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手工雕刻技术十篇

时间:2023-11-21 18:13:57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1

关键词:木雕;技法;题材

木雕——即利用锋利的刀具对木材进行手工操作而成的艺术,即是以手工雕、刻、凿木材,以此法制作成或装饰过的浮雕形式或立体形式的木器及木质艺术品。木头是有生命的,它是一棵树时拥有生命,雕刻成为艺术品后更是充满了生机。木雕艺术品随着时间、环境、气候、人的灵感与创意而焕发出生命力,从而成就了微妙的重生。

传统的木雕常被定义为“民间工艺”,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精细木工”的工种,即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传统木雕常用的手法有:圆雕、浮雕、镂空雕、上彩等;常用的题材有:佛像、仕女、吉祥寓意、宫殿建筑装饰、家具雕饰等。而木雕文化发展到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蜕变。从手法上来说,木雕在应用了传统工具的基础上,又有效地利用了现代工具,以至于克服了种种技法上的欠缺,增补了多种处理技法,使木雕效果变得异彩纷呈。从题材上,更是日新月异、广纳百川,除了传承了佛像等传统文化的表现内容之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人、事、物皆成为雕刻工作者捕捉的创作素材。由此,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即“现代木雕艺术”。

现代木雕艺术的出现,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及新中国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在争先恐后地舒展情怀,用各自独有的艺术语言向世界阐述着艺术家对新社会的赞赏、喜悦及对未来的憧憬,艺术家用形形的表现手段竭力呐喊,释放心情。在这个开放进步的文化大背景下,现代木雕艺术以其材质环保、赏心悦目的特有性质,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收藏首选。同时,正因为有了市场,木雕继而有了无限的置身空间与归宿。新社会多元化的文化、理念、追求,促进了多元化的收藏期望值,由此催生了多元化的木雕艺术手法及题材。

首先,手法的改革使木雕艺术发展到空前的盛况,诚然,这一点与科技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雕刻工作者借用了现代机械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工具,整合了多种的新技法。也因此出现了“手工制作与机械制作”的争议。在此,我浅谈个人观点,所谓“手工制作”,即是以雕刻者的双手去操作工具而完成的木雕作品;“机械制作”则是以纯机器操作,人们通过电脑技术手段,装上木头让机器自身制作完成的木雕作品。社会上多数人认为,只要有机械参与的制作手法就是“机械制作”,其实不然,在现代木雕艺术当中,手工雕刻工作者与时俱进,跟进现代科学的脚步,所用的工具已显多样化,而不仅仅局限在“凿子”这类传统工具中,雕刻者所利用的现代机械仅仅只能替代或者相似于传统的刀具,只不过是把工具多样化,其结果仍是以手工操作来完成作品。其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完善作品的审美人性化。例如:传统的平刀所凿出的刀痕是平坦光滑的;而利用“电熨斗”加以用“白钢条”磨出的平刀,再以电机的快速转动对木雕进行“削、刮、压”等手法,致使木雕表面肌理既能光滑,且保留有自然带过的痕迹,同时,转折面产生出的“明暗交界线”也显得柔和而不生硬,视觉效果也显得贴近于自然状态;传统手法对人物胡须的处理是先用平刀修整,再利用三角刀“推、敲”的手法进行细痕刻画,最终效果较为整齐有序;而应用“白钢条”磨出的平刀对其加以整理、除去毛糙的木屑,再用尖刀以“写、画”的不规则的处理方法进一步细做,以致于达到最近乎于真实的结构和层次感;传统雕刻山石的技法通常是以平刀和圆刀结合,处理完成后的表面效果是概括、整洁有力,但缺乏丰富的肌理;如今,艺术家利用了装于“高速钻”上的球刀及平刀,运用了“刮、点、写、画”的技法,使完成出的山石表面效果几乎是国画中写意的山峰层层叠叠、现实中的石块凹凹凸凸、粗细有致的肌理效果;“电磨斗”配上平刀和尖刀,运用了“提、拉、写、点”的技法,可表现出毛线的肌理、纹理、毛绒、蓬松的形态等等。现代工具的随意性大、可操作性强,更易于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素材的现实状态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传统的雕刻刀抑或以“清刀”的手法来表现,所谓“清刀”,即是纯粹以平刀和圆刀未经砂纸打磨过而雕刻出光洁优美或带有自然效果的木雕作品,此法乃是最为难以把握的手法之一,须在对表现对象的结构成熟把握和对工具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加以个人情感的表达来完成的一种技术手段。雕刻工作者无论是用传统工具或是现代工具,只要是原创的,是通过作者的双手去雕刻的作品,都称为“手工制作”。总之,工具的革命只不过是一种辅的进步,手法的出新则是各种创意及风格能够表现出异彩纷呈效果的关键。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2

由于受材料来源和加工工艺的局限,红木雕刻工艺至宋代才得以逐步发展。到明代,竹、木、牙、角雕刻工艺空前发展,各类雕刻技法相互融会贯通,作用于红木雕刻工艺,于是红木雕刻工艺不仅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在技艺方面也越来越精致。

红木雕刻工艺主要体现在摆件、文具和家具等方面,作为案头把玩的摆件和文具,较家具而言就显得小多了,于是人们也把这类红木雕刻工艺品称之为“红木小件”。红木摆件常见的案头观赏品主要有仿古类——仿造青铜器各种造型,如尊、盘、炉、盒等;人物类——常见的有佛像、观音,弥勒佛、关公、寿星、和合二仙等;动物类——如牛、鱼、鸡、龟、象、虎等;红木雕刻的文具则与日用相结合,如笔筒、花插、笔架、镇纸、烟具等。

继承传统与创新精神是当前文化艺术界热门的话题,老一辈的艺术家比较重视传统,常哀叹年轻人的“离经叛道”,年轻人常埋怨束缚太多,力求标新立异。中年人处在夹缝之中,易取中庸之道,反对极端。看来各抒己见,都有一定道理。其实传统与创新不是对立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应是在传统合理的继承下的更新,而创新又是传统的演进。

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我们既可看到“常”的因素,也可看到“变”的因素。“常”是传统,“变”是创新,“常”与“变”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融的。“常”中有“变”,“变”中有“常”。例如常规的红木小件雕刻是比较粗放,简洁的,而我想红木结构硬朗,木纹也细致,是否能把红木雕刻做得写实一点、精致一点、耐看一点,所以我在传统的工艺上进行创新,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和摸索形成了如今与众不同的木雕艺术风格,每一件作品都做得精致巧妙,行刀运凿简练洒脱、清晰流畅,疏密有致、栩栩如生,得到社会各界收藏爱好者的收藏与赞许。其中最为被人称道就是我所雕制的富有田园韵味的作品,突显了远离市井喧嚣,多了份田园山水之间的闲情与逸趣。

我在设计红木雕刻图稿时,首先考虑到我国的民族性、艺术性、实用性,作品既要表达主题内容,又要使整个画面完整,还要注意疏密和宾主关系。作为一个工艺美术工作者来说,刀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政治、文学、艺术中的各个门类都要接触,要读点历史书籍,古典文学作品,观看古代人物画,欣赏古代历史戏剧、观摩电影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到古为今用。平时对需要雕刻的对象,如果是树、实物、动物、花鸟鱼虫要经常观看研究,只有这样,设计的画稿和制作的作品,才有血有肉,才有较深的艺术感染力。

红木的刻刀一般比较厚实(中碳钢),因为红木比较硬,道口太薄容易爆裂,为了红木雕刻能达到写实效果,在刀法技巧的处理上,我大胆改革了常规红木雕刻刀具,运用自制的白钢特种新刀具,还应用手枪钻,软轴机在机头的配件上不断有所改革,把钻头做成许多形状,使用方便,就在这种长时间的探索、研究中,写实红木雕刻不知不觉从手工操作进入到半手工操作时代。

在创作中为了获得新的灵感和新的表现方法,我认为必须坚持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如在构思《丰收》题材时,吸收象牙镂空雕的技法,以蟹为主角,蟹从水而出笼展现了丰收的景象,生动地刻画了蟹爬行于粒粒丰硕的稻穗之上秋天正是一年蟹肥之时,也是稻子收获的季节,作品以螃蟹入网和稻穗寓意着人们在秋天获得的丰收。在创作《白菜蝈蝈》《螳螂笔筒》《茶壶蟋蟀》等作品时,碰到最大的难题就是昆虫的小脚容易刻断,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套红木细刻的八字准则,即“三平,三稳,三准,三忌”。三平是心平、气平、脉搏平;三稳是灯光稳、手稳、刀稳;三准是眼准、手准、刀准;三忌是忌烦,忌急,忌躁。我还应用象牙雕刻中的切、磋、凿、创、雕、刻、钻、镂、拼、镶、磨、抛等技巧,以刀,运用自如,既能顺应红木的纹理丝缕,又以细腻的雕刻技巧穷尽万物细微的特征,形神逼肖。既有传统工艺的浓郁文化底蕴,又渗透着现代手法的时尚与洒脱。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3

关键词 木雕设计 中西文化 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1中外木雕文化发展状况

中外木雕历史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中外木雕初具雏形。在旧石器时代,北美印第安人把鱼钩和木竿雕刻在木片、骨头和石头上,尤以木刻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也是类似的木刻、骨刻和石刻。17世纪英国广泛用橡木雕刻。木雕雕刻的方法和风格包括切屑、浮雕雕刻和斯堪称的那维亚圆刻且多用软木和硬木。相传东阳木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朝代技术的演变,木雕工艺迅速提高,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木雕工艺已非常成熟和精湛,在宫殿、楼台、亭阁到殿堂,家具和日常用品等领域广泛使用。许多地方形成了特色的民间木雕流派,其中以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福建的龙眼木雕,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最为著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雕”。

2中外国木雕的艺术特点

国外著名木雕产地较多,如非洲木雕、印尼木雕等,非洲木雕有非洲文化脉搏之称。非洲木雕是十分具有民族传统的木雕,非洲的木雕对于材料的选择十分严格,在制作非洲木雕之前要对材料进行筛选,用料十分讲究。木雕造型简单而粗犷从有着非洲五兽之称的非洲象、犀牛、野牛、狮子和猎豹等动物造型到抽象夸张的人形,各类带着浓郁非洲特色的工艺品,以其硬朗的材质、夸张的色彩和款式,营造出质朴、天然,且带有神秘感觉的异国情调。印尼雕凿还吸纳西式雕刻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风格。

国外木雕多以神话故事人物或相像的虚拟人物作为创作作品,体现了很大的创新性和相像力,追求形式的华美与雕琢,如非洲黑木雕,有浓厚的非洲风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是各流派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以浮雕技法为主。在设计上,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讲究布局丰满,散不松,多不乱,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强的内容。技艺上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出现了壁挂、条屏等艺术性较高的欣赏品。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采用“满花”手法。画面布满纹饰,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黄杨木雕在技法上,除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创作了镶嵌等过种方法。龙眼木雕姿态万状,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古朴、稳重、大方、精美。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让世界为之一叹,但附着现代机器工业生产,传统的东阳木雕面临险境。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木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席位,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凝聚和沉淀了世代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所以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和发展,传承和发扬中西木雕文化对于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中西文化对木雕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木雕更注重写实性,多为宗教主题,作品多以繁杂细腻的艺术手法显示雕刻者的刀法娴熟,产品雕刻细腻,纹路清晰可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且多以“和、福、吉祥”等象征意义的丰富内涵,体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中国木雕表现概念大于形式。在东方木雕文化中,印尼木雕颇为有名,选材为当地的地方木材,质轻细腻坚韧,是印尼木雕特有的产品。印尼木雕大都用质地坚硬、花纹细密的雨树、柚木等木料雕刻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态。印尼木雕艺术在家具雕刻中也得以很大的表现,这种手工雕凿技术不但沿用了印尼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工艺,而且受来到印尼的荷兰雕刻师和英国雕刻师技艺影响,印尼雕凿还吸纳西式雕刻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印尼木雕中你可以看到印度佛教中的佛头,和一些类似佛面的装饰品。又能看到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龙凤雕刻,还有欧洲荷兰的一些小鞋子,文化的交融,给了印尼木雕更独特的艺术象征和赋予了木雕印尼文化艺术。

西方木雕艺术的抽象性,也多于宗教主题相关,体现简约,概括,在朦胧与似是而非的空间中让人有无限的想象,将自然与生态有机的经合,其惟妙惟肖的人物和逼真的造型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西方作品多是描写时代历史,体现每一位木雕家的思想状态,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和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个性的力量。西方木雕表现形式大于内容,他们不重视师承与传统,他们直面自然,真而生活,直抒人生和个性,表现出颠覆存在,重拓自我的天性与个性。

当代中国木雕体现中西木雕文化融合的特点。如徐宝庆创作的黄杨木雕显著特点是“中西融合、古今通用”:他将西方的素描技法、解剖知识和雕刻技巧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互相结合、融和贯通,即继承传统有大胆创新,形成园润明快的雕刻技法,注重以凝重的刀法、立体的方式使木雕作品神形兼备更具表现力。中国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木雕有重要的影响。如张家花园的木雕艺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滇南少数民族地域民族文化,形成其独特的木雕装饰艺术风格。人们把理想生活中的福、禄、寿、喜、财等主题通过木雕装饰艺术延续着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企盼、憧憬及家族兴旺的梦想。张家花园木雕艺术被赋予了神的力量,人的情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企盼融入了木雕装饰艺术中,木雕通过“祥禽瑞兽”传达情感和借物喻志,祈福、祈祥。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宣扬人伦、孝悌、入仕进学的礼制和生存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相互交融,深入人心,“儒”“道”“释”吉祥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联想的积淀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时期祈吉求祥的精神愿望。庄子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也就是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这句话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自古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这些木雕题材涵义就是儒家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内涵,反应出张家花园主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和生活理念,有教化子孙的作用。

由于中西由于文化差异,在木雕文化艺术设计差别也较多,如中国木雕讲究布局丰满,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而且形式多样,浮雕、圆雕、镂空雕、双面雕等都可,注重突出实用性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环境、观念及风俗礼仪等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及现代机器工业生产,传统的东阳木雕面临险境。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而中国木雕传统手工艺的拜师学艺仪式、师徒传艺过程、口诀、禁忌风俗等有关内容的保护相对较难,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保护,可以使许多项目得以传承和获得新的充满活力的发展。通过大师工作室培养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木雕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好途径。

4结论

在中外各类木雕活动中,中西技法融合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样既有利于中外木雕文化发扬与整合,也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同时提高中外木雕设计艺术欣赏水平,唤起人们对于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东阳木雕的世界宣传作好的宣传基础。可为东阳走向世界,树立良好的世界形象提供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友生.木雕制作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01).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4

关键词:木雕价值;原材料;雕工;艺术价值

木雕作品的年代越是久远,它的色泽就越是沉着,越能彰显它的古朴,雕刻技法的丰富和精湛也决定了木雕艺品的价值。我们普遍的认为木雕艺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三点:首先是雕刻工艺的价值,其次是原材料的价值,最后则是木雕艺品的艺术价值。

1 雕刻工艺价值

木雕工艺在民间流传已久,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和地域性的色彩。但无论是哪一个派别,或者说哪一个区域的木雕工艺,都要讲求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因为雕刻技法十分丰富,故在表现不同的对象时,在雕刻的技法上也会有所不同:在雕琢单独的、小型的艺术品,如陈设品或观赏品时多采用圆雕或者版圆雕的工艺技巧进行雕琢;创作一些融入思想意义或是对现实生活写照进行刻画的作品,在雕刻时则要注意虚实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而制作一些专为衬托其他工艺品而服务的木雕装饰,采用浮雕和高浮雕,以简洁的造型为主要方式,用来丰富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价值。

每一件木雕作品,或者说木雕的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木雕艺人智慧的光圈,他们丰富了木头原本苍白的世界,也让艺术的枝桠从原本逝去的木质中散发出艺术的味道。他们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经久不衰的创业、刻苦的劳动精神也是异常难得的,这也是木雕工艺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2 原材料的价值

中国的木雕发展历史已经十分久远,种类繁多,所以应用的木材也是五花八门的,就拿莆田的木雕来说,多是红木材质。红木类的树种分为“五属八类”,包括花梨木类,紫檀木类,红酸枝类等,总共囊括了30多种木材。

黄花梨木纹路多变,如行云流水,既是静和柔,又有变在其中,动静结合于同一抹黄金色泽中,它身上的高贵与典雅相结合,清晰的纹理和淡雅的芳香,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重点;小叶紫檀产自印度,成长速度缓慢,百年也难成好的木材,紫檀的根部还容易空心腐烂,所以有十檀九空的说法。紫檀木若雕刻成作品后,时常把玩就容易形成包浆,具有光泽,其中香气也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渐渐消失;红酸枝也是珍贵的树种之一,多产于东南亚国家,有细密的结构,纹理呈交错状。

原材料赋予的价值是人工无法代替的,它所散发出的芬芳与木材上独特的纹理都是大自然给予的奇迹。这些原木材不易变形、纹理清晰、有淡雅的清香以及稀缺珍贵等特性都为木雕的整体价值提升了不少,因为上述的优点,这些木材被广泛运用于大型的家具与小型的装饰性雕刻中,小件市场如手串、雕刻装饰品还有点缀性的精致装饰品也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而上好的木材不仅有观赏性的价值,同时还具有药用的功效,就如沉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录它的药理功效。

3 木雕的艺术价值

树木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好处,而木雕艺人能回馈给木头的只有根据它的本质特点因材施艺化为艺术,创造出新的艺术价值,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精美的木雕艺术品。

我们常说的木雕艺术品是指那些构思精妙绝伦、富有内涵、能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常态、创作者审美观和雕刻技巧的作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木雕工艺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影响力,一件真正具有品质和艺术内涵的木雕作品出现时,它的艺术价值已经被真实的价值取代,顾客也会忽略了他的价格,而更注重它的本质与价值。木雕中精美的图案,精巧的结构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得木雕的装饰和应用十分广泛,不同的表现手法、丰富的雕刻技法所创作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木雕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的文化,同时也体现出了木雕的艺术价值。

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木雕创作者的情趣与艺术素养,以及木材的天然形态和自然纹理。就比如说作者的作品《观瀑图》,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也喜爱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所以在笔者看见这个纹理细密而垂直的原材料时,就联想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场景,瀑布的水仿佛源自天际处,水潭边上的树木或挺拔、或弯曲,组成一幅娴雅悠然的画面。也是因为木雕丰富的表现手法,才能深入体现作品的文化的内涵,它精细的雕刻或简洁,或粗狂有力,都凸显了作品的自然美与创作者的心灵手巧,这类的作品多是收藏家的心爱之物,无论是用于装饰物件上,还是陶冶情操、美化环境上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木雕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民俗与文化,其中包括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明代就有一叫做高濂的文人在描绘他的书斋布局的文章有写到关于供佛的形状大小,其中材质已经无法考究,但是古代文人对佛像的喜爱已经可见一斑了。中国的佛教在整个文化的价值来说是一枝别具一格的奇葩,自传入中国后,它的兴衰起伏跌宕,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佛教文化在今愈发显得美丽而独具内涵。木雕文化中的佛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材质的限制,让木雕佛像难以保留,所以历经沧桑的寺庙建筑和斑驳的古老佛像都是古人留下的瑰宝,也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而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莆田木雕的古朴精致,东阳的雍容华贵,每一项工艺都十分精巧,图案也异常优美,不同的表现方法却同时在诠释中华的文化与木雕的艺术价值。

木雕艺术相对于木雕技法与原材料来说更是整个木雕创作的点睛之笔,唯有添加了艺术价值才算为木雕注入了灵魂,所刻画的人物的一颦一笑仿佛都活了过来,真正地将木雕价值完整的诠释出来,这一点也是木雕收藏价值最重要的一笔,所以,无论是从市场价值还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去考虑,这原材料价值与工艺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5

紫檀雕刻的工艺技法从明清时期就开始流行,又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形式沿袭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门技法也在不断地被完善,但是,无论环境如何演变,紫檀雕刻技法都始终以手工雕刻作为主要手段,通过一代代人们的创造和提炼的种种精华,使他们的雕刻技术越来越好,不但能够体现民间纯朴的民风,而且更具有自身的哲理性,无论是从技艺流程上,或是从审美角度上透视,紫檀雕刻技术都具有极好的价值,这对于雕刻技术的来说,无非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之宝。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就紫檀雕刻技术来说,开始也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根据我多年再次方面的研究,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紫檀雕刻技术的历史背景

紫檀雕刻技术开始流行于明清时代,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运用雕刻来做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只是把自己的喜欢的一种事物掉了在紫檀上边,没有过于繁琐的修饰,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紫檀雕刻技术逐渐变的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开始涉及一些人文的情感,人们开始借助于景物来流露自己内心的情感,使紫檀雕刻更显得古朴端正,沉着文雅。从史料来看,我国的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1977年在浙江佘桃河姆渡村,曾发掘出大量木器,就有别具特色的木桨、圆雕木鱼等,到了盛唐,木雕艺术的造型已趋完善,特别是佛像、菩萨等,宋元木雕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作品着重以写实为主,突出生动,传神和俊健,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无论从技法上或是造型上,都强调艺术与写实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不同门类和风格的木雕艺术,紫檀雕刻以其独具的纹理和质地,成为民间流传的优质雕刻用材,特别是在苏州地区盛行。

紫檀雕刻技术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紫檀雕刻制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组成部份,虽然他被流传下来,但是人们对于它的雕刻艺术和审美价值都没有完全理解,仅仅是把他作为一种家里的一种装饰品,根本没有完全发挥他的价值。而实际上历史上紫檀雕刻工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手工艺术,他主要是根据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比如说绘画、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对于工匠来说,这是他们一种谋生的方式,他们会通过家族的传承和沿袭,进行雕刻技术的发扬。而这种雕刻技术的传承绝大多数是属于师徒传承,但是也存在严格的规则,如徒弟学艺先要请客拜师,并举行一定的仪式,然后才开始学徒生涯,而师傅并不马上授艺,学徒必须先干些杂活,而技艺的真正传授往往需要在师徒间有了相当的信任感后才会开始,所以一些不太灵活的徒弟,甚至在学完三年满师时,还不知道红木制品是怎么回事。满师时往往也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徒弟以各种食品谢师,而师傅以做红木雕刻的各种工具相赠,这种仪式结束,便意味着徒弟可以独立操作了,这种谢师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尊师爱徒的优良传统,而且也表达了师傅对徒弟的殷切期望。

紫檀雕刻艺术的创新的几点建议

紫檀雕刻的艺术构思必须借助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艺术特点,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和意境,在紫檀雕刻创作中,风格的转变最能直接表达作者个性的展现。在发展寻找旺盛的生命力,在研究和探索中从单一向划一的僵化模式里解脱出来,紫檀雕刻的创作探索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以下是根据我多年的研究提出的几点建议:

1.选择年份悠久的材料

紫檀木材的处理和选材是极其重要的,原料的处理和选材配料水平的高低,是制作整件家具的基础。据了解,中国紫檀博物馆陈丽华馆长在三十年前刚开始做紫檀家具时,对于材料的选取是十分讲究的,由最开始用电烤、锅煮,到后来有才用最原始的方法浸泡通分晾干,这样才能确定下来选用的木材,而这个过程中虽然耗时比较长,但是却是成功的关键步骤。

2.材料拼板要注意同时性

选材拼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件作品要尽量选择同一批次、同产地、树龄接近的木材来拼做。如果材质不一样,它的抽胀比就不一样,遇温度和湿度变化就容易开裂。

3.紫檀雕刻的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的合理

中国明清宫廷家具之所以被世界重视,其结构合理是首要的。家具的构件之所以可以提现它的美观,主要凸显的就是它的结构合理化,能够完美的使在雕刻的过程中,一丝不差的雕刻出精致的作品,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它是需要结合多重的因素考虑的,做到连接合理,扣合紧密,这绝不是三两句就可以理解的。而紫檀雕刻按照家具的设计图样,科学地掌握雕刻中的粗细紧密和力学平衡的合理性,运用巧妙的构思,不用一根钉,采用精巧准确的结构,便将紫檀家具的各个部件紧密相连,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企及的。

小结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6

关键词:古民居;木雕;技艺;内涵

民居是建筑学上对民间居住屋舍的统称。杭州是一座著名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到南宋时候更是成为了京城,因此,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她在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庭院的布局组合、外观造型与空间的处理表现、雕刻装饰及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丰富和实用的经验。这些都为杭州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杭州还基本保存着南宋以来的街坊格局和不少有一两百年历史甚至年代更为久远的古民居建筑,由于岁月流逝,风雨侵蚀,这些留下来的古民居有一部分已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但是杭州的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却是历史留给我们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杭州古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除少量明代建筑外,基本以清代古建民居为主体,这些古民居以宅邸、店铺等市井遗迹为主,古民居建筑中多为木结构,其装饰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主要以木雕工艺为主,这些木雕工艺在古民居建筑中,其重要的装饰表现技法就是对门、窗、房梁、檐廊等木质构件进行雕刻,这些风格、规模、形态各异的古民居木雕,其传承的技艺手法和文化内涵以及木雕背后的各种故事与传说,具有极高的人文研究价值。

杭州的古民居坐落于过往的城市或乡村之中,其造形样式是与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紧密相连的。杭州的古民居格局制式主要呈现为院落式,这种格局制式在明清两朝已经定型。然而,千年以前的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皇家的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规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一品二品厅堂五问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问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问九架,不许在宅前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祠堂”,“庶民庐舍不过三问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

尽管在历史上,有不少高官、富商、地主并不遵守这些规定,但这些规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杭州古民居形式多样性的发展。因而要深入研究杭州的传统民居,就离不开传统的文化背景。杭州的古民居之所以像久酿的成酒,越品香味越浓厚,就是因为杭州古民居所折射的内涵品味,不单单是通过简单的测绘就可以将其完全捕捉到的。杭州古民居和官式建筑相比,结构简单,和欧洲的花园洋房相比,它又显得较为古朴。但是这些样式丝毫都不影响杭州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底蕴的绽放。因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所形成的复杂民风和民俗,正是构成杭州古民居建筑文化的深厚基础所在。

杭州在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风格样式,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道路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不少艺术成就,其艺术品味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这期间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宅邸和中小型宅舍,如西湖边的汪庄、柳庄、郭庄,还有名噪中外的胡雪岩故居等“庭院豪宅”。这些宅第在艺术风格上面,除了具有北方古民居的传统风格以外,还融汇着江南民居的风韵,使得杭州古民居建造艺术在历史上面达到了“最后”的一个高峰。此外,古时由于杭州经济的繁荣,民间手工业作坊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新城镇化”的出现,城镇与乡村中的宗祠、店铺、楼牌、围门和桥梁等公益房屋和设施大量出现。其民居的生活属性也在不断提高,除了一般平民宅舍外,还出现了楼房。在大、中型的宅府之中,都有着丰富的砖、木、石来作为民居的装饰。特别是木雕技艺被大大运用到古民居的装饰表现中去了。

明清时期杭州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混构为主,外部墙体大多是砖石材料,而内部的藻井、梁架、斗、拱、檐条,以及各种门窗、屏风、挡板、隔扇等,则全部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这些地方又是室内厅堂集中装饰的处所,因此大部分构建都采用了雕梁画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给了木雕艺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件件古民居建筑的木雕被广泛施用在木构件上,这些构件经能工巧匠们加工镂雕成各种艺术形象。这些木雕形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陶治着人们的情操。此外,杭州古民居在室内木质雕刻的装饰上面,将皖南民居中各种轻巧秀丽的“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具体室内的空间风格设计上。可以不夸张的说,杭州古民居在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后,出现了极具地方风格的新民居样式。

杭州古民居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在数千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繁荣和发展,技艺手法日臻成熟和完善,从民居建筑中的厅堂、厢房、梁柱、门窗等,到陈设家具中的床、椅、几、案、屏等,不仅雕刻的题材内容丰富,从花草树木、神灵鬼怪、飞禽走兽、历史典故、田园山水、戏剧小说到宗教礼仪文化,几乎无所不包这些题材囊括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表现上的所有对象,而且在结构塑造上面,传统民居装饰雕刻十分重视与美学上的合理体现,雕刻处理分寸得当,形象、色彩表现的自然得体,这些木雕艺术古朴而清雅,给观者无尽的遐想空间。

杭州古建筑运用木雕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建筑就有“雕丹木楹”的木法雕刻,可见历史之源远流长。到了宋代的土木建造类的书籍之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居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图样,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时期,民居中建筑木雕技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至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木雕技艺更为高超,木雕技艺的发展向立体纵深化方向延伸。

古民居木雕离不开对木材的慎重甄选,更离不开对技法的综合运用。因为木质纤维的横向结构紧密,这样木材才不容易开裂,木质要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这样在上面雕刻用刀才更加运用自如。另外木料的强劲度也十分重要,以确保雕刻好的作品不会轻易跑形。古代建筑类书籍中,对民居木雕的技法描绘得非常详尽,纵观历朝历代杭州古民居建筑木雕,在雕刻技法样式上大致可分为剔地雕法、混合雕法、透空雕法、线雕法、贴雕法等几个大的雕法种类。

(1)剔地雕法:这种雕法是中国传统木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雕刻技法,它的雕刻原则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所雕刻的花形样式突出。剔地雕法有两种雕刻手法,一种是混合半开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将所雕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成雕刻,形成半立体的物体形象,这些形象常被用在额枋之上。另一种是浮雕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使所雕花形样式的周围剔除的不深,使得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形样式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处理,以表现花样的起伏立体的样式效果,还可以在花形样式作刻线装饰,勾勒出花形样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装饰表现效果,这些雕刻手法表现出的花瓣轮廓和结构,常被用在装板和裙板的雕刻中。

(2)混合雕法:这种雕法类似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以多角度欣赏,常常被运用到民居中的撑拱、垂花等部位,合理巧妙的运用混雕技法,可以将所塑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充满生气和活力。

(3)透空雕法:是将所要雕刻的木板刻穿,造成全方位的穿透,然后再使用剔地刻法或线雕刻法。这种雕刻技法需要木雕艺人有高超娴熟的技巧,完成后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设计雕刻出的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自然,花瓣卷翻自然舒展,这些样式在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被广泛使用。

(4)线雕法:通常用刀刃来雕压花纹,这种雕法讲究刀功技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这种雕刻技法对于形象的勾勒和花纹的刻画有着重要作用,所雕刻表现出的雕刻纹理效果,具有极强的景物的质地感。线雕法一般用以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同时也可以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7

【关键词】雕刻 红木家具 文化

在古典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中,雕刻在装饰手法中占有首要地位,论其技法可分为: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相结合、圆雕等四种。其中,以浮雕手法使用最多,同为浮雕,又会因花纹的突出多少、由浅至高而分多种。一般而言,一幅雕刻作品需要30几把不同的雕刀结合使用才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图案,至于图案的美感及艺术水准,全在于雕刻师的技术功底。随着数控机械雕刻大规模运用,提高了家具雕刻的效率,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只有手工完成的雕刻作品才能包含着雕刻者的思想,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

1 雕刻技法――实现美的技术活

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优美的刀法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纯熟的表现。

1.1 浮雕

浮雕是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形象凸起,雕刻技法上属于“阳文”。浮雕是一种在平面上的浮凸表现,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形式,如表现对象的压缩体形凹凸不到圆雕的1/2称为浅浮雕。它接近于绘画,线条较流畅,有清淡、静雅的艺术效果。表现对象的压缩体形凹凸超过圆雕1/2,就称为高浮雕。它接近于雕塑,画面构图丰满,疏密得当,粗细相融,玲珑剔透。浮雕的装饰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要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木雕表现形式。

1.2 透雕

透雕是将花板底子镂空的一种工艺手法,它通常只雕刻器物的外表面。透雕深受建筑木雕的影响,因为这种雕刻将底子镂空了,能产生一种穿越木质感觉的视觉,具有浮雕的灵秀之气。纯粹意义上的透雕完全用镂弓镂出,在家具中往往用粗犷的纹饰处理。明式椅具中,靠背椅独板上常镂出各类形状的透光,在光束之中展现变化,又不失简洁的主观追求。

1.3 浮雕与透雕相结合

即在红木家具板件上进行浮雕与透雕相结合进行设计,以到雕刻部分图案形象凸起与雕刻部分图案形象镂空的设计效果。

1.4 圆雕

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四面都要雕刻出具体的形象来。它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艺术感的雕塑艺术,它的形态随着观看视线的移动而不断变更,每个角度皆具备完美的形式感。作品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植物,题材以吉祥为主,供人们欣赏为目的。它只用于家具局部,如端头、腿足、柱头等部位。以广式家具最为常见,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之一。

2 雕刻纹饰――带着历史信息的中国文化符号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又从陶器的制作中获得制作动物和人物的造型功能。从古至今,无论经历多少艺术形式的演变,雕刻工艺的魅力从未因岁月的更替而褪色。回归到古典红木家具,雕刻纹饰赋予家具器物的灵与魂并使之带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寓意。

以下文中所叙述的以明清时期古典红木家具中的纹饰总结分类(明清红木家具是中国红木家具的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也是现时很多红木家具生产企业进行仿古红木家具制造的模板)。明清时期古典红木家具中的雕饰图案是我国雕刻艺术的集大成。就雕刻题材而言,大凡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博古器物、喜庆吉祥等无所不包,丰富多彩。

2.1 植物花卉类雕饰图案

其主要纹饰有:卷草纹、牡丹纹、莲花纹、葡萄纹、宝相花、、芙蓉、石榴、海棠、灵芝以及松、竹、梅、兰等。各种植物花卉依其自身特征被赋予了各种品质、气质和寓意,即都寄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如牡丹的繁荣富丽,梅花的刚健不曲,莲花的清秀廉洁,的幽贞高雅,兰花的朴实无华,翠竹的刚劲挺拔等,这些都增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

2.2 飞禽走兽类雕饰图案

以纹样形象表示,也就是将一些动植物的自然属性、特性等延长并引申,这是吉祥图案中最为常见的手法,最为典型的是龙、凤、麒麟吉祥图案。主要有各种龙凤纹和其它一些鸟兽纹,大都选取人们崇拜喜爱之物,其中龙凤纹尤为突出。龙的形象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不仅被民间看作是神圣、吉祥、吉庆之物,更被历代帝王视为皇室御用吉祥图案。常见题材形式主要有螭龙纹、螭虎纹、双龙戏珠纹、云龙纹、拐子龙、草龙以及各种凤纹等。其它鸟兽纹主要有麒麟纹、狮纹、鹿纹、鹤纹、喜鹊纹等。麒麟全身鳞甲,牛尾,狼蹄,龙头,独角,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同时民间还有“麒麟送子”之说,因而麒麟成为人们心目中极为喜爱的祥瑞吉祥物。

2.3 吉祥主题类雕饰图案

这类图案题材的寓意大都比较雅逸超脱,颇有文儒高士之意趣,更增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主要有方胜、如意、云头、盘长、万字、龟背、曲尺、连环等图案。

2.4 吉祥组合类雕饰图案

这种雕饰图案采用了组合构图的形式,即将不同题材的图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主要有双龙捧寿、凤穿牡丹、喜鹊登梅、六鹤同春、麒麟少师以及福、禄、寿等富有吉祥意义的形象和文字被组织到图案里。

2.5 几何类雕饰图案

主要有一些浮雕或透雕的几何纹以及各种攒接的几何图案,如波纹、灵格纹、回纹、绳纹、什锦纹以及各种几何云纹等。

2.6 故事类吉祥图案

此类构图较为复杂,场面较大,一般用于屏风、门扇和大型柜类上,题材以历史传说、童话故事为主,如八仙过海、群仙祝寿、二十四孝图,以及来自《三国》、《封神》、《红楼》等历史名著里的故事。

2.7 谐音类吉祥图案

中国的方块汉字往往是一个读音对应几个汉字,这便为谐音双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所以古人常常利用读音的相同和相近来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表现在家具上是各类谐音吉祥图案的出现和运用。例如,蝙蝠的“蝠”谐音“福”,所以各类以蝙蝠为题材的传统吉祥图案便在家具上被广泛使用,两只蝙蝠围着一个寿字,寓意着福寿双全;“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安”;“鱼”谐音“余”,是“年年有余”的意思。所以,通过谐音法形成的谐音类吉祥图案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占有很大比例。

2.8 其它类雕饰图案

除以上提及的雕饰图案外,这一时期还有山石、人物、流水、村居、楼阁等风景题材较为多见,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仿古纹饰以及西洋纹饰等。

结语

每一件古典红木家具都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灵魂的,这不仅表现在它的骨骼上(整体制作工艺)与珍贵的木材,更表现在它的细节上(雕刻装饰)。今天,可以从古典红木家具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我们势必要感谢那些将雕刻艺术活化于红木家具之上的默默工作者――雕刻师。

参考文献

[1]吕九芳,徐永吉.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J].装饰,2005(10).

[2]邱东联编著.明清家具图鉴[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3]严欣,行淑敏,蒲亚锋.中国传统家具植物纹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03).

[4]朱丽敏.后现代主义新探――现代室内设计审美及手法[J].室内设计,2004(01).

[5]行淑敏,陈健敏.明式家具装饰纹样及其内涵浅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1).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8

任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皆与其历史背景和自然社会条件息息相关,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软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福建省福州市处于中国沿海的闽江口地段,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便利是福州地理环境的优势所在,软木雕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的。福州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又是福建省府所在,先进的文化交流较为集中。福州的工艺美术发展在其审美方向大多倾向于对精神文化的诉求,软木雕同样有此追求,其工艺精湛,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软木雕的工艺制作与福州漆器,寿山石雕工艺一样,人称“三宝”,因其所特有的“精雕巧镂”工艺技巧,而越发显得精美璀璨。

软木雕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诞生的。外来文化的入侵随之带来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制造方式。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对近代中国的手工艺美术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一些老传统的手工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许多民间艺人下岗,休艺,或另求职业。但也有一些传统手工艺操作工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始向机器生产转化或半转化,引起了手工艺美术的新变化,导致某些艺术创作形式悄然从手工艺中分离出来。“传统”面临着“现代”的挑战,有不少的手工艺家走出国门学习,如福州脱胎漆器名工艺美术家李芝卿,就是在1914年赴日本长崎学习漆艺,他学成归国后为脱胎漆器工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软木雕工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福州软木雕工艺的历史背景伴随着这么一段历史故事而诞生。1914年某日,福州巡按使许世英从德国归来,携带了一帧由软木制成的风光画片,这件作品即是如今软木雕诞生的缘由。许世英欲请当时的工艺大师陈春润给予仿制,此时,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于福州工艺传习所雕刻班学习木雕,三人一起探讨,研究,他们在看过这件德国风光画片之后深受启发,画片所使用的软木材料很快与他们正在学习的雕刻工艺联系在了一起,三人便萌发了制作软木雕的思想。没有软木材料,他们就利用福州水松根代替,进行切片加工,以刀,精雕细镂,分别雕刻出画面中诸种“零部件”的具体细节,如树木、山石、楼阁等,运用中国山水画的章法形式,把诸“零部件”粘贴在构图设计好了的厚纸皮上,层层叠叠地构造出层次,使空间景致产生出深远效果,成为半立体的画面,画面显得既雅致又高古。创造了中国第一帧“软木雕”手工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从此,吴启棋在福州工艺传习所毕业后,弃木雕为软木雕。并开设工厂,开始生产(厂址于福州总督后。即今省府路)。其产品曾风行海内外,深受瞩目。1936年,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特别致信吴启棋,对其作品和成绩表示十分赞赏。

软木雕不同于传统的面目,而是以一种新的材料、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从纯粹的传统工艺中脱颖而出,焕然一新。正当一些传统手工艺走入低靡的时候,软木雕却从此一跃而起并走向世界。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材料的特质往往决定了其艺术特点和走向。因此,工艺美术在造型的审美意味上,必须是与造型材料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欲知其特点,当是材料先。软木雕其主要的材料是软木,何为软木,它是由什么树木而制成的材料呢?

软木取之于栓皮栎树,栓皮栎树有两种:1、我国栓皮栎树,山毛榉科,落叶乔木。树皮具发达的栓皮层。树皮可剥栓皮,俗称软木。其木材坚实,而皮则软性,都是工业用的好材料。2、欧洲栓皮栎树,属于常绿乔木。

我国和欧洲的软木材料均可以采用软木雕制作。但大多还是采用欧洲的栓皮栎树的软木材料,如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等地的栓皮栎树,因其皮层丰厚,更适宜于选材和用料。

软木具有以下优点:1、不怕着火、不怕水湿;2、便于雕镂,便于塑造,便于生产;3、色泽纯雅,古朴沉稳,天生丽质,特别契合于山水画题材的工艺表现;4、轻便,不变形,抗腐蚀性强等。

其次,除软木雕材料自身的特点外,最终取决于其工艺走向的因素是人,而人的自身学养、知识、智慧、专长等,对材料的认识,或想象,或设计,或审美,对工艺的走向,都会产生影响。幸运的是软木材料被吴启棋等巧匠们遇到,这些手工艺师曾于工艺传习所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精于木雕工艺,负有创造精神。在认识事物上,他们很自然地首先将自身雕刻特长介入其中,软木材料可塑性的特点,让吴启棋的想象力得以施展,并且从木之“雕”转换为软木之“雕”。经吴启棋、郑立荨⒊麓喝笕人共同合作、研究和努力,在工具上以薄利刻刀,历经了二、三年完善转换过程,并由“面、划、切、雕、挑”的刀法技艺又发展出了“凿、琢、行、转、打、挫”等刀法技艺,其刀法技艺完全从木之“雕”脱离出来,它是软木材料之特性催生出来的特别刀艺。由此,薄利刻刀的刀艺与软木材料的结合,取得了极为佳妙的艺术效果。

再者,软木艺术技艺与其艺术之内容、形式之关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软木雕表现的是山水景色,其刀法不仅应生于软木材料,同时也应生于山水,如“挑”“挫”之法,是为适应表现山石纹理与山石质感而创造的,其独有的一种刀法技艺,与它所表现的山水内容、形式是一致的。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塑造手法,宋代郭熙创造了“三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运用其因素,以“步步移”“面面看”的观察方法,以“以大观小”的取景手段,再进行画面组构,创造出“可居、可游”的艺术境界。如此的创作方法,谓之“散点透视”法。在吴启棋、郑立荨⒊麓喝蠊餐探索薄利刻刀之刀艺的同时,又借鉴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创作方法,不仅丰富了刀艺的表现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其工艺形式的内涵。在创作组构“零件”中,不仅是展现“刀艺”的因素,又增添了“拼”“贴”的手法,以“浮雕”的效果,致画面更富立体感、空间感和真实感,其技艺与内容、形式于此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其工艺形式的逼真性有如郭熙所言“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而思游”的艺术效果,从原有的西方风光片,回归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正是吴启棋等巧匠们完善其工艺民族化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软木材料、刀法技艺、中国山水画三大因素融为一体,促成了软木雕的艺术形式与特色,也促成了其独有的审美特色。现可将软木雕的艺术特点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软木雕运用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中国画章法的散点透视,步步移、画面看;三远法;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取景法,获得“众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

②软木雕,不着人工之色,借地为色,材料浅显的自然纹理尤为耐看,为其画面纯雅的色调增泽添美,朴实无华,浑然天成,予人以悠远、苍茫、古朴、典雅、别致之感。

③软木雕以切、雕、镂、拼、贴等工艺手段造型。切形象、雕纹理、镂花纹、拼层次、贴空间,其工艺精湛、国工巧匠。

④软木雕,不以画,而以雕,以刀,精刻细镂,利用浮雕的立体造型,精致空间错落有致,若百里之远,千里之遥的真实境界,如临其境,可居,可游,令欣赏者心旷神怡。

⑤软木雕,是画与雕的结合工艺,是一门边缘艺术。雕借画而成形,笔借刀而成画;无画不成雕,无雕不成画;非画似雕,似画非雕;独特的工艺,独特的形象。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9

徽州“三雕”的发展与繁荣,与徽商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在外经商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大兴土木。为了追求住宅的精美与品位,在雕梁画栋上费尽心思,客观上推动了徽州“三雕”工艺向精深发展,并日臻成熟。

在徽州“三雕”中,石雕艺术早在宋、元就已十分成熟,遗存至今的尚有宋代石塔、元代石刻等。明清时期,徽州石雕多用于住宅、祠堂以及牌坊的一些形体造型上,所采取的主要是浮雕、透雕和立体雕的技法。其装饰意味浓厚,充满着淳朴的民间乡土气息。一些石雕代表作已成为徽州建筑艺术的瑰宝。如歙县许国牌坊,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双成对,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

徽州砖雕相传为明代窑匠鲍四首创,明代中期徽州民居、祠堂普遍使用砖雕,其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到清代砖雕工艺已成为独立工种,专人制作,工匠称为“雕花匠”。砖雕所用的材料是质地疏松细腻、适于雕刻的水磨青砖,一般采取高浮雕和镂空雕的技法,刀法简练,装饰性强。内容方面,明代多几何图案,晚清则以戏文、民俗图为主。作品层次最多达九层。徽州建筑白墙黛瓦,嵌着雕刻精美的砖雕,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屯溪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清代人物门罩砖雕”,颜色为淡灰色,土质细腻、坚硬,由52块砖雕拼接而成。砖雕画面主板内容为三国故事,画面雕刻有楼台、亭阁、屋宇、人物,其布局严谨,疏密得当,远近适宜,层次分明,人物神态生动。这幅砖雕为浮雕,线条流畅活泼,雕工精细,技法娴熟,显示匠师们卓越的雕刻艺术才能。

徽州木雕在明代初年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清代的木雕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龙川胡氏宗祠和呈坎罗东舒祠,皆为明代中后期建筑,艺术之精,布局之妙,内涵之丰富,可以称之为“徽州木雕艺术馆”。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堪称徽州木雕的典范作品。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篇10

关键词:仙游木雕;木雕艺术;数字化平面设计

1仙游木雕艺术

1.1仙游木雕的发展历程

仙游木雕兴始于唐朝,繁盛于明清时期。在唐代,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兴建寺庙建筑,木雕工艺涌现。到了宋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通过雕刻了几尊生动形象的木雕妈祖为人们所赞赏。后期还有节约风格的明代木雕和装饰风格的清代木雕,仙游木雕后期开创了“仙作”木雕家具的先河。现在,仙游的木雕产业注重传承传统的精湛的木雕工艺和创新的表现手法,仙游木雕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出产古建筑装饰木雕、神像木雕等。

1.2仙游木雕的艺术特色

(1)仙游木雕的寓意化图案与题材选定。仙游木雕设计所选择的题材丰富多样,有以人物为题材的木雕刻画,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体征和神态进行刻画,一般会和人们所熟悉的故事相结合,通过木雕展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动物纹样主要是选择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如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图腾龙、鲤鱼跃龙门等;植物纹样中傲骨的梅花、充满生机的卷草、刚正不阿的松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花开富贵的牡丹等;运用福、寿、喜的吉祥文字的题材等。在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中普遍喜欢运用象征的方法创作图案,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精神品质或表达某一事理,通过图案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2)仙游木雕的雕刻工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仙游木雕兼容并包,汲取其他地区雕刻技术的优点,既有其他木雕工艺的某些共性,又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特色。比如绘画中白描的表现手法的线刻;有跌宕起伏的层次感的浅浮雕和深浮雕;有人物、动物等题材的独立的立体雕刻的圆雕技术;具有空间穿透效果的透雕,也称为镂空雕刻技术;精雕细刻的微雕。这些雕刻技术有各自的特点,根据题材选择合适的雕刻技术。木雕的刀法本身幻化出的艺术语言在细节处可见一斑,使其所刻画的花草具有生机,刻画的鸟虫具有灵动性,人物惟妙惟肖,通过外在的雕琢,传达作品蕴含的深意。

1.3仙游木雕图案的审美价值

仙游木雕图案主要是要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还可通过艺术方式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体现出来。其具有儒家思想中雅俗共赏的品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启蒙、教化、审美思想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产生,引起观者情感的共鸣。

2数字化平面设计艺术

2.1数字化平面设计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化平面设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通过计算机此类数字化设备进行的图片资料的输入与输出,各种资源的下载和各类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运用的数字技术制作方式,具有特殊技术性和丰富性,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并且能在网络上共享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数字化的平面设计更为现代平面设计师推崇。

2.2数字化平面设计的特点

数字化的平面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素材的提炼和创新设计,利用计算机可操控的参数来设定设计作品的各方面的数值,如形状、颜色、层次,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的一系列数字化设计。运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制作,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它能够节省时间,可以在同一个画面以不同形式展示同一设计。在技术操作上,可以随意修改设计,利用扭曲、透视、变换等手法,可直观地对比不同设计作品。设计者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修正和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3仙游木雕艺术与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辩证关系

3.1仙游木雕艺术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启发

(1)素材的选定与处理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启发。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提取仙游木雕创作中的传统元素的特色图形符号,与数字化技术的平面设计相结合,以传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传达其寓意及现代的设计思想。对具象的素材进行简约又别具特色的图形设计和表现形式的尝试,使选取的元素具有民族特征和美学特征,同时包含现代设计理念与风格。注重元素的选取会让平面设计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和文化底蕴。(2)雕刻工艺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的启发。仙游木雕特色的木雕工艺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有突破性的启发。借鉴仙游木雕创作的多种雕刻技法,打破了传统平面设计的二维空间设计,使平面设计向多维度的方向发展,丰富平面设计多种材料运用的尝试和多样表现形式的设计。可以是二维空间中的多维度的展示,也可以是多层次、多样式的表现形式,注重平面与立体的结合,突破平面设计的平面化表达,在平面设计中形成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风格。

3.2数字化平面设计对仙游木雕艺术的影响

(1)数字化平面设计对仙游木雕艺术创作的影响。传统的木雕图案主要是以具象的、复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数字化的平面设计则是对传统木刻的图案进行归纳和抽象性的概括,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从传统木雕中所提取的元素与现代技术材料相结合,进行结构重组,形成新的样式。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和修改,用数字化设备形成木雕成品的虚拟效果,及时发现不足并修改,直到最终定稿。美化和运用新的木雕纹样,将简约风格的木雕设计理念融入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之中,让仙游木雕的创作具有现代的美感。(2)数字化平面设计的传播对仙游木雕文化传承的影响。仙游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现代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海报、宣传手册、包装设计等静态文化传播,还有具有视听效果的视频、广告、宣传片等动态文化传播。将木雕的文化元素以平面设计的媒介进行数字化平面设计,将传统木雕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平面设计进行文化传播,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视觉体验,创新木雕艺术传播形式,促进木雕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4结语

通过对仙游木雕艺术与数字化平面设计之间关系的探究,对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丰富的内涵和民间艺术价值的仙游木雕艺术,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资源与社会条件,为仙游木雕艺术开辟一个新的生态传承空间,挖掘仙游木雕艺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运用现在的审美方式和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审美内涵和价值,同时从仙游木雕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其素材和表现形式等,实现平面设计的创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数字化平面设计的魅力,提升其文化价值,使数字化平面设计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与数字化平面设计新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