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十篇

时间:2023-10-25 17:25:04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式教育 学生为主体

本人执教小学数学多年,并且进行过五次大循环教学,对各个年级段的小学生均有非常深的了解,对各个年级的数学教材也非常熟悉。因为工作职务的需要,本人非常有幸地接触到了不同风格的教师,也见识了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在此,我发现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误区。比如,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一言堂”,唱独角戏,没有任何互动;还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他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越多,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接触的题型越多就越好,这样的教师就是非常负责的教师;还有部分教师在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时,忽略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只关注结果,有些学生在教师讲解完之后依然是似懂非懂、一头雾水;还有些教师采取任务型教学,他们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忽略了教师的作用,没有及时进行解释、说明和总结……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些基本原则: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式教育。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他人的成功经历,分别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则

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则,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课堂的发展,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维护课堂纪律,让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展。我们都知道,小学生自制力不够,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处理挫折能力不够,纪律性不强。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不够,或者说没有组织好课堂活动,学生在进行互动或教学反馈时随意性比较大,经常做一些与课堂活动无关的事情,或者心不在焉,这时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还有些时候,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以便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则还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让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生活分不开。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功能也在教师的主导地位中得到了体现。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进行,主要是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目前的水平为中心开展。外语界中广为人知的Krashen的i+1原则,就是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目前水平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略微加深一些。这对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也应该按照这个原则设计课堂活动。现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这样指出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不要满堂灌,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启发式教学 思维能力 创造力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3.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4.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5.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教学观念 “启发式”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主导作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

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既称“注入式”又称“三段式”,即是以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结束部分(放松整理部分)为顺序进行的。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严密的组织下,大密度高强度联系的挤压下,学生获得自主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思考探索问题没有余地,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和参与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1.长远效益原则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注重学生的眼前效益。而“启发式”不仅着眼现在,而且放眼未来,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影响学生终身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为学生终身体育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科学合理原则

“启发式”教学要求模式程序设计合理,组织`教法灵活巧妙,符合有简到易有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适当负荷的运动规律。

3.学生为主原则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展开的,教师是配角,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角,起主导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首先,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学练的空间和时间。

其次,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是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了操作性。

再次,该模式明确表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启发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削弱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越是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主导地位就要求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如何,关键取决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的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地位则会削弱,“启发式”教学的性质则会改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

三、“启发式”常见的几种方法

1.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练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和分解示范幻灯机,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这样容易引起学生联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如,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方转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对一系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并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贴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电流”来比喻投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用“弯弓搭箭”“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过程等。

4.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和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5.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辅以辅助练习、诱导联系、组织竞赛等,这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

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地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像迎面接力跑、起跑后的加速度和途中跑的动作等。

总之,“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不但是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异,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4

关键词;孟子 孔子 教学思想 教育目的 革新 创造

孔子与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与孟子的不教之教、深造自得、独立思考的教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即使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今教育仍能从他们的思想中获得教益。

孟子不仅在思想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展示了其独立人格和鲜明的个性。虽然孟子与孔子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思想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两者在教学思想上还是有区别的,而从中也给予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思考与启示。

一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

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是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讲的治世的贤才。孔子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因此他需要培养治世的贤才君子。

相比较而言,孟子也处于天下无道的乱世。他也主张培养君子,但他最为欣赏的是有天地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孟子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他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发的思想品格,一种人格的培养。另外,孟子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治世的贤才君子。孟子并不是不主张治世,他也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并同孔子一样主张仁的学说,在各国之间奔走,宣扬自己的主张。孔子的阐述是从社会需求,治世的方面来说的,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孟子则是注重内发的,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规定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自我修养。

二教学原则、方法之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虽然孟子从孔子那继承了诸多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有一些区别。孔子与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虽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同中有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与不教之教

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了若指掌,他不仅们进行了分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而且也了解他们的缺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对于同一件事情,孔子给予不同的弟子以不同的回答。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因为子路凡事总想超过别人,要他收敛而要他问问父兄的意思再行动,而冉有难以下做决定,疑虑太多,遇事退缩,孔子为了促其进取而鼓励他听到就行动。

2启发诱导与自学、深造自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学生到了一定的学习状态: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老师便可开其意,达其辞,使学生经过启发有一定的感悟。通常说的启发式教育就是从孔子这里来的。孔子的启发诱导注重的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但孟子则注重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自得。因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内发的,不可能由他人达成,所以孟子主张自学与深造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主张的深造自得注重的是自身的修养,相比较而言,孔子侧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孟子侧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前者对教师的启示颇多,而后者有助于学生自觉自得的醒悟。孟子的这一教学主张与当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较相近。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3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

孔子不仅认为学习要思考,而且也认为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他对终日的思考是不主张的,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更注重学习。这与他的教育目的培养治世贤才是有关的。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并贯之以仁勇智三德来培养治国平天下的贤才。这种贤才需要学习很多实用的知识来治世,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思考。而孟子则认为教师并不能传授知识的全部,只能传授基本知识,学生要获得其中的精髓必须自己去思考,琢磨与体会。孟子以后裔教人射箭和做木匠教人做木工活为例,来说明即使是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完全使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学生要在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巧”。相比于孔子的学思结合,孟子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尤其是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这也是源于“明人伦”的内发教育目的。这种内发的精神境界旁人是难以使其达到的,需要自身进行思考,琢磨与领悟。

孟子对于孔子的教学思想多有创新。他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应以怀疑的精神来看待书籍。这种怀疑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对于孔子的“欲速则不达”变通为“其进锐者,其退速”,直陈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强调了为学之序。

三总结与启示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杜威;“从做中学”;高职教育教学;启示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原则的内涵

学校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由此,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必须完全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校的社会生活。接着,他提出“教育即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把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应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组织活动,使个人的经验不断改组和改造,即不断生长。“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二、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原则的评价

(一)对“从做中学”的批判

首先,杜威论述课程和教材时,曾划分学习的三个层次,说明“从做中学”的适用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19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J.S.Bruner)提出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和原则。他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机构既易于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又易于记忆所学的内容,更易产生学习迁移的效用。这个学习理论要求儿童通过概念而学习,正好和杜威的“从做中学”适相对峙。

其次,不少学者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的理论,如果就初级阶段和低浅层次的教育改造而言,的确无可厚非;不过,以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来处理高级阶段和高深层次的教育,就显得有不足。

再次,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惊美国朝野。教育学者贝斯特(Bester)认为:“如果我们严肃的对待教育工作,我们就不能用次等的智训练来叫我们的安全去冒风险……”。强调真正的教育是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围绕儿童而进行的经验的发展。

此外,杜威“从做中学”的的理论基础也受到了批判。由于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是以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为依据的,过分强调了工作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甚至提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行动就是认识本身,因此,对知与行的关系的看法显然存在着一些偏颇的地方。

(二)对“从做中学”批判的辨析

首先,从理论基础上来说,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一理论来自于他行知合一的哲学观:其一,知识来源于行动,知行不能分;其二,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来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意识的联系。杜威从新的意义上解释了知和行的关系,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思想,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

其次,“从做中学”并不意味着儿童不需要老师的指导或别人的帮助,杜威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作用。借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做”的基础上,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它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反省思维建立起经验内部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次,杜威“从做中学”被认为只使用于初级的工作和学习,也是不恰当的,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中出了手工活动以外,还有另一种具有核心意义的活动,这就是科学研究,即非常强调“反省性思维”这种科学思维方法。前者更侧重实践性问题解决,而后者更重视理论生成;前者更重视知识的实际转化应用,而后者更强调知识的创新。

三、杜威“从做中学”对高职教学的启示

(一)就当今高职教育的现状看“从做中学”

在如今经济爆炸式发展,应用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以上对“从做中学”教育原则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在理论基础上,从“做中学”不仅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应用,更加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理论总是要上升到实践才会发挥其作用。大规模的社会调整的出现,肯定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大量的挑战,要求高职教育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截止2009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184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占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51%。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是十分乐观,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变的刻不容缓。高职院校提出要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符合当今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

(二)“从做中学”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中国的高职教育情况也非常的复杂,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仍然可以通过分析文献和现状明显发现,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启示:

1.建设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承,而新一轮课程体系却强调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加快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

2.成功的教学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成功与师生之间民主关系和心灵上的融洽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不断地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实施因材施教。

3.工学结合系统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工学结合教育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思想。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如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增加学生许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适时开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原则是博大精深的。通过辨析虽然窥九牛而仅见一毛,但这也足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借鉴的。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原则对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都提供了诸多的启迪,值得我们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9(5)

[5]黄培森.简论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6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也要遵循教学原则。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企业文化精神教育。此原则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此原则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教学实践、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3.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原则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的悬念、教师的做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4.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此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此原则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使有能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5.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此原则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6、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把握和运用以上六种教学原则。要活学活用,做好准备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要掌握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抵上千两黄金,方法正确了,那教与学的过程也就简单化了。下面谈谈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我国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1)讲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可激发思维,调动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总结。3.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可激发思维,调动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及课外书籍,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性讲解,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方法。优点: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激发兴趣。基本要求: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6.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的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实验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独立作业,观察事物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究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优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基本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方法;(3)注意实验过程的指导;(4)做好实验小结。8.练习法,可以拓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验证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7

启发式教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倡导的施教原则。从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说,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启发式教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倡导的施教原则。从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说,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激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体过程和结果有强烈兴趣、积极的思维和活跃的思想来进行学习,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作用意义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

启发式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是学习的能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它能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学一步步地带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佳境”,使他们逐渐体味到这一科学理论内在的巨大感染力、说服力和所具有的指导力量。

2.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和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培养和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成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启发式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既可以锻炼观察、辨别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使他们在对于社会、个人、人生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砥砺意志,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3.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老师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固然应该掌握现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即应该知道“是什么”和“这么做”。但如果仅限于此,学生只授到了“鱼”而没有被教会“渔”,他们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所以,教师的更大责任在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地探求和获得新知的能力,即不但应“授人以鱼”,而且更应“教人以渔”;不但应该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和“这么做”,更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

二、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多年来,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要使自己的实践更富有成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好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要求。那么,启发式教学有哪些方面的本质要求呢?

1.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之中的总要求,是一种精神,它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必须正确理解,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例如,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教学,用得最多的是讲述法和讲解法。只要教师讲解中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材料典型,并在关键处善于设疑,同样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只有把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精神。

2.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教学要富有启发性,必须先从教材中把具有启发性的内容发掘出来。为此,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熟悉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有比较透彻的钻研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哪些内容有启发性因素。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原则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39-01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教师必须正确地理解、掌握和遵循,教学质量方能不断提高。教学原则的提法很多,以下是必须遵循的: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争做课堂主人,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合作、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性原则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归宿点。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是知识探究的合作体。"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强调把教学设计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上,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有利于学生学习做文章,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教学设计应由知识结构为框架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开放模式,强调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2.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即在教学中结合传统地理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教师"寓教于学",使教书与育人达到最佳的结合。这首先要做到传授的知识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并经得起检验的,利用的资料可靠,逻辑推理严谨。其次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因素,使知识与思想教育是有机的整体。再就是对教学过程的组织、选用的教法,必须是科学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模范行为,即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充沛的感情、正确的思想观点、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在传授过程中,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要求。人的认识活动是经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学生虽然主要接受间接经验,但要使这些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也还要经过一定联系实际的体验。在地理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这样才能学好理论。如许多地理原理包含了若干基本概念,必须先掌握这些概念才能理解原理;又如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是掌握分布规律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教材的买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并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法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在地理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环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无论是自然地理知识或是人文地理知识,都有很多内容可以印证、解释、对照,这是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4.民主性原则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是绝对的学术权威,老师一讲到底,很少留给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不能随意发言,不能随便发表见解,更不能对课本知识、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质疑。因此,课堂气氛死沉,没有活力,效率极其低下。因此,高效地理课堂设计应把民主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对话,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老师放下权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开展师生课堂教学合作,加强对话和互动,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大力倡导民主教学,不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标准,要留出大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言、思考、分析和质疑,即师生双方在教学上平等互动,共同进步,相互促进,达成教学目标。

5.启发性原则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运用启发式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教师要设计灵活新颖的问题。循着突破问题的思路,逐步克服困难的干扰,通过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结论,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主要方式,这是相对注入式而言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认为讲解课、讲述课就不能贯彻启发式,同时那种形式上的谈话课也不能认为就是启发式。关键在于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思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如果课堂上简单地问一些"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的问题,或以课堂叫起来多少学生作为标志,都不能认为是启发式。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启发积极思维,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问题,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这样的谈话课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够满足其求知欲望,才是真正贯彻了启发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9

第一;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系统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主体,学生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教材是前人认识活动的结晶,既是教师,学生认识的客体,也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过程诸因素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第二:数学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理论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7)量力性和尽力性相结合原则(8)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原则(9)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数学教学原则:1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2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4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第三 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确定以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成为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方法很多,而且不论怎么演变和发展,真正总结起来,就其指导思想来说,不外乎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

注入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采取灌输知识的办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

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教学根本对立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学生学习,问题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消化了多少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并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堆积起来的,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的独立思考中实现。启发式教学思想还认为,教与学是相互矛盾统一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没有教师的主导,也就谈不上“启发”;但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把外在的因素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因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

要使启发式教学得以很好的贯彻,必须首先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积极主动学习成为可能(2)架设“认知桥梁”,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扫清认知障碍。(3)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积极进行(4)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5)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6)对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进行评价,使教学效果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2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

3以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和方法的理解性学习代替“法则步骤”的记忆模仿性学习

4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从理论上弄清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或障碍作用,掌握与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和个性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等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四 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的解析

1传统教学方法 常用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指导练习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采用讲解法或讲解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复习引导――――讲授新课――――联系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五个步骤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双基”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1)有助于形成知识的系统性,(2)在学生学习情绪高昂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解比其他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当堂的模仿练习,课后的综合练习,单元的系统复习,有助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五步骤教学模式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较少注意“因材施教”等等。因此在这种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也有缺陷,具体为:(1)教学系统的控制主要来自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未能积极参与控制,这样来自学生方面的内部干扰却要教师来调整,严重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过程主要采取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探究新问题(3)教师的细致讲解,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和盘托出,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4)教学效果常常得不到及时反馈,也得不到及时强化(5)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出现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得不到很好的贯彻。

2程序教学法 其过程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编写出程序教材,上课时学生人手一套程序教材,以自学为主,学生按照编写的程序,边看教材,边做练习,边对照答案。遇到困难时,教师做个别辅导,当有较多的学生出现共同的问题时,教师做短时间的集体辅导,以扫除自学中的障碍。

其教学原则是:(1) 小步学习原则(2) 学生自学原则(3 )及时反馈原则(4 )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原则

教学法的优点是:(1) 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己学习,内容有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加强学生责任心,易于形成自学习惯和提高能力(2 ) 采用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解决了优生和差生学习差异的矛盾(3 ) 学生自学和及时反馈原则,有利于减少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率,使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教学法的缺点是:该法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它重视外部刺激的作用,忽视内部动机作用和学习中的探究行为。教学法形式呆板,缺乏灵活性,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班级形式、掌握新知识过程中的集体原则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容易忽视。

3 发现法 该法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原来的已经有的知识的发现过程经过改编成为适合于学生的使学生进行再发现过程的教材。起特点是;(1) 缩短原来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得再发现(2) 简化原来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启示性思维过程,使学生能够用逻辑思维来解决(3)整理原来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可能性,精简为少数几个主要的选择支等

发现法的一般步骤:(1) 设疑和思考(2) 阅读和观察(3)分析和议论(4)综合和发展

发现法的主要优 点是:(1)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运用其法,学生必须有高级的心理活动的介入,长期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心智活动方式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使智力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3)发现 法的长期使用,能进一步坚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的长期应用,为今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工作奠定了基础。

当然,发现法也不是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对于相关课程内容,当学生还缺乏探索的必要的基础知识时 ,运用其法,效率就很低,对于复杂的专题,教师的讲解必不可少时,这种方法就显得不够有效。一般来说,如果教材内容复杂程度适中,学生已经掌握足够的知识能够发现假设的某些现象的过程的实质,能够设想出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此时,此法较为适宜。

4 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予以适当辅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读是基础,议是关键,讲是保证,练是学习、巩固知识的途径。

其 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运用此法,学生主要通过教材信息获得知识信息,教材信息是一种呈储存状态的知识信息,它不如经过教师加工后的呈输出状态的信息易于接受和有利于思维活动的迅速展开,而且在过程中,教师辅导不当,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问题教学法 教师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详细设计成若干问题,并对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钻研课本和阅读参考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作出认识的结论。

问题教学法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提出来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研究、探讨和创造的态度。

问题教学法的过程是:(1) 带着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钻研课本,相互讨论,提出疑点(2) 带着问题重点讲解,将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共同性问题和相关重点讲解给学生,提示给学生(3) 带着问题比较分析,把知识体系让学生进行分类,进行分析组合,从而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4) 综合概括,通过以上的分析,将其内容加以概括,归纳,进而形成概念,定理或规律。(5) 应用练习,将得到的概念,定理,结论应用于实际,目的形成技能,强化思维,提高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优点是: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会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来评估现象和过程,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研究方法。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

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备课时只考虑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够;教学评价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由此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首先研究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然后以素质培养为导向,探讨了高中物理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创新思维是在基于现有的物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从某些典型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及物理事实中建立新概念、发现新规律、完成新理论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物理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学生从未有过的、不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设计等都属于创新思维。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非不可企及的任务, 而是切实可行的。为此,需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 发散理解物理规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学生的思维里充满着各种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其创造的源泉。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详实,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材料。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材料的丰富内涵, 尽量发散理解物理规律,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创新,从而顺利解答物理问题。

积极构建适当的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物理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现象的分解,利用人们考察所得的原理,吸取所有主要因素,略去一切次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模型的建立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推断、猜测, 根据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构建一幅物质或思想的图画。在近年的高考出题中, 着重强调了对考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出现了大量的实践应用型、信息给予型、估算型命题。因此,如何在实际情景中构建物理模型, 并有效借助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成了高考的一个重要考核点。

创新解答,破除常规,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成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深入思考, 创新解答。

二、高中物理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推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当前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提倡摒弃被动接受, 要求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开展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这要求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必须是交流、互动的过程。作为人类教育思想的精华, 启发式教学揭示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本质。它能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 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科学地发展智力, 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目标,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高中物理启发式教学的科学实施, 应遵守以下几点原则。(1)自主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应善于设法使学生暂时进入欲说而不能、想求明白而不得的状态, 再引导他们去探索、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2)适时与适度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应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关键点,在要点处加以点拨和引导,从而获得明显的启发效果, 应尽可能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3)独立思考原则,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教师能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克服困难之后的极大满足感和喜悦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更大热情,诱发其无穷的内动力。

高中物理课堂中常见的启发教学方式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如下四种:第一种是直观、形象的实验启发。物理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 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现象和探求规律, 并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还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克服困难的精神。第二种是创情、置景的情境启发。创设情境是情境启发的关键点,它不但是一种构思,还是一个过程, 需要教师的参与、引导和点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最常见方法为:通过实验演示、影片、图示、文字叙述等多种手段创设物理情境。此外,教师还可直接撷取生活情景的片断或者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创设物理情境, 这也是最直接的情境创建方式。实际上,教师还可以积极结合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自主创设实践情境。第三种是归纳、演绎的推理启发。这种启发方式就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归纳活动,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最终结论。教师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获得形成正确归纳的条件。演绎推理启发是针对教学中涉及的演绎推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是由教师本人来完成推理,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理的教学方式。第四种为形象、抽象的比喻启发。比喻启发是启发式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且新颖有趣,将教学内容表达得更为生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概念浅显化,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认识和理解中遇到的困难,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最终达到开启智慧的目的。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出了开展高中物理启发式教学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论文成果能有利于提高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教育创新途径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