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护理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7:18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人性化护理;效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82-02

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病程较长,病情不稳定,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其中人性化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为了探讨老年呼吸系统病人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5.4)岁,病程在1-16年不等,平均为(10.5±4.1)岁,其中支气管炎25例,肺气肿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5.1)岁,病程在1-18年不等,平均为(10.9±4.0)岁,其中支气管炎26例,肺气肿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症状 (1)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喘息等;(2)实验室检查发现53例患者炎症细胞和白细胞增加,18例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3.1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的休养,病房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温度控制在17℃-22℃之间[2];要定期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并且要防止患者吸入有害气体。要从小细节入手,让患者感受到护理的人性化。

1.3.2心理护理 患者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病情的康复,尤其是情绪低落会严重影响呼吸道的恢复。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且要向患者讲述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关注,从而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1.3.3呼吸道护理 (1)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如俯卧位等,防止头部过高造成对呼吸道的压迫,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也可采用雾化吸入和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促进痰液的清除。(2)吸氧治疗时要控制患者吸氧的流量和速度,要保证氧气的湿润,可以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加大氧浓度,防止吸氧浓度过高造成患者呼吸中枢的抑制。(3)保证有效通气,由于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减退,自我净化的能力较差,因而要建立有效通气,必要时可采取机械通气。(4)呼吸训练,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控制好患者吸气和呼吸的比例(1:2),保证每分钟呼吸10次左右,每天训练2-3次,每次10-15min[3]。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呼吸状况评分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4]进行测定,分为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三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危害越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理后患者SGRQ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在SGRQ评分上的比较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而且身体机能出现下降,自净能力比较差,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本研究中采用人性化护理,从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其中环境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促进患者呼吸道功能的恢复;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呼吸道护理要从小细节入手,保证有效通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从而促进呼吸肌群的运动,增强呼吸肌的力度,改善呼吸功能;饮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补充丰富的营养,戒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进行戒烟,从而提高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5]。本研究中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等SGRQ评分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6]一致,说明对老年呼吸系统病人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淑梅.物理治疗及特殊护理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77-277.

[2]单彩云.布地奈德与沐舒坦雾化吸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观察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3):656-657.

[3]张兰艳.护理干预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36-36.

[4]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43-01

舒适护理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但是老年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偏执甚至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以至于病人不能有效应对手术治疗关。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将舒适护理与老年手术病人整体护理相结合,使老年患者愉快的接受手术,配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抽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老年手术病人100例,男58例,年龄68-75岁,女42例,年龄65-83岁,其中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5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44例,经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

2 术前舒适护理

术前心理舒适护理:术前一天手术安排后,巡回护士即到病房向病人做自我介绍,并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及家庭信仰,对手术需求,提供有关手术,麻醉及术后恢复的信息,帮助病人消除紧张、猜疑、忧虑、恐惧等心理因素,使病人对手术的目的、意义、过程及麻醉有大致了解。在与病人交流时做到专业、细心、耐心满足他们的心理舒适要求并告诉病人,在手术期间我会一直陪伴在您身边,术后护送您回病房。

3 术中舒适护理

3.1 环境舒适护理:调节好手术间温湿度,温度22―25℃之间,湿度40-60%之间。手术间灯光明亮,为病人营造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

3.2舒适护理:根据手术需要安排舒适的手术,既充分暴露手术野又使病人尽量保持生理功能位,尽可能减轻病人生理不适感,增加舒适感。

3.3手术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因担心手术失败而无法入睡,在不影响麻醉和手术进行的情况下,术中与病人交谈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病人不适。在做每一个操作和采取一些措施时都要耐心解释取得病人理解与配合,以保证病人心理舒适。

3.4 肢体按摩: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肢体受压情况。如给病人做适当肢体按摩或握住病人手以增加病人舒适并消除顾虑。

4 手术后舒适护理

术毕妥善包扎伤口,用温水擦去伤口周围的血迹和消毒液,为病人穿好衣裤并携带病人用物,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切口和各种引流管,安全护送病人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班。

5 体会

病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不仅有着对健康的渴望,更有着作为病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治疗上的需求,这就需要护士把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真正落实到护理行动中。从身边小事做起,以病人需求为主,而且主动做。大到治疗,小到一个的舒适摆放,形成一种主动满足病人需求的良好工作氛围。舒适护理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护理专业的实践范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在舒适护理的实践中,病人获得了相关疾病知识,增加了治病信心,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护理人员也从单纯的遗嘱执行者转变为集预防、教育、治疗功能于一身的、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医护合作者,从而更好的获得社会认可,体现护理专业价值。将舒适护理运用到老年手术病人中,使病人在接受手术时充满了信心,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把“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宗旨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3

第一,几个月的实习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护士这个职业的崇高。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护士就是细心和耐心的代名词。我一直以为她们的工作很轻松,很简单,只需要执行医生的医嘱,“照方抓药”就行了,其他的工作也只是些琐碎的小事情。这一次我通过护理实习,第一次深入到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护士的工作就是一个字“累”,我每天跟着她们跑都累得不行,而且她们不但要在病房间不停的走动,还要给病人输液发药,实际上比医生累多了,但他们一句怨言也没有。一名护士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她就充满了力量,她们全身心的投入在一场战斗中:把自己的活力完全展现在病房的内外,把自己的能量连同微笑毫不保留地奉献给病人。

第二,几个月的实习使我开拓了眼界,

增加了见识习期间,我跟随带教老师,细心听取讲解与指导,了解了许多医疗设备的基本操作,观摩并实践了许多种医疗操作,比如生命体征测定(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体重)、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器械消毒等等。有许多专业仪器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有许多看似简单的护理操作,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并非如此在医院的这段时间,种种新鲜事接踵而来,时时给我带来兴奋的冲击。我充满好奇,留心观察,积极提问,护士们耐心地给我讲解,使我了解到了一些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了护理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她们生动地分析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并且在规章制度允许的前提下,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设备,实践护理操作。这些都使我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几个月的实习使我对医护配合的整体护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一点对我将来的工作极其重要,也是本次实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通过了解我认识到,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是高度统一的,目标都是为了给病人减轻或解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对方的工作。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也是我这次护理实习的最大收获。具体地,我了解到:

1、整体护理要求医生与护士高度协作,其中科室主任与护士长的密切配合是关键。在病区开展整体护理前,护理部主任下科室首先与科主任取得联系,将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介绍给科主任,取得科主任的支持。护士长在制定实施整体护理工作计划、制度、职责、人员分工、排班方式等方面都需要争得科主任的同意。科主任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交班会上强调医护配合整体护理的意义、具体工作计划,并要求医生积极支持与配合。科室组织护士整体护理知识培训时,科主任和医生也需参加学习。

2、医护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共同管理。病区每个病人床头都需挂有相应的床头卡,上面写有病人的基本资料,主管医生的姓名。新病人入院时要向他们介绍科室主任和自己的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使医护明确自己的职责,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使医护配合密切。

3、医护共同查房。这样有利于解决病人的医疗,护理问题。并做好记录,护理部不定期检查查房记录情况。护士参加医生查房,能进一步了解所管病人的情况,提高服务质量。

4、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医护的共同职责。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况对病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病人在生病的时候会产生种种不良的负性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主管护士发现上述不良情绪时,可告知主管医生,共同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5、健康教育是医护的共同职责。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也是一种治疗手段,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同时健康教育也被定为护士应该掌握的一项护理技能。并在制订护理常规、诊疗常规中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医护必须共同遵循。

6、及时交流信息,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护士整天围绕病人转,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多,将病人的病情变化、药物反应、治疗上的问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医生及时处理。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与病人交流,病人乐于向护士讲述自己的想法,顾虑等。护士将这些转告给医生,医生查房时一一向病人解释,及时消除病人的顾虑。

7、护理病历随医疗病历归档案。护理病历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反应了护理质量,具有与医疗病历同等的重要性。

第四、几个月的实习使我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整体性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一种慢性炎症,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容易在冬季发作,咳痰、气喘与慢性咳嗽是此病主要的临床表现[1]。一旦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并且引发肺气肿等并发症,从而威胁病人的身体健康,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为进一步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措施,笔者选择2010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40例病人,对其采用整体性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护理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0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8岁,最大年龄为73岁。本组病人经确诊均为慢性支气管炎,并采用了平喘药物、镇咳与祛痰等方面的临床治疗。

1.2方法

对本组40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采用整体性护理,并观察其护理效果。

1.3 整体性护理措施

1.3.1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护士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治疗与护理环境,确保病人的病房环境没有会刺激其呼吸道之物质、病房空气比较清新。在给病人清扫病房时应该先洒水以防止病人吸入灰尘。在病人的病房里面不要摆放花草植物,以避免这类植物释放出一些具有刺激性的物质以加剧病人哮喘症状。一般将病人的病房温度维持在17℃,湿度在50%,避免过热或者过冷。要定期给病房里面的各种设施采用没有刺激性气味的消毒液进行消毒杀菌[2]。

1.3.2 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长时间呼吸比较困难,难免会失去对治疗与恢复的信心,其生存质量大幅度下降。此外,病人家属看见病人的病情反复发作,在心中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为此,护士应该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及心理沟通疏导工作,消除病人心中的不良情绪。要多途径宣传慢性支气管炎的知识,让病人对此病有正确的认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慢性支气管炎的信心。

1.3.3 用药护理

一般来说,慢性支气管炎这种病的治疗周期较长,为此,在病人的急性发作阶段,应该准确地、有针对性地使用止咳、祛痰与抗感染等药物治疗。护士要认真观察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对药物过敏,如发现病人出现了不良反应,则要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正确处理。在给病人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控制好药物的用法与剂量,不要给病人连续、长期实施静脉注射与肌内注射,以避免病人的血管受到刺激[3]。

1.3.4 氧疗护理

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实施氧疗可以改善其气管状况,消除低氧症状。而对此类病人实施氧疗的过程一般来说是比较长的,为此护士要在给病人实施氧疗的时候,应该控制流速与吸氧浓度。要按照病人的呼吸困难的程度,调整与优化氧流量,以防止病人出现肺性脑病的问题。护士在病人氧疗过程中应该加强巡视,一般每隔20min巡视1次,以保证氧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护士每天还应该为病人更换湿化瓶以及鼻塞,以保证病人氧疗用品干燥清洁,还要采取消毒处理防止感染。

1.3.5 祛痰护理

病人长时间的咳痰与咳嗽,其痰液会将其呼吸道堵塞,进而使病人出现呼吸障碍。所以,护士要运用综合性处理措施将病人的痰液排出。此外,护士可以指导病人家属给病人拍背及拍胸,让其在重力作用下顺利将痰排出。护士对意识不清之病人可以给予机械吸痰。不过,机械排痰要确保无菌操作,动作应柔和,每一次给病人排痰治疗时间要控制在15 s以内,以避免病人出现缺氧的症状。

1.3.6 饮食护理

病人长时间出现呼吸障碍则会损耗很多的能量,加上药物与吸氧等一些副作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病人额进食量,也使病人的营养供给跟不上,以影响病人的呼吸、肺等功能,削弱病人机体免疫力。为此,护士要科学合理制定病人饮食计划,叮嘱病人多吃些容易消化、纤维含量多、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纠正挑食及偏食的习惯。

护士还要告知病人适当增加饮水量,没有禁忌的病人每天饮水量要达1.5L以上,这样可以起到稀释痰液的作用。此外,护士要告知病人多吃些薯类、豆类、木耳与大蒜等食品,以降低病人血栓形成的几率[4]。

2 结果

本组患者实施整体性护理后其临床症状全部得到了改善,治疗效果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病人的机体抵抗力大幅度得到了提高。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反复发作,致病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长时间反复感染、长时间吸烟、呼吸系统过敏以及遗传因素是此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此病经X线片检查,病人的肺部纹理多而粗乱。如果此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引发支气管扩张与肺气肿等并发症。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在发病初期,一般症状比较轻,但是随着病人病情的不断加重,其临床症状是会不断加重的[5]。所以,要高度重视此病的治疗与护理。

本研究认为,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实施整体性护理,可以大大地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全,也有益于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机体抵抗力。护士应该针对病人病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整体性护理,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彩霞,舒爱兰.慢性支气管炎的家庭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5):2758.

[2] 朱元钰.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6-238.

[3] 王庆,王黎黎,王丽媛.护理干预对慢支急性发作康复的影响[J].蛇志,2011,23(4):423-424.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5

    护患关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活动建立起的工作性的人际关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护士不仅有精益求精的护理技术,还要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整体护理水平。

1  沟通的类型

1.1  语言性沟通 

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与接受进行信息者的传递与交流。

1.2  非语言性沟通 

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沟通,而是通过躯体姿势和运动、面部表情、空间、声音和触觉等进行信息的沟通。

2  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

2.1  护士因素 

因为护士护理的对象是病人,他们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上的痛苦,所以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其生理、病理知识、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知识缺乏,不能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会造成沟通受阻。同时,不熟练的操作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其恐惧感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其次,护患关系不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影响病人的真实感受,增进护士与病人的感情。若护士态度冷漠,常使病人及家属拒绝沟通。最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对依据不同的病种、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方式,做到具体病情具体分析。

2.2  病人因素 

由于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对护士的护理操作技术的必然性和效果难以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挑剔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为将病人痛苦将到最低,要求护士操作一次到位,一旦发现不满的地方,则通过各种方式维权,加之家庭经济条件、道德修养、文化水平、人际关系都会影响护患的沟通效果。

2.3  社会因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一直存在重医轻护的偏见,使得护理人员在医院的地位和重要性被忽视。病人因治疗效果不好往往迁怒于护士,加之部分医院医护之间福利有明显差异,使护理人员感到不平衡。当发生医疗纠纷时,护理人员得不倒社会新闻舆论的支持和适当的心理疏导,这些持续的压力会降低护士对专业的自信度和满意度。

3  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占主要地位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病人通达交往和联系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发生在病人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及治疗康复的过程中,护患关系融洽与否决定于护患双方需要得到满足程度。病人患病后遭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从自主自立变成被动接受别人的照顾,其社会角色发生不同程度的退缩,由强势变成弱势,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和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病人往往产生恐惧、焦虑。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使他们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因此,护士行为对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4  温和有效的护患沟通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都侧重于护理技术,养成了技术为主、沟通为辅的模式,忽视了温和有效的护患沟通在护理中的地位,所在医护人员都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否则和技术不够一样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此,医务人员在给病人做每一次操作前,都要事先向病人解释,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为病人进行洗头、擦浴等生活护理前,询问病人用温和善良的口吻,根据病人的意思调整操作时间,操作结束后要体贴病人,将尊重爱护病人的理念贯穿于护理全过程。通过有效的交际沟通,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以便更好地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

5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让护士做到一个要求(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二个技巧(倾听、鼓励病人讲述的技巧)、三个掌握(掌握病情、治疗情况、掌握医疗费用情况、掌握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四个留意(留意受教育的程度、留意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留意自己情绪反应及自我控制、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状态)、五个避免(避免强求沟通对象及时接受事实、避免压抑对方的情绪)、六种沟通方式(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交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实物对照沟通、交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实物对照沟通。通过培训掌握沟通技巧)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6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6

【摘要】  临床护士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运用护理学知识,探究在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在临床护理中,给予病人良好的心理社会支持,帮助病人建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  病人 心理 护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的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情绪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不安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保持积极的治疗状态,应做好以下四个环节。 

        1 帮助病人适应环境

        1.1 帮助病人尽快熟悉他们所面对的院内环境[1]

        护士要建立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接诊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向病人介绍病人的责任护士、负责医生、病区的护士长、病区主任。病房的环境设置,如食堂的位置、电话号码,呼叫器的使用方法,卫生间的位置,物品的保管等。积极帮助病人尽快适应环境。减少病人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不安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

        护士要通过行为,语言让病人感受到他们是受欢迎与被关注的。护士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术、良好的医德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良好感受,从而产生信赖、安全感。

        1.3 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1]

        同病室人构成一个群体,护士应引导病人互相关心、帮助、鼓励。使病人间呈现愉快、和谐氛围。

        家属的关心,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护士应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身心护理。

        2 就治疗问题与病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病人由于缺乏医学知识,或对治疗效果、病情转归的担忧,均有了解自己的治疗情况的需求。因此,护士就治疗问题与病人做好沟通[1]。

        在沟通前,护士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药品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化验项目的临床值,护理计划措施等,为沟通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进而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护理可以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也可以有计划地约好时间.要注意医源性保密避免语言暗示、解释含糊、指导失误等原因造成医院性问题。交谈要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隐私。沟通时,护士要避免急躁;改换话题;主观武断,这样会使患者感到护士不能理解自己,甚至责备自己,有时会给患者增加新的负担。

        3 鼓励病人表达不良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病人的内部器官有了器质或功能性的障碍,他们的自我感觉和整个精神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疾病可以使人改变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也可以改变病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改变可以是病人把自己置于人际关系特殊的位置上,好像或将要被人群抛弃[2]。这样病人会产生不安、悲观、孤独等不良情绪。如果这种负性情绪不能及时排解,会致使病人免疫力下降,影响疾病的转归。这就要求护士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采取疏泄、劝导等方法,鼓励病人表达不良情绪。

        为了取得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护士应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治疗思想情绪有所了解。护士还要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养,用美好的行为、表情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能有效地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这样护士就能及时准确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为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提供可靠依据。能顺利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心理护理中去,促使病人表述自己的不良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对病人的不良影响。

        4 及时表达护士对病人的理解与同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病后,注意力会变得狭窄。他们会把注意力由外部世界缩向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觉。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身体的机能状态[2]。由于注意力转移和兴趣的缩小,病人往往夸大自己的疾病感受,感觉自己非常痛苦无助,非常渴望别人的关注、重视、同情、理解。这就要求护士及时表达对病人的理解同情、关心鼓励。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使病人感到温暖,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

        护士在交谈中要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声调温和,用友好、接纳的方式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要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表示护士在认真倾听。护士要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处境和情感,善于体会病人的心境,给病人温暖、关心和体贴,使其得到安慰鼓励。护理中适当的表现沉默,这样病人更能感受到护士能理解其内心世界和感受,能有效促进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治疗态度。

        要做好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真诚的态度是帮助患者最基本的条件,护士的真诚、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能很好地取得病人的信任。护士宽容、大度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仪表素质。在与患者沟通中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经常设法调整,选择最易患者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才能很好帮助病人进行身心调试,促使病人从疾病状态向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7

今年暑假我来到了医院进行为期1个月的护理见习。深入到护士的日常工作中,亲身体会了做护士的酸甜苦辣,这才发现做护士并没想像的那么容易。做护士的确很辛苦,一会儿是输液、抽血,一会儿是打针给药,一会儿又得中药灌肠。病人若有不适首先会想到护士,病人如有问题找的还是护士,病人要换药、换液又得叫护士……病房里永远有护士忙碌的身影。

见习1个月,感受最深刻的是,临床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地.临床的实地见闻,实地操练,让我重现在校学习那些枯燥又顽固的知识时提出的种种问题.例如:我干嘛要读这些药理病理?背了对我有什么用?好像知道了以后还是一点儿意义也没有,知识是统揽了,但学过后总的感觉是,一直只为考试而学习,没有几分属于我自己.在学校里,没有人问我这些药吃了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即使我知道有这些不良反应,但是我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我不知道一种药用错后有多么严重,没有人问我这种病有什么临床表现,我也没有真正见到过这些临床表现,到底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就是书本上的一样呢?等等…… 半个多月的见习生活也对我在将来工作时做到医护配合大有帮助。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给病人解决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只有当医护做到密切配合,才能给病人带来最大的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对方的工作。作为将来的一名护士,必须了解护士的工作,所以这次见习我觉得既起到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桥梁作用,又增进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信心。

第一1个月的见习使我重新认识了护士这个职业的崇高.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护士就是耐心和细心的代名词。我一直以为,她们的工作很轻松、很简单,只需要执行医生的医嘱,“照方抓药”就行了,其他的工作也都是些琐碎的小事情。这一次我通过护理见习,第一次深入到护士的日常工作中,亲身体会了一回做护士的苦辣酸甜,才发现原来做护士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护士的工作就是一个字“累”,我每天跟着他们跑都累得不行,而他们不但要不停的在病房间走动,还要给病人扎针换药,实际上比医生累多了,但他们一句怨言也没有。一名护士,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她就充满了力量。她们全身心的投入在一场战斗中:把自己的活力完全展现在病房内外;把自己的能量连同微笑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病人。

交班一般在早晨8点,护士医生都要参加,当然我也不例外。科室主任站在最前面,昨晚值夜班的护士开始做他们的护理病理交班报告,然后是值班医生,另外各位医生还要说一下自己管辖的危重病人的情况,最后两位主任和护士长进行总结便结束了每天必做的交班。我个人认为交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医生和护士的一种纪律的约束,让我们医护人员明白,病人的生命在我们手中,我们必须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做一名认真负责的医护工作者。

第二,一月的见习使我开拓了眼界,增加了见识。

见习期间,我跟随老师,细心听取讲解与指导,了解了许多医疗设备的基本操作,观摩并实践了许多种医疗操作,比如生命体征测定体重、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等。有许多专业仪器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有许多看似简单的护理操作,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并非如此。在医院的短短五周,新鲜事物接踵而至,时时给我带来兴奋的冲击。我充满好奇,留心观察,积极提问,护士们耐心的给我讲解,使我了解到了一些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了护理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她们生动的分析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并且在规章制度允许的前提下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设备,实践护理操作。这些都使我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第三,一月的见习使我对医护配合的整体护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一点对我将来的工作极其重要,也是本次见习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通过了解我认识到,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是高度统一的,目标都是为了给病人缓解或解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只有当医生和护士做到密切配合,才能给病人带来最大的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对方的工作。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也是我这次护理见习的最大收获。具体地,我了解到:

1、整体护理要求医生与护士高度协作,其中科主任与护士长的密切配合是关键。在病区开展整体护理前,护理部主任下科室首先与科主任取得联系,将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向科主任介绍,争取科主任的支持。护士长在制定实施整体护理工作计划、制度、职责、人员分工、排班方式等方面都须与科主任商量。科主任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交班会上强调实施医护配合整体护理的意义、具体工作计划,并要求医生积极支持与配合。科室组织护士进行整体护理知识培训时,科主任和医生也须参加学习。

2、医护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共同管理。病区每个病人的床头都挂有一个小卡片,上面分别写有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的姓名。新病人入院时,主管护士都要向病人介绍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使医护明确自己的责任,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全程服务,从而使医护配合更加密切。

3、医护共同查房。这样有利于解决病人的医疗、护理问题。护理部规定病区的主管护士每天必须参加医生查房,并作记录。护理部不定期检查查房记录情况。护士参加医生查房,能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管病人的情况、治疗方案,以利于护士找出问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医护配合可以让医生了解新的护理理念。护理制度的改革,是使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改变了多年来护士执行医嘱的简单被动局面。新的护理模式,如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需收集病人资料,书写护理病历,制订护理计划、制订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心理护理、护患沟通等工作,这些都要让医生了解,以得到支持和帮助。

5、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医护共同的责任。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病人,是医护共同的责任。改变过去那种见病不见人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病人在生病时会产生种种不良的负性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主管护士发现有上述不良情绪时,可以与主管医生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8

骨科患者既要忍受强大的躯体疼痛, 又要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有些患者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急性应激反应, 就会出现各种精神障碍, 如焦虑、抑郁、木僵状态、易激惹、精神运动性兴奋及意识范围改变等。在临床中,骨科患者的往往有以下心理现象:3.1焦虑恐惧,缺乏心理准备 焦虑、抑郁与骨折病程明显相关, Jelicic和Kempen[3]曾报道骨折后2 个月内焦虑水平明显升高,Scaf-Kklomp等[4]调查5 个月至1 年内抑郁明显上升。

骨科病人的伤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后果也是无法预料的,他们饱受着躯体身心的双重痛苦。急性开放性骨折病人,由于起病急促,病人和家属的"无准备状态"表现得更为明显,患者表现为心神不宁,全身哆嗦或目光呆滞,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平诊入院骨伤科病人往往怕手术而慕名来中医骨伤科医院就诊,想采用中药、闭合复位等保守治疗方法,有的病人一旦仍需手术治疗时,往往缺乏心理准备,一时不易调整心态,产生焦虑不安情绪。3.2悲观失望,对未来缺乏信心 如截肢病人考虑到截肢后自己变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会长期连累家人,以致情绪低落,非常痛苦,对生活失去信心。术后身体反应及心理反应十分明显,常常表现为心理退化,导致术后疼痛加剧,情绪不安,悲观失望。有的病人担心手术疼痛、出血、术后残疾、畸形、功能障碍,能否适应今后正常的工作生活等。病人还十分关心医生的技术水平,常常弄得病人在术前胃纳不佳,夜不能眠,其心理压力和生理变化十分明显。3.3疑虑不安,对治疗缺乏理解与信任 病人一方面希望得到最好、最快的治疗,另一方面又担心手术能不能恢复功能和解除病痛等。对手术疑虑重重,担心麻醉意外,手术失败,手中大量出血,神经损伤等,病人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会造成治疗上的不配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紊乱,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有的病人虽然勉强接受了手术治疗,但内心对手术怀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对术后伤肢局部肿胀、疼痛、渗血等症状及术后仍要持续骨牵引、皮牵引或骨外固定等,思想准备不够,忧心忡忡,不敢动,怕刀口裂开,怕骨折愈合不良。对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怕引起伤口痛,内固定物断裂。4 心理护理对策和技巧在骨科心理护理中,应该遵循心理规律,针对骨科病人心理特点,才能取得护理实效[5]。4.1与家属配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基础。病房里,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患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获得了患者的好感、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接待患者时热情主动,面带微笑,目光、语言亲切;讲解病情时耐心细致;治疗护理时动作轻柔;观察病情认真细心。首先向他们介绍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介绍诊断、治疗、护理、饮食情况及需要的注意事项。手术患者还需要进行术前健康教育,解答患者的提问,及时消除焦虑、紧张情绪,讲解术前准备、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手术医生姓名、本科同病种患者手术治愈情况。这样,不仅沟通了医患信息,还能增加患者信心,使患者以平衡的心态面对疾病,面对手术。术后及时指导患者床上锻炼的方法,如深呼吸、床上便器的使用、术后引流管的作用及保护措施,早期肌肉锻炼,肢体运动,卧床休息时间等,以取得患者的合作。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要与家属密切配合,及时做好家属的工作,使患者随时都能看到自己的亲人及感觉到亲情的温暖,让患者相信家庭和社会都不会遗弃他们,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4.2注重心理激励,建立心理支持 对于骨科病人,首先要帮助他们战胜自我,解除思想上的"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指出消极的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及身心的危害,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 护理行为 心里环境 健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79

护理工作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减轻痛苦的一门专业,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护理通常比医疗更为直接,也更为连续,使得护士与病人的关系要比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护理人员的行为对病人的影响也更大,它不但影响护理过程、护理效果,同时有密切关系到一个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影响病人的心理环境。因此,怎样用护理行为来改善病人的心理环境,是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尊重病人的人格和自尊,使病人处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病人身心康复。

护理人员的行为与病人心理环境

护理人员的行为对病人心理环境的影响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因为人们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当心理受到影响和创伤后很难及时表现出来,有时到较严重的程度也很难发现,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和标准来评估和测量。因此,护理人员的行为对病人心理过程显得十分重要。在护理过程中,还要注意心理,要注意满足和理解病人情感上的需求,要用护理人员的爱心,热情、同情心与病人之间有效沟通,以改善病人的心理环境。

爱心自古以来中外一切有良知的行医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护理人员的爱心对于改善病人的心理环境、促进病人康复的影响力之大,“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提出对护理人员的爱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自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活动以来,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门诊及住院病人明显增加,病人满意率明显增高,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护理工作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陌生人都关系,不仅是护理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信托的关系。病人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交给护理人员,所以,护理人员要为病人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一切方便病人,让病人满意、让病人放心。护理工作者应确立平等意识,时时处处与病人平等相处,主动与病人交朋友;把病人当亲人,力求把病人的痛苦降低到最低点;把舒适提高到最高点,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体谅和理解病人的疾苦,这有助于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从而了解病人心理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或开展心理疏导及预防疾病和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在良好的心里状态下接受治疗护理。所以,护士体贴、关怀和周到服务可促进患者心身疾病的康复。

护理人员的行为与社会和健康

病人护理心得体会篇10

1 病人的心理变化

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心理功能的改变可以导致身体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身体的损伤或疾病也可间接地造成心理上的变化。疾病对于病人来说是个大的应激原,病人会随之产生多种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病人常见的情绪反应

1.1.1 焦虑和恐惧

病人会对疾病的病因、转归和预后担忧,会对某些检查和治疗产生焦虑和恐惧。他们希望对疾病做深入调查,但又怕出现可怕的后果;他们反复询问病情,但又对诊断半信半疑,忧心忡忡,病人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或抑郁哭泣;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动辄生气。也会有些反常行为,如有的人突然梳洗打扮,有的挥笔大量写信,有的玩命吃东西,有的长时间向外眺望,有的蒙头大睡等。

1.1.2 否认和怀疑

临床经常会看到有的病人否认自己有病,尤其是一些预后不良的疾病,自我否认是一种自我防卫方式,可以避免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大多数病人否认过程会逐渐消失而适应。怀疑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异常敏感,如怀疑疾病的诊断是否准确、药物是否对症、怕别人有事隐瞒或没给他最好的治疗,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医疗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身体上某一部位稍有异常感觉,便乱猜测。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或无法治疗。

1.1.3 抑郁

患病意味着失去健康,同时还可能失去身体器官的完整性、姣好的容颜和身体形象、独立、隐私,还有前程、工作、爱情和经济上的损失等。而抑郁往往与诸多的丧失有关,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有的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有的哭泣不语;有的则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1.1.4 卑微和孤独

病人因体力下降、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而感到不受重视、低人一等或因必须受人照顾而失去尊严。这种卑微感加上社会信息的剥夺及与亲人的分离会使病人感到孤独。

1.1.5 退化和依赖

病人进入病人角色之后,大多产生依赖心理。因为一个人得了病之后,自然会受到家人的照顾和周围同事的关心,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只要亲人在场,本来自己能干的事也让别人干;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去;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2 认知的改变

疾病所引起的病人心理、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破坏了病人的心理平衡,影响病人的认知功能。在感知方面,意识清醒的病人可以表现迟钝,也可表现得过于敏感,以致产生错觉和幻觉。有疑病倾向的病人可以强烈地觉察到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肠道蠕动等。枯燥的住院生活使病人产生度日如年的错觉。有些病人会发生定向障碍;记忆力方面,有些病人不能准确地回忆病史,不能记住医嘱,甚至刚发生在身边的事,刚放在身边的东西,也难以记起;思维方面,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的能力受到损害,如一些病人在医疗决策上,即使是面对不太重要的抉择往往也表现犹豫不决。有些病人可能草率决定,但不久这一决定成为病人苦恼的根源。

1.3 意志变化

首先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会引起病人痛苦和不适,需要病人忍受。此外,许多疾病同不良行为或生活习惯有关,治疗疾病过程中,需要很大程度上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这些挑战需要病人的意志努力,也会引起病人意志的不良变化。有些病人表现为缺乏坚毅性,稍遇困难便妥协、失去治疗信心;有些病人变得缺乏自制力、感情用事。

1.4 自我概念的变化

自我概念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信与自尊感)和自我控制等。一个人患病,尤其是首次患病,其自我概念常发生变化。主要变化和原因有:

1.4.1 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会损害病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使病人对自己控制生命的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产生无助和依赖感。

1.4.2 疾病使病人丧失了包括健康在内的许多东西,病人感到忧郁、悲哀,导致自我价值感或自尊心降低。

1.4.3 疾病往往使病人担心自己不能应付外界的挑战,从而自信心下降。

2 心理护理的前提

要有爱心、耐心、尊重病人的利益和人格。态度要和善,语言要和缓,语气温柔,让病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这就是成功的心理护理,切忌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因条件所限不能做到,也应表示一下歉意。工作中还要学会洞察病人的心理,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和实施心理护理。

3 心理护理的原则

要做好心理护理必需掌握以下几种原则

3.1 服务性原则

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品质。

3.2 交往性原则

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往,可以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患者的需要。

3.3 启迪性原则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不断地运用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向患者做宣传解释,给以启迪,消除各种悬念和错误观念,使其鼓起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3.4 针对性原则

要根据每个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态,针对性的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4 心理护理的目标

指心理护理的实施者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语言、表情、态度还和行为去影响病人,促使其疾病或适应不良得到改善。

4.1 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

了解和分析病人的不同需要是心理护理要达到的首要目标。

4.2 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创造一个使病人康复的心理和物质的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4.3 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发现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早地采取多种措施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4 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

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

5 心理护理的程序

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兼顾患者身心的各个方面,遵循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过程,针对各科临床的特殊性,突出重点正确有效的应用心理护理,通过了解与分析,患者心理最主要,最关键的需要作为要解决的问

题,然后确定最佳护理干预手段(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适与适应,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康复。 6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重视社会因素

病人由于疾病,工作和生活能力都受到了影响,严重的会丧失工作,生活能力。病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常常会感到焦虑、抑郁、孤独、悲观、依赖感曾加等。此时医护人员应说服教育病人的家属体谅、理解、关心、照料病人、帮助病人克服困难,战胜疾病,顺利康复。

同时病人的工作单位如果对病人缺乏同情、关心、视病人为累赘、负担,对病人因患病而造成的困难,尤其是因经济上的困难不给予解决,也会曾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影响病人的康复。所以我们在做心理护理的同时,评估病人心理问题的来源,尽量给予解决,寻求社会因素的帮助,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7 非语言交流的种类及对患者的心理影响

7.1 仪表和躯体的外观

当两个人见面时,一个人的外表是首先被对方所关注的事情,据报道84%的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基于他的外表。仪表、衣着、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它人们可以表现自己、了解别人。如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高雅大方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构成护士的外表美,而且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给患者留下很好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7.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沟通交流中最丰富的源泉,其他的身体语言可能无法与之相比。面部表情是一种共同的语言,精神病学家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人们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感受和态度是相似的。一个人面部表情如何,自己很难知道,而且控制面部表情有时也非常困难,护士应该意识到自己面部表情的重要性,并且尽可能去控制那些容易引起误解或影响护患关系的表情,如不喜欢、厌恶、敌意等,因患者时常会仔细观察护士的面部表情,并且将它与自己的需要或焦虑相联系。护士也可以从患者的面部表情了解到患者的状况,如患者担忧时可能会出现皱眉,患者恐惧时脸上可能会显得很焦虑、恐慌,疼痛患者会出现非常痛苦的面部表情等。护理人员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把握患者病情的波动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在与患者交往中运用和调控自己的面部表情。

7.3 目光的接触(眼神的交流)

它是面部表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表示尊重并愿意倾听对方的讲述,此外还可以通过目光的接触来判断患者的需求指数,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其次是眼神,恰当地运用眼神,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如在巡视病房时,尽管不可能每个床位都走到,但以眼神环顾每个患者,能使之感到自己没有被冷落,当患者向你诉说时,不应左顾右盼,而应凝神聆听,患者才能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

7.4 触摸(专业性皮肤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