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思考

时间:2022-10-30 09:39:31

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思考

[摘要]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是学校教科研制度、活动、方法、价值、信仰等因素的综合体,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重构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关键是确保“回归常态”,凸显教育科研文化的品质;做好“两大服务”,彰显教育科研文化的内涵;利用“三股力量”,强化教育科研文化的激励功能。

[关键词]文化;回归常态;两服务;三力

一、确保“回归常态”,凸显教育科研文化的品质

国家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做的刚性要求。各省市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则进一步要求:淡化指标。这看似仅仅是职称评审中的论文权重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对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定位问题。2016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要求“主题研修要针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主要采取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微型讲座、课题研究指导和成果总结展示等方式”。这看似只是乡村教师培训方式的问题,实际上也提出了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比较有效的四种方式:课例研究、专题研究、微型讲座、成果总结。可见,从政府层面来讲,迫切需要乡村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回归常态”,从注重研究成果转向关注研究方式,凸显教科研文化的求真品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规程》在结题鉴定中规定,无经费资助的课题“必须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报刊公开2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规程》则要求其“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报刊公开1-2篇”,同时指出“为鼓励和支持乡村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设立‘乡村教师专项’课题”。两个《规程》,不仅体现了对课题篇数合理降低的趋势,而且鼓励乡村教师进行高规格的课题研究。可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也正在采取措施推动乡村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回归常态”,从注重研究成果转向关注研究经历,凸显教科研文化的向善品质。“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是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60条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学校的教育科研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学校的课题研究普遍存在“过程空虚,成果无含金量”的问题,需要慎做大课题,善做小课题。也可以发现,“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很多项目都是以‘校长挂帅、主任牵头、教师分工’的形式进行的”,这,“往往完成得并不好,看似每个人都有任务,实则每个人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因此很难有实效。”更可以看到,“课题是基于行政命令或是基于学校发展或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不是由教师或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及自我觉悟而引发的”,“目前虽然有课题申请评审制度、课题中期检查制度和课题结题报告制度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对课题研究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从乡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不得不“回归常态”,来落实政府和教科研管理部门的要求。

二、做好“两大服务”,彰显教育科研文化的内涵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送审稿)》把教育科研定位在“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引导社会舆论服务”。这样的定位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乡村小学的规模普遍比较小,教育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很难实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引导社会舆论服务”的发展目标。因此,把“四服务”具体落实到乡村小学,必须突出“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两个部分。而且这两大服务属于专业服务,它彰显了教育科研文化的如下内涵:1.主动。教育科研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要有主动进取的氛围。而“主动”正是“两大服务”的法宝。许多乡村小学教师的视野都不够开阔,专业能力比较弱,教育科研更需要主动作为。在文化氛围的创设上做“全”,强调全员参与,普及校级课题;在文化内容上做“精”,以省市区级立项课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教育科研骨干。2.规范。教育科研规范是支撑“两大服务”的基石,教育科研文化离不开它。所谓规范,是指教师要遵守教育科研制度,尊重教育科研规律。而绝大多数的乡村小学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路径都不够明晰,做课题的意向不够明确,对课题操作规程也不够熟悉。因此,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1)构建校级课题研究模型。校级课题以小课题、小专题为主,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用研究模型来指导教师进行校级课题研究。(2)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模式。让教师能够静心阅读教育专著,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找课题,一步一步走向校本专业发展的预设道路。3.创新。课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科研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但是,教育科研文化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课题研究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正是通过“两大服务”来落实的。多数乡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创新意识都比较薄弱,我们必须用“服务”来解决教育科研内容、方法、思路、过程以及成果的创新问题。可以以QQ群、微信群、讲堂活动等为阵地,坚持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着力于交流研究思路、方法、结论与体会,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三股力量”,强化教育科研文化的激励功能

“三股力量”,指学校的行政推动力、共同体组织凝聚力、教师个体内驱力。这三股力量作用于乡村小学教育科研主要就是为了强化教育科研文化的激励功能。要引导教师由关注向关注研究经历转变,由注重教育理论的逻辑推理向注重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实证转变。在推动乡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行政推动力的着力点要放在教育科研基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共同体组织凝聚力、教师个体内驱力的着力点要放在教育科研基本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激励性评估上。1.“三力”合一,打造课堂,增强教育科研的原动力。将课题研究的重心放在教师熟悉的课堂上,把研究课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展示上课实录、教案、评课实录等,来增强教师的科研信心。研究课的展示,重在突出团队合作精神,从课题的角度要重视团队每一位成员对研究课的反思,并找到共识。要用研究课的规范来引导教师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明晰研究课中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教学对象与研究对象、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教学效果与研究成效的区别。要引导教师借助研究课上积累的经验来优化日常的教学行为,了解自己因教育科研而生成的课堂教学智慧。要通过多种形式对研究课的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动机,充分相信“从事教育科研是一项增进教育附加值、让职业生涯变得更有意义的工作”。2.各自发力,强化培训,增加教育科研的向心力。乡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普遍不强,需要加强培训。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离不开学校的行政推动力;各种教育科研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共同体的组织凝聚力;让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后来参加培训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个体内驱力。共同的教育科研伦理观和专业发展愿景,是教育科研的向心力。我们要加强教科研方法的培训,引导教师直面教育科研的专业性问题,从而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自信心。我们要进行提炼教科研成果的培训,引导教师在收集证据、处理证据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教育科研的价值,不断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业俭.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慎”与“善”———以重庆市巫山县中小学课题研究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0A):13-15.

[2]丁道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在哪里[J].人民教育,2014(12):52-54.

[3]魏登尖.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2):29-31.

作者:吴志健 单位:江苏宜兴市新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