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9 16:45:58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1

正当新一轮的钢铁产业规模的扩张竞争愈演愈烈之际,去年底莱钢集团公司召开了2006年度的投资计划工作会议,莱钢董事长姜开文对记者透露,循环经济产业是莱钢2006年投资的重点,在现有年产1300万吨规模的基础上停掉200万吨落后、低效的产能,而不再继续扩张产能。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在重点行业和省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莱钢成为冶金行业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这表明,莱钢“十五”期间,莱钢在循环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行业领先水平,得到了国家和业内的充分肯定。

莱钢集团总经理李名岷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表示,作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莱钢已实施由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阶段性战略转移,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全力推进节约型企业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把莱钢打造成为装备先进、结构合理、管理优良、机制灵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钢铁强企。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工艺改造新潮流

200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2.7亿吨。在新的钢铁产业政策出台之前几年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新建项目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民营钢铁企业新上项目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能源极度短缺,污染排放严重,给我国钢铁工业建设和发展带来严重的隐患。

2001年以来,随着钢铁价格不断上涨,我国钢铁工业急剧扩张,莱钢在这一轮产能扩张的潮流中,并没有一味地追求产能的最大化,而是思考钢铁企业如何提高钢铁工业的整体水平,使之与环境友好、与社会协调。

莱钢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任浩对记者分析说,拓展钢铁企业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废弃物的闭路循环程度,是中国钢铁工业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对此,莱钢领导层达成了共识:加快钢铁工业生态化进程是钢铁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决定研究生态化钢厂模式、规划和建设问题。

莱钢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据任浩介绍,从2001年开始,莱钢充分考虑了资源、能源供给状况和企业自身特点等,在钢铁行业率先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化钢厂的战略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建设生态化钢厂作为切入点,进行生产流程结构的改造和调整。

2001年之后,莱钢从俄罗斯引进了顶燃式热风炉技术,此项技术在当时国内还是空白,在任浩副总经理的带领下,莱钢技术中心和设计院的科技人员,冒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和压力对这项技术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造,使高炉煤气温度达到1200度的同时,炼每吨铁也比旧工艺节省12公斤焦碳。如今,该项技术在莱钢的成功应用,在国内起到极强的示范作用,成为国内钢铁企业新建热风炉的首选项目。

在此期间,包括宝钢和攀钢等国内多数大型钢铁企业,在炼铁过程中普遍采用高炉煤气湿法除尘技术,不仅造成耗水较多,排出的污水也难以回收利用。工艺先进的日本钢铁企业也保守地采用干法和湿法除尘并举。

任浩对记者回忆说:“董事长姜开文和总经理李名岷非常支持我的技改团队,在分析得失前提下,莱钢凭着自己的力量又一次走在了行业前头,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的成功使莱钢在工艺改造上投资成本直接减少三分之一,每吨铁耗新水由500公斤降到2公斤,而且运用干法除尘技术产生的干灰也能被烧结工序利用,可谓一举三得。此后,投资风险大的转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也在莱钢成功运行,国内十多家钢铁企业纷纷向莱钢学习此项技术。

令莱钢人骄傲的另一项技术是750m3高炉的设计超前、建设迅速、达产快速和运行高效的综合技术。一代炉龄达到8~12年,750m3高炉成了莱钢在国内钢铁行业工艺设计的一个品牌。

对照国内外先进指标水平,莱钢在老区炼铁、炼钢、轧钢和动力能源四大系统,全面开展技术经济指标提升攻关活动,深度挖掘内部潜力。对新建项目,积极推广应用行业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如在国内首次引进使用顶燃式热风炉、数字化蓄热式加热炉等十几项新技术,以先进的工艺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对钢铁企业而言,工艺结构不配套是最大的浪费。由于工序之间不匹配,轧材工序潜能得不到有效释放,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自2001年起,莱钢下决心改变工艺不匹配、工序不紧凑、缺钢少铁的局面。仅投资7.5亿元,就增钢130多万吨,创造经济效益25亿元。在此基础上,莱钢制定实施了《炼铁系统赶超全国一流水平优化大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工程方案》等重大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填平补齐,在2004年仅投入7亿多元的情况下,一年又增钢200万吨。全流程持续优化,主体设备产能不断实现大的突破,中小型和H型钢两条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分别从40万吨和50万吨的设计能力,实现了100万吨和107万吨产能的重大突破,使莱钢轧机平均作业率从50%左右提高到80%以上。

闭环利用催生“零成本”效应

在生产工艺改造过程中,废气、废水、废渣,还有余能、余压、余热怎么利用,这些潜力非常大。为此,任浩表示,莱钢围绕建立钢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社会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的内部良性循环经济运行体系,变废为宝,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首先,莱钢已经开始充分回收余热余能。通过积极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技术,高炉TRT和干熄焦发电技术等,提高煤气和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率。莱钢的目标是分阶段实现钢铁企业余能发电量,不断提高自身发电比例。

其次,莱钢变工业废渣为优良资源。依托氧化铁皮等钢铁副产品,自主研发并掌握了国家“863”攻关成果―《轿车用高性能水雾化钢铁粉末规模化生产技术》,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2004年粉末冶金产量达4万吨;利用粉煤灰、高炉渣、石灰石尾矿年产水泥超过100万吨;高炉除尘灰、烧结除尘灰、转炉污泥等含铁资源实现了闭路利用。2004年莱钢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46%。

对于冶炼过程中如何做到零成本?更值得业内借鉴的是,莱钢首先通过实现负能炼钢来实现“零成本”。通过持续挖掘各生产工序能耗的潜力,莱钢冶金厂区能耗在总成本比例中逐年降低,转炉系统实现了负能炼钢。如果全国有一半转炉炼钢实现零炼钢,就可以减少400万吨的能源消耗。

莱钢已着手利用焦化副产品建设煤化工项目,来实现第二个“零成本”,目前莱钢已有附加值产品14种,年产值两亿元。

第三个“零成本”计划是针对制氧过程产生的稀有气体进行提取,为社会其他产业利用。同时回收提纯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石灰窑气有效成分,形成氢气、乙醇、二甲醚、干冰等新产品。

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使低调的莱钢一鸣惊人。2005年上半年,在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57项可比指标中,有九项位居第一名,13项进入前三名,37项进入前十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达到691.3kg/t,比2000年降低198.7kg;750m3高炉焦比、喷煤比两项指标,在全国同类型高炉中连续三年位居第一;转炉炉龄和耐材消耗两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按传统工艺,国内专家测算吨钢理论水耗为4吨左右,2003年莱钢吨钢新水消耗达到3.75吨,2004年达到3.51吨。当时,国内有些专家怀疑莱钢达到的上述指标,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组织钢协和知名专家对莱钢的吨钢耗新水指标进行论证,结果表明莱钢吨钢耗新水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莱钢处于缺水区域,新水消耗的持续降低得益于管理上、技术上大胆突破,莱钢最终要实现冶金生产废水零排放。在管理方面,莱钢加大奖惩力度,跟踪落实到位。2003年莱钢内部新水价格提高到每吨5元,加大新水在成本中的比例;建立节水项目“绿色通道”,节水项目优先论证、优先下达计划,落实投资。技术进步方面,大胆尝试无水少水工艺,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全干法除尘、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干熄焦等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钢铁用水多的问题。对用水系统按质循环,实现串级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新水取用量。2004年节水总量达1088万立方米,年节水量相当于10个济南大明湖的蓄水量。

规划并创造循环经济大产业

任浩对记者说,“2006年莱钢首先要改造主流程工艺线和循环经济工艺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装备结构调整,今后方向是围绕装备结构大型化来调整工艺设备。

任浩表示,2006年对莱钢来说资金是紧张的,但莱钢决定把投资重点放在循环经济产业上,煤气发电项目、煤化工项目、干熄焦项目、高炉渣微粉项目、高炉TRT项目和高炉干法除尘等项目要投资35亿元。

在“十五”期间,莱钢在持续优化老生产系统的同时,决定配套建设大型H型钢、宽带等项目,以实现以大换小、以新换旧、主体装备大型化。从德国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H型钢轧机和电器设备;从法国引进数字化加热炉世界先进技术;自主研发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了焦炉、烧结机、高炉、转炉等主体设备的大型化、现代化。其中,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大型H型钢生产线已于2005年9月29日建成投产,标志着莱钢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质量最好的H型钢生产基地,预计2006年莱钢年产将达到280万吨大H型钢。

据悉,“十五”技改工程全面结束后,莱钢将形成年产1300万吨钢的能力,产品结构实现了以螺纹钢为主向以板带材和型钢、特钢为主的转变,板带比将达到70%以上。

任浩认为,H型钢产品本身是一种节约型社会概念的产品,是一种高效钢材。探索钢铁产品高效循环利用途径,是莱钢产品有竞争力的需要。依托H型钢这一主导产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部钢结构节能住宅体系攻关成果和立体智能车库技术的研究,打造莱钢在钢结构建筑行业的领先优势。钢结构节能住宅体系与传统产品的相比,节约钢材15%,并实现了建筑钢材产品可回收、再利用。目前,莱钢钢结构已成为非钢产业的支柱,并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钢结构建筑金奖。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指示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莱钢已经制定并正在全力推进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为核心的《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金属料 金属收得率 钢铁料

一、建立金属平衡表的意义

金属料是炼钢生产的基本原料和物质基础,金属料消耗在炼钢总成本的比例达90%以上,金属收得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金属料的投入与产出平衡是炼钢物流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最高目标。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巨大的成本压力,为了进一步提高金属收得率,降低物料成本,需要对炼钢金属料投入产出过程中各周转环节加强平衡管理,减少或杜绝金属料流失浪费,提高金属料收得率,实现各工序金属料周转平衡。为此,推行金属平衡表制度,通过对金属料周转环节进行全面辨识和系统梳理,将炼钢生产各环节金属料流通纳入平衡表管理,准确揭示金属料流向,提高了动态控制水平,对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属平衡表管理的内涵。

实行金属平衡表管理,就是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中金属料的投入、产出进行逐项统计、分析,建立工序金属料平衡表模型,加强动态管控,确保内部金属料平衡。在确保内部金属料平衡的基础上,将金属平衡张力向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延伸,通过建立工序间的各种平衡模型,实现与上道工序间的铁钢平衡、与下道工序的坯材平衡,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内部工序间的金属料流向平衡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不因炼钢原因,影响公司铁水平衡、造成轧线待料和内部金属料流失,系统提高资源管控的精细化水平。

三、实施金属平衡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铁钢产能匹配模型,实现对上道工序的铁钢平衡。

一是建立铁钢生产计划动态控制表,加强铁水、钢产量的动态平衡管理,实现铁多早分流,铁少不欠钢的铁钢平衡机制。铁水作为炼钢金属料的主要组成,其质量性能和物流效率对炼钢产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为了保障合格足量铁水供应,奠定良好钢铁料平衡基础,对铁水成分、温度、渣量、供应节奏、流量做出参数对照群,为完成炼钢作业计划提供量化依据。

二是优化精益生产组织,增强炼钢生产稳定性。按照公司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源配置要求,铁水调配要根据订单计划和生产效益决定流向。因此,生产组织过程中要加强精益生产组织的预知预控和应变能力,以稳定的生产组织保证订单计划的准时制。实现效益最大。

三是强化铁水平衡意识,为炼钢金属料平衡打好原料基础。针对铁钢平衡过程中存在的区域性矛盾,以调度室主动出击,在公司总调度室的协调配合下,联系炼铁厂、运输部、自动化部形成铁水运行信息高速路,结合公司作业计划进度,第一时间对铁水质量、铁水温度、铁水流向、铁水计量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为满足炼钢的铁水需求和根据产能情况及时分流铁水做出科学快速反映。

(二)建立内部金属料平衡模型,实现炼钢金属料流向平衡。

一是建立各工序区域平衡统计模型,保证各工序的金属料投入产出平衡。按照金属料周转路径对物料运行渠道进行辨识,分别建立原料区域、转炉区域、连铸区域、砌筑区域范围内产生的物料进行分类统计,实现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目的。

二是通过写实建立金属料投入产出的标准,为加强控制提供依据。对原料工序产生的铁水包沿、兑铁溜槽等清理周期和废料实行定置摆放。对转炉工序的红渣钢、喷溅渣钢、炉口盆分炉座进行统计考核。对连铸工序的大包注余、中包注余、切头切尾进行标定,实现提高铸坯收得率的目标。

三是建立日统计周分析制度,明确数据统计流程,对超标工序的超标金属料从操作、技术、制度、管理方面进行效能监察,堵塞漏洞,实现促进物流效率,降低能耗的目标。

操作方面,原料KR工序对铁水扒渣操作标准不规范,造成渣中铁量增加,铁水流失。针对扒渣操作制订了标准化规程,明确了扒渣停顿时间,保证铁水及时回流。炉前工序由于铁水温度高造成喷溅增加,为了降低喷溅,在脱硫工序采取加铁矿降温方式,降低铁水温度,稳定转炉操作。

技术方面,通过在连铸大包回转台安装楔铁,改善大包内钢水流场,减少大包注余存量。安装优化大包下渣检测系统,提高检测灵敏度。技术部门通过组织一系列技术攻关,提高了铸坯质量稳定性,钢坯合格率提高到99.95%以上,杜绝了钢坯切割回炉损失。

生产组织方面,通过加强生产信息沟通协调,为铁水降温赢得充足时间,通过实行铁水“三稳”、连铸“三恒”操作,为转炉、连铸生产创造了稳定的生产条件,非计划停浇、回炉钢造成的金属料损失不断下降,促进了钢水收得率的不断提升。

(三)建立坯材平衡模型,实现坯材供应平衡。

为了满足轧材线的钢坯供应,实现为轧材工序疏松合格钢坯的承诺,针对宽厚板坯逐支管理的仓储管理特点,以MES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加强钢坯库存的动态供应确认,完善三项核对措施,保障钢坯及时足量供应。

一是以4#连铸机宽厚板的供应为重点,建立钢坯逐支三方核对的动态管控机制。针对铸坯表观质量要求,钢坯定尺、打号、表面积渣等问题,由钢坯管理发货员、连铸机主控室、轧线加热炉的收货员三方共同核对,采取逐支测量校验的方法,对不能满足轧线需求的钢坯及时进行处理,保证钢坯交货实物量。

二是建立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逐炉核对制度,保证钢坯计量稳定性。由于受钢种、定尺、规格不同,辊道计量器具稳定性因素影响,钢坯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存在较大偏差,为了保证结算重量的可靠性,对每炉的钢坯重量都要进行理论重量和辊道称重的对比,及时发现和消除偏差,保证计量准确性。

三是建立定期盘库制度,做到帐物相符,杜绝潜亏现象。每月上、中、下旬末都要组织一次统计人员、钢坯管理人员、科领导三方共同参加的盘库,对钢坯统计台帐和现场实物进行核对,保证月度总量平衡。

四、金属平衡表管理的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物流源点辨识控制体系,按照物料平衡、区域平衡原则,运用物流动态平衡模型,加强物流管理水平,提高了金属收得率,降低了钢铁料消耗。

(一)管理效益

1.按照物料平衡的原则,对全厂物流投入、产出的源点进行全面梳理辨识,建立物料平衡体系。实现了炉口盆厂内回收处理,喷溅渣钢回收率增加5%,提高了含铁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2.按照区域平衡的原则,对现场区域金属料投入、产出进行平衡控制,建立区域物料平衡模型。通过加强日动态管理,大中包注余减少了1.5kg/t钢,提高了金属收得率。

3.按照信息管理的要求,对各物流采集点进行物流数据的计量统计,建立物流平衡日报制度。减少喷溅渣5kg/t钢,提高了钢水收得率,降低了钢铁料消耗1.2kg/t钢。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加快 铁水罐周转速度办法

Effect of iron can accelerate turnover factors and Solutions

WANG Jian―zhong

(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of Baotou Steel (Group) Corporation, Baotou 014010,china)

Abstract: Molten iron from the blast furnace to the converter, more transports, including old, new converter converter converter, north, and the distance is long or shor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operation mode, so the track field investigation,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istence of each transport oper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the molten iron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mode, meet the need of production.

Keywords: speed uphot-metal bottlevelocity of turnover quomodo

中图分类号:TQ116.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包钢公司钢的产能大于铁的产能,因此在有限铁资源情况下,提高钢产量的有效途径是炼钢时提高废钢加入量,而铁水温度越高废钢的加入量越多,反之越少。铁水温度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的多少直接与铁水罐的周转速度快慢有必然联系。研究铁水罐周转效率,首先要从铁水的运输过程开始。铁水的运输过程是从高炉出完铁开始到铁水运送到炼钢转炉至的全过程。在运输铁水的过程中有许多种影响铁水运输效率的因素,如何消除、减少、改进铁水运输的中间环节,加快铁水罐周转效率,从而适应今后生产的发展。

2铁水运输的流程图及具体路径

2.1铁水运输流程图:

2.2铁水运输具体路径

2.2.1一、二、三、五号高炉的铁水送往炼钢厂的新转炉或北转炉。新转炉有两条铁水线,主要进行鱼雷型混铁车和百吨铁水罐的作业。北转炉有三条铁水线,一条百吨铁水罐作业线,其它两条是鱼雷型混铁车作业线。

2.2.2一、二、三、五号高炉的铁水送往炼钢厂老转炉。由于炼钢厂老转炉没有进行鱼雷罐坑的改造,因此运往炼钢厂老转炉的铁水都采用百吨铁水罐车。

2.2.3三号高炉铁水送往薄板厂转炉。三号高炉的铁水送往薄板厂转炉的运距较长,途中运行时间较长。

2.2.4四、六号高炉铁水送往薄板厂转炉或薄板厂定修期间四、六号高炉铁水富余时需给炼钢厂转炉。正常情况下四、六号高炉的铁水可由薄板厂转炉全部消耗,如遇薄板厂定修时铁水逆流需回炼铁站站内区。

2.2.5高炉部分铁水送往铸铁进行翻铁。当铁大量富余时,而两个炼钢厂的转炉存在故障时,进行翻铁作业。

3 铁水罐车的运输周转过程

3.1铁水出完后炼铁厂调度通知运输部炼铁站调度,炼铁站调度接通知后布置计划,要求调车员指挥机车挂重铁水罐车;

3.2调车人员挂重铁水罐车之前首先必须确认铁水完全出清后,方可进行作业。

3.3牵引或推进重铁水罐车进行过磅作业;

3.4重铁水罐车途中运行;

3.5重铁水罐车到达转炉,并且对好货位;

3.6等待挂空铁水罐车;

3.7空铁水罐车途中运行;

3.8空铁水罐车过磅回皮;

3.9将空铁水罐车配往高炉出铁口处,等待出铁对位(采用摆嘴的货位需机车进行对位)

4 影响铁水罐车运输因素

通过对铁水罐车运输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考察,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4.1组织方面存在问题。

4.1.1车站调度计划下达不周全,取配作业中相互干扰,造成效率降低,对炼铁厂和炼钢厂生产动态掌握不准确、不及时,造成作业节奏不均衡,给车站的通过能力造成较大压力,直接影响铁水罐车的周转速度。调车员接到调车计划后行动比较缓慢,拖延,没有马上投入工作状态。司乘人员起机动车速度慢,延长了作业时间。

4.1.2铁水分配计划变化大,延续性差。如某几罐铁水刚组织到铸铁货位准备翻铁,计划改变又从铸铁货位取出再送往炼钢厂或薄板厂,产生许多无效作业。又如已经组织到炼钢厂转炉的铁水,由于计划的改变又从炼钢厂转炉挂回,然后再组织到薄板厂转炉进行翻铁作业,如果时间较长造成铁水结壳罐,需组织到铸铁机翻铁。鱼雷型混铁车和百吨铁水罐混配,出完铁后分两个方向送铁,增加倒调作业,延缓了送铁时间。

4.2配套设备存在问题。

4.2.1炼铁站站前轨道衡两边设置的对车标距离太短,需非常精确对标,每车调整对标时间为2―3分钟。

4.2.2受炼钢厂转炉吊车载荷吨位限制,如出现超吨罐时吊不动,必须进行倒调作业,增加了作业时间。

4.2.3炼钢厂脱硫扒渣厂房距炼钢厂2号转炉距离较远,往返调车次数增加。

4.2.4铁路线路存在故障,如线路下沉、轨距超宽等现象影响行车安全时,必须对线路进行检修,影响送铁效率。

4.2.5机车老化,故障率较多。

4.2.6炼铁站区站场能力不足。炼铁站站前车场线路少而且短,作业中交叉等待时间多。经常出现几座高炉同时出完铁,造成铁水排队等待过磅。如薄板厂转炉牵出线有效长短,超过8个百吨铁水罐车需分钩转线,铁水多时不能一次送达,必须分钩进行,这样增加许多倒调时间。

4.3偶然因素的存在。

4.3.1铁水干线经常因为跑水或施工造成线路无法通车需绕行其它线路,铁水运行时间长,而且与其它作业干扰较多。

4.3.2铁水罐罐嘴存在残铁,经常需进行折罐,增加不必要的中间作业环节,延长了翻罐时间,使铁水的温度有一定损耗。

5提高铁水罐车运输效率的办法:

5.1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使作业环节更加紧凑,铁水流向更加顺畅。

5.1.1首先优化车站调度组织,加强调度的业务素质培训工作,要求调度多下现场了解货

位情况,了解线路情况。经常走访用户与炼钢厂及炼铁厂调度多沟通,多联系,时刻掌握生产厂矿的生产动态,全盘考虑,合理下达计划。其次加强日常的保产意识教育,多向职工宣传保产的重要性及影响性,培养职工的工作责任心,树立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于拖延、推诿、工作不积极主动的屡教不改的人员,应严格考核。

5.1.2铁水分配计划延续性差,造成运输的过程中存在无效作业。炼铁厂调度在下达铁水流向计划时,应做到一次到位,避免出现10分钟或20分钟变更计划的现象。对于同一高炉出的铁应安排同一去向,减少了倒调罐的过程。另外遵循就近送铁的原则。对于炼铁厂高炉堵口后铁水应及时控制住沟子中残余铁水的流动,缩短待挂重铁时间,建议炼铁厂上视频监控系统,这样铁厂能真实的掌握铁水的状态,更准确的通知运输部炼铁站调度挂车。对于铁水分配炼铁厂应做到及时高效,周密布置计划,尽量减少重复无效的运输过程。炼钢厂应全部使用鱼雷型混铁车,杜绝大小罐混配现象,炼钢厂和薄板厂相关吊车改造为160吨吊车,确保超载百吨铁水罐能够起吊。

5.2逐步完善配套设备,只有工艺的不断改进更新,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运输效率的提高。

5.2.1将炼铁站前磅对车标距离加长,最好改为动态磅,对车标加长后,调车人员指挥机车可一次到位,不再重复作业,如果改为动态磅,对运输作业将有很大提高。另外建议在北转2、3道道岔前新建一个电子磅房,这样很大程度上可减少站前磅房过磅的压力。

5.2.2高炉炉前控制铁水罐装铁量,可在适当位置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可准确控制铁水罐的装载量,减少超吨罐现象。另外随着工艺的不断更新,炼钢厂应有步骤、有计划对吊车进行重载改造,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5.2.3炼钢厂脱硫扒渣厂房距炼钢厂2号混铁炉较远,每次送往2号混铁炉的铁需经脱硫扒渣工序后,再运往混铁炉。如将脱硫扒渣工艺移至混铁炉附近,这样使运输环节简化,节约时间和作业成本,提高了运输作业效率。

5.2.4对于铁路线路应加强日常巡道和维修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尽量利用线路空闲时间进行维修。杜绝小问题不处理或简单处理,一旦变成大问题时,处理的难度和时间都将增加,势必影响运输工作的连贯。

5.2.5机车由于使用年限和使用不当的原因,机车的故障率会越来越多。机车是保证铁路运输的原动力,日常对机车巡检和定检工作应加强,发现故障及时处理。另外对于超龄服役的机车应根据生产需要有计划的淘汰,再购买动力大,性能好的机车。

5.2.6炼铁站车场线路较少,各种作业相互干扰较大,为此2012年对炼铁站修理车场北咽喉进行了改造,由单线改为复线,使新转的铁水运输与10干线的大运转运输形成平行进路,加快了铁水运输效率。另外延长薄板厂转炉牵出线有效长,达到每次10个百吨铁水罐车一次转线。

5.3偶然因素,有时对铁路运输产生一定影响,发生时应积极想办法及时处理。

5.3.1有关厂矿加强日常管理和日常检修工作,杜绝铁水线跑水现象的发生。并且一旦跑水,公司应组织相关单位及时控制并抢修,确保线路能够正常通车。施工单位在铁路线路附近施工,影响运输作业时施工单位必须与运输部相关科室办理施工占道或封道申请,否则不许施工。并要求施工完毕后恢复原来状态。

5.3.2厂矿应及时清理罐嘴,要求现场人员发现罐嘴有残铁及时处理,尽量少折罐或不折罐。

6结束语

随着新体系的投产运营,包钢将有八座高炉,运输作业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运输的径路也将有一定改变,对于铁水的运输组织工作更加复杂和多变。新体系投产后初期每天9000吨铁水需送往薄板厂,而薄板厂转炉日吞铁能力大约为12000吨。四、六号高炉日产铁能力为10500吨,薄板厂转炉每日只能消耗四、六高炉的铁水约3000吨,剩余铁水需回站内,造成站内区域铁水运输组织工作相互干扰,线路及咽喉道岔的通过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建议分流铁水去向,缓解站内区域的压力。今后将重点对铁水分流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4

1引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如何挖掘内部潜力、加强科学管理使企业自身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加强对生产系统的总体经济效益的分析与研究,提高经济效益,是摆脱困境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对于一个具有产购销的废钢铁企业来说,国内对生产系统的研究关注得似乎不够,只注重在设备和流通领域的研究上,而国外研究的重点放在化学处理方面。另外,人们认为废钢铁企业现场复杂,操作简单,对企业内部的研究未引起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在管理科学方面的应用有所忽略,因此,本文特别关注废钢铁企业的生产系统研究。目前,废钢铁企业生产系统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1.各种生产过程中下来的废钢铁资源如何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即在保证钢厂、铁厂需要的前提下,输出多少废钢、销售多少各种可利用废次材;2.向炼钢厂输送炉料,用的工具是大槽子,大槽子中的各种废钢铁如何配比,并满足炼钢需要,以使成本最低,从而避免装槽子的无规律性和盲目性;3.在全鞍钢的废钢铁输入、输出过程中,在钢材加工中心有相当量的一部分库存,究竟如何控制安全库存量,又能满足内部生产需要,同时又能压缩资金占用,盘活流动资金,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通过建立、运用理论上的模型,构出行之有效的生产运作模式,是实现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有效途径。

2鞍钢钢材加工中心生产系统优化模型2.1生产过程优化模型建立2.1.1产品品种产量优化模型①的建立1.有关情况分析:与产品生产利润最大化有关的主要因素有单位利润、加工能力、各种资源量及市场需求情况等。2.确定决策变量从生产现状分析来看,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挑选、加工各品种的废次钢材、向外输出各品种的废钢铁。在此,我们以各品种产量为决策变量,Xj(j=1,2,……n)为第j种产品的计划产量。每种产品的单位利润均由财务部门核出。3.约束方程系数和右边常数Bj的确定(1)为了简化问题,可以将所有废钢产品按其加工性质的不同,测算了每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挑选工时、切割工时、打碎工时、打包工时、冷剪工时、爆破工时,及每天全厂所能提供的总工时,以便统一考虑生产能力。(2)各类产品的原料是生产回收和非生产回收入厂的废钢铁资源,生产科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及99年的计划回收情况,可估算当年的各大类原料的资源情况,从而给出一个资源供应的最大可能值。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情况可核定。(3)关于需求量情况。由生产科、经营科根据企业内部生产实际及外部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4.目标函数的确定产品总利润是产品的单位利润与产品品种产量乘积之和.综上,品种优化模型如下:nMaxZ=ΣcjXj(j=1,2,…n)j=1

S.T.资源约束、加工能力约束:nΣAjXj≤(或=)Bj(j=1,……n)J=1需求约束:Xj≤(或=)Bj(j=1,……n)2.1.2内部配料优化模型②的建立内供的各品种废钢铁要通过装入料槽送到钢厂,如何组织装槽子即对输出的各类废钢铁进行配料也是生产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将每种废钢铁输送到钢厂,这样既不能满足炼钢工艺的要求,也不符合经济核算上的需要。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或保持槽重,缩短装炉时间和冶炼时间。对内部输出的各种产品的配料进行优化,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工艺要求,满足操作要求,保证每个料槽的成本最低。1.有关情况分析:(1)根据鞍钢现行炉炉口直径的大小,槽子形状为一端成斜开口形长方体,其体积为6.75立方米。从工艺上实践表明:若一个料槽中全部装入重型废钢,比如切头,在入炉装料时极易砸坏炉底,若料槽中全部装轻薄料,则需多加几次废钢料,这样将延长加料时间,直接影响冶炼周期,同时发生烧损,将降低产量。根据生产上的实践,槽重保持在14吨最为合适。(2)装料时,不同品种的槽料废钢铁因其堆积密度和单位成本不同而影响槽重和槽料成本③.单纯从提高槽重的角度分析,装槽时应多加入堆积密度高的废钢铁,单纯从降低槽料成本角度考虑,装料时应多加入单位成本低的废钢铁,这正是本配料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3)由于内供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及资源存量情况的存在,把98年废钢铁资源量按12个月平均得出月均资源情况.2.输出配料模型的建立(1)确定决策变量根据各种内供输出原料的情况,确定以下14个变量X1,X2,……X14,分别代表料槽中切头、废模、废锭、剪切废钢、重型废钢、中型废钢、轻型废钢、普通包块、碎钢霄、废铁、杂铁、唐麻铁、爆破渣钢、挑选渣钢的投量。(单位为吨)(2)确定目标函数优化料槽中配料实质上是解决了槽重与成本间问题,也就是要在保证槽重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使槽料成本最低。槽料成本是各类装槽废钢铁与其单位成本乘积之和,即:nMinZ=ΣcjXj(j=1,……n)j=1(3)约束条件的确定①料槽单重约束。由于生产工艺上的要求,计划料槽单重为C1吨/槽,所以有,X1+X2……+Xj≥C1②料槽容积约束。料槽容积为C2立方米,装槽时,不应超过其容积,所以有,nΣ1/rjXj≤C2(j=1,……n)j=1③资源量约束。每个料槽中的资源量:0≤Xi≤Bj(j=1,……n)2.2安全库存模型③的建立2.2.1安全库存弹性控制模型产生的理论依据本文中,弹性定义为:弹性就是某一特征在一定时期的实际结果相当于其理想水准(亦称均衡标准)的变动程度或波动幅度。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企业的生产供给活动大多存在着这种弹性,但由于这些企业弹性的非均衡生产供给规律在不同年度及不同的月份的纵横时间中,其数量表现大小不等而又杂乱无章,而在物料管理中常流于盲目和简单化。因此,引用物理学中的“弹性”概念来构造存储弹性控制模型就更是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其理论上的依据是:1.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组合。就物料管理而言,它的合理运行机制应是:“生产取决于市场(销售),供给服从生产,存储确保供给,采购依据存储。”因此,在产品营销正常情况下,物料的供给、存储、采购经营活动必须相应地服从生产的弹性,使产、供、销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协调平衡。2.企业在近期或将来生产经营诸要素可能有所发展,但相对于现有基础及管理方式来说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出现异变。同时由于供给与生产密切相关而在数量上表现为正比例关系,生产规律必然代表供给规律,反过来供给规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生产规律。因此,可以运用有关生产或供给的近期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归结出企业呈弹性的非均衡生产(供给)规律,在结合近期将来可能出现影响的有关因素予以修正评测,则可比较准确预见近期未来生产供给的弹性态势,据此规划物料存贮弹性控制纲领,并在实施控制过程中不断及时修正完善。2.2.2安全贮存弹性控制模型的建立存贮弹性控制模型的逻辑思路可表述为:预测生产供给动态确定合理存贮水平控制收入(购进)调节存贮。它的基本思路是“以销定产,以产定供,以供定贮,以贮定收”和“对照目标,定期检查,分析症结,控制关键。”具体过程如下:1.某月供应弹性系数,反映该月实际供应量较月均衡供应量的波动幅度。可这样计算:月均衡供应量=全年实际供应量/12某月供应弹性系数=该月实际供应量/月均衡供应量2.某月预测供给弹性系数是根据近期三年同月历史统计资料分析整理里求得的一个预测值。在具体求值中,为了消除偏差使预测值更加准确,采用加权平均判定法,即:在三个预分析数值(供应弹性系数)X1,X2,X3,满足关系式X1≤X3≤X2或X2≤X3≤X1且∣X3-X2∣≤∣X3-X1∣,也就是说,若X3为中间值,X2与X3偏近,X1与X3偏远,在进行预测时,视X3为正常数值,X2为较正常数值,X1为非正常数值,那么对X3加权6/12,X2加权4/12,X1加权2/12,因为根据历史经验,一年中通常有六个月正常生产,4个月为较正常,2个月为非正常,所以有:某月预测供应弹性系数=同月正常弹性系数×6/12+同月较正常弹性系数×4/12+同月非正常弹性系数×2/123.确定某月计划供应量根据年度计划产量、物耗水平和生产供给弹性分布来计算,有月均衡计划供应量=全年计划供应量/12某月计划供应量=月均衡计划供应量×该月预测供应弹性系数4.某月预测弹性偏差系实际供应量与计划供应量的离差,它反过来验证某个存贮系统预测及规划的准确度与优化率,也是修正存贮控制目标和依据之一。某种预测弹性偏差=(该月实际供应量/该月计划供应量-1)×100%=该月计划供应执行偏差量/该月计划供应量×100%5.确定某月末库存量定额某月期末库存量定额系根据近期社会资源状况、交通运输条件等到货保障与及时程度,以及为补给该月后的短期计划供应量而定。其可按此公式计算:nY=∑Xi(I=1,2,……n)I=1其中,Y为某月末库存量定额;n表示合理存贮周天数;Xi表示本月之后第i天的计划供应量。确定期末库存定额作为存贮标准有两层意义,一是实际库存量超过定额过大时表明出现了超库存积压;而当远远低于定额时,则表明潜伏着待料停工的危险。因此,在施行控制过程中,应设法使实际存量趋近于库存量定额,两者相差不能太大。与传统的库存量定额方法相比,此办法更能贴近实际状况。6.确定计划收入量、计划购进量为了弥补调节存贮量,使供、贮、收三环节协调平衡而确定的总收入量。某月计划收入总量=该月期末库存量定额+该月计划供应量—上月期末库存量定额一般来说,计划收入总量来源于三个渠道,即来自企业外部的购进量。所以在生产和非生产回收的计划量已经确定之下,为补足计划收入总量的差量部分而求得的购进控制期量。某月计划购进量=该月计划收入量-(该月计划生产回收量+该月计划非生产回收量)在此式中,计划生产回收量可依据成材率计算出;计划非生产回收量具有间发性和非规律性,可依据经验估计。7.计划购进量的调整此过程是一种前馈控制,以便及时纠正偏差,避免偏差积累成患而整个存贮控制奏效的关键改进措施定量化。某月初调整计划购进量=该月计划购进量±上月期末库存量定额执行增减差量若计算值为负时,表明现有存量超额存贮过大,为使存量降至正常水平,故月初调整计划购进量为0。综上1至7过程就是安全存贮的弹性控制模型。3模型的求解与结果分析3.1生产过程优化模型的求解、灵敏度分析④3.1.1模型求解1.品种产量优化模型的求解。用Office97中的Excel97的规划求解,在表格中分别设立相应的单元格,可得该模型的最优解.2.配料优化模型求解:同样,在EXCEL97的工作表上可得该模型的最优解。3.1.2结果分析1.品种优化模型的结果分析(1)从工作表及运算结果报告上可得最大化的产品品种计划.(2)可看出各种资源的节余量及市场需求量的非饱和量。(3)可看出,生产加工能力状况、市场需求量限制是生产科、经营科通过预测得到的,在建模及求解过程中,它是作为模型外预测值处理的,需要说明的是市场预测工作本身是很重要的,预测方法是否科学,预测值是否准确,对建模及求解结果均有很大影响。(4)求解结果表明,当前的最优解是唯一的。这就是说,根据计算结果所确定的产品品种计划是唯一使总利润达到最大的生产计划,倘若考虑其他目标要求及影响因素,则应添加适当的约束条件重新计算出新的最优方案。2.配料优化模型的结果分析(1)从工作表及运算结果报告上看出,使单槽中成本最低的配料方法。(2)可得出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3)从极限值报告可得出在目前水平下,调整多装切头、重型废钢、中型废钢是不合适的,在上述原料短缺时,可适当考虑废模、废锭、爆破渣钢,尽管其将导致成本升高。3.1.3灵敏度分析1.品种优化模型的灵敏度分析影响品种优化的主要因素是资源量的变化(bi)和单位利润(cj)的变化。A.资源量bi的变化的影响。资源量变化,带来求解结果的变化.同样也可在Excel97下求解.B.目标函数系数(即单位利润cj)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由于各种废次材资源价格受钢材市场的影响必然会很大。同样可在Excel97下求解。此时品种结构发生变化,总利润也发生变化。2.配料优化模型的灵敏度分析同样,配料优化模型也受资源(bi)和单位利润(cj)的变化影响。A.资源量(bi)的变化情况:同样可得求解结果。在单重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其他原料的投量,成本是可以降下来的。B.目标函数系数(cj)的变化对目标函数的影响由于内部供料同样也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其必然对槽料的成本产生影响。3.1.4经济效益分析1.产品品种优化模型的经济效益分析通过观察模型求解结果,我们认为最优方案的效益是可观的。2.配料模型的经济效益分析同样,通过观察模型的求解结果,若采取其它资源代替切头,每槽可节约一定的价值。3.2安全库存模型求解与分析3.2.1安全库存模型求解.由2.2.2所描述的模型的各步,在Excel97上设计、输入公式,可逐步求解:本文所利用的数据为企业近三年的数据,并设计出供应弹性系数计算表和弹性控制计算表。从上表结果看出,由于受企业内部设备大修安排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使企业周期性地出现在每年一、二季度处于供给高峰,三、四月属于供给低谷。也可以看出,目前情况下期末库存定额与期末实际库存量之间差值就是超储那一部分。因此,要想达到压缩库存的目的,必须把超储的那一部分废钢铁逐渐销售出去。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全国废钢铁市场是需求大于供给,销售上可行的。理想的库存量控制在定额执行偏差量为零,亦期末库存定额等于期末实际库存量,不过这在实际是不易做到的。实际中,依据经验,合理的库存量应控制在定额执行偏差量的数量在+2000—+3000吨左右。3.2.2经济效益分析采用上述模型后,在经济上是可观的。一是它可减低采购成本,二是可降低存储成本。若不采用此类库存控制措施,库存就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包括废钢铁的本金、利息、场地费、管理费等各种库存维持费用,废钢铁还会发生损失等,减少企业投资的机会。同时,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被掩盖。3.2.3优化方案的综合分析从上面的两个模型结果看,它们是我们厂生产系统的两个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对生产方案的优化,可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产品品种优化模型是在现有的资源状况、现有的产品品种、现有的工艺设备加工能力、现行的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求解的,它主要适用于中短期计划,是用来对年度的生产计划进行安排,也可以用来对季度、月份的生产计划进行安排,但必须要搞清各种约束条件的限制值;配料优化模型是在固定的料槽容积、工艺要求的单重、及各种资源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通常,在炼钢炉没有重大的改造的情况下,料槽也是一项固定资产,其容积是不变的,同样工艺要求的单重变化可能性不大,那么主要是各种资源量的限制值在变化;安全库存控制模型主要是以历史上的数字运用统计规律来预测每年、每月的库存量的,它主要是针对需求(鞍钢生产)的季节性变动的特点来计算的,笔者认为不妨在使用Excel97中的趋势分析曲线,比如线性模型、移动平均曲线等,在图表上进行预测,读出数据,用这些数据与弹性控制模型的计算数据相比较,如果差距很大则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正,这样使预期库存控制更加贴近实际值。在实际应用上,是可行的。因为在目前,我们的生产系统在理论上、实践上并没有切时可行的科学方法,一切操作是凭经验的估计。如果按模型的计算制定生产计划,用以指导生产,在技术上、组织是没有障碍的。在设备的使用上,也能满足需要。4建议与对策4.1生产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入厂原料常出现分类不准确。2.生产系统的各种数据的不准确性、不统一性,造成决策数据与实际数据有一定的差异。3.制定生产计划的不及时与生产组织的随机性。4.生产计划执行的偏差。5.各种原料消耗定额与工艺耗时定额尚需进一步核定。6.本文所采纳的数据大多数是鞍钢改造集中时期的数据,其波动性较大,伴随改造的结束,生产系统运行逐渐稳定,各项数据更贴近实际。4.2对策和建议4.2.1加强生产运作管理⑤⑥1.重视并制定好生产计划工作。2.生产系统应是整个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中心。3.合理控制好库存量。建议本预期存贮弹性控制模型按下图实施,这些环节构成一个前馈控制闭环系统执行评价库存前馈控制闭环系统图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5

通过对南钢目前能源管理现状的阐述,指出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并从实现国家节能目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改进能源管理水平等六大方面阐述了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南钢能源管理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

能源管理体系;能源消耗;节能

近年来,南钢的能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和方法,但与公司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相比,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能源管理工作还没有实现全流程管理,在工作方法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将会影响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对能源生产、使用过程予以控制和不断优化。

1南钢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南钢能源系统一直以挖潜增益为重心,推行能源精细化管理,加大节能项目推进力度,对标先进找措施,深挖节能潜力和管理漏洞,曾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节能先进集体。近年来,公司先后实施了煤气回收发电、干熄焦余热回收、TRT发电、烧结余热发电、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MS)等1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同时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循环水节电改造、加热炉蒸汽螺杆发电、烧结余热发电、风机变频等项目的改造,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冶金行业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全国钢铁行业第一家“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十二五”以来,南钢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全新要求,对照产业政策主动淘汰并不属于国家强令淘汰的小型化生产设施,积极实施技术升级与改造。2014年完成了转型升级改造,转型升级后的主要工艺生产装备达到大型化和现代化,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等重点指标进一步下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较转型发展前降低8公斤标煤。转型升级后的节能装备和技术措施等配备较为齐全,这为能源指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另外靠节能技改项目为主要支撑的节能时代已基本结束,后序能源管理工作将进入深度挖潜阶段,节能难度将越来越大,节能空间将越来越小,未来能源消耗能否大幅度下降完全取决于新一轮节能理论、节能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撑。

2南钢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政府要求2013年3月,省经信委下达《关于印发江苏省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计划的通知》并下达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年度目标。2013年8月南京市经信委下达关于印发《南京市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推进方案》的通知,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市万家企业基本建立符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的能源管理体系。2015年4月南京市经信委再次组织全市万家企业召开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2015年是“十二五”期间的最后一年,南钢势必年底前完成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

2.2能源、资源的压力能源、资源问题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而钢铁行业一直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户之一。在国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后,国家与地方在减少能源消费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南京市政府也相应地对南钢下达了较为严格的综合能源消费、煤炭消耗总量控制指标,若南钢的能源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这两项指标将成为制约南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瓶颈。

2.3环境的压力为治理严重雾霾天气,环保部与31省份签“治气”军令状,并实行问责制,要求江苏省到2017年PM2.5下降20%,而近年来钢铁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占全部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各级政府对钢铁企业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要求,今后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任务必将十分艰巨和急迫。

3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对南钢能源管理工作的意义

3.1有利于南钢尽快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任务国家下达给南钢“十二五”期间的节能量为31.5万吨标准煤,“十三五”期间的节能目标可能更为苛刻。根据国外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经验,企业系统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少可实现10%左右的节能量。面对国家严格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南钢的能源管理工作将发挥尤为重要的作用,将有助于南钢尽快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任务。

3.2有利于提高南钢自身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南钢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虽然在逐年降低,但南钢同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着原料价格上涨、由于钢铁产量严重过剩且市场需要放缓导致订单不足的困境。另外南钢刚完成转型升级改造,原有的优势失去、新的优势还未完成形成。公司为摆脱生存危机也增加了品种开发力度、提高了质量保证要求,能源消耗量增加。这种形势下南钢迫切需要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南钢能源降本的有利措施。

3.3明确了全体员工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并将能源管理工作推进到每个用能单元在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之前南钢虽然以“三级能源管理网络,能源四级考核指标”指导能源管理工作,之前的能源管理工作中三级能源管理网络(一级:公司级;二级:分厂级;三级:作业区、车间级)中的第三级能源管理工作涉及面有限,大部分是依靠各部门领导及能源管理人员开展能源管理工作,而这些人员的能力是有限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明确了全体员工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提高了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全体员工将自觉地将能源管理工作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南钢四级能源考核指标中一级指标包含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吨钢电耗等公司级综合指标;二级指标包含焦化工序能耗、烧结工序能耗等工序级能耗指标;三级指标包含吨铁电耗、吨钢转炉煤气回收等工序定额指标;四级指标包含各生产系统中大型耗能设备的主要能源指标,如加热炉热效率、风机效率等。在之前的能源管理工作中只注重了前面三级指标的完成情况,忽略了第四级指标对前面三级指标的影响,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南钢将在装备提升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用能设备的能效测试和分析工作,确定主要经济小指标,进行动态管理,努力使公司的用能设备运行在设计和高效的范围内,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对四级能源考核指标体系的执行,将南钢的能源管理工作推进到基本用能单元中,节能效果将会显著提高。

3.4有利于节能工作准确地贯彻落实南钢之前的能源管理方式大部分是明确了某项节能工作的责任人,而该项工作如何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节能工作的完成情况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明确、可操作的规范,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同时,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人员对照相应的职责、制度、作业文件就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能源管理中“做什么”、“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保证了节能工作准确地贯彻落实。之前的节能工作中往往是该项工作刚开始推进力度较强,随后开始慢慢减弱,而且重复作业次数较多。而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通过对节能工作以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方式不断推进用能单位用能效率的改进,进而提高南钢节能工作的整体效率。

3.5有利于能源指标的精细化管理能源消耗指标是评价企业能源消耗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各钢铁企业均通过对标先进企业找措施,但单纯的横向对标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各企业的生产结构、装置配置、产品结构、原燃料质量均存在差异,所以片面地追求横向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的先进性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对各个工序制定出能源绩效参数,通过分析各阶段的生产条件制定出能源绩效参数的基准值,将能源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基准指标进行不断的比较、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从而得到不断进步。在以前的能源管理中,对指标的管理没有将对其影响较大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指标作为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要求进行控制(如高炉入炉矿品位、热风温度对燃料比的影响;加热炉热效率、热装比例对加热炉燃耗的影响等),从而难以发挥其他职能部门在能源管理中的作用。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将改变能源管理单一的专业化模式,将能源管理内容融入到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中,形成能源指标的精细化管理,能源管理的绩效得到提高。

3.6有利于将日常的能源管理工作形成PDCA管理模式,规避了能源的事后管理目前,南钢能耗指标管理采用计划值管理,公司根据生产安排计划给各工序下达年度、月度能耗指标,月份结束时公司对各个工序当月的实际消耗情况进行统计结算,并与当月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这样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事后管理为主。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将对生产过程实施能源消耗的日管控,各工序将以计划指标为目标,对每日能源消耗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当消耗异常时,及时查找原因并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以保证完成当月计划指标,能源管理工作从之前滞后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过程管理,也为公司节能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4能源管理体系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价、控制等手段,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能源消耗,在为企业实现效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宝贵的能源。然而,低能耗并不等于低排放。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节能又要关注减排。虽然南钢在2006年6月29日与世界银行签署了转炉煤气利用发电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减排购买协议,是中国钢铁行业参与CDM活动的第一家企业,也是世界银行“碳融资”的第一个钢铁行业项目,但是目前南钢能源管理方面缺乏对公司整体碳排放的关注与管理。“十二五”末,国家将实现对全国重点用能单位的碳排放总量放权管理。为了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国家已经在全国七个省市进行了试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对企业进行核准碳排放指标,并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尽管江苏省不在试点范围内,南钢应尽快安排对企业的碳资产的管理和研究。“十二五”末很快到来,如果不未雨绸缪,碳排放权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建于1958年。52年来,安钢在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一个设计能力为年产钢10万吨的小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并保持了32年持续盈利的优良业绩。特别是2003年实施“三步走”战略以来,钢产量从2002年的342方吨到2007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完成了漂亮的转身,当之无愧地跻身全国钢铁行业第一方阵。2010年,安钢共生产钢905万吨、生铁917万吨、钢材86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利润1.5亿元,全面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

近年来,安钢一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安钢先后淘汰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大的工艺装备,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大型化的高效装备,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与主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累计投资30亿元以上,建成了干熄焦、高炉TRT发电、污水处理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排放,实现了变废为宝;干熄焦、烧结余热发电等已注册成为联合国CDM项目。目前,安钢自发电比例达到30%,年节约外购电费4亿元: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通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安钢主要污染源点得到有效控制,烟尘、粉尘大幅度削减,吨钢COD、吨钢S02含量大幅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厂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一、理念先导,统筹规划,营造发展循环经济大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钢铁行业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钢铁工业占工业总能耗的15%~18%,1吨钢材要消耗2~3吨自然资源,所排放的废水和废气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4%,固体废弃物占工业废弃物总量的16%。特别是在钢铁工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安钢集团深刻认识到,调整结构上项目固然重要,但不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紧张的压力就无法缓解,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的增长将会大幅削弱盈利能力,很可能使安钢集团在发展中走入困境。在当前形势下,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实力。

思路决定行动。安钢集团公司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在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时,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投入上、项目上、工艺上对循环经济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安钢“兰步走”规划总投资180多亿元,其中涉及循环经济范畴的投资就达21.4亿元,约占整个规划固定资产投资的18%。为了确保循环经济落到实处,安钢集团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安钢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规划》,从指导思想、主要原则、规划目标、项目实施等方面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在全公司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规划内容上,结合结构调整过程中安钢工艺装备变化的实际,配套规划了焦炉干法熄焦、综合污水处理、高炉余压发电、转炉煤气回收、软水闭路循环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确保安钢“三步走”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的过程,又是一个大力节能减排、实现清洁发展的过程。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在于循环经济项目的高起点、大投入、快实施。安钢集团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在主体工程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配套建设循环经济项目。积极研究新上项目的能源循环体系,安钢集团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在主体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环保治理资金,保证所有新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环保技术装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的“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以最易产生污染的焦化工序为例,安钢投资2300万元建成焦化酚氰水处理系统,使焦化污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重新用于生产循环。焦炉煤气脱硫示范工程,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000吨,有效回收苯、硫酸铵、硫磺等副产品,年直接创效7000万元。15万吨焦油加工项目,不仅大大改善了大气质量,同时加工提炼的系列化工产品,每年可实现1.8亿元的销售收入。

对固体废弃物,安钢将高炉水渣作为水泥原料全部外销;高炉重矿渣及钢渣通过磁选工艺将废钢返回转炉再利用,尾渣作为生砖、筑路辅材等;转炉污泥采用泵送烧结配料工艺再利用;各种除尘灰、氧化铁皮全部运到烧结、竖炉作为原料综合利用。实现了当年产渣、当年消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在废气的回收利用上,安钢配套上马重力除尘、布袋除尘、静电除尘、湿法除尘等废气净化处理设施约60台(套),生产中外排废气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建成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回收装置等贯穿工艺全过程的气体循环链,将余能余热用于发电及其他生产工序。安钢高炉煤气利用率己达到88%,自发电比例4.1%。

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安钢新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12万立方米;新上项目采用先进的水循环设施,一水多用,串级使用,目前己基本做到了工业用水全循环和污水零排放。

伴随安钢集团“三步走”发展规划的全面完成,安钢钢产量已达到千万吨级规模,各项环保指标达标率与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均达到100%。

通过持续的环境综合治理,安钢主要污染源点得到有效控制,烟尘、粉尘大幅度消减,吨钢COD(化学需氧量)、吨钢S02含量大幅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厂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绿色低碳转型更加坚决。安钢推进节能软硬件升级,加快能源中心建设;优化生产工艺,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大对余热、余压、富余煤气等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力度。2010年,安钢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千克标煤,吨钢耗新水同比降低0.78立方米,“十一五”节能总量达到59.28万吨标煤,超额11%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

安钢集团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节能减排当作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在推进节能减排上下真工夫,全面提升企业发展品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安钢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和谐统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绿色安钢”、“亮丽安钢”的全新形象充分展现。

二、安钢集团今后将依托科技创新,继续抓好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既不能举步不前,无所作为,停留在赶时髦、喊口号的层面上;也不能一味贪大求洋,盲目上马最先进的装备,而是要根据企业的设备状况,选好突破口,创新管理,量力而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扎扎实实推进。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安钢集团坚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集团公司在循环经济具体实施中,十分注重对自身生产功能进行深化和拓展,以能源、环保,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综合利用为关注点,采用管理、技术、投入等多种手段,开展系统攻关,实现重点突破,最大限度保证了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

据了解,今后安钢还将按照分层实施、梯次改进的理念,进一步完善节能硬件装备,提升节能减排的整体实力,同时加强工艺研究,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将节能减排的目标集中到资源的高效利用、能源的高效转化和代谢物的高效再生上。具体做法是:

1.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和实施自主创新相结合,推进节能减排。依靠节能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工艺的自主开发、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转炉煤气回收、余热蒸气回收利用、余热余能自发电等项目建设,提高余热余能自发电比例,抓好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抓好冶金渣综合利用,推进项目实施,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冶金渣的减排增效:继续做好CDM项目向联合国执行理事会的注册工作,争取国际资金支持。

2.加快淘汰落后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推进节能减排。一方面,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再淘汰一批相对落后装备: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再上马一批大型化、现代化工艺装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值和效益,实现结构节能的目标。

3.把强化管理与优化工艺相结合,推进节能减排。要进一步优化节能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节能目标的考核管理力度,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推进;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强化二次能源和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攻关、开展水的综合利用攻关等,全面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零排放。到“十二五”末,使安钢的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新贡献。

三、安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做法带给钢铁行业的有益借鉴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7

一、钢铁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1、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问题

2003年以来的投资规制政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规模为标准,强调所谓规模收益,禁止小规模设备的投资,淘汰小规模设备所形成的产能。这些学者及政策部门对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合意性的判断,是建立在与发达国家简单比较企业规模的基础上的。鹤田俊正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一书中指出:与别国比较企业规模的大小,完全没有什么经济学意义;企业规模,应该在社会分工广泛发展的过程中,适应市场的性质而确定;忽视市场的特殊性而一味追求扩大企业规模,反而有可能出现大规模企业缺乏经济效益的情况。

我国钢铁企业这些年来成功开发并使用了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一些中小企业采用这些先进适用技术后焕然一新,许多生产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小高炉技术也特别适合我国自有铁矿低品位、杂质含量高的特点。对小规模设备投资的禁止与强行淘汰小规模设备所形成的产能,会阻碍中小型钢铁企业进一步寻找先进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

我国以打造大钢铁企业为目标的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其依据是认为钢铁工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打造大规模企业可以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收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问题是,对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实证研究证明这一推断并不成立。因而,不论从提高钢铁工业企业效率、产业运行效率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角度考虑,市场竞争政策都要远远优于产业规制政策。

大冶市的民营冶金钢铁企业应看到自身的市场优势,在政策缝隙中寻求发展机遇,在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率方面找到平衡点,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

2、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以市场准入、项目和供地审批、贷款的行政核准、目录指导、强制性清理等手段,作为防治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主要投资规制政策。这一政策基本遵循“预测、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的固有模式,即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需求规模、产品需求结构及其变化的判断和预测,并根据预测制定相应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对投资规模、投资流向和投资步调进行管制和调控。实证研究表明,现行政策对钢铁工业市场及其变化的判断和预测,与实际市场运行一直存在较大偏差。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动与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估计不足,造成我国政策制定者对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严格限制政策的长期超调,使得这一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阻碍了钢铁企业投资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正常进行,也阻碍了钢铁产品结构的迅速调整与技术装备的及时更新,并引起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过冷”和“过热”之间剧烈波动。

基于以上分析,大冶市的民营冶金钢铁企业要时刻关注钢铁市场价格动态,厘清“价格效益投资产能产量价格”的市场逻辑关系,正确理解有关产能过剩的宏观报道,尊重市场规律,严格把握产销平衡点,避免产销脱节,努力提高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3、市场信息失真与预测问题

从制定实施模式看,中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需求规模、产品需求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判断和预测,并根据预测制定具体的整体投资计划和实施措施,对投资规模、投资流向和投资步调进行管制和调控。本质上讲,中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是对市场供给的计划管理,不过在手段上已经从计划经济时的直接行政指令转变为行政规制。

一些研究表明,相关政策部门对家电、电力、纺织、汽车等行业的种种预测与实际市场运行存在很大偏差。与反垄断规制政策制定者相比,中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制定者需要获取数量更多的市场细节知识,面临更为复杂和困难的信息与知识问题:一是投资规制政策制定者进行准确市场预测必须获取大量关于市场供需的细节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市场过程的展开而逐渐显示和暴露出来;二是由于市场的细节知识,是主观的、默示的和与特定时空有关的知识,是无法进行汇总的知识,投资规制政策制定部门无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统计并据此进行正确的经济计算和预测。正因为如此,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制定者对钢铁工业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就比较困难。不能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据此制定的计划与政策可能会出现系统性偏差,不但不能促使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向均衡趋势的回归,反而可能会加大对均衡趋势的偏离。

大冶民营冶金钢铁企业应建立更适合自己的信息搜集处理中心,成立企业经济管理战略部门,配备专业人士研究钢铁产业发展中的政策取向、市场动态,避免信息失误带来的决策风险。

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背后的市场启示

大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中一份子,必须置身于中国钢铁产业调整的大环境中。透视近几年钢铁产业投资规制政策中的预测偏差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确立经济转型时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并由此树立信心。面对当前严峻的产业发展形势,大冶钢铁行业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按照“做大、技改、淘汰”的思想,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做大规模,成为“十二五”期间大冶市推进钢铁冶金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日益趋紧的产业政策将使大冶钢铁企业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政商各界人士既需认真执行钢铁产业政策,又需学会公共关系中的“柔道”;既要眼观国内市场动静,又要耳闻国际市场走势,从搞技改、抓质量、降成本、多品种、多渠道等方面入手,快速满足市场需求。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危机,企业犹如面对移动的目标进行射击,企业这只“看不见的手”比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先天具有瞄准市场射击的比较优势。如新冶特钢和华鑫实业的管理者所言:不是不知道怎么去瞄准,而是不让我们去瞄准。因此,政府应多给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大冶市钢铁、有色工业的前景展望

钢铁产业是大冶市的优势和支柱产业,虽然钢铁业面临着国内外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但总体形势仍较为乐观。从国际市场上看,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会加快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0—2010年是钢铁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从国内市场看,我国正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计划,处于工业化建设的高峰期和城镇化建设的增长期,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规模高速扩张,作为提供建筑、工业用原材料的钢铁行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未来我国钢铁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抓住宏观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科教优势以及龙头企业优势,大冶钢铁、有色金属产业将发展为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

1、政策优势

有一系列扶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利好政策,有湖北省支持“具有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的优势地区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黄石240万吨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有湖北省拟将大冶发展成大型铸锻件加工中心的产业政策导向,同时利用好《钢铁产业政策》第十七条有关“专业铸铁管厂的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机械铸造和生产高合金钢产品的20吨及以下电炉不在淘汰关闭之列”的政策规定,重点发展特钢模具和机械铸造等产业。

2、区位优势

黄石大冶处于京广线、京九线两条铁路大动脉和大广、沪蓉、京珠、杭瑞四条全国性高速公路大动脉交汇地带,以4小时左右车程为半径,黄石大冶可辐射中部6省、近4亿人口的市场范围,以12小时车程为半径,可辐射到全国20个省市、近10亿人口的市场范围。大冶位居武汉1小时经济圈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其物流业较发达,商务成本低,生产要素资源充裕,有利于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3、资源优势

铁、铜矿石是大冶的重要资源,自有资源的存量是大冶发展钢铁、有色金属产业的比较优势。

4、产业优势

冶金工业是大冶市的传统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华鑫实业是湖北省第二大螺纹钢生产基地;航宇鑫宝管业的球墨铸管在国内有较高市场份额;宏泰、晨茂等公司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基地,铝型材加工产能位居湖北省前列。这些龙头企业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明显,不仅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差异化产业体系,而且有利于促进钢铁深加工、机械铸造、模具加工与设计、铝材深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市场优势

当前,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这些都是巨大的市场商机。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政策要求,武钢将会把重点放在广西防城港的钢铁基地建设上,按照广东“双转移”的新政模式,结合产业政策规定: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重组和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和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不难预见,武钢的部分产业将会逐渐迁移武汉火车站的“黄金地带”,其部分产业的转移地、容纳地应首选武鄂黄冶金工业走廊。由此可见,大冶有承接武钢相关产业转移的先天优势。

6、科教优势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钢铁;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F-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3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部级开发区,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于1961年建区,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工业区,2011年1月,开发区与头屯河区实施“区政合一”。合区后,开发区(头屯河区)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注册企业4000余家,是集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部级出口加工区、行政区、兵地融合发展区、经济合作区五种体系格局和新疆软件园、新疆留学人员创业园、新疆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产业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区。

开发区(头屯河区)作为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产业,四大基地”和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的“三四四七”产业格局。特别是区政合一资源整合后,产业互补性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当前以八钢公司为代表的钢铁产业已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发展特点

(一)规模经济凸显,带动作用显著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头屯河区)规模以上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11.3亿元,占全疆和全市钢铁份额分别达到78.4%和92.6%,左右着全市乃至全疆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区钢铁企业11家,其中:规模以上钢铁企业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7.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9%,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和八钢股份两家产值规模最大的企业,占全区钢铁产业份额98%,位居绝对主导地位。

(二)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产品结构加速调整

开发区(头屯河区)年综合产钢能力700余万吨,产品覆盖棒、型、带、线、管、板等,生产的钢种有普碳钢、螺纹钢、焊条钢、棉花打包丝钢、冷轧带钢筋专用钢、合金结构钢、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中型材、小型材、金属制品等近700个品种规格,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及出口中亚地区。中厚板、管线钢、汽车大梁钢等新产品走向市场,填补了新疆市场的空白。在宝钢集团的技术支撑下大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八钢已由单一的建筑用钢生产企业发展成为集建材、板材、特种钢材、汽车用钢、工业用钢等多品种多规格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三)投资规模快速扩张,装备水平日益提升

八钢从2002年开始陆续建成冷轧、热轧带钢等生产线,2006年4宝钢集团重组八钢以后,八钢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首先确定了新一轮的发展规模,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更新八钢大型化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2007年-2010年八钢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4亿元,相继建成2座2500立方米高炉、4座55孔焦炉、3座120吨转炉及配套的炉外精炼、板坯连铸和中厚板轧机生产线及新棒线工程。再次做大做强冶金产业链,加大钢材深加工开发力度,八钢在新疆哈密和阿勒泰地区有雅满苏、蒙库2座铁矿,年开采能力在650万吨左右,在乌鲁木齐艾维尔沟有1座以生产焦煤为主的煤矿,下属公司新疆焦煤集团拥有丰富的焦煤资源,可年产洗精煤产品、焦炭近200万吨。

目前,八钢具有从矿山、选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到轧钢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钢材深加工产品近200万吨,铁矿石自给率达到60%左右,焦炭自给率达到48%。

(四)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发区(头屯河区)注重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强化企业监督和指导,督促企业加强生产系统优化运行,合理利用资源,用富裕的焦炉、高炉、转炉煤气代替动力煤,从源头上消减一次能源的消耗;加大节能改造和技术推广,“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18.3亿元,实施纯燃高炉煤气汽动鼓风机站、高炉煤气余压发电、焦炉干熄焦发电、转炉煤气回收等环保节能项目,完善污水处理和烟气治理设施建设,共建有18套污水处理设施和120套烟气治理设施,累计实现节能量50.95万吨标煤,COD减排127.3万吨;加速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预计减少用能12.8万吨标煤;大力推进新区绿化,加强环境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建有2套污水、6套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和1套冒烟观测系统。

二、钢铁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11年粗钢产能已近七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46.3%,规模以上钢铁企业6742家,据SBB(环球钢讯)最新公布的2011年全球前20大钢企年度排名显示,在2011年世界前20大钢铁厂家排名中,中国钢铁企业占9家,其中6家位居前10位,分别是中国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宝钢集团、武钢集团、沙钢集团和首钢集团。我国钢铁产业的连年规模化发展,在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钢铁工业的规模化,也确保了国内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国防等基础行业的大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端设备制造业、高速铁路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将带动钢铁业出现结构性的增长机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国际经济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债务危机和高失业率困扰着欧洲、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国内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国内通胀压力逐步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钢铁产业受国内外宏观形势影响,2008年钢铁产量明显回缩,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利润总额下降24.6%,到2009年虽然产量增长较快,但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制约,企业经济效益全面下滑,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呈现负增长,继2010年恢复性增长之后,2011年钢铁产业增势和盈利能力又有明显波动,全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比2010年减少1100余家,粗钢产量增速下降3.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虽然上涨23.7%,但利润总额增幅下滑52个百分点,利润空间极度收窄。

2012年,随着金融危机深层影响的逐渐显现,我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导致钢铁下游产业需求持续疲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改变,钢铁行业生产能力的总量过剩和结构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钢铁产销增幅放缓。今年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回落4.8个百分点和17.6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用钢行业增速均继续回落。粗钢产量4.8亿吨,同比增长2.3%,增速同比减缓8.3个百分点,为本世纪以来最低;钢材产品价格出现显著下跌,跌幅甚至超过金融危机后果初步显现的2009年,钢铁行业整体转入亏损。

未来5年,我国钢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将发生质的转变,环境约束突出,调整振兴钢铁产业的核心是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速行业内部兼并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实现钢铁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二)新疆发展形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新疆进入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援疆政策的实施和大批援疆项目的启动,必然带动项目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和钢材消费的大幅度增长,新疆钢铁工业迎来了布局调整的大好时机。2011年-2020年,中央对新疆的财政支持总量预计可达2.1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新疆投资总额将超过3.5万亿元,预计消费钢材11400万吨以上,平均每年需求超过2000万吨,区域钢材价格有望保持较高的溢价水平,为钢铁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受钢铁整体行业环境的影响,新疆钢铁产业与全国钢铁产业的波动高度一致,2011年钢铁产业产值增幅较2010年下降1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量较2010年减少25.9亿元,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较2010年下降24.2%和11.7%,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分别比2010年下降7.4个百分点、18.2个百分点和18.6个百分点。乌鲁木齐市2011年有钢铁企业24家,钢铁生产规模占全疆的70%-80%,利润和利税分别下降59.4%和39.3%。

三、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八钢作为新疆最大的钢铁企业,对我区经济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举足轻重,依据其独特的区位市场优势、充足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集团优势,对全市乃至全疆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宝钢集团对八一钢铁提出的“一体两翼”的跨越式发展思路,以及宝钢集团与新疆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快新疆钢铁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期间宝钢集团将投资300亿元,用于资源开发及八钢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并通过资金投入、管理和技术的输出,在拜城建设300万吨南疆钢铁基地,入股伊钢并建成200万吨北疆建材基地,预计到2015年八钢粗钢产能达到1500万吨。

但因受国家宏观调控、全国钢铁行业持续走低以及房地产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以及企业内部存在钢铁产品附加值不高、增加值率较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压力等问题制约,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不乐观,今年1-10月钢铁产业产值仅实现5.7%的增长,增幅回落14.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下降3%和50%。为促进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建康发展,成为西部乃至中亚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产业基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晰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紧紧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形势,抓住新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开发区发展目标,深入调查研究,做好钢铁产业发展的谋划工作,制定钢铁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二)优化产品结构,做强钢铁产业。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加速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鼓励钢铁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开展战略合作,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深入把握我区汽车产业、工程机械、农牧机械等产业加速引进和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增强钢铁产业与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横向联系,延伸与扩展钢铁产业链,形成前后关联的供应链体系,促进钢铁主业和非钢产业协调发展。

(四)深化循环经济,加速节能减排。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钢铁副产品和废弃物转化利用,实施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延伸加工产品,支持企业强化环保技术的研究和环保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环境。

(五)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紧抓国家及新疆发展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加市场份额。优化钢材结构,增加出口钢材产品品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出口比例,提升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解生瑞.对发展新疆钢铁工业的几点建议[J].新疆钢铁,2012(03).

[2]钢铁网.2012年中国钢铁市场预测报告,2011(12).

[3]武钢研究院信息研究所.2012年宏观经济环境及钢铁市场展望.2011(11).

[4]宝钢股份营销管理部.2012年及中长期钢铁市场分析与展望.2011(09).

[5]国研网行业研究部.2011年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展望.2011(03).

[6]马凤桃.宝钢战略投资布局钢铁帝国[J].中国投资,2006(06).

[7]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8]新疆统计年鉴(2011年、2012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废钢铁 质量检测 措施 分析

废钢铁属于一种绿色环保能源,是一种可以多次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成为了钢铁冶炼企业中主要的材料来源,所以废钢质量把关严密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冶炼钢品种高低、质量好坏,还可能会关系到冶炼环节中时间的把控。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和业绩。故废钢质量的严加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钢铁企业重点着抓的对象。以确保废钢验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切实维护好公司和客户的双重利益。

一、废钢铁产业的内涵

近年来,随国内钢铁工业的重组,废钢铁产业对生产经营机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和完善,对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统一规划,做了周密的调整和补充。钢铁冶炼行业包括废钢铁、冶金渣、设备制造以及科学研究,主要进行废钢铁的回收再利用、二次加工、冶金渣开发利用以及与国外钢铁贸易企业联合的行业,为了提高废钢铁质量管理水平,相关企业建立了较为全面完善的质量监管体制和有效运行机制来促进全行业科学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废钢铁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废钢市场实行开放性政策。第一,正面作用:可以扩大市场发展平台和竞争空间;第二,反面作用:给一些部分小企业小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轻视国家规章制度和合同的明文规定的质量要求,片面获取个人利益,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即使,大部分钢厂制定了严密的管理体制和防范意识,也难免有疏忽的地方,给不法分子带来可趁之机。致使给钢厂时常带来生产和质量事故。造成消耗上升,成本增加。

目前,部分企业外购废钢的质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混装:据统计,有的钢厂企业每年外购废钢50多吨,除了压块、切头、生铁外其余全部处于混装状况。大多数一车或一船的混装类别可达到3种以上,不但难以进行等级划分,而且又容易造成质量纠纷,更为不便的是难以划分界限,给配料工作环节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扰。 只好来什么料,吃什么料,尺寸、密度差异悬殊,成分难以界定,增加冶炼难度。

(2)非金属杂质多。掺合了渣块、石块、泥土等。

(3)压块(包馅)多。压块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包馅”:即包有石块、泥土垃圾等杂物。

(4)易燃、易爆、封闭容器有色金属多。近年来,已处理易燃易爆物千余起,有色金属镶在机器部件上,不易挑选,混入炉内,发生铜高改判和报废现象。

三、关于做好废钢验质工作的几项措施

面对废钢质量的现状,相关企业为了保证其顺利进行,对废钢采购及验收标准环节作出了深入的规定和管理,做到有操作性,将扣量和退货及验货标准以上级领导的口令下达,以便突出其权威性和必要性。

可以说虽然面对废钢质量检验缺少一定的科学有效手段,很难做到对所有车辆中的废钢一一做质量级别的划分和判定,但只要废钢供户合法经营,诚信交易,废钢验质员公平公正对待,验质的结果与实际数值按理应是不相上下,且可以满足供户要求和企业的效率。为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拒绝“感情验质”;追求阳光操作,拒绝暗箱操作等。对废钢铁质量检验的几点建议:

目前,冶金企业对废钢铁质量检验有两大难题,一是扣杂质,二是废钢铁定级问题。这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扣杂质问题:(1)、在卸废钢场地设立检斤秤,卸车后在验质人员的监督下回皮检斤;(2)条件不具备的企业,可将卸车时剩余的杂质装在固定的容器中检斤扣量。第二,质量检验问题:废钢铁场地实行封闭式定理,安装监控设施,严禁废钢供应商进入卸车现场,以免干扰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坚持废钢收货时先落地经检查合格方可上垛的原则,对危险物品进行重点检查。在发货前,发货人员必须在现场对废钢进行二次检查,确保合格废钢送炼钢厂。

四、加快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废钢加工配送体制

我国现行的废钢供需体系,一是钢铁企业几乎顺承者计划经济下“自己回收,自己采购,自己加工,自己应用”的“小而全”的旧模式。二是对废钢业余加工和回收利用的企业较为稀少,分散较为稀疏,加工技术不高,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职工缺乏创新能力,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内部陈旧的制度已经跟不上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脚步和趋势。所以,为了摆脱现有的落后面貌,必须全面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建立起我国新型的专业化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实行“大批量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新体制。企业可以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分步实施的原则,努力在最短时间内使我国的废钢配送体系得到初步改善,构建成我国稳定的废钢供给体系。

五、加强验质员的思想教育,建立廉洁敬业的验质团队

作为废钢验质员,思想素质是第一位的。思想不稳,验质不准。为此,在招聘选拔验质员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有稳定的思想、过硬的素质,验质员要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稳定的思想素质主要表现在验质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的精神风貌。

六、建章立制,保障废钢验质有“法”可依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约束前行,企业也是一样。制度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工作细节完成的好与坏,效率完成的快于慢;为了加强废钢质量验收的管理,对废钢质量验收员以及废钢客户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事情,力求做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及现代化,公司建立了《废钢铁质量分级标准》、《废钢进厂 登记制度》、《废钢过磅流转卡制度》等制度。从而保证这些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最大力度的扩展废钢企业发展空间和提高废钢企业威望和声誉。■

参考文献

[1] 刘树洲;2010年钢铁工业废钢铁消耗情况简要回顾[J];中国废钢铁;2011年01期

[2] 闫启平;中国废钢铁行业2008年运行情况及2009年展望[J];冶金管理;2009年01期

钢铁节能年度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