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产品贸易十篇

时间:2023-09-25 18:23:29

国际农产品贸易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加深的对外开放,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所占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我国由于农业处于薄弱地位导致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了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以及如何根据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发展策略

农业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具有了更大市场风险。近些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可避免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机遇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贸易关系一直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在进出口方面持续处于双增长态势,2001年到之后的十年间,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最高增长速度达到14.9%,进口的增长速度更为显著,达到23%[1]。另外,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国外很多国家升级了农产品消费结构,使我国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些年,国家领导层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增加了支持农业的力度,我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和健康,粮食产量年年增长,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各类产品产量在世界上也占据首要位置[2]。农业越来越好的发展使我国能够利用好当前已经升级的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更好更稳定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挑战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增加了世界经济关系的复杂程度,一方面,区域贸易实现一体化能够创造更多的贸易,但是同时也能够实现贸易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没有强大的市场势力,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行业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农业发展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弱质性,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合作化程度偏低、生产规模不大、农业生产户数量偏多,并且各个生产户之间比较分散,无法在生产上实现较大的发展,而且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无法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3]。另外,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的关税水平不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且国家目前缺乏对农业的有力支持,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农产品由于其发展特点导致农产品存在较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农产品贸易品牌品牌本身就是经济价值的象征,而且其也是信誉的有力代表,而一个拥有了良好信誉的产品自然就不用担心产品的销售。一类产品在贸易中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定要认识到品牌的巨大作用,我国农产品国家贸易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国际上缺乏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导致我国一些农产品即便质量较高,也无法以优质的价格完成贸易交易。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产品不具备优良的结构,并且存在着比较单一的市场结构,加上国家没有给予农业发展足够的支持,本身农业生产经营就不具备完善的条件,近些年不断增长的农业经营成本,农业缺乏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所有这些原因的存在都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家贸易中无法占据有利位置。

(三)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为了对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给予保护,使地球环境以及人们健康得到保障,从而对外来产品服务形成比较严格的环保标准,使得各类外来产品服务受到了较明显的限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经济发展不受到影响,将绿色壁垒逐渐发展为技术壁垒,对外来产品的进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4]。有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农产品出口遇到的最大障碍便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四)不断扩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是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发展的重要问题,2003年,我国农产品首次进口大于出口,2004年该状况持续,必须逆差程度越来越大,一直持续到2011年,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的贸易逆差数额已经达到了341.2亿美元[5]。

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质量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产品出口要想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产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对此,我国质量检验局根据国际质量标准了多项国家标准;农业部了多项行业标准。除此之外,农业部还准备每年增加多条行业标准,建立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之一,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发展,就必须以其标准进行生产,完成贸易,要及时了解国际最新行业标准,不断提高自身产品出口水平,打破绿色壁垒限制,实现自身农产品国家贸易的发展。另外,我国农产品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接轨国际标准,实施IS014000以及环境认证标志。IS014000是环境管理标准的整个系列,其中包含环境行为评价、生命评估、环境标志、环境审核以及环境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着重在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生产、能源、审计等各个层面中贯穿环境管理标准,以此形成的一个自愿性标准。环境标志的实施控制了产品环保全过程,使得产品从生产到回收这整个过程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如果产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做到这些来打破绿色壁垒。

(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国内行业价值链我国农产品当前要想实现国际化,最基本的是要增加科技投入,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企业生产的一直为传统农产品,那么在当前就必须认识到科技技术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必须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产品含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使得开发出的高技术产品更具特色,更加安全有效,走出广告战以及低价格战,以技术作为竞争的优势,才可以创造产品品牌,打入国际贸易市场,扩宽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产品行业还未形成规范,严重存在重复建设的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整产业秩序,使分工更加明确,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行业价值链体系。站在市场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将所有涉及农产品生产的农资企业联合起来,加上一些将这些农产品作为原料的生产商,加上农户三方一起,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价值链。这种价值链的形成增加了厂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资企业的销量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产品滞销问题因此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提高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虽然当前我国农产品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引起重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发展策略给予解决,就一定能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也能推动我国农业的稳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阔.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5(1):11-12.

[2]蒋兴红,王征兵.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特征及其变动分析[J].理论探讨,2013,(3):103-106.

[3]郭静利,郭燕枝.技术创新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以我国食用菌国际贸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2):5196-5197.

[4]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6):58-62.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2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进入到全新阶段,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产生了极大变化。农业发展一定要适应于当前的市场需求,切实调整与改进生产结构,有效优化生产力的整体布局。可以说,进口农产品的不断增加对于我国农业所产生的冲击无法低估,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为了在国内与国际等两个市场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保持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其中最为根本与关键的则是要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

1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概况

一是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的视角来观察。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出现了快速发展之趋势,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创造出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其中农产品的进口增长高于出口的增长,而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则从顺差变成了逆差。虽然我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增长相当快,但是贸易额在对外贸易的总额当中的比例却在持续下降。这就反映出中国产业结构以及出口商品的结构正在持续地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还是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二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结构来观察。亚洲依然还是中国农产品的首要出口市场,市场的份额略有降低,但是对于欧洲与北美洲等地的出口市场份额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国的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肉类以及水产品等出口市场大多集中于亚洲国家或者地区,而欧洲、北美洲则为第二、三大出口市场。三是从农产品出口格局的视角来观察。就国外农产品的出口格局来考虑,以蔬菜、水果以及水产品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出口中依然保持着相当快的增长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正在持续提升,而且在价格上具备了比较优势。其中谷物的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而进口则出现了大幅下降,因而呈现出净出口的格局。就品种而言,小麦的进口额明显下降,而玉米的出口额则在大幅增长。与此同时,食用油籽的进出口出现了双增长,贸易逆差正在持续扩大;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额有所增长,进口额出现了下降,贸易逆差不断缩小;食糖的进出口出现了双增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总的来说,以往具备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在出口价格的竞争力上有所下降;以往出口量比较大的那部分农产品的出口幅度不断缩小;出口产品的结构则从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体切实转为以劳动与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为主体。如今,具备了出口潜力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能力还不够强。

2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差距相当显著。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还是以水果、肉类以及蔬菜等初级农产品为主体。主要体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例只达到0.4∶1,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一般都是2.5-4:1。虽然通过深加工之后的农产品利润大大高于初级产品。然而因为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偏低、技术水平较差,而且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较多、规模偏小,加工设备也难以满足加工业之发展,以至于出现了多个部门的管理缺少协调等诸多原因,进而造成了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大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频繁遭遇绿色壁垒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就是农户或者农业企业往往十分欠缺质量安全的意识,为了追求眼前的一点短期利益,往往会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之中盲目地使用各类化学品,以至于一些出口农产品当中的农药、化肥残留量和食品中添加剂、防腐剂、重金属非法物质严重超标,或者非法应用生长剂与兴奋剂等各种违禁药物,从而导致了有害物质含量不断提升,甚至影响到农产品质量、性能以及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安全,造成了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到别国的封杀甚至销毁、索赔。

(三)出口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如今我国政府对于农产品的出口主要施行多头分割的新型管理体系,各个部门实施分段化管理,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监控环节有所脱节,不仅未能形成从生产至出口的整体过程的监管体系,也很难形成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各类分散的小农生产和开放大市场间十分缺乏能够将广大农户加以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组织,同样也极为缺少具备了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到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之中。这一生产和贸易彼此分离的情况,不但会让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所损失,且不利于农民群众切实了解到国际市场的各类信息,从而及时地调整农产品的结构,从而生产出能够有效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各类农产品。此外,随着国内农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也为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大量问题,以至于对外贸易当中的倾销和反倾销事件不断发生。

(四)产品营销存在问题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前,从总体来看出口农产品的数量还极为有限,出口市场更是局限于部分周边些国家,和全球农产品的出口大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国家比较,也缺乏拓展国际市场之经验以及营销经验。比如,诸多国家为加快自身农产品的出口额度,政府部分都通过贸易互换等形式,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或者植物检疫协议等诸多渠道来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我国对于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还缺乏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而且更加缺乏熟悉与精通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人才。

3 发展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我国农产品规范化管理

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品质化、规范化管理,更加有序地调控我国农产品的品质,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全力发展蔬菜、水果、水产品以及畜产品等各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进程,在最大限度上缩短在农产品生产技术、品牌、等级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之差距,从而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实现出口的增长。积极发展规模化经营,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此就应当全力推动农业的产业化与企业化。要努力引导开展农产品加工和经营的各类企业和农民群众之间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尽可能地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以及食品贸易,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高价值,而且还可通过相关的加工过程以提升农产品的卫生性以及安全性能,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而且还拓展了农产品出口的市场。要更加重视与加强我国农产品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一定要形成全面的质量管理意识,健全完善全过程、全覆盖以及全员参与其中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二)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我国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和国外进行市场竞争的农产品加工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要在农产品外表加工和处理上下功夫,二是要加强初级农产品在生物化学品质含义上的加工,三是要对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性状加以改变,四是要运用特殊工艺流程以实现多种物品在功能上的组合。以上四个过程全面展示出随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的不断延伸,其所含有的经济价值也在持续提高。

(三)妥善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

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能够保护与改善环境,进而实现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为了从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认证以及监管等各个方面引导我国农产品生产,一定要致力于积极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要从农产品的设计、包装到安全、卫生及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要提升环保方面的因素,适应绿色消费之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开发出环保成本较为低、质量较高,而且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新型绿色农产品,从而实现真正地实现绿色经济。

(四)深入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

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战略之研究,并且及时将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群众,从而为调整与改进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国家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更好地运用农业协议之中的绿箱政策以强化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与保护,切实规范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有效地遏制各类无序化的竞争,保障国家以及农民自身利益。与此同时,应当切实打破条块之间的分割、地方保护以及部门垄断,降低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以及手续。

(五)切实转变农产品国际营销观念

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营销应当适应国际上通行的以销定产观念。以往我们往往习惯于生产了什么就卖什么,然而,在全球化市场之中,农产品与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息息相通,不同国家与民族对于农产品消费习惯的差别非常大。比如以苹果为例即可进行说明,东南亚人喜欢吃较甜、较大的苹果,而欧美国家的人喜欢吃含糖量偏低的苹果。同时,世界各国对于高质量苹果的评别标准也有所不同。我国农产品若想真正地占领全球市场,就必须知道市场上到底需要哪些种类的农产品,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唯有如此,才能销路旺盛,进而全面打开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金晓宸.市场化进程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J].价格月刊,2012(7).

[2]蒋兴红,王征兵.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特征及其变动分析[J].理论探讨,2013(3).

[3]陈易琦,周振波.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J].农业工程,2013(5).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12

1文献回顾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重商主义者把有利的贸易差额作为主要目标,通过贸易顺差促进资本积累是贸易的主要作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认为对外贸易能扩展市场范围,深化分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其后的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经济学家对此内容都有所著述。Frankel和Romer(1999)根据1985年的数据,通过构建一个国家地理模型验证了贸易的收入效应,并指出贸易与收入的确定关系不只是在高收入国家中存在,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同样存在。随后,DouglasA.IrwinK和Marko Tervio(2002)通过分析一战前、两战之间、二战后的数据,得出了与Frankel和Romer相似的结论: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里,贸易对收入具有正效应。此外,Dawson(2005)、Sanjua-Lopez and Dawson(2010)等认为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引擎”作用,但农产品出口的GDP增长弹性低于非农产品,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在不同国家之间,随着收入增加农产品出口对GDP增长的长期影响逐渐减弱。

就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毋炜玮和李雪艳(2009)利用新疆1991―2006年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农业经济增长通过了EG协整检验,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农产品出口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单方向Granger原因。王彦(2013)根据1992―2011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得出结论: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同方向正面影响,应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盖辛等(2013)采用1998―2011年度山东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产品的进口额与出口额均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是农产品进、出口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假设并没有数据依托,建议扩大农产品贸易以期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的增长。潘苏和谭砚文(2011)展开了更加全面的分析,他们对我国农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和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指标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均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但出口的作用更明显;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产品进口的促进作用却是比农产品出口更大。蒋兴红(2014)和叶映荷(2016)认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主要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但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与进口和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产出弹性存在差距。

2理论假说

以上综述表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经济之间关系研究尚没有定论,由于选取的地区、年份数据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似。而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是“屈指可数”,将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与其农业经济联系这一领域更是鲜有人涉足。因此,为本文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理论假说认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会损害当地农业的增长和发展;农产品进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两面的,这两方面同时发生作用,相互抵消,使得农产品进口对农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多的是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其影响是从整体上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的增长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从而优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环境。

3实证检验

3.1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了1996―2015年这20年的广西农业增加值(亿元)、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亿美元)等年度数据,以这两组数据为主要变量,分析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农业经济增长的指标用农业增加值来衡量,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产值,用第一产业产值Y表示,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总额则是作为衡量农产品?Q易规模的指标,用X表示。为了消除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并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弹性系数,我们分别对Y和X取自然对数,记为lnY和lnX,则可以假设协整方程为:lnY=a+blnX。

本文数据是根据中国―东盟海关年鉴、南宁海关、广西统计年鉴、广西商务厅等统计年鉴和门户网站整理得出,其中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这一组数据是作者根据海关数据,对这十年来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涉及交易额较大的几类农产品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为消除汇率变动的影响,本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律按照2016年12月30日的即期汇率1美元=69493人民币进行折算。得到的各组数据均通过Stata13.0进行计量分析。

3.2计量结果和分析

3.2.1平稳性检验

如表1所示,变量农业增加值lnY和农产品进出口总额lnX的原始值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这两个变量是存在单位根的,为非平稳序列。需要对其做一阶差分后再继续检验。一阶差分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不管在实际值,还是在1%、5%、10%的置信水平都应该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平稳,只是效果不太显著;农业增加值这一变量的一阶差分数据是存在单位根的,需要对其做二阶差分后再继续进行检验。农业增加值的二阶差分是不存在单位根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lnX在二阶差分情况下,P值为0,平稳效果最为显著。

3.2.2协整关系检验

因变量Y和自变量X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为协整关系研究提供了前提,可以进一步研究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EG―ADF检验方法下,把农业增加值的一阶差分作为因变量,把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作为自变量,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估计。

模型的F值=7.15,P值=0.0173,说明模型整体上是比较显著的;但是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仅3229%,模型修正的可决系数为27.78%,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一般。模型的回归方程是:

lnY=-0.07026+0.0484941*lnX

方程的解释能力欠佳,而且还存在序列自相关。需要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再次检验,以消除序列的自相关性。

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残差序列e1应该平稳性,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剔除常数项和线性时间趋势的影响,ADF检验结果如表2。

ADF检验的原假设是数据有单位根,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际Z(t)值为-3.54,在1%的置信水平(-2.66)、5%的置信水平(-1.95)、10%的置信水平(-1.60)上都应拒绝原假设。因此残差序列e1是不存在单位根的,也就是说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综上所述,农业增加值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2.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广西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与其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不一定会构成因果关系,因此还需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表3的检验结果来看,检验结果拒绝了lnX不是lnY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表明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是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检验结果接受了lnY不是lnX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则表明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对推动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撑。可见1996年以来,及至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后,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与其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3.2.4误差修正模型

首先,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采用滞后一阶的形式: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lnY为因变量,则构建如下所示的模型方程:d.lnY=α0+α1d.lnX+α2d.lnXt-1+α2ecmt-1+ut

其中,α0、α1、α2和α3为系数,ecm为误差修正项,ut为误差扰动项。在上面的EG-ADF检验部分,得到的ECM模型方程为:

lnY=0.0484941*lnX-0.07026

ecmt-1=lnYt-1-0.0484941*lnXt-1+0.07026

其次,通过软件估计参数,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方程如下:

Y=0.0254839*X-0.9369945ecmt-1-00004146

模型的F值=5.83,P值=0.0156,说明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可决系数R2=0.4729,修正可决系数=0.3918,说明方程的解释能力为中等偏下。该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和误差扰动项都通过了t检验,且误差修正项ECM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农业经济增长的变动因为受到协整方程的约束,而对长期均衡关系产生的偏离会在下一期得到修正,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短期内解释变量X的变化将会引起被解释变量Y的同方向变化,当X变化1%时,将引起Y变动0.025%;长期来看,如果本期的X值偏离了长期均衡,那么到了下一时期偏离度将以937%的能力得到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能力显著。

4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4.1分析结论

以上通过对广西1996―2015年农业增加值、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这两个指标之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长期来看:广西存在着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每增长1%,就会拉动农业经济增长0.025%;但是广西农业经济的增长对其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说明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联系,打开广西农产品在东盟更大的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引进东盟优良农产品,以此促进广西农业经济的增长是可以实现的。从短期来看:负的误差修正系数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反向修正机制,如果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和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两者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在下一期将会以93.7%的调整幅度进行反向修正,且速度相当迅速。

4.2政策建议

4.2.1提升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

要提升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首先,要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并改进农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减少农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精深的加工技术可以帮助农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中草药材经过切割、烘晒、炮制等制成直接入药的成品药材就比仅仅粗略洗净后便出口贸易的生药的附加值要高很多,也更具备市场优势。其次,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只有产业化经营,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才有实力对出口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广西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广了“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扩大订单农业的覆盖范围,甚至有些企业还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在签订订购协议后,农户按照企业的订单进行农业生产,不仅不用担心产品销路的问题,还有最低价格保护。而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固定的货源后对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还可以吸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再次,重点培养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广西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6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I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有31家,占总体的2%、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16家,占13.5%、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00,占80%,呈金字塔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梯队,但是仍旧可以看出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程度不高。重点培养蔗糖、水果、蔬菜和中草药材的加工企业,形成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有利于扩大广西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优势。

4.2.2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业,实现农产品出口多样化

要进一步打开东盟农产品市场,发挥其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就要调整贸易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首先,要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实现农产品出口多样化。由于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具有同一性和竞争性,在农产品贸易上很容易产生重叠,相互挤占对方的市场。使得本来在国内有很大优势广西农产品如木薯、热带亚热带水果、甘蔗等产品,一跟东盟国家比较,就没有什么优势了,甚至东盟的水果因为质优价良涌入广西后,还挤占了广西水果的国内市场。实现农产品出口的多样化,拉开与东盟国家农产品的差异性,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广西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其次,要发展广西的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广西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产业,错开与东盟农产品结构的重叠性。如广西要进一步加强食用菌、莲藕、罗汉果、马蹄、桑蚕、花卉、中草药等东盟国家不能生产或没有优势的产业,建立优势产业区及面向东盟国家市场的果蔬基地。再次,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结构和价格。农产品的供求结构和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广西的农产品结构要根据东盟农产品供求的变动方向来调整,及时进行农产品的更新换代,价格不能偏离市场太多,确保广西农产品在数量、质量和价格上符合市场需求。

4.2.3合理安排短缺农产品进口贸易,保障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适度地引进农产品可以调节区内物价,满足市场上的消费需求。鉴于广西与东盟国家过于相近的资源禀赋,农产品进口要避开广西区内重叠严重的农产品品种,主要安排短缺农产品进口,使本地农业减轻损失,保障农业经济安全增长。首先,避开重叠产品,主要进口广西境内比较短缺的农产品。如在广西大米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控制东盟国家大米的进口,而在广西境内需要花费更多资源禀赋才能种植、加工出来的火龙果、木薯干等农产品,可以增加进口;而香蕉、芒果等水果虽然是东盟国家的优势产品,但是在广西区内自产的这类水果基本上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外贸企业就要适度减少这类农产品的进口,这其中还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降低本地产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次,要合理运用关税这一工具。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虽然大部分领域都实现了“零关税”,但是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享受关税优惠,比如广西的优势产品禽蛋、柚子和柑桔等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市场上就不能享受降税优惠,将广西优势农产品挤兑出了东盟市场。针对东盟国家向广西出口的农产品已经危害到广西本地产业的发展,要运用好关税工具,提高重叠农产品的关税,降低短缺产品的税率。再次,加强技术合作,进口广西区内比较短缺的原材料与半成品等。广西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越南边境等省份的联系,开展农业合作投资项目。如在甘蔗种植方面,可以由广西方面提供蔗种和化肥、农药等农资物品,输送农技人员到越南进行免费的技术指导,主要是利用越南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境外甘蔗基地,用以发展广西制糖产业。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4

关键词:越南农产品国际贸易

90年代以来,越南全国人口的八成都是农村户口,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约占越南总人口的七成。2010年越南GDP总量达1980万亿越盾,按银行间美元兑越盾比价计算,折合1046亿美元,比2009年净增130亿美元。

一、越南农产品分析

(一)主要农产品分析

越南的农产品非常丰富,但其最主要的传统主食和主要作物仍然是水稻,越南全国种植面积的60-70%均是水稻。越南水稻在冬春季、夏秋季及10月前后三个季节都有产出,即会有三季水稻。但是,与其高产量的水稻相比,随着饮食多样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人均大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

此外,越南境内不生产小麦,但对小麦的需求量也不小,那么这就全部需要靠从境外进口。在越南,绝大多数小麦加工企业或面粉加工厂为国营或集体所有制,而较为活跃的民间资本或私人企业则比较少。鉴于此种情况,越南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尽力鼓励中国投资在进行投资时,尽量介入到面粉加工行业。

(二)农副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近年来,越南本地的农副产品,如大米、咖啡等逐渐为国内外所熟知,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农副产品的出口增长也越来越快。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0年的时候,越南国内的农副产品贸易出口额达到23亿美元,而到2005时,农副产品贸易出口额已经超过36亿美元,比2000年时增长了五成多。与农产品出口额相比较而言,越南的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则相对稳定,如再2000年时,越南农副产品出口额为5.6‰,到2002年和2003年时,越南农副产品出口额偏低,此数据为4.8‰,但是到2005年时,该项数据则提升到5.6‰。

二、越南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

(一)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

1、对特殊产品给予适当保护

所谓特殊产品是指越南加入WTO后,世贸组织内部的一些有政策保护的农产品。而越南制定的相关保护政策应该包括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两个领域。在既有的WTO规则下,农产品国际贸易要获得越南国内支持,则必须有较为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对象。根据此项原则,越南在进行农产品出口贸易时,农产品出口者或者企业应该获得越来越多的政府支持,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服务的培训项目,特别是那些关于安全、清洁及绿色农业生产的培训,显得至为关键。

2、政府应发挥应有的效用,为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针对越南而言,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包括:搭建类似行业协会的先关组织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产生量比较大的市场建立贸易信息搜集网络;政府应加强对出口贸易的规律性研究;强化从中央到地方的出口贸易信息搜集体系;投入资源建立、维护和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的相关网站。

(二)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不断推进产品品质规范化管理,不断调整农副产品品质,从多个方面综合提升越南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越南,诸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太高,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越南正好是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越南农副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同时,目前的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也限制了其向更大规模及更高方向发展。基于此点,越南应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骤,不断缩短越南与其他国家在农副产品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差距,以尽早实现越南农副产品生产有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越南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越南农副产品的出口量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与美国及欧盟诸国等先进国家相比较而言,非常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国际营销经验的缺乏,在于人才的缺乏,而越南人才的缺乏也就是造成其缺乏营销经验的重要原因。人才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提升国际营销的效果。要提高这种营销的效果,越南政府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以此网络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农副产品贸易的供求信息及市场行情信息等,通过这种信息的流通,以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经验。

结束语

越南已经跻身于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行列,农副产品是越南主要的出口农产品。面对着泰国、印度和中国三个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市场竞争压力,越南应该在政府方面积极鼓励相关的贸易业务,制定相关政策;在发展现代农业化方面,应积极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在商业信息及信息化方面,应积极搭建贸易平台;只有这样,越南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有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行.越南农业发展概况,粮食流通技术[J],2007年第5期

[2]凤凰网财经.finance.省略/roll/20101231/3141228.shtml

[3]刘文强,陆慧.探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问题与对策,华商[J],2008年第8期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5

关键词国内支持;绿箱补贴;黄箱补贴;蓝箱补贴

世贸组织关于维护公平交易和正常竞争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有《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和《保障措施协议》。按这三个协议,各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数量过激增长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

入世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得到很大增长,但同时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涉案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虽然其中反补贴调查案远不及反倾销立案多,但其依然能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尤其目前关于反补贴的研究,主要是依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进行。其实在WTO协议中,与工业产品贸易不同,农产品贸易是受《农业协议》管辖的,因此农产品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内容也有差异,值得我们关注。

一、WTO《农业协议》的特殊性

因为“无农不稳”,所以世界各国对农业、农产品长期以来给与很强的政府干预。理由不外乎提高农业产出、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等等。可见对农业的保护与其说是出于纯粹经济方面的考虑,还不如说是出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更为恰当。正因为如此,世界农产品贸易在很长时期一直是作为特例游离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管理和约束之外。但不能不看到,农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重扭曲国际农产品贸易,其实施代价也让各成员方日益不堪重负,因此有必要予以节制。

直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它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首次将农产品贸易与其他工业产品协议贸易全面纳入到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管理之中。不过,在反补贴方面,工业产品贸易受《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管辖,而农产品贸易是受《农业协议》的管辖。相比较而言,农业协议仍是一个软约束的协议,在许多方面对这个领域的纪律约束仍然相对软弱。

所谓将农产品贸易纳入《农业协议》法律框架,就是为推进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要求减少并规范农业的国内生产支持、削减对出口的直接补贴、提高市场准入程度、建立农产品贸易以单一关税制作为调节的约束机制。

《农业协定》开宗明义“建立一个公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制”,“持续对农业支持和保护逐步进行实质性的削减,从而纠正和防止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限制和扭曲”。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市场准入,即对进口限制的规范;②国内支持,即政府对国内主产的支持;③出口补贴,即政府对出口的支持。上述三项中,除市场准入规定以外,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都与补贴相关。

二、减少成员方的国内农业生产支持

《农业协议》将各成员方政府对农产品的各项价格支持和其他补贴制订了规则,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在《农业协议》第七部分划分了黄箱、绿箱和蓝箱补贴。

(一)绿箱补贴政策

根据第13条(a)-()款,绿箱补贴指“完全符合本附件2规定的国内支持措施”,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等,这些“属不可诉补贴”。具体如对农业生产的研究、病虫害防治、培训服务、检验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保障食品的公共储存支出、国内食品援助、自然灾害救济、用于环境保护和对贫困地区的援助等项目。采取这些措施,成员方无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因其对农产品贸易或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或仅有微小的扭曲影响,。

(二)黄箱补贴,或“红箱”补贴政策

根据第13条(B)及第6条第2、3款,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支持、营销贷款、牲畜数量补贴、面积补贴、种子、化肥、灌溉等项目的补贴,以及对农产品营销贷款的补贴等,须加以控制和减让。成员方采取了这些措施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违背这些承诺将对农产品贸易可能产生扭曲。

(三)蓝箱补贴

根据第13条(C)及第6条第5款,下列补贴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成员方不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①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与的补贴(如休耕补贴);②按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给与的补贴;③按固定牲畜头数给与的补贴。“蓝箱”政策只存在于极少数国家在实施主产限制计划中对主产者进行的直接付款。

农业协议规定的最低豁免是:发达国家任何一年对特定产品的国内支持,黄箱政策范围内不超过该产品生产总值的5%,对非特定产品的国内支持不超过农产品生产总值的5%,可免于减让,不进入综合支持量。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标准都为10%。

三、逐步削减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

GATT在乌拉圭回合之前的各轮谈判中,只对工业品出口补贴进行了有效的限制。而在乌拉圭回合加入了削减农业出口补贴的议题并最终通过了《农业协议》。农业协议要求成员方承诺削减现有的补贴农产品出口的数量与农产品出口补贴的预算开支(对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补贴只需削减预算开支)。如果一国在基准期没有对某种农产品进行出口补贴,那就禁止该国将来对该产品实施出口补贴。

关于出口补贴的定义,《农业协议》第1条 “指视出口实绩而给与的补贴”,是一项对贸易产生严重扭曲的政策措施,虽然《农业协议》并不禁止成员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但要削减出口补贴。

在第9条第1款列举的出口补贴措施受削减承诺的约束:视出口实绩而提供的直接补贴;以低于同类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将非商业性政府库存处置给出口商而形成的补贴;利用征收的农产品税对相关农产品的出口营销补贴(发展中成员除外);出口农产品的国内运费补贴(发展中成员除外);视出口产品所含农产品情况,对所含农产品提供的补贴。

四、我国的承诺和应对

经过长期艰苦的入世谈判,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承诺,在《农业协议》框架下保留对农业国内支持提供特定支持和非特定支持的权利(即黄箱补贴),两项支持分别占相关特定产品和农业生产总值的8.5%。当然,绿箱补贴部分可以维持,并且没有数量限制。关于出口补贴,因为我国早在1992年已经宣布取消出口补贴,所以入世承诺中写明“中国对农产品将不维持或采用任何出口补贴”。

入世以来,尽管我国在中央政府一级按承诺办事,但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考虑,通过信贷、税收、电价、运价等措施,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很多产品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尤其是由于许多省份都普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很可能招致反补贴调查。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绿箱补贴,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开发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同时大力利用外资,引进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增加农民收入。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尽快熟悉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深入了解有关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法律法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一方面从事反补贴措施调查和应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贸易救济措施,主动出击,维护我方合法权益。

参考资料

[1] 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第(一、二、三)册[M] 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6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国际贸易

在中国加入WTO六年多以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国际贸易呈稳步发展趋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贸易项目,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广泛和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占总贸易额比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而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其涉及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等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术贸易壁垒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着比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强的扩散性。

1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五种类型,即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加入WTO以来,我国国际农产品净出口国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一些制约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因素都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绿色技术壁垒,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频频受阻。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2. 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后,在享受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同时,农产品贸易遭遇到最严厉的绿色壁垒限制。传统农产品的优势被削弱或部分抵消,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走向市场。如2002年1-3月,我国沿海地区就被美国药物管理局扣留产品累计达896次。在关税逐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被拆除的背景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最有力武器。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但是绿色贸易壁垒也可以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标准,降低污染排放,从而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3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建议

1. 强化绿色经济意识,完善环保法规:政府通过宣传培养民众的绿色经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发挥政府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同时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

2.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①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②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③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技术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 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①税收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②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4. 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名牌农产品:采用农业新技术,调整农业结构,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开发绿色农产品,生产出我国自己的绿色名牌农产品,形成我国农产品的特殊竞争优势,打入国际市场。例如东北大米、东北大豆等。只有保持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才能带来农产品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6. 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4] 《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 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 《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 《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 《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9] 《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10]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张静著,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8月。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7

【关键词】提高 中国 农产品 国际贸易 竞争力

在经济逐步全球化的今天,竞争是各国之间对生存权利和发展优势的争夺。每个国家必须研究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对付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农业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一)农业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自由贸易政策,二是保护贸易政策。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能提高一国的经济效率和国民福利,因此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方向及当前wto农业谈判极力促成的目标。但是,当前的农产品贸易中最受关注的仍然是保护性贸易政策。当前,农业仍然被认为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部门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在贸易领域里占有基础的地位,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波动所造成的广泛影响,使得各国政府普遍倾向于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进行直接和持续的干预。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相对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但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漫长程序和步骤使违约方有机会影响wto的授权行为,如否决专家组的人选,降低了其他国家报复的可信性;再者,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有关国家就争端进行谈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谈判和磋商都失败之后才会授权起诉方进行报复,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序性约束与报复的直接成本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报复行为的可能性。所以,争端解决机制也就难以抑制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如果投机行为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反而可以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了鼓励。

二、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何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人觉得,应该采取下面几项措施,才能够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立足国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等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提高其专用性和适用性,我国农产品中的畜牧产品、林果蔬菜、水海产品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引导农民加大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力度,同时要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只有向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的产品才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以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扩大出口潜力较大的农产品

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增强竞争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确定优势农产品还要依据下面五条进行选择: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

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由于建国后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的农业尤其如此。农产品的竞争力虽然以品质和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影响因素却很广泛,如农业资源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现阶段,完全依靠我国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是不现实的,农业需要大量来自政府和非农产业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外,还需要制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信贷政策、补贴政策、税收政策等,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提供高效优质低价农产品提供硬件支撑;同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四)注意发展绿色食品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未按照ifoam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过多地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剧毒及高残留农药,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指标不合格。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再继续延用过去办法进行生产,势必会使农产品过剩的更加严重,而国外质优安全的农产品必将大举进军我国市场。

(五)注意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近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5,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产品质量问题,跟不上市场升级转型的需要,致使销售不旺、出口不畅。面对国内外双重压力,我国现阶段必须走可持续农业的道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企业产品的开发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培育新的品种,利用新的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注意新的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才能够提高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的持续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玉发,焦长丰.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24.

[2]陈富桥,祁春节.美国新农业法案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6):80-83.

[3]程国强.农业贸易政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321、127-140.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8

1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1.1 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

1.2 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

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1.3 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

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

1.4 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

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绿色壁垒影响非常大,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因其标准繁多、苛刻、多变、有较大的争议性,从而给经济后进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本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2 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标志(green lable)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者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绿色标志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各国只有提出申请,经批准得到“绿色环境标志”,其产品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这便于进口国对出口国产品进行严格的控制。据统计,仅环境标志制度一项,每年就影响了我国约40多亿美元的产品出口。?

2.2 绿色技术标准?

某些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依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对一些产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这就为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进口国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据联合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由于不符合国外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

2.3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即通过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这些标准应该说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利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出口国的出口贸易。发达国家往往以此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重要工具。据中国国际绿化学高级研讨会的预计,我国出口产品受限制商品值今后2年将达到200亿美元以上。?

2.4 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一般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的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如德国1991年正式通过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欧盟1991年制定的《关于包装、包装废弃物的指令》、日本1993年6月正式生效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等,同时,还采取了税收优惠等经济刺激手段。这些绿色包装法规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却为进口国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可能。?

2.5 绿色补贴?

依照污染者负担原则(又称ppp原则, polluter-pays-principle)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应使环境不经济性内化,由污染者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将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其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但是,由于受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的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就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口。?

目前,不少国家的环保措施已经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使农产品出口量急剧下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削弱,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出口产品不断遭遇绿色壁垒而被发达国家阻止进口,并成为21世纪初我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因此,积极应对绿色壁垒,这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严峻考验。?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1 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并且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削弱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设置了绿色壁垒,而且绿色技术壁垒的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的阻力也相应增大。例如:日本将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种,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

3.2 遭遇“绿色壁垒”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

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实施技术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现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2002年1月,欧盟以中国出口的小龙虾所含氯霉素超标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这不仅使中国水产品、畜产品、禽产品难以出口欧盟国家,而且使蜂蜜等与动物有关的产品也无法出口欧盟,中国共有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3.3 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

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壁垒,往往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也实行技术壁垒。2001年1月,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沙特阿拉伯暂停了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4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4.1 搜集信息,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并构筑自己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

由于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单个农户是无力去应对绿色壁垒的,这就需要采取“政府+企业”的措施,即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政府通过实行补贴政策,在信息收集、预警机制、检验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农业外贸企业则积极收集国际市场的“绿色”信息,加强对国际市场以及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研究,并将最新的信息随时传达给农业生产者,以便其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技术。同时,还应积极利用世贸组织tbt协议中的通报咨询制度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保障自身的权益,并最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壁垒措施。例如,2001年5月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实施强制性标示制度, 2002年1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示管理办法》。商检、海关也可以以此对进口农产品进行检验,既保障了国人的健康,加强了环境保护,又可以对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对抗,增加了中国在tbt谈判中的筹码。

4.2 国家应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加入wto以来,中国标准化建设进步巨大,1000多项旧标准被废止, 900多项得到修改。目前,中国的各项标准已达到世界标准总数的43.7%,但就日本90%以上,美、英、德80%以上的国际标准化率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应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规格标准体系和新的安全标准,例如加大iso9000和iso14000认证制度及haccp管理体系的引入力度,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申请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和农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数,使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办事,从传统的“以量取胜”变为“以质取胜”,从而突破国外tbt 的限制,打通“农产品绿色通道”。?

4.3 应加大力度鼓励和提倡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我国应实行绿色农业倾斜政策,采取并加大属于“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加大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投入。除了要实行适当的税费减免和优惠外,还要通过一部分财政直接拨款和优惠性贷款,调控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其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包装、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者也应积极转变观念,增强绿色意识,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环保和生态技术,开发绿色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4.4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适时采取“走出去”战略?

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在国外创建公司、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技术贸易、合资合作和跨国经营等多种方式,绕开绿色壁垒,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应正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加工比重低、多数加工企业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现实,尽快对现有的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农产品保鲜、贮运等先进配套设施。并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吸引国外公司到我国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减少遭受tbt的风险。例如,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克市(以下简称布市)与黑河市隔江相望,俄罗斯农产品供应短缺,需求量大,两市农产品差价平均在4~5倍。由于种种贸易壁垒的限制,使黑河的鸡蛋、蔬菜、肉类、水果不能出口布市,1997年,黑河边境贸易公司与布市的齐格里国营农场进行中俄农业合作,中方按当地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派人到俄罗斯种植蔬菜,当地销售。通过中俄农业合作,成功绕过贸易壁垒,有效地打入了俄罗斯市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伴随着种种障碍。因此,应正视困难,大力提高环保意识,规范标准,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统一认识,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迈上新的台阶,真正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9

【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贸易 动物福利

一、引言

动物福利逐渐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名词,影响着各国之间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动物福利壁垒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制约着我国的农产品对外出口,我国必须认清现状,大力提高我国关于动物福利的意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我国在贸易中的不利影响,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出口贸易。

二、动物福利及动物福利壁垒的概念

(一)动物福利的概念。

动物福利主要是指动物在正常生存坏集中不应该受到外界所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空哭,尤其是人类给予的伤害。这是建立在人类的行为需要有很高的道德情操。它一般有五个基本组成要素,分别是生理福利、卫生福利、环境福利、心理福利和行为福利。动物福利强调的是动物外部条件的安全舒适。动物福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为从以人为本出发,改善动物福利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是重视改善动物福利能够减轻或者免除动物不必要的痛苦。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有五条:(1)拥有不受饥渴困扰的自由。需要保证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和食物,满足动物生存需要;(2)享有生活安全舒适的自由。需要保证能够提供动物安全舒适的睡眠和休息环境;(3)不受痛苦伤害以及疾病困扰的自由。需要保证动物不受不必要的伤害痛苦,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4)无恐惧和悲伤的自由。保证动物不遭受精神上的痛苦;(5)表达天性的自由。动物福利的五条原则也被称为是“五大自由”。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概念。

动物福利壁垒就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方以保护动物和动物福利为由制定一系列维护措施,用来限制国外的产品进入,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市场的目的。在两个或者多个国家在进行动物产品贸易的时候,对出口国的动物产品提出一些以保护动物福利为由的种种要求,这些要求如果出口国达不到,则就形成了一道国际贸易的壁垒,这就是动物福利壁垒。

动物福利壁垒的形成原因主要有:(1)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水平以及国家利益的差异;(2)政府为保护本国贸易市场的需要;(3)消费者对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4)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动物福利有关保护规定。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特征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之间的贸易壁垒相比,动物福利的壁垒则具有以下特征。

(一)合法性。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协议中,对于以环境保护或者生态保护为出发点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允许的。这些绿色条款为一些发达国家在贸易过程中设置相关动物福利壁垒提供了依据。在2003年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委员会将“动物福利支付”加入到“绿箱政策”中去,以及一些其他的跟动物福利有关的内容列入到农业谈判当中去,承认了动物福利的地位。

(二)合理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道德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动物福利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已经非常普及。动物在经历虐待伤害到最后非正常死亡,动物体内就会产生毒素,从而影响到动物食品的安全性。所以在保护动物,关注动物福利的同时也保护了人类自身的安全。

(三)易操作性。

动物福利壁垒在发达国家中一般都不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对于动物产品的质量判断不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检测技术和专门的检测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常简便,成本也是非常低。

(四)隐蔽性。

有些发达国家利用“动物福利”的名义来设置一系列的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拥有合法的外衣,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动物福利法的支持,也能够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和同情,为其谋取商业利益提供方便。由动物福利而涉及的社会道德和商业利益往往具有很远的联系,所以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

四、我国动物福利的现状

我国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工作相比西方的发达国家是具有很大的差距的,目前我国动物福利的现状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对于动物福利的关注刚刚起步。

动物福利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被普遍认可,但是在我国,这样的关注和研究才刚刚起步,仅局限于少数动物爱好者以及一些相关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水平上也是处在初级阶段。

(二)相关法律制度不规范。

在我国,除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之外,基本上没有关于动物保护的专门法律文件。在2006年第十届人大会议上,还删除了《畜牧法》中关于“动物福利”的内容,否定了关于动物福利存在的必要性,这对于我国进行动物福利保护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三)残害动物暴力事件屡见不鲜。

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一些不法生产者在动物农产品里面添加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违反动物生长规律地密集饲养,使用大量问题饲料的饲养,野蛮屠杀、生吞活剥、残忍虐待等等违反人类道德的恶性伤害事件频频出现在报端,严重违反了动物福利的五大原则。

(四)畸形的动物产品消费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追求享受,逐渐出现了一些违反人类道德的畸形消费观。,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佩戴象牙、衣着虎皮大衣、“活吃猴脑”、“红烧活鱼”等等令人不敢直视的现象。除了穿着和食用上,在动物买卖上,也往往会出现一些严重的伤害动物事件。比如一些常见的动物农产品买卖市场,一些卖家往往会当着消费者的面现场宰杀自己的动物,活生生地将动物杀死。

五、西方国家的动物福利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动物福利早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在西方国家,动物福利受到很高的重视,与专门的动物福利协会来对动物进行保护,比如美国的善待动物协会、英国的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整个社会都会保障动物福利,为动物福利的实现做出贡献。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其中大多数国家对于动物生产的福利问题都会做出具体的规定,规定动物的生存和饲养环境,严禁在恶劣的环境下饲养动物。在监管方面,也会有专门的农业或者食品部门进行负责监督和管理。

六、动物福利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动物福利观念的越来越深入人心,它对农产品的国家贸易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动物福利来作为其农产品进口的标准。

很多欧洲国家在进口农产品动物贸易时,因为他们在“动物福利”上面的优势,所以将“动物福利”来作为是否进口的标准。在一次法国和乌克兰的活猪贸易中,乌克兰的即为农场主将自己的活猪经过60多个小时运输到法国,最后却被禁止进入,原因就是因为法国根据有关的动物福利法,认为乌克兰农场主在运输活猪时,没有让猪得到充分的休息,违反了动物福利法而被禁止进入法国。目前动物福利已经成为农产品动物贸易的一个重要法律依据。

(二)世界贸易组织承认动物福利的地位。

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因其自身关于动物福利的优势,为了扩大它的影响力,使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于是WTO的农业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在2003年将“动物福利支付”加入到“绿箱政策”中去,承认了动物福利的国际地位。但是由于各国之间的动物福利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未来的国家动物农产品贸易中,会发生越来越多的因“动物福利”而引起的贸易纠纷。

(三)动物福利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在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违反自由贸易的措施,但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仍然无法避免贸易保护。WTO在对于贸易技术壁垒的进一步规范,提高成员国之间的开放程度,贸易保护在总体上已经呈下降趋势。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为避开WTO的相关约束,寻找新的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市场,“动物福利”成为了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形式。

七、动物福利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在农产品动物上的问题使得动物福利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

(一)遭到国外动物福利运动的反对。

很多西方国家将动物福利作为贸易进口的判断标准,如果进口的农产品动物不符合动物福利法的相关规定,则拒绝进口该产品。我国在动物福利方面的意识非常差,连最基本的动物权利维护也无法认识到,无数的违规饲养、虐待动物等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人类和动物的和谐关系。我国在动物福利上的观念薄弱,成为我国遭到国外动物福利运动反对的最根本原因。

(二)制约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

因为动物福利而产生的贸易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在通常情况下,动物福利壁垒的程度和贸易增长的速度是成反比的。我国的肉类产量是世界第一的,却无法在欧盟和美国扩大出口,这是因为我们无法达到西方国家动物福利法的相关要求,不允许进入他们的市场,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我国在农产品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设备来改善动物福利的标准,但这反而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削弱。所以,提高全社会的动物福利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八、如何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问题

(一)积极开展动物福利的相关工作。

我国要想通过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壁垒,就必须提高动物福利意识,重视动物福利问题。在进行动物福利保护的时候,要根据动物福利五大原则来改善动物福利的状况,努力去适应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标准。我国应该在全社会范围推行动物福利保护措施,提高全民动物福利意识,逐步开展动物福利工作,缩小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关于动物福利的差距。同时也要坚决反对滥用“动物福利”来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行为,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农产品贸易新秩序。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动物福利的法律。

我国在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上那个可以说是空白的,除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其他一些单行法律法规之外,至今没有一部关于动物福利的完整的动物福利法,所以国家政府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动物福利相关法律,用来规范动物福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高全民的动物保护意识。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还有我国的香港,都已经制定了完善的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且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的动物福利法。

(三)逐步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农牧产品在国际上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成为拉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为了在经济贸易上与国际接轨,不断扩大农牧产品的出口量,减少在动物福利壁垒上的影响,我们必须依照相关的国际标准来改变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改进目前的禽畜的生产方式。首先要在农产品生产中禁止使用违规饲料,禁止滥用抗生素,必须使用合格的绿色饲料进行饲养。农产品中的大量抗生素在动物体内积淀,到最后严重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研究新的饲料来代替抗生素。对于动物的生存环境也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善,以保证动物的健康生长,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

(四)加大动物福利的宣传力度。

我国在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意识都是非常淡薄的,这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广泛的宣传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知识,培养消费者理性的消费观。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相关的保护性法律,不断提高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五)加强和发达国家之间关于动物福利方面问题的交流。

在和发达国家贸易中,我国应该积极和发达国家进行交流,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有关动物福利标准的工作,尽量消除贸易摩擦,对于一些具有歧视性质的动物福利壁垒,应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向WTO进行申诉,以保障我国贸易的合法权益。

九、结语

动物福利壁垒是制约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应该积极从自身的问题出发,完善关于动物福利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动物福利意识,加快动物福利工作的开展,减少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差距,减少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国际农产品贸易篇10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引言

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严格履行加入WTO的农业贸易承诺,采取了“单一关税”的进口体制;取消了非关税措施;逐步削减了关税水平,在过渡期内农产品的算术平均关税水平由21%降低到了15%(比承诺的17%低两个百分点);削减国内支持;取消出口补贴等。以此形成了农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促进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十来年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见表1),增长速度终保持在15%—25%之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增长速度放缓至10%以下,甚至在2009年出现了-2.5%的负增长,而2010年实现了强劲反弹,达到了24.7%的增长速度。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了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形成了大出大进的格局,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国内的产业体系、农产品供需矛盾、生产的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加上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的谈判难以达成共识,发达国家农产品的高补贴、高保护政策,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甚嚣尘上,争取公平的农业国际竞争环境难度较大。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恶化、成本上升、比较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被削弱,而全球农业经营高度集中化的趋势,使得想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及变化趋势,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相比较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于中澳羊毛国际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的分析(刘李峰、刘合光,2006);有关于入世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进行回顾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李岳云、吴滢滢、赵明,2007);有仅仅是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泛泛的研究(宗睿,2009);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的分析(杨军、杨文倩等,2012)。而对我国及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农产品贸易的前四大市场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很少。金融危机及我国加入WTO十年以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总贸易的70%(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计算)左右,因此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比较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对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趋势

1.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变动趋势

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结构来看,“入世”十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见表1),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4.3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739.5亿美元,增长了接近5倍,但是农产品出口的增长落后于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虽然农产品出口额由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25.0亿美元,增长近2.5倍;但进口额由2002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114.4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比出口增长快得多,多数年份的进口增长率比出口增长率高很多。从而造成了自2004年开始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且逆差额由2004年的48.9亿美元不断增大到2012年的489.4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是不平衡的,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

根据表4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0的有美国和东盟,说明美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保持着贸易顺差,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高,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特别是东盟,农产品贸易TC值始终维持在0.3左右,其农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最强。中国、日本、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

图1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指数的变化趋势,其中日本、欧盟和东盟的TC值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说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十年时间没有什么变化,保持着原有的竞争力,弱者仍弱、强者恒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及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TC值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产生后出现的,但两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上升,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到2011年已经接近东盟的水平。这说明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在提升。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自金融危机开始,由2007年的-0.0561下降到2012年的-0.2813,下降了4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一路走低,且下降幅度比较大。这说明中国农业行业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当贸易环境发生变化时,贸易的逆差加大,农产品对进口的依存度变大,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根据表5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当中,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其RCA值始终大于2.5,说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高,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极强。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其RCA值在1.0到1.5之间,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比较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日本最低,两国的RCA值一直都小于0.8,说明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都很低,出口竞争力最弱。

显性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用动态比较优势指数(Cr)来衡量。Cr值是指一时段内的RCA指数与上一时段的RCA指数之比,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还是下降,Cr值能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显性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如果Cr值小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下降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弱化,如果Cr值大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优化。从图2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五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这十年间变化不大。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一直保持着强势,虽有波动,但也只是偶尔稍微的弱化。美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保持并有优化的趋势,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两国的RCA值开始大于1.25,且Cr值开始大于1,这表明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由原来的中度竞争力提升为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比较优势在不断优化。日本农产品贸易始终处于弱势,可其Cr值接近1,没有出现弱化,不过也没能改变其比较弱势。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很小,都在0.5以下,而且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RCA值逐渐减小,Cr值小于1,如图2中所示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折线是微微下降的。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弱化,本来就比较弱势,现在则更弱了。

图2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分析,利用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从农产品贸易的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大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和市场的集中度都比较高,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一旦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与我国贸易的国家或地区调整贸易策略,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或贸易壁垒,就会达不到贸易伙伴的要求,贸易成本升高,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下降。

(2) 通过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在占世界农产品贸易量70%的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强,我国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仅仅比农产品生产资源极其贫乏的日本好一些,这说明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处于比较弱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 从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比较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就出现了两个指标数值变小,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下降和比较优势在弱化。这不仅仅表示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低,处于比较弱势,而且比较脆弱,极其容易受到贸易环境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结论,获得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与市场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内生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生产资源不是很丰富,特别是我们的土地资源没有欧美丰裕。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调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业经营规模化的步伐,以科技实力推动农业专业化模式,扩大农业优势产业的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应对农产品贸易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减少对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性。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由原来紧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转变为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量连连攀升,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出口地区,这是我们调整国际市场结构的成果,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这一成果,促进“金砖国家”、非洲及其他新兴经体的农产品贸易市场开发,从而规避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启示二,利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创造农产品贸易优势。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我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当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起来时,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关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相似度,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因资源禀赋带来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强化农产品出口的差异化程度,扩大与贸易国或地区农产品的互补性。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相比在农产品的加工上有比较优势,应加大出口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逐步增加加工类农产品的出口份额;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互补性,应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创造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启示三,提升农产品贸易的管理能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有外部及自身两方面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变化多端,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贸易摩擦频发等外部因素影响,又有人民币持续升值,农业产业重新布局,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行业都实施了开放,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农产品成本上升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控制水平,使市场控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抗风险能力。加大农产品安全质量和卫生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农产品贸易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服务、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方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启示四,积极开展区域及双边、多边贸易的谈判,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目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贸易都实施着高保护政策。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非常缓慢,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农业标准的制定,加快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的进程。加强与贸易伙伴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营造农产品贸易有利、宽松而公平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莹.增强江苏果蔬对外贸易优势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增.

[2] 李岳云,吴滢滢,赵明.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7(8).

[3] 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12(3).

[4] 杨军,杨文倩,李明,王晓兵.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3).

[5] 张莹.基于预警信息对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