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家长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1 09:01:04

毕业家长总结

毕业家长总结篇1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42-02

引言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我国有600多万大学生面临毕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的预期收益,而且影响家庭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接受多年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可归于人力资本范畴。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舒尔茨、贝克尔等在解析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根源时创立的。此后,这一理论不断用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因罗默、卢卡斯等学者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指的是人的知识、技巧和才能,人力资本必然要以劳动者为载体,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并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产能力。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罗默认为长期增长主要由知识积累推动。卢卡斯提出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在卢卡斯等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还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在我国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大学生就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在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纷至沓来,政策建议也众说纷纭。岳昌君(2004)从行业收入差异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矛盾现象。高海生,傅军栋(2008)从区域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角度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差的原因之一。刘静,聂晶,邱海滢(2008)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可雇佣性的缺失。以上学者主要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由此给出的相应对策,但是从宏观上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文根据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大学生就业模型,得出相关结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变化是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原因,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是引起高校毕业生就业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为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教育的结构调整以及政府的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一、模型的设定及变量的选取

促进就业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社会目标之一,单从区域或行业角度分析缺乏代表性,应根据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计量模型,以更精确量化的指标探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为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提供系统、完整、科学、定量化的就业信息系统,从而增进就业工作的效率。

(一)衡量大学生就业的计量回归方法

由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采取回归模型方法构建非线性关系式,可以进一步确定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观察经济增长对就业促进的具体情况。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函数可以表示为:

L=F(Y)=αYa

公式中, L表示就业人数,Y表示GDP,α表示就业弹性系数,a表示常数。对公式取对数,得

L=C+ aGDP+μ(1)

其中L表示就业人数,C是常数项,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μ表示随机误差。

在此,本文以大学生就业群体作为特殊的研究对象,并以大学生就业率比例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基础,采用相关GDP、大学生就业人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得出回归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联合国发展署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划分,二者关系存在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 ;二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无增长或少量增长;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UNDP,1996)。

(二)数据说明

本文定量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除非特别指明,均来自于2008年《国家统计年鉴》,选用了1980-2008的统计数据,为了消除不同年份物价变化引起的统计差异,本文以1980年为基期,对数据进行了处理。由于在1997年以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采取分配的形式,笔者将就业人数等同于统计局公布的学校毕业生人数,1997年之后的高校就业人数按照教育部统计出来的就业率计算。

二、计量结果及相关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方程(1)进行了包括全部观测值的计量回归,结果如下:

L= -6.009+ 1.06GDP

t= (-6.856) (12.115)

R2=0.87,R2=0.86,DW=0.18,F=146.71

由此可知,在显著性为5%的置信区间内,总体回归系数显著性,拟合优度R2为 0.87。截距项回归系数、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系数为1.06,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变动一个百分比,高校毕业生就业变动1.06个百分点。所以,单从计量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国内经济的变动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为了增加结果的可靠性,笔者又对国内生产总值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出乎意料。因为在滞后期为一年、两年、三年、四年的情况下,L(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原因,但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却不是L(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变化的原因,因此,回归结果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会引起就业人数的增加不成立。

为何经济增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笔者认为,是因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中国长期以来实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战略,确实,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过去直接拉动了低学历就业的增加,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迅速扩张。但是,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国际上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的竞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近几年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但是,这种技术进步主要是由资本代替劳动的过程创新所引起的。市场规模的扩张增加就业,而过程创新却减少就业,两者相抵,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战略未必就能带动就业增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某些种类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而另一类的经济增长却会减少就业。一般来说,由产品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而由过程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增长却减少就业。传统工业一般是由过程创新所支配的,这就解释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它的就业增长效应就会急剧下降的原因。尤其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是由过程创新所主导,那么这个国家就很难避免相当严重的失业问题,甚至出现“无就业的增长”。这是因为以产品创新为特征的新产业创造是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这种新产业创造扩展了生产过程,它在制造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增加越来越专门化的知识生产部门和提供越来越专门化的服务活动这种迂回过程中,创造了新的以及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在中国高质量产业活动发展缓慢,与世界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相矛盾:近年来中国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升反降,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行业,这也就解释了上述计量结果:在中国经济增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三、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达到增加就业的目的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可以激发创新,达到增加就业的目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长期以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雇佣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比例远高于农业、制造业和其它服务业的人数。因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与对提高教育水平劳动力和更密集型创新活动的强大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产业的比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我国目前仍占绝大多数,如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实现这些产业和企业的产品创新,就不仅可以使传统产业“知识化”变现代化,而且还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二)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就业吸引力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减少因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福利差距,在同一行业内实现相同报酬,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加大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和工作环境。同时,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造成社会福利不平衡、就业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地方保护主义用于限制人才流动的主要手段,所以,要加速户籍制度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的流动。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基础性的配置方式。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可分为三大类:高校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教育部门主办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就业市场、人事或劳动部门举办的人才市场。除了这些有形的市场,还可以充分发挥无形市场高效便利、覆盖面广的优势,充分依托和大力开发互联网资源,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网上就业信息集散系统,形成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达到资源共享、效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四)不断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教育是对大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总体规划,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大学生不但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综合性素质,要全面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要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提升自己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好面对挑战和竞争的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贺祖斌.以评价为基础建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保障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毕业家长总结篇2

【2017幼儿大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一】

一、 活动目标及意义:

1、进一步增进幼儿对幼儿园、教师的情感。

2、激发幼儿做一名毕业生的光荣感,增强幼儿成为小学生的愿望。

二、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发言稿和幼儿的发言稿准备好。

2、本园领导的发言和中班幼儿的欢送词。

3、布置好会场。

4、向家长发送毕业典礼的通知。

2017幼儿大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精选

2.大班幼儿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

3.大班幼儿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2017

4.幼儿大班秋游活动方案

5.幼儿大班亲子活动方案

6.大班幼儿春游活动方案

7.大班幼儿军训活动方案

8.大班幼儿秋游活动方案

9.2017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活动方案

10.2017幼儿园大班母亲节活动方案

5、各班准备好表演的节目。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讲话:

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参加大班幼儿的毕业典礼活动,在这里祝贺大班小朋友光荣的升为一名小学生,现在大班毕业典礼开始。

2、幼儿园园长讲话:

主要内容:祝贺大班小朋友从幼儿园光荣的毕业,并对毕业生们进一步提出希望,同时感谢家长三年来对幼儿园的支持。

3、老师代表发言:对毕业的幼儿表示祝贺。

4、家长代表发言:感谢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辛勤培育。

5、幼儿代表发言。

6、欢送文艺汇演:

(1) 舞蹈《庆祝》(小班)

(2) 舞蹈《小天使》(中班)

(3) 歌表演《我最棒》(大班)

(4) 歌曲《老师再见了》(大班)

(5) 诗歌:《毕业诗》(大班)

7、毕业典礼结束,强调大班幼儿假期的安全,欢送大班毕业的小朋友。

曙光第六幼儿园 娄静

【2017幼儿大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二】

活动意图:

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度过了三年幸福快乐的时光,在这里他们游戏、生活、学习和运动。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在一点点蜕变,如今他们如同展翅的雏鹰,要离开幼儿园,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在即将离开幼儿园步入小学的时刻,通过毕业典礼,让孩子们体验毕业离园的惜别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情以及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之情,享受毕业典礼的温馨气氛,感受好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欣赏同伴的表演,增进与好朋友的互动关系。

活动主题:

惜别幼年时光,我们扬帆起航

活动时间:

xxx年6月30日下午

活动地点:

大班教室

活动对象:

大班全体幼儿、家长以及教师

活动目标:

1. 体验毕业离园时,与老师、同伴的惜别之情,产生对幼儿园生活的怀念及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2. 通过演出锻炼自己的勇气与自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感恩,并能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

3. 在活动中体验人生第一次毕业的成就感和幸福。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制作活动PPT、家长邀请函。

2.提前拍好毕业照,并扩洗出每名幼儿一张。

3.制作毕业班《幼儿园三年生活花絮》视频

4.给毕业幼儿准备纪念品、毕业证。

5.幼儿统一穿园服。

6.准备音响设备、摄像机、照相机等。

7.组织幼儿制作、准备好相互转送的小礼物。

8.家长感言录。

(二)节目准备

1. 园长、家长、幼儿代表、教师讲话稿

2. 幼儿朗诵《毕业诗》(全体毕业生)

3. 合唱歌曲《毕业歌》(全体毕业生)

人员分工:

1. 总策划与顾问:园长

2. 活动总负责人:杨园长

3. 活动具体负责人:毕业班老师

4. 活动场地布置:毕业班老师

5. 摄像、摄影:园内教师

6. 服装、道具:有展示节目的幼儿家长准备

7. 灯光音响:园内教师或操作熟练的人员一名

8. 安全预案:安全后勤主任与行政人员

9. 毕业典礼邀请函发放:毕业班老师

活动流程:

1. 参与人员入场

领导、老师、毕业幼儿及家长于活动开始前5分钟入场坐好。播放《幼儿园生活花絮》。

2. 主持人开场

主持人:各位毕业班的小朋友及各位家长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一起来回忆幼儿园的三年美好时光:三年前,小朋友们迈着蹒跚的步伐走进幼儿园,是老师轻轻接过你们的小手;三年后的今天,你们长大了,变得聪明、懂事,学会了很多本领。你们会唱好听的歌曲,朗诵优美的诗篇,跳优美的舞蹈,画美丽的图画。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一起为小朋友们的幼儿园生活划上圆满的句号了,今天你们就要毕业了,让我们珍惜这一特殊的日子,把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在心中。下面我宣布惜别幼年时光,我们扬帆起航济南市天桥区教工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现在开始。

3. 园长致辞

4. 园长颁发毕业证书和纪念品

主持人:谢谢我们的园长妈妈送给小朋友的祝福,相信我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已经接收到了,那么接下来有请园长妈妈为各位毕业小朋友颁发毕业证书,请各位毕业生上台。(播放背景音乐毕业歌,上台及上台后队形要提前排练)

5. 家长代表、幼儿代表讲话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将要接收到爸爸、妈妈、小朋友的祝福了。有请 小朋友的妈妈(爸爸)和 小朋友为大家送上祝福。

6. 毕业生集体朗诵《毕业诗》

主持人:今天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毕业典礼,对父母、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难忘的日子。三年的时间,让我们大家彼此珍惜,面对这份眷恋和惜别,孩子们也有很多话要向我们说,很多爱要向我们表达。接下来就让我们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在主持人开始讲话的时候,幼儿上台站好队形)

7. 观看制作成辑的毕业VCR

8. 毕业生合唱《毕业歌》

9. 家长记录幼儿毕业感言

家长开始在感言录上书写感言和祝福,并回收。活动结束后装订成册,作为幼儿园成果资料保存。

10. 毕业生互送小礼物,并相互送上对同伴的祝福,体会真挚的幼儿园情感。

11. 展望未来:我能成为小学生

毕业生抒发自己的情感,都来表达一下自己成为小学生以后的想法和做法。

毕业家长总结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困难毕业生就业

[作者简介]张海燕(1962-),女,河北唐山人,石家庄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赵军合(1967-),男,河北灵寿人,石家庄学院学生处处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孙志勇(1980-),男,河北隆尧人,石家庄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09041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97-0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业已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其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每年我国都有相当数量的困难毕业生就业出现问题。因此,对严峻就业形势下困难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困难毕业生调研整体情况

困难毕业生是指基于经济、文化、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对于一般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进而直接导致无法获取足够择业机会的毕业生。目前,高校困难毕业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根据高校工作实际,从影响毕业生就业因素的角度来看,困难毕业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专业水平或实践能力不过关的毕业生、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毕业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困难毕业生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政治与法律系、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和体育系5个院系本专科2010届、2011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此次调查总计向困难毕业生发放260份调查问卷,回收187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71.9%。其中,发放180份专科专业问卷,回收142份(回收率为78.9%);发放80份本科专业问卷,回收45份(回收率为56.3%)。各样本院系总计报送毕业生总数为1768人,其中,困难大学生446人,占所调查样本院系毕业生总数的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176人,占所调查样本院系毕业生总数的9.9%。参与调查的样本院系中文科类毕业生的困难毕业生占其毕业生总数的8%,理科类的困难毕业生占其毕业生总数的2.5%。

二、困难毕业生调研数据信息解析

(一)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就业压力大

在被调研的187名困难毕业生中,暂不就业的人数为48人,比例高达26%。这表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被调研的困难毕业生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他们大都表示了对寻找工作的担忧。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可能会使他们处于劣势。因此,有33%的学生决定当年不就业,继续深造读取研究生,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窘迫,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他们对前途没有把握,感到迷惘。

(二)经济困难日渐成为困难毕业生通往求职道路的最大障碍

据调查,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衣食住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城市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先天不足,但为了生活保障而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挣钱,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合理知识架构的构建和学业的顺利完成。家庭经济困难使部分困难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往往会做出抗拒的反应,从而在人际关系上也逐渐趋于封闭,主要表现为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挫等,甚至有个别学生因此而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进而严重影响到就业。

(三)高校缺乏针对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指导

据调查,高达62%的困难毕业生是通过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方式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其他途径和社会人脉关系获取信息的不到6%。这说明,在求职途径方面,鉴于困难毕业生在大学自身发展阶段相对比较封闭,在信息的获取、渠道的开拓方面缺乏主动性,从社会层面来看,可为其就业提供帮助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

(四)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意识淡薄

在被调查的困难毕业生中,希望在省内城市就业的人数为129人,占困难大学生总数的69%;希望在外省城市就业的人数为25人,占困难大学生总数的13%;而希望去国家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省内外农村地区就业的困难大学生比例较低均为16人,占困难大学生总数的9%。这些数据说明,困难毕业生还没有真正转变就业观念,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得还不够透彻。部分困难毕业生存在就业意识薄弱、就业技能不足、就业能力不强的问题。有些困难毕业生对学校资助目的认识不足,“等、靠、要”的现象严重,每月定期来领取资助金,资助金并未真正用到学习和充实就业技能等方面。

三、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原因构成

(一)从社会政策环境角度看

调查研究表明,“就业难”并不能仅仅归因于供大于求,本质上还是因为结构性矛盾导致的一种暂时性社会现象。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很多专业已经远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对于社会中涌现的新岗位,高校又不能给予很好的应对。另一方面,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突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一味追求热门专业、优势专业,导致热门专业人才扎堆,所谓的“冷门专业”求才无人的情况出现。

(二)从家庭经济状况角度看

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很多家庭困难学生必须承受更多的压力。一方面,他们需要顺利完成学业,以求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开始和起点;另一方面,他们又要花去很大一部分时间去勤工俭学,以补贴自己拮据的大学生活,尽量减少对家庭的索取。这无疑会压缩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长期积累,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掌握质量。家庭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会使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在起点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人。调查显示,在具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中,有33%的学生决定当年不就业,继续深造读取研究生。这表明,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考研不失为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拓宽就业道路的一种途径。但即便是费尽周折考上了研究生,在将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他们也可能不得不面临付出巨大而收益甚微的窘境。

(三)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角度看

大部分用人单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缺乏创造性和转化知识的能力。倾向于寻找仅限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对于新的工作岗位或新知识缺乏应对和适应心理。实际知识应用率低下,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知识浪费、虚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用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存在周期过长的现象。据了解,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为2~3个月。

就业准备不足,职业生涯不清晰。调查显示,仅有17%的困难毕业生具有非常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37%的困难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太明确或者没有目标,只是抱着随遇而安的心理,总想着明天的事情何必今天去过问的逃避心理。一旦面临就业时机来临之时,则会出现极度恐慌心理。

(四)从困难毕业生自身状况角度看

首先,由于经济上、生活上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困难毕业生,很容易形成偏离正常轨道的人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由于经济贫困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感和虚荣心,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的失落感,以及因欠缺有效沟通能力而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的孤僻自傲、自我封闭、脆弱、多虑、敏感等心理,使困难毕业生往往存在沟通障碍,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由于心理方面的负面情绪,面对就业机会时,他们多表现出消极、悲观、失落,对前途缺乏信心。

其次,文化资本概念是由社会学家提出并拓展的,所谓文化资本是指在不同的教育行动中流动的文化物品,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是自幼长期、持续性积累并支付大量物质财富所获得的,具有重要人格特征,可以有效转化实用知识的资本。与一般学生相比,困难学生生存在拮据的经济环境中,他们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传承较少,当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知识变为财富时就处于劣势,收获就少。

最后,依赖性较强,创新能力较弱。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学生主要有“六靠”现象:考大学靠管(家长督促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拍板),上大学靠供(家长供养),找工作靠人情(家长帮助跑门路),择业靠感觉(家长凭个人经验),干工作靠关照(家长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总之,大学生们在整个求学、求职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长期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态,大学生完全独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专业、觅职业、找工作的不占多数。

四、应对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困难毕业生自身层面

提高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键之处在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竞争力是由学生长期的综合素质积淀而成,困难毕业生群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注意培养沟通、表达、协调等多种能力素质,以提高其就业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培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化劣势为优势的逆境中求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困难毕业生还应做好自我认知,调整就业期望,端正就业态度,应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的观念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相比较一般毕业生而言,困难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压力较大,且释放方式过于内向化,因此,适时调整心理动态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承认现状,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各种求职技能,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挫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就业机遇。

总之,就业困难学生应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关注相关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机会,增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二)学校层面

1.加强领导,增加保障,高度重视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应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周密部署,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高校困难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石家庄学院通过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统领就业工作,完善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得“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人人关心学生就业、全员参与学生就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落实政策,健全制度,切实做好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在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对困难毕业生给予适当倾斜。针对困难毕业生,学校应进一步健全针对困难毕业生的各项优惠制度,增设专项资金,加大资助力度,降低就业和创业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为困难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条件。石家庄学院通过先后制定《石家庄学院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的方式,为困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学校干部、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继续实施“一对一”帮扶的措施;困难毕业生一系列援助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困难毕业生就业意识,提升了困难毕业生就业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拓展岗位,强化服务,全面提升困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做好困难毕业生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抓住求职招聘的关键阶段,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一对一”帮扶、专人辅导、优先推荐岗位、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重点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生理缺陷毕业生和心理缺陷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尽快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石家庄学院通过采集援助信息、征集“爱心就业岗位”、实施岗位匹配对接的方式积极做好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

4.思想与心理教育并重,强化对困难毕业生的教育工作。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高校的校系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班级、宿舍,及时了解高校困难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及早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在对困难毕业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困难毕业生砺志教育和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增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和信心。要建立摸底排查机制和动态信息预警机制,要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

(三)政府和社会层面

在学生和校方积极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也应该列入重点建设范畴,帮助学生在面临就业困难时,长期和短期帮助并举,以帮助学生缓解待业的焦躁情绪,始终以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离不开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当考虑到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困难和特殊性,提供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扶助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要切实提高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需要毕业生自身、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内外联动的合力作用下才有可能切实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完善其职业生涯发展,促进整个就业市场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洪湛.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004(2).

[2]马龙生.文化资本差异同样决定学生的未来[N].人民日报,2003-09-03.

[3]商晓梅.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9]7号)[Z].2009-06-18.

毕业家长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密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分析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状况,对于预判未来一段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春大学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数据和相应用人单位提供岗位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

一、供需数量

长春大学为吉林省属综合型大学,涵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法学九个学科门类,2010届共有本科毕业生3003人。

2010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呈现复苏态势,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提供的岗位数量较2009年增量明显,净增招聘岗位3883个。

二、招聘渠道

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通过校园就业信息网招聘信息、召开小型专场招聘会、参加区域性及行业性中型专场招聘会。2010年,723家用人单位通过就业信息网招聘信息,提供6245个就业岗位,占需求总量的51.5%; 910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提供5872个就业岗位,其中通过小型专场招聘会提供招聘岗位3289个,占需求总量的27.1%;通过区域性及行业性中型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583个,占需求总量的21.3%。

三、学科供需

为分析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长春大学九个学科门类之间的供需关系,将用人单位提供的12117个岗位信息按学科进行分类、统计,得出各学科岗位供需关系比。具体公式如下:

学科岗位需求比例=学科岗位需求数量/岗位需求总量*100%

分析结果显示:就业市场对各学科毕业生需求呈现不平衡态势,部分专业毕业生数量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具有较多的择业机会,个别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现供大于求和就业对口度不高的问题。

四、有效供需

为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之间的匹配度,本报告通过公式:有效转化率=成功转化岗位数/岗位总数*100%,计算出毕业生有效岗位供需比。

在用人单位所提供的12117个需求岗位中,共有2317个岗位转化为实习(见习)岗位,有效转化率为19.1%;共有1346个岗位转化为就业(签约)岗位,有效转化率为11.1%,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8.7%。

根据与用人单位的意见交流与信息反馈,就业市场中有效供需比相对较低的成因如下:

1.毕业生知识储备不够,实践能力不足。近几年,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在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高节奏快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前,专业设置、课程更新、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

2.毕业生社会经验缺乏,就业稳定性不强。目前,大部分学生还生活在“从校门到家门”的田园生活模式当中,没有将职业诉求、职业定位、职业规划同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很好的结合,导致毕业生在就职阶段面临着缺乏社会经验的尴尬局面。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是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人才价值最大化、人才培养成本最小化等特点,决定了选择录用的标准更倾向于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毕业生。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初期的不稳定性,导致用人单位在后备储备干部培养等方面持谨慎态度,使部分毕业生失去部分就业机会。

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对于就业的积极主动性,即使在校院两级就业指导结束后,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做任何的就业准备和求职尝试。凸显了这些毕业生职业意识的滞后。同时,部分毕业生就业理念仍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存在不合理现象。

4.部分用人单位岗位质量不高,仍然存在部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质量偏低,不能与毕业生能力及学历水平很好匹配的问题。同时,部分企业不能完全按照相关劳动法规要求提供劳动保障、提供薪酬不能满足毕业生最低期望等岗位仍然存在,使部分需求岗位成为无效需求。

5.违约造成部分有效就业机会的浪费。2010年长春大学共有179人次的毕业生办理违约手续,其中97%的违约原因为毕业生违约,3%为用人单位违约。因学生违约后,大部分用人单位将采取内部人员调配和从其它渠道招聘等方式,解决企业年度招聘空岗的问题。不再就空缺岗位专程来校招聘,事实上造成有效就业岗位的资源浪费。

五、区域容量

1.通过对2010届与2009届毕业生地域就业人数比例进行对比,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对比增量明显。从地域就业质量上看,显示这些地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表现出较为强劲的态势;西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对比差量不明显,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对比基本持平。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对比差量为较大负值,显示2010届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其它区域就业。综上所述,东北地区、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的就业市场表现,基本反映了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到2010年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复苏态势,恢复和补偿性的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

2009届、2010届毕业生区域就业人数比例比较图

2.吉林省内就业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除去16.02%的户籍档案托管毕业生,吉林省内实际就业137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5.72%,其中长春市内就业1078人。这一特征,一方面直接说明了该校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另一方面吉林省经济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和较为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吸纳了毕业生在省内就业。长春市作为省内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文化、生活环境,加之同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较低的生活成本,都成为大量毕业生选择在长春就业的重要原因。

3.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发动机。非吉林省就业毕业生中,中西部省份吸纳毕业生数量总和不到四成;东部省份中,北

京、上海由于严格的户籍政策限制和较高生活成本的双重压力,阻碍了未来毕业生流入的进一步增大;通过数据对比,在中西部省份中,黑龙江、山西、陕西、江西、内蒙古五省吸纳毕业生数较多,且近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未来就业市场开发中应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规定[S]

[2]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S]

[3]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本科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4]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5]艾小娟.扩招下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及对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4

毕业家长总结篇5

按照校党委、校行政的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既是国家和省有关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会、落实会,也是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动员会、推进会,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开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刚才校党委副书记芮鸿岩同志代表校党政作了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系统阐述了我校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我完全赞成。会议表彰了一批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5个学院交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在此,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工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宏观上看,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缓解。从中观上看,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吻合。从微观上看,毕业生个体就业观念落后、职业目标缺失、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就业准备不足带来的岗位对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前不久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要求高校“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还将就此下发文件。江苏省政府、扬州市政府也相继召开了贯彻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校党委常委会多次研究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整充实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订《扬州大学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必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以人为本,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着成千上万家庭的希望,特别对于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来说,解决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能使一家人脱贫。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家长们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人民群众对高校扩招的感激之情就会变成对学校对政府的“抱怨”之声,我们党的先进性就无法体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就业也是办学之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将就业率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招生计划挂钩,这将对学校的形象和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从保证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措施,实现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实现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能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有效需求岗位不足、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的客观背景,也有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供求失衡的内在因素。部分专业社会需求已趋饱和,但毕业生存量很大;部分专业生源异常充沛而社会需求大为减少,招生火爆与毕业就业困难的矛盾较为突出。

学科专业结构决定着各类人才培养的比例,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我们一定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建立完善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的素质拓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我们要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将素质拓展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大辅修专业、辅修课程的选择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分析职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发展引导和个性发展引导,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差异性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

三、明确岗位责任,构建和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在2007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要构建“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要求高校通过明确各个层面的职责,发挥各自的功能,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领导主抓”就是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强调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实施“一把手工程”。校党政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分解,将就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心统筹”就是要求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好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负责校内外人才市场的构建和联动、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学校的社会资源运用以及就业工作各环节的管理。“院系为主”就是要求各学院树立主导意识,努力形成本单位学科专业的领先优势、特色优势、差异性优势;发挥主体功能,强化人才培养责任主体、毕业生就业责任主体的“双重主体”作用;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班子成员要带队跑市场、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主任要落实具体任务、促进毕业生就业。“全员参与”就是要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就业工作激励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立足于岗位育人,着眼于学生生涯发展和素质拓展,致力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更多的人热心于做毕业生求职的“参谋”和“红娘”,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献计献策,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和信息化。

总之,我们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年终述职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四、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指导,优化服务,健全队伍,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具体工作。

1、加强指导。就业指导应是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接受的人生发展指导,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我们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组织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找准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帮助,并为其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参加规定的教学实践外,应让他们更早地参加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社会活动,以丰富人生阅历,体味人才内涵,取得工作经历,积累实践经验。组织毕业求职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要领,增强自信,提高应对、应变能力。

2、优化服务。我们要在现有学生工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健全信息网络,丰富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政策、指导咨询、网上招聘、远程面试五位一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各学院要建立并正常维护就业指导网站,使其成为“知识之窗”、“信息之窗”、“职业之窗”,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健全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数据库,常年与校友、用人单位、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场馆条件,积极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加强与地方人才中心、大中型企业的联系,举办联合人才市场和专场招聘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加强衔接,积极开拓互联网上人才市场,为学生提供迅速、便捷的服务。在咨询服务中要做到关心、热心、耐心,进一步提高就业咨询质量。

3、健全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工作队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人员,注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各学院都要在辅导员中落实专人负责就业工作,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要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满腔热情和敬业精神投入工作。要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取得就业指导和生涯发展辅导资质,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努力提高就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毕业家长总结篇6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班工作的领导。

教学质量是一条生命线,毕业班的教学质量是生命中之重心所在。当前,群众评价一所学校优劣,他们只看毕业班成绩如何。因为毕业班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直接影响学校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群众对毕业班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同时我们也深感到只有狠抓教学质量,多出人才,才无愧于社会,无愧于父老乡亲。基于这一认识,学校领导对毕业班工作很重视,把毕业班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

二、毕业班教师的安排。

对毕业班任课教师的安排,领导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的能力等情况,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全盘考虑,力求达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形成最佳组合。

三、毕业班工作强调“早”、“严”和“落实”

(一)、对毕业班工作我们强调一个“早”字。开学初就分别召开毕业班老师、毕业班学生、毕业班家长三个会议。

1、教师会议

开学第一周首先召开毕业班老师会议,主要是就当前的教育形势谈谈我们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担任毕业班工作这一重任意义的深远。我校毕业班老师都是中轻年教师,他们年富力强,知识底子厚,教学方法新,管理学生有方法,我们主要是让老师们有信心,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2、学生会议

接着开毕业班学生会议,在总动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指导,采取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对平时有进步的学生,我们精神上鼓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积级性,因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3、家长会议

当然,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时往往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认为学校、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也不容忽略。第二周,我校召开毕业家长会(本工作总结来源于范文开心人),向家长介绍当前的教育形势和我校的情况。重点介绍就我校目前如何抓好毕业班及提出我们的设想,并倾听他们对学校提出的宝贵意见。通过召开家长会,使许多家长,从而增强了家长教育子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学校、家庭教育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

(二)、要使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必须要用一个可行的制度来进行严格的约束。除了学校要制订的计划外,我们均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制订自己的工作计划,如授课进度,复习计划,提高质量的措施等,并且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制订。在落实过程中告诫他们,要脚踏实地,心平气和,操之过急是不可取的。教务处不定期的检查老师们执行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给予热忱的辅导和帮助,力求使老师们在工作中信心十足,雄心百倍。同时,也要求学生订出一份可行的学习计划,在班中成立学习小组,开展“一帮一”活动。总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从严要求他们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毕业家长总结篇7

本方案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现状和本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此次调研的问题和目的。然后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自身情况和目标人才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确定相关资料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调研方案的实施和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得出调研报告,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背景

根据权威部门,截至2016年11月底,山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55667辆。而且这两年多,山西平均每天新增机动车1190辆左右。截至2017年底,太原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为 1450414辆,当年新车注册190874辆,注销登记17066辆。

2017年山西全省GDP为1497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

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快于前三季度0.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7831元,增长5.2%;经营净收入2443元,下降8.1%;转移净收入6667元,增长16.2%;财产净收入2190元,增长9.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其中,工资性收入5462元,增长5%;经营净收入2824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2337元,增长16.9%;财产净收入164元,增长10%。

太原市现有汽车维修企业近836家。

随着我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支出增长16.36%,个人拥有的汽车数量逐年增多,对汽车维护和修理的需求增加。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汽车维修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与维修。许多汽车维修设备生产厂家推出最新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为机动车维修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有了这些专用的检测仪,就可以方便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由于本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未知的汽车市场人才需求,需要确认汽修专业的现状情况,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1.掌握目前我县及周边地区汽车行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了解并掌握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

3.加强与汽车行业企业的交流,寻求与企业的深层次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4.提高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知名度。

5.锻炼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

6.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7.确定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方法是:

(1)对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2)组织调研本专业的专业现状;

(3)确定针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调研的范围;

(4)确定采样调查的企业;

(5)设计调查问卷(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6)执行问卷调查。

五.调研设计

(一)调研总体情况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主体为刚毕业的毕业生20人以上,企业5家以上,一线员工10人以上,一线管理人员10人以上以及部分中职院校。其中一线管理人员包含:

(1) 本地区4S店、维修厂等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 本地区汽车汽修厂或4S店,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调研方法

(1)深入企业实地现场观察、考察。

(2)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访谈(见企业负责人访谈记录表)。

(3)发放调查问卷(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4)网上搜索、书籍、报刊、杂志查阅。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类型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消费群体和辅助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此次调研的问卷包括对汽修专业毕业生发放的问卷和对企业员工发放的问卷两种类型,其中对毕业生发放的问卷采取自填式,对企业员工的问卷以自填式和访谈代填式为主。

2.设计原则

(1)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要言简意赅,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要通俗易懂,问卷内容不宜过多。

(2)便于回答。针对毕业生或针对企业员工面访调查,不宜耽误他人过多时间而影响到受访者的生活、休息,因此问卷以封闭式的打钩题为主。

(3)目的性明确。问卷的问题应该覆盖本次调研的4个研究目标,从而保证问卷信息的有效性。

3.问卷结构

问卷内容包含:标题、说明、调研内容和被访者项目

六.现场工作以及资料收集

(一)调研人员构成及安排

1.调研人员安排:此次调研工作将本小组各相关人员联合成立专门的调研组:

(1)组 长:张丽凤(负责编制调研计划、设计调研用表、召开调研会议、控制调研进度、检查评估调研质量、统编调研报告)。

(2)副组长:范常盛(负责落实调研计划、汇总整理分析调查资料、进行费用报销)。

(3)成 员: 彭亮、李赟、梁卫强、田振芳、 靳炜、 叶美桃、王秀林、王金仙、乔露露、吕旭(负责行业企业调研、 简单分析调研资料)。

本次调研共有调查员12名。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开展,具体人员及其工作安排如下:

(1)调研一小组:5人,分别是范常盛、彭亮、田振芳、叶美桃、王秀林(范常盛为调研一组组长)负责调研问卷的设计与修改、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工作及最终的数据处理和制定调研报告等工作。

(2)调研二小组:5人,分别是张丽凤、梁卫强、李赟、靳炜、乔露露(张丽凤任调研二组组长)负责调研人员的培训、实地调研工作的组织开展。

(3)调研一小组和调研二小组10名调查员以企业员工为调研对象,负责10家以上企业实地调研。

(4)吕旭、王金仙等2名调查员以汽修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采取随机电话、网络、面访等方式,负责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发放不少于50份调查问卷。

(二)资料收集

调研所需的相关参考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有项目技术小组人员负责整理收集,收集方向和范围为:汽修专业现状资料,人才需求资料,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机构的统计资料等。

七.调研要求

1.人员要求:

所有调查人员,外出调查时要穿校服(没有校服的要求着装正统),要体现学校精神、展现文明风采,绝不能有损害学校声誉的言行举止。

本次调研工作意义重大,任务重、时间紧,各位成员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随机应变,确保调研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2.质量要求:

了解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予以指导。

在调研中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普遍调查与典型分析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检验调查结束的问卷是否完整,有无遗漏,可否补救。

访谈时要注意内容的详细记录(如有必要可录音,供后续整理)。

八.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主要采取书面报告和口头讲解的形式。书面报告将对调研问卷中的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以便对专业建设以及企业前期的市场准备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书面报告结构包括:封面、目录、概要、调研目的、调研过程、结论和建议、附录。其中结论和建议是报告的核心部分。

九.情况、费用和时间

(一)企业情况

本次实地调研的企业主要有10家,具体名册如下:

序号

企业名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具体地址

调研时间

1

2018.1.10~1.31

2

2018.1.10~1.31

3

2018.1.10~1.31

4

2018.1.10~1.31

5

2018.1.10~1.31

6

2018.1.10~1.31

7

2018.1.10~1.31

8

2018.1.10~1.31

9

2018.1.10~1.31

10

2018.1.10~1.31

11

2018.1.10~1.3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费用预算

本次调研的费用预算主要用于调研人员培训和调研活动开展两方面。具体费用安排如下:

项目

细项

费用(元)

时间(天)

参与人数

合计(元)

问卷设计及印刷

问卷设计

400

4

3

500

问卷印刷

1000*0.1

人员培训

场地及组织

400/天

3

20

1200

人员费用

加班补贴

60/人/天

7

20

20000

交通补贴

5/人/天

伙食

10/人/天

杂项

项目备用

1000

——

——

1000

总计(元)

——

——

——

——

21700

(三)时间安排

项 目

时 间

负责人员

内 容

调研问卷的设计、修改

2016/5/5

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试调研后的问卷修改

人员培训及前期准备

2016/5/6-5/18

1.调研人员的培训

2.调研问卷的印刷

调研工作开展

2016/5/20-2016/5/31

调研人员按安排各自开展调研工作

数据统计与调研报告

2016/6/1-2016/6/8

对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研报告

十.调研工作计划

序号

研究任务

研究内容

调研方式

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

调研人员

调研材料

1

对汽修专业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力、专业现状、专业课程、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

查阅、收集、分类、汇总

书籍:

网络:

2016/4/20-2016/4/25

书籍、网络

2

对收集汇总材料进行分析及确认调研对象

对汽修专业的资料进行专家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调研范围

讨论、分析、查找、确认调研范围

汽修专业毕业生范围

企业范围

2016/4/28

专业汇总材料、毕业生名单、企业名单

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制作

针对总结的汽修专业的所需研究内容对毕业生及相关企业的人员制定调查问卷表

设计、制作

1.《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2016/5/5

电子、纸质调研表格

4

对调研人员进行培训

对调研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培训

分工、培训

调研相关人员

2016/5/6-

2016/5/18

调研表格

调研形象

访谈内容

5

对汽修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专业课程、工作岗位能力分析、对母校的教学建议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

2016/5/20-2016/5/3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6

对企业进行调研

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访谈

企业一线员工、一线管理人员、人事访谈、总监访谈

2016/5/20-2016/5/31

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7

调研表格收集、分类、汇总

收集毕业生以及企业的调研表,访谈纪录及调研照片

收集、分类、汇总

1.调研相关表格

2.访谈记录

3.调研照片

2016/6/5-

2016/6/7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表》

2.《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3.《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跟踪情况调查表》

4.访谈记录

5.调研照片

8

分别对调研表格内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的相关调研表格和访谈记录

分析、讨论、总结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2016/6/10-2016/6/1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9

写调研报告初稿

写《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初稿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16-2016/6/2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10

本专业教师讨论记录及总结

针对本次调研和报告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

讨论、总结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25-2016/6/28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5.调研报告初稿

11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1-

2016/7/2

以上有效材料

12

专家讨论记录及总结

职教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进行汽修专业头脑风暴、讨论和总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讨论、总结

本专业材料调研报告及有效材料

2016/7/3

调研报告及专业教师讨论材料及相关资料

13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5-

2016/7/10

以上有效材料

14

方案论证、学校审定和定稿

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的论证,学校审定,和最后的定稿

论证、审定、定稿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2016/7/11-2016/7/18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企业访谈提纲

(一)企业访谈简介

企业访谈旨在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主要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本调研内容如下:

1.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分布;

2.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升迁经历;

3.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4. 企业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二)访谈提纲

获悉贵单位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有一定独到的见解和阶段性的成果,特我们前来拜访调研与学习,希望能得到一定思路上的借鉴和启示。感谢您的分享!具体访谈问题如下:

【人才结构类】

1.贵单位的岗位(群)设置是怎样的?即有哪些岗位分布?

2. 贵单位的岗位设置是依据什么标准或规范?

2. 请简单谈谈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是怎样的?包括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3. 未来三年,贵单位最需要的是哪(几)类人才?

【人才现状类】

1. 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主要来自于哪些途径?专业对口的占比多少?

2. 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缺乏(或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哪方面的技能?

3. 您希望应聘人员在就业前达到什么样的能力状况?请举出3-4个结合具体任务的能力描述。

毕业家长总结篇8

为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我们通过查看毕业生档案、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按照实事求是原则,对毕业生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梳理思路,提出帮扶方法;努力提升毕业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就业困难毕业生界定

(一)基本概念。特殊群体学生是指经济困难、学习吃力、生理和心理存在一定缺陷、言行异常、就业困难等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

一般认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是指在心理、身体、学业、经济、综合素质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

笔者认为,就业是在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既定经济形势下主客观相互选择的结果。因此,就业困难毕业生是指在现行就业形势下,通过主观努力寻找就业创业机会,但在就业市场客观上无法实现就业或创业的弱势毕业生。

(二)具体分类。根据就业困难毕业生档案、择业调查和职业测评等,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从学业成绩看,指大学期间整体学业成绩偏低,存在挂科补考、重修以及被延长学制难以就业的毕业生。

2. 从身心健康看,指因身体残疾导致心理问题或身体健康但有心理障碍或疾病,难以就业的毕业生。

3. 从经济状况看,指家庭经济贫困,大学期间依靠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无力支付专业培训和承受就业成本,导致就业机会减少,难以就业的毕业生。

4. 从性别看,指因工作岗位、女性产假等因素,导致企业优先录用男毕业生,导致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难以就业的女毕业生。

5. 从创业看,指试图通过专业所学,努力创业,但由于资金不足,经验欠缺等原因,难以实现创业的毕业生。

二、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总体思路

(一)围绕国家就业政策,明确帮扶路径。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先进典型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

(二)健全就业指导团队,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在广泛调研就业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就业困难毕业生实际需要,健全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由就业指导人员、企业实践人员、创业成功人士、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组成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指导团队。

三、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方法

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不同情形,分类采取措施:

(一)学业欠佳型毕业生。发挥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引导、疏导作用。通过学业辅导、就业指导、毕业生自身努力,帮助其减轻学业压力,增强自信,激发学习热情,顺利完成学业,为就业奠定基础。

(二)身心困惑型毕业生。健全毕业生身心健康咨询服务体系。以心理咨询师为主导,建立毕业生互助小组。加强就业困难毕业生与就业毕业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就业困难毕业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就业,尽早实现就业;对个别毕业生,及时联系家长,共同帮助其调整心态,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经济困难型毕业生。关注经济困难毕业生,宣讲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政策,指导其签订还款承诺书,协助办理毕业手续,以减轻毕业生心理压力;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向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补助;让毕业生懂得感恩,珍惜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就业,回报社会。

(四)就业困难女毕业生。针对就业性别歧视等现实问题,通过开展“优秀成功女性进高校”宣讲活动,教育女毕业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就业的心态,善于展现女生特质,选择符合女性就业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积极实现就业。

(五)创业困难型毕业生。对于强烈创业愿望的毕业生,根据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鼓励创业困难毕业生参加SYB创业培训,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参观企业顶岗实习,积累创业经验;协助其办理创业证及贷款咨询等事宜,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创业梦。

四、研判就业形势,遵循就业规律,努力提升毕业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

毕业家长总结篇9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本已严峻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面对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紧跟现实,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正确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当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引发经济下滑,不少产业受到冲击,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海啸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因此,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危机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客观认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

(一)金融危机急速冲击就业市场,企业岗位需求大幅下降

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倒闭、裁员,企业岗位需求下降。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市场劳动力需求下降;在过去八个月期间,全省亏损企业过万,有的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往年必定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明取消招聘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实行扩招至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根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 2012年每年毕业生规模将持续在600万一700万人,总量达3000万,比2003~2007年间的1738万增加72%。而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实现就业的人数大约在2400万,而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缺口在1200万个以上;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今年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社会新增岗位的一半,在现今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难度愈发凸显。

(三)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大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信心保证。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累计达到40多个,共100多项具体的政策,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待就业服务、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各个方面。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大量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而岗位的增加相对较少,在未来十年,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高职毕业生就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有机遇。首先,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生理论和技能兼备的特点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其次,高职生的年龄结构、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户籍指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再者,高职由于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直接和密切,许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

3.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逐年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99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政府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鼓励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寻找就业岗位。

(二)构建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探索多种就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除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继续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服务月、服务周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外,还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如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基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加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四)搭建平台,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毕业家长总结篇10

1.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状况分析。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总数为280万人,除了要解决280万大学生的就业,还有将近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需就业。2005年总数为338万。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见表1)

再来看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6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1]。

2.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分析。根据国家人事部近几年对各地区的调查统计:全国各普通高校毕业生2002年就业率为83.3%,2003年为78.9%,2004年为84.6%,2005年为87.7%。(不同学历、不同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分别见表2和表3)

数据来源:人事部,2002-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从对近几年就业工作的回顾,笔者认为,总体上,尽管就业工作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在各级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后,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左右。具体来讲,研究生、本科生近几年来就业走势保持基本平稳,略有上升,其中研究生就业率在93%~96%之间浮动,本科生就业率在85%~90%之间浮动。而专科生近几年就业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比2002年上升2.9个百分点,2004年比2003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4年又提升了4.3个百分点,但预计未来几年专科生的需求量将下降。从专业大类来看,除2003年呈现下降态势之外,各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都呈上升态势,但是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幅度不大,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从就业率实际看,工科类最高,理科类次之,文科类较难就业。

数据来源:人事部,2002-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平衡,总体形势上,2006年左右新增劳动人口将达到峰值,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趋势是: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民营企业为主,工资期望值将呈下降态势,就业流动性增大,竞争更加激烈,应用型人才继续走俏。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途径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五个层面的角色:政府、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学校和高校毕业生[2]。笔者是高校中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因此,笔者将从高校如何搭建平台,如何监管、引导和教育毕业生积极就业等方面谈谈一些想法。

1.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实施“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领导体系是搭建平台,监管、引导和教育毕业生的指挥中心。要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积极引导专业教师、研究所(教研室)等成员参与的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并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处、学工办(组)是本单位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各毕业班班主任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成员。要建立领导人就业联系制度,加强对各级部门、各级单位的监督力度。就业工作领导体系不要是种摆设,虽说就业工作是个系统工作,要各方协调,但是,只有领导重视了,就业工作才会有较好的内、外环境,就业工作才会有政治保证和经费的投入。

2.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建设。落实专人负责校、院二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落实“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全面宣传大学生就业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窗口桥梁作用,热情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的工作宗旨,建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就业指导队伍、就业基地、就业信息通道、供需洽淡会等内容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开展全过程就业指导。从一年级开始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在四年的学习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企业家论坛、模拟招聘会、实习、报告会、授课等方式,请用人单位进校园或学生走到用人单位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使学生从一入学就确定就业意识,转变观念,摆正位置,了解市场,降低重心。

其次,要加快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践与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单位必须要积极开展就业基地的建设,与各地用人单位加强联系与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层次、质量。除传统就业基地实习、实践外,要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主的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各项结合专业、就业的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应用技能。努力形成低年级开展进社区、进街道、进农村,以调研、支教、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高年级中开展下企业、下农村、下基层,以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把服务社会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再次,要构筑快速就业信息通道,设立用人单位应聘中心。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信息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方便学生的信息查询,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要专门建立信息平台,及时通过信息平台和就业网站招聘信息。要专门设立用人单位应聘中心,用于笔试、面试、洽谈等事宜之用,便于学生就业。

最后,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办好各级、各类供需洽淡会。根据学校、学院具体情况开展供需洽淡活动,由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校、院二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具体协调部门,学校层面每年召开一次大型招聘会。学院层面可以发动各方资源,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小型招聘会。同时,学校、学院要积极派送学生参加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地方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努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

3.建立就业工作动态监督、反馈、推荐与奖励机制。各毕业班班主任、导师、毕业设计老师除日常教学、科研外,要承担起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工作,动态监督、反馈各班、各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个人想法,对“有业不就”“不积极就业”的同学要针对性的做工作,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同时,要充分调动各位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加强对优秀毕业生和弱势群体的就业推荐工作。要采取“一对一,一帮一”等办法积极帮助困难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困难,社会关系匮乏的贫困地区学生就业。

要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档案库[3]。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类反馈信息,教育单位要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适合“观众口味”。同时,每年要组织好在校学生的就业调查,通过调查掌握的信息,及时调整工作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的改变工作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工作更加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需求。

要加强落实学生就业奖励政策,除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外,还需制定例如《关于鼓励学生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的实施办法》《鼓励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鼓励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创业》等相关文件[4],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4.做好毕业生非传统渠道就业工作。第一,做好学生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工作,鼓励高年级学生自主创业。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层次,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认真落实好学生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的工作。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个方向。为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灌输创业思维,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业的渠道。

第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面向民营,面向西部,面向农村就业。目前,随着国家对各行业的宏观调控,要想进大城市就业已经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基层单位、西部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最近,国家正在全面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有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实施村委会主任助理制度,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家会逐渐铺开这一制度,这是大学生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就业观,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膨胀。再加之,国家对各产业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开始放缓,并且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这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很大影响,毕业生就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高校毕业生一定要共同努力,各方都要履行各自的责任,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挺伟.2006年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EB/OL]. campus.省略/s2006/2006jyzd/.

[2]盛真.机遇与挑战――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