用人、用工等核心制度的改革方面,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辨证思想,最终实现“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理念对企业制度建设的全面引导和覆盖。

4行为引导是落实理念的要求

行为是理念最直接的体现,一个团体、一个人信守什么样的理念,必然会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对企业来说,理念主要体现在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劳动者劳动行为三个方面。在行为与理念的关系中,也表现为一种辨证的统一。一方面,行为即是理念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管理者对员工层的行为引导,对落实理念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做实理念的初期,这一点可能表现的更加显著。在当前时期,加强员工的行为引导是落实理念的必然要求。加强员工行为引导,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身作则。加强员工行为引导,最重要是领导的言行,要做到立言、立德、立信,时刻在言行中体现安全理念的要求,达到“不令而行”的管理效果。那种对安全生产工作嘴上喊“重要”,做起来却“次要”的领导行为必须杜绝。其次是企业先模作用,要选树在工作中落实“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典型人物,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大力弘扬他们的行为,从而营造学赶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员工用“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安全理念规范自身行为。二是以文化人,即加强安全理念的宣传灌注。要开动企业宣传机器,营造浓厚的文化舆论,形成强烈视听冲击,把企业在安全管理中要求什么,号召什么,反对什么用直观的形式传递到员工眼中、耳中、脑中,在其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用意识指导行为。三是制度、机制驭人。即严格落实安全制度和机制,通过奖惩兑现,在管理过程中,告诉员工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严格禁止的,以企业的强制行为,促进员工规范行为的养成。

5素质提升是落实理念的保证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 国有企业;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优化设计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由此造成众多的历史遗留后果。在思维形态、管理方式等方面,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和其它的现代化企业相较起来显得大相径庭,有时甚至表现为自相矛盾的状况。一些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准的管理理论及管理制度被这些企业积极而快速地引进,并在生产实践中试图加以推广和应用,可在车间、工段等生产现场具体体现出来,却表现为“粗犷式”或者“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由此产生。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更为复杂,“粗犷式”的管理模式在长时间的运行中不可避免会引发精细化管理中的诸多误区和漏洞。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团体意识、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其采用的管理工具是不是有力和有效,对于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也极其关键。生产现场是一个企业从事产品的生产制造或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聚集了各类原料资源和大量的生产信息,在持续的生产过程中也萌芽、产生了种种问题。每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制造出社会和市场所需的产品,只有必要的生产要素被投入到生产系统各个环节中去,才能最终转换为生产力。由于来自生产计划、过程控制、技术支持、安全管理等环节的各类信息在生产现场最终汇集,它能够无情地揭露出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改进、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生产现场始终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和主战场。企业要高效运转,就必须推行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

一、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概念

关于生产现场的概念,目前比较通用的一种观点是将其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概念是指企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过程及辅助类生产过程的现场空间,比如生产车间。广义的概念则包含范围较广,它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场空间,比如生产车间、储运仓库、运输通道、实验室、维修车间、锅炉房等等。

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则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企业对各类要素进行合理有效配置,通过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达到在企业内部各组织间的高效和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作为企业最前沿的生产现场,最急需推行精细化管理。立足专业,关注细节,科学量化是精细化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首先提出。二战后,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生命周期逐步缩短,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很多管理理论(如决策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被广泛应用。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内涵又加以丰富,创造出“5S”这种独特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它们将人员、机器、材料、制度、环节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甚至具体到要求企业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5S”理论的推广,以求在生产现场创造出一种干净整洁、清新舒适、分工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可以实现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标。现代企业所推崇的“6S管理”由“5S”发展而来,在“5S”概念之上添加了“安全”这个项目,有的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除了增加“安全”,同时也用“规范”代替“清扫”。6S管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如果对现有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进行细致研究,就可以发现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严重不足。第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被集中运用于非核心的作业面,一些集体事项则无人关注;在物品的定置管理中,员工往往无法养成良好习惯,无法长期坚持日常定置。第二,工位布局和设计流程中存在缺陷。比如生产流程与工位布局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在生产计划的过程控制方面过于忽视,缺少科学规范的生产区域设计。第三,员工的个人素质。企业每一名普通员工拥有怎样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都决定着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能取得怎样的成效。

以上这些漏洞和误区,致使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战略目标相距甚远,同时也造成企业的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产品质量低劣、成本难以下降。因而,如何深入细致地研究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管理水平,这项任务是刻不容缓的。

通过对国有企业在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会发现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方面,这些企业往往拥有机构庞大的职能部门和数量众多的员工,不是所有的人员都能对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念和操作方法有足够的熟悉和掌握。国有企业中,除了管理层设立的负责制定计划、指导实施、监督考核和涉及到的相关生产部门外,其他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缺乏足够的关注和认识。有些生产基层的主管和员工观念极为淡漠,他们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完成上一级管理层所下达的生产任务,对生产现场环境究竟如何加以改善,大家从中会获得如何的益处,根本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投入热情的支持。外部原因方面,零部件供应商与其它的合作单位能否做到按时保质保量地提供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这关系到生产现场的装配任务能否按照计划如期完成。供应链环节时刻都是环环相扣的,若任意一个链条出现断裂,会造成企业的生产发生延误甚至整条生产线陷于停滞的后果。现代化企业的产品生产线越来越复杂、供应链反应速度缓慢滞后不相配套、供应链环节管理难以控制等等,都成为企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生产管理上不通畅的流程,行业中上下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和易变性,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企业在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中的顺利运行。还有,落后于国外先进理论的学术研究,参考文献的相当匮乏,大众的普及接受的速度缓慢,这些都会造成失误和漏洞在精细化管理实践中频繁出现。

三、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的优化设计

企业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的设计思路主要以目标为导向,这不仅仅是设计思路的主线,也是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和提高的基石。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始终要以企业的总体目标为中心点,通过详细分解、明确细化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从而形成各个工段、工序的指导手册和操作指南。

我们在优化设计思路中还应包括制定、执行、反馈三个步骤的企业运行模式。分析现有国有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要额外增加试运行这个步骤,通过收集、整理、评价、反馈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再对管理办法作以相应的调整,以便在企业中全方面推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除了是员工从事各自工作的指导手册,也是企业管理战略的总体表现。它是一个闭环管理,以工作为起点,在整个工作环节中要自始至终贯彻这一中心点。精细化管理的优化设计主要包含:具体内容的确定、如何组织实施、操作流程控制、建立有效评价反馈机制这四个方面。

1、内容确定

在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中会涉及大量内容,总体上可分为:深入分析并改进生产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6S管理改进广泛运用于各车间、各工段,创造以看板运用、班组建设、生产办公区域逐一定置定位的良好氛围;优化车间工段的设计布局,以减少现场区域的浪费,杜绝出现大面积的空置空间等等。

2、组织实施

深入推行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始终离不开人力资源部门的大力协作。应尽快组织建立起一个执行部门,比如执行委员会。这必须是一个集合培训、执行、监督和考核评价的坚定队伍,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始终保持有组织、有执行、有监督、有评价,在精细化管理的推行过程中从人力、智力上给以全面的支持和维护。

3、操作流程控制

主要包括严谨的策划、加强体系推进速度的控制、设置合理的完成时间节点这几个实施步骤。

4、评价反馈机制

必须全面系统地评价、考核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实施进程,评价标准的科学制定、日常监督的强化、时间进度的严格控制、满意度评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对于以后的改进工作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四、小结

相对于国际上有关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先进学术研究来讲,当前我们对其的研究刚刚起步且进展缓慢,尚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我们能够借鉴和参考一些现有的理论,可以在国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和推进中加以论证和运用,也不能忽略它自身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例如:缺少对大型工业企业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调查和剖析;以生产体系自身为关注焦点,大多只重视生产车间员工的日常行为等等。当前,有关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体系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中已经开始建立,它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比如奖惩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工作考核也纳入其中,然而只有极少数的国有企业才能够将其充分利用和发挥作用。所以,对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 韩亮.论如何实现工程现场精细化管理.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冯莉.6S现场精细化管理安全效益分析.现代商业,2011.5.

[3] 周新超,卢润德.新建企业的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问题解析.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02.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3

一、文献综述

“管理问题是税制改革的核心而非辅助的问题”( Richard M. Byrd,1989) ,[1]( P213)精细化管理是在税收常规管理基础上对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税收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的税收管理部门,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如何有效评估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税收征管水平,以及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工作,建立全新的精细化管理目标与模式,己成为当前税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国外,税收精细化管理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瓦格纳等人,在他们提出的课税原则中,从税制行政成本最小化角度讨论税收管理优化问题。而将税收征管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 Musgrave,1973)[2]( P85 -97)提出税收管理的有效性与一国经济结构、收入水平及分配结构、纳税遵从度、税收管理部门与法院对税法执行程度等有关。美国学者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鲁斯( James P. Womack,Daniel Roos,1999)[3]( P247 -289)主要探讨了精细化管理的起源、原则及应用范围,认为精细化管理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是为了防止工业化大生产出现浪费而应运而生的。卡洛斯•西尔法尼和凯瑟琳•巴尔( Carlos Sizvani,Katherine Baer,1997)[4]根据税收差距大小,将税收管理水平按税收差距分为四个区间,分别是小于 10%、10% ~ 20%、20% ~ 40% 和 40% 以上,对应的税收管理效率分别为很高、相对有效、相对无效和非常无效,并指出了对应的征管目标和方法。国外已经对税收管理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方法,为我国税收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但在国内,相对于理论研究,税收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起步更早,发展更快。从 20世纪 80 年代开始,税务部门从征管实践中摸索出许多改革经验,如税收征管模式、税务机构设置、信息化征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在理论分析中,首次从精细化视角分析税收管理的是叶峥、藏显文( 1994)[5],但他们主要是对我国涉外税收政策进行探讨,所提精细化管理是对“宜粗不宜细”立法模式的检讨和扬弃,并未对税收精细化管理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与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理论与实务界对税收精细化管理研究逐步深入。在对精细化内涵的理解方面,汪中求( 2008)[6]指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对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标准化、程序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各组织单元精确、协同和持续运行;在税收征管现状方面,张咏苹( 2004)[7]( P89 -138)认为当前税收管理瓶颈在于负责税收征收管理的一线机构偏少且过于集中、税收管理员制度不够科学、征管流程不够合理、纳税服务不够改善; 在税收管理改革取向方面,许月刚( 2002)[8]提出应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征管程序“简易化”、管理手段“多样化”、管理方式“人本化”和人员素质“专业化”。黄泽勇( 2006)[9]提出我国个人所得税管理中,由于缺乏个人纳税代码,使个人所得税征收困难,存在个人收入与纳税不对称的情况。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健全个人纳税代码制度,制定《个人纳税代码法》,以更好地堵塞偷、漏税现象。曾国祥( 2002)[10]( P67 -98)提出税收征管改革中机构设置要遵循精简、高效和便利原则,不能增加机构,增加成本。2004 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谢旭人指出,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11]虽然目前对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其在税收管理领域仍是一个较新概念,众多学者并未对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改革路径形成共识。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精细化管理,仅仅是针对“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现实提出的治税理念,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促进税收精细化管理贯彻落实的制度体系,甚至对“税收精细化管理”亦未曾进行准确定义。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税收精细化管理进行进一步探讨,追溯其理论渊源,定量分析税收征管因素在我国税收增长中的作用,并针对我国征管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税收精细化管理就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纳税人实际状况,将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相融合,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税收精细化管理目标包括管理对象精细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内容精细化和考核评价精细化等。从理论渊源上讲,税收精细化管理是在汲取现代西方管理中的流程再造理论、精益生产理论、纳税遵从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等理论成果而逐渐演化发展起来的,并与税务部门工作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管理办法,税收精细化管理是对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 一) 流程再造理论

流程再造理论是美国首创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以生产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及运作方式。为了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以生产流程为中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方式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诸环节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将其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之变革。根据流程再造理论在税收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需要对税务部门的外部征管流程和内部控制流程,按精细化的要求,彻底改造、剔除不必要的税收管理环节,以税收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整合设计外部征管及内部控制方式。

( 二) 精益生产理论

税收精细化管理发轫于精益生产理论。精益生产源于丰田生产方式( TPS) ,丰田公司认为,在等待、搬运、工艺流程、安排库存等环节及由于生产过量、产品缺陷等原因,如果管理不当均会造成浪费,这些浪费对企业生存发展足以致命。要有效减少浪费,需要在生产、库存、作业再分配等各环节精益求精,实行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给丰田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其生产与管理方式也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了 14 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历时 5 年,对丰田制造方式进行探索、总结及提炼,并将该生产方式称之为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广为传播,并跨出了制造业领域,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交通运输业、服务业、软件开发等行业得以应用与发展。税收精细化管理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税收工作中,吸收精益生产理论的精髓,避免粗放式管理,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税收成本。

( 三) 纳税遵从理论

纳税遵从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使自身行为符合税收政策意图和税收立法精神,准确计算应纳税额,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纳税遵从理论源自美国,主要包括对税收遵从度的研究和对遵从成本的研究。按纳税遵从度理论,纳税遵从主要分为三类[12],包括由于担心因逃税而受到处罚的防卫性遵从、由于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十分严密而无机可逃的制度性遵从、由于对履行纳税义务的正确认知及获得高质量纳税服务而产生的忠诚性遵从。纳税遵从度可用四个指标来衡量( 理查德•伯德、米卡尔•卡萨内格拉•韩舍尔,1994)[13]( P136 -204): 包括潜在纳税人和登记纳税人之间的差额、登记注册的纳税人与实际申报的纳税人之间的差额、纳税人申报税额与根据法律应缴纳税额之间的差额、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与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额之间的差额。西方学者研究认为,影响纳税人遵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税收征管水平。税收征管水平越高,就越会对纳税人形成威慑力。纳税遵从理论对税收精细化管理具有以下启示意义: 税务部门要通过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对纳税人进行有力的监控,增加纳税不遵从的风险成本,促进纳税人自觉遵守税收法规,提高纳税遵从度,形成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

( 四)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手段,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工作绩效和公共服务质量,以实现社会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重要组成部分,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强调政府、公民、企业多方主体的互动以及在公共问题上的收益共享、责任共担。公共管理理论既重视制度、法律的前提作用,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的合理运用。税收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公共管理的理论是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基石,为税收精细化管理指明了原则和方向。

三、我国税收精细化管理现状的实证分析———以税收征管对税收收入增长贡献率为例

影响一国税收增减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 GDP 规模、价格水平、产业结构、税制结构与税收政策、税收征管能力等。其中,税收征管是影响税收增减变动的重要一环,其对税收变动的影响分析在税制设计、税负分析、税收征管水平测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处通过分析和分解影响税收收入的各种因素,测算税收征管因素对我国税收增长的贡献率。

( 一) 实证分析思路及方法

在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中,首先描述税收变化量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引起税收变动的因素进行分解,结合相关数据测算出各因素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税收直接取决于经济规模、价格变动和税收占名义 GDP 的比例。据此,可设定如下关系式:Ti= Gi* Pi* Ri( 1)其中: Ti表示第 i 期的税收收入; Gi表示第 i 期实际 GDP( 按上年价格计算) ; Pi表示第 i 期的 GDP 价格平减指数; Ri表示第期税收收入占名义 GDP 的比重; i =1,0 分别表示本期与上期。对( 1) 进行因素分解,有:T1T0=G1* P1* R1G0* P0* R0=G1G0P0* P1*R1R0=G1R0G0P0R0*G1P1R0G1R0*G1P1R1G1P1R0=G1R0N0R0*N1R0G1R0*N1R1N1R0( 2)其中 Ni表示第 i 期的名义 GDP( Ni= Gi* Pi) 。公式( 2) 表明,税收增长率等于本期实际 GDP 增长速度、GDP 价格平减指数与税收收入占名义 GDP 比重变化的连乘积。对( 2) 式两边取对数可得:lnT1- lnT0=[ln( G1* R0) - ln( N0* R0) ]+[ln( N1* R0) - ln( G1* R0) ]+[ln( N1* R1) - ln( N1* R0) ] ( 3)公式( 3) 表示为税收增长率的影响因素,若考虑影响税收绝对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则可作以下转化:T1- T0= ( G1* R0- N0* R0) + ( N1* R0- G0* R0) + ( N1* R1- N1* R0) ( 4)即: 税收收入变化量 = 由于经济增长增加的税收收入 + 由于价格上涨增加的税收收入 + 由于税收占 GDP比重变化增加的税收。根据上述影响税收的各因素可知,经济增长主要指 GDP 的增长,表现为上期名义 GDP 到本期实际 GDP 的变动( N0G1) ; 价格变动主要指 GDP 平价指数变动,表现为本期实际 GDP 到名义 GDP 的变动( G1N1) ; 税收占 GDP 比重变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变动、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因素变化等,表现为上期到本期税收占名义GDP 的变动( R0R1) 。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税收占 GDP 比重变化因素包括因素较多,但通过具体考察某一产业的税收增长情况可剔除产业结构变动影响,而且税收制度变化一般较为缓慢,在实际分析中予以忽略,此时可将税收占 GDP 比重变化因素简述为征管因素对税收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分别计算税收增长额、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贡献和价格变化对税收增长的贡献,就可以匡算出税收占 GDP 比重变化对税收增长的贡献。这样就为分析税收征管因素对税收的影响程度提供了一种计算思路。

( 二) 数据检验。按照 2001 -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根据前述税收增量因素分解方法计算得到结果如表 1、表 2 所示。表 1、表 2 显示了影响我国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变化趋势。从经济增长、价格变动和征管能力三个因素比较来看,近十年来价格变动因素对税收增长的贡献最大,2008 年前价格变动因素所引致的税收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最近两年维持高位震荡格局。2010 年由于价格因素导致的税收增加占税收总增量的一半以上( 58. 15%) ,即有过半的税收增长是由于价格上升导致的“名义性增长”; 除价格因素外,经济增长因素和征管能力因素在促进税收增长的贡献率的重要性上处于交替变化趋势。从税收征管能力提高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来看,近十年来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M”型变动趋势,随着税收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税收征管对促进税收增长的影响日益凸显,在 2007 年最高峰时贡献了 3364 亿元的税收增长,但由于税收增长的长期性因素在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源增加,税收征管效应在征管能力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前难免“后劲不足”,在2007 年后呈现缓慢递减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税收征管因素对税收增长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提高征管水平,以保证税收的健康、可持续增长。

四、税收精细化管理目标

强化税收征管是促进税收增长的重要因素。从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我国税收征管水平较之以往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总体仍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具体表现之一是税收征管因素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不高。2002 -2010 年间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贡献率最低年份不到 5% ,最高年份也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平均贡献率为21. 34% ( 表 2) ,明显低于价格因素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大部分年份也低于经济增长因素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 其二是税收征管因素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在年度间波动较大,且呈现震荡下降趋势。从表 2 可知,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贡献率在年度间呈现剧烈震荡格局,年度标准差为 9. 80,分别高于 7. 12 和 8. 80 的经济增长因素和价格因素对税收增长贡献的年度标准差值,在税收增长的三种因素中是最不稳定的,表明税收征管力度不稳定、不连续,无法形成对税收增长贡献的合理预期。此外,税收征管贡献率在近年来呈缓慢下降趋势,从 2002年的 36. 19%下降到 2010 年的 16. 71%,表明税收征管水平提高乏力,对税收增长的影响式微。税收征管因素对税收增收的贡献不大,表明税收征管某些环节可能存在缺陷,需要借助更先进的税收管理理念和方法来提升。此时学界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概念应运而生,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管理集约化、信息化的内在要求,是克服粗放式管理的必然选择。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税收精细化管理目标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内容和考核评价的精细化等方面:

( 一) 实行科学分类,实现管理对象的精细化

管理对象精细化就是针对不同情况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即对纳税人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为此,需制定切实可行的纳税人分类管理办法,根据纳税对象规模大小、行业类型、税种、经营方式、组织方式、信用记录等情况,在纳税信用分级管理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纳税人分级分类管理办法,集中力量解决矛盾主要方面,特别是对税收流失相对严重的行业、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及信用等级较差的纳税人进行重点管理,以实现精细化管理。[14]以企业规模分类为例,对大型企业,应根据大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优势,充分利用电子报税、税控装置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以及物流、资金流信息,综合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 对中小企业,税务机关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行业分类管理。从不同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及涉税信息的分析入手,分行业确定监控指标体系,并运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对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评定; 对个体工商户,要深入推行电脑定税和定税公示制度,并进一步推行重点监控,特别是重点行业( 如移动通讯、建材、家具等) 和个体工商大户的税收管理,严格限制没达到起征点的情况,以保证税收收入,公平税负。

( 二) 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管理手段的精细化

以信息化为导向的手段精细化是管理精细化的前提。要提高税收管理精细化水平,应将信息技术引入税收监管,充分发挥税收征纳系统、税收征管数据库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作用。有几项工作需要深入研究: 一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注重通过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使用等环节收集纳税人的基本信息,保证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同时应广泛推行纳税人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等电子申报方式,扩大信息采集的渠道和范围。二是做好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情报交流交换工作,建立统一入口的纳税人信息系统平台,加快建立同银行、财政、工商、海关等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三要适时对涉税信息进行检查更新,确保涉税信息质量。定期对税收征管数据库进行清理,将“失真数据”、“垃圾数据”及时从信息管理系统中予以清除,保证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 三) 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内容的精细化

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出口退税管理是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重点,税务部门应根据流程再造理论,加强和规范税收的基础性管理,夯实税收征管的基础。一是强化税源管理。制定纳税人税源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责任,规范操作,实现对纳税人纳税登记前、中、后的全程监控管理,定期对辖区内的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 二是完善纳税评估。税务机关应制定“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对税务机关各部门明确纳税评估的工作职责和规范管理,对评估结果进行评价考核; 税务调研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评估模型、评估参数,具体指导评估工作; 三是根据纳税遵从理论,加强税务稽查,建立纳税人纳税诚信档案,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纳税人进行约谈和劝诫,情节严重的应予以通报。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员工满意度 精细化 劳动力管理

近年来,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危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剩余劳动力的逐年减少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企业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群依托于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应对环境变革和其所带来的挑战中, 对员工进行精细化管理, 备受企业的关注。通过加强对员工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并且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竞争策略。而要实现这一种药竞争策略,提供员工的满意度,充分探究和发挥员工的满意度在企业的精细化劳动力管理中作用就成为了各个企业的关注重点。

员工的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公司各方面满意程度和归属感,体现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凝聚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既有保健因素,也有激励因素。在企业中具体而言保健因素,如公司的政策与管理、薪酬、员工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激励因素,如工作本身的挑战性、领导对其工作的认同和赞赏、工作的成就感等方面的因素。而精细化劳动力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主要括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核算、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规划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施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以达到提高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也正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对加强企业的精细化劳动力的管理存在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成功实施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保障

首先,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实施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仅有一套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办法,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员工积极的参与和配合企业的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精细化的劳动力管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较高的员工满意度能增加员工对企业和该管理理念的认同以确保该理念能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企业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合理有序的实施;

其次,员工的满意度能够提升精细化劳动力管理成功实施的概率。一种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其最初的推行和实施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抵制和反感,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阻碍,这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来自于部分员工特别是一线操作员工由于对于新的管理理念不认同不了解以及惯性管理思维所产生的抵制,而这些来自各个方面的抵制会降低其成功实施以及达到实施的预期目标的概率,精细化劳动力管理也不例外。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能否就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实施达成共识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管理模式能否成功或者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此过程中,员工对于企业各方面的满意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共识的达成。

再次,员工的满意度能增加精细化劳动力管理实施的活力。精细化劳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这种过于依赖于刚性的制度化、规则化以及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会对员工的自主性和生产的积极性、工作热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精细化的劳动力管理要摆脱这一弊端,就必须寻找刚性制度化的管理与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之间的平衡点,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增加员工对于这一管理模式的认同则是平衡这一管理模式理论渊源上和制度上的缺陷的良好途径之一。因此,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能够保证在这一管理模式的合理有序的实行的同时又不缺乏工作中的活力与激情。

二、员工的满意度的作用全面贯穿于精细化劳动力管理

首先, 员工的满意度的作用贯穿于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全过程。国际知名的劳动力管理软件厂商Kronos认为精细化的劳动力管理其实施阶段应该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实现劳动管理的自动化阶段;第二阶段是通过精细化劳动力管理优化整体劳动效能。虽然说第一阶段中关于时间和出勤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自动收集出清数据,应用预先设定的薪资规则,自动计算薪资,消除手工或者半自动系统的所有错误。但是无论是员工时间和出勤数据的提供还是员工数据的收集都是需要员工的积极的参与和配合,而这一切都只有建立在员工具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并对于这一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员工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才能保证第一阶段的成功实施;对于第二阶段,通过精细化劳动力管理优化整体劳动效能。整体劳动效能 需要管理者评估员工可用性、工作绩效和产品质量这三个影响企业整体效能的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并且不仅站在企业全局分析,也需要分析每个工厂、每条生产线、每个成本中心甚至是每个员工的劳动效能,分析挖掘效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深层次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找到真正提高生产率的机会,这正是精细化的劳动力管理的精髓,

其次,员工的满意度的作用贯穿于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全方位。企业进行精细化劳动力管理是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全面化是指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要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它包括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核算、精细化的分析和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操作需要员工的积极遵从、精细化的控制需要员工的积极配合、精细化的核算需要员工的积极监督、精细化的分析需要员工的积极反馈、精细化的规划需要员工的积极建议,所有的这些方面都是需要建立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而无论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还是积极的参与都首先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所以说,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精细化劳动力管理各版块内容的成功实行的内在的动力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贯穿于企业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全方位。

三、员工的满意度是促使精细化劳动力管理不断改进的动力

任何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成功实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实践-反馈-总结-提高-再实践-再反馈-再总结-再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这样管理理念才能越来越完善,管理模式才能越来越切合实际,管理模式的实施也才能收到更理想更近于预期的效果。精细化劳动力管理同样是如此,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于管理模式实施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跟踪反馈,因为只有对管理模式进行正确的跟踪反馈,管理人员才能真正的了解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模式和实施流程进行修正,以期下一轮实践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而对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的反馈过程则需要一线的操作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而正如前文所述,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要建立在员工对于企业及其管理方式、管理流程、工作本身具有高满意度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高满意度的员工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实事求是的反馈企业实行精细化劳动里管理的实际效果的过程当中来的。因此,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是促使精细化劳动力管理进行不断改进的动力所在。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精细化劳动力管理成功实施的保障,其作用贯穿于企业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还能增强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工作活力,提高精细化劳动力管理成功实施的概率,而且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还能促使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不断改进。因此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在加强企业精细化劳动力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背景下,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实行精细化劳动力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员工的满意度,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加强企业精细化劳动力管理,以达到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p88

[2]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 [M],复旦出版社,2006,p72-73

[3] 寇斌,让中国的劳动力更有效[J],人力资源,2010(11),p11-13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成本;精细化管理;费用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40.074

1 前 言

现代企业发展历程中,传统粗放型成本控制管理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市场竞争要求。并且,成本因素作为当前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重要内容,对成本控制与管理内容进行优化至关重要。一方面,能够优化内部成本控制与管理手段,实现成本因素的掌控,占据市场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解析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对探索企业未来发展环境与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2 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现状

2.1 成本精细化管理现状

2.1.1 粗放式经营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传统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影响,粗放式的经营理念在当前企业发展中存在一定影响,致使企业自身寻求体质改革与创新受到阻碍。在粗放式经营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受到阻碍。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而言,粗放式的经营互动,致使企业自身缺乏良好的成本管理环境,市场竞争力低下,迫切需要精细化管理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1.2 内部管理相对混乱

当前成本精细化管理,在企业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探索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路径受到阻碍,企业自身对精细化管理认知程度存在不足,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一方面,精细化管理流程混乱。精细化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等。但当前企业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针对性以及强制性措施运用能力低下,导致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要素控制存在弊端;另一方面,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与经营环境,实现对各项基本资源的有效控制。但精细化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将内部流程进行详细划分与优化,存在的隐性因素未被细化。致使各项点、线以及面等结构的协调机制缺乏,阻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

2.1.3 目标执行力低下

目标执行力低下问题,是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缺乏控制政策的执行能力。在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目标执行力低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实现精细化成本控制,但投入与产出比例之间的关系严重不均衡,致使成本控制实效能力低下;第二,对采购过程细化缺乏完善,在实际采购过程中,采购信息与采购项目缺乏深入分析,采购项目与企业发展目标严重不符;第三,企业会议缺乏实质性问题的探究,未对精细化管理的创新优化提供具体措施,精细化管理创新与发展不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得到落实。

2.2 成本费用控制现状

2.2.1 费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效果与产品质量、定价等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企业具备的成本费用控制理念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发展需求,费用控制角度存在权责不分,职责履行不力等状况。一方面,在管理者层面。管理者对费用控制理论观念相对落后,新型成本控制方法与控制理念缺乏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应用;另一方面,基于员工层面,由于决策内容不能够发挥实效,员工在执行并落实决策内容的同时,成本费用控制不能够落到实处。作为企业发展的两个主题因素,对费用控制执行与贯彻并未发挥出具体效果,费用控制环境基础相对薄弱。

2.2.2 核算、预算管理不到位

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受到规模与生产工艺等各方面的限制,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并未进行专业化处理,由内部财务人员进行核算。此种状况的产生,导致成本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设计以及零部件工艺发展状况相悖,很难形成健全完善的核算体系。同时,企业发展中,预算环节作为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与目标预算相一致的重要环节,编制过程缺乏科学、合理性的论证机制,多流于形式,实际效用有限。基于预算与核算角度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预算目标与实际预算存在差异,核算质量严重影响企业成本精准度,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成本控制缺乏良好预算及核算体制保障,削弱市场竞争力。

2.2.3 费用监督执行体系缺乏健全

监督体制是保障企业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并且良好的监督体制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进行监督,对各个环节存在的生产因素进行监督与管理,维护生产效益性。但在成本控制方面对费用进行监督,存在监督执行体系缺乏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企业自身成本控制与监督项目产生的费用问题得不到机制反馈,财务部门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被动地位。

3 解析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途径

3.1 成本精细化管理途径

3.1.1 营造细化管理环境

精细化管理内容不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可见,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内容,将该项内容与精细化管理手段进行结合,在企业内部营造精细化的文化氛围,培养企业内部人员具备精细化的思维习惯。企业可充分利用会议、讲座、网站宣传以及自动化等各项载体,宣传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做到员工真正掌握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因素,将精细管理的核心、内涵以及灵魂等各要素充分融合,形成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氛围,为全面推广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精细化管理环境的营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自身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精细化管理环境,将该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各项生产环节中,在内部构建精细化管理环境。

3.1.2 改善内部管理模式

改善内部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新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有利于新模式在企业内部逐渐适应企业发展环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基于客观角度分析企业发展现状,对内部管理当中的各项弊端采取有针对性与强制性的措施,将眼光放在内部精细化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对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出具体要求,整合并提炼其中蕴含的各项基本因素,为企业高效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其次,减少管理层次。基于当前各个部门对于自身职责的确定,将内部的组合模式进行优化,重视高效率,高精干的原则体系确立,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合理化配置。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将涉及企业发展各个环节中的点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最后,详细划分责任成本管理单元。企业确定年度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将责任明确落实到各个生产部门中,实现各个层级部门的协调发展,保证权责划分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各项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将企业精细化管理进行落实,为健全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奠定基础。

3.1.3 制定目标预算体系

企业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分块分解。在进行单位考核的过程中,按照预算资金块确定预算目标,在未超过预算标准方面,可充分获取相应的资金运用状况。通过制定目标预算体系的建立,对全面化预算管理进行控制,做到预算指标落实到个人。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上下协调的预算编制机制。对细化管理因素进行划分,分解为“全面、全员、全额与全过程”细化管理项目,将预算管理机制因素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企业生产经营精细化事前控制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成本精细化管理,能够将各项预算指标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成本信息全面考察,为编制工作开展制订详细工作计划,建立全面预算目标体系。

3.2 成本费用控制途径

3.2.1 拓展成本费用管理范畴

现代市场竞争环境的逐渐恶化,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需要充分拓展成本费用管理的范畴,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范畴。这一方面的内容,不仅仅影响着产品生产成本因素,在信息成本与基础成本方面均需要有所涵盖。成本费用管理不但需要对生产中涉及的成本因素进行控制,还需要对项目完成后产生的各项维修费用进行管理。在当前数字化信息时代下,成本费用控制内涵当中依旧包含了多项需要控制内容,对企业发展中隐性信息成本进行控制。现代化发展,虽然增加了各项隐性成本费用,使得费用控制难度增加。但信息化技术手段也为成本费用控制的关联范畴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拓展信息化成本费用管理途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2.2 强化成本费用预算与核算管理

根据企业成本控制的根本要求,组织各部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指标。根据在企业方面的运用,按照“零基预算”的根本原则,不考虑企业内部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费用水平,从零开始,对企业独立支出项目进行协调与控制,分析支出必要性因素。避免在不合理的状况下,影响预算的可行性与真实性。企业成本费用预算指标,需要与成本实际费用保持一致,以便于审核与执行状况的考察。同时,在核算方面,可运用成本核算新型的核算方法,逐步推行作业成本法,将该成本法的核算原理应用在成本费用发生的各个层面中,基于生产工艺当中的各个环节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实现与预算、核算为管理体系的综合性管理指标。

3.2.3 健全成本费用控制体系

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的建立,其中包含多项内容。各项内容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健全与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首先,建立成本费用控制体系。在企业内部设立成本控制小组,组员由各级领导以及基层单位的负责人组成,该小组挂靠财务部门,但具备单独的执行职能,为内部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保障;其次,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基于会计法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并控制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预测、分析、考核、审计以及战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再次,建立核算制度。基于生产特点以及自身经营目标,制定成本核算制度。该项制度建立后,实现成本费用归集处理;最后,建立责任制度与考核制度。成本费用责任制度,主要是指将细化的指标内容进行层层分解,将指标因素具体划分到单位。考核制度是对内部完成成本费用控制状况进行集中分析,对责任中心进行评价与审核。

4 结 论

总而言之,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两项基本内容,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成本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对内部成本涉及的各项因素进行细化,提升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性。成本费用控制,主要是基于成本控制的一个角度,对费用进行全方位管理与监管。虽然两者在实际含义存在一定区别,但其目的相同,都旨在为企业发展创造利益。

参考文献:

[1]闫萍.浅析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J].会计之友,2011,10(10):28-29.

[2]冯敬培.成本精细化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煤炭经济研究,2010,4(9):67-70.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 地方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32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054- 02

当前国际上最完整、最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就是精细化管理。伴随着山西省地方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构建完整、高效、科学的现代经营管理体系已成为我省地方煤炭企业的重要工作。地方煤炭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挖掘,于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地方煤炭企业的必然选择。

1 绪 论

1.1 地方煤炭企业提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背景

我国能源的主体是煤炭,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基础。山西省的地方煤炭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企业面临管理层次复杂、工作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竞争力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地方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多年以来,地方煤炭企业都在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而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提出指导地方煤炭企业逐渐探索出一种跟自身发展实情相符的科学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通过设计、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地方煤炭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事实证明,地方煤炭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这是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地方煤炭企业必须接受的考验。地方煤炭企业只有积极改革自身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基于企业的发展实际,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跟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相适应,从而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1.2 地方煤炭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对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理念深信不疑,地方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大构建科学管理体系的投入力度,争取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在现实的发展环境里,大多数地方煤炭企业在设计新的管理体系时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基础偏弱,不具备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管理体系的基础条件。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地方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查找地方煤炭企业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从而对地方煤炭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实施优化,使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益得到最大化提升。

2 地方煤炭企业目前推行精细化管理存在的瓶颈问题

2.1 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方煤炭企业在建设方面是以国内的高级别、高水准为参考的,例如同煤集团地煤公司,它的整体设计年产量是800万吨,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采矿、挖掘设备[1]。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在一些煤炭储备丰富的开采区域的矿井,其管理理念受到国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带来的影响和地方发展条件的限制,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2.2 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偏低

当前,一些地方煤炭企业青年员工人数众多,他们给企业带来了青春活力,同时也加大了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难度。由于青年员工拥有个性张扬、追求自由等特征,地方煤炭企业单调乏味的工作使他们心情沉闷。而老员工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等问题,对于当前的一些新思想、新技术缺乏适应能力,其业务综合能力偏低。同时,老员工跟青年员工之间极容易在工作当中发生争执、产生隔阂,这对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地方煤炭企业需要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2.3 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大多数地方煤炭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还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种规章制度有待健全。同时,在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各个业务工作环节的员工应当承担的职责不够明确。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源就在于地方煤炭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地方煤炭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体系之后依然无法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效益。因此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4 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大多数地方煤炭企业在职员工数量较大,日常的生产业务流程也较复杂,所以员工工作行为不规范、生产作业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这时就需要地方煤炭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努力将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明确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的职责,做到责、权、利的对等、明晰。

3 地方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

通过实地调研,在对地方煤炭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业务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之后,笔者通过梳理有机地将企业的业务结构跟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描述为九大经营管理体系,分别是:计划体系、仓储体系、采购体系、供应体系、销售体系、财务体系、考核体系、统计体系、文化体系[3]。企业在设计精细化管理体系时,应当综合考虑这九大经营管理体系,设计出跟企业自身发展条件相符的地方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其设计原则如下:

一是并联管理地方煤炭企业的部门及业务原则,促使为地方煤炭企业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在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得到体现,强调为工作设置流程、为流程设置组织结构的原则;二是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益应当追求整体最优化,重视在精细化管理体系中体现整体流程的系统优化,消除利益分散主义和部门主义,以追求地方煤炭企业的整体利益为终极目标;三是地方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应以业务集成化为设计原则,促进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得到实现,进而依据新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将地方煤炭企业的过程控制、结构控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四是要遵循业务流程简约化原则,从而简化地方煤炭企业的工作程序,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此外,地方煤炭企业在设计精细化管理体系时还应当遵循创新性的原则[2]。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煤炭企业就必须拥有持久的创新力。创新力可以促使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革和调整,从而更好地跟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实现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创新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地方煤炭企业来说,在设计精细化管理体系时需要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经营问题、发展问题开展细致而深入的探讨、研究,以实现业务的均衡发展。

4 地方煤炭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

地方煤炭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涉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因此,作为企业的员工,每个人都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和业务行动上形成共识,使地方煤炭企业的日常工作得到顺利开展。而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的全局范围内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督促员工积极参与精细化管理,清晰认识并掌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内容,在企业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细化管理氛围。

首先,地方煤炭企业应当大力提倡理念的创新,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使地方煤炭企业的基层员工及管理层都能够在工作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业务目标、服务理念等方面实现理念更新,从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将精细化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应当大力提倡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正视自身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融入精细化管理,加强对业务细节的把握、控制,从而有效完成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第三,应当大力提倡科学技术的创新,将精细化管理作为出发点,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及科学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最终提升地方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2 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地方煤炭企业应当在全体员工范围内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员工的精细化管理理论认知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促使精细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4]。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地方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地方煤炭企业可以积极利用每周的例会、每天的晨会等对员工实施轮训,并在培训活动中设计讨论环节,鼓励员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促使青年员工跟老员工之间积极交流心得体会,改善各自的学习和工作。

此外,地方煤炭企业的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并将内容编写成学习手册,争取企业内部的员工人手一本,通过业务操作流程及管理规范的学习促进员工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帮助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更加规范、合理。当然,企业还可以有效利用煤矿厂区的黑板报、宣传栏等设施开展宣传教育,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氛围。同时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最终有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4.3 加强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地方煤炭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建立各项精细化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思路及制度的实施得到保障。当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之后,企业应积极组织员工开展学习活动,促使员工在工作中有规范可循、有标准可依,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化、科学化和精细化[5]。针对精细化管理建立起相应的反馈制度。无论员工在实践工作中做得多么细致,也无法完全避免问题的发生,这时就需要反馈机制发挥作用,一旦问题发生就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实情,尽可能降低企业的损失。当然,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就需要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完善来实现流程的表格化,从而建立全面的台账管理机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作为考核员工绩效的量化指标,并由地方煤炭企业的专业考评委员会针对表格信息完成检查工作。

4.4 强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执行力

在以往粗放型管理模式中,地方煤炭企业内部存在工作不规范、体系制度不健全、考核管理制度不严格等现象,需要企业从内部加强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执行力,以便员工能够更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业务流程。对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都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员工不能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企业就要及时作出人员调整。如果有员工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定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而对于实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企业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探究解决方案,使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问题解决之后,企业应当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巡查考核工作,确保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规范、流程等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以确保其实施成效。

5 结 论

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受到自身管理水平及管理体系的限制,要想实现效益的最优化,就必须对管理工作有较高的标准与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地方煤炭企业应当着力研究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状况、成效,使精细化管理体系得到完善,最终成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地方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都朝. 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下石节煤矿为例[J]. 经营管理者,2013(30):26-27.

[2]贺军. 煤炭企业“七步渐进法”推进精细化管理变革的设计[J]. 经营管理者,2014(2):66-67.

[3]成雪梅. 内部市场化管理在煤炭企业精细化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 企业导报,2014(5):30-31.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

建筑工程由于性质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多变因素,因此导致工程建筑的规模越大,其危险因素就越多。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时,都会对一些常发性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从而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实现日常施工的安全精细化管理。而安全精细化管理的管理重点就在于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建设上,并以此对生产施工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将安全意识真正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意识中去,做到人人“知安全”、“讲安全”、“做安全”的工作局面。

一、建筑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责任制度设立及组织机构

安全精细化管理主要就是负责生产工作的安全,并对整个施工工作中的所用工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一个从管理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庞大管理体系。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是以专项的安全管理为管理基础,并依托与组织机构来实现工作的协作分工,从而达成整个组织机构的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精细化管理在制定完善的管理机构时,还需要参照国家的相关安全标准规定,对各项安全施工进行及时的审批和检查,现地现物的对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其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定位,从而形成安全的、有条理化的专业化安全生产作业体系。

而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责任则是保障安全组织体系的正常运作,同样也是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对于安全精细化管理责任来讲,安全生产责任是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核心,也是其最为基本的一部分。所以在建立安全经济化管理体系之前,必须要对整个工程的建设内容、计划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了解,从而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检查的制度”、“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教育的培训制度”、“安全生产的投入”以及“安全费用的提取及使用制度”、“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及调查处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及责任追究的制度”等制度。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现场安全技术管理的加强

在建筑施工的现场,安全技术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员工们的人身安全,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安全的相关人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合理的完善,并制定相应的复查制度和作业规程。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施工的可操作性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环境等现场因素对安全技术措施实施科学的更新,通过系统的修补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使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一直保持安全的良好生产状态,确保所有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令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现场动态安全管理的加强

现场动态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巡回监督,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来确保员工在进行施工时,完全按照标准进行作业,从而保证一线员工的工作安全。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派遣专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时检查,从而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并将其消除。只有通过不停的巡视,重点对薄弱环节和安全死角进行定时监督,才能切实的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而保证施工工艺、机械化施工等的质量和安全,并与此同时对安全施工进行现地现物的创新与完善,以确保安全管理的可实施性。

(三)安全培训和安全投入的加强

要想切实的落实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纵观建筑工程近年来所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更多成分上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

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一线工人素质较低,虽然岗位技能过关,但是严重缺乏安全意识。特别是某些特殊的岗位,必须要求员工按照标准去作业。但是由于一线员工素质不足,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不规范的操作,从而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产生。

因此要想切实的落实安全管理,首先就要从员工的素质培养着手,通过严格的定期安全教育学习来对其安全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定期的开展比武大赛之类的岗位技术练兵活动,从而使员工的整体技能水平与安全作业意识深入到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因此企业不能因小失大,为了节省这部分资金而忽略了安全培养及相应安全活动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应该针对安全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款项制度,从而保证专款专用,切实的落实安全管理的相应工作。

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的精细化管理考核

考核是对一项工作实施结果的真实评价,也是这项工作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施精细化的安全管理时,必须制定完善的精细化管理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结果来针对现场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准确的把握,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确保整个施工建筑工程的安全竣工。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精细化安全管理进行奖罚制度的确立,从而根据精细化安全管理的考核结果进行适当的奖惩,使员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相应的激励,提高员工们的自主安全生产意识,令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最终实现生产安全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义那么简单,其所涉及的层面和理念十分广泛,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因此,要想真正意义的实现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倡导全员参与,并以认真实施、严谨规划、扎实运行、持续完善、动态监控为实施基础,从而使企业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令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使企业文化精髓得到真正意义的体现。通过建筑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为我国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朝,刘成林,王德璋,祁中华,贾香梅,李战兵,刘小周,崔完亮,申建刚,王艳,张红英.以构建精品矿井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

[2]贺贵元,郝跃洲,张保旺,韩建中,王立印,和根虎.基于“三大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实践[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

[3]韩旭.精细化管理在矿山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A].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2011.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8

精细化管理:企业效益之根本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其他类型企业里最终的主要矛盾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靠精细化的管理才能真正出效益。传统的老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其管理一般都是松懈和粗放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

集团公司把精细化管理写入了公司的发展战略纲要,精细化管理作为我们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的措施之一,可见其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所谓管理的精细化,就是将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而不是打统仗。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确定位,精益求精,细化目标,细化考核。“精确定位”是指对每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只能职责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精益求精”是要求对待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做到尽善尽美;“细化目标”是指以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到人;“细化考核”是指考核时,做到定量准确,考核及时,奖惩兑现。精细化管理的宗旨是:彻底杜绝浪费,永远追求效率。核心和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追求永无止境。

一、认识精细化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精细化

精细化首先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文化”)。精细化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今天精细化了,并不代表明天就不需要精细化了。精细化永无止境,追求卓越。其次,精细化应该是在现有规范化的程序、环节、部位上的行为或状态等向更精准和细致的方向发展,精细化后形成的标准或规定又成为更高层次的规范,也就是说精细化和规范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循环递进式发展或形成的。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与精细化相对应的就是马虎化,只求"差不多"、"大概"。"马虎文化"是"精细文化"的敌人。精细化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无处不在,具体到企业中表现为:管理精细化、质量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物流精细化、营销精细化、业务流程精细化、宣传广告精细化、企业文化精细化等等。

二、认识了什么是精细化以后就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我们认为其细分有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全面管理,管理要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资产、财务,还是成本、动力,都要体现精细化。企业的人才管理,也存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要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得人力资源最大化、最优化;第二个是全员管理的概念,精细应体现在每个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去,并依靠全体职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企业的活动,其中涉及到岗位职能的定量、复合、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第三个强调的是过程管理的概念“精细”两个字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疏忽,应该做到环环紧扣、道道把关,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细节管理,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细节管理功力高低的竞争。

传统煤炭企业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求稳怕变,大而化之,得过且过,重近期漠视长远,重实际而轻视理想,这种思维模式是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最大障碍。目前大部分领导干部职工都能恪守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但对于长期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不讲效益、疏于管理、工作穷于应付、得过且过的粗放管理变化的客观环境。有的人认为如果推行精细化管理,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套紧箍咒,自讨苦吃。加上精细化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这更增加了他们对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作用的怀疑,对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的前途信心不足。

三、为什么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目前,我们在人、财、物、工序、时间、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浪费现象,人浮于事,用非所长,有人没事干;工时安排不合理,无效劳动,做无用功;低效占有财物,不计算成本,不考虑投入产出比,系统设备闲置;工作衔接不合理,系统运转不畅,人员作风疲沓,工作拖拉,任务落实不到位;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没能进行有效的处理,信息的价值没能真正挖掘出来,等等。我们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零浪费,高效率,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设备、系统高效率地运转,员工快节奏地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在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满足现状就意味着落后,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创新,但唯一不变的我们认为惟有精细化的管理。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我们把精细化管理的侧重点放在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经营运作管理、人才管理等几个方面,坚持“业务工作求精求实、制度措施求全求细、标准要求求严求高”的工作理念,切实加强精细化管 理,使生产尽快步入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确保百善矿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抓好精细化管理首先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全矿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全矿区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稳定。所以抓好精细化管理,不能只追求包装,不追求实效。必须求真务实,必须锲而不舍,必须真抓实干。

抓好精细化管理要重视的是安全管理实施精细化,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层建设,构建网络化、梯次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安全监督、检查的力度,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认真分析各种生产事故,并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检查安全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安全措施是否得力、事故隐患是否依然存在,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工作,让广大员工真正体会到“事故猛于虎”的真实含义,确保百善矿安全目标的实现。

抓好精细化管理,根本在提高管理质量上。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崭新的领域,与我们过去的一些管理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要求我们各级管理者,要不断提高管理素质,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作风,要有简单的管、卡、压、方式变为引导、激励、监督、检查、考核、提高的方式,切实提高管理质量,增强工作效率。

抓好精细化管理,重点在强化管理权威,增强执行力。在推行精细化管理中,要强化管理权威,定下来的事就要坚决执行,制订出的措施就要坚决兑现,不能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抓好精细化管理,成败在考核兑现。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的成败只有四个字----严格考核。所有的运作程序和流程,都是建立在严密完整考核平台上,这个平台是由若干个具体考核目标组成,一旦其中一个缺项,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因此,推行精细化管理中,每个环节都应该做到严密监督和控制,从而保证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主任;精细化;实效

职业学校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育人工作,在学校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沟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班主任工作却遭受诸多考验:繁重的日常行为教育管理、复杂的班级事务管理、多样的班级活动组织、全程式的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等,常使班主任教师工作陷入康德描述下的“机械”性,工作重复单一、失去教育的连贯性与持续力;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其职业倦怠感明显增强,班主任工作岗位认同感明显降低。要破解这个问题,基于岗位背景下寻求观念更新、智慧提升、能力提高、艺术培育是当务之急。本文认为,导入、融合当前企业和学校管理中“精细化”的优秀经验和工作,对提升班主任工作实效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精细化内涵分析

关于精细,古今中外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与阐述。古有中国老子之“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朱熹之“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今有惠普创始人戴伟·帕卡德之“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等,这些历久弥新的睿智名言不同程度揭示着一个道理:精细化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体生命的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管理学角度来看,精细化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精细化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作风,是个体对待事物的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成长与事业发展;是企业和组织单位提高管理水平,追求工作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内容与方式。于学校,精细化可以较好地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极大地提升学校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具体到班主任工作范畴,面对琐碎、繁冗、单调的日常工作,班主任只有抛除传统式的粗放、机械的工作观念和方法,树立“工作做精、细节做全、管理做巧”的“精细化”的思想,才能提高教育实效,教育才能达到师生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的价值分析

(一)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形成需要。

从“学生”至“准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过渡与转换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任务。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优化的发展趋势下,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达到“零缺陷”、“准时化生产”的理想目标,现代企业普遍都采用精细化管理或运作模式,如万科集团强调精细生产,美的集团要求员工要有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这些昭示着基于岗位的精细化意识或素质将是未来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强化班主任工作的精细化,通过发挥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影响与示范作用,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习得、养成精细化意识,使学生在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培养精细化品质与行为,缩短与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距离,实现与企业员工职业素养、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的“近距离对接”,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学校班级有序管理和科学建设需要。

班级是学校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磁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炼炉。建立一个有序、规范、温暖、富有人文情怀的班级是职业学校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也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必备技能和知识素养。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与指导,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方法不当、管理不到位,班级工作经常是拆东墙补西墙,日夜操劳却终日无果,教育热情日渐耗尽;年复一年或一届复一届的劳动,使得他们无心优化管理,直接导致班级管理比较混乱、班级活动比较枯燥沉闷,班级建设缺乏效果。通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精细化,可以引导班主任构建精细化班级运作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问题的习惯,促进班级的良性、有序的管理与建设。

(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艺术提升需要。

提升学校班主任工作艺术,特别是提升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与艺术是当前班主任工作成效提高的重要内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应积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教育模式与工作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细处做起,持之以恒;就是要求班主任注重细节,最大限度地优化细节,把重复性的繁杂工作做到“精致”,使之成为“精品”,并形成固化与常态,演变成个人的习惯和目标追求;就是要求班主任在精细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成长方程式,最终成为班级管理的行家能手。

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的实践探索

(一)班主任自身的精细化:内立理念,树立良好形象。

1.加强理论学习,确立精细理念。班主任自身精细化,首先体现在理念的更新。班主任要善于在繁重工作中加强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阅读诸如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个细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反映精细化管理或教育教学精细化的书籍,从中领会教育细节的魅力,感悟精细化对于自身工作推进、学生素质培养、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激发起对班主任工作精细理念的认同与兴趣,形成精细化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2.精细言行举止,树立精雅形象。班主任要精细自身教育形象,重点就是要通过精细日常教育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如要精雅日常教育语言,让学生体味到自己的用心与善意;注重自身仪表形象,让学生喜欢自己,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通过精细内外形象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学习坐标,在耳濡目染中改善自己。

(二)班级系统的精细化:细致管理,促进良性运作。

1.精细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工作的出发点、评价标尺和班级学生、集体前进的动力,决定着所带班级的方向和未来规格。精细班级目标应做到:一是全方位班情的了解,即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生源素质结构与特质基础上,创造性地谋划、确定发展战略。二是全程性与阶段性目标的规划与划分。依据学校长远规划和德育整体目标,抓住当前班级和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做到既有长远目标又有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既有整体目标又有阶段性目标。

2.精细班级制度。严格的班纪班规是对班集体成员行为约束的规范,有利于规范班级管理,促进班级管理的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班主任要在明确学校班级管理制度涵盖的范围与纲目基础上,及时地根据《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形成自己的班级“制度宝典”,建立起包括日常行为纪律管理制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班务管理制度和技能学习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避免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精细班级文化。精细班级文化,就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打造好班级教室文化和班级形象文化:一是教室文化精细。通过课室宣传标语的精细、课室环境的绿化、课桌凳椅摆放的“直线化”等等,在常规班级细节中培养学生纪律意识与行为意识。二是班级形象文化精细。优秀的班级是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价值符号的。班主任要善于组织与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诸如班级形象及班训讨论、班歌创作、班标设计、班徽征集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与集体意识,提高班级认同感与价值认可。

4.精细学生评价。职业学校班主任要从“分数万能”、“乖孩子就是好孩子”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学习与运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养成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的习惯。同时要在班级管理中大胆创设“文明习惯之星、遵章守纪之星、感恩孝敬之星、显著进步之星、规划之星、创业之星、技能之星”等,让学生在评星评优中重获自信,重拾自我。

(三)主题教育活动精细化:自成体系,发挥精品效应。

1.精细主题,自成体系。当前许多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科学性的设计,与职业学校学生实际需求“背离”、“错位”,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如何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中捕捉符合职业学生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主题,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班主任需要在了解与掌握当前德育大纲、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规律、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主题的凝练与提升,并最终形成系列,如围绕“第一年快乐成长”、“第二年努力成才”、“第三年展翅起航”思路,进行主题的精细化设计:一年级设计《班歌演绎赛》、《文明形象设计赛》等主题,以重塑学生的自信,使他们重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二年级设计《实训作品展评》《技能大比拼》等主题,告知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三年级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展评》《探究企业家的发展史》等主题,培养学生吃苦心态,塑造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精细设计,打造精品。成功的主题班会(活动)往往可以给予学生较大的教育力与影响力。主题班会设计要真正体现“思想性和教育性、主体性和参与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活动性和互动性”,班主任就要在确定相关主题基础上,力求在内容安排、素材处理、人员安排上、环节设计上等方面做精做细:(1)精细内容安排。内容要坚持“近、小、亲、实”,注重挖掘现实的、身边的资源;内容安排上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做到环环紧扣,主题逐步深入和升华。(2)精细素材处理。素材加工要力求做到“让素材故事情节更感人,使素材给人鲜活的美感,让素材留下想象的空间,给素材赋予画龙点睛的生命主题”。(3)精细人员安排。要结合学生语言、文娱、体育、表演等特长,合理分工,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达到人员参与的最大化。(4)精细主题的升华。成功的主题班会课都应该有一个启迪智慧的高潮环节,班主任要围绕主题,在素材运用后进行主题的升华处理,通过一句话、一段文字、一张图片的形式来升华主题,升华感情,从而达到思想触到或转变的效果。

[本文系2010年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以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为例”(主持人:林幸福,立项号:10SKY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篇10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学习了企业精细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精细化管理心得2020范文汇总,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企业精细化管理心得2020范文汇总1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精细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所有企业改革转型的目标。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企业的系统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换句话说,系统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是精细化管理的三大特征。

(1)企业经营运转是否健康快速,是否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关键取决于企业的系统。

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系统的优劣。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优秀的运转系统。企业要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也必须建立一个以"精细化"为核心的企业运转系统。万科公司是中国房地产业的龙头企业,其董事长王石不但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还是一名登山爱好者。王石作为一名大型企业的最高领导,竟然有大把的时间去攀爬高山,而万科的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其他的房地产企业,这简直不可思议。可以说,和其他那些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房地产企业家相比,王石简直就像个传说,一边玩得开心,一边赚得开心。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万科有着一个非常不错的运行系统,能够保证在王石不在的情况下很好地运行。

应该说,万科是中国企业中最早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企业之一。在优秀领导人王石的管理下,万科公司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合理的运行系统--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专业品牌文化的创立。万科的现行系统最出名的四个特点就是:有责任而不放任;要透明不要黑箱;有规范而不权谋;要简单而不要复杂。自从有了这套优秀的系统之后,万科公司不论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大环境下还是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大环境下,都能够取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万科的所有行政权力都被集中在总部,但是万科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和子公司以及职能部门并不是简单的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在万科公司中,总部与子公司及职能部门都被赋予不同的权力。同时,万科还形成了"忠诚于企业制度"和"忠诚于企业流程"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多重作用下引导企业走上精细化发展的道路。

万科公司最出名的不是它强大的盈利能力,而是万科总能够领先于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比如说,在当前房价高涨的市场环境下,万科并没有像一般的房地产企业那样追求高利润而刻意地降低产品的成本,所以消费者一直都对万科的房子比较信赖。现在,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偷工减料,以缩减成本盈利,但是万科却已经开始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打造新的住宅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房子。这就是万科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也是很多企业需要学习的发展模式。企业要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必须从系统的优化开始,要不然就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无意义改进。企业组织运行系统的优化,要求企业能够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最大化,尽量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所以,企业在为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而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企业流程的各项衔接,让企业的整体资源的协调配合更流畅、更合理,同时减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组织运行系统得到最好的优化。

(2)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成果反映在数据上,数据化是企业向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等都是需要用数据来衡量的,这是管理中的硬性要求,同时这些数据也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最有效"证据"。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企业作业的要求,因为企业作业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流程的总体概念,企业作业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的考核标准就是企业作业质量的数据。福特汽车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了一款叫做"金牛座"的轿车,福特汽车公司为了检验"金牛座"汽车的性能水平,专门对400多名消费者做了跟踪调查,并将对这400多名消费者的跟踪调查作为考核"金牛座"的开发和生产的管理水平的数据。经过跟踪调查发现,这400多名消费者中有300多位对"金牛座"轿车感到满意,这说明"金牛座"的开发和生产的管理水平相当不错。但是,福特公司为了提升"金牛座"的开发和生产的总体水平,在这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是,1992年,"金牛座"轿车进行了相当大的改进,而这一改变的关键就是福特汽车公司对原来的数据指标做了提升,使得"金牛座"新款轿车的细节处理得更好,质量更加过硬,外形的美观程度也提升了不少。所以,企业要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必须让管理水平的考核数据化,用数据去体现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最公平和最客观的。

企业精细化管理心得2020范文汇总2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新体制的要求,也是我们学校各项工作提升的必然选择。

通过动员会我了解到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管理深化发展的要求,也是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都要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益求精,只有全员参与,从自我做起,才能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实现管理质量提升的战略目标。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精准要求是提高效益的必然措施和选择。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从小事入手,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检查、时时有计划、事事有总结,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提高管理效能。从自身而言要通过学习意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合理定位,做好自己的事情,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作为我们政治学科,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通过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的程度,充其量也就是学生当堂能背过知识,课后还是一无所知。所以这对我们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为此,我们老师必须努力改进传统的单项灌输上课模式,不断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所以以后的工作做到以下几点:(一)备好教材,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政治教学的新课标;(二)备好时政,时政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资源,备时政是高中新教材开发的重要渠道。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有关新闻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时政热点,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三)备好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前必须备学生。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四)备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问题。

精确的工作作风,精耕细作,做足精细,将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为学校教学质量,做出不断地努力。总之,我们要追求精益求精,把勤劳体现在细节上,把热情体现在细致上。

企业精细化管理心得2020范文汇总3公司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工作目标,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推动管理的精耕细作、持续改善,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公司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将自己阅读《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一书的学习体会,予以总结汇报。

一、什么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的管理思想已经在企业界广为接受,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精细化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技术和方法,是在追求从“管”到“理”的转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更多地强调以监督为重点的“管”,而精细化的理念体现的是“理”,其重点是依靠完善的管理规则,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按规则、流程、程序做事的企业文化,实现由粗放向精细、由人治向法制的管理转型。

《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一书中,对“精细化”管理定义如下,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工作过程质量控制和改善的管理技术,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思维,也是一套管理系统和管理工具,通过管理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准、协同和高效运行。通过学习,从以下三点,谈谈对精细化管理的三点认识。

(一)从精细化角度认识企业管理

管理按通俗的理解,就是“管人”和“理事”。其中,“管人”的目的也是“理事”,通过“理事”,也就是对工作过程中事的处理,使工作结果稳定良好,实现工作目标,因此,精细化管理正是立足于提高理事的质量的思考和研究。

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将企业管理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核心的管理问题包括以下六部分:1、企业战略的明确;2、组织架构设臵;3、设计流程和程序;4、培训提升能力;5、绩效考核;6、文化建设。基于管理的六个关键环节,以过程质量控制为导向,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最终实现“理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二)认识精细化管理的实质

精细化管理借鉴和传承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和丰田生产方式等理论,是一种精益求精、重视细节、循序渐进的文化。

1、过程导向型思维模式

企业管理的思维有结果导向型和过程导向型两种,精细化管理是以过程导向为支撑的。过程导向型的企业,重视管理全过程的控制,通过对战略、规则、培训、考核、文化等全过程的控制,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不追求一蹴而就,追求企业持久的质量改进,追求持久的生命力。

2、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是持续改善

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管理质量,其实质是持续改善。其中“改”是改变现状,“善”是比现状的改进,因此持续改善的关键是现状的稳定和在管理实践中,每天哪怕是最细小的进步。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细化管理的起点,是现有的工作质量,精细化管理不追求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目标、管理流程、工作程序还是规章制度,都必须以现有基础为起点,认真梳理、总结经验、固化成果,然后才是循序渐进、永不停止的改进和提升。

二、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从管理的属性,认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大师德鲁克有过这样一段表述: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乏味的,缺少激动人心的事件,因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往往被提前预见,并转化为“例行公事”了。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大部分的管理是日常的例行管理,这些工作在现代管理中,主要是基层管理者,按照管理规则实施控制的。对于经历了初创期,逐步走向成熟的企业,例行管理的比例超过了85%,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一套好的管理规则和制度,以及于之相匹配的考核执行和培训系统,就是最需要的管理。组织内的所有人,都按照即定的管理规则、流程来做事,在目标执行中重视过程和细节,稳步提升,没有大起大落,这样的企业追求的是内涵式的发展,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往往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

(二)精细化管理是中国企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相比于西方和日本,中国传统的管理观念更加强调情感、文化、氛围等软性管理,重视整体观,重视经验管理,对规则、制度、流程的制订和执行不够重视,或者流于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在工作硬件上,由于后发优势甚至比西方很多企业更先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我们在规则意识、工作标准、流程设计等方面,在对管理细节的认识方面,差距明显。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企业的商业机会很多,抓细节与抓机会相比成本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对管理细节进行控制尤为必要。在现阶段,精细化管理对于中国企业提升管理、塑造品牌、打造持久的竞争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中国企业赶超先进水平,参与全球化竞争,必须要经过的发展阶段。

(三)精细化管理是天保控股提升管理的客观要求经营与管理是企业两项基本活动,按照精细化管理思想,经营活动是外向属性更强的企业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变化和趋势,讲创新、讲思路,才能搞好经营;而管理活动是内在属性强的管理活动,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则和套路办事,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改善。

随着天保控股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公司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控制经营风险,成为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着眼“_“发展目标,实现向投资管理型企业的转型,管理的持续提升是基础,也是关键点。我们必须沉下心来抓管理、练内功,塑造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以过程管理为导向,以管理流程、制度和工作程序为抓手,推动企业管理的精益求精、持续改善。

三、如何做好企业精细化管理

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与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有着紧密联系,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专业化分工管理是精细化的基础,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的标准化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信息化则是精细化管理落地的有效手段。

本书重点介绍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ORTCC模型,以此模型为重点,详细阐述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体系。企业做好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的持续改善要两手抓,一手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一手抓的是工作规则、程序的细化、执行和改善。

整个管理过程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Objective(目标)、Rules(规则)、Training(训练)、Check(考核)以及Culture(文化)。在精细化管理系统中,制订清晰的目标是起点,也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规则是管理系统的核心活动,主要包括工作流程、程序和制度,是企业目标的行动规定,也是持续改善的管理提升的关键和基础;训练是体系的支撑,核心功能是将组织的规则,转变为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技能;检查考核是对工作过程的控制,保障工作过程的质量稳定及改善;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或者是一种行为习惯,在实际上支配着企业运行的规矩。整体精细化管理过程,遵循着目标引导—规则落实—训练转化—考核保障—文化建设

最后,我们来看以下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步骤。以ORTCC模式模型为基础,整体精细化管理过程,遵循着目标引导—规则落实—训练转化—考核保障—文化建设五个关键环节来开展。根据管理内容细分,将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活动,细分为八个方面的管理环节根据精细化管理理论,企业开展精细化的核心是系统化和细化两方面,其中,系统化强调的是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支撑,缺少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就会落入片面强调细节的误区;细化则是对管理系统各环节的持续改善、提升的过程。

企业精细化管理心得2020范文汇总4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对精细化管理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转变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认知事物的观念,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转变观念是一个写在纸上容易,说在嘴上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改变已经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是困难和痛苦的抉择,所以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首先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去做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集团高管及中层领导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完全转变对企业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科学发展新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在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中,领导干部是带头人,他们既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策划者,又是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从策划的角度而言,超前的管理意识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需要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水平的支撑,先进思想和科学创新可以引导人们与时俱进;从执行和实施的角度而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随意化、经验型、粗放式管理模式和观念,就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以提升执行力来保证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落实和效果。因此,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我们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思想观念转变得快与慢、深与浅、是与否,不仅影响广大员工观念意识的转变和行为职责的运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精细化管理的成败结果和顺利推进。

其次全体员工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在解决了领导干部观念转变的前提和基础上,全体员工观念转变则必然是我们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动力。我们集团的各项管理是通过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去实施和运作体现的,因此,每一位员工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全过程和全面的精细,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成效。怎样让我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我们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键是要用精细的理念引导员工实现观念的自觉转变。

第一我们企业长期立足于湖南省内发展,还未能走出去,学不能参予国际化的竞争,信息相对闭塞,接受开放的,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机会相对较少,陈旧的、经验型、粗放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领导及员工观念的创新,“差不多”,“还凑合”的工作心态及工作作风无法适应精细化管理高标准,高精度、高质量的管理要求,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求和引导广大员工创新观念,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旧观念,把精细化的先进管理方式方法引入我们日常管理的工作程序中,用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规范我们的行为,以精细化推动我们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以精细化提升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为载体,为平台,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在创新与守旧,自满与自强的碰撞中得到一次质的升华,引导员工从我们企业长足发展之事,规划我们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之愿景,带领员工树拼搏进取之心,努力提升全体员工综合整体素质,强化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广大员工成为我们企业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

二、创新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

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不断总结,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准方案;细者,入微也,穷其根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由此可见,“细”是精细化的必要过程,“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然而要把精细化纳入我们企业管理过程的实践中并加以推进,观念的创新则是其必然之途径。因为精细化管理是以持续的自我改进为特征的,要自我改进就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才能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并在创新中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取得了进步。观念的转变只能应对当前,观念的创新才能把握未来。

我们提出了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林纸企业集团,打造行业领先,管理一流,品牌影响力明显,具有持续成长型的集团标杆企业的发展规划。要实现以上规划发展目标,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目前现状和成绩,而要从我们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眼光去审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随着集团规划发展的远景目标制订,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入,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竞争也不断在凸显,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安全绿色生产、盈利能力、质量管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各我们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上。

要适应这种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创新观念,要明确先进的思想观念也是生产力要素,先进的思想观念也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也可以促进我们企业管理上台阶的辩证关系;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树立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竞争意识,使我们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一个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体,让每一个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再仅仅是对自己的领导负责,而是对我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第一我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造纸行业国有骨干企业,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目前公司在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有着的最佳发展机遇,但我们企业作为一个长期一直在地处湖南省发展的企业,管理思想的落后和不适应是毋容置疑的,生存性经营理念长期围绕着我们,粗放式管理造成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我们我们企业管理的瓶颈,我们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窘迫局面,要改变现状,应尽快适应市场的竞争,必须做到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观念上的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上的进一步改革,管理上的进一步提升,要不断引发和增强员工观念意识的创新,不断提升员工对市场及局内竞争的应变,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既是我们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应对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关注细节,精准要求是提高效益的必然措施和选择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精准要求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细节决定。我们大量资源的投入,往往只能赚取百分之几的利润,而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任何一项工序的不精确,就可能将这点利润完全吞噬掉。其实在现实中,细节同样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对于工作的细节和精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1979年12月美国经济管理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蝴蝶效应”尤其能说明细小的行为变化对全局的影响,他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印象。此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产生“蝴蝶效应”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和细节的极小偏差的不精准,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局部细微的弱点都将最终导致全局的崩溃,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本身特质,就必须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由此,我们应该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我们需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毛病,提倡凡事都应精细化,把小事做细、做精、做实。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值出效,必须建立精细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职能管理。树立精心安排,精确决定、精明管理、精打细算、细化目标、细分责任、细致工作、关注细节的观念。倡导宏观正确,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确的工作作风,精耕细作,做足精细,为我们的品牌和效益提升而努力。

企业精细化管理心得2020范文汇总5公司安排本次全面质量管理培训,是为了提高我们公司员工管理能力,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无偿的行为。但对我们员工自身来讲时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通过本次培训自己也学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全面质量管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学会应用了统计技术分析方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的控制与质量的改进是企业的原动力。而企业要持续发展,应该遵循一个科学的管理程序。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包含产品质量、工作质量与服务质量。我以前认为全面管理就是判定产品的好与坏,是检查的工作。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体员工的工作,是所有一切工作的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成立一整套方法和体系,并能不断完善与提高。

现阶段,我车间的生产能力逐步增强,产量也有显著的提高,如何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如何去发现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怎样去维护保养好设备,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通过这次学习,结合我车间设备品种多,设备总量大的特点,为保证设备长周期、稳定、安全运行,开展设备质量管理很有必要性。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了全面质量管理建设与方案提升体系,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有效的贯彻落实全面质量管理建设方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品质及产品的品质,成为持续的工作要求。联系自身实际工作中,应进一步着力学习全面质量管理建设方案,专业性上持续加强,这是提高自身工作品质和产品品质的根本,工作上不断精细化,这是提高工作品质和产品品质的有效方法,要整合完善相关信息的收集,不断完善管理系统,这是提高工作品质的必然要求。

通过本次全面质量管理培训,我学会了应用统计技术来分析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1.首先要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工作逐步细化无论是设备的日常管理还是遇到紧急情况都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遇事不慌。更要有信心来做好每项工作。

2.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多思考问题,遇到不懂得要善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

3.通过有效的正确的途径来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来找到一个号的解决办法,将导致问题的原因罗列出来,用统计技术分析方法来,针对影响因素确定如何去改善问题,如何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我车间由于离心泵有近300台,并且损坏较为频繁,我们用过因果分析法中的鱼骨图法,对机封损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鱼骨图分析法找到了影响机封寿命的主要原因是物料对机封O型圈的腐蚀和个别机泵有质量问题。而导致机封损坏较为频繁。

4.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更好的方法。

任何的方案不去实践也只是空谈,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实践的阶段,通过实践能够更好的验证我们提出的方案的准确性。并能够发现前期方案的不尽完善的地方。我车间大型设备就是利用控制图原理来分析机组的运行情况。

5.事后善于总结,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当你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某种方式将问题处理这就是一个过程就有总结的必要,总结的目的就是根据一个事情的过程给自己和他人做出的一种借鉴。

并能够提高自己工作能力。通过这次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的总结能够体会到工作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