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毕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9 07:01:15

古筝毕业总结

古筝毕业总结篇1

【关键词】古筝专业 重奏合奏 课程 教学

古筝专业教学自上世纪40年代进入高校以来,已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一直以来,专业教学形式基本以一对一独奏教学为主,重奏、合奏教学为辅。即便在重奏、合奏课作为必修课的院校,对古筝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和学习的机会也是极少的。各院校的乐队合奏训练作品中,因古筝大范围快速转调的不便导致作曲家常常避写古筝声部,古筝乐员便常处于“休息”状态,而较少参与训练和实践。此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人才选拔由计划招生,变成了“随行就市”,而古筝因其自身音色动听、易于上手等优势,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跃居为民族器乐第一大专业。随之而来生源数量剧增,各院校招生人数普遍增长。如此不仅给古筝专业教学带来较大压力,更使得本已失衡的重奏、合奏课程对绝大多数古筝专业学生彻底关闭,以至他们无法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锻炼。

一、古筝专业重奏、合奏教学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教授以其敏锐的职业嗅觉,窥见了古筝专业发展势头。他预见了古筝发展重奏、合奏训练的趋势与前景,率先在国内专业院校开设了古筝重奏课,组建筝乐团,以严格的训练推进演出实践学习。不久,他们便以筝乐重奏、合奏的精彩演奏,赢得了业内好评,成功地树立了古筝群体化演奏的样板,为古筝群体化演奏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国内一些音乐艺术院校也相继开设古筝重奏、合奏课程,暂时缓解了古筝专业学生普遍得不到重奏、合奏训练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古筝重奏、合奏训练不仅在专业院校中兴起,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与演艺市场也纷纷接纳这种形式,使古筝群体化演奏形式成为一种时尚和新趋势。然而,当我们为此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发现其中的问题,给予其更多关心和支持。新生事物要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持续发展动力,系统研究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古筝重奏、合奏训练,首先应该通过专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设立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以此获得实施条件、计划、方法等具体数据,再按课程开设的相关程序和要求实施具体工作的操作。古筝重奏、合奏训练,从课程形式和内容上与民乐合奏课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与专业个别课有着较大区别,它不仅是专业个别课的重要支撑,也是古筝专业教学的横向延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音乐艺术院校将古筝重奏、合奏纳入正式课程设置的较少,且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及完善的训练模式。作为民族器乐学科的一个分支,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管理与教学体系的完善、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着眼于整体诠释与严谨定位。

二、对古筝专业重奏、合奏教学的几点建议

笔者于音乐学院古筝专业任教20年,2000年在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率先开设古筝重奏、合奏课,组建了四川省第一支古筝乐团——天籁筝乐团,参与举办了百余场演出实践,也曾获得过文化部颁发的最高荣誉。以开展重奏、合奏训练的教学经验为依据,笔者对古筝专业发展重奏、合奏训练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以此引起整个古筝专业群体的广泛关注,为古筝重奏、合奏及室内乐演奏艺术的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课程设置的“合法化”

可以肯定,在全国绝大多数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实践舞台上,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古筝重奏、合奏的表演形式,这说明这种形式在各艺术院校早已普遍存在,但这并不代表这些院校都已将其作为法定的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客观地说,艺术院校古筝重奏、合奏训练整体还处于较为松散无序的状态,其中绝大部分也是“间歇性”存在。之所以说“间歇性”存在,主要是指师生们往往是根据不定期的演出需要,临时组织学生进行突击排练,完全谈不上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与严谨的教学训练,基本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在演奏技能和音乐表现方面得到更全面的提高,还能使他们学会从科学、系统的角度把握音乐的整体布局,培养演奏中的集体意识,建立演奏多声部、多色彩、多织体相结合的理念,学会更好地与别人合作,掌握更丰富的专业演奏技能。该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对象应以具备一定演奏能力的古筝本科学生为主,教学时长3学年,周课时量3—4学时。笔者认为,刚进校的学生需要演奏法规范化的调整适应期,不适宜直接参加训练。而大四毕业班的学生最后一学期要完成毕业论文和准备毕业考试,也少有精力投入训练,所以课程的时间安排应从第一学年下学期开始,至第四学年上学期期末结束,这样更利于课程的实施与延续。此外,合法化的课程还需要在训练时间、训练场地、指导教师等方面得到保障。

(二)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体系

将古筝重奏、合奏训练设置成为合法的必修课程,由校方提供固定场地,集中安排上课时间,教务部门对授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考勤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依据以及学生学籍管理,对无故缺席的教师作教学事故处理,迟到、旷课的学生按相关条例进行相应处分甚至开除学籍。该课程应由系一级教学部门组织相关任课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每学期由执行课程授课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备课、授课及成绩考评,学生则按教学计划进行预习、训练及课后练习,并接受技能的考核。该课程的业务管理与质量监控由相关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师开展定期的教学总结和业务研讨,根据教学目标及课程实施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必要调整,根据教学要求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问题的方案和意见,以此不断促进教师授课质量与学生训练效果的提高,达到以监控促提高的目的。

古筝重奏、合奏课虽然是训练实践课程,但同样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支撑,课堂教学除了动手操作之外,加入乐队理论知识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以夯实理论为基础再结合实践操作的全面学习,才能确保该课程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的统一。课程实施过程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设计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有层次的教学进度,采用灵活的授课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定期组织课堂训练之外的舞台艺术实践,以学生和观众反馈的意见对授课过程与训练效果进行评定,以教研室为单位对评定结果进行研究总结,逐步调整修正教学过程中各项不适合的内容与标准,最终形成完善的合格评估课程。

(三)注重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古筝重奏、合奏训练的师资队伍是不容乐观的,大多数排练都是由古筝专业教师担任训练指导,排练中教师能够发现解决的问题大多集中于古筝演奏的专业要求,而对如何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如何对失衡的声部关系进行调整,如何阅读总谱、指导学生的演奏配合等问题是缺乏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这也是目前古筝重奏、合奏训练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当前的形势和条件下,一方面需要担任课程训练的教师主动学习重奏、合奏训练的理论知识,主动向指挥家请教排练的方法与技巧,经常观摩职业乐团的排练,同时也希望由古筝协会等牵头,组织专家对有需求的古筝教师进行排练指挥技能的培训,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古筝教师重奏、合奏训练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加强指挥专业的人才引进。“术业有专攻”,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指挥专业全面广博的理论知识,且通过专业领域实践的不断历练、成长,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是该课程最理想的任教人选。以他们为核心组成古筝教师参与的教学小组,不仅可以直接指导重奏、合奏的训练,还可以对古筝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培训,更能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引导本课程的发展建设。若是条件允许,以专业指挥与古筝教师相结合,共同担任课程指导,通过两个专业相互支撑与融合,将技能应用与训练实践充分整合,以更明确的教学要求促进训练效果与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出学科结合的优势。

(四)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古筝重奏、合奏的曲目量较发展初期已有较大的改观,除了古筝演奏家积极参与创作之外,作曲家也纷纷投入到古筝重奏、合奏作品的创作中,如何占豪、曹文公、周成龙等著名作曲家都分别出版了古筝重奏、合奏作品曲集。然而教材毕竟不是曲集,它应该反映教学思维的逻辑性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选择符合重奏、合奏课程要求和培养目标,并且适合舞台实践中使用的作品,将其按相应教学思维逻辑汇编成课程教材,并在不断实践应用中补充调整,将适时修改调整作为完善教材建设的工作方针,通过不懈坚持和努力,一定会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较明显的成果。

古筝艺术作为民族器乐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新世纪以来的10余年间以迅猛之势逐步繁荣,其演奏风格与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群体化演奏形式正在被广大古筝爱好者接受和喜欢。然而,单一乐器的重奏、合奏艺术要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专业院校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总结,再以相对成熟的教学训练模式向社会推广,是最合理有效的途径。作为专业院校的古筝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将这项工作完成好,我们相信,只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古筝演奏艺术新的辉煌。

古筝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山东筝派;古筝教育;古筝技法;贡献

山东筝派形成于上世纪初期,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承发展,扎根于民间的山东筝人在筝曲挖掘、创作改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山东筝派在全国各地已有一定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高校开始设立古筝专业,山东筝派筝人张为昭、赵玉斋、高自成等人均被各地高校聘用。进入高校以后的山东筝人,成为我国古筝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为我国古筝专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另外,山东筝派筝人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古筝演奏技法、筝体改革等方面均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这些筝技、筝体方面的改革对我国古筝在现代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古筝专业教育的创立

早在上世纪初期,古筝在全国就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其中北派指山东筝派和河南筝派,南派则主要指浙江筝派、客家筝派和潮州筝派,北派古筝主要在北京一带传播,南派古筝则流传在上海。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新的文艺政策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迎来了它的新生。1952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院的调整设置方案,至1953年古筝专业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相继成立,民间古筝艺人受聘到全国各地音乐院校。(如下表):

古筝这一民族乐器被纳入到专业教育领域的举措使得我国古筝艺术迅速发展开来,在古筝专业教育创办初期,各地民间筝人受聘到部分高等院校任古筝教师,由以上民间筝人进高校的表格可以看出,山东筝派民间筝家进高校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多为山东筝派第三代古筝传人,进入高等院校以后在筝曲搜集整理、创编,筝乐的理论研究、演奏技巧、古筝筝体的改革等众多方面突出的贡献。另外,山东筝人也为各高校古筝专业的形成、发展,对所在地的古筝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山东筝派对现代古筝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古筝乐作为山东筝人“讨生活”的一种技艺,就已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山东筝曲以其质朴典雅、高亢激昂、刚劲有力的特点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进入高等音乐院校的山东民间筝人,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基础,但是他们有着娴熟的操筝技巧,筝乐韵味地道纯正。进入院校以后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音乐知识,在古筝技法、筝曲创编等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丰富了古筝这件古老乐器的表现力,其中山东筝派的在以下方面的贡献对我国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演奏技法方面

山东筝派古筝演奏技巧众多,大致可归纳为右手的“托、劈、花、撮、摇、抹、挑、勾、剔”,左手的“虚、实、点、按、滑、揉、颤、走,大勾搭、小勾搭、右手大拇指小关节快速托劈”等技法。其中有大指与中指交替形成的大勾搭、大指与食指交替形成的小勾搭指法被作为现代古筝学习中的基本指法广为运用。山东筝家在进入高等院校授课的同时也总结出许多新技法如:高自成先生在其改编的筝曲《凤翔歌变奏曲》中连托、连挑、连劈技巧的运用,赵玉斋先生在其《庆丰年》筝曲中双手和弦的演奏,点托哑音的别致音色、以及“邻弦同音”古筝演奏术语的总结等。正是受到了《庆丰年》作品中双手演奏和弦的启发,才有了在当代仍被广泛演奏的《战台风》《幸福渠水到俺村》等一系列经典曲目。以上演奏技法不止丰富了山东筝乐的表现力,也为我国筝乐在现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筝曲创编方面

进入高等音乐院校的山东筝派民间艺人在筝曲创作改编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等人除了搜集整理山东民间传统筝曲以外,也创作改编了大量优秀古筝曲,如高自成先生创作的《凤翔歌变奏曲》《高山流水》,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四段锦》《缅怀》《工人赞》《公社好》,韩庭贵先生的《包楞调》《乡音》《骏马奔蹄》等,以上作品中《高山流水》《庆丰年》《四段锦》《包楞调》等乐曲被各大音乐院校古筝教材收录,是当下古筝学习者的必弹曲目。

山东筝派除了在筝曲创编、演奏技法等方面对我国当代古筝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外,在古筝的演奏形式、筝体的改革等方面的影响也颇深,古筝在其漫长的演奏历史当中形式比较固定,我国古筝的演奏形式均以伴奏、独奏、重奏为主,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赵玉斋先生参加“沈阳音乐周”时,首次采用了群筝联奏的演奏形式,之后我国扬州等地相继效仿。在古筝改革方面,山东筝派筝人做出了划时代的意义,上世纪中叶古筝广为流传的是十六弦筝,但其音域狭窄并且不能转调,为演奏者及筝曲创作者带来极大的束缚,1957年山东筝人赵玉斋提议加大筝体、增加琴弦,在其努力下现代筝的雏形21弦筝诞生,1959年第一台张力转调筝也在赵老先生的提一下问世。可以说古筝这件有“生命”的乐器,在其发展、成熟的每一步上山东筝派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愿对我国筝界有如此突出贡献的山东筝派“鲁韵永存”。

注释:

①曹东扶先生于1956年由河南师专调入中央音乐学院

②1956年到东北音专(今沈阳音乐学院)讲学,1958年受

聘于广州音专(今星海音乐学院)。

③1952年、1955年 分别任上海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古筝

演员,1957年调入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英睿.筝――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北京文

联出版社,2008.9.

[2]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编辑组.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

[C].扬州: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编辑组出版,1988.10.

[3]王笑天. 山东筝派艺术与名曲 [M]. 泰山出版社, 2008,12.

[4]丁承运. 古筝艺术的历史变迁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古筝毕业总结篇3

一、古筝普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古筝教育的普及,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古筝教学行业在市场中繁荣起来。首先,面对古筝学习庞大的生力军,专业教师却少之又少,供不于求,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在这一现状的促使下,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也开始不遗余力地开办古筝学习培训学校。这些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教学能力,没有娴熟的教学技巧,也没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自身教学中都存在很多显而易见的错误;更有甚者,为了招揽学生,标榜自己是名校音乐专业毕业生,侃侃而谈专业术语,得过国际国内大奖,噱头十足。部分家长和学生往往受到这些人的鼓吹,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其次,在古筝普及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人对古筝乐理知识只懂得皮毛,会弹几首考级曲子,就开始开班教学,让学生为考级而练乐曲,完全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对于古筝来讲,基本功是学习的奠基石,需要学生懂得乐理常识,知道古筝演奏的立式、坐式、席地坐式和半席地坐式姿势,懂得演奏的左手指法、右手指法和双手配合拨弦指法,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辨音能力。

再次,因古筝普及教育中的部分教师,大多刚走出校门,比较年轻,社会经验和教学经验都不足,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缺乏耐心,责任心也不强。

最后,教师的教学重技术性而轻艺术性,有其形而无神。古筝乐曲中蕴含着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若想演奏一首好听的《高山流水》,需要知道乐曲的典故出处于《列子・汤问》,乐曲喻为知己或知音;弹奏时,要赋予想象力,崇尚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只仅仅局限于教学演奏的技术技巧,学生的弹奏无感情、无情韵,也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喜爱。

2、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学习古筝的学生大都一时兴起,头脑发热,跟随社会潮流,以为古筝既简单易学,又能考级有面子,冲动性地去报班学习。殊不知万事开头难,真正学习古筝后,一开始的困难就会吓到一批学生,热情锐减、临阵逃脱,三分钟热度消失殆尽。同时,现代社会的学生普遍焦躁、耐性差,完全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古筝学习是一门多学多练的课程,但很多学生常常吃不了苦,枯燥乏味的乐曲很容易让学生放弃。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网络化的普及,学生爱娱乐注意力不集中、自主性差。有时教师下课时会安排学生自己回家练习1-2小时,但现实情况是,没有教师或家长的督促,学生常常开小差或干脆忘记练习。

3、家长功利心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超跑线上,望子心切,认为技不压身;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孩子的艺术造诣。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古筝培训班,对孩子的要求苛刻,必须考级达到八级、+级等;在言行中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无视学生的兴趣与否。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负强化,孩子会慢慢产生逆反心理,对古筝学习怀有畏惧。

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家长,工作时间比较忙,把孩子放在古筝培训班就万事大吉,感觉孩子学点就比没学的孩子强。虽然也会抽空监督,但放羊式的教育,没给孩子带来紧迫感,使这部分孩子遇到困难立刻知难而退。

4、缺乏实践表演

在当前的古筝下,培训班往往是独立式教学,学生集中学习考级曲目,闭门造车,没有实践和观摩学习的机会。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上目光短浅,被动学习,长久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古筝普及教育问题对策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第一,加强古筝教师持证上岗的监管。具备教师资格证是成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上讲台讲课的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提升古筝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二,提高古筝教师的演奏技能和知识。因古筝艺术历史文化悠久,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定位自己,不断学习和掌握古筝曲目的背景,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的画面感;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能力,教师只有具备高超的演奏技能,才能树立威信,信服于学生。

第三,灵活多变,转变教学方式。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古筝教师要跟得上新时展的潮流,可通过观摩本科目或其他科目教师的新颖教学方法,学习并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四,演奏教学要抓重点和难点。在当今的演奏教学中,教师常常流于形式,一堂45分钟的课程,目标就是练一首曲子,反复练。对演奏过程中的重难点,没有详细阐述和讲解,使得学生的演奏经常不流畅。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一首曲目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反复讲解和辅导,才能让学生的演奏水准迅速提高。

2、培养学生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理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和教师很好地互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也随之增快。学生可利用新技术、新媒介,利用多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古筝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依赖家长的监督,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良好平和的心态,加强耐性的训练。古筝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潜心精修、刻苦学习、戒骄戒躁,不能一遇到困难就临阵逃脱。只有坚持不懈,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安排练琴时间

在古筝普及教育的学习中,学生每天练琴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不要一刻钟、半小时、一小时地练一首曲子,程序化练习的结果是任何乐曲都练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练习时,学生应当就一首曲子反复琢磨和练习,高标准、严要求,一直练到学会为止,攻克了难关,成就感上升,演奏水平也能有长足的进步。

4、转变家长理念

古筝是高雅艺术,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音乐欣赏能力。考级取得资格证书是一种检验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家长不要本末倒置,为了考级而不断强制性逼迫孩子,忘记学习古筝的初衷。

5、增加演出实践机会

在古筝学习过程中,除了班级内演奏竞赛外,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参加市级或省级的文艺汇演,锻炼学生上台演奏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

古筝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古筝作品;艺术特点

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经典的传世名作、独特的音韵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古展至今天仍然长盛不衰。在二十世纪,我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但古筝艺术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持续发展。古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旧时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而随着曹正先生把古筝引入到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古筝艺术得到了更加规范、专业和系统的发展,使 “新筝乐”[1]的艺术道路日趋完善,音乐家们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题材鲜明、体裁多样、演奏技法丰富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也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本文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演奏特征为切入点,从典型作曲家、演奏家的创作风格出发总结这一时期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总体特征,希望在此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该时期古筝作品展现出它们的宏观印象。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概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在经历了十年“”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一重大体制的改革后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古筝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洋乐器进入中国之后,古筝吸收并借鉴了例如竖琴、吉他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使其更加多元化。七十到八十年代所尝试使用的诸如击打琴板、琴弦来获取艺术效果的方式,在九十年代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此类演奏方式的使用是一种创新,极大的满足和丰富了作曲家们的创作思维以及表现手段。

这一时期中,许多音乐家将其它器乐或是声乐作品进行改编、移植,赋予这些作品以新的生命力。作曲家以及演奏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传统五声音阶的束缚,大多数作品采用“人工定弦”的方法创作出来。将西方音乐优秀的形式、织体、调式调性等作曲理论技术融入古筝创作中来,让作品具有了新的音乐语言以及发展手法,使作品更加多元化。

在九十年代我国的大环境影响下,古筝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多种有机因素的相结合使古筝的演奏技法、创作思维及形式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呈现出新的面貌,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保留原有优秀的传统基因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吸纳新的音乐元素,使得古筝在九十年代呈现出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徐晓林《抒情幻想曲》(1991年)、《小河淌水幻想曲》(1991年)、《高山情》(1991年)、《剑令》(1994年)、《石榴花开》(1994年)、《潇湘》(1995年)、《无言韵・远山》(1995)、《谐》(1996年)、《无言韵》(1996年)、古筝协奏曲《蜀籁》(1997年);王建民《西域随想》、《莲花谣》、《长相思》、《戏韵》、《湘舞》;朱毅的《楚魂》(1991年)、《祭坛》(1992年);饶佘燕的《黄陵随想》(1993年);何占豪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庄曜的《山的遐想》、《箜篌引》;王中山《云岭音画》(独奏)、《彝族舞曲》(独奏)、《溟山》(独奏)、《春到湘江》(独奏)、《暗香》(筝与大提琴合奏)、《秋望》(筝和钢琴合奏)、《月儿高》(筝、琵琶、箫合奏)、《霍拉舞曲》(筝与钢琴合奏)、《汉江韵》(双筝伴奏)、《土耳其进行曲》(古筝四重奏)等。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演奏特点

演奏是最能够体现出古筝本身以及古筝作品艺术价值的形式载体。演奏者通过古筝演奏来把作品上的音符转化为音响效果,从而形成或婉转、或高亢、或悠扬、或伤感的曲调旋律,让观众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作品的“灵魂”。演奏是作曲家与观众沟通的媒介。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古筝作品中采用了新的演奏技法进行演奏,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表现作品的内容。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新技法的产生与使用,九十年代更加成熟、合理,在追寻音乐本质的同时更兼具丰富的艺术特征。

1.轮指:是指单手使用两个以上手指按照一定的指序弹奏同一根弦的技巧,它是对传统技法中长音演奏技巧,如大指摇,食指摇的补充和发展。指轮技法在九十年代中应用较广。轮指不仅能表现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也能表现气势壮阔的乐队效果,清晰的轮指给人以珠落玉盘之美感。除规律的正轮和反轮指之外,在许多作品的需要时演变出弹轮、混合轮的演奏方法。

2.琴码左侧演奏:琴码左侧在传统作品中主要是为右手旋律润色、补韵的,起到“以韵补声”的作用。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赵玉斋先生的作品《庆丰年》诞生,人们开始认识到左手演奏获得音效的重要性。到了九十年代,对音色的追求也已超脱出中国传统“平衡”美的范畴,进而追求特殊的音响以表现更为广泛的题材内容以及思维理念,所以琴码左侧的演奏开始大量应用。琴码左侧的琴弦没有固定的音高,所以无论在进行单独演奏还是连续演奏时都会获得虚幻、飘渺的感觉,给人以一种不可预见性。

3.特殊音响演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曲家为追求更加新颖的音乐演奏形式,便开始大量借鉴西洋现代派器乐演奏中所使用的一些演奏技巧,这种演奏技巧着重体现在特殊音响的使用上。特殊音响就是指通过擦、敲、击、打、划等方法对琴弦、琴面等一切能发声的位置进行演奏,以获得通过弹奏琴弦得不到的声音。特殊音响的演奏大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旋律性,但却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音色。

《云岭音画》是由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一首古筝独奏作品。由《晨曲》、《寨庆》、《恋歌》、《夜火》四个部分组成。在这首作品中曲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大量的快速指序技法以及双手轮指、摇指的新技法来体现节日场面,欢快鲜明的旋律加上有突破性技法的演奏让这首作品受到大家的推崇。此曲演奏特点如下:

1.快速指序技法。在筝曲《云岭音画》中,连接四部分的连接过渡句都使用了快速指序的技法。快速指序技法在赵曼琴的《打虎上山》中成功运用之后大量现代作品都采用这一创作技法增强艺术表现力。此技法要求在演奏时指力均匀、音色统一、颗粒性饱满,整个乐句流畅地来完成作品。下见谱例1

谱例1

2.双手摇指。第三部分《恋歌》中运用了双手摇指技法充分的表达出作品中男女互相倾诉、对话时的场景,左右手交替进行同音摇指形成了一种“对答”式的行进方式。在演奏时,注意左手的音色对比与乐句的衔接,朦胧柔美的音色模仿了女性的性格特征,右手奏出的音色相对明亮、高亢,鲜明立体的刻画出了男性形象。此技法的运用既满足了乐曲的意境需要也让古筝演奏技术得到了发展与创新。双手摇指技法是借鉴右手瑶指的技法而来的。双手摇指的技法在演奏中有相当的难度,要求演奏者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的练习方法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完成。下见谱例2

谱例2

3.双手轮指。轮指演奏技法在八十年代就初步形成,更是在九十年代创造性的被使用。右手轮指是此曲的主旋律,左手轮指属于伴奏性的旋律线条并且采用弹轮的方法进行演奏。双手技术与音量上的平衡达到作曲家的写作目的,既有双手轮指的新技法又很好的诠释了《恋歌》部分的写作意境。下见谱例3

谱例3

作曲家们对技术的改进以及运用并不是无目的、无章法的,他根据传统的技法进行移植和再创造使得对表现某种特定环境更加贴切、合理,同时也让音乐形象真实、自然的展现给观众。笔者认为作曲家创作的此类作品对古筝演奏技巧方面是一个突破,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必须以扎实的技术功底为基础才有可能完美的演奏此类高难度技术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反映着九十年代古筝演奏技巧丰富、灵活的特点。

除了以上几类演奏技法之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法,笔者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这些新技法的使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与传统技法的不同,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在演奏技术的求新求变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才能够保留属于古筝所特有的艺术特点。

三、对九十年代古筝作品创作的思考

中国传统的古筝音乐的艺术特点在于对“韵”的把握,通过“韵”来追求演奏的意境,再通过意境抒发曲作者的胸怀、抱负和思想感情,因此每个时期的古筝作品在都有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多都在技法、创作形式、定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得古筝作品的音乐更加艺术化、抽象化,其表现力也冲破了传统的界限,表现得更加宽泛。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过程,因为古筝艺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与中国的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如果生硬的对古筝实行全盘西化改革,那么古筝则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这是作为古筝演奏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在改革开放后,这些作品的出现体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是我国新时期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我国音乐艺术价值取向的历史性转轨”[2],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音乐“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走的众多创作道路中的一条创作道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领略了西方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风韵,其中的一些成分有可能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技法,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但这些创作,无论是审美上的差异,还是表现上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代表了一种创作思潮,但它决不应是唯一的创作方向。”[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古筝创作在古筝发展中有其必然性,当古筝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将回归到传统,通过传统的艺术处理方法来展现现代人的思维方法,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古筝的发展,让古筝艺术在保留原本优秀形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吸纳,让古筝艺术真正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中能够发现,这时期作曲家及演奏家在筝曲创作以及演奏技巧方面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得作品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古筝艺术的发展进入到新的纪元,并以兼收并蓄的发展模式使其在古筝发展史中的位置不可替代。在经历了八十年代音乐家们对古筝艺术多方面探索与创新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更使具有实验性的“新筝乐”成为了当时创作及表演的主流,促使八十年代出现的“新筝乐”日趋完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纵观古筝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九十年代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筝乐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延续、保留了筝的特质。

古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单纯掌握古筝演奏技巧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演奏,把握曲作者的创作思维、情感表述方式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得到双重地提高。此外,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古筝作品中诸多新元素的出现必然的,真正做到去粗取精才是古筝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样古筝艺术才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革,让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新世纪里焕发出新的青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届博士毕业论文第79页.

古筝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综合类艺术院校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 教学建议

一、综合类艺术院校古筝教学的现状

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古筝凭借其优美动听、清脆明亮的音色,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成为最受社会喜爱的民族乐器。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果说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具有“高、深、专”的特点,那么综合类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全、正、质”的特点。学生的学琴情况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点:第一,基础演奏技能较薄弱,大部分学生高考演奏的曲目都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造成这些普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生对于学琴的目的动机,从小开始学琴的学生,更多的是将学习一样乐曲作为兴趣爱好,并未计划将其作为今后的专业方向,所以对于各种演奏方法并没有严格细致的进行学习再加上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压力的因素导致中途间断;而从高中开始学琴的学生更多的是抱着应试的目的,通过短时间集训进行速成,这违背了学习乐器循序渐进的规律,自然很多基础的内容就忽略了。2.学生入学前的弹奏方法参差不齐,存在许多不规范业余的方法,曲目量单一,部分学生只会弹考级的曲目其它风格的曲目从没学过,这与教师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经验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知识如音准、节奏等知识不够扎实。往往很多学生直到高中才学习视唱练耳和乐理这些重要的理论知识,在试谱演奏与理解乐谱上存在许多错误。第三,学习缺乏耐心,好高骛远。笔者在教学过程发现存在个别基础略好的学生会由于个人的目光短浅而好高骛远,希望能弹一些高难度的曲目,不认真完成教学计划设定的曲目,殊不知那些曲目已远远超出其演奏能力,如果一味的要弹奏超越自身能力的曲目就如同给自己埋下一个定时炸弹,不断加深错误的演奏方法,当发现自己无力完成这首曲目时又得绕回原路,浪费学习时间做了许多无用功。

但是,虽然综合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不及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专业那样根基扎实,但是这类学生具有相对更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社会实践与策划能力会更强,能将所学专业更广泛的与相关领域进行联结。所以,对于这样类型的学生在教学中决不能套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更加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全、正、质”的能力特点。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综合类的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学校的培养方向定位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演奏技能与实践能力的人才,面对当下如此紧张的就业环境,培养一名具有专业正规演奏方法并且具有相当演奏能力的教师,远比培养一名演奏家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对于教学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应该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第一,综合类艺术院校的的古筝教育相对专业音乐学院的起步要晚,所以切忌照搬音乐学院“高、深、专”的教学模式,掩盖了综合类艺术院校所具有的“全、正、质”的特点。第二,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筝曲忽视传统筝曲的学习,致使演奏风格单一,曲目量不大,有时一个学期下来只会弹两到三首曲子,使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无法提升。第三,小组课排课不够灵活,实践课比重不够大。由于器乐课堂的特殊性,属于专业授课。我们的上课模式主要以一对二的教学模式为主,主要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排课,这样的教学优势在于课堂人数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的深入,一些建议与想法也能够及时得以反馈解决。不过固定学生的排课教学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四,缺乏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对综合类艺术院校古筝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综合类的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会有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到中小学的教师行业,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仅限于教学生如何弹琴更为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与之相关联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以及音乐史等理论知识也要同样重视,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社会古筝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强调基础演奏技法的重要性,重视加强基本功慢速练习

基础演奏技法是古筝演奏的根基,正如建房时的地基一样,地基不牢固房子越往上建就有倒塌的可能,古筝学习的基础没打牢,越往难学越会弹得吃力,感觉力不从心。笔者接触过不少高中才学古筝的学生,为了高考得高分就弹一些超越自身能力的乐曲,例如:《云裳诉》《溟山》《西域随想》这类具有高难度的乐曲,由于他们不具备相应的手指技术,每当弹到快板是总是错音百出,越弹越慌,草率地弹完,自然就谈不上任何音乐表现力与音乐内涵。而在课后练习中没有进行慢练,而是一遍一遍机械化的练习直到乐曲弹完,对于手指触弦的方法根本无暇顾及。这样的练习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不断的加深错误的演奏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大一阶段应当将基础慢速练习放在重要位置,及时纠正学生的演奏方法并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观摩互相学习,及时检验练习结果。

(三)设置相对灵活的上课方式,增加器乐实践课在教学模式中的比重

前文讲到一对二的小组课模式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灵活调动上课人数与人员,例如可将演奏同一乐曲的学生划分到一组上课,这样不仅节省教学时间也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更直观且有效的借鉴与学习。同时增加器乐实践课,通过排练课的上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器乐排练的方法与形式,将学习到的演奏与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师自身示范的重要性

教师的自身示范在课堂教学中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器乐教学自古沿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由此看出教师示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示范可以让学生迅速得到视觉上的刺激并进行相应的模仿,特别是一些例如《箜篌引》难度较大的乐曲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才能准确的表达,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其次,教师的示范可以给学生树立演奏的正确风格与榜样,学生都会向榜样学习,通过对老师演奏的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奏想法与风格。

在这些教学工作与研究过程中,笔者不断反思每个阶段的工作学习,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也逐渐在实践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收获。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学习以及兴趣学习是值得老师终身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有着对教师这份工作强烈的责任感。笔者也将坚守“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哲理,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时代的新信息与新需求传递给学生们,努力在教师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古筝毕业总结篇6

乐色院校放养音乐人才的定位的缺失导致了后续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果的方向性错误,不切实际的放养手段最终使得乐色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反复在低水平上徘徊。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要对乐色器乐教学的目标进行重新确立。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乐色院校器乐专业放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水平和能力?前面讲到,我们需要的不是庞大的演奏家队伍,而是能够适应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型的复合性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备“能演奏、会教学、能创作、会编排”等四种能力;能演奏指的是具备能够演奏一定难度曲目的能力;会教学指的是经过全面教学方法的学习,能够将自身的知识储备系统进行传授的能力;能创作指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具备创作小型的器乐曲的能力;会编排指的是具备一定的乐队知识,初步熟悉常见乐器的特性和基本的演奏法,能够较好的驾驭小型乐队的日常排练和音乐处理能力。因此,乐色器乐专业的与专业院校的放养目标应当有所区别,而不能简单的模仿。

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运用

在保留小课的基础上,增加一到两节大课;这种大课形式绝非由一对一简单的变化成一对多。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更具交流性质的课程。可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演奏进行自我评价,指出自己不足,不充分的由教师示范补充;也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演奏、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课内总结,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缺点,使之泾渭分明,以便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鼓励学生建立课外学习档案;将每个月学生的最佳状态下的基本功练习和乐曲的演奏进行录音,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集体性的观摩点评,促进学生专业的进步。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实践,由教师建立学生的实践档案,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从而确立“大课-小课”、“课内-课外”、“台上-台下”三位一体的技能教学体系。

三、全面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中“一专多技”的教学模式

古筝毕业总结篇7

对于《末代皇帝》这部影片,有很多人是这样描述的:你可以选择不看这部电影,但绝对不能不听它的配乐。且不说9项奥斯卡奖的成就,仅配乐这一项,就让很多影迷心服口服。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有三个人:中国的苏聪、英国的戴维・伯恩、日本的坂本龙一。三人的出身和音乐风格各异,但在影片中体现出东西方文化撞击之后水融的神奇效果,为这一部以西方人视角拍摄的东方电影找到了一套合适的配乐。全片以大气的西洋大型管弦乐形式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主题旋律变奏音乐交错,将溥仪一生的传奇遭遇烘托得分外贴切,令人叹服。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末代皇帝》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导演伯纳多・伯图鲁奇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参考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他相关著作,创作出了这部反映个人独特观点的传记电影。电影的高潮是溥仪出宫时候,配乐主题旋律乐声大作,悠扬不失婉约,华丽兼具伤感,历史的大转折瞬间被凝固成一个纪念碑,个人、国家、民族的命运从此走向未知,音乐此时由配角一跃成为主角,强烈地震撼着观者的心。

命运的沧桑感如何能够发挥到极致?音乐会告诉你一切。

Part1.苏聪

苏聪生于音乐世家,1978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求学于西德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班,1985年考入西柏林自由大学音乐系攻读音乐理论博士学位,后任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立电影学院及德法国立联合电影学院媒介作曲教授。他自荐为电影《末代皇帝》配乐,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使音乐能贴切影片内容,他前往故宫博物馆满文研究所、北京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努力使自己创作的中国音乐部分以现代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突出民族音乐的主调。苏聪创作的《lunch》在影片只有很少的篇幅,其中的片段用于影片开始后36分钟处和63分钟处溥仪用餐时。《lunch》的引子是一段沉静而忧伤的吹管乐,夹杂了一声轻微的打击乐,随后出现琵琶和古筝的音色,几声碰铃与古筝的交错后,扬琴、琵琶、古筝交错进行,其间也有相对微弱的吹管乐器。琵琶在这首曲子中占了主导地位,整体给人神秘、沉寂、典雅的感觉,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音乐风韵,烘托出如做戏一样的皇家饮食排场,反映了繁复的宫廷礼节。另外,苏聪还在影片中运用了“”时期的音乐。

Part2.戴维・伯恩

戴维・伯恩是Talking Heads乐队的成员,在英国出生却长居美国,经常为电影和电视创作主题曲,擅长电子音乐。他负责本片配乐的电子音乐部分,运用大量的电子音色,旋律大都采用了中国五声调式,段落较短小,富有趣味,多用于影片情节相对轻松之处。最著名的一段是《Main Title Theme》,也是影片的片头曲,几声中国鼓的鼓点过后,引出叮咚作响的马林巴,打击乐成为全曲交织的背景,而后慵懒的小提琴旋律绵延而出,听起来有一股摇曳生姿的东方风情,主题演奏过后,又加入了中国笛子和弹拨乐的音色,旋律较前面而言稍有变化,变得更加紧凑,富有舞蹈性。整首曲子曲调比较平稳,节奏统一,但音乐富有层次感,音乐织体逐渐加厚,在典雅幽远的宫廷韵味中,带着一种由西方人眼光看待中国文化时特有的想象力与神秘感。另外,在影片开始后30分钟处,溥仪和久别的亲生母亲及第一次见面的亲弟弟溥杰在皇宫相见时也用了这段音乐做背景。《Wind,Rain And Water》是一首清幽曼妙、富有趣味的电子音乐,其中不乏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按照音乐的风格和配器特征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比较轻巧活泼,以手风琴和古筝音色为节奏背景和低声部,采用三拍子的节奏,旋律声部使用了《Main Title Theme》的主题,音色清脆剔透。影片22分钟处众人哄幼年溥仪洗澡时就使用了这段音乐,极富幽默感。第二部分节奏变成了四拍子,采用了一系列琶音作为声部支撑,旋律声部依然是取自序曲的主题,为弦乐和吹管乐的相互交织。这段音乐用于影片70分钟处,烘托出少年溥仪和众人玩游戏时沉醉惬意的心情。

《Picking A Bride》通常被翻译为娶亲,其实在影片中叫选亲更为合适,这段音乐出现在溥仪选皇后和妃子的时候,几小节沉闷的打击乐后,中国笛子音色在古筝音色的衬托下以诙谐幽默的形象出现,稍后巴扬琴加入,最后以巴扬琴左手贝斯的音色结束。

Part3.坂本龙一

坂本龙一是日本著名的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主将,他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在先锋电子乐、爵士乐、世界音乐、实验摇滚、电影音乐等领域有着卓著的成就。在影片《末代皇帝》的配乐中,坂本龙一主要负责中西音乐风格的混合,与苏聪和戴维・伯恩相比,坂本龙一创作了包括主题音乐在内的九段重头戏,以富有张力的弦乐为基底,配以民乐的哀婉,动人得使人揪心。

《The Last Emperor(Variation 1)》《First Coronation》是第一个主题的变奏,《First Coronation》《Open The Door》《Where Is Armo》是第二个主题的变奏,《The Last Emperor(Variation 2)》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主题的变奏。这两个音乐主题以不同的乐器、速度、节奏、织体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贯穿了整个影片的始终。《Open The Door》用在影片开始处,以大气的管弦乐为主,演奏主题旋律时加入了中国的琵琶和二胡《First Coronation》是登基的意思,这段音乐用在幼年溥仪登基大典时,古筝与笛子演奏的引子过后,管弦乐与中国民族乐器交织,展现出百官朝拜的壮观景象。《Where Is Armo》音乐伴随着溥仪的奶娘被送出宫去的一幕,小提琴齐奏第二个主题旋律,其中夹杂了悲伤的二胡音色,古筝、琵琶和西洋管乐的交织,渲染出影片中溥仪和奶娘的悲伤情绪。

古筝毕业总结篇8

大风起兮眉飞扬

刘晚年得了风疾,须眉脱落,鼻梁也塌了。一天苏轼会同几个朋友来访,席间众人引用古人诗联相戏,苏轼看了一眼刘,道:“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众人闻言无不大笑,刘则独自惆怅不已。

半鲁

三伏天,苏轼下帖子请黄鲁直(黄庭坚)吃“半鲁”,黄欣然前往,却被门童挡在外面,说先生正在睡觉。一个时辰之后,苏轼睡醒,方才请进黄鲁直。黄已饿急,忙问“半鲁”在哪里?苏轼说早已请你吃了啊,见黄不解,苏轼这才笑说:“‘半鲁’就是晒太阳,‘鲁’字去掉一半不正是一‘日’字吗?”黄鲁直苦笑道:“我还以为是上半边的‘鱼’呢!”

德之贼

抗战胜利后,吴有训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一天深夜,警察从贡院街妓院抓到一名学生,送回学校处理。吴有训把那个学生认真训导一番之后,提笔写了“德之贼也”四个字相赠,并将其开除。

【数字】

60%

当天气转好,很多人会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的空气。但对容易过敏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不健康的举动。此外,美国肺脏协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的许多城市空气质量较差,60%的美国人每天呼吸不健康的空气。美国环境保护署将空气质量差作为第四大环境威胁。细菌、烟草烟雾、病毒、动物皮屑、尘螨、花粉是家庭最常见的污染源。

85%

汇丰最新的一项环球调查《教育的价值》显示:中国内地父母对于子女教育寄予厚望,四分之三的受访父母认为教育是对子女最好的投资。同时,中国内地家庭海外留学的意愿强烈,85%的受访父母会考虑大学阶段送子女赴海外接受教育,高于全球的平均比例74%。

【观点】

美研究称上午日光浴有助减肥

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专家经实验得出一项发现:在上午晒太阳有助减肥。

科学家邀请26名男性及28名女性志愿者参与实验。实验中志愿者只需每日在不同的时间段晒太阳即可。结果发现,一段时间以后,每天上午享受日光浴的志愿者与12点以后享受日光浴的志愿者相比,其身体质量指数更低。身体质量指数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因此,专家提醒,如果想拥有苗条的身材,最好是在上午8时至中午12时之间,享受20至30分钟的日光浴。同时,若在其他时间进行日光浴,效果则相反,可能会导致内部生物钟紊乱,影响新陈代谢,反而使体重增加。

丹麦实施新政策吸引优秀留学毕业生

近日,丹麦税务部部长莫滕・厄斯特高、就业部部长梅特・弗雷泽里克森、高等教育与科学部部长苏菲・卡斯滕・尼尔森提出实施新政策以吸引高质量的人才,留住欧洲之外的国际留学毕业生。

新政策包括:快速就业安排,简化当前移民丹麦的绿卡选择;降低减税工资的上限;高质量的外国人才将收到一个“个人编号”,使其在丹麦定居、开设银行账户、平等地获得丹麦医疗卫生和其他福利服务更加容易;在丹麦创办公司的创业者有资格申请居留证,国际博士和硕士学生将被鼓励毕业后继续留在丹麦,在特定领域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获得研究资助。

【视野】

俄媒评中国人十大绝活

1.爆竹

除夕放鞭炮这一习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起初,人们燃竹而爆,将竹筒丢到火里,借发出的爆炸声吓走恶兽厉鬼,保佑平安。后来为了制造更大的响声,中国人开始向竹筒里填充火药。如今,中国制造的烟花爆竹在俄罗斯市场占据90%的份额,在欧洲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大致如此。

2.超级计算机

谈到计算机,不能不追溯一下历史: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它能相当精确地记录地震的性质、力度和方位。可惜,原物未能保留下来。如今,中国的“天河二号”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约是排名第二的美国“泰坦”的两倍。

3.纸币和银行系统

世界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交子”。“交子”起初只是一种存取款凭据,随着使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具有统一印刷格式的民间货币,后来“交子”获得官方认可,由政府负责发行。去年,在权威杂志《银行家》月刊的银行盈利能力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首次以一级资本指标排名全球银行首位。另外,工行也是第一家在该榜上排名首位的亚洲银行。

4.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修建了安澜桥。这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的竹缆吊桥。它总长约320米,宽约3米,有8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

5.茶

传说茶叶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最早发现的。如今,中国仍是全球出产最昂贵茶叶的地方。例如,福建天心寺附近岩壁大红袍母树上出产的茶叶,每克售价高达700美元。

6.中医

中国人擅长学习和医疗,而且成功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中医悠久的起源也无法细考,传说中医的出现也与神农氏有关。如今,中医虽然风靡多国,被视为中华民族财富的一部分,但中医爱好者及其批评者的数量同时不断增长。

7.风筝

有一种说法称,风筝这一得到全球儿童喜爱的玩具最早在中国周朝时出现。用木头做成的风筝是一种通信工具:放飞木鸢,警示敌人、瘟疫或洪水即将来临,等等。到了清朝,制作精美风筝演变成可与书法、绘画、玉雕等并列的风雅艺术活动。

8.地铁

中国第一条地铁线于1965年至1969年在北京修建,长约24公里。去年,中国大陆有16个城市开通了地铁。上海地铁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铁网络,而且它还在不断扩大。到今年底,上海地铁总长度将达到560公里,拥有355个站点。

9.瓷器

瓷器最初问世的详细日期未被记录下来。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瓷器最早出现在唐朝;还有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世纪时就有瓷器了。现今,全球市场约25%的瓷器产自中国。

古筝毕业总结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风筝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93-02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是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以及从生产到交换到消费的一个完整的行业体系,和由一个产品衍生出其他产品的产业链。风筝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市场经济的发育、风筝自身的资源秉赋和风筝赛事节会的刺激为内外机制的,现代风筝制造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现代文化产业是风筝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一、现代风筝制造产业

现代风筝制造业是风筝传统的基础产业,也是目前规模最大、最重要的风筝产业。它可以为旅游业提供各种类型的观赏和纪念风筝、为风筝比赛提供参赛风筝,为教育领域提供教材风筝,为日常休闲提供普通娱乐风筝,为企业宣传提供广告风筝,为文化交流提供精品风筝等等。

(一)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民间文化的复兴和风筝赛事的举办为平台,现代风筝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具备了现代产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组织形式由家庭走向社会。传统风筝扎制主要由家庭经营,自产自销。现代风筝制造一般由规模不一的风筝厂或风筝作坊经营,以民营或私营企业为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些企业有固定资产和生产场所,也有固定从业人员,常年生产,并与主要客户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见,副业性质的家庭手工作坊已经转变为具有产业性质的现代企业。

第二,生产作业方式的改变。传统的风筝生产一般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一只风筝的制作,费时费力,生产功效不高,不宜形成规模化生产。现代风筝企业里,一人承担全部生产过程的己为数极少,其生产方式转变为流水作业、分工合作。传统风筝的扎、糊、绘等环节可以分割开来,由不同的人完成。

第三,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风筝生产组织形式和作业形式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风筝的生产能力,风筝制作销售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入不断提高。

第四,生产销售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风筝制造业兴起初期,伴随着风筝节庆旅游活动和中外风筝文化交流的开展,国内外市场对风筝的需求剧增,而中国传统风筝的产量尚低,风筝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那时的风筝生产者是不需要考虑市场开拓问题的。然而,随着风筝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厂家的增多,风筝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这促使生产者研究市场需求,逐步树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销售理念。许多风筝艺人或厂家利用互联网风筝信息,介绍企业情况,争取国内外的大客户。如潍坊天成风筝厂的国内客户有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客户11家,占总销量的四成。国外客户有美国、韩国等十个客户,也占其风筝总销量的四成。

二、风筝旅游产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借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风筝作为旅游吸引物的魅力得到体现,到今天,风筝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在过去的风筝旅游实践中,风筝旅游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通过风筝会,打造节庆旅游品牌。

这是发展风筝旅游最早、最广的一种方式,也是见效益最快的一种方式,各个地方以风筝为旅游吸引物,采取风筝会、风筝比赛等形式,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指导思想,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风筝会把一大批活动集中在了一个压缩了的时间框架之内,为旅游消费形成了一个产品集群,很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从而易于打造成著名的节庆旅游品牌,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扩大地方知名度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形式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其根本目的是振兴地方经济,因而往往会忽视风筝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

近两年来,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发展趋势已显现出这种模式的缺陷。随着以风筝带动起来的寿光蔬菜博览会和鲁台经贸洽谈会规模和声势的不断扩大,政府对风筝技艺的交流和放飞比赛的重视程度减弱了,近几年潍坊旅游出现相对下滑态势。“在逐年放大的潍坊GDP大盘、新高迭创的省内旅游列强面前,潍坊旅游的弱小毕现。2006年,潍坊 1720亿元的GDP大盘中,旅游收入只有区区62亿元,所占比重远低于10%的支柱产业要求。”所以,以节会形式发展风筝旅游,应摒弃“文化”只是“搭台”的思想,紧紧围绕风筝文化本身做文章,比如以风筝展览、风筝自助放飞、自制风筝等活动为主要内容,让人们真正领略风筝的魅力。

第二,与区域内其他民俗资源结合,形成民俗旅游区或旅游线。

民间生活是丰富的、多方位的,这决定了民俗资源的内容是广泛的,包括生产与生活民俗、游艺竞技民俗、祭祀信仰民俗等等。民俗旅游资源的综合展示,有利于游客对本区域民间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的全方位了解,也能带动餐饮等相关旅游要素的发展。因此,在风筝文化生态圈内,将风筝资源与区域内其他民俗资源结合,形成组合型的民俗旅游产品,不仅会提高风筝文化的影响力,还会增强整个地域民俗文化的市场吸引力。比如潍坊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依托风筝资源建立起“千里民俗旅游线”。这条民俗旅游线经潍坊的7个县市区,沿途有近30个独具特色的景点,游览大约需要4天时间,集风筝游、探古游、婚俗游、年画游、风景名胜游于一体,形成了一个立休艺术画廊。这极大地提高了潍坊民俗资源的整体旅游吸引力,奠定了潍坊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风筝现代文化产业

(一)现代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

现代文化产业以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的出现为标志,以创意为动力,以高端数字技术为载体,以文化内容为产品,借助强大的传播力量,摆脱地域局限,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更能体现文化产业低能耗、高产出的特点,是对文化资源的高层次利用。创意产业通常是指“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可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内容产业是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和服务。内容产业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同时在运用各类文化资源时重视内容再生产要素的形成,从而能够不断开发周边产品和衍生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风筝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构想

第一,运用创意动力机制,将风筝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分解,运用于传统制造业中,从而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比如,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到各种实用生活用品如陶瓷、漆器、T恤等的设计制造中,采用时尚、现代的造型色彩,使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艺术感觉紧密结合,从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这些实用品可以按材料不同分为不同档次,但其设计无一例外要体现传统与现代、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统一。这种创意将文化元素体现在具体实物中,将大大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二,将风筝文化元素通过影视、动画、游戏等载体展现出来,发展风筝影视业、动漫产业和游戏业。这里应强调的是,在影视剧的创作中,要重视风筝文化再生产要素的开发,比如通过风筝的制作艺术、风筝形象的展示以及其所对应的文化内涵的挖掘、风筝歌曲的渲染等体现民俗文化、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等,这样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产业链。韩剧《大长今》是韩国内容产业的典范,因为它所体现的服饰文化、餐饮文化、医药文化、礼仪文化、女性文化都形成了内容生产的创新要素,利于衍生产品的开发,很容易形成产业链条。而我们的《大宅门》却只注重人物的命运沉浮,对蕴藏其中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视而不见,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去创造更多的文化符号,从而缺乏后续研发衍生产品的生产创新要素,所以它只是一种审美文化创造,不属于现代文化产业的范畴。2008年春节期间热播的《闯关东》在文化符号的创造方面比以前的电视剧有进步,比如对具有代表性的山东菜的做法的渲染,或将成为振兴鲁菜、发展山东饮食文化产业的重要契机。以动漫和游戏载体展现风筝文化也具有同样的特点,风筝形象的丰富和竞技因素的存在,使其在动漫业和游戏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古筝毕业总结篇10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抓发展,旅游开发成效显著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进一步提高解放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景区环境质量,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参观游览,在去年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全面完成了停车场、通组油路和连河路等基础设施;二是对村庄进行了集中整治,完成了243户房屋改造,拆除乱搭乱建及危房70户138间;三是完成了一边的沿河观光道,另一边正在紧张施工中。

2、完善了景观景点设施建设

一是完成了风雨桥、百步桥、逢水桥、水车等景观景点设施建设,风雨桥、百步桥、逢水桥全部采用本地青石所修建,古色古香,具有浓郁、古朴的农村风味特色。二是加快了绿化美化力度,在沿河两岸补种柳树500棵,对沿河两岸及村庄四周可视范围的500亩山坡进行了绿化。

(二)抓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家乐”

为了解决解放村乡村旅游接待问题,洪水乡积极争取了县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家乐。并通过采取由政府每户补助1万元的方式,引导群众投入进行发展,每户投入不低于3.5万元,目前,解放村已发展9户农家乐,农家乐的各项设施全部达到省、地、县的有关标准,并由地区旅游局授予了农家乐的牌子。同时,县旅游局对各农家乐服务人员有关礼仪和语言行为进行了培训,县有关部门对农家乐服务人员进行了体检,并办齐了有关证照,提升了农家乐的接待能力,使解放村农家乐一次性能够接待400人以上。

2、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为了使解放村乡村旅游景区达到“村组道路硬化、村庄村寨绿化、河道沟渠净化、环境卫生洁化”的标准,村“两委”召开群众代表会,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和经费落实。同时结合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建立完善村庄环境管理村规民约,逐步形成村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抓活动,推动乡村旅游热潮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乡村旅游的载体,后重的文化底蕴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因此,洪水乡把《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暨锦绣田园风景区首游式》活动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活动的各项内容。以花节活动带动乡村旅游,突出花与旅游、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民俗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使本次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打造黔西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品牌,扩大了黔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扎实抓好开幕式,拉开解放村乡村旅游序幕

3月20日上午,正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好日子。“相约花海·浪漫杜鹃——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洪水锦绣田园风景区首游式”在解放村拉开帷幕。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肖远福、地区老领导周长琦等以及地直相关部门领导与来自四方的宾客在解放村观看了开幕式的演出。在首游式活动中,游客乘着油菜花扬花吐蕊,满坡遍野布满金黄的时候,徜徉在花海之中,带着春天的童话,带着金色的梦想,领略花海的万种风情,品位菜花的 芳香。在开幕式上,来自省内各地的上百名演员汇集解放村,尽情地欢呼,尽情地歌唱,为围观的上万名群众奉献了一餐文化盛宴。花香十里,山水同欢,人花同醉是开幕式的真实写照。

2、开展乡村旅游有奖征文活动

洪水乡同《黔西》刊社共同开展了乡村旅游有奖征文活动,活动要到6月30日结束,届时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3、摄影书画展广为好评

在花节前,洪水乡邀请了黔西知名摄影爱好者李渡和黔西书法协会部分知名书法爱好者到解放村进行采风,对解放村锦绣田园风光进行了拍摄,制作成摄影作品和书法作品,并组织了50幅摄影作品和28幅书法作品在花节期间进行了展览,在开幕式当天,参观摄影展和书画展的高达数千人,有关领导和爱好者对这些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垂钓表演竟相竞技

于3月23日开展了垂钓表演,在解放村逢水河畔的鸡嘴,参加表演赛的30余名垂钓爱好者竟相竞技,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投身到垂钓竞技中,为油菜花节描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5、游泳表演花样百出

3月27日,黔西冬泳协会组织了百名冬泳健儿竞技表演,使平常沉寂的逢水河一下喧腾起来,逢水河正在用自己的魅力向世人全面展示自己的秀美姿色、文化底蕴和旅游魅力。参加表演赛的有81岁的耄耋老人,有15、16岁的少男少女。在表演中,有方阵,有三才阵,有长蛇阵,在游泳姿势上,有蛙泳,有蝶泳,有仰泳等,游泳表演花样百出,竞技比赛热闹非凡。“真热闹!”观看游泳表演的一位老伯竖起大拇指。“好热闹!”看着沿河两岸穿梭不息的游人,毕节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由衷感慨。在这热闹中,人们感受到逢水河畔的快乐,感受到解放村乡村旅游的活力和魅力。 (1)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6、风筝放飞表演异彩缤纷

3月28日,天气晴朗,风高气爽,这天正是三月三的头一天,是正是传说中龙要准备抬头的日子。在解放村停车场和通组油路上,四五十个大人和小孩,拉着长长的线子,在蔚蓝的天空上,放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蝴蝶的,有蜻蜓的,20多米长的龙形风筝,在解放村停车场上,由五个人抬着,展示着各种各样舞姿,遗憾的是,由于解放村地理条件的限制,龙形风筝始终没有能腾空飞舞,没有能翱翔蓝天。

7、闭幕式为花节拉下帷幕

3月30日,以“赏油菜花海,游锦绣田园”为主题的“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持续了10天后,在解放村锦绣田园风景区圆满落幕。在千亩盛开的油菜花海映衬下,花节期间依次开展了锦绣田园风光摄影展、乡土书画展、垂钓表演、逢水河游泳表演、风筝放飞表演、乡村旅游有奖征文等精彩的文化活动,活动把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展现了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人前来赏花踏青。闭幕式上,前来游览的客人尽情享受一道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在夜幕下的停车场,上千名游客和群众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优美的舞蹈,唱起欢乐的歌谣,干部、游客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唱着,跳着,忙碌并快乐着,一直到晚上12点,人们才带着对篝火晚会的余味,带着对油菜花节的依恋慢慢散去。

二、活动取得的成绩

(一)各样活动井然有序

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活动前后持续了10天,在这10天中,洪水乡都严格按照活动方案的日程安排,开展各项活动。从起草活动方案到活动工作总结,从文艺节目的安排到文艺表演结束,从开幕式的拉开帷幕到闭幕式的落幕等等,对每一个活动内容,对每一个活动细节,都明确了责任领导和工作职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扎实、有序地开展,整个活动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既考虑到活动的整体性,又保证了活动的连贯性,由而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接待工作标准规范

接待工作是整个活动的重心,接待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洪水乡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家乐的同时,把接待工作贯穿到整个活动的方方面面。一是要求所有参加接待的农家乐,各项设施必须达到省、地、县的有关标准,有地区旅游局授予了农家乐的牌子,服务人员身体必须健康,并且持证经营;二是县旅游局对农家乐服务人员进行有关礼仪和语言行为培训,规范了服务人员服务行为;三是认真制定《接待方案》,方案从活动报到、领导和嘉宾乘车、参观书画展、观看开幕式到就餐都作了详细的安排;四是对农家乐实行副乡级领导负责制,洪水乡党委、政府抽出了9名副乡级领导,从农家乐的后期打造,到开幕式的全程接待,均实行责任制。在花节前后,还抽出了45名乡干部和教师参与开幕式的接待工作,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了农家乐的接待能力,提升解放村乡村旅游新形象,受到地县领导一致好评。目前,解放村农家乐一次性接待能力达到了500人以上,农家乐实现了空前的火爆,有的一家一天接待300人次以上。

(三)宣传工作有声有色

在这次活动中,洪水乡始终把活动的宣传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落实,对整个宣传活动进行了策划,精心制定宣传方案,使整个活动做到了报上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网络有页,为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节前宣传

在花节前,县旅游单位在贵阳召开了花节活动的新闻会,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今黔在线、毕节日报等新闻媒体对花节活动有关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为花节的空前盛开和成功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活动期间宣传

邀请了贵州日报、毕节日报、黔西刊社、毕节电视台、黔西电视台等近10家新闻媒体参加活动,并进行了适时的报道。贵州日报介绍了开幕式盛情,毕节日报在3月23日在一版作了刊发了开幕式消息,在4版配发了8幅照片,贵州电视台在新闻时间专题播放了开幕式和系列活动的新闻,毕节电视台、黔西电视台现场进行了摄制,并对全部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等,新华网、中国网新闻中心、农业部全国农产品网、金黔在线、贵州希望网等10多家网站转载了花节活动情况。大量的新闻报道充分地诠释了解放村乡村旅游形象,使解放村乡村旅游在全省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使解放村成为黔西的一张金名片。

3、印发和制作宣传资料

为了使广大游客充分了解解放村,洪水乡在活动前印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