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法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6 17:07:42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国际商法教学应用

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深受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实践中,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知识。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为了进一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职院校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法加以完善,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使得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知识。总之,案例教学法作为比较健全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高职院校国际商法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探讨,并按照相应的措施去开展,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教学并撰写案例总结报告,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作为载体,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强调与师生共同针对案例进行探讨,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所学习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然后对案例的情节和处理方法等予以描述,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因此,案例教学法更加侧重于教学方式,将案例作为主要的教学材料,然后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在教学期间实现师生互动,所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应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1.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而且学生也要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案例展开讨论,小组间通过讨论和发言,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知识的积极性。

2.合理选择案例。

高职院校在国际商法教学期间,为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应当合理选择案例,进而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满足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层次等方面的需求,所选择的案例难度适当,具有实用性,不管是何种案例都能脱离实际,这些是高职教师在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的应用

1.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的情况下,某高职院校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了案例教学在国际商法中的应用,并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国际商法教学时,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予以指导。教师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真实的典型案例,教师并不是一味对案例进行分析,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结合案例内容展开深入思考,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期间,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的兴趣。

2.选编典型的案例。

在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期间,为了突出案例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选编典型的案例,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针对国际商法教学的核心理论和内容,通过选编典型的案例,然后实现师生共同针对案例讨论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期间,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地理解,掌握重要的原则,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例如,在国际商法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卖方违约则买方在什么情况下可宣布撤销合同的理解,教师可以选取如下案例展开教学活动。美国A公司从中国B公司进口一批产品,合同规定卖方应当在8月底前装船,然而卖方违反合同,推迟到9月6日才装船,所以A公司拒绝收此货物,并撤销了合同,那么,A公司是否对B公司享有解约权,而且B公司是否有违约情况。由于该案例适合于中国法律,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师生间的讨论,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对在国际商法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有深刻认知[5]。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当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针对案例展开深入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的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值得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古晓燕,王梦鹿.浅谈案例教学在高职高专经贸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8):231.

[2]唐筱芳.高职高专经贸类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75-76.

[3]胡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教学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90-92.

[4]武奎.影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课程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应对——以国际商法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4):72-75,79.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MIB;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2-02

为适应社会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我国在参考和导入发达国家模式的基础上,设置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MIB,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是我国唯一直接面向国际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是针对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是指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能够迅速进入实践岗位的国际商务人才是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之一。

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决策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一、MIB的学科属性与定位

国际商务并非简单地将企业的商务活动扩展到国际空间,而是在全球性、区域性、国家、地区、产业与企业多个层面上开展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国际生产制造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活动。因此,国际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它涉及面很广,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有很多交叉,其学科属性可定义为商学学科。

邓宁曾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学科的知识体。确实,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实际上,虽然大部分的国际商务研究都要使用到各门学科的方法论,但商务学者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他们意识到了单一方法论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尝试将自己的学术训练、倾向和学习经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结合。所以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学科范围都开始出现明显的相互交叠,例如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地理和企业国际战略、商业历史和跨境企业的进入模式、公司治理及伦理和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国际关系、营销技巧和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人类学、外商直接投资及腐败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些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知识的宽广性和整合性是国际商务的学科特点,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才能学好国际商务。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并非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因对其认识的不同,其开展的效果也大有不同。从“教”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本质特点是“问题导向”和“集成性”。“问题导向”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将所要传达的重要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的过程。“集成性”体现在一个案例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很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从“学”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根本特点是“情境化学习”(contextualized learning)和“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情境化学习”是学生通过完整的案例故事,了解决策情境,结合所学理论和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将自身置于情境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决策过程。“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为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决策问题,不断碰到新知识,需要带着问题学习,边用边学,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MIB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的传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讲解为重点,考核也主要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快速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最新的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找到,传统教室里的教学也受到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MOOCs)的冲击与挑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甚至越学越僵化,缺乏创造力。

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心,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尝试各种方法,例如通过案例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演讲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在一般本科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仍是主要方面,软能力的培养作为补充。

作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来说,能力培养是核心。除了具备相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国际商务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考核方面,测评重点在于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技巧等等,而不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从而提升其领导力和决策力,这是学生日后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需具备的根本素质。因此,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分析、缜密决策的能力,以使其能够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

四、MIB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无需赘述,而前述分析也说明,国际商务需要整合多学科方法,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来学习,因此,案例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以领导力和决策力为最终目标的培养要求下,案例教学是最适合MIB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和“情景化学习”的特点通过将学生置身于企业决策过程的真实场景中,通过模拟的管理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贴近现实的、复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碰到知识链断裂、沟通不畅、观点冲突等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修复自身知识链;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的沟通力和说服力也得以提升。总之,案例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锻炼和塑造。

其次,由于MIB学生已完成了本科学业,有些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更适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MIB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MIB学生往往对自身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其进一步学习的目的就是提升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因此更乐于表现自我,也具备更强的表达能力,愿意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同学间的互动思辨展现自己,这也更好地保障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MIB人才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的难点

案例教学的成功受制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是否拥有优秀的案例,以及教师是否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由于我国于2010年刚刚开始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相比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MIB课程建设还在逐步完善中,MIB课程案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适应教学内容需要的优秀案例,尤其是国内企业的优秀案例还非常稀少,而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MIB授课教师也十分稀缺。这都制约了MIB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的开展。为克服这些困难,MIB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积极开发案例,编写案例,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案例开发方面,案例故事是关键。找到能够适应课程所需的案例线索及选择合适的议题,是案例开发的首要步骤。在选用国外企业的经典案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和选用我国企业的案例。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贸易与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各个市场,涉及各个产业领域,企业的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和自身的国际化程度都逐步提高,因此可以开展相应的研究与跟踪,为课程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案例。一个优秀案例的开发很难由一人完成,如果能够组建案例开发的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优势,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个案例开发的持续机制,就可以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准备方面,教学设计是关键。案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借由案例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是案例教学的主角,但教师却承担引导与掌控的任务。为此,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需明确知识点、确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最好能够提前向学生发放教学案例,并布置阅读题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问问题,以及问问题的顺序,以便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间的互动与争论,使案例教学课堂产生热烈的氛围。在问题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一方面根据案例补充相关理论知识,一方面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总之,案例教学过程的课堂环节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案例教学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炜瀚,王健,梁蓓.国际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1-38.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案例 视频教学 商务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88-01

1.引言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数英语教师都尝试运用视、听、说为一体的视频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案例视频教学和一般视频教学的不同在于,它能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分析并讨论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即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为了使学生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顺利交流,我们有必要把案例视频教学引入商务英语教学。

2.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商务英语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英语语言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商务专业技能(王立非,2009)。因此,在教学中应突破传统语言教学法,减少语言知识传授的的数量和权重,强化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李观仪,1995)。目前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差异大,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我国多数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为教材说教式,即读单词与翻译句子,不注重听说训练。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讲解课文及文化背景知识,写作技巧及相关词汇和语言点。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形式单一,教学重视语法,忽视商务英语视、听、说的综合能力培养,缺少真正的商务英语模拟实训,课堂气氛死板,缺乏师生互动,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真实性不高。因为,学生仍然注重对课文中语言点如字、词、句及修辞手法的学习,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中商务英语教学培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更不能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认为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商务英语实用人才,需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视频,使得学生有机会接粗到真实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情景,在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语言视、听、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视频教学的优势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侯松,2007)。与传统的讲授法不同,案例教学法要求(侯松,2007):1)教学材料不同;2)教学过程不同;3)教学目的不同。综上,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允许案例答案的多元化。

4.具体措施

案例教学包括案例准备、分析与辩论、案例总结和撰写案例报告四个基本环节(毛锋,2006)。结合教学实际我们把案例视频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案例视频播放准备、案例视频播放、分析与辩论与案例视频总结。

(1)案例视频播放准备。在准备案例视频材料时,为了满足学生的水平和需求,我们可以对案例视频进行改编,比如添加或删除字幕,补充、重组或剪短内容。案例视频的选择可以根据该单元的商务主题来选择,比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等。但是需要注重案例视频的时效性、针对性与生动性,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需要。这些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供。因为随着校园网络条件的完善,学生获取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主动学习。播放案例视频之前,教师需要对相关商务主题进行必要的知识输入,如背景知识、语言特点、解决问题的建议、生词,惯用语等,在帮助学生了解案例的内涵和目的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相关词汇和文化背景,降低观看时的焦虑,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视频播放、分析与辩论。播放案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下与案例相关的关键词或大意。第一遍可以播放配有英文字幕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视频首次理解。第二遍带中文字幕,核实学生的首次理解。第三遍不带字幕播放,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模仿和改编表演。观看案例后,教师可以开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安排学生分组活动,并以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知识输出。报告的准备过程即为学生的知识输入过程。这个过程能锻炼了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案例视频总结教师应及时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讨论不足与成功之处等。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小组活动表现评估,包括评估案例中与小组活动中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5.结语

综上,案例视频教学是培养学生商务英语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案例视频教学的课堂气氛更活跃一些,学生更能参与到教学中,较主动地进行知识输入,并通过各种方式输出知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案例教学并不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全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使它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毛锋.谈案例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3]王立非.创新高等英语教育与人才培养:大立推进商务英语专业发展[OL].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站,2009.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4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图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四、总结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国际商法;非法学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的国际性日渐深入,对外贸易频繁,贸易纠纷日趋增多,这就需要更多的国际商事法律来调整贸易关系,许多新的国际商事条约、国际商事惯例和规则也就应运而生,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商法的发展,使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涉外经贸活动越来越活跃,对既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又知晓国际商法条约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这从客观上要求各校要培养既懂经济又懂国际商法规则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掌握一定的商法知识,学生才能够在今后的商事活动中,明辨是非,维护合法权益,避免交易陷阱。这是在非法学专业学生中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主要目的。因此,很多的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在相关专业开设了该课程,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国际商事活动中的各项制度,运用各种有利条件,保障自身的合理利益。但是在现实中,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国际商法课程,面临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课时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本文将从非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进行浅显的探索与思考。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国际商法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的法律知识,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本上没开设过其他法律课程,学生对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学原理及国内民商法的理论都知之甚少,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困难。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也仅仅在国际商法课开设前,在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中接触过零星的国际货物买卖公约术语,学生还是缺乏系统、全面的国际商法知识。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庞大,课时不足

国际商法内容繁琐,体系庞大,主要包括国际商法概论、商事组织法、商事交易法、国际商事仲裁四大模块,十大类别的法律。如何在有限的30左右课时内,完成对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知识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是教授这门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

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商法课来看,基本都采用理论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演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很多教师引入案例辅佐理论教学,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仍是教师占主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而欠缺,自己思考的内容不多,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能被积极调动起来。此外,国际商法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理论性、技术性较强,相当一部分的法律法规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属学科专业。目前来看,由于学生还未涉足商务职场,鲜有非法学专业学生意识到额外学习法律尤其是国际商法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也难有直接强烈的学习动机。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国际商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用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学生对于考核的内容多使用识记的复习方法,用来考核的案例多是课堂讲过的,一旦出现课堂没有接触的案例,学生将无从下手,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实际意义不大。

二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完善的建议

(一)明确课程定位,培养学生基础的法律思维意识

非法学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开设是要为社会培养既具有一定法学理论素养又能运用所学去解决实践问题、掌握一定法律职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从目前高职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来看,绝大部分还是面向企业,从事诸如文员、助理、外贸业务员等工作。因此,该课程应选用法学理论深入浅出,配有大量案例和实践训练的应用型教材,着重让学生了解并会运用基本法律。此外,学校可为学生开设民商法、国际法等先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意识,奠定一定的法律基础,培养学生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优化课程内容,调整国际商法授课课时

目前,国际商法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商事组织法”、“商事行为法”和商事争议解决规则三部分展开,在讲授该课程时,应适当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凸显实用性,重点掌握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法、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三大核心即可。而法、票据法等对如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在国贸实务课程中已有所涉及,且对平时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宜作为辅助教学内容选择讲授,而对非国贸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则可适当放弃此部分内容。同时,要及时补充新规则、前沿内容,随时更新学生的知识,紧跟时代与贸易的需要,既丰富课堂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国际商法课程在培养应用型经贸人才的法律应用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不需要对每项内容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因为课时的局限而浅尝辄止。各院校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尽量增加国际商法课程的课时量。

(三)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课时有限,教学体系庞杂,传统的讲授法难以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去尝试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变单向的灌输授课为双向的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探讨实际案例,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展开课堂教学并撰写报告,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师生共同探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国际商法课程应选取典型案例,侧重国际贸易纠纷,在分析案例时,教师可将具体案例和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情况结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例如,在讲授《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时,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分批次买卖合同在什么情况下可撤销,教师可以选取下列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有一份合同,出售中国大米10000吨。合同规定:“自2月份开始,每月装船1000吨,分10批次交货。”卖方从2月份开始交货,但至第六批大米时,大米品质霉变,不适合食用。买方以此为理由,主张以后各批次交货均撤销。那么,买方有无权利主张撤销未履行部分合同?由于该案例适用于中国法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认知。(2)情景教学法的适用。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各种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商事组织法时,教师可让学生假设自主创业,自由选取商事组织形式,分别给学生讲解各类组织的设立条件、程序、运行管理模式、解散与清算问题等。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各类组织形式的优劣点和特点。(3)双语教学的适当引用。国际商法涉及大量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之类的英文原版材料,材料选取不宜过长,同时结合中文译本,深入浅出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法律意义,辅助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意识。

(四)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国际商法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实训和理论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通常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后作业的完成;实训成绩则体现在案例分析、合同撰写等;而理论考试则多表现在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地体现了学生掌握了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所以,对于国际商法课程的考核,可以在保留理论考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情境模拟,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教师可以限定发言时间引导学生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教师可对各组讨论的结果逐一点评、讲解,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由学生集体选取最好的讨论结果,计入期末的考评成绩中。这种教学思路就是:由学生自己表达出教师在课堂上想要说的话,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样,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这种因势利导的教学效果,远远好于教师满堂灌。而学生也因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也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及业务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是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要求,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惯例和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吸收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做法,以便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生意经”,学会在进出口业务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贸易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做到同国际接轨。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局势,各高校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不仅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这门课程,而且在其它的一些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从事多年该课程教学以来,案例教学法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一、概述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含义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随后应用于管理学界。它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要追溯到20世纪初,哈佛大学商学院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第一次使用了案例讨论法,之后它作为一个教学模式首次被哈佛大学的一个硕士课程所采用。不久,科波兰德教授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并得到大力推广,由此奠定它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基础。

起先,案例教学法被哈佛学院界定为师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肯尼思·伯恩哈德教授将它定义为:“典型的案例是某个商业问题的记录。这一商业问题实际上是业务经理们曾经面临的,连同他们所必须依仗的周围的各种情况、观点以及各种见解。这些真实的也是特定的案例要求学生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进行公开的辩论,并且最后做出有关应当采取的行动的决策。”案例教学法没有统一的定义,为此,我们认为它是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专业领域内比较典型的商业例子,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在学生中展开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高效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中的专业知识具体而实际,易于理解和掌握,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社会能力。

2.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程氛围。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该教学法中的案例不仅真实,而且生动、引人入胜,鲜活的故事情节让原本抽象、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顿时有了生命和价值,这使原本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有了活力和生气。

3.案例教学法增强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案例教学一般会在案例呈现之后,提出若干问题,学生或分组、或整体、或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各种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步调一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师弥补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创造了机会,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对案例的多视角分析、不同意见的争辩中发现新的见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基本框架

虽然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中外学者根据一定的分析程序,基本上有了这么一套效果较好的框架。即案例分析的步骤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即案例背景及案例介绍问题的提出或发现组织备选方案评价和总结。每一个环节又有其诸多内容和执行方法,如案例背景及案例介绍就包括对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企业文化和产品特色等要素的分析。另外,环节与环节之间也会随课堂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过渡方式,如“案例介绍”与“问题的提出”之间可以是某个学生的疑惑、周围环境的一个细节等进行自然过渡。

从学生角度来说,案例教学法在进行设计时一般经历的这样的框架:即第一、学生知识储备,即学生储备了与案例及其分析有关的信息;第二、分组与分工,即根据案例要求或个人情况,学生分成若干组并且进行具体分工;第三、开展讨论和分析,即根据分工情况进行详细地讨论和分析;第四、小结和反思,即学生个人或小组通过教师的评述进行总结。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实施和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国际贸易实务》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只能为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但学生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或基本专业素养很难得到保证和体现。通过经典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将国际贸易领域内丰富的经验得到传播,丰富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地运用,从而深化专业基础。

2.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领域内问题的分析能力。国际贸易问题所涉及领域一般比较复杂,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因此培养学生宽泛、缜密的思路和综合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另外,每次案例分析都是一次完整的检验专业学习和自我剖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得到拓展。

3.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专业领域,熟悉内部环境。案例教学如同橡皮擦,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实践、决策的机会,没有任何风险。学生在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中的企业案例中模拟经营,有助于熟悉不同的经营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和分析能力。国际贸易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竞争环境激烈,案例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没有风险的决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和不断纠正错误中得到历练,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专业环境。

4.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教学相长,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授课教师也是如此。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施中,通常有比较复杂的背景资料,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丰富其专业理论知识,师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互动也可以点击教师个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思考,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更可以深化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专业知识面。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需要精选;

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首先要精选案例。倘若将所有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事情都作为案例,那么这种宽泛的选择会限定案例在教学中的意义;倘若将国际贸易方面的偶发事件作为案例来分析,那么案例就缺少了普遍性。

(1)案例的问题性;案例首先是一件或多件事件,但在事件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不论这些问题有没有被解决,但是所探讨的解决途径与学生已掌握的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关。

(2)案例的典型性;在案例呈现、分析过程中,除了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外,还能提供学生解决类似事件的启发或借鉴,并且这些启发或借鉴能在学生知识库里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3)案例的真实性;发生在过去的事件被称作故事,因此案例一般都是故事,所不同的是故事可以虚构,从而突显其生动性和新颖性,而作为案例分析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事例,不能是被凭空捏造的。

(4)案例的完整性;案例中的事件发生要有一定的背景介绍,包括真实人物的介绍、关于贸易类最新政治方向的介绍等,其次是事件的处理过程,然后介绍事件的处理情况及其影响等。例如,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商品运输”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呈现这样的案例“我某外贸公司以FOB中国口岸与日本M公司成交矿砂一批,日商即转手以CFR悉尼价售给澳大利亚的G公司,日商来证价格为FOB中国口岸,目的港为悉尼,并提出在提单上表明‘运费已付’。问:日商为何这样做?我们应如何处理才使我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2.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要灵活;

在精选案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灵活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首先是案例呈现方式要灵活;案例呈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新闻短片式报道、动漫式幻灯片播放、由学生介绍、教师介绍、师生共同阅读式等。这些呈现方式需要配合案例的来源、师生具体的习惯、理论知识的要求度等,体现便捷性和学生主动性。如《国际贸易实务》中“商品的包装”,其案例呈现就可以通过短片介绍,以体现真实性和便捷性。其次是学生讨论过程的控制;讨论过程的控制主要关注时间、学生的参与性和讨论进程。为了控制好讨论进程,通常需要为每个讨论小组配置一位组长,并要求分工合作。但是有的案例讨论是需要学生独立或被协助完成的,如《国际贸易实务》中计算题,如果是以小组形式开展,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经历一次,那么这种专业基础知识就能很好被掌握。

3.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般师生都习惯于在讨论之后得出唯一的答案或解决途径,认为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只有无标准答案的案例才有诸多矛盾,才有讨论和分析的空间。

例如,某出口公司甲向新加坡公司乙以CIF新加坡条件出口一批土特产品,乙公司又将该批货物转卖给马来西亚公司丙。货到新加坡后,乙公司发现货物的质量有问题,但乙公司仍将原货转销至马来西亚。其后,乙公司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限内凭马来西亚商检机构签发的检验证书,向甲公司提出退货要求。请问:甲公司应如何处理?为什么?因为“货物质量问题”有很多种情况,每种情况下所应采取的措施也会不同。另外,甲乙公司之间的具体合作关系如何也会影响到问题的处理。

根据传统的教学,类似问题的答案是要有唯一性的,而这里我们要求答案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这些可行性、合理性答案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案例中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与矛盾,就是已经达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因此,这种开放性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思考。这种“调动”和“启发”过程便是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4.重视案例教学的评价工作;

当案例分析和讨论结束时,教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评价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即在小组活动表现基础上,评价每个组员。二是评价主体由教师、其他组员和本组组员构成,由此可以全方位观察到每个人的表现。三是评价每组问题回答情况时,注意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小组合作情况。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较强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其中比较自由,可以被表扬的方面可圈可点,所以评价工作坚持只表扬,不批评。这种帮助学生树立对专业学习信心的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职业素养。可见,评价工作在这种综合性课程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三、启示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的优势,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多年的运用,除了上述几点微观看法外,这里还有几点宏观启示。第一、案例教学法除了配合课程章节讲解需求外,教师要有关心时事、驾驭时事和评价时事的素养。如今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除了能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故而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不仅要搭建这样学习和锻炼的平台,而且还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保障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充分实施。第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法一般都是在专业领域内实际发生的真实事件,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方面的经验或经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外贸公司的工作经历可以熟悉常见业务知识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这对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教师丰富的实践经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增强教师授课的自信心。(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芳.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之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9.2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

目前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中普遍将国际商法列为基础课程之一。国际商法课程主要以国际商事交易相关活动所遵守的各类法律规则与惯例为学习内容,涵盖商事组织、合同、、争议解决等方面,所涉及的法律规则包括国际经济贸易公约与贸易惯例,西方的两个法律体系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中有关商事法律制度。国际商法课程自身内容的涉外性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比单一中文教学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国际商法理论基础与专业英语技能,对今后从事各种涉外经贸活动,解决实务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多年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事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工作,经历了从传统的中文教学到双语教学的改革实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认识到国际商法课程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做出了若干尝试。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优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为目标,需要学生能够学习与掌握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并具备较高的专业外语技能。当前国际经贸活动广泛建立在各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与惯例基础之上。因此,掌握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惯例以及熟悉解决争议法律途径,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维护正当合法权益都十分必要。国际商法所涉及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很多都来源于s美欧等国的法律制度与司法经验,引入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国际商事规则的本源,也有利于将其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直接运用到未来的涉外经贸活动中。对于从事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学习的学生而言,国际商法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于法学等专业学生,国贸专业学生以双语方式学习国际商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国贸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招生的条件要求,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对专业英语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与潜力,能够比较顺利地接受双语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国贸专业本科学生所修的专业课程,无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还是外贸实务课程,与国际商法的学习内容存在许多衔接与交叉,因此,国贸专业学生更容易从国际经贸活动背景中理解所适用的相关的法律规则,有助于更为深刻与全面地把握国际商法教学内容。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贸专业学生法学知识基础薄弱。国际商法学科划分上属于法学学科,同国贸专业本身存在着法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之间的差异。国际商法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法学基础,至少需要了解法理学、民法学、商法学、国际法学等课程的必要知识。国贸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法学基础知识,在国际商法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专业法律知识掌握速度较慢的问题,学生理解一些专业法律问题尚存在困难,再接受双语授课教学往往会对知识难以准确吸收消化。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开始学习阶段容易陷入困境,无论教学过程还是学习效果都不尽人意,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这种情况显然是与国际商法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二是法律英语高度专业性的问题。法律英语由于具有自身的用词特点,对学习者的英文水平要求很高。法律英语所使用的语言包含了其他语种词汇,如法语、拉丁语等,学生从未接触过。同时,国际商法中还包含了特殊含义的英语词汇,学生往往根据已有的词汇基础而错误理解。如“consideration”(对价和约因),“principal”,(关系中的笔者)。由于国贸专业学生缺乏法律英语基础,在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面对艰深的专业英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对这些专业术语认知与理解记忆上的困难,必然影响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三是缺乏适合的双语课程教材。根据笔者几年不断试用目前国内选用的教材体会,现行国际商法教材版本较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作者出版的针对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另一类是直接选用美国大学所使用的国际商法教材。前一类教材符合中国人的视角与教材编写习惯,内容不仅介绍西方法律制度,还能注重与中国法律制度规则对比,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但是由于编者并非英语母语,因在内容表述上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式的思维习惯与表述方式,难以让学生学到最为地道的专业英语。因为此类教材内容比较容易把握,比较适合教师最初开设国际商法双语选用教材。后一类教材作为美国专业人士编写的大学教材,由于法律英语纯正,体例安排生动,案例编选丰富,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师生的青睐。但是这一类教材本身针对的对象是美国学生,确少对中国涉外法律规则的介绍,因此教材中许多内容与中国学生学习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规则的要求相差较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一类教材内容的熟悉与把握都需要较多的时间。总之,目前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各有利弊,无法做到两全齐美。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1.转变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观念

国际商法作为法学课程,有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对象,它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够从法律视角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对完善国贸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不能将其做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复习课,一定要重视该课程的专业性,着力培养授课对象的法律思维。在教学中应当适时地为学生补充必要的各种法学知识,例如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行为等,让学生努力学会理解与使用法言法语,并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英语。通过使用大量案例,从技术上淡化法学知识的神秘感和枯燥感,使国际商法中的法学问题自然融入国际贸易实务中去。

2.教材与配套资料的结合使用

现行国际商法教材本身难以符合中国学生既学习涉外法律知识又学习地道专业英语的需要。此种情况下,笔者建议可以优先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基础教程,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涵盖中国涉外法律制度的配套资料。包括中英文版本的合同法、公司法等,还可以为学生额外提供原版国际商事案例。笔者还教给学生使用如westlaw等国外法律电子资源库的使用方法,方便学生拓展学习。

3.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双语学习能力

目前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实践往往局限于选用原版教材以及课堂的双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全面吸收掌握教学要求的知识内容。笔者认为达到比较有效的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应当要求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认真学习专业法律知识与专业英语。学习方式上,笔者一直要求学生能够从国际商法英文判例库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英文案例进行英译汉,通过翻译促进学生较为深刻地了解英美法司法制度、法律逻辑特点、专业术语以及相关规则具体适用等知识,并要求学生将所做的案例做成双语PPT进行案例交流,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讨论。实践证明,这能够让学生同步学习专业法律知识与专业英文,取得了良好效果。

4.双语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系法学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有显著区别。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非扮演着传授知识角色。鉴于双语教学的语言实践性,这种教学法与双语教学是绝佳的组合。目前,英文原版的国际商法教材一般都包含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些案例课前预习,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思维方法。另外,还可以在课后为学生提供较为复杂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并设立模拟法庭展开英文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

四、结语

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广泛认同,这契合了国贸专业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但是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一开始往往会陷入困境,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困境既是专业学科差别,也是由双语教学模式自身缺陷所导致的。面对存在的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找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从而逐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晶莹.论不同受众下的国际商法教学――以法学和非法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J].美中法律评论,2007,(2).

[2] 鲍禄.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对外贸易大学学报,2003,(4).

[3] 沈木珠.国际贸易法双语教学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4] 杨伏英.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4).

[5] 史学赢,乔达.国际商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 教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以某企业单位或部门的实际项目为案例,并根据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讲解,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丰富了学生获取概念本身信息的渠道,更好的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建设时间较短,还存在诸多问题以待解决,因此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就必须建立一个数量众多、质量优秀、案例新颖、符合我国企业现状的工商管理案例库。

一、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立符合我国大中专院校教学实际的工商管理案例库意义重大。首先,它是工商管理教学的基本保证,没有好的案例支撑,教师们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其次,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深刻变化是西方国家没有经历过的,因此国外的案例很难让学生进入情境,难以诠释其理论概念;再次,案例库还具有对知识进行储备和管理的功能;此外,通过案例库的建设,还可以加强大中专院校之间,大中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功能。

二、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数量不足。在目前的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数量严重不足,原创性案例更加有限,使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好用举例教学来代替案例教学,但是很难达到案例教学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案例质量不精。案例库不仅数量不足,案例的质量也不精,很多案例直接从互联网和报刊中转载而来,其内容大多停留于对企业的片面宣传报道,没有探及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因此质量大多不高,难以完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3.案例陈旧,时效性差。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大多比较陈旧,很多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因此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提不起学生讨论研读的兴趣,更无法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的前沿理论成果。

4.案例的本土性较弱。教学中采用的大多都是欧美国家的企业案例,或是直接改编于外国企业,很少能够真正反映我国企业在转型期所暴露出的问题,更无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意见,这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5.案例库素材来源渠道有限,企业案例难以采集。目前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来自于对经典案例的改编,更主要的是对企业案例的采编,但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工商管理案例库采编认识不到位,不愿将企业信息及数据公之于众,因此使采编工作难以获取真实有效信息,企业案例采编工作难度较大。

6.案例采编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案例采编工作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较大,目前对于案例库采编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大中专院校教师对案例的开发与采编完全出于个人兴趣,积极性不高。

三、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库建设的发展对策

1.提高大中专院校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案例反馈机制。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大中专院校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提高大中专院校领导及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明确案例教学法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提高案例的使用率,才能够做好工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同时案例库的建设还需要一批热衷于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的教师,在大中专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评估教师案例教学的效果,建立案例教学的反馈机制,并对在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以提高其积极性。

2.大中专院校要成立专门的案例中心组织,完善制度标准。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由专职人员组成的稳定组织。各大中专院校应设立案例中心,各课程授课教师参与其中。组织成员不仅进行案例采写、编辑、整理,还需要与其他大中专院校、企业进行日常联络和交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并注意完善相关的规范制度和入库标准,推动案例库的持续发展。

3.多渠道搜集案例库素材资源,加强素材库网站建设。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兴衰给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资源。因此大中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在素材库建设中注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帮助企业分清形势,梳理思路,获得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实现大中专院校教学与企业发展的共赢。并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案例库、大中专院校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多渠道搜集案例库素材资源。

4.加大案例库建设的资金投入,落实资金保障。案例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依靠国家或学校的支持外,还需要广泛挖掘一切可能的资金来源,如获得基金组织资助、依靠个人优势进行咨询、培训,都是可能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

5.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案例库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大中专院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工商管理案例库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加强大中专院校、教师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同提高,实现大中专院校与企业的更好发展。

四、结束语

中国工商管理教学中的素材库建设对工商管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提高大中专院校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专门的案例中心、多渠道搜集案例库素材资源、加大案例库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案例库市场化运作,这样才能建设成一个门类齐全、数量众多、质量优秀又符合我国企业客观实际的工商管理素材库,从而推动我国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洲.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建设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学科融合;高职商务英语

1学科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多个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单一学科研究复杂问题的需要,学科开始向多样融合的趋势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独立学科的边界也随之被重新划分。学科融合,即在认同各学科间差异的基础之上允许存在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影响的活动。由此而来,学科融合不仅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演变趋势,也成为学术研究能够产生系列创新性成果的重要存在方式。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探究,多学科合作近年来都备受瞩目,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而言,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无疑也是开展有效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之一,并且也为当今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寻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契机。加强国际交流是当今我国发展的大趋势,而商务英语因与国内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而愈加受到重视。英语作为通用型语言,保证了国际社会的有效沟通交流,但需要强调的是商务英语与一般性生活交际英语是有所不同,其具有技术性、专业性等特点,属于一种专门用语,在国际商务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所以,商业英语在教学上并不同于普通大学英语教学。在近年来的教育教学中,将商务知识技巧与语言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合理整合,将课堂转化为培养和提升商务英语人才学习效果和就业率的主阵地等,这些问题已显然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学术热点。基于学科融合的大背景,通过课程的设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理念和方法革新,逐步探索语言学科与经贸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对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2.1案例教学法的时代背景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之前的举例教学或案例教学,其被引入的初衷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在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案例教学法表现出来的显著功能使其被广泛运用在全球各高校的教学中。原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所遵循的传统,较少采用案例教学法,更多采用的是讲授法、实验法,而在实操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能力显然是比较差的。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在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整个社会重新认可并重视高职教育。借助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担负起与传统高等教育不同的使命,旨在向各行各业输送具备操作本领、精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为完成这一使命,采用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高职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

2.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商务英语教学,是围绕某个特定商务场景,针对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和商务实务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强化训练其完成任务时必备的职业英语和商务技能,形成以商务流程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创新型授课模式。那么,如何应用案例开展有效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被经常使用到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1)讨论研究(Discussion)。即在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后,老师根据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抛出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并存,例如通过多媒体反馈和课下作业方式上交。重点应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就已学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借助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力进行考查,从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2)观摩思考(Observation)。即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中的相关商务场景片段案例进行观摩。优点在于基于真实场景的语料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反复性,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商务英语课上,学生可通过观看英语国家商务谈判片段案例,细致了解谈判双方在特定场合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学习、模仿英语国家商务人士的行为规范、标准语言、思维模式等。3)角色扮演(Role-play)。每当学生完成主题模块的学习后,教师都可以围绕所学相关的主题情景,要求学生通过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完成特定的商务角色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使用的语言及技能进行重点把握,可以基于案例中的语料,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实现课堂中有效的分层教学。角色扮演的优点在于通过实际表达,学生把语言知识与商务技能整合后,应用于模拟场景的实践,从而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4)对比提升(ComparisonContrast)。在学生活动中引入多个案例,进行特定商务场合中的英汉专门用语的比较、中外商务礼仪比较、中外文化差异比较、中外思维方式的比较等。在二次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案例对比,在巩固所学的同时有效进行提升,不仅发掘语言层面的异同,还能通过不同文化的视角完成交际活动,逐步锻炼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意识与能力技巧。

2.3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学科融合特点在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素养现状说明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受到学科融合理念的启发,基于商务英语具备的基础学科性,加以渗透商科专业学科教学内容,并结合其他学科教学形式于商务教学过程,作为学科融合的切入点,为高职学生提高语言基本素质、创新合作能力、思辨共情素养提供了新的途径。结合高职商科专业办学特点与经验,以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应用支持PC、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运行的《商务联系》(文华在线2012年引进)为教材作为讲授逻辑主线,其特色在于,以多元文化的跨国公司为背景,提供真实的视频、音频材料,展现商务联系场景案例,帮助学生培养实用商务英语能力,拓展商务沟通能力的同时,也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补充思路。基于大学英语与商务管理的学科理论概念,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有效实践案例教学法在构建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语言实践方面积极意义和推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的推动作用。

3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商务英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选取适应学生的能力的商务场景案例,控制难易程度,以期达到学习效果,所以,要用分析、解决、限定、评估等方式对所选取案例的难易情况进行考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即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适当降低初学者的难度,而选用有一定难度的案例面向预备一定基础的学生,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考量案例教学的效果的重点,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从高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多维度来选择恰当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因此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也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质量的必要条件。除了教材中所涉及的场景案例以外,还可以是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案例,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企业商务文案以及其他相关教材中选取。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环节与学生共同收集、分类和整理,课上进行集中分析和讲授。

3.1案例的引入

教师在商务英语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前,先要分析所选取的商务活动案例,然后再在课堂为学生布置活动。例如教师在教授《商务联系》Unit3TalkingaboutYourDepartment时,可准备一些国际上成功的商业人士或商业集团的案例,包括股神巴菲特、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金融巨鳄索罗斯等,安排学生就案例中涉及的重点商务环节使用语言进行辩论和讨论。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掌握了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接触到了相关行业或机构的一些专业词汇。值得一提的是,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来选取案例:1)关联性。各案例之间通常是相互关联的。利用此特点,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所学。引导学生联系比较课堂上引入的多个案例,深入进行探讨。例如:Unit2TalkingaboutYourJob和Unit3TalkingaboutYourDepartment这两个单元中的商务内容就具有很多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两个单元的差异和共同点。再联系相关案例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商务活动的开展,知晓公司主要架构和工作职责,使学习效果更好。2)典型性。举商务新闻的例子,教师可在中国商务网、中国商务合作网等媒体上选取原版商务新闻素材,学生通过分析学习每条商务新闻,掌握商务场合下的英语措辞和语法,进而能够学会准确认知并翻译商务新闻。借助典型的案例对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加以锻炼,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3)实用性。按照商务活动情境的不同,教师对各种商务案例做出选择,将不同的商务情景创设出来,学生方面也要准备好,互相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就是案例的实用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对商务礼仪和工作流程的必要环节。在观看场景案例时,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每一问题递进式的回答,在问题的设置中尤其应包括:商务礼仪、谈判语言技巧、商务管理知识、营销语言点、经济学主要信息点及英文语法句法要点等内容。

3.2组织案例的分析讨论

1)营造互动情景,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通过展示教学案例,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在这其中无论学生对案例中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都要最大化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某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要做到使每个人都要以点的信息携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以点的信息来带出面的知识框架体系。2)教师要将案例教学的实施进程及讨论方向控制好。教师在讨论案例时,要设立主题,掌握好节奏、方向、重点、深度等,防止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有理解偏差的情况出现。另外,在所划分的小组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对各小组的讨论都要仔细聆听,有见解和分歧出现时,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并将学生引导至正确的方向继续进行讨论。3)案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使用,是围绕商务场景产生一种积极的英语教学实践,其目的是形成生动的,富有生命张力的“真知灼见”。它的显著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创新多样的教学模式。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②有效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据研究,通过语言形式,人们从视觉、听觉中获得的知识的记忆量分别可以达到25%和15%,而如果综合起视觉、听觉和感觉,知识的记忆量则可以达到65%。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分析对比、讨论提升后能够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工作场景相结合,必然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对他们具有主人翁意识,能够进行主动思辨即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3.3案例模拟、再现

老师可以提供一个模拟框架给学生,其中包含方向明确的主题。学生组建成一个个的学习小组,课下广泛搜索文献、查找资料,为课上就该案例提出观点、进行深入讨论做准备。学生理解案例的主要观点后,对其中步骤性的内容重点进行分析,并将知识点线索之间联系理清。借助所掌握的知识,学生可以对所需的条件和原则做出判断,对形势的逻辑联系加以分析。反映关键性论点的内容包含在论点的相关陈述中,对论点进行精确简短的描述,出合理推论、谨慎做出推测。能够给出备选方案,并根据多方面利弊做出选择和找出资料中的隐含内容。模拟环节过后,教师可以由模拟案例中的现象,对包含在案例中的理论加以明确,结合案例学习的重点,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把握,从而打好基础,推动学生进一步设定自己的调研问题框架,并制定出相应的计划。

3.4案例总结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要点评本次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其中,课堂行为的点评内容涉及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语言表达、案例分析、创新思辨等多种能力;语言点评的内容涉及组织协调能力、口头和书面介绍能力、举例的实证性、观点是否鲜明、使用英文句法的质量水平等。结合英语语言知识,重点权衡商务理论技能,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多元化评价学生课堂的综合表现。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篇10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从本质上来看,MBA教育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对现代管理人才的需求,确定MBA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配备理论功底扎实、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的活动。

从1991年到2013年,中国自主举办的MBA教育经过了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MBA招生院校从9所扩大到230多所,招生人数从不足100人扩展到3.6万余人次。MBA教育已成为我国培养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企业界急需大量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熟谙企业管理之道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由此形成了对MBA教育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MBA教育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总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MBA教育要想赶上并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MBA教育,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以“本土化”取代“国际化”,应坚持博采众长、洋为中用,走国际化的道路,从“MBA教育大国”走向“MBA教育强国”。

在开放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能够适应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工作,国际化目前已成为MBA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明显趋势。MBA教育的国际化,具体包括生源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教学方法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等。清华经管学院教授赵纯钧认为,清华办MBA培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大力推进国际化,与国际上一流的商学院进行合作。

二、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路径

与清华大学等名校相比,国内众多一般高校的MBA教育在迈向国际化的征途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多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和突出,当然其中的缘由也不一而足。鉴于此,就很有必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结合对当下国内MBA教育的观察,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来推进MBA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一)生源结构:提高国际生源的比例和质量

生源质量令人担忧已成为目前我国MBA教育的突出问题。尽管少数几所国内知名商学院生源充足,但对于一些中西部院校的商学院,上线生源非常有限,在面试阶段基本没有选择余地,难以招到优质生源。如何丰富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中国MBA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随着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已成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新方式。国际留学生在充实生源和提高质量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美国的各大商学院里,国际留学生所占的比重通常是比较大的,据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美国MBA课程国际留学生的比率超过50%的商学院有31所,其中比率最高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国际留学生比率高达91.4%,哈佛商学院的国际留学生比率为32.9%。近几年来,美国商学院国际留学生的比率还在提高,生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不仅为美国的高校提供了充足的教育经费,增加了各商学院的创新活力,也为进一步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这样的一流商学院,每年都有大量海外学员提出申请,使得它们能够通过优胜劣汰从中选拔出最优秀的生源,保证了生源质量。

国内除了清华经管、北大光华等几所国内最好的商学院之外,多数商学院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据美国《彭博商业周刊》报道,“2010年,清华MBA有超过45%的外籍学生。这在中国MBA学院中,比例最高”。吸引国际生源,需要改变我国当前的MBA管理体制。与国际知名商学院相比,我们的管理体制存在致命的缺陷和差距,如计划调控和行政管制色彩浓厚,内部运作机制缺乏市场化,中介机构不足,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不力,使中国MBA教育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不仅难以吸引优秀的国际生源,还给国内的MBA招生带来很大冲击。完善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增加中国大学商学院的独立性和办学自,积极推动MBA教育的产业化,建立商业化运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培养MBA;另一方面商学院内部要增强营销意识,大力推进组织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通过积极有效的营销战略“争夺”优秀国际生源。

(二)优化师资:吸引国际一流师资

国外商学院之所以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毕业生,与他们具有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有着直接关系。能为 MBA授课的老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以外,大部分还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战经验。MBA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多元化,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也为提高 MBA 案例教学水平提供了基础。国际著名商学院的师资力量均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例如欧洲工商学院143名师资来自33个国家,均是企业界、管理界顶尖的学术研究人员。其中全职老师96人,来自20个国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57名教师来自19个国家。这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担任各行业中一些重要公司的顾问,这些都确保他们能牢固地掌握管理实践领域的最新发展。

在中国传统大学的商学院里,MBA教师中拥有海外背景和学历的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所占的比例也不高,聘请和直接招聘的海外教授更是少之又少。MBA的授课教师大多数从普通研究生师资队伍中抽调出来,他们采用普通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注重课堂理论讲授,缺乏实战经验分享,使MBA教育偏离实用型的专业学位教育轨道,更像一种纯粹的学术教育。其次,在中国的MBA教育体系中,存在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商学院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本校毕业后留校的老师,十分不利于学生多元化思想和开拓型视野的培养。而在国外,这种现象十分少见。再次,国内商学院即使有少部分国际师资,这些师资的来源也过于单一化,主要集中于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造成中国商学院师资国际化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发展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要把国际上的优秀MBA师资吸引到中国来,首先,要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并增强商学院引进国际师资的自主性,减少行政审批,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聘任机制;其次,实行特殊的MBA教师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增加对MBA教育的经费支持,用优厚的待遇来吸引国际上一流的师资到国内商学院任教;再次,还必须加强国内本土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整个MBA师资队伍是一个团队,任何人都愿意和优秀的“伙伴”合作共事。

(三)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国际MBA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哈佛模式”,侧重于实践经验的传授,主要采用所谓的“案例教学法”;二是“芝加哥模式”,相对而言比较重视学术知识与管理学理论的传授,课堂讲授占据相对显著的地位。但这些国际一流商学院的MBA 教学总体上采用的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教学方法,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都非常强调实践性课程,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美国工商管理教育领域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各大商学院的课程教学都强调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指导学生直接到实际商业活动中去搜集、整理案例。哈佛大学的MBA学员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要分析800到1 000个案例,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处理2到3个来自真实企业的案例。在国内的MBA教育中,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教学依然是环节薄弱,以学术为主的评价导向还未根本改变,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的优秀案例还较少。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亲验式”的教学方法,其全面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按照“干中学”的经验积累路径,这种教学方式能将学员置身于一个模拟实战的商业运营环境中,使之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去学习、体会经营管理之道,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实用化和能力结构实践化,提高MBA教育的整体水平。

中国MBA教育应借鉴国际著名商学院的成功经验,对“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把案例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方面,投入精力开发融合西方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经营实践的案例,加快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做到每门核心课程都有基于实地调研的自编案例,在设施上配备足够数量的较高标准案例讨论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和内容贴近实际,注重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要提高MBA教师的综合素质。“成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实际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和促进者的多种角色”,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归纳点评能力。因此,要积极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人才来作案例课教师,鼓励他们深入企业考察实情,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四)课程设置:接轨国际主流课程体系

国外MBA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课程设置的基本宗旨是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不仅注重管理知识传授和管理技能训练,而且教学内容也体现出国际化、信息化导向,逐渐形成了科学合理的MBA课程体系。既注重核心课程,也突出专业特色,开设内容广泛的选修课程,并根据现实商业和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在重视商业基础课程和强调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国际化、信息化导向,开设国际经济学、社会型企业、国际政策分析、全球经济等课程,使各商学院培养的学生能够从容应对不断加快的国际化步伐的挑战。此外,各商学院积极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增加“IT应用系列课程”和《商业伦理》、《创业》、《跨文化沟通》等“人文系列课程”,形成管理技能系列、IT应用系列和人文系列“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计。

与国际MBA课程体系相比,中国的商学院还是比较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的设置,而对培训MBA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所需的“软”课程及整合性课程,如模拟经营实战、造就团队精神、培养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则开发不够。国内商学院现行的课程设置也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使MBA毕业生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再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培养目标不甚明确。许多院校 MBA 课程仍由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这是典型的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案, 而不是国际通行的 MBA 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

中国MBA的课程设置要借鉴国际上主流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再造,一是要转变培养理念,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国际视野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增设有利于提高MBA学员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的“软”课程。二是要根据时展要求,增加有利于提高国际事务处理能力方面的课程设置,探索创新MBA 知识体系, 增强信息技术与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途径、经营伦理学等方面课程的设置。

(五)培养模式:以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为本

MBA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我国MBA教育从试点阶段就开始引进国外的培养模式和方法,鼓励各学校探索特色化的学位教育之路。但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摆脱学术型培养的模式框架,招生指标的确定、学位论文的答辩、教学过程的组织无一不遵循学术型学位培养的模式。

MBA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国外商学院大量从公司聘请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商界人士和高层主管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并且鼓励全职教师在不影响授课的情况下开办公司或到公司里担任管理顾问,以增加管理实践经验。而在国内的商学院,MBA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授知识多,启发智慧少;课堂教学多,课外环节少;研究学术多,分享经验少;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继承引进多,开拓创新少;关注教育多,提供服务少 。“多”的方面未必都不好,但“少”的方面确实是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打破单纯注重知识传导、知识灌输的培养模式,打破单纯注重理论、注重学术的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任何一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忠于它的培养目标。MBA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它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而进行的,在教育市场化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回归MBA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足够数量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是中国商学院的重要使命。国内的商学院要加强与世界顶尖的商学院取得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模式。过去总是国内一流的商学院与国际二、三流的商学院合作,虽然中国MBA教育的发展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想办法和优秀的“伙伴”合作,总是能够成长得更快,减小走弯路的风险。另外,现在是开放经济时代,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中国MBA教育“企学共建”的“企”不能仅限于国内公司,还要着眼于跨国公司。中国的MBA学员可以作为交换生到国外学习,到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实习,以更好地了解西方的管理理念和企业运作模式。

三、结语和展望

未来的MBA教育将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环境,也肩负着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重大使命,中国的MBA教育应该按照市场需求,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充实自身实力,吸引国际优秀生源和师资;通过加大投入、转变理念、增强合作,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将国际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经验“为我所用”,全面提升中国MBA教育的质量。坚定国际化的步伐,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引进、吸收、再创造,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掌握经济规律、精通市场规则、熟悉企业实情、恪守职业道德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万霞、赵伟.MBA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现状及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06.

[2]杜沔.我国MBA教育问题探讨[J].高教研究.2006,(2):82.

[3]闫庆友,李 真.MBA教育的国际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78.

[4][8][10]王晶晶,兰玉杰,杜晶晶.全球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10,(2):87-90.

[5]文昌.MBA的中国之旅[J].新经济导刊.2011,(9):54.

[6]王柏玲.美国MBA教育改革的借鉴与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8,(3):16.

[7]邱祝军.浅谈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