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入门十篇

时间:2023-04-12 03:44:38

绘画入门

绘画入门篇1

为了考生能对我们学校的要求有所了解,在素描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们对历次考试中,考生暴露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分列如下:

缺乏整体观念

这是不少初学者和考生共同的毛病,由于他们缺乏长期性作业的训练,在考试中不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而是急于求成,急着出效果,在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因而造成局部相互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常常是某一部分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还是空白的,其画面效果可想而知。

一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整体,是空洞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素描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人说:“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这话虽然有点片面,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整体是关系到一幅素描作业的成败,那么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解决这种关系,就是靠比较的方法,比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缺乏理解对象

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关系,都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外部表现。要想深入地刻划对象,必须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关系。有的同学面对模特儿,不是积极主动地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不去研究外部表象的内在成因,而是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哪些地方深点,哪些地方浅点,他就把这种深浅变化照抄下来,至于这深和浅意味着什么,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因此,很难深刻地、真实地表现对象。

缺乏敏锐感受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人,没有绝对相同的面孔,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相貌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他(她)们也都有别人不易察觉的差异。捕捉对象的特征和独具个性的差异,是素描训练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素描写生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不管画谁,不管对象的长相如何,气质怎样,都画得像一个人,模特儿似乎成了摆设,成了他们胡编乱造的参照物。这种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有初学时期老师指导上的失误,还有考生自己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考生错误地认为:模特儿像不像没有关系,只要画面效果好就行,反正评分的老师也不知模特儿什么样。像不像确实不是衡量一张素描作品优劣的惟一标准,但它却能检验一个学生对事物所具备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脱离对象去感受,去编造所谓的画面效果和废弃对客观对象感知能力的训练,那么他就有可能造成感知能力的退化,失去一个艺术家所应有的敏感性。具体到素描写生中的表现就是千人一面,概念化,脸谱化等等。而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画家重要条件的眼睛已经退化了。无疑,这样的试卷是无法得到高分的。 缺乏画面把握

在最后画面调整时,最容易出现画面灰,效果不强烈,和画面锁碎的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毛病呢?这是因为光线照射下的物体都会产生三种基本的色调:黑(最深的色调)、白(最亮的)、灰(色调丰富的中间色)。有了三种不同的色调,画面的层次就清晰,画面的效果就响亮,至于哪一种成分多点,哪一种成分少点,都要视客观给你的感受而定。但不管怎样的比例关系,三大基本色调都不应缺少其中的一个。

造成画面灰的原因很多。比如模特儿的面部大部分都处在亮部里,于是,画面上基本都是亮和灰的色调;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画灰。这时,应强调深灰的作用,尽量拉开深灰和浅灰的距离,使之保持画面的层次感。还有一种情况:模特儿的皮肤比较深,黑和深灰色调占其面部的大部分面积,而浅灰和亮面所占的面积很少。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画面灰暗、沉闷,影响作业成绩。对此,考生应主动减少中间色调的深度,提高画面(脸部)的亮度,保持画面的层次感。写生的过程当中,在整体尊重客观对象的前提下,允许对局部的色调进行调整、或减弱、或加强的艺术处理。

绘画入门篇2

关键词: 高职 绘画透视课 教改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拓展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标准日益提高,促成了高职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绘画透视课作为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绘画透视教学水平和应用水平的提升,自然推动高职美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本依据,结合绘画透视教学已有的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绘画透视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学习绘画透视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好物体视觉形态变化与画面空间层次推移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系统的培养训练,一是要把握基本形体变化的造型能力。二是要灵活运用透视规律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的构图能力。现阶段我国高职绘画透视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技法理论》中的透视篇。透视篇主要讲述了透视的基本概念、视觉运动中的几种单视域空间、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曲线透视、阴影与反影透视,以及运动中的复合空间的散点透视。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首先,由于该内容属学生要掌握的最基础的透视知识和基本的原理,这对于更复杂的实际应用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再者,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进校之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美术基础,更不知道绘画透视,因此,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绘画透视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根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绘画透视课为主修课,开设时限一般仅为一年(各院校的开课时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职绘画透视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职绘画透视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1.加入“绘画透视入门”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绘画透视入门”主要研究和阐述绘画透视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职绘画透视课程而言,“绘画透视入门”内容的引入将对两个层面的学生起到积极作用:①对于那些没有绘画透视基础的学生来说,“绘画透视入门”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绘画透视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他们的绘画透视初级阶段的学习,这既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更有成效,更有乐趣。②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初步的绘画透视表现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绘画透视入门”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绘画透视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表现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绘画透视入门”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美术设计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另外,我们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绘画透视入门”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2.适当增加实践性的内容。

绘画透视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包含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绘画透视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强调理论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实践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绘画透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如绘画透视与室内外设计、绘画透视与环境设计、绘画透视与工业产品设计、绘画透视与平面广告设计等。应该看到,这类设计实践的内容是绘画透视艺术的具体应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透视应用能力,尤其是实际设计能力,可以说是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绘画透视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3.增加有关“绘画透视艺术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绘画透视的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而且是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养成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审美水平和设计能力。有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媒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绘画透视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资料;绘画透视作品图形介绍与作品赏析资料;各种绘画透视版本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有组织的介绍和对绘画透视艺术作品有目的的赏析,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绘画透视课程学时以及自身知识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较高的层面上对绘画透视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地了解,并进一步丰富自己对该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加自己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美术设计和美术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促进了学生对其它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

4.逐步建立绘画透视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绘画透视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绘画透视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绘画透视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职绘画透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均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现行的绘画透视教学形式大多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观念,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上大课“满堂灌”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而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为了高职绘画透视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应用,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拓展,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绘画透视课程体系。

1.授课,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并存。

探讨绘画透视课程的多种授课方式,并且使之有机并存,应该说,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高职扩大招生而引起的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矛盾,适应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的需要,使绘画透视教师能从以往的授课方式产生的教学工作质量不佳的窘境中摆脱出来。因此,我们进行多种授课方式的尝试显得格外重要。(1)合班课。沿袭绘画透视教学传统的授课形式,从师资利用的角度讲,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一般可以两个以上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合班课上,主要讲授“绘画透视入门”、“绘画透视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并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和难度。合班课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各种内容、各种形式、各种技巧和各种风格的绘画透视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分班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是交互性较强的教学授课方式,能高效率地实施绘画透视教学。在分班课的教学过程中,须统一内容,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分班课主要着眼于传授绘画透视图绘制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绘画透视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绘画透视基础偏低的教学对象,且学生数量适中。(3)个别课。这是绘画透视教学授课形式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绘画透视表现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开展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个别课适合于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更侧重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水平的拔高,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标准。

2.展开第二课堂活动,钻研、探讨、提高。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绘画透视教学中的各章节内容定期地开设展开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不同范围、各种形式的观摩、讨论与经验交流,以此拓展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其学习范围及内容可由教师制定,也可以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由学生自由选择,并在轻松、自觉、开放性学习气氛中进行。教师还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3.展览会,搭建交流平台。

这里所指的展览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美术展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美术设计展览作品,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绘画透视在美术设计艺术中的作用与表现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绘画透视应用作品展览,促使他们走出教室,走进绘画透视作品与美术设计作品展览厅,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美术展览,既为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4.展开技能大赛活动,亮出自己的风采。

在高职院校每年开展的各学科的技能大赛活动中,争取把绘画透视应用的成果也展示出来,如绘画,室内外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诸多学生的作品,向观众亮相,以此为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并激励和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绘画透视学习向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以期实现专业课开设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高职绘画透视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牵涉面较宽。它涉及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修订与调整,相关教材的整理与编写,相关课题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推广,各种活动的组织与进行等等。它还对绘画透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热情和综合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和更为全面的要求。可以说,高职绘画透视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增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其效果是明显的。同时,高职绘画透视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能进一步促进美术设计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社会对高质量美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当然,也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体需要。

参考文献:

绘画入门篇3

关键词:民间绘画;现状;发展;研究;后备人才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这里自古名人辈出,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被中国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黄冈区(原黄冈县),是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齐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三大画乡之一。

一、黄州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现状

自1988年黄冈区(原黄冈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二十多年来,黄州现代民间绘画以其发展迅速,成果丰硕,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而在中国民间绘画艺术领域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倍受海内外关注。黄冈区委、区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高度重视黄冈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建设和发展,将其列入了“十五”和“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从资金、人员调配等方面积极支持。自1986年成立“黄州现代民间绘画研究会”以来,先后成立了11个乡镇民间绘画研究分会。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创办了黄州民间画院,每年都要组织农民画培训,从而使农民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龙旭光、陈继光、冷华、曹旺生、郑伯化等一批民间绘画爱好者,创作了2200余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展出和发表作品650余件次,获奖280余件次。由此,黄州农民画逐渐成为一种深蕴楚文化内涵的信号,一种黄州地域的品牌,一张黄州的“文化名片”。2008年,黄州区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文化部对原来评定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进行动态管理,重新评定,黄州区再次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对于黄冈现代民间绘画,专家曾给予高度评价:“造型奇异浪漫、夸张生动、色彩鲜艳亮丽、荆楚文化特色发挥到极致”。

同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黄冈现代民间绘画仍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要还是靠政府扶持和相关部门组织、辅导,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艺术市场,一旦脱离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前景堪忧;二是创作方法、手段单一,精品力作不多,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三是民间绘画艺人生存景况不佳,影响了其创作热情;四是产品后期包装、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创造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已摆上重要位置。这无疑给农民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国内外民间绘画艺术发展道路研究

现代民间绘画虽大多起始于上世纪中叶,但民间绘画其实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了,原始洞穴壁画、岩画、各种早期工艺装饰性绘画无不是一种民间绘画艺术样式。在国外,民间绘画也称稚拙画,其代表人物米勒、凡高、高更等人早已在艺术界享有盛誉,被全世界爱好艺术的人们所景仰,他们为世人所创造的艺术财富在此亦无须赘述。日本著名的浮世绘同样起源于日本民间绘画。美、法等国家,在对待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上实行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市场化运作方式,来促进和保护本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在国内,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将各具特色的本地民间绘画艺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比如,2008年4月28日,中国农民画村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正式揭牌开放,吉林东丰、上海金山、天津杨柳青、重庆綦江、陕西户县等十大“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优秀农民画家集体进驻中国农民画村,在此生活创作和交流。河南舞阳通过在县城新建集农民画院、农民画经纪公司,专门从事销售作画工具、颜料和专业门店为一体的农民画产业一条街,初步形成了农民画生产、加工、收购和集中外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基地,并在中小学课堂里增设农民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对农民画的兴趣爱好,为舞阳农民画艺术繁荣发展提供后备人才。这些宝贵经验,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黄州现代民间绘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几点建议

(1)继续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把组织和发展黄冈现代民间绘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资金投入、组织活动与宣传、包装产品与销售等环节;建立保护机制,为农民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建设保护农民画的设施,确保这种绘画艺术的沿革和传承。可举办多种形式的民间绘画作品展暨拍卖会,依托省内外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名胜风景区、各旅游生态休闲农庄、度假村、各民俗博物馆、纪念馆内设黄冈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展销点,通过安排展销位,减免租税,鼓励公办或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农民画新产品,打造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群,促进黄冈现代民间绘画的宣传、设计、生产与销售。目前,区文化馆正积极联合创作者、有关高校及动漫企业,欲将独具楚文化特色的黄冈现代民间绘画制作成系列动漫影视作品,推向全国,走入世界。我们期待着黄冈现代民间绘画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2)继续加强农民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调整充实黄州农民画研究机构,抓紧对农民画作者的培训培养,制定农民画家及作品的保护措施,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组织辅导及竞赛活动,为黄冈农民画创作队伍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不断壮大和提高农民画创作队伍。

(3)依托品牌促产业,依托产业建品牌,走产业发展道路。黄州农民画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极具产业开发潜力。现代城市生活已流露出回归自然的端倪,在家庭装饰、日用制作等生活艺术形态中,也呈现了关注现代民间绘画审美趣味的趋向。我们要在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的前提下,不断创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通,与丰富历史底蕴、鲜明时代特色和广大群众需求相融的新艺术形式,将黄州农民画推向市场,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绘画入门篇4

关键词:绘画艺术;陶瓷绘画;油画技法;艺术元素

0 引言

陶瓷绘画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陶瓷文化。在陶瓷艺术市场空前繁荣的今天,各个艺术门类之间都有了明显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在关注陶瓷绘画创作理念和绘画技法发展的同时,以便更好地发觉隐藏在其中的油画元素。

1 陶瓷绘画分析

1.1 陶瓷绘画的特色

陶瓷绘画是艺术实践活动的真实再现,是将泥、瓷胚、颜料、火与绘画相融合的艺术,每一件陶瓷作品的完成,都是在一定的形式法则下,将线条、色彩、造型等艺术元素进行搭配组合,最后在陶瓷胚胎上来书写精神内涵的篇章。绘制完美的陶瓷作品不仅要有形式、内容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的传达,即所谓的绘画主题。在绘画中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综合体现。由此看来陶瓷的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所以,在陶瓷绘画语言中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衡量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一把标尺。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和把握,所以创作出丰富多彩、样式各异的陶瓷作品来也是无可厚非的。

1.2 陶瓷绘画的基本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开始趋向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形式内容、绘画技法还是审美个性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当代,运用整体的艺术手段创作出震撼人们心灵的作品,才是陶瓷绘画艺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陶瓷绘画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画家们开始取悦于买家,仅仅追求物体的逼真形象,从而忽略了绘画作品的内在品质的发展,有些作品更多的是照搬甚至抄袭他人的成果,通过简单地复制来满足自己物质的私欲,完全不考虑画面与器型结合,欣赏者对绘画作品的审美需求,这些都令人对陶瓷绘画发展的现状而担忧。

2 陶瓷绘画与油画元素的联系

2.1 陶瓷绘画定位和需求

陶瓷绘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在绘画过程中无时不展现着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语言。陶瓷作为日用品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如果把陶瓷作为艺术品和审美的对象就大不为人们所理解,或者人们最多认为某些陶瓷工艺品只是具有艺术性而已,似乎难以把陶瓷整体门类纳入艺术的殿堂和美学范畴,与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摄影、等等“纯”艺术并肩而立。但另一方面,不管是从时间的跨度和延续性来说,还是从空间的分布和与人生活的密切程度来说,陶瓷绘画作品,作为观赏对象,作为装饰艺术,甚至作为含有精神内涵的象征物,其优势都显得十分突出,它独特的艺术功能始终未被其他艺术门类所取代。陶瓷绘画自诞生之时起,在客观上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成分和审美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这种成分和要素日益被人们理解和感悟。当我们把陶瓷绘画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来观照的时候,它就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美和现实美的艺术美,它就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创造的产物,具备了艺术美的基本品格,也就是说,陶瓷绘画艺术是以其特有的艺术因素和品格跻身艺术之林的。陶瓷绘画的结晶,作为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它有“形式”和“意味”的不同层面,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来说,陶瓷绘画的意蕴包含着“道”“器”关系。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陶瓷绘画本身的特点,来分析陶瓷绘画作为艺术的特殊性,只有弄清楚它的特殊性,才能真正确定陶瓷绘画艺术的本质,从而在理论上确定它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陶瓷工业开始蓬勃发展,同时也给陶瓷绘画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人们开始走向陶瓷投资和收藏市场。在我看来,其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陶瓷绘画与时俱进。在现代陶瓷绘画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和绘画技术在不断地提高,陶瓷绘画不应该只停留在技巧和形式语言的探索中,他应该是一种将材料、技巧和情感相互融合的象征物。陶瓷绘画语言的构成除了我们能看到的形、光、色等视觉因素以外,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产物。绘画本身也是在传达一种观念,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不断的丰富人们的艺术追求,陶瓷绘画的市场前景将更加灿烂辉煌。另一方面是此类作品做工精细,费工费时。一件陶瓷作品的完成不但要求笔工非常精细、精益求精,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体力和眼力。陶瓷名家们绘制的作品不可能是批量生产的,一般都是几件、几十件,稀缺性就决定了它非凡的艺术价值。近些年来,陶瓷艺术家们开始源源不断的走进西域,走进大草原,创作出既有民族风情又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佳作。这些艺术家画工扎实、思想活跃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创新精神,他们的作品集艺术性与工艺性于一身,所以极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

2.2 陶瓷绘画中文化元素的融合

由于东西方在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画家创作思想结构的不同。以科学理性和宗教情怀为深层心理背景,并且常在具象的图像中表达抽象主题的是西方画家的创作,而中国画家们的创作则是以感情妙悟和儒、道、哲学为基础,习惯在写实的格调中融入写意的元素,自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作为创作之源同时又融入画家自身的个性和对艺术精神内涵的理解来进行创作也是无可厚非的。科学理性和宗教情怀正是西方文明的两大传统,在西方绘画历史的长河中深刻体现着他们的绘画艺术。从西方陶瓷绘画的发展史来看,陶瓷绘画与陶瓷工艺完美的结合,成就了手工业时代陶瓷绘画艺术的辉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包括油画、陶瓷在内的视觉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照相机的发明,到十九世纪末期,以梵高、高更、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大师们开启了对艺术的创新之路,艺术观念也处于了大变革的新时期,纯粹性、反传统和不断追求艺术独立性的运动风起云涌,陶瓷绘画在表现技法和形式语言方面开始有了新的突破,并且在保持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精髓的同时又积极的创新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语言向来都是主张“意在笔先”、“气韵生动”、“笔墨”、“形神兼备”等概念的运用。中国在逐步进入现代化过程中,陶瓷绘画艺术随着社会思想文化的大变革,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特别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随着现代西方绘画思潮的引入,西方艺术理性化的形式追求和中国传统绘画诗性化艺术的相互碰撞,使陶瓷绘画的艺术风格、艺术风貌层出不穷、百花齐放。陶瓷绘画本身就渗透着文化的气息,文化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进步,现阶段,陶瓷绘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从实用到艺术的各个阶段都体现在深厚的文化渊源。

3 油画元素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和应用

3.1 油画技艺在陶瓷绘画中的应用

不同绘画技法和创作理念的运用为陶瓷绘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综合材料开始应用,艺术家们直接将油画艺术语言运用到陶瓷绘画的创作中,陶盘和陶器也就成为了画布的替代品。或者说,这种大胆的尝试、玩票性的举措,为现代陶瓷绘画艺术揭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也开启了运用油画技法和观念来进行现代陶瓷绘画创作的新思路。

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在客观上要得益于油画技艺和创作思维的发展。从中国油画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从内容题材、表现方式还是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始终包含着本民族、本土化价值的特性。中国油画家较能接受写实手法和逼真的视觉形象,有一种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生活记忆,这是中国油画以写实为主的内因。在代代油画家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写实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明显优势,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对于创作不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客观描绘上而是注重对人物的精神表达上。陶瓷绘画也不例外,运用油画技艺和创作思维所绘制的陶瓷作品,不仅仅是画家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更是他们精神的象征物。

3.2 油画元素在陶瓷绘画中的发展

西方油画随着东西方地理屏障的打破,从而把这种科学理性的油画艺术带入中国,真正用油画技法和创新思维来绘制陶瓷彩绘,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珐琅彩”绘画技法出现,这使我国陶瓷绘画开始用进入一个全新的开端,由于当时陶瓷绘画原料的稀缺,而大大影响了我国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在近代随着邓碧珊、吴康等老一辈艺术家在人物肖像画领域的开拓和创新,使陶瓷绘画艺术达到一个全新的高点。我认为,当前现代油画从表现形式、绘画技巧和绘画思维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表现手法不再是刮、涂、拉、摆等几种简单的形式,表现技巧更是多种化,颜料和色彩更是从单一的油画颜料发展到水彩颜料、丙烯颜料、国画颜料等多种颜料的组合,绘画的材质也发展为塑料、金属、陶瓷等综合材料的运用,新的油画元素的应用和发展,从而使我国陶瓷绘画艺术与西方油画艺术的融合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李菊生.对陶瓷绘画传统的反思.

绘画入门篇5

关键词:吴门画派;园林;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01-03

明吴门画派画家游园、居园、构园、绘园,园林山水是其理想心斋,建构其饱游沃看可游可居可卧的林泉之好。以斋室庭院为题材的绘画融入画家理想生活意境,运用画面质料、章法色墨建构整合心性意趣,以真园、轩、斋之名画意境中的园林、庭院与斋室。

一、明吴门画派园林庭院山水画真境与意境创生整合的生态艺术美

吴门画派山水画分写实景、摹古、即兴写意三类,①写实景描绘吴中山水与庭园、斋室山水画有创新。写实景非其终级理想,以画自娱才是其真境与意境创生整合的终级理念。吴门画派被董其昌列为董巨、元四家之后的文人之画,说:“吾朝文沈又遥接衣钵”。②文人画抒发性灵写得意与失意都是感情凝结,讲究笔情墨趣,意境幽淡,笔简意浓以自娱,格调清新平和淡雅。吴门画派承元四家文人画统。沈周说他作画“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③、“余作画特游戏”,④他的画多“信手涂抹,不拘于形似,妍丑不管,多潇洒自在,无一点郁闷情绪,无一点媚俗的气息,贵在意到情适”。⑤自娱是吴门画派画家终级审美理想。杜琼提出“胸中造化,吐露于毫素之间。恍惚变化,像其物宜者。则足以起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焉,亦不能无助也”。⑥文征明诗画都渗透着真境与意境圆融整合的审美理想。吴门画派以园林山水画抒发自我心性情感,注重真景表现,这是生态美观念性的真实。“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⑦画家自然与艺术审美观通过对真山水无穷变幻的把握表露出来。写实抒情兼备,真境意境创生整合,着意于具体的吴中小景,醉心于景中之景,如沈周《东庄图》册、文征明《拙政园诗画册》等。描绘的是画家游历过的真境,“以一种日常的亲切方式打动欣赏者”⑧点景人物引观者入画境。文征明《东园图》卷,写庭院内外有树木掩映的曲径、假山、竹林、池水,文人高士精细入微,观之让人心意荡漾其间。《真赏斋》图,斋前古木参差,山石错落其间,斋后竹林远山,斋内陈设具细可辩,观者心意可游走其间。董其昌论文征明画说“文公精工具体,吾所不及”[注:董其昌:《容台集》。]。沈周《东庄图》册用笔朴厚简拙,园林小景富情趣。画家游历时生成激荡之情整合有我之境以笔墨形式传达。沈周的《魏园雅集图》《东庄图》描绘真实场景,画面有可识性,但经过主观修饰,绘景同时又抒发主观情感。画家用写实之意传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美,“一水一石皆从耳目之所睹,记传其神采”,[注:见吴敢:《沈周》第117页 台湾历史博物馆编印《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书画集》第9页。

]这种可识性是以文人的绘画思想来借景抒情,将写意的精神实质与实景之美圆融整合。杜琼提出像其物宜即尊重物象真实美,对沈周与文征明影响极大。吴门画派对真实景观的描绘并不是停留在物象之上,他们将胸中造化与真实景观恍惚变化用以抒发个人性情,融情于景。写景与抒情复杂交错是画家游历后追忆情感之作。沈周在《西山纪游图》卷中跋曰:“平生好游,未足之心归而追求其迹,放笔想象一林、一溪、一峦、一坞”他描绘实景是追忆筛选画面景物。沈周《草庵图》卷是游历咏诗之后画之,跋道“茂公曰:诗状小处将无遗,向顷一图使画中更见诗。”沈周听之绘此图。游历后即兴作是画中景和真景在似与不似之间。庵中房屋变化错落,曲径池田自观察所得,用疏简沉郁之笔清新生意。筛真景繁杂更为清净简易率真,表游历雅致情怀更有清幽之气。沈、文画作真景与抒情圆融,表现平和安逸心态,恋吴中美景,醉园林幽居,寄情书画以自娱,是真园林庭院对画家心灵的陶冶和净化并为之传神。对真实之景的写生来借物抒情,是吴门画派画家的创新。明吴门画派园林、庭院山水画,把园林、庭院的真境与作者借物抒情的意境圆融、创生、整合,表现出具有生态的园林、庭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真境美与借物抒情表达有我之境的生态艺术美。

二、吴门画派园林庭院山水画中两难结构矛盾整合的人文艺术美

吴门画派园林庭院山水画受时代、修养、自娱等影响,风格与审美有程式化特点。画面真境与程式化重复、世俗与雅逸等多重两难结构,这是吴门画派园林庭院山水画人文艺术美,本文以两难结构矛盾圆融整合的角度引申哲学式思考。

绘画入门篇6

关键词:手绘;线条;教学方式

美术科在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对艺术科的重视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如何提升美术教育的作用与效果,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从美术课的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与表现能力的提高,是中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所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的初中学校,条件较为落后,在硬件设施及所接触的信息上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较,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对初中的美术教学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初中的美术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几乎涉及美术的所有门类,虽然深度不强但是面很广。绘画、雕塑、设计、新媒体艺术都有涉猎。但在笔者看来,所有的门类都应在打好基础的条件下进行。而最好的基础学习则是手绘这种艺术形式。在浙美版的七年级上册中,手绘学习就是初中美术最早涉及的技法学习。初中手绘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的绘画形式,没有丰富的材料和复杂的技法,与专业的广义上的手绘有所区别,这里的手绘更侧重的是对线的学习与理解。而这种表现形式恰好是最适合农村学校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条件的简便性

手绘不以材料为限制,一支笔一张纸,以线条的形式画所见所想,不需要有多么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技法的运用,而这正是尚未进入美术这扇门的初学者的敲门砖。初次了解手绘这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对一些大师的手绘作品的欣赏学习,比如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手稿》及达芬奇的手稿,让学生感受与平时所看到的画家的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原来画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有趣的,我也可以的,让学生对以往美术作品的观念从思想上得到转变。这也是刚接受美术教学学生所应具备的。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灵魂也是手绘的主要表现方式,它是人对绘画表现的最早一种形式,从原始人的岩画、壁画中就可以看出线条是对物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和体现。例如法国南部阿尔岱地区的肖维岩洞(GrotteChauvet)拥有最古老的洞穴绘画,上面的手印、马、鱼等动物图案可追溯到30000至32000年前。七年级学生的绘画能力总体上不强,这个年纪的学生也不应用儿童画的形式去表现,应具备一定的理性表现能力,这也导致了在学习中容易受制于教师的传授,不会画、不敢画是最常见的问题,而手绘的方式则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用最简单的线条表达自己对物体的观察。

三、教师教学的方式

手绘这一课程在教材中只有2课时,针对其在学习中的特点和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一般安排了更多的课时,只有通过手绘的教学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及对美术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教授其他的内容才会更加轻松,学生才更加愿意去学。在课堂上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教学,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来看,如何做到以下的要求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课堂教学的方式

首先是对手绘的理解:美术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以直观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而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作品的呈现,在教学上借助多媒体及网络,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手绘作品,从艺术大师到儿童绘画,增加学生对手绘艺术的理解,明确手绘的艺术形态,发现手绘能表达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怎么学的问题:绘画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入手,而手绘最关键的就是线的练习与体会,如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质地的物体,表现物体的空间感,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真对待和体会。这对今后的中国画的学习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演示不同的线的画法,结合不同的作品去说明。学生开始可以以临摹的形式去学习掌握,初步感知手绘形式,如在临摹凡高的作品时,学习像火焰燃烧一样的线条,体会凡高对绘画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临摹工笔白描的时候,感受严谨、细致刻画物体的快乐。

(二)室外教学的方式

室外写生是美术学习中对物体观察与表现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时机,在以安全保证为前提下,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学习绘画,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生过程中,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写生中以画简单的物体入手,注重对物体形的表现,并学会合理的构图,能表现出所绘对象的主次感、空间感。比如可以画教学楼,用直线和几何形去概括物体;画不同的树,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不同树的质感和体积关系。在写生中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互相讨论和对比彼此的画面,教师辅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教学结束后,可以进行一次小型的手绘作品展,增加学生的绘画热情,体会绘画的乐趣。

绘画入门篇7

【关键词】绘画专业低就业; 指导对策; 发展空间 ;课程改革; 就业途径

绘画专业是美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和商业美术的缺失,绘画基本成为美术的代名词,绘画专业在美术院校中一直唱着主角。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艺术创作的活跃与繁荣,该学科已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近10年里学习美术的学生日益增多,很多学生为了升学选择了美术专业,使美术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就业高峰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问题, 美术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特别是绘画专业就更加困难。

一、我省绘画专业低就业原因调查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绘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低,通过社会调查和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就业高峰,各行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当时大学扩招的目的除了提高全民的教育程度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缓解当时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现在看来大学扩招只能从时间上延缓就业压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当人数众多的毕业生再一次面临就业时,老问题又以新的方式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能把责任和压力全部推给高校,需要全社会协调发展,广开就业门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其次绘画属于文化范畴,绘画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就目前我省绘画专业的招生量来看,每年几百人的招生量并不算很多,就业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需失衡,在我省,有经济发展和地域的限制,绘画专业的就业方向很狭窄,绘画专业的毕业生择业途径一般是学校美术教育。随着“艺考热”的持续升温,绘画专业的毕业生成倍增加,加之我国目前的教育在中小学仍以升学和分数最为评价标准,美术教育作为小科,在中小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美术师资需求有限,现在教育部门基本不接受绘画毕业生就业。绘画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短时间内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难度很大,这也是我省绘画专业就业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再次主要是绘画专业的教学与升学理念的问题,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比较滞后,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看重于对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盲目的扩招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中学追求升学率,使得部分文化课差的学生走进了绘画专业的课堂,导致学生绘画技能不过硬。毕业后不能适应绘画工作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有部分毕业生由于文化素质低,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都不能胜任。这些都与高校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有直接关系。

第四是毕业生自身的问题,职业绘画者是个很灵活、很高尚的工作,他们把全部时间用于绘画创作,虽然辛苦,但是一旦成功会有很高的收入和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个不错的就业途径。可现在很多绘画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并不理想,根本不能创作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在绘画市场上得不到一席之地,很多人从事了一段时间后就逐渐放弃了。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平面、环艺、广告、影视等毕业生更是多之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绘画学生更难与其竞争。

绘画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绘画专业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黑龙江省与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绘画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乡镇绘画专业人员缺乏。同时绘画专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二、解决绘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就目前看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仍然是我国主要社会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以由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我省的情况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对文化的不断重视,绘画专业的就业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根据对我省绘画专业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逐

排除出不利因素,使我省绘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良性循环。

第一,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不是某个部门某个环节的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能否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维持国家的发展与稳定的关键。我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经济繁荣了,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尤其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我省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原有的动画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找到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从而为绘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给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二,我省没有专业的美术学院,绘画专业一般都集中在师范类大学或综合类大学的美术院系,在教学上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写实绘画的训练方法,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上都很陈旧,可以说学校的教学和当前的艺术生活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学生走出校门后无法参与竞争并对后毕业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省有绘画专业的高校应该把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作为重点,高校应适当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理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应该注重,完善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对绘画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根据学生的性格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其发展的方向,培养出高质量的绘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第三,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很多毕业生认为只有进入国家的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在我省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其实,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泛,大学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人大学毕业了都会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建立成熟理智的就业观尤为重要。毕业生可以有多种选择,如考研深造、私企、集体创业或个人创业,经过努力都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光明的前途。

绘画入门篇8

我们必须承认,绘画是二次元的东西,建筑是三次元的东西。而且因为绘画的意图有各种各样,会影响建筑形象描绘的精细度和写实性。但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代绘画对中国古建研宄的可行性。

二、研宄方法

中国绘画与中国建筑同可在视觉感知上为人所认识理解,只要掌握相关的研宄方法,研宄者可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提取较大信息量,再结合其他研宄方法,例如实务研宂以及研宄方式主要侧重研究阶段对资料的整理及罗列以及建立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其可通过分类研宄以及比较研宄再将建筑活动场景模拟重现,为其研宄的对象进行手法性基础。再通过对研宄对象分析,得以在不同方面,中国绘画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研宄中的资料性意义。

1.1相关其他文献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及历史及区别等

通过中国绘画研宄中国建筑,在具备基本的建筑素养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素养的同时,我们需要把握一般的研宄方式,再确定研宄对象,在图纸与空间的转化过程中,逐个深入,全面研宄了解需要研究的客体。

1.研宄方式

1.1分类研宄

分类研宄是中国古代建筑研宄重要的方法。在通过中国绘画研究建筑时,可以对绘画作品进行相应时间或者类型的分类,也可对研宄建筑进行时间或者类型的分类。之后通过对其进行下文探讨的研宄方向的共性总结或差异性总结,而整体服务于中国古建研宄。品,对建筑比较。而横向比较则是通过罗列整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绘画作品展等方面的知识资料。最后配合其他文献以及实物调查深入探讨。又比如探讨宋朝建筑形式。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研究者可片段性整理图中不同建筑,进行分类,分类可按功能分或形式分类。按功能分类即分为:城镇,城防,宫殿,衙署,宗教,祭祀,文教,会馆,园林,村落,塔,桥,枋等。而按形式则可以分为: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塔,坊等。分类后整理,根据下文谈及的研宄方向,整理其相关内容,深入了解其共性及差异性,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对宋朝建筑形式做综合性了解深入。

1.2比较研究

与分类研宄不同,比较研究主要注重通过研究建筑与其余建筑的差异性,来综合分析其建筑形式,建筑文化的特点,以及建筑转变缘由。比较分析的条理性主要有建筑纵向比体现的同种建筑类型,来比较分析,以得出研宄到碉楼,毡包等建筑类型。这些信息皆为简单对比分析得出的初步信息,如果进行深入探讨,其绘画作品为古建筑研宄提供的资料性肯定更为充实。

1.3建筑活动场景模拟重现

同时,对于写实性较强的建筑绘画作品,比如界画,其记载的史料是相当充实的。对于这类绘画,在研究时我们因此描绘连续的城市建筑也成为可能。画家把想描绘的地区沿着主要街路,不同地区视点有所变化,但各个地区的景观都能正确描绘,以此来正确地描绘连续的城市景观。《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彩虹方向的特点差异等信息。以横向比较分析为例,分析建筑形式特点。先将所收集的绘画作品进行整理分类,从绘画作品的色彩,主题,及其中涉及的建筑类型等进行比较。从上图简单分析则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藏族更带神秘宗教色彩,其对多,防卫性较强。这类从写实性绘画中得出的信息,可以为建筑提供资料性较强。包括虽然《清明上河图》的绘画不能全面的全方位的表达建筑,但是其轴侧的表达方式,可以清晰的展现建筑的两面,再通过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所具有的对称性,以及一般所具备的建筑学常识,及尺度感受。我们可以模拟出当时建筑的基本形态。再通过绘画作品中所展现的细节花样图腾等,则可以近乎完美地复制出当时的建筑,以服务于建筑研宄。2研宄方向通过上文所提供的研宄方式,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绘画与中国古代建筑相联系。之后将研究方向确定,分析可以从怎样的角度来研宄建筑,即为研宄方向。从中国绘画的二元视角到中国建筑的三元体验,我们可以从绘画作品中展现的建筑本身的形式与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宄,以完整并补充人们对古代建筑的知识。

2.1建筑本身的形式

从绘画中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本身的形式,即是注重建筑部分。其主要包括从古代绘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研究建筑符号象征等。而再进一步探宄,则会发现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人们同样在空间形式上追求美好的个人世界,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兴起。如左图对文人私家园林的图解,外面纷纷扰扰,主人以园林的形式将自己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隔开。同样这类从绘画艺术到历史及地方文化背景,再到建筑类型研究可以与“为何宋朝楼阁建筑会兴起”“商周时期建筑的简陋古朴原因”等等研究相联系。研究需引用前文的研宄方式通过绘画主题的不同,来对绘画进行分类或比较等,再通过绘画主题与建筑类型的联系进行研宄分析。研究不同绘画主题对应的建筑类型(如下表),过程为建立绘画作品题材与建筑类型之间的联系,即因果关系探究。绘画作品作为一种二元的物质体,其在史料中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其对于符号及图腾等文化的记载。绘画作为文化的传播方式,从古到今一直与人们的思想生活相关。而其对于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地域,其信仰与崇拜不同则形成的图腾文化不同。这些也会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得到剖析,无论是人物绘画,风景绘画,图腾绘画,还是建筑绘画,其中均会有体现。而该图腾文化转化为建筑语汇,则在建筑细部上体现,例如,鸱吻,脊兽,雀替,辅首,抱鼓石大样,悬鱼,各种雕刻彩绘等。所以在研宄复原中国古代建筑时,参考中国古代绘画会对建筑研宄的细节完整性产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做研宄,其图腾绘画文化研宄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近期进行的老司城遗址复原图设计中,除参考考古报告,文献资料,实物测绘以外,对当地花瑶族居民的信仰及图腾绘画或刺绣作品的研宄也是必不可少。而这些图腾也可能会在其鸱吻等部分细节构建得以体现。按此理由复原遗址建筑也能使这类建筑文化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及资料客观性。

2.2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从“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指,通过前文提及的

2.2.1从绘画研究建筑城市规划政策

通3D成及较及节点放大模拟现场的方《宋史?舆服志》也记载了宋代一般宅第制度”私居执政亲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诸道府公门得施赣,若私门则爵位穷显经赐思者许用之.口口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用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由此可见.宋代宅第建设同其他朝代一样要遵守封建社会的整体秩序的原因了,因其非”官舍”。从《清明上河图》上反映的市井繁华可以看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并不强烈抑制工商的时代。《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东京的奢侈消费行为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其中对街巷的介绍一笔带过,详细描绘了酒店、饮食店和瓦子勾栏.即餐饮和娱乐场所。《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类似的反映,在所有店铺中酒店和餐饮占有绝对优势,以彩楼欢门装饰门面者除城内十字路口处刘家香铺外,其余皆为酒店。证明北宋东京的消费观念中,虽然“器物服玩”皆为奢侈消费的对象,但餐饮娱乐却是引领奢侈消费的最重要载体,超出其他消费。

2.2.2从绘画研宄城市界面

从绘画研宄城市界面以宋朝绘画作品为例。

三、结语

绘画入门篇9

中国的教育制度决定了“考试”贯穿于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也早已养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作为高考“考试重点”的素描、色彩和速写等绘画写实技法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无法用“分数”衡量的艺术鉴赏、审美能力和创新技法等艺术素质却极度“贫血”。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化和多元化的课程,在这种应试制度下遭遇了严重的瓶颈,根本无法向高等院校选拔和输送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在当今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环境下,引导式创意绘画的出现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弥补了高考美术教育体系中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缺失。但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碰撞也随之产生,如何将两者的优势进行双向融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1引导式创意绘画的特点和形式

引导式创意绘画源自“易道”教育推出的一门针对少儿手脑潜能开发的课程。其基本理论是根据心理学、脑科学理论及少儿认知规律的特点,将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与绘画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意为主线的体验式绘画模式。基于这种特点,引导式创意绘画完全避免了传统绘画模式的枯燥和呆板,使绘画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对学生进行各种绘画技法的培养的同时,更着力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开发,不再仅仅以“像与不像”、规范不规范来衡量学生的绘画作品。引导式创意绘画有“体验”绘画、“创想式”绘画、立体绘画、动感绘画、“情商”绘画和“多元智能”绘画等表现形式。

2高考美术的弊端

2.1过分强调绘画的写实性,导致高考美术内容和形式僵化

由于高考美术中写实绘画所占比重较大,导致考生忽略了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不少学生误认为绘画写实就是素描、色彩和速写,因而很多美术高考生为了获得高分而进行大量盲目地机械模仿,画出来的作品毫无生气。事实上,要想成为真正的画家,仅仅只有对绘画写实的练习和考核是不够的。这种仅仅为了应对高考的美术学习方式弱化了对美术学习的艺术性和主导性,学生的美术学习变得越来越短视和功利。

2.2过分注重绘画技法,忽略了艺术想象力的培养

高考美术的终极目标是获取分数,学生的绘画技法更容易通过标准化的评判方式来进行量化,而绘画艺术本身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门类,作画者的主体艺术性很难进行客观地“分数化”,而这种“分数至上”的考试制度使得广大考生在长时间的模仿中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绘画理论,严重制约了学生发挥艺术思想的想象空间,无法充分饱满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所画出来的作品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生硬无趣。

3引导式创意绘画与高考美术之间的冲突

引导式创意绘画所倡导的思想是在激发学生绘画兴趣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度、观察事物表象的能力和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好习惯,自由发挥想象力,利用各种创意绘画材料、绘画工具和绘画方式,通过适当的手法表现出自己所感、所知、所想的事物。创意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绘画者的自由畅想和绘画技法的完美结合。相反,高考美术则更强调技法和规范,只关注素描、色彩和速写这三项高考必考的项目,而忽略了对美术鉴赏、绘画创意等绘画艺术素养的提高,而长期机械僵化的重复训练导致学生对绘画艺术兴味索然,只剩下对分数的追求。

4将引导式创意绘画融入高考美术的策略

4.1强化绘画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感受优秀美术作品的熏陶。在掌握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多看国内外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自身对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画家人格魅力等真善美的感受。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色调、色彩、技法来表达相同的情景,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探索精神。

4.2弱化绘画写实观念的主导性

绘画入门篇10

在社会提倡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环境中,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文作者基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结合艺术类专业的训练方法,分析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从传统的平面艺术思维转向立体的空间思维,开发具有发散性与联想性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高校艺术专业通过平面转向空间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平面;空间;思维;训练

在社会需求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各高校都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将来的教学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兴的艺术设计类行业不断出现,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中,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类艺术设计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在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高校逐渐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如今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艺术类绘画专业教学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深厚美术功底和较高艺术应用能力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大学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美术不仅是美术技艺教育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型学科。创新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思维作为现代艺术的灵魂,在艺术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从业人员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开放性思维训练,并注意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1.创新思维的性质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表现为思维的跳跃,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创新思维方法总是表现为对一般性思维方法的应用。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的构想。

2.艺术创新思维中的思维方式

其一,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进行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方法的分类: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精细敏感性、独创性的基本特点。其二,联想是诗词艺术中常用的思维方式。联想的功用包括拓宽思路、充实内容、表达感情、深化主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此可以看出,优美的诗词作品大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联想的思维方式。联想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绘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观念绘画,创新思维、创新的意念是观念绘画作品成功的先导。美术学院培养学生速写、素描写生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画记忆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画想象画的能力。因为画想象画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创作能力。试想一个无法想象出一个水杯在空中划过的形象,无法把想象的形象画出来的人,如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以上对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了解,笔者认为高校对传统绘画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应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上文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和具体的思维方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绘画专业应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换言之,绘画专业应以锻炼学生平面思维与立面思维结合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

二、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陕西部分高校艺术类绘画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现状

其一,西安美术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①,见表1。其二,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国画系、油画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理论系、动画系②。从专业设置上看,没有绘画专业。其三,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课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油画、雕塑、书法③。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绘画专业。其四,西京学院艺术类专业设置: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④。从以上四所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只有西安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绘画专业。绘画的课程设置数量远大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绘画课程数量,并且课程设置体系完整,有良好的延展性。

2.结合部分高校绘画专业设置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绘画专业,掌握美术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一定艺术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绘画表现能力与创作能力,能够在艺术创作单位、文化产业单位、大专院校、报刊、媒体网络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外建筑史、艺术概论、色彩水粉、素描静物、速写、素描人像、构图学、色彩水粉静物、色彩水彩风景、素描人体、国画花鸟、国画人物、国画山水、书法、综合绘画、壁画、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静物。绘画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的美术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从西方绘画的素描、水粉与油画到中国传统的书法和国画艺术。作为绘画专业的美术功底训练课程,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都是应涉猎的范围,都是绘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美术专业课程。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美术学习经验,认为西方美术与中国的书法和国画,都需要进行长时间、多阶段、系统的学习,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亚于高考艺术生在专业考试阶段所下的功夫。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西方美术和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功底,但要取得优良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与国画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后,打下的美术功底可以说是非常牢固的。那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竞争,则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的现有课程进行的具体分析,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针,绘画专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三、传统绘画专业如何与创新思维训练方法相结合进行改革

1.通过概念解析绘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

绘画是指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它是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中西方绘画发展至今,由于彼此的借鉴、交流,均可根据材料工具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许多画种还可细分,如版画有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中国画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样式;油画可分为无光和有光;壁画除传统湿壁画、镶嵌画外,更发展了众多材料和技术各异的新型壁画,如壁画可以是雕塑的形式;等等。随着现代美学观念的发展和多样化材料的出现,现代绘画逐渐打破固定的定义范围,不局限于在特定的某一平面上进行创作,而是向空间的方向发展。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有了更多的新方向。

2.绘画专业的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方向

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课程设置看,其中有对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空间多方位的思维训练,这方面的训练课程有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应用、电脑美术,实现了从现实到空间再到虚幻的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训练。通过2015年12月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英国际素描交流展”来看国外美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成果,展览分为中方与英方两部分学生的素描作品展示,并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三场学术讲座。中方讲座内容为“激进年代的努力——华东分院与浙江美院的素描(1949—1976)”和“从规矩到自由——说说素描”,而英方的讲座内容为“从基督教到存在主义——英国绘画与素描简史”。讲座基本上讲述了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绘画素描的发展状况。笔者在观看画展时对一部分英国的素描作品感到震惊,如詹姆斯•布鲁克斯的作品《大脑交流空间》,乔•斯托克汉姆的《计时器移动》,乔伊•杰拉德的《人群新奥尔良》。展览中的一些作品颠覆了中方观众的绘画观念。如,对于上述三幅素描作品是否算得上是素描绘画,存在一定的争议。上述三幅作品以平面设计图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的素描作品中完全找不到类似的痕迹。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英国的美术教育带给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成果。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绘画专业应以培养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思维、美术专业功底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美术功底在空间维度属于平面维度,在应用性美术领域,除了需要平面维度的创新思维,平面向空间转换的立体创新思维也是必需的。而现阶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注重平面空间绘画的训练,缺乏发散性思维训练。因此,绘画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平面创新思维向立体空间创新思维转换的训练。

3.结合创新思维训练的绘画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在应用型设计课程方面虽然开设了室内设计和景观装饰艺术设计两门应用型课程,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递进的延展性基础课程作基础,没有在创新思维训练上进行完整的平面与空间的创新思维训练。设计课程之间应具有逐步递进、相互延展、相互联系的关系,这样才能进行发散性的平面与空间创新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设计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的启蒙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都没有开设。三大构成由德国的几位著名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创立,并于他们执教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内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是设计基础入门课程,世界各地的设计学院都相继开设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现代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创作者的意念转变为现实的作品。书法与中国传统技法(山水、白描)两门课程是绘画专业必须开设的,大一学年开设应用艺术的入门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大二到大三学年开设书法和中国传统技法课程。综合绘画课程是不限制绘画材料,使用任意材料进行绘画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四个学年。但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四年的综合绘画课程没有系统的应用性训练和延展性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单一,范围过于广泛。这门课程教学可以借鉴建筑学专业、环艺专业开设的设计初步课程的授课方式。设计初步课程共分为设计初步一、二、三。而综合绘画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设计初步的课程设置,也可分为综合绘画一、二、三、四。一到四的综合绘画教学内容按软质材料到硬质材料再到软硬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步骤进行安排,逐渐使学生认知与应用材料,并运用联想与发散性创新思维,解放学生的固化平面思维,指导学生完成立体思维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使学生可以通过几次课程学习,逐渐认识构成艺术与材料的性能,并学会运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完成完整的、有品位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几次课程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从平面绘画形式逐渐转向立体的绘画形式,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开放性发散思维训练。壁画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从传统平面绘画转向立体空间壁画的设计、绘画,如装饰壁画、建筑立面装饰壁画等当下应用面比较广泛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在开放性与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并且可以将壁画的平面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绘画中,使学生与不同材料对话,完成发散性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平面思维与空间思维结合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

结语

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绘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对于美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一些地方分析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教学问题,还需要相关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改革。

作者:朱陆洋 赵静 侯建伟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注释:

①西安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②陕西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

③西安交通大学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④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