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4:18:19

国家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1

第一点变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块顺序再次调整。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五大模块顺序相比较更早几年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顺序发生了变化,其顺序为常识、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这样的顺序可谓“文理分明”。

根据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本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模块顺序再次调整,变为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这样的考题顺序相对于以前出现过的考题顺序有以下两方面的改进:首先,将文、理类考题穿插排列,有助于考生在考试当中进行状态调整;其次,将历年来都放在最后的“资料分析”模块提升为了第四个模块,凸显出对于这个模块考查的实际需求,因为以往有不少考生做不到最后一个模块的试题,考试就已经结束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社会对于统计资料的敏感度大幅度提升,因此该模块的考查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第二点变化,常识模块内容不再强调法律常识。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打破了2014、2014年度的出题规律,在常识模块不仅考查了法律常识,还考查了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2014年的考试大纲特别指出,常识考查以法律常识为主。最终考题常识模块25道题中,法律常识有7道题,非法律常识有18道题。

但是根据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本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模块内容不再具有侧重点,没有专门突出法律常识,要求考生更具有广泛、全面的知识掌握能力。这样的调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提出的。公务员职业不仅仅需要法律常识方面的了解和应用,更需要入职者能够具有全面的知识能力。希望考生在复习常识模块时不要有过分的偏重性。

第三点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变化。申论考试要求发生了本质变化。

国家公务员分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两种职位。在以往的考试大纲中,对于申论考试的要求并不区分这两类考生,对于两类考生的考查要求也完全一样。

然而在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当中,申论考试要求对于这两类考生的要求有了区分。对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求考生具有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四种能力。对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四种能力。两类考生四种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有说明,接下来就详细比较一下这四种要求。

对于第一方面阅读理解能力来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能够“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也就是说这类考生在阅读时要能站在一定高度对给定材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并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也就是说这类考生的阅读能力要求相对于前一类考生来说要相对低一些。

对于第二方面能力要求来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即“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最后一句当中点明的“推断或评价”类型题目是近年来的新题型,也是热点题型。对于这类试题,不仅仅要准确的找出材料中一部分内容存在的问题,还要学会“顺藤摸瓜”,指出问题所在,并能够改正问题。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贯彻执行能力”,即“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对于此类考生,主要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找出材料中给出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即可。

从第二方面要求的区别,不妨猜测一下今年申论给定材料的形式很可能是内容丰富而繁杂。对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考生来说,要从众多的材料中加以区分和辨析,找出正确的和主要内容,同时指出错误的和次要内容。而对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需要能够准确找出正确和主要内容即可。

对于第三方面的能力要求来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特别是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从繁杂的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内容之后再提出应对策略。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在此亦可猜测,这类考生可能将会面临给定材料中的某一部分材料,对这部分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即可。

对于第四方面能力要求来说,两类考生都要求具有“文字表达能力”,但能力的具体要求不同。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求考生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论证性文章,同时要能够“准确规范”。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相对于前一类考生来说,对于写作能力的要求稍微低一些。

纵观上述四点要求,大胆猜测,本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考试试题可能会比较多,但是每一位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位性质有选择性回答其中某几道试题,在答题时不要看错题目。

从上述三点变化可以看出来,虽然我国公务员考试已经有了15年历史,但是作为快速发展的职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及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的背景下,公务员职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考题每年的变化属于正常现象。

虽然以上三点变化较大,但是本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仍然有一些不变的内容,特别指出。

第一点不变,每个模块的题型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2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务必携带的文具有:签字笔或钢笔(最好为黑色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要求考生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答题卡上作答。作答在题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3

11月29日9时,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公共科目笔试准时开考,全国共有104万人参加了笔试,为竞争13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提供的1.5万余个工作岗位展开激烈“拼杀”。记者在天津部分考点采访时发现,从考场中走出来的考生普遍反映,今年国考“题量大,时间不够用”。

题多题难蒙都做不完

“题量太多做不完,好多题我们都是蒙的。”考生小梁说。而参加过几次国考的雷先生也说:“不可能做完,每年都一样,答不完很正常”。雷先生还说,此次行测遇到的障碍不仅是题多,更重要的题目很难。

申论题目引发争议

11月29日,最引人关注的申论,考生们介绍,申论题目《海洋的健康》。有考生向记者抱怨,这个题目太工科了,对文科学生来说不太公平。而另外一些考生就说,题目有点旧,好像老生常谈,“如果是结合时事来谈,更能考验能力”。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4

申请减免报考费用、需更改个人信息等报考人员也须到现场确认

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昨日发出通知,从下周开始,申请减免报考费用、更改个人信息等几类报考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员将采用现场确认的方式进行缴费、审核手续等。

通知规定,对于公共笔试报考部门代码为111、969、991、994的报考人员,应于11月13日至14日(每日9时-16时),前往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87号,北京人才大厦一层)进行现场确认、缴费和办理准考证。报考人员须本人持身份证明原件(身份证、军官证、机动车驾驶执照、护照,下同)、本人同一底版的近期二寸照片两张(规格34mm×45mm,背面书写本人报名序号)和报考费用,到现场领取准考证。

对于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中,需申请减免报考费用的报考人员、姓名中有错别字或身份证中不涉及出生年月的个别数字有误需更改的、从外地转到北京参加考试的这三类报考人员,也需采用现场确认的方式。以上三类报考人员应于11月15日至16日(每日9点-16点)至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莲花苑三号楼,一层办公大厅)进行现场确认。具体程序为:三类人员均需先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分别下载并填写相应的《报考费用减免登记单》、《报名信息更改申请表》、《考试地点变更申请表》,用A4纸打印后在规定位置粘贴本人近期二寸免冠照片一张。

同时,这三类人员报名确认成功后,可于12月3日9:00至12月8日16:00期间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5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共25题,参考时限10分钟)

请开始答题:

1.北京奥运会“和”蕴含的思想源自:()。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学

2.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

A.上海

B.安徽

C.广东

D.浙江

3.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A.生产力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4.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在:()。

A.20世纪50-60年代

B.时期

C.20世纪60-70年代

D.时期

5.从2014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朝的按亩纳税

D.西汉的编户齐民

6.地热资源、太阳能、水能资源均丰富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海南岛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

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B.今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C.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D.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以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晚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4至15世纪)的历史大事是()。

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英国的工业革命

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9.我国领导人多次表示,西藏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西藏问题”的实质是()。

A.主权问题

B.宗教问题

C.人权问题

D.民族问题

10.以下节气按照时间顺序排解正确的是()。

A.立冬小雪小寒冬至

B.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C.小暑大暑处暑立秋

D.立春惊蛰雨水春分

11.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权

B.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王安石变法

C.齐桓公好龙→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

D.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1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

C.正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D.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逐年减少

13.下列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可行的是()。

A.医用酒精加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相同,都可用于伤口消毒

B.喝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可有效缓解金属中毒现象

C.由于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可利用淀粉检验加碘食盐的真假

D.低血糖症状出现时,吃馒头要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14.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是指()。

A.贷款人的第二次贷款

B.贷款人的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

C.贷款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较小

D.贷款机构的信用等级较低

15.关于气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沙尘暴发源于蒙古高原

B.厄尔尼诺现象是由温室气体增多引发的

C.美国西海岸有暖流,东海岸有寒流通过

D.飓风指的是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

16.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

A.CPI反映一定时期为考试/大收集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程度的绝对数

B.CPI用来分析消费品非零售价对居民生活费用支出

C.CPI反映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

D.CPI是采取指数商品价格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来的

17.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A.隐形飞机机身涂料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电磁波

B.混沌理论在很多研究领域有重要应用

C.u盘格式化后,信息不可恢复

D.土星环是圆的

18.下列能够依次展示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是:()。

A.感恩节、巨石阵、卢浮宫、浮世绘

B.硅谷、哈佛大学、白金汉宫、东照宫

C.爵士乐、金色大厅、圣女贞德、新干线

D.劳斯莱斯、芭比娃娃、巴尔扎克、桂离宫

19.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设为首页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C.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20.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下列哪一行为是不合法的:()。

A.某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长、副乡长

B.国务院某部门制定规章设定行政许可

C.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2014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

21.下列机构中,有权依法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是()。

A.某直辖市代表大会

B.某省人大政府的工作部门

C.某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某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22.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行政行为。据此,下列属于“行政处罚”的是()。

A.暂扣违章司机的机动车驾驶证

B.对醉酒的人约束至酒醒

C.对严重违反《公务员法》的公务员给予开除处分

D.对到期不缴纳税费的纳税人,按日加收滞纳金税款数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23.下列行为中构成犯罪的是:()。

A.赵某,30岁,醉酒驾驶撞死路人

B.刘某,13岁,盗窃价值人民币50万元的财物

C.张某,20岁,遇人抢劫奋起反击,将对方打成重伤

D.王某,30岁,为了躲避仇人追杀,抢了路人的摩托车逃跑

24.甲被车撞伤倒地,行人乙拦下一辆出租车,将甲送往医院,乙支付了车费,其间,甲的手机丢失,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车费由甲承担,甲手机丢失的损失由乙赔偿

B.车费不由甲承担,甲手机丢失的损失由乙赔偿

C.车费由甲承担,甲手机丢失的损失不由乙赔偿

D.车费不由甲承担,甲手机丢失的损失不由乙赔偿

25.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发事件即为紧急状态

B.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从高到低一次用红色、橙色、蓝色、黄色来标示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6

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保证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

申论考试的特点

首先,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公务员录用考试比较注重对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查,而且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均有涉及。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形式,又刚刚开始实践,考试试题一般较为规范,不会出现偏差。这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表述明确,涉及的内容和观点都不偏颇,没有争议,每个考生应该都能有论而发。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尤其是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是不会考的。这样,考生在准备时就不必面面俱到,涉及过多。

其次,申论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是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基本要求,认识和抓住了这两点,才算真正领会了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从而能够高屋建瓴、鞭辟入理地建构思路和完成论证。因此,考生应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不要匆忙提笔作答和写作,在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否则,只能是四处出击,尽管洋洋洒洒,长篇论道,但却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申论的考试内容

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清晰明确,首先给定一篇(或一组)1500字左右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本质,然后按要求作题。其答题形式具体言之,就是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完成上述两项程序的基础上,紧紧扣住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申明、阐述、论证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来,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滞后。申论考试的时间应该说是比较充足的,考生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以求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料的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只有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要求。切不可匆匆忙忙浏览一遍,不求甚解。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使提出的对策或可行性方案以及论证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据以立论和展开的基础。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了。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参加申论考试的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目求快。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也就是说,审题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抓住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问题。然后,要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行性。

2.紧扣材料答题。一定要注意申论考试的限制性要求,即无论是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都限于试卷的给定资料,而最后的论证,也是在前述基础上,就给定资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要在概括的基础上自命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切忌脱离给定资料,随意联想和发挥。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7

面试基础知识

一、面试流程

到了指定的面试时间、面试地点组织考试的人将面试者分成不同的组,每组人数没有固定的一个数,大部分为10个以上一组。

对每组的成员,进行抽签,按照序号的先后进行答题。候考的考生统一候考室等待,考场有专门负责传叫的工作人员(引导员),考生根据引导员的指示来到考场。面试结束后考生将被统一安排到候分室。等所以考生考试全部结束后,考生放能离开。

二、面试的结构、时间

目前的国家公务员面试主要分为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模式,这是两种不同的面试模式,后面我们会说到。考生在面试前须了解本职位的面试采取的是哪个面试方式,再采取相对的准备措施。

国家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一般是4至5道题目,时间是30分钟左右。(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题目量和时间,但是整体上差别不大)。有的是考官念题目,有的是考生自己看题本的模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考前与相关单位咨询。虽然不同地区的题目量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考生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尽量不要超过给定的时间,也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

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间上的限制相对于结构化面试来说,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一般分为6至8人一组进行讨论的话,时间应该控制在90至120分钟内。期间有自由发言阶段,所以每个人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发言时间应该控制在平均数左右。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在无领导讨论中的发挥。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面试方法,广大考生对此比较陌生。如果所在职位要求的是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模式的考生,应该进行此类模式的具体了解。后面我们会有专门的介绍。

三、公务员面试的测评要素

测评要素也就是公务员面试到底考些什么,要求是哪些素质,如何让考生从考题中体现出这些相关的素质。这是想要进行面试的考生首先要牢记的知识点。测评要素主要分成八个部分,分别为: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求职动机与职位匹配性和举止仪表。

1、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公务员面试中最重要也必定会有的一种题型。给出一件事情,主要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问考生该如何解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事情进行一个分析。相对于许多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来讲,大部分考生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而即使有一定社会经验的考生并没有形成类似公务员面试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这方面的问题总是难道一批考生。

所谓的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是综合和分析两个部分,综合是指考生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分析、表达能不能涉及到事务的各个部分或者各个特征,从而将这些每一个局部联合成整体。而分析相对与综合来说一个更加细节的问题,比如说,某一件事情的影响,我们能想到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这就是综合前面的把握,而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将每一个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理解。如果是有利的一方面,有哪一些,不利的又有哪一些。

衡量综合分析能力有下面三个标准:1、是否能对事物进行宏观方面的总体思考;2、能否对事物进行微观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思考;3、能够将整体和局部,不同的局部之间进行有效联系。

2、语言表达能力

面对面的面试交流考察考生最直观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直接关系到面试成绩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的有效运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还有语言流畅,语速合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考生切勿将语言表达能力简单的理解成流畅与否的狭隘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相对于国外人直白的表述方式,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含蓄,害羞。有句话叫“骂人还不带脏字。”就是这种方式的体现。新东方老师建议广大考生更多采取言简意赅,意思明确的话语。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加符合公务员方式。而在表达的过程,要求注意语言的层次和逻辑。能够更加有效的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考官,从而提高考(Q吧)官对自己的认可。

大部分考生的语言表达模式主要体现口语化和学生腔。口语化是整个表达过程非常松散,传递的有效信息非常少。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广大考生最主要的问题,要短时间改变的确很难,但是还是可以慢慢一点一定进步的。其次是学生腔,就是在说一个问题显得特别的不自然,一讴歌就非常的高调,这样的表达方式显得不自然,不真实,对考生的成绩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衡量语言表达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1、是否口齿清晰,流畅,能够使得听者理解;2、表达内容是否具有条理、层次,富有逻辑性;3、用词是否准确、恰当。

3、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题在各地的考试中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公务员职位的特点之一就是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并服务于群众的特点。这样的工作特点注定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事故,这就要求考生们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在面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非常急促的事情,要求考生们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较为适当的解决方案,考官们根据考生解决突发事故的能力给考生进行打分。这种题型相对来社会阅历浅的考生来说相对比较难,很多题目甚至会涉及到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

如地震等突出事故,如何展开自救和他救?此类题型一般会给考生设定一个场景。要求考生要把握当时的情况解决问题。所以考生一定要在题目中找到能够用的有效信息。这次题型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解决措施缺乏针对性。

衡量应变能力有三个方面:1、在应急状态下,能够清晰的分析问题,把握住问题的各个不同层面,考虑问题全面;2、在压力状态下能够做到情绪稳定,思维反应迅速、敏捷;3、解决问题的措施妥当、有效。

4、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有看过面试题目的考生都会发现,其实这类题目是最容易回答,却是最不容易答好的题目。其实这类题目涉及的就是我们在成为公务员后平时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众多工作中的一种。所谓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就是对自己、他人、部门工作做出合适的计划,计划中涉及到时间、地点、任务、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此考察考生能否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不同方面出现的矛盾,或者调节矛盾等。

很多考生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总是重复的说着,时间、地点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这样的题型中最重要的是能有自己的独特组织方式。从而一步一步的将问题处理好。这就是直接考察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题型。

衡量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1、整个过程中,是否能达到预见的效果,符合部门目标;2、能否解决好整体和局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不同向对面的之间的关系;3、是否有效的调配、安置人、财、物等不同资源。

5、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这种题型,无论是社会阅历丰富的考生,还是刚毕业的考生都是比较难进行全面把握的。不同的集体就有不同的集体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能坚持住,至少是坚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样的题型并不是赤裸裸并且简单的问考生,你是否爱国爱岗这样的问题。而是隐藏在题目中,考生在解答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意识的时候就已经犯了错误了。

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意识,是有利于工作的进展的。这样的素质对于公务员来说更为重要,所以考官们也特别注意考生们在这个方面折射出来的能力。因而更多考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直接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了题目中了。所以这些题目还是要在实际中多多注意。把握几个原则,如对领导要遵从,但是如果领导的决策出现错误的时候呢?在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这里面就有很多技<考试&大收集^整理>巧,而这方面的语言表达又更加精巧呢?

衡量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有以下三个三方面:1、在人际合作中的主动性,人际间的适应性;2、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如权限、服从、纪律等方面的认识;3、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认识,能否做到有效沟通。

6、自我情绪控制

对于大部分人的考生来说,都是压力相对比较大的。大部分考生们平时并没有这种面对很多陌生人表达的情况。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往往有很多考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其实能够抗住重大压力,也是考官衡量考生素质的一个方面。

有很多考生在平时都是语言表达相当流畅的,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表现往往不能做到自如。所以还是希望广大考生能够提高心里素质,做到临危不乱。

衡量考生心里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紧张的气氛中,能否做到表情和语言表达自如;2、面对难题的时候,是否还能保持良好的思维能力;3、在整个答题过程中,情绪、表现是否正常。

7、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在面试前考生应该对自己的所报考的职位有一定的了解,因为面试的题目很多是涉及到相关职位的具体工作的,所以考生应该事先对职位进行一定的了解,主要从事什么工作,此类工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做到最职位的了解,在回答此类题目的时候就能体现出与职位具有匹配性的特点。

其实政府部门的职位大致分为:管理型、服务型和技术创新型三种,这三种不同的职位所要求的素质是有区别的,很多考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会造成张冠李戴的情况,如服务型政府岗位就会偏向于具有柔和、细致、谨慎的性格特点,如果考生在别的类型岗位面试过程中体现出此类性格特点是并不能给自己加分的。

衡量此类特点偶以下三个标准:1、个人的兴趣、认识、报考动机是否与岗位情况符合;2、对岗位工作性质的理解、领悟和办事能力;3、对组织文化的认识程度。

8、举止仪表

很多考生往往疏忽了举止仪表这个问题,其实这是相当不该的。考官对考生的认可大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印象的任何,通过语言表达的认可和观察细节后的认可。举止仪表直接关系到考官对考生第一印象。所以非常重要。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服装和礼仪上都有很严格的讲究的。很多考生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先揣摩下,后面我们会有专门礼仪的课程

衡量举止礼仪的三个标准:1、整体形象是否大方,自然;2、穿着打扮是否得体;3、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一般礼节。

面试,申论的继续

很多考生通过笔试后,进入面试。其实面试和申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第一,申论是用笔将文字表述出来的过程,而面试是用语言的方式将文字表述出来的过程,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第二,申论是通过对给定材料的提炼,组织。而在申论最后一题中往往是让考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这点倒是和面试中的综合分析题极为相似。这节课新东方的老师分就告诉大家如何将之前积累的申论基础和信息有效的利用到面试中来。

大家都知道,申论材料的来源基本上都是在一定时间内,整个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如2014年的申论材料说的是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这样的材料反应的其实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取材方面,面试题有很多题目和申论的题材是一样的,如果考生考前对大部分申论材料有过阅读的话,不仅是增加知识的一个方式,同时也给自己的答题带来了清晰的观点。

一、申论内容和面试语言表达的相通性

大家都知道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材料是的前面部分是关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其实经济增长模式是包含很多内容的。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你写这方面有哪些是你要讲的要点?

说到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消耗资源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就是消耗高,成本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很低。而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应的是集约型经济。

这些都是理论上考生们至少该理解的,但是在我们的考题中并没有这样去描述,它只是通过东莞等地方企业的特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点。所以说申论和面试在知识点方面是相通的。但是在面试准备中,我们的知识点不能只局限在申论材料给我们的几点事例,而是要有更全面的一个了解。

在回到粗放型增长方式这个话题上来,目前粗放型经济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迁徙农业,二是游牧业,这两种情况在我国都有存在,比如我国西藏部分地区就是游牧业为主要经济的地区。如果当分析这情况的时候我们就要分析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粗放型的原因,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结合自己熟悉擅长的知识点为切入点

今年的申论考试跟以往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材料涉及的问题相对来说多一点,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己相对比较熟悉的,容易把握的方面进行。

申论材料给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要求考生针对材料进行回答。面试给的范围比较大,并没有限制考生一定要从哪个方面进行作答。这样的答题方式更为自由,所以考生应该尽量从自己熟悉的角度为切入点进行语言表达。这样在答题过程中,更能够做到出彩。

近些年面试题型中,演讲题目的出现难倒了一批考生。如07年天津市的考试就有一道题目是演讲,题目类似于:请你和谐社会(或者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发表演讲。这样的题目特点就是给了一个定义相对来<考试&大收集^整理>说比较广泛的问题,然后让考生进行演讲。以科学发展观为例,科学发展的含义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四个方面,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这里大家能发现,其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比较大的,几乎能涉及到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那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否把所有的问题都讲透讲好呢?这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在这个时候,考生就可以结合自己更加熟悉擅长的一点或者两点进行阐述,这样的答题方法反而更加容易出彩。

三、争论型话题的申论和面试题的表达方法

申论题型中,有一种就是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事件分成两派(主要是支持和反对,有些材料会细分成更多派别)观点,每一个派别有自己的理由,从而让考生通过对这种材料的把握。如2014年关于怒江水电一事,分成了两拍观点,一派支持,另外一派则发对。这样的题型在面试中也常有出现。把2014年国家申论考试题材整理成面试题目是这样的:对于怒江水电开发有两方面的声音。支持者认为,怒江地区经济落后,水电开发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反对者认为,水电开发会破坏怒江地区的原始生态。请你谈谈你的观点。其实当申论材料变成面试题的时候,考生不能只站在一个方面的立场,而是要站到一定的高度,对整个事件能进行统筹把握。而很多申论材料都会在面试题中出现。如2014年湖南申论考试的材料就是关于从“禁鞭令”到“限鞭令”的。而2014年环境工程和全国人大环保委面试的第三题就是从禁鞭令到限鞭令的变化,谈自己的看法?

四、分析型题型的申论和面试题的表达方法

大部分申论题型还是分析型的,通过对一件事情的阐述,从现象、原因到对策多层面多角度对事情进行剖析,让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加工。而面试也是一样,给考生一个问题,让考生进行分析,与申论不同的是它并没有给什么相关的资料,而完全建立在考生对时间的了解基础之上。

某省的面试题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近来在很多大城市的银行中,出现了排长队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里的关键词是银行排队。但是很多考生对此现象并不了解。所以答题的时候并没有把握好。2014年深圳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题材就是有关银行排队的。如果考生在考前有一定的资料知识,这样的答题的过程中就有很多信息是可以借鉴的。面试题中比较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只要方案可行,还是能被考官认可的。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对银行问题这一现象的认识基础上。

所以在面试题中出现分析题型时,需要考生能够做到对问题的全方位了解,从现象到原因、影响和对策多角度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把握和驾驭面试时候出现的考题。

五、关注热会热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

申论备考的时候很多考生都关注时下的热点,以便在考试中遇到同样问题能够通过课外的了解,使答案更加深刻,而面试也一样,很多时候面试题目也是时下最热门的问题,所以在面试的备考中要求考生也跟备考申论一样多了解时事热点。

但是面试的了解时事相对要求考生必须了解的更加全面具体,最好能记住实际例子。如汶川地震问题,现在大家最关注的就是灾后重建问题。但是灾后重建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汶<考试&大收集^整理>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的文件,文件涉及到整个重建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应该去看一下。而更要记住的是在这些过程中的人和事,这样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就可以拿出来为自己举例子,正所谓一举两得。

面试礼仪

其实礼仪分数在整个面试分值中并不高,最高分值大约在7至8分左右,所以很多考生在面试准备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虽然礼仪分数并不高,但是整个面试过程中面试礼仪往往影响了面试的各个方面。所以这部分也是考生应该特别注意的。礼仪是否得体是衡量一个人素质修养的直接体现。礼仪得体,给考官留下好印象,从而有利于面试分值的提高,毕竟面试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考官根据对考生的印象进行打分,这是里面的因素相比之下都比较主观。

服装

服装是面试礼仪重中之重。讲究两个原则:1、正式;2、得体。

男生的服装应着西装。西装的应偏深色,不可穿白色西装,不可着便装,夹克,燕尾服和嘻哈的牛仔等服装。西装内穿浅色衬衫。着亮色领带。(建议:深色系转+白色衬衫+红色领带)。鞋子一律穿皮鞋,由于皮鞋样式较多,建议考生选择不系鞋带型的皮鞋,忌鞋的版式过于另类的。皮鞋的颜色应和裤子接近,袜子的颜色应与裤子和鞋子统一,忌往白色袜子,否则颜色过于明显,在坐下的时候可能能看到。

女生的服装应为正装。女声的服装要求没有男生那么严格,正装颜色也应为深色。(深色、灰色皆可)。避免着红色、绿色等过于耀眼的服装。衬衫和正装能搭配上即可。但忌讳过于花俏,以朴素大方为原则。女声可穿西裤也可着裙子,裙子不可太短。鞋子应穿皮鞋,最好为黑色。袜子和鞋子颜色保持统一。(若穿裙子,在袜子和鞋子的搭配上要难一些。穿裙子的考生把握下整体感觉。)

妆容

面试前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将自己的样子进行打理,尽量做到以最美好的形象面对考官。

男生:头发长度不许超过耳朵,不可留长发。若皮肤不好,可以做做美容将皮肤打理得好一些。必须将胡子刮干净。将手指甲全部剪短,不允许指甲里存在污垢。相对来说男生并不是很注意这些,所以在面试前能进行这方面的功课。但是不用特别刻意,也不需要把自己弄的过于精致。男生还是简单就好。

很多考生在考前还去理发店理发,刚剪出来头发样子并不一定很好,考生应该在面试的前三天到一礼拜理发,这样的时间差到面试的时候头发比较自然。很多考生也让理发师做发型,这点在这里老师并不十分赞成,很多理发师做发型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加时尚,跟公务员的形象有一定的差距。

男生一律不带项链,手链,耳环等饰品。可带手表。

女生:女生的妆容要点比较多,遵循一个原则:大方,简单。不可过于复杂。

女生可以在考前化简单的妆,忌浓妆。如果化妆技巧不算太过关的女性考生,老师还是建议大家不化妆为好,因为画眼影无论是黑色,红色还是别的颜色,在面试环节的形象都不好。只需要将脸洗干净,抹点润肤霜和润唇膏即可。

很多女生有带项链和耳环、手链等视频。手链还是不带为好,项链和耳环可带,但是形状忌过大,过与奇特。尤其是耳环,不可带过长,过大,如铁圈等形状的耳环。

女生的头发忌讳烫,以直发为佳。可绑在脑后,也可自然散落。(由于女生的妆容比较服装,看整体搭配效果,只要得体即可。)

走场礼仪:

考生在引导员的带领下进入考场,和考官打招呼到答题到离开考场。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整个走场礼仪,而很多考生并不了解在这过程中有哪一些需要注意的。

进场:如果是独自进入考场,应该敲门,大约为两到三声,不可敲得过多过频。等里面传来“请进”的声音在进入考场。进场的脚步应该从容稳定,速度不可以过快。等站在考生席附近站定。然后问候考官。考官让考生坐在,考生即可坐下。(这个过程根据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方式。考生在这过程中把握从容、礼貌的原则。)

站姿:考生站立的时候应该挺直身体,以胸膛为中心打开双肩,目光与考官进行交流,显示自信、友好。

坐姿:考生的坐姿应该微微前倾,专注的<考试&大收集^整理>倾听。在答题过程中,应适当的与考官进行眼神的交流,不可自顾自埋头看题,答题。身子要坐直,相对固定的一个姿势,肩膀不许一直晃,忌晃脑、抖腿、分腿等动作(尤其是女生,双腿必须合拢)。手自然放在桌子上,双手切勿在答题的过程中手舞足蹈,亦不可答题的时候手指着考官。

立场:当答题结束的时候,考官会让考生离场。考生应该轻盈的起身,像考官道谢然后从容的离开考场。

表情:

表情是在面试礼仪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也是考生最容易疏忽的部分。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应该具有亲和力,在答题过程中能适当的和考官进行眼神交流,用眼神传递友好。一个好的印象应具备以下四个部分:1、在脸上露出专注或尊敬的表情,2、聚精会神、对任何都感兴趣,3、有意识的整洁,4、察言观色,取悦,投考官所好。

很多考生在平时的说话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习惯动作,如瞪眼,挤眼,吐舌头等。也有很多是无用的口头禅等。这些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形象。所以考生当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在面试的过程中出现。

根据身高,脸型等不同特征。面部会呈现冷和热两种特点。热面孔给人的印象比较嘻哈,玩世不恭的特点。冷面孔给人的印象是冷峻、严肃的特点。在脸部呈现这样的特点的时候应当从发型,服装等方面进行整理,尽量让自己的形象显得具有亲和力。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8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分析: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戴斌老师认为关键是看争议焦点的确定问题,本题的主要参考材料应该是集中在第六和第七个材料中所反映的两种态度倾向。而考生在回答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时,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怒江开发水电资源对于当地甚至全国的人民群众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二)怒江适不适合通过开发水电资源这种方式来发展经济。但在这里,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留意的是,不能认为争议的焦点是“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因为从原材料中,争议的双方都没有反对“开发”,也没有反对“保护”。双方只是对实现“当地经济发展”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案”有明显的争议而已。

参考答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材料中所反映的是我国怒江水电资源的开发问题。对此,我国各界人士之间存在重大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是: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对于当地甚至全国的人民群众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反对者认为,修建水坝首先会带来泥沙淤积、污水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同时还会导致大规模的水库移民。从我国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部分地方由于缺乏对水电项目可行性的反复论证,使得目前尚有近千万的水库移民生活在贫困当中,许多当地群众并没有从水电资源的开发中直接受益。而支持者们认为,怒江的地理条件好,适合发展水电,而且怒江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当地群众波且希望脱离贫困,水电工程不仅可以带来就业机会,促进财政增收,有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而且当地水电资源的对外输出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发水电资源虽不是唯一的致富途径,却是目前一项可实施的重要脱贫方案。同时开发怒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分析:实际上这一题仍然是属于概述题这一范畴,考完这次国考后,我以前的很多学生都在博客或邮件中留言问:“戴斌老师,什么叫“启示”呢?究竟是写原因,还是写对策呢?”对此,戴斌老师的观点是倾向于写对策。通俗地讲,我们大概常常会说:“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这里,我们大概就能明白这道题目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的“写对策”这种老题型的一种变形。当然,以“启示”这个词作为切入点,比单纯地要求写对策,确实从含义上来说,丰富了许多。考生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写这个问题。

而谈到启示,这里考生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写。从材料看,首先的角度是,漫湾水电站的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但社会效益没有体现出来,政府财政收益了,但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力度不足,甚至其生活水平还有所下降。其次,水电工程并没有为当地群众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没有给群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田纳西河的治理给当地居民直接提供了44000个就业机会。再次,漫湾水电站的开发没有带动当地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没有能改变当地原有的落发发展模式,没有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质的变化,而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后,当地各个行业都被带动起来,当地的贫困面貌得以获得根本性的改变。第四个角度是,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不是片面地局限于“修建水坝”,而是全方位的治理。

考生只要按照上述几个角度展开自己的答案即可,具体的表述方式,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字表达习惯。戴老师认为由于申论是主观化的评卷,并没有模式化的“固定答案”,考生只要是结合材料的分析角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从漫湾水电站的开发和田纳西河的治理流域的治理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水电开发不应该是片面的,应该是全方位的综合治理。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应该努力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及社会矛盾。我们也不能只注重近期收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应该致力于改变库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水电工程除了要为国家财政带来收益外,还应该增加就业机会,为当地群众寻求实现自身发展的出路。

三、(行政执法类)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向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值得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要求:简明、准备地阐明观点,不超过200字。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参照系”的变化问题。这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非洲难民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两者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两者的出发点和考虑问题的落脚点是不一样的。这里,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实际上是隐讳地表达了一个观点是,不能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环保观念来要求和衡量不发达国家的环保事业。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提到的,矛盾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发达国家需要首先解决的是人民的生存问题,其次才能考虑发展,尤其是长远的发展问题。试问一个国家如果连“现在”都还“没有”,又何来“未来”的考虑呢?对于这个点,新东方的戴老师认为,核心要点还是要对这番话持正面的肯定的态度去谈论,因为从实际国情出发去看待社会问题是一个正确的符合哲学观点的看法,所以值得我们去肯定它。

参考答案:

G所长认为,一个国家环保政策的合理与否,应从其实际国情出发去衡量。国家间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了环保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环保观念来要求和衡量不发达国家的环保事业。因为事物总是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许多不发达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人民生存问题,其次才是长远发展问题。结合国情,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地推行环保,在经济发展和环保间寻求协调方为上策。

(全文共197字,含标点符号)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地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公文写作题,但这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明显考虑到了考生对公文格式不熟悉的问题,在题目要求中明确写明“不考虑行文格式”。在答复时,关键是定一个“基调”,究竟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批驳”为主,从材料中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来看,戴斌老师建议考生还是以“批驳为主,部分肯定”为辅,因为原文中C主编提出的意见大部分内容还是有失偏颇的。

建议考生从以下角度展开答题:

(1)答复中提到“原生态江河”的定义是什么,因为目前“原生态江河”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尚有争议,更没有官方的说法。

(2)其次,即使定义确定了,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材料中无法确定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

(这里我们引入一些背景材料:在怒江的支流实际上已经建了许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在怒江的干流的上游,西藏境内的比如县,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建了一个水电站。在怒江的下游,进入了缅甸境内,叫萨尔温江,现在已经开工在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

(3)C主编认为的对怒江“不予开发”就可以达到“永久保护”的目标,这个观点其实有失偏颇。因为合理的开发其实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

(4)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与我国是否停止水电开发,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是不一样的。

四、(行政执法类)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分析:从题目的要求来看,“说开去”这种文体,建议广大考生不要一味地使用“三段论”式的策论文章,这里比较提倡回归议论文的本质,提倡使用新的申论写作手法,即之前戴老师已经提出“探究式申论文体”的写作手法。

参考范文:

在“保护”与“开发”间徘徊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自改革开放以来,环保问题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沉重话题。以我国西南部的怒江为例,在支持水电开发和反对水电开发之间一直存在着众多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老百姓的脱贫问题、泥石流和地震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能源战略等相关问题上。在这场争论当中,我们不断地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徘徊着,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一起来看看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建坝”所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反对者们列举了“建坝”后将出现的污水问题和泥沙淤积问题,说明“建坝”是不可行的。而支持者则认为,如果不进行开发,当地的群众无法脱贫而继续维持“刀耕火种”式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同样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支持者们认为只有当地老百姓不需要刀耕火种来维持正常生存,怒江的环境保护才能进行,才能可持续发展。这里戴斌老师认为矛盾的关键在于,是否必须使用“建坝”这种方式来实现怒江流域的发展。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支持者们的观点无疑是对的,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政府可划拨的财政资源有限,不可能在完全不开发的情况下,实现怒江环境的保护。而且国外的发达国家的案例常常是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因为我国环境保护的技术上、管理的科学性上、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难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去实施社会发展的规划。

说到这里,戴老师不禁要问,我们真的只能牺牲环境去换取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反对“建坝”的声音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因为“建坝”所带来污水、泥沙淤积等生态问题,我们不容回避,“建坝”后的移民安置问题同样要高度重视。那么我们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呢?关键在于我们的管理者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成立专家小组的方式,对怒江的生态和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论证,合理地统筹怒江的发展规划,同时广开言路,征询广大专家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发展是需要的,但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保护也是需要的,但不能片面地保守地认为保护就是“不作改变”,因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停滞”所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危险。

(全文共910字,含标点符号)

国考申论写作题型命题规律的延伸:

之前2014年针对北京应届毕业生的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目就是以“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当时戴斌老师就曾撰文“可承受未必可接受——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而这篇文章戴斌老师并没有采用“三段论”的传统手法,而是“探究式”的申论写作模式。为什么呢?因为从“说开去”我们就可以判断,这篇文章重点不在于“策论”部分,而在于“说理部分”。重点是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戴斌老师面对所辅导的所有学生都是强调希望广大考生不要“完全”“依赖”传统的“三段论”,但要以“三段论”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的写作模式,而不是“全部的”模式。考试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落笔。当然,戴斌老师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三段论”来说,其操作的“可行性”和“简易性”要远远超过戴斌老师所极力提倡的新写法“探究式”的申论写作套路。但“探究式”的申论写作套路其“综合表述效果”和“说理性”却远远超越“三段论”。因此,从长远来看,戴斌老师还是希望广大的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写作模式,以有效应对目前正在变革中的公务员申论考试。

附:戴斌老师撰写的2014年下半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4.以“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40分)

可承受未必可接受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

现今,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听证制度已日益成为当今我国立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价格领域。在1998年,我国《价格法》首次将听证制度引入我国价格决策过程,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定价、政府定价时,应举行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的听证会,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从这几年价格听证制度的具体实施来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价格听证都是关于涨价的,而涨价的理由也几乎都千篇一律,最核心的、似乎是无可反驳的一条就是“价格的升幅在人民群众收入的可承受范围”。但我们不禁要问:“价格的升幅在可承受范围就一定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吗?”“老百姓可以承受这个价格就代表可以接受这个价格吗?”答案当然是,未必。因此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听证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在所有的价格调整里,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不能说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多了,就要多赚一点。如果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是要带动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带动物价的上涨。因此,笔者认为价格的调整不应与经济直接挂钩,而应重拾“价值规律”的精神和原则,对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的产品或服务,就要对其价格进行调整。

说到这里,就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听证的目的是为了作出合理的价格调整。而价格调整就有调高和调低两种可能。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没有降价的听证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其市场经济如何得完善,都必定存在某些商品价格不符合价值的情况,价格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方面,尤其是价格形成机制上还存在着不足,这也是价格听证制度需要存在的重要原因。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家不可能只存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形,是必然存在价格高于价值的情形。如果价格听证制度只听证涨价而不听证降价,那么就等于价格听证制度只发挥了其一半的效用,这与我国引进该制度初衷是违背的。

回顾听证制度的发展历程,诚然,如能源价格升高带来的煤气价格听证、出租车价格听证,其最后获得涨价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支持。但我们也要看到,如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导致的高通信费、高电价是否也应该在听证制度的范围内呢?听证的结果除了让老百姓多掏钱外,能否出现让老百姓少掏钱的情况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关键是谁来捅破这张窗户纸呢?

让政府来要求降价吗?这似乎是可以实施的一个对策,但我们不可以忘记,政府主要作用是要调整市场,而不是控制市场。在听证制度中,政府是“裁判员”,但如果让政府在作为“裁判员”的同时,再要充当“运动员”的角色去主动要求降价,是不合适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公平的。

那么让老百姓自己去吗?似乎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作为利益关系人,老百姓应该自己站出来,因为降价后的受益者是老百姓。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老百姓可是一个很大群体,谁来向听证会提出降价的要求呢?所有的老百姓都可能去听证会吗?当然不能。那么这就需要在老百姓这个群体中找到一些代表去参加听证会。那么谁最能代表老百姓去提出降价的要求并参加听证会呢?答案是确定的,有一类人是最能代表老百姓,那就是我国的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无论从民意的角度,还是从法律的角度,由人大代表来代表群众提出降价要求是最合适的。而一旦降价的听证会能够与涨价的听证会一样被广泛地接受,听证制度才能完全发挥其效用,成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金钥匙”,使价格的调整更趋合理,让“可承受”的价格变动真正成为“可接受”的价格变动。

综合评析:以上这篇文章的写法就是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法,考生可能会敏锐地发现戴老师所写的上面这篇范文,其文章部分并没有专门的“策论部分”,因为“说开去”,并没有限定必须要“说到对策上”去,而且题目要求也没有限定必须写对策。因此,“议论文”并不等同于“策论文”。戴斌老师认为,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写相关的对策,实际上,“文章本天成”,写文章如果过于拘泥于形式,就会带有“八股文”的味道,这是与国家设立公务员考试的初衷是违背的,同时我们要明确“议论文”不是“策论文”,这一点戴斌老师希望广大考生能够有所区别地看待。其实申论文章的核心关键在于“言之有理”。因为原因也罢,对策也罢,都需要“言之有理”才可得分,而“言之无理”或“言之无物”的空洞性文章往往得分不高。对此,希望广大考生在备考中注意对文章“说理性”的练习。最后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戴斌老师祝广大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

五、(综合管理类)

给定资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

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分析:解答这道题目时,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请考生一定要留意“答复”的含义所在,虽然题目要求取消了对公文格式和语言的限制。但是就答复而言,其内容也是有“限制”的,通俗地说,就是要回答行政相对人的问题,而且是要针对行政相对人的问题逐条地回答,答复必须要明确,简洁,有针对性。但从材料11的内容来看,宏观来说,是一个“笼统式”的答复,行政相对人的问题都没有针对性地提到和解答,即在实际行政工作中,这种答复是不合格。因为行政机关“答复”行政相对人,目的是要“消除”其疑问,而不是继续“保持”其疑问。

考场上,考生的具体的修改方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里戴斌老师总结一下,大致可以有以下答题思路,考生从可以选取部分思路进行作答:

(一)关于材料6原文中政协委员A先生所说的“有什么根据认为建水坝就可以提高怒江老百姓的生活?这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怒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衡量是多方面的,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证明建水坝是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兼顾环境保护、移民就业等问题,方能得到全面解决。

(二)关于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B女士所说的“全国1600万水库移民现在仍有1000万人生活在贫困当中。这1000万贫困移民都没有解决,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怒江建坝就能改变怒江老百姓的贫困?”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水库移民的脱贫问题实际上一个长期的过程,怒江建坝只是帮助库区人民脱贫的其中一项对策,而不是全部。

(三)关于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B女士所说的“如果只看到了一个季节的怒江,而且根据几天的考察就认为老百姓不能在那里生活是欠缺考虑。”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在怒江建坝和水库移民的问题,我们将加大调研力度,在做行政决策前将派专家小组对怒江流域进行长期的深入调研后,论证工程的可实施性和必要性后再做初步的审批方案,同时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将审批方案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针对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C主编谈到的怒江作为一条“原生态江河”问题的保护方案和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的案例。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关于“原生态江河”目前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也没有公认的定义和官方说法。暂时也无法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C主编认为的对怒江“不予开发”就可以达到“永久保护”的目标,这个观点其实有失偏颇。因为合理的开发其实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至于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的案例,与我国是否停止水电开发,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是不一样的。我部门将按照怒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和保护方案。

(这里我们引入一些背景材料:在怒江的支流实际上已经建了许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在怒江的干流的上游,西藏境内的比如县,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建了一个水电站。在怒江的下游,进入了缅甸境内,叫萨尔温江,现在已经开工在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

(五)针对环保专家D教授认为,不反复论证地质情况的可行性就贸然施工带来重大损失的现象。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在实际的保护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在履行行政审批职能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深入调研论证,我部门将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严格审批。

六、(综合管理类)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9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分析: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戴斌老师认为关键是看争议焦点的确定问题,本题的主要参考材料应该是集中在第六和第七个材料中所反映的两种态度倾向。而考生在回答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时,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怒江开发水电资源对于当地甚至全国的人民群众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二)怒江适不适合通过开发水电资源这种方式来发展经济。但在这里,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留意的是,不能认为争议的焦点是“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因为从原材料中,争议的双方都没有反对“开发”,也没有反对“保护”。双方只是对实现“当地经济发展”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案”有明显的争议而已。

参考答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材料中所反映的是我国怒江水电资源的开发问题。对此,我国各界人士之间存在重大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是: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对于当地甚至全国的人民群众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反对者认为,修建水坝首先会带来泥沙淤积、污水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同时还会导致大规模的水库移民。从我国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部分地方由于缺乏对水电项目可行性的反复论证,使得目前尚有近千万的水库移民生活在贫困当中,许多当地群众并没有从水电资源的开发中直接受益。而支持者们认为,怒江的地理条件好,适合发展水电,而且怒江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当地群众波且希望脱离贫困,水电工程不仅可以带来就业机会,促进财政增收,有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而且当地水电资源的对外输出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发水电资源虽不是唯一的致富途径,却是目前一项可实施的重要脱贫方案。同时开发怒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分析:实际上这一题仍然是属于概述题这一范畴,考完这次国考后,我以前的很多学生都在博客或邮件中留言问:“戴斌老师,什么叫“启示”呢?究竟是写原因,还是写对策呢?”对此,戴斌老师的观点是倾向于写对策。通俗地讲,我们大概常常会说:“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这里,我们大概就能明白这道题目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的“写对策”这种老题型的一种变形。当然,以“启示”这个词作为切入点,比单纯地要求写对策,确实从含义上来说,丰富了许多。考生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写这个问题。

而谈到启示,这里考生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写。从材料看,首先的角度是,漫湾水电站的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但社会效益没有体现出来,政府财政收益了,但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力度不足,甚至其生活水平还有所下降。其次,水电工程并没有为当地群众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没有给群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田纳西河的治理给当地居民直接提供了44000个就业机会。再次,漫湾水电站的开发没有带动当地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没有能改变当地原有的落发发展模式,没有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质的变化,而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后,当地各个行业都被带动起来,当地的贫困面貌得以获得根本性的改变。第四个角度是,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不是片面地局限于“修建水坝”,而是全方位的治理。

考生只要按照上述几个角度展开自己的答案即可,具体的表述方式,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字表达习惯。戴老师认为由于申论是主观化的评卷,并没有模式化的“固定答案”,考生只要是结合材料的分析角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从漫湾水电站的开发和田纳西河的治理流域的治理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水电开发不应该是片面的,应该是全方位的综合治理。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应该努力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及社会矛盾。我们也不能只注重近期收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应该致力于改变库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水电工程除了要为国家财政带来收益外,还应该增加就业机会,为当地群众寻求实现自身发展的出路。

三、(行政执法类)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向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值得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要求:简明、准备地阐明观点,不超过200字。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参照系”的变化问题。这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非洲难民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两者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两者的出发点和考虑问题的落脚点是不一样的。这里,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实际上是隐讳地表达了一个观点是,不能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环保观念来要求和衡量不发达国家的环保事业。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提到的,矛盾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发达国家需要首先解决的是人民的生存问题,其次才能考虑发展,尤其是长远的发展问题。试问一个国家如果连“现在”都还“没有”,又何来“未来”的考虑呢?对于这个点,新东方的戴老师认为,核心要点还是要对这番话持正面的肯定的态度去谈论,因为从实际国情出发去看待社会问题是一个正确的符合哲学观点的看法,所以值得我们去肯定它。

参考答案:

G所长认为,一个国家环保政策的合理与否,应从其实际国情出发去衡量。国家间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了环保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环保观念来要求和衡量不发达国家的环保事业。因为事物总是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许多不发达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人民生存问题,其次才是长远发展问题。结合国情,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地推行环保,在经济发展和环保间寻求协调方为上策。

(全文共197字,含标点符号)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地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公文写作题,但这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明显考虑到了考生对公文格式不熟悉的问题,在题目要求中明确写明“不考虑行文格式”。在答复时,关键是定一个“基调”,究竟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批驳”为主,从材料中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来看,戴斌老师建议考生还是以“批驳为主,部分肯定”为辅,因为原文中C主编提出的意见大部分内容还是有失偏颇的。

建议考生从以下角度展开答题:

(1)答复中提到“原生态江河”的定义是什么,因为目前“原生态江河”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尚有争议,更没有官方的说法。

(2)其次,即使定义确定了,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材料中无法确定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

(这里我们引入一些背景材料:在怒江的支流实际上已经建了许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在怒江的干流的上游,西藏境内的比如县,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建了一个水电站。在怒江的下游,进入了缅甸境内,叫萨尔温江,现在已经开工在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

(3)C主编认为的对怒江“不予开发”就可以达到“永久保护”的目标,这个观点其实有失偏颇。因为合理的开发其实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

(4)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与我国是否停止水电开发,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是不一样的。

四、(行政执法类)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分析:从题目的要求来看,“说开去”这种文体,建议广大考生不要一味地使用“三段论”式的策论文章,这里比较提倡回归议论文的本质,提倡使用新的申论写作手法,即之前戴老师已经提出“探究式申论文体”的写作手法。

参考范文:

在“保护”与“开发”间徘徊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自改革开放以来,环保问题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沉重话题。以我国西南部的怒江为例,在支持水电开发和反对水电开发之间一直存在着众多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老百姓的脱贫问题、泥石流和地震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能源战略等相关问题上。在这场争论当中,我们不断地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徘徊着,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一起来看看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建坝”所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反对者们列举了“建坝”后将出现的污水问题和泥沙淤积问题,说明“建坝”是不可行的。而支持者则认为,如果不进行开发,当地的群众无法脱贫而继续维持“刀耕火种”式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同样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支持者们认为只有当地老百姓不需要刀耕火种来维持正常生存,怒江的环境保护才能进行,才能可持续发展。这里戴斌老师认为矛盾的关键在于,是否必须使用“建坝”这种方式来实现怒江流域的发展。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支持者们的观点无疑是对的,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政府可划拨的财政资源有限,不可能在完全不开发的情况下,实现怒江环境的保护。而且国外的发达国家的案例常常是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因为我国环境保护的技术上、管理的科学性上、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难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去实施社会发展的规划。

说到这里,戴老师不禁要问,我们真的只能牺牲环境去换取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反对“建坝”的声音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因为“建坝”所带来污水、泥沙淤积等生态问题,我们不容回避,“建坝”后的移民安置问题同样要高度重视。那么我们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呢?关键在于我们的管理者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成立专家小组的方式,对怒江的生态和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论证,合理地统筹怒江的发展规划,同时广开言路,征询广大专家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发展是需要的,但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保护也是需要的,但不能片面地保守地认为保护就是“不作改变”,因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停滞”所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危险。

(全文共910字,含标点符号)

国考申论写作题型命题规律的延伸:

之前2014年针对北京应届毕业生的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目就是以“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当时戴斌老师就曾撰文“可承受未必可接受——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而这篇文章戴斌老师并没有采用“三段论”的传统手法,而是“探究式”的申论写作模式。为什么呢?因为从“说开去”我们就可以判断,这篇文章重点不在于“策论”部分,而在于“说理部分”。重点是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戴斌老师面对所辅导的所有学生都是强调希望广大考生不要“完全”“依赖”传统的“三段论”,但要以“三段论”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的写作模式,而不是“全部的”模式。考试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落笔。当然,戴斌老师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三段论”来说,其操作的“可行性”和“简易性”要远远超过戴斌老师所极力提倡的新写法“探究式”的申论写作套路。但“探究式”的申论写作套路其“综合表述效果”和“说理性”却远远超越“三段论”。因此,从长远来看,戴斌老师还是希望广大的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写作模式,以有效应对目前正在变革中的公务员申论考试。

附:戴斌老师撰写的2014年下半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4.以“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40分)

可承受未必可接受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

现今,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听证制度已日益成为当今我国立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价格领域。在1998年,我国《价格法》首次将听证制度引入我国价格决策过程,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定价、政府定价时,应举行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的听证会,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从这几年价格听证制度的具体实施来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价格听证都是关于涨价的,而涨价的理由也几乎都千篇一律,最核心的、似乎是无可反驳的一条就是“价格的升幅在人民群众收入的可承受范围”。但我们不禁要问:“价格的升幅在可承受范围就一定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吗?”“老百姓可以承受这个价格就代表可以接受这个价格吗?”答案当然是,未必。因此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听证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在所有的价格调整里,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不能说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多了,就要多赚一点。如果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是要带动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带动物价的上涨。因此,笔者认为价格的调整不应与经济直接挂钩,而应重拾“价值规律”的精神和原则,对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的产品或服务,就要对其价格进行调整。

说到这里,就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听证的目的是为了作出合理的价格调整。而价格调整就有调高和调低两种可能。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没有降价的听证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其市场经济如何得完善,都必定存在某些商品价格不符合价值的情况,价格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方面,尤其是价格形成机制上还存在着不足,这也是价格听证制度需要存在的重要原因。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家不可能只存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形,是必然存在价格高于价值的情形。如果价格听证制度只听证涨价而不听证降价,那么就等于价格听证制度只发挥了其一半的效用,这与我国引进该制度初衷是违背的。

回顾听证制度的发展历程,诚然,如能源价格升高带来的煤气价格听证、出租车价格听证,其最后获得涨价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支持。但我们也要看到,如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导致的高通信费、高电价是否也应该在听证制度的范围内呢?听证的结果除了让老百姓多掏钱外,能否出现让老百姓少掏钱的情况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关键是谁来捅破这张窗户纸呢?

让政府来要求降价吗?这似乎是可以实施的一个对策,但我们不可以忘记,政府主要作用是要调整市场,而不是控制市场。在听证制度中,政府是“裁判员”,但如果让政府在作为“裁判员”的同时,再要充当“运动员”的角色去主动要求降价,是不合适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公平的。

那么让老百姓自己去吗?似乎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作为利益关系人,老百姓应该自己站出来,因为降价后的受益者是老百姓。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老百姓可是一个很大群体,谁来向听证会提出降价的要求呢?所有的老百姓都可能去听证会吗?当然不能。那么这就需要在老百姓这个群体中找到一些代表去参加听证会。那么谁最能代表老百姓去提出降价的要求并参加听证会呢?答案是确定的,有一类人是最能代表老百姓,那就是我国的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无论从民意的角度,还是从法律的角度,由人大代表来代表群众提出降价要求是最合适的。而一旦降价的听证会能够与涨价的听证会一样被广泛地接受,听证制度才能完全发挥其效用,成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金钥匙”,使价格的调整更趋合理,让“可承受”的价格变动真正成为“可接受”的价格变动。

综合评析:以上这篇文章的写法就是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法,考生可能会敏锐地发现戴老师所写的上面这篇范文,其文章部分并没有专门的“策论部分”,因为“说开去”,并没有限定必须要“说到对策上”去,而且题目要求也没有限定必须写对策。因此,“议论文”并不等同于“策论文”。戴斌老师认为,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写相关的对策,实际上,“文章本天成”,写文章如果过于拘泥于形式,就会带有“八股文”的味道,这是与国家设立公务员考试的初衷是违背的,同时我们要明确“议论文”不是“策论文”,这一点戴斌老师希望广大考生能够有所区别地看待。其实申论文章的核心关键在于“言之有理”。因为原因也罢,对策也罢,都需要“言之有理”才可得分,而“言之无理”或“言之无物”的空洞性文章往往得分不高。对此,希望广大考生在备考中注意对文章“说理性”的练习。最后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戴斌老师祝广大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

五、(综合管理类)

给定资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

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分析:解答这道题目时,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请考生一定要留意“答复”的含义所在,虽然题目要求取消了对公文格式和语言的限制。但是就答复而言,其内容也是有“限制”的,通俗地说,就是要回答行政相对人的问题,而且是要针对行政相对人的问题逐条地回答,答复必须要明确,简洁,有针对性。但从材料11的内容来看,宏观来说,是一个“笼统式”的答复,行政相对人的问题都没有针对性地提到和解答,即在实际行政工作中,这种答复是不合格。因为行政机关“答复”行政相对人,目的是要“消除”其疑问,而不是继续“保持”其疑问。

考场上,考生的具体的修改方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里戴斌老师总结一下,大致可以有以下答题思路,考生从可以选取部分思路进行作答:

(一)关于材料6原文中政协委员A先生所说的“有什么根据认为建水坝就可以提高怒江老百姓的生活?这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怒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衡量是多方面的,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证明建水坝是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兼顾环境保护、移民就业等问题,方能得到全面解决。

(二)关于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B女士所说的“全国1600万水库移民现在仍有1000万人生活在贫困当中。这1000万贫困移民都没有解决,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怒江建坝就能改变怒江老百姓的贫困?”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水库移民的脱贫问题实际上一个长期的过程,怒江建坝只是帮助库区人民脱贫的其中一项对策,而不是全部。

(三)关于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B女士所说的“如果只看到了一个季节的怒江,而且根据几天的考察就认为老百姓不能在那里生活是欠缺考虑。”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在怒江建坝和水库移民的问题,我们将加大调研力度,在做行政决策前将派专家小组对怒江流域进行长期的深入调研后,论证工程的可实施性和必要性后再做初步的审批方案,同时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将审批方案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针对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C主编谈到的怒江作为一条“原生态江河”问题的保护方案和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的案例。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关于“原生态江河”目前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也没有公认的定义和官方说法。暂时也无法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C主编认为的对怒江“不予开发”就可以达到“永久保护”的目标,这个观点其实有失偏颇。因为合理的开发其实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至于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的案例,与我国是否停止水电开发,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是不一样的。我部门将按照怒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和保护方案。

(这里我们引入一些背景材料:在怒江的支流实际上已经建了许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在怒江的干流的上游,西藏境内的比如县,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建了一个水电站。在怒江的下游,进入了缅甸境内,叫萨尔温江,现在已经开工在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

(五)针对环保专家D教授认为,不反复论证地质情况的可行性就贸然施工带来重大损失的现象。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在实际的保护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在履行行政审批职能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深入调研论证,我部门将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严格审批。

六、(综合管理类)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国家公务员考试范文篇10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分析: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戴斌老师认为关键是看争议焦点的确定问题,本题的主要参考材料应该是集中在第六和第七个材料中所反映的两种态度倾向。而考生在回答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时,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怒江开发水电资源对于当地甚至全国的人民群众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二)怒江适不适合通过开发水电资源这种方式来发展经济。但在这里,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留意的是,不能认为争议的焦点是“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因为从原材料中,争议的双方都没有反对“开发”,也没有反对“保护”。双方只是对实现“当地经济发展”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案”有明显的争议而已。

参考答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材料中所反映的是我国怒江水电资源的开发问题。对此,我国各界人士之间存在重大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是: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对于当地甚至全国的人民群众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反对者认为,修建水坝首先会带来泥沙淤积、污水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同时还会导致大规模的水库移民。从我国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部分地方由于缺乏对水电项目可行性的反复论证,使得目前尚有近千万的水库移民生活在贫困当中,许多当地群众并没有从水电资源的开发中直接受益。而支持者们认为,怒江的地理条件好,适合发展水电,而且怒江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当地群众波且希望脱离贫困,水电工程不仅可以带来就业机会,促进财政增收,有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而且当地水电资源的对外输出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发水电资源虽不是唯一的致富途径,却是目前一项可实施的重要脱贫方案。同时开发怒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分析:实际上这一题仍然是属于概述题这一范畴,考完这次国考后,我以前的很多学生都在博客或邮件中留言问:“戴斌老师,什么叫“启示”呢?究竟是写原因,还是写对策呢?”对此,戴斌老师的观点是倾向于写对策。通俗地讲,我们大概常常会说:“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这里,我们大概就能明白这道题目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的“写对策”这种老题型的一种变形。当然,以“启示”这个词作为切入点,比单纯地要求写对策,确实从含义上来说,丰富了许多。考生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写这个问题。

而谈到启示,这里考生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写。从材料看,首先的角度是,漫湾水电站的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但社会效益没有体现出来,政府财政收益了,但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力度不足,甚至其生活水平还有所下降。其次,水电工程并没有为当地群众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没有给群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田纳西河的治理给当地居民直接提供了44000个就业机会。再次,漫湾水电站的开发没有带动当地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没有能改变当地原有的落发发展模式,没有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质的变化,而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后,当地各个行业都被带动起来,当地的贫困面貌得以获得根本性的改变。第四个角度是,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不是片面地局限于“修建水坝”,而是全方位的治理。

考生只要按照上述几个角度展开自己的答案即可,具体的表述方式,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字表达习惯。戴老师认为由于申论是主观化的评卷,并没有模式化的“固定答案”,考生只要是结合材料的分析角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从漫湾水电站的开发和田纳西河的治理流域的治理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水电开发不应该是片面的,应该是全方位的综合治理。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应该努力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及社会矛盾。我们也不能只注重近期收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应该致力于改变库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水电工程除了要为国家财政带来收益外,还应该增加就业机会,为当地群众寻求实现自身发展的出路

三、(行政执法类)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向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值得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要求:简明、准备地阐明观点,不超过200字。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参照系”的变化问题。这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非洲难民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两者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两者的出发点和考虑问题的落脚点是不一样的。这里,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实际上是隐讳地表达了一个观点是,不能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环保观念来要求和衡量不发达国家的环保事业。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提到的,矛盾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发达国家需要首先解决的是人民的生存问题,其次才能考虑发展,尤其是长远的发展问题。试问一个国家如果连“现在”都还“没有”,又何来“未来”的考虑呢?对于这个点,新东方的戴老师认为,核心要点还是要对这番话持正面的肯定的态度去谈论,因为从实际国情出发去看待社会问题是一个正确的符合哲学观点的看法,所以值得我们去肯定它。

参考答案:

G所长认为,一个国家环保政策的合理与否,应从其实际国情出发去衡量。国家间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了环保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环保观念来要求和衡量不发达国家的环保事业。因为事物总是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许多不发达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人民生存问题,其次才是长远发展问题。结合国情,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地推行环保,在经济发展和环保间寻求协调方为上策。

(全文共197字,含标点符号)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地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公文写作题,但这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明显考虑到了考生对公文格式不熟悉的问题,在题目要求中明确写明“不考虑行文格式”。在答复时,关键是定一个“基调”,究竟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批驳”为主,从材料中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来看,戴斌老师建议考生还是以“批驳为主,部分肯定”为辅,因为原文中C主编提出的意见大部分内容还是有失偏颇的。

建议考生从以下角度展开答题:

(1)答复中提到“原生态江河”的定义是什么,因为目前“原生态江河”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尚有争议,更没有官方的说法。

(2)其次,即使定义确定了,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材料中无法确定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

(这里我们引入一些背景材料:在怒江的支流实际上已经建了许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在怒江的干流的上游,西藏境内的比如县,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建了一个水电站。在怒江的下游,进入了缅甸境内,叫萨尔温江,现在已经开工在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

(3)C主编认为的对怒江“不予开发”就可以达到“永久保护”的目标,这个观点其实有失偏颇。因为合理的开发其实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

(4)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与我国是否停止水电开发,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是不一样的。

四、(行政执法类)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分析:从题目的要求来看,“说开去”这种文体,建议广大考生不要一味地使用“三段论”式的策论文章,这里比较提倡回归议论文的本质,提倡使用新的申论写作手法,即之前戴老师已经提出“探究式申论文体”的写作手法。

参考范文:

在“保护”与“开发”间徘徊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自改革开放以来,环保问题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沉重话题。以我国西南部的怒江为例,在支持水电开发和反对水电开发之间一直存在着众多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老百姓的脱贫问题、泥石流和地震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能源战略等相关问题上。在这场争论当中,我们不断地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徘徊着,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一起来看看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建坝”所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反对者们列举了“建坝”后将出现的污水问题和泥沙淤积问题,说明“建坝”是不可行的。而支持者则认为,如果不进行开发,当地的群众无法脱贫而继续维持“刀耕火种”式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同样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支持者们认为只有当地老百姓不需要刀耕火种来维持正常生存,怒江的环境保护才能进行,才能可持续发展。这里戴斌老师认为矛盾的关键在于,是否必须使用“建坝”这种方式来实现怒江流域的发展。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支持者们的观点无疑是对的,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政府可划拨的财政资源有限,不可能在完全不开发的情况下,实现怒江环境的保护。而且国外的发达国家的案例常常是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因为我国环境保护的技术上、管理的科学性上、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难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去实施社会发展的规划。

说到这里,戴老师不禁要问,我们真的只能牺牲环境去换取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反对“建坝”的声音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因为“建坝”所带来污水、泥沙淤积等生态问题,我们不容回避,“建坝”后的移民安置问题同样要高度重视。那么我们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呢?关键在于我们的管理者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成立专家小组的方式,对怒江的生态和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论证,合理地统筹怒江的发展规划,同时广开言路,征询广大专家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发展是需要的,但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保护也是需要的,但不能片面地保守地认为保护就是“不作改变”,因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停滞”所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危险。

(全文共910字,含标点符号)

国考申论写作题型命题规律的延伸:

之前2014年针对北京应届毕业生的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目就是以“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当时戴斌老师就曾撰文“可承受未必可接受——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而这篇文章戴斌老师并没有采用“三段论”的传统手法,而是“探究式”的申论写作模式。为什么呢?因为从“说开去”我们就可以判断,这篇文章重点不在于“策论”部分,而在于“说理部分”。重点是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戴斌老师面对所辅导的所有学生都是强调希望广大考生不要“完全”“依赖”传统的“三段论”,但要以“三段论”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的写作模式,而不是“全部的”模式。考试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落笔。当然,戴斌老师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三段论”来说,其操作的“可行性”和“简易性”要远远超过戴斌老师所极力提倡的新写法“探究式”的申论写作套路。但“探究式”的申论写作套路其“综合表述效果”和“说理性”却远远超越“三段论”。因此,从长远来看,戴斌老师还是希望广大的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写作模式,以有效应对目前正在变革中的公务员申论考试。

附:戴斌老师撰写的2014年下半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4.以“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40分)

可承受未必可接受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

现今,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听证制度已日益成为当今我国立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价格领域。在1998年,我国《价格法》首次将听证制度引入我国价格决策过程,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定价、政府定价时,应举行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的听证会,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从这几年价格听证制度的具体实施来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价格听证都是关于涨价的,而涨价的理由也几乎都千篇一律,最核心的、似乎是无可反驳的一条就是“价格的升幅在人民群众收入的可承受范围”。但我们不禁要问:“价格的升幅在可承受范围就一定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吗?”“老百姓可以承受这个价格就代表可以接受这个价格吗?”答案当然是,未必。因此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听证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在所有的价格调整里,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不能说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多了,就要多赚一点。如果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是要带动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带动物价的上涨。因此,笔者认为价格的调整不应与经济直接挂钩,而应重拾“价值规律”的精神和原则,对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的产品或服务,就要对其价格进行调整。

说到这里,就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听证的目的是为了作出合理的价格调整。而价格调整就有调高和调低两种可能。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没有降价的听证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其市场经济如何得完善,都必定存在某些商品价格不符合价值的情况,价格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方面,尤其是价格形成机制上还存在着不足,这也是价格听证制度需要存在的重要原因。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家不可能只存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形,是必然存在价格高于价值的情形。如果价格听证制度只听证涨价而不听证降价,那么就等于价格听证制度只发挥了其一半的效用,这与我国引进该制度初衷是违背的。

回顾听证制度的发展历程,诚然,如能源价格升高带来的煤气价格听证、出租车价格听证,其最后获得涨价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支持。但我们也要看到,如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导致的高通信费、高电价是否也应该在听证制度的范围内呢?听证的结果除了让老百姓多掏钱外,能否出现让老百姓少掏钱的情况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关键是谁来捅破这张窗户纸呢?

让政府来要求降价吗?这似乎是可以实施的一个对策,但我们不可以忘记,政府主要作用是要调整市场,而不是控制市场。在听证制度中,政府是“裁判员”,但如果让政府在作为“裁判员”的同时,再要充当“运动员”的角色去主动要求降价,是不合适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公平的。

那么让老百姓自己去吗?似乎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作为利益关系人,老百姓应该自己站出来,因为降价后的受益者是老百姓。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老百姓可是一个很大群体,谁来向听证会提出降价的要求呢?所有的老百姓都可能去听证会吗?当然不能。那么这就需要在老百姓这个群体中找到一些代表去参加听证会。那么谁最能代表老百姓去提出降价的要求并参加听证会呢?答案是确定的,有一类人是最能代表老百姓,那就是我国的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无论从民意的角度,还是从法律的角度,由人大代表来代表群众提出降价要求是最合适的。而一旦降价的听证会能够与涨价的听证会一样被广泛地接受,听证制度才能完全发挥其效用,成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金钥匙”,使价格的调整更趋合理,让“可承受”的价格变动真正成为“可接受”的价格变动。

综合评析:以上这篇文章的写法就是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法,考生可能会敏锐地发现戴老师所写的上面这篇范文,其文章部分并没有专门的“策论部分”,因为“说开去”,并没有限定必须要“说到对策上”去,而且题目要求也没有限定必须写对策。因此,“议论文”并不等同于“策论文”。戴斌老师认为,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写相关的对策,实际上,“文章本天成”,写文章如果过于拘泥于形式,就会带有“八股文”的味道,这是与国家设立公务员考试的初衷是违背的,同时我们要明确“议论文”不是“策论文”,这一点戴斌老师希望广大考生能够有所区别地看待。其实申论文章的核心关键在于“言之有理”。因为原因也罢,对策也罢,都需要“言之有理”才可得分,而“言之无理”或“言之无物”的空洞性文章往往得分不高。对此,希望广大考生在备考中注意对文章“说理性”的练习。最后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戴斌老师祝广大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

五、(综合管理类)

给定资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

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分析:解答这道题目时,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请考生一定要留意“答复”的含义所在,虽然题目要求取消了对公文格式和语言的限制。但是就答复而言,其内容也是有“限制”的,通俗地说,就是要回答行政相对人的问题,而且是要针对行政相对人的问题逐条地回答,答复必须要明确,简洁,有针对性。但从材料11的内容来看,宏观来说,是一个“笼统式”的答复,行政相对人的问题都没有针对性地提到和解答,即在实际行政工作中,这种答复是不合格。因为行政机关“答复”行政相对人,目的是要“消除”其疑问,而不是继续“保持”其疑问。

考场上,考生的具体的修改方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里戴斌老师总结一下,大致可以有以下答题思路,考生从可以选取部分思路进行作答:

(一)关于材料6原文中政协委员A先生所说的“有什么根据认为建水坝就可以提高怒江老百姓的生活?这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怒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衡量是多方面的,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证明建水坝是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兼顾环境保护、移民就业等问题,方能得到全面解决。

(二)关于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B女士所说的“全国1600万水库移民现在仍有1000万人生活在贫困当中。这1000万贫困移民都没有解决,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怒江建坝就能改变怒江老百姓的贫困?”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水库移民的脱贫问题实际上一个长期的过程,怒江建坝只是帮助库区人民脱贫的其中一项对策,而不是全部。

(三)关于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B女士所说的“如果只看到了一个季节的怒江,而且根据几天的考察就认为老百姓不能在那里生活是欠缺考虑。”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在怒江建坝和水库移民的问题,我们将加大调研力度,在做行政决策前将派专家小组对怒江流域进行长期的深入调研后,论证工程的可实施性和必要性后再做初步的审批方案,同时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将审批方案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针对材料6原文中著名环保人士C主编谈到的怒江作为一条“原生态江河”问题的保护方案和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的案例。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关于“原生态江河”目前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也没有公认的定义和官方说法。暂时也无法怒江是不是一条“原生态江河”。C主编认为的对怒江“不予开发”就可以达到“永久保护”的目标,这个观点其实有失偏颇。因为合理的开发其实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至于西方发达国家停止了水电开发的案例,与我国是否停止水电开发,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是不一样的。我部门将按照怒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和保护方案。

(这里我们引入一些背景材料:在怒江的支流实际上已经建了许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在怒江的干流的上游,西藏境内的比如县,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建了一个水电站。在怒江的下游,进入了缅甸境内,叫萨尔温江,现在已经开工在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

(五)针对环保专家D教授认为,不反复论证地质情况的可行性就贸然施工带来重大损失的现象。

可以补充答复如下:在实际的保护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在履行行政审批职能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深入调研论证,我部门将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严格审批。

六、(综合管理类)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