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尊严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与尊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命伦理学诞生和确立的过程,伴随着诸多问题的激烈争论,可以说该学科是在激烈的争论中产生、发展的。美国国家伦理委员会委员、加州大学生命伦理学兼职教授阿尔特■琼森指出: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重要的医患融洽关系开始受到损害,什么是'益处’和什么是'危害’不再那么清晰。在一个即将死去的人身上进行试验,创造有利于治好其他病人疾病的较好方式,即使不‘利于’个别病人,这种情况是一种'伤害’吗?医学实践、医学研究与政府、商业和新技术之间的日益増进的亲密关系,该如何处理?如果一些病人付不起医疗费用,谁为他们支付?谁应该活着?谁应该死去?医疗保健的有限资源应该如何公正地分配?应该怎样公正地分配研究成果的益处,研究的负担由谁承担?个人、医生、医药研究者和政府在从事生产科学知识、提供国民生命安全方面能够走多远?当然,还有谁应该决定对这些困难问题的答案”〔1]。这些争论最终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人的尊严问题。于是,“人的尊严”是否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就成为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含混不清,完全可以被其他概念取代,甚至主张废除这一概念。

 

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教授麦克林(RuthMacldin)认为:尊严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含义不清;它的主旨包含于尊重人的自主性这一医学原则中。因此,尊严是一个无用的概念,消除这一概念,不会带来任何损失W。德国学者赫斯特(Hoer-sterNorber)主张将“尊严”这个概念从伦理学中除掉,用“人权”代替。德国另一位专家鲁墨林(JulianNida—RUmelin堪至认为:具有自我意识和自尊能力的人才拥有人的尊严,所以,应该用个人尊严(persondignity)取代人的尊严(humandignity))〕(这使人想起纳粹的优生学)。国内学者也存在诸多疑问,例如:在2008年第二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大会上,就有学者质问“人的尊严”在生命伦理学中到底有什么作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生命伦理学中是不能被其他概念取代的,探讨这一概念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生命伦理学的学科建设,而且在生命科学、生命医学的研究和治疗过程中,有利于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素养,避免践踏人的尊严和人权等错误行为,同时也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2“人的尊严”的规定及基本特征

 

什么是人的尊严?2000多年来,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许多学者,对人的尊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仅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对这一概念及其特点进行探讨。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传统的一个重要观念,其经典表述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即人不能仅作为手段,而必须作为目的来对待,人的尊严才能因此确立和体现出来。人体器官移植、生殖性克隆、产前诊断等生命伦理问题,受到责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人当做手段,侵犯了人的尊严。马克思认为:“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于众人之上的东西”。马克思从人的高层次需要来界定“人的尊严”,这样的尊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的。我国学者甘绍平认为:人的尊严来自于一种对人际间基本的相互尊重的普遍需求。……尊严从本质上讲就是不受侮辱的权利”〔5]。

 

本文认为:人的尊严就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人的基本利益和权利不受侵犯,并得到应有的尊重。要想对人的尊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还要对其特点进行必要的阐述。人的尊严有什么特点?第一,“人的尊严”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先天就是与生俱来的,这意味着只要是人,他就是人这个类的一员,就享有高于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不论这个人是什么种族,什么年龄,是否正常,这种天生的尊严,就像空气一样是人所必须的,享有天生的尊严,就像我们利用空气一样,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批准,人享有最低限度的尊严(比如:生命不能被无故剥夺)甚至不必用“权利”来界定,这种尊严从生命形成到生命终结一直与人相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备特质。人的尊严也是后天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社会权利(自主、知情同意、不受伤害和侮辱等等)这些权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人的社会尊严甚至延续到生命结束以后,比如:人的尸体同样享有一定的尊严,一般情况下,不能被随意肢解等。第二,人的尊严是分层次的。生命权、生存权是人享有尊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会实现人的社会权利。自我实现的心理认同权利是实现人的尊严的高层次,马克思对人的尊严的界定就属于这个层次。第三,人的尊严的主体可分为人类尊严、国家尊严、民族尊严、集体尊严和个人尊严等。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日军南京大屠杀以及他们所进行的臭名昭著的人体试验都严重侵犯了上述所有主体的尊严。第四,人的尊严具有历史性。原始社会许多部落不会给俘虏起码的生命尊严,俘虏像猎物一样被人吃掉,吃人的部落也不可能感到丝毫不妥。总之,“人格尊严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等级制社会中,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有贵族,有平民,有贱民。贵族具有尊严,平民亦有一定的人格,贱民则受奴役。平民坚持人格尊严,表现了反对奴役的斗争”〔6]。第五,人的尊严还有一个特点,生命虽然是人的尊严的基础,但在一定条件下,维护人的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7]。得到食和羹就能活下去,失去则可能会死掉但如果吆喝着送人,过路的饿汉也不会要,用脚踢着送人,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就是说为了保持人的尊严,宁愿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肯定人的尊严高于生命,这种尊严更多地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孔子曾经说到孝敬,一些人以为只要给父母吃的、能够赡养父母就够了,可是人们养狗、养马也都要给它们吃的,假如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那么养父母与养狗养马就没有差别了。孔子所谓"犬马之养"说明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儿女供养他们吃、穿、住、行等物质性的东西,还需要孝敬的内心和恭顺的态度,也就是说人的尊严还具有精神性的特点,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精神性的需要对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3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学的五个层面

 

人的尊严在生命伦理学中是有用的概念吗?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探讨生命伦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人的尊严的关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哲学系生命伦理学研究小组对什么是生命伦理学的阐述在西方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生命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分支,主要涉及我们对生命理解的道德问题。科学和医学新技术的发展,挑战了传统的生、死观念,生命伦理学领域的研究己经越来越重要。生命伦理学讨论的问题常常涉及人的价值和医疗技术之间的关系。包括生命何时开始,何时终结,用何种手段确保生命延续。我们对身体的功能了解越多,我们越能够干预器官的机能。

 

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们希望利用哪一种技术。这些选择不仅与个体的医疗卫生选择相关,而且与社会组织和政府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医疗卫生计划相关。像人类基因组计划,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等高技术项目,己经对如下观点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该如何审视我们自身,该如何看待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由科学和医学提供的新知识和新机会,己经改变或将继续改变这些问题的传统观念从上述可知,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理论问题、临床问题、政策法律等问题。我国学者邱仁宗先生对国内外的观点进行了总结:生命伦理学是一门应用规范伦理学,其主要内容包含五个层面,即:理论层面、临床层面、研究层面、政策层面和文化层面〔9]。下面分析这五个层面和人的尊严究竟是什么关系。

 

(1)理论层面后果论与道义论是普通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也是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当我们解决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中的伦理问题时经常使用这两种伦理学理论。

 

后果论又称为目的论或效果论,它是以道德行为的后果来确定道德规范最终依据的重要的伦理学理论。它认为确定道德规范的目的是调整人们的利益,通过规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道德行为取得好的行为结果。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后果论的典型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它既支配着人类的一般行为,也同样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最终动因,所以追求快乐和幸福、避免痛苦和不幸,是所有人道德行为的真正动机和目的。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道德的,根本的价值评判标准不是别的,只能是该行为最终产生的功利。所谓功利,即是有益于増加道德行为主体幸福和快乐的实际效应。故上述论断又可以表述为:是否产生实质性的快乐或幸福效应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的最终评价标准,其所带来的快乐或幸福愈多,则其道德善性愈强、道德价值愈高尊严总是和幸福、快乐相联系;羞辱总是和痛苦、不幸相联系。或者说拥有尊严是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前提否则有可能“生不如死”。概而言之,拥有尊严,既是道德主体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基础,也是道德主体追求幸福快乐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可以认为,人的尊严是幸福和快乐的前提,也是伦理学的一个前提,无疑也应该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

 

道义论认为,道德的基本价值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而不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道义原则包括道德义务、道德责任、道德行为规范等,它们必须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同,并愿意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原则,这样,道义论才能在道德实践中践行。当然,这些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可能是基本限度的道义要求。重视人的尊严在全球己经获得了普遍的道德共识,并被广泛接受。《世界生命伦理和人权宣言》把“充分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基本自由权”作为指导伦理实践的一项基本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也明确指出:人类基因组研究‘应充分尊重人的尊严、自由与人权,并禁止基于遗传特征的一切形式的歧视”。《联合国宪章》、《国际人权宣言》、《国际人类基因数据宣言》都把尊重人的尊严作为基本原则。这说明“人的尊严”己经成为并取得广泛共识的基本伦理原则。在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伦理学分支的生命伦理学也必然离不开“人的尊严”这一最基本道德原则。

 

(2)临床层面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每天都会

 

面对临床工作提出的伦理问题,尤其是与生死有关的问题,例如,人体器官移植、辅助生殖、避孕流产、产前诊断、遗传咨询、临终关怀等问题,这里仅就安乐死和商业代孕为例进行分析。

 

安乐死问题的争论离不开对人的尊严的讨论。支持安乐死的一方认为,安乐死对病入霄肓并且难以治愈的极端痛苦的病人来说不是一种伤害,相反是能帮助他们摆脱痛苦的煎熬,维护其生命尊严。身患绝症的病人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病痛,这种病痛让他们失去了往日健康时的快乐和尊严,让他们痛苦地活着,不仅是对病患本人的精神、肉体摧残,也是对病患家属与亲友精神的折磨,损害了人性尊严,不具有人道性。反对安乐死的一方则认为,维护人的生命是人的最高尊严,任何人(包括愿意安乐死者本人)都无权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我们不是也不应该向往和追求“死”,相反要保卫“生”的神圣权利,对身患重病绝症的病人放弃治疗,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实施安乐死就是扼杀生命、催促死亡,是反人道行为,对一个人实施安乐死就是对人的生命权的侵犯和践踏。

 

商业代孕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在世界各地引起广泛争论。支持商业代孕的学者认为,需要孩子者和代孕母亲是否达成代孕合同,他们有自由选择权,只要双方愿意,代孕行为就是合理的。“法律规定的自由允许人们通过交易实现其生殖目的,交易行动依赖于双方的谈判能力和其他决定将要出生的儿女之命运的因素。这种交易确实会让人们感到荒谬:体外胚胎原本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但是在市场的驱动下,生殖和服务成为人们买卖的对象”。尽管如此,“交易的自由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决定和满足自己的福利,从而强于政府的指令。在自由社会里,生殖选择由看不见的手操纵,尽管有人担心这会贬低人类价值,然而,我们必须允许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挥舞”〔11]。支持者虽然承认商业代孕确实带来诸多问题,但是为了自由(这更能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必须容忍这些代价。

 

反对代孕的学者认为:在代孕活动中代孕母亲被异化、工具化女性价值被贬低,她们的尊严受到侵犯。“代孕就像缺乏互利的奴隶制,事实上,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动物化的工具’,纯粹充当了他人目的之手段”〔12〕。不仅如此,代孕还构成对婴儿的伤害。“代孕关系强行剥离了孕妇与胎儿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母子亲情,把婴儿当做可移交的产品,这时婴儿己丧失作为人的内在价值,他们的尊严和利益受到侵犯,沦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像面包一样可以被买卖”〔13]。上述反对代孕的理由可归结为:代孕母亲、婴儿被当做别人的手段,当做了物,根据康德的观点,人只要被当做手段,人就丧失了尊严,因此,商业代孕应当被禁止。

 

上述两个问题的争论可谓针锋相对,支持者注重权利和自由(其实这也是人的尊严的表现形式)反对者则直接强调人作为人的尊严和内在价值。其实,两种观点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都或多或少地承认“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临床层面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只是这一原则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3)研究层面从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药理试验、基因普查和分析、干预试验以及其他人体研究的科学家都会面临如何尊重和保护受试者及其亲属和相关群体的问题。生命伦理学界在处理一些具有较大伦理风险特别是伦理后果难以预料的基因技术时,往往是通过设置伦理条例、制定法规、完善制度等措施来保证人类利益不受伤害,比如颁布禁止克隆人法律,对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伦理规范等。《赫尔辛基宣言〉就庄严规定:科研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任何科学行为,都要以尊重人的自由与尊严为前提,当科学研究与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人的利益为先。

 

因此,重视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利益,不仅构成了生命伦理学的内核,同时也成为对转基因、克隆等高新技术研究活动进行人文关怀和伦理引导的主要内容。基因决定论之所以受到广泛批判,除了其科学性受到质疑外,就是因为这种理论藐视人的尊严。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与人的基因有着内在的联系,人性的不足、生理的缺陷或者优势可以在基因链条中找到发生的过程或机制,只要修改人的基因,就能改变人的缺陷,使人、人性逐步优化。该理论一旦毫无限制地付诸实践,必将对人的神圣性、人的尊严形成严峻挑战,后果甚至更为严重。“人类一切文明的成就,都有其生物学的基础,利用基因技术变革人性,将会动摇人类文明的基础"〔14]。由此可见,维护人的尊严是生命科学、生命医学研究工作者应该坚守的伦理底线,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和维护,也是生命科学、生命医学研究活动具有合理性的主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尊严问题也自然成为生命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4)政策层面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不仅发生在个人层面,也会发生在组织结构层面。医疗卫生改革、高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和管理等现实问题的解决涉及到政策、管理、法律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绕不开对人的尊严问题的探讨。

 

我们仍以安乐死为例。生命晚期的患者是否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必须有法律政策的依据。主张安乐死的学者认为,生命权是指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包括对自己生命的处分权。这种处分权包括生命安全的处分,自愿承受生命危险,如人体器官的捐献与转让;生命本身的处分一放弃生命,如安乐死、舍己救人等。尤其是患者也拥有自己决定是否及如何接受治疗的权利。在安乐死权利诉求者看来,只有当一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死亡时,其死亡才是有尊严的。花费巨大而且没有治愈可能的人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死亡,他可以选择一种无痛苦的、尊严的死法,让生命在结束时也是喜悦的、体面的;剥夺死亡权,就是对生命尊严的侵犯。尊重人的尊严己经成为一些国家处理安乐死案件时量刑的指导原则。“面对这痛不欲生的生命,生不如死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做点事情让他们安乐地死去,尊严地死去呢?德国最高法院第二刑事审判庭庭长、刑法专家克劳斯。

 

库策1996年在对一起医生实施的安乐死案件进行判决时曾指出:应尽量地使患者体面地、不受病痛折磨地死去,不应只为了让病人多活那么一会儿而让他们忍受那么大的痛苦”〔15]。1994年11月,美国俄勒冈州举行全民公决,以51%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尊严死亡法》,法案规定为了人的尊严临终患者有权请求人道死亡,只要经过两名医生诊断存活时间不会超过6个月即可提出申请。1997年《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明确反对用克隆技术繁殖人。《宣言》指出:应当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必须以维护和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为目的,违背人的尊严的作法,如用克隆技术繁殖人的作法,是不能允许的。总之,尊重人的尊严己经成为国际社会制定与生命伦理学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原则和基本依据。

 

由此可见,生命伦理学五个层面的内容都涉及人的尊严问题。离开“人的尊严”,生命伦理学五个层面所讨论的问题就难以进行下去。人的尊严问题是生命伦理学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人的尊严”理应成为生命伦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4结语

 

“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在生命伦理学的概念体系中,它处于较高层次,统摄其他概念。人的生命权、知情同意权、不受伤害和歧视、隐私权与保密、人身自由权等无一不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违反其中任何一项权利都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人的尊严概念就像“人权”概念一样包含许多具体的人的权利和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尊严”却不能被其他概念所代替,因为,任何一个伦理原则和具体伦理要求,都只能表现“人的尊严”的部分内涵,比如,“知情同意”原则在医疗保健领域的运用,就需要医师在治疗病人之前,必须先将治疗计划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告知病人,并需由病人以自愿的方式做出同意治疗的决定,知情同意的理论基础就是维护人的尊严这一基本伦理原则。

 

公正原则要求各种利益和负担必须以公平方式分配,在治疗过程中,以平等的方式对待每一位病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种族、宗教都不能成为歧视一些人,或者优待另一些人的原因。不受歧视,享有公平对待的权利,也是人享有尊严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公正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或者其它伦理原则都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尊严”这一总原则,只能部分地体现这一原则。如果“人的尊严”概念因为部分内容和其他伦理概念相重合,就认为可以被其他概念所取代,生命伦理学的其他基本原则是否也可以彼此取代呢?比如,违反“隐私权与保密”的原则,也就违反了“利益和伤害”原则,是否可用前者代替后者,或者相反。显然,这些伦理原则不能彼此完全取代。

篇2

周末下午,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去寻找于丹老师的讲座。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看完了于丹老师精彩绝伦的讲座,这使我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一开始就问了我们小学生快乐吗?我觉得不快乐,因为我们没有玩的时间,因为我们有写不完的作业,因为学校不组织实践活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非常的不快乐,但是又听了于丹老师引用古人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不快乐是我的态度不对,因为我没有把学习当做一种爱好,没有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钻研去遨游。于丹老师还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还要学习人如何去生存的本领,学习如何去劳动,学习如何去感恩,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学习如何自力更生等等。在一些调查报告中,这些方面我们都不如美国的小学生。

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但什么是“色难”呢?也就是晚辈孝顺长辈,千难万难,也难不过晚辈给长辈一个好脸色看。想想自己,平时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自己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顶撞父母,还对父母吆三喝四,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孝顺,脸都红了起来。今后对父母孝顺首先要做到“色难。”

通过这次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在学校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在家里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在社会上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年级:978891798

篇3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嗟来之食也可谓有侮辱之意,“嗟”是对施舍的简称,是对人们人格与尊严的侮辱与践踏。所以嗟来之食不能吃。

着名画家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如果把人的尊严比作一件物品,物品掉到地上,就好比尊严被践踏,道歉就好比把物品捡起来,那物品要么会脏了,要么会支离破碎。同样的道理,当尊严已经被玷污、践踏、侮辱,尊严已经支离破碎,而又不能丢进洗衣机里,所以活在没有尊严的世界里,生命还有何意义?

虽然说生命是宝贵的,那尊严就不宝贵了吗!那尊严就是呼之则来,唤之则去的吗?回望历史,人们都为了生命去放弃尊严,命不一样也不会胜利吗!视死如归的叶挺将军,宁死不屈的杨开慧,女中豪杰刘胡兰……,这些人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尊严放弃生命的吗!不也正如那贫穷的逃难者一样吗?

我认为尊严高于一切,尊严是生命的支柱,生命因尊严而充实,没有了尊严的生命,褪掉了生命该有的金色内涵,只剩下黯淡的躯壳,那生命有何意义!

五年级:孙皓妍

篇4

关键词:尊严死;自杀;无效医疗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5-0122-02

如今,许多终末期病人可以依赖生命维持技术保持生命体征,但是技术没能挽救所有人的生命,反而把一些患者的死亡过程拖得更长,在延长他们的生物存活时间的同时,也延长了他们的身心双重痛苦的时间。尊严死是一种拒绝无效医疗的医疗处置决策。这一选择在国际上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尽管如此尊严死并没有一个清晰严格的定义,这也使得公众对尊严死存在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把尊严死等同于选择死亡即自杀。然而尊严死和自杀是有显著区别的。谈到自杀更要注意自杀也存在不同的类型,在伦理学的视域下,对不同类型的自杀的道德评价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伦理学研究的目的不只在于评价,更在于通过道德使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对人如何才能幸福的活着做出回答。通过对尊严死与自杀在伦理上的分辩,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二者的区别有更清楚的认识,也能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回答如何才能幸福的生活。

一、尊严死的概念

尽管目前尊严死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清晰严格的定义,但是可以在现有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中找到对尊严死概念的清晰共识。首先,尊严死的性质是医疗处置行为,对尊严死的选择是医疗决策选择。在其他非医疗的语境中,特别是文学文本中常见的忠杰烈士在受到屈辱时为维护尊严而自杀,或受到敌人逼迫而舍生取义,那些为了尊严和有尊严的死亡并不是尊严死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所指称的含义。其次,尊严死的实施方法主要是限制医疗手段,拒绝或放弃无效医疗。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病人在进入终末期,或临终阶段,接受了生命维持技术的支持却依然出现生命危急难以挽救的情况时,家属通常被要求签署放弃治疗的文件。一种观点认为放弃治疗放弃的是全部医疗救治手段等于放弃患者的生命。[1]当然,这种观点是有其实践来源的。这种放弃治疗也就导致了一些家属难以签字,因为他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这一形式暗示着是他们放弃了自己亲人的生命,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需要强调尊严死放弃无效医疗与这种放弃医疗是不同的。放弃无效医疗不是放弃一切治疗,舒缓医学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和对心身多方面的全人照护是尊严死的医疗保障。[2]第三,尊严死的尊严所在,是对患者自主意愿的尊重。在对尊严的维护中我们不难达成一个在物质、形式方面最低限度的客观标准。例如对环境的要求,对操作规范的要求,可以通过制定量化的标准在最基本的程度上实现对患者的尊重。但是人的尊严被尊重的需要,存在不能标准化的部分,那才是更重要的部分。尊重患者的自主意愿,尊重患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意识的患者来说,显然他们已经不再有任何意愿,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愿意在这样的状态中存活着。至少如果他们曾清楚的表示不愿意以这种方式存活,对抗他们的意愿需要有正当的理由,而医生或家属出于情感、经济或舆论方面的考虑是不足以作为违背他们尊严死意愿的正当理由的。

二、自杀的含义

自杀同样是一个没有唯一清晰严格定义的概念。但是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有意义的自杀理论和自杀分类模型。自杀看似一个可以顾名思义的简单概念,但是如果简单把自杀理解为自己杀死自己,就会招致很多难以应对的挑战性问题。故意通过别人来完成对自己的致命一击算不算自杀呢?比如主动雇佣杀手杀害自己,答案是显然的,这依然是自杀。即是进一步充实对自杀的最简单解释,强调存在主观故意,认为方式或手段是次要的,还是会带来新的难题,即如何界定主观故意。吸烟有害健康人所共知,所以我们称吸烟是慢性自杀,但是如果说吸烟者真的是想慢慢杀死自己仍然是牵强的。911事件的罹难者中,许多人是坠楼身亡的,每个人都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纵身跳下是必死无疑的,他们仍然跳了下去,我们不会认为他们是自杀的,尽管他们意识清醒做了这样的选择,我们不称之为故意,我们理解他们为情势所迫的不得已,但是每一个自杀者会都认为在生与死的理由的较量中死的理由赢过了生的理由。于是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提出选择理论,认为如果活着可以作为一个选项,那么不选择活着而选择死亡就是自杀。因为人不仅仅是生物属性的人,还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有人格的人。所以“活着”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活着并不仅仅是肉体的生命体征,还要有自我意识的存在。人是作为“我”,即主体而活着的,“我”在历史性的成长中与社会互动取得社会关系,思维、判断、分辨、选择、塑造自我,改造世界,以达到自我实现。生命是重要的,因为生命是自我实现的基础,有生命,“我”才能是我所是。选择生存是重要的,因为选择生活是更重要的。生命是重要的,因为有生命才能追求更高的价值理想。所以生命并不总是处在绝对至上的价值制高点的位置,为了实现更高的价值,如有必要生命是可以牺牲的。

三、尊严死与自杀的联系

尽管比生命更高的价值是什么仍然是有争议的,价值序列没有永恒绝对的唯一的标准,但是有比生命的价值更高的价值存在,是可以肯定的。因此自杀行为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被指责为愚蠢,漠视生命,或不负责任的。如果把保持生命体征,保持呼吸心跳视为活着,把选择尊严死视为选择死亡而非选择接受死亡,在这种预设下,确实可以把尊严死与自杀等同起来。然而,人有活着的权利,没有不死的义务。终末期患者的死亡意念,并不总是对尊严死的选择,一些有死亡意念的患者,表示要放弃治疗,可能并不是出于对更高价值的追求,或对自身生活的规划,也并不是为了自我实现或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仅仅是因为担心自己是多余的负担。负担感对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群体分化中的人来说都是死亡意念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3]

四、尊严死与自杀的区别

应该承认尊严死与自杀之间是存在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动机不同,选择尊严死,是在选择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而自杀者是拒绝生活的。其次还应该考虑做出选择的主体的生存受益情况。如果反对放弃无效治疗,是因为把拒绝无效治疗看做是自杀,认为能延长生物学意义上的存活时间的医疗手段就是有效的治疗,不考虑反对自杀的理由,仅持有一个反对的立场,在价值判断之间做循环论证,却不给出价值判断的理由,无视放弃无效治疗与自杀或他杀之间的区别,是武断的、不能令人信服的。如果把选择放弃无效治疗选择尊严死的患者等同于自杀,把他们对尊严死的选择归结为能力所限的唯一可能实现的自杀方式,把他们接受死亡,积极规划临终生活的态度同摒弃生命悲观的自杀意念等同起来,对他们来讲显然是不公平的。

五、对待尊严死或自杀的恰当态度

有调查显示“躯体疾病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包括医治意愿低,疾病带来的社会压力,抑郁和失眠;保护因素包括生存与应对信念、家庭责任以及对子女的牵挂等。”[4]这提示我们要注意关注患者对尊严死意愿的表达,是真的在选择尊严死,还是在通过尊严死表达一种因缺乏关爱而产生的绝望。对待尊严死的态度不能是武断的支持或反对,而是应该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认真规划自己的生活;对他人尊严死的决定的态度,也应该建立在有效沟通之上,努力理解,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实现对人生最后阶段合理的人生规划。我们对自杀者的态度也不应该是支持或反对那么简单,选择支持而协助或鼓励自杀,选择反对而阻挠或谴责自杀,都不是对自杀者恰当的态度,适宜的反应应该是同情、理解和帮助有自杀企图的人回归生理及心理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沈乐君.广州医疗机构晚期癌症患者放弃治疗问题的伦理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

[2]朱乐莹,陈香桦.终末期患者不予或撤除无效治疗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

[3][美]托马斯•乔伊纳著,曹梦琰,潘千译.为什么要自杀[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5.

篇5

现代宪法学体系的构建与原理演变的出发点与逻辑基础是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维护。宪法学研究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宪法意义上的人,为什么人必须有尊严,宪法如何保护人的尊严等基本问题。宪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尊严性,即人是具有尊严性的、有价值的存在。因此,在宪法世界里,人的尊严性是不可缺少的人的本质要素,是人类本体的核心内容。如果我们把宪法理解为社会共同体的基本规则与最底限度的道德要求,那么人本身是组织社会共同体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只有在尊严得到维护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人以价值的形态存在,同时也是有尊严的价值存在。因此,尊严是人的伦理的价值,是人所固有的价值形态。把人作为一种工具或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是违背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基于人格性人自然获得了主张正体性(identity)的权利,它在客观上提出了宪法保护的如下要求:人的尊严的最高价值性;人的尊严的不可分割性与统一性;人的尊严对国家价值的优先性等。就其性质而言,人的尊严具有双重性,即主观权利与客观原理的性质。在德国判例中,人的尊严权被视为“宪法的最高价值”、“宪法枢纽的基本原理”、“基本权价值体系的最高价值”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宪法学的核心范畴,即:人的尊严是指导国家活动目标的引导原理(orientierungsprinzip)、人的尊严性是确定一切国家生活的标准,确立了国家为人类而存在的基本逻辑;人的尊严性同时成为解释宪法条文的判断标准,对宪法的发展起着补充的功能。在任何一种宪法判断中,法律条文或规范同人的尊严性发生冲突时,裁判者应服从于人的尊严性。在发挥客观宪法原理功能的同时,人的尊严性具有主观权利的属性,抵制与防止任何把人变为工具或手段的现象。

在人类已跨进21世纪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或个人公然地反对或否定生命权的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漠视、侵害生命权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3]在国家的立法体系、某些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具体运作过程中人的尊严与生命权的价值有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宪法学理论本身对生命权价值的研究与实践并没有提供必要的、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4]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宪法角度重新认识生命权价值,为生命权价值的实现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

人的尊严与生命权价值

自近代社会以来,生命权与自由权、财产权共同成为人们普遍公认的自然权。生命权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由权体系。生命权的宪法意义主要在于:生命权是表明人类生存的自然意义上的权利,具有自然法的属性;生命权的宪法化或宪法上的生命权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命权是国家与社会的最高价值,在任何情况下国家不能把人的生命权作为实施统治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生命权的宪法确认意味着国家或政府负有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命权的道德的、法律义务,使生命权成为社会共同体价值体系的基础;生命权的宪法意义还表现在它为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提高社会成员的宪法意识提供了社会价值基础。生命权宪法价值的普及过程是推动法治发展进程的基本形式。经验告诉我们,生命权价值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的国家不可能形成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体系,进而无法形成实现宪法的“共同的社会意志”。

生命权是宪法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人身的完整性与人身自我支配权的基础。是否在宪法文本上规定生命权内容本身并不是评价生命权价值的唯一标准。有的国家在宪法上并没有具体规定生命权问题,对此可能的解释是,生命权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是最重要的权利,是人类享有的当然的权利,没有必要通过具体的宪法规范作出规定。对生命权价值的追求与内心的信念有可能超越实定法的界限与体系。即使宪法上没有具体规定生命权时,学者们可以通过宪法解释学功能分析宪法规范中隐含的生命权的价值。如从人身自由的宪法条款、宪法规定的人格尊严与价值条款以及通过解释“宪法上没有列举的权利同等保护”的条款中寻找生命权的价值。

当现实生活中遇到生命权问题时需要从宪法角度进行分析,以宪法为依据解决围绕生命权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生命权是完整的价值体系,通常由四种具体权利组成:一是防御权,即生命权的本质是对一切侵害生命的行为的防御,防止国家把生命权作为达到国家目的的手段;二是享受生命的权利,生命权的对象是生命,每个社会主体平等地享有生命的价值;三是生命保护请求权,即生命权受到侵害时公民有权向国家提出保护的请求,以得到必要的救济;四是生命权的不可转让性与不可处分性。由于生命权是人的尊严的基础和一切权利的出发点,个体的生命权同时具有社会共同体价值秩序的性质。对个体生命权的侵害,同时也是对宪法秩序价值的侵害,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同侵害生命权的现象进行斗争。因此,从宪法学意义上讲,生命权并不仅仅属于“自我决定权”范围。

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权价值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生命权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社会之间是有冲突的,仅仅依靠理念的力量并不能保障现实生活中个体生命权价值的实现。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应把尊重生命权的价值转化为社会基本的共识,特别是公共机关与公务员在职权的行使过程中应树立生命权价值高于一切的意识,切实尊重生命权的价值,不能漠视生命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法治国家进程的发展,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包括生命权在内的各种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有学者把2003年描绘为“公民权利年”[5]。在一年中我们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与权利有关的现象,特别是宪法权利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在维权热中人们透过各种权利现象,逐步地把目光投向生命权的价值上。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以新的理念合理地解决了通行权与生命权价值的平衡,否定了“撞了白撞”的反生命权价值的规则,使人们感受到了立法对生命权的关怀。孙志刚案使我们看到了收容遣送制度对生命权侵害,制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人身自由保障制度。深圳有关器官移植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向社会传递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漠视生命权价值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对生命权侵害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上的问题,也有具体执法上的问题。特别是执法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管理与保障的界限是实现生命权价值的重要问题。“小思仪”的死向全社会发出了保障生命权价值的呼吁。一个吸毒的母亲被派出所强制送到戒毒所后,三岁的小女孩无人照顾,母亲多次向有关民警说明情况,要求派出所通知她姐姐照顾女儿。但整整17天时间里,因无人通知母亲的姐姐,一个无辜的小生命活活被饿死在家。当人们发现小思仪的时候,孩子的尸体已高度腐败,身上爬满蛀虫,头骨外露。在21世纪的中国,在宪法上庄严地宣布“依法治国”的今天,发生这种漠视生命的事件实在是令人痛心的。在死去的小生命面前,一切的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如果我们的执法人员有一点对生命的关怀,关心三岁小女孩的命运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悲剧。在被告席上办案的两名民警讲自己只是依照法律执行公务,因为强制戒毒是法律上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被告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考虑过,我们在执法的时候,是否尊重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是否对她提出的小女儿生命可能受到的威胁给予了必要的关注?法律规定和社会秩序的价值是重要的,但对于执法者来说,放在第一位的,首先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而生命权是最高的价值和不可逾越的低线。作者认为,在执法过程中对生命的冷漠是造成这种悲剧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确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地普及生命权价值,培养人们敬畏生命的意识,使生活在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一个公民都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享受生命的意义。

为了尊重和实现生命权的价值,需要加强生命权问题的宪法学研究,对生命权有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解释的标准与依据。如生命权主体的认定是宪法学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从一般意义上讲,生命权只能由自然人行使,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生命权主体的认定方面目前讨论的焦点是胎儿生命权问题。[6]在胎儿生命权问题上宪法应积极采用利益衡量原则,有限制地推动堕胎的自由化,尽可能提前保护胎儿生命权的时间。生命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权利,对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都产生直接的效力。这种效力一方面产生国家保护公民生命权的义务,另一方面也为生命权的保护提供积极的条件。

生命权是人最为宝贵的权利,在一般情况下国家是不能限制或剥夺的,即使进行限制时也要严格地规定限制的形式与界限。目前,生命权的剥夺问题主要涉及到死刑制度的合宪性的判断,即剥夺生命权的死刑制度是否符合宪法精神,是否是一种唯一的限制生命权的形式。在宪法学发展史上,围绕死刑制度的存在合宪论与违宪论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理论,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废除死刑,即使保留死刑的国家也要严格地控制死刑。在解释死刑制度的合宪性基础时我们需要探讨生命权的相对性与限制标准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死刑制度与国家的生命保护义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国家有义务保护所有公民的生命权,对生命的价值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即使死刑制度的实体和程序再完备,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判的情况,对已执行死刑的个体生命不管给予多大的补偿,最终无法恢复生命权的价值。[7]因此,当一个国家基于历史、文化与现实等因素保留死刑制度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程序,把死刑罪名限制到最小的范围,尽可能减少死刑的人数。我国死刑制度的合宪性基础是值得进一步论证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这一事实并不说明死刑制度具有道德和宪法基础。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法定最高刑为死刑的犯罪有64种,其中非暴力犯罪为44种,占全部死刑犯罪的69%。对非暴力犯罪行为适用死刑实际上是“以财物的经济价值来衡量人的生命价值,这不仅贬低了人的生命价值,而且也与《公约》所倡导的公民的生命权至高无上的主旨极不协调”[8]。现实中保留死刑制度并不表明死刑制度本身存在合理性与自我价值基础。为了在死刑制度中体现宪法精神与原则,有必要确立如下程序:规定死刑的各种法律条款与实际行为之间是否保持了合理的比例关系;宣告死刑程序是否完备;当社会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根据社会成员的法律感情废除死刑。在分析死刑制度合宪性基础时有必要从宪法与刑法的关系中考察生命权价值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宪法对刑法体系的价值制约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其中生命权价值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命权的价值的实现提供多样化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后果。如器官移植与克隆技术的发展给维护生命权价值带来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甚至直接影响着人的正体性。人类不得不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重新思考生命权价值问题,呼吁社会关注生命权,维护生命权价值。比如,宪法是否允许克隆人的研究?克隆技术研究是否属于科学研究自由的范畴?如克隆人诞生后给宪法制度与宪法学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毫无疑问,克隆人的出现将改变“人“的基本定义,使人失去人的尊严与价值,损害了基本的宪法秩序与社会的伦理。又如器官移植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器官移植中存在的宪法问题,如死刑犯被执行以前能否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器官移植中如何体现宪法价值?另外,在生命权与自杀、生命权与安乐死、生命权与脑死认定、生命权与生育权等问题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现实的宪法问题。当人们在宪法运行中真正感受到生命权价值,确立维护生命权价值的共同体意志时我们才有可能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实现生命权价值。

总之,宪法学的逻辑体系与出发点是人的尊严与生命权价值的维护,任何一种法律制度或制度的安排应回归到宪法价值体系之内,以体现人的生命的意义。面对生命权理念与现实的冲突,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反思宪法学理论与制度,关注社会现实中人的生命权被漠视、被侵害的各种现象,真正以生命权价值的维护作为制定法律与政策的基本理念与出发点。关怀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扩大生命权价值的保护范围,维护和发展生命权价值已成为整个社会价值的追求目标,也是现代宪法学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基础。21世纪社会发展对生命权的宪法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宪法学应当主动、积极地建立学科共同体,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寻求扩大生命权价值的有效形式,强化生命权的宪法保障,为人权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知识、智慧与理论支持。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2] 详见拙作:《论生命权的宪法价值》,载《中国法学》2002年特刊。

[3] 孙志刚一案的出现是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和“法治”状态对生命权价值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虽表现为个案,但该案的背后存在着现实中国法治的“制度性”的问题。孙志刚一案的重要意义是使人们(特别是学者)从惨痛的教训中真正认识到了享有生命权的价值,从生命权价值角度重新审视各种制度和法律体系。特别是面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一些法律、法规及其某些不合理制度,宪法学理论应当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专业性的建议,在全社会普及尊重生命权价值的理念与知识,促使国家权力认真地履行保护生命权的义务。加入wto后我们比较认真地清理了一些法律、法规,实现了对国际社会所做的承诺,但在法治社会中更重要的是认真地兑现宪法对本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所做的承诺。

[4] 其表现之一是在现有多数宪法学教材中没有系统地阐述生命权价值的内容,专门讨论生命权问题的论文也寥寥无几。在宪法学理论视野中有一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既把生命权的宪法保障与刑法保障置于同一层面上,在有意或无意识之中片面地强调刑法对生命权保障的意义。

[5] 《新闻周刊》2003年12期。

[6] 德国曾把轻视胎儿生命权的立法宣布为无效。[vg1.bverfge39,1(36)]

篇6

[关键词] 《锦衣卫》;李仁港;“生命”;“尊严”;正义;希望

《锦衣卫》上映以来,观众好评如潮。有人认为影片选择“明朝那些事儿”中“锦衣卫”,满足了观众“猎奇心理”;亦有人说甄子丹、赵薇、吴尊、洪金宝、刘松仁、午马、罗家英等“老中青”搭配的明星豪华阵容和酣畅淋漓的武打、快意恩仇的情节,让观众“感觉过瘾”;还有人指出李仁港学美术出身,用独特唯美的构图、明暗交织的色彩及悲情凄美的音乐,为观众送上了“视听盛宴”。通过“文本细读”[1],我认为影片寄托了李仁港等电影人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生活本质的发掘、对人间正义的呼唤,此乃影片内涵和价值所在。 一、为“尊严”而生活

人为何而活?怎样活?活着意义何在?这些问题,一直是电影人思考的核心问题。李仁港曾远赴伦敦学习艺术理论,有坚实的美学基础。这部影片,他兼导演和编剧,“作者电影”印痕鲜明。“尊严”,《辞海》释为:“对个人或社会集团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认识和自我肯定。承认人的生命价值的存在是最基本的尊严。”[2]是此片思考人“生命”意义的第一个“关键词”,人应敬畏生命,承认人的生命价值存在,为“尊严”而生活。

此片武戏为主,台词不多,却7次围绕“尊严”叙事,6次显台词,1次“潜台词”,执著地围绕生活“尊严”思考、追问、质询、探寻、重申和隐喻,推动故事情节渐次展开,引导观众聚焦“生命本体”逻辑反思,不轻易转移“视点”,直到有“答案”和行动。“尊严”问题首先由乔花(赵薇饰)引出,她是一柔弱女子,侠肝义胆却武艺不强,面对“天鹰帮”拦路打劫,愤愤说:“为什么这些人老爱欺负人,这个世界真的变了吗?我们老百姓真要活得这么没有尊严?”青龙(甄子丹饰)答:“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取的。”表明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奋斗,与不平等生活做抗争,批判将“生命意义”建立在外来事物、他人力量之上,一如卢梭所言:“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拥有高强武艺就能获得“生命”尊严吗?不一定。对“没有名字”(青龙是“官号”)、“从来不问因由,只问时间、地点、何人”的青龙来说,“完成任务,是锦衣卫惟一的尊严”。可这种“生命价值观”将青龙异化为丧失人性的“杀人机器”,成了无是非对错判断、为阉党奸人利用摆布的“工具”,走上的“是一条有进无退的路,这条路很短暂,我很快就会走完。”说到底,亦无“自我尊严”,其所做所为社会不认可,主人也不肯定,反惹杀身祸。像乔花那样低声下气“托付终身”的“委曲求全”也无“尊严感”可言,因为她也不是自己主人,虽天真地对“未来充满希望”,但畅想无异于“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三不洗澡堂”中乔花和青龙的对话,既是对过往人生存在意义的回首和思考,也是对自我灵魂路归何方的拷问和追寻。在对“生命尊严”的探索和质辩中,完成了自我人生的短暂洗礼。

带着对“尊严”的思索和追寻,青龙、乔花在追击、逃亡路上历经坎坷,由猜忌、互相利用到熟悉、相依为命。因向往“尊严”,青龙“人性”渐渐觉醒复归,懂得关爱他人、信赖他人,并收获了友情和爱情,找回了生命存在意义――为“尊严”而活。最后为国捐躯,完成了心灵解脱、生命蜕变和自我救赎,升华了人生意义,由“杀人机器”武士进化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侠,死得有“尊严”。乔花也改变了对“锦衣卫”的认识,患难与共,擦出“爱情”火花,重新审视“婚姻生活”、思考女性存在意义,冲破了旧式婚姻枷锁――“推掉了婚事”,去追求自由爱情、快意人生,助爱人完成救亡大业。秦少游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有尊严地爱过,哪怕活在期待爱人归来的“镜像”里也有幸福感、有意义。

二、“正义”:值得用生命去追寻和坚守

除探讨为“尊严”而生活,影片还呼唤、考索“正义”,认为此值得用“生命”去追寻和坚守,这是影片反思“生命”存在的第二个关键词。

从人物塑造看,影片塑造了当朝大傅赵审言凛然正气、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形象,他是“正义”化身。面对尚未觉醒、为虎作伥的青龙索要玉玺、以死相逼,他当头棒喝:“我赵审言头可断,但绝不会屈服于奸臣乱党。……青龙,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个玉玺一旦落到奸臣手里,天下会有多少苍生因此而涂炭。保护玉玺,乃是你们锦衣卫应负的责任”,刺激青龙反思职责、行为的是非对错及生命存在的意义,最终觉醒。还塑造了杀人越货的强盗、天鹰帮帮主“大漠判官”,在“正义”感召下向“盗亦有道”复归。不要朋友、拒绝结盟的他,雁门关外一战,震惊于青龙以生命做赌注,说:“我天鹰帮家训,有一天,我能找到值得用生命去抢的东西时,我就由强盗变成盗亦有道了。”如果说“判官”生命世界此时还只盯着黄金,那么驿馆一战他成熟了,为青龙舍身犯险找寻、夺取和保护玉玺不为乱臣奸党利用,敢于奉献生命的“正义”精神所折服。久被金钱物欲迷失心性的他幡然猛醒、悬崖勒马,进而加入阻止庆亲王作乱的战斗,献出了年轻生命,实现了追寻大“道”(正义)的承诺和家族训诫。影片也塑造了“正义镖局”乔永等一批行侠仗义镖师,他们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心系苍生。一生平凡,却也幸福。

追寻“正义”、坚守“正义”是影片的价值诉求。从人物姓名看,赵审言代表正义,其子名“守正”――“隐喻”坚守正义,后继有人。邪恶代表之一阉人名“贾精忠”,贾者,假也。从兵器名称看,“大明十四势”最厉害武器“天、地、将、法、智、信、仁、勇”等均与“正义”有莫大关联,更不用说“一杀违旨抗命、二杀干政弄权、三杀贪赃枉法、四杀通敌叛国、五杀同袍相残”等,明白彰显“正义”;镖局直接名号“正义”,担负着保护生命和财产不受侵犯的重任。即使镖局面临解散,老镖师乔永还嘱托年轻手下好好收藏“正义”镖旗,不愿断送在自己手上;在他走完正义一生后,又说:“江湖太少正义,正义镖局是应该坚持办下去的。”女儿乔花勇敢肩负起此重任,她读懂了“爹的酒,不是用来活血祛淤,而是助他想起最美好的回忆”中深刻含义。是拦路打劫的强盗对“正义”镖局的无情践踏,激发了青龙生命斗志;是天真无邪的乔花“希望这江湖能出现一位大侠主持正义”的热切呼唤,打动了青龙冷酷心灵,预设了青龙“奉天成仁”,牺牲宝贵生命来完成对“正义”的追寻和坚守。故事结局,赵审言官复原职,乔花称誉“有他这样的正义忠臣,老百姓一定会有安乐的日子”。另外,影片的构图、色彩和气氛烘托,导演亦用心良苦,当青龙等为“正义”而战时,画面选择正向构图,色彩鲜亮,气氛激昂,反之则否。在他们齐心协力完成保护玉玺任务后,导演有意给“正义”镖旗“正”字一特写镜头。这些细节,见出导演有意建构“正义”,这才是“侠”者之本,是“武侠片”真正的精神意涵。

三、活着“有希望才是幸福”

电影艺术根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探索和提炼。虽然《锦衣卫》为悲情结局,但影片结尾却提醒人们,要笑看人生风云,高瞻远瞩,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希望”的活着才“幸福”。“希望”是这部影片反思“生命”存在的又一关键词,是其一以贯之都在思考和解答的核心问题。

《锦衣卫》诠释了李仁港导演对“生命”存在的反思。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指出:“幸福取决于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你力所能及的:你的愿望,你对与你有关的事情的想法,还有就是如何利用你的想法使之发挥作用。”[3]在李仁港看来亦如此,幸福人生,路不能越走越窄,没有“希望”的活着是人生大不幸。只有放下心中包袱、超越外在压力,有权选择自己的路,坚定信念走下去,才会“海阔天空”。保持“希望”,怀有“梦想”,是坚持走下去的基础。影片叙事了青龙、乔花等人生存困境。青龙做锦衣卫、杀死自己哥哥、当上锦衣卫指挥使、听从命令残杀生灵、遭他人陷害追杀等,几乎人生每一个重要关口,他都“被”外在势力所遥控,由不得自己选择,“被”字在他人生词典中牢牢占据核心位置。不能做自己行动主人的他,说到底如行尸走肉苟全性命于乱世。他活着,但不属于自己,看不到希望和未来,直到在亡命途中碰见乔花。乔花说:“……但是我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我娘常说,有希望是幸福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青龙,对于你也是,路只要走下去,一定会海阔天空的。”其实乔花心中理想和现实也存在很大差距――“我希望找一个托付终身的夫婿,但他花心;我希望江湖能出现一位大侠,可他杀人不眨眼。”但她比较达观,她开导青龙振作起来,选择自己的路走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乔花鼓励下,青龙逐渐从“杀死自己兄弟的噩梦”中觉醒,正视生存困境,变“躲闪奸人追杀”为“主动侦破玉玺丢失案情”;变“生活在他人阴影之下”为“光明正大地面对和挑战对手”,完成了人生角色转换,并勇敢承担找回玉玺、保护玉玺,锄奸除恶、保卫国家的伟大使命。即使路上遍布陷阱、机关重重,即使一次次被打倒,但他都顽强站了起来,因为他的心中充满“希望”,任谁也阻挡不了。最终与敌同归于尽,但因完成了任务而倍感幸福。一生很少笑过的他,终于含笑九泉。乔花同样也走出了人生困境,虽然她和青龙的爱情没有结果,但她每当回想起“一起走过的路”,摇着爱人送的铜铃,从望远镜里也能看到活下去的“希望”――她看到了爱人向她奔驰归来,从片尾她那丝微笑中,能感觉到她是幸福的,对她而言“有希望才是幸福”。正如韩剧《大长今》中长今所说:“不做事就没有精神,哪怕是种一棵草、一株花,也要怀着希望去做。”是呀!只有怀着“希望”做事,畅想未来,人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精神,存在才感到充实、幸福。

综观整部影片,尽管还有瑕疵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因对生命“尊严”的渴望和探求,对世道“正义”的追寻和坚守,对生活“有希望才是幸福”意义的发掘和倡导,提升了影片的内涵、质量和境界,足以与李小龙“武打+爱国”、成龙“功夫+谐趣”、李连杰“武侠+道德”等武打片相媲美。此片还有积极的当代意义。总理曾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他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况和未来发展大计,拈出“幸福”和“尊严”两个关键词,为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提升人生质量鼓与呼。这与同期上映的《锦衣卫》及“水木年华”组合复出倾情演唱《生命的尊严》等,难道仅是巧合?对比2009年,“被”字成为年度“关键词”,也是暗应吗?我想不是。“艺术文本”与“政治文本”价值诉求趋同,都是对当下“生活文本”中“尊严缺失”“正义沦丧”“人被役使”“幸福遥遥”等的回应、解读与不懈探求。这,也是有责任感的每一社会存在个体都应用心思考、积极担当、付诸行动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9.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856.

篇7

1、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苏霍姆林斯基

2、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

3、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约翰高而斯华馁

4、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

5、一个人开朗豁达,就会感受到自尊的快乐。

6、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越发敏感,作茧自缚,最终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7、忌妒,是心灵的肿瘤。——艾青

8、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啃嗤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马克思

9、一个人如果能懂得知耻,就格外珍惜自尊,就会主动维护他人的尊严。

10、把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就会散发出高贵的气质。

11、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伊谢科恩

12、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蒙田

13、只有当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又没有其他办法时,漂亮的衣服才能派上用场。——塞缪尔·约翰逊

14、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15、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柯林斯托姆

16、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是无价的。

17、尊重他人是一门学问,是人生的一片风景,尊人优雅。

18、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赢得集体和社会的赞扬,这就是自尊的表现。

19、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名人名言 )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罗素

20、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样。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戴尔·卡耐基

21、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22、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23、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普列姆昌德

24、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

25、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柯林斯托姆

26、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卢梭

27、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

28、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池田大作

29、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马丹·杜·加尔

30、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巴斯葛

31、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桑塔亚那

32、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海卡尔

33、不要让一个人去守卫他的尊严,而应让他的尊严来守卫他。——爱默生

34、生命的尊严使普遍的绝对的准则。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池田大作

35、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尼克松

36、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康德

37、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38、幽默乃是尊严的肯定,又是对人类超然物外的胸襟之明证——罗曼尼·葛瑞

篇8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崇尚尊严是人心所向,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高贵的尊严,这样,就会使我们社会的道德风尚向好的方向转化,如果坚持下去,我们的民族幸矣,我们的国家幸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生关于五年级尊严的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小学生关于五年级尊严的作文600字1一个“尊”字让我感慨万千,以后,我一定“以尊重为贵”、“以尊敬为和”、“以尊严为强”。这句话将会陪伴我的一生。

中国是一个伟大又神圣的国家,令我觉得最伟大又神圣就是汉字。在无数汉字中,我认为“尊”字最非同凡响。它准确而高度概括从古至今中国优秀的品质。“尊”可以说:以它为贵、以它为和、以它为强。

首先,“尊重”是最基本的。例如前段时间网上提倡的“给快递员一杯水”,这就是给快递员的“尊重”。还有在大街上,路人们纷纷跟清洁工打招呼,这也就是给清洁工的“尊重”。在家里,家长“尊重”孩子,就不会偷看孩子的隐私,这种品质是难得的,所以以它为贵。

当你“尊重”别人后,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如给你给了快递员一杯水,还和清洁工打招呼,当你遇到困难也会帮助你。如果有一天,你没空取快递,快递员也不会破口大骂,他会耐心等你回来。如果有一天,你把重要的文件扔掉了,如果清洁工见到了,他不会偷走,他会“完璧归赵”。如果你不偷看孩子的隐私,孩子就会不和你吵架。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尊敬”你,因为你给过他们“尊重”,所以以它为和。

当你“尊重”过别人时,别人给你“尊敬”,所以你会得到“尊严”。古代晏子是一个视“尊严”如命的人,他的风度、气质都显示出他有着一股股维护“尊严”的力量。“尊严”不是你想拥有就会拥有的。如果你做到了“尊重”、“尊重”你就会得到“尊严”。有“尊严”的人,往往都是有大作为的人。所以以它为强。

一个“尊”字让我感慨万千,以后,我一定“以尊重为贵”、“以尊敬为和”、“以尊严为强”。这句话将会陪伴我的一生。

小学生关于五年级尊严的作文600字2尊严是什么?尊严是不容玷污的白璧;尊严是不可尘蔽的珠光。尊严植根于绵亘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只属于大写的“人”。它是人类不可亵渎的理性、正义与良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翻开五千年中华古国的历史,它飘然不群,特立独行的伟岸身影随处可见。

那不是出使楚国的晏子吗?他以睿智与果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那不是冰天雪地里北海牧羊的苏武吗?他含辛茹苦19年,用生命守住大汉的尊严;那不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吗?他归隐田园,躬耕垄亩,守住他做人的尊严。谁能忘记,千古传颂的包拯,为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大义灭亲?谁不钦佩为了道义的尊严舍自己八尺之躯救了秦香莲母子性命的韩琦?

从不食嵯来者身上,我们曾仰慕“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赞颂过“威武不能屈”的亮节;从伟大的人民总理身上,我们景仰着“富贵不能淫”的贞操。

这一切,古人一直称道的“礼、义、廉、耻”,有人把它说成是“骨气”,这“骨气”中无不闪耀着尊严的光辉!

尊严是做人的高贵,尊严是生命的价值。

古往今来,尊严一直熔炼于血与火的考验之中,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为它付出鲜血乃至生命。不必说圆明园石雕上记载的耻辱,南京屠城那永不磨灭的血迹——被蹂躏的民族尊严令人痛彻骨髓!就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尊严仍在苦苦挣扎。一份为民请命的“万言书”成了开国元勋“犯上作乱”的罪状;“史无前例”的人格尊严大浩劫;人们随便被抓、被打、被批斗,连主席都自身不保;不肯助纣为虐的正义之土被割断喉咙,讲不了真话!

此时,执法者却心冷如冰,落井下石,如果“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了一纸空文,正义的尊严又在哪里?如果“笑贫不笑娼”成了人们的正常理念,女性的人格尊严又在哪里?如果眼看着弱势群体受尽欺凌而麻木冷漠,道义的尊严也就可想可知了。想必人们不会这么健忘,就在“九·一八”国耻之日,沿海城市有人为了赚取更多的不义之财,竟然把自己的女同胞奉献给大和民族“买春团”……如此之举,人格何在?国格何在?尊严何在?

泽东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说的也和尊严有关吧?尊严与人性相关,尊严与国运相连。守住尊严,便守住人性的良知;守住尊严,便守拄生命的希望,守住尊严,便守住未来的美好。

“以人为本”,“以法治国”正在撑起尊严的保护伞,我仿佛看到那神圣的人文精神之光,普照中华大地。

小学生关于五年级尊严的作文600字3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是的尊严二字在人的生命中尤为重要。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当中,想要活得精彩就必须先有尊严。有尊严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活。

有尊严的活着首先要我们懂得自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挺被捕后正义凛然。对于他人的审问拒不回答,坦然表示自己宁死不屈的意志。当名声鼎盛的徐悲鸿被要求给蒋介石画像时他断然拒绝毫不犹豫。在人们面对胁迫时有几个能像他们一样坚定不移,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们自尊自爱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所以说自尊是尊严的前提

其次要我们懂得尊他。列宁曾与一个女工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相遇,他亲切地请女工先过,得到了工厂中人们的赞誉。美国前总统哈里斯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黑人奴隶向他脱帽致意,哈里斯总统马上向他还礼,旁边的人们大为不解,总统说:得到他人的尊重前提是你也尊重他人惠特曼曾说过: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其实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就是在尊重自己,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必定会受别人的尊重。尊他是获得尊严的基础。

最后便是要我们懂得尊国护国。一个人若是连自己祖国的尊严都维护不了,何谈个人尊严?曾有一位美国记者在访问周总理时看到桌上一支美国产的钢笔,就想挖苦周总理,没想到周总理却说这是抗美援朝的战利品。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晏子到楚国拜访,而楚国国王侮辱晏子,晏子用自己的智慧来挫败楚王,得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而且不让楚王看小。让楚王对晏子的智慧感叹!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中的歌词,恰当的诠释了人与国的关系。维护的祖国的尊严,自己的尊严当然更不会丧失。所以尊国是得到尊严的根本。

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这是柯林斯托姆曾说过的话。可见尊严之重要。一个人活着尊严是必不可少的,若是尊严被践踏还不知反抗,那便与行尸走肉没多大区别。尊严是人生的天平,它赋予了人生真实的意义。那么作为一个人就要有尊严的活着。

小学生关于五年级尊严的作文600字4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其实,人性中的某些闪光点,与时间、国籍、年龄统统无关,他们经常保持惊人的相似,带来莫大的惊喜——“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聚集了500多名学界精英,可会议组织者竟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与会者使用汉语演讲和交流!然而,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却没有理会组织者的“禁令”,坚持用中文作报告,成为一位“反潮流”者,丁教授的英语表达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却冲破重重阻力发出母语的声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华夏儿女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有个姓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自从人类成为世界的霸主以来,几乎驯服了所有的动物,却没有养活过一只麻雀,因为自人捉住麻雀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绝食。在麻雀的逻辑里,要么自由的生活,要么死去。有人说,麻雀是最有灵气的鸟儿。它虽然平平淡淡,毫无艳丽之处,却是不可战胜的,尽管你可以杀死它。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崇尚尊严是人心所向,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高贵的尊严,这样,就会使我们社会的道德风尚向好的方向转化,如果坚持下去,我们的民族幸矣,我们的国家幸矣。

小学生关于五年级尊严的作文600字5项羽战败,于是他在自刎于乌江。多少人称赞他的英雄气概,写下了不朽诗篇。“力拔山兮气盖世”在肯定他的同时也有不少人为他叹惜。这样的做法是真正捍卫尊严的表现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是另一个能屈能伸的英雄样板。他的尊严受到了侮辱,转念想象,如果他也像项羽那样一死了之,那么越王最终便是以失败的结局收场,而不是再度战胜吴王,更不会留下卧薪尝胆的美谈。

越王没有捍卫他的尊严吗?不,他捍卫了。他的忍辱负重,他的低声下气正是为了实现他的远大抱负、是为了东山再起。有时候,低下头,忍辱负重,未尝不是另一种维护尊严的方式。

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这句话道出了思想与尊严的联系。是可忍,孰不可忍,古人有许多的不可忍之事。被历史称赞的一代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仍勇敢地活了下来,并写下了被后世高度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着《史记》。

司马迁的尊严受到了践踏,然而他完成了史学巨着《史记》。他的伟大在于受辱后的顽强。那些将尊严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才是不懂什么是真正尊严的人。而只能说是盲目的尊严。

退一步,忍一步。让思想幻化为真正的尊严,让理智告诉自己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篇9

1、尊严是不容玷污的白璧;尊严是不可尘蔽的珠光。尊严植根于绵亘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只属于大写的“人”。它是人类不可亵渎的理性、正义与良知。

2、尊严还是一个个感人肺腑、惊心动魄的故事里主角倔傲不屈的身姿。尊严是那位视高官厚禄如淤泥静坐垂钓不为楚国相位所动安享自由的先哲庄子静穆风中桀骜千古的身影。

3、尊严必须自己去维护,也必须自己才可能丧失,任何外在之物不能使它改变。封侯拜相、钟鸣鼎食不能使人拥有尊严,五代时冯道一生历事多国多君,始终位高权重,自称“长乐老”,却被人称作无耻之尤;强权威压、利诱色迷不能剥夺人的尊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事迹越过千百年的历史迷雾可以为之作证。

4、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够脱颖而出,突显骨气,体现了人格尊严,绘出了动人的篇章。孙天帅,这个神州大地众所周知的青年,在韩国老板大发淫威,责令全厂职工下跪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高高昂起尊贵的头颅,宁失工作,不失尊严。在他眼里,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5、每个人都有尊严,我们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在互相尊重之下,才能和睦相处。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热衷安定,追求平静,就不知他们的尊严正在被沙土悄无声息的埋没,他们的尊严在安静的哭泣着、无奈着……或许他们在嫌弃挫折、逃离伤害,可他们真正不敢面对的,是自己那脆弱的尊严!

7、有尊严的活着,能让你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尊严与活着休戚与共。你有着生命的同时也同样拥有尊严,他们相互缠绕,唇齿相依般不可分开、剥离。若你狠心将尊严从生命上拔出,生命便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8、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崇尚尊严是人心所向,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高贵的尊严,这样,就会使我们社会的道德风尚向好的方向转化,如果坚持下去,我们的民族幸矣,我们的国家幸矣。

9、尊严就是独立,尊严就是无畏。万事求人,以乞讨阿谀求得嗟来之食,算不得有尊严;患得患失,欲东食西宿,想名利双收,也算不得有尊严。所以介之推远离晋文公,不求封赏,每年寒食,让后人为之感叹;所以严子陵高揖汉光武,一竿钓钩,清风明月,独乐于富春江上。古人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为玉碎仍然是片片美玉,瓦全终归是一块黑瓦。

10、人的尊严是可贵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尊严,他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思呢?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金钱丢了可以用双手让它返还;荣誉丢了可以重新做人,洗去旧史;尊严丢了,你就是用金钱和名誉都换不来,他是一去不复还了!

11、狮子有王者霸气,王者尊严,王者风范,这是大自然赋予狮子的本色,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其实人活着就该如此,不活则罢,要活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活出尊严。用尊严来表现自己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的执着。因此,我欣赏狮子,欣赏尊严。

12、我们要有尊严。让心中的尊严醒过来,也许命运要到老才知道,但尊严,是从小就要养成的,让人看得起,尊严的重要,从小就要知道,尊严是人生的一个重点,他的重要,大家都得知道!

13、正如屠格涅夫说的:“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这句话使我们懂得了这篇课文的意义,也让我们知道了——自尊自爱多么重要!“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句卢梭的话更让我敲醒警钟:人性是尊严的!

14、人不可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这是着名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尊严。

15、尊严是可贵的,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人人都应该具备至高无上的尊严。

16、一时的尊严必须让位于长远的尊严。匹夫匹妇求一时之痛快,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其尊严又何在?如同泼皮闹事、泼妇骂街,将自己的人格尊严下降几等而已。()伍子胥乞食吹箫于吴,韩信甘受跨下之辱,当时极为难堪,但一朝得志,意气风发,尊严于是尽显。要成绝世之功,须有超世之才,更须有过人之量。

17、尊严就是舍弃,尊严就是牺牲。要想保持尊严,就要舍弃名利权位,甚至牺牲生命。所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低吟“归去来兮”;所以夏明翰不以头颅为重,高唱“还有后来人”。反之,放弃尊严可能会有所收益,但必然会有所失。所以洪承畴降清之后,有了高官后禄,也有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于山乎”的讥讽;所以甫志高叛变之后,有了一时的苟活,也受到了几十年来千万群众指着脊梁骨的唾骂。

18、在我们心中的尊严,使我们走进了尊严的光明大堂,没有尊严的人是可耻的!我们不能丧失自尊,即使你没钱还是怎样,不能低三下四求别人,要借光明正大借,可怜巴巴的没尊严!

篇10

我主张“尊严死”,理由如下:

在我从医50年的生涯中,看见太多被疾病折磨,痛不欲生而自杀或请求安乐死的病例。那些拖着病体,行动困难的垂危患者,以各种形式向我表达不要抢救,个别甚至给我下跪。然而我除了流下同情泪、无奈、内疚外,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现在有人提出“尊严死”,可谓正中下怀,自然十分拥护。

各界有识之士早就有类似看法或行动。比如罗点点医师在2006年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选择与尊严”网站,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在她的婆婆处于糖尿病晚期,呼吸、心跳骤停,上呼吸机后又神智丧失,生命毫无质量的情况下,罗点点决定停用呼吸机让老人安详离去。后她在婆婆笔记本上发现“在我生命尽头时,不过度抢救”的遗言,她帮婆婆实现了遗愿。自2011年起,已有90多万人登录了“选择与尊严”网站,9千多人完成了生前预嘱。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北大医院霍勇教授表示,目前三分之一的抢救是无谓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医师也提交了“尊严死”的提案,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评价罗点点做的事“太重要了”。2013年6月25日,由陈小鲁、罗裕平等发起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成立。

生前预嘱“不要抢救我”的尊严死 ,在国外不少国家已入法,美国35个州立法支持自然死亡,英国早在1967年就创立了“临终关怀院”,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是应该让这些“他山之石”来“攻玉 ”的时候了。

“尊严死”不仅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实现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不再对治疗无望的垂危病人、不能活动的躯体,施加上呼吸机、插氧气管、鼻胃管、输液管、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解除患者无异于受刑的痛苦,还能节省大量医疗费用。据2011年卫生部统计,人的一生,60%~80%的医疗费花费在最后的救治中,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医疗费消耗在毫无意义的抢救上,这是不明智的,也谈不上人道、孝道。吴仪在任卫生部长期间曾说:医疗预防投资1元,可节省治疗费8元、抢救费100元。她是说明预防投资对卫生保健及节省医疗费用的重大意义,如果将医疗费的绝大部分用在抢救中,就是本末倒置的无意义之举。

选择“尊严死”,并捐献器官或遗体,更是高尚的行为,让器官“再生”,就是虽死犹生,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比如捐献角膜,可使盲人重见光明,又能看见美好的世界。

基于以上理由,我百分之百支持“尊严死”,我虽年近80,愿意为此尽绵薄之力,为生命关怀事业深入人心,不懈地做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