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市场十篇

时间:2023-10-18 17:39:01

艺术教育市场

艺术教育市场篇1

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改变落后的艺术教育观念和方法,建立和发展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若要使中国的艺术教育有较大改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

一、以市场为引导,大力发展职业艺术教育,调整艺术教育格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其次才是素质教育。因此应及时检查或调整专业目录,根据学科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艺术专业大部分应该是在应用性的层面上发展,当然有的专业方向需要更高一些。总之要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两端,保持必要的张力,谋求合理的艺术教育格局和艺术人才培养布局。

二、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成材观念。改革现有招生和考试制度。

消除“成绩不好改学艺”的观点,建立新的考试模式和教育模式。首先,要以市场为引导,摒弃临时组织“艺术班”的做法,改革现有招生和考试制度。纯粹为了高考而临时组织的“艺术班”、“特长班”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与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目标也是相悖的,必须摒弃。中学在招收艺术班学生时可采取新的办法,在初中毕业生中选拔艺术尖子生,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实行专业加试,择优录取。高等艺术院校可以参与中考艺术招生,在招生方向和专业考核上提供建议和支持,帮助中学根据高校和社会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来选拔好的苗子。高校在招生时,必须加大文化课的考核力度,考核内容要与艺术专业有较强的关联度,与一般考生的文化课考试区别开来,并注意选拔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高校对在校艺术生的日常考核应该以考察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为主,而创造性艺术思维的培养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能为根本。以市场作为引导的艺术教育应该是既坚持“人”的教育,又坚持“艺”的教育,它应该体现美学、文学、历史、哲学、文艺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技法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和谐统一,表现技法、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和谐统一。还要确立“合格+特长”的教育模式。所谓“合格”,即每个艺术毕业生要达到普通高中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因为文化基础知识合格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扎实的文化知识也为学生今后的艺术专业学习和艺术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围绕市场需要,革新艺术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以及教育一社会一体化原则,它是一种以提高艺术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课程设置以服务社会为核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首先,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艺术教育的目的分两个层次,直接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素养的艺术专业人才,以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整体素质,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往我们过多地注意了最终目的,而相对忽视了直接目的。因此要树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的观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对艺术类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市场经济的语境决定了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实践性追求,必然要求艺术教育者要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招生对象与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按市场需求规律定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我们应当尤其重视‘教育产品’的实际使用或‘社会效益’,将这作为评价教育得失的重要依据以及教育行为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看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对艺术产品和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其社会因素的认识。艺术教育的实践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实践,更多的应该是与社会生活与产品加工对应的实践体验。也就是说,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

其次,艺术教学要突出生活化。“艺术并非少数人的事业,也非纯粹的精神生产,她就是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因此艺术教育本来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生活化、大众化,这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目前的中国艺术教育正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审美大众化、艺术生活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我们的艺术教育却依然精英化,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封闭模式。教学内容依然是经典作品(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的观点曾一度盛行),教学方法依然是让学生在狭小的空间(画室、排练厅、琴房等)里进行专门的训练。而且这种精英化艺术教育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真正能够接受正规高等艺术教育的往往限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在艺术教育领域,强调深入生活的呼声似乎也越来越弱。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真正反映老百姓真实情感和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少,矫揉造作、情感虚假的作品充斥着我们的艺术市场。所以笔者认为,不仅艺术要生活化,艺术教育也必须生活化。只强调艺术生活化,而忽视艺术教育的生活化。势必会影响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根底和创作水平。我们主张艺术教育应该突出生活化的理念,艺术教育必须走出高校封闭的课堂,走向日常生活,贴近老百姓,着眼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艺术问题。也就是说,让艺术教育真正回归到大众中间,以适应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一句话,要“生活化”地开展艺术教学和教育,做到“生活”、“艺术”和“教育”的和谐统一。

艺术教育市场篇2

关键词:动画艺术教育动画创作设计市场化

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就是引进市场机制,使相关动画专业的院校在动画艺术教育的整体运行中具有市场特征,实现动画艺术教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样既能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对动画艺术教育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推动我国动画艺术教育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使动画艺术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加快动画艺术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拟从我国动画艺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谈谈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及改进发展途径。

一、动画艺术教育发展市场化的必然性

1.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是当下社会语境里的客观要求

纵观行业历程,动画艺术教育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个别知名动画公司内部的培训开始,在70年代后期才在一些综合性艺术学校成规模地开设了动画专业。动画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门类,如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通过对艺术语言的运用,掌握相应的艺术技巧,来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塑造受教育者心灵的目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动画艺术创作的背后一定要有强大的商业环境和市场支撑。动画艺术与一般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动画艺术具有浓厚的商业性,所以,动画教育要改变常规教育的观念,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育人模式。

现代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多元化的边缘、交叉学科。从艺术门类角度来说,动画与“影视”是“血缘关系”,有着共同的表达语言和叙事方式;从艺术属性来看,动画属于视觉传达类型,其艺术手法与绘画手法相关;在信息传递上以文学性、多媒体见长,其艺术价值是大众化、原创性的;功能上由欣赏性向实用性扩展;其专业性质上艺术加技术特点日益突出。因此,从动画艺术的各个本质层面分析,它与市场和受众的关联不容忽视。

现今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作设计人才,并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动画艺术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大众化、普及化的动画艺术教育是社会、市场的需要,是为未来的动画设计师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动画艺术教育的市场化倾向就顺理成章,十分必要。

动画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升、效率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来完善,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会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导。

2.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是中国改革深化的趋势所向

改革的深化使人们不再具有长期的、稳固不变的工作保障,下岗、培训、再就业成为人力资源分配的必然过程,工作就业形势的变化促使人们的就业观、价值观发生转变,社会面临屡次的人力资源再分配,这为动画艺术教育的市场化提供了生源市场。

现代动画行业发生的变化,促使动画行业从业人员向综合素质和高知识结构转化,尤其针对担任主创的高端人才更是如此。动画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机遇,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动画产业和动画艺术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动画艺术教育必将走向市场来接受动画专门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的选择。

许多动画类专业的增加,加大了动画艺术教育的市场竞争。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教育经费由单一投入过渡为多渠道筹集,并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WTO对我国动画艺术教育市场的影响

WTO加入使我国艺术教育市场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国外艺术学校通过优质的教育模式吸引国内学生到国外求学,或是国外艺术教育机构来国内办学,对我国艺术类院校的招生造成很大冲击,而动画艺术教育首当其冲,因为它是高投入高回报学科的代表;另外,加入WTO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加速,国内产业结构将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这将带动动画艺术教育的结构、专业、培养方向也随着调整。而且,民办高校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产生到现在上规模的民办高校已超过三百所,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开设或正在准备开设动画专业,加上国有高校兴办的二级学院,国内动画艺术教育市场不仅要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形成民办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发起对国有大学的夹击,而动画艺术教育直接面临第一战场。

持动画艺术教育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观点的人,是没有看到动画艺术教育由于其发展而产生质的变化,这种观点将会严重阻碍动画艺术教育的发展。不论是面临的客观形势,还是本身的属性,都要求我国的动画艺术教育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的革新。只有这样,国有动画艺术教育才能参与市场的竞争,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结构,以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市场机制要求

现代动画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涵盖面十分宽广,包括了二维、三维、网络、多媒体、影视特技、游戏软件、动态广告、漫画创作以及虚拟现实和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等等,是一个艺术加技术的综合性行业。尤其以电视对动画的推动最为重要,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和娱乐形式,占据了城市人口日常生活平均大约1/10以上的时间,也成为年轻人最直接的娱乐和知识获取来源。有资料表明我国现在的动画片需求会达到100万分钟,而需求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商机,行业的繁荣,也带来人才需求的呼声。

动画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问题、质量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都是由于动画艺术教育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国民的巨大需求。国家近十年来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现有的体制下,扩招已达到了极限,但在动画艺术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后,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再者,动画艺术教育是一种服务产品,要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而解决质量问题,不仅要有现代的质量观,还要有科学的质量标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手段。

5.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办学效益才可以求得自身生存,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保证不了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面临人材外流的严重挑战,也面临人员老化、知识老化的挑战,高校必须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职工的待遇,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来吸引优秀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要面对市场,才有可能保证质量。动画类院校必须以自身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等综合实力去竞争,去吸引生源,满足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增强质量意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就人才,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招生和就业是最基本的两个环节,关系到社会市场的供与求,关系到两者的良性循环,关系到国家动画艺术教育的稳步发展。从市场需求的根本出发,结合教育的本质目标,将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会是高校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动画艺术教育发展速度快、质量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动画艺术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动画艺术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其成为市场主导型的动画艺术教育。

目前中国动画艺术教育的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促使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面向市场,要与市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必须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来促进和制约动画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与市场直接联系并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动画艺术教育。

二、动画艺术教育的改进发展途径设想

1.教学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动画专业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社会职能、专业性质和专业技术的进步,要求行业高端人才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高校动画专业应在有限学时内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使动画艺术教育达到人才素质培养要求。

动画艺术教育的内容要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新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与新的思潮相融合,并不断调整教学大纲内容,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市场需求为目的,注重传授学生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掌握系统创作设计制作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及时学习最新的设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向世界顶尖技术靠近的意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

2.准确定位人才市场的需求

要有整体规划,也要各自特色。各个学校要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分工,要根据各校特点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建立新学科,要根据不同学生来源因材施教。高校动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要有生命力,就要做好市场人才需求的定量分析,将专业设置科学、准确地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要改变目前许多动画专业的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的现象。

3.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

努力提高动画教师队伍的知识构成,与企业进行人才流动与引进,进行再教育、创作实践与生产实践。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质高的人员,优化组合师资队伍。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和扩展空间,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师创作设计制作的实践能力。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培训及学习交流,要走出去,多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扩充和更新知识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创作设计理念和教学水平。

4.培养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

培养市场意识是让学生认识市场的特点与需求,有目的地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发展目标,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争取在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使其在压力之下产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知道要学些什么。

抗风险能力主要包括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预见市场发展的能力,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在紧跟市场的同时,要注意学科教学的规律,从长远的角度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完整的知识结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广博的见识。

5.合理安排社会实践

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努力创造一个足以影响学生视觉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并且能自我形成和自我完善的良好的艺术氛围。第二要利用学科优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技术基础,以及能自觉进行学科交叉的意识与能力。要重视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设置跨学期或跨年度的创作和实训课程,使学生从低年级起循序渐进地进入创作状态,在实践中完成每阶段的学习目标。同时应探寻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为学生探求实践和接触行业的机会,提高专业认识、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动画产业开发、动画创作设计制作教育、动画创作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鼓励学生去校外的公司兼职,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从事动画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技能和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动画艺术教育应体现多学科的交融,探索动画创作资源和动画创作设计制作表现的多样化,研究艺术与动画创作设计制作、动画创作设计制作与生活、动画创作设计制作与社会、现代科技的关系,体现动画创作设计制作的新价值,动画创作设计制作时尚的新概念、前沿性,使学生了解动画创作设计制作的实质性意义,学会思考,建立创造性的符合人性化的动画创作设计制作思路,增强动画创作设计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孙立军.我国高等动画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首届中国卡通产业论坛论文集.2002,9

[3]姜敏.影视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1

[4]〔法〕乔治·萨杜尔著.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5]张慧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艺术教育市场篇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内的艺术教育已经有数十年了,在这期间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我国艺术管理人才贫乏的缘故,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艺术教育管理的人才。但是艺术教育是一个紧跟时展的专业,许多中职院校没有注意这一情形,在招生计划、课程设置上不求改变,过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及鉴赏的教学,反而缺少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

这已经严重与市场脱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就业面较窄。许多中职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歌舞表演、声乐、钢琴等专业,在市场有较好的就业前途,但是艺术品鉴赏、拍卖行等方面的专业学生则需要较高的艺术鉴赏及管理经验的行业,这就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其次,教学手段落后。大多数高校的艺术管理教学依然停留在课堂教学环节上,缺少社会实践教学,这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艺术管理人才。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措施

新时期的中国中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逐渐走向市场化,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此,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一)艺术管理教学与市场需要

我们的教学不能够盲目,应当认清市场发展的趋势,切实以学生就业为培养目标。学校在计划招生的时候,应当预测近几年市场上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需要,以此制定招生计划,切勿过多,以此影响招生的质量。在此前提下,学校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负责人应当积极开拓校外合作的模式,与市场上一些稳定发展的歌舞表演、声乐、钢琴等专业,同时加大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建立定向人才输送机制,由高校为其培养急需的艺术管理人才,并有这些机构接受,以此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新型的艺术管理行业输送有用员工。

在教学环节上,这些机构可以委托单位经验丰富的职员,到中职院校指导艺术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的学习,并甄选一些学生定期到此机构内学习实践,以此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他们对艺术管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邀请社会上一些有志于发展艺术管理的人才或机构进驻本校,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本校可以邀请这些具有丰富的艺术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日常的艺术管理教学,以他们实际的案例,为学生提供参考,这样学生学习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显著。

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本校一部分学生就业,由于这些艺术管理机构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势必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本校的学生恰好可以为这些机构补充人才,一举两得,非常有效。同时中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本校的资源,在校园里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时,中职院校应当发挥自己的校友力量、企业资源,为学校募集资金,以此帮助实习基地的建设。

(二)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

艺术教育市场化终究需要学校的自身的管理来推动,对此,学校应当从自身内部管理入手,加强本校的艺术管理,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艺术人才。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认识现今教学的趋势,只有注重学生个性上的教育,才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最大的创造性。

其次,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学校可以邀请向名校聘请专业的艺术专业教师,还可以与校外艺术管理单位合作,由他们定期向学校输送有经验的艺术专业人才到学校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优化艺术专业师资力量年龄构成,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多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

艺术教育市场篇4

关键词:艺术;人才培养;市场化

一、我国高校目前艺术人才培养的状况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应运而生的艺术专业也层出不穷。这些专业良莠不齐,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大规模的招生导致有的专业学生素质比较低。当前一些高校看重艺术专业存在的巨大经济利益,开始大量招生,远远超出国家需求。学生则认为艺术专业考试简单,盲目报考,因此导致学生素质无法保证。

二是社会经济导致艺术人才培养步伐缓慢。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有些教学培训模式只是一味的模仿,完全不能适应具体的情况。使得人才培养状况混乱不堪。

三是不能根据社会的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艺术专业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的,到现在为止还在沿用老一套的培养模式,并未有创新,长此下去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是培养过于理论化。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还拘泥于传统的室内教学,注重于理论知识教育,很少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二、高校教育应该走向市场化

高校被学者称之为“象牙塔”,即步入高校就等于进入了理想的美好世界,但是就当前我国具体国情而言,理想必将走入现实,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高校必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发挥自我价值的能力。

一是人才就必须适应市场。目前市场上对艺术设计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公司的形象设计,广告包装,室内装饰,动画动漫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由此可见高校如必须加强教育,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上找到立足点。

二是市场是督促教育前行的动力。艺术专业的实用性很强,但毕业生的能力高低主要由用人单位评价。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模式,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最终都是要流入市场的,但市场需要的不是一纸文凭,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实可用的工作能力。各大高校每年面对的都是就业压力,如何让学校的就业率得到保证是学校的目的。为了能够使学校自身的名誉,他们必须加强管理,找到出路。因此有了市场的长期压力,才给了高校不断完善自我的强大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就是竞争,学生只有真正走入市场才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才会看见自身的不足。将高校艺术教育进入市场化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之后一个专业才能真正的长远发展下去,才会有更多的人受益。

三、高校如何更好的培养艺术人才

一是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就要学生有创新的能力。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教学培训方案,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目标明确。其次,经常开会研究培养方案,监督教学进度,保证创新人才方案顺利实施,从学校方面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基础。

二是拥有自己的特色招牌专业。教学不该只是一味模仿,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地理、人文、市场等因素确定好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及时调配专业设置,培养最适合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学科的设置上不断优化。其次,侧重优势特色科目的投资和教育,认真发现和培养优势人才。

三是市场的需求做出合理判断,并L期沟通合作。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去对口企业实习的机会,让理论更好的结合实践。这样即可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更好的成为实用性人才。

四是注意对教师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教师。当前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如乐观。有很多教师是刚毕业就步入教育岗位,授课过程中知识只停留在课本,没能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专业较强的艺术院校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二者完美结合才会将知识讲解透彻,其次要经常关注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状态,参加最新专业培训,为教学不停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停自我完善。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与外界的往来越来越多,因此学习外国先进理念应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手段,再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定能找到新的出来。高校艺术教育应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四、结束语

教育问题关乎国家根本,关乎青年前程。艺术类教育可以算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前无太多经验可以借鉴,现在没有固定培养模式,前路更是充满挑战。因此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求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市场篇5

【关键词】高职设计艺术教育;市场;改革

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实用型艺术类人才需求旺盛,各大高职院校以此为契机,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齐全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如专业需求上,有的“撑死”,有的“饿死”,供求脱节,就业困难;学生业务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不能真正胜任一些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等。

究其根源,是人们对高职教育自身的任务、特点认识不足,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校摹仿套用普通本科教育,致使高职教育失去自身存在意义,成为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新兴的高职教育如何找准定位,深化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一、专业设置

1.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培养。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有的甚至由企业直接负责办学, 针对性、实用性极强。企业需要多少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一定数量什么样人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虽有别于日本、德国,但职业教育功能相似,即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瞄准当前经济走向,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设置专业,做到“按需培养”,“有的放矢”。如由学校、设计公司、企业人员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对市场、行业、企业的调查,预测人才需求,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审核专业开办条件、社会可利用资源等途径,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适应市场的专业。

2.关注需求变化,改造传统专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走在了前面,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改造传统专业,拓展专业方向,注重专业的潜力与可持续发展。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首饰设计与工艺,广告设计与企业策划,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等专业。

还有些院校从学科交叉性,边缘性着手,设置动漫专业、玩具设计专业、多媒体设计艺术等前瞻性专业。这些专业,既具有艺术特征,又与高科技密切相关;既能适应现代经济,又能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生命力。

3.服务区域经济,设置特色专业。意大利的皮具、首饰、服装享有世界盛誉,仅一双皮鞋,就要经过十几道设计工序。其设计艺术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以产业结构发展、技术特色作为“突破口”,玩具、珠宝、陈列、皮具、玻璃、家具等五花八门的专业设置令人瞠目结舌,针对性极强。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环境、资源、文化、技术、特色经济。高职设计艺术教育应立足本地经济,结合其优势特点设置特色专业。如玩具设计、工艺品设计、钟表设计、皮具设计、服装设计等等。成功的专业设置,既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要求,又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学生高就业率,达到产销链接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科研、设计、决策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专业素质训练,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两者的不同功能,体现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层面。然而,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却大多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压缩。结果,偏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人才结构缺陷,供求偏差,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高职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切入,按需安排,以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参照,达到学用一致。如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设计理论知识,建筑学、材料学知识,熟悉报价、工艺技术,具备设计创新能力、计算机表现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营销能力。依据这些应知应会岗位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制订培养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高职学生以动手能力强为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技术工人,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即高职学生除具有实践、应变、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等多元复合的技术能力结构,还要具有以科学文化为基础,专业知识为主干,相关知识为辅助的立体知识结构,兼备开拓创新意识、合作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高职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涵盖这三方面,通过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个范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转贴于

三、教育模式

1.尝试课题教学。在教育模式上,许多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即由一位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负责完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这使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减弱,学生很难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针对这一问题,荷兰恩斯赫德艺术学院古斯塔夫教授进行了有益探讨。他在南艺设计学院为学生上了四周综合设计课,完成了素描、色彩静物、速写、雕塑、记忆画、自画像、综合材料浮雕、招贴画设计、版画九个课题的学习。表面上看,课程跨度极大,实则环环相扣。先画自画像,再据此用综合材料做浮雕,拍成照片,扫描入电脑。然后,通过电(下转第197页)(上接第193页)脑设计招贴,用自画像作图形。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从原先的盲目被动灌输,变成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课题教学极富现实意义。因为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对每门课程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高职学生要的是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通过结合职业岗位进行课题设计,涵盖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学生一专多能,可有效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2.实施双轨制教学。目前,高职设计艺术教育还存在着闭门造车、述而不作的问题。教学游离于现实社会大门之外,由老师先讲解,然后虚拟作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作品的艺术性。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市场,缺乏与社会的交流碰撞,导致学生工作后发现理想的设计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上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聘用艺术家和技师对学生进行双轨制教学,培养了既有艺术素养,又有科学技术使用头脑的设计者。这对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颇具启迪。高职设计艺术教学可一方面可由学者、教师讲学,另一方面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高级技师授课。以生动形象的具体现实,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懂得艺术与市场的融合。

3.职教模式“多元化”。德国是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企业+学校” 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教学中60%~70%是通过实践在企业进行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整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可利用资源,为设计艺术与社会实践一体化创造条件,值得探索。

现在,一些院校成立了研究所、企业实体,或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推行“订单教育”,让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全过程。在教学上,采用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的“2+1”模式。学校提供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企业提供实习、就业场所,产学结合,以教促产,以产养教。如由企业委托具体设计项目来组织教学,学生做真实课题,真实项目,参与从接受任务到具体的市场调查、设计创意表现、核算、工艺制作等实施过程,直至审核投产、信息反馈。还有些院校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设计师、工艺师、一线师傅直接指导下提升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晶.关键能力在美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

艺术教育市场篇6

现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教育人才数量的提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了教育人才在质量上的不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多元化,要求着教育人才需要具备符合时展的相应素质:既要拥有广阔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合作、开放、灵活多变的适应性;不仅要具备运用知识服务实际的能力,还要具有高瞻远瞩、不断前进、锐意创新的思想与底蕴。这便要求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符合市场与社会的多变需求。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艺术教育人才供求关系解析

1、从“供”的角度看社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对教师的培养更应注重对其“能力”的形成。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能力与素质便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而对社会艺术教育者的培养以及应当形成什么样的能力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不难看出,当代社会对于艺术教育者素质的要求,已经不只局限于知识的底蕴和个人的能力两个方面,良好的沟通能力、完善的人格修养、相应的领导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于教师可持续的研究能力培养都已经提升到研究的范畴内,这些都迫切的要求学校传统教育模式为此进行相应的改变。培养全面而完善的社会艺术教育者,是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当代社会的需要。学校作为教育者主要输出地,对整个社会艺术教育市场应当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培养什么样的社会艺术教育人才,以及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欧美等西方国家近百年的现代教育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与警示。各国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可行的道路。以美国为例,就创新性与个性发展而言,美国的艺术教育在此方面十分完善。美国的学校同样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们认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与中国不同,美国艺术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更多地是为了培养人的创造性。加之《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等国家立法的支撑,使艺术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教育环境与人的个性发展,催生出较为完善的社会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对我国目前实施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在欧洲,如德国,艺术教育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德国的艺术教育十分发达,但专业分类并不十分具体与明细化。以美术专业为例,只有自由艺术、视觉沟通、产品造型与艺术理论四个门类。德国艺术教育的特点在于自由,不要求学生死守规则,每个专业的课程都是开放的供学生自由选择。而对其艺术创作的要求也是不要学术化,要体现个性与思想。另一方面德国的艺术教育要求思路的改变与拓展,认为全面的能力才是一个艺术教育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与国内强调专业性相比,这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为艺术的大众化奠定道路。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艺术教育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日本的艺术教育水平也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与美术相关的动漫产业,也是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已有2000亿日元的规模。日本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注重实用性,注重“创意功夫”培养的教育观念。与中国一样,同受东方思想的影响,日本的艺术教育在保留自身的同时,也吸取了一定的西方教育思想并将其融合,做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共存。综上来看,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培养什么样的艺术教育人才,让人才形成什么样的能力,这都是应当考虑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注重艺术教育人才的个性与创新发展,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其全面发展,关注专业培养的实用性,形成科学正确的能力观等,都是社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所应做到的。

2、从“求”的角度看社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艺术教育也应该符合市场需求。在改变自身条件的同时,不断迎合复杂多变的社会与市场需求,以增加其核心竞争力。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教育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单一注重其应试能力的培养。只有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促成人才的合理就业,保证教育机构的持续人才输出,真正做到供求关系平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艺术教育机构,其人才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其全面能力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社会需要专业能力强且全面的艺术教育人才,同时也注重其思想道德素养,只有培养出全面的实用性教育人才,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立于不败境地。当代社会,艺术教育已经越来越社会化、大众化、普及化。被教育者往往需求的并不是单纯的艺术素养的提高,而是提升自身修养与陶冶情操,或是对自身人力资源的一种投资。面对这一部分受众,艺术教育便不能以传统的主观经验教学来进行。由因材施教到因“需”施教的转变,注重文艺培养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社会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市场导向界围下的社会艺术教育人才供求关系愿景

1、通才与专才的辩证关系

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力观是专才还是通才,这是时下十分热门的话题。笔者认为,社会需要全面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通才就是王道。专业能力的精深,构成一个艺术教育人才的高度;而多面的、广度的各色能力,是支撑着这一高度的广泛根基。只有拥有通才的能力,同时不断精进个人的专业,才能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教育人才。

2、学校人才输出的方向

学校作为教育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人才输出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当代社会,学校的任务不只是培养教育人才,更应该将人才输出多元化、专业化。多方面输出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增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这有助于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就业率不断提升。

3、社会艺术教育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艺术教育人才的社会化,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从人才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到适应社会需求与合理就业,都需要相当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是应当注意的方面。培养适应社会的艺术教育人才,有助于人才的身份转变与合理就业,促成教育改革的成功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艺术教育市场篇7

关键词:艺术高考;辅导;培训;管理;规范

“艺考热”的兴起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一开始考生主要在学校接受中学音乐、美术教师的考前辅导,然而随着艺考生人数激增,以及艺考专业的多样化,中学教师的能力与精力都不足以辅导众多的艺术考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承担起大规模培养艺考生的重任。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及高校教师也意识到高考培训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且人数众多。艺考生家庭也敏锐地发现高校、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辅导是提高艺术技能、快捷跨入高等艺术校门的最佳途径。

面对高校及高校教师过多参与艺术高考辅导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于2011年底颁布了《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学司[2011]23号文),明确规定:“严禁高等学校举办任何形式的艺术类专业考试辅导班,高等学校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与本校专业相关的辅导活动,违反规定的将取消有关高等学校下半年度艺术类专业招生资格,相关教师依据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一、高校及高校教师参与艺考辅导的现状与社会影响

高校举办的艺术考前辅导班由于其作为招生主体,占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虽然培训费用很高,报名人数却火爆,经济效益可观,其卖点就在于评委、出题者或评阅人参与辅导,他们熟悉考试范围、考试形式、考试动态,可指导考生有效复习、短时间内提高应试能力与考试效果。但这种辅导对于因缺乏经济能力或路途遥远而未能参与的考生造成了不公平竞争,也给参与培训的考生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至于某些特殊专业如音乐,高校教师的个别辅导盛行,且费用昂贵,一节课动辄好几百元,且往往与招生中的“潜规则”相联系,成为富人的金钱游戏。

高校教师的个别辅导曾是艺术院校教师发现和培养好苗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化社会环境中,却越来越为一些投机取巧者利用,成为一些文化成绩差却家庭条件优越的考生改变出路、考上好大学的重要出路,并滋生了众多招生“潜规则”,扰乱了教育考试秩序,对热爱艺术却家庭贫苦的考生造成不公平竞争的事实。

高校与高校教师过多参与艺术高考培训,对高校教学秩序也造成很大影响,每年暑假开始,一些高校艺术教师忙于辅导高考学生,无心教学科研,不能保证在校大学生的教学质量,且师德受巨大经济利益影响出现滑坡,不利于高校教书育人工作展开。此外,高校举办培训班对其他培训机构造成不公平竞争,影响了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

艺术高考曾经是广大艺术爱好者孜孜追求的梦想之路,在如今的社会确是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并在某些范围内演变成了金钱的游戏。艺术院校扩招催生了“艺考热”,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机会,然而也衍生出一些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艺考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其选拔人才的特殊性,但公平与公正始终是教育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教育部适时出台相关的政策也是对当前愈演愈烈的高校艺考辅导敲响了警钟。艺术院校和教师都应反省自身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为维护教育公平、社会正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艺考社会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班的红火与艺考社会培训市场的混乱也有很大的关系。国家有关政策把经营性艺术培训列入文化市场管理的范围,但法制法规建设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未能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有关艺术培训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于培训市场的管理,目前还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所作为的状态。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管,社会上各种经营性艺术培训活动长期处于自发和自流的状态,经营秩序比较混乱,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不足、培训质量不高、收费昂贵、宣传过度的问题,考生与考生家庭常常是花费了很多金钱和时间,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甚至给学生带来误导。

由于中学艺术教育的缺失,广大艺考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艺术教育难以应对高校艺术专业招生的考试要求。为了在招生考试中提升竞争力,他们确有需要在考前接受专门训练,所以这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存在的。既然中学艺术师资缺乏,不能满足广大艺考生提高艺术技能的需要,高校与高校教师参与辅导影响教育公平并干扰正常的招生环境,培训市场不正规容易误导考生,那么怎样做才能为考生提供一个合理、合法又公正的培训环境呢?笔者认为应该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高校专业指导的道路。

三、艺考培训的管理与规范

1.政府主导

艺考培训应纳入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经营范围,而非一般教育培训机构,由各省教育厅和文化厅联合管理。省教育厅、文化厅要健全相关法规、规范市场运作机制,应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研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务必把艺术培训市场纳入有法可依的监管体系,逐步实现艺术培训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制化、正常化和规范化。规范艺术培训机构的资质,对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场所、教师资质、学员人数、教师工作合同进行明确要求与规范,对培训机构进行定期考核,并对信誉良好的培训机构进行社会公示,对信誉差、经营不善的及时清理,坚决取缔和打击无证无照以及其他非法的艺术培训经营活动。同时,教育部门应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加强对高校艺术专业招生及辅导的社会监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其法律意识,强化艺术高考评委的遴选机制,对有参与招生辅导记录者不再选用,对情节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高校与高校教师不扰乱招生秩序与培训市场秩序。

2.市场运作

艺术培训市场需求强劲、发展前景广阔。在政府统一调控下,艺术培训机构要找准市场定位和需求、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内容和课程设计。尤其要重视艺术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树立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同时保证培训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培训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与中学联合送教上门等。艺术培训市场可以组织行业协会进行自我监督与管理。教育厅负责管理各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而由民间协会评审培训机构资质和等次,审定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和级别,组织开展业内各项比赛和交流活动,推动行业有序竞争。

3.高校专业指导

艺术教育市场篇8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育;市场化;本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40-01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不够

《雅》记载:“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其次又不能以其……于商场,而仅凭借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夸耀,至使寰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者之辱也。居瓷国而不通瓷学,又使寰球之人嗤其生长于瓷国……所以显名,则吾党之耻也。”中国是陶瓷古国,陶瓷文化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代代相传,中国人的确应当懂得陶瓷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精髓,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器物的欣赏和制作工艺的了解,而是应该真正去理解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价值。由此观之,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清人早已有觉悟,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发扬中国陶瓷文化、继承陶瓷工艺技法、培养优秀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的核心力量。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至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根深蒂固的纯绘画教育体系;其二是陶瓷艺术市场的繁荣下陶瓷艺术教育的日益浮躁。陶瓷艺术教育必须关注自身学科与其它艺术类学科相关联,形成教育的综合性力量,从而达到学科自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以此来辅助并增加陶瓷艺术课程的魅力。纵观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创作风格始终无法在传统技法上有显著的突破,创作题材虽非千人一面却也大多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题材或图案搬前挪后,创新甚少,总结起来,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美术教育中这种不可撼动的对纯绘画教育的体系的“保护”。另一个原因便是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既可以让不断发展的陶瓷市场更加繁荣,亦可以让这种繁荣止步不前,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否取决于陶瓷创作者们作品的“有料”与否,而如今陶瓷艺术市场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陶艺教育教学。我们应正确利用艺术市场这个媒介,让它成为展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平台而非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

关于陶瓷艺术教育,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别是美术类高校应积极开办陶瓷艺术及陶瓷理论学科专业。陶瓷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开设专业的高校,除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几所美术类院校外,绝大部分高校包括若干艺术类院校都无陶瓷艺术专业,陶瓷艺术类人才极度缺乏,陶瓷艺术专业的开设亟待展开。

二、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陈旧

在现今高校陶艺教育教学中,沿袭传统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传统表现方法和审美理念的现象普遍存在,宏观上,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坚持,但从陶艺教育发展来看,这无疑也是一种因循守旧。现如今国家经济水平与日俱增,科研条件不断提高,而高校美术教育特别是陶艺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始终未能搭上改革的末班车,而在倡导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学习陶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较深厚的人文基础与悟性,而后者正是陶瓷艺术创新所需要的素养,更是陶艺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从材料技法上寻找艺术与市场的交集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更重要的,我认为,陶艺创作者和陶艺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观念和审美品位上加以提高,广泛阅读、积累理论知识等,再结合传统的工艺技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陶瓷制作技法的提高,更应着重于对学生审美品位、陶瓷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好作品,培养出即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陶艺新人才。

三、陶艺教育应基于对陶瓷本源的探寻

有借鉴地传承是中国陶瓷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原始动力。当代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正是取决于当代陶艺人对陶瓷自身价值观和对陶瓷文化根源的定性,而不是盲目地求多,求变,这并不代表陶瓷发展的兴盛,甚至有时一些粗制滥造的瓷器不仅会降低陶艺市场的整体水平。殊不知,源头上的水是最清澈的,而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我们现今陶瓷创作和陶瓷教学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以及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中国陶瓷文化的本源上去探究和创新,挖掘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

中国的陶瓷文化不仅蕴含着器物的器形美、釉色美、纹样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者,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应该深入到陶瓷文化的历程中,虽然不能还原那熊熊的窑火,也回不去历史原本,但我们可以透过几千年的窑火回溯陶瓷历史的长河,去寻找那隐藏着的陶瓷艺术文脉。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市场篇9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组织设计;国际经验;启示

从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至今,中国艺术类高校组织针对校内外需求一直进行着变革。虽然在面对现有困惑时,艺术类高校已不断地开展自我优化和升级,但仍存在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包括艺术类高校自身的历史遗留问题,还包括校内外的体制机制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瑞士、韩国的艺术类高校组织设计及其与政府、市场、地方、海外的关系,进一步思考中国艺术类高校的未来发展。

一、美国艺术类高校的组织设计

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特点

中美两国艺术类高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美国艺术类高校是私立学校,比如茱莉亚音乐学院、纽约电影学院、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美国第一所艺术类高校是成立于1805年的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19世纪后期,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开始设立音乐学院。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授予舞蹈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耶鲁大学成立了戏剧系,南加州大学开设了电影教育专业。和中国相比,美国类似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类高校不多,大多数和表演有关的专业设置于综合大学的戏剧或艺术学院,这一点与韩国相近。还有些高校的表演专业只招收硕士研究生,比如美国电影学院。有研究发现,美国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在整个人才培养结构中相对稳定,美国社会对高等艺术人才具有刚性需求。[1]

美国在《高等教育法》(1965年)中明确了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确立了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保证了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2]。美国高等教育实行分权管理制度,高校与政府、市场之间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力量均衡的局面。

由于历史传统和办学理念的差异,美国私立和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不同。前者以承担精英教育为主,后者以承担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为主[3]。经费来源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公立高校的开支由州政府提供,私立高校的预算由私人基金会支持。基金会主要从联邦、州政府和私人机构争取资助,校友会以毕业生捐助为主。[4]

美国艺术类高校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有三大特点。

第一,政府行政权和高校自治权互为边界。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在联邦政府,而是通过各州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开展管理工作。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主要从政策法规、信息服务和咨询方面介入高等教育发展;各州政府则主要通过立法、财政和评估等手段对公立大学施加影响。美国地方政府主要履行州政府赋予的权力,落实教育政策,为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市立院校提供经费资助,并对其施加影响。各州设立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从宏观调控层面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不涉及学校具体办学事宜[5]。美国高校的自主要体现为董事会制度。美国高校董事会是高校的法定代表机构,由多样化的成员构成。私立高校以社会名流、行业成功人士为主,公立高校以政府官员、所在州或社区的民众和学校师生为主。高校董事会虽然拥有最高的治理权威,但是其职能仅限于学校的宏观治理,而且必须在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才能依法行使权力。董事会和教师在各自分配的权力范围里为高校的整体利益服务。董事会也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既保护大学不受政府的完全控制,且不受内部共同体成员独自支配,还保证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当然,董事会制度也在高校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完善和调整。[6]

第二,市场配置与政府投入并重。政府与市场则是美国高校发展的“两只翅膀”:政府给予基本的经费保障,市场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虽然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较为成熟,国家没有指导大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也没有实行中央集权制,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政府投入。市场机制在美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市场不断引导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时做出调整与变化。市场化的筹资模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美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第三,市场和高校双向互动。市场主要通过艺术人才供需、教育产业竞争等方式对艺术类高校运行和管理加以影响。高校在学术自由、学校自治的治理理念上,根据需要成立了各类专项工作委员会,负责专项工作的实施,如行政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

二、瑞士艺术类高校的组织设计

及其与当地的关系

截至2015年,瑞士全国人口为829万人。作为人口小国,瑞士高等教育系统非常成熟。即便瑞士联邦政府没有设置教育部,教育治理仍然井井有条。联邦一级的教育事务由内政部的联邦高工系统委员会和联邦教科司负责,大学联席会议、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等组织以及州教育局长联席会议、瑞士高教中心等部级机构参与辅助治理;职业教育由国民经济部的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部管理。

瑞士现有12所公立大学,其中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两所大学由联邦政府掌管,另外10所为州立大学。按大学所在语言区划分(瑞士分为三个语言区,分别是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德语区有6所,法语区有5所,意大利语区有1所。

从1993年开始,瑞士将全国60多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按地区合并成9所高等专业学院,覆盖了各主要地区,其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教学活动突出实践性,尤其强调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瑞士高等艺术教育机构主要安排在高等专业学院,包括伯尔尼高等专业学院(BFH)、瑞士西北高等专业学院(FHNW)、瑞士东部高等专业学院(FHO)、瑞士西部高等专业学院(HES-SO)、卢森恩高等专业学院(HSLU)、卡理多斯高等专业学院(FH KAL)、瑞士南部高等专业学院(SUSPI)、K黎世高等专业学院(ZFH)。为避免各个学院专业结构同质化,各学院之间保持相对独立,并且每所高等专业学院都拥有多所学院(保留原来的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学院),每所学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7]。另外,瑞士并不是每个州都有大学或者高等专业学院,所有学校不仅要为所在的州服务,而且要为周边的州服务,因此,其他州也要为别州的学校提供经费。[8]

从高等戏剧教育看,三个语区可谓并驾齐驱,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笔者从2015年瑞士高等教育招生简章获悉,高等戏剧教育主要在BFH、HES-SO、SUSPI、ZFH四个专业学院开设,颁发学士和硕士学位。

2015年8月,笔者先后访问了瑞士法语区戏剧学院(位于法语区洛桑市)、伯尔尼音乐与戏剧学院(位于德语区伯尔尼市)和迪米特里戏剧学院(位于意大利语区洛迦诺市),深入了解了瑞士戏剧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国际合作情况。在与校方的交流中,我们获悉,这些戏剧学校表演专业的招生录取比大致为每年1:20,每年录取12人左右。单从学生数量来看,似乎远不及中国,但是按照瑞士的人口数量来说,这个数量足够满足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于戏剧欣赏的需求。例如,迪米特里戏剧W院坐落在瑞士南部洛迦诺市的乡村。以洛迦诺市命名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为国际A类电影节。据了解,洛迦诺市加上周边几个小镇一共约1万人,而迪米特里戏剧学院若按一周一场(高峰期一周两场)的演出频率,每次演出200余人的上座率来计算的话,一年下来,相当于有1万人次以上参与了戏剧的欣赏,这一观演比例非常高。

三、韩国高等艺术教育机构的组织设计

及其与海外的联动

韩国以艺术命名的艺术类高校代表有首尔艺术大学、韩国艺术综合大学。其中,首尔艺术大学成立于1962年,韩国艺术综合大学成立于1991年,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传统艺术等学科领域引领韩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艺术类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主要是综合类高校。以戏剧影视专业为例,韩国设有戏剧影视专业的高校约80所[9]。其中,首尔艺术大学、韩国艺术综合大学、汉阳大学、中央大学、庆熙大学、东国大学、建国大学、弘益大学在戏剧影视学科的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大部分高校是私立学校,缺少职能部门的统一管理,存在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的随意性。

表1所标注的韩国大学综合排名主要参考2015年《中央日报》的评价统计结果,其评价对象是具有人文、社会、工学、自然、医学、艺体能中四个以上学科门类,实行四年制教育的80所韩国大学。

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以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并重发展,艺术类高校则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这种结合既发挥了艺术实践展现能力(艺术类高校),也提升了艺术理论研究实力(综合类高校的二级艺术学院)。但是,韩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区域分布不是很均衡,主要集中在首尔,这与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的情况类似。

为进一步提升组织能级,韩国政府推出“留学韩国2020”(STUDY KOREA 2020)计划,旨在2020年之前吸引超过20万名学生赴韩留学。目前,韩国有8.6万名留学生,其中中国学生约为5万人,按照这个计划,中国留学生人数还将增加7万。韩国高校艺术类招生联合考试委员会(KCAEE)有望成为韩国政府实现“STUDY KOREA 2020”计划最重要的力量。KCAEE由韩国艺术名校汉阳大学、中央大学、庆熙大学、建国大学、国民大学等牵头,全国排行前30位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参与其中,目标是发挥韩国高校艺术类专业优势,面向全球招收具有艺术特长的优秀学生赴韩接受高等教育。亚洲青少年发展研究院(AYDRI)负责承担KCAEE的大中华区考试任务。KCAEE于2015年12月12-18日在中国举办了第一次考试,覆盖了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近万名考生参加。

四、对中国艺术类高校未来发展的启示

(一)艺术类高校的管理理念与机制

美国高校高度自治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美国高校的各类委员会非常注重教师参与管理。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中国艺术类高校还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理念,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国际化的艺术类高校管理体制。比如,通过成立学校董事会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参与高校治理。

由于三个语言区的划分,瑞士自然形成了三个高等教育区,并结合新成立的新型应用科技大学,形成了以“语言层面和城市层面”双轨的方式进行高等艺术教育资源配置。中国也可以根据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分布,或者东部、中部、西部等地理分布,或者特大城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等城市分布,对艺术类高校和高等艺术教育资源进行多元配置,体现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配套,同时,没有高等艺术教育相关资源的省份也可以提供办学资金给符合该省份艺术人才培养需求的艺术类高校,进行教育服务的购买,与艺术类高校和高等艺术教育相对先进的地区形成合力。

韩国专门艺术类高校较少,大多数艺术类专业设置在综合类高校中。艺术类专业较强的综合类高校,其综合排名、人文学科排名和社会学科排名多位于全国前列。这与中国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不同。中国较强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分布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这三所学校都是艺术类高校;但是韩国最强的戏剧影视表演类专业分布在中央大学、汉阳大学和东国大学,这三所学校都是综合类高校,庆熙大学、建国大学也培养出了数量非常多的知名艺术表演者。我国非艺术类高校近几年也开始兴办表演学院或者开设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以上海为例,如同济大学表演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学院,但是办学效果不理想,这与师资、生源、办学理念等有关系。笔者不建议新办艺术学院,而是以原有艺术类高校为核心和基础,联合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类高校(同城优先)进行强强联手,在艺术学科和非艺术学科两方面并驾齐驱,实现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突破。这样不仅促进了高校之间的资源互补,还加强了同类型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中国许多艺术类高校也同样有过院校合并的历史,但是如何保持原有的优势,迎接合并后的挑战,做到“由弱到强,强者更强”,需要艺术类高校领导者深谋远虑。另外,从排名结果看,在上榜的30所韩国高校中,私立大学占60%。中国艺术类高校的未来发展也可以借鉴这一特点,进一步鼓励民办艺术类高校的建设,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也可以在已有公办艺术类高校中选择一至两所进行“公转私”改革,与排名靠前的综合类高校形成良性竞争。

(二)艺术类人才的培养

中国要把握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机遇,重视推进高等艺术教育的变革,调整艺术学学科结构,规范艺术专业设置,扩大未来艺术紧缺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模,做好人才储备,将艺术人才培养提升至文化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核心地位。

瑞士应用科技大W中的艺术类高校以本科和专业硕士的教育为主,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则交由州立大学负责。中国部分艺术类高校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明确办学定位,将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工作交给条件成熟的艺术类高校或者综合类高校,而普通艺术类高校则重点发展好本科教育和专业硕士生教育。

艺术生源地选择方面,中国艺术类高校可以按艺术学科、高校类型、所在区域等,赴海外联合招收艺术特长生,进一步提高艺术类高校生源的国际化比例,建设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学习生态系统。

虽然中国当前的艺术类招考大多由艺术类高校自主开展,但在艺术类高校招生过程中,还应适当提高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改善艺术生们的偏科现象。毕竟艺术生除了技巧训练之外,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支撑高水准的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3]李战国,缪晨洁. 美国高等艺术人才培养结构变迁的特点及启示[J]. 世界教育信息,2015(10):28-33.

[2]苗文利. 美国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及其配置机制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26.

[4]计宇. 美国的艺术院校与艺术教育[J]. 美术研究,2005(4):110-111.

[5]苗文利. 美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2-103.

[6]王绽蕊. 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研究[A].//袁振国.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2 [C].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30-141.

[7]杨刚要.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6(5):89-90.

艺术教育市场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市场;实践;创新;互动

作者简介:刘莱智(1970-),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74-04

艺术设计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上的关键一环,主要为社会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是目前艺术设计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创新与实践能力是主要的培养重点。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这一要求也在不断深化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广泛获得市场的青睐;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和方式也要与目前的大形势相接轨,作为人才与市场的结合部位,创新教学模式的效果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因为目前艺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且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差,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条件,因而出现了社会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与学生无法满足人才需要被拒之门外而就业过剩的新矛盾。因此,为了彻底解决目前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这一矛盾,艺术设计教学必须改变原有落后的培养模式,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整体的教育培养方向上应注重市场的互动与常态化的沟通,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的培养方式也势在必行。

一、 认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市场环境

要实现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的互动,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就要求我们必须去认真认识目前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近年来,经过国家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调查发现,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所需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设计能力,还需要毕业后具备企划能力、协调能力、思考能力、艺术感觉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设计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作为新兴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交叉和综合应用领域,像新材料、新理念、新科技等涉及较广的知识面,这样的话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等能力,这就才能创作和设计出广阔的职业前景。这样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在本质上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基础上,更多地具备交叉、综合、后续自身提高的综合性要求,也就是市场需要的不是可以标准化生产的标准元器件,而是可以进行综合变换和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材料。

市场环境的发展与变革不仅对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我们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都处在市场大环境的要求之下,教育的目的、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要求都有着重大的变化,也必须去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整体的教育体制在面向市场环境进行调整,高等教育也由原先的投入型教育转向消费型,更多的学生选择艺术设计专业,这个变化就意味着教育的终端必须解决就业的问题,同时实现艺术设计长远的发展,还得要接受市场的实际检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仅仅是原来的技能式“培训中心”已经无法满足要求[1],需要进行思想更新、技术换代,教学与市场透视,学生与就业造型,进行整体性的适应研究,把设计实践现象放在设计基础教学上进行映射思考,创造新的更有涵盖力教学法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

二、明确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和市场位置

面对当前艺术设计教学培养的现状,作为教学实践者应当认清形势,明确艺术设计教学重点和教学的市场位置,找到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清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学重点

首先,是艺术设计的教学思维依然延续原有的艺术设计技法和技能的教学,并且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倾向严重,在长期的呆板、教条性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创新能力无法有效激发出来,限制住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概念化的教学思路的影响下,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面对一些新鲜的设计创意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因而会丧失一些提升自己的机会。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代同行,不能出现原地踏步的情形,艺术设计课程的同一化倾向需要引起注意。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众多的交叉知识与实践要求,整体的教学结构与理论教学也应与市场同步进行,闭门造车的现状是不可取的。此外,艺术设计教学重点不分明,重视艺术审美的训练,忽视与之适应的实用功能设计与整体评价。艺术设计专业的形成,是众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结果,但是与一般的艺术类学科不同,它偏重于审美认知基础上的设计与创新。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学生审美造型上的投入精力过多,设计思维训练与设计能力却相对失衡,缺乏整体的思考与实践训练。殊不知,艺术设计成果最终须转化为商品,一切价值方能实现。人是构成这个设计过程的主体,而审美造型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领域,实际的设计工作需要看上去与在学校课堂上的专业学习相差较大。这是在设计教学中产品设计与人的创意感觉磨合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思考与实践所形成的默契,不是简单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完成的。因而,教学与设计实践的融合方能树立起基本的艺术设计感觉和创新思维意识。

(二)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思路的引导,本质上就是对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把握。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艺术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教学方法绝非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不断的变化与创新,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教学方法的实施有着不同的阶段性和明确目标,学生如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的学习中来,对于整体的设计培养方式不成熟,缺乏宏观的目标和认识,尤其是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清楚,这就需要设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合理配置,使之具有浓厚的兴趣安心进行专业学习。此时不宜过分强调艺术设计与市场导向的服务关系,以免学生认识不够引发专业学习的误解反而得不偿失。随着学生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深入,教学方法也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变化,培养他在艺术设计思维和理念上的创新,进行实际的商业运行与商品设计实践,同时也要进行商品实用功能设计的适应性实践。在提供专业学习与实践机会的同时,模拟性的商品实训演练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教学方法。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具备扎实的设计知识和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是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实训的融合与发展,并非只是课堂的训练和电脑的设计作业能够解决问题。对于艺术设计市场化需求,不仅仅需要专业设计知识,还要了解市场、流行理念、消费时尚、各种设计工艺与软件,还有印刷技术与新材料等等。这些知识离不开日常生活实践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如果学生不了解市场,他的作品价值将大打折扣,这种课堂上的电脑作业,只是审美欣赏的习作而已。目前很多学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原先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只是在干巴的传授知识,只知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实践与市场的检验和指导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训缺乏市场和商品化的设计实训基地是目前艺术设计与实践融合的较大障碍与不足。往往专业教师教授了许多的设计专业理论,学生因为缺乏生产设计环节的检验,很多知识无法消化吸收,只能留存于概念与公式,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艺术实践教学与市场的互动

(一)创新教学:教师与设计师的融合,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创新”,主要是在旧的体制和模式上的变化与发展,艺术设计教学也不例外。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模式和方法都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发展变化而进行更新,他的涉及范围包括: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等在旧的模式上产生的一切新兴事物[2]。创新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对应试教育的旧模式之上的事物进行重新的变革,这是创新教学的关键。创新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行动、教学关系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中,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和互动化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新思路的融入都是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方法[3]。

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不同也影响到专业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学角色的变化是专业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教学情形下,恰如其分的教学角色无疑会是最具说服力的教学方法。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具备两种角色,即参与市场竞争的设计师和教授知识的老师[4],而二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作为设计师,是面向市场的代表,也是参与市场竞争与劳动获得的一名经营者,这就需要把市场竞争的规则与设计实用功能进行传播。同时设计师的重要任务是走进市场,了解和掌握市场的行业发展状态和最近的市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排忧解惑,传道授业。而对学生的师长而言,知识和设计思维的教授是最主要的任务,这时的他需要进一步对思想、专业、教学实践进行统一的引导。面对不断变化的设计市场环境,我们不仅要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活动,还要不断地用市场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评价教学。我们给学生不断创造实际课题,对课题作业的约束条件进行精心设计,给他们选择的方法和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话,教师就需要在市场与学生之间,进行角色的创新与变化,以适应教学的需求、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注重实践: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而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建立,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艺术设计工作室,按照市场生产流程的顺序进行整体的专业实践教学设置,营造一种模拟化的实训环境,使得课堂上的知识都能够变成实际操作与经验。按照全真化的生产车间配置相关的仪器、设备、工作环境与实训制度,配置专门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面向市场化的工作环境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和专业学习都转化为工作室里的实践操作。比如,某学院发起成立了包装设计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充分地自我创作,然后做成模型或者画成图纸。这样的话,锻炼发挥了自身的创作力。然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按照相关的要求做成成品,以作为课堂考核的依据。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设计专业实践能力。

工作室是学生初步与市场接触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作用可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在现在的职业院校中,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可以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教学。往往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和实践器材,适当地引导和管理工作,会使学生对其产生相应的兴趣,并且在工作室里实现课上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比如:在某职业艺术院校的包装设计工作室里,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实践,同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亲身动手做成实物,实现理论想象到实物设计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变化的问题,学生在自己动手期间会获得课堂上难以得到的体会和经验。同学之间的协作和帮助也是很重要的,学生会通过这个了解很多的实践知识。在工作室里的学习经历是课堂的重要延伸,设计工作也是教学的重要发展,适当的一些自主思考和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也是和市场连接的结合部。在包装设计工作室里,学生进行自主课题的思考顺应了市场的实践要求,同时也保持了与市场同步的学习节奏,关键是了解到了目前的行业信息。比如目前市场的流行设计理念、设计制作方式,还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对设计可能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艺术设计工作室里的自主学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造思维,学生的思想和知识还得到丰富和拓展,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互动:项目与实训结合,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项目实训的开展是学生艺术设计能力与思维拓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学生向设计师过渡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深化了教学培养与市场实践的互动精神,并且使项目实训室工作向市场化延伸。项目的开展与落实严格按照市场化的运行标准,并且涉及设计、制作、工艺、材料、营销等多个环节。比如绿色包装设计项目实训是比较贴近教学的市场化项目,它不仅需要专业设计知识和理念,还要对市场上的绿色包装、新型材料研究、市场环境调查等几个重要知识模块开展,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又能使学生了解目前市场上有关方面的动态与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设计时间认识。

职业院校项目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教学和市场就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学生接受市场检验的重要机会。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训练和实践考核,在整个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理念上注重其综合训练作用和全真模拟效果。我们以某职业院校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分析,可以成为艺术设计创新教学与市场互动的范例。艺术设计教学实训基地首先是要具备专业化公司的整体工作氛围和环境要求,这样学生才能使得身心沉浸于这种氛围和工作效能的锻炼。这种氛围和环境的锻炼是一种学生日后必定经历的“职业环境”,而前期的训练是不无裨益的。整体的实训建设应当与设计公司的功能相适应,设备的设置和工艺流程要注重其实用性,专业的设计软件、绘图软件、外置的扫描设备、印刷设备、输出设别、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实践机会。硬件的设施固然重要,与之配套的设计项目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管理、生产、运营一体化的学习流程,技能实践和职业素质共同发展,教学和市场活动。“在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的去拓展学校的产业链条,建立稳固的就业外部环境,实现了教学信息和市场需求的及时沟通”[5],使得艺术设计教学有的放矢、信息通常、调整及时、教学与就业进入良性发展的循环轨道。

(四)及时沟通: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市场信息成为连接教与学两个过程的重要纽带,市场信息的获得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市场经验的获得,这也是艺术设计创新教学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职业教育与市场的不断互动与沟通过程中,进行技能的熟练和知识的实践是一方面,而市场信息的获得就是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市场活动中,从业者和研究着所掌握的信息和经验对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讲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和重要的积累,也就意味着很多的弯路可以绕过,很多的捷径也可以直达。在日常的教学中,聘请客座教授、进行主题教学以及行业论坛的召开都是进行讲学和传播的机会。一些社会实践能力丰富或者很有成就的业内人士的传道授业会给艺术设计教学增加更多的新鲜血液,他们的经验也是我们职业院校教学的活力和动力,他们的魅力远胜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当然,对这些人员的选择要有着适当的取舍和安排,第一线的市场人士和业内的成功人士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经验的推广意义。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座谈学生能够形成对于行业前景和学习规划的一些最初的印象,课外的知识也是一笔不错的收获诸如:设计理念、流行时尚、设计制作方式,还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市场营销方式、客户情况等等新鲜的知识,这一系列的知识都会解决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难题,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向和重点的调整需要立足于实际,并且充分认识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科特性和教学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遵守专业教学规律固然重要,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和重点选择也有着紧迫性,同时注意与市场环境和供需关系的变化与协调,在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力和艺术感悟。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的对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与实践创新机制一体化的对接与发展”[6],首先,明确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的位置关系,找到教学的重点和命门所在,其次,加强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创新,使得专业教学与实践相融合,最终实现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的互动。艺术设计创新教学与市场的活动需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要注意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注重实践的创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互动;还可以引入工作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沟通机制,市场信息能够更加直接的服务于教学,实现教学与市场的互动,教育与就业的互动”[7]。

参考文献:

[1]袁思培,等.现代包装设计教育的实践课和研究[J].包装工程,2004,25(05): 216,217

[2]吴尚君.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学实践课程改革新探[J].装饰,2002(08): 55,56.

[3]邱志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J].装饰,2003(02):71.

[4]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25(03):107,108.

[5]买中傲.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市场化[J].现代企业教育,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