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2:12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1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着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2

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归咎于外因,就无法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缺少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过分依赖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爱胜.“疏导心理疗法”科研成果评审会报导[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12. 

[2]黄爱国,杜文东,陈建国.心理疏导疗法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2):18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5,47,422,108,55,582,51,663,3,628,103.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3

【关键词】心绞痛;冠心病/中医药治疗;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疏肝理气法/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47-01

2008年4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6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1.1 治疗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者52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22年;稳定型心绞痛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合并高血压病16例,高脂血症36例,糖尿病12例。

1.1.2 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46岁;病程最短者1.5个月,最长者18年;稳定型心绞痛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合并高血压病14例,高脂血症32例,糖尿病12例。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有典型心绞痛发作。(2)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病人。(3)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4)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1.3 辨证标准:根据1994年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标准拟定。临床表现: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脉弦。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 ,甘草5g,延胡索10g, 丹参10g。随证加减:气郁化火者加钩藤15g,天麻10g,去香附10g;腹胀纳差,苔白腻者,加白术12g,莱菔子15g。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2 对照组:地奥心血康(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2g,口服,1日3次。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3.1.1 心绞痛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到治疗前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3.1.2 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变浅达50%以上;无效:心电图基本和治疗前相同。

3.2 心绞痛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

3.3 心电图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对心电图的改善亦有较好疗效。

4 典型病例

患者,60岁,女,农民。因阵发性胸闷、胸痛5年,加重1周于2006年12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10月起出现胸闷、憋气、胸肋胀痛、心悸,休息5~10 min或者含服硝酸甘油2~6min后缓解,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曾在外院多次诊治,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不规则服“消心痛”、“阿司匹林”等药,病情反复。此后,于1周前在授课时复发加重,休息并服上述药物后无效而收入院。入院症见: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并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乏力,善太息,腹胀纳差,失眠,舌淡,苔白腻,脉细沉弦。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心率88次/min。ST段:I、aVF、V1、V2导联水平型下移0.05~0.10mV。T波:I、aVL、V1、V2导联低平,V4、V5导联倒置。入院诊断为胸痹心痛,证型: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治则:疏肝理气止痛,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 赤白芍各15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丹参10g,延胡索10g,茯苓15g,白术12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3次/日。服上方12剂,胸闷、胸痛、心悸等症明显减轻,仍乏力、失眠;纳增,舌淡,苔白微腻,脉沉弦。复查心电图:ST段、I、aVL、V1、V2导联水平型下移小于或等于0.05mV。T波:I、V1、V2导联低值,aVL、V4、V5导联低平。继服上方12剂后,胸痛、心悸缓解,稍感胸闷,纳眠可,精神转佳。复查心电图:ST段:I、aVL、V1、V2导联稍下移。T波:V5导联低值。住院25天出院。出院后继服上方,去赤芍、香附、延胡索,18剂。诸症缓解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而情志失调、气机紊乱则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关键。病理变化主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实有气滞、寒凝、血瘀、痰阻,其中又以血瘀、痰阻为主。临床上,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有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法、益气养阴法、益气温阳法、补肾固本法、疏肝理气通络法和其他疗法,如:穴位注射法、针刺法、穴位埋线疗法等。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冠心病;骨质疏松

随着老龄社会的加速进程,老年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亦逐年增加。冠心病和骨质疏松症均是老年人好发疾病,发病均与饮食、活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有关[1,2]。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护理能够改善冠心病、骨质疏松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3,4],但对于合并两种疾病老年患者的护理效果未见报道。本研究对60例老年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获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老年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60.0~70.5岁,平均(65.5±5.3)岁;病程:3.0~12.0年,平均(7.5±2.6)年;体重指数(BMI):23.4~29.1kg/m2,平均(25.7±2.4)kg/m2。观察组:年龄60.5~70.2岁,平均(65.4±5.5)岁;病程:3.5~12.0年,平均(7.6±2.3)年;体重指数(BMI):23.2~29.0kg/m2,平均(25.3±2.6)kg/m2。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BMI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宣教。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护理。①入院第1d:介绍病房环境,讲解各项辅助检查的意义和作用。②入院第2~3d:介绍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及不良反应,做好心理护理。③入院第4~6d: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舒畅心情,制定合理的平衡膳食食谱;指导患者控制食盐量,多摄食含钙丰富的食物。④入院第7~9d:指导患者适度活动,冠心病控制活动量,而骨质疏松适宜适度活动[5]。⑤出院: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记录不同药物的用法用量,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随访。

1.3观察指标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心理知识、饮食运动知识,每一项总分为100分。健康信念:包括疾病易感性、严重性、运动度、饮食益处等7项,总分210分。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价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为≥90分,基本满意为81~90分,不满意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信念比较 观察组健康知识: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心理知识、饮食运动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较满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不满意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进程,冠心病与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6]。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观察组健康知识: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心理知识、饮食运动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信念评分(192.0±17.6)明显高于对照组(164.7±13.5)。②观察组满意、较满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不满意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护理给予老年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良好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得到科学的健康教育,养成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护理还能增进护患友谊,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玉敏,许晓琳,杨怡,等.葛根素可促进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细胞的增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9):4593-4597.

[2]李红霞,李雁.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36):3451-3452.

[3]吴纪萍,陈小玲,岳春迪,等.全程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对降低冠心病患者并发症的作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0):1434-1436.

[4]马京华,薛娜娜,纪敬敏,等.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1667-1669.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5

【关键词】 糖尿病; 消渴; 肝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据WHO数据显示1994年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0亿,到2025年将突破3亿。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也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其患者的激增是造成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剧增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第二,且糖调节受损者大量存在,预示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1]。

1 中医对消渴(2型糖尿病)的认识

2型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对消渴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消渴病的中医记载始见于《内经》,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不同,古籍又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素问·奇病论》[2]:“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明确的论述。《金匮要略》[3]专列消渴篇,对本病之口渴,小便频数予以重视,其中述及“渴欲饮水”、“其人苦渴”、“小便利数”多处,突破了《内经》重“消”轻“渴”的论点。历代医家上承《内经》《金匮》之说,对消渴病理论不断完善,并有所发挥,刘河间的《三消论》[4]明确提出:“消渴之病,本寒湿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三消门》[5]中云:“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儒门事亲》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论[4],《临证指南医案·三消》[6]按语中说:“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时代,到后世各代医家,对于消渴病的认识,认为主要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热病火燥及劳欲过度所致。本病早期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盛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病延日久,耗气伤阴,阴损及阳,气损加重,发展为阴阳两虚。

2型糖尿病从其的发病年龄、起病缓急、以及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均与中医的消渴病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并且根据历代医家对消渴认识,认为消渴的发生主要与过食肥甘和情志不调有关,这一认知,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的研究,可谓不谋而合;唐代孙思邈将饮食控制法放在治疗消渴的首位;《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7],首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并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这些均可间接地判断出绝大部分史料记载的消渴为2型糖尿病。

2 肝与消渴(2型糖尿病)的关系

据《内经》对消渴的认识,认为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灵枢·五变篇》[2]云:“ 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历代医家亦认为消渴本病与肺、胃、肾密切相关,但目前大量早期糖尿病患者大多无典型的“ 三消”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除了与肺、胃、肾有关外,更多地则与肝密切相关。

历代医家对于肝与消渴(2型糖尿病)的关系颇有论述,依《内经》对消渴的认识,《灵枢·本脏》说:“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灵枢·五变》则进一步分析了消瘅的形成,即“怒则气上逆,胸中一蓄积,血气逆留一,转而为热,热则渭肌肤,故为消瘅…… ”指出嗔怒忧思极易引起气机逆乱,致使气郁化火戕肝,灼伤津液而成消渴,即言消渴与肝相关;隋唐时期进一步对肝与消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王焘《外台秘要》云:“消渴病人,悲哀憔悴,伤也。”强调精神因素不仅可促发糖尿病,还可以使症状加重;金元时期:刘河间《三消论》曰:“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热盛伤阴,致令消渴。”指出五志过极,郁热伤阴为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张子和《儒门事亲》中载:“消渴一症,如若不减嗜卧,或不节喜怒,病虽一时治愈,终必复作。”说明消渴复发也与肝有关;明清时期: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并在《素问·徽蕴·消渴解》提出:“消渴之病,则责肝术而不责肺经”的论治方法,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则进一步说:“消症生于厥阴下水而上火,风大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提出了消渴病从肝风论治。

就消渴病因而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是消渴三大病因,而三种因素都易伤肝,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加之好逸恶劳易致形体肥胖,痰湿童盛,郁遏肝气,长期的精神刺激(或亢奋或抑郁)最易伤肝,使肝失调畅,气机紊乱,素体阴虚复加劳欲过度,肾阴匾乏导致肝阴(血)不足,上述三因虽异而病机则一,由于肝失疏泄,进而化火伤阴,导致阴虚、燥热、血郁闷、痰浊等一系列变化,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消渴乃成,迁延日久则变证丛生。故消渴其重要病理机制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肝肾阴虚。

围绕肝的生理病理,祖国医学的肝具有的疏泄和藏血等功用,主升主动,是调畅人体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且肺、胃、肾功能之失调皆与肝密切相关。肝脉上行贯肺,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炎上之火灼肺,肺阴被耗,津液干涸则多饮而渴不止;胃气以降为顺,赖肝疏泄,肝郁则木不能达而致胃气不降,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胃阴被灼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火下汲肾水,肾虚摄纳不固而小便多且甘;且消渴病(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也与肝密切相关,如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导致眩晕(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肝阳化风、脑络血瘀阻导致中风(脑血管意外),肝在体为筋,肝血不足或肝血瘀阻,筋脉失养导致肢体麻木不仁、痛如针刺(神经病变),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肝郁气滞,瘀血内生,阻于心脉,导致心悸、胸痛(冠心病),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视瞻昏渺(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肝肾同源,肝血不足不能滋生肾精,进而肾中阴阳虚衰,导致水肿(蛋白尿、肾功能损害),肝郁肾虚,宗筋不用导致阳痿(性功能障碍),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亦离不开肝。

总之,中医学中的“肝”是一个多功能脏器,在现代医学方面涉及肝脏、神经、血液循环以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中现代医学中肝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直接参与人体物质代谢,帮助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转化、合成、维持血糖的平衡,肝功能失调,可使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高血糖,这一点与中医学中肝与消渴相关的论点更为一致。

3 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消渴)

从肝论治消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内经》指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张仲景《伤寒论》曰:“厥阴之为病,消渴”,对消渴提出了十种治疗方法,其中涉及从肝论治的有柔肝缓急、养血复阴,和解少阳、清泻胆热;金元医家开创舒肝之法,调理气血,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全面、更加日臻完善,刘河间:“治上消,属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李东垣治消渴诸方,如“和血益气汤”、“当归润燥汤”、“生津甘露膏”、“清神补气汤”、“甘草石膏汤”、“兰香饮子”、“生津甘露饮子”等,目的在于平肝木以健脾胃,调气血以升元气;丹溪创“顺气散”成为调气理血治消渴之有效专方,治中消能食,小便赤黄。

近代医家对于消渴从肝论治亦有不同的方法,多从疏肝、清肝、调肝论治。其中常以疏肝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理气解郁、益肾、健脾化痰等。梁松健[8]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80例,总有效率85%,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朱铭卿等[9]用疏肝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24例,总有效率为8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陈仲英[10]采用柴胡疏肝汤合逍遥散治糖尿病(消渴)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6.6%;姜敏[11]予舒肝化痰益肾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金茂降糖片,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尹义辉等[12]采用疏肝化瘀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61例,方用:柴胡、白芍、郁金、当归、川芎、熟大黄、生黄芪、茯苓、茵陈、砂仁,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治疗8周后,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7%;郭玮[13]采用疏肝解郁法为主,配合润肺、清胃、滋肾治疗消渴疗效显著;王德伟等[14]等用疏肝降糖汤结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血脂,与对照组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肠溶片比较,治疗组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

其次,清肝之法。魏震[17]采用滋水清肝法加基本方药治疗糖尿病52例,临床痊愈(血糖、尿糖正常,症状消失)16例;有效(血糖下降1.67~3.33,尿糖下降“+”~“++”,但未能转阴,症状改善)20例;好转(血糖、尿糖有所下降,症状减轻)12例;无效(症状减轻,但血糖、尿糖无改变)4例。秦传云等[18]用清肝泻心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46例有效率为82.6%与对照组有效率60.5%比较有统计意义;黄跃康[19]用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30例有较好疗效,显效18例(占60%),有效10例(占33%),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93%;薛青等[20]采用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1个月后,有效的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血脂、FINS,升高了胰岛索敏感性指数,改善了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再从调肝之法,多用养阴、益肾、活血。罗跃东[21]用养阴调肝、活血类中药配伍养阴调肝汤加减治疗糖尿病30例总有效率76.6%;徐秋等[22]给予益肾活血调肝中药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7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此外,对于消渴兼症的治法亦不离肝。张彤[23]采用疏肝理气、化瘀导滞、消痞除满的舒肝化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具有很好疗效,总有效率为90.02%,对照组(吗丁啉片)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张颖等[24]采用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病人在治疗前后其症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显示柴胡疏肝汤对胃轻瘫患者有治疗作用;张隽等[25]采用疏肝健脾导滞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76例有显著性疗效;高志生等[26]用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15 d后,治疗组主观症状积分改善、神经体征积分改善、治疗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杨建军等[27]采用疏肝解郁、化瘀通窍法治疗糖尿病男性性功能障碍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服药后显效最快1疗程,最慢3个疗程;孙玉娟[28]采用疏肝健脾汤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80例,临床治愈69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75%,对照组76例中临床治愈32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6.84%,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4 体会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目前传统的三消辨治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而从脾(胰)、从肾、从肺、从瘀、从湿论治,也只反映了糖尿病的某一方面或某个阶段,未能揭示糖尿病辨治的全部。《内经》中早有肝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关的记载,临床和实验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能协调平衡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脾升胃降,肾藏肺降,都与肝相关。肝的病理特点是易郁、易火、易虚。肝失疏泄,不仅使人体气机紊乱,还会犯肺、伐胃、耗肾、伤津、损血和挟痰,从而使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调,发生消渴(糖尿病)。有关肝的研究证明,肝的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就是从疏泄的失调(胰岛功能紊乱)到阴血的耗伤(胰岛分泌不足),肝失疏泄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而情志失调则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从肝治疗糖尿病,就是通过疏肝、调肝、清肝以使人体气机畅达,脾升胃降,肾藏肺降,升降有序,气血津液输布正常,则病证自消。同时应配合心理治疗,调畅情志,促进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

[2] 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5.

[3] 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金匮要略译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365.

[4]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8,274.

[5] 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6]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1.

[7]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303.

[8] 梁松健.疏肝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8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03, 25(6):422.

[9] 朱铭卿.夏佳燕.疏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24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2): 4749.

[10] 陈仲英.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38例[J].四川中医, 2005, 23(6):48.

[11] 姜 敏.舒肝化痰益肾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501.

[12] 尹义辉,王经武.疏肝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61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478.

[13] 郭 玮.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J]. 吉林中医药, 2007, 27(12):12.

[14] 王德伟,华晓珊,金新返,等.疏肝降糖汤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34.

[15] 王海涛,姜 磊,王春林,等.疏肝健脾法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5): 617.

[16] 罗会新.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4): 18.

[17] 魏 震.加味滋水清肝饮治疗糖尿病52例[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3):245.

[18] 秦传云,李庭喜.清肝泻心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46例[J].河南中医,2005,25(5):38.

[19] 黄跃康.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30例[J].四川中医,2006,24(3):57.

[20] 薛 青,王行宽,张 桦,等.清肝泻心法及滋阴润燥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2007,29(11): 1574.

[21] 罗跃东.养阴调肝汤治疗糖尿病30例[J].陕西中医,2003, 24(9):778.

[22] 徐 秋,郝巧光.益肾活血调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55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9):531.

[23] 张 彤.舒肝化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86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5):294.

[24] 张 颖,王永艳.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2):23.

[25] 张 隽,陈 华.疏肝健脾导滞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76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5):31.

[26] 高志生,谢国艳.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 , 24(1): 4.

[27] 杨建军,李必旭.疏肝解郁、化瘀通窍法治疗糖尿病男性性功能障碍32例[J].新疆中医药,2004,22 (6):26.

[28] 孙玉娟.疏肝健脾汤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80例[J].河南中医,2005,25(7):44.

[29] 刘淼雄,莫凤梅.清肝泻心安神汤治疗2型糖尿病失眠心肝郁热证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 37(6):48.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6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骨质疏松;生活质量;情绪

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护理已成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工作[1]。为此,本文特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状况的影响,具体内容见下文。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55例。

对照组:年龄跨度为60~85岁,平均年龄(70.25±0.26)岁,男女比例为30:25。

观察组:年龄跨度为61~86岁,平均年龄(70.32±0.29)岁,男女比例为31:24。

观察组和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常规饮食护理及用药指导。

观察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①干预方法:骨质疏松患者的年龄较大,患者对治疗具有惧怕及忧虑等心理,主要担心治疗后的基本生活能力的恢复及治疗费用。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采用刺激性暴露疗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自制健康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营养搭配等方面的指导知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分析现状,鼓励患者,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通过讲课、病案分析等方式,使患者意识到消除焦虑及抑郁情绪对康复的影响,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③家庭支持:由于患者迫切想知道治疗效果,加上自身抵抗力较大,易导致患者情绪上的变化。此时,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家庭进行沟通,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体贴及关心,及时提供情感支持及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值。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骨质疏松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生活质量、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值采用t检验,当P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骨质疏松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具体见表1: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2.34±3.52)分,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8.54±2.43)分。

由此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呼吸功能下降等,易引起骨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2]。

心理干预主要是指按事先设计的干预方法而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主要以临床判断能力及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帮助患者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患者的心理平衡,使患者安全度过危机[3]。有研究表明,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钙丢失的速度减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抑郁是指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心理障碍。由于骨质疏松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医疗费用较高,加上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不了解,易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紊乱。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及时的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而心理护理干预的目的就是运用医护人员的知识、技术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心理防御机制。通过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及家庭支持等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综上情况可知,观察组骨质疏松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总而言之,针对骨质疏松患者,在临床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靳青,余兴艳,张延晖等.护理干预对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1):1029-1031.

[2]张东,吴威,金锐等.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改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128-129.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7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13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特点及对策。 方法 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对该社区确诊的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医护干预,心理疏导前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评价其效果。 结果292人参与,男性131人,女性161人,在糖尿病诊断标准、服降糖药感觉良好后仍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除遗传是危险因素知晓率无差别外,其余知识的知晓率在心理疏导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控制体重、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和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疗法的使用率均上升,除戒烟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疏导后患者总复查率、总药物治疗率和总控制率较心理疏导前分别提高了12.81%,7.41%和23.62%,其中心理疏导前后总控制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P<O.01)。心理疏导后空腹血糖和血压分别下降了8.07 mmol/L和5.47 mmHg,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3和1.74,均P<0.05)。 结论 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制定个体化健康指导方案,主要是定期心理疏导,对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药物、非药物治疗依从性以及血糖控制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http://

关键词 社区;空巢老人;糖尿病;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022-03

[作者简介] 吴冰(1968.6-)女,满族,吉林长春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全科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 王丹(1978.10-),女,吉林长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健康教育与营养,科研与教学。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由于其病程长,治疗效果慢,且易反复,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心理变化,又属于身心疾病不仅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而且糖尿病本身往往影响患者的性格、精神状态,引起继发性心理障碍如抑郁、孤独、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和性格特征的相互作用,被认为在疾病发生上是重要环节[1]。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可起到很好的效果,为此该社区从2009年9月—2012年9月调查随访了292例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管辖社区2009年9月—2012年9月的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292人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31人,占44.86%,女性161人,占55.14%;年龄55~82岁,平均(55.81±10.86)岁,其中男性平均(56.90±12.27)岁,女性平均(54.95±9.60)岁。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1.2 方法

对该社区已确诊的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社区医护干预(指导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用药指导、自我管理及监测、并发症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心理疏导),在心理疏导前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评价其干预效果。

1.2.1 社区空巢老人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老年人常由于患慢性病较多,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思、多虑、或看到邻里、亲戚危重病人易触景生情,食欲不振或明显减轻。自责、固执、有内疚感,开始初诊为糖尿病时,常常自觉病情严重,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等情绪,有的病人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每天以泪洗面,还有的认为为什么我得病,他们怎不得病,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流。该调查表明多思、恐惧、忧郁心理占42例52.5%,临床和试验结果可以肯定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对糖尿病的重要影响[2]。该研究根据病人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经济、性格及年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发病经过,开展糖尿病沙龙活动,然后采取直接指导,告诉病人糖尿病虽是终身性疾病,但只要面对现实、坚持长期综合性治疗,是可以与正常人一样生活,享有与正常人一样寿命。有些病人认为自己能吃、能喝,抱无所谓的态度,应告诫患者如血糖控制不好,并发症就出现早,纠正对糖尿病错误认识,正视自己的病情,端正生活态度,正确面对老年糖尿病。制定团队医生指导手册,签订协议书;医护每周上门随访,与老年患者谈心,既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关心,又可及时监测患者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各项指标[3]。

1.2.2 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在治疗中,病人对自己各种临床症状、每一次的血糖、血脂、尿糖检查结果都非常敏感,稍不理想,情绪就不稳定,他们对各种诊疗持怀疑态度,责怪医生药物不对症,这时要尽量倾听病人心理感受、鼓励他们尽情发泄、诉说,以致流泪也不加劝阻,等情绪平静后,再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委婉地将病人的不对观点给予纠正,帮助病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4],多与老年人交流,以消除患者的顾虑、恐惧感,对那些失去信心、消极的患者应多予鼓励和安慰,并动员周围邻居共同关心病人,让儿女们找点时间多回家看看,使病人有依靠感,消除孤寂感,从而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方法

用Epidata 3.0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调查问卷及干预资料进行计算机双录入,并逻辑纠错。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心理疏导前后患者疗效比较,心理疏导后优于心理疏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心理疏导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在诊断标准、心理因素、危险因素、主要损害器官、不能根治、服降糖药等方面,除遗传是危险因素知晓率无差别外,其余知识的知晓率在干预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心理疏导前后非药物治疗依从性比较

心理疏导前后,患者在控制体重、有氧运动、戒烟和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的利用率均上升,除限制饮酒和戒烟外,其余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心理疏导前后复查率、药物治疗率和血糖控制率比较

其中心理疏导前后总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z=10.84,P<0.01)。见表3。

2.4心理疏导前后血糖、血压、血脂比较

干预后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8.07 mmol/L和5.4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3和2.699, P均<0.01),见表4。

3 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焦虑、失望或激动等不良状态,会使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时机体应激状态使升糖激素升高(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而使血中葡萄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量反而减少,因而血糖会更高。而通过医护的心理疏导,可使患者血糖、血压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心理疏导后空腹血糖和血压分别下降了8.07 mmol/L和5.47 mmHg。患者总复查率、药物治疗率和总控制率较心理疏导前分别提高了10.81%,5.41%和21.62%。由此可见,心理疏导在消除空巢糖尿病老年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心情愉悦接受治疗,促进身心康复中起到主要作用[5]。也很好地证明了心理疏导后随着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的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也得到相应提高。

随着家庭空巢化和老年人高龄化,社会化医护服务将面临着更多新的需求,而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基于我国在此方面研究和重视度起步较晚,投入更少,虽有一定的重视,但目前可利用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仍不是很丰富,患者参与度小,为此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开展社区医护心理干预必将成为今后此领域研究的的重要方向之一[6]。在该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与当前国内外研究相对比,为使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得到更优质的社区医护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社区医护综合干预要不断改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摸索,多方认真研究总结出系统的最优干预方法。②本着预防为主,做到未病先防,随着我国财政对社区医疗经费的不断投入,做好农村和城市全方位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早查、早治,确保社区医护的及早参与。③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社区医护及时心理干预,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寿命[7],真正有效地做到既病防变。④增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和并发症的认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8]。

http://

参考文献

[1] 胡霞,周小丹,高云霞,等.城市空巢老人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8):984-985.

[2] 吴冰,耿红艳.浅析社区强化管理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并发症[J].医学信息杂志社,2013(9):159-160.

[3] 王晶,王秀艳,章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2):123-125

[4] 蔡保芳.老年糖尿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临床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18-119.

[5] 袁媛.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20):128-129.

[6] 徐成华,俞年塘.我国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现状[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24(9):917-918.

[7] 刁小梅.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69-170.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8

【关键词】胃神经官能症 针灸/中药/心理疗法 治疗应用

胃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以胃肠功能障碍为主的心理生理疾病,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系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所导致的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失常。临床主要表现为泛酸,嗳气,厌食,食后饱胀感,上腹部不适以及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胃分泌或胃运动功能紊乱症状。 笔者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治疗大法, 随临床症状和病机的不同,加减配伍相关穴位同时配合中药及心理疗法治疗本病67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都是经内科确诊为胃神经官能症,服西药疗效不够满意的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52例,共67例,20岁至40岁40例,40岁至60岁20例,60岁以上7例。

2治疗方法

2.1针刺治疗依据病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的原则。

治法: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及相应募穴为主。

处方:足三里 中脘 内关 胃俞 神门 劳宫 章门

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持续行针5分钟出针。

方义:足三里、中脘可清热和胃降逆,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加速胃排空,有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可使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图不规则波明显减少,胃动频率紊乱趋于正常;针刺胃电节律紊乱家兔的“足三里” 、“内关”能明显降低过快或过慢紊乱波和总紊乱波的百分数,调节胃电节律紊乱,使胃基本电节律趋于正常(1)。胃俞能健脾胃,消积滞,胃俞穴对胃肠蠕动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当胃蠕动减弱时,针刺胃俞可使蠕动增强。通过动物实验,给狗静脉注射依色林,使胃紧张性增高后,针刺足三里、胃俞可使胃紧张度与收缩波明显降低(2)。神门泻心,有助于肝火之消除,且与内关相伍益心气,安神志,宽胸理气。劳宫、章门伍用,出自《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劳宫退翻胃心疼亦何疑”,应在章门。盖章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劳宫清心火、安心神,理胸膈、散郁结,导火下行,凉血息风。

随症加减:呃逆、嗳气配膈俞、膻中、行间; 呕吐配大陵、梁门; 厌食配脾俞、胃俞、公孙; 腹痛配天枢、压痛点; 腹胀配阴陵泉、太白、天枢; 失眠配申脉、照海、三阴交。

2.2中药调理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肝气犯胃型,其发病机理, 多因肝失疏泄, 胃失和降所致。因此, 治疗当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20g、白药20g、甘草6g、枳壳15g、陈皮10g、川芎10g、香附15g。方中四逆散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加陈皮、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根据患者病情,临床需进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以嗳气为主者,加旋复花10g、沉香10g、绿萼梅10g疏肝行气;以呕吐为主者,加姜半夏15g、代赭石20g、吴茱萸5g降逆止呕;以厌食为主者,加焦山楂15g、神曲15g消食和胃;偏于肝郁化火者,加黄芩10g、黄连5g、栀子10g疏肝泻热;肝郁气滞较甚者,加郁金9g、川楝子10g行气止痛。

2.3心理疗法医病先医心,心理调摄在本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因本病发病与精神情志有密切的联系,加之病程长,久医不效,更加重心理负担,悲观、失望、焦虑、忧郁易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这些不同的心理因素,又必然给本病带来不良影响。故医者在药治的同时,必须适当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引导病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自己,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案例

乔某,女,42岁,干部。2005年8月10日初诊:有胃痛史,5年前因与别人发生争执,随即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从此胃痛经常发作,每因精神不舒或紧张时而诱发,伴有失眠,头痛,饱胀,嗳气等症状。曾被某医院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此次发作半小时而就诊。检查:体质瘦弱,痛苦表情,抱腹,恶心,腹平软,上腹部压痛,肝脾未触及,体温36℃(病人自觉发热),心,肺正常,苔薄黄,脉弦细。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针刺取穴:针内关、足三里、中脘、侠溪、行间、神门,诸穴均用泻法,持续行针约30分钟疼痛消失。起针后2小时疼痛又发作,仍按上法针刺,止痛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本患者上述症状因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所致,故施以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理气和胃止痛。药物: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0g、陈皮9g、香附15g、川芎10g、甘草6g、郁金9g、川楝子10g。用法:开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嘱患者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忌粗糙多纤维及辛辣刺激食物,此外,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焦虑亦有助于恢复健康。

次两日复诊:疼痛消失,惟饱胀,纳呆,嗳气。针刺内关,中脘,胃俞,用捻转手法,持续行针10分钟,腹内雷鸣,排气,症状即时好转。方药同前。6日又针一次,诸症消失。数天后随访,诸症未发。

4体会

本病是一种心理,情绪,内外环境精神因素和长期饮食,烟,酒等刺激,导致其机能障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针药结合治疗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心理指导,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对病人耐心疏导,讲解一些与此病有关的医疗知识,使患者与医生积极配合,增强其治疗信心,还应注意消除其他的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这样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9

【关键词】 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防治;护理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63-01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困扰老年人疾病的增多,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求生存质量的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和加强健康意识,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护理中的一项令人瞩目的课题。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女性更年期前后,雌激素的下降,内分泌代谢紊乱直接影响着和女性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1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分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折是本病的严重并发症,可致残、致死,耗资大,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骨质疏松症按病因分三大类:①原发性分两种类型: 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由破骨细胞介导,最常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多在45~60岁),为高转换型。快速的骨丢失主要为小梁骨,特别是脊椎和桡骨远端;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0岁以后发生,主要侵犯椎体和髋骨,与高龄、慢性钙丢失、骨形成不足有关。②继发性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血液病(骨髓瘤、白血病),胃肠道疾病,长期卧床,制动等;③为特发性,多见于8~17岁的青少年,多数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本篇讨论以原发性1型为主的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症,多见于闭经后的女性,病因不明,但与雌激素减少有关。绝经后的第一个5~10年中,每年骨丢失为3%~5%,此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补偿,将会丢失骨髓质和骨皮质的10%~30%,常引起脊椎的压缩性骨折和COLLES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11型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或患慢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卧床的病人,每年骨质丢失在1%左右。同时,钙和维生素D的缺乏也是导致大量骨质丢失的原因。以椎体骨折和髋骨骨折最为常见,危害最大。

2 骨质疏松的症状和表现

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无息发生的疾病,很多人都是突发骨折才认识到骨质疏松发生了。其实在骨折发生之前已经有了相应表现。主要有:疼痛。腰酸背痛坐后疼痛加剧,白天轻夜晚重。医学研究证明:当骨量丢失12%时,疼痛才会发生。

变矮椎骨是身体躯干和支柱,当椎骨骨质疏松时,负重的椎骨容易压缩变形。身长平均就会缩短3~6厘米,严重者可变矮20厘米。

驼背椎体压缩变形,脊椎前倾,后背弯曲,形成驼背。

骨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表现就是骨折。易发生在上肢、桡骨、腰椎骨和股骨上端,骨折发生率占骨质疏松的30%左右,当骨量丢失20%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骨折。

骨质增生骨关节病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是因缺钙引起的一对孪生骨病。骨质增生只是机体对骨质疏松的一种代偿,人体用这种代偿作用的新骨远不能补足大量丢失的旧骨,本应进入骨骼内部的钙,却沉积修补在某些受力最大的骨面上,称为骨迁徙。很多老年人被骨质增生、骨关节病折磨,成天与疼痛相依。

3 骨质疏松症的生理学改变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质、骨小梁得减少或退化而致。正常成人骨代谢的主要形式是骨重建,在破骨细胞作用下不断吸收旧骨,而在成骨细胞的作用下又再合成新骨。骨吸收过多或形成不足引起平衡失调的最终结果,会导致骨量的减少和骨微细结构的改变,就会形成骨质疏松症。一些影响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骨小梁位于骨中央,占骨的20%,对代谢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骨皮质占80%,骨的生长大约在17岁已经完成,骨终身不断地吸收和形成,叫骨代谢,当代谢发生紊乱时,就发生了骨质疏松。

4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与诊断

闭经期雌激素缺乏是引起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因素,雌激素主要抑制骨吸收,雌激素缺乏可造成骨的吸收增强,从而导致过快骨丢失。卵巢摘除术或过早闭经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较易导致发生骨质松疏症。严重贫血,压力过大,过量负重,厌食和一些代谢性病症也可诱发骨质疏松症。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骨质疏松症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等也可诱发。骨质疏松症早期常不被重视,当病人出现骨折、乏力、骨骼疼痛、身高降低、驼背、凸腹、腰背疼痛时才被重视。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直接方法。在我国将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定为低于骨峰值或成年人均值2.0个标准差,但需进一步论证调查,以制定适合我国的科学的实用诊断标准。

5 骨质疏松的防治

大量临床实践,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雌激素是健康女性不可缺少的内分泌激素。确定了性激素补充疗法在预防绝经后退行性疾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起重要作用。性激素替代疗法的原则是进行性生理补充,保持妇女健康的生理状况,并应个体化治疗,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性激素的种类、用药、剂量和途径。常用的有结合激素0.625Mg/D,17B雌乙醇1Mg/D,长期服用会引起癌症复发,出血不止,恶心呕吐,精神抑郁等副作用。联合用药是每日合并应用雌孕激素。合用雌孕激素适用于不需要保护子宫内膜的妇女;加用性激素可促进蛋白合成,增强肌肉力量,增加骨密度。[2]另外钙剂和维生素D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适度锻炼、有规律饮食、开朗心情、适度户外活动和休息都对预防骨质疏松起着重要的作用。

6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篇10

CT增强扫描可提高病变组织与非病变组织结构间的密度差,从而分辨出平扫时显示不清及未能显示的病变,有利于明确诊断,也可显示病变组织的血液供应情况。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担忧和困扰以及对CT增强扫描知识的匮乏,因而会产生紧张、惧怕心理,造成各种技术指标的不稳定,患者若在检查过程中情绪焦虑、紧张等,甚至导致拒绝检查,从而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和CT图像的质量,进而影响病情的准确诊治。为了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及时针对患者的心理顾虑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保证扫描顺利进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接受螺旋CT结合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的无精神障碍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合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男101例,女49例,年龄10~80岁,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男110例,女40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67岁。两组病例的病情和检查部位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仪器和药剂 CT仪为日本东芝公司出品的Asteion Txs-021A型单排CT扫描仪,高压注射器是美国博明斯顿公司生产的M2353高压注射器操作系统;此外,相关的配套设备有注射用针筒、U形吸管及头皮针;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浓度为300 mg/mL,注射剂量为1.5 mL/Kg。

1.3方法

1.3.1 CT加强扫描方法 扫描要求患者检查前空腹,先进性过敏实验,要求是静脉缓慢推人2ml碘海醇,15~20 min后观察患者局部静脉走向及全身有无过敏症状。若为阴性,则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后进行扫描。

1.3.2心理护理方法

1.3.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热情亲切地接待患者,轻松自然地与患者沟通,细致耐心地解释增强扫描的方法、目的及必要性。此外,为消除患者的陌生心理,可以建立了CT候诊厅,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患者宣传CT知识;医院CT扫描室布置幽雅,光线适宜,增加温馨感,室温和湿度适宜人体,检查室洁净、整齐,以增加舒适感。

1.3.2.2扫描前的培训 主要是向患者说明CT检查的辐射量对人体的安全的,打消患者的顾虑和担心;重点说明针对不同部位的扫描所要注意的东西,如在腹部扫描时要呼气后憋住气;胸部扫描时要先吸一口气,憋住气;盆腔检查前晚要喝碘造影剂等,同时对检查部分存在的金属物质应该要去除。

1.3.2.3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顾虑和担心所在,针对不同患者的担心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说明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可能影响检查的准确性,调节和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1.4实验的评价

1.4.1采用《医学影像学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对两组患者扫描图像采用双盲法阅片,对两组图像中单层移动伪影、多层移动伪影和无移动伪影3种情况进行比较。

1.4.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1]。

2结果与结论

2.1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表明实验组干预前后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比较,见表2。

两组进行比较,实验组产生运动性伪影比对照组少,差异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