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教育专业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2:59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1

【关键词】古筝教育;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古筝的教育与传承

中国古筝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古筝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它记载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点,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

(一)古筝的教育现状自上个世纪开始,全国各个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古筝专业,这是我国开始重视古筝教育的体现。古筝在高校的普及为古筝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性的研究平台,并且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艺术修养的高质量古筝艺术家和作曲家。随着各个艺术院校建立古筝专业,使得古筝延续了几千年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转向了在专业艺术院校传承的新阶段,作为民间音乐的古筝艺术也逐渐进入专业音乐教育的行列。并且随着许多现代古筝新曲的出现,古筝技法的大胆创新,古筝曲目的创作也逐渐多元化,并且也由民间的自发性、自娱性和集体创作进入了专业的自觉性、娱他性和个人创作的新阶段。专业化让古筝教育得以快速发展与提高,让古筝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古筝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比起往年逐渐提高,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渐渐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古筝这门艺术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成为了热门艺术,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出现了古筝学习热的现象,古筝的爱好者、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古筝教育机构等相关建设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古筝从一个冷门乐器变成了一个热门乐器。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时期的音乐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的秦筝、编钟、编磬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时期的筝是广泛用于祭祀、礼仪以及民间娱乐等多种功用的乐器。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吸收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同时孔子也强调乐教中的审美情感培养以及美育作用。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相比先秦来说更为系统化,“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个时期的筝乐教育强调技巧训练与人文修养同时进行。这一时期的筝艺传承并不是流于空泛,而是在自我修养与行为的自律中,在音乐审美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内在熔炼中,达到其乐教的目的。唐代时期的筝乐十分受欢迎,这与唐朝的繁荣现象密不可分。这个时期的筝乐演奏者众多,并且根据社会地位进行分类,其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的比重最大。唐代时期的筝乐传承是一种民间自发的筝乐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在今后的筝乐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主要集中在民间,筝乐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宋代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流派的筝乐教育,筝乐传承不仅出现在家乐中,也存在于人口密集的酒楼茶肆中。不同的是,酒楼茶肆中的筝艺传承往往是乐曲的口口相传,而以师徒传承为特点的家乐主要是技巧曲谱方面的传承。所以,家乐中的筝伎对筝乐在民间的发展起到了传播、创作、提高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的筝乐主要用于说唱音乐中,传承方式既有师徒相传,也有家学相传、筝友相传,筝乐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十分多样。到了清末,筝乐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俗乐,艺人地位也逐渐下降,战乱纷扰使得前代的筝乐传统日渐消亡,大量的筝谱和技巧方法都相继失传,筝艺的传承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到了二十世纪,民族音乐的发展主要存在于民间音乐中,筝乐也是如此。各大筝派聚集在各地的民间活动中,比如山东筝派、陕西筝派、河南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等,无论是与其他乐器合奏还是独奏,传统筝乐都体现出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族魅力。在民间活动以及城市社团活动中,不同民族乐派的民族音乐家们奔走于全国各地进行筝艺交流,为各流派筝艺的交流融合做出了贡献,对筝艺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通过古筝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要求

(一)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古筝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我国国民素质日渐提高的同时,古筝音乐教育也日渐普及化,许多孩子选择学习古筝作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古筝教学也逐渐走上了专业化、学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这对在古筝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许多古筝教学者受到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曲目的教学有偏差,甚至喜欢教授流行曲目,这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利的。另外,许多教师过度重视训练学生的古筝演奏技巧而忽视了古筝理论体系的教学。所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心,不能仅仅把演奏技巧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要在重视古筝基本功练习的同时注重古筝文化的教学,探究古筝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们了解并爱上民族音乐文化。

(二)遵循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中心,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这种理念在古筝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在中国,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和器乐组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审美文化。从古至今,关于古筝的诗词、筝曲都十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气韵,不仅古筝的音乐审美如此,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艺术亦是如此。作为一种积淀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乐器,古筝本身就带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古筝都有其相应的审美意义。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古筝不能只作为一个获取考级证书的工具,在进行古筝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其自身的审美教育功能,应把古筝基本功和弹奏技巧渗透在传统民族艺术的审美体验中,让老师和学生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共同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传统音乐的美。

(三)端正传承古筝传统曲目的态度我国文化事业正在不断地蓬勃发展,作为一名文化事业建设者,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教学水平。如今,许多古筝培训班的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即缺乏对古筝传统曲目的理性认识,对于传统曲目的概念不清楚,有不求甚解、盲从的现象。面对这种浮躁的态度,我们必须严肃面对并加以解决。作为古筝从事者,不仅要全面了解自己学习和演奏的音乐作品,还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许多传统的古筝曲目能够保存到现在是十分不容易的,世代筝家不断积累传承,为后代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如今在传承传统曲目时更应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即使我们在传承传统曲目时做得不够完美或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认真借鉴古人的传统美德,一定能将古筝传统曲目发扬光大。其实无论是对于古筝艺术的传承,还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历史都像一面镜子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轨道。前人在传承的道路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后人的财富,我们要认真总结前人的成果,并进行学习和借鉴,在批判中继承,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坚持古筝曲目创作的民族性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它的曲目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古筝曲目的调式、音阶、节拍、旋律等都把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特征表现得极其鲜明。其实不仅是古筝独奏作品,我们其他的传统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必须根植于丰厚的民族音乐传统,蕴含中国文化悠远而深厚的思想艺术。而当代有些民族器乐作品经常会受到西洋创作手法的影响,导致民族器乐独奏作品不具备传统音乐那样鲜明的民族特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加以注意,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从传统文化以及民间素材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不仅要与时俱进,也要坚持民族特性,增强民族艺术表现力,这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三、通过古筝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古筝作为传统乐器之一,可以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教育作用。不同的古筝作品体现出了不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思想,而且在古筝教授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表达都是不同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相同的是他们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感受。中国的传统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文政治、民族历史。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与这个民族的宗教、政治、文化、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古筝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审美意义古筝艺术最突出的功能与价值就是其审美价值,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音乐教育要重视审美教育。从古至今的乐教传承都十分注重音乐的审美体验,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类型和器乐类型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古筝以其清悦优美的音色、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以及自身浓郁的审美意蕴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让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审美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尽管古筝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古筝教育越来越现代化,但无论是当代的古筝音乐美还是传统的古典音乐美,两者都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现代的古筝教育离不开传统审美理论的支撑,所以古筝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要比想象中多得多,古筝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不是单一的。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其自身蕴含的价值,传承并不单单指传承一件物品,更重要的是传承其精神内涵和内在美。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 古筝;民族音乐;小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83-02

1 前言

古筝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关键组成,对于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扬古筝音乐这一民族音乐艺术,要让古筝走进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灵活多样的古筝音乐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古筝音乐知识的时候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更好地感悟音乐的内涵,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古筝这一民族音乐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民族文化。

2 把握古筝灵魂,激活音乐课堂

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的关键部分,有效把握古筝的灵魂,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巨大价值,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古筝音乐的热情,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古筝过程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内涵,全面提升民族意识。由于民族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音乐结晶,饱含着我国浓郁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民族音乐的瑰宝。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音乐教育必须从本民族的发展出发,兼收并蓄,大力发展民族音乐,让学生接收到民族音乐的洗礼。在古筝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民族音乐,从而有效激活音乐课堂,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将古筝引入课堂,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把握古筝教育的灵魂,就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古筝知识和民族音乐知识,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和启发,更好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一部分。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将古筝音乐教育引进课堂,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其对我国民族艺术的信心和自豪感。除此之外,普通的音乐教育是发展专业音乐的基础和前提,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古筝教育能够为学生走向专业音乐发展之路创造良好的条件。

3 激活古筝音乐课堂,发展民族音乐的策略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小学古筝音乐教育的重要凭借,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古筝知识的重要材料。但是就目前而言,小学古筝音乐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较为乏味单调等问题,学生能够学习到的音乐知识较为单一,从而难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筝音乐艺术的内涵,也不能体味民族音乐蕴含的价值。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小学古筝音乐教材进行内容的扩充和丰富,在引导学生掌握古筝知识和训练技巧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其他风格的民族音乐进行接触和了解,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民族音乐,深化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找到丰富和完善古筝音乐艺术的途径,从而一举多得。另外,教师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民族音乐,并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对古筝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更多的接触当中收到民族音乐的熏陶,感悟音乐学习的乐趣[1]。

设置多样化的古筝课程 古筝音乐艺术包括多方面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元素,但是目前小学古筝音乐教学中在设计课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单一的课程设计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也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产生歧义,这样学生就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古筝学习和训练中。在小学古筝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说教课程上,要让学生对古筝这一民族乐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实践课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化的理论知识,还能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小学生在接触古筝进行音乐演奏时,能够逐渐熟悉乐器的每一个部分,将古筝音乐作品更加完美地演绎出来,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感的把握和对声音的敏感程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古筝音乐的民族特色,在学习古筝音乐艺术的同时,也能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度也会逐步提升。另外,在小学古筝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古筝欣赏课程。用古筝演奏经典的古筝曲目,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古筝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民族音乐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经典的古筝音乐作品的演奏,在学生欣赏完作品之后,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反馈上看到学生对古筝作品的认识程度,也能够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一定的评判,加深对学生的理解[2]。

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在小学古筝音乐教学时,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激发对古筝音乐的热爱和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投入和认真学习。教师教授古筝课程传播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口传心授,因此,有效地感染和熏陶学生能够让学生从音乐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感染和影响。通过这样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也能够全面了解和学习古筝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实践,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实际演奏等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充分想象、实践,能够直观形象地学习古筝音乐,全面提升古筝学习水平,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音乐的内涵,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提高整体音乐素质。

优化音乐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自如地参与到古筝音乐的学习中,也能够有效地活跃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古筝音乐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古筝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动力。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掌握良好的技巧,教师可以针对古筝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或者是实践性强的音乐教学手段,活跃古筝音乐课堂气氛。教师要和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克服对音乐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良好的古筝学习环境中成长,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3]。

4 结语

小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培养良好音乐素质的基础阶段,对学生进行古筝音乐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增强对古筝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以此为突破口和依托,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音乐学习基础,促使音乐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誊清.古筝,民族音乐之瑰宝:兼议古筝音乐教育[J].艺术百家,2014,24(18):73-75.

[2]王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23(13):54-55.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高校古筝;教学;创新

古筝是华夏民族一件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仁智之器”,它从最初的“五弦竹身”经历代筝家的创新发展,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是二十一弦、四个八度音区、以木为体的古筝。形制的变化,音域的拓宽使得古筝演奏的音乐极富表现力。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民间音乐繁杂多样,近代依附于各地方音乐而形成的古筝流派,风格鲜明,每一流派都存有丰富的乐曲,即“传统筝曲”。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步前进,民族音乐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筝曲创作也由最初的以古筝演奏家为主体,发展到后来专业作曲家的参与,使古筝音乐走到了音乐题材呈多样性、音乐风格也更具个性化的“创作筝曲”新时期。现今古筝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中国的各级艺术教育中也越发得到普及和重视。

一、高校古筝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高校的古筝教学现状有可喜之处,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其中可喜之处在于高校古筝学习的主体是成年学生,他们有着理论基础和乐器技巧,接受能力更强。但是,由于他们错过了最佳的古筝学习时期,因此,高校古筝教学又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模式守旧,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古筝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和单调化,很多高校都把培养古筝人才的专业才能作为首要目标,让他们成为“高、专、尖”的人才。殊不知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古筝教学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了高校古筝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滋生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说,高校古筝教学重视教师的授课,忽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翁的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这是一种重内容和个体,轻方式和集体的教学传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丧失学习热情,无法在集体中发挥出自己的学习精神,显然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

(三)注重演奏技巧的学习与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古筝教学中通常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减少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之下,古筝人才往往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的演奏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在与别人的合作演奏中表现出一种手忙脚乱的状态,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演奏状态来与别人进行配合。这就是说当前高校古筝教学中存在重技轻文,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高校古筝教学创新的具体对策

(一)高校古筝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出他们学习积极性

在古筝教学开始,学生们往往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学习耐力不够。教师不应该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压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否则,学生一旦缺乏学习兴趣,任何教学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和核心地位,保护好他们脆弱的学习激情。这个时候,古筝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旋律优美的古筝乐曲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因势利导,让他们从最初的好奇转向兴趣,让兴趣贯穿于古筝教学的始终,努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让他们体验到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并进而产生较大的艺术表现力。

(二)高校古筝教学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从传统上来看,古筝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以教师经验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发挥,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古筝教学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整个教学了无生机。因此,教师应该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采取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采取情境式的教学方法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高校古筝教学应该重视排练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古筝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重理论与技巧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演出机会,让他们不仅能够单独的演奏出古筝乐曲,更应该能够适应集体演奏的场面,在集体中进行多人配合的古筝演奏,体会到集体演奏的和谐与平衡之感,以此来更好的展现出自己的古筝才能和音乐表现力。具体来说,高校古筝教学中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教学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能力。

(四)高校古筝教学应该重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古筝教师整体素养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古筝作为我国有着东方钢琴之美誉的乐器,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风雨,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其有着清越、高洁、典雅的音色,丰富的音乐表现风格,在细微之处还能够深入描述人们的内心情感。因此,高校古筝教师应该在重视培养古筝演奏技能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加深对于古筝民族特异性的了解和把握,让他们能够充分深入到古筝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蕴含中去,从更深层次来领略到古筝音乐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

(五)高校古筝教学应该整合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计划

高校古筝教学就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古筝教学更多的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从而实现由技术教学向艺术教学的转变。这样,古筝教学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从而不断增加古筝教学的文化内涵。此外,古筝教学还应该强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除了具备古筝知识以外,成为一个综合型古筝人才。

三、结语

古筝教师在教会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心”来弹筝,让学生体会到“根根筝弦是心弦”的意境.因为古筝音乐是一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它除了要用和其它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逐需要讲究其韵味风格、意境.要想真正掌握好这门艺术,就要在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上下功夫.高校教师在教授古筝风格流派的丰富多彩之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丰富的语言。不同风格流派的教学,能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野,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

【参考文献】

[1]刘丽.浅析古筝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4

一、古筝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校音乐学院古筝学习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演奏技能,以及较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但是全国高校的古筝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各位专业教师自己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般采用传统的独奏作品,主要传授古筝的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都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灵活掌握教学进度,针对新的技法和技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从左手以韵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肢体表现结合气息运用等等,一旦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有了创新和改进,都会很快纳入教学内容中,并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这也是当前古筝这一传统乐器演奏魅力长久不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然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古筝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无法进行重奏的训练,使很多学生在学习古筝的时候缺乏集体意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少,更是无法相互协同进行重奏表演。针对该问题,目前有些高校组建了民乐团或者古筝乐团,使得古筝合奏和重奏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将古筝重奏课列为专门的基础课程,纳入专业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的院校却非常少,或者说对重奏的教学相对滞后,根据调查一般高校古筝教育的重点是独奏的学习而完全忽略了重奏的教学。

二、古筝重奏课程的重要性

重奏,属于室内乐的范畴,它的每一个声部都是由单一的一件乐器完全独立演奏,在重奏过程中,各乐器之间能够互相衬托和引导,它们可以共同推进整个音乐向前发展,既具有独立性又能够强调整体性,使得重奏曲的各个声部均衡,音乐语言表达十分丰富,能够体现出感情的细腻,展现出重奏的内在美。古筝重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筝自身的重奏,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古筝分声部重奏,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甚至是几十台古筝的重奏;另一类就是以古筝为主,以其他器乐为辅的重奏形式。

传统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在个人独奏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但合奏和重奏的能力会较欠缺。学生不能对音乐的声部以及单一乐器的发声进行辨别学习,就无法在重奏中发挥出古筝的独特音色,展示古筝的演奏魅力,限制了自身的音乐发展。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独奏作品为主,学生的多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立体感的认识,在跟伴奏或重奏时常常不够自然流畅,这就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发展。如果能够让学生接受一定的重奏课程的实践学习,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能力的发展,那么就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纵向的思维模式;而且可以从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以从单一型的学习走向多元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乐器,练习更多的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古典音乐、外国作品等等,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古筝重奏课程的多元化

现代古筝演奏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而且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乐器和西方音乐特点,呈现出演奏作品的多元化,演奏风格的多元化和演奏形式的多元化。相应的,古筝教学也应该紧跟着时代的变化,无论在教学作品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都应该在传统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作品选择的多元化

将古筝重奏教学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在每个阶段选择不同风格的重奏作品,使得教学内容多样化,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笔者了解,目前已出版的古筝重奏作品选集有: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柔情古筝齐奏重奏曲集》、广东科技出版社的《古筝重奏曲集》、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的《古筝曲谱集》、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古筝重奏合奏曲集》和《古筝独奏?重奏?合奏曲选集》等。

(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古筝重奏的多元化模式教学应该合理、系统、科学地设置。特别是在与其他乐器伴奏的选择上既要丰富又要突出个性,比如,与西洋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钢琴或大提琴;与传统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琵琶或二胡;与打击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鼓等等。教师在古筝重奏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古筝的演奏技法,还应该注重传授演奏的创造力,启发学生对古筝重奏作品的全方位理解,根据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去感受重奏曲目的魅力,增加学生想象力、多声思维及音乐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在传统口传心授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电子视听设备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在课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辅助传统教学,加深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全方面的感受,深刻理解讲解内容。也可以在课上加入吟诵、书画、舞蹈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使得古筝与其他多种类别的艺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构造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氛围。进一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加课堂气氛和教学氛围。

四、结语

古筝重奏的多元化模式教学,既可以在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演奏者练习、聆听、发现乐器之间配合的旋律感,又可以与古筝独奏相结合,取长补短,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古筝重奏作品的全方位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教学

古筝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因其音色美妙华丽,表现多姿、造型典雅赢得了各个时代的人们的喜爱,古筝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之美誉,在如今的音乐领域中,古筝随着时代的变革飞速发展着,从过去五声音阶发展到七声音阶,从演奏中国的乐曲发展到演奏外国的乐曲,随着古筝音域的扩大,其影响力也更加深远。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是根据粤剧伴奏音乐的艺术特点设立的,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才能搞好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的教学呢?本文对这一课题作了如下的浅要论述。

一、 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中,由于这门副修课的课程设置是:一共只开设一年时间(两个学期),而且每个星期只有半节课时。所以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古筝的粤剧伴奏知识和方法,是个难题。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基础不够扎实,其二,艺术的表现力不够,大多数学生在演奏时坐姿手型不正确、双手配合生硬、拨弦力度不够、按弦不注意音准、旋律不畅、节奏不稳等等。

二、 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要从基础开始

1.了解古筝的构造

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基本构造,是古筝教学入门必须学习的内容,内容包括基本指法,定弦、上弦、调音、伴奏常用调的转调(C调、G调、F调、D调和降B调)等。

2.演奏时的姿势

最初的演奏姿势一定要正确,演奏时要选择高矮适合自己的琴架和琴凳,琴凳要根据人的身材高矮做正确的调整,最佳的高度是人在座位上将手放在筝弦上时,前臂恰与筝板面平行,演奏时要表现出潇洒大方的神态,身体的上部根据乐曲的需要,自然适度地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但要注意胳膊随着气息运用。

3.弹奏时的手型

弹筝时的手型,基本是一个圆弧形,触弦时每个手指向掌心去弹,动作要小,基本是小关节动,动作越小触弦的准确率就越高,力度要集中在指尖,这样弹出来的音色才会坚实有力,腕部要放平,这样演奏速度较快的乐曲也能得心应手。

4.左手“按”“颤”“揉”技巧

古筝演奏法中左手需要担任“按”“颤”“揉”的弹奏任务,它对筝曲的风格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的重要部分是音准和力度控制,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视唱练耳的练习和筝乐欣赏来得到提高。

三、 选择学习粤剧剧目中出现的古筝SOLO段落和小曲以及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

如:《梦会太湖》古筝SOLO段落,《别馆盟心》古筝SOLO段落。

小曲:《春风得意》《和尚思妻》《千里明月寄相思》《娱乐升平》《花间谍》。

广东音乐:《平湖秋月》《孔雀开屏》《杨翠喜》《禅院钟声》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了解古筝在粤剧音乐伴奏中起的作用,学会运用古筝特有的演奏和装饰手法来丰富伴奏音乐。

四、开设古筝欣赏课

在古筝教学中,由于演奏技能和课时的局限性所致,学生掌握的筝曲量比较少,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多多开设古筝音乐的欣赏课,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好地把握进修的方向。开设古筝欣赏课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观赏名家演奏,提高学生对古筝音乐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古筝教学是审美的教育,那么,感知和理解古筝的优雅和美妙才是其艺术美的核心。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演奏,了解古筝乐曲创作的新动态,在美妙的古筝乐曲中,领略丰富多彩的艺术之美。

2.教师演奏。

教师的演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对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起到推动作用。

3.对多种流派筝曲和民族音乐的欣赏

音乐流派的形成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传统筝曲要了解流派所在的地方音乐,在欣赏课中,学生首先应了解地方的风土习俗、方言特点、地方戏、乐种及地方音乐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这些有助于学生把握各流派筝曲的特点,也能全面提高了他们音乐修养。

五、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由副修课自身的特点所致,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但是我们也要抓住可以让学生互相促进的特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长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弥补不足之处。

1.教学的公开课

我们可以选择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个别的辅导,并安排其他的学生做旁听、观摩,比如,在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们可以安排其弹奏表演,让别的学生来学习,也可以找出学生在弹奏中经常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公开课的方式予以辅导,使学生能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弹奏水平。

2.举办观摩会

学校定期组织观摩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使学生利用这个展示自己,交流才艺的平台,得到较好的锻炼。

3.分组教学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按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以一个学期或者半个学期的时间,来进行考核。

最后,我认为: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至少两年半主修课程、剧目课程、唱功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如何在课程设置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基本掌握古筝的粤剧伴奏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学好古筝演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它既不是粤剧音乐古筝课程的专业教学也非业余教学。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才能探索出适合粤剧音乐副修古筝课程的专业先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郝方.提前接触显成效――从古筝选修看音乐教学改

革.[J].文学与艺术.2010(3):181

[2]李丽丹.高等师范院校古筝选修教学探索.[J].科技信

息.2009(6):234

[3]闫晓琪.浅谈古筝教学.[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6):73

[4]曾雯.浅谈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教育

界.2010(8):90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6

古筝艺术发展历程研究

1、引言

筝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民族音乐中极具华夏传统音乐特色,约产生于两千年前,因此,人们习惯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古”字。古筝不仅外形上端庄优雅,而且弹奏起来流畅悦耳,风格变化多姿,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在很长时间里,古筝艺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青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曾一度发展停滞,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到8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得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这与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2、古筝的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乐器,关于古筝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广泛流传于当时的秦国(现在的陕西)一带,是当时的秦人造出来的,所以古筝又被称为秦筝。另一种说法是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作战时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有人在古筝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的样式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携带不便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现在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还有一种说法是筝乃“五弦、筑身”。但是“筑”是什么样式的,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更有人说筝乃蒙恬所造,不过据后来的研究者证明,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因此,可以排除这种说法。但是,一直到今天,筝的起源依然备受争议,至今还是一个谜,还需要我们的继续探求。

3、古筝的发展历程

古筝艺术的发展,使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古筝乐曲的创作方面。初期古筝表演主要是老一辈古筝演奏家进行创作,创作的基调建立在发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上,然后根据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使得古筝乐曲能继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3.1五十年代——古筝艺术进入高校。我国着名古筝教育家曹正先生曾经谈到过历史上有“扬琴抑筝”、“重雅轻俗”的倾向。实际上,“雅俗”的区别是与社会地位的区别息息相关的,那时候,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是“士”,他们都是琴人,文化水平高,所以他们的音乐也就“雅”了。而筝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所以也就被当成是一种“俗”的乐器了。早在1950年,曹正在更名后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任教。这之后,全国的高等音乐院校才相继设立古筝专业,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邀请山东张为昭任教古筝,1956年再聘任曹东扶。1956年,苏文贤被沈阳音乐学院聘任。1958年金灼南先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后被山东艺术学院聘任。曹正先生在1964年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古筝艺术已经进入到专业音乐的行列了。同时,赵玉斋在50年代创作的筝曲《庆丰年》,推广了古筝双手弹奏法,开辟了古筝双手弹奏的新纪元。

3.2六十年代初——古筝的演奏技法得到丰富。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之后,张燕双手快速弹奏的曲目《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渔歌》、《钢水奔流》等相继出现,这些曲目的演奏技法比《庆丰年》的演奏技法更进一步。这众多的演奏技法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3八十年代后——古筝教育进入普及阶段。随着王昌元的《战台风》对古筝艺术的影响不断深入,80年代开始,古筝教育者越来越多,古筝开始全面普及,这个时候学习古筝的人数已经达到几十万了。业余学筝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相应的出现了全国性的古筝考级,用以检验个人的学筝水平。并且,全国各地的筝艺社团、古筝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为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去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4九十年代后——筝曲创作和演奏技术飞速发展。90年代以来,古筝艺术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新作品层出不穷,如《黔中赋》《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等,促进了古筝演奏技法的变革。并且随着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冲击,古筝的演奏技法呈现多样化。这个时期里,筝曲的创作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如《秦桑曲》、《临安遗恨》、《铁马吟》等等。同时亦陆续推出古筝的重奏曲作品,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如:古筝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乡高歌》、《春江花月夜》;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等,这些演奏曲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是,这个年代古筝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进一步完善古筝艺术的发展。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7

出访国家最多

姜淼自2003年开始,受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派遣及国外文化部的邀请,访问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0多位中外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专场表演。

在初访爱尔兰时,她每天演出两场,观众多达10万人。她的表现出色,受到了中国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的表彰。再访爱尔兰时,她和她的团队为爱尔兰总统麦卡利斯和总理埃亨进行了专场演奏,麦卡利斯总统和埃亨总理亲切地会见了她和她的团队,称赞她们是世界一流的演奏家。

在随同主席访问拉美国家演出中,她为主席和古巴的卡斯特罗主席进行了专门表演,受到了两国元首的称赞。访问期间,她还在古巴国家大剧院进行四场公演,受到了古巴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为主席成功访问古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她的表现出色,受到了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和中国国家文化部的表彰。在随同总理访问北欧国家的演出中,她的表演取得极大成功,受到中国驻芬兰大使馆的表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王天一原创作品音乐会的演出中,她担任乐团首席。音乐会轰动了西方社会,作为首席演奏家的姜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版专著最多

理论水准是评价一个古筝专家的基本标准,专著的撰写出版是一个古筝专家基本素质的反映,专著的发行量又是对专著水平的一个业内认可。在短短几年中,姜淼出版了《中国古筝名曲演奏注释》、《中国新筝名曲演奏详解》、《醉人的旋律》、《中国古筝新筝考级教程》、《中国筝岛报告》等各类著作9部,均为部级出版社出版,全国各书店发行,中国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均收藏了她的著作。

姜淼的代表作是《中国古筝名曲演奏注释》,此书由国家文化部所属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公开发行。这部巨型专著,开创了古筝专著先河,是我国第一部“注释体”的古筝演奏理论专著。此书对每首筝曲的具体演奏方法进行了详尽论述,对新创技巧和难点演奏部分采取“注释”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尤其是对每个重要演奏环节进行了重点阐释,使得这些名曲的演奏者有了准确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姜淼的专著作不但在内地发行量很大,还远销到很多国家和地区,有多部著作被出版社作为重点书目。

培养专业学生最多

在我国,各音乐及各艺术院校只设民乐系,古筝只是民乐系中的一个专业。早在2002年,姜淼就协助国办内蒙古科尔沁艺术学院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古筝系,她出任了系主任,几年来,该院共培养了300多名专业学生。2005年,姜淼又在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学院组建了古筝教研室,培养了100多名专业学生。

姜淼除了在内蒙古科尔沁艺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学校组建古筝系和古筝教研室外,还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10多所国内大学输送了优秀学生,有多名学生在艺术加试中获得优异成绩。

姜淼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在国际上造成了很大影响,国外很多艺术院校要求她输送学生。她把自己的好学生输送到爱尔兰组建古筝学院,培养专业学生,输送到日本、加拿大、法国,建立中国古筝教学中心,培养当地专业学员,输送到新加坡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很多专业学生已在国外就业,为实现王天一大师提出的“让全球响起筝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姜淼培养专业学生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办“专家班”,从全国各地挑选具备条件的学员,集中到中国东方乐团的培训基地封闭式训练,基地设在被国家文化部和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筝岛”和“中国古筝文化艺术之乡”的葫芦岛市。几年来,有100多名优秀学员从“专家班”毕业,走向全国各地从师古筝新筝教学工作,为全国古筝新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电视讲座次数最多

在1999年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主办的全国声乐器乐大赛上,王天一大师的学生包揽了古筝项目三个组别的冠军,不但轰动了1700多各参赛选手,也轰动了全国音乐界。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导演看到报道后,找到了王天一大师,请他和他的学生们举办全国古筝艺术和古筝新曲电视讲座。在这次全国性古筝电视讲座中,姜淼担任了理论主讲和示范演奏两项主要任务。“讲座”在全国播出后好评如潮,各省(市)电视台也争相播出。根据广大观众的要求,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了6片“讲座”光盘和理论讲稿。

2002年,姜淼又根据王天一创立的新筝演奏理论和多项演奏曲目主讲了全国新筝艺术电视讲座,并进行了示范演奏。在全国播出后,随即掀起了新筝热。又是根据广大观众的要求,中国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了6片“讲座”光盘和理论讲稿及新筝曲集。同时,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的由姜淼主奏的“王天一新筝作品音乐会”实况,举办了“王天一新筝作品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新筝艺术的发展。

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新筝名曲专场音乐会,姜淼担任了主奏任务。中国新筝专业委员会根据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新筝名曲专场音乐会的曲目举办了中国新筝名曲电视讲座,并出版了讲座光盘。在这次曲项讲座中,姜淼仍然担任了理论主讲和示范演奏的任务。

领奏大合奏人数最多

2007年8月,在被国家文化部和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筝岛”和“中国古筝文化艺术之乡”的葫芦岛市成功地举办了创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型古筝演奏会。此次古筝大合奏,共有2348人参加,姜淼担当领奏任务。按英国吉尼斯总部的要求,必须演奏一首完整的古筝名曲,时间在5分钟以上,并具备国际合奏水平。演奏结束后,吉尼斯总部认证官现场进行了认证,并给出了“演奏人数最多,合奏水平最高”的评价。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录制,并在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节目中播出,国际上也进行了报道,极为壮观的演奏场面,真正的轰动了全世界。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阎爱华;古筝教学;创新发展

1 引进五线谱教学,推进现代技法训练

1961年8月,在西安召开了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会议,会议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巽之带来的对于五线谱记谱的做法,得到了代表们的肯定。其后三十年,阎爱华编著的第一部《线谱古筝教程》问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历史上是用工尺谱。近代简谱传入中国后,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器乐教学所用作品又主要沿用简谱,而作曲家的新创音乐作品则又都采用五线谱进行创作,因此新创作的五线谱古筝音乐作品,对于已经习惯于用简谱演奏和教学的师生来说,其识谱的速度、对乐曲的准确的理解和与乐队的配合,都较难达到要求,特别是一些结构较复杂和难度较大的创新曲目,这种矛盾就表现得更为突出。针对这一状况,阎爱华教授为提高学筝者的识谱起点,率先将古筝技法训练与线谱训练相结合进行,与世界通用的音乐识谱法接轨。1993年9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主编写的全国首创古筝线谱教程《筝艺新探――线谱古筝教程》,将古筝教材编写成过去所未有的五线谱教程,运用于学生的基本训练,达到了提高学生识谱与演奏速度的效果。阎爱华教授这一创举,与她的儿子也密切相关。阎爱华教授的儿子在他几岁时就要求改学钢琴,阎教授并没有反对,相反,用自己教学课余的所有时间,陪儿子学习钢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阎爱华教授开始正式学习西方音乐,也开始接触到五线谱,并合理地将钢琴学习演奏与古筝的学习演奏进行比较,大胆地将西洋乐器使用的五线谱和一些练习曲应用于古筝的学习。在民乐还只习惯于使用简谱时,推出五线谱演奏中民族乐器的理念,开创了五线谱教学与简谱教学同步的先河,得到了音乐界的认同和肯定。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对此书的评价说:“线谱古筝教材编得好,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大好事。”实践证明,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大量优秀的古筝现代作品问世,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作品都是由线谱记谱,在调式、调性上也常常打破古筝传统定弦,传统的一路学习简谱上来的学生在处理这些大型作品时,往往会感觉力不从心,在学习的第一步识谱上有很大的困难,需要花大量时间在研究曲谱上。而将简谱与五线谱同步进行教学,使很多小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用五线谱在古筝上找到弦,每个音在五线谱上是怎样标记的,无形当中给她们的音准、头脑中的调式等有很大的启示,对现在的古筝演奏者在识谱和处理音乐情感时,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本书于2000年再版发行,并获得江苏省高校科研成果奖。

这本教材以五线谱识谱法由浅入深,共二十讲,循序渐进地讲述了古筝弹奏的基本指法和乐理知识,每一讲中根据教材的不同程度介绍了五线谱乐理知识,并附有简谱便于初学者对照,为了适应少年儿童学习古筝的要求,还选用了小学音乐课本作为教材。选编了10首古筝独奏曲,这些曲目全部配以简谱和线谱的对照。在传统的古筝教学使用简谱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世界各国通用的五线谱识谱法编制古筝教程,这样在掌握筝艺技法的同时,解决了五线谱识谱问题,熔筝挤与识谱为一炉,一举两得,相得益彰,更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将古筝艺术推向世界,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为新一代古筝演奏者适应各种形式的音乐演奏创造了基本条件。由于古筝五线谱教学的展开,解决了古筝高难度创作新曲的教学难点,方便了各种创新技法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在传统技法训练的基础上,推进了阎爱华教授在教学上的现代技法训练进程,从而在线谱古筝教程第一集五线谱知识与技能含量的基础上,开辟出新的途径,完成《古筝现代演奏技法训练》的编著,提高了学生对难度较大乐曲的适应能力,对古筝演奏中“移宫换调”的难点问题解决,有明显的辅助作用,为阎爱华所预设的古筝人才的“精英教育”目标,在教学上的识谱、读谱、析谱和现代技法掌握上,做好了基础性的铺垫。

2 “演”促“学” 个别教学与团队教学相结合

一般我们的器乐学习课堂都是“一对一”的小课上课方式,这种方式被多数教师采用,当然,这样可以使教师单独针对学生的个人演奏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是很有必要的。但通过若干对象的互动影响,相互激活表演欲望和艺术激情的小组互动教学也是有其独特的优势。以四五个学生为一组的观摩教学中,可以克服教学方式单一化、枯燥化,可以围绕相关的艺术表现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互相学习和共同研究,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对曲目表演的艺术感染力。阎爱华教授的课堂,有时是非常即兴的,常常进行比较教学,让两位甚至三位学生一起参与到一个学生的问题探讨上。在讲解学生个人演奏问题时,如果有同学出现和你有相似的问题时,便会拿来你的问题与之进行比较和总结。笔者某一段时间在处理《枫桥夜泊》时,快板音色部分总是演奏的不够细腻,在一节课上,笔者上课前的一位学生也是一位成年学生,是安徽一个学校的古筝教师,弹奏的是《浏阳河》。笔者当时很奇怪,为何这位古筝教师还在重新回过头来学习这样的古筝基本曲目,后来知道,原来她是因为从业后就觉得力不从心,往往简单的曲目演奏起来特别的浮躁,音色的处理和乐曲气息的把握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才会沉下心,慢慢磨以前的曲子。而笔者就《枫桥夜泊》快板部分的演奏恰恰也有此方面的问题,因为快板一味追求了速度,而忽略了快板中气息的连贯和旋律的起伏,阎老师在说出笔者和笔者上一位学生的问题时总结说,把快板放慢到慢板的速度,你再去听自己的演奏,如果可以做到与慢板一样能自然舒服有感情的歌唱出这段旋律,那么再用乐谱标注的速度去演奏就会好听很多。这位古筝教师现在回归简单曲目的学习,在音色的细致处理上已经扎实了很多。就这样,学生往往在课前就能更深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那么,在接下来的单独授课中,也会提前动脑筋尽量改正和避免一部分技术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技术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也培养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古筝教学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古筝专业在高等院校设立专业课程,大概只有半个世纪的事。相较于钢琴等器乐表演专业等几百年来已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的乐器,古筝教学还处在探索发展时期。阎爱华教授作为古筝教育界优秀的教育家,她的教学理念的创新对我们今后从事古筝基础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学习,笔者也将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管建华.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阎爱华.筝艺新探――线谱古筝教程[M].南京:江苏文出版社,2000.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9

关键词:古筝培训;多元文化;传统曲目;衍繁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

古筝艺术年代久远、积淀丰厚。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弹奏古筝在古代是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日常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制作工艺与演奏技法均有着很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古筝的制作、演奏及听众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在古筝从业人员及古筝爱好者的努力下。社会古筝培训有了新的发展,青少年、儿童喜爱古筝、学习古筝的人数越来越多。古筝技法、古筝曲目、古筝历史及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自己深为古筝艺术所拥有的勃勃生机高兴。同时也为目前传统文化大气候的渐衰而忧虑。为此,本人就社会古筝培训中传统曲目的传授、从教人员资质、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态度作用作了一些调查,以求为社会古筝培训在多元文化下对传统文化衍繁之作用寻找答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正进入全球共同体的时代。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丰富。不同传统观、不同价值观的各领域文化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正各呈灿烂。求同存异、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种族所认同与接受。文化多样性已然成为目前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提出:文化多样化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命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内容共有十二项,其中第八项、第十项、第十一项阐述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世界范围的创作和传播,建立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三方面的未来愿景,展望了世界各领域文化在以上三方面今后发展的趋向。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升到国际是会应接受的基本伦理准则的高度。指出各社会群体和社会均有创造、传播自己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权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据此我们可以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将促进世界各领域文化间的交流、交往,进一步促进世界各领域文化的发展。在看到《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给世界各领域文化带来交流、交往和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世界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发达国家或跨国传媒企业可能给传统文化带来的破坏。如:肯德基、麦当劳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外国大片对我国电影市场的侵占等,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境况无不产生忧虑。在此背景下,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呼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呼应。

古筝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即流行于今陕西一带,并传至古吴国(今苏州吴中区长桥一带)及江西贵溪一带。《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春秋圣节三大宴程序的第十三项中已有“殿上独弹筝”的演奏形式。历经秦、汉时期的衍变与发展,到盛唐时期古筝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一批如常健、高琼琼等身怀高超技艺的弹筝名家,并推动了制作工艺的发展。其后宋、元、明、清诸朝的宫廷乐工和民间艺人们又使筝制、筝艺有了进一步的丰富。近现代以来,在老一辈筝家及专业人士的钻研与开拓下筝的音域、筝的技法更为丰富,表现题材、体裁更为宽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习古筝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古筝正成为青少年喜欢学习的热门乐器。社会古筝培训愈加普及,从教人员越来越多。各类名目的教学书籍、考级书籍及根据流行歌曲改变的通俗古筝曲应运而生。在多元文化已渐成气候的今天,社会古筝培训中传统曲目的传授、从教人员资质及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的态度如何呢?社会古筝培训能否对多元文化下的传统文化衍繁带来一些裨益呢?带着这些疑虑,笔者于2007年1月来到座落于江南水乡苏州盘门脚下的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就该院对传统曲目的传授、从教人员资质、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的态度进行了统计与调查。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对社会古筝培训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对古筝传统曲目的传授、从教人员资质及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的态度有了基本掌握。为探索社会古筝培训在多元文化下的传统文化衍繁之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

1、传统古筝曲目在社会古筝培训中的传授现状

2、社会古筝培训从教人员资质状况

3、青少年对传统古筝曲目学习的态度

二、调查的具体方法

(一)传统古筝曲目教学内容统计

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是一所专门从事古筝教学的社会培训机构,其教学内容包括古筝理论、古筝技能、传统曲与现代曲的传授。笔者就其2006年在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传统曲目的培训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统计(该内容以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出版、上海古筝协会所编的《中国古筝考级曲集》为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以上传统曲目共计51首,含盖古筝九个流派中的六个。各流派代表人物传谱26首,专家订谱11首,专家记谱3首、整理6首、译谱1首,演奏谱7首。潮州为22%、山东20%、河南为26%、浙江为20%、客家为8%、陕西为2%。

(二)教师资质及教学效果

在从教人员资质方面,该院有专业教师11名。大学本科5人、学士4人、专科7人,具有教师任教资格证书11人。艺术院校本科毕业2人,师范院校音乐院(系)毕业3人,专科师范院校毕业7人。

2006年该院在校学员参加社会古筝考级210人。初级班110人、中级班60人、高级班40人。参加学员限演奏传统曲目2首。初级班合格人数80人,优秀30人。中级班合格人数35人,优秀25人。高级班合格人数25人,优秀15人。

(三)学生对传统曲目学习的态度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的兴趣、态度及对传统曲目的希望三个方面。问卷调查在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在校学生中进行,共发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弃权1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调查结果见下表: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的汇总与统计,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数据:

9岁学生不喜欢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18%,喜欢的占参与人数的82%;

10岁学生不喜欢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18%,喜欢的占参与人数的82%;

11岁学生不喜欢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24%,喜欢的占参与人数的76;

12岁学生不喜欢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22%,喜欢的占参与人数的78%;

9岁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60%,愿意的占参与人数的76%;

10岁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56%,愿意的占参与人数的44%;

11岁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24%,愿意的占参与人数的74%;

12岁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14%,愿意的占参与人数的86%;

9岁学生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的16%,希望的占参与人数82%;

10岁学生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的20%,希望的占参与人数的80%;

11岁学生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32%,希望的占参与人数的66%;

12岁学生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50%,希望的占参与人数的50%;

合计情况:不喜欢传统曲目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20%,喜欢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78%。喜欢传统曲目的总人数是不喜欢总人数的3.8倍。

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39%,愿意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61%。愿意的总人数是不愿意人数1.57倍。

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30%,希望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70%。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总人数是不希望人数的2. 35倍。

三、调查结果分析

依据以上统计与调查可见,社会古筝培训在传统曲目传授、从教人员资质及青少年对学习传统古筝曲的态度正凸显以下特点。

(1)社会古筝培训传授传统曲目面广量大、代表性强。在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2006年教学内容统计中,传统曲目既有中原地区河南的《小鸟朝凤》、《陈杏元落院》;又有江南地区浙江的《灯月交辉》、《四合如意》;也有岭南地区的《蕉窗夜雨》、《出水莲》等,几乎含盖了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丰富了青少年古筝学习的内容。

(2)教师资质基本规范。随着近年来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扩招,使更多业余学习古筝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从事专业学习。这些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正逐步进入社会古筝培训的师资队伍,他们拥有本科或专科学历、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还有着省级普通话证书及教师资格证书,较好的达到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对从教人员所要求的条件。社会古筝培训队伍的师资资质基本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态势。学历水平、教育理论基础、综合知识水平均有进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社会古筝培训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缺憾。

(3)传统曲目传授基本保持原貌。传统曲目的传授重要的在于演奏的规范、风格的原汁原味。2006年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在参加上海古筝协会、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古筝考级中。参加的200人中136人获合格,51人获优秀。演奏乐曲272首获合格,128首获优秀,合格率达60%,优秀率达40%。

(4)青少年对传统古筝曲目的学习态度令人满意。青少年对古筝的学习通常是从兴趣开始的,经过一个苦涩的学习过程后。当其有了一定的弹奏基础、曲目有了一定的积累、兴趣才逐步转变为爱好、被动学习才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青少年对传统古筝曲目的学习态度正是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从事青少年业余教学的社会古筝培训在此方面是要做出辛勤工作的。因此,调查显示的希望继续学习传统古筝曲目总人数占参与答卷人数70%,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总人数,是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古筝曲目人数之2. 35倍的结果使令人满意的。

四、社会古筝培训在传统文化衍繁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传统曲目传授、教师资质及学生对学习传统曲目态度的统计、调查和分析。笔者以为在多元文化已日渐形成氛围的今天,社会古筝培训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其对传统文化的衍繁具有以下作用。

(1)社会古筝培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衍繁

古筝作为民间的传统乐器,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技术易学易会、曲目丰富、难易皆有,购买价格齐全(几百元―一万元左右均有)、适于各类收入家庭购买。据2006年苏州古筝协会统计,截止2006年9月苏州一市、五县、六十个乡镇的青少年中有5000多人在学习古筝,参加各类考级人数3000多人,是民族乐器中学习与考级人数之最,仅次于西洋乐器钢琴。另外,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如:市民文化广场、传统民俗活动、行业文化汇演等经常有古筝的表演,在目前苏州的中小学对外文化交流中,古筝乐器也经常被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

(2)社会古筝培训促进了衍繁传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古筝培训为每年的艺术类院校招生提供着充足的生源,为专业古筝人才的培养提供着支撑。据苏州市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统计,自2001年以来苏州的艺术类考生中,每年都有20名左右的古筝考生参加音乐类高考。他们的成功吸引着更多的青少年喜爱古筝、学习古筝。上海音乐学院郭雪君教授编著的《青少年学古筝》一书,自1995年4月出版以来,到目前为止印刷次数已达17次,印数达126,700册。由此可见,庞大的社会古筝培训队伍之一斑。许多著名的青年古筝演奏家、专业院校的青年古筝教师、从事社会艺术培训的文化单位的古筝教师多是从这一庞大队伍中走出的。

(3)社会古筝培训提高了大众衍繁传统文化的意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商品社会人们对利益追逐的热衷,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衍繁传统文化的意识近年来被人们所淡漠。社会古筝培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重新发现、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之魅力、之不可缺少。江苏省扬州市每两年一次的古筝大会吸引着海内外六、七千人前来参加,此大会已成为该市的文化盛事。苏州老年大学有五十多名离退休的老人学习古筝。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古筝兴趣小组,并与古文、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列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衍繁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大众中得到提高。

(4)社会古筝培训拓展了传统文化衍繁的渠道

多元文化下的传统文化传承、衍繁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多管齐下。古筝作为中华民乐中的一个种类,其开展的社会培训拓宽了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接触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增强了热心传统文化的人气。据上海古筝协会统计,2006年上海市学习古筝乐器的青少年已达20000余人。在苏州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许多小朋友学习古筝的同时,还学习了书法、国画及剪窗花等传统艺术。不仅拓展了自身的人气、还为其他传统艺术带来了人气。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10

关键词:陕西派浙江派传承现实朝向

音乐艺术的传统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流派,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每个筝派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筝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是其艺术特征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

一、陕西派和浙江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1.筝派形成的地域风格特征

筝乐艺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演变、创新,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流派的产生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其文化背景亦存在差异,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域艺术特征,在各自的传承发展中形成鲜明的流派印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其依赖的生态环境是互动互育的,因此,“秦地语言硬冲、憨直,饮食酸辣、刺激,着装鲜艳夺目”,①使得陕西筝曲既有秦腔音乐那沙哑而高亢、激昂而慷慨的悲壮气势,又有迷胡、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委婉酸楚的凄凉情感,如陕西派代表曲目《秦桑曲》;江南水乡则恬静、淡雅、平和,体现出一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人文情调,如浙派筝代表作《高山流水》。因此,流传在我国的筝曲,由于地域环境、语言、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

2.筝派传统曲目的文化内涵在弹奏中的表现

任何一个流派的曲目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曲目的内涵,才能实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的表演境界。就筝乐而言,“音”是演奏者通过各种技巧手段表现出来的音响,而“乐”则是演奏者内心世界、精神状态通过技巧表现出来与听众进行交流的声响,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自古以来,人们演奏古筝都把表达“情感”放在首位,音响的后面是一定时代、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演奏古筝的最终目的是演奏者把自己的某种精神状态下的情感通过音乐与人们交流,引起人们某种情感而产生共鸣。如果演奏者在演奏中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乐曲所依存的文化意境的表现,就很难达到与听众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对于演奏而言,“对乐章后面的人格把握,即是(表演者)自己人格向音乐中的沉淀、融合”,②探寻其艺术流派的文化背景,对乐曲进行寻根溯源,这种演奏才是“音”与“乐”完美的结合。

二、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语境

1.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

追寻筝乐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筝乐在曹正、赵玉斋、曹东扶、郭鹰等老一辈艺人的努力下,其艺术从各地的民间逐渐引入到主流音乐教育中,为筝乐各派的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到60年代,通过在高校的正规学习,各派培养了具有代表的筝乐专业人员,他们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筝派,传统曲目的特色在他们的演奏中得到印证。随着古筝热潮在现代的兴起,依托现代教育手段,习筝的人数在全国各地以普及之势快速发展,这是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而可喜的一面,但是,现今各派的传承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2.面临的现状问题

筝乐艺术中的传统,主要依存和植根于传统筝曲中,以浓郁的风韵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当然,现今也涌现出一批依托传统但又借鉴现代手法的作品。它们的出现,代表了新一代筝曲演奏家“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卓然成派”③的审美追求。如《临安遗恨》《溟山》等,这些作品当然也成为我们新时代民族音乐之苑的亮丽风景。

但是,现今的筝乐专业教学和业余普及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忽视传授传统筝曲的现象,仅把双手能否流利快速弹奏作为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一旦演奏右手职弹、左手司按的传统乐段或乐曲时,音乐的表现则缺少筝乐特有的韵味的支撑。从目前我国古筝的教育状况来看,普遍的习筝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泛泛的接受,像这样发展下去,真正能够精通各派的传承者是否还将存在呢?如果这样下去,只是为了应付诸如考级、升学而只学现代曲目所追求的快速技巧外,我们的传统曲目的生存之地则越来越小,甚至会趋向“无”。

三、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的朝向

在筝乐技法不断创新的今天,传统的演奏技法对继承和发扬不同风格流派显示了长久的适应优势。那么,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怎样才会有更好的朝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

筝乐传统曲目只有依托于文化才能表现出来,这是作品赖以生存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技能传承的层面转换成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的传授者,只有以传承文化为首要目的的传统曲目才能较好地保持其乐音内涵的文化风貌。正是它决定了筝乐的风格和得以延续的基因,决定了筝乐的本质。若抽空了筝乐文化的内涵,则是一个“乐音的空壳”,在当今功利和浮华的社会,一些经过“时尚包装”后的筝乐艺术,则渐渐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根基,这是现今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2.重视筝乐艺术的“情感回归”

“以韵补声”是传统筝的主要表现手段,而筝乐特有的韵味,正是各流派不同风格的标志,每个习筝艺术流派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旋法技巧和演奏特点。筝乐艺术必须以“韵”为神,作为其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特色,这种“韵味”的实现需要在“文化生态”的大背景中方能领悟,这更是传统曲目的精髓所在。“韵味”,是演奏者多年工夫的体现,更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即一种“发自内心”的哲理悠然和禅机。

传统筝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写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艺术是可异化而被复制而成为商品的,而唯一复制不了的就是风格所赖以存在的情感表达。真正的艺术只有保持个性才有跨越古今的延续性和生命力,而不同流派艺术的价值就恰恰在于其个性——“韵味”的保存,也就是其情感的回归。

我们应该看到,筝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正是传统特色的保存和继承,才有了当今的蓬勃发展。归根究底,地域性与民族性是筝乐艺术的根源与皈依,在全球化的艺术交流中,汲取其他民族与其他艺术形态的艺术养分,又不丧失筝乐艺术的民族特色与艺术本质,才能保证筝乐传统流派有更好的朝向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筝乐传统艺术理念与实践能达到怎样的结合与体现,其传统流派在未来将历经如何的传承之路,有待众多艺术同行的共同探索与努力。

注释:

①李宝杰.陕西二胡的文化基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