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学历提升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2:35

本土学历提升

本土学历提升篇1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乡土文化;重庆地区;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教学要想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体验,就必须从区域实际状况出发,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历史教学贴近现实社会生活。重庆地区乡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地域特色显著,合理有效地利用重庆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对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体验大有裨益。

一、重庆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

1.悠久的历史文化

重庆地区历史悠久,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巴方”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自巴国立都至李严筑城,“江州”历来都是巴郡首府。之后,“渝州”“恭州”“重庆府”“重庆市”等名称在历史风雨中不断演变,直至今日。重庆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名人荟萃城市,自古“重庆名士多”,如巴蔓子、黄歇、董允、谯定、秦良玉、张佳胤、邹容、杨庶堪、张培爵、聂荣臻、、卢作孚等。除此之外,重庆鲜明特的文化更是令人侧目,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等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增添了光彩绚丽的一笔,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丰碑。

2.重庆地区乡土文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分类,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重庆地区乡土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历史遗址遗迹。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地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文化保护单位5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等。

(2)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包括各类博物馆13处,重庆市档案馆1处,重庆市各类图书馆11处。

(3)老街道。重庆依山而建、傍水而生,极具特色的重庆街道同样展现出诸多文化,如邹容路、沧白路、中山路、民族路、民权路、国府路、保安路、五四路、新华路、解放路、中华路、捍卫路、精忠路等。

(4)民俗风情。重庆地区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更是异彩纷呈,民间音乐、民族舞蹈、工艺品、戏曲、美术、刺绣、蜡染等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民俗文化。

(5)口述类课程。此部分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相关资料以及口头采访资料等,主要包括相关民间传说,如“诞子石”“莲花池”“巴将军”“朝天门传说”“羊子坝传说”“珊瑚坝传说”“化龙桥传说”等,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乡土文化课程,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实践增添了诸多神秘和趣味。

这些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历史教学的辅助资源,将历史课堂移到学校之外,将历史文字内容与历史遗址遗迹连接起来,能够给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不断想象。

二、乡土文化教学融入家国情怀体验措施

家国情怀教育与历史学科息息相关。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穿插本土历史以及名人事迹,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其中。重庆地区的乡土教材《重庆历史》,系统、完整地叙述重庆地区的发展史,同样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乡土史教材,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意识到家乡历史与祖国历史的血脉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借助重要“纪念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此类历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两类:首先,在国庆、“九一八事变”“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纪念日举办历史教育实践活动,并融入重庆地区民众的贡献;其次,开展其他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学习重庆地区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2.设计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历史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闲余时间进入社会,以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首先,低年级学生可以直接参观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并利用微信朋友圈、qq群来相互交流观感,体验本土文化。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尝试利用口述来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历史,通过采访身边老人,感受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爱。除此之外,部分学校还可以直接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通过了解学校发展历史,探究学校发展历程,从热爱学校角度渗透,提升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

总之,历史学科与乡土文化资源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乡土情结,培育学生的亲情观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升华为家国情怀理念。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遗迹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的真正含义。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国家课程教育、乡土课程教育以及学生德育教育的共赢。

参考文献:

本土学历提升篇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乡土美术,它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只有将乡土美术教育做好,才能够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结合当地的乡土美术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创作过程中无法将这些乡土民族文化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我国美术发展历史上失去一笔宝贵的财富。

1 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 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 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需要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灵性。乡土美术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展现者,所以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有这浓重的地域色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教育都在学校的课堂上实现,这样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观察生活,他们只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完成“创作”,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乡土美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观察力,为学生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本土学历提升篇3

一、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

首先,乡土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近历史,更好地掌握历史史实。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说:“人不像北极冰层用冰保存几千年前的猛犸一样将过去保存在他的记忆之中。人从现实出发因而正因为总是通过现实,他才认识和评价过去。”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把知识点与家乡史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这些身边的史实与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对家乡史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家乡史去领悟课程中的知识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也可以点明课本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今后接触乡土文化时,联想相关知识点,用家乡史印证中国史,增强学生对家乡史的探究欲望和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加深对书本上抽象知识的理解,利于学生构建历史思维框架、思维线索。

学生如果可以利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对具体的乡土史事件进行挖掘、诠释,使其对历史的理解更为深透,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这些遗迹和故事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身边。引入这些史料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自然会增强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讲建国初政治建设时,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感到国家的这个大政策距离我们很遥远,为方便学生理解,我从学校周边的回民餐馆说起,讲到学校周边聚居回族人的生活、信仰等方面。从而让学生理解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

其次,乡土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很有帮助。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乡土资源以其“近、熟、亲”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的见的祖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因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乡土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材料,是一种最有亲和力的德育课程资源。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看、去听、去感受家乡的古今变化,体验家乡的沧桑岁月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在历史教学中联系学生熟知的乡土史料,尤其是近现代史,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重要价值。例如,我们学校所在地赵光农场是以赵光烈士命名的,在讲到三大战役时涉及为什么先开始辽沈战役?结合赵光烈士在1946年牺牲的史实,讲解当时东北地区的革命形势,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很多崇高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

再者,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高中历史中的古代史本身离现在的时代就很遥远,加之学生的知识面本来就不是很宽,学习起来不好掌握,有些还很难理解。但适当的结合一些与之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时,由于时间相对来说比较久远,所以联系学生耳熟能详的《南泥湾》歌曲歌颂的三五九旅来讲解,其旅长是王振,也是农垦系统的开创者,我校所在的赵光农场是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在这里有王震将军的足迹和同学们都能看到的“黑龙江省赵光农场”8个金子的题词,这样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有助于对历史知识

掌握。

第四,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交往能力。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传授史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学知识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使得我们的学生变的高分低能,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乡土史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乡土史的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搜集、分析和交流本乡、本土的历史资料;参观当地历史遗址;访问本地历史专家和历史见证人;撰写有关乡土史的小论文,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但在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更能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自主学习、探究,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二、乡土史教学应用于历史课堂,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拓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宝贵的乡土历史遗产,如: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无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扩大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素养、广博的教学理论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乡土史教学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不仅是一个挑战,同时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要想真正在运用乡土史教学使做到具体、形象,不增加新的头绪,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斟酌、筛选。既不要节外生枝,也不能增添或者改变教材中的主要内容。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乡土史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已成为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大亮点。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乡土资源,“犹如一汪清泉不断地滋润着历史课堂,为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树立课程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恰当、合理地使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性。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2004,(1).

[2]陈玉伟.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渗透[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6).

本土学历提升篇4

【摘 要】最为著名的黎族本土音乐学者的代表王文华先生,为了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王文华的求学之路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其坎坷的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断层问题,并给出一些培养建议。 【关键词】王文华;求学之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03-01一、王文华求学之路(一)王文华简介。王文华,1944年出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介村,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音乐家。王文华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同时兼任海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王文华先生深入研究了黎族音乐典型特征,对海南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文华著有《黎族音乐史》《黎族乐器集锦》等书籍,先后发表了《黎族竹管乐器――利咧》《黎族民歌特征》等大量的关于黎族本土音乐的论文,其先进事迹被《中国人物志》等文献所收录,并于1994年被评为海南省先进文化工作者,此后一直在琼州大学音乐系做兼职教师。(二)王文华求学之路。王文华先生求学之路充满坎坷,无论是孩提时代的学习,还是后来在歌舞剧团的实践学习过程,以及中年时代的大学教育,王文华先生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学习之路。王文华先生6岁时,跟随王亚华(当地的音乐教师)学习黎族本土乐器演奏,13岁时考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剧团,又师从潘家修以及韩应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乐理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年少的王文华还学习了其他地区的黎族方言,并于1957年至1962年这几年中,先后在莫斯科、越南以及赫尔辛基进行演出并屡次获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王文华先生先后于1959年到广州音乐学院进行学习,1961年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师从著名三弦演奏家李乙)。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王文华先生的音乐素养逐步的提升,尤其是在1985年,年过40岁的王文华仍然参加了85届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学习,同时,王文华又于1990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并结业。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分析上文通过简述王文华先生的黎族本土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主要在语言问题以及传承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语言问题。首先语言问题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本土的音乐学者,需要具备海南黎族方言能力,而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仅仅有发音,另外海南黎族聚集地的五大方言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本土的音乐者培养过程中,语言障碍往往成了其进行交流沟通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黎族本土学者还需掌握汉语普通话的交流能力,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音乐优势,不断完善和发展黎族本土音乐,这是黎族音乐发展的需求。(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传统继承问题。除了语言问题,对于本土音乐学者音乐传统继承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上文中王文华的学习经历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对于黎族本土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需要热情,还需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不断的积累过程,这是一种对待黎族文化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金钱、青春、地位等都是巨大的诱惑力,这对于黎族本土音乐学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对于黎族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传承人的培养、还需要社会的关心以及政府的重视。三、加强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建议结合海南省黎族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可以加强与本省高校的合作,开设黎族音乐特色民族专业,并提供一定的岗位支持,全面提升本土音乐学者培养,努力形成人才供应链条,将黎族本土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合黎族本土音乐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语言方面、黎族文化、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推动本土音乐学者的培养。另外,对于一些海南省黎族分布区域的民间艺人,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通过政府、社会提供一定的平台,一方面加强其知识结构与音乐素养的培养,使得具备更为专业的音乐素养,在不失民间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其音乐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文化效应,提供民间艺人生存的空间。最后,应大力宣扬王文华先生为代表的黎族本土音乐人,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等媒体,将其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大力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黎族人能够喜爱民族音乐。参考文献:[1]张睿,徐敦广.管窥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案――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54-57.[2]伊乐.试论海南本土音乐在海南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5,(13):108-109+115.[3]张艳军.黎族音乐学者王文华生平研究[J].黄河之声,2013,(11):90-91.作者简介:张艳军(1973-),男,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博士,现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海南省三亚市)工作,主要从事海南黎苗族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研究。

本土学历提升篇5

一、乡土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史,就会让遥远的,全国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自己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化难为易,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课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地方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河北的赵州桥、清东陵、清西陵、狼牙山、西柏坡、冉庄地道战遗址、避暑山庄等,把这些乡土史资源,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有选择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和浓厚兴趣,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二、乡土历史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

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化古迹,大部分因地域的距离遥远而制约着学生亲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书上的文字远没有实际的事物那样直观。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近在身边,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灵活地处理教材,尽量发掘利用地方历史遗迹资源,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如保定满城汉墓、直隶总督署、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让学生亲临其境,直观联想和感受历史的过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地方史事,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地方历史为资料,以本地社区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了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途径,养成从发生在身边的史事中搜集历史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形成“历史就在我身边”的理念,有助于终身学习。比如布置学生访问家乡革命战争时期的基本情况,人们为什么积极参军等,这样把地方历史渗透入历史课堂教学,既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三、乡土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有具体内容的,应该从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漠不关心,也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国家乃至人类怀有爱心和责任心。乡土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对乡土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乡土历史中蕴涵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果翻阅地方史志,会发现许多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事件和在史海惊涛中沉浮的众多风云人物。把地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往往能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地方的历史文化有了足够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家乡产生一种“温情与敬意”;同样,也只有当学生对先贤们为振兴家乡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时,才有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的理解”,树立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河北历史上众多人物显示出的爱国精神,本土意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无疑是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如共产党创始人唐山的,勇炸敌人碉的堡怀来县的,革命烈士香河县的陈然,抗击英勇牺牲的上将藁城的郝梦龄……同学们对家乡涌现的英雄人物有了了解。爱国主义和本土意识的教育自然沁入心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乡土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必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利用历史的能力

在传授史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学知识的能力,是历史教学任务之一。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可相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交往能力。在乡土史的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搜集、分析和交流本乡、本土的历史资料;参观当地历史遗址;访问本地历史专家和历史见证人;撰写有关乡土史的小论文。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五、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拓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土学历提升篇6

关键词:发展阶段;大型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的建设由来已久。 由原来的伐木采石,模仿天然掩蔽物建造居住场所,到现在的美轮美奂的超高层建筑、雄伟的水利水电工程和超高超长跨度的桥梁,土木工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土木工程结构的理论方法、力学分析、施工手段, 还是土木工程的地基基础处理, 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土木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详细探讨二十一世纪土木工程发展新方向显得十分必要。

一、土木工程发展历史

1、古代土木工程

公元前 5000 年开始至 17 世纪中叶时期, 称为古代土木工程阶段。土木工程的古代时期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 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 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至 18~19 世纪,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砖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甚至在目前还被广泛采用。历经漫长的古代大型土木工程的发展,土木工程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建设工具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土木工程建设的经验,为大型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近代土木工程

产业革命的开始是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的开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些不仅反映在吃穿行上,还反映在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方面。而电力的应用,使高层建筑实用化成为可能;电气照明、给水排水、供热通风、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与房屋建筑结合配套,开始了市政建设和居住条件的近代化;在结构上要求安全和经济,在建筑上要求美观和适用。

随着大型土木工程近代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 19 世纪中叶为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和分工的需要,土木和建筑开始分成为各有侧重的两个单独学科分支。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材料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学科逐步形成,各种静定和超静定桁架内力分析方法和图解法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为大型土木工程建设的理论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促进土木工程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理论上的突破,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工程实践的发展,这样就使近代土木工程这个工程学科日臻成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代土木工程发展到成熟阶段。 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是道路、桥梁、房屋等大规模建设的出现。另一个标志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

3、现代土木工程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刚好是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主义运动取得了全面胜利。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土木工程进入一个新时代。 在近 40 年中,前 20 年土木工程的特点是进一步大规模工业化,而后 20 年的特点则是现代科学技术对土木工程的进一步渗透。

首先,现代主义的高层建筑在理论计算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计算已基本告别传统的手工计算而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基本上都采用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计算程序。

其次,高层建筑由于对抗震、抗风的要求高,且建筑多样化,层数、

高度日益提高。再者,现代主义的高层建筑反对外部包装、建筑含义和历史风格,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和技术,技术上升到艺术层次。

二、土木工程理论、材料及技术的发展

通过多年来实践探索,土木工程的发展日臻完善。在科学理论方面,理论研究精密化,计算力学、结构动力学、动态规划法、网络理论、随机过程论、滤波理论的成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渗进了土木工程领域。 结构动力学也已发展完备,荷载不再是静止的和确定性的,而被作为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过程来处理。 静态的、确定的、线性的、单个的分析,逐步被动态的、随机的、非线性的、系统与空间的分析所代替。 电子计算机使高次超静定的分析成为可能,进而使得高层建筑中框架-剪刀墙体系、 筒中筒体系空间工作和大跨度的桥梁得以实现。 大跨度建筑的形式层出不穷,薄壳、悬索、网架和充气结构覆盖大片面积,满足种种大型社会公共活动的需要。 从材料特性、结构分析、结构抗力计算到极限状态理论,在土木工程各个分支中都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使现代土木工程取得了许多质的进展。

在工程材料方面,标号为 500~600 号的混凝土已在工程中普遍应用,而轻质、高强化的混凝土成为大跨、高层、结构复杂的工程的新要求。 高强钢材与高强混凝土的结合使预应力结构得到较大的发展,先张法和后张法的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吊车梁和空心板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广泛使用。 同时铝合金、镀膜玻璃、石膏板、玻璃钢等工程材料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背景发展迅速,为大跨、高层、结构复杂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支持。

在施工技术方面,种种现场机械化施工方法发展得特别快。 同步液压千斤顶,滑模,直升机安装天线,用一群小提升机同步提升大面积平板的升板结构等一系列施工方法广泛应用。 此外,钢制大型吊装设备与混凝土自动化搅拌楼、输送泵等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现场机械化施工工艺,使传统的现场灌筑混凝土方法获得了新生命,在高层、多层房屋和桥梁中部分地取代了装配化,成为一种发展很快的方法。

精密化的理论研究、全新的工程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使得大跨、高层、结构复杂的大型土木工程的建设成为可能。

三、土木工程发展新方向

飞速的经济发展, 使得大城市及超级大城市的数量急剧上升,人们对空间的概念日趋强烈,寸土寸金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 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日益发展的空间需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 同时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也是解决人们空间日趋紧张问题的重要途径。

飞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空间需求的问题,更有电力、能源等多方面的需求。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大型矿山资源的开发,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的运输等都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大型公益土木工程的修建,显得极为重要。

而鉴于我国能源、电力多分布于西南地区,多为山区、丘陵、高原等复杂地形,同时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为使水利水电建设、矿山资源开发以及重要能源运输等大型土木工程的建设得以实现, 大跨度桥梁、隧洞等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的关键。

本土学历提升篇7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历程;实际强度

Abstract: in the mass concrete internal, because the cement materials hydration heat release, the internal temperature rise to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crete strength.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of mass concrete temperature development course to maintenance concrete samples, namely the maintenance temperature matching method to test and evaluation of mass concrete of the actual strength of the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Keywords: mass concrete; Temperature process; Actual strength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认识,目前人们已正确的将其定义为“当体积大到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因水化温升引起体积变化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并且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都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温差裂缝的产生。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升引起的混凝土强度变化问题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相关的标准和规程中也没有提及。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需用量大,搅拌站所用水泥很多情况下都是随进随用,搅拌站贮仓里的水泥温度超过50℃是“正常”的,高达80℃-90℃也不少见。使用如此高温的水泥搅拌出来的混凝土,出机温度通常都是很高的。近些年来大型、超大型混凝土结构物的建造,构件断面尺寸相应增大;混凝设计土强度等级的提高,使所用水泥标号提高、单位用量增大;又由于水泥生产技术的进展,使其所含水化迅速的早强矿物硅酸三钙含量提高、粉磨细度加大,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混凝土硬化时产生的温升明显加剧,温峰升高;再加上现在流行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浇注不留后浇带、连续一次浇注完成的做法,水泥水化放出大量的热聚集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因而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很快。笔者综合了近几年接触到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实测结果发现,当底板厚度大于1.5-2m后,混凝土内部温度在2-3天内达到70-80℃的工程实例非常普遍。而根据研究,30℃时水泥的水化速率约比20℃时快1倍;而40℃时约为30℃的2.4倍,由此自然可以推测内部温峰为70℃-80℃时混凝土实际强度发展究竟会有多快。然而,在评价大体积混凝土强度发展时,我们至今仍沿用小试件在标准养护室存放28天或放置在构件旁(即GB50204-2002规定的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检验)的方法来评价。显然,对于大体积混凝土,两种方法都无法反映混凝土硬化期间由于本体温升引起强度增长率的变化。即使是将试件放在结构物旁的“同条件养护”,也只是模拟了结构物的环境温度,并不能反应处于半绝热状态的结构混凝土的实际温升。这两种试验检测和评价方法都无法科学的评价和验收总体的混凝土的真实质量.同时,也限制了大体积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使其难以发挥粉煤灰的潜在活性和显著降低水化热的有效作用。目前的这种试验检测和评价方法迫切需要改变。否则,改善混凝土结构开裂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将难以真正奏效。

近年来,笔者曾先后参与了德州市重点投资公司综合楼、政务服务中心等几个工程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与温度测试,几个工程板厚都在1.5米以上。特别是重点投资公司综合楼工程底板测温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大体积砼电脑测温(一线通)系统,其现场数据采集器同时提供了现场显示测温数据的功能,按前3天每隔1小时、3天以后每隔2小时打印温度数据一次的方式积累了完整的温度测试数据,并绘制了每个温度点的温度变化曲线,从而掌握了该大体积混凝土准确的温升数据。笔者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发展的特点,提出了考虑温度发展历程的大体积混凝土实际强度模拟仿真试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将成型好的试件放置在与结构混凝土温度发展历程相似的条件下来养护,即所谓的温度匹配养护,用以评价大体积混凝土强度实际增长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的设计。

试验及分析

2.1 试验原材料

水泥采用山东水泥厂生产的P.O42.5R水泥,其性能指标见下表1。膨胀剂采用寿光利飞膨胀剂厂生产的UEA膨胀剂,其质量符合GB476-2001要求,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51.2MPa。粉煤灰采用华能电厂Ⅱ级粉煤灰,其化学成分和性能见表2。石子:采用济南东部石料厂生产的5-25mm连续级配碎石,品质指标符合JGJ55-93;黄砂:采用泰安大汶河中砂,细度模数2.9,品质指标符合JGJ55-92。高效减水剂采用济南山益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缓凝高效减水剂SY-6,掺量2.5%,减水率19%。

2.2 考虑温度历程效应的大体积混凝土养护试验方法

根据上述温度变化曲线,我们最先的设想是用混凝土加速养护箱来控制温度变化。试验过程中发现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成功的将一闲置的水泥标准养护箱进行了改造,在原标准养护箱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1000瓦的电热管,将原温度传感器改为0-100℃温度传感器,并通过接触器与手动数显温度调节仪连接。使其基本上能够满足温度变化要求,湿度则采用电热管加热产生的饱和蒸汽。整个试验混凝土采用按模拟重点投资公司综合楼底板中部某点T11和下部混凝土T6温度变化曲线来养护。其温度曲线如图1所示。

当然,任何一种混凝土拌和物,在一定养护条件下都会呈现出其独特的温度发展历程。本试验仅用来研究在某一固定温度发展历程条件下混凝土拌和物实际强度发展情况。试验过程中将成型好的10cm×10cm×10cm混凝土试件放入养护箱,按前3天每隔1小时,3天以后每隔2小时手动调节温控仪控制养护温度的方法来养护混凝土。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重点投资公司综合楼底板混凝土试验

由于上述温度数据来源于重点投资公司综合楼底板混凝土测温,试验首先采用其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见表1。

试验结果及分析

将成型好的10cm×10cm×10cm混凝土试件先后进行了标准养护、按中部某点T11、下部某点T6实测温度数值控制养护箱进行养护,在同龄期分别测试该环境温度下的强度[3],测试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在温升的作用下,其各龄期的强度均明显高于同配合比标准养护强度。按T6温度曲线养护下的混凝土一天强度即达到设计强度的45%,三天强度达到标养强度的139%,七天强度达到标养强度的127%,28天强度达到标养强度的111%。按T11温度曲线养护下的混凝土两天强度即达到设计强度的75%,三天强度达到标养强度的159%,七天强度达到标养强度的153%,28天强度达到标养强度的117%。从表中明显可以看出: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对养护温度的敏感性较强。保持长期的潮湿养护或适当提高养护温度(若有可能),对于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发展甚至耐久性能都非常有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养护温度越高,粉煤灰混凝土强度越高。粉煤灰的水化速度与养护温度有密切关系,且随养护温度增加而增加。

2.3.2 纯水泥混凝土与25%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对比试验

本试验目的在于分析评价温升对纯水泥混凝土和25%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试验配比见表5。试验采用标养和T6温度曲线养护两种养护方式,试验结果见表6。

从图2可以看出,纯水泥混凝土在标准养护和T6温度曲线条件下养护,对混凝土各龄期强度影响均不大。并没有按照预想的养护温度“超过20℃后,混凝土的相对强度将随龄期的增加而下降,也就是说普通混凝土初期养护温度越高,其后期强度越低”,起码在28天内强度并没有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我们分析认为:对早期强度影响不大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温升加快强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快速水化使水泥颗粒周围形成低孔隙率产物层阻止了进一步水化,形成的水化产物层孔隙率较大,这样的微结构就没有在常温下形成的硬化体结构均匀一致,因而也导致强度不良,是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后期强度没有明显影响的原因在于采用的所谓普通硅酸盐水泥,含有大量甚至超量的矿物掺合料。从图3可以看出,粉煤灰混凝土在T6温度曲线养护下,其三天强度已接近40.0MPa,达到标准养护混凝土强度的140%,达到同养护条件下纯水泥混凝土的110%,也就是说结构实体三天强度已超过纯水泥混凝土。其7天强度达到标准养护混凝土的110%,达到同条件下纯水泥混凝土强度的116%。其28天强度达到标准养护混凝土的109%,达到同条件下纯水泥混凝土的117%。由此可见,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对掺加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远大于对纯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高的内部温度使粉煤灰的潜在活性很容易发挥。

在前28天范围内,温升对纯水泥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但对于大掺量粉煤灰配制的大体积混凝土强度会产生显著影响。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远高于标准养护温度,用小试件放在标准条件下养护根本不能反映大体积混凝土实际强度发展。推广应用温度匹配养护来检测评价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势在必行。

为验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又对上述试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两次重复性试验,试验结果与上述基本吻合。

3 结论

(1)目前的大体积混凝土强度试验检测和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反映现场"原状混凝土"的强度特性,现行规范限定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水平不仅降低粉煤灰掺量,而且是以提高混凝土成本和牺牲混凝土的性能为代价,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和提高。只有这样,混凝土技术才能发展,水平才会提高。

(2)当使用山东水泥厂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混凝土实际强度并没有因为温升的作用,象人们所预料的“养护温度超过20℃后,混凝土的相对强度将随龄期的增加而下降,也就是说普通混凝土初期养护温度越高,其后期强度越低”,而是表现出了温升对纯水泥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

(3)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在温升的作用下,其各龄期的强度均明显高于同配合比标准养护强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养护温度越高,粉煤灰混凝土强度越高。

(4)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在低水胶比的条件下,很快通过最初的缓慢凝结与硬化期,强度的发展迅速加快。由于温升的作用,其抗压强度在3天前早已超过了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并且3天以后各龄期强度也均高于纯水泥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对养护温度的敏感性较普通混凝土强。

(5)为增加混凝土的抗渗、抗裂、抗侵蚀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不但要控制温差,也要特别重视和充分利用温度对强度的影响,尽可能的多掺混合材特别是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当然前题是迫切的需要改变目前的强度检测评价方法,否则改善混凝土的砼结构抗裂性能难以真正奏效。

[参考文献]

[1] 覃维祖.外加剂对混凝土技术发展的影响与存在问题。施工技术,2003,(4).

[2] Dbir R.K and Jones Marks M.R.PFA concrete:influence of simulated in situcuring on elasto-palacetic load response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1993,(45):163-17

本土学历提升篇8

【关键词】地图缩编 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 应用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课快速稳定持续深入发展,我国现有国土资源要素的占有和使用状态逐步展现出紧张化发展演进趋势。在这一历史性实践背景之下,作为典型的具备不可再生特征的资源要素门类,我国基层普通民众逐步提升了对土地资源要素应用价值的重视力度,诱导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在具体制定执行指向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工作领域,以及替代资源要素管理领域的相关制度过程中逐步提升了系统性和规范性,在现有的实践发展背景之下,为切实保障和支持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均能实现对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要素总体数量规模,以及现有使用状态的全面清晰认识,应当借由择取和运用适当类型的技术处理手段,针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要素描述性地图文本实施缩编技术处理,并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为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资源要素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制定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要素利用与管理工作方案,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充分的信息要素支持条件。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地图缩编中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展开简要阐释。

1 土地Y源要素利用图文本编制工作基本概述

利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组织开展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图文本的编制工作,本身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

早在19世纪中后期历史阶段,部分来自英国或者是美国的地理学研究人员,在具体参与开展针对较小范围空间区域实施的地理学调查研究工作过程中,就已经创造性的制作形成了具备较大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要素利用现状图文本。

遵照目前已经收集获取到历史性档案文献数据信息资料,中国人最早组织参与的区域性土地资源要素使用状态调查工作,以及编制形成具备较大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图文本活动,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阶段。在抗日战争烽烟四起的历史阶段,我国部分地理学研究工作人员,针对我国西南地域现有的土地资源要素占有的使用状况,展开了大量的实地性调研分析和制图描述工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之内,实现对我国西南地域土地资源要素使用状态的全面清晰认识,创造和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支持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地理科学研究工作人员,接连组织开展了覆盖全国性空间范围的基础性土地资源要素分布状态,以及使用状态调查研究工作,逐步绘制形成并且对外了一系列具备大中小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图文本,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实现了对我国现有土地资源要素分布和使用状态的全面充分认识,给我国地理科学事业的良好稳定发展构筑和提供了基础支持条件。

到20世纪70年代历史时期,伴随着遥感测量技术,在我国现代地理科学研究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使得基于现代电子计算机设备,组织开展的自动制图试验活动获取了稳定且充足的技术可能性。而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时间阶段,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覆盖全空间范围的土地资源要素使用调查工作。

2 基于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地图文本缩编处理方法

2.1 计算机辅缩编工具

借由对计算机软件辅助工具的引入运用,技术能够在充分减少和避免人工干预因素背景之下,实现对现有的多元化地图文本的综合性编制处理,并且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借由对多样化的相关性数据指标项目的综合运用,切实实现针对现有数据信息要素的批量化处理业务过程,并在这一技术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完成图斑中轴化处理、图斑合并处理、岛状图斑融合处理、多种差异化类型小图斑融合处理、线状地物要素的合并或者是取舍处理、图斑中轴化处理后线物对中轴线结构的自动捕捉,图斑边界化简处理,以及图斑尖角化处理等多样化技术处理实践过程。借由计算机软件辅助工具完成针对已有地图文本的缩编技术处理过程,能够显著改善提升相关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水平,降低和避免因手工操作行为而引致的技术误差事件,确保实际形成和输出的地图缩编技术工作成果具备稳定且充分的标化特质。

2.2 地类图斑元素的缩编的处理

(1)邻近图斑要素的融合处理。在具体组织开展的地图文本缩编技术活动过程中,应当针对土地资源要素使用状况数据库中目前具备的,具有相同地类、相同权属、相同坐落且直接相邻的未接受合并技术处理的图斑要素展开系统完整的技术处理,并且借由对基于GIS应用软件建构形成的FileGDB数据库的引入运用,具体形成自动查找图斑地图要素的技术形态,确保所有的邻近图斑,均能获取到及时完整有效的合并技术处理。

(2)小型图斑要素的综合性技术处理,在具体组织开展的地图文本缩编处理业务活动过程中,为切实保障实际编制呈现的各种地类信息要素,均能具备稳定且充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应当确保在实际开展的地图文本缩编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做好针对小图斑信息要素的合理化转化处理,彻底避免对小型图斑要素的随意性剔除行为。

3 结束语

针对地图缩编中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本文择取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图文本编制工作基本概述,以及基于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地图文本缩编处理方法,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周可新.浅谈地图缩编中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79.

[2]位鲁青,邓惠卿,韩勇.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在专题地图编绘中的应用――以《青岛市公共交通图》为例[J].城市勘测,2003(03):35-38.

[3]周爱华,叶盛东,陈媛媛.兼顾专业实践与认证考试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25-27.

[4]卢淑群,邓景泉.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制图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3):129-130.

[5]潘春荣,罗庆生.采用UG软件按国标进行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方法与技巧[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09):154-155.

作者简介

张静(1980-)女,河北省南宫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地图制图。

本土学历提升篇9

关键词:博物馆;中学历史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50-02

中学历史教学是对中学生加强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育效果,是中学历史教学当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由于综合国力的飞速进步,博物馆事业也取得了高速发展。原来局限于省会和大城市的博物馆已经逐步走向了县级地域,这就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绝佳的辅助教学机会,也为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当中,深入而高效地利用博物馆,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准,提高学生爱国爱乡热情的重要手段。

一、博物馆是加强乡土教育的重要载体

掌握本乡本土的文化,了解本乡本土的习俗,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及文化形成一种亲切感,对于探索个人乃至民族的文化之根,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影响下,普通学生已经对于本地本社区形成了疏离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形成对本土本乡的亲切认识,必须要加强乡土教育,使学生从居住环境当中习得对本土环境的认识,产生对本土本地的热爱之情,从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中学生的世界观尚不成熟,所以更要加强乡土教育,使中学生能了解本地的文化、本地的历史,进而传承本区域文化,能自觉弘扬区域文化。在传承乡土文化,加强乡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博物馆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原来局限于大城市的博物馆,逐步走向了县级地域,这些地方博物馆是本土本乡文化的最重要的表现载体,博物馆的收藏,对于展现和理解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博物馆藏品具有实物性、直观性的特点,能寓教于乐,更能模拟历史场景,为学生体验历史、体验乡土生活提供了最佳场所。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在互动中学习的最佳机会,把学生最熟悉的事务与历史学习结合了起来,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本乡本土的全貌。中学历史教学中应高度鼓励参与性和活动性,这需要教师发挥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参与环境。但是限于学校场地和资源,很难提供充分的考察对象。而博物馆作为最佳的活动资源,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充分的参与。学生能在博物馆中进行参观,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博物馆的实际动手工作当中。在听博物馆讲解员解说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博物馆直观感受、亲自触摸到真实的本土历史。这样才能走进历史,学习历史,同时加强对乡土的深刻认识。

二、博物馆是沟通学界和中学生的桥梁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与考古学界的联系较为松散,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学学术界之间的交流尚有待加强。而考古学界所获得的新的考古成果,很难快速转化到中学历史教学当中,这直接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效果,也妨碍了中学生获得新知,提升历史认识水准的能力。开展历史学教育,应该更加深入地利用博物馆所掌握的最新最优考古成果,形成系统的历史学教育体系。首先,博物馆具有优势条件,掌握了最优秀的学术成果。博物馆收集保存了人类生活的珍贵资料,可以利用其增进我们的历史知识和进行启蒙教育。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近年来大批乡土博物馆蓬勃发展起来,新建了很多大型或者藏品丰富的中小型博物馆,而立足于乡土的小博物馆更是最新考古成果和本地文物的收集保存场所。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都在博物馆当中有所应用。而这些应用转化到中学历史教学当中,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在博物馆里面可以把最新最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学生,使他们获得新知,掌握历史研究的发展动态。其次,中学生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也是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除了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文博学界能通过博物馆与中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加强教育效果之外,其他的思想品德教育、社会文化习俗教育等等也与博物馆有着紧密的联系。博物馆是中学生直观的教育机构,中学生在博物馆里面与自然、历史、科技、艺术等等诸多方面都能产生接触,这是中学生知识和能力形成的重要场所,可以迅速拓宽中学生的眼界。举办各类主题的展览,通过讲解和介绍,使中学生能扩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融洽了中学生与博物馆的关系,更为中学生了解各个学科发展提供了机会。再次,博物馆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中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博物馆所奠定的学术思考种子,必然会在中学生心灵中发挥作用,引领他们对某个学科、某个方向产生兴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觉朝这方面努力,为选择自己一生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思考兴趣提供参考。甚至将来没有升学的中学生,也可以在本职工作中利用博物馆里学到的知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博物馆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文物依据

本土学历提升篇10

关键词:学校历史 地域文化 体现特色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相对较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形式简单。一些农村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仿佛就是写几句标语,出一两块黑板报。特别是在比较偏僻的学校,除了一两句标语和口号外,基本上感受不到什么文化气息。二是内容陈旧。一些农村中小学尚保留着一些与现时代不符的理念。三是投入不足。现在的农村,适龄儿童少了,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小。一所学校往往只有十几个学生,两三个老师,农村教师通常一个星期要上几十节课,一天到晚都呆在教室,他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文化建设?其次是物力和财力投入不够。从前,随便找点石灰,用水搅拌,就可以用来刷写标语,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都面临资金难题。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在办学思路上,往往以赶超城市学校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而本身的“农村特色”却体现不够。人们往往习惯看他人的“有”和自己的“无”,而善于超越的校长却更注重充分利用和发展自己的“有”。

学校的本土资源中孕育着自身的优势和机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范例。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德育教育家汪广仁说:“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开发和利用我们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使校园文化生活化、形象化,提高校园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因此校园文化具有历史性。

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不同,如若真正办出特色,就必须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对历史足迹进行回顾,进而提炼、整理,去粗取精。

让师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历程,树立自豪感,“我以我的学校为荣”。以我任教的“英石小学”为例,我就曾与大家一起研究设计了学校的校徽:

“1924”为建校时间,这是学校的伊始和基础;中间的图案为“英石”二字拼音的首字母“y s”的组合成一个向前奔跑的人身,头为初升的太阳,红色寓意着激情与活力,诠释着我们的学生就如那初升的太阳,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追求不休。整个图案富有动感而寓意深刻,极大的展示我们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同时,在校门两边的门柱写上富有地方学校特色的对联:“英才辈出桃李满,石山韬玉四海晖。”取“英石”二字作为这幅门联的首字,表示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就像那石山里藏着的美玉,一定会发出光芒,走向世界;一定会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这种学校文化的自主整合和创造,既可以让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又彰显出学校的显著个性和无限魅力。

二、倡导从学校的所处的地域环境中汲取营养。

我国区域辽阔,地区之间社会风俗和文化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和特色的乡土特征就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名人故里、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等。[1]

例如在我们家乡,就有古建筑黄田湖南会馆,其整体结构雄伟壮观,形式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湘桂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门面墙上镶有多幅石浮雕图案,内容是大禹治水故事和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还配以龙狮等陪衬图案;而国宝级文物青铜麒麟樽,更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商周文化的余韵,在岭南回响”;以及宋代的周敦颐是在贺州出生和长大,考取进士,写出了举世名篇“爱莲说”,后来成为了我国理学的开山祖等等。这一系列极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著名历史文化资源,在校园内通过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及引导学生与家长利用节假日一起参观体验,开展乡土文化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和家长对自己家乡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从而陶冶情操,激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培养优良品德,提高精神境界,这也使学校具有显著的地方区域性特色。

三、视像文明中作逍遥游。

欣赏影视剧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它可以引领学生在视像文明中作逍遥游的同时把剧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底蕴和风俗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给学生以心灵的触动。如香港著名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春蚕织梦》,电视单本剧《月光光》,电影《冰雪同行》等,这些影视作品都是在贺州拍摄,充满贺州元素的影视资料。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勾勒出别开生面的风土人情画卷,展现了贺州人民从命运多舛走向色彩斑斓的幸福生活、塑造富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人物形象,渗透了异彩纷呈的本土民俗风情,再现贺州人们波澜壮阔的原生态的真实生活场景,折射勤劳朴实的贺州儿女的人生百态、风俗习惯,凸显其精神面貌,寄托作者的美学理想,彰显贺州的自然和人性美。这些丰富多彩的影视媒介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教育的源头活水,作为贺州的莘莘学子,在熟读经典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影视剧进行地域文化巡礼,一方面使自己了解所生活区域的历史渊源、人文景观、神话传说、名胜遗址、文人墨客、民风民俗等显性的传统地域文化,在培养人文素养的同时增进对家乡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与热爱,培养学生“走千走万,不如贺江两岸”的乡土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另一方面使浓郁的地域文化浸润在学生心灵深处,积淀个体的文化知识经验。

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乡土特色。

在校园建筑、休息娱乐场所和校园设施设备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民族体育设施、乡土设备,悬挂乡土名人名像名言、乡土风景画等,展示家乡风土人情。贺州具有众多旅游名胜景点,如4A级景区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峰高谷深,山势雄伟,森林繁茂,动植物资源丰富,瀑飞溪潺,环境幽雅;贺州玉石林奇峰突兀,石笋、石柱、地槽、漏斗、暗井密布,不但有多彩自然景观,而且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路花温泉等。通过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橱窗,把故乡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欣赏。也如汪广仁所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让美丽山水与校园文化共塑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自豪感。不但充实和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学校教育的途径,而且提升了学校的品位,师生们在课余很自然地融入到学校文化的氛围之中。

乡土文化是养育人的精神之水,涵养人的文化之源。一个人如果不知家乡的历史人文,无疑是一种教育上的缺失。因此,如何就地取材,把握特色,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为构建和谐社会献策出力,是新时期农村学校文化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相信,农村学校也会走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因为,根植乡土,就会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