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自救常识十篇

时间:2023-10-16 17:06:41

医疗自救常识

医疗自救常识篇1

公 告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已由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7年2月17日制定,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7年3月30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1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及时、有效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现场抢救、途中紧急救治及监护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急救网络医院,是指接受市急救中心指令,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

本条例所称急救站(点),是指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根据相关规划分别设置在医疗机构内部,具体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单位。

第四条 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事业,是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领导,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纳入本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将院前医疗急救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健全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体系。

第五条 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是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活动。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国土资源、价格、规划、交通运输、旅游、红十字会、通讯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对院前医疗急救的相关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院前医疗急救公共信息和指挥基础平台。

第七条 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社会急救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建立指导公众自救、互救的信息化平台。红十字会应当依法开展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等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急救知识和急救基本技能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在专业组织的指导下,开展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广播、电视、网络、新闻出版等单位以及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管理单位应当配合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常规医疗急救知识和其他应急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第一时间自救、互救能力。

鼓励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参加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八条 鼓励单位或者个人通过公益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参与院前医疗急救的志愿者,应当接受红十字会、市急救中心的相关专业培训,服从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遵守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

受捐赠单位应当将捐赠资金、物资的使用及审计结果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条 对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体系建设

第十条 本市建立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及其设置的急救站(点)共同组成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并逐步提高市急救中心设置急救站(点)的占比。

本市积极推动陆地、水面、空中等多方位、立体化救护网络建设。

第十一条 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明确急救站(点)设置,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保障急救站(点)建设用地。

第十二条 本市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区域,救护车活动半径三至五公里范围内至少设置一个急救站(点);人口密集的地区每二十万人口设置一个急救站(点)。其他区域每个建制镇(街)设置一个急救站(点)。

急救站(点)的配置标准,由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急救网络医院由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医院专科设置情况等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确定为急救网络医院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具有医疗急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师、护士;

(二)配有救护车,车内设备、急救药品、医疗器械符合配置标准;

(三)具有完善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制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急救医疗资源短缺的区域,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确定由当地镇(街)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承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未经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冒用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点)名义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

第十四条 市急救中心设置的急救站(点)不足的,可以根据急救站(点)设置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急救网络医院设置急救站(点)。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告购买服务的内容、规模、资质要求以及应当提交的材料等相关信息,依照法定程序确定承接主体。承接主体确定后,依法签订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购买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质量要求、服务期限、资金支付、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

院前医疗急救不得采取个人承包、变相承包等形式运营。

第十五条 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履行院前医疗急救的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实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确定急救网络医院;

(二)制定五年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三)制定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并组织实施;

(四)对市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医院履职情况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行信用量化分类监管,建立严重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和公示制度;

(五)依法查处院前医疗急救违法行为;

(六)依法组织购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并对急救网络医院使用财政补贴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管;

(七)对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 市急救中心履行院前医疗急救的下列职责:

(一)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负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的日常组织和指挥调度;

(二)负责对急救网络医院进行业务指导;

(三)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建设;

(四)参与大型活动急救保障、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七条 急救网络医院履行院前医疗急救的下列职责:

(一)服从市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指定的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二)实行院前医疗急救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

(三)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院前医疗急救资料、信息的登记、保管和上报工作;

(四)落实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制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操作规范;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八条 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点)不得擅自停业、中断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不得擅自减少急救人员。

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点)因故停业、中断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应当至少于停业、中断服务前两个月向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该区域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不受影响。

第十九条 下列重点单位、公共场所应当组建适应急救基本需求的专业性或者群众性救护志愿者队伍,配备必要的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在突发事件中协助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进行紧急现场救护:

(一)机场、长途汽车客运站、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等交通枢纽;

(二)幼儿园、学校、体育场馆、会展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养老机构、市3A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

(四)从事建筑施工、采矿、交通运输等高危险性作业的单位。

机场、长途汽车客运站、火车站、养老机构、市3A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有医疗机构的旅游景区(点)及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等场所,还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器械,由专、兼职人员进行使用和维护。

重点单位、公共场所配备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的种类、标准及经费来源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条 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突发疾病的患者实施初级医疗救护。

警察、消防员、乘务员、养老服务人员、保安人员、导游等公共服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发现需要急救的患者时主动救护。

鼓励具备医疗急救专业技能的个人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对需要急救的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鼓励重点单位、公共场所管理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商业保险、奖励等形式,支持和引导公众参与紧急现场救护。

第三章 服务管理

第二十一条 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专用呼叫号码为120。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其他院前医疗急救号码、冒用120号码,不得对120呼救电话谎报呼救信息、恶意呼叫、骚扰等。

第二十二条 本市建立急救联动机制。110、119、122、12349等紧急呼叫平台接到患者需要急救的求助信息时,应当予以协助并及时联系市急救中心。

第二十三条 市急救中心应当设置与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量相适应的呼叫线路,配备急救指挥调度人员,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接听公众呼救电话,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或者拖延受理呼救。

第二十四条 急救指挥调度人员应当熟悉院前医疗急救知识和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具备专业的指挥调度能力。

急救指挥调度人员应当在收到完整呼救信息后一分钟内向待命急救人员发出调度指令。急救人员应当在接到调度指令后五分钟内出车。

第二十五条 市急救中心的调度呼叫电话录音、派车记录和救护车出车、运行的音频视频监控资料应当至少保存三年。院前医疗急救病历按照国家、省相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六条 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业务需求增长量等因素,按照每四万常住人口至少配备一辆救护车的标准配置救护车。

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配备救护车,应当按照国家、省相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救护车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安装卫星定位系统、通讯设备和音频视频监控系统,配备警报器、标志灯具、急救设施以及里程计费装置,并喷涂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标志图案,统一编号、统一管理。

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救护车的日常管理。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救护车开展非院前医疗急救活动,不得冒用院前医疗急救专用标识。

第二十七条 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当配备三至五名随车急救人员,包括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师、护士,以及驾驶员等;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医疗救护员等辅助人员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急救人员应当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

急救人员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时,应当统一穿着急救服装,文明待人,规范服务。

第二十八条 急救人员应当在保证交通安全前提下尽快到达急救现场,按照院前医疗急救操作规范立即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在到达急救现场之前,急救人员应当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自救或者指导其他在场人员采取适当救护措施。

患者家属或者现场其他人员应当协助配合急救人员的工作。急救人员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需要送至医疗机构救治的,急救人员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者其家属意愿的原则,及时将患者送往医疗机构。

患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急救人员决定送往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一)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

(二)疑似突发传染病的;

(三)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 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危害他人、自身身体以及财产安全情形的,应当及时报警,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并协助运送。

第三十条 患者被送至医疗机构前,急救人员应当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提前告知患者有关情况,医疗机构应当做好接诊准备。

患者被送至医疗机构后,急救人员应当及时与接诊医生、护士交接患者病情、初步诊疗和用药情况等信息,并按照规定填写、保存病情交接单。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收治患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拖延、推诿,不得占用车载急救设施、设备等。

对接收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患者,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救治,并通知公安机关和救助管理机构。

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需要再次将患者送往其他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的,由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

第三十一条 患者应当按照规定支付院前医疗急救费用。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收费公示和结算清单制度,并提供有效票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并向社会公示。

患者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医疗急救费用的,有关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按规定支付。

第三十二条 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院前医疗急救监督电话,接受举报和投诉,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向投诉举报人反馈。

第四章 保障

第三十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应当足额用于下列事项:

(一)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运行;

(二)购置、更新和维护救护车、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械、通讯设备,储备应急药品和其他急救物资;

(三)大型活动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医疗急救保障处置;

(四)急救人员培训和演练,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公益培训;

(五)购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对急救网络医院进行财政补贴;

(六)其他与院前医疗急救相关的事项。

第三十四条 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供下列保障: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将符合相关规定的院前医疗急救费用纳入医保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及时为参保人员提供院前医疗急救费用结算服务;对急救人员的招聘、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扶持;

(二)公安机关负责依法处理侵害急救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院前医疗急救治安秩序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向市急救中心提供道路交通实况信息,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优先通行,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采取措施确保应急车道畅通;

(三)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急救患者中符合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协调落实相关救助资金;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养老服务组织参与急救的补贴经费;

(四)通信运营企业负责保障120通讯网络畅通,及时提供救护车到达前呼救者无线定位等服务。

第三十五条 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相关医疗机构和急救人员依法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其正常工作。

第三十六条 救护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时,享有下列权利:

(一)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

(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

(三)在禁停路段临时停放;

(四)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应急车道;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七条 救护车执行急救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不得阻碍救护车通行。其他车辆和行人有条件让行而拒不让行的,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可以将阻碍救护车通行的情形通过视频记录固定证据,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因让行而导致违反交通规则的,不予行政处罚。

其他车辆和行人因主动参与救护患者而导致违反交通规则的,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实,不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八条 对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当优先放行,免收道路通行费和道路停车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直接造成人身损害严重后果的,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急救网络医院拒不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或者不服从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的;

(二)未按照规定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

(三)未在规定时间内派出救护车的;

(四)违反院前医疗急救转运原则转运患者的;

(五)未按照规定登记、保管或者上报院前医疗急救资料的。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冒用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点)名义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急救网络医院对急救站(点)采取个人承包或者变相承包方式运营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对院前医疗急救业务停业整顿,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擅自设置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市急救中心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受理呼救的,由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动用救护车开展非院前医疗急救活动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动用救护车开展非院前医疗急救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未按照规定配备急救人员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疗机构拒绝、拖延、推诿患者交接,或者无故占用救护车的设施、设备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120呼救电话谎报呼救信息、恶意呼叫、骚扰的;

(二)阻碍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通行的;

(三)侮辱、殴打急救人员,或者以各种方式阻碍急救人员现场施救的;

(四)其他扰乱院前医疗急救秩序的行为。

违反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认定后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第四十八条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未能履行相关职责,不落实本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不按规定设立急救站(点),或者、、的,依法对负有责任的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在院前医疗急救过程中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接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但拒不支付急救费用的,市急救中心或者急救网络医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

医疗自救常识篇2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社会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的事发现场和转送医院途中的急救医疗。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把社会急救医疗事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保障社会急救医疗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第五条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急救医疗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监督本条例的实施。

各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公安、消防、交通、民政、通讯、航运等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第六条*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中心急救站、急救站和基层急救站组成。

*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职责是:

(一)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指挥和调度,检查、督促各级急救站执行本条例;

(二)设立“120”呼救专线电话,24小时接受呼救;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120”呼救专线电话录音应保存3个月以上(含3个月)。

(三)组织开展急诊医学的科研和社会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

(四)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各级急救站的管理制度,保证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正常运作;

定为三级医院的部、省、市属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部队医院、企业综合性职工医院的急诊科为中心急救站;定为二级医院的区、县级市属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企业综合性职工医院的急诊室为急救站。其职责是:

(一)接受呼救,救治急诊伤病员;

(二)服从*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社会急救医疗任务;

(三)开展急诊医学的科研、教学和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

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的卫生院为基层急救站,其职责是:

(一)救治急诊伤病员,对需要上一级医院救治的应及时联系转送;

(二)宣传急救常识。

第七条各级急救站应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配置社会急救医疗药械、设备和医务人员,并按规定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保养。

第八条各级急救站应建立和执行急诊医师、护士上岗前培训教育制度。独立上岗值班的急诊医师、护士必须具有2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

第九条各级急救站在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中,发现伤病员有危害社会治安行为或涉嫌违法犯罪时,应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当地公安部门。对需要安全保护(监护)的伤病员,由公安部门负责保护(监护)。

第十条有救护车的急救站应建立救护车使用管理制度,实行专车专用,保证一线救护车24小时正常运行。在接到呼救信息后,日间5分钟、夜间10分钟内派出救护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一线救护车执行非急救任务。

第十一条中心急救站和急救站应成立“社会急救医疗队”,实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应诊制(含节假日)。

第十二条*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各级急救站应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汇总、保管、备查工作。

第十三条医疗单位不得以任何藉口拒绝抢救和收治急、危、重伤病员。医务人员在任何场所发现急、危、重伤病员均应主动救援。

第十四条任何人发现需要救援的伤病员,应向“120”呼救专线电话或附近急救站呼救。

第十五条社会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接到呼救信息时应给予援助,其运输工具有承担运送伤病员的责任。

行驶中的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的驾驶员和工作人员,不得拒载呼救的伤病员。

第十六条电信部门必须保证“120”呼救专线电话通畅,并及时向*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提供所需的技术和资料。

第十七条救护车在执行急救任务时,有关部门和人员应给予方便。

第十八条各交通站场、游泳场馆、游览胜地和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建立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救护组织,并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配置急救药械。

第十九条报刊、影视、广播等宣传媒介,应向公众宣传救死扶伤的精神,普及灾害事故的抢救、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

第二十条设立市、区、县级市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和更新社会急救医疗的车辆、器械、通讯设备等。各级人民政府应把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社会急救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逐年增长。

第二十一条接受急救医疗的伤病员或其所在单位,必须按规定缴交急救医疗费用。

无法证明其身份和属于社会救济对象的伤病员,其急救医疗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解决。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华侨、港澳同胞捐助社会急救医疗事业。

第二十二条鼓励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急救、急诊工作。对专职从事急救、急诊工作满15年以上的人员给予优惠待遇,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三条在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对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克扣、挪用、贪污社会急救医疗经费的;

(二)中心急救站、急救站不执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应诊制的;

(三)医疗单位及其医务人员借故推诿急诊伤病员的;

(四)擅自动用社会急救医疗的一线救护车、药械和设备执行非急救任务的;

(五)不按规定维修保养救护车及车上装备的;

(六)不在规定时间内派出救护车的;

(七)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有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接受急救医疗的伤病员或其所在单位借故不按规定缴交急救医疗费用,逾期3个月以上(含3个月)的,接诊医院可收取滞纳金。

第二十六条侮辱殴打急救医疗工作人员、毁坏急救医疗设备或破坏事故现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又不申请复议或提讼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医疗自救常识篇3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医疗纠纷 防范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1]。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从事急救医学事业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的问题。自平罗县人民医院120急救系统开通以来,接诊患者数万人次。现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浅谈一下院前急救中存在的医疗隐患及值得推广的防范对策。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患方因素:由于患方缺乏一定的医疗知识,对疾病的治疗、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发展缺乏认识。尤其对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治疗效果不好的疾病,抢救治疗的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容易导致医患之间产生纠纷。

医方因素:①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由于院前急救的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十分期望一拨打“120”,医务人员就能够立即赶到现场急救。由于年轻护士多,经验不足,有时接听120急救电话时,未记或记错出诊地点或联系方式,或记录不详细,导致空诊或延误出诊。②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急救药品、器材准备不齐。院前急救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急字,或对患者的痛苦漠不关心,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态度粗暴,口气生硬。或出诊时急救药品、抢救器材带不全而延误抢救时机。③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不够熟练主要是参加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刚毕业的医生护士多,经验和应急能力差,抢救时一旦出现失误,容易给患者、家属抓住把柄引起纠纷。④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不重视:部分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不重视院前危急重患者的告知及签字。抢救结束后未能及时、全面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不写出诊病历或出诊病历书写不详细,不记录到达时间及返回时间。⑤转运途中安全隐患:如患者转送医院途中有时有的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守护在患者身边,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救治;有时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谈论与患者病情无关的事等,一旦患者转运途中病情恶化,便会引起纠纷。

防范措施

加强急救人员法制教育及急救能力:每周定期组织科室人员业务学习,除学习相关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外,还不定期进行突发事件急救演练,以提高急救能力及出诊速度,并请法律专业人士给我们教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使我们懂得了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提升了急救服务能力,提高了急救水平。

及时出诊,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分钟)出诊,科室除要求出诊的医务24小时在科室待命,抢救药品、抢救设备、车辆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外,还要求平时接求救电话时尽量要问清楚地址,问清病史,这样就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带急救药品、仪器,保证到达现场后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并要求司机及医护人员出车后再次拨打家属及路人打来的求救电话,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并电话指导他们自救。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医院是全县最大一家医院,而我们急诊科又是我院最大的一个科室,它承担着全县30万群众院前院内急救任务。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急救技术,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神,同时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现场要沉着冷静,抢救技术准确到位,使家属和患者满意。

强化服务理念,规范出诊人员医疗行为,重视人性化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积极配合抢救。在现场要善于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强化风险意识:由于院前急救行业的特殊性,它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2]。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错综复杂,年龄大小不一,病情急、重不同,所受教育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患病人群,其病情变化中隐藏着一些不可知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3]。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应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和预判能力,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履行告知义务,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转运,转运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并及时记好抢救记录。

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规范院前急救病例的书写。在做好院前急救任务的同时,要及时准确地书写院前出诊病例,除记录病情变化及抢救措施外,一定要记录好出车时时间。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及抢救用药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4]。

确保救护车车位固定,急救通道畅通,改善停车环境,避免暴晒和严冬对车辆影响。车辆行驶到一定公里数或达到使用年限一定进行报废,更换新车。并对现使用中的救护车要定期消毒,保养维修,出车前检查确保无故障行车。增添完善车载急救设备,如除颤仪、车载呼吸机等。确保医疗设备完好,专人负责、定时充电、定期检查、保养、消毒、维修或更换。保证氧气充足、药品、物品品种齐全、无过期。

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院前急救”在大多老百姓心中是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他们只知道出车祸了,生病了打120然后焦急的等待,不懂得急救知识,还有部分对急救知识的缺乏,错误的处理患者导致二次损伤或加重损伤等等都会成为纠纷中一些常见的因素。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能让人们能了解急救并学会一些关键的自救的方法,能尽量争取宝贵的时间,更好的抢救患者的同时也能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我科已经在县城多家中小学校进行了宣传培训工作,以后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培训范围和增加活动次数。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

医疗自救常识篇4

社区医疗急救是指伤病员在突然发生危重急症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尚未到达现场,而在社区获得最及时最有效的初步紧急医疗救助。它是院前急救的必要延伸,是院前急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与任务

开展院前现场紧急救治和危重患者的途中监护转送;做好与院前急救机构和综合医院急诊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建立通畅的绿色通道,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救治;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作为临时紧急医疗救治场所或转运站;建立居民基本信息库,高危因素居民专案管理;担负对社区居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任务。

建设的构想

社区医疗急救网络的建设必须依据其功能任务的定位来进行,使之能在各项能力上适应和保证其特殊任务的完成。

社区紧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尚好,但对突发危重急症的处理和各类传染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防护和治疗欠缺。重点需要提高其基础生命支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危重急症的应急处置,提高对传染病、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急性中毒等伤害的自我防护与急救的能力,扭转不做现场急救或不敢做现场急救的局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在熟练掌握基础生命支持的技能后,再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的技能培训,直到熟练。

社区医疗急救装备的建设: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所使用的医疗设备相对较少,而又能够在现场抢救伤病员的医疗设备非常少,甚至没有。配备以现场救治危重急患者为主的相关医疗设备,如出诊箱、氧气袋、便携式自动除颤仪(有心电图)等。

社区医疗急救制度的建设:社区医疗急救也要突出“快”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出诊制度和各项医疗急救流程,制定急救半径与急救反应时间的标准,紧急绿色通道机制,院前急救衔接对口医院,制定社区医疗急救统一的急救设备、急救车、应急通讯设施的标准。

社区医疗急救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医疗急救信息平台是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120”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联网,该平台主要是由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系统所组成。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主要是接收“120”院前急救信息系统下达的出诊命令、紧急事件通知和其他信息。医疗救治信息系统主要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情况,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情况,设施设备情况,应急药品情况,应急出诊危重急症患者救治情况,高危险因素患病人群情况,还有应急预案库、危重症救治库、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治库、中毒救治库等。

临时紧急医疗救治场所或转运站的建设:利用靠近大型工厂、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干线、大型公共场所等或距离医院较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临时紧急医疗救治场所或转运站,在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所处位置特点,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医疗设备和药品。当发生突发事件或灾害事故时,可以将伤员先离开危险现场转移到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伤分类,初步治疗,分诊转送,不同伤情的伤员分流到相应的医院。

社区急救科普基地建设: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承担着对广大居民急救知识普及的任务,要提高院前急救服务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第一目击者”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报警呼救、自救互救、自我防护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社区小广播、社区网站、社区板报和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传播急救知识;也可以请专业院前急救培训机构进社区,开展急救专家讲座,邀请居民参与模拟操作、模拟演练;使这些宣传形式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服务人群密度高,开展院前急救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半径小、反应时间短、对所属区域熟悉的特点;接到急救服务呼救,“120”急救指挥中心出诊命令先派到社区,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急救,再派专业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增援并转送医院的模式,大大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提高了对危重急症伤病员的抢救成功率。

社区医疗急救工作是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和院前急救服务的交汇点,社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应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岛形分布,建立院前急救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密切合作,形成信息、资源共享,使“120”院前急救网络更加完善,加大了院前急救网络覆盖的密度,急救进社区是今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萍芬,陈志.论城市院外急救网络社区化.中国急救医学,2001,10(21):619-620.

2 陈志,杨萍芬,蒋小燕、城市院前急救网络中社区的作用与展望(附322413例院前急救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6):428-429

3 刘全,杨勇,汤彦.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995-997.

4 陶丽丽,陈开红.急救服务网络社区化建设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08,4(11):694-696.

医疗自救常识篇5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医疗自救常识篇6

关键词:急诊;护理;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22-02

急诊科面对的多是一些起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有时还要应对突发事件的急救,是医疗纠纷最易发生的科室。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及医患矛盾的升级,医疗纠纷中也常常牵涉护理问题。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如就诊流程繁琐、护理质量缺陷、服务态度欠佳等问题,都可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因护理发生的医疗纠纷,以及如何平衡利益关系,更好的解决已发生纠纷,已成为提高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1]。

1 原因分析

1.1 出诊环节的失误:出诊环节的各种失误均可影响患者的救治,从而产生纠纷。如接听呼救电话时未问清楚患者病情、地址、发病时间以及记录不详,导致延误患者的抢救;出诊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出诊护士心理素质差及操作技术不过硬,影响抢救工作效率;转运途中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等[2]。

1.2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缺乏认识: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医学健康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人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医学教育,在面对急、危、重症等复杂疾病时,对疾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此时护士在接诊过程中如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患者及家属不能很好地配合救治,出现问题时容易引发纠纷。

1.3 患者对救治期望过高:虽然近年来医学诊疗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人们对一些疾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很多疾病至今发病机理都不明确,更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设备和药物。此外,由于个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一种疾病和相同的治疗方法,其预后和转归很可能存在不同。当一个健康的人病情发展到危重状态,经过全力抢救后结果仍不理想,患者或家属会难以接受[3]。

1.4 护理质量缺陷:急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无菌技术操作等规章制度以及个别护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工作粗心大意,这些都会引起患者家属的不满。另外,抢救记录在法律上有举证意义,必须客观、真实的记录,漏记、错记等均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1.5 服务态度欠佳:护士在了解患者的病情时应持谨慎态度,要注意语言的技

巧。在医护人员抢救患者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家属会在抢救现场反复询问病情,此时医护人员如言语不当或冷漠、指责极易引起纠纷。

1.6 医院因素:由于门、急诊就诊人数多,加之急诊诊疗涉及多个部门,有时在候诊、交费、取药、检查、会诊等各环节均会耽搁一定时间,其中的不便常引发纠纷[4]。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院前出诊管理:认真记录呼救电话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内容;加强院前出诊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及急救技术培训;对院前抢救物品实行严格交接班制度,所有抢救物品做到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数量品种、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转运途中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取得合作与理解。

2.2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急诊护士实施抢救时的操作,患者及家属往往会看在眼里,过硬、娴熟的技术容易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这就要求急诊护理队伍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要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外出进修,进行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

2.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急诊中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发生最多、最普遍的是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每位护理作者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明确自已的责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在管理上力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并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在工作中并不断完善。

2.4 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急诊护理人员面对的患者病情危急、复杂多样,常实施一些高风险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应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和医院的合法权益。加强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她们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武器防范护理纠纷。此外,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及时、准确地记录有关护理资料,在应对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提供“举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5 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质量,首先要讲究语言艺术,即使在快节奏的抢救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谈话时语气也要柔和可亲,态度不卑不亢。患者进入抢救室中,要安抚患者孤独、焦虑、恐惧的情绪,使其能够配合救治,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病人状况及费用支出情况,以便对进一步处理做出决定。

2.6 建立生命绿色通道:坚持“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优化医院部门配置,让患者先救治后办手续,最大限度减少时间耽搁。在病人转运途中,急诊护士一定要严密监测患者体征,预备各种急救措施,安全准确的护送病人到达各科室[5-6]。

3 小结

综上,急诊科护理人员不仅任务重、责任大,还承担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加强全方位安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服务体制和提升服务质量,才是预防急诊护理中医疗纠纷发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春明. 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4): 103-105

[2] 刘树元, 吴琳, 王立秋. 急诊科医患纠纷原因剖析[J].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11, 24(4): 236-238

[3] 陈兰. 浅谈急诊科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2): 68-69

[4] 徐玉红, 潘斐彩. 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5): 718-719

医疗自救常识篇7

【关键词】急诊室;医院急症护理;护患纠纷;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52-02

护患纠纷是医疗纠纷的一部分,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主要由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发生的各类矛盾[1]。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相对于普通患者,急诊危重病患者具有以下几特点:发病急。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准备不足,对病情的状况、严重性、疗效和转归等不甚了解。预后难以预测。危重患者多因各种原发病或由于意外事故而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状态,一时难以准确估计预后,如果抢救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可能会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急诊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由此决定急诊护理是高风险工作、是护患纠纷高发区,如何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需要每个护理管理者及急诊科护士引起高度重视。

1 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

1.1 社会方面的原因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部门,是生命的绿色通道,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急诊科具有病情危、急、重,不可预见性、高风险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最多,工作、休息环境差等特点。

1.2 医院管理方面的原因 医院管理不到位,各项规章制度、措施、执行力度不够。如:缺乏协调系统管理,导致收费、检验、药房和医护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尤其是少数收费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对医疗纠纷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同时,在人员安排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缺编、缺位现象严重;管理过于松散,导致少数医务人员擅离职守。在急诊经常因患者或家属找不到医生看病,找不到收费人员收费,将不满全发泄在护士身上,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 护理人员方面的原因

1.3.1 接诊分诊理念落后 护士有时未能将过去机械完成工作更新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表现在非急诊病人就医增多时,接诊护士思想易松懈麻痹,服务态度冷漠,说话不严谨,解释不到位,不能给予确切的指导与满意的答复,如未能指导或协助病人到相关科室做各项检查,致使病人“来回跑”而延误诊治时间,造成病人及其家属心情不愉快,从而引发护患纠纷。不掌握分诊原则,缺乏专业训练,导致分诊不准确,或未见到病人就挂号分诊,延误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则往往诱发激化不满与矛盾。

1.3.2 院前急救意识不强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不问清地址、联系电话,导致救护车空跑,延误病人抢救;出诊速度慢,未在预定时间到达现场;出诊配备药品、器材不到位,如除颤仪、心电图机电量不足,简易呼吸器气囊漏气等;出诊护士动作慢,导致各项急救措施未能及时落实,直接影响抢救质量;转运前未向病人或家属告知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休克、窒息、呼吸心跳骤停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护患纠纷的触发点。

1.3.3 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精益求精,造成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给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压力[2]。部分护理人员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平时不注重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设备的使用掌握不熟练,单独上班时不能完成较复杂的操作,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因而引发护患纠纷。

1.3.4 对抢救物品的管理不完善 急救药品用后不及时申领补充,抢救仪器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保养,急用时因抢救物品缺少而影响抢救效果。

1.3.5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忽视病人的权益,如对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随意谈论病人的病情及转归。紧急抢救时手忙脚乱,在家属面前大喊大叫,或抢救过程中讲一些与抢救无关的话和事;对病人家属拒绝接受的抢救治疗,没有及时签字而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急救护理记录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不够,如抢救病人以及为危重病人做了大量专科治疗及护理却未及时记录;护理记录与医疗病程记录不相符;护理记录里没有用药起止时间记录,无法显示给病人用药速度快慢及用药的间隔时间,特别是不能同时用药的间隔时间等[3]。如果发生医疗纠纷,护理记录单将不能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将十分被动。

1.4 患者方面的原因

1.4.1 患者对医疗后果的认知误区引起纠纷 医学对人体病理机制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对一些疾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知其所以然,仍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患者来诊的健康状况是特殊的,人体本身又是开放的,每种疾病因人的个体差异,在治疗上也不尽相同,会产生难以预料和防止的不良后果,对危重病的抢救更是具有这种或然性。谁都不能保证治疗的结局只向好的、患者期望的方向发展。有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到医院就一定要把病治好,效果不好,或出现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医疗意外如猝死,特别是在注射、输液、手术、服药时或其后不久突然死亡,家属更是不能理解和难以接受,认为是医疗过失所致或者诊断、治疗有问题。当然有时与医务人员的解释不到位或技术水平受限有一定关系,但往往主要是患者和家属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和对医院期望值较高造成的,也有一些患者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或受人蛊惑,认为一定是医务人员失职所致,或无端猜疑推理闹纠纷。

1.4.2 有些患者因伦理道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引发纠纷 急性患者病情突然,病情复杂,护送来的患者家属心态和要求复杂多变,患者家属心态焦急,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很高,稍有疏忽造成患者家属不满。车祸、打架人员由于责任不清楚,或暂时没钱,医护人员提出需交钱、取药、检查、入院,往往得不到家属的理解,易引起纠纷。如患者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花费较多或疗效不佳,将矛盾转向医院;少数负有工伤、交通及伤害责任的单位或个人,为了减轻自身的经济责任,制造医疗纠纷转嫁责任;一些特殊的急诊就诊者,如自杀者、酗酒或陪护酗酒者、因纠纷(车祸、斗殴者)寻衅闹事;一些人提出无理要求,如提供成瘾药物、伪病史、伪证明,在不能达到目的时迁怒于医务人员挑起纠纷。

2 防范与对策

2.1 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三查七对”制度、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抢救工作制度等,都是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护理常规及规范更是确保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2.2 更新护士接诊理念 在接诊中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礼貌待患,实施首问负责制[4],答好“第一问”,接好“第一诊”。树立全员意识,即使病人所问与本岗位无关,也应耐心细致,给予确切的指导。同时,第一接诊护士应有较强的急诊意识和急救理论知识,及时准确地做好接诊分诊工作,负责理顺就诊的各个环节,对危重病人首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做紧急处理,开通绿色通道,然后才补办挂号、交费等手续。

2.3 增强护士的院前急救意识 认真接听呼救电话,问清病人病情、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病人地址及附近有无明显标志、特征或建筑物,根据病人的病情备齐必要的抢救物资。出诊记录应详细记录呼救电话的接听时间、出车时间、到达时间、病人地址、病人的相关情况以及院前急救过程,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并要求医患双方签字,使记录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4 加强业务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为适应急诊工作的特点,护士必须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过硬的急救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科室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并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慎独精神、遵章守纪的素质,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工作标准,操作规程。

2.5 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 对抢救药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要求每班清点交接,做好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并由专人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出现问题及时送检。

2.6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 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不能缺项,禁止涂改,应使用医学术语,尤其对意外事件的发生和处理的相关的记录要认真填写,如擅自外出、跌倒、烫伤、自伤等,应与医生的记录相一致,禁止随意更改,凭空捏造,以避免医疗纠纷

2.7 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在护理过程中自觉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紧急抢救时护士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注意讲话艺术。重视急救护理文书的准确及时和法律效力。急救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5],因此,要及时、准确记录病人到达时间、医生到达时间、抢救措施落实时间、抢救内容(包括病情动态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生命体征的记录尤为重要。对病人家属拒绝接受的抢救治疗,要及时请病人家属在病历上签字。

2.8 加强健康宣教工作 开展面对面的宣教工作,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文化程度,有计划地为他们讲解有关疾病知识、护理知识,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直接感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融洽护患关系,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3 结论

近年来,医疗纠纷呈逐步上升趋势,影响和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因此,防范护患纠纷已成为各医院的热点问题。针对急诊科如何更好地防范护患纠纷,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只有更新护士接诊理念、增强护士的院前急救意识、加强业务培训、加强法律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护理缺陷、差错和纠纷,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让患者获得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从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唐亚勤,夏文涛.护理纠纷的防范[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10(3):11-12.

[2] 薛秀英.新形势下加强急诊护理安全的管理[J].中华医学丛刊,2004,4(11): 22.

[3] 熊晓美,冯晓敏,叶宝霞,等.新形势下护理管理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65.

医疗自救常识篇8

关键词:急诊 护理 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119-01

医院急诊是抢救危、急、重病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医患纠纷的易发场所,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引发医患纠纷。

通常,医疗纠纷的发生总是牵扯到护理问题。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改善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提高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

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所指为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直接表现于护患之间的护理纠纷和患者投诉上。急诊工作是医疗工作的最前线,所要面对的是一些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的病人,通常工作任务重、应急性强,具有高风险。而护士作为患者最直接面对的医疗工作人员,也就成为引发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综合性的科室,由于急诊医疗的突发性、紧迫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等因素,每日要接触的又是大量的各种不同的急诊患者,任务繁重,因此是病人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最易发生矛盾和纠纷的场所。医疗与护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医疗纠纷中常常牵涉到护理问题,要减少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最根本的对策是要提高急诊护理防范意识,预防纠纷发生。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不理解,缺乏信赖与好感;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引发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预防关键为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与医护质量,采用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患者的困难,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就可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1 护理纠纷容易引发的相关因素

1.1 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应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急诊病人通常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与同情之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缺乏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与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

1.2 欠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或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愈来愈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护士工作面对着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上的更高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引发医疗事故,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引发护患纠纷。在临床救护治疗操作中,医院有着各项规章制度同操作规程,需要护理人员逐项遵守并执行,如果落实不到位或违反相关操作规程,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导致医患纠纷。

1.3 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添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进一步提出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抢救病人时多为口头医嘱,多数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未能及时记录,都将造成医疗纠纷处理中医方的被动地位,无法提供对自己的有利证据。

1.4 未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的检查、住院等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略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如果缺乏沟通技巧,会造成患者及家属的误会,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2 加强有效措施,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1 提高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知道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深刻认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或会引发的法律问题,从而掌握识别风险,提高风险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2 加强服务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护理人员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应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树立起“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强化“急诊”观念,急病人所急,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快速有序,主动积极,减少因欠缺服务意识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2.3 高度掌握护患沟通技能,落实事先告知患者制度。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与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有效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患者,要使用患者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事先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让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和义务,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2.4 提高业务技能,加强业务学习。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强培训,采用晨会提问、护理实践、定期考试等各个方式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在急救技术操作上更加规范化,只有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5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化。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可在工作中随意贪图方便或急乱求简,违反规章制度。

医疗自救常识篇9

【关键词】农村;农民;医疗救援;院前医疗救助1 现状与背景

急救医学将急救的过程分为“ 院前急救、急诊处置、ICU 观察”三个阶段。所谓“ 院前急救”(First aid) 就是指从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始,到救护车把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 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 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病员能否得到有效救助与生命的延续。在我国中、西、北部广大的山区农村地区,院前医疗救助系统有待完善,并呈现出下列特点。

1.1 农村空巢现象突出,留守老人与儿童自救意识差及自救能力不足:自1979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政策的成功实施,我国城市与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年从内陆省份吸收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与年轻劳动力的海边移动相伴随出现的是内陆地区的空巢现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1]。同时,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空巢现象将持续今后一段很长时间。据专家估计,内陆省份如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等广大农村地区,50%以上的主要劳动力均长年在外地打工,涉及到几乎大多数家庭。以湖南为例,2008 年湖南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6 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0%,有的甚至达到了60%-70%以上[2]。随着年轻人外出,把老人与儿童留了下来,从而出现了倍受关注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与空巢现象。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1.8 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医疗与精神状态亟待社会关注。从人群发病谱来分析,老年人与儿童却又正好是疾病多发人群,同时,农民急诊发病有其自身的特点。据宁夏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居民急诊年发生率为1.81%,发病特点是白天发病者比例(71.15%)高于夜间(28.85%);急症突发比例(75%)高于原患慢性病突然加重者(25%),急诊病人前五位主要病种分别为外伤骨折、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腹痛、高热、妇产科急症[3]。在农村,病人患病后自救意识差,延长甚至耽误了院前救助的机会。有研究报告,在被调查的总计2129 名村民中,在“如果病情不很紧急,你会因此就医吗”的问题调查中,72.29%选择“不会立即就诊”, 而选择“立即就诊”的只有27.71%[4]。象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普通,从而形成了“小病不看,大病小看”的局面。因此,无论老年人还是儿童,一旦生病,自救意识差,同时自救能力也差,已严重地影响了病员获得被医学救助的机会。留守老人去世后多天才被发现的事例,在网上也可见报到,这说明这一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1.2 自然条件差,急救站点不全,交通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院前获得救助的时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相较差,农村急救网络体系不完善,急救网络覆盖不全,存在许多急救盲点[5],再加上交通不便,影响院前获得救助的时间。以湖南省的浏阳与汉寿两县为例,两县市最大急救服务半径平均为16. 1公里, 最远为36公里, 急救反应时间平均约0. 5小时, 最长达2 小时[6]。有调查显示,在影响被调查者就诊地点选择的因素中,“道路交通状况及运输工具条件”首位,约占38% ,排在“医疗技术质量”(32%)与“医疗费用价格”(27%)的前面[4],这表明交通因素仍然是影响农村就诊地点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二县属于内陆省份中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区。2002年度浏阳市人均GDP为6230元, 汉寿县为4700元[7]。在2007年浏阳县已是进行国内百强行业,而汉寿县则地处洞庭湖平原,区内水陆交通均很便利。相对其他偏远山区县来说,无论经济能力还是交通条件,都比山区县好得多。以湖南省的沅陵县为例,该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县域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最远的乡镇离县城100公里以上(如七甲坪与五强溪二个镇),境内多山,交通极不便利。相邻乡镇之间相距有远有近,平均约30-40公里。以各乡镇卫生院为中心,计算服务半径,平均在30公里左右,再加上山区路难行,以此推测,急救反应时间平均计算最短也得2 小时。相对而言,在自然地理上,沅陵县地处我国中西部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区,与我国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等区内的县份相对,自然条件更不占劣势。因此,对我国中西部大多数省区的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民一旦患重病,需要医疗救助,其院前花费的时间将是对病员生命的最严重威胁之一。今年9月12日晚7点左右,我乡董山溪村村民张茂国被毒蜂蛰伤,伤情较重,因距我卫生院达20多公里,又无交通工具运送,只能在最近的村卫生室进行处理,直到13号的上午10点才送到我院,已出现了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行紧急抢救处理的同时呼请沅陵县人民医院120车接病人,我院距县城45公里,山路崎岖,来回最快也需2个多小时,因受伤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致病情过重,二天后只得又转到条件相对较好的怀化市人民医院抢救。前后20多天,花费十多万元才救回了性命,这给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1.3 急救器械装备与人员配备不足,救助能力相对差:同样以上述二县为例,在急救装备上,在县、乡二级医疗单位中,30. 4%的乡级医疗机构中没有配备洗胃机, 60%无救护车系统设备,76. 8%没有配备心电监护仪,85.5%的医疗机构无呼吸机急救设备;在机构设置上,69家单位中11家( 16% )未设立急诊科;在人员上,急诊科医务人员总人数为321人, 其中医生172人, 护士119 人,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学历以中专和专科为主, 共占86. 9% 职称结构中以初级( 46. 7% )最多[6]。有报告显示,县、乡二级医疗机构承担了农村首次急诊病人救助任务的80%[4],尽管约80%的病例均为常见病与多发病但,仍有约15%的病人需异地转诊[3]。同理,上述二县属内陆县份中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属比较好的。有研究表明,对浙江、湖南、云南三省份进行卫生资源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经济当地卫生事业水平与当地经济发达水平高度相关[8],同理类推,对于我国中西部大多数省区的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其急救设备装备与人员配备,不可同日而语,这自然严重地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救助能力。这表明急救器械装备与人员配备,与之相联系的救助能力不足,影响急诊抢救。

2 完美农村院前急救的设想

如前所述,我国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尚不完善,特别在中国广大山区农村。因为历史等诸多原因,一时改变这些困难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近期角度与中长远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步骤的解决,这或许是可取之策。

2.1 近期策略完善农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对于农村急救网络的构建,有村、镇( 乡) 、县( 区) 、市四级的提法[5],实际上由于市级医疗机构极少承担急救工作[4],建立村、镇(乡)、县三级院前急救网络更符合实际需要。这种网络包括三条三级网络,即村、镇、县三级,信息、网络与医疗救助三条网络。信息网络负责对区域内所有急救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由村、乡(镇)与县三级构成,各级有相应的负责人。村级以卫生站负责人为责任人,收集本村的疾病相关信息,乡镇级以急救中站为负责人,县级以急诊科为责任人,以保证信息畅通。

交通网络负责对急救病员的转运与临时急救。乡镇医疗机构(医院或卫生院)在这个网络承担核心工作。每个乡镇医疗机构(医院或卫生院)配备至少一台急救车与相关设备是必要的,并组建农村120。

医疗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应由村-镇-县三级共同组建。急救工作的重心应放在乡镇级医疗机构,力求完成80%的急救工作任务,以村级、县级为辅,村级完成临时救助,县级完成危重症患者的救助。力求做到普通疾病不出乡镇,大县不出县,重大疾病才到省城三级医疗机构的局面。

打破行政区划,开通农村120网络:“把120急救体系建到农村去”,这是湖北省十堰市急救中心暨市120指挥中心在2005年成立之初就规划的目标。在我国农村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相对薄弱,而如何把医疗急救资源配置到农村中去,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院前急救保障,十堰市在2006年就创造性走出了一步:把120急救体系建到农村去,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体系,为保障农民群众健康、服务和谐农村建设作出了有益尝试,效果明确。由于大多数山区农村的村、乡、镇比较分散,医疗急救属于时间性非常强的工作,就近救助对于医疗急救的非常必要的。因此,紧急医疗救助不应受行政区划的局限,同时,把农村各乡镇的120急救队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网络,达到相互支持的作用。

2.2 中长期策略增强农民的防病与自救意识:在农村“小病不看,大病小看”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源于经济上的能力不足,部分原因归结于农民防病治病意识非常淡漠。随着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施,这一状况有所好转。如果从根本上改善上述局面,光有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农民兄弟进行防病治病的教育,这些工作可以视为民间自身的,也可以视为政府的工作。如果政府投入更多地关注,让各村镇卫生室工作人员,对农民兄弟进行广泛地医学知识宣教,对增强农民防病治病与自救意识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改善政府的投入方式,引导农民集中养老:多年来,政府在“三农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城镇化建设、集中养老、农民“退休金”,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投入等等。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可以让农民居住在人口比较集中乡镇,集中解决供电、供水、通讯、医疗、上学等生活实际问题,对农村空巢的后养老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待加强;养老院、敬老院作为政府倡导的养老方式,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实行多年,但大多数农民抱着“死了也要死在自已家里”的传统习俗,未能有效地把农民吸引过来,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我国政府还计划与落实农民的“退体金”,年满60岁农民可以从政府拿到一定数目的生活补贴,这些惠民政策体现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表现出的极大勇气与决心。设想一下,仅上述三项,政府的投入一定不会少。如果把上述三方面的投入综合起来使用,例如,以政府投入为主在集镇中建养老院,把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发“退休金”,这样可吸引更多的农民到集镇中的养老院中居住,万一老人生病,相互有个照应,这样对改善农村空巢后自救能力不足发挥一定的缓解作用。

3 展望

作为占中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卫生事业,应该受到广泛地关注。农民患急诊,其院前救助体系目前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近期角度,有效的县-乡-村三级三条院前急救网络,即信息网络、交通网络与医疗救助网络,以及妥善处理紧急医疗救助就近原则,可望对缓解现阶段下农村院前急救现状发挥正向作用。从长远地角度,政府需在三农投入的方式上改变策略,把农民“退休金”、新农合医保、城镇化、养老院等投入有机结合起来,以弥补农村空巢与老年化等带来人力不足,同时加强对农民防病治病与自救能力的教育,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现实需要, 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举措。

参考文献

[1] 杨淑琼,刘河元.“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325-328.

[2] 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2008年湖南农村劳务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发展[R/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9- 02- 05- 402536026.htm.

[3] 李吴萍,宋琦如,王禄生,王瑞儒,刘槟红,王维成.宁夏农村居民对急诊服务体系需求与利用调查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2):239-242.

[4] 滕永军,王燕炯,杜婉丽,王金文.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急诊医疗卫生需求调查[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2):11-13.

[5] 金薇,汪东亮,周玉皆,张志猛,王雪山,陆永姝.宿迁市农村急救网络运行现状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0;11(2):28-30.

[6] 周亮,肖水源,刘志宏,冯早成.湖南省两县市乡级医疗机构中毒急救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2):114-116.

[7]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年鉴[M]. 长沙: 湖南省统计局, 2002.

[8] 胡敏,郭,赵晓华,孙振球,郭海,高敏,许丹,肖亚洲,曾芳,曾游哲.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6(7):692-696.

医疗自救常识篇10

关键词:急诊诊疗流程,急诊护理,管理质量,效果观察

急诊是指发病急、症状较重来医院紧急就诊的患者,,也可为非正常班需要来医院挂急诊号就诊的普通患者。正常班为白天八小时正常工作时间,非上班时间是指白天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及节假日。规范急诊服务过程,确保对突发事件批量伤员和重症患者进行紧急转送,确保对急诊患者准确快速分诊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优质快捷的急诊服务[1]。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是否在2014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有80人,观察组有120人,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见表1。经检验,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的差别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事件的多少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具有可比性。

1.2医患协议

进行实验研究前,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将实验治疗的有关意义和流程详实地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与患者签订同意书。

1.3方法

由于2014年之前,我院尚未对急救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培训,因此,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80患者并没有接受明确的急诊诊疗流程的科学化护理,而2014年之后的120名患者则受到了科学的急诊诊疗流程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及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可以说明急诊诊疗流程的应用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用。对护士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具体情况为:

1.3.1培训内容

①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②?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③?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2]。

1.3.2培训方法

首先,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具体的步骤有:

1.3.2.1急诊前准备工作的培训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士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3]。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运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1.3.2.2急救知识的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3.2.3院内急救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 0 软件对试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 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以P < 0. 05 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情况比较为表2。

3.讨论

传统错误观念认为:急诊无专业,无方向,无特色,分诊是其主要工作。其实,急诊医学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领域,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尤其独特的临床特点:涉及面广,疾病谱杂,患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处置时间短、病情复杂,具有社会性、时间性、随机性、复杂性和条件性的特点,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无论理论知识,还是临床实践,都存在纵横交叉的内部关系[4]。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参加医疗急救培训给医院急诊护理带来一些改善:降低人才医疗风险几率,加强对患者及身心健康的监控,警示、引导患者保护健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急诊治疗效果。加强了了护理人员的凝聚力,提升了医院的急诊护理管理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急诊诊疗流程。

参考文献:

[1]杨昕.急诊诊疗流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2:311-312.

[2]董建兰,居伟.探讨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J].吉林医学,2014,26:5928-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