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5:55: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乡村小学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村小学教育

乡村小学教育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乡村教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这也是乡村小学教师的重要工作。所以,本文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探讨了乡村小学教育的管理与创新,使得乡村小学的教育在创新之后,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健康地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环境;小学教育;管理创新

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时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乡村学校以及教师需要积极地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使乡村小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更加有效,以下内容是对在新课程环境下的乡村小学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

1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乡村小学教育的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国家对乡村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很多乡村小学的教育管理方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依旧较为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说,乡村小学实行教学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行政管理,教育部门之所以会使用行政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小学教育,是因为行政管理法有很明显的垂直性,同时具有时效性、权威性以及强制性,行政管理在管理乡村小学教育的时候,使用的方式主要是下达命令和制定相应的制度,乡村学校依据上级部门的指示行事,虽然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不过在新课程的环境下,以往的管理方法的弊端也就越易使人察觉,其弊端会被更多地暴露出来,给乡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效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1]。

查看全文

乡村振兴下农村小学教育路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其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城乡小学相比,农村小学不管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要落后很多,教育资源的匮乏还有教学设施的缺失,致使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十分低下,而这也完全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小学教育;创新

当前,我国农村开展的小学教育工作中依然存有诸多不足,由于这些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致使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仍旧停滞不前,不仅不利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提出与实施,教育成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差距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的实施基础,其教育质量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如何有效弥补农村小学教育中存有的教学短板,改善当前的教育环境,帮助农村小学走出教育困境,已然成为了我国教育部门正在思考并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展开了探析。

1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小学教育存有的诸多问题

1.1农村小学教育理念较为陈旧、落后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工作理念依然较为固化,缺乏一种自主意识,也不善于对自身的教学工作理念进行创新,始终是上级下达什么指令,其就遵从指示内容来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教学工作缺乏灵活性。而且,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都过于重视追求成绩,实施任何教育手段都是为了追求理想的学习成绩,甚至可以说在农村小学成绩就可代表一切,而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农村小学的教学思路就变得十分单一刻板,也未意识到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重要性,这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受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家长也就十分注重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只会以成绩来判断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多方向发展,在这种家庭教育氛围下,农村小学生最终将难以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难以有利于其未来的学习发展。因此,农村小学教育理念的落后与陈旧,将严重阻碍着农村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

查看全文

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思考

[摘要]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是学校教科研制度、活动、方法、价值、信仰等因素的综合体,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重构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关键是确保“回归常态”,凸显教育科研文化的品质;做好“两大服务”,彰显教育科研文化的内涵;利用“三股力量”,强化教育科研文化的激励功能。

[关键词]文化;回归常态;两服务;三力

一、确保“回归常态”,凸显教育科研文化的品质

国家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做的刚性要求。各省市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则进一步要求:淡化指标。这看似仅仅是职称评审中的论文权重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对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定位问题。2016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要求“主题研修要针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主要采取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微型讲座、课题研究指导和成果总结展示等方式”。这看似只是乡村教师培训方式的问题,实际上也提出了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比较有效的四种方式:课例研究、专题研究、微型讲座、成果总结。可见,从政府层面来讲,迫切需要乡村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回归常态”,从注重研究成果转向关注研究方式,凸显教科研文化的求真品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规程》在结题鉴定中规定,无经费资助的课题“必须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报刊公开2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规程》则要求其“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报刊公开1-2篇”,同时指出“为鼓励和支持乡村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设立‘乡村教师专项’课题”。两个《规程》,不仅体现了对课题篇数合理降低的趋势,而且鼓励乡村教师进行高规格的课题研究。可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也正在采取措施推动乡村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回归常态”,从注重研究成果转向关注研究经历,凸显教科研文化的向善品质。“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是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60条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学校的教育科研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学校的课题研究普遍存在“过程空虚,成果无含金量”的问题,需要慎做大课题,善做小课题。也可以发现,“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很多项目都是以‘校长挂帅、主任牵头、教师分工’的形式进行的”,这,“往往完成得并不好,看似每个人都有任务,实则每个人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因此很难有实效。”更可以看到,“课题是基于行政命令或是基于学校发展或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不是由教师或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及自我觉悟而引发的”,“目前虽然有课题申请评审制度、课题中期检查制度和课题结题报告制度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对课题研究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从乡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不得不“回归常态”,来落实政府和教科研管理部门的要求。

二、做好“两大服务”,彰显教育科研文化的内涵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送审稿)》把教育科研定位在“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引导社会舆论服务”。这样的定位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乡村小学的规模普遍比较小,教育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很难实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引导社会舆论服务”的发展目标。因此,把“四服务”具体落实到乡村小学,必须突出“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两个部分。而且这两大服务属于专业服务,它彰显了教育科研文化的如下内涵:1.主动。教育科研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要有主动进取的氛围。而“主动”正是“两大服务”的法宝。许多乡村小学教师的视野都不够开阔,专业能力比较弱,教育科研更需要主动作为。在文化氛围的创设上做“全”,强调全员参与,普及校级课题;在文化内容上做“精”,以省市区级立项课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教育科研骨干。2.规范。教育科研规范是支撑“两大服务”的基石,教育科研文化离不开它。所谓规范,是指教师要遵守教育科研制度,尊重教育科研规律。而绝大多数的乡村小学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路径都不够明晰,做课题的意向不够明确,对课题操作规程也不够熟悉。因此,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1)构建校级课题研究模型。校级课题以小课题、小专题为主,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用研究模型来指导教师进行校级课题研究。(2)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模式。让教师能够静心阅读教育专著,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找课题,一步一步走向校本专业发展的预设道路。3.创新。课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科研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但是,教育科研文化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课题研究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正是通过“两大服务”来落实的。多数乡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创新意识都比较薄弱,我们必须用“服务”来解决教育科研内容、方法、思路、过程以及成果的创新问题。可以以QQ群、微信群、讲堂活动等为阵地,坚持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着力于交流研究思路、方法、结论与体会,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乡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探讨

城乡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保障了广大儿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当前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缩小区域之间,如一个县、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省之间的教育差距,特别是在教育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保障上,都应当保持均衡的发展,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能够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因此农村地区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统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使得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依然是影响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下来,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主要如下:

(一)办学条件不均衡

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地区办学条件较差,有些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都比较简陋,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村民所居住的地理位置比较分散,致使学生上学得走很长时间的山路。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设施设备,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些农村地区的学校除了基本的功能教室,连个运动的场地也没有,和条件好点的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地区的学校何止是“简陋”二字可以形容的。

(二)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均衡

查看全文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摘要:汉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根据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和专业自身发展特点,对“乡村情怀、双线融通、四方协同”的人才培养特色实践探索过程进行总结。并结合人才培养实际,从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仍需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加强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特色进行过程反思,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产出导向;乡村情怀;双线融通;四方协同;小学教育;师范专业认证

汉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立以来,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着力点,坚持立德树人、优化师资团队、建设“金课”资源、强化实践教学。专业先后获批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培育项目、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根据本科教育“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原则,本专业基于产出导向,积极思考、探索、实践人才培养的特色,努力发挥专业办学优势。

一、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分析

人才培养特色指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符合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的一种特质,具有独特性、优质性、发展性和社会认同性。[1]自身办学积淀、地方社会需求、独特定位取向,是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渊源。汉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具有20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宝贵的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始终面向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乡村取向,全科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具有进一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办学基础。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创新需要把握适用性、实践性、生态性、开放性四个原则,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实际需求,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要实施整体性、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策略,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人才培养共同体”。[2]基于上述理论,汉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特色的探索。

二、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探索

查看全文

五年制小学教育课程设置探讨

【摘要】全科型小学教师是小学教师培养的趋势,然而目前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其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卓越小学教师目标的实现。在拓宽普通教育课程、精选学科专业课程和加强教师教育课程的思路指引下,基于依据、遵循原则,构建起了由必修、选修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五年制;小学教育;课程

我校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特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跨学科的课程群搭建起来,以乡村现实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科学、现代化信息技术、英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融合各学科知识,构建起我校特色的“全科型”定向乡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我校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定向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导向、以质量为根本的原则,落实我校的办学定位(师范性、地方性和应用型),并结合马鞍山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五大类课程群组成。1.1重视基础素质教育,构建公共基础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的主要途径。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必修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开设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1.2以定向培养乡村教师为导向,构建教师教育课程群。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未来小学教师具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能以博采众家之长的态度面对不同的理论;引导未来小学教师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学会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获得必要的教学技能和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能力;使未来小学教师具备教师资格准入条件,达到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培养规格。教师教育课程是对未来小学教师进行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故设置了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教育概论等必修课程。1.3突出专业素养教育,形成学科专业课程群。学科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今后继续深造的基础,设置了相关的必修课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设置了五个方向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等选修课程。1.4强化个性发展,形成专业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开设了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数学建模等十几门课程供学生选修。1.5凸显以能力为根本,构建职业能力课程群职业能力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阵地,为了达到培养规格中的要求,我们设置了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1]

2.构建五年制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查看全文

乡村小学教师音乐教育培养研究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摆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要求的理念。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内涵及要求出发,艺术素养的培养成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理念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素养的培养也必然成为高素质小学教育新师资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之一。本文通过笔者在参与教育部立项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中的教学、实践的总结及深入思考,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学习训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本源特点,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实践训练体系和构建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从整体上改善和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的质量,为该地区未来小学教师从事小学教学、活动职业所需的艺术素养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音乐素养;实践训练

一、概述

(一)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意义及能力结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摆在了突出位置。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要求的理念,旨在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观念、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故此,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内涵要求则是: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二)小学教育师资音乐素养培养的意义及目标要求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内涵及要求出发,艺术素养的培养成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理念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高素质小学教育新师资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那么音乐素养的培养也必然成为高素质小学教育新师资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之一。根据“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培养理念的目标定位及实践取向分析,笔者认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科型”乡村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应具有的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音乐、舞蹈技能的训练,具备识谱歌唱、乐器演奏和舞蹈表演等基本能力;第二,在基本技能素质形成的基础上,应具有能够结合边疆各民族地区的音乐、舞蹈艺术风格特征,进行歌曲、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再加工、创编或是推陈出新的创作能力;第三,应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评价及教学的能力;并能够具有开展小学相关音乐类及运用音乐元素开展小学班、队等活动,且能够对活动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的能力。

二、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音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查看全文

乡村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研究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课程标准及教学改革评价的重要标准。针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现状,立足于师范专业认证的角度,从德育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三个方面对乡村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以及提升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与总结,可为我国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小学教育

2014年,教育部印制《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正式开始了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2018年,教育部又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其中特别提出对卓越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卓越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而对于卓越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问题,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教师教育必须重视的现实需要。因此,只有构建系统而细致的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来指导培养小学教师,才能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为成为卓越小学教师奠定基础。

一、乡村卓越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总体框架中,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适应于个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需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对教师同样适用。教师核心素养是一种职业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教师核心素养不仅具有核心素养的一般内涵,还包含了鲜明的教师职业特色。教师核心素养主要指在教师日常教育活动与个人生活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能够帮助教师适应教育活动与个人幸福生活,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与教师的终身发展需求,最终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必需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独特地位与教育现状,立足于师范专业认证的角度,从德育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乡村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

(一)德育目标:培养家乡教育情怀,认同乡村

查看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公费生乡土文化探讨

摘要:为了解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群体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水平,笔者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表,对200名在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1)公费小教专业师范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高;(2)对乡土文化活动及其衍生活动的喜好程度偏低;(3)乡土身份认同度较高,但回乡村就业愿意不强;(4)接受乡土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多,家庭教育是主要途径;(5)了解乡土文化兴趣浓厚,接受乡土文化教育意愿强烈。地方本科高校应采取的对策:(1)提高认识,切实履行好乡土文化教育的主体责任;(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构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3)丰富课程设置,强化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4)注重实践教学,完善乡土文化教育实践体系;(5)增强学术研究训练,培养乡土文化教育职业技能。

关键词: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乡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认可、归属过程”。[1]“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2]文化认同,既会促使人承认某一种文化的价值,也会让个人对该文化产生内在承诺,并对其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和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乡土文化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乡村社会是否有归属感和对乡土文化的固本开新。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是为乡村小学“定制化”培养的教师,毕业后一般都回到家乡任教,是未来的乡村小学教师。他们对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熟悉程度、对乡土文化的情感态度(喜好程度)和原先接受乡土教育的机会和水平,不仅影响到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影响到他们将来在乡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能力,甚至决定了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以福建省某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200名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学生,其中一年级118人,二年级82人。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查看全文

“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小学教育发展探讨

一、现阶段乡镇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匮乏。在农村,有限的资源趋于向少数条件较好的乡镇学校倾斜,优质资源更是集中在了各级重点学校。以教师层次为例,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难以为继。

(二)应试型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现阶段的乡镇小学教育的思想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意识与自我意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与校园协同教育的背景下,家长也会随之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思想的落后成为乡镇小学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之一。

(三)教师教育素养不足。我国大部分乡镇小学存在教师老龄化现象,而老教师比较墨守成规,教学方法及内容缺少创新性;即使在乡镇任教,年轻教师也会不断地寻找机会调往城市。因此,乡镇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实力薄弱,导致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许多乡镇小学教师怕惹麻烦,选择少管或不管的态度,放任学生由着性情学习。

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优势

(一)有利于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开放式的校园教育。在学校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情况下,乡镇小学往往得到的教育投资较为有限,使得多数农村小学难以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乡镇小学也具备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突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使得乡镇学校的发展不再受到教学资源数量的限制。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乡镇小学的学生也可以接受原来只有城市小学的学生才能利用的教学资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