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纠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6:39:17

土地纠纷

土地纠纷范文篇1

从2002年上访群众向海南省信访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涉及农村土地矛盾和问题的内容占群众上访内容总量的40%左右,在我院近年来审理的民事案件中,涉及农村土地纠纷的案件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土地权属不清。农村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大都实行“包田不包坡”的做法,致使荒地、坡地争议较多;前,有些场社体制改革,有些退场不退地,留下了纠纷隐患;而部分乡镇一直沿袭“谁有土地谁耕、谁承包”的做法,造成了农民争占“祖宗田”,“祖宗地”现象突出;村集体与村集体之间也存在着相邻地段土地的归属问题的争夺。

第二,农村依法用地观念差,越权发包的情况突出。农民依法用地的观念比较薄弱,农民不按国家的规定合理使用土地,而是任凭自己的意愿违反有关规定使用土地,给邻地的使用权造成侵害,由此引起纠纷。再者,有的乡镇干部及村委会基层干部对集体土地的开发使用缺乏科学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落实执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自作主张越权越级向外发包土地,而依据《国土法》和《村民委员会法》规定,村社出让、租赁土地不通过村民讨论,没有得到三分之二村民同意,村委会不得违反民主设定原则同外签订合同,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的法制观念薄弱,基本上不依法行使权利,这是产生土地纠纷原因之一;有的基层干部以牺牲农民的承包地为手段,严重违背土地操作程序,隐瞒实情,去成全土地承包商的利益,因此引起土地纠纷。

第三,“开发热”留下隐患。在前些年的“开发热”中,一些地方为了多招商,急开发,对外来公司转让、租赁、转包土地面积过大,承包期过长,农民参与程度小,地价又低,农民感到吃亏,成为引发纠纷的导火线。

第四,开采钛矿、挖塘养虾、外包林地,给生态造成破坏,环境被污染,农民反映强烈,要求收回土地,却得不到解决。海南有些地方钛矿资源丰富,但钛矿开采之后原尚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失去了先前之功效,加上有些土地被承包挖塘养虾,破坏生态平衡,农民要求中止合同,收回土地,发挥土地的正常功效,但有些地方对此类问题迟迟不解决,或得不到合理解决。

第五,地方政府征地遗留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诸如为了兴建高速公路;为了城市开发,需要统一征收农民土地。本来,这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地方政府征用农民的大量土地,而农民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由此而引发土地纠纷。

第六,擅自转包、重复发包或单方毁约改变土地用途。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值,有的村委会把同一土地重复发包,造成“一地两包”;而不少承包商为了短期利益,擅自转包,严重损害集体利益,有的甚至单方毁约,违法毁损承包标的物,导致纠纷发生。

另外,近几年来伴随着离婚案件的增多,因离婚后土地承包问题如何解决也是引起纠纷的一种形式。夫妻离婚后,有的土地因分割过于零碎,不便于种植和经营;有的因分割不均匀,有的甚至不分割,往往对女方的合法权益不加于保护,使一方当事人的利益遭受到损害,因此产生了土地纠纷。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民失去了土地便意味着生活无着,势必积怨成愤,引起纠纷。而土地纠纷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既关系到人民政府是否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问题,也关系到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形象。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法院的高度重视。

如何切实解决土地纠纷,是摆在各级人民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作:

1、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是解决土地权属不清的关键。村民委员会应依《土地承包法》行事,将荒地、坡地及农场边界地等无人管理的地列入集体土地,禁止农民非法据为己有;亦可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使这些无人管理的土地尽其所用,通过合法程序转移其使用权。对于村集体与村集体的土地权属纠纷,大多可以依据划分村时的分界线确定,若未划分村界线,双方应通过和解方式和平解决。

2、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监督基层干部对《国土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规定的执行。凡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由群众讨论决定,并由群众监督实施,使村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基层干部亦应对农民使用土地情况加以监督,切实保证农民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土地,以免造成农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3、坚持平等、公平原则,规范承包手续,确保农民利益。“非典”过后,伴随着“健康岛”呼声日益高涨,必将引来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又一轮“开发热”。村委会基层干部应坚持平等、公平地与外来公司签订有关土地合同,积极调动农民参与,不应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更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农民利益于不顾。基层干部在转让、租赁、转包土地前,应充分采纳村民意见,坚决走“全村一盘棋”的路子,牢牢树立爱民、想民、为民思想,切切实实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依法办事,阳光操作,切实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4、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平息纠纷,化解矛盾。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海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不断出台。必要时,政府会征用农民的土地,因此,土地在征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政府有关人员急功近利,用简单的工作方法粗鲁地解决问题,从而使矛盾激化。在处理过程中,政府有关干部应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土地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着眼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发挥农民对村委会的监督功能,以保护农民的自身权益。发生矛盾后,应通过疏导或说服教育等方式妥善处理,也可以通过正确使用经济政策的法律手段加以处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必须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强化宗旨意识、职业意识,以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审理好涉农案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切实解决土地纠纷。

土地纠纷范文篇2

第一条为依法、公正、及时调查处理好土地、草场、矿山、林地、水域等纠纷(以下简称土地纠纷),进一步规范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和土地纠纷调查处理机构的工作程序,明确责权,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治区处理土地纠纷暂行办法》、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自治州境内土地、草场、矿山、林地、水域等纠纷的调查处理和裁定。

第三条调查处理土地纠纷案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公正、及时处理;

(二)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照顾现实,有利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三)实行属地管理,就地解决;

(四)土地纠纷解决前,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破坏地上附着物;

(五)对有纠纷的土地、草场、矿山、林地、水域不予办理征用、划拨、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用地手续。

第二章调查处理机构

第四条自治州已成立处理土地纠纷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塔城、阿勒泰地区行署及全州各县市应相应成立由政府(行署)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国土资源、畜牧、农业、林业、水利、民政、信访、法制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处理土地草场纠纷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处理土地纠纷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对外为同级政府(行署)的派出机构,对内属国土资源部门内设机构。

第五条各级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调查土地纠纷;

(二)代表同级人民政府对土地纠纷进行权属裁定;

(三)对土地纠纷案件的裁定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建议;

(四)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检查土地纠纷处理后的执行情况;

(五)督促、检查、指导下级业务部门对土地纠纷的调查处理。

第六条各级处理土地纠纷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实行年度培训,由自治州处理土地纠纷机构组织年度考试、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得从事土地纠纷调查处理工作。

笫七条土地纠纷调查处理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第一责任人。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单位和个人的评先评优资格:

(一)对土地纠纷案件处理不重视、调处不力,造成群体上访的;

(二)因土地纠纷造成群众打架斗殴引发流血事件的;

(三)本辖区内年度土地纠纷案件结案率低于90%的。

笫八条各级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开展土地纠纷调查处理以及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购置相应的技术设备等所需经费,应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以确保土地纠纷调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九条自治州范围内各师、团场内部之间的土地纠纷由各师、团场自行调查处理。

第三章范围、依据和程序

第十条土地纠纷调查处理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就地解决的原则进行。自治州处理土地纠纷机构负责以下土地纠纷案件的调查处理:

(一)辖区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州直各县市之间的纠纷;

(二)协调解决伊犁州与其他州、地、市之间的纠纷,协商达不成协议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裁定;

(三)协调解决辖区内部队与各地区(县、市)之间的纠纷,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裁定;

(四)伊犁州范围内的兵团与地方之间的纠纷,由县市、地区与相关师、团场分级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由州人民政府裁定;重大纠纷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裁定。

(五)协商解决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国营企业单位与地方之间的纠纷,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裁定。

塔城、阿勒泰地区处理土地纠纷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县市之间的土地纠纷案件的调查处理;县市处理土地纠纷机构负责本辖区内跨乡镇行政区域的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纠纷案件的调查处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单位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土地纠纷案件的调查处理;城镇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土地纠纷案件的调解工作。

第十一条土地纠纷处理的依据:

(一)权属认定: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应受到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双方商定的协议、合同,县以上党政机关的决定、纪要等,原则上继续有效,可作为裁定土地权属的依据,各单位、各部门自行制定的规划不能作为土地权属依据。历史上双方签订的协议、合同一般不得修改,确需修改,应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可将具体情况、意见、行文、图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未修改或上一级人民政府未裁决前,双方应遵守原协定,维持现状。

(二)处理土地纠纷时,对原来已划定的界线,应当维护。对原来界线不清的,应当重新协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勘界埋桩,完备手续。凡无任何协议和批准手续,确属擅自扩大占用的土地、草场、矿山、林地、水域的,应依法进行处理或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

(三)对历史上形成的习惯放牧线不得擅自更改,因行政界线与草场使用界线不一致而引起的纠纷,按草场使用界线与行政界线分别对待的原则处理。

第十二条土地纠纷调查处理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请;

(二)审查受理;

(三)调查取证;

(四)依法调解;

(五)调查处理意见会审;

(六)处理;

(七)执行;

(八)结案。

第十三条当事人之间发生土地纠纷,可依法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调查处理申请。

第十四条提出土地纠纷调查处理申请,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人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申请人与纠纷土地、草场、矿山、林地、水域等有直接利害关系;

(三)有明确的请求事项;

(四)具有有效的土地等权利证据。

第十五条当事人可以委托人代为提出土地纠纷调查处理申请。委托人申请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写明委托事项和权限。当事人和委托人应当提交个人身份证明。

第十六条当事人申请调查处理土地纠纷,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书和有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应当写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以及委托人姓名或名称、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

(二)请求事项、事实和理由;

(三)证人姓名、工作单位、住址、邮政编码。

第十七条对申请人提出的土地纠纷调查处理申请,各级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应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

认为应当受理的,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由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将答复通知书及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接到答复通知书及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按答复通知书要求提交有关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的,视为无依据提供。受理的案件应当自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完毕。对重大或特别复杂的争议案件,经处理土地纠纷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

认为不应当受理的,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应当及时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在作出不予受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不予受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

同级人民政府、上级处理土地纠纷机构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办的争议案件,按照本条有关规定审查处理。

第十八条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受理案件后或收到同级人民政府、上级处理土地纠纷结构批转、交办或有关部门转办的纠纷案件后,应当及时指定承办人,对当事人产生纠纷的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并在45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

第十九条纠纷案件调查取证的要求:

(一)须有两名以上具有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参加;

(二)要出示执法证件;

(三)走访询问并进行笔录;

(四)实地踏勘并绘制现场图;

(五)对资料进行必要的技术鉴定。

承办人与纠纷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承办人与纠纷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权请求该承办人回避。承办人是否回避,由受理案件的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决定。

第二十条承办人在调查处理土地纠纷过程中,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取证,包括现场勘察、拍照、丈量、调阅和复印有关文件资料、询问有关知情人等。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协助,并如实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土地纠纷双方当事人对各自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处理土地纠纷机构提供有关证据材料。主要包括:

(一)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

(二)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批准征(转)用、划拨、出让土地或者以其它方式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三)纠纷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的书面协议;

(四)人民政府或者司法机关处理纠纷的文件和图件;

(五)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在规定时间内不提供上述资料的,不影响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对受理的纠纷案件,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权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自愿、依法的原则先行调解,促使当事人以协商方式达成协议。

第二十三条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由承办人署名并加盖处理土地纠纷机构的印章后生效。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应当及时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拟处理意见,由同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处理决定同时抄报上一级处理土地纠纷机构。

第二十五条各级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应当在调解生效或处理决定作出之日起15日内,将调解书或处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60日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生效的处理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土地纠纷的权属裁定,按国家、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执行。调查处理土地纠纷案件的文书格式,按国土资源部有关标准执行。

第二十八条各级处理土地纠纷机构负责对当事人(单位)执行调解或裁定结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当事人(单位)未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要求、又拒不执行调解和裁定结果的,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九条纠纷案件处理并执行完毕后,将各种资料、图件立卷归档。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对在土地纠纷调查处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一条在土地纠纷调查处理过程中,纠纷调处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则

土地纠纷范文篇3

〔关键词〕农地土地承包纠纷,特点,类型,解决思路

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科学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特点与主要类型,建立公正、高效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村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呈现出新的特点,不仅数量上有扩张趋势,而且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和群体化。

(一)扩张化趋势。近年来,随着土地收益的大幅上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呈迅猛上升之势,土地与人口膨胀、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土地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和中央对农民减负增收政策的实施,农民将土地看得越来越重。当遇到土地承包纠纷或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再姑息、避让,而是竭力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各地法院和信访部门的统计,因土地承包引发的纠纷在所有纠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递增,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

(二)复杂化趋势。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跨组、跨村、跨乡、跨县甚至跨市土地纠纷不断增多。许多土地承包纠纷已由过去的“一因一果”发展为“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矛盾纠纷的成因多,生成过程复杂,导致的后果严重。许多土地承包纠纷不止涉及一个或几个人的利益,而是牵涉众多人的利益,有些甚至还涉及家族、村寨的利益。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使纠纷变得更加复杂,解决的难度明显增加。

(三)多样化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但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具体到土地纠纷,土地承包主体的多样化,土地承包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土地承包纠纷形式的多样化。土地所有权纠纷、土地收益分配纠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土地征收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土地继承权纠纷、土地调整纠纷等多种类型的纠纷不断出现,土地纠纷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四)群体化趋势。以往法院受理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多是个体诉讼,信访部门受理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也多是个人上访。近年来呈现出群体化特征,表现为群体诉讼、集团诉讼和群体上访。一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而且每户家庭都有数个家庭成员。这样计算下来,有时一案就涉及数千人。案件的处理结果又

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社会影响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有明显的群体化趋势。

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类型

由于农村土地利益关系复杂,土地承包纠纷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实践中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土地所有权纠纷。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物权法都明确规定了我国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即国家和集体两级土地所有权。但“权利主体虚位,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弱化的原因与表现。”〔1〕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现行立法使用的“农民集体所有”是一个既清楚又模糊的概念。说它清楚是指有关法律确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即乡(镇)、村、村民组三级所有。说它模糊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农民集体”既非个人,亦非法人,他们是一定集体组织范围内的全体农民,直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享有所有权。而实际上,在当前大多数地方,农业合作社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已不存在,村级所有的土地是该村村民组所有的土地相加之和,乡(镇)所有的土地是该乡(镇)所属村所有土地之和。土地承包到户,村委会是发包方,承包户的土地实际上依据村民组所占有的耕地的多少决定。在同一个村委会中,不同村民组的农民平均承包的耕地面积有明显区别。总之,除村民委员会实际存在外,乡(镇)、村民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都是虚置的,有关土地方面的许多纠纷都是由于主体不清楚引发出来的。〔2〕再加上现行立法对土地做出投入并使其产生实际效益的用益权人保护上的不足,致使国家可以以行政手段侵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与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纠纷、不同集体经济组织间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纠纷、“四荒”土地使用权纠纷以及村集体擅自发包土地直接侵害村民利益的纠纷比较突出。

另外,按照法律规定,农地所有权的归属,应由农地所有者向县级土地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核发所有权证书。但有些农村土地所有权证书因权利人未申领至今尚未完全发放,部分土地权属不明、产籍不清,所有权属处于不确定状态,因土地所有权属引发的涉农土地纠纷渐呈上升之势,甚至原本稳定的土地关系也因尚未确权引发权属争议,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3〕

(二)土地收益分配纠纷。在当前农村土地纠纷案件中,争议比较大、问题比较多、较难处理的是收益分配权纠纷。当前,许多农村在如何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等问题上认定标准不一,从而导致执法不统一。农村土地纠纷主体与其他民事案件的主体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只有取得成员的身份资格后才能享有征地款分配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村民待遇。实践中较普遍的做法是或以当事人的居住地为依据,或以其户籍为依据,来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极有可能造成“外嫁女”、丧偶女性、大中专在校生、服刑人员等特殊群体丧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并因之失去收益分配权。以大中专学生为例,过去大中专毕业生只要被录取,其身份即发生变化,成为城市户籍,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与所在乡、村没有经济利益关系。但随着国家取消对大中专学生的分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滞留家中。在未正式参加工作前,他们按理应享有收益分配权,但现行法律和政策却无法为他们享有收益分配权提供依据。于是,为争取收益分配而引发的纠纷自然成为农村土地纠纷之一种。〔4〕(P107)

(三)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主要是指在土地承包合同订立、履行、管理中引发的纠纷。

1.土地发包中的纠纷。一是由发包人的主体资格混乱引起的纠纷。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发包人只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等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成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发包人。而在实际发包过程中,有的是村民小组发包,有的村委会、村民小组将同一块地分别承包给不同的村民,这自然容易引发纠纷。二是发包程序不规范引起的纠纷。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发包程序有明确规定,要求遵循民主议定原则,坚持程序合法,保证土地发包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但在实践中,承包合同大多为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与承包户签订,不按程序召开全体村民会议,也未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在有些地方,村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不经民主议定程序私自发包,有的甚至以明显的低价发包。村民对这些情况本来就有意见,一旦出现土地价格上涨或土地收益提高,就很容易引发纠纷。三是合同签订不规范引起的纠纷。部分土地承包合不采用书面形式,只是口头说说了事,权责不清;有的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条款内容不完善、权利义务不明确,有些土地承包合同甚至直接违背法律规定,最终因合同无效引发纠纷。

2.合同履行中的纠纷。一是因发包方违约引发的纠纷。突出表现在:违法收回已经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强行收回外出务工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农民及出嫁女等的承包地,在承包期内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硬性规定在全村范围内重新调整承包地,借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之机重新承包土地,利用职权变更、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借调整之机随意提高承包费,强制收回农民承包地搞土地流转,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出面租赁农户的承包地再进行转租或发包,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4〕(P88)二是因承包方违约引发纠纷。突出表现在:承包方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经营,承包方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承包方没有依约定交纳承包费等。

3.合同管理中的纠纷。按理说,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一旦签订,即具有权威性和法律严肃性,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填写内容模糊混乱,有的地方甚至承包土地面积由村干部或农户自己填写和涂改,有的一份承包合同在一年内重签多次,有的保存时间根本达不到承包期的要求。

(四)土地征收纠纷。物权法第42条对征收后的补偿范围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都有明确规定。按照此规定,依契约成立的承包经营权可以对抗集体的发包权。但实际情况是,当国家对农村土地进行征收时,发包人可以凭借所有权人的优势干预承包人的自主经营权,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却不能以平等身份与国家达成补偿协议,难以达到运用物权效力保护自己权利的目的。结果造成享有所有权优势的集体以各种手段压低,甚至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安排给被征地农民的、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及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更是难以执行。此类纠纷主要表现为:

1.征地理由不充分引发的纠纷。鉴于土地征收涉及到农民的生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宪法修正案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在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征收时,正是利用“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随意将征收原因解释为公共利益,以公共利益为幌子,将征收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从中牟取征收土地与出让土地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差额利益,从而引发农民的不满。〔5〕

2.征收程序不公开引发的纠纷。征地补偿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政府应公告,明确告知被征地农户,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但许多地方对征地的公告程序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村民对征地范围、征地补偿款数额不清,导致纠纷发生。

3.补偿款未依法发放引发的纠纷。被征收土地补偿款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与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三部分,每部分补偿金应按照各自标准分开发放。目前,有的地方三类补偿金未按规定分开发放,引起被征地农民的不满,从而引起纠纷。

4.补偿款分配不公引发的纠纷。因分配款涉及村民的根本利益,村民之间因征地补偿款之争较为激烈,村民因分配方案难以完全一致而产生纠纷。〔4〕

(五)土地流转纠纷。引导农户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活跃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承包方自愿进行。有一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过程中,发包方以结构调整为借口,以各种手段强迫承包方将承包地流转,集中土地搞所谓“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导致土地流转纠纷不断出现。此类纠纷主要表现为:

1.流转形式不规范引发的纠纷。我国土地流转中,除代耕不超过1年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外,当事人应签订书面合同,转让方式流转的,应经发包方同意,其他方式应报发包方备案。但实践中,许多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更未办理同意或备案手续,处于自发或无序状态。若此类合同产生纠纷,法官采信证据较为困难,合同关系难以查清。〔4〕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虽有协议,但由于土地升值,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或提高承包金,受让方不同意;有的承包户把土地交给村里,通过口头协议代为管理,村里发包几年甚至十几年,合同没有到期,原承包户索要承包地。

2.流转内容不合法引发的纠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然而,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中,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土地流转合同,改变耕地的农业用途;有的私自买卖土地,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有的忽视出嫁妇女的承包权益等等。

3.流转程序不合法引发的纠纷。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都规定了土地流转的程序。但有的集体经济组织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未经村民大会三分之二多数同意任意发包;甚至有的乡(镇)违反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意志,越权发包土地,引起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纷争;有的发包方不按法律规定,随意变更合同主体,如针对村民出生、死亡、迁出、迁入等情况,未经村民大会多数同意而随意调整土地;有的因原承包费用较低而主张调整承包金未果,发包人随意解除原承包合同发包给他人经营等。这些随意流转土地的行为,引发了诸多原承包户主张土地经营权侵权之诉和合同违约之诉。(六)土地继承权纠纷。土地继承权纠纷的实质是剥夺、侵害了女性的土地继承权,与人们长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总有一天会脱离原家庭。为此,一方面,女性的继承权从小就不被重视;另一方面,女性一旦结婚,就丧失继承娘家财产的权利,与娘家无财产关系。娘家一方集体在土地继承中自然将“外嫁女”排除在外;而婆家集体则认为其可能在娘家有承包地或户籍没迁到婆家,往往也会忽视外嫁女的土地承包权,无形中剥夺了女性的继承权。虽然继承法第9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而在广大农村,许多女性的土地继承权随意被剥夺、侵害。当女性意识到其合法的继承权被侵犯后,以主张取得其合法土地继承权所产生的纠纷也较多。〔4〕(P109-110)

(七)土地调整纠纷。土地调整纠纷主要是指在土地频繁调整、土地资源配置失衡、机动地管理不规范等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主要表现为:

1.土地频繁调整引发的纠纷。我国农村土地的调整经历了以下变迁:通过政策调整土地,以政策调整为主、法律调整作补充,政策与法律并重,依靠法律进行调整。因频繁调整而未及时进行解决的土地矛盾日益增多,纠纷增加。如实践中有的地方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搞招标承包,有的地方收回农户承包地来抵销欠款,有的地方违背政策规定随意调整农户承包地。

2.土地资源配置失衡引发的纠纷。当前,农村人口处在经常变动之中,但人口减少的农户,甚至长年在外打工或完全迁走了的农户,虽不愿直接经营土地,但谁也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造成许多农户之间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量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农民要求平衡土地、落实承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之许多地方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承包地的调整。这期间新娶媳妇、新生儿女及新迁入人口等多年得不到土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矛盾突出。

3.机动地管理不规范引发的纠纷。机动地是发包方在发包土地时,预留的不作为承包地的少量土地,主要用于解决承包期内的人地矛盾、人口变化、户口迁移等需要调整土地的情形。从各地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因机动地处置不当和管理不规范引发了大量纠纷。一是机动地出租方与承租方的纠纷。集体经济组织以租赁形式将土地出租给农户,村集体事先一次性收取全部租期内或租期内若干年的租赁费。税费改革后,土地负担大幅下降,农民不愿按原租赁合同兑现,甚至要求退还预交的租赁费,由此双方发生争执。二是机动地发包方与承包方的纠纷。村集体将开发成鱼塘、果园等的机动地发包给农户经营,当初农户踊跃承包发展多种经营,且有利可图。后来由于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承包方认为自己也应享受减免政策,不愿履行原承包合同,纷纷上访,要求免交或少交承包费。或者村集体将未开发的机动地发包给农民经营,每年收一定数额的承包费。现在这些承包户不愿履行原合同,要求享受与其他承包耕地户相同的待遇而引发纠纷。三是将机动地作为清偿村组债务和增加集体收入的工具。一些村组干部甚至利用机动地谋取私利,有些村组拖欠外债。税费改革后,部分债权人眼看索债无望,便纷纷要求以地抵债,对人地矛盾突出地方的群众来说,这些抵出去的机动地是他们的口粮田,是他们的饭碗,导致群众上访。〔6〕四是在发包机动地的过程中,不少村组干部根据亲疏远近确定不同的承包标准,不能公正、公开、公平地发包,搞暗箱操作;有些机动地的发包时间过长、面积过大,甚至长达50年、70年,使得机动地根本无法“机动”,从而产生了纠纷。

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思路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已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有效、及时、正确地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应有以下具体思路:

(一)完善相关立法是前提。虽然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经营法、物权法、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有明确规定,但这些规定的可操作性差,需进一步完善。一要尽快出台与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专门规定,解决关于出嫁女、上门女婿、大中专学生等具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土地承包权问题;二是要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的具体程序,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的各项行为。三是恢复仲裁的一裁终局效力。规定法院只对仲裁程序进行监督,若出现程序性问题,可裁定不予执行,这样可以节省司法资源和当事人处理纠纷的成本。四是通过立法扩大诉讼方式的受案范围,并完善相关规定。诉讼方式是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最正式、最权威、最规范的方式。为此,应规定凡是土地承包纠纷都可向法院起诉,而不应作限制。同时,应进一步完善诉讼主体制度、证据制度、保全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以便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多元机制是基础。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有调解、信访、仲裁、诉讼等。各种方式各有利弊,单纯强调某一方式的重要作用是不现实的。社会各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纠纷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和文化传统的多元化,决定了纠纷解决机制也必须多元化。因此,解决农村土地纠纷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地多种多样的方法,把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结合起来,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协同作用,及时有效地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其主要构架是由当事人、村委会、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仲裁组织等组成互为补充的纠纷解决机制。具体运行模式是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轴心,以定分止争为目标,以行政处理、仲裁裁决、诉讼判决为保障,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及时高效地处理各类纠纷的纠纷解决体系。在这个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应充分尊重并健全以当事人合作为基础的非诉纠纷解决方式,在诉讼与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的价值冲突中寻求平衡。

土地纠纷范文篇4

从2002年上访群众向海南省信访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涉及农村土地矛盾和问题的内容占群众上访内容总量的40%左右,在我院近年来审理的民事案件中,涉及农村土地纠纷的案件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土地权属不清。农村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大都实行“包田不包坡”的做法,致使荒地、坡地争议较多;前,有些场社体制改革,有些退场不退地,留下了纠纷隐患;而部分乡镇一直沿袭“谁有土地谁耕、谁承包”的做法,造成了农民争占“祖宗田”,“祖宗地”现象突出;村集体与村集体之间也存在着相邻地段土地的归属问题的争夺。

第二,农村依法用地观念差,越权发包的情况突出。农民依法用地的观念比较薄弱,农民不按国家的规定合理使用土地,而是任凭自己的意愿违反有关规定使用土地,给邻地的使用权造成侵害,由此引起纠纷。再者,有的乡镇干部及村委会基层干部对集体土地的开发使用缺乏科学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落实执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自作主张越权越级向外发包土地,而依据《国土法》和《村民委员会法》规定,村社出让、租赁土地不通过村民讨论,没有得到三分之二村民同意,村委会不得违反民主设定原则同外签订合同,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的法制观念薄弱,基本上不依法行使权利,这是产生土地纠纷原因之一;有的基层干部以牺牲农民的承包地为手段,严重违背土地操作程序,隐瞒实情,去成全土地承包商的利益,因此引起土地纠纷。

第三,“开发热”留下隐患。在前些年的“开发热”中,一些地方为了多招商,急开发,对外来公司转让、租赁、转包土地面积过大,承包期过长,农民参与程度小,地价又低,农民感到吃亏,成为引发纠纷的导火线。

第四,开采钛矿、挖塘养虾、外包林地,给生态造成破坏,环境被污染,农民反映强烈,要求收回土地,却得不到解决。海南有些地方钛矿资源丰富,但钛矿开采之后原尚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失去了先前之功效,加上有些土地被承包挖塘养虾,破坏生态平衡,农民要求中止合同,收回土地,发挥土地的正常功效,但有些地方对此类问题迟迟不解决,或得不到合理解决。

第五,地方政府征地遗留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诸如为了兴建高速公路;为了城市开发,需要统一征收农民土地。本来,这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地方政府征用农民的大量土地,而农民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由此而引发土地纠纷。

第六,擅自转包、重复发包或单方毁约改变土地用途。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值,有的村委会把同一土地重复发包,造成“一地两包”;而不少承包商为了短期利益,擅自转包,严重损害集体利益,有的甚至单方毁约,违法毁损承包标的物,导致纠纷发生。

另外,近几年来伴随着离婚案件的增多,因离婚后土地承包问题如何解决也是引起纠纷的一种形式。夫妻离婚后,有的土地因分割过于零碎,不便于种植和经营;有的因分割不均匀,有的甚至不分割,往往对女方的合法权益不加于保护,使一方当事人的利益遭受到损害,因此产生了土地纠纷。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民失去了土地便意味着生活无着,势必积怨成愤,引起纠纷。而土地纠纷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既关系到人民政府是否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问题,也关系到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形象。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法院的高度重视。

如何切实解决土地纠纷,是摆在各级人民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作:

1、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是解决土地权属不清的关键。村民委员会应依《土地承包法》行事,将荒地、坡地及农场边界地等无人管理的地列入集体土地,禁止农民非法据为己有;亦可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使这些无人管理的土地尽其所用,通过合法程序转移其使用权。对于村集体与村集体的土地权属纠纷,大多可以依据划分村时的分界线确定,若未划分村界线,双方应通过和解方式和平解决。

2、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监督基层干部对《国土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规定的执行。凡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由群众讨论决定,并由群众监督实施,使村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基层干部亦应对农民使用土地情况加以监督,切实保证农民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土地,以免造成农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3、坚持平等、公平原则,规范承包手续,确保农民利益。“非典”过后,伴随着“健康岛”呼声日益高涨,必将引来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又一轮“开发热”。村委会基层干部应坚持平等、公平地与外来公司签订有关土地合同,积极调动农民参与,不应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更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农民利益于不顾。基层干部在转让、租赁、转包土地前,应充分采纳村民意见,坚决走“全村一盘棋”的路子,牢牢树立爱民、想民、为民思想,切切实实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依法办事,阳光操作,切实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4、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平息纠纷,化解矛盾。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海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不断出台。必要时,政府会征用农民的土地,因此,土地在征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政府有关人员急功近利,用简单的工作方法粗鲁地解决问题,从而使矛盾激化。在处理过程中,政府有关干部应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土地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着眼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发挥农民对村委会的监督功能,以保护农民的自身权益。发生矛盾后,应通过疏导或说服教育等方式妥善处理,也可以通过正确使用经济政策的法律手段加以处理。

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必须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强化宗旨意识、职业意识,以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审理好涉农案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切实解决土地纠纷。

土地纠纷范文篇5

会议认为,纠纷事实清楚:XX县XX镇煤矿建厂于1978年,当年经XX、杨柳党委研究决定,报县社队企业局同意,两公社在位于XX公社农兴四队与青杠公社大胜13队交界处,开办煤矿一个,名为XX、杨柳联合煤厂。1980年该煤厂为扩大规模,口头协议占用龙兴4队5.36亩(现实际占地2.0亩)土地建厂房、煤坪,该占地农兴4队社员认可当时XX公社每年解决了1500斤,共给了三年。同时,为扩大销路,修建公路一条,占用龙兴4队19.2亩土地,签订公路占地合同,明确了占地补偿方法和标准,并核减了农兴4队征购面积19.2亩。煤矿开办几年后,由于效益不好,公路占地合同关于每年补偿未履行,农兴4队与联合煤厂纠纷由此不断。1990年8月17日,原XX县屏锦区公所出面解决此占地补偿纠纷,并作出了《关于解决XX、杨柳联合煤厂占遗留问题的决定》(屏所发〔1990〕20号文件),该文件明确:联合煤厂的公路占地,按照原合同规定的数额,占地补偿费截止1990年底,一次性补偿清楚,今后煤厂继续开办或不开办,不再给任何补偿费。公路为乡公路,厂房、煤坪及一切设备,属联合煤厂所有。农兴4队按该文件规定领取了占地补偿费。

会议指出,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颁发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和XX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的紧急通知》(梁府发〔1982〕156号文件)第三条第五款的规定,XX镇煤矿占用原农兴4队土地修建的厂房、煤坪及公路,其土地所有权属XX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属XX镇煤矿。原农兴4组部分群众以占地未获补偿为由,拦车堵路、阻碍煤矿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是违法的。

会议决定,为了妥善处理好此次纠纷,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保护投资商的合法利益,提升我县对外招商引资的形象,XX镇人民政府及县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1、由XX镇继续向当地村民做好土地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政策的宣讲工作,把工作做到村组,做到农户;要认真排查摸清领头闹事的人,向其交待清楚带头或指使部分村民进行阻塞交通,妨碍或干扰他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违法行为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要密切注意部分村民可能发生闹事的动态,及时向县里反馈信息。

2、由县法制办会同国土房管局,针对龙兴村4组提出的确权申请,尽快草拟出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答复,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送达;同时要做好本案可能产生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的准备工作。

3、由县委政法委负责全县政法系统的协调工作。

4、县公安局要针对出现的不稳定苗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煤矿和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5、县信访办要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上访群众的解释说服工作,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土地纠纷范文篇6

会议指出,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颁发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和XX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的紧急通知》(梁府发〔1982〕156号文件)第三条第五款的规定,XX镇煤矿占用原农兴4队土地修建的厂房、煤坪及公路,其土地所有权属XX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属XX镇煤矿。原农兴4组部分群众以占地未获补偿为由,拦车堵路、阻碍煤矿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是违法的。

会议决定,为了妥善处理好此次纠纷,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保护投资商的合法利益,提升我县对外招商引资的形象,XX镇人民政府及县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1、由XX镇继续向当地村民做好土地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政策的宣讲工作,把工作做到村组,做到农户;要认真排查摸清领头闹事的人,向其交待清楚带头或指使部分村民进行阻塞交通,妨碍或干扰他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违法行为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要密切注意部分村民可能发生闹事的动态,及时向县里反馈信息。

2、由县法制办会同国土房管局,针对龙兴村4组提出的确权申请,尽快草拟出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答复,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送达;同时要做好本案可能产生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的准备工作。

3、由县委政法委负责全县政法系统的协调工作。

4、县公安局要针对出现的不稳定苗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煤矿和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土地纠纷范文篇7

为防止土地问题的大量出现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农民权益的实现,如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协调裁决机制,征收土地确保农民之请确认、开展百日行动查处违法占地、健全严格征地审查报批程序、制定土地区片最低价等,这些措施使农民权利保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细化,但是并没有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相反在农民土地维权行为反而比以前增加,不少地方政府解决这类问题的靠的是“公检法”,这种方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更加的激烈。

土地问题为何愈演愈烈而且难以制止呢,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归根于征收土地过程中土地审批及实施的违法,对此笔者持不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地区在征收土地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的违法情节,如征收土地知情确认程序没有认真履行在报批中呈报材料一书四方案过于的简单不符合要求;土地征收后没有依法公告和履行登记程序;没有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召开听证会听取群众的意见;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肆意征收集体土地;截留征地补偿款;或者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等,严重的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但是最近在国土资源部一直严格规范土地征收审批程序,在百日行动之后地方政府征收土地呈报的程序不敢严重、明显的违法,特别是截留农民征地补偿款这一行为已经大幅度的减少了,一般情况地方政府都会制定征收集体土地补偿安置的办法和征收土地补偿的区片最低价格,由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截留补偿款的问题已经很少发生了,可以说很多地方征收农民土地进行的补偿是基本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但是土地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呈报和审批过程中存在违法性,对于农民属于来讲属于程序上的问题,并不是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根本原因征收土地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即土地被征收后农民能够得到多少的补偿,失去土地依靠什么来维持生活的问题。

二、我国现有的征地补偿制度。

关于现行的征地补偿依据是《中华人民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该条对于征地补偿是这样规定的: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关于征地补偿如何分配,对于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安置补助费在法律和实际操作中没有争议,应当属于失地农民。但是对于土地补偿费我国现行法律有着不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按照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土地补偿费应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理分配。具体分配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土地被全部征收,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撤销建制的,土地补偿费应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

集体土地被征收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是没有问题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也是按照土地所有权进行规定的,但是就集体财产应当如何分配并不是集体经济组织自由支配,而是必须按照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进行分配,各地省政府基本上都制定了具体的分配办法,一般情况下分配比例为8/2,即80%分配给被征地农户,20%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由其依据村规等依据进行支配。

三、土地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法律的规定和征地实践来看,这种征地补偿制度并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价格对农民进行补偿,而仅仅是对征收土地给农民造成的直接损失进行的补偿,这样的补偿制度对于农民失去土地而间接产生的一切经济损失是不予补偿的,在法学界这种补偿的原则被称之为不完全补偿原则,这种不完全的补偿制度对于农民而言极具不公平。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征地是指为了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为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我国征收土地的行为属于国家征收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不会按照标的物具有的价值来进行补偿的,即法律授权政府可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标准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成国有,将农民正合法享有的土地使用权终止并转让到他人手中。

该原则从强调“所有权的社会义务性”观念出发,认为财产权因负有社会义务而不具有绝对性,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加以限制。但征收土地是对财产权的剥夺,它已超越了财产权限制的范围。因此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地依法准许财产权的剥夺,使财产权的保障成为一纸空文。

(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现象严重。

在法律授权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地依法征收集体土地的同时。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标准和办法,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费用后,方可使用土地。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即在土地出让金百分之七十属于地方政府财政,在发达地区,土地出让金数额巨大,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土地收入除了增加政府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各个部门可以借此征收土地规费,也提高了部门的积极性。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将卖地作为自己的主要财政收入,我们称之为“卖地财政”。陈锡文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披露“每年可以向农民征收多少土地是由国家根据发展规划来确定的,比如在金融危机暴发以前,正常年景下,国务院审批的对各省可以使用的建设用地大约是400万亩,其中有280万亩是要征用农民的土地。今年由于情况特殊,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各地的建设规模就比较大,所以今年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总量是630万亩,其中315万亩是要征用农地的。”。其实在国家控制指标外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量的超标占地,未批先占的行为时大量存在的,而少批多占的行为则更为严重。

并且对于土地出让金这种不稳定的财政收入也不会纳入财政预算,这一定程度上增长了腐败现象。为追求业绩地方政府依靠卖地的收入大搞形象工程建设,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搞形象工程大肆挥霍,甚至土地违法、腐败等现象滋长,对于这些行为农民是非常反感和愤怒的。

(二)、征地补偿款与国家土地出让金相差太大,集体土地的价值不能平等交换。

以耕地年产值来确定的补偿标准不能正确的实现土地的价值,且集体土地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可以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受限的所有权,农民集体自己无权对其进行处分,只有作为非所有人的国家才有权进行处分,这一规定一方面维护了我国集体土地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集体土地价值的实现,将集体土地大量限制在农用地范围上时,以用途来确定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实际上不符合平等公平的原则。农民在土地被征收时其得到的补偿一般在2—5万元人民币以内,但当这些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进行出让时其价格达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这样的明显的差价使农民难以接受。

(三)、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行为与法律不一致,法律对地方政府没有产生限制作用,这进一步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占地的欲望。

物权法规定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但在现实中大量被征收的土地是用于房地产等商业用地,商业开发当然不能归类公共利益。而且在实施征地方案时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的反抗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协调和解决。在有些地方常常会出现农民因土地纠纷采取上访、阻工等措施来抗议而受到了行政处罚甚至刑罚,公检法等专政机关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纠纷更加显得严重。

一方面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一方面征地补偿不合理,同时有些地方在征地过程中采取强制征收的措施,对群众思想和民生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土地问题越来越显得严重。

四、对于处理土地纠纷的建议。

对我国土地纠纷的处理问题,总理曾发表过观点。在承诺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永远不变的同时指出,必须对那些被占用土地的农民给予应有补偿,其中“土地出让金主要应给予农民”。昨日,他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出如上表述。简明扼要地陈述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观点。他称,中国政府面对新的任务,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他进一步解释,更加坚定是指“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表示,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英国金融时报一位记者问道,如何让中国农民更好地实现土地价值,抵御非法侵占。表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属于集体,但生产和经营权属于农民。对此,他认为,“这是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势”。随后,他论述了如何保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对此,他使用了一组排比句: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保护农民对土地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占用农民土地必须给予应有的补偿。土地出让金主要应该给予农民。必须依法严惩那些违背法律、强占乱占农民土地的人。

总理客简明的话语,其实已经客观的为我国土地问题解决指明了方向。结合总理的观点和当前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笔者以为解决土地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改变以往以耕地年产值来确定补偿标准的原则,在征地补偿中要充分农民集体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二、限制征收土地的条件,建设项目使用土地的应通过政府主导和监督下与农民协商的方式处理,在协商难以解决时方可采取征收这种国家强制手段。

三、对地方政府征地进行有效的监管,严格履行征收土地审批制度,对征收集体土地的理由是否属于公共利益作为审批的重要条件。

四、土地出让金应上缴国家财政,以减少地方搞土地财政的源头,由国家建立各地失地农民保障基金,征收集体土地所得到的土地土地出让金应全部用于失地农民。

笔者作为一名专门办理土地案件的律师,从法律角度对土地问题解决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及主观思考能力的限制,期间有不足和粗陋之处,望读者能帮忙指正,不甚感谢。

希望本文对我国愈演愈烈的土地纠纷得以根治,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及新闻:

1、《答中外记者问:土地出让金应主要给农民》。

2、《陈锡文:征地制度改革总方向是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3、闫凤翥《试论征收土地补偿制度设计的成本效益分析》。

土地纠纷范文篇8

会议认为,纠纷事实清楚:XX县XX镇煤矿建厂于1978年,当年经XX、杨柳党委研究决定,报县社队企业局同意,两公社在位于XX公社农兴四队与青杠公社大胜13队交界处,开办煤矿一个,名为XX、杨柳联合煤厂。1980年该煤厂为扩大规模,口头协议占用龙兴4队5.36亩(现实际占地2.0亩)土地建厂房、煤坪,该占地农兴4队社员认可当时XX公社每年解决了1500斤,共给了三年。同时,为扩大销路,修建公路一条,占用龙兴4队19.2亩土地,签订公路占地合同,明确了占地补偿方法和标准,并核减了农兴4队征购面积19.2亩。煤矿开办几年后,由于效益不好,公路占地合同关于每年补偿未履行,农兴4队与联合煤厂纠纷由此不断。1990年8月17日,原XX县屏锦区公所出面解决此占地补偿纠纷,并作出了《关于解决XX、杨柳联合煤厂占遗留问题的决定》(屏所发〔1990〕20号文件),该文件明确:联合煤厂的公路占地,按照原合同规定的数额,占地补偿费截止1990年底,一次性补偿清楚,今后煤厂继续开办或不开办,不再给任何补偿费。公路为乡公路,厂房、煤坪及一切设备,属联合煤厂所有。农兴4队按该文件规定领取了占地补偿费。

会议指出,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颁发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和XX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的紧急通知》(梁府发〔1982〕156号文件)第三条第五款的规定,XX镇煤矿占用原农兴4队土地修建的厂房、煤坪及公路,其土地所有权属XX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属XX镇煤矿。原农兴4组部分群众以占地未获补偿为由,拦车堵路、阻碍煤矿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是违法的。

会议决定,为了妥善处理好此次纠纷,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保护投资商的合法利益,提升我县对外招商引资的形象,XX镇人民政府及县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1、由XX镇继续向当地村民做好土地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政策的宣讲工作,把工作做到村组,做到农户;要认真排查摸清领头闹事的人,向其交待清楚带头或指使部分村民进行阻塞交通,妨碍或干扰他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违法行为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要密切注意部分村民可能发生闹事的动态,及时向县里反馈信息。

2、由县法制办会同国土房管局,针对龙兴村4组提出的确权申请,尽快草拟出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答复,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送达;同时要做好本案可能产生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的准备工作。

3、由县委政法委负责全县政法系统的协调工作。

4、县公安局要针对出现的不稳定苗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煤矿和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土地纠纷范文篇9

一、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集体上访。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大多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距今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时代背景,我国正处在和十年“”动乱期间。原通辽县各,按照“一平二调”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策,为响应上级的号召,调生产队的土地,成立公社林场、农场、搞种植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创办社办企业。当时,大多数没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呈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只是经公社党委研究决定或党委书记的指令,没有办理调地手续,就把生产队的土地调到。

二、宣传贯彻土地法律法规不到位。国土资源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四十部,其中:共同法五部一条例3专业法五部七条例、七个规定、二十五个办法。科尔沁区国土资源局业务管辖范围:负责通辽市城区以外的远郊15个镇、苏木、国有农牧林场、水库的土地、矿产资源的管理。管理的范围广、人口多,这就给宣传贯彻土地法律法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难度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在宣传贯彻土地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农民群众对土地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涉及土地问题,只知道群体越级到政府上访、告状,给政府施压,要求解决反映的土地问题,不知道走依法申请和行政诉讼程序,要求解决土地问题,盲目上访,走了许多弯路,使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三、个别村干部利用土地搞贿选。我们在调查反映土地问题的案件时发现,有些镇个别村干部,在“海选”前,为了达到当选村委会主任的目的,向群众承诺:“我要当上村委会主任,我能把村上某块地要回来,给大家分地”,以此拉选票。当这些人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后,有的人不履行承诺,没有把地要回来;有的人不但没有要地,反而把村上其他土地擅自承包给村集体以外的人承包,造成群众不满,导致农民集体越级上访。

四、村务不公开、不透明,村干部独断专行。由于有些村干部素质较低,法律意识谈泊,缺乏民主意识,村务独断专行,不能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村级事务。例如:出让、转让、租赁、承包村集体土地,有些村主要领导不经集体研究、民主决策,不按照《土地管理法》和有关规定的条款、程序运作,擅自与村集体以外的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签订《土地出让、转让、租赁、承包合同、协议》,所签订的有些土地直接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群众对此意见大,群体到上级人民政府上访,寻求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寻求法律援助,律师的引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新闻媒体的传播,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法律意识、民主参与村务管理的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群众当遇到村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也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村集体和个人利益不受侵害。我们在调查土地权属争议、土地纠纷等案件时发现,农民集体上访反映土地问题,在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农民寻求法律援助,用集资款聘请律师,所聘请的律师有些不具备律师资格;有些律师素质较低,唯利试图,他们不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行政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解决反映的土地问题;而是诱导农民群众走来信来访途径,集体上访给政府施压,力求由人民政府解决所反映的土地问题,使问题复杂化,给解决问题带来了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根据接待农民集体上访反映土地问题和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了导致农民集体上访的五个方面成因,我们要依据成因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依照《土地管理法》和相关规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大多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十年“”动乱期间。当时,大多数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呈报有批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调地手续不健全,但是鉴于特定时期的动乱局面,这类问题十分普遍,涉地面积也相当大,处理的后遗症也较大。因此,处理这类问题时,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从实际出发,妥善解决。

二、要加大宣传贯彻土地法律法规的工作力度,使《土地管理法》和相关规定深入千家万户。具体作法:一是国土资源局、各镇苏木、国有农牧林场土地管理所,要充分利用每年4月22日“地球日”、6月25日“土地日”、12月4日“法制日”,集中开展主题系列宣传土地法律法规活动。二是国土资源局政策法规室、要编制《土地法律法规汇编》、印发农民群众应知应会的《土地法律法规知识问答》手册或宣传单,送法下乡。三是举办村级以上干部土地法律法规培训班,使干部们“知法、懂法、用法”,使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宣传到千家万户,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目的。

三、要选好人、用好人,真正把素质好、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人选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在我国实行村委会干部“海选”制度是一大创举,其本意:是按照《村民选举法》和《村委会组织法》,依照法定程序,充分发扬民主,选出能为群众说话办事,能为村集体掌好权、用好权,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人,当选村委会干部。实行村委会干部“海选”制度以来,确确实实地选出了一大批好的村干部。同时,也选出了一些个人素质低,不廉不洁,以权谋私,挥霍浪费集体资产,品质败坏,独断专行的村干部。这些人在“海选”前,往往是通过家族势力,请客送礼贿选,承诺涉及村集体利益和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及敏感问题,如集体土地和个人承包土地等问题,以达到拉票当选村干部的目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措施:一是要选好人,把好入口关。在“海选”时,要把个人素质好,能为群众说话办事,能为村集体掌好权、用好权,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人,选为村委会干部。二是要用好人,把好权力关。村党支部、镇党委政府要严把权力关,该放的权力一定要放下去,该收的权力一定要收上来,切实把好审批关。要实行村务公开、增强透明度;要实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民主决策,让群众有知情权和参与权。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反对不反对”作为衡量村级工作的标准。三是纠偏查错,把好监督关。村党支部、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村委会主任的监督职能,增强村级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发现他们工作中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对于群众反映村干部增强村级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发现他们工作中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对于群众反映村干部的不廉不洁、违法违纪的问题,要坚决查处,对于不称职的村干部,要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土地纠纷范文篇10

一、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总体情况及纠纷类型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由于农民对土地的认识因土地升值和种粮比较效益的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局部还相当激化。据有关区县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统计,今年以来共受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895件,比去年同期增加597件,是去年同期的3倍。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涉及以下六种类型:

(一)农民失地或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发的占地补偿纠纷。

这类纠纷表现为:1、因非农建设征地如兴建住宅小区、修建道路、建设绿化带、建设工业园区和各类开发区占地,造成部分农户无地可种,引发的纠纷。有的村集体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民失去土地经营权;有的村集体没有机动地可以分配,丧失生活来源的农民没有得到占地补偿或是补偿标准不合理引发的纠纷。2、二轮延包时,部分从事二、三产业的承包户因嫌经营土地效益低,而放弃了土地承包经营,现在受免征农业税和粮食直补的影响,重新要求承包土地,由此引发纠纷。3、因婚丧嫁娶、生育,形成人员迁徙、人口变更而未取得土地承包权引发的纠纷。

(二)土地承包合同纠纷。

这类纠纷主要表现为:1、因合同内容不规范,签订合同时缺乏主要条款或主要条款约定不明确,引发的纠纷。2、因签订合同违反法定程序,承包方案没有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擅自发包引发的纠纷。3、因一方或双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引发纠纷。发包方未按合同要求提供水电等合同约定的义务或承包方未在约定期限内交付承包费,引发合同履行纠纷。4、因合同变更或终止引发的纠纷。发包方将部分集体土地,低租金、大面积、长期限的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或对外租赁给社会自然人、法人经营,造成少数承包人长期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合同未届满的情况下要求变更合同或者提前终止合同收回已发包的土地引发纠纷。

(三)违法侵占、流转集体或个人承包土地引发的侵权纠纷。

这类纠纷表现为:1、因流转程序违反法律规定,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未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没有报发包方备案而私自流转土地引发的纠纷。2、因流转方式违法,法律规定采用书面合同形式流转土地的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仅以口头方式流转,引发的纠纷。3、因擅自改变承包合同引发的纠纷。土地流转期间代耕人未经承包人许可擅自与发包方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改变承包关系引发纠纷。4、抢种他人土地引发的侵权纠纷。

(四)土地相邻权纠纷。

这类纠纷表现为:1、因承包户间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如因栽种速生杨,影响相邻承包户农作物采光、生长而引发的纠纷。2、因截水、排水或在田头地界种植农作物,侵害相邻方有关权益引发的纠纷。

(五)农业政策调整引发的纠纷。

由于部分基层干部不能正确理解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或调整农村种植结构的精神,搞“无粮村”、“无粮镇”,造成一些种植速生杨、畜牧草的农民进退两难,原来承诺的优惠政策不再兑现引发的纠纷。

(六)干群矛盾引发的纠纷。

这类纠纷表现为:1、因农民反映村干部在土地承包过程中违反法定程序、暗箱操作擅自流转土地引发的纠纷。2、因农民反映村干部在土地承包中存在财务不公开、土地收入、补偿土地款支出不明、集体资产去向不明等经济问题引发的纠纷。3、因部分农民平时与村干部不和,借土地承包纠纷之机企图达到个人目的等。

此外,因二轮承包合同没有平面图或当时基层干部工作不细,造成实际面积与合同面积不符等引发的纠纷。部分村、镇有少量机动地作短期发包,由于费用低引发的哄抢等一些因基层干部政策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引发的纠纷等等。

二、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特点及主要原因

(一)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承包纠纷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容易激化。目前我市除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和石景山区外其他区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承包纠纷。这其中,又以通州、顺义、昌平、大兴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近郊较为突出。参与的农民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且多为失去土地而没有得到合理补偿的农民,这类纠纷涉及面广、事态不宜控制,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恶性案件。

2、土地承包纠纷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有许多又是多年形成的积案、宿怨较深,调解难度大。仅粗略统计涉及土地承包的纠纷就有六大类,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政策落实问题,既有补偿问题又有干群矛盾问题,因此调解起来难度相当大。

3、土地承包纠纷中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现象突出。由于纠纷直接涉及农民最敏感的土地问题,因此,当农民的利益受到侵犯得不到有效保护或解决时,往往存在“把事态闹大,才能引起重视”的错误思想,认为只有通过群体上访等行为才能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在农民背后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组织、挑动,故意制造不良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纠纷,它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政策问题,带有明显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阵痛的特点,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严峻的考验。土地承包纠纷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二)当前我市土地承包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应。土地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会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因此,任何涉及土地的问题都会触及农民最敏感的神经。目前,我市通州、顺义等郊区县,土地承包纠纷中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因兴建住宅小区、修建道路、建设绿化带、工业园区建设等占用农民土地后没有给与农民补偿或是补偿费用不合理引发的纠纷。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费为4至6倍。如果按照最高补偿30倍计算,一亩地平均产值1000元,全部补偿费也只有3万元。农民拿到这笔补偿款后便与赖以生存的土地彻底分离,没有养老保障,必须自谋生路。对于那些缺乏就业技能或是年龄较大的农民来说,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连以后的生计都无法维持,因此农民失地后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是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的征地制度是以土地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初期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补偿办法测算补偿标准,没有尊重农民对土地享有收益的权利,自然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应,农民失去土地后没有合理的保障机制,征地纠纷在所难免。

2、中央有关农业政策法规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存在一些偏差。从1984年中央制定农村一号文件至今的20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法规。但是政策、法规在基层具体执行中存在一些偏差是引发土地承包纠纷的另一主要原因。有些乡镇政府在缺乏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主观地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进行模试经营,或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有些乡镇政府工作不到位,缺乏对土地承包合同的规范指导,造成土地承包合同在订立和履行中不必要的失误;不少基层同志反映,目前农村除村委会、党支部外,还有一个经济合作社,这个机构既不是农民选举的,也不受任何监督,它可以有对外签约权,许多干部“暗箱操作”都是以经济合作社名义进行的,这说明我们在农村管理体制上还存在明显漏洞。另外,有些经管站的人法律知识欠缺,有些人不懂法无法审查土地承包合同也就更谈不上有效地指导农民,这些都是造成纠纷的重要原因。

3、干群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学习政策法律的同时也开始运用政策、法律的尺子监督干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部分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村飞速发展的要求。有些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调查研究,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有些村干部法律意识差、漠视农民权益,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单方更改承包合同或是在承包过程中凭经验,以口头约定的方式订立合同,造成合同的无效;有些村在流转土地时,违反民主议定原则,采用村委会部分负责人“暗箱操作”的方式,擅自流转土地,这些违反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做法直接损害了农民利益,遭到农民群众的坚决抵制。

三、人民调解组织在调处土地承包纠纷中作用发挥情况

根据《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调解的方式解决。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乡镇、村调解组织3983个,各级调解组织按照分类指导、个案化解的原则共受理涉及土地承包纠纷895件,调解成功338件,调解成功率38%。同时全市各级调解组织都将依法受理、调解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作为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的中心工作,在调解工作中坚持说理与讲法并举;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并举;抓主要矛盾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在市司法局统一部署下,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在土地承包纠纷的排查、依法调处、法制宣传、信息反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及时开展土地承包纠纷排查工作。各区县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在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积极预防上。利用广大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纠纷信息员扎根基层、联系群众,对本地区人员结构和土地承包状况比较清楚,对土地承包纠纷的历史、现状和形成原因比较熟悉,对解决这类纠纷富有经验的优势,及时组织开展了土地承包纠纷排查工作,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实地走访纠纷重点地区、重点户和重点人,把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土地承包纠纷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共发现可能酝酿的群体性事件和上访苗头43件,涉及5048人,及时向所在地区的人民政府和司法行政机关进行了反馈,尽最大努力将纠纷化解在初发阶段。

(二)加强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全市各司法所和调解组织在认真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党的有关农业政策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发挥政策咨询解答和政策宣传的职能作用,通过公开调解、现场调解、以案说法、向村民发放宣传材料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系统、生动详细的向村民宣讲了中央一号文件、《土地承包法》、《北京市信访条例》等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发挥网络健全优势,强化信息报送机制。人民调解具有网络健全、联系群众、方便及时的优势。目前,全市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都建立了土地承包纠纷信息的“双报”制度,建立起了覆盖社会面的信息网络,全市各基层调解组织对于本辖区内发生的纠纷信息,每天向所在地区的街乡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汇报,及时发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和苗头,同时加强对纠纷信息的搜集整理、综合分析,查证、甄别和利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对群体性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为地方党委、政府依法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提供了准确依据。

(四)控制事态发展,做好依法调处工作。土地承包纠纷涉及面广,调处难度大、容易激化。因此,各司法所和调解组织在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过程中,都将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矛盾激化作为调解工作重点。按照分类指导、个案处理、积极引导、依法化解的原则开展调处工作。对于因土地承包合同履行、合同变更、解除、相邻纠纷等引发的矛盾能够通过《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进行积极调解;对于调解不了或不宜调解的纠纷也都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尽最大努力防止纠纷激化。

(五)参与合同把关,做好地方党委、政府参谋助手。土地承包纠纷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土地承包合同制定不规范引发的。全市各司法所和调解组织在调处土地承包纠纷的同时还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了对原有合同的审核工作,并积极参与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的把关工作。

四、人民调解组织在调处土地承包纠纷中面临的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背景,从根本上说,它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调处此类纠纷中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尽力作了多方面工作,但也有许多无奈。

(一)因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涉及农民群众切身经济利益。每个纠纷都涉及土地、资金等具体利益问题。因此,仅靠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的说服教育和思想工作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事态、暂时延缓矛盾纠纷的激化,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目前,在调解此类纠纷中使用的方法绝大多数只是延缓矛盾的措施,给农民一些眼前利益,使事态暂时平息,并非治本的解决问题。一旦时过境迁,许多问题还可能重新爆发。

(三)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是决策机关。平时其许多意见不能被采纳,发生问题时有些纠纷法院可以不受理,公安机关可以不介入,但司法所无法回避。然而,由于司法所和调委会未经授权不可以能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因此,农民一句“你说话算数吗?”就完全可以把他们顶回来。

另外,一面是党的政策,一面是国家的法律,也常常使我们的调解人员陷入两难之中。

五、化解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一些建议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从本质上讲是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各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应当明确,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应当实行标本兼治。

(一)从治本上讲,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应主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以下工作。

1、应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反映出的问题为样本,普遍、深入地在农村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中进行一次党的农村政策教育。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教育,尊重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

2、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土地确权工作搞扎实,并全面清理一下历年来遗留的各种问题,包括目前未显现的矛盾隐患。这里关键是让农村基层干部明确土地与农民利益的关系,要转变干部包办一切的做法,真正让农民自己面对市场。

3、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使有就业能力的失地农民能够有就业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有养老保障。

(二)从治标角度上讲,司法所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应主动协助党委、政府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

1、对涉及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有关事项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梳理和综合分析,要从中发现纠纷的苗头,及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要从中发现潜在的纠纷隐患在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化解措施,使隐患彻底消除。

2、对今年以来已经调解过的纠纷进行一次全面的复查清理。区分以下情况,分别处理。凡是已彻底解决的予以消号;基本解决了,还有少量遗留问题的,应采取措施彻底解决;只是暂时缓解了事态并未根本解决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及时向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提出对策,努力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有关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宣传教育工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掌握,认真贯彻执行。

4、加强对具体纠纷的调处和疏导工作,各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要认真贯彻北京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具体要求,本着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原则,具体区分不同类型的纠纷,采取个案化解的方式,努力做好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工作。对确实无法调解解决的,要努力控制事态,防止矛盾激化,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途径或其它途径妥善解决问题。

5、加强有关信息报送工作。各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密切关注涉及土地承包纠纷的动态,及时向党委、政府和司法行政机关报送相关信息,反映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