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汇报十篇

时间:2023-03-20 22:16:21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1

一、**农业基本情况

 **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人口630万,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张部级名片。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64亿元,同比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5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2492亿元,同比增长5.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3亿元,同比增长8.9%。聊城是农业大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平畴沃野,气候适宜,光照充足,灌溉便利,自古就以其优越的自然禀赋,出产各种名优农产品,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优质粮食和瓜菜菌、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全市耕地面积85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24万亩,乡村从业人口493万人,是著名的中国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中国阿胶之乡、中国鸭梨之乡、中国圆铃大枣之乡、中国黄河鲤鱼之乡、中国油用牡丹之乡。粮食产能保持在百亿斤以上,达到“吨粮市”标准;蔬菜年产1700多万吨,其中,设施蔬菜年产1000多万吨,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肉蛋奶产量达166万吨,占山东省的12%,水产总产值达到42.39亿元。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4.67亿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5元,同比增长9%。

二、乡村产业振兴重点工作情况

党的召开以来,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聊城农业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旗帜和总抓手,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抓好“三进三提三改”,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乡村产业振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要领导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聊发〔2018〕1号)和《关于开展乡村振兴示范行动的意见》(聊发〔2018〕29号),编制了《聊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工作方案。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在农业领域成立了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专班,建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为首席专家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智库,组织编制了《聊城市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规划》。市农委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全体领导班子分别带领调研组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并邀请省、市有关专家把关、献策,形成了推动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初步思路。目前,各项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为聊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自2017年起,建设蔬菜温室规模化基地600余处,新建改建高效集约蔬菜温室10.1万个,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了一处蔬菜高标准示范园。启动了粮食生产保护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实施了5个粮食绿色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项目,示范、辐射面积58.21万亩。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2.13万亩,增加青贮玉米、大豆、薯类和杂粮杂豆面积20.68万亩。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黑头羊、黑毛驴、兔“两黑一白”产业独具特色,东阿黄河鲤鱼、丁马甲鱼、高唐锦鲤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

 三是严把质量安全。在全省率先提出了自行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以市政府令颁布了《聊城市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管理规定》,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创新农业投入品管理模式,每县(市、区)成立了1家以农药为主的农业投入品集中配送中心,推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统一标识、全程追溯的管理模式。在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的基础上,升级建设了聊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暨产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了科学管理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所有县(市、区)均达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四是培强农业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全市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驰名、著名商标108个,创建全国标准化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2处,“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088个,基地面积累计达到375.8万亩,其中绿色食品新增数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成功推出“聊•胜一筹”聊城农产品整体品牌,提出“放心吃吧,聊城产的”品牌宣传口号,旗下已拥有18个重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品牌形象店、105个授权使用品牌标识的产品品牌。开启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模式。“聊•胜一筹!”聊城农产品成功打进了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与北京市海淀区商委、上海市商委签订了农产品直供直采协议,与北京首农集团、北菜集团、新发地市场、上海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十余处大型采购商建立起合作关系,平均每天直供京沪的可追溯蔬菜达到200万斤。

 五是融合产业发展。全市各类产业化组织达到1万多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80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8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616家,其中部级示范社发展到20家,省级示范社136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1149家,创建省级示范场22家。创建东阿县、莘县两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7处。筛选了30个“新六产”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集中力量打造了东阿黑毛驴、临清丁马甲鱼、东昌葫芦、莘县蔬菜、高唐锦鲤、阳谷凤祥肉鸡等几个富有聊城地域特色的齐鲁样板。

 六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创建了以莘县为核心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每年组织1000余名农技人员在农业关键时节、关键环节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指导培训农民30万人次,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已认定初级新型职业农民571名。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成功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方智远在我市设立院士工作站。成立了由省首席蔬菜专家担任团长的蔬菜专家顾问团,并先后邀请中国农科院、农业部专家顾问团、省蔬菜创新团队蔬菜专家来我市巡回开展技术指导活动。

 七是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优秀”等次通过省级验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临清市、高唐县顺利完成省级试点任务,6320个村已完成清产核资。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相继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并设立了担保基金。目前,全市县级财政共设立抵押贷款担保基金6900万元,开展“农地”抵押贷款2671笔,贷款金额46013.8万元。规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86.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9.35%。 

三、绿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聊城市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工作,大力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认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等,自觉践行“四减四增”行动。先后下发《聊城市生态型农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聊城市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聊城市土壤改良实施方案》、《聊城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聊城市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管理规定》(市政府第29号令)等方案、规定。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及绿色防控工作。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大田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融合技术,绿色防控技术融合面积200多万亩次。支持统防统治队伍发展,全市统防统治队伍已达520余支,经工商注册农业部门备案的队伍有127支,从业人员达到4600多人,统防统治日作业能力达到28万亩。2018年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了700余万亩次,其中直升机防治面积为178万亩次,无人机防治面积为37万亩次,结合农广校“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对新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训5800余人次。推广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全市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11.7万亩。大力推广高效缓控释肥料,累计推广300余万亩。 

(二)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17年以来,组织东阿县、冠县、临清市申报并实施了山东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争取国家资金3000万元,实施了秸秆粉碎还田、饲料化、秸秆有机肥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9%以上。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2

共产党员作为先锋队要识时局,顺时势,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加快脱贫进程。小偏整理了2020大学生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文汇总,欢迎参考借鉴。

大学生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

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共产党员作为先锋队要识时局,顺时势,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加快脱贫进程。

党员干部要争做脱贫路上的“带头羊”,要充分认识当前脱贫攻坚的任务,向脱贫攻坚路上的模范学习;要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好抓实,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出力出汗。

党员干部要把握“四个意识”,把脱贫攻坚当成的政治考验来抓。脱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民生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作为一个标准、一个境界。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履险不惧、受屈不计,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彰显党性,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脱贫攻坚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一是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有句老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完善好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打造强有力的村两委。脱贫的关键还是要靠本村稳定有力的班子,只有把“脑洞开、点子多、有原则、有责任、会致富”的党员群众纳入到两委班子,提升班子战斗力、影响力、号召力,才能为脱贫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乡镇干部必须要下乡驻村,不要走马观花看风景,要“沉下身子”实实在在的进村到户开展扶贫工作。不断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一方面是要加强扶贫工作人员和村两委班子的扶贫业务培训,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研究讨论符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行途径,努力帮助贫困户找对致富门路;另一方面要对贫困户的进行思想引导,集中学习和个别座谈结合宣传政策法规,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激发主观能动性,消除等靠思想,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发展。

我们广大工作人员要实实在在接地气,少喊口号,多办实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才能取信于民,坚定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帮扶脱贫工作的助力。

大学生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二

根据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乡村振兴服务助理要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正值党的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平台要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从而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以及更多地投入生态环境治理。从而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党的报告里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五个目标,都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及政策落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实,这个战略才能够落地生根,给农民带来利益、福祉,能让农村的面貌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大学生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四

坚持脱贫达标目标不动摇,在提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弱项。

一、更加注重“扶志扶智”。扶志扶智扶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当前,“扶志扶智”工作还很滞后,扶智还更多地停留在技能培训层面,产业发展也较为薄弱,必须抓紧补齐短板,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更加注重信息化。尽管全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脱贫攻坚信息化建设,但现在反而滞后了,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迎头赶上,确保走在省市前列。

三、更加注重群众工作。当前,群众工作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从思想层面看,有的干部嫌弃群众、看不起群众,工作不尽心。从能力水平上看,有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缺思路、缺方法,法规政策不熟悉,人情世故不懂得,导致工作无所适从,没办法跟群众交心,难以赢得群众信赖,有的干部处事不公,甚至违法乱纪,导致越级访、重复访、缠闹访不断。

四、更加注重工作创新。近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先后探索推行了“支部+X+贫困户”、村级帮扶机制、能人兴村战略、企业“爱心”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性工作,但从工作层面来看,我们抓落实的效果还不够好、质量还不够高,还没有抓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样板和典型,缺乏深度总结和提炼,宣传的力度和效果欠佳,甚至有些工作虽为我们首创,但却“花开别家”。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3

在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省委、省政府积极践行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从省直单位抽调500名干部组成50支乡村振兴服务队下沉基层一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如同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个场面很好,但是要开好这只船,不是简单划桨的问题,应该形成体制机制,正如一只船内部的系统:动力系统、导航系统等都需要有。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体制机制都需要有。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努力做好组织机制的创新工作,使乡村振兴服务这只“船”行驶得更稳、动力更足。

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征求市委、县委意见的基础上,服务队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系统的方案。

一、优化内部组织架构,理顺体制。

服务队到达派驻地后,成立了队长为书记的党支部,选举产生了支部委员,做好分工安排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将5个服务村庄分为3组,成立由处级干部为小组长的3人服务小组,这就形成队长总负责、小组抓落实的内部工作机制。

二、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促进服务队工作加速落地。

基层工作有其特点和规律,为促进服务队项目尽快落地,服务队在征求市委、县委的意见后,建立了市委、县委组织部门牵头的联系机制。县委还根据服务队的工作需要,派出由县直政法、财政、国土、水利等5个部门同志组成的县派工作组,县派工作组在服务队的领导下帮组协调解决项目落实中遇到土地、规划、设计、环评、政府采购等问题。

这就形成了服务队工作的闭环机制:重大项目,及时向市委、县委汇报请示;一般项目由服务队会同镇、村党组织研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县派工作组负责对实施方案提出建议并协助完成项目落地工作。

三、建立队内周总结、队县月联系机制,确保部署落地落实。

(一)队内周总结制度。

年初,各组在详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本组的年度工作计划报党支部会研究。通过后,各组列出时间表、任务图,实行挂图作战。每周队长主持召开例会,各组汇报上一周工作情况和本周工作计划,对计划任务未完成的小组帮助研究对策,确保各小组按计划完成年度任务,意向不落。

(二)队县月联系制度。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4

——沿江村党支部书记郑京春同志个人事迹汇报

郑京春,男,朝鲜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5年10月10日出生,2016年至今为马鹿沟镇沿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任职以来,郑京春深感责任重大,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得他接连十多天睡不着觉,天天想着如何干出点成绩,如何不让组织失望,不让村民失望。几年来,在开展美丽乡村、优化治理、产业发展、改善乡风等各项工作中,郑京春始终坚持牢记党的宗旨,奉行自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准则,善学、敢想、敢干、敢创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村班子及农村党员勤奋努力、扎实工作,使沿江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村民素质提升,全村的党建、乡村振兴工作一直走在全镇、乃至全县的前列。

一、优化生态,改善村貌

沿江村位于长白县城西郊,距离县城1.5公里,沿江公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耕地面积1134.6亩,林地10297亩,全村共281户962人,在册党员33人,贫困户18户24人。上任后,郑京春暗下决心要改造沿江村,要让自己的家乡大变样,要让村民生活好起来。从小在村里长大,郑京春十分了解沿江村的情况,他深知“出门难”、“吃水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的正常生活,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解决这两大历史遗留难题。他在党员会议上承诺,“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想尽办法修好通村水泥路,尽快让村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郑京春为了这个目标,四处奔波,他多方汇报,多次找上级领导寻求帮助,终于争取资金172万元,对沿江村内胡同和街道铺设柏油路面,共计2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工程量的80%,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及农副产品的运输。并积极争取到上级150万元资金用于沿江村自来水改造工程,项目于2018年7月21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完工,进行试水两次,已通过预验收,保障了沿江村全体村民饮水安全。

二、优化治理,突出党建引领作用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郑京春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郑京春带头讲党课,课堂上,村两委班子全体党员经常讨论的热火朝天;为方便服务百姓,郑京春带头值班,建立村干部“全天候”值班制度;各项资金使用,做到资金公开公示,低保评定等相关民生评定公开透明;组织建立党建微信群,及时将的讲话、党的政策、党建知识、益农信息、乡村振兴政策向沿江村党员、干部、群众;每月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党建工作“双推进”,郑京春与扶贫工作队积极沟通,与农业银行长白支行建立全县首批新时代党建共建实践示范基地,该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务实高效的共建实践活动,深受村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欢迎。联合学习,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认真研究有效帮扶措施;共商振兴大计,建立“爱心农场”项目,项目广大村民增收。

三、艰苦奋斗致力于发展产业

为确保全村贫困户能够实现有效乡村振兴,郑京春积极谋划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他的推动下,沿江村启动了集体产业项目大榛子基地,蔬菜暖棚出租,砖厂承包,荒地出租,机械出租等项目,村集体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除此之外,郑京春还带领沿江村大力发展村扶贫项目,利用上级下拨的相关资金进行肉用犬养殖,目前存栏肉用犬80余只。

沿江村人多地少,导致大量劳动力外出,村里的耕地荒废大部分,为解决问题郑京春带领五户村民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承包150亩土地,发展休闲农业,聘请村民管理,每年管理费10万。

脱贫不能脱政策,郑京春一有闲暇,就深入到原贫困户家中,与原贫困户拉拉家常,了解到原贫困户对乡村振兴工作最真实的情况和想法。他的车几乎成了村里的办公用车,一趟又一趟;开车带出行不便的村民到镇里办证件,无论早晚;开着私家车镇里、县里的开会,跑项目,一次又一次往返。

四、创新工作积极改善乡风

郑京春创新开展工作,把乡村振兴和文化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乡村振兴。

郑京春带领村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在沿江村文化活动广场组织开展了“扶贫知识竞赛”活动。竞赛以群众抢答的方式进行,内容涵盖国家惠农政策、精准扶贫措施和最新的扶贫政策,为吸引广村民积极参与,马鹿沟镇中小学、村民代表和工作队成员还自编自排了舞蹈、小合唱、三句半等精彩的文艺节目,与知识问答相互穿插进行。既普及了乡村振兴政策,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quwanr”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乡村振兴情况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兖州区是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资源富集,素以“九省通衢、齐鲁咽喉”著称,面积535平方公里,人口55.5万,辖6镇4街道办事处,共34个居委会,440个自然村。自2018年以来,兖州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刻学习领会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和“一年集中突破打基础、两年扩片成带抓提升、三年全面铺开成样板”工作目标,以示范项目创建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推动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在济宁“走在前、作示范”。2019年兖州区被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单项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全区“三重”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一线推进、工作落实上给予了重点支持和倾斜。

一是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实到位。结合机构改革,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主任的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召开了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全体会议,出台了委员会工作规则、工作细则,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多次听取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等三农工作汇报,区委、区政府主要及分管领导先后多次视察三农工作、召开现场会,并作出批示,确保工作高效推进。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任主任的领导机构,完善“书记抓、抓书记”责任制,制定镇街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制度,领办党建突破项目,抓实“一把手”责任,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党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二是机构运行顺畅高效。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指挥,8位副县级领导任副指挥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具体负责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综合协调、督导调度等工作。成立了由1名区级领导任组长,2-5个部门为牵头单位的五个振兴工作专班,各专门成立办公室,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工作推进。10个镇街也参照区里做法,成立机构、配备专班,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全区上下隶属关系清晰、工作安排顺畅、任务落实得力。

三是制度保障强劲有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精神,全区先后召开了农村工作、规划编制、示范项目现场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等会议,科学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兖州区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责任分工》的通知(济兖农委发〔2019〕5号)、《中共济宁区兖州区委 济宁区兖州区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济兖发﹝2020﹞1号)、《中共济宁区兖州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20年全区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和<2020年全区乡村振兴任务清单>的通知》(济兖农委发﹝2020﹞1号),制定了推进农业农村优选发展、小城镇助推乡村振兴、开展示范创建、落实五大专班任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严格督考调度,将乡村振兴考核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制定出台了《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细则》,推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各项部署要求落地见效。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逐个提升。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区领导每月定期到项目一线进行现场办公,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落实,提升了工程效率和质量。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是“1+5+N+10”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兖州区科学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出台了《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细则》,将乡村振兴纳入全区“三重”工作体系,构建形成区乡村振兴指挥部统筹谋划、五个专班协调推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区镇村联动推进的“1+5+N+10”工作格局,着力构建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坚持典型带动、先试先行,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全区有1个镇、5个村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3个示范区被批准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2020年7月兖州区被纳入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区创建范围,5个村被纳入示范村创建范围。

二是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区注册农民合作社823家、家庭农场206家,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746户。土地流转面积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发展壮大粮油加工、农机装备、肉鸭养殖、中草药种植“四大产业集群”,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形成了以百盛生物、益海嘉里、今麦郎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创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3处、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个。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是“十百千”工程示范工程初现成效,探索了适应本地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1个镇、5个村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今年兖州区被列为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漕河镇管家口村党支部领办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验做法得到省委副书记杨东奇批示和肯定。新兖镇牛楼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政府主导+公司运营+村民入股”模式,打造了牛楼小镇田园综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1+N”示范模式,以新兖镇牛楼和小马青为中心的滨河示范区、以大安西垛村为中心的瓜蒌种植、以小孟镇梁家村为中心的中草药种植、以漕河镇管口村为中心的特色农业种植初具规模,均可带动周边3—4个村实现发展。

四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收。探索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型、发展物业经济(租赁)型、土地规模经营型、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经济组织型、村企合作(联姻)型等九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9年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预计今年年底6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五是五大振兴统筹发展,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培育乡村好青年省级2名、市级4名、区级40名,1人被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33个,市级“清洁村庄达到62个,林木覆盖率达到30.1%。农村文化丰富多样,被列为第二批部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打造了“蒲公英夜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场次。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新兖镇小马青村“积分制”经验做法上报中央农办。

三、下步工作重点

我们将以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十百千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一年集中突破打基础、两年扩片成带抓提升、三年全面铺开成样板”的发展目标,围绕“一环、两带、三组团”的发展框架(“一环”,即以济阳路、谷肖路、金谷路、南环城路为示范轴;“两带”,即泗河绿色发展带和洸府河生态休闲带;“三组团”,即以颜店镇、新驿镇为带动的苗木种植、林下经济、特色养殖组团,以小孟镇、漕河镇为带动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生产、深加工组团,以大安镇、新兖镇为代表的农工旅融合发展组团),以重点镇、特色镇、示范村为基础,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2019年-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区初见成效,形成符合我区实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齐鲁样板。

——示范创建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巩固示范点建设成果,集中力量打造示范区。在巩固示范片点创建成果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着力在村庄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效果、特色文化挖掘、产业项目发展等方面进行打造,解决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巩固全区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到2021年,示范镇、示范区初见成效。突出集体经济增收、绿化提升、产业发展等四方面内容,形成符合我区实际、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2020年,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配套的规划发展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制度管理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2021年,全区35%的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50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50户,培育示范主体10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处。

——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21年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10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100%以上、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粪污无害化处置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村清洁供暖。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6

我xx村驻村工作队,在上盐湾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安监大队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积极工作,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三个月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学习方面:

1、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来龙去脉文件精神;

2、学习农业部长的讲话;

3、学习产权制度改革通知、产权回头看方案;

4、学习疫情防控文件精神;

5、学习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精神;

6、学习就业摸排工作文件;

7、学习观看“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相关影视;

8、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9、学习点对点人员输送文件精神;

10、学习乡村振兴推进会文件精神;

11、学习档案管理文件;

12、学习党史知识;

13、学习戴书记、苗书记乡村振兴讲话精神。

工作方面:

1、开展帮扶“回村回访”活动;

2、开展党建工作;

3、开展人口自然增减情况调查活动工作;

4、开展协助村两委换届选举活动工作;

5、开展防返贫致贫工作;

6、拟定年度巩固提升计划;

7、开展走访慰问工作;

8、开展就业摸排工作;

9、开展小额贷款摸排工作;

10、参加乡村振兴安排部署会议;

11、核算贫困户收入工作;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7

2019年7月20日,根据“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安排,乡村振兴服务队全体人员参加了全市队员后,在马德芹队长的带领下到镇报道。

到镇报道后镇政府派出专人和服务队对接,为服务队提供了办公场所、住宿场所和物质保障,妥善安置了服务队成员的工作和生活,让服务队成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性的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放下行囊后,服务队顾不得休息,马上和镇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展开了座谈,了解乡镇的基本情况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镇位于新泰市西部,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辖区内以玻璃纤维、旅游、设施农业、食品酿造加工、林果、蔬菜等为主,是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山东省和融文化创意乡镇,发展潜力巨大。

与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分别多次召开座谈会,与村委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实地走访了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查看了村庄的党建宣传、村容村貌、特色产业、道路卫生和生活饮用水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意见。在泉里村,服务队重点了解了乡村文明、特色种植、泉河村内段情况和生活饮用水事宜,了解掌握该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汶城村,服务队着重就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该村“两委”成员就今后社区规划发展和文化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取得了广泛共识。在镇里村,服务队重点对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产业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调研指导,与该村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入交谈,为他们出谋划策。在宫西村,服务队重点对组织建设、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对村集体“三资”清理情况进行了了解,对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规划进行指导。在王家庄村,服务队和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这几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和问题困难,了解到村两委大力发展村里经济,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果蔬大棚,成立了绿客蔬菜农业合作社,建起一万多平的有机蔬菜水果大棚,主要种植有机西红柿和草莓。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好上级各项政策,发展集体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8

 

去年以来,顺利通过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验收,被认定为首批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位列全省8个示范县第4名;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发改委等7部门批准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承担的省级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顺利通过省自然资源厅验收;阎什镇被自然资源部批准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县田园综合体被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获批创建“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试点县”。陈王街道西曹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董口镇军屯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书记张兆江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观礼。县在全省20xx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一等”考核等次。

 

一、健全完善推进机制,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坚持高位推动,着力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各项任务。一是建立政策规划体系。编制印发了《县乡村振兴五年战略规划(20xx—2022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xx-2022)》《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县的实施意见》,和五个振兴《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更加清晰。二是建立统筹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五个工作专班,各专班由2名县级领导任组长,负责推动工作落实。印发了《关于成立乡村振兴五个专班抓好工作推进落实的通知》,明确牵头推进单位的职责、重点任务清单,全面压实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今年3月,将全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开在田间地头,通过现场看、现场讲、现场学,明确方向、鼓足干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严格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和乡村振兴五个专班定期调度,督促加快重点任务落实。坚持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考核比重仅次于“新旧动能转换”,并与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挂钩,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级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聚焦聚力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延伸整合产业链条,推动乡村产业向高水平转型提升。

 

一是加大农业领域“双招双引”力度。像抓工业招商一样抓农业招商,成立由分管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作专班,积极与万华集团、益客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每个重点项目成立一套班子,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靠上推进工作开展,全县现代农业项目质量水平、投资规模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投资20亿元的益客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加紧建设,培训中心、接待中心建设基本完成,肉鸭分割车间、职工宿舍近期将投入使用,羽绒车间主体钢结构已经完成,100万吨的饲料加工车间即将开工建设,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同步推进。投资13.54亿元的田园综合体被纳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范围,目前农业板块设施农业大棚已基本完成,文旅核心区主场馆室内外装饰完成,工厂化猪舍部分投入使用。投资100亿元的国药康养文旅小镇、投资30亿元的烟台万华无醛板材项目、投资5亿元的舜耕农业文化生态园、一期投资3.5亿元的县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等一批农业新六产项目建设顺利。同时,我县正以益客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为龙头,加快培育百亿级农业“新六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振兴的坚固支点。目前,全县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23家。

 

三是全力打造产业融合载体。依托益客产业园、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大埝镇等3个乡镇、53个村,被省农业农村厅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国药康养小镇、舜王城中药材市场,规划建设了“一场两园一基地”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省发改委等7部门纳入第二批省级创建范围,对推进城乡要素资源有效对接和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省土发集团合作设立的1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作为全省首支省、市、县三级财政与企业资本合作设立的基金,开辟了乡村产业发展资金筹集新路径。

 

四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621家,其中部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8家,家庭农场总数420家,旧城镇葵堌堆村卢景生等3人被评为省级乡村之星。利用金丰公社、登海道吉、为民服务中心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县规模流转土地45万亩,流转率达到44.6%。大力发展特色畜牧养殖,加快斗鸡保种养殖基地、鲁西黄牛文化展厅建设,统筹养殖用地1805亩,新建现代化肉鸭养殖基地12个、智能化密闭鸭舍225栋,肉鸭出栏规模近1亿只,今年可达到2亿只。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业,全县中药材、瓜果蔬菜、毛木耳等种植规模继续扩大,成为全国毛木耳四大产区之一,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多元融合。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启动“村播计划”,优化提升京东馆、天猫优品等电商品台,自建社群电商平台“七步生活”,发展淘宝镇9个、淘宝村35个、电商企业1100余家,开辟了农特产品销售新渠道。大力发展网红经济,与北京隆娱文化传媒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创办隆娱网红学院,打造网红直播基地,并邀请籍唱作歌手祁隆为农特产品代言,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产业”,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互联互动。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发展旅游强乡镇3个、旅游特色村9个,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塑造乡村环境新风貌

 

不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改革试点+龙头企业+美丽宜居乡村”的新路径、新模式,着力推动三产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堵点”,收到了“一通百通”的初步效应。其中舜耕历山社区是县与省土地发展集团合作的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目前东区1938套多层住宅楼、西区600套庭院式住宅大部分主体已完成,流转土地6000亩建设的舜耕农业文化生态园项目,正打造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有机无公害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扎实开展专项“回头看”,对全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视、全面摸底、全面整改,努力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百姓满意、安心、放心的民生工程。二是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探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1075个,乡村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认真对照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七个专项行动方案设定的目标,找差距、补短板,定计划、抓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全县集中清理存量垃圾1.02万吨,清理卫生死角1.8万处,清理乱搭乱建5800个,清理村内坑塘750个,村内沟渠625公里,参与整治的镇村干部5000多人,累计参与整治群众投工投劳20万人次。在全市创建“清洁村庄”星级村的评定工作中位于前列。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拥有农村公路2505.8公里,1084个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完成通户硬化里程1223公里,88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处理任务,累计实施农村改厕10.2万户,新建和改造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共厕所518处,农村面貌持续提升,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三是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贫困村为重点优先打造,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片区3个,20xx年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启动创建市级美丽乡村6个,市级美丽乡村片区3个,各项工作正积极推进。深入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大力开展县乡村三级干部“回乡村、靓庭院、助振兴”活动,完成示范户建成数6923户,建成率11.92%(全年任务13%),居全市第1。深入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植树造林,成功创建部级森林村居1个、省级森林村居3个,申报市级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居19个、特色休闲村5个。

 

四、培育乡村人才队伍,增强乡村振兴新活力

 

坚持把乡村人才培育放在首要位置,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一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启动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行动,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基地5个,省级四型就业社区达到5个,数量居全市第一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启动实施“就业扶贫车间”技能提升培训、黄河滩区迁建居民培训等活动,去年累计培训9328人,着力培育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农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大多成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主要成员,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三分之二。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工作,推选各类好青年479名。二是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建有在外返乡创业服务站23个,鼓励更多在外工作人员回乡务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00万元。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公开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30名,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招聘乡镇事业工作人员45名、省属公费师范毕业生35人、乡镇中小学教师340名,及时补充了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建立乡村振兴专家信息库,入库专家2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1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三是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研究制定《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县人才购房补贴申请发放实施细则》《县人才新政30条(修订版)》,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职称岗位设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合理划定和分配中高级职称比例数,乡镇中级岗位设置比例提高了20个百分点、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乡镇高、中、初级职称岗位达到17254个,首次开展16名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

 

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坚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大力挖掘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强化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处、分中心17处、实践站150处、教育基地20处,被列为第二批全省试点县。积极选树身边典型,推选出好人7人、全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2人、全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1个,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理论宣讲,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为契机,组织专家讲课团、基层宣讲员、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巡回宣讲400余场。二是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在组织举办馒头文化节、曲艺大赛、农村文化艺术节等传统活动的同时,创新组织了西瓜节、摸鱼节、全民沿黄健康跑等一系列贴近百姓、接地气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品文艺创造,编排的《商羊舞》被选送国家大剧院演出,创作的戏曲《爱在人间》和歌曲《强军路上有你有我》在省农村题材文艺汇演中分获一等奖、三等奖。三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继续推行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等6项服务全免费制度,火化率达到100%,薄葬厚养、丧事简办等新风尚深入人心。加快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城区建设四德公园、广场、街道,162个行政村建设了四德主题广场,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新体系

 

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一是完善农村党建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基层党组织延伸,通过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读书班等形式集体学习582次,916名党支部书记、21928名村(社区)党员全部完成集中轮训。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行星级量化管理,全县五星级村党组织136个、占35.3%,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已全部消除。严格落实《关于正向激励农村(社区)干部的十条意见》,组织全县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共635人进行了健康查体,村级班子战斗力不断增强。二是实施“头雁工程”创建。面向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优秀人才,公开遴选村党支部书记33人,打造一支素质更高、能力更强、作风更优、纪律更严的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立了1580人的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从中选配了党支部书记28名、“两委”成员98名;评选挂牌县乡两级头雁工程示范村230个,申报市级“头雁工程”示范村88个。摸排“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9个,全面实行了县级领导联村、乡镇领导包村、第一书记驻村、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四个一”工作措施,已基本完成整顿。三是夯实农村组织基础。选派县直第四轮第一书记126名、挂职乡镇(街道)副书记17名,实现了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全覆盖。强化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全县村级活动场所楼房化率达到94%。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工作方案,积极推广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把农民组织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村均6.37万元。三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雪亮工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和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扎实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选聘网格员802名,全面推行网格化手机APP,切实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村“两委”成员进行“二次体检”,严厉打击侵占农村集体专项行动,坚决防止涉黑涉恶人员侵蚀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9

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举全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国家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乡村振兴局。市委潘书记在今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在去年年底,总书记再次视察江苏,提出了‘两争一前列’的要求,如果说句容要为“两争一前列”作出贡献,最有希望的也是在“三农”领域。乡村振兴的主业在农村,主体在农民。作为农商行,只有坚持立足于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广大农民发展,才能推进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全面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正是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决策部署要求的一项针对性关键举措。

深化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发展,句容农商行已成为全市规模总量最高、客户基础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本地金融机构。今年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要求,对于农商行来说,职责所系,责无旁贷,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那么,全面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正是当前推进农户普惠小额信用贷款的有力抓手。4月底,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联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召开了农户小额普惠信用贷款推进会,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农户小额普惠信用贷款试行办法》,市农业农村局与我行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发文,依托双方平台,整合各自优势,为广大农户提供低门槛、免担保、纯信用的普惠贷款产品,让广大农户真正享受便捷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

落实学史力行的务实之举。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学史力行”,主要体现在“我为群众办实事”,要全力以赴办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商行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金融机构,为农而生,因农而兴,根基在三农,血脉在三农,全面开展“整村授信”工作,破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手续繁”的困境,为强村富民注入“金融活水”,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是践行初心使命,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的务实之举。

二、理清思路,明晰目标,准确把握“整村授信”工作新要求

覆盖面更广。去年是“掐尖”,每个村选取100户经营户进行授信,今年是“去尾”,在对全辖农户100%建档的基础上,剔除不具备独立民事行为能力、游手好闲等16类暂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农户,其余全部授信,让更多农户享受普惠信用贷款的便利。

建档更便捷。去年我们是请行政村工作人员填写纸质客户基本信息表,今年是要求支行客户经理在村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现场在手机上填写电子客户基本信息表,支行只需补录少量收入及资产信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集的工作量。

三、精心组织,强化落实,不断提升“整村授信”工作新成效

加强领导,周密布置。“整村授信”这项工作既是我们做好做实普惠金融的关键渠道,也是惠及百姓的好事、实事,各支行要根据总行文件要求,成立工作小组,我们的支行行长要全程负责组织实施,亲自过问、亲自主抓,直接参与、直接推动。要主动对接政府、村、社区等,加强沟通汇报,凝聚合作共识,推动各项措施有效落地。

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今年的“整村授信”工作覆盖面更宽、惠及面更广,工作标准也更高,意义也更重大。支行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活动方案,排出工作计划,完善工作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坚持统筹兼顾,靶向施策发力,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建档、评议、授信、用信各环节工作,真正把“整村授信”这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见效。

机制保障,务求实效。建立驻村金融助理机制,由镇政府聘任我行客户经理为各村金融助理,将金融服务触达每家每户,随时随地为农户解决问题。建立协作激励机制,各村干部可参与指导农户在手机银行进行合同签约及用信,我行也奖配套一部分费用激励,进一步提升农户知晓度及普及面。

四、共担共赢,同向发力,聚力厚植“整村授信”工作新优势

乡村产业振兴汇报篇10

1.是关爱三留守人员情况。关爱留守老人5人,留守儿童3人发放文具礼包3份。

2.是异地搬迁政策落实情况。搬迁至沙洋异地搬迁安置中心入住

3.是乡村振兴方面。2021年期间我村加大乡村振兴力度,在环境治理方面,我村继续围绕“五清一改”要求,把“五清一改”做到常态化。

4.是就业政策落实情况。鼓励我村脱贫户外出务工73人;村级龙头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和鼓励贫困户务工45户45人,实现增收致富。

三、下步工作计划

1.驻村工作队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