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7 11:25:34

绘画专业

绘画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程;绘画专业实践;应用性

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理论课程主要是指美术专业或者绘画专业教学中与技法教学课程相区别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基础理论课程,例如,与绘画专业有关的中外美术史、美学基础、艺术概论等课程,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在学校绘画专业或者美术专业教学中,开设这些和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理论课程很有必要,这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

一、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

一方面,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理论课程,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自身拥有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有利于自身从宏观角度思考和观察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和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直接的启发和艺术实践指导[1]。因此,除了专业美术院校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也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工作,其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设置和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不管是将美术理论课程当作专业课程,还是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专业美术院校都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许多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视,积极转变原来单一、片面地设置美术理论课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不足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之前的绘画专业教学中,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中外美术史课程,相关设计专业也只是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等比较有限的几门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比较重视技法教学,未能明确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所以理论课程的设置方式比较单一。这造成许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缺少理论知识,头脑空洞,未能深刻理解艺术。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导致相关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并呈现出高校美术教育和职业技术院校美术教育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就需要从多方面落实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2],凸显绘画专业实践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应用性,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在绘画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忽略了对美术理论课程的系统设置和安排,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未能有效增强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未能体现出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一些学校了解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盲目开设美术理论课程,设置了过多的理论课程,未能系统地进行理论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略显随意,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计划未能实现互相辅助配合。例如,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西方艺术理论等课程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工艺美术史、设计史也是比较重要的必修理论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安排方面,部分学校的课时量较大,课时数量和教学时间的安排较为混乱,未能适当地增多或者删减一些必要的理论课程或者非必要的理论课程,从而造成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校对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了解不足,未能很好地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忽略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未能将美术理论课程有效运用到绘画专业的技能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中[3]。这不利于提升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还会降低绘画专业的教学效果。在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未能系统讲解与分析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的情况,部分教师只是灌输式地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未能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进而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细致,很难理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也没有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合理应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以及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不足,只能掌握与绘画专业有关的技术技能,最终造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方向

(一)优化共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体现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好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共性阶段教学工作。绘画专业大学一年级教学属于夯实基础期,也是所有绘画专业学生需要经历的共性阶段。为了提高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从两点出发。其一,教师可以采用示范与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绘画专业技术、技法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相关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呈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且吸收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4],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提高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能力。在对课堂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示范教学方法,持续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其二,教师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含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良好的课程结构不仅体现在开设的课程上,还体现在课程开设以后教学顺序的合理性上。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结构的改革,衔接各种绘画相关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学习更多与绘画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技能。良好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指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相符合,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学科的主要知识反映出来。教师应该有效设计绘画专业教学中相关技术技能和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持续开展学生共性阶段的教学工作。

(二)完善个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个性阶段是学生共性阶段之后的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绘画专业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创作中凸显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的一种体现。现如今,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进而培育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和较强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提高绘画作品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丰富的基础知识,敢于突破惯性思维,积极跳出原有纯理论的束缚,有效取舍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突破性思维的培养,并在深入开展绘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表达语言,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创作与创新[5]。

四、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同时,有美术创作功底的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相关技法知识贯穿于美术理论课程教学。非专业理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和学习美术实践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非专业理论教师可以经常深入专业教室,掌握技法课程的教学情况,也可以参与美术实践,从而真正感受理论知识教学与美术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在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后再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进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在绘画专业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可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笔记,以手绘的形式先对自己学过的美术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记录,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最后让学生在课堂外对相关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写成日记式的理论知识手绘本,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绘画专业的具体实践中,也可以及时通过日记本收集美术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作效果。

(二)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合理地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将美术理论课程相关知识贯穿到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实践的全过程。一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的不同,进而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艺术发展的多元性以及规律性。在学生进行过比较分析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具体知识,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中外美术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少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的内容,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开展比较教学[6]。在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开展教学,合理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西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向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中外美术的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在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时,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挖掘该课程教学价值,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有了更丰富的展示资源,教师也会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将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并增加一些讨论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进而使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点挖掘本地艺术文化资源,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进行学习和参观,为学生提供具备现场感和实物感的体验,以此帮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综上所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更好地凸显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价值和特点。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绘画是最具实践性的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师需要明确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结合因材施教原则,在注重学生绘画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包双梅.崇德精艺争创一流:砥砺奋进中的美术学院[J].艺术教育,2021(7):279-282.

[2]王冯.对高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的分析[J].美与时代(中),2021(9):90-91.

[3]尚辉.青春的呼吸: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对当代美术教育的揭示[J].美术,2018(1):19-21.

[4]张征宇.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当代美术家,2018(2):68-71.

[5]张征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48-149.

绘画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绘画专业;美育树德;教学实践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各院校积极践行,深挖育人资源,创新教育机制,逐渐形成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将德育引入中职绘画专业教学,可以更加全面地体现美术的教育价值,完善美术的教育功能。从理论上看,美育的“美”与立德树人的“德”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美”涵养“德”,寓“美”于“德”,以“美”化“德”,通过“美”引导人、塑造人,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美育树德”的目的就是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的学生,努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对中职绘画专业的教师来说,在专业课堂中融入德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至关重要。

一、中职绘画专业课程特点

中职绘画专业课程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具体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其中,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中外美术欣赏、构成、透视、艺用解剖等,专业技能课程除了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核心课程外,还有室外写生、默写、创作等。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基础理论,具备初步的艺术审美、美术鉴赏、绘画创作能力,能够准确运用素描、色彩、速写等绘画造型技能和规律表现物象形体。该课程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增长与协调发展。

二、中职绘画专业开展“美育树德”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中职阶段是青少年理解世界与自我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人的引导至关重要。在专业学习中,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美育与德育融会贯通,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所以,中职绘画专业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于教师而言,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方式,教师在“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上起着主导作用。“美育树德”教学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就对中职绘画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发掘绘画专业课程的美育与德育资源,寻找育人途径,提炼育人成色,进而提高绘画人才的培养质量。“美育树德”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及时更新知识,开阔眼界,然后结合学生的身心实际,在前期的调研、方案设计,中期的教授以及后期的作品呈交、展示、评价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对中职绘画专业建设来说,“美育树德”的教学实践能够很好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中职绘画专业学科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科学定位、科学融合的实践检验。

三、“美育树德”教学实践策略

(一)专业教师强化育人意识

反向引导法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解决上述问题,它要求教师在授课一开始就确定方向和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确定教学方式。例如,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首先搭建“美育树德”的大框架,然后在框架内确定期望值,即希望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最后根据目标需求确定采用什么教学活动、素材、资源等。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调控,也能够更加主动地寻求答案,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反向引导法不仅能够达到“美育树德”的目的,也能够使教与学成为一件高效且快乐的事情。强化精神关注绘画作品背后的主题,不仅要求教师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绘画技法的掌握上,还要求教师将作品绘画语言和现实精神有机结合,扎根时代,深植时代,提高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高度。例如,在三年级的创作课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美育树德”主题性创作教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绘画功底,此时开展命题创作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可以“新疆是个好地方”为主题进行创作,在绘画形式、内容等方面,教师可不做强制性要求,学生可以采用素描、水彩、速写、插画、连环画、漫画、综合材料等形式,凸显主题中的“好”字。不过,对于怎样凸显“好”,“好”在哪,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若画人物,势必要思考新疆的典型人物代表;若画风景,新疆特有的地理风貌、气候变化带来的万千景色可以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反映现实、观照现实的教与学更能够将美育与德育贯穿好、应用好。图1、图2为学生作品。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1.实训课程的全实践教学全实践教学,即以实践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层次化、全程化实践教学方法。以素描课程为例,素描是中职绘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造型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学习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中职阶段的素描课程融基础知识、技能训练、方法要点为一体,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使他们掌握造型法则规律,提高造型技能技巧,达到艺术理论、技能、修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目的。以“红色文化主题素描创作”教学实践为案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在二年级素描头像教学中融入党史和红色资源内容的实践探索,即根据中职绘画专业职业教育需求进行“美育树德”的探索设计。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特点,将学党史、树信念与素描实训课结合起来,融党史教育和艺术表现于一体,以史为魂,以画为肤,把素描训练与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融合起来,使专业基础训练更加有血有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思想教育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采用学训融合,“学、训、评、展”有序循环的教学模式,完成课程目标,具体包含五大环节:红色文化和素描理论学习、经典红色素描作品赏析、红色文化主题素描创作的构思与表现、学生作品集体观摩与点评、作品展览。(图3)通过实训课程,学生能够将专业课程与党史学习结合起来,用素描形式创作红色文化主题作品。课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党史,了解红色文化,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本次教学活动以独特的方式打破了专业实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隔绝的现状,实现了绘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学生在饱含寓意的创作中接受爱国教育,传承红色精神,赓续革命薪火。2.以赛促学促教以比赛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是参赛的目的,也是教学的手段。这里的“赛”既可以是与专业相关的大型比赛活动,也可以是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甚至是班级内部的小型比赛;既可以是学生参与的比赛,也可以是教师参与的比赛,还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比赛。但是凡是与绘画专业相关的比赛都有明确的主题,这是由专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依据比赛的主题,专业教师需要集中讨论、解读,确定参赛选手的选拔、参赛计划、教学安排、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尽最大努力使参赛作品符合比赛主题。解读或创拟主题的环节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树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比赛主题一般以现实生活为主,以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为基础,倡导社会的主旋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与教师要想在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就要主动了解比赛主题,查阅资料,拓宽眼界,自觉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这种“以赛促学促教”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会督促专业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3.学生自主创设中职院校要利用课外活动或校园社团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树德”的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面临高考的三年级学生自发参与绘制中国地图的比赛活动,一方面,该活动与地理课程作业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熟识熟记方位名词、地理特点;另一方面,这也是绘画能力的竞技,能够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怀,可谓一举两得。又如,学校可以利用北方冬季雪天连绵的特点,将枯燥的校园扫雪任务变成富有创意的雪雕比赛。结合时下热点,学生可以自发组织一场为时代楷模塑像的比赛。

四、反思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理解能力、专业基础等创建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具体在素描静物课、速写场景课、简单色彩静物课中融入相应的德育教学内容,而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品评价等方面,教师可以集体研讨,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难点,完成成果评价。第二,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树德”的渗透要避免喧宾夺主,即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不能将绘画专业课程变成德育的说教课堂,更不能将德育孤立于专业教学之外。此外,教学要明确具体课程的性质和要求,确保学生具备相应的表现技能、理解能力;要注意课程融合的匹配度,根据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实施“美育树德”。教师只有把握好两者的融合度,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第三,重视成果展示和评价。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阶段性学习的成果,重视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与他人作品做横向对比,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创造力。同时,教师可以观看学生已经完成的作品,分析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依此完善下一阶段教学环节的设置,实现循序渐进、良性循环的教学目标。第四,创新机制是决定“美育树德”实效性的关键。目前的教学实践还在探索阶段,还比较浅显、孤立、片面,中职院校要形成一至三年级“美育树德”一体化的大格局,建设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机制,将美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真正达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摘编)[J].青海教育,2014(12):4-5.

[2]修远,徐杨.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立德树人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97-101.

[3]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21(12):3-10.

[4]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5]米立超.全实践理念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研究[D/OL].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6]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7]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绘画专业范文篇3

关键字:基础绘画;学习

当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实用性强、就业范围广,在新兴专业中比较热门而居各高校中的首位。在这一专业中,尤其是针对电脑的操作,软件的升级更加的人性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只要把电脑软件学好了,基础差,甚至没基础是没有关系的,短期发展,看起来这完全没有问题,是可以做设计的,长期这样一种状态而言,难成大器。设计的好坏,最终结果会回归到传统的这个问题,那就是基础。要想设计出更好,更加经典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得回归传统,从基础绘画入手,培养我们这些方面的能力。

一、学习基础绘画的方向性

设计类专业的同学在大一进校门时都会接触一个阶段的基础绘画的训练,主要以素描、色彩为主。而这些课程在不同的专业已经有了一些方向的转变和延伸,以便能更好的为后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服务。素描,包括人物素描、设计素描两大类,一些专业还会有速写课程,这些都作为一个基础中的基础课程来学习。主要培养我们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及创意思维能力。色彩课程方面,不同的专业倾向点不同,有静物色彩、风景色彩等,主要培养色彩的修养及表现力,为后期专业的色彩认知做准备。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及平时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融合在整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了。认识到课程的学习目标,我们便有清晰的画画方向,也会增强我们对基础绘画的正能量,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具体从观察方法,造型能力、创意思维能力、色彩的修养及审美的提高五方面来具体分析学习及掌握的方向。

二、科学的观察方法

培养成创新实用型人才是设计类专业当下的目标。创新实用型人才首要培养的是我们的观察能力,怎么来观察,怎么去认识,影响到你的作品,也决定了日后的创作角度,我们需要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来观察对象,并且需要培养我们整体观察的能力。因此,观察方法很重要。有了观察能力,我们就能从万事万物中发现事物本身的特点,可以归纳成自己的语言。而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基础绘画学习中,尤其是素描的学习。在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观察方法是有些误区的。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从整体入手,局部比较,再回归到整体。尤其是画面的安放位置、整个绘画对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需要备受关注的,这要求我们在画画时,必须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在画的过程中会训练我们及时调整局部和整体的对比观察,学会同类比较,把我们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观察做比较,会发现一些不同于以往认识的元素,提高我们设计类元素的积累,这个训练将会使我们的观察产生一次质感的升华,对后期专业设计的学习会非常有益。

三、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造型能力是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懂得了观察,不懂得怎么表现出来,也是没有成果的,这关系到傍观者怎么欣赏,怎么能让其他人知道你的想法,这个时候,表达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表现的是不是心中的那个感受,就对造型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了。曾有大师这样评价,在设计领域,设计,软件决定了你的下线,绘画决定了你的上线。作为设计专业的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法能力,掌握一定的表现手法,甚至要求我们挖掘适合自己的个性表现方式。在表现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便可以站在基础上来做创新。让我们表达自己的创意时更加的心手合一,在表现方式上也能准确自如的表达我们内心世界的想法,成为我们自己的表达语言。

四、创意思维能力

只会绘画的人也许可以从事美工,但会绘画并且会设计思考的人那就是设计师了。创意对我们设计专业是不可或缺的。在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中,它将成为一个思维演变的过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由基础绘画转向专业设计的过渡,是培养我们创意思维方面的一个便捷的徒手绘画。一般我们不经意间接触的事物,可能会激发我们的灵感,形成有创意的作品。但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的培养中,根据学生独特的兴趣点,发散我们的想象和思维,培养我们的创意,从一个物体出发,延伸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课程的训练会使我们的思维角度大大拓宽,面对不同类别的事物,会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创作出有内涵、有思想的作品。

五、色彩的修养

色彩在设计类专业中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设计要素,是表达创意的一个强大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情感特征,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我们所面临的专业需要色彩实用性更强,就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色彩修养,能根据各个不同的领域搭配适合的颜色。针对这一目标,前期我们所学习的色彩及设计色彩课程主要是为后期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服务的,在这一基础阶段,我们主要通过实践练习来认识色彩,提高色彩的修养。认识色彩的特性,比如冷暖、前后、轻重等等关系,感受同种色相下明度、饱和度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掌握色彩空间的独特体现方式,掌握各个不同颜色的心里效应,通过了解各个时期派别的特点了解色彩的历程,通过平时的练习来培养、激发自我的色彩情感,培养出具有个性审美特征的色彩元素,提高色彩的修养和运用能力。

六、审美能力的提高(时代审美精神)

具备最基础的艺术素养是我们做好设计的基本条件。同时这一点也直接决定了设计作品的成败。而审美能力的提高,会让我们的艺术眼光更加的敏锐,从而可以从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来发现美、提取美的元素。而在基础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的,是通过我们接触的作品背景、评价等等和平时的绘画练习来提高我们的审美的。学习基础绘画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关于构图、色彩的冷暖、明度、肌理、造型、质感等等很多元素,这些元素的运用与经营,手追目思,审美价值就在这些学习和训练中形成。[1]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中西方无数大师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来自自我内心深层次的挖掘的。正确的观察方法、造型表现能力、色彩的修养、创意思维、审美的意识等等这些都对我们设计的产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意识、修养是需要经过基础绘画的锻炼,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做到的。我们必须理论结合实践同步进行,才能让我们的设计站在一个高的基点上,做出更好的设计。

作者:吴美双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绘画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绘画专业;色彩教学;教学改革

色彩的理论知识和技法虽然是绘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但如果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绘画人才,还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体会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及相关的各项技能,最终才能实现学生综合性培养的目标。可如今的绘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急需进行方法上的革新。

一、高校绘画专业色彩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校绘画专业色彩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的绘画理念、教学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色彩教学在高校中存在认知不够系统化的现象。比如每节课程的课堂安排缺乏科学规划,时间分配不合理。从目前的高校教育现状来看,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容易使课程的教学不集中、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体系过于零散而导致学生难以消化知识,不利于培养其对绘画色彩的整体性思考。同时,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往往过分偏重临摹写实传统技法的教学,而对个性化的绘画艺术的色彩感受、表现等方面的教学较为轻视,从而限制了学生对色彩的独有感受和见解,并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学生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对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与此同时,为了更加快速地授课,教师通常采用让学生不断摹写的方法来进行写生教学,并以摹写的相似性作为分辨作品好与坏的标准,导致绘画专业学生对色彩的综合性掌握能力欠佳[1]。

二、高校绘画专业色彩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绘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芳名长存的作品的创作者往往是那些拥有鲜明个性和独一无二艺术表现语言的人。但是当今的高校在绘画色彩的教学中却避重就轻——重视传统的技术手法,而不强调色彩应用中思维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创新和想象能力难以有质的提升。所以,要转变传统的理念,应当在教学时把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由色彩意识等作为主要目标,并引导学生完善基础的色彩理论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开发想象力,打破常规;让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见解,主动投入学习,成长为有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创作者。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不一样的感受和见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把握这点,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发掘他们的个性与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色彩。正因为如此,色彩才承载着不同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转变从前传统的绘画色彩教学理念,让学生的想象力融入色彩的创造中,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思想的人才。改变单一化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综合素质。在这样一个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绘画艺术人才应该具有综合的色彩素养,而不是仅仅具有一般的色彩表现能力。所以在绘画色彩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训练学生认识、理解色彩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创造性的培养,同时也要多观摩中国传统艺术,如石窟壁画、宋画等,提高学生的传统审美能力。因此在色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普及色彩理论知识和画画技巧,还要向学生教授对颜色的感觉、类比、含意之类的相关知识以及空间布置、合理运用颜色的创造性表达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色彩专业素养,把学生对物体的情绪感受和逻辑思考提升到同一高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画面、色彩进行直观感觉,重视图画语言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加强对颜色的多维度思考[2]。

三、高校绘画专业色彩教学方法创新

(一)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在进行绘画专业的色彩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打造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会重视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能力提升,通过写生的方法开展绘画色彩练习,并为此设立静物、风景、人物及人体等各方面的课程。由于教学的方式非常单调,学生往往难以完全吸收、消化知识,并不能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和思维体系。为了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制定适应当今时代的新型绘画课程,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课程内容,又或者教学的方法都要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改变从前的教学体系并打破绘画上的技艺局限。要始终盯紧艺术发展的整体方向,不脱离时代,把握色彩教学的方式,解决传统教学存着的单一化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为了提升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把关联性比较强的一些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色彩课程,让学生一起学习多门课程来更好地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解决知识过于零散的问题。为了提升绘画色彩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学内容的改革必不可少[3]。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常在色彩教学进行到某一阶段时,学生会产生部分不受理性控制的主观性认识,这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反而证明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在学习的基础上糅合了自我意识。例如,怎样处理好近处和远处之间的前后关系,这不仅是虚与实的问题,还与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强弱变化规律和写生色彩的空间关系相关。这些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的切身感受与思考。这时候尽力帮助学生疏通其个性化的见解,并对这些体验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更好地吸收这些感受并将感受上升到知识层面就成了教师的要务了。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提取课本内容来与之前形成的直观感受相对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进入探索发现的道路,充分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办法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色彩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对色彩的个性化感受对艺术创新均有增益。

(三)把综合材料用到色彩教学中

多元并存是当今世界的艺术标志。综合材料应用在绘画色彩艺术上是给受众带来了新鲜的视觉体验和审美的冲击。综合材料技法训练在绘画色彩教学中的实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色彩创新思维能力,而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绘画人才也是绘画艺术教学的最高目标。一位杰出的绘画色彩创作者要有灵性和有打破传统束缚的果敢,并无时无刻怀有一颗好奇心,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想象力[4]。

(四)绘画色彩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平台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

虽然利用实体的绘画颜料进行色彩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颜料的熟悉度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也有着较为明显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学习成本相对高、不够方便、整理颜料对时间有所浪费、教学效率不高;并且实体画板的绘画空间有限,颜料调配较少,色彩在调色后饱和度比较低。要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绘画色彩的教学中,这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作为绘画色彩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色彩训练的缺点,还提升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习乐趣,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绘画色彩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将会给绘画色彩教学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

(五)重视传统色彩与西方色彩理念的融合

为了丰富绘画色彩教学相关的知识与技法,可以把中国传统的色彩技法知识或者意识跟西方的色彩理念进行糅杂。教师可以在给学生传授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意识和西方先进色彩理念的同时,可以将二者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差异,进而更好地进行中西合璧。学习中国传统的色彩审美,既能了解民族绘画艺术,体会中国特有的绘画精神,也能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高校在绘画色彩教学中要尝试各种绘画色彩风格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完善现有的绘画技法,为其艺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5]。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观念的革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也在更新和转变。为了培养更适应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对高校绘画色彩教学创新的研究必不可少。高校要积极进行教学上的革新,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静.高职高专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3):152+154.

[2]杨先平.论高校绘画专业色彩教学方法的创新[J].美术大观,2011(02):174-175.

[3]吴昊.论高校绘画专业色彩教学方法创新[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5):238.

[4]冉亮.对高校美术专业色彩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01):276.

绘画专业范文篇5

我想我是真的醒了。而且这学期的课程都不是很易理解的。我想,自己会回到过去曾经有过的废寝忘食的专心状态中去。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么在学校是丰富多彩的,每天东升的太阳在校园的每一角落洒下灿烂的阳光,给每一个生命以温暖的怀抱,等待结果,未被录用,我一样会继续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的教训在此感谢,得到对我有过帮助人们,他们给了我很好的机会,如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许都不知道自己能有什么呢,所以我尊重他们就是阳光,温暖且无私。不过后来的自己沉溺于无所谓的消遣,再加上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曾经想过放弃画家的道路,至今随着好的时展下去有好的机会来创造自己的成就,值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才获得真实的水平。经过参加多次在国内外发表作品展览评比,是的!曾经发表作品,凭自己的头脑和手结合起来创造,并跨越新世纪,

**年12月作品《玉堂和风》入选《南方印象**首届全国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集》荣获国画类优秀奖

2010年元月作品《莲年有鱼》入选《华西能源杯2010中国???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全国中国画大展》并获优秀奖

2010年3月31日作品《玉堂和风》入选《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书画展作品集》获提名作品公务员之家:

2010年5月13日作品《玉堂和风》入选《中国当代花鸟画大展作品集——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获创作奖

2010年7月8日作品《国色冠群芳》入选《全国牡丹梅花全国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获优秀作品

2010年9月作品《玉堂和风》中国*芮城首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名家作品获奖作品集优秀奖作品

绘画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数码绘画艺术;绘画艺术教学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艺术其最终完成形态主要是以新媒体视觉图形、数码版画、数字插画、数码图形与观念艺术集合的形式展现。其所具有的艺术特征、绘画过程、方法类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其媒介特征主要体现为数字手段的视觉效果呈现。总体来看数码绘画本身所涉及专业范围和文化传播媒介相对较广,对其进行相应教学设置时必须注重整体性和衔接性,既能在传统绘画艺术中找到美的本源,也可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追求新的绘画艺术语境,进行数码绘画创作审美问题的思考。

一、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特征分析

1.创作过程中工具和语言的数字化特征。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特征所表现出的绘画创作过程符号化和技术感更加突出,从现实角度出发来看计算机主要程序基本都是通过0和1二进制编辑而成,数码绘画常用工具即各种不同的数码绘画软件,这部分软件本身便是采取编写程序所形成,因此数码绘画创作过程基本都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完成,尤其数码绘画期间进行几何造型设置可直接通过输入命令经过电脑程序运算,因此其本身所具有的规则性极强,整个创作过程的顺序专业性和细部处理精细化特点极为突出,最终所形成的画面特质相较创作过程更加直接的传统绘画而言显得更具数字软件的工具味道以及特定绘画软件的材质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媒介技术感。2.模拟真实的视觉效果和交互特质。模拟真实的视觉效果和交互特质也是当前数字媒体时代下数码绘画的主要特征,结合实际来看以往的传统绘画,在绘画技术上突出写实特性,而数码绘画本身所具有的精确造型功能和丰富的图形处理表现能力,可以使绘画效果形成完全摹仿自然影像的模式,如三维建模与渲染技术、二维工具的滤镜功能等,这些便捷的技术手段使得绘画表现写实变得更加可控和可计算。与此同时数码绘画艺术创作可以在展现自身写实效果基础上,对平面图形和模拟立体图形进行效果综合处理,比如计算机电脑本身所能创造出的虚拟现实能力,可以形成在表现现实的基础上更具有感染力的梦幻画面,这也使得数码绘画所表现出的艺术语言特性更能突出其独特性。而数码绘画所表现出的交互性,则主要是其在网络传播中能够直接实现多种输入和输出方式的转化,形成双向交流的模式,自传播开始到接收者反馈确认传播效果等全过程,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直接为数码绘画艺术观众带来全新艺术体验,引起大众审美方式的改变并产生新领域内的文化观念,比如创作者可直接与欣赏者做实时的图像、声音、文字、视频等技术交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时交互,使信息接收者可以相互联系并及时反馈信息,为数码绘画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整体参与性强且创作方法较为多元交互的特性,使得绘画艺术能作为一种直接的沟通交流方式,也更大程度地推进了艺术观念传达从间接变为互动的进程。画面从架上的方式扩展到声光电、媒介、材质转换的视觉可能性当中。创作者与受众不再拘泥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创作与接收的关系,而是导向了创作表达的多元样式和接受方式的多样体验。软件的产生,形成了数字绘画工具手段上可复制、可拖移、可镜像反转、可拉伸计算、可整体调整等诸多可能性,一个软件中的其中一种工具,既可以完成此工具特定的绘画功能,也可以综合其他软件工具共同辅助完成绘画作品。例如目前国际学术界近十年来普遍接受的数码版画类型,就是应用了计算机的软件功能多元性产生传统手绘材料样式中难以达到的虚拟媒介效果进而形成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作品,最终付诸于限量的数字印刷而形成的另类独立版画创作模式。

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艺术鉴赏

数字媒体时代下数码绘画艺术鉴赏即对数字手段下的绘画创作的鉴赏分析。常见的几种应用类型包括数码版画、数字插画、数码水墨与油画等传统媒介的模拟创作、数字综合视觉图形表现、数码绘画的动态呈现等。数码版画是利用高科技数码技术将传统绘画中造型语汇做计算机转化为物质墨点,之后按照输出平台印制复数性版画原作艺术来体现。数字插画则是广泛应用于大众传媒的具有文学叙述性质的自由绘画创作。数码水墨与油画等传统媒介模拟创作则是通过软件的技术支持,创作者通过仿制图章、滤镜、综合笔刷混合等功能模拟传统绘画的材质美感而进行绘画创作的方式。数字图形的综合表现包括动态范畴则是结合了交互媒体以及动画、视频剪辑等手段完成的结合声光电等综合体验的数码艺术。在以上几种常用的数码绘画的类型中,我们不难看出,数码绘画的触角已经衍伸到了更加极致的综合体验中。数字绘画艺术如何从传统绘画审美的习惯中开辟出新的领域已经不只是一个争议,数码绘画的方式可以说逐渐成长为具有数字化时代特征的创作类型,是具有可独立存在以及做积极研究和拓展的艺术创作类型。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收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作品是可触的存在,而数码绘画很大程度上必须借助复制印刷产生可触作品即数码版画的限量复刻,但随着艺术创作手段的不断革新,当数字化的方式已经形成了当下的时代性特征,那么衡量数码绘画的价值就不应从画作价格去考虑,而应该从画作的创作意图、观念的革新以及综合的多媒介展演体验中去体现数码绘画艺术创作的价值,例如版权的价值、艺术全新观念的价值、突破既定视觉经验的价值。

三、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艺术教学

1.在传统绘画的审美根基中建立新媒介数字绘画艺术创作的新方向。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艺术教学,必须先做好数码绘画艺术的审美引导工作,拓宽当代绘画艺术多元化渗透发展趋势的要求,注重在数码绘画艺术教学中让受教者掌握数字绘画创作的能力,并让其在领悟传统绘画创作基础上,掌握数码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并按照媒审美基础教育实践的方式,确保传统绘画艺术性及各技法制作性可以在数码媒介渲染下展现更加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以此完成数码绘画艺术审美引导工作,为后续数码绘画艺术教学流畅性和专业性打下良好基础。2.课程设置围绕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格局多元化要求展开。数码绘画艺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相应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完善性,从体现当前数码绘画艺术教学理念前瞻性角度出发,对其教学方式进行多维度扩展,构建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主动调整数码绘画专业思想观念,且此时校方与教师应做好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工作,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并拓展专业发展思路,对数码绘画艺术课程开始阶段培养学生去系统性的了解当前主流的、常用的数码软件功能和基本操作规律,突出教与学的具体关系,建立多维文化格局,向国外相关专业网站进行实时学术引进更新,并强调数字媒介视觉文化交互特性,对具体运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深化研究教学课程设置,调整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使其能够形成一定融合性,对相应艺术理论以及直觉美感敏锐度在绘画艺术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渐得以锻炼。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要全面利用数码技术进行改进图式的视觉冲击力和造型语汇营造,以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并领悟数码绘画艺术特质。加强数码绘画艺术教学课程设置完善性,教师应明确其拓展图形图像在软件中绘画造型语汇的特殊性,比如在软件图层教学中,按照运用传统绘画艺术特点对比,来突出数码绘画艺术独特性,以此使相应数码绘画创作程序能够在计算机平台上充分得以展现,完全发挥数字技术与学生思维想象的高效融合性,继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逐步了解数码绘画艺术美感,教师在此期间也可借助完善数码绘画课程来深化数码绘画本体语言。需要强调的是,绘画语言不应局限于材料,将绘画语言的理解建立在图示语言的视觉传达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绘画创作,跳出传统绘画媒介材料的限定性,从创作观念导向出发,引导学生认知艺术创作的本质,进而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自身应变能力和灵活思维方式。3.突出教学实践性,强调时代背景下的创作趋势和语言导向。突出教学实践性并保障教学内容丰富度也是当前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艺术教学效果能够达到预期要求的关键。一个艺术类型的产生总不能离开时代需求的声音,数码绘画是在整个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学生在理解整个创作类型并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其理解当下艺术创作的方向与趋势是必要且可行的。随着电子读物、数码影像、3D技术应用的普及,数码绘画的创作模式首先突破了传统单一架上呈现的方式,多样性的展示从平面到三维再到综合装置下的全方位空间,可以说视觉图像表达本身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完成一张画面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综合的体验,是保证其积极研究数码绘画时代性特征并付诸于实践的基础。同时针对数码绘画艺术教学内容丰富度,应以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和精微细腻艺术表达效果来进行相应设置,按照现代图式演进以及对应审美习惯改变学生对旧有的传统美学审美观念,突出数码绘画艺术本身的现代化介质属性,其在当代多维度创作审美发展过程中,整体视野边界已经逐步模糊,而当今数码绘画艺术专业的学生对通过计算机平台来表现作品的探索欲望相对较为强烈,其虽可看做是以借助计算机制作效果来拓展传统绘画技法语言,以达到作者对某种绘画创作意图的直接表现形式,但在实践期间如果缺乏丰富的理论实践内容支撑,也会导致其艺术创作陷入主体与课题关系不明的境地,严重阻碍数码绘画艺术创作的稳定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尊重主体创作个性,教学期间从软件选择、图示语言的选择、数字化效果运用等各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内容衔接完善工作,保障数码绘画艺术创作表现与审美价值形成同步统一性,针对数码绘画艺术创作突出其时代美学和多义性,树立先进的数码版画教学理念,重视其艺术文化内涵和精神拓展基础上,对技法、工具、材料做实时探索创新,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完成对其内容的丰富完善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艺术教学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期间必须明确数码绘画所具有的创作过程的专业化和数字化特征、具有特定审美的视觉效果和交互特质、参与性强且创作方法较为多元的特性,在教学期间必须结合实际,做好数码绘画艺术的审美引导工作、明确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完善性、突出教学实践性保障内容丰富度,才能使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数码绘画艺术教学朝着更加包容和专业的角度探索前行,逐步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更加鲜明的数码绘画艺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颖辉.新媒体环境下的数码绘画创作媒介与理念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9):262.

[2]曹路.数码绘画实训室内涵建设概述——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7(Z7):105-106.

[3]周越,路雅茜.新媒体环境下的数码绘画创作媒介与理念探索[J].美术大观,2017(03):88-89.

[4]周越.浅析构成要素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设计,2015.[5]周越.动画形象设计从吉祥物中获得的启示.美术大观,2014.

[6]陈曦.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绘画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绘画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艺术市场;市场发展;绘画教育;影响

在进行高校绘画教育过程中,绘画功底是高校艺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绘画功底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创造力和造型的发展,这是高校绘画教育中必须要着重考虑的一项因素。然而在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中,有些高校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过于滞后,依旧采用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整个过程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状况,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审美个性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疏忽,导致高校绘画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及时将重技术的训练转变向重创造性思维和观念的培养,使高校绘画教育能够适应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做到回归教育本体,使高校绘画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影响

(一)对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美术教育体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西方造型艺术的影响。作为美术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徐悲鸿一贯主张使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且比较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以及素描在造型中的作用。在徐悲鸿提倡古典主义写实技巧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国内的绘画教育观念和绘画教育模式出现较大变化。在进行高校绘画教学的时候,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就是训练学生的绘画基本功,这也是高校艺术学科的关键部分。根据传统的高校绘画教学情况来看,普遍都是以技能练习为主,让学生进行不断重复的写生练习,对于学习内容和写生练习等各方面的设计,也是遵循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各种新技术被应用到艺术领域中,比如利用照相机代替速写,利用投影仪代替形画,这种绘画方式逐渐普及化的应用,使得高校教师及学生对传统绘画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产生质疑,给我国高校绘画教育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1]。

(二)对绘画授课内容的影响

在以往的高校绘画教育发展中,绘画基本课程都是以色彩和素描为主要内容,并通过课余时间的写生练习,巩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以更加专业的状态进行自主性创作。在以往的高校绘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都是以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为主,对于客观事物的再现也是采用着写实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在绘画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整个学习过程和练习过程缺乏创新意识。同时,面对当代艺术缺失自身标准的现象,高校绘画教学的内容也出现较大变化。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的时候,强调取长补短、避开弊端,但是各个学生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所做出的绘画作业必定也会存在区别,呈现出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比如教师所布置的绘画作业是油画静物,有些学生采用了苏俄式的写实,有些学生采用了印象派的色彩,有些学生采用了浮世绘的平涂,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绘画作品在写实和表现之间不断徘徊。此外,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的限制,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也会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学生常常存在模仿学习情况,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任务。比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蔡国强的“烟火系列”都是高校绘画教学中的内容,其代表作品一直被学生作为学习及模仿对象。

(三)对绘画判断标准的影响

在传统的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以传统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主要就是指将绘画作品的所得分数作为评价依据。一般在进行高校绘画教育教学中,不能直接将分数作为评价绘画作品和绘画者的唯一指标,但是大部分高校依旧会采用一个标准要求对绘画作品的水平进行评价,比如将绘画作品的表现力、线条、色彩和构图作为判断依据,以此确认学生的绘画水平。在高校绘画教育发展中,虽然对当代艺术保持着不排斥不抵触的原则,但是在传播当代艺术的时候,也会对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背景下,通过名人效应、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艺术传播,可以发挥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导致我国人民对艺术的认识逐渐偏离向资本化,这显然是错误的。艺术作为一种内在需求,学生要积极去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此外,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中,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出现较大变化,逐渐从写实艺术的艺术转变向非写实的艺术,从具象化的艺术转变向非具象化的艺术,并形成了立体主义、构建主义等各类新的表现手法,而教师在评价学生绘画作品的时候,就必须要迎合时展,认识并欣赏各个学生的个性表现力。

(四)对绘画教育理念的影响

根据当代艺术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当代艺术人在突出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刻意忽略自身学院派基础的情况。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背景下,叙述性的当代艺术出现较大变化,逐渐发展向观念性艺术,并呈现出超现实表现主义等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的出现及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对立、互反的思路中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人类精神方面存在的矛盾性。因此,在进行绘画教学的时候,应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不能仅仅是进行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理论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为学生在绘画艺术上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背景下高校绘画教育的改革措施

为降低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的负面影响,使高校绘画教育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绘画教育进行改革,使高校绘画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高校绘画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更广泛的引入竞争机制

为提升高校绘画教育水平,应做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以往高校美术院系已经僵化的办学方法及内容,为高校引进更多新生力量,为高校注入新的血液,以此拓宽高校绘画教学的思路。丰富对已有艺术的观点及形式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不同艺术现象的认识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的艺术观念得到有效强化,促使学生能够走出对当代艺术认识上的误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多元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无论是艺术院校开设的美术教育专业,或是综合大学开设的美术教育专业,又或者是民办高校开设的美术教育专业,这些高校的背景和优势都各不相同,势必会存在其独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高校绘画教育的时候,需要以更加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操和美感教育,确保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层次性,使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知觉得到有效增强,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美术人才。

(三)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在进行高校绘画教育的时候,需要按照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加以调整,使高校绘画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比如以艺术创作为主的专业,需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感受社会中艺术环境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艺术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提供有利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绘画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性及主动性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损害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体现高校绘画教育的特色,给高校绘画教育体系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在深入了解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方法对高校绘画教育进行改革,为高校绘画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参考文献:

[1]赵众越.从扬州画派看绘画与艺术市场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2]曹殿明.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4,(10):162.

[3]李洁.浅析京津画派主导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原因及其对其他画派的借鉴意义[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4]田薇伦.中国当代绘画市场的发展趋势调研[J].西部皮革,2016,38(08):147.

绘画专业范文篇8

如果我们说科学是理性,那艺术就是感性,两者相互促进,很多的艺术家本生就是科学家,如达芬奇,大家知道他是一位大画家,有可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科学家,他设计的“飞行器”草图已经具备了现代飞机的特征,这就得力与他精通数学、解剖学、力学等,所以艺术家既需要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又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以版画为例,传统的版画从材料上我们可以分为木板画、铜版画、石版画,这几种版画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发生多大变化,可近二十年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版画的画种和制作方法也悄悄发生变化,出现了利用丝网感光技术绘画的丝网版画,丝网版画以其写实的造型,突出的肌理效果,特殊的感光特征,得到大家的肯定。综上所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就是传统美术教育和电脑设计的融合。

1传统美术教育是电脑设计的基础。虽然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绘画与设计已经可以不再需要笔和纸,但传统美术教育还是一切绘画的根本,好比一座楼房的地基,基础不打好,房子站的住;同样的道理,绘画基础不扎实,想要用电脑进行绘画和设计,那是相当的困难。传统美术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经久不衰,这与它的重要地位分不开,传统美术教育是经过历史的检验,是艺术的宝库。传统美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下就只剩下素描、色彩、速写、图案等绘画基础课程,绘画基础课程是一切艺术课程的基础。现在的职业教育中艺术专业基本都已变成电脑设计课程,所以电脑设计学习,说道底就是美术基本功底的学习加上电脑操作技术。如果你理解电脑设计为电脑加上美术,那么电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产物,是科学生产力的代表,但是它只是一个工具,任何人都能用,可谁会用,用在什么方面,这就要看使用它的人有什么能力,当“美术”拿起了这个工具的时候就注定这个工具带有美术的特性,美术除了绘画就是设计,所以绘画是电脑设计的基础。所以只要重视基础绘画,打下扎实的绘画基础能力,才是学习电脑设计的根本前提。

2电脑绘画课程是传统美术教育课程的进化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传统美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前期叫基础绘画,进入专业课后就叫设计基础。在前期基础绘画可以训练学生构图、透视、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能力,对专业的帮助很大;后期的设计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完成绘画基础课程之后,有了一定设计思维能力,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创造新的绘画基础方法和表现形式,反过来对基础绘画起到促进作用,更好的为专业服务。

3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是不可取代的。电脑绘画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的绘画工具,所有的绘画操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所以部分学生就认为传统美术教育不重要了,可以不用开设绘画基础课了,直接电脑设计课就行了,所有在学习传统美术教育课程的时候就没兴趣。这是不对的,电脑设计最初的出现是被用于工业生产的,它缺少传统美术的人文基础,在美学情感上的表现,没有那么随心所欲。电脑设计只有和传统美术教育相结合,在传统美术教育的人文基础之上,发展自己的人文素材。另外传统美术教育的培养能力,是一切设计的基础,没有传统美术教育的造型基础,没有传统美术教育的审美能力,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设计就会缺少内容,缺少欣赏的价值。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所有的传统美术教育基础课程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在开设,就是为专业课程服务,而专业课程基本都是电脑设计课程,所以绘画基础课程和电脑设计课程就是因和果的关系。在学习电脑设计课程时,不管需要任何绘画前提条件,绘画基础课程都能给予解决,这就是两者并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本文作者:石春林工作单位: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绘画专业范文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正因如此,社会对艺术类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多。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也正因如此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已逐渐成为社会所认可的热门专业,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否可以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呢?特别是对于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绘画的群体来说,理性地讲我们不能轻率地把绘画造型理解为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因为这样会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中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这是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标准和方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是素描、色彩,在艺术设计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内容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们从小学习美术,老师就一直在告诉我们素描、色彩课程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我们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会发现大多数人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是一味地注重绘画写生练习和技法的训练,却未曾正视过艺术设计的专业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在以往的学习体系中,我们的艺术教育注重基本功,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不少基础扎实的画家,在美术界中至今还有不少画家还在为自己花费数月时间创作的比照片还真实的绘画作品而欣喜。在书店中,我们经常会找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这样难免我们就会想,是否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何谓正规?艺无止境,艺术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都走同样的路线,想想那该有多么可怕,这样的艺术我们如何发展?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早已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高科技的信息社会,一味简单地重复,已不能满足设计中创新的理念。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只能去借鉴一些好的理念和创意,而不只是简单地去复制和拷贝。因为设计中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创和新鲜的理念意识;当然我们的创新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有些滞后。设计师的“表现语言”相对苍白,缺少一些“感动”,那么我们就需要去思考,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了。

在以往绘画基础课的学习中,重点即要求放在物体如何造型、色彩怎样搭配、三大面五大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学习、这种模式我们都经历过。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中设计思维的培养,我们的观念应该有所更新,既然培养的是设计类人才,而非日后的画家、艺术家,那么这样学习的意义何在?只知道对着石膏像去研究、探索,无形中会丧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又从何谈得上创新的理念和意识。所以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应放在学习的首位,才是明确的基础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培养基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把培养艺术类人才的观察能力放在第一位,如在结构素描练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理性分析作图训练;另外着重培养其表现能力,除传统光影调子的表现外,大力培养个性的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创作理念,不可用抽象、具象来评判他们的作品,应看重他们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鼓励大家用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和想法。艺术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是我们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有了这些方法或步骤的练习,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家,适用于不同的设计领域,是比较可观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蓬勃的今天,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多样化,审美趣味多元化,灵活、可塑性强的学习和取向对于学设计的人群也具有更多的吸引力,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是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对专业感兴趣,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的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对艺术类人才发展的评价,而不能太看重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人的生活体验。很多时候,艺术类工作者审美观点的差异,在语言上没有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没有给予正确的评价标准,片面性的评价就显得有些不负责任,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沟通,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可塑性。总之,正确地审视传统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方式,鼓励、着重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创新理念,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绘画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