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教育专业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6:28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1

 

关键词:俄罗斯;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5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2)05-0047-04

俄罗斯艺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培养了众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堪称顶尖艺术人才的摇篮。苏联解体使俄罗斯艺术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领域多项创新改革措施的出台,俄罗斯艺术教育也做出顺应时展的创新性改革和发展战略,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健康高速发展。

 

一、《俄罗斯2008-2015年文化艺术领域教育发展构想》

2008年8月15日,俄总理普京批准了《俄罗斯2008-2015年文化艺术领域教育发展构想》(简称《构想》)。《构想》致力于优先发展文化艺术教育,保障公民自由创作、参与国家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权利。《构想》由俄联邦文化部牵头,经由俄教育和科学部协商,统一制定。《构想》是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首次明确了俄罗斯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各层次的教育特点,为2011年实施的三项联邦法令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构想》的主要目标

《构想》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国家文化、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政策,为文化艺术教育系统的高效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提供条件;在俄联邦行政权力机关、联邦主体和地方自治机关的管理下,实现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平稳健康发展;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进程中,保持国家传统的文化艺术教育特色;进一步发挥普通教育艺术美育课程的作用;为所有群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接受艺术教育创造条件;继承和完善俄独特的文化艺术教育体制,保持艺术创作的生命力。

 

(二)《构想》的主要任务

《构想》的主要任务是为文化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基本法律保障,通过修订联邦法律和法令明确文化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解决儿童艺术学校教师的工资问题和退休保障问题,制定统一的教学工作量(每周18课时)和工资支付标准;放宽儿童艺术学校教师提前退休等限制性规定;为培养天才儿童的教育精英们创造条件;为艺术教育系统各层次的学校培养师资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规范与评估体系;为儿童艺术学校及文化艺术中、高等学校有天赋的学生创造额外的条件;保障文化艺术院校开展科学合理、教法丰富的精品活动;加强文化艺术领域教育的物质技术储备,包括乐器以及能够确保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现代化专业设备;为发展国际文化艺术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丰富和完善国家(联邦主体)及地方文化艺术教育的综合体系建设;在普通学校和儿童艺术学校的美育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化艺术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构想》的主要内容

1 艺术教育早期职业化的特点

《构想》指出,艺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向是音乐、美术、舞蹈和杂技艺术,由于此类艺术对于学习者身心的要求,所以职业培养要从小开始。

儿童艺术学校的使命就是解决早期职业化的任务,这是课堂美育的继续、延伸和补充,是完整艺术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形式。儿童从5~7岁就开始艺术教育,由此表明了艺术教育的特殊地位。儿童艺术学校学制5~8年,开设8~10门专业必修课程。儿童艺术学校是发掘和培养儿童天赋的最主要场所。此外,舞蹈、杂技、音乐、艺术中等专业学校也负有同样的使命,此类学校能够实现基础普通教育、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大纲,旨在培养艺术专才。

 

2 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艺术领域的多层次教育特点

俄罗斯的音乐、美术和舞蹈艺术领域实施“儿童艺术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机构-高等院校”三层艺术教育体制,即金字塔式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俄罗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连续性、精英性、统一性等特点。塔基是儿童艺术学校,是俄罗斯当代艺术教育体系的最基本和最主要形式。第二层次是中等专业教育机构,学制四年,主要培养中等熟练程度的艺术职业工作者,如乐队演奏员、合唱队员及儿童艺术学校教师等。第三层次是高等艺术学院或大学,学制五年,以培养高级艺术专才为目标,如美术家、舞蹈家、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以及交响乐队、歌剧团、合唱团的演员和指挥等,优秀毕业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博士研究生。俄罗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从最初级、中级到高级阶段,逐层都在对学生进行发现、发掘和选拔,重在培养艺术精英人才。

 

3 师资队伍培养和进修

《构想》指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目前,中等教育机构教师培训专业目录从5个增加到13个;高等院校学士专业教师培训方向由12个增加到20个,硕士专业由12个增加到19个。2010年教育科学部组织298名艺术教师参加创新计划的培养,600名教师参加业务进修。2010年文化部组织400名文化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进修学习。

 

4 扩大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出口

《构想》指出,俄罗斯教育系统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相关科学研究,支持多元文化艺术流派,借鉴国外文化艺术领域先进经验,学习国外文化艺术杰出典范,扩大文化艺术教育系统的学术交流、人才流动,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艺术巡演等活动,增加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出口比例。2008年以来,俄文化部共举办了近400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二、儿童艺术学校实施“职业前普通教育补充大纲”

目前,俄罗斯有儿童艺术学校5402所,教师12.3万人,在学儿童140万人,占全俄儿童数量的9%。

儿童艺术学校与活动小组、文化宫、练习班、大自然研究小组、俱乐部、创造之家等同属于儿童补充教育机构。儿童补充教育机构满足儿童的各种兴趣、个性倾向和发展需要,激发个体认知和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的潜能。儿童艺术学校除了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以外,更重要的是,儿童艺术学校是明确职业自我定位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儿童从业前的专业培养机构,是发掘和培养有艺术天赋的儿童的基地。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之初,就提出推行艺术代替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而人在幼儿园时期形成的经验对其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幼师的引导显得特别重要。美术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幼师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幼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是进行简单的知识讲授和相应的技能训练,而且要让其从真正意义上适应幼儿教育,注重培养美术教学能力[1]。对于我国当前幼儿师资培养的整体要求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在其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上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关系

(一)美术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爱好美术,是幼儿的天性,大部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从绘画开始的。“以美引善、以美启德、以美怡情”,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2]。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及幼儿肌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3]。学龄前儿童的个性正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接受美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会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接受全面科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史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

(二)美术教育与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

幼儿自出生直至接受小学教育的0至6岁,通常称为学龄前儿童教育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4]因此,学龄前儿童阶段的美术教育虽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属于通识美术教育,但又不同于小学、初中美术的学习。学龄前儿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综合教育,不分科目,美术教育是融合在其他教育教学当中的,也是教学比重非常大的一部分。我国从小学阶段开始,美术是单独一门课程,有独立和系统的美术教材,但在中小学所有学习科目中是一门副科,一周上一次或者两次美术课。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学前教育阶段不同,幼儿园美术教学区域是教室的必备区域,常设在教室里,幼儿每天都可以参与美术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某一期的主题创设相关美术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应变和运用能力。其次,幼儿园教学用具的综合性与特殊性。中小学的美术教具除课本外基本与成年人的美术工具相同,而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幼儿园的教材和教具都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很少有文字部分,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读图和图示能力。教师为了实现向幼儿有效传递必要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准备恰当的示图和教具。这要求幼儿教师具备把美术基本技巧和内容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操作能力,更需要全面的美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美术经验,只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美术教育才能实现。最后,大部分的家长在儿童的学龄前阶段对美术学习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儿童也非常喜欢美术课程。美术的基本技能被称为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美术教育环节,美术教育对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作用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美术基础、幼儿园实用美术和美术教育理论三个类型的课程。从课程的先后顺序看,基本遵循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既注重结合幼儿园美术实践环节,也注重整体美术理论功底的培养。同时,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侧重学龄前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应是基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自觉、自发的艺术活动,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幼儿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儿童美术活动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才能转换思维,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孩子喜欢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达,理解幼儿美术教育与青年阶段尤其是成人美术教育的异同之处,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幼儿教育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实践及动手环节,更是幼儿美术视野和概念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幼儿通过美术的手段表达和宣泄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会教,更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欣赏、肯定儿童的美术行为。

(二)美术史相关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美术史的学习是现代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其历史渊源。美术史课程不仅仅是美术专业才有的科目,应该成为教育类专业所必须学习的科目。美术史中包含着众多画种及创作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尽可能了解和感受不同美术形式的优长和特点。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体会线描画的黑白韵律、水彩画的透明清澈、水粉画的亮丽、油画的厚实饱满、版画的奇妙肌理、中国画的笔墨情韵[5]。不同的画种不仅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更有着各自的文化历史渊源。如何以最简洁和直接的方式展现出画种的特点,不仅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素质,更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感悟力和鉴赏力。同时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始终都应注重幼儿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如漏印游戏是一种安全有趣、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的幼儿美术活动,其基本原理属于版画艺术中的漏版。漏版印刷本身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现代工艺技术,漏版源自于民间美术的布艺印染,现在服装的装饰上仍然普遍使用。如果学生能充分了解其渊源,便能将漏印游戏变换出更多切合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创作的欲望,又能帮助其了解版画艺术和现代工艺技术。这要求幼儿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动手操作能力,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版画创作方式。

(三)美术创作工作室实践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创作工作室往往被认为是专业性的要求,但其实美术工作室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地方,应该成为学生实实在在实践其艺术创想的地方。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创作工作室是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实践课程的教室及学生美术创作的场所,首先必须提供必要的工具设备,与其他美术创作室不同,这里工具设备的设置主要满足幼儿美术活动需要;其次,材料和工具以安全性为第一,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了解幼儿在使用工具材料可能遇见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今后工作的问题;最后,美术创作室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为幼师学生提供了美术实践的场所,大家可以大胆发挥并实现自己的想象。在平时的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幼师专业学生表现出了独特、多变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了众多美术作品。因此,对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提升不是单一绘画能力的培养,而应当能从教学实际需要入手,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各种美术形式与方法。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环节不应强调美术的专业性,更应强调综合性、适用性和灵活性。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必要性

审美教育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针对性地增强他们运用理论到实践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价值素养。事实上,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过多地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没有认识到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价值判断力的重要作用,并不符合国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目前,加强职业学院的学前美术教育,必须重视学前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并进行对应的课程规划,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从教学目标来看,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会选择幼儿园老师这一职位,担负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职责。所以,作为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潜在对象,必须将教学目标围绕儿童来进行开展。因此,抓住和掌握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十分关键。从内容上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指通过认识和欣赏某种“美”,心理意识的各个主观分子高度活跃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对于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来说,儿童的绘画最能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尽管只是一幅简单的画,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产生的结果,但却是儿童审美意识的最直接表现。

由此可见,对于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多教导审美理论知识,注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喜好。所以,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应该融入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把握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导重点和自己学习的研究方向。

2 学前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自从我国开展义务教育来说,学前美术教育开展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丰富儿童的心理成长。同时,职业学院设立学前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从而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意识。并且,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美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目前,学前美术中审美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任务:

2.1 感受美

从成长阶段来看,儿童最容易接受美好的事务,特别是一些缤纷色彩、故事性鲜明的图像,更能获得他们的喜爱。同时,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也是儿童天生拥有的,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强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例如,通过色彩鲜艳的鲜花让儿童自行观察和发现,从而想象出自己所感知的内容。

2.2 激发兴趣

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图片或玩具,提供许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符合他们美术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还能让儿童观察一些鲜艳的事物,鼓励儿童多画多接触,提高他们动手绘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开发智力

对于学前美术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意识,从而实现开发智力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开展儿童喜爱的内容,并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回忆和创造,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将艺术知识教授给儿童,提升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培养方法分析

作为一门必需的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才能担任幼儿园教学的工作,才能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加强审美教育注意十分关键,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从精神上实现人格的突破,融合艺术世界中。所以,审美教育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3.1 激发审美的欣赏力

近年来,国内现代化科技越来越先进,艺术设计领域也蓬勃发展起来,美的理念开始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针对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审美活动早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作品欣赏和美术绘画,逐渐通过外表美的事物挖掘出内在的有形和无形的美,这种深层次美的内涵,才能激荡学生的思想,启迪他们对美的欣赏。例如,凡・高的《星空》里,如果只是单纯地欣赏星空的色彩,就无法真正地探索到艺术的真正内涵。凡・高的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生命力,油菜的厚度和线条都是渲染一种夜空的氛围,画面沉浸在一种哲理的微妙光线中。

3.2 培养审美的理解力

事实上,审美的理解力是指在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之美中获得主观性的情感体验,并突破传统的惯性思想,借由色彩、构造、光线、画面等方面把普通的眼光升华成一种审美眼光,从而挖掘作品和自然事物的精神美。同时,这种审美理解力的形成,主要是偶遇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共同渲染所产生的结果。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儿童,所以培养审美的理解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逻辑推理方面,而应该注重主观和客观事物的互相融合,把一些抽象、晦涩的理性事物表现成感性事物。例如,彩虹的出现,不能单纯地认为它是光和水分子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应该教育儿童这是天空放晴后,一座通向快乐幸福的彩虹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必须将具化的事物继续进行意象的表达,将思想单一的主题表达的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提高艺术审美理解力,才能认识到艺术的真正内涵。

3.3 培养审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职业学院的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不仅要传授理论化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而且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感受,善于用审美的意识来认识身边的事物,把单纯的主观思想升华成审美的创造力,把晦涩不明的事物进行想象。例如,进行漆画教授时,教师可事先介绍一些优美的蛋壳作品,讲解蛋壳的特殊构造在画面中产生的艺术冲击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尝试的兴趣。并且,教师还提供一些棉花、树叶、铁丝等材料,让学生自行想象和感受漆画的魅力,从而制作出带有学生审美意识的作品。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明白艺术创造源泉的多样性,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孔启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4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5

1 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从教学目标来看,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会选择幼儿园老师这一职位,担负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职责。所以,作为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潜在对象,必须将教学目标围绕儿童来进行开展。因此,抓住和掌握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十分关键。从内容上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指通过认识和欣赏某种“美”,心理意识的各个主观分子高度活跃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对于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来说,儿童的绘画最能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尽管只是一幅简单的画,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产生的结果,但却是儿童审美意识的最直接表现。

由此可见,对于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多教导审美理论知识,注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喜好。所以,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应该融入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把握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导重点和自己学习的研究方向。

2 学前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自从我国开展义务教育来说,学前美术教育开展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丰富儿童的心理成长。同时,职业学院设立学前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从而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意识。并且,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美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目前,学前美术中审美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任务:

2.1 感受美

从成长阶段来看,儿童最容易接受美好的事务,特别是一些缤纷色彩、故事性鲜明的图像,更能获得他们的喜爱。同时,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也是儿童天生拥有的,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强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例如,通过色彩鲜艳的鲜花让儿童自行观察和发现,从而想象出自己所感知的内容。

2.2 激发兴趣

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图片或玩具,提供许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符合他们美术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还能让儿童观察一些鲜艳的事物,鼓励儿童多画多接触,提高他们动手绘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开发智力

对于学前美术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意识,从而实现开发智力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开展儿童喜爱的内容,并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回忆和创造,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将艺术知识教授给儿童,提升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培养方法分析

作为一门必需的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才能担任幼儿园教学的工作,才能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加强审美教育注意十分关键,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从精神上实现人格的突破,融合艺术世界中。所以,审美教育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3.1 激发审美的欣赏力

近年来,国内现代化科技越来越先进,艺术设计领域也蓬勃发展起来,美的理念开始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针对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审美活动早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作品欣赏和美术绘画,逐渐通过外表美的事物挖掘出内在的有形和无形的美,这种深层次美的内涵,才能激荡学生的思想,启迪他们对美的欣赏。例如,凡?高的《星空》里,如果只是单纯地欣赏星空的色彩,就无法真正地探索到艺术的真正内涵。凡?高的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生命力,油菜的厚度和线条都是渲染一种夜空的氛围,画面沉浸在一种哲理的微妙光线中。

3.2 培养审美的理解力

事实上,审美的理解力是指在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之美中获得主观性的情感体验,并突破传统的惯性思想,借由色彩、构造、光线、画面等方面把普通的眼光升华成一种审美眼光,从而挖掘作品和自然事物的精神美。同时,这种审美理解力的形成,主要是偶遇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共同渲染所产生的结果。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儿童,所以培养审美的理解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逻辑推理方面,而应该注重主观和客观事物的互相融合,把一些抽象、晦涩的理性事物表现成感性事物。例如,彩虹的出现,不能单纯地认为它是光和水分子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应该教育儿童这是天空放晴后,一座通向快乐幸福的彩虹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必须将具化的事物继续进行意象的表达,将思想单一的主题表达的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提高艺术审美理解力,才能认识到艺术的真正内涵。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6

从教学目标来看,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会选择幼儿园老师这一职位,担负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职责。所以,作为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潜在对象,必须将教学目标围绕儿童来进行开展。因此,抓住和掌握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十分关键。从内容上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指通过认识和欣赏某种“美”,心理意识的各个主观分子高度活跃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对于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来说,儿童的绘画最能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尽管只是一幅简单的画,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产生的结果,但却是儿童审美意识的最直接表现。由此可见,对于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多教导审美理论知识,注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喜好。所以,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应该融入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把握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导重点和自己学习的研究方向。

2学前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自从我国开展义务教育来说,学前美术教育开展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丰富儿童的心理成长。同时,职业学院设立学前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从而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意识。并且,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美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目前,学前美术中审美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任务:

2.1感受美从成长阶段来看,儿童最容易接受美好的事务,特别是一些缤纷色彩、故事性鲜明的图像,更能获得他们的喜爱。同时,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也是儿童天生拥有的,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强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例如,通过色彩鲜艳的鲜花让儿童自行观察和发现,从而想象出自己所感知的内容。

2.2激发兴趣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图片或玩具,提供许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符合他们美术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还能让儿童观察一些鲜艳的事物,鼓励儿童多画多接触,提高他们动手绘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开发智力对于学前美术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意识,从而实现开发智力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开展儿童喜爱的内容,并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回忆和创造,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将艺术知识教授给儿童,提升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3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培养方法分析

作为一门必需的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才能担任幼儿园教学的工作,才能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加强审美教育注意十分关键,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从精神上实现人格的突破,融合艺术世界中。所以,审美教育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3.1激发审美的欣赏力近年来,国内现代化科技越来越先进,艺术设计领域也蓬勃发展起来,美的理念开始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针对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审美活动早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作品欣赏和美术绘画,逐渐通过外表美的事物挖掘出内在的有形和无形的美,这种深层次美的内涵,才能激荡学生的思想,启迪他们对美的欣赏。例如,凡•高的《星空》里,如果只是单纯地欣赏星空的色彩,就无法真正地探索到艺术的真正内涵。凡•高的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生命力,油菜的厚度和线条都是渲染一种夜空的氛围,画面沉浸在一种哲理的微妙光线中。

3.2培养审美的理解力事实上,审美的理解力是指在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之美中获得主观性的情感体验,并突破传统的惯性思想,借由色彩、构造、光线、画面等方面把普通的眼光升华成一种审美眼光,从而挖掘作品和自然事物的精神美。同时,这种审美理解力的形成,主要是偶遇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共同渲染所产生的结果。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儿童,所以培养审美的理解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逻辑推理方面,而应该注重主观和客观事物的互相融合,把一些抽象、晦涩的理性事物表现成感性事物。例如,彩虹的出现,不能单纯地认为它是光和水分子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应该教育儿童这是天空放晴后,一座通向快乐幸福的彩虹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必须将具化的事物继续进行意象的表达,将思想单一的主题表达的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提高艺术审美理解力,才能认识到艺术的真正内涵。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7

中国美术馆迄今已举办过八届“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活动,一批批小画家在此平台上脱颖而出。本次活动既是“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活动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中国美术馆与兄弟美术馆在少儿教育领域合作的尝试。

展出作品精彩,展览形式活泼

2012年6月4日上午,“童心·创想——全国少儿绘画大赛获奖作品展”暨“共赏·共识——少儿美术作品交流展”在郑州美术馆开幕,展期为6月1日至13日,共有230件少儿美术作品参展。展品中不仅有中国画、油画、色粉画和水彩画,还有陶塑、泥塑、折纸、拼贴等手工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马国强在开幕致词中强调,孩子们的作品生动活泼,是艺术天分的自然表达。儿童画的某些因素最接近艺术的本体精神,因而我们要善待孩子们的创造性,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天性,展示艺术才华。

研讨会上发言踊跃,内容丰富

展览开幕式后,主办方召开了为期一天的“美术馆与少儿教育研讨会”,由郑州美术馆馆长朱广健担任主持。来自中国美术馆、郑州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国内十余家美术馆从事公共教育的业内人士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广州市少年宫等多家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专家教师都做了精彩的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主题,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切入。有的专家从宏观视角出发,阐述国内公共美术教育现状并对未来发展作出计划与展望,有的则从教育从业者的身份思考美术与教育的关系及它们与社会资源之间的结合,还有专家将少儿公共教育的普及上升至人文理念的传达,等等。虽然角度各不相同,但共同表达出对这一教育事业的热切期待与美好祝愿。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徐沛君首先转达了中国美术馆领导对本次研讨活动的美好祝愿。他随后指出,美术馆不仅是艺术作品的保护单位和研究机构,还是美术课堂,并进一步举例说明公共教育部工作的重要性。他还解释到,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素,目前国内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虽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但相关的工作一直在积极地开展。未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将是整个美术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关系未来发展的少儿美术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北京画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陈倩表示,画院的宗旨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和艺术精神,画院所属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也定位在保护和弘扬传统艺术方面,将如何传承中国传统艺术作为公共教育活动中始终贯彻的一个目标。为达此目的,制订出了一系列恢复传统艺术的教育项目,让孩子们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自身的传统文化。河南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姜珊谈到河南省美术馆的少儿活动项目时表示,在儿童作品的收集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作品,似乎不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画得出来的。艺术的普及是美术馆的任务之一,今后会更多地从美术馆的特点出发,积极地探索美术馆公共教育更多的活动方式和智育开发点。郑州美术馆公共文教部主任张阳丽也对郑州美术馆获得2011年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项目作出活动介绍,并跟大家分享了他们在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石家庄市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陈磊希望美术馆能够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平台。以上发言多是以宏观架构,论及到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状、意义及未来展望,进而强调少儿美术教育在公共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关于“美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作了题为《“散点透视”少儿美术教育》的主题发言。他分析道,首先,美术教育的框架是由美术主义和教育主义构成的。美术主义的立足点是美术,它通过技法学习把专业的东西通俗化一点,然后传授给孩子;教育主义的立足点是教育,它主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心智的成长与自我认知。“美术”为心智成长和社会关注提供了媒介和技术,“教育”为美术提供了素材与表现的目的,两者兼顾才能引发少儿身心发生良性的变化。其次,做少儿美术教育要有终身发展的眼光。少儿的身心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阶段,因此少儿美术教育是具有“未来学”意义的教育,它的战略是着力当下,放眼未来。无论他们将来是否以美术为职业,它已融入他们的素质中。第三,美术教育的表现内容与方法。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少儿唤起记忆、丰富观察,通过讲故事、扮演、回忆、讨论,甚至观摩视频、参观游览等多种方式唤起自身的体验。第四,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少儿美术教育关注的焦点。少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模式通常是表示(用图式来代表),写实,再进入到一种具有个性的图式阶段,因此少儿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客观细节,逐渐地渗透技法。最后,他总结道,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达到能够代表人类的美术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少儿美术。何香凝美术馆策划部的汪海以《美术馆与少儿美术教育的结合》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美术馆与少儿美术教育的结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展览与少儿教育的结合,其二则是艺术与实践的结合。何香凝美术馆少儿画苑鼓励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激发出孩子们的艺术创造力。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庞桂馨强调了人文理念对少儿教育的重要性,为此她作了题为《美术馆儿童教育的人文化理念和策划》的主题发言。发言中,她以实际案例阐述了中国美术馆的儿童教育项目,指出美术馆对于儿童的吸引和教育是一个培养潜在观众的长远战略。在美术馆儿童教育的人文性关怀主题之下,她谈及四个方面:第一,善待儿童的天性{第二,尊重儿童的精神;第三,呵护儿童的文化;第四,珍视儿童的创造根基。她还呼吁美术馆、博物馆通过理论建设来丰富儿童教育策略,指出美术馆教育的优势在于实物性、经典性、现场感等,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把儿童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她认为应该将人文理念更多地融入少儿教育项目的策划中:首先,要提供专属的儿童教育空间。儿童专属的教育空间不仅为儿童提供游戏的场所,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可以有效地吸引儿童。其次,结合多元智能的理论,不断地推出多样、跨界的儿童教育活动,有助于发挥儿童不同的潜能,促进儿童全方位的发展。第三,策划有针对性的儿童教育展,通过展览让家长和孩子在一种最自然的氛围中实现美术馆规划的一个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使艺术性、知识性、游戏性、互动性融为一体,从而体现美术馆对儿童的人文关怀,也拉近了美术和孩子们的距离。第四,搭建网络平台,引入线上学习的新理念。教育作为美术馆的灵魂,通过一系列符合儿童心智和兴趣需求的教育举措,让儿童与美术馆发生更多有意义的联系,让美术馆能够成为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许多专家还在发言中强调互动性对于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秘书长龙念南从教师的角度指出,美术馆不仅仅有助于课堂学习,也是儿童对生活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馆的美术教育核心应围绕着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的导入把孩子的体验扩展。他指出:第一,希望美术馆不要局限在对作品的研究、理论的诠释上,应该让孩子们进行体验和交流。美术馆在公共教育上应该更多地考虑观众接受的形式和方法,通过教育活动让观众感受到艺术氛围。第二,目前大多数美术馆中,从事公共教育的人数极为有限,而教育从业者如果可以发挥能量帮助我们,美术馆教育会做得更好。他还进一步指出,在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志愿者,如果美术馆能够形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受众,不同年龄段,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将成为美术馆资源和社会受众之间最好的黏合剂。武汉美术馆教育推广部的负责人王南以及答璇在发言中介绍了武汉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互动模式,即主动邀请老师共同参与活动的规划,然后帮助参与活动的老师成为活动规划的主导者之一,这种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广州市少年宫特教中心美术教研员陈君君在讲到少年宫在和美术馆(博物馆)合作时,认为应该从教师、孩子以及家长三个层面去做工作,进而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和规范化的操作模式。根据参观的内容设计有导向性的问卷,并通过问卷使参观画展的学生进入到清晰的文化脉络中。少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就是人人都能接受和享受艺术,能够享受教育资源的服务,把艺术教育和文化资源提高到人权的高度,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美术教育的受益者。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部副主任黄丽萍的发言则论及儿童观展礼仪的培养问题。她谈到,良好的观展礼仪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展览文化氛围,为达到此目标,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成年观众的礼仪意识,因为成人是儿童的榜样。其次,良好的观展礼仪培育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从业人员要有耐心。福建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丁旭明认为孩子们的作品自由活泼,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让观众感触很深。山东省美术馆教育推广部的胡亚利认为,本次活动通过形象的讲解和生动的图文资料,恰当地阐述了少儿教育的一些较为抽象的理念。此外还有多家美术馆和教育机构的代表也在会上进行了发言,一再强调美术馆在少儿美术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整个研讨会气氛热烈,大家就各自的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以后的工作方向达成共识。

专家讲座深入浅出,重在促进实践

6月5日上午,今日美术馆启想儿童艺术中心主任罗珍举办了题为《美术馆的儿童教育与主题式儿童美术教学》的讲座。她以多个具体的美术馆教学案例为切入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使大家认识到艺术对儿童启迪之重要性,并了解到主题式儿童美术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她指出,美术是影响孩子未来生活的一个品质,他们的幸福指数、生活品质都与艺术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美术馆教育,她总结出五点意见:第一,美术馆要尽可能利用展览资源,开发出儿童工作坊,有个性化地引导孩子。第二,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编排系列课程,把绘本和艺术、艺术家结合起来。第三,在相关的教育活动里做一些大型的儿童艺术活动,例如展览等。第四,对家长们的美育讲座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五,美术馆与博物馆拥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对于一个艺术主题的阐释,艺术家们采用的角度和表现手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有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在一些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系),比如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笔者拟以所执教的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为例探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现状分析

笔者在音乐舞蹈系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已6年有余。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影响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下设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课,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形象,正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

技能技巧类课程的教师多采用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其形式主要是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较有利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学生也主要是在反复练习中理解、领会并巩固技能技巧类课程的知识及技术要领的。而《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内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另外,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为大班教学,有时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大课,人数多达数百人。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数百个学生,很难谈得上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与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显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学习动机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笔者曾对音乐舞蹈系65名学生作过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9%;而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学生却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今后前途的影响不大。可见,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动机支配,缺乏持久的动力。〔2〕

3.学习态度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这种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往往把自己学业成绩的不佳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高,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文化课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行为上的逃避学习,产生诸如抄袭作业、无故旷课、上课心不在焉等情况。〔3〕

许多音乐舞蹈系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时产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特殊,无需具有太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产生了学不好基础理论课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心态体现在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参与度低。

三、改革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通常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习内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不太习惯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都体系陈旧、内容僵化,并且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又比较强,因此无形中更加大了学生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难度,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低下。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大多数《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几乎不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师仅仅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4〕

因此,要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效果,我们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既能满足幼儿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可重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尽可能反映当今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着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心理测量的内容。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讲授法,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课堂上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因此探索新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心理学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分析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养和培养学科感情的重要途径。

(2)角色扮演法。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幼儿的行为表现,揣摩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现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直观、具体、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利用教学录像、视频、挂图等,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媒体方法综合传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如前所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归因不当,这是他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可有意识地发挥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归因。比如,当讲到“能力”这个概念时,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上,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艺术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并不证明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就一定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信念。

我们知道,信心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更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对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8-10.

〔4〕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6-58.

〔5〕张霞.对师范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心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抚州师专学报,2001,(3):29-31.

Reflections on Reforms of the Course of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Art Major

Hai 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angsha Teachers’ School, Changsha, 410100)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9

论文摘要:在对常州市18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进行再认识,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杜威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定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儿童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由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关注当下教育实践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研究新时期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问题,成为幼儿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调查概况

2008年7一12月,我们对常州市幼儿教师素质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幼儿教师素质发展现状进行文献检索,理出本次调查的项目,接着举行了小型座谈会,本课题组成员以及有丰富经验的园长、教师对涉及幼儿教师素质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印证、筛选,共同确定、编制了调查问卷;第二阶段,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常州市18所幼儿园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出教师问卷418份,回收358份,回收率为85.6%。

目前,教育界对“教师素质”的界定尚不统一:有的强调综合素质,如陆云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人格修养;有的突出某一方面,如舒尔曼强调学科知识,徐仲林推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伍兹和博格重视教师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对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的关注点不同,但是,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再依据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标准,我们发现,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支撑教师走向专业成功的三根支柱。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专业情意是幼儿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的使命感和灵魂所在,它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态度和工作的投人状态。

1.幼儿教师对自己所处专业水平的判断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有11. 6%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新手水平,23. 4%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适应水平,42. 8%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胜任水平,20. 4%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熟练水平,0. 5%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专家水平,这一分布与幼儿园园长的判断基本相符。不过,不同初始学历、不同教龄和不同性别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教师和常州市优秀幼儿园名师的自我判断切合度明显高于女教师和非优秀教师;教龄长的、职称高的教师高于教龄短、职称低的幼儿教师。值得注意的是,从初始学历和现有学历情况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存在高判断现象,其平均分分别为2. 90和2. 89,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

2.幼儿教师对自己专业的热爱程度不高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情感投人更应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素质,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他们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情感的带动,更需要教师对他们予以情感的支持。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只有43. 8%的人选择幼儿教师职业是因为对孩子的喜欢和热爱,12. 7%的人是因为幼儿教师职业较为稳定和轻松,41. 5%的人认为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三种选择恰好反映了三种比较典型的教师心理。第一类是专业思想稳定或可以稳定的教师,他们喜欢孩子,喜欢幼儿园相对较为单纯的环境,有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使命感,有“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责任感,幼儿教育事业带给他们的幸福足以弥补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收人不高等不足。第二类是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倾向于从事清闲和较为稳定和有保障的职业。幼儿教师虽然收人不高,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终身职业。第三类是由于学历的局限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了幼儿教师职业。属于后两类情况的,其专业思想容易动摇,其专业情感不够稳定。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有转岗的想法,他们认为如果有机会可以再次选择的话,宁愿选择政府部门、国企、外企,或者选择做中学或大学老师,而大多数人表示不选择幼儿教师职业的原因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教师从教的理想不够坚定,这主要源于幼儿教师的经济收人不高,除瑞典、丹麦等少数国家外,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幼)七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比中学、大学教师低,略低于小学教师的状况。要提高幼儿教育质量,除了要增强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感和职业道德外,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人。

3.幼儿教师的在职进修意识不强

有37. 5%的教师表示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但却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学;而有18. 8%的教师表示不需要继续学习,“幼儿园知识太简单”,有关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她已经驾轻就熟;有28. 6%的教师则表示没有多余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经常参加校内教研活动的人数占总数的65.3 %,但教研的内容主要限于听课和评课,经常与同行交流经验和看法的教师不多;9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加强科研,但只有极少数人主持编写或参加编写过教材,在学术期刊上的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多数幼儿教师缺乏专业学习的自我意识,这主要源于教师个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科学性认识,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个体知识管理的能力。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L. S.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在探究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诸多理论研究中,学术界并无统一观点,但大都认为课程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情境知识必不可少。其中,课程知识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具有的关于五大领域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知识体系的知识,具体表现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把握;教育专业知识在本研究中主要包括教育观、课堂教学管理、儿童学习的特点、知识学习的一般原则与策略等;情境知识在本研究中是指教师能够驾驭幼儿、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等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这些知识有助于教师辨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怎样的人、在什么环境教等与高效能教与学有关的问题,构成了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89. 9%的受测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五大领域的知识,为儿童释疑解惑、比较深人地把握各领域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等。但在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受测教师的平均答对率偏低,这说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艺术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关于教育专业知识,我们共设计了6道教育理论知识题目,受测教师的平均答对率只有38.8%,答对半数以上题目的人数占17% o大部分教师“能做”某一实务工作,但“能够做到”并不意味着教师能够清楚表述行动背后的理据,而这一点正是“专业教师”和“职业教师”最根本的区别所在。而对教育情境知识的掌握,也只有53.2%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不禁引起了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缺失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幼儿教育通常被定性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基,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儿童生活、儿童学习、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课程是以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专业素养不高甚至有偏差,又怎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怎能促进儿童发展呢?幼儿教师需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把课程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情境知识融通起来,否则就会出现种种负面影响。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幼儿教师需具备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指导和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技能,尤其是教育问题诊断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引导儿童探究、发现的能力;观察、记录、测查和评价幼儿发展的技能;参与幼儿园管理和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等等。

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需的技能,这些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日常工作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以及幼儿在园的收获。因此,这些基本技能受到幼儿教师的普遍重视。但数据显示,受测教师对教育与教学活动指导技能中的艺术表现能力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只有39%的教师表示认同艺术表现技能,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对幼儿教师而言,教育教学不仅需要学前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些与日常工作相关的能力,如艺术等方面的能力。熟练的艺术技能,可以使教师把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把课程的艺术主张、艺术内容以及艺术形式完美地传达给儿童,进而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热爱,并能把儿童本能中的艺术潜质激发出来。部分教师之所以不关注艺术技能的发展,主要与幼儿教师个人天赋及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等有关,教师的技能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落后的教师会产生极强的消极倦怠情绪,加之小部分教师人园之前学前艺术技能是零起点,所以艺术技能需要针对个别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这也意味着幼儿园必须投人更多的精力。

四、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议

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不难发现,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热情和奉献精神还有待提高;专业学习的自我意识较差;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情境知识较欠缺;对专业技能中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技巧重视不够。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重塑新时期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的样态,为加快凝聚幼儿教师专业优势、驶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干道打好基础。

(一)促进学前教师教育一体化

加强初等学院、大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针对现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建议教师教育机构采取措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尤其应加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教育现实的联系,并重视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持续发展。针对个别教师艺术知识欠缺、艺术技能不高的状况,教师教育机构应个别辅导,保证内容上学用结合,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作用。

(二)建构以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师教育体制

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是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学前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的支持,离不开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制度,更离不开幼儿园和教师群体的支持。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园本培训的内涵,为幼儿教师架构知识、技能共享的网络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个“知识库”,供其储存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料以及个体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技能,促进教师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在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以教师创造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汇集各个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经加工,并配以校外相关专题知识的链接,供教师检索,完成知识的积累与集成加工;将网络信息技术系统运用于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含有视频和文字交流的实时互动平台,提供实时的场景,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激活和流动,引导教师群体知识、技能共享,增加每一位教师与不同知识背景教师的接触,增强教师发现、感悟和转换知识、技能的意识与机会。

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篇10

  目前有不少家长让孩子课余学习舞蹈。对此,专家建议,儿童学习舞蹈时不必过于强调技巧,而应该让孩子边玩边跳,享受舞蹈艺术中的快乐。

不少家长认为舞蹈训练要求越严越好,当孩子学会空翻、抢脸之类的技巧时,才觉得自己孩子的舞蹈学得有成效。有些儿童舞蹈老师在训练、编舞中也过分强调技巧,在舞蹈中为技巧而技巧的做法也不鲜见。在厦门“2002年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普遍认为这种现象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个头挺高,苗条漂亮的女孩子,如果长着罗圈腿那可就不好看了”,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熊家泰教授提醒说,过早地不科学压腿就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一些不是很专业的老师为了技巧的需要增加一些强度训练,就会带来这种影响。

熊家泰教授认为,幼儿不能进行专业舞蹈训练,儿童早期也不必采用专业教材来进行教育,儿童舞蹈不能捆在技巧上。通过舞蹈艺术的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具有心灵美、体态美,身心得以健康。但熊家泰教授说,许多家长也并不是非要让孩子选择舞蹈做专业,只是希望能让孩子得到从中得到艺术教育,所以早期的舞蹈教育中没必要进行专业训练。而且,小孩过早练习一些技巧性强的动作,有些会影响到脊椎。

中国儿童歌舞学会副会长杨书名认为,儿童舞蹈应该半唱半玩,不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技巧上。儿童舞蹈是给儿童跳的,给儿童看的,儿童在舞蹈中自己娱乐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不是给成年人评判的。所以成年人要用儿童的心情去体察儿童的舞蹈。杨书名副会长说,在观看舞蹈时,观众有时也鼓掌,但是他认为,有时观众是在给舞蹈中的杂技鼓掌,也就是所谓的技巧。杨书名认为,那是在看“杂耍”,给杂技而不是给舞蹈鼓掌。其实,舞蹈是传情的艺术,儿童舞蹈不应该强调在技巧上,儿童舞蹈应该半唱半玩,轻松愉快,这才符合艺术教育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