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53

绘画专业论文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美术学;毕业设计阶段;课题

美术学毕业创作需要呈现美术学专业特色,并区别于纯绘画艺术和应用类设计学。美术学所学课程一般涵盖中小学美术课程涉及的各种绘画类、设计类、雕塑媒材类、史论研究类等课程。毕业设计环节包含作品创作和毕业论文,作品部分公开展出。在毕业创作作品部分,学生通常会在平面视觉类中进行选择,大部分在绘画类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进行作品创作,少数学生会选择材料与工艺表现类。为凸显专业特色,避免与其他专业重复,院系指导重点建议放在传统美术绘画类。美术学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本科四年能力水平呈现的阶段,是个人学习成效与艺术修养的综合展示。毕业设计阶段从下达任务到选题、开题再到最后的公开展览过程将持续一个学期,学生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合理规划、利用,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收获,在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的同时,向各层次专家、学弟学妹和社会展现自己的专业风采,收获更多资源信息,为后续的工作、学习打开新天地。为此,合理选题、科学规划乃至落实呈现整个过程都非常重要。

一、绘画类毕业设计课题分析

美术学绘画类毕业设计选择方向有西画类、中国画类、版画类、装饰绘画类,还有插画、绘本等。西画类因使用工具不同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色粉画和丙烯画等;进一步细化,油画有人物、风景、静物、主题画、抽象画等,同样的油画材料因画法、题材的区别,难易度、耗时度差别较大。中国画类包含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带写以及书法等。中国画类题材内容广泛,有人物、花鸟、山水和陈设等,由于作品尺幅或组成形式的不同,其难易度差异较大。版画类有木板、石板、铜板、丝网、纸板等,使用材料、选择题材与尺幅的不同也会对作品的难易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绘画类课题的选择中,具体类别、兴趣偏好和个人能力是选题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对难易度的选择则需要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效率最大化的时间安排确定。难易度涉及创作题材、作品尺幅、绘制方法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论文撰写等方面。一般来说,无论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装饰画、绘本插图,绘画人物的难度系数相比于风景、花鸟、静物而言更高;其中,画面人物的多少、所涉场景的大小和作品尺幅、描绘方式在绘制难度与工作量耗时方面有较大影响。如:以学生运动会为创作题材,可以是一张整开的工笔国画,包含约20名人物,呈现多种项目的课外运动;也可以是分成八张八开的组画,每一张上画3至4名人物,每张表现一种运动项目。八张八开合起来同样是一整开的工作量,但二者难度系数差别较大。一个整开的画面难度比八张八开的画面至少增加一倍,因为所有的人物在同一场景中出现,人物之间的互动、交错、叠压、穿插关系比八开画面要更为复杂,对整张画面整体构图、色彩和表现力方面的把控难度也较八张八开画面更大。因此,在确定创作题材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毕业设计阶段个人的能力、时间状况,确定画面尺幅。绘画类不同画种之间基本没有难易高下之分,无论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装饰画、插图绘本,其类型本身都是不同形式平面绘画艺术的个体呈现。相对而言,尺幅较小的类型如插画、绘本或书法等灵活度较高,比较适合毕业设计阶段时间较为分散的状况;选择整幅大尺寸画面做毕业创作,则需要长时间连贯进行。

二、工艺与材料制作类毕业课题分析

由于美术学专业就业方向面向中小学美术教育,其中有许多课程涉及工艺与材料制作方面。因此,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会选择与美术绘画有一定关联并侧重工艺材料制作的类型,如陶瓷版画、磨漆画、纤维艺术、纸艺、黏土画、原创插画形象的艺术延展等作为毕业创作。这类包含工艺特色的作品由于和材料工艺结合,不仅是画面创作,而且需要与工作坊、实验室或相关工厂取得联系,以实现一体化进程。工艺性较强的作品创作,前期需要对工艺制作过程和特性进行实践,确定生产制作的可行性以及所需要的工艺流程、具体时间。工艺类型的创作与绘画类最大的不同是其中存在一部分局限性、被动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工艺材料、加工技术带来的限制,这种限制往往体现出这种工艺的独特之处;被动性在于有些工艺需要借助厂家或师傅的技术,这意味着毕业创作环节中的有些部分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自主意愿进行,需要留出一定的机动或备用时间。工艺材料制作类创作难度一方面来自制作工艺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在于将技术结合工艺特色、将创作作品的艺术个性结合工艺加工方式,以获取最佳效果。选择时,学生除了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熟悉工艺流程和材料性能外,还需要详细规划创作进程中的时间安排,并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在工艺类创作中,瓷板画、磨漆画需要集中整段时间完成,纤维艺术、纸雕艺术、黏土画可以利用分散时间制作。材料工艺类创作各有特色,相互间不存在难度差异。工艺因受加工流程影响,作品完成需要的时间差异较大。如:在漆画制作方面,传统的漆画工艺较为复杂,天然大漆的自然风干受温度、湿度的影响,而现代漆画运用新材料工艺减少了许多不可控因素,缩短了创作完成时间;陶瓷画受窑温、窑变等因素影响;纤维编织受材料、制作工艺手法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需要学生在设计与创作实践时进行精准化评估,以确保作品制作顺利完成。

三、毕业设计阶段时间分配对选题的影响

美术学学生在第八学期不再进行群体同步的学习方式,在毕业设计阶段也不能集中在教室上课。这个时段,学生往往有了不同的计划,学校也会按照学生的课题选择方向,安排其进入与创作专业方向一致的导师工作室完成毕业创作任务。这一时期,学生往往开始落实毕业后的规划:有进一步读研深造的;有出国留学的;有考编制和试用期实习的;等等。在不同情况下,学生对于时间的利用程度差距较大。毕业创作在呈现学生本人专业能力的同时,是其人生中又一个关键节点。这个节点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汇报,也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因此,合理甄选课题难度显得尤为重要。拥有整段时间的学生可以选择尺幅较大的作品,高质量完成大型作品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个人能力。大幅作品在视觉感受上往往拥有更大的冲击力和气度,需要学生有相应的表现能力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毕业设计阶段时间分配比较分散的学生适合选择系列化小型作品,以套系形式呈现某一主题画面。这样选择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碎片化时间,以最大化效用完成毕业创作。如果实际情况鉴于上述两者之间,则可以选择一、二幅较大作品协同若干幅小作品的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在较大幅作品中表现个人能力,又可以利用小幅作品细化主题,在确保毕业创作质量的同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作品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及时调整。甚至在后期时间不够的情况下,省略某些小幅作品也不会对整体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这种大小作品组合的主题创作不受内容题材、工具材料和难易度影响,灵活性强、机动性高,任何绘画类毕业创作都可选择。在毕业创作中,除了作品尺幅和时间规划外,难易度还体现在表现力与艺术性方面。表现力和艺术性与个人的感受、领悟、体会有关,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能力、日常积累和兴趣点选择毕业创作选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内容、题材对创作难度和作品完成质量存在较大影响,如写意人物、书法中的大篆、大尺幅古典风格的西画等。对于这类题材,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支撑,在必须集体亮相展呈大众的毕业设计环节,以想挑战新高度、学习新难点的心态进行创作,还是必须三思的。工艺类创作难易度在于对工艺特性的掌握和工艺性能的发挥,娴熟的工艺制作能力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品质。选择时,学生应客观评价自身和协助的工作方师傅。工艺材料类作品的工作量多少与作品数量可能并不一致,与绘画相比,工艺类中的陶瓷烧制一张或几张瓷板画,其烧制时间没有太多变化,但需要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时间规划方面设想到各种可能性。在选择工艺类作为毕业创作时,学生在前期构思成稿阶段就需要与工艺师沟通,明确制作过程中的可行性、难度状况和成品率,统筹考虑创作稿与成品效果。选择工艺类创作需要整段的时间,无论工艺制作难度如何,都必须保证创作阶段时间的自主、可控,过于碎片化的时间难以完成工艺材料制作作品。美术学毕业创作除作品之外,还需要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一般而言,在确保作品成稿过程中,学生从积累创作素材到构思再到作品整体完成的过程能够为后期论文的撰写提供实践依据。论文以真实的实践依据为论证依据,文章源自创作感悟,具有原创性,真实、可靠。论文撰写可以随着创作进程逐渐完成,也可以在创作结束后一气呵成。逐渐完成的论文有利于合理利用间隙时间;一气呵成的论文则需要在后期留出相应的时间确保论文成稿。论文需要的时间与学生个人的文字能力和对文章的要求有关,计划论文结合作品在刊物发表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一般美术学本科对论文并不要求公开发表,撰写保持真实、原创、有理有据、论证合理即符合毕业要求,一般性论文的撰写在作品装裱时间段内即可完成,这样时间上会较为自由。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2

在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博士生、博士后及硕士生的培养。清华要求本科生与硕博生的比例是1比1。清华美院美术学原二级学科2003年建立博士点,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及公共艺术研究等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包林、陈辉、刘临等教授为导师,在全国率先招收绘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博士生,培养了绘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2000年,清华首先由张仃、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教授开始招收“绘画博士”时,当时曾引起非议和讨论,并受到有关兄弟院校的反对,现经过十多年的博士生招生培养,已毕业约50名绘画博士研究生,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工作,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清华建立起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复合型博士生培养的教学机制,而原反对清华招收绘画博士生的单位也开始招收绘画博士生。现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均在绘画博士招生与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适应了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人才的需求。清华近年又以李象群教授和许正龙教授为首,开始招收与培养雕塑艺术创作与雕塑理论相结合的博士生的新的尝试。与此同时,清华美院自2003年建立美术学博士点后,在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004年国家批准清华设计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已招收和培养了近五十名艺术学博士后人员,开展艺术学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2011年,经国家批准,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上升为和文学门类并列的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艺术学门类下属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影视戏剧学及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升级和调整,为艺术学各部门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艺术学各部门及艺术学理论如何发展,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出现,对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各个层面,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我国在民国时期兴办艺术学院,以美术和音乐为主,主要培养美术与音乐创作人才及师范教育人才,如上海美专、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都主要培养国画、西洋画、雕塑等创作人才及美术师范教育人才,均没有设理论专业。但为各专业开设有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西洋美术史(或西洋绘画史)、及艺术概论、美学等主要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基础课。有的综合大学哲学系偶尔也开设艺术理论或称艺术学课程,如南京的中央大学宗白华先生在哲学系开设过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民国时期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艺术学院,仍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创作与表演为主要教学任务,直到1957年,中央美院才成立第一个美术史系,开始招收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艺术史论系,开始招收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学方面的本科生。“”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创作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同时进行,而在艺术博士生招生和博士点审批方面,主要是理论方向,如美术史论、音乐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现已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化教育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以上的学科发展基础,这使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良好的学科根基。无论是美术史论、音乐史论本科生招生培养,还是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培养工作,都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文学学科和哲学学科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民国时期的综合大学都设有文学系和哲学系。新中国的综合大学,文学和哲学都是人文社科的主要系科。我国古代的诗论、文论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且诗、书、画常常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所以诗文理论和书画理论呈现出互补互证的状况,如南朝齐梁时期有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诗书画三品同时出现,相映生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画理论和文学理论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文学理论常常用“文艺理论”加以代替。在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现在所设的二级学科“文艺学”,在1950年代至80年代,我们都称为“文艺理论”,即使现在的“文艺学”,也没有称“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而是将“艺”包括进来,称为“文艺学”,这个名称说明,无论是“文艺理论”还是“文艺学”,在研究文学理论时,都是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关照。反过来,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要关注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文艺理论或文艺学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和丰硕的成果,常常在文学艺术思潮与理论的研究中,文学理论处于前卫状态,他们在观念、思想、方法上常走在前面,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加以借鉴。所以艺术学学科虽然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但不要绝对分开,借鉴文学理论的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是大有益处的。况且诸如戏剧戏曲理论、电影电视艺术理论,都是文学学科和艺术学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我们要续接历史而不是割断历史。

艺术学和哲学美学的关系亦很密切。西方的美学学科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仍从属于哲学。后来德国美学家马克斯•德索想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艺术学,但艺术学和美学哲学仍割不断。黑格尔曾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哲学要研究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认识论;二是宗教论;三是艺术论。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往往大哲学家也是艺术学家。而美学更要研究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是人类和自然审美关系及人的审美理想的最高表现,美学如果不研究艺术,其领地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朱光潜先生要求不通一艺莫谈美。北大几位美学大家对艺术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宗白华、邓以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空间意境和审美形式有精辟见解,朱光潜认为其代表作不是《文艺心理学》和《西方美学史》,而是《诗论》,宗白华、邓以蛰的学生刘纲纪结合中国书画来研究中国美学史,著有《谢赫六法论》、《书法美学简化》、《书法美》、《文征明》、《黄慎》、《龚贤》等书画研究专著。他们能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审视艺术学问题,提高艺术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和美学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美学研究中也离不开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我国综合大学哲学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或文学系中,往往都设有美学教研室或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研究有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中外美学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均有可观的成果。因此,我们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同仁应加强同哲学美学学科的联系,以期在哲学美学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上,借鉴其研究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和西方航海扩展相伴,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社会学家与艺术学家,对一些新发现岛屿上的土著民以及南太平洋、非洲的原住民进行科学考察与人类学调查的同时,对这些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也进行了考察,他们运用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了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取得一些艺术学研究成果,诸如德国学者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法国学者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艺术学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发展,正是靠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人类学来推动的。所以今天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考虑交叉学科对本学科发展的作用,注重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学的研究,开拓艺术学的研究新领域。我国当代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就十分重视将民间艺术研究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取得突出成果。他的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民间艺术学研究和民间美术收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多部专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建立了民间美术博物馆,这都为艺术学理论研究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在我国,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虽只有二年,艺术学(理论)作为原艺术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也只有十多年,但艺术学理论在我国现在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和艺术各部门艺术理论,和文艺学、哲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也紧密相连,艺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借鉴,所以艺术学理论生长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且有我国古代诗论、乐论、书论、画论、曲论之丰厚的学术传统,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潜心研究,艺术学理论新成果是指日可待的,学科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艺术学理论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要进一步探索。首先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原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没有下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所以无法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后,仍未设本科专业,因此在本科培养方面,艺术学理论还是一个空白。

现其他部门艺术学科大部分都设有理论本科专业,如美术学(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学(设计史论)、音乐学(音乐史论)等,相对来说,这些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及教学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有关艺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又自主新开设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如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均招收艺术管理或文化管理本科生,还有的学校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前者还开设艺术编辑学专业,这些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取得初步经验,培养的本科生适应了社会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需要。中央美院开办美术史本科专业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开办工艺美术史论专业自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原工艺美术史论后根据学科调整为设计艺术学,2004年,又新增美术学(美术史论)本科专业,清华美院在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专业招收理论本科生。现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在学科方面主要承担艺术学理论,学院计划明年直接以艺术史论为专业名称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史论系老师十四名,从事设计艺术史论和美术史论的教师各一半,有八位教授八位博导。根据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我们给史论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原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思潮、审美文化、中国书画艺术、艺术传播学、艺术批评、宗教艺术、民间艺术、艺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还可在绘画、雕塑、陶艺、设计各系选修艺术实践类课程。即使明年将本科专业从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改为“艺术史论”,那么我们开设的基本上还是这些课程,当然我们在艺术史学理论、批评理论方面还可加强,增加新课。

目前,艺术学理论本科教学,一方面可增设艺术历史与理论、艺术批评与管理二个本科专业,前者以中外艺术史、艺术考古鉴定、中外艺术理论等为主课,兼及艺术批评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后者主要开设中外现当代艺术史、艺术思潮、艺术批评史、艺术与文化管理、艺术市场等主课,同时兼及中外艺术史与理论课程。将艺术学理论的本科专业逐步办起来,逐步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如果国家没有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或者已经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办好现存的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本科理论专业,因为这些专业都依托在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亦还要担任美术、音乐、设计创作实践学生的理论课程,理论和创作实践可以互动,理论系的学生亦可有机会多看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展览和音乐表演,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类理论学生的优生环境。在西方,艺术史系大都独立设在综合大学,没有艺术实践教学和创作表演的氛围,他们和历史、文学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文社科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艺术史系一般只有5-6位教师,7-8位算较多了,而10位教师则是大系了。我国的各艺术部门的美术史论,音乐史论、设计艺术史论、戏曲艺术史论专业,已经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可为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硕博生招生提供生源,也可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博生培养准备人才。即使招收艺术历史与理论(简称艺术史论)、艺术批评与管理(简称艺术批评)本科生,也要依托相应的部门艺术史论,如音乐学院招收艺术史论或艺术批评本科生,恐怕还是要主要讲音乐艺术史及音乐批评理论,而美术学院招收艺术史论与艺术批评本科生,也主要还是要讲美术史与设计史、美术批评与设计批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艺术史必须要依托部门艺术史才能讲授,西方人讲艺术史,主要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史,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生教学,任何人都无法讲授“空洞”艺术史,讲授既不是美术史,也不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的艺术史,另一方面,也没有任何“完人”能讲授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音乐、舞蹈、电影、戏剧都涉及的艺术通史,所以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必须依托一、二个艺术部门来组织教学。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明年招收艺术史论本科生,也只能以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为主组织教学,只有在教师可能情况下,可以考察兼顾其他艺术部门的史论教学。

艺术学理论及前此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我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主要艺术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设有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博点,2011年调整学科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后,不少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音乐学、影视戏剧学博士点的学校,又纷纷新增艺术学理论博士点,我们现招收的艺术学理论方面的博士生数量,在世界上可能排在前列了。另有部分学校,虽然没有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但设有原艺术学二级学科(理论),现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士点,我国艺术理论的硕博生培养,跨越式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艺术学硕博士招生,在1980年代和文学、美学相比,是落在后面很远的,目前招生数可能已大大超过了文学、美学的招生数量。短期类学科消长所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当然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引起的变化和要求产生的。在艺术学理论硕士生教学方面,我仍然主张要依托部门艺术史论来组织教学,一方面可以开设艺术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史学等宏观理论方面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艺术宏观方面的把握及普通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方面的知识修养,另一方面在知识点及做论文时应选择美术、音乐等具体的课题来从事研究,否则,学生无法驾驭大而空的艺术学宏观理论,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艺术理论中的具体某一个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涉及“史”的时候,必须和部门艺术史结合。清华美院在2012年前是以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学科招收理论硕士生,2012年开始以艺术学理论招收硕士生,但入校考试科目仍以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两个方向组织考试。在教学方面,5年前和设计、绘画、雕塑硕士生一样,专业课均由导师负责,现改为专业基础课,由美院老师各自列出,然后由硕士生自由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五人即可开课,同时,艺术史论系,又开设艺术史论包括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必选课,这样使学生既能必修艺术史论必备的课程知识,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本系和其他系的理论课与创作实践课,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能了解导师以外其他教授的学术特长。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好,避免了以往导师一人包揽所有专业课的狭窄状态。在实践类的学生中,还出现过导师一学期只和学生见两次面,最后课程考试照样打分的不负责情况,现在此种情况不存在了。在新的教学体制下,导师所开的选修课程,所带的学生可选也可不选。学生自由度增加,而导师不必另外给所带学生开课,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的硕士论文。艺术学博士生培养,是在硕士知识点及硕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创新性、尖端课题做深入研究,期望取得创造性成果,完成博士论文,成为某一专题和领域的研究专家。

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4获得首批工艺美术史论博士点,开始培养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博士生,后改为设计艺术学,扩展到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玻璃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金属工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均开始招收博士生,2003年,获得美术学博士点,在绘画系、雕塑系开始招收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艺术史论系招收设计艺术史论、美术史论两个大方向的理论博士生。根据清华规定,只在一级学科门下招收博士生,所以在2011年以前,艺术学为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二级学科时,我们统一在艺术学名下招生,每个导师只标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2011年学科升级后,清华美院除原有的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二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升为一级学科后,又以艺术史论系教授为主体力量,申报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现用三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清华美院设计艺术学博士生培养,大多数导师都是结合自己的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指导博士生进行艺术设计和研究工作,博士生既有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也从事设计理论、设计思潮、设计教育、设计方法的研究,拟定博士论文。清华美院设计学科的博士生在高校和设计研究院所都很受欢迎。美术学一级学科中,主要培养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博士生,导师都是著名画家,如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博士生大都围绕中外现当代美术思潮、创作风格、绘画艺术语言与形式方面进行选题和研究,导师一方面指导博士生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指导他们的论文写作,所以美术学博士生的任务相当重,他们的博士论文理论结合创作实际,作品分析及形式把握更准确,论文质量也较高,不少博士论文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公共出版。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5

1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类型解析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当中的融入,成为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新课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主有次。因为课程思政内容极其广泛,当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融入时,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作为各个专业通用的思政教学形式,同时,还要做到融入红色经典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等文化类型。首先,以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需要把握教学内容育人的过程管理。如绘画专业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其应用在室内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专业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学习和创作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美术和设计类作品,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以这种审美内涵去引领学生的创作实践,让学生无论在绘画,还是在设计相关领域,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深度和艺术高度,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我们还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在融入学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在学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1]其次,将中国红色经典文化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引入教学,成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红色经典文化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历史课程当中已经较为全面的了解,那么把它引入到绘画与设计类专业课程时,因学生实际的专业能力,不能让学生表现大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抽离出红色经典当中非常有意义有精神指向,并对于今天有诸多追思和回忆性质的经典片段,或者是生活记忆。红色经典文化不仅仅是以人物画进行体现,也可以运用山水画和静物画,甚至将具有代表性图像通过艺术设计概括性符号形式去体现当代设计意识。所以说,红色经典文化对大学生来讲,是必须要深刻领悟和能够进行创作应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第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生就读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学生出生的城市,都会以地域文化在学生的成长阶段打下深刻烙印。如从学生记事起,他出生的这个城市所具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属性就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给予深刻的影响,到了就读高校以后,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高校教育理念也会将该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思政信息。例如,学生所处的高校在黑龙江省,那么龙江地域文化,其中包括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等。以这样不同的精神内涵对学生实施影响,能够在教学当中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四年不断学习,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的总结当中去,对于其艺术认知和社会认知,以致对历史的认知,都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2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课程思政在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融入,也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思路,避免工作当中形成无序,没有主次的凌乱局面。针对其教学路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教学思想要统一,引导教学要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论文指导老师也要如实掌握所辅导学生的素质能力,要对他们学习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专业创作能力以及个人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要进行逐一分析。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也是对学生深入了解的过程,要做到一人一议、一人一案,不能全盘推进,要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所以,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当中,其备课其实就是在备学生,虽然辅导的学生不多,但面对的却是艺术创作的个体,尤其要集中体现创作或设计成果的前提下,这方面更不能忽视。第二,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明晰,不能将平时学习与毕业设计分列开来,也就是说一定要重视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让课程思政在专业核心课程当中就要进行深度的教学研究,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打基础,从而对平时作业与毕业创作形成一体化教学的因果关系,这样便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也便于毕业设计和论文出成果。第三,教师经过教学的前期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成为学生毕业前夕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其作为自己学业总结性的工作来对待。所以,美术与设计类学生本科专业学习要重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成果展示,要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不但教学管理者要重视,指导教师要重视,也要让学生也就是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直接创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样才能达成共识,有的放矢,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这项工作。当然,从管理层和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给予积极关注,并不仅是口头上的提示,而要对相关的文字表述、思路梳理、自我评价、创作过程等方面进行指导,便于学生对毕业设计文稿要求有认真的了解,保证能够及时完成相关的任务。

3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颜文樑;美术教育;创新性

颜文樑(1893—1988),中国近现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开创者之一。1922年9月,颜文樑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建立了苏州美专,颜文樑任校长。关于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的论文相较于他其它方面的研究来说是较多的,但这类型的论文虽然对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虽有所论述,但这类型的研究大多给人不够系统深入以及不够全面的感觉。赵思有的《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与作品的比较研究》和陈尉南的《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隋岩的《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等论文,共同的特点都是将颜文樑与同时期的刘海粟、徐悲鸿以及林风眠的教育思想做对比。其它的如赵思有《论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李征的《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略论》,李洁璇《工场教育模式的引入和颜文樑实用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等,是根据几个方面来详实地阐述颜文樑和苏州美专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状况,从而从侧面反映出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乃至现在教育界的实际创新意义。本文以探析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来分析其美术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继而依据其美术教育思想所得出的实践成果来体现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一、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

颜文樑,江苏苏州人。他出生在一个丹青世家,其父颜元是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著名绘画大师任伯年的学生。颜文樑从小就受到传统绘画熏陶,一边在学堂读书,一边和父亲学习国画。他成年后自己仍然不断学习绘画,于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识之士一起创办了苏州美术学校。美术学校在1928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颜文樑在教学中对于美术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十分看重,力推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共同发展、相辅而行,提出了“中西合璧,造就人才”的教育方针,并致力于将其美术教育思想贯彻落实进自己的办学之中,为20世纪初期尚未发展完善的中国培养了实用美术人才,也为当代的高校实用美术教育创建了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从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来分析其在现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性,从而知道其美术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的贡献和影响。颜文樑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西学东渐”这个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再加上其个人的求学经历和其对美术的认知与孜孜不倦的追求等,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其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颜文樑的教育思想以及思想转变过程,可以从他所撰写的《我所希望于艺术界者》、《从生产教育推想到实用美术之必要——告本校实用美术科同学辞》、《艺术教育今后之趋向》等文章中了解到。其主要观点可总结为: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艺术要服务于社会发展,推行职业化教育;艺术要与科学相结合;“真、善、美”相统一的美术人才观。1.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颜文樑与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的美术教育思想区别最大的地方便是其重视实用美术,将美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他在《艺术教育今后之趋向》一文中提出“我们如果留心过去艺术教育的情状而一加分析,则十八世纪以前的艺术,其所教育趋向于美的装饰的,而也是再现的。十九世纪后的艺术教育则趋于实用的、综合的,而也是创造的。前者是‘模拟自然’以装饰社会美化人生,后者是‘创造自然’以为用社会达人生于善。”当然,他推崇实用美术也不是全然对纯粹美术进行批判否定,而是更深一层地觉得有助于社会的美术教育应是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二者兼有之,两者共通且相互为辅助。且在教学中实用美术与学校的教育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并非是独立的个体。实用美术是在学生对传统纯粹美术有了一定理解,掌握后才进行教育的,如此教育出来的美术人才才能更从更大层面上满足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简单来说便是纯粹美术应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而实用型的美术人才是在传统纯粹美术教育下培养产生的。其认为在国内发展实用美术有八大好处:“(1)辅助工艺品之美观;(2)艺术因实用之故而得易普遍;(3)利用人类爱好艺术的天性,使生产品畅销;(4)发展研究者之个性;(5)实用美术因为与社会接触较多,人们容易受到美的感化;(6)实用品上美的装饰,则无形中人人都能得到美术的熏陶;(7)艺术家作品因与实用品合作,则艺术需用之处更繁,提高艺术家的就业率;(8)学生能将鉴赏艺术在实用上研究,必能多得同趣。”颜文樑也对他实用美术的想法进行了实施。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的美术教育思想在其所创立的苏州美专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他在苏州美专中设立了多个实用型的专业,如艺术教育系和动画系,为上世纪初的中国培养了许多对社会有用的实用美术人才。2.艺术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推行职业化教育艺术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接触到艺术时情绪会受到感染,思想会得到启发,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满足真善美的要求。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有识之士都想通过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促进社会向前发展,颜文樑也顺应提出了:“艺术家的工作是‘拯民救国’,建立美术院校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艺术水平。”的说法。他希望透过艺术在社会感染力和美术教育的普及性,能够净化大众心灵,使得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并由个人不断影响到社会,到整个民族,从而使得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不断变化,变得更为团结,凝聚力向心力更强。为了能实现艺术得到进步和社会思想通过艺术日渐完善的理想,颜文樑也做出了许多举措。例如说在创办苏州美术专之前,颜文樑曾与友人共同组织发起美术画赛会、苏州美术会等面向大众的活动;后期还在美专校内建立“苏州美术馆”,主要是用于展览陈列参赛作品和收藏名师作品,供大众欣赏,这也是现代苏州美术馆的前身。颜文樑通过面向百姓的艺术活动来向大众推广艺术从而提高社会的审美意识,并不断扩大影响范围。3.艺术要与科学相结合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它们之间有三层联系,一是技术性的;二是观念性的,三是哲学性的。这三个层次对于画家的技术和思想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西方的许多科学性的思想和绘画技巧传到中国,颜文樑也接触到了这种新式的绘画方式,并被这类具有多种表现张力和科学性的绘画深深地感染。经过不断的接触和尝试,在他看来要追求真实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并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进行艺术创作,提出了“科学不是美,但艺术利用科学能产生美。科学与美术是有联系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都是科学。画家不能不利用科学”的观点。这一主张正好对应了新文化运动对于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以及顺应了求变求新的精神。同时也顺应了20世纪初期倡导引入西方写实艺术以此来改变腐朽沉闷的中国画坛,为中国绘画增添活力的艺术浪潮。作为我国第一批了解研究透彻西方写实绘画且将写实绘画思想很好地运用到自己创作之中的画家,颜文樑对于写实主义原则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同时他还摸索科学规律,对自然界的形体,光色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成书,其著述除了包含了构图、色彩运用等具有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也包含了他在他绘画生涯中所领悟到的人生道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4.“真、善、美”统一的美术人才观颜文樑主张创作时要做到真、善、美与写实主义相统一。并不断改进将创作以及做人要讲究“真、善、美”的原则加入融合到教学之中,对于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极为看重。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从严教学,要求学生对于西方教育中所出现的写生、透视学、素描、解剖学、色彩学等基础部分都有所要求,培养出像董希文、莫朴、费彝复等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使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对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发展有所帮助的学校。

二、颜文樑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性

颜文樑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风起云涌的思想浪潮一波接一波。“”前后,人们对当下社会的现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故而对社会进行改革的声音更是越来越多,各种拯救国家的思想在不断传播。徐悲鸿通过写实的绘画来传播救国思想,林风眠提出“调和中西”,以艺术社会化来感化国人的思想;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而颜文樑则是在大环境中选择将实用美术的道路,希望通过实用美术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当时,我国对于美术教育的方向尚不明确,各方面都还在探索阶段,各方面的制度都还不完善,颜文樑在各方面还尚未清晰地情况下敏锐地意识到了美术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谋得一条生路,这一想法是与其同时期的美术教育者们所没有想到的。虽说这一观点并不是他首次提出,但其不断贯彻落实,对此思想不断补充和根据国情实施的方式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是创新性的,乃至对于今天的美术教育都有借鉴性和适用性。他的实用美术教育思想并不只是单方面注重实用美术的功利性,同时也在着重点明纯粹艺术对实用美术的重要性。他希望培养出来的是具有艺术素质的实用性美术人才。他在苏州美专的办学宗旨中提出:“本校以提倡美感教育,养成艺术专门人才,适应时代之需要。在文化各部门中,谋艺术之演进,并造就师资,一面与人民大众接近,谋生产艺术之发展,此为本校办理之宗旨一方针。”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举动,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发展,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这是其人本思想的一种体现。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掌握今后工作的技能,且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独当一面,不会导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出现,这就是颜文樑的教育思想与同时期的美术教育者所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是他实用美术教育思想理论最为核心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实际使用美术的技巧,颜文樑在开设各种课程外,还在苏州美专增加开设了一门实用美术学科——印刷制版专业,这在当时的美术院校中是首创,此专业并非只是理论讲解,而是对学校的校刊《艺浪》负责,其中精印铜版画及三色彩印、排字印刷等印刷技术都能在这专业中学习到,此专业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会对外承接广告业务,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实习手段,引导学生更快熟悉制版技术。除了强调“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的教育理念外,颜文樑还提出艺术要为社会建设所服务,这一思想虽不是其创新的,但是他为之做出的举动确实在当时属于首例。1918年,颜文樑与徐盔青、金松岑等6人一起举办了苏州美术画赛会,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个范围最广,具有全国性的美术展览。首次苏州美术画赛会邀请各地享有盛名的书画家参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此次画赛会无疑对群众的审美水平的提高有所益处,同时也将普罗大众的爱国意识召唤起来。这与颜文樑“艺术救国”的崇高理想离不开,他还注重向大众普及美术教育。在经过自己不断研究尝试后,颜文樑编写了一批科学性创作的著作,如透视学、色彩学等,不管是对学习美术的学生还是缺少系统训练的普通人都有很大的作用。

三、颜文樑美术教育对当下美术教育的影响

从1898年的到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美术教育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到今天为止,我国的美术教育已有百年历史,特别是以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外出留学的美术人士归国之后,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美术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多,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招生人数都不断扩大,美术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一直至今。虽说美术教育现如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基础学科的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不成熟和不完善的方面,特别是美术教育中对于人文部分缺少关注,关于内涵部分更是少,让美术教育无法突破现有的瓶颈。颜文樑对于我国现当代美术教育的贡献是不可言喻的,他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于当下院校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比如说高等院校在进行制度和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对于美术与现实生活的练习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相对应的专门技术和实际操作方法的训练要着重强调,并有所针对进行训练,课堂教育要与现实的工作相结合,对于实用美术专业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不断改革,以求培养出社用于当代社会的实用美术设计人才,同时也能为国家的创新产业提供人力支持。根据颜文樑实用美术的思想我们知道美术教育要与时代的潮流相适应,应当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有所批判继承的根本之下与当代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对于实用型美术人才的培养要加大投入成本。在进行实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对学生潜能有所激发,因材施教,让学生的特长能在专业上有所发挥。如此一来,实用美术才能在当代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从颜文樑在苏州美专创设印刷制版专业,校内直接负责文刊的印刷,并对外接单的事例可以对今天的美术院校有所启发,学校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校企合作的好处在于:学校与企业能进行互惠互利的合作,学校招收对于美术行业有所兴趣的学生,并提供自身所有的优质资源对合作的企业培育人才,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及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且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可帮助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节省培养员工的时间。相对的,一个企业能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了解到市场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能让他们一毕业就能适应市场,开拓学生就业的范围,提供多种渠道。同时,企业的文化也能感染学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也能对学校的建设有所帮助。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思想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专门从事美术的人才,其美术教育充满了创新意识,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市场对于实用型的美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更加趋向于实用美术教育。虽说颜文樑的教育主张因时代的限制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没有像徐悲鸿和林风眠等人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但以当时的情况来说,他的教育思想是创新的,对于我们当代的美术教育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其对实用美术的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行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借鉴与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尚辉.颜文樑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

[2]林文霞.颜文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民间艺术;绘画创作;教学模式

一、民间艺术与高校绘画创作教学的关联

高校的艺术文化教育是继承与传播民间艺术重要的阵地,特别是在艺术教学中,将民间美术进一步提炼、升华其内涵和层次,在保存其审美内核的前提下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精神,使其更好地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追求,是我们在艺术教学中所应努力解决的问题。美术院校是培养具有能够从事与美术门类相关的综合型人才的教学单位,常被视为“雅”的代名词。民间艺术又称草根艺术,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产物,常被视为“俗”的代名词。然而,雅与俗既对立又统一。历史地看,美术领域的“俗”有利于“雅”的传播与发展。事实上,“雅俗共赏”,正因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活,雅俗才永恒存在。那么,作为“雅”的殿堂将“俗”的民间艺术纳入高校绘画专业创作教学实践中便是大有裨益的。

二、绘画创作与民间艺术结合的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对于民间艺术的研究课题大多着眼于对民间艺术的发掘保护,同时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课题的重点也多是在研究如何将其进行产业化,进行经济效益的转化。而对于如何把这些优秀民间艺术中的形式或造型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层次,进而作为一种资源在绘画艺术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实践研究领域则较少。目前最突出的是中央美院吕胜中教授在其艺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如剪纸的探索。而针对如何在绘画专业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目前来说,虽然有艺术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但目前就笔者所见,尚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完善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绘画教学中继承保护与发展民间艺术,可以使绘画专业的教学与民间艺术结合,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加务实地把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做到实处。作为河北省重点艺术教学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相结合”、“民间艺术元素与当代绘画构成相结合”的教学一线探索与实践,无论课程设置、创作课程实践内容、艺术实践路线,还是美术馆馆藏、美术研究领域,都紧紧围绕并结合民间艺术资源展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路线与教学思路。本项目是围绕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民间艺术与创作结合”教学体系开展的针对性研究,通过对实践中两者的结合进行理论性总结梳理,将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创作教学经验建设为特色教学体系,同时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

三、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质及其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民间艺术的题材来源: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形态最集中的表现,它由不同民族所独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共同形成,是人民生活与情感最真实生动的体现,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

(二)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与艺术审美特点:民间艺术的创作多直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因此其艺术表现形式大多质朴真诚,具有删繁就简的艺术气质与纯粹的艺术情感,对于当下的绘画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种类与各自特点:北京民间艺术大多体现了皇家工艺,带有典型的皇城精致、复杂的特点;天津民间艺术具有浓重的市井民俗气息,典型代表为杨柳青年画;河北民间艺术的特征就是种类丰富,分布广袤,且更加质朴。

(四)民间艺术的造型与色彩观:由于地域、风格不同,民间艺术有着独特丰富的造型,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民间艺术浓烈响亮、朴实愉悦的色彩观可以弥补中国绘画创作中重墨轻色的观念缺失,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追求。

四、绘画创作与民间艺术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与思路

针对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已开展的艺术创作教学模式,拟将其作为本项目的针对性研究对象,通过其与天津、北京高校绘画专业教学的比较研究,对其创作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思路、课程设置以及已取得的实际成果加以分析梳理和总结研究,进而研究民间艺术如何更好地与绘画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通过研究,将京津冀三地的民间艺术进行深层发觉与关联,以三地高校的美术资源整合与教学合作为出发点,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提升民间美术的重要性,使得人们重新认识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将传统民间艺术重新“激活”,从而指导绘画艺术实践,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形式可以为绘画创作实践的民族化、中国化提供资源。通过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在技法与艺术审美理念上拓展当代绘画语言,使绘画艺术创作的情感来源更具有真实性、鲜活性,同时也使人们更广泛地去了解民间艺术,重新认识民间艺术的意义。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资源搜集、数据分析、个案研究、跟踪调研等方法,对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理论性梳理总结;对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梳理,并在实际数据基础上,进行教学体系的理论性总结与建构;结合实际,研究分析民间艺术与绘画艺术实践结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提出对“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的后期规划与教学体系建构。

五、结语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8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也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对民生、教育的日益迫切需求。这样以来,我国的高校美术教学自然也飞速发展了起来。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有了相当的拓展,从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种类又增加了很多新的专业和学科。举个例子来说吧,就像是传媒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动漫专业等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入高校美术专业的人数逐年递增,学生的基础性能力以及对学校各项专业设施和教学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问题、新状况的出现为我们现代化高校美术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如何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需求,努力为培养现代化有用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不是十分健全

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学科,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因此,美术教育在进行教学考核或是评估的时候也要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不能照搬同一套考核体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教师在现场而失去自己独立的绘画精神。他们在确立自我风格之前就先学会了察言观色,往往去观察教师的判断,有的只是去模仿教师的绘画模式和绘画思维。这样的美术教学无疑是失败的。首先,各高校的美术教育体系教学质量评估措施落后或不完善。美术教育是种有别与其他教育门类的教育体系,必须借助相对全面具体的评估措施来进行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老师在场而不能真正的将自己投入到绘画实践中,很多学生在完成其绘画操作的时候,往往去观察老师的判断,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师的绘画模式和绘画思维走。这样就造成美术教学失去了真正的含义。

(二)忽略了高校美术教学的本质所在,无法真实的对学生水平进行检测

我们在实际进行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常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举个例子来说吧,就像是进行美术的人体结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只采用理论考试来监测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这显然是毫无养分和营养的。人体结构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教导学生掌握人体的各种结构组织,这是美术人体素描的基础所在。而我们在实际考核中,根本没有一套完善的检测方法,这使得高校对于该项课程的投入可以说是全然白费。

(三)关于高校美术教学的毕业方法也完全不适合以实践为核心的美术教学理念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都以毕业论文为终极测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高校中关于美术教学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毕业检测都只是凭借着一纸论文。这显然是与美术教学的核心相违背的。要知道美术教学实质性目的是对艺术作品的创造而理论创造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教导出来的学生没有艺术创造思维,只是单纯具有理论素养,这样的教育无疑也是失败的。

三、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完善性策略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美术教学理念

现如今教育提倡能力本位说,这种观点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和主体所在,而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咨询并解决实际生活所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以学生为主体”观点的提出符合现代人本理论观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要求了我们彻底颠覆以往传统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际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推到到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管能动性,加强现阶段课堂互动教学。

(二)从实际出发,创新高校美术教学体系

新的美术教学体系的创建应从充分考虑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来出发。具体到高校美术教学,我们首先要从对美术教学的要求和实际出发,进一步系统的调整并有选择性的开设各项美术相关课程。重新设计新的高校美术教学大纲和具体目标要求,深化调整高校美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比例,既要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要求,又要将美术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重新选配一条符合时代气息和特征的配套教材。我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三个原则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辅助性教材也应当尽量做到配套性选择,一般来讲,拥有大量习题、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资料为好。

(三)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1、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用素描的结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比如要实现所画线条的轻重、浓淡、宽窄在透视的过程中实现空间的丰富变化,激发学生想象空间变化的细节美、节奏美、层次美。

2、积极训练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因势利导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好处。

(四)加强高校美术教学实践性

高校美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美术学习过程之中,如果不能够勤思考、勤动脑、勤动手,则很难把握美术学习的基本规律。同时,在高校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如果仍然像传统教育那样,教师不停的演示操作,学生单纯的进行枯燥模仿,则会使得高校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日益降低。反之,如果在教师科学理论地细心指导下,让学生成为高校美术教学的主体,在此过程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思想表达、个性的抒发,在沟通之得以升华,进而可以更好的促成我国高校美术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高我国高校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的主力军,这也正是我国高校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9

一、现代艺术影响至今探因

19世纪后期,西方艺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科学、思想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思维的不断涌现,催生了许多新美学风格的出现。到了20世纪之后包括文学和语言学、绘画以及各类美术、表演艺术以及音乐、影视作品等所有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且影响久远。现代艺术最早的代表性艺术家应该是早期印象派绘画领域的一些杰出人物,如马奈、莫奈、雷诺阿等。他们的突破点在于逆向于古典传统素描的明暗技法,重视色彩分析,如莫奈和雷诺阿着重表现在阳光下绘画的各种绚丽的颜色质感,毕沙罗创新的点彩思路画法等。但真正开创现代美术潮流的是有着“现代绘画之父”称号的著名法国画家塞尚。塞尚大半生都是独自生活和作画,始终不渝致力于用颜色质感和色彩语言来阐述描绘对象的最基本的外在造型,简单地讲就是强调色彩关系中的造型概念。此后的印象派代表高更、梵高等人的画风大变,以主观、粗犷的色彩造型,替代了色彩感清晰的当时的主流绘画。在后来的主流艺术史论类型的书籍作品中往往将塞尚之后的印象派称之为“后印象派”。在此之后,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风格逐渐在历史舞台崭露头角。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致力于艺术家本身的直观艺术表现,并且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意念对作品的影响,如通过作品描绘直觉和梦境感应等。他们的作品的笔触多比较奔放,辅以感染力极强的色彩语言,加上不拘一格的外部造型,这个风格中的代表性艺术家便是马蒂斯。另外还有以毕加索为主要成员的西班牙立体派风格,以改变结构而独领风骚,也就是利用艺术家的思维扩展出的概念来替换现实的客观实在的外形概念,作品的视觉感受比较独特,需要有主观的分析才能理解作品所阐述的意义。而在当时的俄国以康定斯基为领军人物的抽象主义风格,则致力于描绘“艺术的抽象”、“主观艺术精神”的绘画理念,以不拘一格的色彩构成、线条构成来展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这时,众多绘画流派都以最时髦的口号、主张和表现手法,纷纷亮相,皆以表现新的思路著称,如达达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风格等多种思路流派都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名称各有不同,但都主张艺术思路要具有开放性并适应未来的需求,主张艺术的直观印象,主张自我表现。这些画派聚散不定,由于各人的行为动机和个性差异,或分道扬镳,或另立门户,或貌合神离,因而很不稳固。以致到了后期,有些人根本上否定艺术本身,强调精神表现,乃至丧失了美的表现和表现美的艺术本性。现代艺术发展至今,之所以还是具有较大影响,原因就在于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其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因为现代艺术是“将被禁锢的人们的思想和被封闭的人们的视野一一打开,让人们认识到艺术的多样化、多重性和多境界。”[1]所以,时至今日,现代艺术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就服装而言,它对服装的设计风格,表现为一种艺术的纽带之缘。

二、设计风格结缘

风格一词,现代社会出现频率较高,诸如说话、办事、穿衣等,都可以概括出“某某风格”,它是一种个人特点的显示。艺术领域的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2]就目前设计界而论,服装的设计风格,是指在整个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倾向性的设计个性和艺术特色,它可以是设计师个人的,也可是企业的,或两者兼而有之。

(一)波普风格的设计

“POP”是Popular的英文缩写,意为“通俗性的、流行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波普艺术”,指的是“大众化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的”、“戏谑的”、“商品化的”、“用毕即剖的”、“短暂的”形态与精神的艺术风格,通过塑造夸张的产品造型和比现实更典型的形象,缓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为休闲享乐打开了便利之门,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设计风格的代名词。在家居、服装复古风劲吹之当今,它又充当了时尚的化身。服装设计中采用光亮材料、色彩鲜艳的人造皮革、涂层织物和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造型设计突破陈规旧俗,色彩大胆而强烈,为年轻一族、职业女性所喜爱,成了新时代的风尚。波普艺术旨在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努力消除艺术中的高雅、低俗之分,开辟了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艺术走向,使各种商业内容、生活用品、日常琐事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所以,“它与世俗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常常具有时尚色彩和商业色彩”,[3]这就为包括服装在内的产品开拓了新的空间,以适合大众消费的标新立异、变换口味,而具有积极意义。

(二)立体主义风格的设计

源于1907年至1914年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流派,对服装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由法国人保罗•布瓦列特向“新样式艺术”繁琐累赘的“S”服装发起的革命性挑战,使服装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许多著名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在立体主义绘画中寻求灵感。早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女设计师艾丽莎•什帕列里就指出,服装设计应该有如同建筑、雕塑般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日本著名设计师小莜顺子更是被称作“最能传达毕加索作品概念的艺术工作者”。她最擅长几何图案与色彩分割的表现手法,以反映对未来世界的向往。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1988年巴黎春夏时装会上,就别出心裁地引用了立体主义画家乔治•布拉克画作中的“白鸟”,一大一小、俯仰来去的形式,大有离开人体而独立之势。

(三)未来主义风格的设计

主要形成和发展于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绘画风格,强调未来的艺术形式的描绘应带有“现代感觉”,应该能够描绘出现代文明强烈的思维波动、震撼的音乐质感和多维度空间概念。而服装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借助外形、颜色感染力和所运用的材质加以表达。新潮的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的宇宙太空系列,外部造型具有独特性,构成形式具有感染力,借助不同类型的材料表现身体的每个部位。安德烈库雷热所创造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未来主义风格的服装作品,其外在造型清晰明确、线条感强烈、平面色彩图案和单色部分对比的形象,表现出给大众难以捉摸的“未来”概念。从本质上讲这种风格的服装设计思路,在某些角度上描绘的是“极少主义”,这种观念主张用单纯的色彩构成理念、简洁的结构展现出设计师的艺术表现思想,是以后岁月设计师们一直所奉行的经典。2007年秋冬,未来主义驰骋愈甚,服装界借以颠覆传统的面料应对着明日未来之畅想。

(四)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设计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自产生起就不断影响服装设计的艺术流派。它因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先后发表的两次“超现实主义宣言”而知名于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其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即无意识和潜意识的非理性世界,并认为这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为真实。他们信奉的格言是,事物的真正面目常常与人们得到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主张“下意识”、“梦幻”、“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这一思潮波及范围相当广,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出了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于是,惊世骇俗的图案、炫目的色彩、高跟鞋式的帽子等超常规的作品,塑料、玻璃、金属制品饰物等,都堂而皇之走进了服装设计领域,以明确回应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的格言:事物的真正面目常常与人们得到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其中,公认为“最具艺术家特质”的是日本的三宅一生,以远东艺术风格和西方主流思路相互结合的一种设计风格,在其1982年诞生的服装作品,整体使用了较为细腻的黑漆布组成,采用竹子材料的胸甲,喷涂上黑漆,造型上强调大斗笠帽和折扇,这完善的日本新女性形象,皆为“超现实主义”手法塑造而成。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还举办了超现实主义的服装展览,获得极大成功,惊动了上达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大师,下至服装潮流的追逐者。一时间,巴黎、伦敦、米兰、纽约等服装重镇的一流设计师都加入了这一行列。日本的君岛一郎、法国卡斯特巴杰克等,都有作品问世。这种以大胆革新、奇思妙想,于荒诞中见童趣的创作精神,推动了服装设计,使平时看来不可能的怪念头变为现实的作品。当然,议论也在所难免,还引发了服装中的色情主义。拉格菲尔德、洛朗等大师装饰袖口所用的唇形珠宝,就是显例。最早把超现实主义成功地引进服装设计领域的是埃尔莎•夏帕瑞莉,她在非理性的服装世界里,突发奇想,把一只高跟鞋倒扣在头上成了一顶时髦的帽子。超现实主义于服装设计来说,最大的功绩,就是发挥巨大的想象力,把本来毫不相干的材料组合成新的作品,激发创造灵感,从而开启新思路,即拓宽服装设计视野的一种新思维方式。

三、现代艺术理念对服装设计艺术的影响

服装设计艺术是一项在实践行动中逐渐摸索收获,在收获中提升造型能力,是一种把理性思路和形象合成为一体的造型制作的一次经历,在这种思维创意迸发的过程之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挖掘思维的闪光点的技巧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倘若欠缺这种能力,则会导致设计作品缺少创新的独特之处。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难看出,艺术家脑海中迸发出的创新思维和思路中的闪光点对于艺术创作异常重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灵感的出现从一种角度上体现了设计工作者的实力和底蕴。这也就是说创新意识的出现和运用并不能够仅仅依赖于昙花一现的灵光一闪,而是应该通过对大量的艺术素材的吸收和反复的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并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多元化信息和不同种类的文化思路的不停接触,才能保证成熟的运用。而具体到服装设计领域,需要注重的内容应该以服装设计元素的四大主题内容为主,这四个核心元素分别为:款式款型、面料材质、色彩质感以及工艺技术。在这之中服装的造型结构以及具体的细微设计是由服装的款式款型来表现的,视觉主题效果则是由色彩运用来协调,而良好的服装整体效果则依赖于面料的选择,除了以上三部分之外服装的具体制作则要靠工艺技术来完成。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那么这也就代表着,服装设计并非单纯的一种设计行为,而是一种结合艺术装饰理念和实际作用效果的复杂的综合性设计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包含丰富的经济色彩,政治色彩和文化色彩等多种意义。为体现这些特征因素,引导和开拓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不只是要以各个方面的原材料,例如造型、颜色、工艺等这些为挖掘渠道,更要有宽阔的设计眼界,从各个方面着手去探索和追求最新时代的时尚文化,这不仅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更可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更新潮的服饰文化。现阶段在大陆范围内的主流服装设计理念之中,多数对服装设计艺术中的创新思维尚存在一些欠缺和迷茫。其中一部分服装设计工作者单一地依赖于一些欧美或港台的相关刊物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思路基础,如此发展下去将会使设计作品显得太过死板或有固定套路,限制了宏观上的创意思路的发展。产生的作品不但缺少了新颖的创意,有的甚至脱离了传统的设计思路本意而显得十分古怪,导致了设计作品十分脆弱经不起推敲;还有一种情况,一些设计工作者十分强调主观意念的东西,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过分地偏向自己的喜好和理念,使得作品变得难以被大众接受,投入到社会环境中显得十分空虚,社会大众也都望而却步。所以说,生活实践才是作品创意的源头,一件成功的作品创意的诞生无法脱离社会实践。这就要求设计师的内心应该是细腻的并拥有极强的捕捉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多元化因素进行敏锐捕捉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意识进行修改和提炼,催生新颖的创意思维。总之,设计来源于生活,却用了一种独到的形式来表达生活,最后更要服务于生活。

本文作者:朱乐天工作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除了高职院校外,本科层面的高校没有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传统。一方面企业没有对普通高校进行资金投入和联合办学的历史;另一方面高校也不会为了某一个或者是一些特定的企业来培养专门的人才[2]。这种偏差和平静的状态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瓶颈。2010年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对普通本科层次以上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采取以服装工程教育为主导并渗透艺术教育特色,主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服装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根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接近生产实际,以实现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和岗位对接,基地与车间对接,科研与生产对接,实习与就业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将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实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实现校企的利益共享、互动双赢[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建立了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初步构建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学制的实践教学体系,用以指导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职场能力,使学生与企业平滑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向纵深发展,形成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人才的原则、思路、标准,为实现服装行业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校企合作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解决了本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所涉及的系列问题,在同类院校中将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建

2.1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内累计学习1年,企业累计学习1年,即学生在校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学年,要求学生用三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及专业理论课程,完成所有理论技术课程,经考核合格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为第4学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与方法,结合生产、工程、科研实践进行产学研科研实践,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把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效果[4]。“3+1”培养模式在我校2011级正式开始运行实践。

2.2构建“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

针对“3+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三个层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三个培养层次规定不同内容和针对性培养方法,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螺旋递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并举、并重、并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应用,不断深化与提高,达到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与具体措施

3.1课程企业化设置

对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通过增设、改进、整合等方法调整实验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跟踪科学技术新发展。同时精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开出一定数量的应用性含量高的实验实训项目,突出工程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以应用性为导向的原则下,将专业教学融入企业,加大动手能力科目的数量,强调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并依据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时刻保证专业课程紧随市场需求,随需应变。

3.2实施“双体实训”模式

在“3+1”培养模式框架内借鉴IT人才培训理念,建立“双体实训”体系。通过“技术实训+关键素质训练”两大体系促进服装行业人才培养。双体实训一是指以服装专业技术实训为主线的核心教学体系,根据项目实战需要来组织,通过实训让学生学习服装行业新技术并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实战和技术要点。二是指关键能力培养的辅助教学体系,通过商业伦理、系统思考、有效沟通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精技术、有经验、明职场[5]。

3.3实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得到增强。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面临着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任务,企业可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论文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写论文。他们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开题报告和学术论文初审,定期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督促其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并对论文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协助校内导师把好论文质量关。即采取由学校、企业双方交叉审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并组成联合答辩小组,共同考评成绩。

3.4校企衔接工作

根据专业领域、企业实践教学环境、企业的教师资源和以往校企合作情况,择优选择合作企业,做好与校内学习阶段的衔接,并要求企业有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科研场所和设备,以及可能的参与实践机会;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生活,并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劳动保护等。重视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3+1”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实践能力需要在企业的一年学习阶段来获得,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核心专业课教学、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以及参与项目设计与研发等。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根据“互惠互利、长期稳定、技术先进、综合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建设条件优良的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向学院提供优良实习条件,学院利用基地帮助企业员工进行知识更新,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互惠双赢。

4特色与创新

(1)在“3+1”实践教学体系中内涵如何体现“五融合”模式。即融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一体,融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为一体,融教学和项目为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融学校和企业为一体。(2)实践教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强调以实训、综合训练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工程技术实践和高新技术应用。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应用型卓越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各环节间具备相应的衔接性和连贯性。(3)强调人才与市场直接接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联系紧密,以反映当今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快速更新为主。针对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和标准。(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人才”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其专业技能的内涵是智力技能与动手技能相结合。因此实践教学注重反映现代技术成果的实验技术和新的实验方法的应用,并强调实践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和主体性。(5)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课的岗位服务意识,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与服务性。把项目操作贯穿于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始终,充分体现服装产品开发、生产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征;利用课程实践进行专业生产基本操作培训,引入企业操作标准及企业文化,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之后从专业技术到职业能力两方面,通过一年的企业教学实践初步达到企业要求。

5改革效果

(1)形成了适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为“3+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及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师资队伍职业素质和整体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2)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协作、创新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模块实验、工程训练、项目驱动、校企产学合作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企业环境适应能力。(3)在“3+1”模式中通过实行双体实训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技术应用和解决设计与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缩短了毕业生的岗前适应期,同时培养出了会两条腿走路的服装行业人才,充分实现服装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平滑接轨。(4)架起了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桥梁。学生在校参加企业实战,了解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让学生早期进入企业的“就业实训”模式,搭建了学生与企业沟通的良好平台,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就业双向选择,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共赢。(5)形成了系统成熟、科学规范的适应于卓越人才培养的“3+1”学制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撰写出了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篇;建设起了两门与课题相关的示范型课程,制作出了优秀课件,同时培养出了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6)在10级教学中做好第3学年、第4学年“3”与“1”衔接与过渡;在11级教学中系统探索与实施“3+1”实践教学体系;针对10、11级教学实践反馈情况,对12级的实践教学进行适应性调整与适时创新。争取在13级教学实践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完整、成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受益学生人数预计可达200余人。辽东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3+1”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技术应用和解决设计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毕业生的岗前适应期,同时培养出了会“两条腿走路”的服装行业人才,充分实现了服装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平滑接轨。

本文作者:吴小兵陆鑫工作单位:辽东学院

第三篇

一、服装设计的内涵

服装设计是一个总称,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主要是根据工作的性质可分为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服装设计概括来说,就是设计服装的款式,主要的过程是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服装设计有五个原则,即统一原则、加重原则、平衡原则、比例原则、韵律原则。只有自觉地遵守这五个原则,才能够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服装。而设计的款式与内涵,要看设计师自身对美的感悟与文化素养的积淀,还有个体的灵感与思维创造能力。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集各种艺术、各种文化、各种表现形式于一体,进行综合的艺术创造并把这一创造展示在人体上,成为动感的艺术作品。

二、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创新与发展

1.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

传统文化元素,是服装设计的主要运用内容。在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会给人以文化的阅读与享受。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有中国画的写意元素在服装的色彩与图案上应用,而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要运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示时代的风采,展示时尚的内涵。比如传统的写意画元素,可以设计成现代手绘的效果,虽然也是传统的写意画的图案,但手绘的效果,一下子就带给人更多的时尚与动感的内涵。比如传统的书法文化元素,可以设计成具有立体感的浮雕效果。现代人的生活,更多的是快节奏的立体交叉,变形的立体感的传统书法设计,正是迎合了人们的生活与心理,带给人更多的时代的气息。

2.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多种文化在每一处撞击并融合。在服装设计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仅仅靠传统的文化元素的运用,是无法占领大部分市场的,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融入多种文化元素符号,才能够设计出更有内涵,更有品味,更具时尚气息的服装。比如代表西方文化的牛仔系列,在大手笔的设计师的手下,就更具有了时代气息和多种文化融合的色彩,有的把仅仅是运用了牛仔的舒适与休闲的面料,进行时装化设计,设计出新潮的服装,使时装的时尚美与牛仔的休闲与舒适结合起来,以适应更大的穿着人群,也更新了牛仔的本身概念;也有的设计师把西方的牛仔系列的服装,巧妙地融入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元素,把传统的刺绣运用到牛仔服装上,使服装即有西方的潇洒又有东方的神韵,使牛仔服装更加典雅而又俏丽,是中西合璧的服装设计的重要体现;还有设计师设计出改良旗袍,就是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统一起来,在彰显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表现了现代文化元素的时代性与时尚性;改良西装,是把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入一体,既有西装的正统与职业,又有东方的含蓄与内敛,更有时代的积极向上的气息。多种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必须具有时代气息,巧妙地融合,灵活地运用,不可生搬硬套,不可牵强附会地把服装弄得成了一个四不像的丑八怪。

3.区域文化的个性元素的运用与发展

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有其个性的服装。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地域文化与个性元素,会给人带来清新与独特的感觉,适合在设计小清新系列的服装上运用。比如可把某一地区的传统的服装图案或者个性的小饰品,运用到品牌服装中来。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材料来完成。但借鉴的是某一地区的风格,使服装更具特色,更彰显其个性。而这些个性元素的运用不可过度,也不可过分地夸张,同时也要在运用中融入其个性的发展元素,把区域文化的运用与个性元素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展示区域文化发展的动感舞台。

三、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前景

1.目前文化元素在服装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文化元素的概念不清,服装的效果让人云里雾里无法给服装设计理念一个清晰的文化元素符号;其次是文化元素的混乱应用,使服装看起来如同百衲衣,降低了服装文化元素的品位;第三由于过分追求时尚,而把文化元素的融入打上了世俗的烙印,成为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运用的硬伤;第四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定位不准确,使服装的分类与年龄段的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恰如其分,导致服装由于分类不清而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2.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前景

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个性和突出的主题。中西合璧、古今统一、区域与大局的融合、民族与世界的同步、传统与现代的彰显都将出现在未来的服装设计中,会有更多的多种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合与综合运用,服装设计将更加系统化、分类化、时尚化、艺术化。服装的分类也将更加细化,不同的场合需要的服装都要突出其实用性与艺术性,比如户外服装要突出的是舒适性、耐磨性、实用性与时尚性;街头服装要突出的最主要是时尚性与艺术性,其次是舒适性;职业装主要展示的是职业性,其次是文化内涵与品位;舞台服装主要展示艺术性,其次才是实用性与其他的文化元素;工作装,首先体现的必须是实用性,其次是耐磨性与艺术性。传统的一种服装多种用途的设计,将会越来越少地被运用,服装舞台将会更加丰富多姿,异彩纷呈。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篇10

一、努力贯彻党的“*”精神,积极投身教改,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一直信奉一句名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也护花。”坚信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必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师风来引领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热爱集体、服从分配、团结同事、爱岗敬业,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实践了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全部课程教学,较好地学习和把握各年级教学重点、特点和难点,在承担初三18个班超工作量的前提下,还积极参与学校美化、校庆宣传工作,以及小小艺术节的布置工作等。

1、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授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要求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发展。平时虚心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多听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常常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改进工作。

在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积极投入新课改实践中,能以学生为主,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教学欣赏课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降低学生对绘画技能的要求,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运用感受、观察、表现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尽可能尝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美术信息,开拓视野,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3、从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出置作业练习,并注重对学生作业过程与创新方面的发展性评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和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致有的放矢。

三、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等组织的各类美术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主要有:(一)、于20*年和20*年参加了两次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通过对教学相关知识进行着重学习,使之更加系统化,使美术专业水准提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20*.6在市直属中学陶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20*.4滨湖区中学美术教师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二)、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并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有关比赛活动,挖掘并发展他们的特长。20*年辅导学生参加首届“江苏省绿色学校学生环境绘画、书法、摄影作品汇展”,所有6名学生作品都入选,学校获组织奖。20*年辅导学生在“市中学生美术比赛”中获两个三等奖,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20*年“在阳光下成长”绘画竞赛中,辅导学生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