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过程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0:25

绘画教学过程

绘画教学过程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绘画课程 现状 改进策略

1.高职院校绘画课程

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按照目的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2.高职院校绘画课程现状

2.1高职院校绘画课程面向对象

当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面向对象多数是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缺陷。

2.2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与其周围的多个艺术类院校的培养目标非常相似,毫无特色。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未能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联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2.3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非常差。具体表现在,进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存在一定缺陷,有待进一步提高。

2.4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管理

在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评价更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第三,高职院校绘画课程评价未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2.5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具体表现在:学生掌握的基本的绘画技能与绘画理论非常薄弱;学生对于绘画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兴趣,学习动机不明显。

3.改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

3.1改善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面向对象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改善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面向对象。例如,在最初的招生过程中避免盲目招生现象出现,严格控制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入学。

3.2注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注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特色,实现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特色化。

3.3完善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完善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力量,促进总体能力的提高,如定期召开一些教师交流与研讨活动,推荐教师参与部级培训或省级培训活动等。另一方面,学校在师资结构上引入双轨制度,将一些行业专家或学术专家引进学校,成为兼职教师的一部分,更好地拓展高职院校绘画的实践课程。

3.4优化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体系

优化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绘画课程、专业绘画课程三个重要部分,并且基础设计课程占有巨大比例,由各部分由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两部分构成。其中第一学年主要为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基本的形态观察与思维训练、写生与速写。第二学年主要为基础绘画课程,包括绘画原理、绘画方法等。第三学年主要为基础绘画课程,包括绘画工艺、绘画创意等。第四学年主要为专业绘画课程,包括绘画策略、绘画评价与批评等。

3.5改革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改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需要改革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方法,例如,引进参观教学法、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法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其中,参观教学法强调学生深入教学环境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对具体情景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的过程,将复杂抽象的景观直观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发现法”,特点在于将学生学习过程置于教学主导位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得以提高;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法强调让学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情景中丰富知识,实现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升。这三种教学方法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进教学方法和创新形成的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

3.6重视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评价

高职教师绘画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评价。即教学目标是否是在充分分析绘画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否符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等。第二,教学内容的评价。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且合理,具体教学细节条理清晰、语言丰富。第三,教学手段评价。即采用的教学手段能否很好地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第四,学生表现与教师表现的评价。即学生能否独立、自主、探究性地学习,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发展。第五,教学效果评价。即教学活动能否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五大方面评价,教师能够循序渐进地改善备课与教学,从而更好地指导绘画课程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玲.对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理论,2013(17).

[2]罗黔军.浅谈高校美术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3]王猛.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与对策[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03).

绘画教学过程篇2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课程;教学现象;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36-01

新课标改革以后,人们关于小学教育更加的关注,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也加以重视,对小学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较强小学美术教师的美术素养,强调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起性格,因此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不但是一门学科的教学,而是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门综合性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对很多专业性的技巧和知识掌握不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学习能力,从而不断地促进其综合素质提高和完善。

一、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现象

在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比较特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绘画水平,下面我简单从几方面加以介绍

1、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

针对小学美术绘画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绘画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堂绘画课程,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地去感悟美术,感悟绘画,去体会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表达过程。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也受到了压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更多地去思考和创造,而是为了确保教师教学内容而进行绘画学习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融合。

2、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特殊情况

小学生正是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小孩子都是比较喜欢画画的,从一开始最简单的线条绘画到完整的图形绘画作品,都需要老师的不断指导,对于其他的数学、语文课程来说,可能学生会感觉这些枯燥难懂,但是美术课程就相对比较轻松,而且美术绘画课程比较有趣,那么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来完成作品,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特色。

3、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课后的评价和辅导

对于美术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过程,就是对别人或者是自己的画画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掌握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活跃,从而鼓励小学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进行绘画描写,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内心的真实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评价能力,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作品评价和辅导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二、加强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不断地促进其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善,从而提出有效地美术绘画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美术绘画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我简单从几个方面对加强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1、加强户外实践教学

在小学美术绘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小学生都比较贪玩,那么对于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比如通过户外写生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学生在户外写生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地贴近自然,贴近生活,丰富学生的绘画素材;另一方面学生在户外实践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助于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出美好的作品,因此开展户外实践教学是非常有效地教学方式,值得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提倡。

2、注重美术作品评价

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一个人的思想毕竟有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美术作品评价课程,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对对方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指正其他人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自身作品的完善,使得学生在课堂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美术素材的积累和美术绘画技巧水平。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对与错的评价,这样会导致学生走向误区,不利于美术绘画教学活动的开展。

3、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心灵沟通

在美术绘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对美术技巧的教学,同时要多和学生之间进行心里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变成朋友关系,让学生完全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创作更加有生命力的作品。

结束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美术绘画技巧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更加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松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绘画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56.

绘画教学过程篇3

关键词:水墨画绘本;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绘本也可以称为图画书,主题相对单一,内容简单易懂,故事情节也较为简短。绘本的主要读者是儿童,绘本以简洁的文字搭配丰富的画面逐渐展现情节,用儿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阐述人物关系和故事主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水墨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1]。中国的水墨画流传已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文化活动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将水墨画元素融入绘本,可以使儿童绘本的题材更加多样、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一、水墨画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在水墨画绘本中感受艺术的意境美水墨画绘本作品首先呈现出的是视觉上的美感和冲击力,通过视觉上的美感引导学生感知和思考艺术情境。形主要是指事物的外形,象则是事物本身代表的意象,创作者往往借助形象传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水墨画更加追求作品的意蕴和精神气质,因此在表达手法上通常采用夸张、美化事物的方式,而不局限于追求事物的形似。当代的水墨画绘本在物象选择方面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融入更多的现代流行元素,以展现绘本故事的画面、情节,传达情感与品质[2]。因此,人们在观看绘本时,能够通过丰富的画面及其呈现的独特艺术效果,感受作品传达的主题和思想情感。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感知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水墨画绘本主要是以一页页连续的画面组成故事情节,富有生活意义。传统水墨画绘本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如《灶王爷》《夸父逐日》等。近年来,随着文化艺术形式的逐渐丰富,水墨画绘本的素材也变得更加广泛、更加贴近生活。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通过作品传达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通过美术作品呈现的画面,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由具体的物象领会作品中深刻的人文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将水墨画绘本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力,使学生逐渐形成美的心灵,进而规范其行为[3]。3.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绘本的主要优势在于以儿童的认知为中心,绘本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基本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在阅读绘本时,不需要完全依赖于家长和教师,而能够凭借自己的认知粗略地理解绘本的图片和文字,甚至可以尝试思考绘本故事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水墨画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水墨画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水墨元素的绘本具有多元化特点,可以与各科知识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1.解读水墨画绘本内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水墨画绘本中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文字表述,一些著名的水墨画绘本如《小蝌蚪找妈妈》《你好,灯塔》《我有一盏小灯笼》等,有着富含韵律感的文字和具有艺术魅力的水彩画,将其引入美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水墨画学习兴趣。在进行相关的指导前,美术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软件上完成对相关作品的拆解与重新绘制,准备不同类型的演示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解读这些优秀的水墨画绘本,挖掘这些作品中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欣赏绘本,并让学生自主操作多媒体软件,调整水墨画的细节,使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自觉融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之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等,引导学生详细解读水墨画绘本的情节和内容,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水墨画绘本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列举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解读水墨画绘本时,教师要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解决阅读绘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进行全面且细致的讲解。在解读完水墨画绘本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沟通、交流自己的感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水墨画绘本评价,让学生分享绘画心得,引导学生主动创作,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能力[5]。如,在水墨画动物课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水墨画绘本《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分析绘本内容,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感受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的不同经历、遇到的不同角色和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绘本内容,学会分析不同场景传达的不同感受和意境,从而对于画面传达的思想感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地融入美术课程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不同的水墨画技法和风格,以及不同笔法呈现的小蝌蚪形态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墨的不同用法。为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行美术创作,深刻感受绘本内容和美术创作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水墨画动物的创作流程,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了解水墨画工具的种类和用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创作一幅主题为动物的水墨画作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沟通,合作完成作品。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2.教授水墨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表现力水墨画绘本的形式丰富多样,这也是水墨画绘本能够吸引学生的关键。水墨画绘本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是一项重要资源,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挑选绘本中的相关单元,选择与当前教授的绘画技法相似的内容,通过对绘本中表现技法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将其融入美术教学。如,在教授彩纸、报纸等撕贴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小蝌蚪找妈妈》协助开展教学,也可以鉴赏和分析《点点》。与传统的画作不同,水墨画绘本更关注光影的变化、色彩的转换、线条的流畅[6]。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绘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足,绘画基础也比较薄弱,难以理解光影和色彩的转换。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水墨画绘本教授学生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可以收集水墨画表现手法、绘画技巧等专题的素材,分析水墨画素材中的绘画技巧,如《点点》,在讲解绘本内容的同时,向学生讲解点的分布和排列技法,如何从点、线、面的空间排列上表现画面,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并学习整个绘画表现过程,使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掌握美术作品的创作技巧。以《有趣的池塘》教学内容为例,此课的教学目标是讲授中国画知识,但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示范、欣赏等,学生的绘画内容仅仅包括荷叶、青蛙等,缺乏创新。现在,教师可以将《小蝌蚪找妈妈》引入课堂教学,此绘本包含丰富的教学实例,如青蛙、水草、虾、蟹等,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水墨画,及时传授其绘画技巧,之后示范几个动物的画法。由于绘画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跃跃欲试,不仅能绘画教材和绘本中的动物,而且可以绘画《丑小鸭》等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无论绘画效果如何,学生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灵活运用一些绘画技巧。不同于以往的水墨画教学,创意水墨画教学能够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形式和创作素材,打破固有的水墨画绘画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笔墨用法熟练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法。3.开展水墨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往的美术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与教学相关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也比较少,而借助水墨画绘本,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美术教学活动。现阶段,教师可以水墨画绘本教学为主题,开展相关的美术教学活动,向学生讲解水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关的绘本故事,向学生普及传统美术,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还可以开展水墨画美术教育系列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创作作品。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其中,水墨画绘本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娱乐化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与教师、同学分享、交流活动心得。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美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如,在教授《故事画里趣味多》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我有一盏小灯笼》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会描绘故事场景。故事中的小灯笼与蜘蛛、小猫等动物间的互动生动有趣,教师要在分析绘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定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在掌握基本绘画技法的情况下,学生能比较自如地进行临摹绘画。临摹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展示一些优秀的临摹作品,讲解其运用的绘画技巧和具有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鼓励学生汲取他人作品中的优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水墨画绘本,有利于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融入水墨画绘本教学,通过讲授水墨画绘本内容、水墨画绘画技巧和水墨画表现手法,开展水墨画课内外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水墨画绘本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崔美玲,邓灿.浅析水墨画绘本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82-183.

[2]张妙燕.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112-113.

[3]王姝彤.水墨风格绘本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艺海,2020(5):124-125.

[4]沈岑.小学美术教学中儿童绘本的应用探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2.

[5]王萌.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美术绘本教学应用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154-155.

绘画教学过程篇4

关键词:高中美术 绘画教学 理解 见解

一、对高中美术教学中绘画的理解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绘画教学是建立在造型和表现基础之上,为了让学生的美术技法与鉴赏能力能够得到巩固、加深、延伸和拓展的一门课程。作为人类最早就创造了的艺术表现方式,绘画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笔者这篇文章要阐述的是高中阶段的绘画教学,但我们的起点却可以从学生的儿童时代开始。众所周知,人在儿童时代就开始对颜色和图画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儿童时代的许多知识、经验也都是从绘画中获得的。根据我们与小学语文教学同行的交流,得知现在很多小学都开展一种以绘本为载体的教育,我们在书店中也能看到许多小学生用的绘本。这说明绘画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进入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当中。回到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来,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绘画教学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另一个是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内心情感的技能。

作出这一判断并非没有依据,在高中美术《绘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绘画的学习和实践,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创造活动,……它不仅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还可以陶冶、涵育、锻炼和培养我们的品德情操、情感意志、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我们将来全面的发展与成长。”精读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绘画教学最终明确指向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绘画概念的理解来看,我们可以视其为绘画概念的外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绘画教学有了一些理解与心得,现以文字来阐述笔者所思所想,以希望为高中绘画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及其作用

绘画是绘画者以点、线、面、体,以及明暗与色彩来塑造具有一定内涵与意味的艺术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色彩的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实际绘画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学生在绘画时往往具有写实的一面,同时也有写意的一面。什么意思呢?就是学生一方面会对生活中的实物进行物理角度的构思,以求得作品符合生活实际,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也会画出一些由想象构思出来的作品,如动漫人物等。在这样的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成为学生重点思考的内容,也成为我们观察学生内心思考的一个窗口。在这里笔者结合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色彩的运用,重点谈谈色彩的表现力。

根据有关研究,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注意色彩的运用了,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色彩确实在一些文物中得以体现。例如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就能看到集体舞蹈人像选用了黑色。既然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结合现代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求通过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来促进高中学生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曾在连续几节的美术课上,先让学生尝试通过给儿童绘画,以培养他们认识儿童世界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儿童喜欢鲜艳的颜色,喜欢明度比较高的颜色,因此给儿童的绘画在色彩上就要由此入手。然后我们再布置学生给少年绘画,有了前面为儿童绘画的基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对绘画的认知基础,同时也有探究少年世界与儿童世界区别的欲望,而通过探究,学生也确实发现少年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灰色调的颜色,而且少男少女喜欢的颜色也有所不同。了解到这些知识之后,学生在绘画中选用的色彩就有了相应的变化。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没有做大规模的严格调查,但我们将学生的作品分别放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面前时,十岁以下的儿童挑选了其中色彩艳丽的图画,而十四五岁的孩子选择了颜色不太艳丽但具有一定思想的图画。

众所周知,绘画过程中画色彩时有不同的用笔技法,何时用刷,何时用勾都值得研究,而色彩的色调选择往往也需要结合创作的意图来考虑明暗与冷暖。有人在研究梵・高的《向日葵》时,发现作者用笔有力,用强烈的黄色借助向日葵表现出内心向往太阳、寻求光和热的感情。这样的解读我们认为是恰当的,因为作为作者的内心写照,色彩相对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至少人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首先刺激欣赏者的就是颜色。

三、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意蕴教学

坦率地说,意蕴是很难通过“教”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无法有所作为,因为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很多时机,带领学生去感受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意蕴。

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意蕴领略。相对于西方绘画而言,中国画非常注重意蕴,欣赏一幅中国画往往不是看像不像,而是看有没有“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韵”。对于这种意蕴的教学,往往体现在中国画的绘画选材和技法教学当中。比如说中国画中菊竹梅兰、花鸟虫鱼是最为常见的素材,中国画画它们往往总是取其精华,名家画竹只取其中两三枝,名家画鸟往往也是寥寥几笔,为什么名家眼中的形象对象只剩下这么一点点呢?正是因为他们通过观察,在思维中完成了由具象向意象的转变。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需要着力的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名家的这种转变过程,而这必然是一个学会用“神”的眼光去观察“形”的过程。教学经验表明,只要我们给足学生时间与空间,在适当的时候以优秀的作品来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那学生领略中国画意蕴的能力就会增强,水平相应也就有了提高。

现在再来说说西方绘画中的意蕴领略。西方绘画作品的意蕴发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认识,据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认识诞生了古希腊的罗马绘画。由于中西方的哲学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相对于中国画而言,西方的绘画重形也重神。再仔细一点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西方人其实也有追求简单的意向,包括绘画表现在内的许多领域都追求“傻瓜”式的效果,因此西方的绘画首先就要具有形的冲击力,《创造亚当》、《最后的晚餐》等作品莫不如此。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学会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西方的绘画作品,而在学习西方绘画的过程中,也要以相应的哲学观和审美观点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西方审美观的作品。

绘画教学过程篇5

初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在未成年阶段,对形象表达的多维方式,而美术课程的开展是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课堂。美术教学中应用科技绘画的方式,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并应用到创新实践中。

科技绘画,即为科学幻想画。多数初中教师在这一观点上存在模糊的理解。之所以为科技,旨在以绘画形式表达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畅想。科技绘画也并非胡思乱想,而是在一定的科学性之上进行想象。评价科技绘画的基础,也是从其畅想创意以及新颖程度上进行分析评价的。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是科技绘画的重要特征。科技绘画对于初中美术教学,具有很多实际教学价值。

首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适当开展科技绘画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接触科技前沿,从而对未来世界产生联想。其次,通过对未来科技的想象,以其绘画形式进行表达,培养学生对科技的想象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本文重点在于明确科技绘画的教学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运用绘画表达科学幻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构思描绘出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画卷,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在科技绘画中创新实践的思维模式

1.科技绘画引入初中美术教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的智力层面包括九种方式,其中包含了视觉与空间关系智力。”视觉与空间关系智力的阐述中,明确了人对色彩、空间位置、形状等元素具备表达和感受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形状、线条、结构、空间和色彩关系的敏感,并且通过绘画将其表现在书面上的能力。将多元智能理论引申到现代初中美术教学中,就是通过视觉空间的绘画形式,引发学生对科技的表现形式。而对于科技绘画而言,本身就是对实践的探索,对创新的想象。那么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通过灵活、开放、不受约束的美术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想象空间的发展,便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通过绘画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科技绘画引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方法

我国对科技绘画的教学方式引入实际教学中,尚未树立明确的教学方法以及经验总结。笔者通过多年初中美术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以下教学方式仅供参考。其在教学实践的尝试工作中应当明确,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前提,通过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对比,从而找出绘画科技教学的方法与规律。

一方面,应当合理运用有效的绘画资源,包括:书籍、画册、网络、图书馆、展览馆等有效资源,开展素材内容的收集。然后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合理的畅想,包括宇宙未知空间、生活居住环境、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交通工具等,并应用到科技绘画的素材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空间中,描绘出对未来科技的主观想象,同时根据这一想象的画面配以相应说明。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开发绘画素材。例如通过某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或者标志性建筑,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向。也可以从农业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模式,或者通过参观科学展览和少年宫,丰富学生的思考内容。而一些科技杂志和视频资源也都可以成为学生描绘作品的素材。通过不同绘画作品的表达,建设学生对未来科技的联想,收集学生作品进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从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总结出可以通过多方面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想象空间。也能从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的形成。正面的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科技绘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学生学习的内在联系。”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首要突破的目标。科技绘画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教学课程中,美术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新课标的重要制度思想,通过相应的教学经验规划出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科技绘画的教学内容中。那么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技绘画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学生是通过自身的想象完成其绘画内容的。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让学生在自由想象的环境中发挥其内在潜能。而这样没有约束的空间就是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最好方式。

2.正面评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科技绘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正面评价的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根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也要勤于展示闪光点的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表扬性的评价,就是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不能因为对学生作品无法理解而导致负面的评价内容,也不能过于主观地评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想象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不能因为学生想象的内容而约束其发展。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想象力的发挥者,而教师应当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思路完成想象的拓展,以便于最终落实于绘画中,通过色彩、构图、形状等方式,将新颖的思维模式表达出来。进一步形成学生能自己掌握与发挥的绘画思维,以便于学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中完善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3.多方面引导,提升学生想象空间

在科技绘画的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应用多方面的引导,为学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通过科技绘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适当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进行关于科技绘画的教学,例如科技绘画比赛、科技绘画联想工艺品展示、小玩具科技创新设计等。通过相关活动的组织与操作,必然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未來幻想的同时,也要注重联想生活科技的需求,为学生规划出合理的科学范围,从而在绘画中进行贴近实际生活的未来畅想。例如,组织学生在厨房中展开对未来的想象,如何加快厨房工作速度,如何清理厨房垃圾,如何提升厨房空间使用率,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模式的拓展。而在实际应用科技绘画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现有教学内容的联想,包括对非美术教学的其他课程的联想,如化学、物理、数学、生物、体育、历史等。以物理为例,让学生想象未来实验室的模型,通过想象能实现诸如众多物理现象的实验过程。而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必然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相关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虞小新.领略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初中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56-57.

[2]管红增.美在创造中: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12(3):105-106.

[3]马丽莉,王文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幻想与创新能力[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88.

编辑任壮

绘画教学过程篇6

(一)绘画心理学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美术教育归根到底脱离不开教育的大环境,而教育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对于任何教育都是毋庸置疑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信任关系的前提。学生个体的发展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学生群体的发展既有阶段性特点,也有不平衡性特点。这就使得在平衡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关注群体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教师要想解决好这一关键性的矛盾,就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情况。不同学生对美术的审美和表现水平、特点、方法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是由学生的智力水平、人格个性、成长环境不同所导致的。绘画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在美术教育中了解学生不同个性、兴趣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而更好地因材施教。通过美术作品反映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发展情况。美国著名分析哲学家、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艺术具有3个特性:充实性(Repleteness)、表现性(Expression)和结构性(Composition)。表现性指的就是一件艺术作品通过含蓄隐喻的手法表达的心理状态和感觉的性质。通过一幅绘画作品的布局、色彩、手法等,就可以了解绘画者的内心世界,代表性的观点有法国学者鲁奎的4阶段说。另一些研究则从“绘画—投射”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早的有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古迪纳夫的画人测验(Drawaman)、自画像测验、家庭画、树木人格图和房树人测验等。通过这些成熟的绘画投射技术就可以很好地了解作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现状。教师通过绘画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本身反映的主题和价值,而且能够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的差异,例如学生的情绪、性格、认知能力等。在了解上述差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或巩固教育内容,对发展较慢或有偏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绘画心理学有助于美术道德教育

现在的美术教育普遍倾向于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明显投入不足。道德教育之所以容易被忽视,因为道德教育难以进行量化的规范和评价,大多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和系统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见效慢、周期长,教育效果无法直接体现在美术教育的成绩上。很多人认为美术教育比较特殊,只要教会学生画画、雕刻等就行了,道德教育大而不当,不应属于美术教师的教育范畴。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是对美术教育的误解。美术教育首先是教育,而且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且无论是从教育的功能上看,还是从学生美感教育上看,美术教育都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三大要素,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步骤和内容。而绘画心理学对于这三个要素的发展,尤其是对道德情感的影响尤为显著。以绘画心理学中的绘画治疗对道德情感培养的教育影响为例。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而绘画心理学中的绘画心理治疗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情绪障碍,能够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社交技能并改善言语困难等。绘画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发现身心的发展变化,把对自己的了解和好奇变得简单,解决道德情感发展中的困惑和矛盾。很多学校已经在开展由美术教师和心理教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美术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样,绘画心理学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绘画心理学能够揭示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揭示学生对事物进行信息加工、存储、提取的原理和过程,揭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原因,预测学生进行选择偏好的行为结果。

(三)绘画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创作水平

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方面的意义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升人的认知、提升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性。

1.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绘画与认知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弗洛伦斯•古迪纳夫就研究了绘画与智力的关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是认为“美术创作是一种认知活动”。整个绘画过程都离不开认知。人的感知觉、表象、情绪、兴趣、人格等都会影响到绘画活动。反之,通过绘画技巧的练习和绘画主题的变化则可以提升人的认知。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信水平

绘画心理学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就开始注重绘画艺术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者朱晓红研究了幼儿的美术审美偏爱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美术审美风格上,幼儿偏爱夸张、拟人和具象风格的作品;在色彩方面,幼儿偏爱色彩明亮且和谐的作品。借助于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视角,我们可以从更多方面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如探究美术家的创作心理、探究美术作品在自身审美情趣下的个人审美心理和美术作品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在美术教育中借鉴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升审美能力、审美自信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3.提高美术作品的表现性

绘画心理学能够揭示出人观察事物时视觉信号选择的感知觉规律,揭示不同绘画技巧下造成的不同艺术效果,能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加充分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同色彩、线条、布局传递出的信号刺激强度是不同的,这与视网膜的神经分布和大脑皮层不同分区功能有很大关系。以九宫格的美术布局为例,当面对一幅作品时,我们视觉的焦点往往不会落在作品的对角线中心上,而是将作品置于九宫格等分线上以后的交点上。这就导致同一幅作品,布局不同造成的视觉效果不同,评价也不相同。

二、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注“心”的培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

美术教育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但归根结底都是教育,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更健全的人。结合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培养既有美好心灵又有美术专长的画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美术教育应该具有的视野。首先,结合绘画心理发展阶段来培养儿童绘画能力。儿童美术教育是个体美术教育的重要阶段。遵循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进行教学和教育将有助于儿童绘画才能的发展。要允许儿童犯错,要给儿童尝试表达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儿童进行绘画尝试,及时强化其进步效果。尊重儿童的发展差异,不过早地拔高儿童的绘画教育,也不放任儿童的绘画培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儿童适当的提高。其次,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进行美术教学调整。即使处于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发展速度也是有差异的。美术教育必须在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同样,美术教育也应该在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最后,将美术和心理健康以及心理调节相结合。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疑是具有审美功能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位。绘画治疗作为一种艺术治疗形式就是充分发挥了美术对人的影响这一原理。归根结底,美术教育本身就具有调节心理的作用。因而,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放开视野,重拾美术的心理调节作用,充分运用绘画分析与治疗的方法进行可行的课程设计。

(二)引入绘画心理学改进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将心理学引入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同样,绘画心理学的引入必将对美术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影响其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方面,因为课程的设置是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的。通过绘画心理指导课程的设计将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效果。首先,课程的目标既要符合国家教育目标总的要求,也要适当增加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目标内容。从课程制定的源头上增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内容,培养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课程内容的难度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能落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进行美术课程内容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超前或落后都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要保证在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到的范围内,还要照顾到发展较慢的学生。最后,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不仅仅要考察最终的教育效果,还要看到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注重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三)改进“育才”和“育人”的双重教学评价指标

“育才”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科目的教学都要兼顾这两大目的,艺术类科目尤甚。教学评价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绘画心理学要有效地引入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不光是有好的目的指引,更要有合适的评价指标。在传统的“育才”指标上加上“育人”的指标,如心理健康水平、情感发展等。将美术教育“育人”的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育才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为美术师范教育提供能力支持

绘画教学过程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绘画 “范图” 策略

“范图”的使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十分常见,作为辅助教学的用具能够准确的表现出绘画的基本要求,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充分了解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有效的利用“范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培养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

一、“范图”使用的类型

“范图”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是对比“范图”,指的是通过对多幅“范图”进行对比,选择最优秀的“范图”,向学生展示其中的绘画的技巧,避免学生在绘画中的错误,提高学生对绘画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二是课堂“范图”,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示范的绘画的过程中所作的“范图”,详细讲述“范图”中的色彩、技巧等,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到绘画的真谛,让学生明白绘画的创造性、实践性,具有对美术的审美观。

二、“范图”使用的方法

(一)课前使用

小学生初次接触美术缺乏对其正确的理解,因此课前使用的“范图”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绘画的理解而选择的,其中包括素描、色彩,绘画内容包括人物、风景,通过“范图”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物了解到美术教育的意义,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兴趣。课前使用的“范图”提前让学生了解即将要学的美术绘画内容,让学生提前为学习美术打下基础。

(二)课中使用

在课中使用的“范图”是在学生理解美术的基础上学习绘画的技巧,在美术绘画中技巧种类繁多,每一种绘画的技巧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范图”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到每一种不同绘画的特点。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范图”来展示绘画整体构图、色彩的搭配、意境的营造,突出绘画所要表现的重点,掌握绘画的技巧。因此,教师必须很好地展现出“范图”的绘画过程。

(三)课后使用

在课后使用的“范图”主要是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后的练习,以及临摹与欣赏,并且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课后使用的“范图”类型的选择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通过让学生欣赏多种美术绘画“范图”来提高对美术艺术的理解,从美术绘画的实践中提高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三、“范图”使用的作用

(一)培养想象力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范图”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画作的构思、框架结构的安排、绘画的技巧运用以及细节的处理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想象力是通过学生脑海不断思考而不断扩展,而美术绘画的过程正是需要不断思考。教师可以通过确立一个主题,展示相关的“范图”一段时间给学生观看,之后就隐藏“范图”,要求学生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创造画作,这将能大大的提高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拓展思维方式。培养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树立独特的风格,有利于自由的发挥。

(二)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欣赏“范图”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认知美术艺术的真谛,同时教师需要选择具有鲜明特征的绘画“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绘画特征了解画作的绘画技巧、构图的技巧、色彩搭配的要点,通过具有对比性的绘画“范图”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画作的区别。通过学生自身不断的欣赏和感受“范图”,从而提高学生对画作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在“范图”的选择上,教师应该选择小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画作以及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建立小学生初次接触美术以及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三)学习绘画技能

在学习绘画技巧时“范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范图”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能减少学生在绘画中出现错误的次数,让学生的绘画技巧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帮助学生了解到如何构图,如何搭配色彩,如何确立物体的具体形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也是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教师所绘的“范图”能够长时间保留下来,同时也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呈现出画作整体的美,呈现出画作要传达给人们的情感,表现出画作的意义所在。

小学美术教育中“范图”的使用策略有利于帮助小学生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开启美术绘画的绘画道路,让小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绘画的技巧,全面地掌握绘画的方法,通过自身对于美术绘画的思考,充分地展现出自身的绘画才能,表现出生活中的美好。范例的作用首先是激发美感,其次是引导想象,再次是思考新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教师要用敏锐的眼、聪慧的脑和灵巧的嘴,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欣赏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范画的积极影响,创新绘画形式,给学生创设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以提高学生欣赏、表现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芳.莫让“范画”成为“泛画”――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有效运用的实施策略[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3):79-80.

[2]李宇亮.论美术教学中范画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6):158.

[3]邓颖晶.浅议美术教学中范画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0(5):52.

[4]常丽芹.有效教学策略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学院学报,2013(10):119-121.

[5]林娜,吴荔红.促进小班幼儿绘画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7-90.

作者简介:

绘画教学过程篇8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智成熟、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对社会、世界观、审美观、人生观等价值观念的理解,容易被生活中的不良信息所诱导、误入歧途。通过美术教学,能够在充分挖掘学生美术潜能,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建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近年来迫于学业的压力,初中美术教学被边缘化,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名存实亡,尤其是进入初三以后,学校以美术课属于“副科”为由干脆停课,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不利于对学生绘画兴趣的培养。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细节的勾勒、描绘,能够锻炼其耐心、整体意识感;通过对不同景观、人物等的想象与执笔,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压力中解脱出来,将丰富的想象力应用到美术绘画中,利用多彩的画笔和多样的工具进行美术设计和创造。

作品的临摹、写生都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教学实践证明,初中学生被学习、网络游戏所束缚,对于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却视而不见,因此要通过绘画教学(课堂教学、临摹、写生等)培养起学生发现自然美的能力;通过人文社科类观察力的训练,也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能力。

2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绘画兴趣培养的途径

2.1优化教学资源

在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学资源往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教材中的绘画作品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要求较高,不适于学生临摹创作,因此,教师应另辟蹊径,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其他教辅材料中搜集适用于初中学生欣赏、临摹的美术作品或者相关课题,而将课本作为欣赏、学习绘画技巧的资源。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绘画教学工作,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并在绘画过程中掌握各种绘画技巧,提高绘画能力。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外乎绘画材料的搜集与整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通过这几方面的整合,为学生的绘画创作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合适的材料。

2.2创建良好的绘画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创作

学生日常学习的压力非常大,有许多情绪、心理上的障碍需要得到释放和清除,而美术创作往往能够起到这种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班级内学生分组,然后将绘画任务布置给每个小组,继而让学生在组内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对绘画课题的理解和想法,让学生能够在与组员的交流过程中释放学习的压力,进行创造性地绘画过程。教学实践过程已经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利用多彩的画笔和多样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在美术创作中得到美的感受和灵魂的升华。另外,还可以将绘画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布置相关题目的绘画作业,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还可以将好的学生绘画作品或者临摹名画等张贴到教室内、走廊内,为中学生的美术绘画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2.3注意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像是“单口相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各忙各的,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为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技巧,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对绘画创作的兴趣,从而使其将丰富的想象力应用到美术创作中。另外,传统美术绘画教学的地点限制在课堂内,而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绘画的热情,我们可以将课堂设置在校园内,例如图书馆内、操场等地方,让学生或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小物件,将从课本上学到的绘画技巧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并在创作过程中提升绘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本、看课件,而应该让学生拿起画笔,跟着自己一起绘画,这样才能够将绘画技巧正确地传授给学生。

2.4注重绘画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建立学生绘画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例如审美能力、绘画整体布局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这才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想象力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流程和绘画技巧后,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比如通过给学生关键词的方式让其进行联想作画,让学生抛弃传统的教条主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感受力,用画笔将其表现出来。其次是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多角度观察能力,例如在写实类绘画作品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多幅作品,并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察客观事物的方法论,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5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美术创作不是机械化生产,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角度和风格进行作品的创作。通过学生自己对色彩、线条、布局等的理解和创作,能够使其发现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下次创作过程中改正和创新,有利于学生绘画兴趣的建立和发展[2]。过多的条条框框只会限制学生??新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力求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绘画环境,鼓励学生打开思路,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探索新奇的绘画发展,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绘画对象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并鼓励他们多进行交流和讨论,集思广益,创造出更多想法独特、构思新颖的作品。

2.6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纠正

在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之前,教师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例如,有的学生在人物画像上“添油加醋”,破坏了其原有的艺术美感,对此教师应先肯定学生艺术创作的想法,但要向其解释原作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感和其特有的创作环境,让学生理解其做法是对原作的不尊重,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创作的作品。在规劝过程中,教师不能用过分刺激性的话,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绘画的积极性,对教师、甚至对美术这门课心生厌倦,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又不利于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而是应该用和蔼的语言,对学生示以十足的尊重。

2.7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美术创作不能“唯分论”,不能仅仅通过学生作品的好坏评价其美术创作的质量,教师要从学生创作的过程入手,对作品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例如,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学生作品的构思、创造过程的认真程度、色彩的搭配、整体结构的布局、线条的艺术美感及其对创作过程的理解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评价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绘画创作的重视程度,这也是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绘画能力的差别及不同学生对事物理解能力的影响,从而“因材施教”、“因材评价”,对于绘画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对其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并能够勾勒出对象的大体形状即可。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绘画兴趣培养的最关键性环节之一,也是教师应当特别注意的环节。

绘画教学过程篇9

[关键词]绘画;摄影;借鉴;教学;新模式

一、绘画艺术表现形态与摄影艺术形态间的相互关系

绘画与摄影作为两种艺术表现形态,两者之间有着千思万缕的关系。摄影术诞生之时,绘画就已经成熟,早期进行摄影创作的艺术家,本身也是画家,在拍摄作品时很自然地就把绘画元素运用到摄影创作上来,因此两者在艺术表现形态上有着相同之处。但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它们也各自有着艺术的独特性。

(一)绘画艺术表现形态与摄影艺术形态中的共性

1.两者均为视觉艺术

绘画是通过眼睛来感知一切美好的事物,经过绘画者细心的观察进行绘制,或是对所见事物进行夸张、变形。摄影是人眼通过镜头来记录世界,它是人眼视觉的拓展,早期的摄影创作从构图到用光均模仿绘画技法,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延伸手段”。因此,两者都属视觉艺术。

2.两者具有相同的造型元素

绘画和摄影的创作题材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创作者在艺术作品中融合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出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唤起欣赏者相似或相同的情感体验,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它们都是通过平面进行的创作,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等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

(二)绘画艺术表现形态与摄影艺术形态中的差异性

1.媒介材料的差异

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媒介材料存在着本质区别。摄影是技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产物,在整个的摄影过程中运用光学、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技术,以物理原理进行拍摄,以化学方式成像,可见摄影艺术对科技和设备有很大的依赖性。摄影创造视觉对象时,不仅要有摄影家,还要有照相机。而绘画不同,绘画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态,画家通过对被描绘对象的观察和理解,运用媒介材料即颜料、画纸和画笔,将留存在大脑中的印象再现出来。

2.创作手段上的差异

在创作方面,绘画方式多种多样,可具象、可抽象、可现实、可写意,画家们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后,对题材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不断的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增加到画面上,以表现画家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理想。而摄影家在进行创作时是直接面对实景、实物,以客观存在的现实为创作依据,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另外,摄影由摄影家的创作思维作主宰,可以准确、及时的“记录”下客观世界的情景画面。

二、借助绘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当代摄影创作

绘画历史长于摄影,摄影创作同绘画艺术表现形态相比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绘画有众多画种和流派,对绘画的借鉴,不仅要了解和掌握绘画技法和绘画作品,还有必要对绘画流派进行一些了解和研究,摄影术发明之初摄影作品也大都是对绘画的摹仿。需要强调的是,摹仿不等于照抄、照搬,它是一种尝试和练习,比如中国风光摄影对西方油画的借鉴。我们知道油画特点一是厚重,二是光线的变化。近年的中国风光摄影,不仅在题材上有所拓展,在画面中也更加注重对侧逆光和逆光的运用,令摄影作品具有厚重感和立体感。摄影借助绘画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如布光、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力求实现摄影创作上的多样化。绘画和摄影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从技术、材料、结构、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上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进步,这些元素构成画面的内容,表达艺术家的思想。

摄影创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摄影创作的发展过程实则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摄影独特的捕捉事物的方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审视方式,人们通过镜头看世界,使人们的观看、思考、解读发生了无比深刻的变化。

三、绘画艺术表现形态在摄影创作教学中的改革方法

摄影教育是用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科学培养的教育。摄影教学借鉴绘画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加强学生对色彩基本规律的认知,更好地协调绘画和摄影的关系。运用绘画的技法来丰富摄影教学的方法,一是表现在创作中,摄影可以借鉴绘画对客观世界的典型性把握上,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以摄影与绘画教学相互结合的模式,将技法及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作思维。二是摄影教学不是简单照搬绘画的理论知识,应该要求学生理解绘画作品的内涵,强化学生摄影表现的形式语言。通过绘画造型等训练,使摄影更加完善、成熟。三是借鉴、吸收、综合不同流派的绘画及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在摄影表现中突出其艺术形式的新颖,发展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吸以精华,取长补短,不断探索摄影创作新的表现形式。四是随着绘画艺术表现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学科知识,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交流、影响和渗透,以综合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当代艺术的现状,强化了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形式结构的多样化、扩大了表现领域及画面容量、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深度及学生摄影创作的水平和能力。

四、总结

艺术是相通的,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将绘画与摄影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加强绘画艺术表现形态在摄影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使其不断提高高校摄影教育、创作、理论的方法,体现出绘画与摄影学科之间交叉互补的优势性。摄影与绘画都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在寻常的景物中发现它独特的魅力,把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欣喜之情融入艺术的表现过程中。摄影教学中开设绘画艺术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有利于摄影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紧随时代的步伐,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摄影人才,发挥摄影艺术的社会价值。

黑龙江省2012年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绘画元素在拍摄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立项编号:12B002

参考文献:

绘画教学过程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意识绘画创作艺术表现力

一、绘画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

绘画意识:绘画意识是学生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创作理念,是创作者的内心深处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并把这种内心感受通过绘画作品具体表现出来,绘画意识能让作品富有生命力,创作者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高校美术教学,特别是在进行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绘画教学并非是绘画技术的传授和绘画理论知识的讲述,不是培养学生成为画匠,而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绘画艺术素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最终能够创造美,这个过程其实是到从美的再现到美的创造,所以绘画课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对艺术进行了解、感受和创作的过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美学理论,培养他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要有效的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加强对学生绘画意识的培养。追溯美术历史的发展历程,绘画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绘画技术和理论基础的简单叠加,而是绘画创作的不停向上进阶的过程。从古代绘画作品中,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敦煌壁画,我们可以看到,绘画作品都是不仅仅是简单符号的勾勒,更多的是向人们进行某种讲述,使观赏者感觉到画面的内容就是当时的真实历史,感受到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事件等。在对绘画作品时进行欣赏时,不仅要探讨绘画技法,更要对其中的生活场景进行解读,因为这些绘画作品的功能都是故事化的呈现。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阅读,去感知创作者的意识深处,这就是创作者与观众通过作品形成的穿越时代的思想和精神交流,对绘画作品的解读,正是对创作者绘画意识的解读。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绘画意识的培养,正是培养学生创作带有鲜明艺术特色的绘画作品的能力,有了绘画意识,学生才能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

二、培养绘画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绘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绘画兴趣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倾向于对绘画认识、研究获得绘画知识,是主动从内心推动求知欲的内在力量。学生对绘画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绘画水平。纵观我国高校美术生的现状,由于我国艺术生的招收是基础学科的考试分数加艺考成绩,所以就造成了我国的美术生有部分是考前突击提高艺考成绩而来,这部分生源绘画基础比较薄弱,更谈不上绘画意识,另一部分美术生接触绘画较早,基本功也较扎实,但早年的绘画学习,教师针对的多是绘画技艺的培养,而忽略了艺术的熏陶,学生在学习时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就造成了高校美术生在艺术观念上的匮乏。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应首先提高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可以鼓励学生对世界名画进行多方面的赏析,名画赏析是学生积累绘画只是的重要途径。赏析的作品多了,自然开阔视野,就像上文所说的发现美是创作美的第一步,学生汲取了多方面的名画养分后,在绘画过程中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丰富了绘画创作的内容,下笔时自然如有神助,特别是一些名家名作,除了赏析他们的笔法技巧意外,更应深度理解作品蕴含的内涵,比如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不仅每个人物的表情都栩栩如生,更应理解作品创作的故事内容,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样富有内涵的绘画作品正是学生内心非常喜欢的。通过名作赏析的逐渐积累过程,既让学生既掌握了较多的绘画知识,更提高了绘画兴趣,学生在未来的绘画创作中自然就不感觉吃力。

(二)加强绘画想象力的培养

绘画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老师或者相关学者、绘画工作者通常会说这个创作者的天赋好,作品有灵魂。这里所说的天赋或灵魂是指绘画作品有思想和感染力,绘画者将对绘画对象的感觉,以及创作者本人的自我感觉凝聚为一体,通过想象力将这种凝聚的感觉用艺术方式表达出来,即形成有生命力的绘画作品。绘画对象和创作者这种内在感觉的形成由想象产生,想象力是创作者和绘画对象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绘画者只有依托想象才能培育出良好的艺术感觉,有了这种想象,绘画作品才不是绘画素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幅能够调动人情绪,引起人情感共鸣的有艺术有情感表达的作品。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艺术想象习惯。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下几点方法:第一,让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模仿,由此展开想象,这一点要求老师本身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如此才能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而且,有时在某一点上,学生可能比老师更富想象力,此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而且还要向学生学习,自己进步的同时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第二,尽可能的用道具、语言、音乐等对绘画作品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在课堂中创造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情境,提高学生在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令学生在作品情境中激发情绪想象。第三,锻炼学生“即兴发挥”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想象力的开发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对绘画对象进行详细了解后,绘画时能够完好准确的将作品表现出来,但是随着绘画环境、绘画者本身的心态可能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稍出现一点意料之外的影响就会感到不知所措,灵感全无,无法呈现出完美的绘画作品。“即兴发挥”对创作者自己的想象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在平日多训练,突破自己程序化的思维,令自己的想象力不死板不机械,才能摆脱束缚,从而令自己的想象力拥有无意性的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绘画创作中

绘画创作蕴藏的情感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对不同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时就可以解读当时的历史和作者的创作倾向。绘画作品是创作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的作品,其中深含着创作意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在描绘作品的时候应以创作历史为主,使学生明白绘画创作的灵感源自于生活,是创作者思想意识的迸发。而绘画意识的形成需要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对生命对社会有所感悟,赋予绘画意识以生命和活力,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更具有感情色彩。绘画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创作者情绪的起伏对于创作作品不断地加工、修改、完善,其中涵盖的各种创新艺术手法都是创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随着绘画意识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副作品也就产生了。当学生对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有所认识的时候,对于绘画就会形成新的认知,意识到创作的绘画作品是发自心灵深处,源自于对生活的体会。学生此时的作品就会体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来,富有内涵和生命力,给人的感觉就不是简单绘画而是进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