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监理规划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2:35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1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1.积极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力求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将生态安全理念贯穿土地整治全过程,实施原生态景观保护工程。土地整治活动要保护现有生态要素和景观要素,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干扰。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景观风貌提升工程,提高土地覆盖的镶嵌性及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加强了生态景观型土地整治技术的应用。提出土地整治工程应将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相结合,推广生态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做到点、线、面协调统一,构筑物的造型及色彩与自然协调统一。2.着力构建基础性生态网络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重视构建基础性生态网络。在土地整治活动中首先加强了生态建设的宏观控制。注重区域生态功能协调,切实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进行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其次加强了生态核心区保护与建设。优先保护湿地、沼泽、滩涂等自然湿地、重点保护半自然生境,本地植物多样性较高、特有物种群落和生境、自然遗留地、文化遗产保护等区域,增加自然区域面积,可持续地保存、维护和发展具有国家及国际意义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核心区。最后合理布设了景观生态廊道。加强生态修复和重建,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连接残存自然、半自然生境,加强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景观连通性。3.大力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对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提出了具体措施。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坚持规模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积极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在风蚀沙化土地防治方面。深入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防止流沙蔓延和扩展。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通过采取改良草地、围栏封育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有效保护和恢复。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卫工河生态化改造,深入开展辽河、浑河沈阳段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水质改善。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土地整治规划实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程度的评价可以包括土地整治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首先,土地整治活动前期几乎没有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其次,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过程中,多强调新增耕地规模、农用地整治规模、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宜耕后备土地开发规模等经济目标,较为普遍的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再次,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缺乏定量的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及评价体系,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对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审核重视不够,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风险监测与风险防治投入不足。2.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的生态问题考虑不够土地整治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使用大型机械施工、速效化学材料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土地整治效率和短期效益的土地整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无论是未利用地开发活动、农用地整治及建设用地整治活动,大型施工机械对表土层的碾压,爆破、机械噪音等对生物栖息地的扰动,施工过程中的扬尘等都给土壤结构、生物多样性等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效应。同时,不合理的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及施工时间,不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也会对不同尺度的生态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3.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价机制亟需建立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土地整治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监测工作关注较少,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机制。在过多的追求“数量”及短期“经济效益”的土地整治活动中,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风险意识淡薄。同时对生态效益及影响的评价多停留在针对固定项目的定性分析上,缺乏项目间的比对分析及定量评价体系,导致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评价结果客观性不强,亟需建立相对应的监测及生态效益评价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土地整治规划重点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2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对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规模大,细节繁杂,国家对其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并不成熟,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当今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具体阐述了土地整治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的几点工作,并从构建项目监管体系、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等方面对其经营模式的改善提出了要求。

 

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的几点包括:

(一)涉农土地协调整治过程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对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不仅仅土地面积非常大,还会涉及到多个村、镇上等村民的用地。对村民的土地经济补贴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村民普遍素质较低,又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一旦处理得不好常会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纠纷。

 

(二)不可预见的项目建设因素。由于管理技术水平的局限以及建设项目设备的不足,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项目施工因素。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应做好的工作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土地施工整治项目管理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对图例管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设计,规划人员和施工设计人员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前期工作中必须要做到对所整治土地进行地形进行仔细地勘测、并经过多次讨论后,方可确定具体规划方案和施工计划。

 

(二)加快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进度

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土地整治项目会因为多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工期的延后或规划方案的调整,一旦出现了这些情况,要相应地重新调整项目人力、物力、财力这对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为了降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的进度一定要跟上,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从而加快建设项目进度。

 

(三)规范工程监督

保证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完成与其工程监督工作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施工过程中,监工人员缺乏责任心对施工要求不严格,导致工程质量差,施工效率低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做好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工程监督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加强监督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

 

改善土地整治项目经营模式构建措施

(一)构建项目监管体系

对于如何有效改善土地整治项目的经营模式,可以先从构建一个完整的项目监管体系为前提,对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到的整个流程进行统一监管,将其涉及到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各建设刑侦部门以及有关单位,使整个项目的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系统化。

 

(二)建立整治项目监管奖惩制度

土地整治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其监管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因此,落实好项目监管体系,将项目建设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身上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监督不利,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治,依法追求其法律责任。对于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的负责人进行适当的鼓励措施。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之前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当今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运用得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全野外数字化测量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的数字化,同时能够显著加快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3

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以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环境改善为前提,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联动推进,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节约用地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三化同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并与农业、水利、林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环保、工业建设、园区开发等规划相衔接,按区域和流域,整村整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平原地区重点实施高产农田建设、村庄集并和迁村腾地土地整治,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在丘陵地区重点改造低丘岗地,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山区重点实施坡改梯土地整治,提高耕地水土保持能力。

3、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统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聚集效应。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土地整治工作。

4、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整治前农民愿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

5、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和改革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实际相适应的项目管理、实施、后续管护、社会参与等新体制、新机制。

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

(三)目标任务

加大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和低丘岗地改造力度。到2030年,全省实施土地整治5000万亩,建设一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明显提高,耕地面积有效增加;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为提高全省粮食产能提供耕地资源保障;农村环境和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有效增加,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重点工程

按照“突出重点、培植亮点、集中连片、整乡整村推进”的建设思路,着重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程的实施。

1、粮食主产区产能建设工程。在国家确定的33个粮食增产核心县(市、区)和省政府确定的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围绕全省增加100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实施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高产基本农田建设,打造粮食产能核心区。

2、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以整乡整村推进全域综合整治为抓手,创新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政策,实施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优化用地结构,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3、“两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实施列入国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长江、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近期重点实施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打造部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4、“兴地灭螺”工程。在血吸虫病疫区结合血吸虫病防治,修建血吸虫防治设施,实施以抑螺灭螺和增粮增收为目标的土地整理工程。近期,在“综合治理、整县推进”的23个县(市、区)整体推进。

5、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在国家、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实施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根据土地适宜性、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促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6、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坡度25°以下的低丘地区,围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原则,实施以治水、改土、修路、兴林、建园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工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业,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田园。

三、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政策措施

(五)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依据土地利用、水利、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规划,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按照区域和流域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协调,科学编制和实施农村土地整治规划。

(六)强化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由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复垦费等组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必须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各地要切实做好资金的计提、征收、使用和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和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确保资金安全。

(七)加大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集中投入力度。县(市、区)政府要加强统筹,整合项目,聚合资金,形成合力,提高各项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土地整治项目,可将不超过20%的项目资金用于项目区内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的项目,其新增耕地指标可用于省域内占补平衡,所得收益专项用于耕地开发。从土地出让金中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要优先投入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模式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

(八)完善农村土地整治产权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切实保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各地在土地整治前,要对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进行调查,做到产权清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凡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重新确立各权益人所属土地的空间位置、面积等,并进行公告。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要严格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依法办理土地确权、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复垦后的耕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严禁在农村土地整治中,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

(九)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要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心村建设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以及位于城镇规划区外废弃的工矿用地等进行复垦整理,加强闲置土地的规划利用,引导自然零散村落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坚持总量控制、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结果可控,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建新要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同意,并征求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意见。试点地区使用的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应优先用于农民宅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节余部分可以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使用。武汉城市圈内的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节余的指标,可在武汉城市圈内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纳入年度计划统一管理,按期归还。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建新土地,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要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使用增减挂钩指标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并实行专账管理、专项核算,其中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之和的部分,应足额返还用于挂钩项目区拆旧、复垦和还建区基础设施建设。

(十)加强项目后期管护。经整治的耕地要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要防止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不断探索项目后期管护新模式。将水利设施、道路、林网等移交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后,要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落实管护责任。可通过有偿使用方式筹集管护资金,确保项目长期发挥作用,保证农民长期受益。

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十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责任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协调统筹、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责任机制。省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整治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指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土地整治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土地整治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市(州)政府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的监督、指导。县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将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水利建设等项目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乡级政府要切实抓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矛盾调处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把土地整治工作作为政府耕地保护目标重要内容加强检查考核。

(十二)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宅基地和村庄整理的,坚决禁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强拆强建。要尽可能招用当地农民参加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施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4

山东省土地整治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土地整治活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整治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土地整治,是指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未利用的宜农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开发的活动。

第三条 土地整治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尊重土地权利人的意愿,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土地整治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治工作的组织和监督管理,其所属相关机构负责土地整治的技术性、服务性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审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创新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活动。

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活动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规划与计划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土地整治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

第九条 土地整治规划报送批准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整治规划草案予以公示,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社会公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

第十条 土地整治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并与农业发展、林地保护利用、水利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土地整治规划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名胜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

第十一条 土地整治规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整治区域现状分析;

(二)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预防措施;

(四)重点整治区域布局;

(五)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六)资金使用和效益分析;

(七)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八)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土地整治实行年度计划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土地整治年度计划,确定土地整治项目,明确资金来源和投资规模。

第十三条 土地整治规划、年度计划依法确定后不得擅自修改、调整。因国家政策变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等原因确需修改、调整的,应当按照原编制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湿地等重点保护区域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内开发耕地。

禁止以土地整治项目的名义开采矿产资源、毁坏森林、围湖造田、围垦河道。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土地整治按照项目实施管理,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公告等制度,并按照规定进行工程结算、财务决算和竣工验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定土地整治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附具项目区最新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总体规划图等相关图件,专家论证意见,项目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代表和相关土地权利人意见,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以及协议等资料。

土地整治项目涉及村庄改造、搬迁,需要拆除合法建筑物的,应当征得建筑物所有权人的同意。

第十七条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通过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采取招标投标方式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设计与预算。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组织设计单位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实地踏勘,充分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代表和相关土地权利人的意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编制项目设计与预算。

第十八条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与预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并不得擅自变更。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经批准。

依照前款规定变更项目设计与预算的,不得降低项目设计预设的工程质量等级和耕地质量等级。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投标方式选定具备相应资质的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签订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

项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位置、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项目监理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对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依法实施监督。

第二十条 对投资规模小、技术要求低的地块平整、沟渠涵闸、防护林网等工程,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项目所在地村民直接实施。

第二十一条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设计需要剥离耕作层表土的,应当先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用于耕地质量建设。

第二十二条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竣工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未经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或者经评定耕地质量等级未达到项目设计质量等级的,不得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

第二十三条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竣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组织编制工程结算书和财务决算书,按照规定报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查。财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评审并出具评审报告。

评审合格的,应当及时进行竣工验收;评审不合格的,应当限期整改。

第二十四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及时组织相关专家,按照项目设计与预算标准进行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竣工验收应当有项目所在地群众代表参加。

验收合格的,应当出具验收合格证明;验收不合格的,应当出具书面整改意见。

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将工程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五条 对适宜整体开发的土地整治项目,经依法流转后,可以由社会组织投资经营。投资经营主体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确定。

社会资金投资土地整治项目的,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与投资主体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并依照本条例规定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和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奖补、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引导、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投资建设直接受益的土地整治工程。

第四章 后期管护

第二十七条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将土地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工程设施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土地权利人办理移交手续。

第二十八条 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工程设施移交后,应当确定工程设施管护主体:

(一)受益范围跨乡(镇)行政区域的工程设施,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管护单位;

(二)受益范围跨行政村的工程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管护或者委托村(居)民委员会负责管护;

(三)受益范围为一个行政村的工程设施,由村(居)民委员会负责管护或者委托受益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护。

第二十九条 工程设施管护主体应当制定管护方案,确定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对在保修期内的工程设施,由项目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承担维修责任。

第三十条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资金可以通过下列途径筹集:

(一)承包、租赁、拍卖项目工程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自筹资金;

(三)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用于后期管护的资金。

后期管护资金应当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三十一条 土地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应当用于农业生产,并依法确定承包经营主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划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

承包经营主体应当加强耕地的管护,进行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不得弃耕撂荒。

第三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定期巡查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情况,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运行监测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和复核,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组织管理与制度执行情况;

(二)项目建设工程任务完成情况;

(三)项目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

(四)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情况;

(五)土地权属调整和农民权益维护情况;

(六)项目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情况;

(七)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农业等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改善、工程管护、资金使用等情况和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土地整治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并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土地整治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的收取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十六条 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实行预算和决算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不得超出投资范围和标准列支土地整治资金。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骗取、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土地整治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三十七条 土地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面积纳入补充耕地指标管理,可以用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国家规定不得用于占补平衡的,从其规定。

土地整治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应当优先用于项目所在地的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

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土地整治形成的补充耕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按照合同约定办理。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得片面追求补充耕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不得降低质量标准。

第三十八条 土地整治形成的补充耕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指标有偿调剂使用取得的收益应当专项用于土地整治。

跨设区的市进行指标有偿调剂使用的,应当在省土地指标交易平台公开进行。

指标有偿调剂使用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和建设用地审批系统相衔接,纳入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土地整治活动全程动态监管。

第四十条 土地整治项目测绘、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招标投标、施工、监理、社会审计等从业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规程及合同约定,不得弄虚作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整治从业单位评价制度,对从业单位业务质量和信用进行评价。

第四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土地整治名义擅自调整土地权属,侵犯农民合法权益。

土地整治过程中确需调整土地权属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档案法律、法规规定将有关资料及时归档保存,并与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实行信息共享。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修改土地整治规划和计划的;

(二)未按照规定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或者在验收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三)未按照规定拨付、使用土地整治资金的;

(四)未按照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五)未按照规定使用、交易或者骗取有关土地指标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或者有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由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土地整治从业单位违反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进行设计、施工、监理等业务,或者弄虚作假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法律、法规未规定法律责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列入不良信用名单,三年内不得参与土地整治项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土地整治工程设施管护主体未履行管护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扰乱、阻碍土地整治活动或者破坏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和设施、设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xx年 1月1日起施行。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5

一、整治范围和工作目标

整治范围:全县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房。

工作目标: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摸清违法占地及建房现状,遏制违法占地及建房行为,依法查处一批典型重大违法案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二、整治重点

(一)占用公共绿地、河道、滞洪区等公共用地和占压各种管线、挤占消防通道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占地及建房。

(二)城镇重要地段、重要节点、主要出入口和沿河两侧,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占地及建房。

(三)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影响景观风貌保护的违法占地及建房。

(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违法占地及建房。

(五)非法转让土地及房屋等变相房地产开发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

三、工作安排

采取集中部署、联合执法的方法,从年11月下旬至2012年1月中旬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分四个阶段展开:

(一)宣传部署阶段(年11月21日至11月31日)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地管理、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大力宣传开展违法建房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取得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各乡镇(场、区)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并于年11月31日前,向县政府办报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抄报县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市容管理局。

(二)调查摸底阶段(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

对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逐片、逐村、逐户进行调查,摸清具体数量、面积等,并归集分类、建立台帐,为整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三)集中整治阶段(年12月11日至2012年月日)

由各乡镇(场、区)以及建设、国土资源、市容管理等部门按照法定程序,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处理意见,下达处理决定,督促当事人执行;对拒不执行决定的,报请县政府批准或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实施查封或措施。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月11日至月20日)

各乡镇(场、区)认真总结专项整治成效和经验做法,于2012年月20日前将书面总结材料报送县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同时,建立日常巡查、举报受理、宣传曝光、建设项目跟踪监控、违法占地及建房监管绩效考核等机制,严格审批程序,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监管力度,逐步建立和形成整治违法占地及建房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加强领导。专项整治工作按省、市、县的统一部署,集中行动。按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场、区)对辖区内的专项整治工作负总责,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在乡镇(场、区)的统一领导下,村建办、国土资源管理所、公安派出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严格执法,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参与非法买卖土地等变相房地产开发和违法违规建房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县政府成立全县违法建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乡镇(场、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6

首先,健全组织相关机构。创建土地整治方面的领导小组,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为首的,国土及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队伍。全面负责实施工作的组织、指导、督查和协调工作,同时领导机构各成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定期解决项目推进难题。其次,创建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由政府部门负责,各个部门有效联动的动态工作机制,确定好部门工作的重点,确定部门、乡与村等在土地整治内的分工与责任,实现任务清晰,做到步调一致,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调动好各个乡村内的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在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创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整治互动创建良好的工作活力,保证相关工作有序展开。最后,班子领导坚持不定期到所负责的子项目督办、指导,做到工程未完、机构不散、精力不减。

二、加强部门联动,协调相关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全面

发挥整体聚集效能

将土地整治作为依托,全面整合相关的资金、惠农政策,采取集中整治的方式,但农村土地整治涉及到资金量大、工作面广、周期建设长以及彼此利益协调大,在重大工程建设中,虽然相关部门实现彼此联动,然而相互之间的匹配度还不到位;虽然开展资金整合,但是受制于体制机制的因素,资金整合的数量与范围受到限制,土地整治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配套设施上投入相对不足。所以,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协调整合,协调好多个方面的利益,逐渐形成一股合力,一起来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能全面开展。

三、细化规划设计及施工阶段工作,形成农民自愿参与,部门

及参建单位配合的工作机制

始终构建以人为本,并尊重广大农民的基本意愿,在进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给予农民选择权、知情权与话语权。首先,开展土地整治特别是规划设计及施工应实现工作的三做主,即是否让广大农民参与、如何进行参与以及如何才能让广大农民去做主。在开展土地整治规划中,征求相关建设性意见,通过建立村民代表大会创建监督组、理事会,实行监督权与管理权。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需由“两委”提方案,并交由村民大会来一起决定;对工程选址、新农村模式、权属调整方案等事项全部公示、组织听证。其次,统筹多项规划,投入多元资金,协调推进整治工作。基层政府在项目规划中,应把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等方面工作开展规划统筹,避免进行浪费性、重复性建设工作,充分结合当前农村正在开展城乡建设、文化教育、城乡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制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规划,安排好农村的村居建设、农村生产、农村生活,与此同时,还需要在保持农村特色、农村风貌基础上,保护好农村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再次,工程规划设计变更应遵循工程建设原则,应征得各参建单位的同意,并合理利用资金,杜绝盲目取消及强行增加工程。最后,土地整治及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点多,综合专业技术性较强,因此要保证每个项目区有工程技术人员跟踪指导。

四、加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

一是深入宣传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的好处活动。二是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根据实际情况推动分田工作。采取边分田边整改的推进方式,或者指导当地群众实现流转,引导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或个人大力发展规模性农业,确保广大农民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三是将各乡镇、各单位开展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情况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内容,由督考局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四是实行奖励机制,对在限定期内完成分地任务的各个乡镇,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五是成立维稳工作机构、组建应急分队,负责对项目区内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实行日常巡查和监管,排查不稳定因素,协调解决土地交付群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确保社会稳定。

五、健全机制,凝聚活力

首先,不断完善工作组织体制、考评奖惩机制,推行“旬考评、月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其次,认真组织开好工地例会、周分析汇报会、旬考评会、月通报会及竣工阶段“奋战30天,周一推进会”。“五个会”紧密衔接、互补,既有利于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又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力助推了工程建设进度。最后,实行现场办公制度,针对工程规划设计的变更、工程建设占地等问题应现场召开专项会议议定,以此破解难题,推进工程施工进度。

六、严管理,促进度,保质量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7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问题 , 建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land of hubei province work present situ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land renovatio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question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的新阶段。十六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强土地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高产农田、低丘岗地、重大和示范工程等系列战略,大力推进了土地整治工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和谐湖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工作现状

湖北省自1999年正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根据1998年修改后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整治的重点是开垦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2004年,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投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机遇,及时做出了开展高产农田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规划在“十一五”时期,投入资金100亿元,在全省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建设一批“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标准基本农田和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的粮食生产基地,争取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根本性转变。短短几年时间,我省土地整治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指导思想实现了由重耕地数量增加向重耕地质量提高转变;工作重点实现了由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为主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转变;资金投入实现了由分散、零星投入向按流域区域、整村整乡集中投入转变;建设内容实现了由单一的农田整治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转变。十多年来,通过开展高产农田建设、血防“兴地灭螺”、三峡库区“移土培肥”、低丘岗地改造、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试点、脱贫奔小康、库区移民安置、“南水北调”汉江沿线重大工程、示范省建设等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82.7亿元,整治土地1607多万亩,新增耕地230万亩,增加粮食产能20亿斤,涉及全省近700个乡镇,惠及农民群众1000余万人,成效显著。

二、取得的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基础。2001年以来,土地整治项目区建成沟渠近12万公里,新建修复排灌泵站9300余座,修建水闸(坝)58500余座,已建成的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排涝标准达到了20年一遇,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已建成的项目区,经受住了2010年特大暴雨的考验,灾毁和损失程度明显低于项目区外的农田。

(二)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平整,建设标准化格田,为项目区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建设提供了条件。各地以土地整治为平台,大力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如老河口市在建成的3万亩高产农田项目区种植“珞优8号”水稻新品种,水稻亩均增产200斤以上;宜昌市在低丘岗地改造项目配套完善建设基础设施后,引导龙头企业通过柑橘产业合作组织,连片建设高效生态柑橘园,亩均收入从600元左右达到3000元左右。

(三)整治了农村环境,促进了民生改善。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行迁村腾地和中心村建设。新建农民小区住宅统一规划、整齐美观,实现了水、电、路等设施配套齐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已整治零散村庄800多个,涉及7000余户农民,涌现了仙洪试验区等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四)创造了基础条件,助力脱贫致富。将土地整治向山区、贫困地区倾斜,为当地农民达到人均一亩“当家地”、“致富园”创造条件,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同时,通过土地整治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通过低丘岗地改造,各地建设了一大批茶叶、油茶和干鲜果基地,成为当地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保障了经济建设发展用地需求。通过土地整治,连续10年保持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保障了全省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用地和公路、铁路、电力等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确保了耕地保有量目标的实现。

(六)推进了血防综合治理。2006年以来,全省12个重点血防县市实施兴地灭螺项目30个, 投入资金10亿元,治理面积75万亩,疏通硬化灭螺渠近9万米,建沉螺池120余座。通过硬化有螺渠道,填埋钉螺孳生的坑塘,修建沉螺池,阻断了钉螺从江河-渠道-水田-塘堰-村庄的传播链条,压缩了疫区和钉螺面积,促进了全省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工作。

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规划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部分地方没有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认真谋划,规划思路、规划原则、规划目标不明确,落实措施不够得力。规划综合性不强。土地整治与村庄、交通、水利、电网、林业等相关规划没有很好的衔接,“统”的功能不够;规划深度不到位。现实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指导项目选址和设计的要求,有的只有片区建设规划,没有全区域整体建设规划;规划落实不够。项目选择随意性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二)项目建设质量不高。部分工程设施、设备数量等没有完成设计任务,以旧充新,投机取巧;有的建成设施达不到设计要求,工程所用材料不达标,出现“豆腐渣”工程;建成的设施由于管护不到位出现损毁等情况,工程未完设施就已经不能正常使用。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8

一、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在市区集中开展国有土地擅自出租改变用途专项整治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市委常委会,市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扎实履行国有土地租赁工作职责,深入开展好本次专项整治活动,既是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促进市区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有序、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我市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促进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稳健运行的迫切要求。

本次国有土地租赁专项整治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浙江省国有土地租赁暂行办法》、《**市区国有土地租赁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先清理、后规范”,逐步开展市区国有土地租赁专项清理工作,通过“补办一批、租赁一批、执法一批”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精神,把国有土地租赁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当前一个时期的重点,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大局,正确履行职责,依法行政,更好地实施土地政策,强化规划监管,搞好市场服务,保证土地市场平稳、规范运行。

二、开展专项整治的范围和目标

本次专项整治的范围是根据《**市区国有土地租赁暂行办法》中规定的:行政划拨土地上从事商业服务业、娱乐业、金融保险业、餐饮旅馆业、交通运输业等经营性用地及所涉建筑物、构筑物;擅自改变用途为经营性用地的出让土地及所涉建筑物、构筑物;在批准的有效时限内临时使用的经营性用地及所涉建筑物、构筑物;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已不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土地及所涉建筑物、构筑物。

重点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

本次专项整治的目标是:通过整治使我市市区范围内划拨土地出租或改变用途,出让土地改变用途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对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土地给予集中依法办理有偿使用手续,在短期内促使市区土地市场进一步形成规范有序、竞争公开、环境公平、严格管理的氛围。提高社会各界自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合理使用国有土地的意识,并树立自觉办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的观念。

三、开展专项整治的方法和步骤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本次专项整治的具体程序如下:

1、宣传发动阶段(3月份)

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市区国有土地擅自出租和改变用途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在市级主要媒体市政府关于开展专项整治的通告。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国土门户网站等大力宣传开展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目的意义、政策依据、和开展专项整治的范围、目标,以增强对国有土地实施有偿使用的认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政府领导和市国土局将就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并在城市广场安排一次规模较大的政策宣传咨询活动。

2、规划确认阶段(4月份)

重点是对已经掌握的涉及专项整治范围内的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构筑物,通过实地勘测、查对档案等手段对位置、面积和原批准情况进行确认核实,并由规划部门对用途进行审查,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可操作的审查意见。

3、分批整治阶段(4至9月份)

根据专项整治范围内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的面积,本阶段工作具体分四步进行:

(1)4月份:对专项整治范围内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第一轮集中整治。

(2)5月份:对专项整治范围内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第二轮集中整治。

(3)6月份:对专项整治范围内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第三轮集中整治。

(4)7-9月份:对专项整治范围内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扫尾整治。

4、总结检查阶段(10月份)

经过四个阶段的综合整治,及时召开会议进行总结回顾,按照治理要求,逐一梳理和督查,把好的经验整理后形成制度,对整治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协调和监督,同时对好的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差的单位通报批评,直至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已经签订租赁合同并交纳土地租金的的国有土地,及时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建立台帐,纳入规范管理,对拒不签订合同、及签订了合同不交土地年租金的单位和个人,借助部门联动的力量,通过经济、法律的手段,迫使其自觉的交纳。

四、开展专项整治的政策措施

1、专项整治范围内所涉土地及建筑物、构筑物经规划部门审核,符合城市规划,允许改变原有用途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出让或租赁);

2、专项整治范围内所涉土地及建筑物、构筑物经规划部门审核,允许临时使用,改变原有用途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办理国有土地租赁手续;

3、专项整治范围内所涉土地及建筑物、构筑物经规划部门审核,不符合城市规划,不允许改变原有用途的,土地使用权人应恢复原有用途;

4、专项整治范围内原划拨土地,不改变原有用途,但已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5、对拒不履行的,由行政执法部门会同国土部门进行依法查处,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

6、国有土地租赁年租金由财政部门收缴;党政机关、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国有土地租赁年租金由财政部门,对拒不履行的,根据国土部门提供的相关依据,经市政府同意,从行政划拨经费中直接扣减;

7、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国有土地租赁工作实施监督检查;

8、国有土地租金标准和计缴办法由国土部门会同物价、财政部门根据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基准地价制定。

9、涉及国家安全、人民防空、慈善事业、军事等部门和一些行政经费不足以租金弥补的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收支二条线”,按标准交纳国有土地租赁年租金,经费不足部分经财政核定,由市政府批准后适当返还;

10、从专项整治活动开始起,对新出现的属专项整治范围内的现象,要依法从严从快进行查处,并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的要求追究相关部门的失职责任;

11、对非法阻碍、抗拒执行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责。

12、收取的土地租金参照国有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五、开展专项整治的工作要求

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督查和执法力度,形成合力,主动出击,严厉打击拒不履行国有土地租赁义务的行为;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行动,广泛参与,力争在短期内形成规范、合法用地的社会氛围。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部门务必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当前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做到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专项整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进行联合行动,联合执法,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把这次专项治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务求实效。

2、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定人员、定任务(目标)、定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国有土地租赁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督查,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反馈信息,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协调决定的事项。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沟通信息,对专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及时向市国有土地租赁工作领导小组反馈,加强协调、群策群力,确保工作得到正确、及时、有效落实。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9

整治范围:各类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房。

工作目标: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摸清违法占地及建房现状,遏制违法占地及建房行为,依法查处一批典型重大违法案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二、整治重点

(一)占用公共绿地、河道、滞洪区等公共用地和占压各种管线、挤占消防通道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占地及建房。

(二)城区、镇、村庄重要地段、重要节点、主要出入口和沿江、沿河两侧,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占地及建房。

(三)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违法占地及建房。

(四)非法转让土地及房屋等变相房地产开发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

三、工作安排

采取集中部署、联合执法的方法,从年10月下旬至2012年1月中旬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分为四个阶段展开:

(一)宣传部署阶段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地管理、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大力宣传开展违法建房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取得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各镇、街道,金峰管委会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并于年10月31日前,向区政府办公室报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抄报国土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建设局。

(二)调查摸底阶段

对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逐片、逐村、逐户进行调查,摸清具体数量、面积等,并归集分类、建立台帐,为整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三)集中整治阶段

由国土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建设局等部门按照法定程序,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处理意见,下达处理决定,督促当事人执行;对拒不执行决定的,报请区政府批准或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实施查封或措施。

(四)巩固提高阶段

各镇、街道、金峰管委会要认真总结专项整治成效和经验做法,于2012年1月15日前将书面总结材料报送国土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建设局并抄送区政府办公室。各镇、街道、金峰管委会要建立完善日常巡查、举报受理、宣传曝光、建设项目跟踪监控、违法占地及建房监管绩效考核等机制,严格审批程序,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监管力度,逐步建立和形成整治违法占地及建房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加强领导。专项整治工作按省、市、区的统一部署,集中行动。按属地管理原则,各镇、街道,金峰管委会对辖区内的专项整治工作负总责,并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要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监察局、区建设局、国土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公安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按根据职责分工,严格执法,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参与非法买卖土地等变相房地产开发和违法违规建房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区政府成立区违法建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土地整治监理规划篇10

按会议安排,由我代表*县国土资源局党组就20*年我县国土资源工作进行总结,并根据上级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县工作实际对20*年国土资源工作做出安排。

一、20*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地区国土资源局、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全局,以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业工作和继续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为动力,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坚持深化改革、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狠抓落实,努力做到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权益更加切实有效、服务社会更加全面优质,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积极开展新一轮规划,促进和健全我县国土资源规划体系

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开展了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修编工作,与自治区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签订了合同并落实了项目经费,完成了前期外业工作;完成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前期准备工作。

(二)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供地保障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严把农用地转用和征用审批关,强化规范规划计划管理,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检查的力度,组织力量对我县后备耕地进行了调查,为建立我县耕地指标储备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申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三)认真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县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联合执法、情况互通等制度。为加强社会监督力度,我局专门设置了举报箱和举报电话,为整顿和规范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以来我县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市场进行了严格认真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有效防止了乱采滥挖的现象的发生。

(四)积极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市场配置资源取得成效

为加强我县土地资产管理,根据我县城镇基准地价长期未进行更新的实际情况,我局与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签订了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协议,此项工作对确保我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中,始终坚持按照土地市场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制度,通过市场化运作,确保了土地资源科学、合理、集约利用。20*年,全县国有土地出让6宗,出让面积14.78公顷,出让总价款7*.41亿元。

(五)加强国土资源基础业务工作,不断提高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进一步规范地籍管理工作,主动加大为我县抗震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服务力度,全年共发国有土地使用证782个,集体土地使用证254个。投入资金近万元,改善了办公设备,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地籍管理规范化。积极做好城镇住房分割登记发证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克服各种困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全县210幅卫星影像外业调查工作。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全面完成了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核查工作任务。认真开展矿山企业年度检查工作。20*年完成了对我县9家矿山企业勘查设计、储量、证照情况、矿区范围、采矿行为的检查。

严格落实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我县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和建设用地的报批工作。积极为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优高效的用地管理、政策资询等各项服务,为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做出了贡献。认真做好全县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的汇总上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不断加强测绘管理,努力提供测绘保障。全面完成了我县永久性测量标志普查工作并通过了自治区验收,受到自治区验收组的一致好评。编制上报了我县1:1万基础测绘成图计划,为我县基础测绘工作尽快开展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六)坚持以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和《国土资源规定》,妥善处理好农村土地征用、群体上访等问题,认真做好调处和化解工作,严防事态扩大。全年接待并受理群众36人(次),解决问题26起,妥善解决了问题,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权益,受到了群众好评。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编制和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了汛前和汛期灾情、险情巡查,建立和完善了群测群防网络,落实汛期值班、速报制度。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一步落实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积极开展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以收取复垦押金的方式,对被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复垦,使矿山环境得到了改善。

(七)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不断深入,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上级国土部门的统一部署,20*年我县国土资源系统深入开展了“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重点抓了国土所人员素质培养、制度建设,针对乡(镇)国土所干部普遍业务水平低的状况,局党组十分重视,把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来抓,通过以干代训、定期不定期进行培训等各种方式对乡镇国土所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外业调查的机会,组织各乡镇国土所人员参与调查,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积极选派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通过这些措施,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在全系统党员中深入开展学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和荣辱观。二是在与各乡(镇)、股室签订了20*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目标责任书。三是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认真落实财政“收支两条线”、非税收入管理等制度规定。四是进一步规范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行为。坚持集体研究决定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桂;通过制度创新,采取公开“抽签”的方式确定资质、执业质量和信誉良好的土地评估机构进行土地评估,有效地从源头上堵塞了漏洞。六是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保证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成立了领导小组,全盘负责专项工作的开展。并公布了举报电话,设置了举报箱,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制定防治商业贿赂的措施和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了国土资源系统商业贿赂的发生。

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结合“4.22”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8.29”测绘法宣传日以及其它重大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地区国土资源系统文艺汇演。

20*年是我县国土资源系统各族干部职工在局党组的领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一年。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国土资源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被评为地区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这是与大家的努力分不开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县的国土资源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随着国土资源职能的转变,积极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急待提高;二是体制改革后,国土所建设滞后,难以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总体要求。三是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违法用地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20*年工作安排

20*年,我县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认、总书记视察新疆时的重要讲话和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认、自治区国土资源电视电话会认和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为实现伽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20*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

加强土地规划计划调控,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4月底前完成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中的“四查清、四对照"及上一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工作。7月底前完成规划修编文木及编制说明、规划机制图等成果资料,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初审,10月底以前全面完成规划修编成果资料的初审,并报自治区审批。年底前完成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修编。

启动我县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工作,完善规划体系,积极争取经费,年底全面完成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

(二)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落实用途管制、土地计划、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预审等制度,力争做到在项目可研阶段参与用地预审。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对土地供应总量、结构的控制和引导作用,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监管,3月底完成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任务,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进一步做好用地服务,促进我县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从项目用地选址到项目用地报批全程服务。

做好盐碱化耕地整理前期方案制定和项目报批工作,争取盐碱化耕地整埋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落实耕地指标储备库的建立工作。第一季度全面完成建库工作,并通过自治区验收。认真开展建设用地批后检查工作,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长效机制。

(三)全面完成整顿规范的各项任务,切实提高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

继续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精神,密切协同有关部门,针对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再次进行全面排查。高度重视整治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工作,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认真做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3月底以前完成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对整合达不到要求或不参与整合的,坚决依法予以关闭。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全程监管,改变以事后查处为主的监管方式。充分发挥矿产监督员的作用,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矿山的监管。加强整顿和规范工作的领导,防止圈而不探、以采代探行为的发生,加强对砂石料和粘土矿的管理,严肃查处非法采矿、非法转让采矿权、浪费资源的行为。

(四)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业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加强我县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监督管理工作,依法监督采矿人履行义务,完成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落实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推进县乡群测群防体系监测网络建设。

加大对矿山企业储量检测核查工作力度,建立储量动态管理档案,加强储量登记统计,结合探矿权采矿权年捡,做好“三率”指标考核,不断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日常监管。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缴任务。

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和图件更新工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第二次农业普查提供详实可靠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年内完成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设、变更和补库工作。开展城镇住房分割登记工作。同时利用土地更新调查成果,进一步做好日常土地登记工作,积极开展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做好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实现土地登记档案微机化管理。继续推进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促进地籍管理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关于盘活存量土地推进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引导用地单位充分利用存量闲置土地。继续规范和完善招拍挂出让程序、制度,规范土地交易行为。上半年完成我县城镇地价更新和中请自治区验收工作。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严格控制划拨用地和协议出让土地范围,全面推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和工业用地用招拍挂,严格执行国家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场所,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尽快建立我县土地储备机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及时在相关媒体、土地交易场所和《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公开供地信息和结果,接受社会备界的监督。建立划拔用地和协议出让土地公示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测绘工作会认精神,努力做好我县测绘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基础测绘规划。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保护责任制,落实新增测量标志的保护责任。完善我县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测绘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完成我县兵地确权。做好今年的土地变更调查和综合统计工作,落实国土资源统计工作改革要求。按照档案达标规范化要求,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五)深化"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使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和干部队伍素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为特征的国土资源文化。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做好地球日、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等专题宣传活动,为国土资源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全会和国务院廉政会议精神,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会审、听证、过错追究等各项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检查考核制度和追究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和《工作人员五条禁令》,通过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工作,推动党风明显好转。切实维护好被征地农民权益,妥善处理农村土地征收、突出问题及,探索建立从源头上及时妥善解决土地问题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