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0-07 17:24:40

生命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存困境;心理境遇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当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然而,在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社会建设不断法制化、大众言论愈发自由化的当今社会,人们在享受物质充盈与制度民主的同时亦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当技术理性融入制度化建设,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单向度”的特点:人们对物质的满足遮蔽了其精神上的需求,人的劳动异化成一种“外在的劳动”。即便是拥有高学历的在校研究生也不例外,受工具理性的驱使,毕业季研究生对成功的渴望与就业的焦虑和迷茫,使得一部分研究生倍感存在意义感的缺失与生命的孤独,这种心理的困境也是近年来高校研究生自杀或他杀案件的一个极大的诱因。关注毕业季研究生的生存困境及心理境遇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对于研究生健康成人成才、稳步踏入社会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毕业季研究生的生存困境与心理境遇分析

目前,北京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北京市研究生毕业人数达7.9万,较2013年增加7千余人,创历史新高。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那么,在压力面前,毕业季研究生的心境及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在访谈中,曾有同学告诉我说,求职的挫败感使他一度自责,怀疑自己,焦虑,迷茫,觉得对不起家人。也有同学说,读研比工作压力更大,经常失眠,精神状态很不好等。

综上所述,顺利毕业、就业是毕业季研究生普遍焦虑的一个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焦虑是证明人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而且焦虑是不可避免的。焦虑来自对生存困境的抗争。”他告诫我们要直面焦虑,勇于承担,实现自我本真的存在,而不能一味地逃避,逃避焦虑就等于逃避自由。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性面对困难与挫折,而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花样的年华让生命之花过早凋谢是每个社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现象背后反映的总是本质,死亡在带给我们伤痛之余更多给予我们的是警醒、是反思。

二、毕业季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调整。表现为高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原来的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首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始终保持在2400万人次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却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几近一半,大批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概率。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而国家又缺乏有力的政策导向,一度造成了就业岗位的结构性失衡。从区域结构上看,许多研究生毕业后根本不会选择回到偏远农村及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去奉献,而是“一窝蜂”地涌向中东部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这样就造成了贫困地区高素质人才稀缺,而发达地区人才扎堆却无法有效配置的怪象;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主要大力发展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这样就从源头上造成了一种供给与需求的断层。

(二)学校原因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走过了异常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废待兴的教育事业得以恢复,但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未能相得益彰;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老式的“灌输式”教学法,而不善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在教学目标上,一味强调高分、高升学率,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致使好多高材生就业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在教学内容上,高校专业的设置和扩招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比如,2010年度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而这十个专业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难就业使好多毕业生无奈奔向了考研的大军,虽然暂时缓解了这部分人的就业危机,但等到他们毕业时,危机又卷土重来。就业难始终成为他们走向社会的难题。

(三)个人原因

本科毕业时好多同学选择考研是想要未来就业时有一个高的起点和平台,步入研究生大门之后,课题的忙碌,学业的繁重,使好多同学还是像本科一样整日穿梭于图书馆、实验室埋头苦学,充实头脑,兼考各类证书。光阴飞逝,一眨眼已临近毕业,由于读研期间对就业形势和政策的极少关注,毕业时好多学生依旧感到前途迷茫。大部分研究生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心理误区,就是对自我估计过高,在毕业之际都希望能得到一份高薪、高职、自己又感兴趣的工作,然而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经历了就业的挫折之后,面对学位论文的压力,焦虑、紧张感便萦绕心中,常常顾此失彼。对于那些不能合理规划自我人生职业生涯、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毕业生来讲,往往容易采取不理智的行为来逃避问题。生命教育在此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生命教育对毕业季研究生的意义

近年来,针对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显现的道德滑坡、拜金主义、对生命的轻视、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取向,生命教育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包括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等内容。针对毕业季研究生普遍存在的求职压力大、内心焦虑、生命孤独、生活意义感缺失等茫然现状,适时地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有利于减少毕业季校园暴力事件和学生自杀、他杀现象的发生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要回归生命的本真。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教育受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理念的影响,学校更多注重的是教给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怀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毕业季研究生承担着比本科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基于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时已到了适婚年龄,他们不仅要考虑如何毕业、如何就业的问题,更要为成家做准备。这三座大山压在一个几近而立之年却事业尚未起步的年轻人身上,焦虑、孤独也在情理之中。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人的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生命体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心灵教育和意义教育。针对毕业季研究生就业压力大而倍感生命孤独、生命意义感缺失的状况,高校辅导员、导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及其求职意向和求职进度,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排解学生存在的思想和情感困惑。研究生处、各学院也可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请一些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师、企业家、名人向学生做一些就业心理和就业技能方面的指导,从精神上激励学生自信、从容地去面对挑战、迎接新生活。也可以通过直面死亡的教育,引起学生向生的渴望。针对近年来高校发生的研究生自杀或他杀案件开展一次讨论课等,相信当学生在身心受到很大感触时,他们对生活、生命的体悟将会更加深刻,也会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和自杀、他杀事件的发生。

(二)有利于毕业季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就业观

着眼于毕业季研究生普遍因就业难而引发的焦虑不安状态,高校在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一些实际帮助,这将有助于毕业季研究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和就业观。其实,通过对近几年来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不难发现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研究生对自我定位及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方面。研究生普遍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学历高于本科生,求职时一味要求高职、高薪,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则是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实干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在求职时要适当放低就业姿态,先就业后择业,初次就业注重能力储备,以为再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高校也要对研究生就业给予足够重视,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主张生命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创造。他认为自由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焦虑是自由的后果,而畏惧、焦虑、绝望、孤独这些非理性的情绪体验正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从小我们就知道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奋斗的目标。道理大家都懂,执拗、迷失常起因于内心的茫然与胆怯,失败于从未付诸行动。毕业季研究生同学在就业时,应在心理上做好碰壁的准备,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要认识到遭遇挫折、焦虑、苦闷是常态,关键在于如何反常态。正如萨特所言,焦虑是自由的后果,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要想自由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处理好自己手头的事,不拖沓、不懈怠,方法总比困难多。切忌轻生抑或某些消极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唯一的,我们有责任让它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李艳.存在主义哲学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启示[J].学理论,2015.

生命的重要性篇2

【关 键 词】 闰土;悲剧;儿童;迫切性;重要性

闰土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里的人物,读完小说,我们就会感觉到有一种悲伤情绪笼罩着心头,这对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无疑是敲响了警钟――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的人生注定是要失败的。

一、闰土的人生履历写满了辛酸,封建社会摧残了他的身心健康

1. 少年闰土错失了读书的机会,美丽的故乡并没有给闰土之后的生活带来幸福。“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故乡。它的“美”,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感受得出来: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是,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这种心灵关系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沉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

很遗憾,少年闰土虽然生活在这样美丽的故乡,但是,他没有读过书,成了文盲,这就给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2. 中年闰土生活艰辛,这可从作者对他的描写上看得出来。外貌上,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上,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人的态度态度上,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上: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好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样的人可怜又可悲!

3. 封建社会的客观因素是造成闰土的悲惨命运的条件之一。小说《故乡》中的闰土,是一个旧中国的农民,处于辛亥革命前后那特定时代和环境之中,以海边沙地为生活来源,成为一个精神近乎麻木,在生活中只是默默承受和挣扎的贫苦农民,他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只是在于神佛之类的偶像,让人们看到国民的麻木认命和精神空虚的弱点。

生活剥蚀了他的青春,辛劳却没有得到幸福生活,任其挑选东西也只要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和草灰,他的这种选择,是出于自己是个农民的身份,出于农民身份的实用,是为了生计和精神寄托。他看望近三十年未见而且早就想见的老朋友,带上土产品,抽空而来,匆匆而去,也是出于农活的繁忙,这是中国勤劳质朴的农民的一些共性特点。已经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毒入骨髓的形骸了,是一个被掏空了灵魂的躯壳,哪里还有一点少年闰土的形迹。

二、闰土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个人原因也难逃其咎

我个人觉得闰土的悲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按作者的意思是那万恶的封建社会,但我觉得这并不完全,闰土的悲剧固然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个普通农民的悲剧,闰土的卑微与奴性很大程度上是深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观念造成的,但这一切并不都归咎于封建社会,也有个人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1)闰土从小爱贪玩,白天到海边拾贝壳,夜里守西瓜地,有刺杀猹的行为。(2)12岁了,根本没有读书的念头,荒废了学业。(3)捕杀野生动物,不懂得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散志。(4)闰土的父亲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将希望寄托在后代闰土身上,为了怕儿子死了就给他取名为闰土,还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并给他戴银项圈,相信封建迷信。(5)闰土深受父亲的影响,也学会了崇拜偶像,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6)孩子生多了,生活当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造成闰土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7)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没有崇高的追求目标,逆来顺受,变得满脸愁容,麻木迟钝。(8)不珍爱生命,抽旱烟,摧残身体。

三、闰土的成长经历凸显出儿童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闰土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闰土的影子还时常浮现于我们脑海中,闰土的悲伤成长经历不妨可以当作对当今青少年教育的反面教材,能对我们的青少年教育起到警示作用。下面,本人针对当今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问题,谈三点看法:

1.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教育学》指出:“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这些影响中起着主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只有拥有健康的生命根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塑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3.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青少年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正视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综上所述,《故乡》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闰土也就成了人生中失败者的典型,他的成长经历,也就是旧中国的普通农民的成长经历――曲折、痛苦、心酸。闰土的悲剧可以警示后人:教育要从儿童抓起,否则就是闰土的翻版!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王得后. 鲁迅小说全编[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63~65.

生命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营销策略;营销管理;产品;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适时打入市场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保持高速的发展,企业的营销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作为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通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与盈利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规律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一样都有出生、成长、成熟直到衰亡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也称产品寿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共四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反映出顾客、竞争者、经销商、利润状况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显著特征而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长期利润。制定最佳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必须了解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场特征,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也相应不同。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导入期

在导入期,不论企业强弱,它们所注重的都是独特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在这一阶段,投入的需求很大,此时的指导思想是迅速建立市场份额,采用各种办法加快产品扩散的速度,利用竞争者少的有利时机抢先占领市场。企业要主动缩短导入期的时间,降低产品的市场风险。此时应积极收集市场夺新产品的反应与意见,以促成产品的技术完善和最终定型,在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完善生产技术,保证产品性能的实现和质量的稳定,并确保生产能力的协调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产品销售的重点在于吸引对新产品不了解的顾客和向潜在的消费者介绍新产品,引导他们进行试用。企业可以“创造”需要,突出强调新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和利益,可以采用赠送、试用、较大的折扣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在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拓展方面,应给予中间商较大的利益和保证,刺激中间商积极推销新产品,如给予较大的让利,加大合作广告津贴,给予中间商强有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适当减少中间商的进货风险等。

(二)成长期

产品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的显著标志是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加速增长,市场也很快地扩大,使得产品销售量急剧上升。如果说导入期的市场等待企业去开发,而成长期的市场就已被大部分的占领,企业发扬“钻”劲和“挤”劲才有可能进入。在成长期,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幸存者。营销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竞争中开拓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是一种成长策略,其目标是在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保持相对的竞争地位,只要有可能就加以扩大,即在扩张的市场上成长。

此时企业营销策略的核心是维持其市场增长率,使获取最大利润的时间得以延长。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让顾客试用其产品”,而是“如何使顾客偏爱其品牌”。所以企业在营销策略与方法上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企业在此基础上还需投入资源发展新的销售和营销能力,并根据现有的财务需求和相对竞争地位决定投资于哪一种相对优势:差异化、低成本还是集中战略。

1、产品方面。注重产品的质量,并配合以良好的包装和完善的服务,力争创出名牌。在同类竞争性产品很多的情况下,名牌产品往往是一枝独秀,供不应求,所以创立名牌是增加销售的根本保证。

2、价格方面。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维持原价或在适当的时机降价以吸引价格敏感型顾客,这样既可以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吸引消费者。但是企业必须慎重对待降价方式,以免引发残酷的价格竞争,使得企业与竞争者两败俱伤。例如,近几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大规模降价促销,带来了微波炉市场的价格大战。格兰仕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低成本战略,挤垮了大部分竞争对手,迅速占据了国内的微波炉市场的半壁江山。

3、渠道方面。面对较高的产品销售增长率,企业不仅应保持其销售渠道的通畅,而且应积极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并加强各渠道之间的联系,使产品的销售面更加广泛;这时由于产品的品牌形象已经建立,采用广泛的销售渠道不会影响产品形象。

4、促销方面。继续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此时的促销重点不再是新产品的介绍,而是转向对消费者的诱导和说服,使其产生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广告的重点由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逐渐转向建立产品信赖度与购买量,把报道消息的广告转换为强调自己的产品优于竞争者产品的广告。成长期的广告不仅要使潜在的顾客知道本产品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了解本产品的质量、性能、特点以及在哪些方面优于竞争者。例如,现在市场中有很多同类的保健品,有的企业在广告中多次强调其产品是蓝瓶包装,提示消费者将其与竞争者品牌区别开来。

5、市场方面。竞争者的进入,使原有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使产品的销售增长率趋于下降,企业应积极寻找和进入新的市场。企业在对市场进行重新的细分后,寻求与识别尚未满足的细分市场并迅速进入。

(三)成熟期

成熟期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它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首先是“成长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在缓慢增长,这是由于晚期大多数加入购买和现有顾客重复购买引起;其次是“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量到达顶点;最后是“下降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缓慢下降,部分顾客转向其他更新的产品。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首先维持已有的市场占有率,不要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然后选择进攻性策略,扩大销售并尽量延长这一阶段的时间,或是促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度循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收益。此时企业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竞争”。一般来说,可供企业选择的策略有市场改良、产品改良、营销组合改良三种。

1、市场改良策略。市场改良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在巩固老顾客,尽可能赢得新顾客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提高成熟期内的产品销售量。它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用途和销售方式或消费方式来实现的。第一,通过市场的再次细分,寻找和进入那些还没有使用该产品的新市场。第二,加强品牌地位,争取竞争者的市场。设法吸引竞争者的顾客试用或使用本企业的产品。第三,通过开发现有产品的新用途来延长产品成熟期,并开拓崭新的市场。第四,通过促销努力来激励消费者增加其产品的使用率或使用量。例如,牙膏广告可以说服人们不仅要早晨刷牙,晚上也要刷牙以保护牙齿的健康。

2、产品改良策略。产品改良策略是产品本身经过适当的改变后,重新推向市场,使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产品改良有以下方式可供选择:第一,品质改善。其目的是增强产品的功能及各项技术指标,如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等。第二,特性改善。指增加产品的新的特性或功能,扩大产品的多方面的适应性。如电视机增加自动选台与录像功能。第三,式样改善。其目的是加强产品外观上的艺术诉求,增加产品的外观美感。第四,用途改革。指在改变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不断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产品就会不断再生,不会陷入销售饱状态。第五,服务改善。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服务的改善,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海尔公司就是以优质的售后服务而著称的。

3、营销组合改良策略。针对成熟期产品的特点,企业有必要通过改变其营销组合因素中的一个要素或若干要素,来刺激产品的销售,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一,价格改革。在成熟期的产品一般采用降价的策略,以打入新的市场并吸引同类竞争性品牌的使用者。第二,渠道改革。力争进入各种类型的、更加广泛的销售渠道。第三,促销改革。包括销售促进改革(优惠、折扣、展销等),加强售前售后服务和保证,加强人员推销力量,增加广告力度等。

(四)衰退期

产品销售量在成熟期缓慢增加直至缓慢下降,一般来说可以稳定一段时间。若销售量的下降速度开始加剧,且利润水平很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企业过去所采用的增加销售费用、降低产品价格等营销策略亦基本无效。因此在衰退期企业营销策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有效地处理衰退产品。当企业分析产品确实进入衰退期后,则应在继留决策或丢弃决策中选择其一。继留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时,不应盲目地立即撤退,而是应首先观察市场。由于竞争企业相继撤出市场,继续留在市场内的企业往往可以接收他们留下的顾客而暂时增加销售量。丢弃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丢弃产品,撤出市场。当产品衰退期到来时,企业也不应盲目坚持或犹豫不决,尽快撤出市场。

1、继留决策。如果企业选择了继留决策,有三种营销策略可供选择。第一,连继策略,即过去的营销策略维持不变,市场、价格、渠道、促销等与过去完全相同。第二,集中策略,即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一些最有潜力的市场与销售渠道,开展比以前更强的全力以赴的促销活动。第三,收割策略,即大幅降低促销费用,减少促销人员,价格维持不变甚至稍有提高。虽然这会加速产品衰退,但可以增加眼前的利润。在顾客对本品牌高度信任与忠诚的条件下,实行这种策略也能维持以往的销售水准从而增加利润。

2、丢弃决策。如果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撤出市场,则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丢弃方式,企业必须决定是直接丢弃产品,还是将产品的商标、生产权和设备转让给小企业继续生产。通常后者较为有利,不仅可增加企业收入,还可满足市场剩余顾客的需求。第二,丢弃时机,企业必须决定是当机立断地快速撤出市场,还是逐步减少产量,有序地撤出市场。

三、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现在不管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推动下,这种管理方法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变动的方向和变化的速度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和长短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随着消费者需求的离散化和需求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大缩短了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技术变革。技术的革新是是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革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已呈现出不断缩短的趋势,不少行业从而不得不面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一轮的竞争。例如,在小汽车行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车型的生命周期长达15-20年;在50年代其生命周期平均为10年左右;在80年代缩短到3年左右;到现在基本上半年就有一种新车型出现了。

第三,市场竞争环境。随着很多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将使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要求企业对产品的开发与维护投入更多的资金,管理也应更加专业。

第四,政策法规。政府从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可能会采取一些经济手段,例如,用提高关税、减少银行贷款等方法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可能采用行政手段来干预产品的市场生命,如通过产品质量、卫生检验标准等方法来保护一些产品或加速其淘汰。

第五,内部压力。例如,股东对利润过低而不满、销售人员对产品推销产品压力过大而抱怨等因素也会迫使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

四、判断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

判断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较直观地反映企业产品的现有销售和利润情况,而且能够反映产品所处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客观指导企业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来判断产品生命周期。

第一,从企业的角度看销售增长率。从每个产品的销售增长或缓慢、增长快速或负增长就可以判断其大体的趋势。当然有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忽高忽低,变化不规律而难以把握。这时就要应用回归分析技术找出规律。一般来说,当销售额的逐年的实际增长率为0.1-10%时,产品处于导入期或成熟期;当销售增长率大于10%时,产品处于成长期;当销售增长率小于零时,产品处于衰退期。在做销售分析时,一定要把历史数据按月排列出来,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进行趋势分析,并且注意淡旺季的销售差距和促销与正常销售的差距,这样就能看出一个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二,类比判断法。参照类似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各个阶段的特征来划分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

第三,普及率法。以产品普及率来划分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当普及率小于5%时为导入期;当普及率为5-50%时为成长期;当普及率为90%以上为衰退期。

第四,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渗透率和忠诚度。如果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靠渗透率取得的,说明产品还是处于成长期;如果企业的产品是靠忠诚度来达成的,则产品进入了成熟期。

第五,从竞争者的数量来看。如果竞争者激剧增多,产品仍然处于成长期;当竞争者开始退出,竞争者的数量减少时,应该注意产品是否开始进入成熟期后期或是衰退期。

五、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其他注意事项

第一,加强数据库的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理论推导的结果,它是主要通过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支持,所以企业加强信息数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信息数据的管理,也就无法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二,判断方法的综合应用。以上判断方法主要是依据主观经验,辅以少量的数据计算,仍属于定性分析范畴,并且在应用时要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与所处的市场环境特点综合利用数种方法。

第三,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与营销策略的相互影响。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来做出营销策略的调整;而营销策略的调整又可能引起产品的销售量的变化,从而改变产品生命曲线的下一个阶段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判断、预测工作更加复杂。

六、结束语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提供了战略指导,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制定营销目标的影响是不同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复杂多变,企业只有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正确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有力方法,企业应在营销管理工作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求在发展道路上闯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业.营销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生命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具有积极思维个性和心理品质的主体,在支持性环境下,运用已知,发掘未知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创新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基础、锻炼实践能力和营造创新氛围为目标。目前,高校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制作科技发明等途径,但结果不令人满意。通过此途径培养出来的人才依旧是知识型人才,社会适应性差,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创新能力需要身心健康、有积极思维和心理品质的主体。而传统的局限的创新思维课程使大学生思维单一化,变相地摧残了创新主体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创新性活动的开展。

创新能力发展离不开支持性环境,通过有效地调节创新主体的活动,可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高校走出这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

二、生命教育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在尊重个体自然性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个体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生命意识熏陶、生命价值升华和生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最终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角色的教育。它强调生命的生活化,重视道德良知、社会情感、社会能力等;它诠释了生命教育的归宿,使生命体具有理性;它以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为最高目标,激励生命奋斗。

三、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1.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由于生命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熟视无睹,致使轻生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发生。生命是教育的基点和源泉,生命教育的最基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教育教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体悟生命的神圣性。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开展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2)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基础。首先,创新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具有创新人格的人来全身心地投入。具有创新人格的人一定具有超越性的意识观念及精神品质。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超越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

其次,生命教育可以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意识。生命教育指出,人是有意义的存在物,每时每刻都在寻求意义与价值,同时理性赋予人的反省的意识,使人具有自觉地关注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的能力。生命教育指导人生活要有意义就必须超越满足自我生命保存、自我生存需要的狭隘性,要对社会、他人承担责任,要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有所贡献。

(3)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基础。知识是创新与创造的起码的基础条件。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有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知识,才能避免创新中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因为,首先,生命知识本身就是人文知识的一部分。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最基础层面上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在高级层面上是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它以善待生命、悦纳生命、关怀生命、超越生命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文科学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充满人性关怀,温暖、滋润和感化生命。

其次,生命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也有密切联系。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1]生命教育涉及哲学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人体生理认知教育等方面,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创新,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活跃的思想,而生命教育这个无所不包的大熔炉在这方面提供了知识和智力的保证。

(4)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环境基础。环境是一种直观的而又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需要宽松、自由、人性化的、有安全感的外部环境。生命教育要求学校铸就优美的、有生命的、有安全感的环境文化,致力于使大学成为生命的乐园。

以生命教育为主导的学校的环境主要指以静态化、具体化、形象化方式存在的具有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的物质文化。它要求学校的物质环境要以人为本,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体现凝聚力和生命力,培养大学生情操,陶冶大学生心性,产生归属感。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激发创新灵感。

2.生命教育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因子,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生命教育的丰富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动力。首先,生命教育的丰富性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自然、生命、社会执着的追求并作为精神伴侣作用于他们一生。生命教育在理论层面从最基层教人认识生命,体悟生命的神圣性;生命教育从中间层教人认识生命的精神性,体会生命的独特性;生命教育从最高层催人自我实现,体现生命的价值性。生命教育在实践层面上教人知识、培养技能、社会交往、友谊爱情、尊重名誉、艺术审美等,生命的真善美也在实践过程中流露、体现出来。学生通过生命教育认识了自然的奥秘、生命的美好、社会的多彩,才能不断保持对自然、生命、社会的兴趣,而兴趣正是创新的原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主动性,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其次,正是因为生命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多元、广泛、丰富、综合,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不断地从生命教育中提取营养,收获创新的灵感。生命教育除了开设独立的、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外,还与美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统一,实现渗透式教学,充分发挥“整合优势”。除了教学活动还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认识生命诞生—终结的历程,体悟生命真善美。开展专题讲座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教学活动的补充。

(2)生命教育的情感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驱力。生命进入情感领域接受情感的渗透与催化,通常会产生创新的灵感与胆识。生命教育具有情感性,它可以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奠定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

首先,生命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新冲动和欲望,从而丰富创新人格。只具备对生命、生活的热情还不能实现创新,在创新的途中会遇到很多意外与困难,没有良好的创新人格难有所成就。生命教育教人善于捕捉每个生命感动和冲动的瞬间产生的超强的自制力和爆发力,排除任何干扰,完成创新任务。

其次,生命教育的情感性能使人产生一种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的转变,获得认识的动力和光明之源。生命教育落实过程中,教师会重点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意识。情感决定人的生命态度与生命行为,“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认识的动力和光明之源。

(3)生命教育的开放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续动力。开放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变化是创新活动的前提。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狭隘、保守、封闭的心理和态度,使他们有“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胸怀对待万物;可以促进大学生不断汲取、借鉴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种人文知识的营养,使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和角度看待问题;可以激发大学生不断突破思维定势,使他们有勇于创新的理念和胆识。

(4)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行动力。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指出:“教育即生活。”所以生命教育的逻辑展开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命教育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倡导通过活动和情感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体验。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实践的过程是具有规律性和目的性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双向耦合的过程。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具有探寻规律的能力才能有所发现与发明,才有所创新。

3.通过生命教育的科学实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生命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在观念层面、理念层面及实践层面进一步努力。

(1)在观念层面上,真正落实生命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重要地位。生命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能力与创新潜能的挖掘。我们的高校由于忽视生命教育或把生命教育当做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补充或仅仅作为狭隘的技能训练,已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感觉迟钝、情感匮乏、想象力不丰富、无生机活力,以至于最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高校要真正认识并认真对待生命教育,赋予生命教育应有的重要地位,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从管理入手,从具体抓起。

(2)在理论层面上,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校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高校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并加以总结,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生命教育有自身独特的独特性,所以要有对应的教育形式与方法。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思考,启发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其次,生命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各科知识相互交融、渗透,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3)在实践层面上,大学人要全员参与,通过生命教育的科学开展,充分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生命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大学人的参与。

首先,高校领导者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督导学校成立生命教育执行组织;策定生命教育倡导计划;制定融合生命教育课程纲要的校本课程;规划发展生命教育教学主题;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等。

生命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中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1 生命教育内涵

人的生命具有两重性,一是生物性,二是精神性。生物性是指人和自然界其他广大生物一样的肉体生命(物质存在)的生理属性。精神性则指人之所以为人的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和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生物性是人生命的基础,精神性是人生命的灵魂。生命的教育应该是人生命的生物性内涵和精神性内涵的统一。

从广义上讲,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促使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不仅让学生知道尊重人类的生命,还要让学生明白人与其它物种和谐共存的道理;不仅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2 生命教育的意义

2.1 生命教育是人的根本教育

生命是人类繁衍的基础,生命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人的存在,以人为追求,一切终归于生命的主题,一切都阐释着生命的意义。教育作为人类必须的也是让生命的存在变得更完美更有意义的一种活动,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生命特征和意义,学会珍爱生命,而教育的最高追求则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引导人的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2.2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和诱惑,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生理上的、思想上的困惑和矛盾,他们内心的不调和不畅顺又容易引发极端的心理问题,造成行为失控的现象。因此我们只有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3 生命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国民的素质。生命意识是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完善生命,这对提高国民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对提高民族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

2.4 生命教育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前提

生命的健美,生命与生命的和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理想境界。哪个家庭愿意看到家人生命的离间相残或惨痛陨落?谁又希望看到生命你死我活的争斗,谁又愿意目睹生命被惨无人道的摧残?生命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提升生命的质量,从而能促进家庭的融和,促进社会的和谐。

3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3.1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我们帮助学生认识每一个生命在自然中诞生的偶然与伟大,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认识生命的依存关系,认识生命的无常,认识生命在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存在和永恒消失,让学生具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恻隐之心,懂得体己怜人,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能积极发掘自身生命的力量,自觉追求生命更重大的意义。

3.2 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每个生命都有重量,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拓展生命的宽度,充实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要传承人文精神,要弘扬善,要释放爱,要承担责任,要追求真,要创造美。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生命的意义也不仅局限于自身。人的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完善自己,更在于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为地球及自然的其他生命创造价值;生命个体在追求自身快乐与幸福的同时也让别的生命获得快乐与幸福才是生命更大的意义。

3.3 死亡教育

有生就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教育中我们谈“死”,是因为要更好地“生”;我们谈“生”,是要超越“死”。因为死,生变得短暂有限,生变得难能可贵,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要让生命更有意义。死如果是必然,我们就要坦然;死如果是偶然,我们要防范于未然,死如果比生更有意义,我们就超然。不要让生命轻易走向死亡,既然生我们就要珍惜生,必然死我们就不怕死。

4 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4.1 开展生命的专题教育

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生命教育活动,可以直接凸显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4.2 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的信息和意义显隐于各学科课程中,如生物让人认识生命来源和特征,化学让人认识生命的构成与保健,物理让人认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等;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可以让我们认识生命的责任,生命的精神,明白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掘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生存的技能和生命的质量。

4.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如通过野营和农村耕作劳动,让学生接受生存技能的训练;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通过参观动植物园,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树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种种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深切的生命体验,能帮助学生磨练生命,感悟生命,充实生命,丰富生命。

4.4 日常生活和管理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的危机无时不存在,生命的意外实在太多。如生活中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疾病问题,甚至人际交往、矛盾纠纷问题,随时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日常生活和管理,学校要时刻教育学生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平时管理宣传教育要到位,危险问题要想到,预防措施要做足,促使学生形成保护生命、优化生命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生命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6-0107-05

生命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对生命教育过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功利化原则的影响下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只重视教育评价的结果,从外在价值的角度评价教育活动,从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表层化和泛化。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建构在人性化、动态性、效用性、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性化: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尊重人的人格、权利,关怀人的成长是生命教育人性化的体现。以往的教育评价忽视人的价值,把人当做物来看待,把人作为知识的容器,忽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人的价值的实现,人本身是目的,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系统。人性化的生命教育设计体现了生命教育过程必须以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为目标,是教育评价理念的创新,是生命教育评价的出发点。

1. 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大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性原则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在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的创设过程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对接收信息内容的主动鉴别、选择,以及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了解、沟通和互动,体现了本体论层面的意义。而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则表现为主动学习和主动创新两个方面。主体性原则给生命教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生命教育研究可以与时俱进。在主体性原则指导下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2. 实践性原则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认识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生命教育评价的标准。实践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根本基础,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首先,实践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标准的确定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是否符合大学生的需要,是由实践决定的。其次,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正确性本身是无法证明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1 ]最后,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标准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评价会有不同的结论,哪种评价标准最合理和科学由实践决定。所以,实践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实现人性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教育的困境之一是与实践的脱离,注重的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但是实践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教育源于生活。所以,教育走出困境的路径是回归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人的外在和内心不断得到创造和改变,从而不断生成和获得人性中新的因素 [2 ]。生命教育应重视社会实践,广泛地开展各种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真谛。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进一步扩展到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从而将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同时将实践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学有所用,在实践中不断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3. 平等性原则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和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目的决定了生命教育存在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和大学生是生命教育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的人性化原则要求师生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共进的关系,不仅是课堂上知识和经验的相互交流和意见的相互交换,还包括生活中感情的交流和互动,在平等、开放的交流中使师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体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称为师生之间的开放的、真诚的、平等的互动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增进感情的过程。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生命教育本质实现的保障。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以平等为原则,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来讲,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加,把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师生在真诚的沟通中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就真正得到了实现。

二、动态性: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生命教育所面对的条件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评价的标准也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做出调整。因而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 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多次互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是在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多次互动中实现的。理清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课程、教学、评价往往是一种界定清晰、程序确定、功能独立的过程。由此可见,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各个环节是静止的。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评价从属于课程和教学,在课程和教学之外进行。动态性的生命教育原则认为课程、教学和评价是相互建构的过程。

首先,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更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现其认知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实现师生观念与思维的转变与发展。” [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客体具有场景性,即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评价的客体也会随着人们价值观、教育观的变化而变化。此外,生命教育也不具有绝对的普适性,民族、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生命教育要具有多样性。因此,教育评价应是动态的、开放的、相互联系的,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一切脱离了具体情景的所谓的课程评价都是虚无的,犹如‘泥足的巨人’。” [4 ]

其次,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具有多维度的功能,如目标导向、强化激励、反馈调节等。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要突破传统的评价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和生命教育课程看成一个互动的过程,把课程、教学、评价当做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把评价融入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

2. 现时评价与发展评价的统一

发展评价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主要是指对事物当前状态的考察,是为了预测事物未来的状态,考察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评价其潜力,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性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促进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对生命教育作出现时判断;二是从大学生现在的状态,预测大学生未来的学习状态。这两个方面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大学生充满信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以及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如果教师用一种怀疑而不是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3. 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

传统的教育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结果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绩的测量,关心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够关心。因此,结果评价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结果评价有一定的意义,它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但是,结果评价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关注目标而不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不能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潜力等等。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的价值观重新建构的过程,是大学生的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自己人生价值的提升,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生命教育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层面的提升,结果也很难用统一的考试形式进行测量,虽然结果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应该在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过程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质性评价、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评价等方面。这是教学评价动态性的体现,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更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要把过程性评价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三、效用性: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的落脚点

效用性是生命教育评价的重要原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落脚点。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效用性原则是指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主体为达到生命教育评价的目标,用一定的标准对评估客体进行价值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预期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活动主体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主要表现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1. 内在方面

第一,对效益的强调。效益是人们对实践结果进行考察时的常用词汇,主要强调活动目标的实现,活动所产生的正向效果。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效益性主要是指生命教育的评价结果符合生命教育的预期目标。生命教育的评估结果越符合生命教育的评估目标,生命教育的效益越强,反之越弱。

第二,对效率的强调。效率是投入和产出之比,用于强调活动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促使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估过程有效性的实现。生命教育评价的效益属性和效率属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估过程效用性的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外在方面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效用性除了内在的对效益的强调、对结果的强调之外,由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特殊性性和复杂性,使得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也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评价目标的动态变化。生命教育的评估目标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进行的依据,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目标是依据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而制订和变化的,把生命教育的目标进行细化,指导着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在生命教育评价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客体可以依据评估目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测,从而对不符合目标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

生命教育评价的有效性随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的动态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过程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的建构、反馈有重要的影响,生命教育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促使生命教育评价目标的变化,同时,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的动态性调整是生命教育有效性实现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随着生命教育评估目标的不断发展,调整自身的目标,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的最终实现。

其二,评价因素的高效组合。评价因素是决定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的实现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命教育评价的主体、客体、中介和评估环境。生命教育评价主体作为生命教育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其水平的高低对评估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生命教育客体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的对象、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及生命教育的最终结果,因而正确把握生命教育客体的性质,对生命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的评估中介是指生命教育的信息系统。生命教育的信息系统是主客体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及时性对生命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评估环境是生命教育评价有效性实现的保证。总之,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中介、评价环境共同对生命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其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利用。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方法的选择,与生命教育的评价效用直接相关。由于生命教育评估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表现形态来说,有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客观效果与主观效果等,因而,应注重从多维视角来选择评估方法,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在生命教育评价过程中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实现生命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从而促进生命教育效用性的最终实现。

总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用性表现为内在的维度和外在的维度,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生命教育的效用性。

四、系统性: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的升华点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开放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具有以上的特点。因此,生命教育的评价必须坚持系统的原则。生命教育评价的系统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其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按照系统的目的各自发挥着功能。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用全面的观点来进行生命教育评价的设计。生命教育体系的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设计到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中介、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但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价值观的提升。因此,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层次性

任何系统都包括很多个子系统,任何系统都是更大系统内的子系统,并且任何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更大系统的整合。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系统中,不同的评价对象在生命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应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使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更加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

3. 开放性

生命教育系统不是封闭的,必须与外部环境和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虽然学校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社会等在学生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社会环境中感受生活的真相……创造真正的生命价值。” [5 ]因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评价,既要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和综合,又要充分地考虑家庭、社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是生命教育过程的监督、评价、反思。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应体现人性化、动态性、效用性、整体性等原则要求,并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既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进行目标指导、强化激励、反馈调节,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刘洪波.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

[3]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姜 勇,蒋 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7):1-5.

[5]周俊武,孙岳兵.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内涵和要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94-97.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Life Education

SUN Yue-bing1,2,ZHOU Jun-wu2,LU Liang2

(1. College of Marx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China;

2.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生命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薛红(1959-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健康教育研究;刘利平(1962-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于海霞(1981-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北京 10001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62-02

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在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期待中更加物质化了,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需求,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虽然人人都拥有生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理解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于是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等深层的问题也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生命教育的价值剖析

1.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为了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极力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追求金钱、名望与权力,期待着通过实际的物质换取内心的满足和愉悦,精神世界却日益贫乏。生命意识的淡漠和不良的生活方式,致使亚健康状态人群数量有增无减,生命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也影响了青少年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重智轻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的生命涂抹上了时代的阴影。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命质量与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因此,高等教育应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整体的、鲜活的人的生命为本,将生命教育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把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通过生命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唤起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提升人们超越物质的生命境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减少或消除不良生活行为,从而促进全体国民健康意识的改善和提高。

2.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诉求。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开设大量实用的科目,几乎所有的教育都和职业联系在一起,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的完整性被肢解,缺少了对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注,这种工具性的、单向度的教育追求远离了人的生命的本义,扭曲了人的生命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导致出现了片面发展的人,主要表现为文化缺乏、精神空虚等”。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质”。倡导生命教育是对当代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应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发展实质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基本元素,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归宿,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之缺憾。因此,教育目标应有生命教育的内涵。把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己任,改变那种过度专门化的学科划分,协调学校教育中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关系,增加人文学科的比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提供良好的土壤,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诉求。

3.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的成长面临着多元的价值观冲击,身心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父母百般呵护和溺爱下长大的大学生们,生活中有很大的依赖性,个性比较鲜明,有自我表现欲望,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和利己主义倾向,面对父母的高期望值、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他们时常感到困惑。一些学生表现出心理脆弱、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够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衍生出许多冲突和极端行为。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放弃自我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他们在“消费生命”的同时,难以找到自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数据显示,自杀高居我国15~34岁人群死因首位,同类事件频繁报道于诸多媒体,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令人触目惊心。上述现象的产生涉及社会、家庭、个体心理以及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生命教育的缺失和生命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凸显了普及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认知个体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其所在的群体,个体不仅需要为自己还要为所处的群体承担起相应责任。使学生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成其为有理想、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和有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知、情、意、行相融合。学习过程是学习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积极的情感教育能唤醒学生的自尊、唤起学生的自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生命教育应运用情感教育策略,融情于教,以情促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把外在力量驱使的学习转变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和渴望,成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既要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其能对各种生命现象进行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形成内驱力,成为激励和指引健康行为的力量。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结合学习内容的需要赋予不同的兴趣附属物,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体验、加深认识、激励情感、锻炼意志、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还要培养学生克服障碍和困难的坚持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观察、质疑、讨论、操作、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统一起来。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学校教育是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显性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 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两者是在相互作用、互动互补、相互渗透中进行的。生命教育是体验性、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仅限于课程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生命的内涵和生命的意义,难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强力的支撑,需要多种形式的互动和配合,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因此,应以生命教育课程为支点,辐射各学科乃至校园各个方面,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知识获取的空间,由显性向隐性的深层发展。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是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有效载体,具有显著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学校应创造和挖掘校园文化中隐含的生命教育元素,适时地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完成生命教育的任务。

3.职业理想与生命价值相统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职业教育并不排斥文化修养、人文道德教育,而应融知识、技术、技艺与生命、道德、价值、精神等于一体。美国“生命教育之父”华特士在阐述生命教育思想时指出:“论及生命教育,我首先要指出仅仅从职业准备出发,正是现代教育的问题所在。职业不等于生命,它仅能向人们提供金钱,满足物质需要;生命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金钱的获得,任何仅教授职业技术和提供智力信息的教育体系都忽视了人的本质需求。”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怀人性的价值和人格的完善,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并实现生命的意义。

大学时代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除了获得必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外,还需要通过教育来领悟人生的意义,正确认识个体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而珍惜和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彰显人的生命价值,这是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的追求。因此,职业院校应在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开展生命教育,营造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氛围。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追求职业理想,掌握职业技能,实现人的道德升华,开发生命潜能,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将自己锤炼成适应社会需要、人文素养与技术技能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配合

大学生生命与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青少年成长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三个主要领域,个体是三个分离状态下的组合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保障。因此,要特别重视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发挥来自家庭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此外,不能忽视各种社会教育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在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整合家庭、社区的力量,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形成互动互补效应,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给予成长中的大学生们必要的、及时的关怀与指导,使其懂得敬畏生命、呵护生命,进而提升生命和生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黄培清.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5).

[3](美)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韩延明.论现代社会生命教育面临的难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1(2).

[5]王海英,张明.兴趣附属物对学生认知学习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2007(1).

[6]汪丽华.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7]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8]杨春雷,吕辛.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9]杨桂青.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情感中牵手[N].中国教育报,2012-02-

生命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生命观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220-02

长期以来,我国并不十分重视生命观的教育。生命观教育起步晚且常常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生命观,即使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素质教育,也是强调世界观、价值观而忽视生命观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安排上,生命观教育也未引起重视。而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当代大学生并没有确立科学的、正确的生命观,由此引发了许多大学生“自杀”“杀人”等问题。

一、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观的缺失

大学生生命观缺失主要表现为生命价值淡化,个体生命意义缺失。[1]一是生命的基础性价值缺失。一些大学生认识不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惟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下的基础性价值,漠视生命,实施暴力,杀人或者自杀。二是生命的创造性价值缺失。生命存在的基础性价值是一切生命的共同价值,而作为人来说,生命更高更大的价值在于远远创造出大于生命本身的价值,部分大学生缺失创造性价值就会思想颓废,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玩乐中。三是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缺失。人的生命本质具有超越性,即具有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仅仅被动地享受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简单地重复生命消费活动,而是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超越自己的同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生命安全意识的缺失

一方面是生活常识意识缺失。据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在校大学生对遇到卫生、交通安全事故或诸如火灾、地震、泥石流等群体灾难事故的急救、自救等知识知之甚少。同时,许多大学生并不注意日常应注意的健康常识不了解或者并不在意,生活方式不正确,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不但是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也常因焦虑、失眠、孤独、郁闷等长期处于亚健康当中。[2]

另一方面是社会交际安全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生活经验较少,在防盗、防骗、防滋扰等方面缺乏基本常识,而且主观上防范意识薄弱,容易轻信他人,误入陷阱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必要的自救常识。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淡薄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淡薄主要有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3]

(一)文化原因

一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死亡神秘化,极力避讳死亡,使得人们常常选择逃避这一自然规律,因而对“生死”的概念十分模糊。

二是对“集体主义”的极端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物”的价值高于人的生命的特殊涵义,为了集体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掉个体的生命,因此单个个人的生命意识常常是被忽略的。

三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个体的物质需要被过度强调,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追逐名利、热衷物质享受的浮躁心态,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以致他们当中一些人看重物质享受甚于生命本身。

四是以暴力图片、影视和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暴力文化日渐为大学生群体所吸引,[4]长期接触暴力、恐怖等消极文化使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感知和情感麻木不仁,生命意识极其模糊。

(二)社会原因

一是从社会整体大环境来看,工具理性渗透到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对个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纵的深层基础与工具,人被边缘化,生活的目的、意义、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则被弃之不理。[5]大学生身处这个漠视生命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二是教育中对生命观教育的严重忽视。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异化,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实用和功利,过于追求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生命教育。即便在大学校园里,旨在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课”也更多地重视政治性的教育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精神追求。

三是社会变革以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对孩子生命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现实和功利,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却严重忽视其心理需求,缺少了对孩子生命的爱,因此孩子也不会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在思想观念上要逐步彻底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模式,推行尊重和关注学生生命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人文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各教育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争使更加关注人和生命价值的人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成功将生命观教育积极渗透到校园生活中。

(二)完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课程设计上要依托“两课”,采用多学科渗透和专门独立的生命观教育并行的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设计上更生活化和人性化,同时可以适当开展实践生存训练;培养高素质的生命观教育团队,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心理咨询,对他们积极引导,使高校成为生命观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三)优化社会环境,凝聚社会各方的合力

在全社会中对工具理性进行反思,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更加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合理纠正社会中一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主动对家庭教育予以必要的指导,同时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理的良好局面,真正让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实现人生价值。[6]而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合理构建自己的生命家园。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宝贵性,并以积极的态度规划人生,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多种措施,将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德新.浅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132-135.

[2]刘,张春兰.对未成年人生命意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73-75.

[3]蔡荔.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级硕士论文:11-17.

[4]廖莎莎,韦毅嘉.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1-124.

[5]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27.

[6]高跃.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思考[J].许昌学院学报.2010(3):152-154.

Study on the Flaw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 Hai-feng, Yu Tian-hong

(The college of Marxism of Jil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chun130118,China)

生命的重要性篇9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初中语文生命教育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要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内容,还要促进初中生心理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他人,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将更多“生命性”的教育内容注入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乐趣与活力。如在《女娲造人》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文章中的文学价值进行教学,更有树立生命教育的教育观念,只要初中语文稍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完全可以向学生讲解生命的诞生与成长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教育学生了解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目标。

二、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恰当进行课堂渗透

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性,初中语文教材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发掘与整合,然后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联系,实现生命教育的恰当渗透,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空间,让原本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初中语文《生命 生命》的教学过程中,这无疑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散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告诫自己要珍视生命,不要虚度光阴,要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样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三、创新语文教学手段,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直观性

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效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上,还要多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在生命教育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带给学生在感官上和心灵上更加直接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视频资料的播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后再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远离战争,要懂得同学生以及他人进行友好的相处,进而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四、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多体验生命、感悟生命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回归于生活,初中语文课堂上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语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征,重视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的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生命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事迹,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只有三天光明的时间,会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思考完之后不妨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认真地完成预想的事情,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结语

生命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生命教育

20世纪60年代,杰•唐纳•华特士针对当时美国社会出现的青少年吸毒、艾滋病、自杀、暴力等事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1979年澳大利亚针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问题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后续,人们不断关注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尤其体现在不断丰富生命教育内涵方面,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从单一的“生命认识”向“生命态度”“生命价值观”“生命信仰”以及“生命教育意识”等方面扩充,并使得生命教育实践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常常见诸报端。这给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以深刻的警醒,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台湾学者孙效智针对台湾生命教育曾说:“台湾教育体制运行中过分强调理工实用、忽视人文养成,学校仅仅教授学生如何生活下去的方法和技能,却忽视生命意义与目的的探索与习得。以至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精于生存(甚至不择手段),却不了解生命目的和生活意义”①。这反映当前生命教育中过度以“问题”为中心,过度注重生存知识技能的培养,却缺乏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到社会当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以及实现信仰的教育。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以激发个人潜能发挥的一门科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旨在使当前高校生命教育注重人的积极品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能力,恢复生命教育平衡状态,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

对大学生对生命认知主要从生理性生命、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大部分大学生经历过亲戚友人去世,或者通过新闻媒体等媒介或者其它途径接收过一些相关信息,他们能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性,对生理性生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较差,不爱运动的现象,说明有许多大学生尚未未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重视。在对社会性生命的认知上,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是缺乏责任感,主观幸福感低。在对精神性生命的认知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克服生活中各种困难,保持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当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时,常会引发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认知现状

山东地区高校调查显示,仅有23.07%的大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生命教育或者开设过生命教育课程,31.88%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和“一点也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2]。杨娉研究发现,88%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推行生命教育[3]。这一方面说明开展生命教育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突显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当前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

(三)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现状

当前高校主要以课堂、校园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课程方面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并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开展讲座或者专题教育,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开设的《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课程。但是由于课程不是专业课,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因此就出现课程零散,并游离于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安全教育等“两课”之中。同时,思想政治课的侧重点在于对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心理健康课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安全教育侧重于教会学生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和急救知识。由上可知,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对大学生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关注和引导。高校通过校园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无形之中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生命,健康成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也通过网络阵地开展线上生命教育,但是总体来看,大学生对这些活动注度不高,运行方式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体系,还需进一步的摸索和整合。

二、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他们从自我内部关注骤然增加,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体制的变化和不同文化思想的涌入对大学生的生命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在政治信仰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缺乏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出现的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加大、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给一部分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面对负面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容易产生信仰动摇,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方面,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到多元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单纯追求“利益”和“效率”,而片面的追求权力的拥有和物质的享受。这种社会氛围严重地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忽视了或者很少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导致他们开始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化方面,经济的多元化导致个体意识的增强,进而导致传统人生价值对一些人的影响日益减弱,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善,一部分人就缺乏遵循的标准和方向,文化的迷茫对这些人的精神世界缺乏产生重要影响。

(二)家庭层面的原因分析

大量的心理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价值观、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留守经历等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5][6],这说明家庭教育是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父母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父母常把自己的愿望或者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帮助”实现,使得家庭教育失去原来的本质,只注重孩子是否“出人头地”,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常出现学生压力过大而自杀现象。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生命教育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在权威教养方式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溺爱教养方式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在社会上受挫;在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在生活中具有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等。

(三)高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但是,高校教育出现教育失衡的现象,从生命教育来讲主要包括人格培养、系统教育两个方面[3]。一是高校过度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良好人格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单纯以市场导向为标准,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对其品格、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些高校以高就业率为荣,片面为就业忽视高等教育的本质,使得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少对生命的认知和自身独特人格的魅力。二是高校生命教育缺乏系统性。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生命教育活动的实践也很分散,多以选修课、讲座、实践参观等形式开展,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受众有限。

(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外部世界认识不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阶段,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情绪极易变化,思考问题缺乏理性,社会中各种观念、思潮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一是感觉至上。任俊认为积极体验可以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7]。人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心理享受”比“感官愉悦”对个人的创造和社会的意义更为重要,更为持久。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有机会在两者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感官愉悦,尤其对于经验不足,缺乏理性思考、自制力差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一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感觉至上现象了。他们过度沉迷当下享受,例如一些大学生乱、网络成瘾等现象,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二是价值观功利化。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面对社会诱惑、就业的压力,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趋势。他们过度关注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花费大量的时间考取各类证书,为了利益出现不良竞争,忽视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索。三是社会责任意识降低。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同时,社会责任意识降低也表现在对自己生命的不关注,随意地轻生,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缺乏感恩之心。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体验积极的情绪,重唤生命的热情

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并不是直接对立的,消极体验反面不是积极体验而是“没有”消极体验。也就说传统意义上帮助人们消除消极情感只代表自己处于了没有消极情感状态,但不代表体验到了积极的情感。弗雷德利克森的“积极扩散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能扩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智力和社会性资源等),它能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维和行为,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并把这些思维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①。可见,积极情绪对人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在现在高校传统教育中,我们只关注问题,而忽视人的积极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不能使得大学生的生命具有延续性和成长性。为此高校应加强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学思想,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生命的意义。积极情绪包括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躯体、外界带来的感官愉悦,对人的影响不如心理享受影响长远,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经验少,所以许多人会选择能够快速带来快乐感的感官愉悦,就有可能引发大学生拜金主义、沉迷网络等现象,过度消耗生命。所以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享受中体验积极情绪。通过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宣传正能量等活动(典型经验交流会、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等形式,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下,体验生活,陶冶情操,体验生命的意义。

(二)挖掘积极人格潜质,培养全面的生命个体

积极的人格可以提高自尊、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感受生命意义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造能力等。积极心理学家赛格里曼在一系列“习得性无助”研究和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格可以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任俊指出自我决定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积极人格的形成,包括内在动力(胜任感、自主需要、交往需要)的满足,外在动力(外部调节行为、内摄调节行为、认同调节行为、整合调节行为)的内化[7]。可以通过增进积极的体验和自尊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塑造乐观型解释风格。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成就目标、学会合理的归因、提供社会支持满足内在动力,通过兴趣激发、外在强化、价值引导促进外在动力的内化,不断提供归属感和控制感。

(三)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生命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大学生重要生活的场所,对其生命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社会风气极易通过一些社会活动、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各界要加强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和文化进行合理筛选,加强对影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介的监督,确保对正确主流意识的弘扬;同时掌握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明确信息来源;社会各界也要大力支持生命教育,例如,通过社区、社会福利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生命教育中心或者机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等爱心活动,引导更多大学生关注生命。高校生命教育主要从教育理念、校园环境、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文体活动五个方面进行[3][9-10]。一是转变传统教育不注重生命意义教育的局面。生命教育不仅要加强生命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生命意义的教育,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二是校园环境包括学习、生活环境,包括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一方面要加大良好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塑造,同时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提供和谐校园环境和氛围。三是注重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继续依托“两课”开展课堂教育,增设选修课,注重对生命教育专题的研究和教材的编写,同时,生命教育内容要渗透进高校各课程,注重教师的生命情怀的培养,因为教师自身对生命的观点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四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文体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设计时要考虑时代性、实效性、主题性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学生生活,同时要注意网络媒体的建设。父母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提倡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注重孩子合理成就目标的定位和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一是家长要引导孩子科学的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形象等,要关注孩子兴趣、爱好,让孩子在一个宽松、支持的氛围中,在通过努力可实现的合理目标下开展生活学习,最终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二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孩子学会辨认社会不正之风,不要片面的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人格塑造,应尊重孩子,培养坚毅的人格品质;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理解生命意义,不断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者:周惠玉 梁圆圆 高汝男 王磊 兰帆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褚惠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王文姮.山东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1):89-92.

[3]杨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探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3.

[4]周惠玉,梁圆圆.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3-115.

[5]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5):420-421.

[6]李旭,卢勤.大学生家庭因素对生命意义感及自杀意向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4(1):54-56.

[7]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