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匠人精神十篇

时间:2023-10-18 17:39:01

木工匠人精神

木工匠人精神篇1

2022精选关于《匠人精神》读后感范文   记得寒假去施老师那学习航模时,施老师经常跟我分享他工作室里面一些小学生的作品,有飞机,有轮船也有建筑模型,样子非常精美,看完后一阵惊叹。于是我很激动的表达自己想学的意愿,施老师说他不会用高科技,所有的作品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的,需要耐下心来慢慢做。没问题!我也想当一个小木匠,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能手工制作模型,那用电脑雕刻就不成问题了,这可是为模型制作打基础呢。为了能顺利的当个小木匠,于是我开始阅读这本《匠人精神》,以期获得灵感。

  这本书是日本著名“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所著,“秋山木工”的订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饭店、高级品牌专卖店等。由于重视人才品格的培养,秋山先生创立了一套一流人才的育成法则——“匠人须知30条”,有效地磨炼心性和品格,唤醒每个人体内的一流精神,瞩目业界及海内外。

  秋山先生讲:我们培养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我的时间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其结果是每年“秋山木工”的学徒都能在日本木工大赛上名列前茅。如此八年,不断磨砺心性,既圆融了亲情,又在“德”、“技”双修的道路上,增添了无穷而自然的动力。

  “匠人精神”的核心是孝,“秋山木工”的以孝育人的成功经验,使我明白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因此“匠人须知30条”更多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秋山木工”的评价标准,是技术40%,品行60%,他们要想培养的不是“会做事”的工匠,而是“会好好做事”的匠人。

  “秋山木工”的弟子们,每天都要背诵三四遍“匠人须知30条”,八年下来就有一万遍了。如此反复背诵,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按照须知做了。每天每天背诵,文字就会进入意识深处,变成我们的血肉。一旦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并且化为实际行动。

  日本虽然是岛国、资源也少,之所以能繁荣到现在,是因为重视在世界上引以为傲的日本人精神和技术,并一直钻研至今的缘故。无论技术多么优秀,但仅仅只有技术,将很容易被超越,而精神无法很快被模仿。如果精神一流,技术肯定一流。

  其实不止是工匠,学校的老师、商人、医生、农民,都是握有“技能”的专业人士。无论是哪个行业,想要成为一流的人才,都要先学会好好做人。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做人最重要的事,教育的基本,全都浓缩在这套“匠人须知30条”中。

  2022精选关于《匠人精神》读后感范文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称呼瓦工、木工等为“匠人”,那时以为“匠人”就是一个简单的代名词,后来才知道“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或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但还指那些不知疲倦追求更高的技术和艺术境界的匠者。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如果抱持着“我只做我薪水分内的事”、“尽量轻松获得成果”这种省事想法的话,就不会拥有真正的实力。在每天的修业中,我们要拿出自己101%的气力,持续做有益的事情。要不断地累积经验,保持开朗的心境,关心周围的人。

  作为天然气行业中普通的一员,就拿我们日常工作中安装压力表为例,同样安装一块压力表,不同的员工安装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员工安装出来,后期一检漏,发现压力表有漏气现象;有的员工安装出来,一看方向就不正,使得巡检者在日常巡查时不能正视压力表表盘示数;而有的员工安装出来就很标准,后期不用进行任何调整。这反映出每一位员工在安装压力表时的不同技能和不同心境。

  在安装压力表时,前两种人就是抱着“尽量轻松获得成果”这种省事想法的人,所以他们的成果就是不合格。而书中说到“每个人都拥有成功的潜质”,像这种抱着省事想法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也是不可能传承“匠人精神”的。

  我们只有战胜自我,每天付出努力,抱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心性的态度,不仅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干完,还要把工作干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一些份外的工作,提升自我心性,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达到所谓的“匠人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匠人精神”。

  2022精选关于《匠人精神》读后感范文

  关于匠心,近期读了一本书,叫做《匠人精神》。

  秋山先生“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孝顺父母,还生孝顺儿”,都是在讲德政和德行的教育。

  其实中国五千年精神传承的主要核心即是“孝道,师道”。《弟子规》更是开宗明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秋山先生四十余年的探索,把做人的基本功,根据“老僧常谈”,总结出了“匠人须知30条”。

  难能可贵之处,“秋山木工”要求在八年苦行僧式的学徒生涯中,每人能够每天背诵三至五遍“匠人须知30条”,八年累计一万遍左右。同时在相对封闭的集体生活、工作的环境中,时刻对照自己如何把“匠人须知30条”去落实和践行。学徒每天晚上都会静下心来,如实反省今日所作所为,并尽心尽力用日志形式向师长、父母“汇报”。每两周会把写(或画)满日志的素描本寄给父母,通常父母在阅读后会感动得泪流满面,并在日志上留下感动或祝福、鼓励的话语,然后再寄回“秋山木工”。每日的朝会上,学徒当众读出父母的寄语时,往往也感激涕零。自愿努力和奋发向上的动力,由衷升起。

  秋山先生讲:我们培养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我的时间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其结果是每年“秋山木工”的学徒都能在日本木工大赛上名列前茅。如此八年,不断磨砺心性,既圆融了亲情,又在“德”、“技”双修的道路上,增添了无穷而自然的动力。

  匠人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而来的。

  修行就是修正内心,去掉浮躁。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修行的过程。所以应该把日常生活都看作修行。

  名、利、权这三样东西,让现在很多人浮躁,是人不能静心的根本原因,也是工作总难以认真完成的原因。有些人,他们不会被名声、利益、权势等蒙蔽,有了这三者,他们能坦然对待;没有,他们也依然能做好自己。有或者是没有,他们都不会觉得生活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人是智者。

木工匠人精神篇2

敬业精神是对一个人从事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不爱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在职场中属于“出工不出力”混工钱过日子的人。他们工作似乎全是为了老板,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岗位上工作所能体现的价值。不在乎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工作成果的结果和质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一个连自己的劳动成果都不在乎不珍惜的人,自然更不会在乎和珍惜他人和团队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人在职场中,常常抱怨待遇低,老板不赏识自己的才华,怨天尤人甚而成为“锅中老鼠屎”、团队的害群马……还茫然不自知不自警,也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去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这是当前职场中一小部分人所患的一种十分可怕的“抱怨病”。这样的人不知道从今天得之不易的工作岗位上务实勤奋、努力工作而提升自我,却常常在抱怨中一次又一次地在明天重新走上找工作的漫漫长路,复又在一个新的公司岗位上感受不如意,陷入下一个失意离职的恶性循环。

时光不会在循环中延长,数年过去,转头回望,才发现数年来自己竟一无所成,先前同一个线上起跑的同学同事已经跑在遥遥的前方,不禁又是人生失意感顿然而生,一番哀叹。可怕的并不是哀叹年华蹉跎,亡羊补牢犹未晚,真正可怕的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人生竟如此在一声一声的哀叹中蹉跎到满头华发。

知名主持人汪涵在《有味》“木盆盛满漂流声”一文中,讲了靖港保健街上老木匠于爹的故事,于爹有很好的木匠手艺,且专做木盆木桶,别的他也不会。在小街上别的木匠都抛弃本行外出打工赚钱的洪流中,于爹依然艰难地坚守自己的手工木匠活,热爱自己的木匠活。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今天人们在追求自然环保的风尚中,于爹的木匠铺子重又恢复生机,但是于爹依然只靠自己的一双手做为数不多的木盆,一如困难时期。多少年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于爹依然如故,依然是那个视做木盆如艺术品的于爹,并会在慵懒的太阳底下一觉睡到半下午十分会享受生活的于爹……这样的于爹深深地打动了汪涵且感叹,“如果我有两条命,我一定拿一条做一个快乐的木匠”,说到不如做到,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汪涵真就赖在于爹的木匠铺子里跟于爹学起了做木盆,当起了快乐木匠。

这个美妙又好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抛开一切声与名,忘掉工作生活的烦恼哪怕只有短暂一时,躲进一个古老的街巷,睡觉到自然醒,在透过重重屋檐照下的半明半暗的光影里做一个快乐的木匠,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适逢李强老师“说职业化员工”最后两课有关敬业精神的阐述,于爹对木匠活的热爱不正是对敬业精神最鲜活最生动的注解么?敬业造就专业,无论是公司中那些我所崇敬的专业人士,还是身居陋巷的于爹,他们的职业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需要正视的重要问题是,于爹做木匠的职业精神来源于木匠活能让他获得快乐,而工作的快乐多数来自于兴趣。现实情况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兴趣所在的工作,公司聘用你不是因为对你的兴趣感兴趣,而是取决于你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对一个追求职业化的员工而言,正确自我认知自我定位,正确处理兴趣点和岗位工作是走向成熟的必备素质。

木工匠人精神篇3

工匠精神这个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被认为是一个重大信号。在许多人看来,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

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讲,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C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中国自古以来似乎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还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工匠精神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古时,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维的影响,读圣贤书被认为是正途,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现在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做老板、成为大明星,热衷于创新创业,对工匠则不屑一顾。当下中国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理解,从知识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都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一位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专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德国制造”成功的背后,有着庞大的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作为动力支撑。而谈及工匠精神,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瑞士手表。手表作为一种高精密的器物,完全是由手工制作完成。而瑞士手表之所以名扬世界,就是因为精准、精确,工艺细致入微,工匠精神在此呈现得淋漓尽致。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企业界,目前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更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与企业精神中的诚信、担当、创新和坚持,都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

木工匠人精神篇4

关键词:幼儿园;“工匠精神”;泥工活动

一、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工匠精神”的优势

(1)丰富的泥工活动场所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物质保障。幼儿园内设置了 “沭河泥韵”活动区、“塑泥吧”及“沭河泥韵”展示墙三个泥工操作区域,设立了碎泥区、筛泥区、泡泥区、踩泥区、泼泥区、戏泥区、工具区,供幼儿进行加工。“塑泥吧”供幼儿成型塑造,有转盘、拉坯机;“沭河泥韵”展示墙展示获奖作品、亲子作品、民俗泥工作品、大师作品等。

(2)多彩的泥工活动内容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了机会。区域活动内容有碎泥、筛泥、泡泥、踩泥、和泥、泼泥、玩泥,利用和好的泥进行塑形,制作泥工作品。比如,碎泥和筛泥原本是老师们帮忙做的,但是在带领孩子们参观农家乐之后,发现好多幼儿对石臼打稻谷很感兴趣。幼儿园经过研讨,发动家长从农家回收石臼,把石臼头改为脚踩、手压杠杆,这样孩子们可以轻松地翘起木桩头,打碎结块的泥巴,完成碎泥。在这一过程,孩子们要不怕累、不怕脏,还要进行小组合作。热火朝天的场景让旁人看了之后也跃跃欲试。

(3)泥工活动既锻炼幼儿技能,又提升精神理论层面。从最初孩子们在老园泥土操场上“摔钢炮”“弹泥弹”到新园专设“沭河泥韵”活动区,活动场景、种类、工具等内容丰富很多,技能上有提高,但没有上升到高度。所以利用泥工活佣杂锥“工匠精神”进行培养和锻炼,也是我们幼儿园泥工活动从技能向精神理论层面发展的一大提升。

二、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方法

(1)实地感受,发现“工匠精神”。如何让孩子感受“工匠精神”?在一次踏青活动中,沭河边上的农家风情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对农家生活、农耕、劳作充满好奇。利用农作物收割(割庄稼、打庄稼、晒庄稼、扬场)时机,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农户们收割、播种的过程,还到锻造厂观看锻造师们制作铁锅、铁铲、铁链的工序。看着铁匠师傅汗流浃背反复锻造产品及出炉后的情景,孩子们表露出喜悦之情;参观花圃,看着花匠们打造花畦时,孩子们议论纷纷:“爷爷的花畦好看,我们的花畦像蚯蚓一样。回去我们也要做和爷爷一样的花畦……”孩子们被工匠们专注、敬业、坚持的精神感动。

(2)观看工匠们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我发动孩子自己动手寻宝,并开办一次“寻宝展”。孩子们则负责介绍自己寻来的宝物。很多幼儿不仅说出了宝物名称,还说明了宝物制作过程。这些精益求精的作品给孩子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3)动手实践,体验匠人们的“工匠精神”。幼儿利用搜集来的石磨盘、筛子、木锨、木槌、石臼等生活物品对泥进行粗加工,经过碎、筛、泡、踩、和泥等环节加工后的沭河泥出现在“塑泥吧”中,孩子们动手操作再现生活场景。在操作中,孩子们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在操作中,孩子们得到发展、锻炼。

(4)荣誉评价,巩固“工匠精神”。除了对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在游戏中我们还注意对幼儿专注、细致、坚持、忍耐、吃苦等精神的培养。我们把技能高超的孩子任命为“师傅”并允许他们带“徒弟”,技能提高的“徒弟”可以出师升任为“师傅”。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傅变多,孩子的技能也得到提高。

三、在泥工活动中收获的“工匠精神”

(1)培养有序、 专注 、坚持、合作的精神。在“沭河泥韵”活动区,泥的加工要经过碎、筛、泡、踩、和泥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但是必须有序、相互配合。孩子们开始时总是因为配合不顺产生窝(停)工现象,矛盾频发,这也锻炼了孩子处理矛盾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合作的意识。

(2)培养认真、吃苦、耐心、细致的精神。在游戏中孩子们养成了做事坚持、有耐心的精神。在筛土的环节,有的男孩喜欢把筛子举得很高,这样筛出来泥就会扬到别人身上,在大家反对几次之后,就知道要遵守游戏规则。

(3)培养创造、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泼泥区”“玩泥区”“塑泥吧”内,幼儿根据泼出的泥浆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泥条和泥浆进行塑形,塑造活动场景和人物造型,乐此不疲,力求完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木工匠人精神篇5

每天太阳初升,他们就穿着迷彩服和黄胶鞋来了。来后先依次上卫生间洗脸漱口、方便方便,再一起蹲在墙角吧嗒吧嗒地抽烟。烟雾缭绕中,他们悠然自得。抽完烟,才自然分开,各忙各的事去。

“幸福的花儿竞相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不一会,房间里响起悦耳的歌声,是瓦匠蹲在地上,一边小心镶嵌地面砖,一边情不自禁吟唱的。漆匠被深深感染了,也一边扬起刷子,在墙面利索地刷着墙漆,一边用嘴当笛,兴致勃勃地吹奏《牧羊曲》。不仅没有走调,似乎还很动听。“停一停,停一停!”木匠不想被遗忘,也一边乒乒乓乓地钉着房顶的装饰条,一边迫不及待地叫嚷道,“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咽了一下口水,木匠赶紧说,“汉剧团有个女演员,近50岁了,晚上常去一家歌舞厅跳舞。有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不知怎的成了她的舞伴。跳来跳去,眉目传情,小伙子竟爱上了女演员!”“真的?”漆匠的刷子在漆桶里浸了一下。“真的!”木匠又抡起钉锤钉进了一枚钉子。“后来啊,”木匠说,“他们还手牵手登门拜访小伙子的父母呢!可惜第一次,门槛还没迈进,小伙子的父母就愤怒地扬起扫帚和拖把……”“啧啧,有趣!”瓦匠瞄着地面砖说。“是啊,”木匠得意起来,“只是棒打鸳鸯不散,小伙子和女演员硬是做了夫妻,感情还蛮好呢!”“当真?”瓦匠和漆匠几乎异口同声。“骗你们是狗!”木匠赌咒发誓道。接着就举例说:“每天早晨,女演员都会像母亲心疼儿子似的,端给小伙子两个金灿灿、热腾腾的荷包蛋,看着小伙子狼吞虎咽呢!”“哎哎哎!”瓦匠和漆匠的口水就快流出来……

房子里满是飞扬的灰尘、刺鼻的墙漆味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我偶尔进去一下都难受得要逃跑,他们却整天乐在其中。天天在歌声、哨声和嬉笑声中不知疲倦地忙活。我问他们干吗这样快乐?回答干脆简单:“老板请咱做工,咱能赚钱呗!”我担心如此下去,房子装修质量不保。他们拍着胸脯说:“老板尽管放心,我们不是只做一家生意就‘金盆洗手’的!一快乐精神就好,精神一好做事有劲,做工质量就更高。”“真是这样?”“不骗老板,装修完了请老板验收,老板不满意我们不要钱!”“好,一言为定!”“一言为定!”

装修完毕,我请内行朋友验收质量。验收后,朋友点头伸出大拇指,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才终于落地。真没料到,他们要价不高、干活又快、质量也优。激动之余,我要请他们上红松酒店吃晚饭。“真的?”他们欣喜若狂,“老板好人好报。我们回家一趟立马就去。”“还要回家?”“是啊!”

一个小时后,他们西装笔挺、领带飘飘、皮鞋贼亮、脚下生风、精神抖擞地跨进酒店。“迷彩服和黄胶鞋都脱了?还洗头洗澡梳妆打扮了一番?”我眼前一亮,惊问。“那当然,老板给足了咱面子,咱也要充分尊重老板,让老板光彩是不?”我笑,心头为之一震。

饭桌上,因为彼此信任,谈得十分投机。喝罢一瓶红酒,我就弄清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瓦匠:家住城郊的乡下,儿子读高中,成绩不错。为让妻子安心做家庭主妇,他不让妻子干农活,累死累活硬是养着妻儿两个。

漆匠:屋漏偏遭连阴雨。下岗后,尚有几分姿色的老婆跟一大款跑了,还狠心把正在读初中的女儿扔给他管。

木匠:家里有老父老母病恹恹的,外面有老婆患宫颈癌在住院救治。没有丁点外来援助,他已欠下一屁股债!

木工匠人精神篇6

关键词 工匠精神;图书出版;青少年科普图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8-0080-03

1 工匠精神的定义

国务院总理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一词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今的媒体上,成为时代热词。那么,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打开百度百科,输入“工匠精神”,出来如下定义:“工匠精神,是指工匠ψ约旱牟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解析这句话,发现离不开3个关键词:产品,完美,精神理念。

根据这3个关键词就差不多可以得出对“工匠精神”的基本理解:一是对待产品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二是以追求完美和极致为目标,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三是秉持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理念,专业、敬业,并且有自己的原则贯注到产品中。

2 出版业更需要工匠精神

出版业滥觞于中国,中国早在五代时就有刻印板、镂板,宋代有开板、刻板、雕版,没有古代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来传播知识和经验,进而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世界文明还不知道要在黑暗中艰难摸索多少个日日夜夜。正是中国古代先人们焚膏继晷、筚路蓝缕地用早期的雕版印刷术将知识传薪播火,人类文明才能日积月累至今日之繁盛璀璨。可见,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出版业的贡献。

古代的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是印书的过程,具体方法是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印刷成功了。[ 1 ]如此繁难艰苦的做工,如遇卷帙浩繁之著作,其中工程之浩大,需要的花费的功夫之多可以想见,每思及此,都会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溢满心胸:没有极致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倾注,哪有我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薪继火传!

唐代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制品。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此经构图繁简得当,人物表情生动,刀法纯熟细腻,线条圆润流畅。通卷文字秀美、唐楷风格浓郁,刀法洗练,墨色均匀。手展此卷,不能不为唐代雕版印刷术技艺之高超所倾倒,我想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魅力,可以传承百世而不朽。

我们现在身处光电之时代,思想付诸文字之法便捷,在电脑前敲敲打打,所思所想马上便能转化为所得,需要在纸张上呈现的时候则只要轻轻点击一下打印键。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遭遇到的是草率的对待,在寻求出版的书稿空前增多、图书品种空前多样、出版业空前繁荣的背后,出版业面临的却是图书利润的年年下滑,图书的出品质量走下坡路的窘境,出版的工匠精神似乎正日益离我们远去。

现在的图书市场,可谓是浮躁之风盛行。一边是学术风气败坏,不认真做学问,从网上搜搜,从别的书上抄抄,七拼八凑一本书就出来了,而有独家见解的出版物寥若晨星,就是有也是被一众低劣出版物湮没至不见;另一边出版风气也是急功近利,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现象严重,一个种类的图书只要市场上走俏,山寨与仿制品一下就出来了,一拥而上,生怕晚了就会错失到嘴的肥肉。

笔者是做青少年出版的,看过很多起一哄而上的出版现象: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十万个为什么》,去年填色书又异军突起,一本《秘密花园》的火爆引来众多的填色书跟风出版,致使填色书市场迅速饱和,然而好景不长,仅一年的时间填色书热潮就消退,很多后来出版的填色书卖不出去,在仓库里堆积如山,最后只好退回厂里化浆造纸,造成巨大浪费。真是“眼见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如何在出版领域减少急功近利、重复出版之弊端,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有思想的出版人当有自己的思考。

3 用工匠精神做好青少年科普出版

青少年出版是出书给孩子看的,少年时代养成的价值理念和汲取的精神营养就好像内在的、埋藏于我们生命根部的种子,终将影响个体的发展方向,因此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丝毫马虎不得。要做好这块领域,必须端正青少年出版的目的:是只看经济效益,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同样,一本坏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青少年出版从业者需要有自己的责任担当,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神圣使命,必须坚持一个高的精神标准。这个标准,形象地说,应该是能为青少年提供正价值、正能量,应该始终具有向上、向美、向善的力量。[ 2 ]

工匠精神之于青少年科普出版领域,第一要坚定的就是出版人的职业操守:做优秀的青少年科普出版物;做少年儿童启蒙、成长的良师益友;出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好书,不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坏书;对低俗、暴力、恐怖、色情等有害的不良出版物要坚决抵制,这是青少年图书出版的底线。

青少年图书在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优良品质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青少年类图书,都有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这一点体现在科普类图书上,就是负有宣传科学自然观、反对愚昧和专制的责任。[ 3 ]比如一本科普书讲述自然知识的同时,必然同时会揭露迷信的危害、厘清模糊的认识,这是工匠精神体现在青少年科普图书出版上的又一重要特点。

第二,要运用工匠精神,严谨、一丝不苟地把青少年科普图书市场的情况了解到位,才能策划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图书产品。现在很多图书编辑了解市场的渠道就是坐在办公室看看各大网络书店的童书销售排行榜,或者去开卷市场分析系统调取一下相关数据就草草了事,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市场调查的工匠精神,要求每个编辑要真正下到图书卖场去与营销人员接触,了解第一手的市场行情与规律;要跟孩子们进行直接的交流,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想了解什么,欢迎怎样的形式;要与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了解他们希望让孩子看到什么,特别是老师,他们很多都是教育专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最了解什么样的科普书对孩子的学习最有帮助。唯有这样,才能做出让孩子们喜闻乐见,让老师与家长欣然接受,让市场青睐的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图书产品。

笔者曾策划、组稿、编辑过一套青少年版趣味经典科普读物《大眼睛球球科普》,这套书是世界经典科学/科普读物的集合,里面既有像《物种起源》这样的人类进步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有像《昆虫记》《自然史》这样脍炙人口的科普文学作品,还有像《趣味地球化学》《趣味物理学》《趣味数学》这样专门面向青少年写作的科普读物,更有像“希利尔趣味世界历史、世界地理、艺术史”这样的经典人文素养读本。当时研究开发这套图书的时候,读者曾对市场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向图书卖场的销售员请教,与书店里看书的小朋友交流,还向家里的小孩子问询过他们爱看什么样的书。经过这些前期工作,套书入选书目渐渐确定,雏形开始在脑中浮现。后来经过大量的对市场同类型图书的调查分析,最终确定了这套书的书态、呈现方式以及营销计划。经过这样缜密的先期调查分析做出来的图书,上市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像《物种起源》在当当近200种同名图书中综合排名进入前三甲,希利尔三本书也是越销越好,有两本进入图书销售排行榜。不仅如此,这套书中的六个品种被选中进入“教育部2016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要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好青少年科普图书的编校质量关。青少年图书是做给孩子们看的,如果让他们接受到错误的信息,往小了说是传播错误的信息和知识,往大了说是误人子弟,给人类的文明传承抹黑。图书产品质量是出版的生命线,很难想象一本错漏百出,错字连篇的图书能对青少年起到良好的影响示范作用。要认真审读图书中的每个细节,包括每个知识点的正误;要追求完美和极致,仔细推敲并与作者沟通如何把图书内容做到最好;要花费时间精力,把病句别字减少到最低限度;要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比如,设置最恰当的栏目,选择最好的图片,设计让孩子最喜闻乐见的版式……总之,细节决定成败,把99%提高到99.99%才是工匠的态度。

前不久某知名视频节目就毫不留情地曝光了某知名大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科普《常见动物识别图鉴》一书错漏百出的情况。这本书在扉页里面介绍自己“已策划出版数百部科普图书,长期致力于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却在内文的图片中将龙眼鸡误为象鼻虫,将松鼠猴误为金丝猴;另外,书中还出现了蝴蝶鱼的分布水域“在水族馆中”,海象的图片居然是一只长着象牙与大象鼻子的怪鱼(纯属搞怪图片)的乌龙。这个节目对这本书和出版者极尽挖苦讽刺,给出版社形象和声誉带来巨大的影响,教训非常深刻。

第四,要把好图书印制关。必须确保每本图书的印装质量,对成品图书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认可。无论是使用的纸张、油墨还是印刷的机器和装订流程,都要力求做到最好。

虽然图书的印装是在印厂进行的,但图书的责任编辑不能因此就觉得可以放手不管。图书最终品相的优劣靠的就是印厂的印装质量,有责任心、有工匠情怀的责编是不会放任这一关键的过程的。像笔者,每一部倾注心血编出来的书,都会亲自下厂盯,从纸张检验到油墨采购,从印厂的选择到颜色的调节,事无巨细皆职责。这心情如同看着一个经过十月怀胎的婴儿将诞,那份小心与喜悦只有当事者才有体会。

第五,用工匠精神做好图书营销,要做到耐心,专注,不断提升后续服务质量。

我国出版图书总印数2014年就达到了81.9亿册的天量,用多如繁星,汗牛充栋来形容图书的品种之多一点也不为过。原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早已过时,再好的图书也要努力开拓销售市场,做好营销工作。

工匠精神用到图书营销上,就是要从细节上把握销售过程。比如要重视倾听读者意见,注意读者评论,不断提升图书售后服务工作;布置好图书卖场,塑造店堂品牌形象;做好图书展销会、签售会与读者交流会的会场布置,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做好微信公众号、微博公号的信息推送,构建通畅的编读沟通渠道等。

第六,专业、敬业,用工匠精神打造青少年科普出版最优质的产品,做出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湖南科技社。该社的科普图书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垄断力。该社出版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世界是平的》等一批畅销科普图书早已闻名市场。渐成规模后,湖南科技社运用工匠精神对科普品牌图书进行了集约化打造,强调围绕爱因斯坦、费曼、霍金等著名科学家的理论,进一步做深做透,推出了多种资源独占性的青少年科普图书。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系列,还有以《它们》《恐龙秘史》为代表的恐龙科普图书销量也都高达几千万册,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畅销书,成为行业难以匹敌的卓越存在。

4 结论:工匠精神是出版回归正轨的必然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出版人心中,每一个出版单位身上。一段时期以来,出版业由于改制、上市、扩容、多管齐下等导致一度缺乏对精品的坚持、对质量的督促,使工匠精神渐渐远离。工匠精神的缺失让精品出版之路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当下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出版企业生存、发展回归正轨的必经之路,也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第六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78-180.

木工匠人精神篇7

其实,一些与“斧头”密切相关的人物或事物,还有丰富的含义:

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盾)戚(斧),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里的刑天,是炎帝的旧臣,炎帝被黄帝后,刑天左手握着长方形的盾牌,右手拿着一柄闪光的大斧,一直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眼睛,把肚脐当嘴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在文中,陶渊明赞扬了刑天虽然失败、仍然战斗不已的形象。刑天舞干戚,也就象征了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炉火纯青的代言形象。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手工业工匠和杰出发明家。相传他发明了锯、刨、钻、铲、墨斗、曲尺、石磨等,用斧头创制了威力较大的攻城器械云梯,凭斧头制作了可以在天空飞上三天三夜的木鸢,因而他一直被土木工匠们视为“祖师”,成了“专家、行家、能工巧匠”的代名词,“鲁班之斧”也就成了炉火纯青的象征,敢于挑战鲁班权威的人,也就留下了“班门弄斧”的笑柄。反过来,也有人用“班门弄斧”表示自谦。唐代柳宗元在《王氏伯仲唱和诗序》中曾自谦说:“操斧于班、郢(楚国郢都另一著名工匠)之门,欺强颜耳。”

木工匠人精神篇8

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来源于

信仰的力量

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天坛、希腊的神庙、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东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都深深影响了建筑艺术,建筑成为彰显这种信仰力量的载体。以古埃及的金字塔为例,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们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在《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拉”是古埃及的太阳神,是古埃及神话中最重要的神,角锥体形式的金字塔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也是为法老死后搭建上天的天梯。建筑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共同体,无论多么令人慨叹的艺术构思,最终也离不开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建于公元前2670年的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的230万块巨石组成,以51度的倾角向上修筑而成,其底部四边几乎是正北、正南、正东和正西,误差小于1度。这种建筑的奇迹诞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很难想象在一个还是“刀耕火种”的年代,在命如蝼蚁的数十万奴隶肩抬背扛中,历经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它仍然如同丰碑一样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一座文明的丰碑,建筑艺术与工匠技艺的完美融合,穿越尘封已久的历史,诉说着曾经的信仰与尊严。它也是一座野蛮的丰碑,熄灭了多少生命的灯火才点亮这部几千年的传奇,在时光的流转中回响着多少工匠沉默的呐喊,“工匠精神”与信仰同样不朽!

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根植于

文化的传承

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艺术是文化最鲜明、最深刻、最长久、最直观的体现。北宋张载的一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从历朝历代“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皇家建筑,到官商世家“深邃富丽、层楼叠榭”的深宅大院,再到“古朴质雅、青砖灰瓦”的普通民居,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自然环境默契相合,于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既是对自然美学理想的追求,更是对“天人合一”哲学的实践。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的多种外在形态和形式综合显现出来的,独具匠心的格局来自于“工匠精神”的精雕细刻,这种“工匠精神”来自于文化的传承。从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来看,早在先秦时期手工业的专业细密化、技术规范化、工艺科学化程度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考工记》不仅提出了当时建筑业中惯用的长度单位:几、筵、寻、步、轨,而且也在字里行间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特别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断,饱含着早期辩证唯物主义的萌芽,是对“工匠精神”的深刻思考。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都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一脉相承,厚积薄发,在文化的传承中沉淀与结晶,拂去尘埃都能找到其来时的路径。

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诠释着

价值的尺度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一书中提出了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这部世界上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清晰地提出了建筑的价值尺度。建筑是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一个称得上建筑艺术精品的建筑物,其实用价值是第一位的,要能够满足人们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建筑通过其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的结合,在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和空间、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渲染中,将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融为一体。建筑是“凝固的音符、空间的艺术”,也是一份“鲜活的记忆、无声的传递”,一件件传世的建筑精品都是一本本“不会说话的工艺教材”。建于公元1056年的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卯榫结合、刚柔相济,结构科学合理,这种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减震作用,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但是,这座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齐名的“世界奇塔”,修建者与众多工匠的名字均无处查考,只留下了这份让无数后人敬仰的匠心与技艺,在寂静的伫立中彰显着工匠精神的价值尺度。

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体现着

责任的坚守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淘漉才能洋溢出建筑艺术和工匠精神之美。一座座“昙花一现”的短命建筑,一个个“桥塌塌”“楼垮垮”“路脆脆”的“豆腐渣”工程,与“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更多地应该探究的是“行业良知”和“职业道德”。质量是建筑的生命,没有质量的建筑就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当每一个雨季“下水道都在拷问着城市良心”的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建于公元595年的赵州桥,这座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侵蚀和地震战乱的考验而安然无恙。这1 400多年的巍然挺立,挺立的是建造者的良心,挺立的是一部“石头的史书”。工匠精神来自责任的坚守,这种坚守仅仅有良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有严密的制度。公元前620年前后编成的重要典籍《礼记》中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这种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的制度,以实名制的方式推行了质量责任管理,300多年后的秦国将“物勒工名”制度广泛运用于生产活动中,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沿用不辍。在明代几乎发展到了极致,以明南京城墙的城砖为例,每一块砖均铭记了出产该砖的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各级责任人的名字,经历层层的严格验收,即使能蒙混过关,但砌入墙体若干年后发生质量问题,仍要受到严格处罚。这种苛酷的制度,一定意义上是“工匠精神”的强制性播种。

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折射着

社会的温度

建筑艺术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体现,“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冰冷的木石砖瓦中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温度。从中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对比来看,中国文化注重道德和艺术,体现着儒家文化和人伦秩序,讲究“五行八卦”和“中正仁和”,文化的包容性使每一种外来文化最终被同化和吸收,只是在局部融汇了本民族的特色,建筑风格基本趋于统一。西方文化重视科学与宗教,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非常显著,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显示出对自然的征服和神权的敬畏。这种建筑风格上的差别,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同时也反映了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社会主流思想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在对待工匠态度上的天壤之别。西方的工匠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拥有自己独立、自由的权利,敢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敢于在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去思考,敢于在争执中坚持自己的专业水准和职业尊严。但是,中国的工匠可没有西方工匠幸运,漫长的封建社会史就是工匠群体的血泪苦难史,不仅要成年累月地从事繁重劳动,在皮鞭、枷锁下贡献着自己的聪慧卓识,还要编入“匠籍”、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被迫买断自己与子孙后代的人生命运。从冰冷刺骨的社会温度,到灿如星辰的建筑瑰宝,中国的“工匠精神”在苦痛中生、在苦难中长,在苦厄中手手相传、生生不息,也正是如此,“工匠精神”始终带着那么一股苦涩的味道,在食苦如饴的坚韧、苦尽甘来的期盼中历久弥新。

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绽放着

木工匠人精神篇9

关键词:木雕艺术;艺术精神;当代艺术

一、中国木雕的历史

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西方的绘画脱胎于雕刻,古希腊的雕刻决定了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观念。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就已出现木雕鱼,秦汉时期木雕工艺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批从事“审美创作”的匠人,开始从传统工匠中脱离出来从而置使了木雕工艺的艺术化,但木雕工艺并没有因为它的“艺术化”而脱离实用性的要求,经唐宋至明清木雕工艺逐步完善,作品也日趋完美。木雕工艺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分为装饰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礼祭等不同行业方向。秦汉时,木雕工艺在继承春秋时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自唐宋期起木雕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亭台楼阁,庙宇以及民居装饰中;至宋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木雕工艺发展受到南方影响,无论是在建筑外观还是细部装饰上都深深地印上了南方温婉,细柔的烙印,出现了重楼飞阁。北宋晚期《营造法则》的出现,雕刻的工艺有了系统化的标准。木雕工艺在明清达到高峰。雕刻木俑不单作为殉葬品也随着戏剧的发展被塑造成了活动的木偶。而在现在大多的木雕建筑都被钢筋混凝土代替,虽然木雕装饰的实用价值再减退但它的装饰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却在与日俱增。

二、中国木雕装饰艺术特点

1、中国木雕的艺术特点

中国木雕具有以下艺术特点:①取材方便。除坏掉的树木和非常松软的木材之外,大部分木材都可以用于木雕艺术中。②非常容易加工。一般的木制工具和雕刻用的刻刀即可,不需要特殊工具。③可展现得题材很多。人物、飞、禽、走、兽等无论是抽象,形象或者意象都是可以。④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浮雕、圆雕、镂空雕、双面雕等均可。⑤实用性强。除纯粹的木雕工艺品,还可对木制家具、驻台、门窗,梁柱装饰雕刻。⑥成本相对比较低。

2、古代木雕装饰工艺的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同时具备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在古代漫长的小农经济结构里,传统的木雕工艺在被匠人“艺术化”之前是工匠赖以谋生的艺术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提高,传统的木雕工艺在市场的要求下,使一部分匠人不再只注重技术精湛也开始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木雕工艺开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逐步的艺术化,木雕开始展现出它珍贵的人文价值。木雕装饰艺术品与其他各种装饰艺术品一样,都是因为人类的文明开始产生而开始产生的,只是一开始是人类觉察不到的一种不自觉地行为,直到人们有了美丑观念,木雕才逐渐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许多匠人开始借木雕表达审美理念作品并且注重作品的独立性、工艺性,使作品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审美倾向。这些木雕作品中大多都体现着儒家思想。大多匠人用隐喻含蓄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美好期许寄于木雕作品中并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例如,孝有《二十四孝》,忠有《岳母刺字》,耕读仕进的有《状元及第》。

三、木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1、当代木雕艺术的特点

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兴起于90年代,木雕作为古老的艺术,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它属于某一社会经济制度所反映的的上层建筑,新中国的木雕艺术也在随着上层建筑的变革和探索变化发展着,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当代木雕艺术也随着城市化的出现逐渐稳定兴盛。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国内的洗礼和自西方文艺复兴后,整个世界艺术西方化的趋势导致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深深的烙上西方的烙印。这是历史合力的结果,无论里面惨杂了多少的欢喜和无奈。相对于其他雕塑而言,木雕一定算得上是传统工艺上的艺术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当代艺术中的木雕作品,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汲取了一些西方和非洲的木雕艺术工艺。即保留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把优秀的工艺传承下去,又大胆创新,让传统木雕现代化,不仅加强了木雕的家装实用性更发展了它的装饰性和艺术性,使人眼前一亮。

2、现代木雕艺术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的木质雕塑虽经历了荣枯兴衰,浮沉流变但也真实的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木雕仅是具有装饰价值更重要是它所承载的思想性。在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下,一些独具想法的艺术家把传统的木雕装饰艺术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将自身的想法赋予到创作作品上既能体现创作灵魂又能体现传统文化。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最适合表现的题材,木雕由于其实体性的特征,由于材料自身的静态性,在艺术题材的表现范围上有很大的艺术局限性但可视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也决定了它可以更好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例如,意大利艺术家Broun的人体木雕作品用细腻柔和的线条将人物刻画的简单干净,尤其是眼神部分的刻画,低垂的双目,反思的眼神。作品的意义完全在于每位观者与作品的眼神交流后所领悟的自身意义。所以说,雕塑的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在于雕塑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更在于每一座雕塑背后所反映的文化思考。杨茂源的雕塑作品《lookinside》,通过打磨,抛光棱角,将原形做了圆滑的修改。以圆滑代替棱角,打破了欧洲以圆为美的艺术观念,利用中国哲学对和谐美的观念提出了对于单纯的复制西方雕塑艺术的反抗。不同的木材蕴含着不同的个性,我们要感受不同的木质内在,雕刻要做的是不能仅仅只是雕刻雕刻而是要巧妙地把那些隐藏在树皮里的肉感展现出来,要通过感受再用雕刀将木头本身的艺术性发挥出来。王克平的每一件木雕无论是《沉默》,《万万岁》还是《偶像》有包含他自己情绪思想,都在强调文化以及思想性的重要性。艺术品的的优劣不在于艺术技艺的精湛,也不在于工艺的精美,而是作品本身所要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引起大众的共鸣。木雕艺术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表征和符号,它应当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公共艺术中来诠释木雕工艺千年来的艺术文化。我们不能因为世界的趋向而放弃民族的文化,一味盲目的追随时代潮流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时代潮流中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应该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迸发出来新的灵魂与文化韵味,使传统艺术现代化,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

作者:潘笑靓 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木工匠人精神篇10

当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老木匠身边,他不仅告诉了老木匠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且告诉老木匠:“你说得对,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老木匠说:“对不起,小木偶。都是我害了你呀!对了,你的红背包不是被小红狐抢走了吗?我再给你买一个吧。”老木匠说完,转身走出了屋子。小木偶连忙说:“不用了。”“为什么呢?”老木匠问道。“因为我想自己赚钱,并且把赚来的钱拿来学习,学点本领。”老木匠听后,连忙点头。

小木偶和老木匠分手后,他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他在餐厅里打过工,在火车上、轮船上也工作过,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深夜,小木偶在自己租的小房子里,开了那盏小小的台灯,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张一张地数钱:“100元、200元、300元、400元······6万元。这些钱已经够我用了,我明天我到超市里买一个崭新的红背包去学习,噢,对了,还得把这房子退了。”

明天一早,小木偶把房子退了,也买了崭新的背包。他背着包,精神抖擞地走向学校,“我要开始我的学习生涯了······”小木偶兴奋地叫着。许多年之后,小木偶学到了许多东西,已经成为了一个医生,可以给病人治病了。小木偶非常想念老木匠,于是他匆匆忙忙背起红背包和药箱,带起那些剩余的钱跑回老木匠身边。

在回家的时候,小木偶遇到了一位老婆婆,她可能吃了一些不卫生的东西,所以肚子疼,只见老婆婆捂着肚子,很痛苦的样子。小木偶关切地问:“老婆婆,您怎么了?”老婆婆痛苦地说:“我肚子痛很厉害。”老婆婆看到了小木偶背着的药箱,“你是医生吧,快帮帮我吧。”小木偶从药箱里拿出一些药,喂老婆婆吃。老婆婆吃药后,恢复了健康。“谢谢你。”“不用谢。”;老婆婆一抬头,认出了小木偶:“你就是那个撒谎的小木头人!”小木偶解释说:“老婆婆,那是因为老木匠只是给了一种表情我——笑,所以那时,我就只有笑着说,而不会哭。”“对不起,小木偶,是我冤枉了你。”“没关系。”

小木偶一蹦一跳地回到了老木匠的身边,老木匠的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小木偶扑向了老木匠的怀抱:“我做了医生,治好了一个老婆婆,我真幸福。”老木匠看着小木偶,:“我真替你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