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0 17:24:38

乡村文化艺术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1

一、文创产品彰显乡村生活之点滴

本书的第一部分,围绕着“文创作品”而展开。选取乡村常见的事物,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赋予其更多的色彩,带来别样的变化,展示出创作者的浓厚艺术功底,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更起到宣传营销的积极效果。这一部分的案例中,包括了“果蔬大作战”、“红色背篓主题茶具”、“筷子”、“树”等多元的主题,用蔬菜作画,将背篓融入到茶具设计之中,使乡村常见的植物、生活用品等,成为艺术创作的材料,也使这些物品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展示出艺术化的一面,展现出来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激发起观赏者对乡村生活的浓郁兴趣。

二、艺术作品融入乡村传统之文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传统乡村的文化通过一个个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使之寓意深刻,更增添了其艺术色彩。比如,“家和万事兴”的茶具,将传统中国人重视家庭,渴望家庭温馨和睦的观念以“茶具”的形式体现出来,极具艺术性与文化性。“家文化”的艺术活动、品牌、社群及作品等,也是在传播传统的文化观念。通过艺术的外观,展示文化的内涵,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实现了传统的传承。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回归乡村的,是符合乡村居民需求的,更是与乡村建设真正融为一体的,与乡村文化密切关联的创作。因此,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

三、空间设计体现乡村环境之风光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村落,还是普通的民居,亦或者是展开乡村旅游的民宿与酒店,或是提供旅游服务的酒店酒吧、有文化气息的非遗场馆或是书院等,都是可以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空间。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所中,进行艺术化的空间设计,也是艺术融入乡村,振兴乡村的可行之路。艺术“乡建”,是将艺术与设计融入到乡村的空间环境建设的有效之举,是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的物质环境的艺术策略,是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的文化吸引。本书所收集的案例,包括了黄山店非遗习馆和书院的设计,包括了园林酒店的设计、酒店的改造,也有整个村落的艺术创新设计。从小的空间到大的村落,从小细节的艺术传递,到大环境的设计改造,这些案例的存在,充分证明了艺术化的空间设计对乡村建设、发展所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

四、乡村建设展示艺术创作之价值

在乡村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艺术创作,使乡村的基础设施更完善,文化生态更健康,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也更加顺利。本书用了大幅的章节,来分析艺术创作融入乡村建设的案例。新型市集的构建、民宿运营的展开、基础设施的改造、文化生态的修复、乡村旅游的发展等一系列的振兴乡村、发展经济、优化环境的活动中,都体现出了艺术的“参与性”,都得以顺利地通过艺术的创作,使乡村的外部环境有了更浓郁的艺术氛围,无形中也实现了对广大农民的艺术熏陶及文化感染。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文化艺术;文化旅游产业;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艺术流传至今,代代传承、去粗取精,是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且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而不断进步、兼收并蓄。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艺术资源,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朝阳市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发展现状

朝阳市地处辽宁省西部,市辖两区、三县、两市,共164个乡镇场(街道),农村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以上。乡村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势头良好。朝阳市委、市政府以“花鸟源头、文明曙光”作为宣传口号,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2020年,在朝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市之力发展文旅产业,启动系列活动,聚焦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9月,朝阳市北票县大黑山特别管理区西苍村、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镇小营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朝阳市凌源市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朝阳市部级传统村落总数占全省一半,古建筑物是辽宁省内最多的,现存古代寺观址142处。古人类遗址鸽子洞、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彰显着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辉煌。非遗保护工作喜讯频传,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6项、省级12项、市级50余项,涉及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戏曲、传统技艺、杂技与竞技等类别。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相继有凤凰山、清风岭、大黑山、燕山湖等大批文化景区投资开发。“新辽西派”乡土散文古朴浑厚,群众文化品牌“大地放歌”久负盛名,入选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自古营州是中国古代多种文化融合交汇之地,结合史料和墓志记载,唐代就有了“营州入安东道”,而且文化交流辐射广泛,影响深远。朝阳市也是多民族集聚交融的地方,是佛教圣地、化石宝库,在历史上更是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地域风情。

二、乡村文化艺术资源与文化旅游融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朝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乡村文化艺术资源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发展瓶颈。一是专业型人才匮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农村流向城镇,出现了乡村的空心化和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等现象。由于人才的缺乏,一些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艺、传统村落等宝贵的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正在流失,乡村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动力不足,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二是资金投入有限。资金投入单一,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尤其是景区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很少有社会资本融入,单一的投资主体带来巨大的资金92压力,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没有形成特色品牌。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有待打造特色品牌,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只注重乡村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忽略了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导致缺乏品牌亮点。

三、传承乡村文化艺术资源助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传承乡村传统技艺

乡村原始风貌与乡村传统技艺,是一个地区遗迹、建筑、艺术、民俗、民风等传统文艺资源的真实写照,既包括古代建筑、古代遗址,也包括民俗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各种传统技艺,具有很高的开发和研究价值。朝阳市现存和正在挖掘的鸽子洞、牛河梁红山文化等遗址,佑顺寺、惠宁寺、天成观、凤凰山及南北双塔等142座古代寺庙宫观建筑群,秧歌、高桥秧歌、舞龙舞狮、太平鼓、黄河阵、霸王鞭、銮舆会、韶音会、十王会等民俗节庆,剪纸、皮影、红土泥塑、紫砂、麦秆画、皮雕等民间美术工艺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历史、艺术、文化内涵,都是朝阳市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传承乡村传统技艺,既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准确把握好各乡村文艺资源的差异性,挖掘乡村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特色,延续乡村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保护好乡村的原始风貌,彰显乡村文艺特色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朝阳县西五家子乡是唯一保存有两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乡镇,近年来,三道沟村依托“百年牡丹”和“举人故居”两张响亮的名片,以及传统村落和自然资源,逐步打通旅游产业。中共朝阳县委、朝阳县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对三道沟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对历史建筑、传统院落全面修缮,现已建成牡丹画廊、甲子广场。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道路实现硬化亮化,周边建有停车场、农家院等,逐步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古村落,成为朝阳县唯一省级乡村旅游试点村和“乡贤文化”“书法创作活动”基地。为落实关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部署,自2016年开始,中国文联牵头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作,以省为单位通过集成的形式系统辑录民间工艺历史、人物、技艺等详细信息,保留民间工艺文化基因,建立民间工艺学术档案库。目前,朝阳市已经有建平剪纸、凌源皮影等4个民间工艺项目入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传统技艺的传承。

(二)重视艺术教育发展,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乡村文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加强乡村文艺人才的专业培训,保证现有文艺项目的传承发展,积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文艺事业。只有青年人扎根基层、扎根乡村,才能留住乡愁、乡情,才能让乡村的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同时,为了促使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艺术、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及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结合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乡村文艺资源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模式、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调查和研究,调整艺术教育的办学方法与教育理念,通过产学研模式加强当代艺术教育创新力度,提高教学成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创意型文艺人才。为更好地推进辽宁省人民政府惠民实事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朝阳市相关部门积极为项目传承人举办培训班,鼓励项目传承人招收学徒,组织传承人到大型商场、化石公园、桃花山、凤凰山、职业院校、中小学等地进行展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喀左紫砂文化产业现与朝阳师专正在积极合作,开设了紫砂专业,以期创建以“理论+实践+创意”为总体架构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做到企业资源与学校艺术教育协同发展,达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三)保留传统文化基因,吸收现代文化供给

乡村文艺资源在文旅产业化的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基因,也要吸收现代文化的供给。传统文化基因能够反映乡村文化艺术的脉络和机理,包括传统村落与名人故居等传统建筑物的修缮保护、传统民俗节日活动的开展、传统农业文化创意项目的实施,还包括各种文化之间的移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度挖掘并理清乡村文艺资源的同时,还要吸收现代文化进一步丰富文艺载体,将科普活动、图书期刊、影视曲艺、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等优秀的现代文化资源送到乡村,寻求物质与非物质、审美与使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工等多方面的融合。借助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艺术氛围,从而彰显乡村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亲民感、获得感〔1〕。在朝阳市地域范围内有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资源。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就是喀左民间故事集成,主要是收集老百姓唇齿之间讲述的具体事情,故事的主要内容反映的是定居后蒙古族人的生活,并且吸收了汉民族文化营养,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交会相融、兼容并蓄,是来自蒙汉双语和不同文化因素的碰撞。故事讲述者可以使用蒙、汉两种语言,通过口耳相传,代代传承。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发展,现今以全新的面貌出版面世。2020年9月喀左县成功举办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学术研讨会,各届学者对东蒙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给予兼容并包的东蒙文化极高的评价。朝阳县依托胜利镇天门山景区自然资源优势,在写生基地建立了赵子卿革命事迹纪念馆,现有数十家单位将此地作为开展党日活动的红色教育阵地。赵子卿是朝阳地区早期革命政权领导人之一,是朝阳县的第一任县长,为朝阳地区革命事业作出过积极贡献。纪念馆可以满足参观学习、教育培训、旅游娱乐等需要,通过各类活动寻根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彰显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四)深挖乡村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加大深挖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力度,按照地域分布、文艺特色进行定位、整合和规划,对乡村文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强文艺精品和特色品牌的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真正发挥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文化艺术产业,实现从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特色文化品牌———文旅产业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金融、旅游、信息产业融合发展〔2〕。乡村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升村镇的文化品质,更能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从而带动乡村的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朝阳市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已启动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以朝阳市为中心,发挥史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并完善“辽西历史文化走廊”;打造以朝阳寻龙岛、凌源热水汤、浴龙谷等主题公园、温泉为主的娱乐旅游品牌;打造朝阳古生物化石遗址为主的化石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国歌的发源地”,探索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发挥辽宁红色资源优势,挖掘抗战英雄人物事迹,以各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地、陈列馆等为依托,打造精品红色旅游品牌;依托周边各市现存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古宅、古街道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搭建“五古”文化生态集聚地优势品牌。

(五)培育特色民俗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留住乡村文化艺术的多样性特征,培育特色民俗品牌。在资源禀赋的差异中找到可以融合的契合点,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成就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品牌、艺术活动形式和服务。因地制宜对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化改造,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创新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体验形式,改变艺术节庆、民间工艺展演传统形式,将精神内涵融入乡村旅游景区、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艺术展馆等综合体项目建设。这样,既能通过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吸引游客来感受乡村生活淳朴的风味,也能通过乡村文艺多样化的参与与互动体验,将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乡村特色系统链接,打造、衍生乡村文化产业链条〔3〕。目前,朝阳市的文艺资源比较分散,纪念馆、风景区、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等各在一方,可以采取“串点连线”的产业开发方式,组合包装精品旅游产品。依托红山文化遗址、鸽子洞、鸟化石地质公园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远古文化城”品牌,创建展现古生物化石的最大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佑顺寺、万祥寺、南北塔、凤凰山等佛教文化资源,打造东北地区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托凌源皮影戏、朝阳民间秧歌、高跷秧歌、建平十王会、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解说,促进大众化的理解和欣赏;依托赵尚志纪念馆、清风岭、龙轩谷凌青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红色教育路线;依托建平剪纸、凌源皮影、红土泥塑、喀左紫砂、朝阳县民间锈活等民间工艺,组织传承人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经营,开发特色工艺产品。

参考文献

〔1〕疏仁华.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N].安徽日报,2020-06-02(15).

〔2〕郭秀兰.以乡村文化构筑乡村振兴之魂[N].太原日报,2019-07-02(06).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3

月的,处处涌动着锐意创新、干事创业的热潮。春天的,时时播种着科学发展、争创一流的希望。在这阳光明媚,事业繁荣的季节里,乡党委、政府今天在隆重举行民间文化艺术年开幕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艺术年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深受群众喜好,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我们文化艺术领域一株璀璨夺目的奇葩。她对打造文化品牌,活跃群众生活,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们各级强调“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战略,有力提升了文化的经济内涵,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我们历来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工作,像剪纸、皮影等许多文化艺术形式传承至今,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斑马湖农民广场文化活动常演常新,丰富了群众的休闲文化生活;的文化艺术活动可谓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乡十分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打造乡民间文化创意街,搭建了展示民间艺术风采的平台;借首次民间文化艺术年活动,以文化搭台,为艺术铺路,助形象提升,促社会和谐,开创了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的一片崭新天地。

各位领导,同志们,乡民间文化艺术年活动的举办,将架起一座连接艺术与生活的桥梁,让更多的群众亲身体验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自觉参与到乡村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这对于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民间艺术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将对全县的乡村文化艺术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宁夏;传统村落;艺术景观;发展策略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是地域空间结构和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在20世纪初开始应用,C.O.索尔在其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着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1]。因此,文化景观主要是自然地域特征与人文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文化景观是当地的自然风貌、房屋建筑、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乡土艺术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因而,文化景观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地方性特征,并且其特征具有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正如“文化景观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景观特质,突出体现地方性特征”[2]。因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特定地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综合,是特定地域村落文化脉络的延续。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数量众多、富有地域特征的传统古村落,其中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六个,而且宁夏的村落文化景观由于地域的差异也呈现出南北部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

一、宁夏传统村落文化艺术景观的特色

宁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南北不同的传统村落文化艺术景观。例如,宁夏北部中卫市的北长滩村处于黄河大峡谷的北岸,是由于黄河在此拐弯而形成的狭长河滩。北长滩村有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器时代遗址,祠堂、水车等,其中最具有文化艺术景观特色的就是水车,其水车的制作技艺闻名遐迩,附近城市公园的水车景观制作技艺大多出自这里。不同的地域差异、历史文化造就了别样的文化艺术景观,与北部的艺术景观相比,宁夏南部的文化景观呈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甚至同属于固原地区的彭阳和隆德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隆德县是宁夏最南端的一个县,其地形基本都是山地,红崖村是隆德县的一个传统小村落,它东依六盘山山脉,村子周围沟壑林立,建筑物主要以石头为主要材料,而与之毗邻的彭阳县又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村民大多依窑而居。虽然彭阳窑洞不如陕北的窑洞那么典型,但是也极富地方特色。宁夏南部干旱少雨,黄土土质厚实、黏性大,非常适合挖掘窑洞,宁夏窑洞就是利用山体的特征进行挖掘,成形的窑洞多呈“拱形”结构。正如薛正昌先生认为,“在山区大多利用沟谷崖畔,充分利用这种自然地理形成的山体开挖,既节省人力,也可防水患”[3]。宁夏彭阳的窑洞是当地人民利用自然地理结构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它经济适用、冬暖夏凉,是生活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沉积了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浓缩了宁夏南部黄土地别样的景观,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精神家园。宁夏传统村落文化艺术景观中不仅有典型的窑洞,还有分布范围广泛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彭阳县长城村的名称就因秦长城经过该村子而得名,战国秦长城遗址是长城村最典型的文化景观。彭阳段的战国秦长城全长62千米,也是宁夏境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长城遗址之一。战国秦长城的修筑大多因地制宜,主要利用地形地貌的特点就地取材,例如,在山坡上一般采用城墙外层取土,用黄土分层夯筑而成,形成了外高内低、外陡内缓的特点,从而达到易守难攻的效果;在沟壑地带则利用陡峭的崖壁修筑城墙,而在地势较为平坦处多用夯土筑成,而且相隔几百米则修筑方形的长城墩,作为士兵的据守点。保存较好的战国秦长城遗址使长城村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长城经过的传统村落。这些文化景观既凝聚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又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又体现了传统农耕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场景。

二、宁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的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很多传统村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了村落的原貌,使其文化艺术景观失去了本真的价值。坊间一般认为,进行过度商业开发会破坏传统村落的结构与美感,失去古村落的特色与价值,因此,如何结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政策,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保护,解决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毋庸置疑,古村落与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文化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可以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将互联网与传统村落的文化艺术景观进行有机地整合,进一步提升村落文化艺术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谐生态,对村落整体文化景观进行拍摄、剪辑,然后利用公众号推送拍摄的微视频,尤其对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要进行深入挖掘。如对村子里的长城遗址、窑洞、梯田、石墙、巷子、水车等进行整体的拍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宁夏传统村落的地形地貌、建筑特色、民间艺术、民俗民风等,推动当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其次,村落文化艺术景观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村落文化艺术景观与农业的发展问题,尤其要重视文化景观与当地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在村落文化景观的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加强农业与村落文化艺术景观发展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找到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模式,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质品种,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优势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发展古村落文化景观的特色旅游,人们在感受村落文化景观的同时带动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运用互联网技术把村落文化景观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不仅使古村落文化艺术景观得到了整体有机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彭阳县长城村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结合村里特有的秦长城遗址、窑洞、长征宿营地、白马庙等一些历史文化景观和当地美丽的金鸡坪梯田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参观,利用梯田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形态美、艺术美打造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以村落文化艺术景观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以艺术景观加农业的模式促进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传统村落文化艺术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在吸引游客,发展绿色旅游、文化旅游的同时能够吸引投资,在不影响当地古风古韵的前提下,充分开发文化产业的衍生品,例如,可以通过非遗项目的推进,大力发展当地的文创产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家、艺术家以及网络媒体入驻,增大古村落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逐渐发展成为集文化、旅游、创业创新于一体的,具有相当品牌力度的宁夏古村落文化地标,使村落文化景观与经济发展相一致。最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艺术景观的有机整体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要注重发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古村落文化艺术景观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古村落的形成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即在“不同地域条件下,发展应立足本地,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地域环境中,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4],也就是说村落文化艺术景观要因地制宜,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盲目地大修大建,追求标新立异,破坏古村落的自然美和本真美。因此,要让当地人们了解、认识古村落文化艺术景观的价值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家园意识、文化归属感,才能使文化艺术景观得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传承。薛正昌先生认为:“宁夏文化遗产,就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直接折射。人们可以从数千年来文化遗产的遗存,看到遗产所承载的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过程。”[5]传统村落的文化艺术景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悠远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千百年来,村落文化艺术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宁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中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布局,也涵盖了民间艺术、民俗民风等。例如,宁夏南部隆德县红崖村的民间绘画、民间刺绣;彭阳县长城村的民间根雕等。这些古老的、原生态的乡土艺术与村落的建筑物、历史遗迹都是村落文化艺术景观的标志物,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园意识,正如“村落标志物能唤起村民灵魂深处某种情感,是维系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保留和强化村落标志,能增强对传统文化和信仰的认同”[6]。因此,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传承可以增强人们文化的认同感和家园意识,是传统村落文化艺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传统村落孕育着传统的文化艺术,是传统文化艺术生长的沃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艺术又是古村落文化艺术景观的灵魂,因此,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认识当地的文化艺术,只有人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了文化艺术的价值,才能唤起更多公众了解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使其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其次,对于一些重要的文化艺术景观要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传承模式,尤其是对于濒临灭绝或者无传承人的民间艺术可以运用这种模式。例如,对中卫北长滩村的水车制作技艺可以采用数字化形式对其制作过程、制作技艺进行全程的录像、拍摄。传统的文化艺术景观要不断地接受一些新技术、新形式使其可以更好地传承。再次,要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散落在传统村落中的民间刺绣、剪纸、雕塑、绘画等更是被现代艺术所遮蔽,甚至处于濒临消亡的局面,再加上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民间艺术无人传承。因此,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传统村落文化艺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传承人的培养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与当地的高校或职业院校合作,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开设相应的民间艺术课程,或定期邀请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技艺方面的指导,另外,还要在艺术技艺方面借鉴其他地方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村落的文化艺术得以更好、更持续的发展。

千百年来,古村落一直是人类的聚居地,是血缘亲情的纽带,它承载中华民族久远悠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厚重的文化历史综合的产物,而且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宁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宁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人们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愁。宁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好村落的地方性空间结构,传承特有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守好地方文化的“根”。

参考文献

[1]SauerCO.Themorphologyoflandscape[M].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4:210-241.

[2]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风景园林论坛,2009(10):73.

[3]刘衍青,方建春.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4]石会.地域文化背景下古村落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5:27.

[5]薛正昌.根脉与记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396.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5

关键词:文化遗产;艺术遗产;文创产品;艺术创新

2017年3月12日推出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章阐述了传统工艺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产业要做好创意转型与创新发展,包括文化创意衍生品设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居世界首位。并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也居世界第一,但“非遗”的踪迹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却渐渐远去。一方面大力挖掘、探索“非遗”项目,一方面又与它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一个摆设,难道这就是人们努力后的结果吗?新的时代,新的政策,要有新的作为,要增强遗产实践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非遗产品主要是相关主题的“艺术遗产”的文创衍生用品,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艺术视觉符号以及精神内涵的精粹,“再设计”意味着创新,并将其转化为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有效的设计”“如何从设计思考力转化成设计创造力?”“如何从设计创造力转化成实现力”。

1“非遗”中采取的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产品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1“千城一面”。为响应政府的号召,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但诸多城市和乡村有相同的艺术文化,难免会有“千城一面”的情况,出现产品同质化和山寨感样式的批量产品。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代表性,很难激起此区域的休闲度假旅人购买此物的欲望,也就很难形成此商品的产业链运营,以传统艺术文化的创新导致的最终结果还是失败。要从此文化遗产的根源去感受他的传承,挖掘本区域历史渊源文化根源,了解区域里的文脉和物质资源情况,创造出具有本区域独特的文化属性。每个村落都要探寻和保留自身文化根脉,而邻近区域因其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相同性价高,尽量做到“和而不同”,彰显本区域文化。1.2功能性单一。艺术并非是高冷、惊艳、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在艺术世界的各个层面都具有与社会的同一属性关联。非遗文创产品和非遗品不同点在于,前者更贴近生活,是一个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产品。而非遗文创产品和市面上产品不同点在于,虽名为文创产品,但走的还是工艺品路线,耗时长、人工多,在制作成本上比市面上同功效的商品价格高,仍然只是一个观赏性的传统展示,实用性功能弱。艺术家应脱离指导者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去做一个喜闻乐见真正能用得上的作品。以多元的人文社会科学为支撑的创意、艺术、设计视野拓展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要有一个合理化的创新系统,使非遗文创适合当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习惯。1.3缺乏深入的学习精神。体现在非遗与文创交融不合理,没有经过实地实际的探索和挖掘,只是因为简单形式好看有特点而延用,殊不知其中会涉及一些禁忌图文。传统艺术与现代技艺嫁接不合理,也会导致功亏一篑。合理化的创新指的是在本区域传统文化基础上,甄选出适合传承和引用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类设计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遗产知识积淀,具有问题研究与国家政策解析的能力,具有对区域资源的挖掘、梳理、保护、创化的观念和方法,具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识。

2发扬“艺术遗产”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可采取的多种途径

2.1艺术文化创意。“文创”“文创产品”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此提出以文创设计、文创作品促“非遗”走向市场,促传统手工业形成良性发展模式。而创新设计人才要具有艺术创意与艺术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意识与策略。文化品牌的设定,也需要对受众所处的文化身份、价值做深入了解,并通过重塑和孵化处于不同文化自觉、审美、价值、知识和生活中的角色。非遗+品牌是各文化遗产地的必经之路,所以,要创造出文化生活衍生品领域转化具备的根基和可持续品牌塑造的可能性。接下来,好的题材的选择是文创产品成功的一半,而中国的“家文化”显然是中国人的信仰,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家”是维系家庭情感的地方,每个人的成长,每个人的心里都烙有家的影子,家始终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印记。家,无时无刻不在人们身边,应从与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主题、内容出发,让文创产品融入人们的家生活,融入人们的家文化。文化艺术创意园。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工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里空置出不少的厂房,这些占地较大且租金低廉的场所吸引了一批当代艺术家前来入驻。后来逐渐形成一个集居住、工作、购物、社交、文化艺术、娱乐等业态的城市社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美国的苏荷(SOHO)LOFT;法国巴黎的奥赛艺术博物馆;北京798等。当代艺术确实具有魔术般的神奇力量,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城市“废墟”点石成金般变成文化地表。将战略转移到乡村,不仅地大物博而且传统艺术文化的根源和文脉都在这里。打造本地的“非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活动,将这些无形文化遗产以大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唤醒本土生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艺术有了更新的生命力,更积极的力量。让“非遗”文化不再成为一个高不可攀的空摆设。2.2区域主题艺术节。发扬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发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根脉。以驻地创作、主题植入、精品巡展等不同形式,为当地组织引入艺术节,将特色资源转化成无形资产,发掘独特价值塑造区域品牌,活化地方文化生态,搭建艺术产业平台。艺术节的短期目的在于启动品牌化发展新模式,根据本区域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文旅项目,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产业质量,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长期地走向生态、长效、集体经济品牌发展的战略。在新媒体———快消费———重娱乐现状下,应通过公众参与乡村艺术活动增加客户粘度,探讨乡建、艺术、生态、公众的共生互联关系,唤醒人文价值的共享观念。2.3搭建和谐互哺的美育教育平台。公共艺术是一种介入、激活的行为。进行艺术激活“非遗”文化的探索,不仅是创造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创衍生用品,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让艺术更多地与地域文化特色相契合,让艺术融入生活,让大众参与艺术活动。而作品场所被作为双方互动、交流的空间,即场所本身成为艺术活动完整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中国早期原创作品:碧山丰年祭、石节子美术馆计划、建立木心艺术博物馆等。所以,各省应把握好自己特色独有的一个文化艺术平台,创建大型文化遗产博物馆体验园,在区域创建小型的与本区域相关的文化艺术遗产博物馆体验园,前者注重了解历史、丰富知识、学术研究的探索,后者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文化的传承。以便更多人能接触到、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根脉,从而走进人们的生活。“教育远不止于课堂”。人们常说“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强调的是教育的广阔天地。艺术与设计教育应与社会发展和国情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应密切服务与国家所需。正符合我国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专属设计人才进入社会实践更有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更能促进非遗艺术文化的传播。而我国又有众多优秀的高才艺术院校,要积极响应艺术高校的某些院系工作室与地方的乡镇村级政府展开文化艺术合作项目。教育部门要多规划组织与本区域相关的非遗文化与文创相结合、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的一些项目或竞赛活动,让在校人才发挥最大的价值,均衡社会艺术家与校园人才的发展。相比起来这些项目规模小而灵活,形式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艺术实践研究价值。

3创新艺术集市市场融入“艺术遗产”新概念

无法期待市场会主动给予艺术,艺术更不能放下自尊与原则去迎合市场,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套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价值的艺术营销体制。打造特色艺术集市,依托于市场增加对非遗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传播美育知识的功能,同时使艺术市场在科学统一的规范下不断向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构建稳定“艺术集市”生态圈,使民族艺术题材重新焕发活力,并服务于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带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和非遗艺术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艺术集市市场:确定艺术集市方向和所打造的价值。政治价值: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营建和谐稳定新秩序;经济价值:兴产业聚人气创发展,传统“非遗”乡村致富,带动体验式消费;文化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优秀民俗文化,传播世界经典艺术;生态文明价值:修复自然生态,传承优良民俗、发扬和谐民风,拓展乡村艺术生态;社会价值:建立青年返乡文创孵化平台,搭建艺术家交流和交易平台,搭建乡村美育平台,建立乡村生活、旅游新模式。方法:通过线上传播,线下营销,口碑相传,通路合作的方法,借助艺术家的自带流量、社交能力及免费公益艺术等活动,由一个小型团队来组织线上线下的推广,必然会吸引一大批年轻的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更大地推广了“非遗”艺术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人才方面,培养具有艺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能力的“双创”人才。以多元的人文社会科学为支撑的创意、艺术、设计视野拓展和创新能力提升。艺术集市创新板块:由原有的艺术集市,集市艺术展,打造创艺术家驻地,乡土非遗体验,学生写生交流基地,艺术培训等新板块。注重策略、经验、方法、技能的传授,打造公共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并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储备集体资产。实践方案:建立健全的营销体制,实现以下每一具体步骤。积极筹建实体集市,让艺术真正地融入市场,建立并完善营销推广模式,实现旅行团体的介入,组织研游学,吸引“新村民”入住(国内外艺术家、青年创客、热爱艺术者)。并以嵌入的形式进入乡村发展体系之中,发挥交易、交流、宣传、教育、消费、娱乐、带动等重要作用。不断挖掘地区特有的传统民俗和家风文化,将美育教育融入到新型集市之中,发挥其枢纽功能。

4结语

“艺术”既可视为创作、表现、展演、审美、技巧等的综合形式,也是思维认知的特殊方式。我国艺术遗产所呈现出一个突出的思维性特征是“崇高性”。进一步运用文化艺术遗产素材的附加价值,充分调动其全方位的文化价值,以艺术资源管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研发各类衍生品进行推广。使民族艺术题材重新焕发活力并服务于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带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增加地方文化产业的收入,做到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改善偏远地区的民生。艺术的巨大能量与人文魅力,艺术必将在我国新一轮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共享共赢的社会效益。就要着力实现“如何做有效的设计?”“如何从设计思考力转化成设计创造力?”“如何从设计创造力转化成实现力”。

参考文献

[1]郑翠仙,周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

[2]沈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对策与研究[J].音乐创作,2017(3).

[3]彭兆荣.中国艺术遗产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郝英杰.非遗纳入新教师培训体系———发挥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J].现代交际,2016(24).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6

(一)对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群众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氛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调节群众的心理变化,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及时调整。艺术教育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群众的全方位发展,使人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要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计划的日程,对其做好各项部署。比如财政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活动预留经费,设有专门的款项;规划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教育提供固定的场所,使教育工作稳定开展;文化机构要多向社会大众开放,承担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应当深入群众内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障,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二)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建立人才库,挖掘优秀的文化人才;其次,要定期对这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再次,要鼓励这些人才多参与到群众文化教育当中,通过人员编制、激励措施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应当多发现民间存在的优秀人才,开展基层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使教育能够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当中,增加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数量,为群众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空间,让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获取当下最新的文化艺术知识。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忽略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要多开设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资源的优化整合。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需要对各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群众文化教育的主体是群众,要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将教育工作普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二,城市与乡村之间要加强文化交流,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共同进步;第三,开展重点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每个城市都会存在文化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要通过对这些地区重点开展文化教育,吸引当地热爱文化艺术的人群,发挥群众之间的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地区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繁荣。

(五)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维护教育秩序。群众文化教育仍然需要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在尊重群众个人意愿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制定一些政策加以指导,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和鼓励,并且要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够参加到这一项教育活动中来。政府要鼓励优秀文化活动,打击迷信封建活动,净化文化艺术教育环境。

三、结语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7

[1]1.1艺术魅力感召作用

作为文化艺术展演策划的一种,非遗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展演策划,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展现其自身特色性的文化魅力的同时,实现这类珍贵文化艺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特色艺术魅力整合策划感召。即把某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项目中所蕴含的各种特色,经过现代化的编排整合,使其具有现代社会的时尚气息,在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感召人们积极地尝试以丰富个人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生活。如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专项展演的策划,把长调在蒙古族歌曲中运用的优点都用起来,让人们充分见识其形式与内涵丰富性等,推动人们积极地模仿、学习与创新等。特色艺术魅力拓展策划感召。即针对某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项目的某一种或某一个魅力元素等,进行内容丰富性展演策划,实现创新性的魅力拓展,吸引人们积极地欣赏与学习。如针对皮影戏中道具皮影的制作展演,让人们对充满神秘感的皮影其制作过程有着更加详细地认识,如选皮、制皮、画稿、镂刻与敷彩等过程,驱动自己从个人知识与技能出发加强皮影道具制作的研究。

1.2专项功能群众需求性满足吸引

由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是特定地域的人们智慧与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其得以产生和丰富发展本身,就是其自身某种功能对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足意义。在实际的展演策划中,可以抓住两个要点切入:群众健身性功能满足策划。即充分开发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表演性,尤其运用其表演的美与魅力,让人们积极地加入与行动起来,实现对某项技能的学习,达成自己健身性的需求满足。如通过井陉拉花的展演,引导人们“把井陉拉花改编为大众健身操引入全民健身的范畴之中”[1],则具有传承、保护与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发展的多重功效。群众娱乐性功能满足策划。即在展现策划之初,就充分挖掘其精神娱乐元素,实现人们在欣赏与学习中的身心放松。如针对凤阳花鼓的展演策划,就可以充分运用动感的氛围,策划加入一些幽默或搞笑的元素,如具有戏谑性的击打动作,具有直接搞笑作用的演员表演等,达成人们欣赏过程的身心放松。

1.3文化适应性熏陶

根据文化艺术展演服务的对象性,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展演策划就要首先在确保文化适应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对受众的教育与引导。在实际的策划实践中,有两种路径:地域文化特色适应性策划。即在展演策划中尽可能地发现与创造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与受众所在地域文化的结合点,从文化艺术遗产自身的亲和性出发,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激活更多的参与与创造。如黄梅戏在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故乡展演时,可以在黄梅戏戏曲中加入马头琴的元素等,以此实现不同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创新的灵感。群众文化心理适应性策划。即在展演策划之初,就首先从群众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兴趣需求、个人精神提升需要,以及其他的心理需要出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划,实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对群众最直接地满足。如非遗聊斋俚曲进乡村的展演策划等。

2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类型

作为一种展演,既具有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播功能,也具有依托非遗文化艺术为载体的表演性功能,让人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与其他的具象共鸣,实现人们内驱性地学习、活动参与及创造性丰富。

2.1非遗文艺展演

根据当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性质不同,演出组织形式也不同,典型的演出有两类:单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专项展演。主要指那些无论从外在形态、内容与发展都比较成熟的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种类。在当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戏曲类、乐器演奏类、舞蹈类与其他的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他们都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主题下对群众开展相关的文化艺术教育,如昆曲的专项演出,让群众在欣赏活动中了解到昆曲中的唱念做打、舞蹈、武术,以及其中曲词和行腔,并会根据自己对其他戏曲种类的了解,展开对比性地学习,实现展演传播的目的。多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整合性展演。即按照某种科学性的程序,把多种非遗文化遗产组合起来,使其具有表演性的形式与传播的功能。如把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剪纸、皮影戏与朝鲜族农乐舞等,按照某种内容主题编排成一场文艺演出,实现对群众全面性教育与非遗文化艺术传播。

2.2非遗大众性推广

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大众化推广,其以常态性展演为基本的路径。因而,在实际的策划中有两种常见的形式:非遗文化艺术旅游对接。即“与地方旅游业进行有效对接”[2],把各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创作成某种可以循环展演的旅游产品,开展常态性的演出活动,让所有的游客通过观赏等活动,都能接受到这种文化艺术的教育与学习相关知识。如贵州旅游可以欣赏到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艺术传媒制作。即把各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统一整合起来,运用一定的科学顺序进行编辑性再创作,或制作电视记录节目,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2],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等,自由地开展此类知识的学习与文化艺术的欣赏等。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网的创办等。通过这些常态性且喜闻乐见的展演形式,且进行不同创意的策划,会以更多创新的形式出现,实现传播、教育与创新的内驱作用。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8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群众文艺活动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大力度宣传群众文化生活的有益性,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意识。在宣传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媒体宣传相结合,如定时发放群众文化活动手册,及时在宣传栏上张贴一些文化活动的标语以及一些活动照片,运用手机、电视等多媒体科技信息技术来传达一些重大文化活动,以此提高老百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认知度,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群众文化,尊重群众文化,热爱群众文化。

二、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要让老百姓积极投身到群众新形势文化活动中来,首先要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尤其是要完善基层、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当前,现有的一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落后,设备匮乏,有些甚至长期处在闲置状态,城镇中的群众文化阵地虽然要比乡镇文化阵地条件好,但仍有很多社区周边缺乏配套活动阵地,有些城镇居民虽热衷于群众文化活动,但是苦于离家比较远、出行不方便最后放弃,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爱好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城镇中图书馆、群艺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地的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阵地,让老百姓在茶余饭后有地可去,有乐可图。要实现多建立群众文化场地,一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争取上级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级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标和要求,让新形势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二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建。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文化设施现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要加大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编制、人员、经费,特别是要加大基层宣传经费;要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核定编制,公开选拔等办法,既解决管理人才问题,同时又解决专业艺术人才问题。三是要建立齐抓共享。主要是解决文化成果不能共享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让千家万户都能享受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把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帮扶活动与送文化有机结合。

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下基层,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

群众文化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要加大力度,下工夫创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定期组织当地歌舞艺术团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百姓大舞台”等活动,让群众从中享受文化艺术盛宴,获得文化艺术的熏陶。新形势文化演出活动要坚持既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又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创作,切实提升演出水平。基层文化主管部门要致力于将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活动输送到社区,精心策划,注重原创,确保节目质量,做到将地域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精心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的优秀原创文艺节目,彰显地区群众文化魅力。除了政府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还包括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具有科学性,也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文化遗产,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站在公平的角度上看群众艺术,尊重民间的艺术家,尊重民间的艺术绝活。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巧妙的结合,也可以让群众自己去创新艺术,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同时,还可以组织群众文艺爱好者开展各类演出,慰问敬老院等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做出正能量的传递。

四、加强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

文化馆、文化站等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定期举办公益性的美术、书法、歌唱、舞蹈等艺术培训班,为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学习交流的平台,相关组织者还可以每年适当的邀请一些专家或者艺术家指导授课,辅助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可以组织群众观看一些高层次展览、演出,全面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

五、结语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间艺术之乡;以人为本;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生态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个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认,强调个体对民族集体文化价值观的认可、接受与融入。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承的基本依据,也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文化必须“被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接受才能在群体中维持下去”。[1](P391)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成就,传统文化价值的延续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们对该文化的认同程度。民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被学界视作中国“本原文化”,“从文化的性质上看,它带有民族文化的基础性质。也就是说,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2](P587)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是民间文化一种重要的传承载体。时至今日,伴随现代性而来的城市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以及工业化、标准化的价值取向,造成农耕文明中成长起来的民间文化秩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民间艺术逐渐萎缩导致“民间艺术之乡”这一文化品牌的“身份”渐以凋敝。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中寻求平衡点,重拾民间文化再出发的丰沛能量与活力,重塑“民间艺术之乡”的风采,让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生存境遇中重获新生,成为我国社会文化之根的民间文化建设的重心。根植于传统文化,秉承多元与个性化发展并存的双重张力,推陈出新与合理“扬弃”,最大限度地追寻民众对民间艺术精华的再认同。这不仅是构建中国民间文化新价值体系的心理支撑,更是社会转型期民间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民众的文化认同,民间文化价值构建就失去它应有的理论外延,完整意义上“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的历史任务也就无从谈起。

一、坚持“以人为本”,唤醒民众文化自觉

众所周知,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文化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大都适应着人们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组织上的各种要求。文化一旦在人的大脑中形成认同,便会建立起支配自我思想和行为的认同体系。在文化认同的影响下人们衡量不同文化的价值,使文化沿着文化主体的意愿,朝着符合自身文化认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文化认同的内向维度“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造”。[1](P190)“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贯穿于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始终。因此,在“民间艺术之乡”建设中,应沿着“以人为本”的营造理念并贯穿始终,立足于优秀民间文化的根基,使民众对地域社会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有充分认知,激发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形成民间艺术的认同体系,使民间艺术真正成为民众所享用的精神财富,并在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发挥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从而使民众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使命,方能实现“民间艺术之乡”永续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营造理念包括:第一,充分尊重乡民文化主体地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习惯于政府决策自上而下“植入式”建造,这种单独依靠政府力量“植入”基层土壤的文化观念往往忽视地域文化实际存在,忽略乡民文化主体地位,很难在基层社会生根结果,并造成文化建设千篇一律的不良局面,而且政府力量一旦撤出,这种“植入式”所产生的“无根”文化犹如昙花一现迅速凋零。“民间艺术之乡”的建设应从尊重民众实际需求出发,由政府以公共财政、技术协助或其他服务等引导的方式,激发乡民内发性的力量,主动参与、主动创造并努力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质,自下而上依靠自身优势进行建设,从而使文化主体真正成为传统民间艺术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与受益者。第二,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骨干力量。“民间艺人”是生活在基层、具有某种文艺技能的职业或半职业的人。民间艺人长期扎根乡村,活跃乡里,他们的技艺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基层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艺人掌握与承载相关类别的优秀民间艺术传统知识和精湛技艺,不仅丰富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深刻影响民众内心世界,从而巩固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思想阵地。因此,保护并发挥民间艺人的骨干力量,建立科学的民间艺术传承机制,是建设“民间艺术之乡”的香火命脉。第三,注重文化传承中“儿童意识”的培养。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是靠传承而延续的,这种传承不仅仅是“个体”的传承,还包括“群体”传承的培养,其中“儿童”是培养“群体”传承的核心,因为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与审美取向对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深远。如果传统文化与优秀民间艺术教育长期缺位,使儿童对于民族文化艺术产生隔膜,导致文化认同培养体系不健全。只有强化对儿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重要性的教育,把优秀民间艺术纳入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形成国家政策引导、全民重视、学校教育与儿童自觉参与的交叉融合立体教育模式,才能让儿童真正担负起传承者的职责,民间文化传承才不会断层,“民间艺术之乡”的发展才有希望。第四,呼唤新乡贤对“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的引领示范与管理作用。“新乡贤”是指在当代乡村长期扎根乡间,有爱乡情怀和高尚道德伦理情操,并拥有现代知识技能和新的文化视野的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新乡贤”的影响不是来自行政力,而是来自人格的感染力,他们具有“文化自觉”的意志力,能够担负起优秀民间文化传播的责任。作为乡民在现实生活树立的贤德标杆,“新乡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担当,以及言行举止的榜样力量是“民间艺术之乡”的发展的精神生产力。

二、营造公共文化空间,让乡民心有所栖

公共文化空间是满足民众日常公共文化生活所需的场所,既是民众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意义上的传播与文化价值生产功能的文化空间,同时也是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认同的建构所运用的材料来自历史、地理、生物、生产与再生产制度、集体记忆及个人的幻想、权力机器及宗教启示等。”[4](P4)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往往是一个地区独特的地理资源和文化标签,延续地方历史文脉,是乡民心中最熟悉、最热闹、最有乡土味道的公共文化场所。既具有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又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归属意识。比如传统遗留的祠堂、戏台、场院、庙宇等场所,不仅是民众日常闲暇生活中思想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地方,也承载着乡民集体的文化记忆。公共文化空间横向上把朝夕相处的乡民团结在一起,并以丰富的公共文化形态承载民众的情感寄托,主导民众认知情感、审美态度、价值观念等,为先进文化建设提供精神资源与文化根基,由此产生自我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向心力维系与凝聚着国家民族情感。纵向上公共文化空间则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赋予“民间艺术之乡”的发展以历史文化的涵养和责任。事实上,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潜隐不露的社会文化规范普遍存在于民众社会生活之中。从民众日常生活基本所需,到置身其中的各种团体、机构以及所参与和接触的信仰、说唱活动等日常会话。如同鱼儿生活在水中一样,民间文化无不浸润在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之中。正因如此,包括“民间艺术之乡”在内的基层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建造,必须根植乡土,发挥优秀民间文化内发性力量,汲取现代性的社会文化意识,重新建构民间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为民间文化传承与记忆搭建生动的舞台,为乡民打造心灵栖息地。公共文化空间包含两个层面: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活动。公共“空间”是基础,公共“文化活动”是关键,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筑公共文化空间。第一,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公共文化活动各种设施和场所。除却传统遗留的文化设施与场所,也包含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修建的文化礼堂、广场、书屋等各种文化设施与场所,还包括乡邻约定俗成的房前屋后一些原生态的休闲空间。事实上,传统遗留与原生的公共文化空间是乡土文化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实现对传统遗留与原生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留人才和空间,才能构建出更加科学与人性化的公共文化物理空间。为此,地方政府应发挥民众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对基层民众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空间进行分析、分类,以便选择更好适应民众文化需求更好发挥公共空间效益的建造形式。与此同时,公共“空间”应遵照“本土化”原则,努力打造公共“空间”物理属性上的唯一性。“本土化”不是简单保留过去空间形态,更不是刻意复制流行样式营建,而是力图在原有自然环境基础上,营造具有地域特质的公共文化空间。第二,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构建。公共文化空间不只是物理形态空间,更是文化生态空间。如果没有文化活动注入,公共“空间”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台湾华梵大学建筑系徐裕建教授曾形容:“政府为了政绩和自我宣传所建的图书馆或其他文化场所,由于只重视实体建筑,只注重保存外形,而忽略其中的‘软件’部分,大多难以逃脱沦为门庭冷落、人迹罕至的‘蚊子馆’厄运。”[5](P117)公共文化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民俗和节庆活动。目前,国家为了更好更多地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民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各地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6]用以彰显传统文化内涵的精萃,唤醒人们的文化信仰,增强群体归属感,实现族群文化认同。另一种是地方政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有组织、有计划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现阶段,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采用自上而下的单一的供给模式,与群众需求之间缺乏一种良好的文化沟通机制,民众只能被动接受,导致这类公共文化活动吸引力低、群众参与率也低的局面。地方政府要顺应时代的冲击与挑战,把民众的文化选择和喜好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参考指标,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视角切入并举办公共文化活动,鼓励民众的文化参与,以期找回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自信。总之,“民间艺术之乡”的建设要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价值,选用保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公共文化物理空间的建造。再以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为强力支撑,在公共空间中植入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让各类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都有一个展示舞台和传承空间,让民众作为文化的享有者与消费者快乐参与其中,从而营造出健康、积极、永续发展的文化氛围。

三、维系民间文化生态,巩固“民间艺术之乡”文化阵地

我国“民间艺术之乡”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秀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承载地域文化生命密码,维系地域社会传统纽带,凝聚民众的家国认同。正因如此,我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划定不仅是地区文化品牌,也是民族精神文化体系重要标志,更是完整的、富有意义的文化生态系统,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以及经济技术形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每个子因素所呈现的发展状态多少都会在“民间艺术之乡”存续发展过程中有所体现。然而,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期,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民间文化生态极其脆弱、极易异化。“乡村的村民与较早的民间艺术的代表者已毫无共同之处了。现代交通工具、报刊、路牌、广告、电影、广播和电视使城市文化得以传播和普及。而民间艺术已无法跟上它的脚步了。现在村民唱的是城市的流行歌曲,而已经忘了自己的歌曲;他们开始复制机制的手工艺品,而对老式的农民花样已经不感兴趣。”[7](P230)一旦民间文化这一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生态系统呈现失衡与无序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民间艺术之乡”存续发展的环境将面临着严峻考验。日本“一村一品”倡导者平松守彦说:“传统的民间艺术品,乡土色彩浓厚的民间节日,是永恒的宝贵财富。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让它们消失,特别是不能让它们湮没在经济繁荣的阴影里。”[8](P127)“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文化建设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维系并保有民间文化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性,正确对待民间文化传统,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保持乃至强化民众对民间文化认同的文化‘根’意识。传统民间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并获得新生,“民间艺术之乡”作为一种文化品牌模式才能获得一种良性循环的存续发展环境。第一,强化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保护。“民间艺术之乡”建设不是完全回归农耕时代,更不是只顾经济限于一种或几种农特产品开发,而是在建设过程致力挖掘隐匿乡间的文艺资源,择取精华,保护和丰富与地区环境密切有关的历史文化财富,为“民间艺术之乡”的建设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地方素材孕生地方价值。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之乡”存续发展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在谋求“民间艺术之乡”发展的前提下,应强化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和保护的工作,努力挖掘趋于湮灭的文化遗产,复活渐以消失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民间艺术之乡”其存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尊重现有自然环境与历史文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对民间文化认同的构建正是建立在相应的环境土壤之上。“民间艺术之乡”的建设要避免为追求政绩过度开发与设计,应兼顾一方水土的自然肌理与历史记忆,保护民间文化艺术茁壮成长的土壤,合理适宜为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创造生存空间,保存地域社会民间文化艺术原有的文化性、精神性与艺术性的同时,融合新时代的审美理念从内容、形式和技术手段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新的创造,努力营造保有历史文化深度又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新“民间艺术之乡”。全面展现出民间文艺所特有感染力与温润闲适的人文情怀,把“民间艺术之乡”建设成人、自然与文化和谐共存的理想家园。第三,打造“民间艺术之乡”自身文化创新机制,实现文化创造性发展。文化的本质是创造,文化的生命是创新。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发生重大历史变迁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既要正视时代变迁给非遗保护带来的挑战,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也要看到非遗传承产生新的风格、流派乃至时代大作的机遇。”[9]并鼓励实验区以及传承人群在保持既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创造出新的与现实相融合的文化艺术内容与样式。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遭遇的现实境遇有目共睹,无论是外来文化的渗透,还是传统民间文化的自然消亡,这些因素的变化使得“民间艺术之乡”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这就要求“民间艺术之乡”顺应时展,牢牢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借助政府的宣导、民间力量的支撑、受众群体的广泛参与,打造以民间艺术为源泉的文化创新机制。从而在多元文化的交流汇通以及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激荡与冲突之中,保持自然、社会与人文环境和谐有序的文化生态,实现民间艺术自身文化创造性发展,“民间艺术之乡”才有可能迎来更美好的发展未来。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的生力军,民间文化的兴衰关乎“民间艺术之乡”的存亡。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篇10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确立了人才兴区”战略,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区的人才总量和人才综合竞争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尚有待完善。

区依照省市委的要求,区委届次全会上。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其重点是推进和发展乡村经济,提出了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乡村经济、坚定不移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文化教育产业、坚定不移建设和谐社会。要落实五个“坚定不移”关键靠人,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需要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带动战略,为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构建六大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人才为本。通过加强六大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千秋大业。把区委、区政府五个“坚定不移”落到实处,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加强重大事项决策咨询顾问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为进一步推进区委、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取年内成立区决策咨询顾问机构。决策咨询顾问由熟悉区情况,富有谋划经验、思路活跃、专业造诣较高、热心公益、年富力强的省市学校专家学者、原区班子成员等资深老同志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组成。

受区政府管理并直接为区决策服务,咨询顾问人员主要任务是研讨本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临时规划、发展战略;对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进行咨询;对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向区或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建议和预警演讲等。决策咨询机构内可设乡村经济建设小组、工业经济小组、文化教育产业小组、区域经济发展小组等。决策咨询顾问为区政府决策服务的非常设的决策咨询机构。成立将对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把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拨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各级领导班子肩负着三个文明建设的重任。把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奋发有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拨进各级领导岗位。对特别优秀的干部予以破格提拨,放在重要岗位锻炼。坚持在实践中、艰苦的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不时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驾驭全局、开拓创新的能力。

积极完成上送省、市委党校的培训任务。切实抓好我区各级干部、各类型主体班子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干部的培养。依照省委关于五年内对全省各级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的要求。今年计划分批选派机关年轻领导干部到高校进行脱产培训专门学习乡村经济、公共管理等理论课程。要加强机关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选派机关年轻后备干部到基层和农村采取上下挂职,互补轮岗等形式锻炼,加快后备人才生长的步伐,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懂经济、善管理、创新意识强,群众拥护的新型领导人才。

通过完善公务员考录和干部考核等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和实现党政机关高效运转为目标。探索党政机关干部优胜劣汰机制,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把工业作为重头戏来抓的要求,依照区委关于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必需花大力气抓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以我区科技发展主攻方向、重点产业为目标,大力调整人才结构,着重构筑知识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科学技术应用人才三大人才系统,逐步形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群、建筑技术人才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群等人才群体。要以科技工业园、新区、开发区为主战场,加快企业宏观管理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步伐。

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驾驭能力为核心,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政治品德好、经验丰富、开拓创新能力强、善经营懂管理熟法规的企业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加强对企业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注重选拔一批年轻的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优秀人才到高校培训。不时提高以创新精神、守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家素质,不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驾驭市场经济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上送培训、内部培养、市场公开招聘和外部引进等手段,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培训进修等方面与公有制单位一视同仁;致力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收入分配、惩办奖励、社会保证体系;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技术人员入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引进急需的技术人才。增强党对非共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让人才乐意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守业并能找到用武之地。

四、加强建筑房地产人才队伍建设

城区的房地产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房地产开发水平、经营理念、管理意识、楼盘质素等有了不同的提高。房地产的发展改变了乡村面貌,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并有力地带动了区经济建设。

为保证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目前城区房地产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要抓好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管理和引入资金,提高开发水平;更重要的一面就是要加大房地产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房地产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营销能力还是完善售后服务,都离不开人。所以要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逐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需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房地产人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房地产业,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多层次培养,多渠道引进与时代同步的建筑房地产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业人才生长的环境和使用和激励机制,构筑人才高地,为人才守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要注意培育房地产外向型经营人才、信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引进、培训、选拨和留住这些房地产高级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三方面的力量,搞好建筑房地产行业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教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人才培养和开发奠定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教育,人口素质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区要通过提高教育的整体实力。通过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扩大技工教育办学规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要以市场需求和我区乡村经济发展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急需人才。要把教育作为产业来办,改革办学体制,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探讨与中学、*附中联合办学,发展民办学校,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坚持教师凡进必考制度基础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通吸纳教育人才的绿色通道,重点中学引进高素质教师,可以给予他更多的自主权。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或组织教师进修,使教师学历有大幅度提高,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并逐步提高高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所占的比例。积极实施教育人才“千百十工程”委托高校分批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着力培养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名园长)教育家。

加快文艺尖子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对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培养。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时提高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文化艺术“软实力”对经济发展发生更大的效力。

多渠道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优化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以文化系统内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人员为对象,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发挥他作用,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注意培养一支懂文化、会策划、有开拓精神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选派文艺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艺术人才送省参与各种培训,业余文艺人才送市参加培训,培养和造就与高品位文化城区相适应的文艺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注重文艺人才引进。完善文艺人才引进政策,设立文艺人才发展资金,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信息网和交流平台,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名人和文化艺术经营人才。再者,要充分发挥文联、文艺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聚合社区资源,调动分散在社区的文化艺术人才的才干。

六、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点,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社区党组织、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通过规范顺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文化水平高、热爱社区工作的年轻同志,选配到社区工作岗位上,不时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打造素质良好的社工队伍,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社区人力资源共享。社区中居住着各个阶层的人才,挖掘社区自身人力资源。许多企业改制后离开单位的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外来人口中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居住在各个社区。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珍贵的人力资源。因此,加强社区功能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挖掘社区人才功能,让有才干又热心社区工作的市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返聘或招聘已料理离退休手续的人才,实施“银色人才工程”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发挥他承担决策咨询、工程论证、科技攻关、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七、提供平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