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现状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7 17:13:27

土地规划现状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1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基础,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与依据。为加强、规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确认工作,确保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客观真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地籍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审查与上报工作。现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确认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认真组织,科学、规范地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确认工作,并将《技术规范》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部。

二○○*年*月*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确认技术规范

第一条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下简称“土地现状数据”)的权威性与准确性,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土地现状数据”须严格按照本规范确认。

第三条“土地现状数据”一经确认不得擅自修改。

第四条“土地现状数据”的现状时点为*年10月31日(以下统称“统一时点”)。

第五条“土地现状数据”为“统一时点”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或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

第六条地、市级及以上单位的“土地现状数据”可部分县(市、区)采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部分县(市、区)采用更新调查数据。

第七条采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作为“土地现状数据”的,更新成果必须如实反映“统一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时点前的更新调查数据需变更至“统一时点”;时点后的更新调查数据需扣减*年以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流量,还原至“统一时点”。

第八条对“土地现状数据”实行国家和省两级确认。

部级确认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五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的“土地现状数据”确认工作。部级确认之外的“土地现状数据”,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确认。

第九条部级确认的“土地现状数据”须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后,向国土资源部申请,部地籍司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经部领导批准后确认。

第十条申请“土地现状数据”部级确认需提交的材料:

(一)申请材料目录;

(二)“土地现状数据”确认专题报告。主要包括数据来源,更新年度、变更或更新调查工作情况,更新调查与当年变更调查的数据差异、原因分析和衔接办法,更新调查成果转换到“统一时点”的情况等;

(三)土地利用数据库,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

(四)拟采用“土地现状数据”分类面积表(见附表,附电子文档);

(五)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

(六)更新调查验收意见;

(七)其他需补充的材料。

第十一条申请单位行政区域调整的,需提供批准文件、说明调整情况,并对调整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省级审查后,将有关说明、分析材料及调整前后的数据一并报部。

第十二条“土地现状数据”省级确认所需申请材料由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参照本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确定。

第十三条“土地现状数据”审查的内容:

(一)要件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本规范第十条的要求;

(二)材料内容是否翔实、准确,数据报表、电子文档格式是否正确且内容与书面材料一致;

(三)拟采用的“土地现状数据”是否符合本规范第六条、第七条规定;

(四)更新调查数据与变更调查数据对比,差异的流量变化是否合理,原因分析是否客观,数据衔接是否科学。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2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二、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四、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六、规划效益分析

6.1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公务员之家

6.2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1]张新东,土地平整测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北京测绘,2002,(02).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配置;经济学;评估机制

在规划体系的建立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会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等联系在一起,我国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五级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研究表明,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规划体系的研究上,绝大多数以三级制为主,在此过程中,与民众直接相关的便是地方性规划,具体的法律效力可直接对民众产生较强的约束力,这一点是上位规划无法体现出来的。

一.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土地资源的规划配置效率分析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两种选择。在土地资源配置规划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配置,即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具体的用地供给和需求价格;其次,通过规划进行配置,利用土地规划对各类用地供给进行确定。一般来说,人们会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土地资源配置形式,被称之为“市场配置”,通过具体规划而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为“规划配置”。为了方便研究,人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学原理将市场配置方式和规划配置方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1.市场配置方式。如果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其均衡点是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曲线的交点。为了方便研究,可以用P代表土地价格,用M代表住宅用地的总价值。在市场配置过程中,任何偏离M的状态均会实施市场调节措施,并在最终恢复到M。在市场调节之后,不同用地之间的价值大体相同。2.规划配置方式下。土地规划配置与市场配置存在很大区别,在具体的规划配置方式下,不同用途下的地块价格也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在土地资源配置规划过程中,工业用地价格会明显高于住宅用地,尽管二者之间的价格存在一定差异性,但规划配置方式几乎相同,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供给也始终保持不变。换句话说,二者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让土地价格变得相等。在此种情况之下,住宅用地的市场将会由具体的规划配置点来决定,与该点相对应的价格为P,主要是采用具体的规划调控方式使得住宅用地中的唯一价格得到固定。(二)存在正外部效应的土地资源配置。如果住宅用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则住宅房屋设计将会显得更加合理,价格也会有所下降。再加上周围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开发商的利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如物管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等等。由于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住宅用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社会效益大大提升,而且住宅用地在利用过程中还能产生很多的外部效应。整体来看,在住宅建设过程中,其总体的用地总量会保持不变,而且外部正效应表现的十分强烈,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也会与住宅用地需求曲线相互分离,并向图形的正上方移动。当外部正效应发生之后,规划配置的总效益会大于市场配置的总效益,即使是正外部效应发生之后,具体的规划配置也要比市场配置所收获的效益更高。(三)存在负外部效应的土质配置分析。如果在工业用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负外部效应,如土地资源内部建立了一家化工厂,虽然该化工厂的自身效益可能较高,但由于有毒气体的不断排放,对附近河流产生了污染,进而导致整体出现了负的外部效应,降低了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的总量保持不变,负的外部效应也会表现在具体的边际收益曲线和工业用地的需求曲线分离上,并开始向下移动。总而言之,无论是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均会使市场配置下的土地总收益低于规划配置下的总收益。受此种情况的影响,最优土地配置方式与市场自由配置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以土地的规划配置为主。

二、土地资源配置中规划与市场的经济学研究

(一)城市规划的多目标取向。站在传统经济学定义角度方面来说,其资源的配置目标主要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该项工作主要以“经济增长”为主,在这种资源配置目标的驱使下,人们很容易将关注重点放在经济效益上,进而将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忽略,长此以往,会对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随着土地规划的不断发展,衍生出很多不同类型的变化,可持续、多元化等已经成为土地多元化规划目标下的重要内涵。在具体配置过程中,基本目标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等等。想要将具体的多元化价值突显出来,相关研究人员需要以整体的价值框架为研究重点,做到土地资源规划不会对市民的生活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经济学价值突显出来。(二)重视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土地的利用属于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问题,由于时期和区域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开展一系列组织和协调工作,进而将社会、经济等效益发挥到最佳状态。站在一定区域角度来说,土地利用将会展示出一定的超前性和计划安排性。另外,各个地区的土地资源配置还应该以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历史特征等因素,做到土地资源时空方向的合理分配,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做出调整。另外,在土地战略研究和利用上,需要从时空角度着手,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和保护,这对于整个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整体来看,土地利用具备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需要对其进行宏观战略分析。因此,人们必须对土地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有效的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最终将土地资源规划的经济学意义展示出来。(三)建立土地规划后的评估机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之前制定的标准为主,再配合一定的管理方法,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效果展示出来,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做好经济学价值的合理确定,这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一个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之中,除了确保执行计划的科学合理之外,还需要对土地利用和整体规划执行效果进行深入性分析,进而将土地的总体规划价值确定出来。另外,在土地总体规划评价工作结束之后,相关工作部门会根据项目规划之后的评估,对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确定,并计算出综合性得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由于土地资源规划的外部性很容易让土地市场出现失灵现象。因此,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想要将其中的经济学特性更好的发挥出来,人们需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调控工作,此时你,人们需要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将土地资源实现规划调控的必要性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由市场配置和规划调控之间的矛盾并不存在对立关系,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我国整体土地资源配置需要与市场宏观调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最终实现我国土地整体的资源配置优化[3]。(四)分区的合理确定。站在土地资源规划配置方案角度来说,分区确定需要对土地的管辖范围进行考虑,降低其对市场干预的可能性,并根据具体的信息得出调查研究结果。另外,两轮规划编制的重点在于土地的利用结构调整和分区利用情况,由于县级编辑规划人员不能对土地分区的内涵和目的进行理解,在实际操作上也会出现很多的随意性,而且在定量、定位等角度上也不够严谨,进而造成地界的模糊问题出现。受此种情况的影响,人们无法对地块数量、控制时序等进行合理把握,更不能达到分区建设上的预期结果,提升了后续工作的难度。总的来说,分区是整个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如果相关工作人员对该项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便无法将其中的经济学特性展示出来。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将基础数据不实、分区不科学这一现状改变,做到分区目标的“从上到下”层层分解,避免恶性循环的出现。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具体的土地资源规划配置现状,人们需要对市场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有效汇总,通过上下互动的形式,对各个规划指标好方式进行协商探讨,在增强规划形式的同时,确保整个规划方式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并确保规划保障的全面性实施。另外,在一些发达地区之中,可以将具体的规划编制作用展示出来,进而将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新仓,刘怡文,阎其华.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的立法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2):236-241.

[2]李新仓,阎其华.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正当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2):104-110.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4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生产的无限扩展,我国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越来越明显,简单的土地所有权已不能满足所有者的个人利益需要,而更难达到土地资源价值和效益最大化的实现。特别是农村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生产的发展要求多占用土地,而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的利益,保住农民的“饭碗”,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势在必行。土地是“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资料,但是生产的无限发展造成了土地的大量被占用,以及耕地的大面积流失,使发展与耕地的保护演变成了一对矛盾体。我国的改革是从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问题打开缺口的,但至今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依然是形成诸多矛盾的焦点。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土地发展的问题,本文就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发展的个人建议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和化运动,将农民个人所有的土地转为集体所有而产生的。1979年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经历了两次制度安排,这两次制度安排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其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但是不同的产权结构导致截然不同的生产效率。1950年后,我国开始发展互助组,后从1953年开始实行初级合作社制度,土地、牲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人所有,收益既按劳分配,又按股分红,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制度安排是土地的地主所有转为土地的农民所有,实行了土地的私有私营,它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1955夏季开始的农村高级合作社运动,把社员私有的土地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使土地的私有私营转为公有公营。1956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标志着私有土地向集体所有制转变。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私有的财产取得分红。此后又经历了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造成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在实行这种土地制度期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集中,土地不能出租、买卖。1958年又开始搞"一大二公"的,在极短的时间内更彻底地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不仅剥夺了农户对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而且还严重侵犯了农户的收益权。“制度本身的效率低下和对农民利益的损害,是制度内涵规则的必然反馈。”

1979年以后,我国对集体土地的使用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公有公营变成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经营(使用),集体行使所有权、享有处分权,承包者享有占有权、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有着还原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经营特征和适应农业的产业特征的本质内在规定。这种部分产权的经营权回归,扬弃了传统的合作集体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衍生出几种新的承包方式,如山东平度的“两田制”,广东南海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陕北、晋西、湘西等地区实施的“四荒地拍卖”等形式,在初期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种变革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了农民经营自主权。然而近几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括几种衍生方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制度障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稀缺的土地资源作为农民的负担这一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因土地而产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二、现今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弊端

首先,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就不明确。尽管《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但是,谁是集体的真正代表?《土地管理法》中集体被界定为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三级,而《民法通则》中集体被界定为乡(镇)和村二级,并且乡(镇)等属于行政机构,村属于自治组织,本身都不具有法人资格,因而不具有作为产权主体的独立性。集体土地产权所有者的虚位,使土地所有权实际上由乡(镇)和村干部来代行使。农民仅有土地的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而所有的土地处置权和相当一部分收益权掌握在乡和村干部手中,农户根本就无权干预。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更使部分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异化成为乡官和村官所有制。政府官员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户经营,造成农业生产中政企不分。不仅如此,对土地处置权的控制还滋生了乡村干部的腐败,以权谋私的行为在数量上和程度上都愈演愈烈。同时,各种不合理摊派的现象比较严重并有加剧之势,虽经中央三令五申却收效甚微,这主要就是因为土地的处置权掌握在各级乡(镇)和村官手中,农民无力抗交,敢怒而不敢言。如《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由乡(镇)农民集体经营组织、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在这里,谁是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土地的集体所有在我国的涵义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它是农业合作化乃至制度下逐步确立起来的。如果劳动群众集体是民法意义上的主体即权利主体,那么劳动群众集体就应享有土地权利的法律资格。但事实上,《土地管理法》并未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劳动群众集体就是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立法所规定的只是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权。在集体所有的名义下,谁是土地的实际所有者是不明确的。不仅如此,就是集体作为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主体地位也是含糊不清的。譬如,法律中所指定的集体经济组织经历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乡、村、组等形式;现在乡一级设有乡政府,村一级设有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它们是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如果乡政府定位成纯政权机构,它不直接对农地权发挥作用,那么,村民委员显然不能说不对农地权发挥直接作用。因为村民委员会在农地权上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村民委员会常常作为基层政权在农村的延伸而替代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法律并没有对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作出明确的界定。所以,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主体也是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正是这种农地权主体的不明晰,导致了农民将土地集体所有理解为国家所有。这一理解主要来源于现时农地收益分配的矛盾,即税收、地租和利润关系的互相交错:国家税收中包括了包含在价格差价中的交换税,它侵蚀了集体的地租和农户的利润;集体作为土地权利主体应享有的地租却以“费”的形式体现出来,如一度实施的“三提五统”。农民不仅从分配上感到了土地的国家所有权的存在,而且在土地承包合同的统一版本中所规定的国家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占用承包地的条文里强化了对土地国家所有的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是不完整的。就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来说,它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的规定。从处分权能上来看,村集体的处分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村集体无权直接转让其土地,农村土地只有被国家征收后才能出让和转让,也无法把土地作为抵押标的。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基本上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守智曾表示,目前中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跟市场经济完全接轨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先稳定和完善作为该经营体制基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村承包经营权以物权的性质即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财产权。

其次,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最终处置权分属不同主体。《宪法》第9条与第10条、《民法通则》第74条第2款和《农业法》第11条都明确规定,农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根据历史上形成的农地占有情况,更是作了详细规定,即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有三类: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分别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小组经营管理所属土地。尽管产权经济学和法学都认为所有权是由一组“权利束”构成的,包括排他性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可是在产权经济学看来,重要的不是资源的归属问题而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如何使资源从低效率使用者流向高效率使用者,处分权是所有权中的核心权利。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民在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方面已享有较多的权利,但土地处分权从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国家对农民拥有最终处分权。国家拥有农地最终处分权不仅体现在国家成为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惟一合法垄断者,还体现在国家凭借行政力量单方面介入集体所有权的行使,导致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残缺。

最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虽然依照政策具体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并把土地调整限制在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条件上,但是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土地承包权仍然是一项主要由政策而不是法律规定的土地权利,它归根结底是基于承包合同产生的,而承包合同的处置权在很大程度上操纵在乡镇、村官手中,使得合同的内容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些并非是这一权利的对等义务和农业赋税被当作对等条件捆绑在土地合同上。土地承包合同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可变更性,而承包者对此是无法控制的,农户的土地权利极易受到侵害,并且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又难以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其结果造成承包者的长期预期不足,对预期净收益的疑惑使之不能形成有效的投入和积累机制,因此承包者只能进行短期掠夺式经营,并且不愿对农田基础设施做长期投资,从而导致土地肥力衰退、土质下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

三、对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所属范围。国家成立专门的地权登记机构,对每一块土地都必须登记,明确所有权人,在此基础上由政府颁发土地所有权证。所有权人可以是个人、或农民集体、或地方政府、或企业、或国家人等;持有土地所有权证,依法行使土地处置权。假如农民集体持有土地所有权证,政府征地就没法操作了,农民集体就可以持证并依据宪法告政府违法。现实是政府违法征地——强占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没有主体资格和产权证明告政府,以维护所有权人合法权益。地权登记,给土地所有者发地权证,是防止政府强占土地所有者地权的基础之基础。首先,把现有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作如下区分:第一,把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确立为村小组范围内的农民集体所有。第二,在村一级的集体层面上也应存在相应的土地,这些土地主要用于公益用途及发展企业或其他集体经济。土地的种类可以依照各村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而定,原则上基本维持现在村集体组织占用的土地,并合理地预留一定面积供后续发展使用。第三,在乡镇层面上,存在的土地包括:政府机关办公用地,乡镇公用事业、公益事业和乡镇企业用地。这样,现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三个层次的客体都已经区分开来。其次,要作好农村土地登记工作,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限范围。集体土地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农地,二是建设用地。农地包括耕地和其他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的土地,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用地,如水渠等。建设用地指已用于非农业目的的土地,主要包括:宅基地、乡村企业用地、乡村公益事业用地、乡村公共设施用地。集体土地还包括属于集体所有的“四荒”土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当前,农村土地登记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登记,二是要在认真测量的基础上,明确土地边界。

二、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和现实存在的基础上改良土地制度,重点要落实《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并完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确保所有权和处置权的紧密联系。主张政府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登记条例》和《土地登记法》给村民集体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在“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框架内,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充分实现农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权益——所有成员平均分享承包收益和土地“农转非”的地租增值及地权资本化收益。反对农户买卖、抵押和继承土地所有权,对设有一条底线:即坚持《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准许村民(成员)非平均占有土地承包权,但实行有偿承包,农户或个人或小集体都可以承包经营土地,甚至对村外招标发包土地也可,承包费就高不就低。土地承包收入除提留公益金、公积金和管理费外,其余成员平均分配。村民(成员)离开村(社)集体时,从承包费(公积金)中拿钱给予一定的补偿,土地收归集体。同时主张农民集体享有更大土地权利——置换、出租、抵押(在国家土地银行)和依法“农转非”(废除征地制度)。要求政府扶持农民建立村(社)合作金融(农村金融内置化),准许农民以承包地、宅基地、自留地在农民合作金融体系内抵押,通过农民合作金融体系实现土地承包权和林地承包权、宅基地、自留地转让。通过“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维持农民地权的公平性和平均性;通过“有偿承包”维护土地所有者权益,同时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和“劳动力最优化配置”;通过“公积金”补偿地权退出,为社员(村民)退出农村(集体)提供便利;通过“公益金”和提留维持社区共同体和村民自治;通过合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地租增值收益和土地资本化收益;通过巩固双层经营体制,让弱者得到集体的保护,让强者以集体为后盾更大胆、更快速谋发展。只有坚持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才能扩大农民分享地租增值和土地资本化收益的权利。“所有权均分,增人增地、减人减地(规定3-5年调整一次),承包合同一定5-10年不变,动帐不动地(份额所有权在帐面上调整平衡,承包地和承包合同不变),多占地者补偿少占地者”。这样既体现了公平,又避免了土地的频繁调整。农民根据市场的变化,经常改变农地的农业用途,如水稻地改鱼池或稻田养鱼,棉花地改果树蔬菜,或扩大复种指数等等。显然,仅从扩大农民分享更多农用地租的角度去看,农民的办法有利于土地农用最优化配置,农地地租最大化,也有利劳动力优化配置(较好解决了地坑人现象),比学者“承包权永佃制、但加强土地农用用途管制”制度设计的高明得多。

三、强化农村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属于在册的基本农田、林地、草地、水面等土地,不论是国有、或是集体所有、或是个人所有、还是地方政府所有,都必须遵守农地农用规划,不得随意“农转非”(但农民可以在农地农用上有更多的选择,如稻田可以养鱼或在鱼池边建猪舍养猪等等)。非国有土地农用权,只许依法在农民之间交易,集体所有的农地权,村社内部转让优先;农民集体之间可以交换或买卖农地;非农民不得购买农地,更不许购买农地擅自改变用途或闲置;农民之间、农民集体之间交易农地,免征税;从事定购粮、定购棉生产的农地,享受政府补贴;鼓励个人或集体或企业将国有荒地、沙地、盐碱地改造成可耕地,开荒者可享受政府补贴,并取得开荒地的永久农用权。开荒地如果不享受政府补贴,可在10年之后减半“农转非”;集体土地承包是否“平均分配”、是否收取承包费、承包费如何分配等等,应该由农民集体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决定;国家成立土地银行,以帮助农民在村社内部建立土地信用社,农民的承包地或份额所有权可以在村社内部的土地信用社抵押贷款。农民退出集体,其份额所有权可以由农民集体收购,农民集体通过土地信用社按照“事先约定”的份额地权价格给予退出成员的补偿。成员退出补偿金从合作金融收益或承包费中列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土地“农转非”。土地“农转非”要依据有法效的发展规划有序进行。按照规划“农转非”的土地,农地所有者和政府各得一半。如:某块农地10亩,规划在2008年8月“农转非”,到2008年8月时,这块地即为非农用地了,政府无偿获得5亩,土地的原主人(该农民集体)失去10亩农地而获得5亩非农地。政府无偿获得的5亩非农地,只能用于城市道路、公园、学校、医院、养老院和农民工廉租屋等公益事业;原所有者(农民集体)得到的5亩非农地,由土地所有者自主处置,或开发或出售或闲置都可以。商人需要非农地,在土地市场上购买好了,不需要找政府,政府是公平交易的维护者。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也是“非农地”,享有同国有“非农地”同等待遇,但要依法纳税;集体小产权房和大产权房也一视同仁,但也要同等征税。国有或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农转非”,也按照“减半”的原则处置。

已经“农转非”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自主处置,出售给开发商或自己开发都可以(政府应该将新城区的停车场、市场和农民工住房等适合农民集体开发的建设项目,规划给农民集体开发,让农民集体获得稳定的地租增值和土地资本化收益),但所得的增值收益必须依法纳税,按照累进税率计征,增值越多,缴税就越多。土地增值所征税收,归全民共享,用于增进全民福利,避免各地为GDP和财政收入开展土地征收和土地价格大战)。“农转非”的土地,所有者也可以选择闲置,但必须缴纳土地闲置税,闲置时间越长,税率越高。

四、立法规范土地估价、地价公开制度和土地金融制度。第一,土地估价——政府成立或授权民间专业的土地估价机构,对不同所有者的土地进行估价,合法的估价机构对土地做出的估价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交易价格的法定依据,也是依法纳税的法定依据。如果土地所有者培育了地力或改善了灌溉条件或交通条件等,土地价值就会提高,所有者可以重新申请估计。土地的自然供给虽然是固定不变的,但土地估价制度,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积极性。这项制度,对于我国盘活存量土地、守住18亿亩耕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守住18亿亩红线,靠严格管制征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调动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积极性。第二,法定估价机构对土地估价之后,通过专门的网站或报纸或杂志等,向社会公开地价。地价公开,有利公平交易,有利降低交易成本,有利土地金融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对于防止土地交易和抵押过程中的欺诈和腐败,意义非常重大。第三地权要充分实现,必须要有土地金融制度。鉴于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实际,建议建立双层(两级)土地金融制度。即:国家要建立土地银行——帮助农民集体实现土地所有权产权;农民集体要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帮助农户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和住宅产权。农民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在国家土地银行抵押贷款,充实农民集体(合作组织)的土地信用社本金;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宅产权在农民集体(合作组织)土地信用社抵押贷款,以充分实现农户土地或住宅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权益。

五、完善土地规划与编制制度。对每一寸国土都要规划和编制,国土的使用和开发,都必须依据规划和编制。例如:城市不断发展,土地农转非是必然的,但必须依据规划和编制“农转非”;农业用地,也要规划和编制,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和粮食安全。由各级政府在中央政府指导性框架和土地法规约束下起草土地规划和编制,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两级人大表决通过即产生法律效率,任何个人和政府不得随意更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依据土地规划和编制对土地实施“农转非”,在依法“农转非”的过程中,政府无偿获得不高于农转非土地50%份额的公益用地。公益用地,用于公益和农民工住房;非公益用地,只能通过市场取得,严禁政府供应非公益性用地。制定土地规划法,完善土地经济法律制度。土地经济法律制度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调整国家宏观干预土地关系的法律制度,它是节约用地、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法律手段。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法律主要是土地规划法。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的依据,是各项具体土地管理活动的依据,因此土地规划法在土地法律制度体系中应居于龙头地位。它一方面干预土地民事主体对土地的利用,一方面为行政机关的土地管理提供依据。而目前我国土地法律制度中土地规划法律作为土地经济法的龙头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表现在将土地规划仅仅作为政府行政机关土地管理的一种手段,与其他土地管理手段并行地规定在土地管理法之中而没有将其单独立法,未能使其取得比具体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更高的法律效力,这样就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有效贯彻执行。有的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又不执行规划,盲目批地、乱占耕地,曾经在各地兴起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扩城热、城镇建设热,致使大量耕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资产收益大量流失。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关系的宏观调控作用。这就需要运用强有力的土地规划法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权威性。因此就要提高土地规划法律制度的法律地位,不能再将土地规划法律制度作为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一项具体制度来规定,而应将其从土地管理法中独立出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制定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规划法》,作为基本的土地经济法,即土地宏观调控法。土地规划法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机关、编制程序、规划的法律效力、规划的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规定。由于没有一部统一的土地规划法,土地宏观失控的问题往往要依靠政策调整。比如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中央第11号文件下发,针对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了对土地利用加强宏观调控的任务,要求:“各极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占有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这种政策性规定虽然在一定阶段可以对土地规划关系起到促进和调整作用,但它不具有法律的稳定性、权威性和规范性,难以长久地有效地调整土地规划关系。因此,必须制订统一的土地规划法调整土地规划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规划法,必须坚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加强对农地和非农地用途管制的原则,对土地利用规划、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土地分区规划等作出全面规定,建立按规划供地批地的规划审核许可证制度,建立规划公示制度,规划动态监测制度等规划实施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洪友、邹丽萍:《论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虚位性》,《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2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马金强等:《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析》,《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黄辉:《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探讨》,《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6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伍业兵:《论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不同主张及其选择》,《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8郑玉波:《民法物权》,三民书商,1958年版。

9王铁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完善-民法典制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法学》,2003年第2期。

10丁关良、徐新灶著:“谈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的主体和形式”,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配置;房地产;经济市场;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已经逐渐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再加上生态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房地产经济市场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不仅能够促使我国房地产经济市场实现稳定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地产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一、土地资源配置分析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基本概述

土地资源配置指的是相关部门将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布局,深入分析不同土地资源的用途并衡量其价值最终确定分配的一种工作。土地资源作为我国宝贵的一种资源,也是任何行业发展必备的生产资源,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和部门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最大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中,必须坚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性。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在经济学角度来看,城镇化建设是使农业人口从传统的农业转向非农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落实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改善农村经济状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开展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虽然我国拥有广袤的国土面积,但是仍然存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耕地面积少、质量差,并且土地类型以山地与荒漠居多,所以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并不理想。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提出要求,这给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竞争较为严重,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土地资源用于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中。并且部分城镇在开展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生态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不合理的情况,进一步增加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与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城镇为了快速扩大城镇的规模,将大量的农田用地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减少了城镇中的耕地面积。伴随着城镇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土地资源供给上出现明显的匮乏,尤其是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部分的工业企业以及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导致城镇建设的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建设的土地使用面积,从而加剧了农村用地保护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2.耕地资源减少城镇化建设为耕地资源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部分地区在开展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曲解了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将城镇化建设误以为扩大城市规模,从而大肆建设新区、开发区以及大学城,没有合理地进行土地使用规划,迅速地扩张城市用地规模,对农村的耕地资源大量占用,这种城镇化建设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导致耕地资源逐渐减少,违背了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3.土地资源配置方法滞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配置方法往往使用总体化配置,也就是在规划配置之前对土地进行一定研究,通过经验的判断制定总体发展方向。客观上,使用这种规划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与分析,最后得到综合性的平衡,而人们对于客观事实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客观认知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并且土地问题属于经济问题的一种,经济在不断地变化,土地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使用这种规划方法不仅会给规划人员造成巨大的难度,同时也会影响整体土地规划的精准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使用总体性规划对土地发展进行设计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无法适应客观事实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让土地规划设计整体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革新规划方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4.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对于城镇土地没有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会给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挑战与压力。例如,部分城市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加快工业发展不断地扩张工业用地,个别地区建设用地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同时一些地区将工业设置在城市中心,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城镇化建设中,住宅用地的建设比重不断地减少,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需求,违背了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也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后续发展。

二、房地产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国土资源日益减少,逐渐呈现出稀缺的现象,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占有率较少,虽然通过多年来的土地资源改革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分析和研究,这种情况就导致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当地政府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与规划,且土地资源结构层次不完善,导致供求不合理,商品房建设过多,而住宅房的需求量存在严重不足。在土地资源配置法律层面上,没有健全的土地资源规划配置法律体系,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房地产行业发展水平迟迟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做好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才能够减少房地产行业市场的经济波动,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当前土地使用制度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包括收购、储备和供应,方式一般通过政府接入,为房地产企业发放土地竞标书,通过竞标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且快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随着我国土地资源流失,再加上房地产市场结构不断转变,对整个房地产市场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房产价格一直上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断降低。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优化土地规划方式,并通过基本的供求方案降低土地资源流失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房地产经济市场的重大改革。

三、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经济市场协调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在房地产经济市场领域中土地资源配置的调控重点应放在土地供应和土地规划两个方面。土地供应指的是将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尽最大努力防止出现土地资源浪费流失的情况。而土地规划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针和当地自然资源、经济条件、社会发展方面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工作上做好总体的战略布局与统筹安排。从房地产发展现状来看,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影响主要分为三方面:房地产投资调控、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控制房价波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可以通过引入储备和供给要素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并深入分析开发成本与实际收益,制定收益最大化的配置方案。房地产项目用地的供给和审批进度直接受到土地储备量的影响,只有确保土地储备量充足,当地政府才能够对当地市场尤其是房地产经济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循环发展。因此,为了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房地产经济市场的良好发展,相关部门必须要深入分析房地产经济市场对土地资源的实际需求量,确保政府储备机构中有着足够项目发展的土地储备量。政府储备机构不仅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掌握土地投放量,还要深入分析土地投放时间,适当调整不同用途储备土地的供给量,打破土地市场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土地供给量将会从成本、储备资金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等方面影响当地经济发展。而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建设过程中稀缺、不可再生的资源,在供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土地供给量能够满足我国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建设需求。土地供应结构也会影响房地产经济市场,主要体现在住房供给和住房需求层面上。在开展土地供应面积调整工作时,相关人员应将住房类型作为工作依据,主要是因为土地供应面积将会直接影响房地产供给需求。因此,相关人员首先要通过市场调研的方法,全面分析人们的住房需求,确保住房供给调整的科学性、合理性。我国也应适当增加经济适用房,考虑低经济收入需求,并适当调整房地产价格,为房地产经济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土地供应有着时效性的特点,所以相关人员应有规划地供应土地,准确把握供应时机,在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时机内供应土地,并深入研究房地产市场波动情况,调整土地供应数量。土地供应时机对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房价下跌或房价上涨,同时还有商品房销售等问题。只有结合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预测土地供应需求,确保土地供应时刻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减少房地产经济市场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促进房地产经济市场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避免市场价格出现波动

房地产价格对于房地产经济市场能否协调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当地政府要时刻关注房地产价格趋势,将房地产市场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降低房地产市场价格并不代表其达到了合理的目标,而是要深入分析价格与价值相互背离的现象,从而在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能够及时分析出是因为价格过高还是过低而导致的。因此,当地政府要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控制力度,根据房地产经济市场出现的价格波动,通过科学的理念评估房地产经济,使房地产企业能够根据评估数据制定合理的价格,实现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协调发展。

(二)土地市场的成熟化发展

从房地产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正处于投资领域中的上升阶段,但是从整个经济市场的角度来说,其仍然处于成熟和不成熟之间,这种尴尬的地位导致房地产经经济市场实际发展过程中缺少理性支持。因为房地产属于一种长期使用的商品,所以当地政府在满足土地供给需求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此基础上保障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当地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服务职能,积极地使用经济管理中的干预职能,让房地产经济市场协调发展过程中能够拥有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支撑,才能够帮助性价比较高的房地产商品稳定经营,促使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得到整体进步,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中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在众多影响房地产经济市场协调发展的因素中,土地资源配置最具有代表性,因此,当地政府必须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制定科学的土地规划方案,并分析土地资源供应数量与供应时机,为房地产经济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邓黎洁.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17):114-116.

[2]赵翔宇,杨东.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与房价动态变化关系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0(7):91-92.

[3]陈丽珍.土地供应及其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J].商讯,2019(26):134-135.

[4]李绍瑞.浅谈土地资源配置对房产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1):192.

[5]陈艳.浅谈土地资源配置对房产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1):34-35.

[6]吴光兵,王涛.房地产企业土地储备之“三地”原则价值分析[J].商业经济,2021(2):141-144.

[7]姚薇.土地资源配置及其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6(9):251+253.

[8]陈超.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6(12):286-287.

[9]傅秀娟.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经济的内在联系[J].财富时代,2021(1):31-32.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重要,结合新时展要求,针对农村文化社会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完善,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目标。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部分村庄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深入探讨村庄规划现状与解决措施。

1加强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1)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良好推动作用。通过对既有的村庄规划方案进行完善,提升村庄规划的科学性,推动新农村的稳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加强科学性指导,满足村庄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能够保证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1]。(2)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结合村庄规划特点得知,通过对村庄进行科学的规划,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起到良好维护作用,确保农村各项资源得到高效、合理配置,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村庄规划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不断提升村庄规划水平,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满足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需求。

2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农业水平的逐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较为落后,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我国部分区域仍然采取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的供电与供水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村庄规划不科学,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2规划方案不健全。结合以往的农村建设特点得知,一些村庄规划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使得村庄建设规划和总体规划存在较多矛盾,在此条件下,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通俗来说,在村庄规划设计环节,由于相关部门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缺乏准确预测,村庄规划工作过于随意,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在村庄规划环节,资料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有关部门无法全面了解村庄实际情况,降低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挑战。2.3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土地规划与村庄规划由不同部门负责,其中,土地规划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村庄规划工作由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由于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农业耕地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因为村庄土地与规划建设存在脱节现象,违法建房与盲目用地现象较为突出,增加村庄规划设计难度,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

3提高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

3.1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了确保村庄规划更加完善,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完善,不断明确村庄规划目标与层次,针对农村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村庄规划目标,从而保证村庄规划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3]。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对村庄规划有关标准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技术标准,确保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管理体系内容,加强统筹规划,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针对村庄规划进行全面监督与管控,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3.2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符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有关部门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实施科学而规范的布局,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既有的政策实施情况,加大完善力度,制定出更为健全的制度政策,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同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建设发展水平得到更好提升[4]。同时,将村庄规划纳入到政府业绩考核工作中,让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认识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确保村庄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结合当前阶段我国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由于村庄规划内容不够完善,大部分照搬城市规划,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影响农村建设进程。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特点,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监督,适当调整村庄规划目标。结合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相关人员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不断健全村庄规划方案,进而保证农村的风俗习惯与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3.3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1)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以既有乡村为核心依据,通过对乡村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完善与改进,从而保证乡村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准确划定不同阶段规模红线,在相应的规模内,编制出乡村规划方案,同时,边缘规划界限严禁进入到农田保护区域。针对村庄规划区域外部的农业用地,加强用途管制力度,如果村庄规划建设需要占用农业耕地,需要获得国土部门批准的相关证件。(2)加强农村用地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针对村庄居民点用地规模,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加强村庄改造力度,确保村庄建设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5]。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结构逐渐完善,但是,结合村庄规划设计特点得知,土地利用与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相关部门要结合土地利用规划需求,加强用地布局,确保现有土地资源得到良好利用,具体可从以下层面入手,具体见表1。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提升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例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等等,可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玮,田华,吕迪.城边村发展问题与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胶州市西辛置村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0,41(1):63-68,74.

[2]李延博,赵育,陈康,等.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规划方案研究:以宜阳县韩城镇官西村为例[J].乡村科技,2019(25):45-46,49.

[3]李洋,朱军.村庄风貌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木垒县英格堡乡为例[J].乡村科技,2017(30):36-39.

[4]樊保军.村庄规划实施中的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基于上海市案例的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6(1):111-117.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服务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对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修编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农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切实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地块面积、保护设施、保护责任的落实。

2、坚持统筹安排各业、各区域用地的原则。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土地供应能力,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引导和确定各业用地布局和规模。

3、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发节约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各业用地走内涵挖潜为主的发展道路,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4、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确保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5、坚持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占用耕地的法定义务,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四)《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五)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六)《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九)《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

(十)《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

(十一)《*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修编实施方案的通知》

(十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十四)20*年*县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三、土地规划编制的期限和规划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修编以2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

(二)规划范围

1、县级规划范围:本县行政辖区范围。

2、乡镇规划范围:本县22个乡镇行政管辖范围,以乡镇为单位开展乡镇级规划修编工作。

四、土地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土地宏观利用和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区域、各部门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科学分区和功能定位。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打下基础,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县级规划的主要任务

1、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县土地资源个性特点,发展思路,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原则;

2、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结合本县土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出土地利用任务和目标;规划目标通过控制性指标即约束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包括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村工矿用地总规模、交通水利及其它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面积及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等)的量化来体现。

3、根据本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吸收部门相关专项规划成果,将市级下达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落实并分解到乡镇;

4、对市级已确定跨区县线状、块状工程衔接一致;

5、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深入论证,科学确定园区及重点镇用地规模,并对园区重点镇进行产业和功能定位;按照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和园区城镇发展规模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挂钩的政策要求,通过改造空心村或向空间发展,走集约节地挖潜的路子,农村居民点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布局调整的需要。

6、依据本县土地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和上级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建设用地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保护区、其它用地区等;

7、同步做好土地整理开发,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8、制定规划实施有关政策措施。

(二)乡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五级规划中最基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单独且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进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主要任务是落实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土地资源特点,确定本乡镇土地利用的目标、方向;

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采取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群众参与、政策引导、分步实施方针和发展小城镇、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与乡村规划的有机结合。具体确定并落实乡(镇)居民点的规模与范围;

3、具体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和地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4、将各类用地的用途落实在图斑上,做到文字、表册、图、实地一致;

5、切实抓好村级规划。村庄规划以旧村庄为依托,优化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充分利用村内各种闲置地。鼓励利用村落中的旧宅基地、闲置宅基地。

五、技术路线和方法

依据20*年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取指标控制与功能分区相结合的模式,按照市人民政府下达给本县的主要控制性指标,对各类用地需求、结构、布局和功能,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预测与实地调查、专家预测与各行业预测、多方案预测与综合择优相结合的方法。

本次规划修编采取县、乡镇两级规划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

六、步骤安排

(一)准备阶段

组织成立县、乡镇部门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修编工作班子(包括技术组成员及各乡镇、部门联络员)和技术指导及技术组,落实经费和人员,商定技术协作单位;县政府组织召开一次全县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乡镇业务骨干及联络员、各部门联络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和工作布置。

(二)调查研究阶段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各乡镇部门联络员开展自然、经济、社会等状况基础资料调查,对2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进行更新补充调查,收集并分析相关规划资料,特别是发展目标相关资料要重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展目标要落实到用地位置、面积),研究规划修编思路,明确规划任务和重点内容,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和结构布局,同时作好与各相关专业规划的协调。

(三)编制规划阶段

根据规划目标和土地供需状况,对规划期间各类用地数量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初步拟订规划供选方案,形成初步成果

(四)规划成果论证、完善和上报

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县和乡镇规划审查和论证,并完善规划成果,上报县和乡镇规划成果。

七、规划成果

(一)县规划

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中心城镇建设规模控制图。

4、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5、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6、县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图。

7、县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图。

8、县1:1万土地规划数据库。

9、规划附件:

(1)土地规划编制工作报告。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报告、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报告等。

(二)乡镇规划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4、村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图。

八、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遵循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按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强力推进,保证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修编任务,达到报批条件。各乡镇、各部门也应及时成立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组织机构、联络员在动员大会后报县国土资源局,切实加强对修编工作的组织领导,从组织上、经费上保障修编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设技术指导组、技术组及工作班子,具体负责修编和协调论证具体工作,指导乡镇规划修编工作,重大控制指标的协调由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

(二)搞好协调衔接。编制规划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划的要求,充分征求各乡镇和各部门的意见,确保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同时搞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县国土局各国土所要积极协助、配合所在辖区的乡镇规划修编工作,认真做好前期调查。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重要,结合新时展要求,针对农村文化社会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完善,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目标。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部分村庄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深入探讨村庄规划现状与解决措施。

1加强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1)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良好推动作用。通过对既有的村庄规划方案进行完善,提升村庄规划的科学性,推动新农村的稳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加强科学性指导,满足村庄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能够保证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1]。(2)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结合村庄规划特点得知,通过对村庄进行科学的规划,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起到良好维护作用,确保农村各项资源得到高效、合理配置,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村庄规划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不断提升村庄规划水平,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满足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需求。

2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农业水平的逐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较为落后,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例如,我国部分区域仍然采取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的供电与供水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村庄规划不科学,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2规划方案不健全。结合以往的农村建设特点得知,一些村庄规划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使得村庄建设规划和总体规划存在较多矛盾,在此条件下,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2]。通俗来说,在村庄规划设计环节,由于相关部门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缺乏准确预测,村庄规划工作过于随意,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在村庄规划环节,资料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有关部门无法全面了解村庄实际情况,降低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挑战。2.3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土地规划与村庄规划由不同部门负责,其中,土地规划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村庄规划工作由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由于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农业耕地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因为村庄土地与规划建设存在脱节现象,违法建房与盲目用地现象较为突出,增加村庄规划设计难度,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

3提高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

3.1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了确保村庄规划更加完善,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完善,不断明确村庄规划目标与层次,针对农村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村庄规划目标,从而保证村庄规划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3]。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对村庄规划有关标准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技术标准,确保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管理体系内容,加强统筹规划,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针对村庄规划进行全面监督与管控,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3.2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符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有关部门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实施科学而规范的布局,提高村庄规划设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既有的政策实施情况,加大完善力度,制定出更为健全的制度政策,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同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建设发展水平得到更好提升[4]。同时,将村庄规划纳入到政府业绩考核工作中,让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认识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确保村庄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结合当前阶段我国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由于村庄规划内容不够完善,大部分照搬城市规划,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影响农村建设进程。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村庄规划特点,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监督,适当调整村庄规划目标。结合村庄规划工作特点得知,相关人员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不断健全村庄规划方案,进而保证农村的风俗习惯与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3.3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1)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以既有乡村为核心依据,通过对乡村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完善与改进,从而保证乡村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准确划定不同阶段规模红线,在相应的规模内,编制出乡村规划方案,同时,边缘规划界限严禁进入到农田保护区域。针对村庄规划区域外部的农业用地,加强用途管制力度,如果村庄规划建设需要占用农业耕地,需要获得国土部门批准的相关证件。(2)加强农村用地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针对村庄居民点用地规模,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及村庄的实际结构,加强村庄改造力度,确保村庄建设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5]。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结构逐渐完善,但是,结合村庄规划设计特点得知,土地利用与规划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相关部门要结合土地利用规划需求,加强用地布局,确保现有土地资源得到良好利用,具体可从以下层面入手,具体见表1。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提升村庄规划水平的有效对策与方法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例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村庄规划编制方案、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性等等,可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玮,田华,吕迪.城边村发展问题与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胶州市西辛置村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0,41(1):63-68,74.

[2]李延博,赵育,陈康,等.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规划方案研究:以宜阳县韩城镇官西村为例[J].乡村科技,2019(25):45-46,49.

[3]李洋,朱军.村庄风貌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木垒县英格堡乡为例[J].乡村科技,2017(30):36-39.

[4]樊保军.村庄规划实施中的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基于上海市案例的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6(1):111-117.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农业;土地管理;应用

农业是国家的第一产业,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根基产业,对于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坚实的农业基础是保障国家发展的前提。而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面积在迅速增加,同时国家将发展重心转移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中,这使得农业这种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进一步明确农业用地的概况,对于在新时代提升农业技术与科研水平,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具有重大意义。

1现代测绘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即指融合了各种现代化技术的测绘技术,凭借现代化技术的加持,现代化测绘不但测量精确度提升,在操作上也变得更为简洁,功能也更加丰富。现代测绘工作中常用的现代化技术主要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定位技术与建模技术。1.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新型测量技术,通过遥感器,可以实现在不与测量对象直接接触的前提下进行测绘[1]。相比于传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测量难以触及的测量对象,如地下对象;并且测量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受地面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将遥感技术用于农业土地测绘中,可以节省测量时间,同时进一步扩大测量范围。1.2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汇总、管理的的一套综合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将带采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当研究人员有对地理条件进行分析的需求时,可以直接使用计算机完成相关工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范围广、适应性强、数据种类丰富等优势,在农业土地管理以及农业科研等工作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1.3定位系统。定位系统是指对地形、地貌以及地面目标等进行定位,通过定位系统可以明确不同地面目标之间的关系。对于农业土地管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目前在土地测绘中最常用的定位系统是美国的GPS系统,随着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的完善,将来我国的土地测绘中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定位系统。1.4三维建模。三维建模是当前的热点技术之一,很多技术中都存在三维建模,三维模型的直观性与可视化使得相关人员可以更加便利的进行工作,同时降低分析工作的门槛,分析人员通过分析模型即可得知对应的信息。在现代测绘技术中,利用GIS与定位系统可实现对待测土地的各种信息的获取,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整合,建立土地模型,土地模型在很多工作中都可以提供助力,下文中将进行详细说明。

2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2.1农村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我国管理农村用地如耕地等的重要手段,通过农村土地调查,可明确农村的土地面积、地形地貌、地区分布以及耕地的状态等,是制定农村发展方案以及耕地规划的重要基础。而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得到关于农村土地更为精确的数据,使得制定的方案更具精确性;利用现代测绘工程软件的功能可以绘制农村土地的地形图,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形图并可以得知农村土地的现状和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免除以往的在各农村来回奔波的辛苦,提升农村土地分析的效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GIS技术,可以建立更为详细的农村土地信息,对以往测绘工作中难以触及的方面,如地下状态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记录,将其反应在测绘模型中,这些详细的数据可以成为国土资源局规划农村用地的参考。例如当下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承包转让中,就可以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更为详细的农村土地信息,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承包转让问题。2.2农村土地规划设计。农村土地规划设计是农业用地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对农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在正式利用前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对农村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所有的土地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保障现代社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为确保农业用地得到最大化利用,在设计农村土地规划方案时,需要获取土地的各种详细参数、如土地面积、空间位置、地块形状、高程信息、土质条件、气候水文等[2]。而现代测绘技术通过GIS系统可以实现将土地的各种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可视化功能生成三维模型图,这种直观形象的三维模型图可以为规划设计的相关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同时节省了其实地调查所需的时间,在提升了规划设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使规划设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针对性更强,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对增加农业生产力与提升农民收入也有一定帮助。2.3农业科研工作。农业科研是提升我国农业水平,帮助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环节之一,农业科研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新型作物的开发、病虫害的防治、更加科学的耕种方式等。而农业科研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因此传统的农业科研环节中科研人员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于收集各种与科研相关的数据上,加之农业用地面积较大,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对科研人员收集数据造成了很大阻碍,使得农业科研的效率较低。而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以及各种先进仪器的帮助下方便的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工作,同时现代测绘技术的先进技术基础使得收集的数据更为精确,对农业科研结果的产出也有一定的助力。2.4农村土地勘测。农村土地勘测的目的是规划农村土地的管辖范围,土地勘测环节需要对土地的位置、边界等进行设定,同时计算土地的面积。由于农村土地面积较大且地形较为复杂,传统的勘测工作中难以在满足按照边界划分土地的同时平均土地的管辖面积。而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建立的三维模型,勘测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模型的方式方便的得出适宜的土地分界线,同时借助软件在模型上进行划分,合理的分配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特征以及土地面积等参数,使农村土地勘测工作更加公平合理,提升勘测工作的效率。2.5农村土地动态监控。动态监控是为了实时获取土地的状态,是对农村用地进行监管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动态监控需要实时的获取农村土地的当前信息,而以往的测绘工作速度较慢,在应对实时获取信息的工作时显得非常吃力[3]。而现代测绘技术利用GIS与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信息的收集并建模,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态监控与更新功能,当所监控的土地的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地貌等发生变化时,GIS与定位系统的配合工作可以将变动的信息直接更新到土地模型中。监控人员只需要通过监控模型即可得知土地的详细状态,这种基于现代测绘技术的动态监控机制可以监控更大面积的农村土地,提升监控的效率,同时现代测绘技术更加精确的数据也可以帮助监控人员及时的发现农村土地的问题,为及时解决问题的工作提供了帮助。

3结论

本文对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土地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代测绘技术包括遥感、GIS、定位与建模,在农村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规划、农业科研、土地勘测与动态监控工作中都有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澎涛.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17(7):77-79.

[2]杨先慧.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8(4):78-79.

土地规划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土地利用;经营管理;资产管理

1引言

新时期我国各地区面临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进程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各地区的土地利用水平差距在明显扩大。虽然部分发达地区的土地管理工作已经得到了完善与优化,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土地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是土地利用水平无法得到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文章探讨了新时期土地利用水平提高的土地管理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完善土地经营管理,提升土地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程度

2.1满足农民利益需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土地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农民依靠土地进行劳动,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属于农民的主要生活工具。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增快,各级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或者公共设施需要,将大量的农用地进行征收转化为建设用地,不少地方农民的土地人均占有量较少,地方政府虽然给了相应的补偿,不过难以满足长期的生活需求。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没有土地,就没有生活来源。因此,有必要到其他地方打工谋生,如此也比较容易产生社会问题,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地方部门高度重视土地管理。

2.2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通过调查能够明确之前一些国家会选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但是效果较差,因此我国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措施,传统的计划式经济转换成了市场经济,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参考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按照相关的需求落实,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市场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有关部门需要持续增强管理力度,提升土地管理效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3城乡一体化建设需求

如今我国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属于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于农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针对失去土地的农民需要设置合理的处理方法,保障这些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生活质量不会受到影响,而且不会影响到城市化的发展。政府在征收土地之后,需要给农民一定的补偿,而且需要联系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选择合理的措施给农民争取更多的谋生机会。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在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需要提升办事效率,积极地落实各项政策,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

2.4防范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重要的资产,土地资产在我国城市建设、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中的失误和不足,导致粗放使用建筑用地、不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土地利益分配不公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致使土地资产流失严重。因此,寻求一种科学有效的土地资产管理新模式和新技术,可以推动我国土地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有效避免以上不良现象的发生,有效遏制土地资产的流失,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土地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3.1管理相对混乱,执法力度较小

如今非法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比较严重,一部分集体或者是个体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就随意倒卖土地资产,非法占有土地,进而产生了社会矛盾,影响土地资源环境,土地资产流失问题也日益严重;土地资产转让增加,但未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且私自进行,土地资产补偿与市场经济现状不符,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土地资产流转,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出现了土地资产纠纷,难以及时处理以及追回。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缺乏相应的实现途径和保护机制,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淡薄,在处理农村集体土地时,当地村、镇(乡)政府“全权”,农民无法行使所有权,当征地拆迁时,农民实际的安置所得比例极低,很大一部分土地收益都归入政府囊中。

3.2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对国有土地资产存量处置不当

企业改制过程中,各级政府没有从明晰产权关系入手,只计算少量土地价值和大量的房产价值,将国有土地资产的价值少计或忽略不计,但实际进入市场后,土地资产的价值远远大于房产的价值,对于隐藏的土地增值收益,产生了新的土地资产流失现象。主要问题有:一是评估企业改制资产时,人为压低土地评估价格,扩大房产和设备或其他资产的价值,使应属于国家的土地收益进入了用地单位或个人的手中;二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或用地单位,在未经审批、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和实现国有收益的情况下,将企业资产进行转移处置,或者收益直接归企业的债权单位,造成了腐败行为的滋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3.3土地资产管理效率较低

如今土地资产持续升值,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土地资产管理的价值,需要将有限的土地面积转换为土地资产,进而获得土地资产的最大使用价值,如此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土地资产管理效率。现阶段土地管理效率比较低,尤其是在土地资产流转时,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土地资产盘活力度较小,整体的流转工作较差。一部分土地资产虽然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不过没有被开发以及使用,一部分土地资产仅仅是片面地进行了开发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资产管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管理权限流失严重,管理责任人流失问题比较显著,因此需要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3.4土地资产税收征收困难

要是把土地当作资产来进行管理,就需要征收土地资产税,这对于土地资产管理而言是比较重要的,不过还是会把土地资产税和其他的税收混为一谈,觉得不需要征收土地资产税,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企业在建厂的时候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就应把建厂生产的利润作为征收额。企业利润额即企业建厂占用土地的资产税,需要企业缴纳,否则将视为白占用。不仅如此,在房地产开发时,开发商还需要缴纳土地资产税,但土地资产税收征收难度较大。

4规范土地资产管理的相应措施

4.1开展土地资产清查

现阶段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城市规划、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都可以改变土地资产价值。在此期间,政府部门需要按时开展检查工作,准确掌握信息,确保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一些投资者过于重视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分析现有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土地进行实地测量,选择参考合同进行确定,要认真清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了提高土地资源清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土地信息,也可以选择利用网络资源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农业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保证土地充分发挥作用。

4.2完善土地资产分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以国有经济为基础,所有制经济相互联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并允许其他形式的存在。因此,在土地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握经济发展的实际,优化资源配置,选择合理的措施进行设计,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征收应当优先考虑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针对农业发达地区,以保护耕地为主,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未来的发展。不仅如此,在划拨土地时,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合理的地价,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规范农地承包经营权,丰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政府部门要顺应市场的相关需求,不能过度干预,保证不改变农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利益,这样既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4.3实现土地资产市场化

现阶段,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过于重视自身发展,对土地资产管理不够严格,甚至没有单独设立部门进行管理,由于存在隐性交易,土地价格出现虚高问题,对土地资源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土地资产市场经济无法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部门要正确调整市场经济,加强对土地资源市场的管理,防止征服者爱资产评估中的“缺位”和“越位”,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质量的提高。不仅如此,还需要充分掌握土地资产信息,加强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和评估管理,参考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防止估价偏离实际,考虑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平均取得和开发投入成本,合理确定土地定价水平,确保土地资源市场得到完善。

4.4完善土地资产评估体系,促进土地资产管理

土地作为一种资产,意味着土地不仅是社会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项巨大的资产。可以说,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母。为了充分体现和发挥土地资产的功能,遏制土地资产的流失,土地资产管理部门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要加强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资产评估体系,首先要培养专业的土地资产评估人员,以完善土地的资产评估理论、方法体系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土地资产的价值计量,建立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估技术路线和资产评估信息服务平台,科学构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分配方案,使土地资产价值在管理和转让中得到客观反映。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资产价格体系,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价值收益的最大化。

5结束语

总体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产,提高土地资产使用效率,各部门要积极依法领导和治管理土地资产,使其处于安全有序的流转状态,使土地资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建东.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9):75,77.

[2]王西波.土地规划和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探析[J].现代农业,2019(4):106.

[3]韩练达.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9):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