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8:16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1

一、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

1.视障儿童在家没能接受教育

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视障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教育中有很多视障儿童并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因此不利于他们在盲校的寄宿生活,进而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接受义务教育,甚至可能错过最好的受教育时机。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为43.92%(其中城市为61.48%,农村为26.41%),远低于普通幼儿入园率70.55%。调查发现,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特殊教育的机构严重匮乏,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力量和相应设施[1]。3~6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状况有待改善,尤其是视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几乎空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14年1月,我国教育部、发改委以及民众部等联合颁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该计划的颁发,要求我们加大力度、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体现了对残障儿童教育的重视。随后,国家进行了很多关于学前视障儿童的教育尝试,比如设立了学前班、幼儿园等等。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导致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没有实力开展学前班或幼儿园,则其学前教育处于搁置的状态,为了应对地区教育问题,一些有想法的地区开始致力于办学形式的探索,丰富了办学的形式,为视障儿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视障儿童缺乏系统知识的训练

人们主要通过我们的眼睛完成对信息的接收,因此视觉对于人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视障儿童来说,他们接收信息的能力大大降低,同时需要利用其他的感官来加强对信息的接收以及处理。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儿童在失明之后,其他的感官就特别灵敏。其实,经过专家团队调查发现,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在听觉和触觉方面和正常的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别。人的感官机能补偿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生理代偿和主观努力而实现的。然而,一些家长几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不能帮助孩子们进行感官的补偿训练,使孩子们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机。

二、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视障儿童的数量之大,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整合当前现有资源,加大对视障儿童的学前教育。由于目前我国视障儿童在家接受学前教育,具有强烈的封闭性,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后期学习的展开[2]。家庭是一个封闭性的环境,孩子与外界拉开距离,因此对外界的事物缺乏感知力,不能快速地适应环境,导致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要开展视障儿童早期关怀和教育,更有效地补偿其视觉缺陷、开发其内在潜能,极大地推动他们生理和心理更加健康地发展。

三、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课题

1.熟悉校园环境

视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工作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该工作。首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走进校园,熟悉校园的环境。很多视障儿童的家长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家中物品的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这样可以方便孩子们的生活。但是在这样条件下生活的孩子们往往很难适应其他的环境,也不利于他们日后的生活。校园生活成为视障儿童未来几年学习的地方,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尽快让孩子们了解校园生活,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的重要课题[3]。

2.智力训练

儿童时期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时期,心理过程明显带有不随意性,抽象概括能力只是刚刚起步,他们对周围的一些新鲜事物非常好奇,渴望参加实践活动但是由于能力不够又满足不了这种渴望。对处在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智能训练时,要充分把握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进行语言训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孩子们盲文点字的专业技能,让他们了解数字,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3.缺陷补偿训练

视觉的补偿作用对视障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加强视障儿童的触觉训练。触觉的作用很强大,能够感知除了颜色、亮度以及双手能够触及以外的一切事物。视障儿童的学习依赖触觉,因此,对触觉的训练一定要尽早开始。通常学习分为5个阶段:首先是分辨材料的质地、密度以及软硬程度等;其次是结构、形状、大小和质量;然后是了解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立体几何图形到平面图形加强认识;分辨盲文的字母、单词以及句子,最后一点也是触觉发展的最高阶段[4]。

4.听觉训练

失去视觉的孩子们自然更加依赖听觉,因此要加强其对视觉的培养。加强听觉训练有很多方式,比如在做游戏过程中,教学中以及生活中,都能够进行听觉训练,比如在捉迷藏游戏中,又可以通过辨别声音来获取胜利。

5.低视力学生视觉训练

低视力的儿童一直被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由于这些儿童并没有完全丧失视力,因此我们要关注其视力状况,力图最大限度地做到对残存视力的利用,让他们尽可能地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一样学习。教师还要不断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对生活的信心,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还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他们内心的变化,因此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全盲生定向行走训练

对于全盲生的教学,我们应该采取定向行走的方式,掌握该方式能够解决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学前阶段,还要教会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技能,方便日常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对于住校生的培养,我们更要重视。视障儿童离开了家人,来过寄宿生活,基本生活都要依靠自己来打理,在这一过程中,对视障儿童来讲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视障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的弊端,严重不利于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对该工作的重视,对于视障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大家共同为之努力。由此可见,我国视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对于视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强化教学手段,应综合各个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以为其量身打造的学习目标及计划,这样才能使视障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助推力,帮助其在社会中取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程荣华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四平盲童学校

参考文献:

[1]李雯,李莉,孙建华.试论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摘要[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

[2]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2

其实,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据国家某心理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加,但却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从对1100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的调查测试中发现,患有人际关系不良、自卑、神经质、情绪忧郁、狐独等心理疾病及症状的学生最低达10%,最高达40%。中小学生出现上述多种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国家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相比较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还是不够。全社会比较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遵纪守法、行为养成等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往往未能真正关注,采取的措施也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专门为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黄赌毒依然在影响着中小学生。

2.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尽管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文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写了教材,但基层学校由于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本应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有的中小学受条件所限,没有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教育的活动也很少开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家庭、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只满足于孩子吃好、营养跟上。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普遍对孩子的心理状况缺乏了解,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更无从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4.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判断、抵御和调节能力。由于现在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考试,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不够科学规范,学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各种现实的压力,遇到挫折、诱惑,无法面对、无法抵御,于是便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

1.要充分认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目前,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国家更应予以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2.国家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予以重视。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或纲要,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教育指导及管理文件。设立国家、省、市级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投入资金,增加专业人员,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应采取措施,加大网络等媒体的管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严打黄赌毒,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3.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决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切实重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教育部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计划,尽快研制课程标准,修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尽快培训专职的心理教育师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克服困难,在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开放。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教育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和抗挫折能力。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不足,策略

从我国国家的发展来看,我国农村的国土面积占据着我国总国土面积的百分之60%,中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的百分之60%。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人口聚集地依旧是农村,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来看,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认识不足,经费缺失较为严重。我国农村尤其是一些较为贫困的偏远地区,因为思想观念过于陈旧,政府并不重视学前教育,农村人更不懂得什么是学前教育。因此,忽视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起到了一个消极的作用,导致了大多数的幼儿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与此同时,一些教育机构并没有多余的资金给予学前教育这方面,导致了学前教育机构发展较为缓慢,学前教育机构规模呈现较小的局面。

第二,幼儿园数量较少幼教师资水平整体偏低。农村幼儿园的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教育不能满足当地儿童的学习需求。部分农村地区3~4个村落只有一个幼儿园,甚至很多村落都没有幼儿园,这样缺失的情况导致了附近的农村的孩子都要上这个幼儿园学习,既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同时降低了幼儿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因为政府机构的不重视和资金的缺失,导致了很多地区都自发的构建私立幼儿园。但是,私立幼儿园的不足在于只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知识、没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导致了幼儿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进行学习,并没有真正的学习概念,呈现出教育不足、学习效果不良的现象。

第三,家庭教育认识不足,幼小衔接困难。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为主要的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家庭教育隶属于启蒙教育,但是从我国农村家庭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并不够重视,并且很多农民并不知道什么是学前教育,不理解也不知道如何为幼儿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环境。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策略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以后未来学习的根本。因此,强化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显得异常重要。就此,针对以上所提出来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第一,强化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国家针对地方教育出台了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根本原则。因此,地方应该抓住国家所颁发的政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着力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合理支配经费、发展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而解决服务条件差的问题,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还应该呼吁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当中,实现免费的、义务的教育,增加资金的支援,扩充幼儿教育的比例和规模,真正的为农村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入学环境,多渠道的开发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从多角度让家长以及幼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对幼儿园的向往和学习的欲望。

第二,增加幼儿园的数量,提高幼儿教师的师资水平。增加幼儿园的数量提高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是幼儿接受优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办园、多渠道的多形式的创办幼儿园,从根本上扶持幼儿园的发展,并且根据各个地区幼儿园的发展情况实施奖励政策,真正的让幼儿园在农村办起来,起到一个良好的循环性作用。政府还应该开放相关的政策,积极鼓励符合条件、愿意投资幼儿园发展的人,予以审批、免费办理相关的手续和免费指导办园政策等。与此同时,还应该针对私立幼儿园办园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针对幼儿园所存在的缺失现象给予相关的指导,为幼儿园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一些好的幼儿园予以鼓励、支持和表扬,弘扬私立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齐头并进的现象。

第三,强化农村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小衔接。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隶属于启蒙教育,并且对幼儿来说影响颇大。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并且重视学前教育。相关教育机构可以针对其家长进行学前教育优势理念的宣传,帮助农民正确的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应努力的督促在外打工的父母定期的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情况,从而及时的和幼儿进行沟通,提高幼儿学习的意识。只有学校和幼儿的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教育,才能真正的提高学前教育的意识和水平,从幼儿被动学习转变成为幼儿主动学习,改变传统幼儿不愿意学习、不想学习的尴尬局面。

第四,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学前儿童教学当中。学前儿童隶属于一个好奇心、贪玩心非常强的阶段,因此为了提高其学习欲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其中,使儿童能提高自身对学习的认识和喜好程度,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欲望和整体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图片融合在一起,在图片中融入一些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让儿童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结语:总而言之,针对农村学前教育来说,一定要从教育理念、幼儿园的数量、师资力量等进行完善和规划,从根本上强化对幼儿园的认识。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还应该提升幼儿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重视学前教育,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2]孙小红.家长职业状况与子女学业成绩关系的社会学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高敏,汪光霞.论新形势下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创建[J].才智,2013.(28).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4

关键词:台湾地区幼儿教育 发展特点 启示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且利用立法、社区及社会力量充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对台湾幼儿教育与中国内地幼儿教育,进行整理与比较,吸取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对我国内地地区幼儿教育立法的巩固、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完善、融合社区及社会力量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立法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台湾有专门关于幼儿教育的立法――《幼稚教育法》,除此之外还有相关法律《幼稚园教师资格检定及教育实习法》、《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等相关法律14种,立法较完整,立法更深入。台湾的立法教育目标为:教育幼儿在智能、情绪、社会及身体上均能充分发展,成为一个全儿童。将幼儿身心健康视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艺术,对幼小心灵的呵护与理解。相比较而言中国内地的相关法规较少,现有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规定11条,并且暂时尚无独立的幼儿教育立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范》分别作为大陆幼儿园法规的最高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依照教育部门的行政法规,暂且作为行业规范及行动准则,幼儿教育目标与台湾的立法教育目标也有相同之处。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美英等国虽然幼儿教育居世界前位,但是不如台湾与我们同根同源,文化差异较小,因此台湾的幼儿教育更有借鉴的价值。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又因大量已婚妇女涌入劳动力市场,家庭的幼儿教养功能被削弱,家庭教育结构转化。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的价值,肯定幼儿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把幼儿教师当做“保姆”,而是把幼儿教育视为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环节,意识到幼儿教育对未来幼儿的性格、兴趣爱好与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且台湾一家多子化,给很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偏远地区的家庭无力承担幼儿学习的费用,社会呈现出教育机会的不平衡。

为使每个学龄前的幼儿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台湾地区政府拉起免费教育的序幕。2000年颁发《发放幼儿教育券实施方案》,此方案意指在2000年起满五周岁未满六周岁且实际就读与被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幼儿,在每年9月2日至次年9月1日均可申请一万元新台币幼儿教育券。这条法律的颁发并不是免费教育的结尾,而恰恰是免费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开始。行政部门在不断摸索发现中找寻社会中仍然存在教育不平等之处,并且积极找出解决的办法。

为解决政府财政窘迫的问题,2005年颁布《扶持5岁幼儿教育计划》其中第一阶段明确指出:“全国低收入户、中低收人家庭、家户年所得30万新台币一下满5足岁至国民小学前幼儿,免费就读公立幼托机构;至就读私立托幼机构者,每年最高以等同于公立幼稚园学费收费总额补助之。家户年所得超过30万元至60万元以下(新台币)之满5足岁至国民小学前幼儿,免费就读公立幼托机构;至就读私立托幼机构者,每年最高补助新台币2万元。离岛三县三乡及原住民乡镇市家户年所得超过60万元以上之满五足岁人国民小学前幼儿:就读公立国幼班者1年最高补助5000元,就读私立国幼班者1年最高补助新台币2万元。”第二阶段(98学年度至9年度)指出:“依家户年所得及家有子女数分补助额度。”这与中国内地的学区房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地的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牺花重金购置所谓好学校的学区老房子,2013年北京出现均价10万元的天价学区房。教育的公平不能只依靠社会、政府、市场的调节,而必须借助立法的力量。完善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无疑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

《原住民幼儿就读公私立幼儿园学费补助办法》的颁发使得免费教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原住民儿童是较特殊的群体,他与汉人族的儿童相比较下,学习较困难记忆力相对较弱,如在3-6岁给予很好的培养,将对其人生健康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落实在竞选领导人时的承诺,2010年颁布了《5岁幼儿免费教育计划》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其中规定,根据就读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分别给予每人每年最高补助金额14000-30000元新台币的补助,这使得进入私立幼教机构就读也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学前教育。此外,还对家庭困难的幼儿,根据等级给予一万至三万元新台币的补助金额,至此台湾免费学前教育的政策完整确立。通过对台湾地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大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无论是立法的加强,还是政府作用的强化,都需要合理有序地进行。

二、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教育才能做大做强。幼儿教师的责任更艰巨,他不仅仅是“保姆”,照顾幼儿的衣食起居,更需要的是丰富的职前培养与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上多年总结的教育经验,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发展学前教育关乎亿万儿童的成长与家庭的期盼,一代代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肩负国家和民族的期望。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制定各种政策,无疑是希望通过提高幼教师的素质,保证学前教育的稳步发展。台湾的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重视实践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曾在1994年、1995年分别颁布“师资培育法”与《高中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资格检定及教育学习办法》。其中规定,自1994年起,各大学、学院、幼教专业的学生在后一年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幼儿园实习,方可取得幼儿教师的资格证书,担任幼稚园教师。除此之外,在幼教专业课程的设计上也更重视实用性,在从教实习与职业技能培训上教学知识更丰富。

相比较之下的中国内地,在师范院校的幼教专业中,有明显的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特点。在中国内地的幼教专业课程设计中,通识课的比重较大,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教育方法,使得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未来的事业道路上很难快速适应。我们应该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做法,用耐心与细心学习与借鉴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二)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更开放

有台湾学者将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895年――二战结束时期的萌芽期,幼教师被视为“保姆”:二战结束――20世纪60年代初的发育期,进驻台湾大兴国民教育:70年代以后的停滞期,台湾幼教师以在职进修的方式进行培养;20世纪80年代的再生期,由于婴儿潮的影响幼教师供不应求,因而扩大对专业幼教师的招生。现今,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与1995年颁布的《高中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资格检定及教育学习办法》明确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此项规定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训的单一的体制将更开放、更多样化。

(三)协调幼儿教育师范生的性别比例

所谓的幼教师性别比例主要指在幼教系每个班,男生与女生分别占班级总人数的比值。男教师大多语言幽默风趣,较女教师比思维更富有逻辑性与缜密性,意志力较强身体素质较好,对待问题敢于质疑富有批判意识,有创新精神并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为人大方坦诚少有斤斤计较之事。男教师带给幼儿的是女教师不具备的阳刚之气,很多幼儿,尤其是男性幼儿,从小在母亲、奶奶姥姥、幼儿园的女教师的教导下成长,制约了幼儿性格、身体的发展。女教师为人处世细致人微,对幼儿的关切管理无微不至,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符合广大群众对幼教师的期望。然而幼教师男女比例配置失衡会制约幼儿性格、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均衡的男女教师配置有利于对幼儿进行不同美感的教育,同时激发幼教的教学活力,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台湾2011-2014年的幼儿教育总人数在持续增长,且男教师人数基本维持稳定,而中国内地幼儿教育男性教师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平衡幼儿教育性别比例是当今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尽管台湾的男女幼教师比例较为平衡,但从宏观上看,整个中国男女幼教师的比例为3:97,男性幼教师资源格外稀缺。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为100万人,其中男性约1万人,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仍有很多因素。中国内地男性幼教师数量下降有许多影响因素,如幼儿园不愿接受男性幼教师、薪资待遇较低,晋升难度大。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内地各省份为了缓解矛盾,专门制定了应对措施。例如,江苏省规定,省财政部将给予每位幼儿教育男性师范生学费、住宿费等方面的补助,通过此措施平衡幼儿教师的男女比例。台湾地区男性幼教师数量稳定有诸多影响因素,如责任感的促使、就业前景的良好与社会的需要。但平衡幼儿教育性别比例最根本的是完善立法,加强政府管理,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和薪资待遇,让更多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人没有负担顾虑地加入教育事业的队伍。

三、利用社区及社会力量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台湾独具特色的社区幼儿园教育指的是将社区资源合理的利用,并用其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他们极其重视社区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确实利用社区发挥其极大的教育功能。

(一)社区教育的形式

在台湾规定的节日和传统节日中,社区会组织相应的幼儿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气氛,有助于增加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以后对节日的继承与传承对故乡的热爱打下很好的基础,社区组织的节日活动细致入微,无不体现着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此外,各地区会依据自身的特色举办节日活动。以原住民阿美族为例,丰年祭是阿美族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其重要地位类似于汉族的春节,是用来庆祝过去一年作物的丰收及果实的成长,同时是一年辛苦劳作后身心休息的时间,其酝酿着深深的族人情谊及教育后代的意义。每当这时花莲的阿美族、台东的阿美族、阿里山的阿美族会以自己的方式举办活动,有时也会集聚一堂感受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文化差异。幼儿们会在自己所属的社区学习围圈跳舞,互答歌谣凝聚感情,感受自己种族的文化气息。同时社区会让幼儿依照大人的节日服饰,设计自己的服饰,用纸或彩笔制作简单的衣物并佩戴在身上。幼儿们不但在社区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极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其继承及发扬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在社区活动的带领下,幼儿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自身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的保障因素

1,法律政策保障

有详细的法律保障和行政的支持,是社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基石。1965年颁布的《民生主义阶段社会政策》规定:采取社区发展方式,促进民生建设1968年颁布的《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也规定了,社区发展目标在于推动社区各项福利建设和精神伦理建设,与2005年颁发的《扶持5岁幼儿教育计划》都使得台湾社区幼儿教育有法可循、有章可依。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对待社区幼儿教育,只对幼儿园园长提出要负责与社区联系和合作。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合理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做出了相关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促进幼儿社区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国内地没能充分利用资源、没有重视社区教育的原因之一。

2,专业保障

台湾的大学的幼教系普遍设有“幼儿社区教育”、“家庭与社区”这门课程,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对幼儿社区教育的重视。台湾地区致力于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家庭中间化,重视社区、家庭、学校纵横合作从中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5

关键词:小学;德育;互补;教师素质;渗透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面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在各项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启蒙阶段,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塑造合格的人才,更能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针对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容易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德育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希望学校能教育好孩子的一切,忽视了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在乡村或者偏远地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父母言传身教这一块更是缺失严重。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及其他各位亲人都对其呵护有加,对某些行为甚至纵容,导致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纠正学生的空间就比较小,有时批评轻了没效果,批评重了学生容易做出各种极端行为。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较滞后,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规劝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

由于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显而易见,因此,在大多数学校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传授哪部分知识就强调开设一门课程。在培养孩子德育素质方面,往往误以为通过一门思想与品德类的教育课程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了不让小学生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只强调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好的劳动习惯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开端,但当前还是有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正事,劳动是在浪费学习时间。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

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其应该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和教师探讨出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并且更全面地认识小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小学生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人之一,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德育观。而且,教师要主动学习,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知识,减少与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向自己倾诉各种问题,乐于采纳自己给出的批评建议。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对教师各项能力素质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接受好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数学、体育等各门学科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更要重视这类题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尤其是要给小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小学生参加劳动和文娱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平台。通过德育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胆量,使其获得相关技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多管齐下,利用一切可能的平台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者:陈慧慧 单位:美迪斯国际俱乐部

考文献:

[1]张榕.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11(28):296.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6

【关键词】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述评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9-0050-04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国内和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特点有其特殊意义。一方面,研究国际学前教育发展有利于看清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方向,从而为制定更具指引性和针对性的本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借鉴。另一方面,研究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有利于开展有关国际学前教育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工作,促进各国学前教育的共同发展。本研究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以及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四国的学前教育规划政策性文件为依据,探讨当前国际学前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及其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的启示。

一、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文件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该纲领所提的六大教育目标和世纪发展目标推动了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行动纲领》的基础上制订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以下简称《行动框架》)。《行动框架》的总目标为“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每个人都有终身学习的机会”。《行动框架》详细阐述了这一总目标之下的十大具体目标及其实施策略。其中,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目标是,“到2030年确保所有女童和男童获得优质的早期保育和教育,为接受初等教育做好准备”。〔1〕

《行动框架》指出,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重视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消除男童和女童因性别差异而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发展潜力,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全纳教育机制。其次应关注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学前教师的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学前教育制度和教师法规。最后,学前教育政策应向弱势儿童倾斜,为贫困家庭儿童制定优惠的教育政策,开展有关弱势儿童的教育项目,给予弱势儿童专门的健康、安全保护。

2.四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文件

2016年,在总结过去三年教育发展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韩国教育部了新的教育发展规划政策性文件,制定了韩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五项计划:(1)让教育培育梦想和才能。(2)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3)不让一个儿童掉队。(4)创造安全的学校环境。(5)促进韩国教育领先于世界。〔2〕其中,与学前教育联系最为密切的第三项“不让一个儿童掉队”计划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提高幼儿园教师准入和评估体系标准以提升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学前教育质量;同时,加强公众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以确保教育资源得到公平分配,从而为所有幼儿提供优质、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其次,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完善农村地区教育服务系统,为弱势群体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防止其辍学或退学,以建立具有包容性、支持性的教育环境网络体系。最后,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降低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自实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印度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因性别差异、经济社会地位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公现象明显减少。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印度政府颁布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2-2017),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2)从关注入学率向关注教学过程转变。(3)更重视辍学儿童的教育情况。(4)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5)教育的低质量问题。〔3〕为了保证初等教育的质量,印度政府提出,应当保证每一位进入小学的儿童至少能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此外,“十二五”规划还强调,学前教育应有独立的评价标准和发展指南,应规范和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从业资格标准。

相比韩国和印度,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文件更体现出了“以儿童为本”的发展取向。2009年是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签署了首个全国性指导性政策文件《投资早期教育――全国早期儿童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要构建一个能有效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体系,以使所有儿童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4〕根据该文件规定,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共同建立一个更加有效、更具协调能力的全国性早期儿童发展体系,特别要为澳大利亚土著儿童和处境不利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帮助。在这一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还颁布了第一个学前教育学习框架《归属、存在与形成――澳大利亚幼儿学习框架》,旨在让0~5岁以及幼小衔接阶段的所有儿童都能获得最好的人生开端。〔5〕该框架提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安全、尊重、互惠、合作,高期望与高度平等,尊重多样性,长期学习与反思性实践”原则,从而促进儿童归属感、存在感和认同感的形成。〔6〕2016年,澳大利亚政府公布了《2016~2017年教育和培训预算》,指出联邦和各级政府要在现有财政拨款基础上,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以促使这一群体获得更优质的教育。〔7〕这一预算方案表明,澳大利亚对于弱势儿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2011年,新加坡政府出台了《新加坡学前教育评审框架》。该框架明确要求学前教育机构须经过“注册与申请执照、自我评估、教育部等级评定和认证”四个阶段才能办学。该评审框架强调五大核心价值观:(1)保证儿童能够在一个安全与适宜的环境中获得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最好发展。(2)幼儿园管理者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发展方向,紧跟学前教育发展潮流。(3)教师要发掘儿童的潜能,并积极寻求自己专业发展的机会。(4)学前教育学者应当为创新幼儿园教育教学提供支持。(5)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要密切合作以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8,9〕此外,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以“强势开端”为宗旨的儿童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儿童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影响其未来发展。〔10〕另外,为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需求,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三类不同的课程框架,同时,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推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

二、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文件对中国的启示

1.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学前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

学前教育的质量与公平问题历来是各国关注的焦点。《教育2030行动框架》将教育质量与公平视为一个整体:是教育权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促使不同地位和不同环境中的个体获得公平有效的学业成就。〔11〕就学前教育质量与公平而言,首先,“质量”与“公平”都对“量”有要求。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就是要在学前教育不发达地区开办更多非盈利性的普惠性幼儿园。其次,“质量”与“公平”都对“质”有要求。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就是要提升所有园所的教育质量,形成示范园引领,其他各级各类园所不断提升办园质量的发展模式。

可见,学前教育公平问题既关乎学前教育的量,更关乎学前教育的质,应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学前教育。就个体而言,学前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是其受教育权利、接受优质教育和获得相对公平学业成就的体现;就国家而言,学前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是一个国家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因此,将学前教育质量与公平视为一个整体,有助于深入剖析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制订更有质量和更具公平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2.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

提高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2015年,我国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主要的问题是地区、城乡之间师资水平差异大、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下。〔12〕如何建设有质量的学前教师队伍也是其他国家面临的难题。《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制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到2030年,大幅度提高合格教师的数量,包括通过国际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展教师培训。”〔13〕对我国而言,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从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着手,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纵向优化可从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考核与职后培训三方面入手。职前培养要帮助准教师获得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入职考核可重在考核新教师的品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职后培训可重在促使教师获得持续的、终身的发展能力,以促使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其次,横向优化可从平衡地域和城乡之间学前教育教师的师资力量着手。政府可根据当地城乡之间的师资力量水平进行合理调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开展东中西部、城乡之间的教育合作项目,增加不同地区教师流动和对话交流机会;制定面向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教师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相对落后地区的学前教育中去。

3.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力度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保障。首先,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幼儿园评价标准,重视对园所软硬件的评估,特别是对幼儿园日常和课程实施的监管。其次,建立公众对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监督的机制,提交公众对政府和幼儿园进行监管的意识,主要为确保公众有机会参与监督政府的财政投入,监督政府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监督幼儿园的日常管理,监督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4.学前教育政策向弱势儿童倾斜

关注弱势儿童,不仅要关注那些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智力或身体残疾的儿童,更要关注那些少数民族、家庭困难的弱势儿童。对于这一问题,各国政府都强调建设包容性环境和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澳大利亚政府特别指出,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在课程实施中尊重儿童家庭所持有的价值和信念。也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家庭的历史、文化、语言、传统、育儿方式和生活方式。〔14〕《教育2030行动框架》则提出,要通过教育确保公平和包容,排除所有形式的排斥、边缘化、差距、脆弱性和不平等,确保儿童及其家庭的参与,即不同种族、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是均等的。〔15〕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给予弱势儿童适宜的教育,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则应重视对弱势儿童的伦理和文化关怀,不仅要尊重这类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更要接纳他们的文化,满足这类弱势儿童真正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11〕〔13〕〔15〕UNESCO.Education 2030 incheon declaration 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EB/OL〕.〔2016-05-26〕.http://.

〔2〕South Korean Ministry of Education.Happy education for all creative talent shapes the future〔EB/OL〕.〔2016-03-28〕.http://.

〔3〕Government of India. Twelfth five year plan(2012~2017)〔EB/OL〕.〔2016-03-28〕.http://fert.nic.in.

〔4〕DONNA P, SUSANNE G. Teaching early years:Curriculum,pedagogy and assessment〔M〕.Sydney:Allen & Unwin,2013.

〔5〕〔6〕〔14〕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 Belonging, being & becoming:The early t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EB/OL〕.〔2016-03-01〕. https://docs.education.gov.au.

〔7〕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Portfolio budget statements 2016~2017 budget related paper No.1.5: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rtfolio〔EB/OL〕.〔2016-03-01〕.http://budget.gov.au.

〔8〕Singapore Government. Framework of SPARK〔EB/OL〕.〔2016-03-20〕.https://ecda.gov.sg.

〔9〕Singapore Government. Core values of SPARK〔EB/OL〕.〔2016-03-20〕.https://ecda.gov.sg.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7

【关键字】中日;学前教育;差异;启示

一、中日学前教育的共同点

中日两国幼儿园的共同点之一是公立、私立幼儿园并存。其次,中日两国均未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只是将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再次,中日两国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学前教育改革,制定未来发展计划。如2000年,日本文部省推出《幼儿园指导要领》指出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2004年,提出“幼小一体化”的发展规划。2011年,我国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2020)》此外,中日两国对学前教育都有一定的财政拨款,以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中日学前教育的差异

(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同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没有设立专项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经费与中小学一起统筹安排,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在各级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规划中处于弱势地位。[2]从2000到2009年我国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教育总经费支出的1.3%左右。[3]而日本对学前教育则设有专项财政拨款。2008年,公立幼儿园的财政投入约占84.6%,家庭负担约占15.4%;私立幼儿园的财政投入约占44.1%(国家8.5%、地方政府35.6%,其中都道府县一级政府的私学资助占28.8%),家庭负担约占55.9%,其他占13%;幼儿园教育费占学校教育费总额的4%。[1]日本除了拨款给学前教育机构、直接资助教学设施外,还以免税、减税措施对私立学前教育实施间接经费支持。[4]综上所述,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远远低于日本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二)幼儿教师素质水平不同

一方面,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门槛低。我国幼儿教师主要是通过幼儿师范学校、高等教育的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师范专业等途径培养。此外,只要具备中等师范或以上学历、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条件,就可以经过相应的申报程序,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同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是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模式。另一方面,我国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私立学校、偏远山区和一些落后地区的幼儿教师,根本谈不上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从而导致幼儿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提升,从而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然而,日本幼儿教师必须在大学或短期大学修完指定课程,得到规定的学分;必须在经文部大臣认定的大学、短期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学完规定的学分,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日本则以《幼稚园设置法》和《教师资格证书法》等法律形式规定,幼儿园新任教师和10年教龄的教师以及园长等管理人员均要参加各级教育委员会举办的研修培训活动,新任教师在工作的第一年需参加的研修培训活动一般不少于20天。

(三)重视程度不同

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国家并没有对学前教育设立专项拨款,投入到学前教育的教育经费少。此外,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比较低的。认为幼儿园就是带孩子的地方,还不如自己在家里养育;幼儿园就是教师陪孩子玩,孩子是学不到东西的。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适龄学前儿童并没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在日本,高等学校开设家政课和家教课来普及育儿理念,以提升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部分职业女性生完孩子后,更愿意留在家里养育孩子,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庭环境,尤其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1991年,文部省制定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4年的“幼小一贯学校计划”等一系列国家计划的出台,显示出日本政府尤其重视学前教育。

三、日本学前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过少,我国政府应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的教育经费,加大学前教育经费在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财政拨款。加大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可适当增加到4%左右。同时,我国公立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的办学条件相差较大,国家除了加大对公立幼儿园的财政支持外,还应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来扶持私立幼儿园的发展。譬如,直接拨款给私立学校,通过免税、减税措施对私立幼儿园实施间接经费支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2020)》也提出:重点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因此,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拨款应适当向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加大落后地区的福利津贴、师资培养、校舍建设等方面。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水平

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国家应致力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是依靠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国家应加大高等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时,对在职教师加大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定期举办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可包括:人性思考、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安全教育、生活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等。以此来及时更新学前教师的育人观念和专业知识水平。

(四)细化培养目标

我国学前教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提出明确的标准。首先,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应致力于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探索精神动手能力等品质。具体可设立详细的标准,譬如,幼儿能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乐于发问等。其次,我国幼儿安全观念薄弱,应重点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譬如火灾、触电、溺水等情况时,幼儿的应对措施。再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喜欢上学。最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具体的良好行为习惯罗列出来,并将其细化。

日本的学前教育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方面,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吸取日本学前教育的宝贵经验,努力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以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生,日本学前教育简况,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第10期

[2]蔡迎旗,中国学期教育存在的问题,早期教育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8

义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学前教育义务化在推进过程中,也会遭遇现实中的重重障碍。

(一)政府的重视度不高

然而,一些地方在公办园极少的情况下,大办民办园,收取昂贵的学杂费,降低教育质量,从中谋取暴利,使得学前教育利益化。与民办园相比,公办园表现出硬件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高教育质量的特点。但这也是一种理想型的公办园。要想使公办园达到高水平,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前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发展,学前教育要为儿童天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适合儿童天性发展的环境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幼儿园可以为儿童天性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当前存在着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和推进学前一年教育义务化的争议。政府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实施年限重视不够。学前教育阶段是学龄前儿童向学龄儿童的过渡阶段。为了促进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学前一年义务化是适合的,而且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学前一年义务化也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不少社会公众提倡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他们认为,为了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儿童起点一致,有必要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但是,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关于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实施年限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并且需要教育界和法律界进行充分讨论,并且达成共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推进进程是有差距的。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还不够。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观念、教育资源、人口规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是不适合的。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人口规模大,教育观念先进。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可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但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自身条件不占优势。普及学前教育,成了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当务之急。如果率先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的学前教育压力,促进教育公平,带动经济发展。究竟东部先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还是西部先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城市优先还是农村优先,都需要政府做充分考虑。

(二)社会认识存在差异

社会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认识纷纷不一致。针对将义务教育延伸到学前教育阶段的问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人们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1.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存在着免费与普及之争。由于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实行完全免费政策。人们对学前教育高收费现状严重不满,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免费性是大多数倡导者最根本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将免费性作为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基本特征。免费性不是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唯一特征,也不是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学前教育义务化还具有普及性。就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支持来普及学前教育。国家之所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以及出台各种免费政策,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入园率,从而普及学前教育。因此,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免费性是为普及性而服务的。认清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学前教育义务化的主要功能学前教育义务化的主要功能存在着保育与教育之争。学前教育的发展同妇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早期的学前教育是以保育为主要任务。随着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保育和教育的比较显得越发突出。如果在忽视保育的前提下,越来越重视教育,有可能抹杀儿童天性,影响儿童身心全面自由发展。如果更重视保育功能,学前教育则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和创新。学前教育义务化的保育和教育功能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要真正做到保教并重,不是件易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公益性、强制性。人们认为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幼儿必然被迫接受教育。学前教育义务化是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推行。许多人担心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会大大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使得幼儿的天性发展受到了束缚,出现“小学化”和“成人化”等不良现象。还有些人认为免费的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幼儿身心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认识偏差,是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的一个现实障碍。

(三)学前教育自身发育不良

学前教育先天发展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

1.硬件条件不足我国学前教育先天发展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许多幼儿园基本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保教条件不够完善。园址并未设在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地方,园内也无花草、树木等,使得幼儿不能很好地接近大自然。许多幼儿园不具有完善的家具和玩具专用设备。如课桌椅、休息床没有满足幼儿身高与生理需求,音乐、舞蹈、美术等设备不齐全,多媒体、投影仪等必要的现代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在一些幼儿园中,现代通讯设备比较缺乏,导致与家长合作交流较少。一些幼儿园也存在安全隐患,游戏场所的安全性不高,草地和木板的地面不常见。在众多的硬件条件不足情况下,幼儿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制约,视野受到了局限。

2.软件条件缺失学前教育自身发展不足,另一个表现方面是软件条件的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体制不规范,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低下。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民办幼儿园的功利思想,导致了对幼儿园体制管理的不规范。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法规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教师职业素养,幼儿教师不仅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技能。这就设立了幼儿教师一定的入职门槛。就目前而言,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没有基本普及。有一部分幼儿教师来源于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但有一大部分师资是来源于小学的教师,这一部分小学教师在年龄和知识方面与专业的幼儿教师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小学教师甚至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就上岗。这样的幼儿教师大都缺乏对幼儿身心的专业研究和学习,缺乏幼儿保育和幼儿培养的知识,不会设计多彩多样的游戏活动去开发幼儿的智力。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高质量幼儿教师。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忽略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重要性。使得幼儿教师待遇偏低,权利得不到保障,导致了幼儿教师的高流动性。幼儿教师跳槽现象频繁,不利于幼儿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对策

学前教育义务化虽然存在着理论困境和种种现实阻碍,但是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使得学前教育义务化具有了可能性。

(一)政府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由此,政府设置关于学前教育的专项资金,并且加大对幼儿教育比较薄弱地区的资金投入。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让投资主体得以多元化。分阶段、分区域的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扩大财政投入范围。同时,推进学前一年义务化,使得学前一年教育义务化逐渐过渡到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财力是学前教育发展基础。没有财力支持,学前教育义务化是无法推进的。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就要形成以政府经费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和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对学前教育的资助和投入。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

(二)增加社会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广泛支持和理解

正确的社会舆论是学前教育义务化顺利推行的必要条件,能够保证学前教育义务化顺利运转。社会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许多人担心学前教育化的推行,会使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其实,学前教育义务化不是“小学化”或者“成人化”。目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及“成人化”现象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一些幼儿园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满足一些家长的不合理要求而做出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行为。学前教育义务化将改变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将彻底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现象。同时,注重学前教育义务化普及性的本质特征,做好学前教育保教并重工作。通过对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等专职人员的专门培训,改变其观念,提升其素质。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减少了幼儿园之间的不良竞争,有利于消除学前教育出现的不良现象。此外,学前教育虽然必须由国家统一实施,但在选择教材、课程设置、游戏活动方面,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学前教育义务化必须重视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幼儿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增强学前教育自身实力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9

关键词 法律素质教育 法律教育 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所以在大学当中必须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每个人的成长都要有法律的保障和制约,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严格的法律素质教育。广大医学院的学生不但是将来的医务人员,而且也属于人民大众中的一员,尤其在现阶段,各种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关于医疗法律也越来越完善,所以必须对现有医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

1 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健康”基因

国家明确提出“努力建设法治国家”,对国家法治建设进行了确切的规定,急需提高全体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才能与国家法治建设相适应。依据我国关于医学本科教育的要求,在医学教育中,一定要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必须具有一定水平的人文素质,不但重视医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求一定要具备坚实的人文素养。

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当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各界法治化发展。广大医学生不但担负着人文精神的传承,而且必须承担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我国医疗发展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医疗纠纷、商业贿赂,要求国家医疗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所以要求必须具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对于广大医疗工作人员来讲,具有完善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在医学高等教育中,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运用能力,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有着下面这些特征:(1)阶段性。在医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学生的实习时间较长,大多情况下要有一年半以上的时间,所以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侧重于法律知识的教育,在实习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法律实践相结合。(2)类别性。从我国的医学系统看,主要分为中医部分和西医部分,对于中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方面着手,而对于西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不但要重视引进西方先进的人文理念,而且要注重利用中华文化传统。(3)层次性。在对医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中,要同时重视国家法律、卫生法律和学生法规的教育;要同时重视学校纪律、学校规定、国家政策的教育;要同时重视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理念的培养。(4)多样性。对于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不只包括思想品德课教育,并且应该重视卫生法学课,在课程教育中包涵的法律知识,利用学校举行的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可以利用班级制度等方法进行教育。

总之,通过研究当前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一些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通过研究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得出当前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为寻找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

2 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病因”诊断

(1)基础课效用不足。对当前高等教育中的法律素质教育课进行改革,只是一种手段,目前亟需解决的就是要切实发挥法律基础课的作用,从而促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2)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在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中,同时存在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综合类医学院校。这三类院校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综合类院校的法律素质教育领先于其他两类院校。在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当中虽然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法律课和法学课,但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效果不强,并且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中也没有法律知识活动,缺少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参与。(3)学生工作者在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缺位。我国范围内,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也叫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并且人员也只是具有极少的法律知识,因此对于医学生的法律教育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4)学生欠缺法律素质自我教育。在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中,虽然要求学校必须具备充足的外部教育环境,但依然决定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医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习过程中都是理科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学科的特点,本身也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且当前也缺乏主动研究各种医疗纠纷的意识,所以学校对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收到的效果甚微。

根据上面的论述,在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但在研究中要重视考察问题的全面,不能片面地研究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3 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方剂”调处

(1)医学理论教育层面。在法律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医学信仰,特别是中医学生,学生只有具备坚实的专业素质,才能不断促进法律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求从事医学各科教育的教师都要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律知识的教育。(2)法律理论教育层面。在医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将两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从学生身边的法律知识入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研究卫生法律教育新方法,使医学教育的多门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卫生法律信仰;将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分阶段进行,在教育中可以利用专家讲座的形式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3)学生工作层面。提升学生工作者法律素质,加强法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贯通与融合;突出与学生有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讲解与教育;注重班级制度建设,突出班级制度的制定、实施的程序价值,加强各项奖惩措施的公平、公开、公正,努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4)学生活动层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招收法学生,这就为医学生与法学生在学生活动中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总之,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既要认清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一般特点,也要突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特性,而且必须将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置于国家法治建设的潮流中,进而根据学校特点建构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相对合理的思路。

本课题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研究。批准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主持人:葛松松 项目编号:2013SY04

参考文献

[1] 韩玮,谷昊,赵晋明.当前时期下应该如何加强和培养医学生道德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0).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篇10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弹性化;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75-02

一、前言

目前国家教育发展中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承担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学习中具有启蒙作用,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进行考察发现,国外的音乐教育教学起步相对较早,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很多成熟的学前音乐教学法被纳入教育体系并得到推广。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重大发展。特别是90年来以来,我国确定了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受“全民学习、机会均等,促进和谐的教育”发展目标的影响,学前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学前音乐教育研究著作,但是由于时展的限制以及人们、学校认识的差异,学前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大部分学校和家长仅仅重视对音乐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育;同时随着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渗透,西方化色彩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凸显,直接影响了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下面笔者将对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进行梳理,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提升我国音乐教育实践提出有效的对策。

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

目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分别为学习阶段和创造阶段。两个过程组成了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统一发展。

(1)学习实践阶段。目前国外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幼儿学前音乐教师国家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音乐教育法,例如奥尔夫教学法主要侧重于提供幼儿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热情;而柯达伊教学法主要侧重于提升偶尔音乐综合学习素质,为音乐学习创造良好的综合基础。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则是关注幼儿音乐学习中肢体语言的些协调性。

但是纵观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在音乐学习阶段,我国起步比较晚,对幼儿音乐学习的阶段重视还存在欠缺,没有有效激活幼儿音乐学习积极性,我国应该加强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借鉴,为提升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创造实践阶段。学前音乐的创造表现为对乐器的制作方面,幼儿由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让其在音乐上实现创造性的思维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乐器的制作可以锻炼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在国外,奥尔夫音乐教学中乐器是十分贵重的,但是学校鼓励学生和家长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乐器制作。目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也逐步重视对幼儿创造性学习的认识,可以有效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在不断制作音乐器材的同时,发掘新的声音。

(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幼儿个性化的考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对幼儿音乐学前教育实施统一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忽视对幼儿个性差异化的认识。学前音乐教育中,往往是几十个幼儿组成一个班级,有1-3个音乐教师进行授课。实际上幼儿阶段是培育幼儿潜力最佳时期,这种统一模式的音乐教学并忽视幼儿内在的主观需求性,直接影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绩效。

(2)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所谓单一化是指采用一种模式,僵硬不变。例如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是不变的,教材选择完善是根据学校历年教务处管理制度。实际上这些教材内容与幼儿发展极其不吻合。而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学校采用唱歌、欣赏、韵律活动等三大部分,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教学方法是多变的,具有很强的技巧性,教学方法的延伸是目前学前音乐教育极匮乏的。

(3)以“教师”为中心的错位。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学生的“学”对教育教学效果影响最为显著,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影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师“教”是主流,特别是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心智发展还没健全,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主体控制地位,实际上学前阶段的幼儿依然是学习的主体,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积极为提升幼儿学习兴趣,激发音乐学习热情为目的,还可以创设情景,对幼儿音乐学习进行诱导。

三、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

(一)考察幼儿音乐学习个性化差异,制定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学前音乐教育实践计划和目标

幼儿的音乐潜质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幼儿对音乐、舞蹈十分敏感,听到音乐以后肢体等就十分灵动,但是有的幼儿对音乐的渴望程度低,兴趣不大。并且学前音乐教育中,幼儿学习和创造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幼儿个性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幼儿发展的学前音乐教育目标和计划。

幼儿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授予者,对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具有最直接的实施权,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与幼儿的接触,感应幼儿对音乐的渴望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建立档案、日记等形式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对比,通过幼儿感应、记忆、表现等特征,对幼儿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特征的幼儿实施不同的学前音乐教育目标和计划。

(二)实现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幼儿学前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根据我国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多元化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幼儿学前音乐教育也应该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

(1)弹性选择教材,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教材是幼儿学前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材料,什么内容的教材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知识架构,学前音乐教育中,教材的选择应该是弹性化的,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例如教材可以简单、易懂,也可以含蓄简约。甚至幼儿教材可以反复使用,只要教材符合幼儿在学前阶段的知识架构所需就应该进行有效利用。

(2)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大多数学校进行唱歌、欣赏、韵律活动等三大快。实际上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多变的,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在三大快主要教学内容基础上可以进行有效的延伸,例如音乐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创新音乐教学样式。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践

(1)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音乐教学模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学前音乐教学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各种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幼儿心智的健全和成长。

(2)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是在一定是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这种文化背景赋予了学生受到教育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将学习的内容融入情景中,给予新架构知识的某种意义。因此在幼儿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为其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的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巩固新知识,提升教学绩效。在现实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积极利用班级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模式,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从而实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幼儿新知识架构的情景塑造。

(3)引导幼儿加强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反馈。反馈实际上就是将学习效果传递给教师,教师通过信息进行教育教学的总结和反思。目前大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均不重视反馈这一信息传递过程中,完全关注与自己的“教”,对幼儿“学”的反馈信息认识不足。这就要求学前音乐教育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反馈信息的关注,通过幼儿表现、咨询等方式,积极将反馈信息贯穿于教学中,优化自我教学。

四、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承担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学习中具有启蒙作用,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进行考察发现,国外的音乐教育教学起步相对较早,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很多成熟的学前音乐教学法被纳入教育体系并得到推广。但是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不成熟,并存在教育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幼儿个性化的考虑,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以“教师”为中心的错位。本文针对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考察幼儿音乐学习个性化差异,制定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学前音乐教育实践计划和目标;实现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幼儿学前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弹性选择教材,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创新音乐教学样式;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践,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引导幼儿加强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反馈。

基金项目:2013年度甘肃省教科所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反思”,编号:GS(2013)GHB0843

参考文献:

[1]孙鹏.走出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J].中国音乐教育.2013(09):7-9.

[2]李成.幸运但不幸福的乐宝宝――家庭音乐教育误区分析[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14(02):7-11.

[3]李晋瑗.关于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2014(05):90-96.

[4]于洋.试述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6):56-57.

[5]王绍灿.浅谈儿童音乐素质教育[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12-14.

[6]黄鑫.奥地利幼儿园重视音乐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2):34-36.

[7]刘欣欣.少儿音乐教育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4):45-46.

[8]路阳.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J].琴童.2013(0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