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配置经济学探究

时间:2022-12-25 03:48:04

土地资源配置经济学探究

摘要:资源配置属于经济学的核心,站在土地资源配置角度来说,更是土地规划学中的核心领域。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土地资源的规划配置效率进行总结,并从城市规划的多目标取向、重视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建立土地规划后的评估机制、分区的合理确定四方面,论述了土地资源配置中规划与市场的经济学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配置;经济学;评估机制

在规划体系的建立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会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等联系在一起,我国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五级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研究表明,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规划体系的研究上,绝大多数以三级制为主,在此过程中,与民众直接相关的便是地方性规划,具体的法律效力可直接对民众产生较强的约束力,这一点是上位规划无法体现出来的。

一.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土地资源的规划配置效率分析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两种选择。在土地资源配置规划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配置,即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具体的用地供给和需求价格;其次,通过规划进行配置,利用土地规划对各类用地供给进行确定。一般来说,人们会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土地资源配置形式,被称之为“市场配置”,通过具体规划而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为“规划配置”。为了方便研究,人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学原理将市场配置方式和规划配置方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1.市场配置方式。如果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其均衡点是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曲线的交点。为了方便研究,可以用P代表土地价格,用M代表住宅用地的总价值。在市场配置过程中,任何偏离M的状态均会实施市场调节措施,并在最终恢复到M。在市场调节之后,不同用地之间的价值大体相同。2.规划配置方式下。土地规划配置与市场配置存在很大区别,在具体的规划配置方式下,不同用途下的地块价格也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在土地资源配置规划过程中,工业用地价格会明显高于住宅用地,尽管二者之间的价格存在一定差异性,但规划配置方式几乎相同,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供给也始终保持不变。换句话说,二者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让土地价格变得相等。在此种情况之下,住宅用地的市场将会由具体的规划配置点来决定,与该点相对应的价格为P,主要是采用具体的规划调控方式使得住宅用地中的唯一价格得到固定。(二)存在正外部效应的土地资源配置。如果住宅用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则住宅房屋设计将会显得更加合理,价格也会有所下降。再加上周围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开发商的利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如物管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等等。由于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住宅用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社会效益大大提升,而且住宅用地在利用过程中还能产生很多的外部效应。整体来看,在住宅建设过程中,其总体的用地总量会保持不变,而且外部正效应表现的十分强烈,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也会与住宅用地需求曲线相互分离,并向图形的正上方移动。当外部正效应发生之后,规划配置的总效益会大于市场配置的总效益,即使是正外部效应发生之后,具体的规划配置也要比市场配置所收获的效益更高。(三)存在负外部效应的土质配置分析。如果在工业用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负外部效应,如土地资源内部建立了一家化工厂,虽然该化工厂的自身效益可能较高,但由于有毒气体的不断排放,对附近河流产生了污染,进而导致整体出现了负的外部效应,降低了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的总量保持不变,负的外部效应也会表现在具体的边际收益曲线和工业用地的需求曲线分离上,并开始向下移动。总而言之,无论是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均会使市场配置下的土地总收益低于规划配置下的总收益。受此种情况的影响,最优土地配置方式与市场自由配置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以土地的规划配置为主。

二、土地资源配置中规划与市场的经济学研究

(一)城市规划的多目标取向。站在传统经济学定义角度方面来说,其资源的配置目标主要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该项工作主要以“经济增长”为主,在这种资源配置目标的驱使下,人们很容易将关注重点放在经济效益上,进而将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忽略,长此以往,会对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随着土地规划的不断发展,衍生出很多不同类型的变化,可持续、多元化等已经成为土地多元化规划目标下的重要内涵。在具体配置过程中,基本目标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等等。想要将具体的多元化价值突显出来,相关研究人员需要以整体的价值框架为研究重点,做到土地资源规划不会对市民的生活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经济学价值突显出来。(二)重视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土地的利用属于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问题,由于时期和区域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开展一系列组织和协调工作,进而将社会、经济等效益发挥到最佳状态。站在一定区域角度来说,土地利用将会展示出一定的超前性和计划安排性。另外,各个地区的土地资源配置还应该以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历史特征等因素,做到土地资源时空方向的合理分配,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做出调整。另外,在土地战略研究和利用上,需要从时空角度着手,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和保护,这对于整个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整体来看,土地利用具备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需要对其进行宏观战略分析。因此,人们必须对土地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有效的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最终将土地资源规划的经济学意义展示出来。(三)建立土地规划后的评估机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之前制定的标准为主,再配合一定的管理方法,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效果展示出来,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做好经济学价值的合理确定,这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一个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之中,除了确保执行计划的科学合理之外,还需要对土地利用和整体规划执行效果进行深入性分析,进而将土地的总体规划价值确定出来。另外,在土地总体规划评价工作结束之后,相关工作部门会根据项目规划之后的评估,对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确定,并计算出综合性得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由于土地资源规划的外部性很容易让土地市场出现失灵现象。因此,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想要将其中的经济学特性更好的发挥出来,人们需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调控工作,此时你,人们需要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将土地资源实现规划调控的必要性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由市场配置和规划调控之间的矛盾并不存在对立关系,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我国整体土地资源配置需要与市场宏观调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最终实现我国土地整体的资源配置优化[3]。(四)分区的合理确定。站在土地资源规划配置方案角度来说,分区确定需要对土地的管辖范围进行考虑,降低其对市场干预的可能性,并根据具体的信息得出调查研究结果。另外,两轮规划编制的重点在于土地的利用结构调整和分区利用情况,由于县级编辑规划人员不能对土地分区的内涵和目的进行理解,在实际操作上也会出现很多的随意性,而且在定量、定位等角度上也不够严谨,进而造成地界的模糊问题出现。受此种情况的影响,人们无法对地块数量、控制时序等进行合理把握,更不能达到分区建设上的预期结果,提升了后续工作的难度。总的来说,分区是整个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如果相关工作人员对该项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便无法将其中的经济学特性展示出来。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将基础数据不实、分区不科学这一现状改变,做到分区目标的“从上到下”层层分解,避免恶性循环的出现。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具体的土地资源规划配置现状,人们需要对市场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有效汇总,通过上下互动的形式,对各个规划指标好方式进行协商探讨,在增强规划形式的同时,确保整个规划方式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并确保规划保障的全面性实施。另外,在一些发达地区之中,可以将具体的规划编制作用展示出来,进而将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新仓,刘怡文,阎其华.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的立法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2):236-241.

[2]李新仓,阎其华.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正当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2):104-110.

[3]张牧遥.论国有自然资源权利配置之公众参与权的诉权保障[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1):67-79.

作者:张旖旎 单位:北京海丁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