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3:08:28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MIS系统;造纸企业;生产管理;应用

造纸企业的生产管理复杂,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很有必要。造纸企业车间级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的应用,是造纸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应用类型。

1MIS系统在造纸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

造纸企业生产管理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对于提高整个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在大型造纸企业中,生产管理系统化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广泛展开。但在部分中小型造纸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具体的造纸企业,制定针对性的MIS系统,使企业实现生产工艺控制和生产管理之间协调一致,达到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提高管理的效益和能力。

2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造纸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是调节管理层、执行层以及生产管理调度三者关系的重要枢纽。涉及造纸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原材料、设备、工艺、生产过程以及循环利用等。从目前对造纸小型企业的研究现状来看,有些小型造纸企业的管理还处于“人治”阶段,这不仅增加了造纸企业的管理和投资成本,同时也会阻碍车间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为影响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障碍。

3造纸企业应用MIS系统的分析

3.1高效使用率。造纸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主要涵盖:原材料(采购、运输、贮存)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处理管理等。从目前的实《中国造纸》2017年第36卷第8期验室研究数据来看,该系统具有使用安全、管理便捷、成本低廉和运行速率高等优点。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可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生产,同时也可满足用户对于及时供应和按订单供应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生产效率。3.2经济效益分析。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显示,截至2016年4月30日,2015年年报已经披露完毕。按东财行业划分,造纸行业共有22家A股上市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达850.86亿元;净利润达23.50亿元。2015年营业收入排名:晨鸣纸业达202.42亿元,位居行业第一;太阳纸业和山鹰纸业分别以108.25亿元和97.87亿元,分列二三位。从排行榜的研究数据到期间涵盖的经济效益和产能分析,不仅得益于其优势分析,同时在资源、能源和效益产能产出上,实现了其管理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3.3能耗分析。目前造纸企业每年用于处理废弃物和废水的费用依然占据整个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引用,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流程化管理,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浪费。3.4提升造纸生产企业管理效能。在造纸企业中车间级MIS系统的应用,可确保生产设备拥有自动化防控效能。同时,在系统操作上实现市场企业与管理企业的接轨和融合,从而实现造纸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尤其对一线技术工人而言,不仅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与传统管理系统相比,MIS系统不仅运行成本更低,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造纸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对一线车间生产工人而言,车间级MIS系统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库存保管费用。这样,企业员工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和市场中,大大提高了造纸企业的经济效益。

4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应用实例分析

4.1造纸企业成功案例。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台湾、巴西、美国、巴拿马、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中的一部分造纸企业,已经实现了以信息管理和各种技术创新手段为先导的车间级MIS系统的应用,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从实战经验和现有的成功案例来讲,现有的造纸企业可在成功案例的指引之下,全面践行造纸行业应用法制,实现造纸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科学创新。台湾中华纸浆股份有限公司以质量控制系统B/M9000CS实现多种横向控制功能、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巴西CENIBRA公司以Exaquantum工厂信息管理系统,每年为CENIBRA造纸厂节省200万美元。美国Smurfit-Stone包装公司依托巴拿马城工厂,通过升级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客户独立完成对现有的控制系统的转换。日本Chuetsu造纸公司,在川内工厂将以前独立的水资源利用功能集成到自动控制系统中,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印度尼西亚RWE解决方案公司,实现了大规模DCS/PLC组合系统。这些成功的造纸企业案例,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实现了企业的发展。4.2造纸企业成功案例体会。MIS系统在产品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充当最佳信息传递者的身份,从原材料控制到成品出入库以及废水的处理和达标排放,生产过程中实时准确的生产信息、生产执行系统规范、实时工作情况、资料反应及回馈,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对于改善一线车间工人的工作条件,实现成品货物的出货以及库存周转和利润的管理都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巴西CENIBRA公司的项目证明Exaquantum车间级信息管理系统(PIMS)可以带来环境和财政效益。该项目的启动,可减少开支,节省费用,尤其是以二氧化氯(漂白)的使用量减少了12.8%,每年节省120万美元;在燃料消耗上,年节约成本57万美元,故障排除(初期蒸煮器单元堵塞)时间是原来的1/6。应用生产管理系统,严格地控制生产,最终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作为企业敏捷化信息管理的基本手段,MIS系统能够实现对生产功能模块的全面把握。及时、迅速地获取造纸产品从生产到订单结构优化等一系列活动的信息,及时解决车间管理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维修保养、工序调度、生产分配、生产过程流程配置、生产信息反馈、产品管理等。4.3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策略和实现途径。车间级MIS系统和生产设备控制中心的现场自动化系统,二者并不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单元。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现场控制之间的信息传递要做到准确及时,避免信息的断层。为确保信息传递的流畅性,使用车间和管理层的联动控制来达到互通有无,以便快捷地实现对生产计划和生产决策的把握。造纸企业的生产要重视基础自动化改造,尤其要把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功能作为实施生产的重要环节。车间级MIS系统,从生产排产、质量管理、分切优化、产品跟踪、发货装车到利润盈余的管理和实施,是终端用户体现价值的根本所在。以信息集成通信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功能应用软件。在软件中监控生产过程、调度优化、物流、追踪、物料管理、能量平衡与管理和生产工艺优化。这些信息通过管理网和控制网实现信息管理建模设计,并投入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之中。4.3.1探寻管理漏洞造纸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并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在系统化的车间级管理中,利用其寻找管理漏洞,及时反馈上层管理人员意见和建议,以便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生产动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4.3.2实现流程化、科学化管理辅助决策、工业生产流程控制、自动化信息传输和流通,以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核心技术架构,体现其科学化管理优势,实现无地域化控制。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在远端对系统的浏览、查询、控制和审阅。4.3.3搜集市场信息从市场的角度上考虑,实现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的搜集和程序化管理,不仅在层次功能上实现了对各种计划的监测和控制,同时在本质上,也实现了对预设目标和预设程序的控制。在反应时间推移和外部变量改变下,在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搜集的市场信息库建立的强大且有效的知识库,对帮助造纸业立足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4.3.4集成化生产控制车间级MIS系统的应用,不仅可预测生产的集成信息、控制现场生产,也可解决企业库存问题,同时也是企业集成化管理各个环节的需求。在企业的问题控制和反馈上,包括库存储备、流动资金占比、交货期限、设备和原材料期限等的控制价值明确,实现了针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次的集成化生产控制。

5结语

为保障造纸企业生产管理质量,从车间开始着手,致力于信息管理和生产自动化模拟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全面科学的实现造纸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生产,在现代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中,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对代造纸企业生产管理建设项目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MIS系统管理,作为造纸企业实现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的有效集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作者:胡宇航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参考文献

[1]CaoJian,YangChun-jie,LiPing,etal.Designandaimplementation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naLargeScalepaperMill[J].ChinaPulp&Paper,2002,21(1):38.曹柬,杨春节,李平,等.大型造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J].中国造纸,2002,21(1):38.

[2]潘丰,须文波.DCS与MIS互连的实现[J].自动化与仪表,2004,19(4):39.

[3]邓海翔,汪秉文.论SCM在软件企业开发过程改进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5):95.

[4]童艺川.面向准时制(JIT)生产的车间级MIS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0.

[5]王硕.印刷工业中基于JMF通讯机制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6]姜涛.一种面向造纸企业的QCS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大学,2010.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2

1.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天然气在我国的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安全管理制度的灵魂,诸多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流于表象,没有细化到每个岗位,“一岗双责”沦为空谈。事实上,在天然气的生产过程中,十分容易发生事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工人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的财产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较为彻底的贯彻落实。

1.2安全文化建设不系统

企业应通过安全观念以及安全意识的倡导,促使工人建立起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并通过安全教育使工人了解安全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经过调查分析,大部分天然气生产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仅仅停留在制定理念、方针、政策,宣传安全口号标语,组织简单的安全活动的层面,对系统化安全文化的建设缺乏认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忽略了需求分析、方案构建、量化管理及长远目标等重要环节,达不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3安全设备设施不达标

在系统化安全管理中,安全设备设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效的安全设备设施在防范事故、控制事故扩大、事后救援三个事故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引起设备设施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很多天然气生产的工艺设备设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国产化配套,进口设备设施在日常维护保养和出现故障时返修或更换极为不便;二是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日常保养、维护、巡检、测试重视不够,安全设备设施处于非正常工况;三是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缩减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的经费投入,甚至导致其质量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隐患。

1.4安全培训缺乏针对性

培训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来说,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完成72学时的三级安全教育,普通岗位人员每年还要接受20学时的再培训。除这两类人员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大多企业忽略了使用安全培训效果评估手段,想要使得工人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习惯,需要经过一个反馈的过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得到反馈,认识到安全知识的意义,从而将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2天然气生产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2.1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在我国的相关企业中,安全管理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模式:事后安全管理是最传统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较为原始,能够发挥的防范作用很小;对象安全管理主要针对某一事故进行工作总结,再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安全工作,它缺乏一定的全面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管理;过程安全管理是一种基于对生产过程的深入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事前的防范,尽管有效,但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则是一种全面优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有一套科学的防范管理体系,能够将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2.2安全管理模式的结构

总体来讲,可以将安全管理工作划分为七个不同的环节,其中不仅包括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工程技术,还应当将安全规划以及安全文化囊括在内,除此之外还有风险控制和组织管理。这七个环节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相互重叠的交集关系。每个环节都遵循“P-D-C-A”循环,而且每个环节在循环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极有可能包含另一个环节。比如,风险控制在“P”步骤一定涵盖了安全教育计划、安全设备设施监测(工程技术)计划等。另外,各环节的“P-D-C-A”步骤也可细分成更小的“P-D-C-A”,比如安全规划的“D”步骤一定涵盖了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的分解和考核本身就可作为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来管理。

2.3完善天然气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相关措施

2.3.1通过实践检验优化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保障安全管理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硬性标准,制度的建立不能脱离生产实际,也不能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违。目前,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制度的有效性:通过量化的考核指标优化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通过分析隐患动态对容易出现事故的环节进行标注,加强该环节的制度措施;通过及时获取和评价最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时修订制度文件,确保其合规性等。

2.3.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由几个基础部分组成:安全承诺、生产行为及程序标准、安全奖惩机制、安全信息交流、员工参与、科学的评估标准与审核机制等。为了提高员工对安全的积极参与,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轨迹应该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开展,比如:企业可号召员工积极查找生产中的隐患,分析其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也可先模拟事故,再引导员工探索事故发生的原因等。

2.3.3通过专项管理盯防安全设备设施。

安全设备设施的重要性极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对安全设备设施的专项管理,从部门到人员,再到工作流程,结合设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设置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确保安全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并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维修和养护。

2.3.4通过资源整合互动强化安全培训。

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内外部结合的方式开展安全培训,在这个阶段应该开始着手制定企业内部的安全培训讲师培养计划,召集相关专业人员编制和完善培训教材。作为产业链的一部分,企业可积极与关联单位交流互动,分享培训成果,或共同建立信息化的培训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此外,内部开展培训要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提高员工的互动意识。

3结语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监管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分布较广,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这也使其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再加之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风险管理十全薄弱。部分家族作坊式的企业更是缺陷有效的安全生产防范意识,一时发生事故,则会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确保小微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

1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小微企业普及存在着技术装备落后、人员不足、安全意识差的问题,这已成为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目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部分小微企业责任人安全生产工作只落实在嘴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工作中,在安全生产上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安全生产重视度不够,不仅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而且在安全投入上较少,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安全管理人员,即使设置了,通常也是兼职或是由自己家人兼任,对于安全堆积、安全制度及安全常识缺乏了解,一旦发生风险,往往无所事从。

1.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小微企业由于受制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初期,生产设备往往购买大型企业淘汰下来的旧设备,而且很少进行技术设备更新,部分小微企业还采用“土法”进行生产,这都给企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之小微企业自身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在生产现场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应急救援及事故处理等方面存在着盲区。由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从而导致小微企业安全隐患问题十分突出。

1.3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弱化

一些小微企业存在于街道和村乡镇,但这些地方往往安全监管人员人数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乡镇来讲,安全监管存在着点多、面广、任务重的特点,同时还要应付各类检查,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安全监管人员往往无力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执行力较差。由于基层安全监管工作中往往更集中于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小微企业基本上属于安全监管的盲区,因此很大一部分小微企业长期处于安全监控之处,安全生产状况堪忧。

1.4安全生产基层执行力不足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很多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标准存在“高大全”现象,适应性、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存在“重视大企业,忽视小企业”的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程度。

2做好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与社会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针对当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政府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对小微企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微企业自身也需要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装备及技术水平。这样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的保障小微企业生产的安全。

2.1加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金,免费对企业员工进行强制性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立足于从业人员自身的实际和行业岗位要求,编写一些一看就懂的教材;在考核过程中要重点对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

2.2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规范发展

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加以引导,可以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和直接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实现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对符合环保、安全等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各级政府应给予指导与扶持;对小微企业要加大信贷、税收扶持力度,促使企业重视对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小微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2.3注重方法,推进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首先,明确责任。可以充分的结合本地和本行业的实际开发部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实施方案,制定阶段化目标,并进一步落实好部门及乡镇的安全监管责任。其次,做好分类指导及典型引领工作。针对小微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规模来分类和分层次的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小微企业,则可以组织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更好的带动该地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最后,还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对小微企业责任人及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宣传的力度,及时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动态信息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增强全社会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

2.4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基层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设,落实安全监管责任,逐步将所有的小微企业纳入安全监管范围。同时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通过镇街安监站所的力量,利用安全生产示范村(社区)的创建,以企业自查、专项检查、聘请专家检查等形式,加大对小微企业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2.5提高小微企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应深入考虑小微企业的现实情况,本着服务原则,多到小微企业进行走访,对小微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遇到的困难进行实际指导。小微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应避免“一刀切”,通过制定不同行业的操作指南、建立事故隐患共享平台等,提高监管的针对性。

3结束语

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部门需要针对小微企业的实际问题来安排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针对小微企业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及职业健康隐患排查等项工作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同时还要督促小微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实处,有效的防范隐患,确保小微企业能够安全、健康的发展。

作者:王飞 单位:黑龙江省青年农场

参考文献:

[1]李雯,娄玉双,刘素霞.我国高危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9,1.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4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3)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4)成本还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因此,成本的经济实质也决定了成本会计反映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从经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提供实际的成本核算资料。

二、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特点

目前,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是依据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办法,1993年取消了行业会计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没有变,还是按照计划经济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它仅核算煤矿的直接生产成本,导致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过制造成本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足

1.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延续,开采条件在逐步恶化。如开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统越来越复杂,地温增高导致通风费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逐年递减,成本却逐年上升。

2.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作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尘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逐渐的,不可逆转的,这些作业人员的伤害补偿,如果未能在伤害当时进入成本进行核算,将给行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矿职工收入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较困难,所以退休后职工留在矿山的不少。煤矿企业多在深山和边远,其所盖的职工住房随着矿井开采的结束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对煤矿职工的老有所养、安居乐业,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应进行核算,作为当期费用进入生产成本。

4.煤矿开采属资源性的开发,80年代后煤炭资源取得必须有偿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费用,而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未计入这一费用。

5.煤矿资源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必将枯竭,因而企业也将报废关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安置人员,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这些成本企业却不能预提。

6.煤矿存在特困群体救助成本。邵武煤矿经过48年的开采,现有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2000多人,另有伤病亡遗属等困难职工多,生活贫困。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积极对困难职工展开困难救助活动,给予发放救助金和慰问金,仅靠提取的福利费根本无法解决,而不足部分也没有在当期成本费用中体现,仅近几年,矿上支付春节慰问金平均每年就达100多万元。

7.煤矿企业存在改制成本。煤矿企业要走向市场竞争,但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要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就必须对担负的社会职能多的矿山学校、矿山医院和矿山公安分局进行剥离,对矿办企业进行改制。仅2004年一年,矿上对相关单位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制成本就开销2000多万元。

以上特点是煤矿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按照目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以上内容有些并没有进入当期成本核算范围,而是直接进入费用,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配比性原则明显是不相符的,不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

邵武煤矿是经过了48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欠职工的历史老账太多,尚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在逐项解决,特别是不可避免的、逐渐的、不可逆转的粉尘伤害造成的职业病问题,还有一次性工伤补偿问题等,都在困扰着矿山企业,而这些历史问题,从开矿以来实际就已经形成一种或有负债,而我们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却未能在吨煤成本中提取这些支出,难以进入当期成本,无法准确体现煤炭生产成本,现在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支出巨大,费用达8000多万元,企业无法承受。(二)邵武煤矿在闭坑时发生的具体费用(不考虑闭坑预留费用)

1.邵武煤矿闭坑时(2005年2月)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三项补贴”参加保险的共有1800多人,仅支付保险费3400多万元。

2.职业病职工1200多人,约占全省煤炭系统四分之一多,新的《工伤法》出台后,要对以上职业病人员进行一次性补偿,2005年已支出1800多万元。

3.职业病的医疗费问题,仅2005年支付工亡家属的抚恤金为120万元及医疗费150万元。

4.职工福利欠账多,建房成本及房补成本大。煤矿企业绝大多数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早年职工福利建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井闭坑,这些职工住宅将一文不值,为此企业还将付出职工住房补贴的代价。邵武煤矿虽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如此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上,2005年支付职工住房补贴900多万元。

5.企业负担的社会费用加大。随着医保政策的出台,矿山离退休人员多,目前国家财政无力承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是由企业自己负担,仅我矿为社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医保费用就达到1300多万元。

6.人员安置1000多人,支付安置费用达800多万元。

7.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165万元。

8.环境的恢复费用280万元。

以上这些问题,按《会计法》核算办法都属于当期费用,构成不了企业直接生产成本,而从会计配比性、历史性、可比性原则来说,这些费用应该从企业经营之日起就将要发生的,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三、对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项目构成的设想

正是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不科学,使得现有的煤炭成本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煤炭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故提出应增加如下成本核算项目设想:

(一)增加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用于分摊取得的采矿权、探矿权、煤田勘探费、资源税及与煤炭资源取得有关的费用。

(二)增加社会福利成本,用于困难救助、困难职工住房支出和矿区医院经费等。医院地处山区,效益不佳,而医院为煤矿职工救死扶伤,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维持其生存。

(三)积极争取政策,在吨煤成本中提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计提矿井建设基金,过去矿井的基本建设都由国家投资,企业无偿使用国家的探矿权和资源权,目前政府已取消这一政策,全部实施有偿使用,矿井的投资基本上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矿井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为了使矿井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及今后的生产接替,必须按吨煤提取矿井建设基金。

(五)按吨煤预提煤矿企业退出成本,以便支付企业关闭的各项支出和转产安置。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5

1.预防为主的实际措施还没有到位。在实际落实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直处于消灭隐患的认识层面,对隐患的查处和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一般都以本单位或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总结为依据,可以说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防御式”的被动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做到风险管理的超前控制,即在工作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

2.风险控制只注重点没有形成链。由于电能产品的特殊属性,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到最终的供给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因此,各环节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要求电能的生产、供给及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安全性,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造成设备损坏,给生产人员带来安全威胁,从而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导致电网崩溃。当前,电力生产部门的风险控制或者没有,或者只做到了生产链上的某个点,风险控制不能渗透到电力生产的各个部门,存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这些小的漏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将会给电力生产带来不良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电力生产的效率。

3.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电力产品的生产、供给及销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体系。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最全面的制度,处理措施要全盘进行规划,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配备足够的人员,从而形成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格局。而当前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基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且没有固定的人员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风险控制小组,电力部门的人员没有细致的分工,工作人员分别对电力生产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每个员工对电力生产不安全因素的理解不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并没能揭示真正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电力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围绕工作人员、电力设备及生产环境。例如: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违章操作的现象或者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电力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换,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电力生产也有特定的环境,该生产环境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电气及高压这类的设备较多,具有易爆性及毒性的物品较多,大多数的设备始终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等等,这些都会是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电力生产企业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电力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2.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5.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1)电力企业应该在遵循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拙之上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电力企业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电力产品的生产。(2)电力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电力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结语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国内企业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的经济、工业建设等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机械试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单炳云(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4)生产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企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到生产管理中,却产生了严重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等方面。但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考虑到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起步较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2.机械生产制造企业面临的生产管理问题

2.1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关于机械生产制造的生产管理模式还大多采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学习过来的模式,少有改进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替,这种管理模式早已不再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对机械生产制造的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推动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产品走进世界市场,创新管理模式已成大势所趋。

2.2产品种类单一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适应了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缩短产品寿命周期是现在多数人们的产品的要求。但是,由于企业存在的诸多主客观原因,机械生产制造产品存在品种单一、生产周期长、消费价格高且附加值低等问题,这种单一化的经营不仅难以满足人们需求,也达不到替企业生产化解风险的目标,更不用说给企业带去丰厚的利润了。

2.3组织机构不健全

我国传统的组织生产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弥补我国机械生产制造采用“多动力源推进方式”而带来的生产问题。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每个零部件生产阶段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生产,这必然会导致生产的混乱,再加上企业缺乏严格的对生产的规划控制手段和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导致难以连续生产,在增加了生产成本的同时却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也会同步提高,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4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不够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所以市场也是灵活多变的。一个企业要想占据市场份额,必须能及时捕捉到市场需求的变动,并因此调整企业生产。但是,由于我国机械生产管理模式的中心是产品,对产品的生产编制都是按阶段进行的,所以难以及时得到市场反馈,不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3.关于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创新生产管理模式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创新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以适应当今机械生产制造的发展。要促进机械生产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更新生产管理观念、改进生产管理工作手段势在必行。如若要引进境外先进管理模式,一定要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再次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

3.2调整生产结构

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对企业生产进行合理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消费需求。改进以往大批量生产的不足,转而进行小批量生产多品种的产品,迎合客户需求。延长机械生产制造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3.3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健全机械生产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管理。挑选高素质、负责任的人员组成管理机构,对生产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便于能及时解决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借助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将企业以“产品中心”的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为以“零件中心”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完善各阶段的零部件生产。

3.4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

市场需求是指导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主导因素。增强企业生产管理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提高警惕,时刻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根据市场反馈对企业生产进行调整,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4.结束语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7

1.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降低的潜力大小,主要决定于成本管理者对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因此,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企业管理除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外,还要使成本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降低企业成本不能只一味强调短期利益,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作为目标,按照持续经营理念,做出有利于长期降低企业成本的策略方案,防止成本管理中出现短期利益行为。加强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其成本意识。

2.企业成本管理能够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的时候,应该体现出价值规律,制定的价格应该符合产品本身的价值。此外,在进行价格制定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产品的供求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若是企业成本管理比较到位,那么在产品销售之后企业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利润;若是成本管理存在问题,那么产品销售之后,企业很难获得高额的利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逐步的消失,这对企业的成长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必须做好成本管理,这样能够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二、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成本管理以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但就具体实际情况而言,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上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1.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衡量标准,对全部收入和支出提出的适合企业发展水准的内部控制度。而大多数的企业管理都不注重成本的控制,只是一味追求企业经济收入的增长与发展规模的扩大,使其发展效益得不到提升。另外,企业的成本管理者对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范围不明确,造成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管理不严格,得不到正常运行。

2.成本核算信息失真

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成本的核算方法不当。在现代的企业制造环境下,企业用人的成本比例下降,产品制造费用比例上升,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信息。第二,人为调节成本数字造成的潜在亏损。有些企业为了掩饰真实的成本信息,让成本管理人员在企业成本上做文章,对外披露虚假的成本信息。第三,成本核算只注重人工、材料和制造费用,忽视了产品研发及试验费用等,从而无法准确评价产品整体实现的经济效益。

3.成本管理方法不当

当前许多企业虽然能意识到要用低成本投入换取产品的高效益,但由于成本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并没有得到高利润回报。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要贯彻于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然而,许多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行的成本管理中,往往缺乏对一项任务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成本管理意识,在成本核算中只是侧重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而缺少产品在设计与销售过程中产生费用的核算意识,造成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如何完善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

1.加强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目前,造成企业成本管理无法突破的主要瓶颈是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因此必须要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分析研究,转变对成本管理固有的观念。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国家政策与市场动向,作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其次,企业管理者要向所有企业成员宣传成本管理意识,让成本节约与每个企业员工都密切相关。企业只有利用新思想、新观念才能适应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2.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成本核算信息的失真,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核算方法进行改进。首先是企业成本管理者要与企业经营管理同步。成本管理应该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运行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经营管理与成本控制同步进行。其次是要有效控制企业的收入活动。运用收益成本等相对指标将收入与成本控制巧妙结合。最后是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使其从预测、计划、实施到核算、分析每一个环节有序循环,做到有序运作。

3.保证成本信息质量

成本信息会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总成本,因此必须要使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得到建立健全。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程序上进行合理控制,能够显著提高成本核算信息,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费用。首先,企业要提高制度实施主体的素养,加强企业管理者和成本核算人员的法律意识及道德观念,使他们保持职业良知。其次,凭证在入账前必须进行审核,凭证要遵循程序进行传递。另外,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让市场调查与信息反馈发挥作用。

4.使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在企业日常的生产运行中要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将成本与价值相结合,保证投入的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要提倡科技,采用新的生产技术,雇佣高技术水准的新型员工,提高企业效益。要及时更新成本管理观念,研究好成本与产量、质量与销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来寻求企业低成本投入,高效益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5.重视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做好成本管理

对于企业经营而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信息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也更加的困难。特别是现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必须和科技进步结合在一起。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实际水平,有没有真正的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提高,企业经营是不是真正顺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信息管理决定的。所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市场调查以及信息反馈的重要性,重视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并采取措施做好这两个方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实际水平,根据需要吸取一些成功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成本管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8

开展采购效能监察应将重点放在规范采购程序和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上,按照上级管理要求,检查制度建立情况及制度执行情况。一要通过检查企业采购制度建立情况,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实践中发现,一些管理基础薄弱的单位,并未真正建立运行良好的内控管理体系,即便有一些制度也是花瓶,与实际存在落差,人治思维、长官意志仍占据主导地位,在采购管理中缺少监督,极易出现违规违纪问题。效能监察应密切关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思路、责权分配等控制环境信息,及采购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完善采购制度及管理程序,明确职责及考核办法,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守法意识,首先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备案、永久追溯”的管理要求。二要通过检查执行情况,促进企业规范采购行为。效能监察应抓住采购计划、立项、寻源、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验收及结算这些关键环节,详细检查开标、评标、定标相关记录,非招标采购方式过程资料、决策资料,及合同签订、供应商资质背景等。发现问题及时下发监察建议书,督促企业纠正偏差,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立即转入案件调查程序,切实履行监察职责。

二、实践中装备生产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意识和制度建设跟不上,导致管理不规范。实践中,个别生产企业在成立之初,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相对齐全的规章制度,但随着企业发展,组织机构、上级要求及本单位的具体做法都发生了变化,唯独采购制度一字未动,已与实际脱节,且发现了采购中有不少违反公司规定的问题,以及经常发生的紧急采购、临时采购缺乏制度依据。虽然表面上是没有及时更新制度的问题,但暴露出的却是制度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制度形同虚设的深层次问题。制度平时就没人看,自然不会想到要进行修补。制度不能指导具体工作,必然导致频繁的请示汇报,什么事都要问问领导该怎么办,这不仅严重降低管理效率,而且会成为诱发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第二,采购操作不规范,导致风险难以控制。主要集中在询价比选实施不规范,以及该招标的不招标。询价比选采购中,有的报价单位数量少,缺乏竞争性,达不到制度要求,有的配件采购直接从上次供货单位拿货,价格维持历史报价或降低几个点采购,没有按照公司规定逐次进行询价报价;个别基层生产单位隐瞒采购信息,规避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从而使自己在采购时间、采购方式、供应商、采购价格等方面获得较大的自主选择权,这样操作虽然“节省”了报批和公开招标程序所需要的时间,从一定程度上为组织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违反公司规定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有无私利也是难以彻底弄清楚的,而且这种简化了的采购程序一定是绕开了某些控制环节,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花别人的钱替别人买东西,效率和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容易滋生产品质量、腐败等各种风险。第三,监督检查不到位,内部控制不完整。企业纪检监察机构普遍存在“人力有限,能力有限,手段有限”的问题,再加上个别单位领导支持不够,难以对本单位采购部门的采购管理行为进行持续有效监督,造成采购部门存在的问题可以被轻易隐瞒,不利于企业控制采购相关风险。

三、装备生产企业采购效能监察实践方法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9

1.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落后

煤化工企业存在生产设施落后、陈旧的实际问题,这为煤化工生产埋下了潜在的安全威胁,给煤化工企业带来安全隐患。煤化工企业没有对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机制的体现,特别是没有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的风险评估,这会使各类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酝酿出重大的安全事故。

1.2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不高

相当一部分煤化工企业长期雇佣临时工来降低劳动成本,这些人大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指导,这些都是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漏洞,进而导致煤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2煤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共识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对“人”的尊重,是煤化工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代表,在现代社会里,人是一切管理的根本,也是管理的根本目标。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煤化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安全,这也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煤化工企业的范围内必须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观念,要通过煤化工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认知加以强化,使每位煤化工企业的人员都能主动实践和配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这样才能从意识上和认知上实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通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更好地凝聚煤化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为煤化工企业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安全和管理的基础支撑。

2.2加强对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强调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认为安全隐患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和具体操作之中,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强化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要结合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和风险分析,将安全意识全面地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细节之中。现代安全生产教育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使教育工作更能贴近煤化工生产的实际,这样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认可,同时也有助于安全行为的养成和建立。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要具有动态性,要以各种手段来进行,通过更为生动和结合实际的手段来提高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的生命力。同时要在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中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将“要我做到安全”转变为“我要做到安全”,这样就可以更为主动地、积极地预防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

2.3做好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工作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安全风险评估,就可以实现对煤化工企业安全问题的事先控制,进而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结合煤化工行业的特点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人员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细致、系统地评估,进而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动防护和积极治理的方案,进而确保煤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进行,真正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点和实质落实到企业的各方面,重点与细节之中,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成效。

3结语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规律;探究

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有的存在规律,一个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企业自身的设立、经营以及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管理业界的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认为要想研究企业管理理论的实际发展规律,不能单纯的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发展的体现。

一、简析企业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指的是相关负责人员对企业的开设经营、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进行有序的计划、组织和安排的控制职能。企业管理是对各项企业运作管理工作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包含的主要内容。而企业管理理论就是对所有企业管理工作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企业管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和陈述。

企业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企业的管理工作无论是在管理水平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被提出了更好水平的要求。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金、项目工程以及销售市场等不同的管理对象,对不同的管理对象设定不同的协调管理方式就是企业管理理论论述的主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也逐渐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规律。

二、探究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市场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到当今社会,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突出的规律和特点。

1.科学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论最大限度的摆脱了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局限,真正转变了以往将劳动工人视作是生产劳动的机器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缓和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工作的社会属性相比以往更加适应和满足了企业自然存在属性发展的基本需求。企业的管理和协调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更好的实现了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

2.行为科学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阶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得来的。在企业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管理阶段,相关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了企业中相应劳动力存在的价值,站在有效规划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劳动力的人性进行了推测和假设。在行为科学管理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管理理论出创新式的提出适当满足劳动力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需求与满足其金钱物质需求同样重要的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3.企业再造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企业管理理论在企业再造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也是值得被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不同于之前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论再造阶段的发展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必然趋势。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市鼍赫环境是企业管理理论再造阶段发展的客观条件。在这一发展阶段,相关企业负责人在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管理时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细化分工,最大限度的简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运作流程。在企业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技术条件下,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整合重组就是企业管理理论在再造阶段最主要也是最显著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

三、企业管理理论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双重性、矛盾性的特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理论无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在管理模式的规定上,都将呈现全新的发展态势。在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发展态势的带动和影响下,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双重性也将不断激化。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管理理论是能够有效保障一个企业有序经营的重要前提。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是能够帮助企业在我国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企业管理理论的实际发展规律,才能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威. 从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探究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J]. 经营管理者,2013,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