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十篇

时间:2023-10-13 17:37:49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1

文/王玲玲

摘?要:本文列举了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具体表现和危害,通过分析其不良心理的成因,提出了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方法。

关键词 :寄宿制技校?学生心理?教育疏导

同其他技校一样,笔者所在学校也开设了寄宿制班级,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在寄宿制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疏导,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将给学校管理留下种种隐患。所以,加强对寄宿制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一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例如,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和同学产生的茫然、畏惧、抑郁、紧张、烦闷等心理。

二是对教学内容不适应。由于课程内容的改变,难度、深度的加大,学生产生了厌倦、畏难、焦虑、自卑等心理。

三是因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而产生孤僻、嫉妒、多疑、怯懦心理。

四是因对青春期的不解而产生的困惑、敏感等心理。

五是与家长沟通困难。因为在学校住读,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家人,周末回家时,家长还有其他事情要忙,所以沟通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和家长之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亲子关系趋于紧张。

二、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是一个人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但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既像一朵即将盛开的花朵,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找不到方向。这种难以控制的情绪和生理迅速发展带来的烦闷心情,会使青少年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

多数家长缺乏心理素质教育的常识,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有些家长或者对子女骄纵、溺爱、袒护,或者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或者简单粗暴,实行棍棒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就逐渐产生了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

现在的技校学生,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太好,觉得考不上大学,甚至厌学、逃学的孩子。而且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觉得上技校比起上大学低人一等,自愧不如。很多技校学生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在学校就是混日子,整天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不积极进取。而技工院校一方面担心生源流失而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放任学生自流;另一方面,多数技工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师资及教育方法,导致面对技工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

4.社会原因

当前,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后,学生用手机上网成为一大特色。互联网使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不少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荒废学业。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危害。

三、寄宿制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与疏导

1.充分关心、爱护和安慰学生,勤做心理疏导

由于学生大多在家中娇生惯养,一旦长时间离开父母,就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要常找他们谈心,了解其想法、要求和遇到的困难,给予理解、帮助和安慰,做学生的“家长”。

2.多组织集体活动

每到闲暇的时候,住宿生想家的心情非常强烈,教师可组织体育比赛、文娱联欢、旅游、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内心充满欢乐。

3.运用宣泄的方法调控负面情绪

一部分学生由于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很不适应,老师可让其家长来探望或让学生时常与家长互通电话、相互写信,也可以引导学生记日记或向老师、同学倾诉,这样能大大减轻因想家而带来的心理负荷。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2

关键词:心理疏导;德育工作;中学生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未来发展,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心理疏导归属于德育工作的层次,德育工作是一个把社会表层的言行转化为内在精神的过程。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心理发展状况着实让人堪忧。那么,怎样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转变相适应,尤其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做出积极的调整,把心理疏导纳入高中德育工作,是学校保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健康与心理疏导

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也就是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发展方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发展学说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少年期到青年期的初步发展时期。在社会上甚至有人把该时期称为“狂飙阶段”,主要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征发展极其不稳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问题:第一,学生个人自制力差,意识薄弱。高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发展时期,极易产生躁动心理。有时候会对同学过分热情,也会出现冷淡的时候,情绪容易产生大范围的波动。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学生个人自制力差所引起的。第二,性意识萌动。性意识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身体的生理变化上,更多的是思想的懵懂。部分学生开始渴求一份纯洁的爱情,可能会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种心理的懵懂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疏导,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感情。

三、心理疏导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通常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多数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德育工作者主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好心理疏导,采取积极有效的疏导措施。在实践经验中,笔者主要提出以下三种措施:

1.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寻求任课教师的配合

在课堂中,任课教师是高中生最亲密的交流者。所以,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寻求任课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尽量宽松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健康发展。

2.走进学生家庭,发现问题关键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环境引发的,如父母离异导致自闭心理,父母工作忙导致孤独,家庭贫寒导致自卑等现象。德育工作者为做好心理疏导,应该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发现问题的关键性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深入家庭的过程中,要向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并提醒家长在监护过程中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做好疏导沟通工作。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创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条件

通常人们的心理活动自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再加上学生渴求能够得到心理疏导,多数学生喜欢通过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可以开设健康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该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学生产生隐蔽心理,让学生尽情敞开心扉宣泄自己。另外,心理咨询室工作时间要设有专人值班,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感情的机会。对心理咨询师也要做出严格的筛选,使其能够巧妙运用心理技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真正落实心理咨询室,不能只做表面工作。展开德育工作最关键的是做好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为之不断探索积极的心理疏导方式,才能真正做好高中生的德育工作。

作者:冯频 单位:包头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辛志勇.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差异性大于共同性——兼与刘华山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2]杨数雄.高校政治辅导员兼做心理辅导工作利弊初探[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5(2).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3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4

狭义的心理疏导是指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人员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实施个体或集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广义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活动。高校中的心理疏导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们思想认识的方向问题,使他们能够按照主流文化的要求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某一目标前进。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明显的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特性。

(一) 两者概念与根本任务的异同

心理疏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消除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两者的概念与根本任务虽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两者在层次与理论基础上的异同

心理疏导侧重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即重在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即进行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等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学科基础,吸收了社会科学的诸多成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疏导则以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本身无明显的阶级性。

(三)两者工作内容上的异同

心理疏导是指对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不良提供帮助,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和挖掘自身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由此可见,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具体工作中,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四)两者工作方法上的异同

心理疏导遵循志愿原则,强调宣泄与疏导,注重倾听与感情沟通;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有时可以探察出学生潜意识当中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工作者主动出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教育与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主要采用一些经验性方法,解决学生意识领域中的问题。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心理疏导的意义

(一) 心理疏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疏导是一种专业的人文关怀,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 心理疏导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对大学生进行特殊心理特点的研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因人施教。心理疏导是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选择具体的疏导方式,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另外,心理疏导通过创设一种感性的心理情境,采取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抒绪的场所和机会,使大学生不再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死板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从而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心理疏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对策

(一)创造理论上的导向机制和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

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充分认识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应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教师进修督导机制,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政治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日常生活的管理,把育人寓于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另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疏导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高校都应该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这应该成为高校一支新生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成为思政课老师和学管干部的必要补充。

(二)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的途径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5

【关键字】 高校辅导员 心理疏导 培养 应用

1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资料表明, 20世纪80 年代的我国大学生中23.25% 有心理障碍,90 年代上升到25% ,进入新世纪更是达到30% ,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的年龄大都是在20上下,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生理上基本成熟, 心理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 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 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市场经济负效应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泛滥,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的影响下;同时,高校不断改革的推进,就读高等院校不再有苛刻的年龄限制,入学途径也在不断增多,使得入学学生的背景和就读动机较之以往要复杂;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矛盾冲突,若得不到及时地疏导便形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2]。

3辅导员心理疏导的能力培养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主体之一,承载着为学生服务的职责,当前辅导员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对心理问题实行心理疏导具有独到的优势,再加上专业的心理辅导应用技术,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作用对于增强高校心理疏导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来进行[3]。

3.1提高辅导员的政治修养和道德情操

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辅导员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正确的政治信仰;其次辅导员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最后辅导员要做到品德高尚、诚实守信、作风正派、真诚待人、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和个人魅力。

3.2提高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和观察力

辅导员要学习广博的理论知识,系统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这样才能懂得如何疏导学生的心理困境、如何搭建良性的心理疏导管理系统、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索质。

3.3提高辅导员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辅导员的观察力应具有客观性、全而性和敏锐性:客观性是辅导员获得各种信息的基础;全面性保证获得信息的完整性、保证判断的周全性;敏锐性是及时捕捉学生中的各种信息和及时决策的重要条件。辅导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另外,辅导员还需要培养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的应用

辅导员在具备心理疏导能力的素质后,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才能真正辅导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只注重强制说服或条例约束,强调单方面灌输,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疏于对学生情绪上的疏导,那么将在无形中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更不利的影响。为了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施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

4.1以学生为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辅导员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作风,而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爱护学生,重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借此来消除他们对单调说教的反感和抵制心态。辅导员个人魅力的培养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4.2利用网络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自尊心强的学生一般都不习惯和辅导员面对面交流自身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但是喜欢借助网络来进行宣泄自己的情绪。所以辅导员要运用网络这个交流的平台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比如:辅导员可以动员大学生群策群力,发挥大学生信息搜索的能力,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或技巧存储于一个心理健康知识库,以供大学生在线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和预防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运用QQ、MSN、Email等网络交流工具和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就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共同学习。另外,辅导员可以请心理咨询师参与到网上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得效率,同时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的技能和实践经验[4]。

4.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辅导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仅要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如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交友、专业发展、求职就业等共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掌握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如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超出了自己能解决的范畴,辅导员应将该案例及时转介。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还不能对所有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然而这又是新时期的发展趋势,辅导员要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应及时了解每一个大学生,并根据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谈心交流的实际情况以及周边同学的反映,并参考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建立大学生详实、客观的心理健康档案。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档案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工作和升学后,心理健康档案不应随人事档案,应交由相关单位的心理健康中心,如没有,交由大学生自己保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大学生的隐私不受侵犯,也不会影响大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升学等[5]。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6

关键词:民族 寄宿生 心理疏导

瓜州二中于2008年成立以来,目前在校学生三个年级,共60个班级,3000多学生。其中,有来自12个乡镇的移民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回族、东乡族、藏族)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各班。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工作,面对这些特殊学生,学校想方设法让他们尽快融入“本地教育”之中。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状况、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进行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便于调查,学校决定从少数民族住校生着手,这样就能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掌握更多的资料。

现将我校在这一教研课题活动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问题疏导的实践做以下回顾:

一、民族寄宿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我校对民族寄宿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由环境变化的落差引发的失落心理。有的民族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因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心理,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调查结果表明,特别是藏族新生心理异常表现在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和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

2.由学习困难、理解能力差而引发的自卑心理。由于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差,在学习上确实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原来的学校相比,学习时间长,强度大,学习压力剧增。当学业出现问题时,自卑心理加重,造成了恶性循环。

3.由家庭教养方式引发出学生的随意心理。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能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

4.由心胸狭隘、情绪过激而引发的冲动行为。边远地区的民族学生与当地学生相比,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个别学生会采用冲动,甚至喝酒、抽烟、打架。

5.由语言障碍引起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由于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语言环境有差异,因此语言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语言障碍问题较为突出,给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6.由经济条件、家庭困难引发的嫉妒心理。这些民族移民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因家庭经济条件差,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产生嫉妒心理,甚至出现不道德行为造成心理失调。

二、民族寄宿生心理疏导的方法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要做好民族学生的心理疏导,就要把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和本地学生一起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心理疏导:

1.班级团体心理疏导。每个班级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主题班会就是常用的方式。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班级召开“我爱我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老师的辛苦,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除了感恩教育,班级还可以对学生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方面进行主题班会的团体疏导。

2.个别心理疏导。很多学生在有问题困扰时是不会主动找班主任解决的,所以班主任平常要深入班级,特别是课余时间要多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在周记上写批语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疏导的良好契机。除了周记的批语,班主任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交流。

3.宽容保密,诚信疏导。坚持宽容和保密性原则是班主任赢得学生信任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保障。有时候,学生很多的烦恼都没有告诉好朋友或父母亲,却愿意告诉班主任,这是学生对班主任的高度信任。一个守信用的、宽以待人的班主任一定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4.家长对学生的疏导。我校民族学生常年寄宿在校,家庭与学生的联系弱化,这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负面情绪、培养和谐心理来说成为班主任最大的困难。但是,班主任还要学会利用家长的教育来影响和疏导学生。

总之,只要班主任有高度的责任心,从爱护民族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工作中采取以上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能够培养出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有所作为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实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展开对大学生心理疏导是迫切而必须的,按照大学生的心理诉求采取有效的方式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通过心理疏导的实行,一方面构建和谐校园的育人环境,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平台,另一方面也能够建立心理疏导合力体系,这些都是具有着明显实效性的作用。

一、构建和谐校园育人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重要载体,更是一所大学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可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可以形成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同时和谐的校园环境也会反作用于心理疏导的教育。然而,和谐校园育人环境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校园精神生活、学术生活、政治生活、情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区生活六个方面。和谐的精神生活的营建,要做到和平、健康、高尚、充实;和谐的学术生活的营建,需要做到平等、自由、协作、创新;和谐的政治生活的营建,要做到民主、规范、高效、有序;和谐的情感生活需要做到尊重、理解、负责、忠诚;和谐的文化生活需要做到文明、多元、高雅、动感;和谐的社区生活需要做到安全、互助、开放、环保。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构建和谐校园,关键要从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建校理念和实现目标来入手,具体如下: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校园,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校园,要遵循党的这一指导思想,顺应我党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的建校理念,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十字方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都必须时刻谨记这五个理念,并把它们充分贯彻和运用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真正把和谐校园的建校理念落实到位;坚持协调好学校的各项事业,实现构建和谐

校园的具体目标,努力做到办学理念科学,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较高,达到布局专业、师资力量合理,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此外,构建和谐校园育人环境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的管理工作,加强校园管理,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增强和谐校园建设的强大动力,用正确的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营造和谐的学科生态。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造就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相统一的新一代大学生,以适应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而为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开辟了丰富的视野。通过利用网络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研究平台,已经成为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网络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网”发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建设网络心理疏导阵地,发挥心理网站的平台作用,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新平台。一方面,必须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资源导向。具体做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网络上创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页或网站,并且这些网络信息资源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富有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等特点。另一方面,构建网络在线疏导平台,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对有心理困惑、情绪困扰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冲突,调节心理状态,培育心理品质,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积极运用校园网、QQ、微博、BBS、人人等新兴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途径得以丰富和创新,为师生交流提供新的有效平台,在此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融入到宽松的情境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心理疏导的效果。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创办《雪绒花》心理疏导电子小报和《雪绒花――心灵家园》电子阅览期刊,以及举办“雪绒花”杯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这些网络信息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会和掌握其心理调解的方法,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构建心理疏导合力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多管齐下,建立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这种支持系统,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协作,互相促进。一方面,学校要保持与家庭的密切联系,从家长方面获得支持;另一方面,依靠社会方面的不断努力,营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疏导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具体来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心理疏导的合力体系,首先要求高校自身应该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健全的保障机制,使大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其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工作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应与学校建立起密切而长久的联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要把对他们心理品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为他们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同时还要关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再次在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下,也不可忽视社会因素的重大作用。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有义务给大学生提供民主宽容的环境和氛围,提倡和协助高校运用心理疏导方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三者应相互支持、协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行提供合力保证。

参考文献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8

[关键词]公务员 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疏导

我国的公务员是个特殊的群体,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权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近些年来,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大、社会期待高、工作风险大、家庭不和睦等导致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就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疏导作了初步的实证研究,以期能缓解公务员的心理压力,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研究现状

国外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比较成熟,尤其是关于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研究。Cooper&Roden(1989)访谈了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318名20~59岁的税务官员,同时还运用量表和问卷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认为税务官员特殊的工作压力使得其主观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受到影响,女性税务官员与她们的异性同事们相比,工作满意度要高,但是出现的心理疾病症状要更多一些。Bogg&Copper(1995)对英国557名高级公务员和1056名私营企业经理进行了职业压力测验,对两类群体的心理、身体健康及工作满意度、职业压力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及工作满意度要更差一些。工作及组织压力更多地影响了工作满意度。而人格因素更多地影响了心理及身体健康水平。此外,人民网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日本人事院对81万名国家公务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务员面对着工作、社会、家庭等各种压力。自杀已经成为导致日本国家公务员死亡的第二大杀手。

在国内2004年12月8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调查职业中,“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Oven(2003)曾撰文讨论了精神疾病如何影响了政府官员的决策,但政府官员的精神疾病很难得到诊断,通常情况下即使被诊断出来,也不能保证得到治疗。由此可见,重视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已迫切需要提到日程上来。贵州省于1998年6月对厅局级公务员共358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1%的调查对象意志力强或较强。意志力弱或较弱者为零,有14.9%的意志力一般,总体状况较令人满意。郑洪利、于霞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探讨了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水平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其“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内学者在心理健康、人格特质等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更多针对学生、教师、护士等人群,而针对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较少。但机关干部职工也常受累于生活抑郁、工作倦怠、人际关系敏感、职业成就期待、人格冲突等心理困惑。有的人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他们“唯唯诺诺、兢兢业业”,工作时经常处于“心理恐慌”状态。不少党政干部存在着较大心理压力,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疲劳、心理浮躁和心理压抑,有些同志对个人的生活、工作、未来的发展等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等问题。因而探索心理疏导在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模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显得的极其重要。

二、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实证研究的内容

1 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大家现在讨论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往往局限于公务员的压力和职业倦怠感两个方面。当然公务员的心理问题应该不止这两个方面。为了弄清楚公务员到底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和严重程度,我们将在本省或其他省公务员范围内用症状自测量表进行一次普查,为今后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索公务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公务员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压力和单调只是部分原因,为了弄清楚到底有哪些问题会影响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我们把工作压力、工作特点、社会期待、媒体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采用回归分析的办法,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公务员的心理健康。

3 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多种疏导形式。把普查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公务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我们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然后比较两组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而证实通过心理疏导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4 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会增强公务员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随着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效率会更好,意愿会更强,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但是因为“社会期待效应”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在研究中对公务员问“你是否愿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采用职业倦怠感代替为人民服务的意愿,因为公务员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他们在工作中不感觉倦怠,就说明他们很乐意为人民服务。

三、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实证研究的途径

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公务员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工作绩效的需要,因,我们将从调查开始着手研究当前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然后根据Cooper&Williams在2002年提出的工作压力模型来缓解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该模型认为相同的压力源在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应对机制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或是积极成长促进的结果,或是消极的结果。因此,压力源、应对机制和个体特征共同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压力结果。压力管理方法有多种分类:比如按照管理主体可分为组织策略和员工策略;按照管理客体可分为压力诱因导向的策略、反应导向的策略和症状导向的策略。本研究将采用心理疏导的技术,采用以上的三种策略来减轻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将从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设为实验组,并抽取出同质同量的样本作为对照组,仅作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一个阶段的心理疏导后,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从而检验心理疏导的效果。

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工作满意度、身心和谐水平、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感等分别进行测试,并将两组样本进行检验,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确保得到准确的测验结果,由于所测公务员身份的特殊性,他们有着很强的防御心理,有相当多的公务员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迹,这对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公务员因为工作繁忙和单位的不同,要想把理想式的集中

起来进行心理疏导存在相当的难度。考虑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将首先对受测公务员进行相关讲座,让大家从心理上接受测评,然后再进行相关测试,当然,为了能保证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加强问卷的测谎板块。

我们首次将心理疏导技术运用到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假定通过心理疏导技术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公务员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从而降低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感,提高公务员的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从而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将填补对中国的公务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缺陷和空白。

四、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实证研究的预期结果

1 了解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为后续进一步的心理疏导实证研究提供依据和工作切入口。心理疏导是新生事物,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心理压力急剧增加时,在需求很大但又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了解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就尤为重要。江西省直工委对各厅局公务员展开全面的普查,详细了解江西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并发现其中的问题,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疏导 支持系统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在现阶段发展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困扰,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反映是有着层次性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正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威胁。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比较重要。

1.心理疏导的作用及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1.1心理疏导的作用分析

心理疏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内容来看主要有大学生生活及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在认知调节作用方面主要是帮助疏导对象全面和多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掌握生活的辩证法,从而改变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1]。还有就是心理支持作用,心理疏导老师能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而在情绪宣泄作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启发及引导等方法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1.2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分析

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能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心理咨询及健康心理讲座等处理好大学生的交友和学习、就业等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针对一些新思潮思想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有助于消除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在大学生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疏导能使其健康应对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不仅如此,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及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应用策略

2.1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为心理疏导内容没有科学化,心理疏导内容缺少人文关怀,不仅对学生完整心理问题的阐述不利,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有着很大障碍。而在心理疏导内容上过于医学化,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忽视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要,以及缺少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问题的指导[2]。

另外就是心理疏导机制还没有完善,主要就是信息汇聚反应机制没有得到健全,缺乏和谐的师生交流机制,心理危机干预及预警机制等没有体系化呈现。心理疏导在队伍结构层面没有合理化,缺乏心理疏导经验,心理疏导方法没有针对性。

2.2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应用策略

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的应用策略实施要从多角度进行,首先重视自助式个体心理,构建自助支持尤为重要,心理健康理念构建是基础。这一系统构建主要是起到了解自我及接受他人和热爱生活等作用。还要能直面心理特征所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和生理发育是共同进行的,个体支持系统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动荡期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及普遍性,并不会因一时消极和抑郁怀疑自己心理失调。

再者就是心理疏导内容要有针对性体现,从具体策略实施上对心理疏导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掌握多样化心理疏导途径和内容,对心理疏导老师采取鼓励措施使其参与到公益性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活动开展要有针对性,针对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应对,促进心理疏导内容和实际相结合。

另外就是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内容多样化,心理疏导老师要能强化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心理疏导老师要能主动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背景和形成原因等进讲述,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征。不仅如此,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进行有效健全,构建师生和谐交流机制,平等交流是师生和谐交流的重要前提,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解决心理问题[3]。

最后就是从多个系统方面进行加强,从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及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和关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逐步实现。在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层面创建良好学校文化氛围,并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而在家庭心理支持系统方面则要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积极改善,构建家长委员会通过信息交流发挥家长教育的号召力及感染力;在社会支持系统层面主要就是从社会潮流及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逐渐了解这一系统的发展规律,最终得以适应。

总而言之,构建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要能结合实际,从多种角度实施,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强化大学生心理疏导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适应社会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凤琴.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1).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篇10

【关键词】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7

高中阶段被公认为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中学学习将告一段落,继而开启大学学习生涯。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迎来自己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并且面对的学习压力也是最重的。正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业要求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压力的缓解等。应对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疏解,就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朋友、老师的共同努力,但与疏解心理问题相比,防患于未然,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一)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对该课程不重视

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在初中都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到了高中,由于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的增加,很多学校因此取消了该课程。而部分学校虽然依然保留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即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育都是有害的。心理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提前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才能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或影响到他人。

(二)缺乏心理学专业教师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缺乏专业老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正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而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学校让其他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纳入到班会中,虽然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但无法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老师捕捉学生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出应对措施,如果缺乏专业的老师,兼职老师不懂得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能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部分教学压力大的老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室来缓解压力。而就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一个老师对应几十名学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的办法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其中包括硬件上的配备,诸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还要包括结合多方的力量,包括家长、同学等进行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引起重视

对于部分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要引起重视,我国几乎每年的高考季都会发生考生跳楼自杀或是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部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对于这类现象,学校应该进行严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能疏解学生心中的郁结,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其中,招收专业的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感兴趣的老师或有天赋的老师,要进行专业培训,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可以选取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让老师到高校深造,学习相关知识,另外是请心理学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老师参加讲座并认真学习。相比之下,第一个办法虽然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但老师深造之后,专业性程度更高;第二个办法比较简单实用,但只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的力量

应对当前我国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的问题,主要解决措施有两个:一是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业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老师。这一个办法比较被动,主要是等学生上门咨询,但对于部分比较害羞、不愿和老师接触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二是结合多方力量,包括同学、家长、社会的力量进行心理疏导。很多老师会忽略同学的力量,但事实上,如果一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最先知道的应该是和他最为要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要出面,但是要私底下教这位同学该如何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学生对自己的同学没有过多的戒备心,如果专业的老师教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其效果比老师直接参与或家长的直接参与要好得多。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方面也应积极参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