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护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05-04 13:20:46

病人护理措施

病人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新入院精神病人;护理;住院;依从性。

精神病人存在着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不能正确的认识主客观世界,其自身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拒绝接受自己有病的说法,不肯就医,因此大多数病人为被动就医、哄骗就医或强迫就医。特别是新入院病人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极易发生拒绝服药、拒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不知料理个人卫生、睡眠障碍等护理问题。我们把入院不足20天的病人视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个特殊时期,做好这个时期的护理对病人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1熟悉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它是通过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等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精神护理,它采用科学启发解释、教育或暗示,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改善心境使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尽快摆脱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疗。精神病人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亲人的指责误解与打骂,这样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爱护病人,护理人员不诋毁、取笑病人,对病人出现的离奇古怪的言语要耐心倾听、幼稚怪异的行为要注意观察,既不要与病人辩论或强行纠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认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因为每个患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护理人员及时、正确的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药物治疗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种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要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投药。发药前要督促病人入厕,料理好大小便,服药后30分内不准入厕。发药时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两人认准病人,两人核对后将药亲自交给病人,看到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口腔确认有无将药物藏于上腭、舌下、齿龈与唇颊之间等处,保证服药到胃。服药后30分钟内不离视线看护,防止病人将药物呕出。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如果经督促、劝解,病人仍旧拒绝服药,则应报告医生更换给药途径。鼻饲给药、肌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3病人的清洁卫生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时往往卫生状况很差,因此入院时要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女病人还要管理好经期卫生。病人清洁会减少躯体不适,缓解负性情绪,维护了病人的尊严,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住院依从性,有利于各项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

4病人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需要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为病人提供适宜饮食,保证病人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在进餐时应细心观察病人进餐情况。有的病人受症状支配而影响进食。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认为饭里有毒拒绝进食,要集体进餐,打饭流程病人亲自监督,或与他人的饭对调,或者工作人员先品尝;对称自己有罪不进食,工作人员把饭菜拌在一起或饭后必须协助清洗餐具等;把食物看成其他不能吃的东西而不进食,给病人更换其他食物,同时向病人解释并给予安慰;受药物副作用影响出现吞咽困难而影响进食,要给予流食,劝病人缓慢进食;暴饮暴食不知饥饱的病人,要适当限制入量。对意志倒错,吃赃物、异食癖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病区的生活垃圾和严密看护病人,保证病人每餐吃饱。对进食不好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后鼻饲流食、静脉输液等,以保证营养素的摄入。

5病人的安全护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护理重点是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症状,坚守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点病室,保证病室环境安全,管理好床单位,对病人24小时不离视线看护。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攻击性较强,不能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人或自伤;对症状活跃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住院态度转变快又主动与护理人员搭讪,询问工作人员作息时间,主动要求协助工作人员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机外走;对主动与同病室的病人交谈,窃窃私语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对上厕所或反复上厕所的病人要专人陪护。

6病人睡眠的护理

良好的睡眠可促进病情的恢复,严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并易发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着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根据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进行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督促他们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防止病人蒙头睡觉,要善于发现伪装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症状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报告医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果病人由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导致失眠,则应加强心理护理。

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掌握新入院精神病人的病情,做好新入院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病人住院的依从性,使病人配合治疗。

病人护理措施篇2

【摘要】 目的:促进冠心病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护理方法的方式。方法:对284例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冠心病的中老年人评价来获得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同等重要。结果:在患者中,许多采用"回避"方式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表现欠佳,较少采取"面对"反应的相对规范。结论:在疾病面前,特别是这个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法,在临床和社区护理方面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人际信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化现象的加剧,老年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的健康危害。40岁以后,是冠心病多发的年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增加。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在8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疾病患者往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的治疗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治疗状况,从而影响到疾病的进程和康复水平的差异。个人应对方式、个性、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并具有一定经验和其他因素的心身认知评价,是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可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因素各不相同的更改,认知行为可以对此进行调整。李宁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方法来处理人口,疾病等单因素分析显示:ACS患者使用比国家标准的应对方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性格类型,付款产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和病人的应对方式对ACS的影响风格的地位。对于有关的方式来处理护理冠心病患者,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进行研究的284例冠心病患者中,分布在年龄40-85岁之间,平均年龄65.45 ±6.57;住院0-12次,中位数为2。其中,180人住院治疗冠心病患者,占65.4%,平均年龄40-85 岁,68.21 ±8.47周岁;住院治疗0-12次,中位数3,冠心病的患者是84例,占30.5%,年龄分布在48 -73岁,平均为68.32 ± 6.32;住院0-12次,中位数为1。社会支持评定冠心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价的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2个项目,测量个体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①客观支持,其中包括"过去一年的外部关系,在困难时,获得资金支持的来源和支持情况"等3项;②主观支持:包括"你和你的朋友,邻居,同事和你的家庭成员"4个项目;③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包括"遇到麻烦的倾诉方法,手段和协助参与有组织的活动的各个团体"3个项目等等。共有范围12-60,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规模由长期的使用是合理、有效、方便、易于理解和明确的项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信度专为0.85,在0.84-0.94之间的每个项目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的人们使用。在这项研究中,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8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7%。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软件包。每一组数据,结果表示x ± s表示,采用t检验为P

2 结果

1)应对方式 :在应对方式上,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常模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屈服"应对方式与常模没有显着差异,见表1

2)社会支持 :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疾病,以全距3-19分,以客观的支持范围,均值和标准偏差9.64 ± 3.01;主观支持7-28点,平均全距和标准差18.32 ± 4。 39,支持全距3-13点,使用距离均值和标准差为7.65 ± 1.90;范围为16-56点,社会支持均值和标准差16-56分。 平均全距和标准差35.61 ± 6。在冠心病患者的经济支持方面:家庭成员、配偶、雇主、亲戚朋友、同事、小组和其他官方或半官方的工会组织以及宗教、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等方面,以及其他来源有 10例(3.6%),指的是没有任何财政支持的来源;情感支持来源为配偶、其他家庭成员、亲戚、雇主和同事小组和其他官方或半官方的工会组织,宗教以及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有4例无任何情绪上的支持来源(1.4%)。表2。

3 护理措施

疾病的进程和康复因为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从而明确指出,在疾病面前,这个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式,对临床和社区护理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护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应对方式的因素,对患者的应对风格进行干预,以帮助患者 了解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技能,促进积极应对患者康复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使以调整和促进疾病的康复的精神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在个别病人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病人的护士应注意充分调动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侧重于对冠心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教育。此外,还应呼吁社会各界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健体系,建立冠心病患者信息网络,动员社区资源,照顾老人,形成了尊重民意,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尝试避免产生屈服的消极应对方式。

4 结论

明确指出,在疾病面前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式,在临床和社区护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整体护理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应对方式的因素,干预不良的应对风格,以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技能,促进积极应对患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使之调整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冠心病 诱因 心里反应 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随时都可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而这些危急情况发生,除心脏本身的病变之外,外环境的影响对本病的发生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诱因已引起广大临床医护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情绪变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愈后是至关重要的。本人通过对我院住院的96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2007-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已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用随机方法抽取9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54例,39―50岁23人,51-60岁33人,61-75岁40人。

1.2 方法:用问卷方法调查。根据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及医学心理学,问卷设计了20个问题反映4个方面的心理特征,每个心理特征从不同角度提问5次,用百分比统计。

2 结果

从表2中看出,焦虑是患者较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否认、恐惧和忧郁。笔者认为,患者这四个心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如果通过心理护理手段,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将对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心理反应分析、护理且的及措施

我国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普遍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3.1 焦虑心理: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患者考虑到患病后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活动带来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失望等心理反应。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单位较受领导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动范围、社交圈子缩小,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给事业、前途等方面均带来损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们会经常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过多的自责,或怨天尤人”,对任何琐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

3.1.1 护理目的:促使患者摆脱焦虑状态。

3.1.2 护理措施:要亲切、和蔼地对待病人,多给予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稳定他们的情绪,安慰他们,同时将治疗计划告知患者,有针对性地给患者讲述有关本病的科学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理解治疗、护理要求,并很好地配合,对疾病的转归给予积极的回应。护理上多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治疗、护理要求,消除不适感觉和不良反应,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从疾病的发病诱因、休息、饮食、运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励病人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写诗、种花草、养鱼鸟来陶冶情操,或者看喜剧、听轻音乐、相声及学气功等,达到松弛和怡养心情的目的。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能较好地将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

3.2 否认心理:多见于老年患者,此类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甚至认为医生疾病诊断错误,病情稍好转,便拒绝进一步治疗及护理。也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医护人员危言耸听夸大其词。

3.2.1 护理目的:是使患者承认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2.2 护理措施:护士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确实患病及疾病的进展程度,讲解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可能对自己不利。让本病房再次缓解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其建立信心,采取暗示、疏导、解释等方法,让患者了解临床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科学的,护理是得当的,讲清道理,提高认识程度,配合治疗。护士应指导病人调整心理状态,尽量做到遇到麻烦先回避一下,待冷静后再处理,要想得开,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减轻自己怒气的方法,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让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工作时间,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工作,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态度。

3.3 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有的患者每晚睡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及时发现或抢救,有的患者看到或听说别的患者抢救而紧张恐惧,或者看到抢救器材、吸氧装置,精神就紧张,结果容易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病人表现为忧虑、沮丧、空虚、伤感、恐惧的情绪,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对疾病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以至于生活变的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

3.3.1 护理目的:帮助患者解除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

3.3.2 护理措施:患者人愿后即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周围环境,用文雅的举止,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避免不良刺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通过暗示、说明、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使之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Ⅲ,以利于及时的调整,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顾虑等方法,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过分紧张的患者睡前可服少量镇静剂。

3.4 忧郁心理:临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结果的担忧,夸大疾病严重程度,但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多见于缓解或恢复期的患者,这一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担心换医生后不了解其病情而延误治疗。

3.4.1 护理目的:帮助患者消除忧郁,鼓励其对未来充满信心。

3.4.2 护理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和掌握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做好出院指导:即表明患者病情已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精神开朗,预防发作诱因,提高对疾病认识,就可以减少发作。指导病人学习或培养情趣,如学钓鱼、织毛衣等,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钓鱼、织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鼓励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平时保持和悦的心境;尽量把烦心事向朋友或家人讲出来,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

病人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泌尿外科;中医护理;护理

中医护理是目前临床护理领域发展的一个特色和优势的护理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和观念以及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1]。本次研究选取90例泌尿外科病例,应用中医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泌尿外科病例9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2~74岁,平均56.2岁。治疗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3至76岁,平均57.1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  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中医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饮食:食物是使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主要营养来源,食物对于人体而言不仅仅具有营养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我国传统医学对药食同源非常重视,食物和药物一样,都具有“寒、热、温、凉”的属性和“辛、甘、酸、苦、咸”的味道,中医学理论认为“五味可以入五脏,辛可入肺脏,甘可入脾脏,酸可入肝脏,苦可入心脏,咸可入肾脏”,患有不同性质疾病的患者在对食物进行调护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对于属肾阳虚的患者,应该尽量多食一些温热补肾食物,比如羊肉、狗肉、鹿肉等,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食盐,可以达到引经入肾的效果,使药效进一步提高。对于一些湿热下注的患者,其日常饮食应该以清淡、偏凉食物为主,尽量少食甘、咸食品,以防出现湿热清化不利症状,对病情的恢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② 情志:中医学理论中将导致该类患者发病的病因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其中情志致病是导致该类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有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医学中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不调就会导致患者发病,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发病多与恐、怒、思、忧二者相关,故对其进行护理时应该尽可能使心情保持舒畅,使紧张情绪消除,避免出现忧思恼怒情绪[2]。③特殊护理:中医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技术比较独特,在泌尿外科疾病中应用相对较多,如针灸、拔罐、熏洗、刮痧、温熨等治疗方法,它们不仅是中医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的一项重要技术,如针对尿闭症状可以采用针灸、局部热敷等方法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针对前列腺疾病患者可以采用熏洗、坐浴等方法进行治疗,使局部用药进一步加强,与单纯的口服用药比较疗效更好,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要保证做到熟练掌握,应用于临床,可以使护理工作的内容得到更大的丰富,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对两组治疗时间、不良反应、满意度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住院治疗时间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1.2±1.3)d和(6.8±1.5)d,干预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和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对护理服务满意的人数分别为9例和37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0.00%和82.20%;干预组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对护理服务满意的人数分别为2例和4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40%和95.60%。

3  体  会

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病种相对较多,其病情程度的轻重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病情程度较轻者慢性发作,缠绵难愈,如一些前列腺增生、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病情程度较重者急性发作,需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一些肾结石、膀胱损伤患者,护理在此类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往临床对泌尿外科疾病患者主要进行西医外科护理。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观念和内容在临床泌尿外科中应用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在使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充分强化的前提下,其更高层次临床护理工作还应该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向具体化、标准化靠拢,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模式必将使临床护理服务的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中医护理服务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陆莲舫,何宝昌,马锦章.试论中医护理特色[J].中医教育,2009,19(15):128-129.

病人护理措施篇5

【摘要】 [目的]总结严重烧伤病人肠内营养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严重烧伤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精心护理病人胃肠道功能均能较快恢复。[结论]只有正确了解肠内营养方法及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才能保证严重烧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烧伤;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措施

烧伤病人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极易引起自身蛋白质大量消耗和分解,导致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只有充分有效的营养支持,能为机体提供创面修复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物质,利于胃肠黏膜功能的恢复,改善胃肠功能[1]。肠内营养在治疗严重烧伤病人中的作用已被肯定并广泛使用,在于其是一种安全、方便、符合个体生理需要的营养支持方法,而营养护理又直接关系到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我院自2009年来对16例烧伤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烧伤病人16例,汽油烧伤2例,开水烫伤10例,火药烧伤2例,炉火烧伤2例;烧伤面积39%~58%;烧伤以深Ⅱ度为主13例,以Ⅲ度为主3例。

1.2 肠内营养方法

病人入院后给予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并使用肠内营养泵控制速度持续输注。营养液多选用自然食品制剂及大分子聚合物制剂,营养成分全面,含有人体所需的游离氨基酸、单糖、主要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类等成分。可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达到治疗的目的。

营养制剂应根据病人的营养需求来选择[2]。营养制剂应温度适中,30°~35°,可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质饮食,如牛奶、果汁、鸡汤、鱼汤、排骨汤,但要注意汤类要用3层纱布过滤,防止堵塞营养管。营养液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液的任何部分避免接触手、衣服、皮肤或其他未经消毒的物体表面。营养液浓度应由稀到浓,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逐渐递增,可在管末端放置加温器。这些方法有助于增加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胃十二指肠营养管堵塞常因冲洗导管不彻底,营养液黏度大,经营养管给予不适当的食物等原因引起,处理方法:每次输注后持续输注时每隔1 h~2 h用30 ml~50 ml以上温开水冲洗导管。若发生堵塞,用温水冲洗不成功,可试用含胰酶的碱性溶液冲洗。由于胃十二指肠管一般留置时间较长,病人会感到鼻腔干燥,因此应每日用液状石蜡鼻腔3次,同时要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及导管的通畅。

2 胃肠道并发症护理

2.1 恶心、呕吐、腹胀

常由于营养液气味难闻,胃肠功能减退,输注速度过快,营养液温度低等引起。肠内营养制剂使用时,应遵循从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浓的原则使肠道更好的适应。注意营养液的保质期,不得超过24 h,以保证饮食不变质,如因营养液气味难闻而引起恶心,可在营养液中适当添加调味剂。

2.2 腹泻

肠内营养治疗病人发生腹泻者占3%~30%(一般将液状大便次数每天>3次,总量超过200 mL,视为腹泻)。常由于营养液温度过低、低蛋白、抗生素使用不合理、营养液污染引起,但目前还有证据显示营养液冷藏或加温能显著减少胃肠道并发症[2]。肠内营养液输注时要适当加温,一般保持在38 ℃~40℃为宜,尤其在冬季更要避免低温刺激胃肠道而引起腹泻,如发生腹泻根据医嘱给予止泻,静脉补液,以防脱水。如发生腹胀可用热水袋腹部热敷,缓解症状,减轻不适。腹泻、腹胀同时还需注意调整速度,必要时遵医嘱停止使用肠内营养液。

2.3 便秘

主要原因与水分摄入不足,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膳食纤维不足有关。如连续3 d没有大便,指导病人在膳食中多增加蔬菜水果以补充纤维素,卧床病人应定时更换,并根据病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胃肠道蠕动。每日增加饮水量。必要时通知医生,经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通便药物,或用开塞露肛塞、及温肥皂水灌肠等方法,保持大便通畅。

3 其他并发症

3.1 鼻咽部不适

与长期置管及护理不到位有关。对于肠内营养的病人,常规进行鼻腔护理。营养管外径不得大于3.3 mm,以防止鼻黏膜长期受压造成萎缩、糜烂、坏死,并选用正确的固定方法。咽部如有不适,每日超声雾化吸入。

3.2 十二指肠营养管堵塞

由于肠内营养液黏稠,药品未研碎,输毕未冲洗而引起。输注肠内营养液前要将营养液摇匀,每次输注营养液前后,要用温开水或温盐水冲洗管腔。药片应研碎溶解后注入,并冲洗管腔,一旦发生导管阻塞,应及时冲洗管腔,压力不可过大或强行推注,忌用金属导丝疏通,以防损伤胃肠道黏膜,如反复冲洗不能使十二指肠营养管畅通时,则应换管。

3.3 口腔感染

由于长期不能经口进食,大量使用激素及抗生素所致,指导无呼吸道损伤病人勤漱口,定时刷牙,以减轻口腔异味或不适感。对昏迷、呼吸道损伤病人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保持口腔清洁,以防口腔感染。

4 讨论

烧伤重症病人病情重、病程长,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日常深入,目前已认识到胃肠道在免疫防御中的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灵活使用护理手段,实施人性化护理,因此在决定严重烧伤病人提供营养治疗方式时,首选肠内营养已成为众多临床医生的共识。病人从第1天起开始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补给营养底物,满足肠黏膜所需营养物质,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快[3]。表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病人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影响较小。只有全面了解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才能保证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满足严重烧伤病人的营养需求,对进一步提重烧伤病人的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霞,宁彦,王琳琳,等.严重烧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1B):20192020.

[2] 潘夏秦,林碎钗.鼻胃管肠内营养应用于重症病人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8270.

[3] 任建安,黎介寿.重症胰腺炎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口[J].肝胆外科杂志,2004,12(2):8384.

病人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护措施;研究

1 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主要途径

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HIV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接触患者体液与血液。一般情况下, 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时, 若其自身体表未充分暴露、没有伤口、未与患者体液与血液进行直接接触, 通常不会出现HIV感染情况;护理人员被携病针头刺伤。在工作环节, 若护理人员皮肤被针头刺伤, 而该针头上携带者感染HIV血液, 就会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HIV;护理人员被剪刀、手术刀、克氏针、骨折碎片、手巾钳等手术器械划伤, 也会导致其感染HIV;患者体液或血液将手术衣前部与双臂浸湿之后, 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将其脱去, 其皮肤和手术衣长期接触, 造成浸泡现象的发生, 从而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HIV[1]。

2 手术室护理人员防护艾滋病措施

2. 1 常规措施 给予患者常规检查, 针对已确诊为HIV阳性患者, 及时予以消毒隔离。针对此类型患者的手术, 应设置专门的手术间, 并使用专业污物袋, 将袋口扎紧后, 才能将其统一处理。针对HIV患者所使用的注射器与针头等, 均需将其毁形处理, 并放置于坚固、防水、防漏的容器中, 予以统一无害处置。医疗器械使用之后, 必须予以彻底消毒处理, 将其放置于次氯酸钠内浸泡, 再实施高压、高温消毒。同时, 对于吸引器瓶, 同样需要放置于次氯酸钠内进行浸泡, 直至消毒完成之后, 才能进行清理。手术完成之后, 需对手术室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并对室内物品、地面等进行擦拭[2]。此外, 护理人员需保护自己的皮肤, 减少其暴露面积与损伤几率, 从而降低感染HIV的可能性。

2. 2 重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术前自我体检 在手术实施环节, 所有参与人员都需在术前进行自我体检, 以双前臂、双手作为主要检查对象, 查看皮肤是否存在着感染病灶、微小破损等, 如若发现这些情况, 该护理人员应禁止参与手术。

2. 3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 为了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实现:①不断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严格规范其操作流程, 定期予以在岗培训的机会, 鼓励护理人员锻炼其基本功。②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手术过程当中, 护理人员应做到一丝不苟、沉着冷静以及有条不紊, 加强与手术医师之间的配合密切度, 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③形成自我保护观念。手术环节,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操作, 针对HIV患者的手术, 护理人员应佩戴双层医学专用手套、护目镜、口罩及面罩等, 同时所穿手术鞋应包裹严实, 禁止露出脚趾, 以防锐器掉落使足部受伤。④若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帽子、口罩被污染, 手套破损等情况, 应立即将其更换, 再用流动水将污染部位冲洗干净。此外, 手术完成后, 立即用流水与肥皂清洗双手, 并用专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2. 4 树立血液是潜在危险品的意识 所有患病人员的血液都应视作传染源, 因此需将其进行统一处理。如果存在着体液与血液溅出的威胁, 为了提升防护效率, 应当设置一层物理屏障。同时, 针对血液污染的所有物品及其表面都应用含氯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 且喷洒时间不得低于半个小时。消毒完毕后, 还需对其局部进行仔细擦拭, 并将擦布放置于污物袋内统一处理。对于注射所用的一次性专业针头, 严禁使用双手进行套帽。

2. 5 常用消毒方法 为了达到消灭艾滋病毒的目标,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经高压蒸汽与煮沸;②对乙肝病毒起着消毒功效的消毒剂同样可以杀灭艾滋病毒, 例如酒精、甲醛、戊二醛及含氯的消毒剂等;③家用漂白液也具备消灭艾滋病毒之功效。鉴于此, 护理人员需焚烧所有污染物, 并掌握病毒的最佳处理办法, 最大限度控制艾滋病传播及感染, 并防止各种医疗浪费的发生[3]。

3 小结

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HIV的危险性因素非常多,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把握每一个操作环节, 从常规措施、术前自我体检、自我防护、树立血液是潜在危险品的意识、加强日常消毒等方面入手, 加强HIV安全防护, 防止HIV的迅速传播及感染。

参考文献

[1] 武冬冬,陈娟,高静.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护理研究, 2013, 27(27):3037-3039.

[2] 张威威.艾滋病感染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途径及防护措施.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32):183-184.

病人护理措施篇7

下面是几种骨折功能锻炼方面的经验交流

四肢骨折病人术后根据骨折类型、损伤程度,在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如:胫腓骨或股骨干,股骨颈骨折应术后早期进行踝关节屈伸及末端足趾屈伸活动,根据骨折程度部位不同,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情况下做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例如,股骨下端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有限的、循序渐进的膝关节屈伸活动,这有利于防止肌肉、韧带、滑膜、关节囊的黏连。

尺桡骨骨折时,可做轻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肱骨踝上骨折早期末端手指屈伸活动,晚期需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

四肢骨折除了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逐渐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活动,并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活动,但不利于骨折连接和稳定的活动,仍须限制,对于上肢骨折可做举臂抬肩、屈肘、握拳伸指等主动关节活动,可由一个关节开始继而几个关节协同锻炼,对于下肢骨折鼓励患者做平卧,抬腿蹬床等活动,骨折晚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坚固,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此期可鼓励并协助患者双拐下床,作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锁骨骨折术后局部肩关节制动,患肢抬高,末端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3周后逐渐活动肩关节如:肩关节前后活动及上下活动1个月以后整个肩关节环绕1圈活动。

肩胛骨骨折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做肩关节上下抬高及逐步环绕运动。

膝关节骨折后患肢末端足趾锻炼、1个月后逐渐活动膝关节。

内外踝骨折石膏固定后早期足趾屈伸活动及膝关节屈伸活动,2~3个月内不准患肢负重并逐步下地负重。

腰椎压缩性骨折需硬板床,护理上要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及时协助更换,多做皮肤按摩,以防止褥疮的发生,但需要护师家属帮助翻身,要保持整个身体呈直线或板状翻动,切不可扭动,以免加重骨折。

骨折术后的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局部伤口有无渗血、有无烦躁、呼吸困难,胸痛甚至意识障碍等表现,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因突如其来的意外造成患者身心双重打击,及时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术后的治疗护理配合很重要,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因素积极调动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主动投入到治疗及肢体康复锻炼中,将可能发生的致残率减低到最低限度。

给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协助更换舒适,患肢摆放位置要正确,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及压疮发生,帮助患者减轻肢体疼痛,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要向患者讲明加强营养饮食,能促进骨折愈合,为保证机体充足的营养,指导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饮食,以免影响切口愈合。

当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护士应给予耐心指导及协助进行运动,在训练中笨拙的动作不可指责,病人害怕疼痛缺乏锻炼耐心不可指责,应多鼓励及表扬,逐渐增加活动量。

功能锻炼除了局部运动外还根据伤肢病情适当做全身运动。如:每天做抬臀、深呼吸、健康肢体屈伸抬高活动,按摩患肢肌肉及腰背腹部皮肤,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

结 论

病人护理措施篇8

方法:从2011年3月~2012年2月这一时期内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中抽取10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选取的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探讨,并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情况,比较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各种类型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和发生原因,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差异以P

结果:经过对患者开展护理安全相关护理干预之后,发生安全事故的患者有26例,占总人数的24.07%;护理安全问题类型:物理性损伤14例(12.96%),压疮5例(4.63%),误吸或窒息3例(2.78%),走失2例(1.85%),输液外渗2例(1.85%);护理安全问题发生原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9例(8.33%),患者自身因素17例(15.74%)。

结论:在对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开展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在开展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以实行护理安全问题的相关干预对策,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神经内科 护理安全隐患 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50-02

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出现了物理性损伤、错误用药、窒息、压疮、迷失等一系列不仅患者自身健康和安全相关,还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疏忽或操作等原因有关的意外情况,全部归类为护理安全隐患。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在医院各个科室当中存在护理安全隐患最多的科室有急危重症科、急诊以及某些疾病较危重的内科。在我院,神经内科也存在着较多的护理安全隐患,基于此,为了提高护理效果和质量,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神经内科患者并对其开展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措施,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11年3月~2012年2月这一时期内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中抽取10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的年龄均在22~78岁之间,平均年龄36.4±2.3岁,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2例。住院时间:所选取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11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44±3天。所患疾病:脑梗塞患者30例,神经衰弱患者24例,痴呆综合症患者26例,癫痫患者28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针对所选取的10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物理性损伤护理:对随时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加强护理并在患者的床头床位挂上醒目的“防跌倒”标志,保持地面的干净整洁,告知患者家属床栏的使用方法。同时,对患者进行冷热疗法时要严密控制治疗时间,防止烫伤或冻伤。正确操作治疗仪器,避免机械性损伤。此外,对于躁动患者适时采用肢体约束带,避免患者自信拔出输液针头引起的液体外渗或针刺伤。

(2)压疮护理:每2h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避免压疮形成。同时,对患者身体部位定时按摩,帮助患者在床上活动肢体,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输液护理:确保患者遵医用药,做到及时用量、按量用药,严格控制血药浓度及用药浓度。另一方面,严密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遵医嘱予以肢体约束,防止因患者躁动而造成的针头脱出,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4)误吸或窒息护理:对于某些有吞咽神经障碍的患者,嘱咐其进食较软、易消化的食物,并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呛咳。此外,对于鼻饲患者要严格按照鼻饲操作流程进行,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要及时吸痰并严格遵循吸痰流程。

(5)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沟通,向家属介绍临床治疗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让患者和家属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6)健康宣教:对有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治疗和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以及看护要点,告知患者家属对痴呆患者要做到24小时跟踪看护,以防患者走失。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P

2 结果

2.1 护理安全隐患类型。患者出现安全问题的类型及发生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患者最常出现的安全问题是物理性损伤,与其他问题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安全问题发生原因。患者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患者发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与医护人员操作不当的原因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病人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全麻 术后 护理 康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61-02

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寒战、痛苦挣扎等,全麻未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病人采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取出。

2.1.2全麻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麻醉未清醒前,病人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分钟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2.7麻醉清醒前,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守护者必须注意安全,可按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病人的安全。

3 结论

通过将综合护理措施运用于全麻术后恢复护理工作中,加速了病人的全面苏醒,提高了全麻病人的康复质量,减轻了全麻术后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症状。从而帮助病人安全渡过全麻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谢荣主编. 麻醉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1994,656~657。

[2] 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三版[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病人护理措施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12-02

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进入胸膜腔的气体改变了胸膜腔的负压状态,肺组织部分或者完全被压缩。单侧肺受压不超过30%者临床表现明显,均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1]。

1 护理

1.1 引流护理

必须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 保持引流管通畅

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因此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病人于半卧位 。并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 在应用前要检查水封瓶及橡胶管不漏气,通向引流瓶的长玻璃管要插在液面下3~4 cm。在行闭式引流术后24 h内每30~60 min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堵塞。如水柱无波动,检查引流管是否扭曲、折叠或堵塞根据情况及时处理,保持通畅,如病人出现胸闷气促立即通知医生。患者因为负压吸引器连接不宜离床活动。

1.3 注意观察并记录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U,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每日更换水封瓶。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需每日更换。术后观察有无皮下气肿、气体排出量、颜色、性状并准确记录。因整个系统是个密闭装置,因此经常检查各连接管接口是否松脱,吸引器负压不宜过大,查看引流瓶内水柱波动范围,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 cm。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调节或关闭吸引器。

2 拔管指征

拔管指征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方法: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拔管后观察病人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理是利用重力、保持相对密闭,排出胸腔内的积液、积气,恢复胸腔内负压,促使肺膨胀,恢复呼吸功能。因此治疗气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是紧急措施的一种,为此护士必须掌握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或病情变化,能够立即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