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5:30:42

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应对策略;安徽

如今农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对农村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中央人民政府在近些年发表的《第一号文件》多次指出要发展壮大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适宜当地的休闲旅游业,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响应这一号召,安徽省人民政府专注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并稳定增长、农民逐渐富起来强起来的美好安徽,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安徽省的乡村旅游业在规模上有逐步扩大趋势,发展速度喜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期待改善安徽省各市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不成熟的现状,推进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1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国外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国外开始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进行研究,发展至今,同时休闲农业已成为世界潮流,德国政府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市民在土地种植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作为商用,让更多的居民体验到朴素的乡村风情。法国则推出农庄旅游,城郊建有休闲果园,供大家观光放松。荷兰则更加强调农业与环境的协调,荷兰牛奶花卉都在世界非常出名,更是有很多国家效仿荷兰的农业发展。美国则是独家农业和观光牧业联合,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桥梁。日本很早就开始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并以此得到了很大的收益。1.2国内发展现状。中国休闲农业于1990年开始发展,直到如今,国内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投入到休闲农业中,并且得到了高收益,甚至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国家也开始各种政策来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鼓励闲置宅基地、荒地发展乡村旅游业。从1949年开始,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开始注重农村问题,但是到21世纪,国家开始将农村问题更重点的放在休闲农业上,引导国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连续实施多部指导农业旅游发展意见、年度规划等,深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融合,支持贫困区创新创业,以达稳定脱贫的目的;且2017年安徽省休闲农业协会成立,为新农村建设及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锦上添花。安徽省地处长江三角经济区,右接浙江、江苏沿海发达城市,连接人口大省河南,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2018年,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左右,其中乡村旅游业2018年旅游人数达4.5亿,占据总GDP的10%。近年该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2018年国家乡村旅游评定的重点村落中,以黄山市黟县宏村为代表的重点村落共计12个入选,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同时省内也评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和“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0多家。在周边乡村旅游环境上,已经拥有了合计600家优秀民宿和省级优秀旅游度假村。在交通方面上,公路汽车已经能够开往各个旅游村落。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为县区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强大抓手,对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具有重大意义。

3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单一,定位不准确,没有特色。大多数景区仅有观光旅游项目,缺乏其他乡村体验项目。游客住宿条件存在着档次和区域的不平衡,且不具备当地的特色,无法令游客真正的满意。当地居民大多数没有融入到景区的发展中,很难将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传递给游客,游客体验不到乡村韵味。3.2政府收入分配不公允,补助标准不公开门票收入分配不公允。门票收入大部分为开发公司所有,剩余部分被政府收取作为其他用途。开发旅游业占据了居民的资源,但是发放补贴不合理,使用的途径也未公开。这种不均衡的利益分配导致居民的生存压力大,影响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不合理的政府补助政策导致贫富差距增大。例如《绩溪县文化旅游产业专项奖补资金实施细则》中提到,利用现在闲置房产开发建设特色民宿的,每1m2投资强度超3000元以上,每个房间给予一次性5000元建设补助,虽然这种政策促使大家将闲置资产投入到旅游业中,但是有闲置资产的人得到补助,贫富差距增大;政府补助制度评判标准不公开易滋生腐败。据实践调查得知,有些未达标的民宿却被评为金银民宿,从而获得相应的补助,导致其他民宿经营者心理不平衡,打击其提升服务质量的积极性。3.3景区缺乏优质文创产品。景区缺乏现代流行元素与当地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现有旅游特色产品缺乏创意、同质化严重、缺乏时尚感、品质低劣、包装简陋。产品贩卖地点装修简陋,销售人员服务质量良莠不齐。3.4景区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限制了消费市场的开拓。景区多借助杂志、电视、展览会对景区做单一景点的宣传,缺乏景区特色活动、文化内涵的介绍,存在宣传效果薄弱、对游客吸引力低的问题;景区品牌定位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口号不响亮,难以提升知名度。例如天柱山风景区,作为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知名度却远低于黄山与九华山,没有打出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低。3.5产业发展良莠不齐,缺乏引导规划。乘旅游业东风而起的产业,总是裹挟着多、杂、乱的属性,这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升级的必经瓶颈。从实践调查来看,一是产业多却没有代表性,地域文化特色与优势发挥不完全,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二是行业内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产品体系,一些产品零散销售不成规模,没有统一质量标准的同时,价格也参差不齐,总呈现出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的鲜明对比;三是参与者自身素质和经验不足,伴随景区发展,愈来愈多之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加入到旅游相关行业经营管理之中,由于内部导向的局限性,经营效果不佳,游客体验感有待改善。

4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4.1集多元化旅游模式于一体,增加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感。乡村旅游业发展可在自身基础上增加多元模式,例如田园旅游体验模式注重当地政府和居民一同合作,在果园成熟的季节推出游客采摘果子的乡村旅游活动,让游客通过自己的劳动摘取果实,切身体会到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当地农耕文化,体验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生活;特色民俗体验模式强调居民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推出民间歌舞、民间技艺、等表演节目,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当地居民融于一体,深层次地体验当地的特色民风民俗;特色农家乐模式结合当下流行元素——民宿,当地居民装修自己的房子后作为民宿提供给游客。游客在旅游期间从生活起居切身感受当地民俗文化。同时游客可以和居民一同去菜园采摘新鲜食材,品尝当地特色美食。4.2公开门票收入的使用途径,并积极接受群众的监督。政府在取得门票收入后,应该公开每年的项目使用情况,防止非法使用,同时提倡群众积极监督。评判标准合理且透明,督促相关产业进行整改,奖金落到实处,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应该更多地支持潜力大却缺乏资金的居民,为其提供补助或者发放贷款,帮助其进入旅游业,从而缩小贫富差距。4.3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合理改善销售环境。一是从旅游纪念品上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内涵。鼓励居民或商家设计、开发、售卖特色手工艺品,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考虑游客的审美标准和购物需求,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客户设计不同类型旅游纪念产品,让游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徽派篆刻、印有景区文化元素的丝绸品、展现风景区美景的明信片、带有徽州特色文化元素的手机壳等。二是将景区内现有特色不鲜明的文化产品进行改造,形成一系列带有主题特色的产品,赋予产品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改善产品包装,提高产品质量,给游客提供独特且优质的纪念品,借助产品让游客领略地域的特色文化。三是改善特色产品贩卖环境。将贩卖特色产品的店铺进行装修,形成与产品相对应的主题装修风格;改善销售人员服务质量,通过产品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购物环境吸引游客。4.4多样化渠道宣传景区特色,打造区域品牌。景区可以借助网络浪潮,重点进行线上宣传,扩大景区的知名度。策划高品质的内容,利用新兴的网络红人、抖音短视频、微博大V等自媒体进行形象传播和产品宣传,激发年轻群体的旅游动机,为景区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与文化特色,在景区内多举办特色活动,并邀请媒体到景区进行新闻造势;重视与邻省旅行社的合作宣传,搭建与游客之间的桥梁,保证景区有稳定的客源,促进其稳定发展;积极开展与中小学、高校的合作,促进景区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景区传播地域特色文化;重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喊出与品牌形象相适应的旅游口号,打出景区品牌,提高景区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4.5合理定位引导,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各地在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要发挥自身农旅结合产业上得天独厚的优势,锐化地域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针对地方特色产品,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适当介入,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到规模经济化,进行统一管理。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中,把握住地区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趋势,形成创新业态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地方可开展针对不同产业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回游率,促进农业旅游衍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俊梅.发展休闲农业加快经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8,38(02):159.

[2]田启利.民族文化符号在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评《美丽乡村之农业旅游》[J].中国蔬菜,2020(03):118.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2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天水市秦州区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华夏第一祭祖圣地。天河注水,孕育了古老而神奇的秦州大地,丝绸之路,造就了美丽而富饶的羲皇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遗址、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造就了秦州兼具“北雄南秀”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明清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五大文化旅游景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一、秦州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

秦州区是天水市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全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和16镇420个行政村,总人口7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06万人,占总人口的64.6%。走进秦州,便迈入了华夏文明的源头,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这里有8000年的文明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厚重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给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秦州区抢抓国家、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乡村本土特色优势资源,着力实施美丽休闲乡村游、特色农业示范园、太阳山旅游开发、豹子沟珍稀植物园及青少年森林探险中心等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了平南孙集村美丽乡村示范点、玉泉镇烟埔村万亩大樱桃基地、娘娘坝李子园休闲度假基地、秀金山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杨家寺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构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让乡村旅游成为把秦州建设为“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区核心区”的新引擎。秦州区相继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荣获“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区”称号。现有部级旅游模范村1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旅行社(含门市)总数达到26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70家,规模以上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家,全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88.37万人,旅游收入1.015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秦州乡村旅游品牌

通过积极举办乡村旅游活动,提高秦州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围绕秦州文化旅游主题形象,广泛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先后组织主办和承办了2019年“游天水名城·赏古巷玉兰”“赏秦州樱花·游藉河风情”“天水·秦州秦岭第三届连翘旅游节”“中梁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健康舞大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秦州区齐寿镇首届文化旅游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第二届‘生态南山杯’全民健身徒步登山活动”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以旅游示范村为重要节点,围绕秦州区乡村旅游开展“魅力秦州乡村游”为主题的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编制“田园风情+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秦州乡村旅游线路。通过大力宣传推介,乡村旅游受到游客的青睐,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市场人气日渐攀升。

(二)增设乡村旅游娱乐项目,扩大乡村旅游消费

近年来,孙集村陆续建成了青鹃山滑雪场、青鹃湖、世外桃源酒店、攀岩、丛林穿越等一大批旅游休闲体验项目,通过深度开发休闲体育项目,筹办各类体育赛事,将体育和休闲游憩相结合,打造新型的集特色旅游、体育健身、养老养生、休闲农业等为一体的四季游乐体验型健身基地。青鹃山已逐渐成为接待能力较强的综合旅游度假区。随着乡村旅游项目的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孙集村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更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定居或投资置业。玉泉镇李官湾村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突破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环境卫生整治等工程,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随着南山云端体育露营公园、南山书院等一批项目的入驻,为李官湾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提升全区乡村旅游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加大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省、市旅游发展资金,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青鹃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烟铺农旅综合体、天水木门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天水南山云端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项目申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推进青鹃山国际休闲度假区、李官湾民俗文化村、南山云端体育露营公园、玉泉镇烟铺农旅综合体、青鹃山童话小镇、苏湾村民俗农庄田园综合体、四方堡田园综合体等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支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四)加强乡村旅游培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相继联合区人社局、皂郊镇政府举办了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班,配合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全区旅游扶贫重点村负责人、农家乐经营业主、重点旅游项目单位管理人70多人开展全市乡村旅游扶贫骨干培训,组织辖区的农家乐、专业旅游村以及宾馆、饭店、旅行社、景区(点)的110多人,进行了旅游产业视频培训会,就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文创、旅游扶贫和业态升级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培训,积极组织辖区旅游单位和乡(镇)参加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培训班,持续提升秦州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行业服务质量。

(五)打造秦州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品牌,推介销售乡村旅游农产品

2019年,联系大门竹编合作社,参加2019年伏羲文化旅游节商品展示展销会,为其提供展位,销售量4万元,在2019年李广杯射箭赛上参加农旅商品展,联系大门竹编和竹林风酒,参加展示展销,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为了有效推动天水市文化旅游市场全面复苏,进一步促进秦州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20年5月19日在秦州区李官湾村乡村记忆广场举行“陇上花开·乡约甘肃”甘肃省乡村旅游美丽之旅推介活动天水市分会场暨天水乡村游网络直播带货开播式。活动现场重点展示秦州大樱桃、盈麦香天水呱呱、陇原巧手编织、66号文创杯、明羲雕塑董泥人、闫太和手工蝈蝈笼、天水雪莱羊绒产品、齐明香酸菜等8大类30余种特色产品,同时通过现场所有主播、经销商、企业负责人在快手、抖音、朋友圈等平台进行转发扩散,圈粉更多游客和消费者。

(六)打造乡村旅游线路

以旅游示范村为重要节点,围绕秦州区乡村旅游开展“魅力秦州乡村游”为主题的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编制“田园风情+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秦州乡村旅游线路,开设四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线路一:李官湾民俗文化村—南山云端体育露营公园—豹子沟珍稀植物园(森林体验教育中心)休闲乡村景点游;线路二:青鹃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村—苏湾田园综合体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三:太阳山森林公园—皂郊镇渗金山生态园自然风光游;线路四:玉泉镇烟铺樱桃花季采摘—四方堡田园综合体—秀金山玫瑰庄园—秦岭镇石家河(4月赏连翘花海)观光休闲农业游。

(七)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旅游示范村创建步伐

平南镇孙集村被原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部级旅游模范村,玉泉镇李官湾村被省旅发委确定为省级旅游示范村,对提升全区乡村旅游起到了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模范村、示范村带动发展的积极作用,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做好秦岭镇石家河村、玉泉镇李官湾村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创建验收工作,玉泉镇皇城村和平南镇苏湾村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秦州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政策引导作用不强,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第二,开发资源不均衡,过于集中在川道近郊乡镇,边远乡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第三,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旅游设施发展跟不上;第四,媒体宣传太少,旅游品牌及旅游知名度不高;第五,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四、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保障体系

秦州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协调阶段,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根据两者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区政府必须强化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的实行标准和规范,要求各地有效地落实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建立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落实情况的反馈,共同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取得更好的效益。

(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资源

根据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借鉴先进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合理布局乡村旅游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明确全区乡村旅游特色优势、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

(三)抢抓项目进度,完善旅游设施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民间资本,加快对云雾山、秀金山、佛崆桥等旅游点的开发建设。同时,全面提高乡村旅游配套功能,抓好景区道路、旅游厕所等硬件设施建设,切实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和服务质量。

(四)依托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名镇名村

按照城镇旅游化、景城一体化、全城景区化要求,深入挖掘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省、市旅游名镇名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专业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五)强化服务,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武隆

随着竞争的加剧,都市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而以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比出境观光游具有省时、省钱的优势,正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前景广阔。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概括来说,基本认同“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的社区,乡村旅游时发生在乡村地区所提供的乡村环境、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与乡村活动[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

Fig1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ruralareasledtheconstructionofthenewmechanismdiagram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业生产、村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见上图)。

1.乡村旅游业关联性强,能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

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延长农副产品供求链,有效地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生产的发展。

2.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既可通过打工、开店、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收入,也可通过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以游养农,以农促游,农游合一。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吸收闲散劳动力的目的。

3.旅游需求驱动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内需驱动力,旅游业的各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对乡村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村民会自觉改善内在环境(人居环境、旅游服务水平等)和外在环境(村寨的整洁度、乡土景观的塑造等),村民的环境意识得以强化,村容的整洁度得以提升。

4.在旅游业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可以较为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素质

旅游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展住宿、饮食、娱乐等旅游服务,打破了乡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可以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5.旅游业促使乡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管理观念更新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制度的建设、观念的更新和管理的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牵动从业者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民主观念等,把村民引入到一个依靠管理和民主化才能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视野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民主建设提供经验。二、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境内山峦密布,绿树成荫,农田果园错落有致,气候凉爽宜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武隆属旅游大县,有芙蓉洞、天生三桥等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区等品牌旅游产品作支撑。

近年来,武隆县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推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开展“绿色走廊”、“绿色家园”、“绿色基地”建设,启动仙女山休闲度假区、猕猴桃生产基地观光园、“百草园”、“百果园”等生态项目建设,为武隆县增添了新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二是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丰富。武隆县盛产豆腐干,晶丝苕粉,羊角老醋,雪锦花茶等,拥有“中国豆腐干之乡”之称。三是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农家烧烤(烤羊、烤土鸡、烤鱼等),颇具农家特色的中餐小吃(土鸡蛋、厥基粉、老腊肉、竹笋、苕粉、土豆花、红苕稀饭、新鲜蔬菜等),自助餐;独享野外帐篷露宿、山地跑马、原始森林探险等为代表的旅游特色产业群,以仙女山地区观光美食和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推介。通过举办重庆市首届森林旅游节、生态景观摄影节、武隆乌江文化节、武隆土家民族风情节、黄柏渡漂流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使武隆县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客源市场有保证。武隆距离重庆主城区仅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公路、铁路、水路都可通达,客源充足。

2.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功能单一,结构不全

由于乡村旅游在武隆县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总体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有效利用不足,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武隆的乡村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的水平上,而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2)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

武隆县许多地方的农家乐,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策划,统筹安排,而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造成“农家乐”乐不起来,效益不佳。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经营管理水平低

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而武隆的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在重庆都有类似的或相同的替代项目,会造成旅游客源的大量流失。武隆的地方特产在档次、包装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跟不上市场需要,而且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市场销售,而经营者和管理者大多是农户和村镇领导,未受正规培训,缺乏现代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4

关键词:新闻媒体;乡村旅游;发展

当前,新闻媒体在我国各大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各大行业的推进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加强应用新闻媒体,深入挖掘与宣传乡村旅游资金,进而从全新视角报道乡村旅游资源,挖掘更多、更深入的新闻点,使人们更深一层了解乡村旅游,这样才能让人们更深入的吸引游客,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让新闻媒体成为乡村旅游文化的宣传使者

乡村旅游文化作为国内旅游资源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十分深厚的底蕴,让新闻媒体成为乡村旅游文化的宣传使者可以将其中诸多的看点介绍出来,与之前单一的介绍景点模式对比而言,文化内容非常饱满,在新闻媒体宣传中以人文环境宣传为重点之处,其效果更是出乎人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古镇旅游是当前众多乡村旅游中发展最快的新型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模式受到了我国人们的一致认可与喜爱,在这些乡村旅游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也大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丽江古镇旅游的新闻媒体账号就经常很多旅游文化内容,充分展现了古镇文化底蕴。

二、借助新闻媒体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品牌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如此,打造一批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品牌,可以大大提高旅游资源整体价值,才能够促进当地旅游经济更好的向前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越发完善,我国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旅游品牌塑造中,需要积极发挥媒体宣传作用,以此来加强品牌影响力。比如:乡村旅游地被成功拍摄某部电影影片中,借助于新闻媒体作用,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这一乡村旅游地的旅游文化,在集聚社会人力、财力后,将景点打造成为一种品牌。并充分发挥了这种品牌的效应。武隆的乡村旅游就是最成为成功的一个案例,借助电影《变形金刚4》进行了营销,各大媒体都深入挖掘武隆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达到媒体宣传营销效果。

三、体验乡村旅游特色,打造集吃、住、行一体的乡村旅游业

1.体验乡村自然风光,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当前,我国各大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乡村旅游产业管理团队规范性、专业性得以提高,乡村旅游整体品味也处于稳步加强中,很多地方为了强化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打造了层出不穷的乡村旅游特色,逐步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而新闻媒体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发掘这些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以体验式采访为主,如:我国享誉世界的瀑布村近些年来开发了镜泊湖瀑布游,夏季人们来到镜泊湖看飞天瀑布,清澈的湖水给人们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冬季人们可以来到镜泊湖进行一系列娱乐项目,如:狗拉雪橇、滑雪等等。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玩耍,通过图像资料、图片、视频等方式,主动报道这种独具乡村特色的旅游地,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稳定发展。2.体验乡村特色小吃,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我国是闻名世界的饮食文化国家,有着辽阔的地域,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气候以及人土风情,在长时间的演化下,出现了很多种风味。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的美食文化也成为了影响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如:海林市新安镇新河村结合自身当地特色,推出了玩、游、吃以及住为一体的体验文化游,吸引了很多游客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并品尝当地特色小吃,浏览朝鲜各地的古屋建筑,观光朝鲜各地区的文化节目,大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文化业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大力提升了当地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给当地的农村风貌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这让当地的老百姓尝到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甜头,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普遍欢迎,以体验式采访的方式,并运用新闻媒体,积极的、主动的报道这些乡村旅游中的特色,可以让乡村旅游影响力得到快速的提升,这对当地的乡村旅游来说也提高了热度和知名度,打造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和名片。

四、发掘乡村节日庆典的新意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内涵,当然,也有着许多传统的文化节日,这些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国民的心目当中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21世纪以来,许多对乡村旅游进行开发的地方也相继推出了独具当地特色的节日庆典,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2012年端午节期间,龙港的西河村以当地的习俗为基础推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和龙舟大赛旅游,在端午当天,当地政府不仅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了具有特色的粽子,还邀请游客们在两岸茶楼上观看了龙舟大赛,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游客品鉴了当地独特的美食,还让游客们亲身体验了独具特色的习俗和风土人情,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新闻媒体要多发掘具有各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节日庆典和积极向上的活动,并对近几十年的发展进行对比,提炼出新意,在对节日盛况进行报道的同时,还要传播民族节日和文化的新意,同时,还可以以问卷调查或者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游客进行采访,收集游客满意度及相关的建议,总结归纳之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若游客有好的建议或意见,政府也可以在商量之后予以采纳。

五、将节庆活动融入进当地的旅游文化

从2007年开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会在每年的夏季举办题为“镜泊湖之夏”的大型文化旅游节,旨在推广、宣传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和文化,在文化旅游节期间,市委市政府还会邀请国内外的嘉宾、旅游专家、学者体验牡丹江市的特有习俗,欣赏本市的魅力景色。在2008年的文化旅游节,牡丹江市的市委市政府还特地邀请了全国多家电视台和新闻摄影协会、报社的摄影专家以及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将镜头对准镜泊湖、八女投江广场、绥芬河、等多个旅游景点,拍摄出了许多精美的摄影作品,并集结成册作为留念。当然,很多参观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比如,《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建议牡丹江市应该依托地理优势,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介绍给俄罗斯的游客,从俄罗斯寻求旅游的客源,还可以让外国的游客为牡丹江市的旅游提供建议,从而促进牡丹江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并对相关的旅游服务细节进行完善,促进俄罗斯游客只将牡丹江市作为往哈尔滨旅游中转站的观念;《延边日报》的摄影记者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北部不具有很明显特色的城市,牡丹江市想要在全国成名,需要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卖点;新华社的记者建议,可以在镜泊湖景区设置一些价格亲民的旅店和餐馆,让本省普通老百姓也能游玩,并在路边设置粥铺,在以价格低廉吸引外地游客的同时,可以推销当地小袋包装的特点大米,这样既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当地经济的增收。

六、促进自我和新闻媒体监督功能的增强

就目前的社会形势而言,新闻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舆论监督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对于旅游区内相关的基础设施、人员服务素质、水平等多方面的报导来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和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借助新闻媒体实施监督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并要逐步增强,坚决做到公平公正,杜绝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和虚假新闻。例如,针对近几年民众比较关注的旅游过程中出现黑导游的现象,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不仅要以事实为依据,还要及时进行跟进,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起到媒体监督的作用,从根本上减少甚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闻媒体能对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一定程度的监督,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对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督,还需要媒体对自身报道材料的内容进行修改和监督,同时,各家媒体需要以一种公正、公平的心态,不带有色眼镜来报道乡村旅游产业和相关事实,当然,有关部门还要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查看和审核,尽量避免错误信息在各类新闻媒体当中出现和流传,从而杜绝对大众造成误导。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甚至是整个传媒行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其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独具的传播功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外界。新闻媒体在对乡村旅游产业和相关事宜进行报道时,需要挖掘出更多具有新鲜感的事物、亮点,将不变的旅游景点通过全新的视角进行报道,这样才能将乡村蕴藏的旅游资源进行方面的介绍和展示。同时,在报道乡村旅游产业和相关事宜时,还需要把握好尺度,要切实、客观,不能过度宣传,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扬.浅析新闻媒体如何发掘乡村旅游新闻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7,19(8):228.

[2]孙飒.浅谈新闻媒体如何发掘乡村旅游新闻点[J].现代妇女(下旬),2014(07):318.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武隆

随着竞争的加剧,都市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而以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比出境观光游具有省时、省钱的优势,正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前景广阔。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概括来说,基本认同“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的社区,乡村旅游时发生在乡村地区所提供的乡村环境、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与乡村活动[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

Fig1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ruralareasledtheconstructionofthenewmechanismdiagram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业生产、村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见上图)。

1.乡村旅游业关联性强,能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

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延长农副产品供求链,有效地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生产的发展。

2.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既可通过打工、开店、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收入,也可通过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以游养农,以农促游,农游合一。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吸收闲散劳动力的目的。

3.旅游需求驱动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内需驱动力,旅游业的各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对乡村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村民会自觉改善内在环境(人居环境、旅游服务水平等)和外在环境(村寨的整洁度、乡土景观的塑造等),村民的环境意识得以强化,村容的整洁度得以提升。

4.在旅游业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可以较为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素质

旅游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展住宿、饮食、娱乐等旅游服务,打破了乡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可以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5.旅游业促使乡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管理观念更新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制度的建设、观念的更新和管理的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牵动从业者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民主观念等,把村民引入到一个依靠管理和民主化才能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视野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民主建设提供经验。二、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境内山峦密布,绿树成荫,农田果园错落有致,气候凉爽宜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武隆属旅游大县,有芙蓉洞、天生三桥等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区等品牌旅游产品作支撑。

近年来,武隆县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推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开展“绿色走廊”、“绿色家园”、“绿色基地”建设,启动仙女山休闲度假区、猕猴桃生产基地观光园、“百草园”、“百果园”等生态项目建设,为武隆县增添了新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二是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丰富。武隆县盛产豆腐干,晶丝苕粉,羊角老醋,雪锦花茶等,拥有“中国豆腐干之乡”之称。三是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农家烧烤(烤羊、烤土鸡、烤鱼等),颇具农家特色的中餐小吃(土鸡蛋、厥基粉、老腊肉、竹笋、苕粉、土豆花、红苕稀饭、新鲜蔬菜等),自助餐;独享野外帐篷露宿、山地跑马、原始森林探险等为代表的旅游特色产业群,以仙女山地区观光美食和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推介。通过举办重庆市首届森林旅游节、生态景观摄影节、武隆乌江文化节、武隆土家民族风情节、黄柏渡漂流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使武隆县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客源市场有保证。武隆距离重庆主城区仅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公路、铁路、水路都可通达,客源充足。

2.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功能单一,结构不全

由于乡村旅游在武隆县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总体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有效利用不足,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武隆的乡村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的水平上,而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2)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

武隆县许多地方的农家乐,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策划,统筹安排,而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造成“农家乐”乐不起来,效益不佳。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经营管理水平低

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而武隆的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在重庆都有类似的或相同的替代项目,会造成旅游客源的大量流失。武隆的地方特产在档次、包装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跟不上市场需要,而且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市场销售,而经营者和管理者大多是农户和村镇领导,未受正规培训,缺乏现代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新闻媒体;应用策略;转型发展

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各种新媒体技术、数字电视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等应运而生,使媒体信息的传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于旅游景点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而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媒体就可以获得,由此而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通过强化媒体的传播引导作用,对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为有利[1]。

一、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言,目的是各个地区将当地的优势资源展现给游客、展现给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角色。新闻媒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新闻媒体就是乡村旅游景点提升市场知名度、当地政府拓展旅游市场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包括很多手段,比如最传统的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新型的自媒体、网络媒体等,都可以作为新闻传播的渠道。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新闻媒体过程中对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将乡村旅游的相关信息传递出去,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一)媒体与乡村旅游广告宣传的互动双赢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媒体宣传力度密不可分。目前,乡村旅游开启了以宣传促营销战略,以旅游宣传广告为主要媒介,树立旅游形象,对于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宣传,以打造出特色旅游形象。比如,采用新闻宣传的方式,以公众对新闻的重视程度,可以产生旅游宣传的规模效应,从而扩大特色旅游的影响力。乡村旅游业为了适应行业市场需求出台了多种战略发展决策,媒体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更为互不可分。旅游形象在媒体的推动下逐渐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媒体也因旅游业的发展而使得报道内容丰富[2]。媒体与广告业的互动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实现了媒体与旅游业的双赢。对于旅游业而言,媒体的群众基础是不容忽视的,旅游业通过与媒体合作,创作出各种以旅游为核心的新闻内容,且共同策划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可以利用媒体扩大旅游宣传效应,还能够提高媒体的广告收入。这种旅游与媒体的联动,使得旅游爱好者对于旅游信息有更多的了解,以获得更为全面的旅游服务。

(二)乡村旅游业运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模式

要促使新媒体对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有关职能部门就要运用新媒体做好会展与旅游业的协调工作,包括旅游区的酒店服务、特色服务项目,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便利的交通工具,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及优惠的价格等等,以最大程度地为旅游者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旅游业在媒体工具的选择上,要以资源节约为原则,确保各方信息交流畅通,特别要促进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建立有效沟通[3]。目前各地区的旅游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开通信息沟通平台,可以完善旅游企业的发展策略,比如QQ平台、YY平台,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等等,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合作关系,以展开旅游企业新的宣传模式,创造更高的旅游经济效益。

二、媒体传播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

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很多,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其因素主要有影视剧的拍摄和影视宣传、摄影群体对摄影作品的传播、驴友们的旅游日志和网上交流、官方有组织的宣传、名人名作的影响等,再经过互联网的宣传,使得旅游地的知名度增加,最后左右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一)摄影爱好者作品的传播

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作品的传播,也是影响旅游者做决策的一个因素,比如专业摄影师拍摄婺源图片获得国际大奖,进而给婺源造出了名气。专业摄影师对摄影发烧友和摄影爱好者起着引导的作用,摄影发烧友和摄影爱好者通过婺源的图片了解到了婺源,进而到婺源来拍摄,最后成为婺源的一名游客。婺源作为一个摄影之地,它的信息在摄影师、摄影爱好者、摄影发烧友传播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加上网络技术的辅助,使得婺源的信息传播范围更大,速度更快。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这个群体相对摄影师来说比较开放,摄影群体之间会不断分享图片,进而使作品在网络技术的协作下传播得更广泛。婺源本地的摄影作品是通过网络的,他们不仅与同行保持着联系,还与一群驴友亲密互动,从而影响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4]。婺源当地摄影群体会将自己所拍摄的婺源风光上传网络,使得旅游者能从直观中感受到婺源的美丽。比如居住在婺源的吴姓教师和身为长溪村的支书戴向阳,在空闲之时就会拿起摄影机,到处拍摄和记录婺源的点点滴滴,并将拍摄好的照片上传网络。大量的照片图片上传至网络使得旅游者了解到一个真正的婺源。最后使得婺源的形象不断攀升,而游客也慕名前来,游览一番。

(二)网络的影响

“驴友”这个称呼解释起来比较模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美景美地在网民和旅游爱好者的传播之下被人所知。这些旅游者以旅游日记、照片等的方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婺源为例,当婺源相关的影视剧、摄影图片被传播之后,驴友们难以按捺自己的心情,想一睹婺源风光,于是越来越多的驴友前往婺源旅游。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之下,旅游地的传播范围逐渐从驴友范围扩大至群体网民。并且摄影群体向驴友们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的作用,从而也使传播范围更大。驴友通过互联网,能快速方便地了解到旅游地的新信息和自己想了解到的信息。这种方式是一种口碑宣传,驴友们比较喜欢这种宣传方式,他们觉得这种宣传比起官方宣传和官方资料更容易让人接受,有很高的真实度,能为没有去过婺源观光旅游的旅游者提供参考。经调查研究,以婺源作为关键词,搜索出的日记就有1.3万多篇,帖子有50多万,图片有3万多张。进而吸引很多旅游者赶去一睹究竟,可见网络宣传对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影响很大。

(三)名人名作影响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名人名作影响重大,它能吸引驴友、文学爱好者等前去寻找美景,寻找感觉,满足好奇心。比方说,屈原村因屈原而闻名,凤凰古城被人们看作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进而吸引很多沈从文粉丝前去找感觉。具体论述以婺源为例,在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中,婺源的吴姓老师在驴友群中颇为有名,吴老师所建立的网站“婺源人家”,经常被驴友们访问,且吴老师经常更新网站的信息,使得驴友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婺源的最新消息,从而满足了自己对消息的需求,更容易制订自己的出行计划。吴老师的网站访问量很大,每日的点击量有上千次之多,可见其对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影响重大[5]。

三、新闻媒体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一)乡村旅游业要注重网络社区的宣传效应

目前网络信息发达,其覆盖面之广,只要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查找到相关信息。关于旅游产品的信息,由于在购买前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使得购买之前很难做出准确评估,为了避免承担较高的购买风险,旅游者往往会参考其他人所的产品评价,并以评价为参考做出决定。旅游企业与网络社区合作,联手打造商务旅游互动平台,旅游者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平台对旅游产品有所了解,并进行旅游预订。旅游企业对于旅游者的服务意见要及时给予回复,并针对旅游投诉做出解释,以避免由此而造成旅游者的不信任。鉴于旅游者对于旅游服务的评价极为重要,旅游企业就要积极地与消费点评网合作,包括口碑网、大众点评网等等,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网上“货比三家”的目的[4]。特别是在一些点评网中,网友往往会以游记的形式将自己的旅游经历详细地记录下来,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具有较高写帖的网友,旅游企业可以与其建立合作关系,使其作为旅游宣传员,发挥旅游信息传播引导作用[6]。

(二)利用新闻媒体加强乡村旅游业发展管理过程

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乡村旅游业发展面对的是复杂的市场环境,尤其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受到热捧,游客增多,给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乡村与上一级的沟通是否顺畅、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否顺畅,都是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新闻媒体为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沟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定的渠道,因此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三)挖掘乡村旅游的亮点

新闻媒体的一个职责就是对各种信息进行传递,抓住亮点和特色,这也是新闻媒体进行报道的一个原则,要避免千篇一律,才能将新闻做好,才能成为一则有看点的新闻。所以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改变视角,不要只是对景点的概况进行介绍,更要深入地去挖掘当地的一些民俗特色,将在网络上搜索不到的一些深度信息展示给读者,从而激发人们游览的欲望[7]。

(四)运用新媒体发挥旅游宣传技术优势

近些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已经采用了新媒体技术实施营销活动,但是主要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没有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诸多的不便。特别是旅行社诱骗游客的行为时有发生,对于旅游市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旅游企业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宣传本企业按照新旅游法所打造的创新旅游模式,以通过提高诚信度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旅游企业改变原有的以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模式,而是运用网络分销经营,建立网络预订系统、在线服务系统,通过将有效沟通机制建立起来,实现网络信息服务,并采用阶梯式网络经营格局,以获得宣传优势[5]。微博作为互动交流平台,不仅成本低,而且能够涉及更多的相关内容。很多的旅游企业已经开阔微博宣传领域,在微博平台上即时更新旅行社信息,并推出各种旅游优惠活动,与网友在开放的微博平台上互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旅游企业将新的旅行信息在微博平台上公布,转发率是非常低的。但是如果旅游企业与网友之间建立互动,积极地对网友的反馈信息予以答复,针对网友的疑难问题予以解答,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在旅游企业利用微博进行宣传引导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公益形象为主,增加旅游产品促销,以形成与网友互动的氛围。针对网友所提出的关于旅游的各种疑难问题,旅游企业要通过参与讨论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以促进互动交流。

(五)制定有效的宣传策略,充分运用新媒体

旅游产品做得再好,服务再到位,没有有效的宣传,就很难做到闻名遐迩,街知巷闻,好的宣传策略尤为重要。新媒体以其绝对优势超越了传统媒体的作用和地位,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对于旅游业的宣传功能[8]。现如今,网络科技、智能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还有先进的聊天应用软件,如微信、微博等都具有很强的传播效应。那么,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为自己服务呢?举例说明一下,旅游景区可注册微信公众号,及时给微信使用者发送更新信息,提供优惠活动方案,让有旅游意向的人群及时了解旅游信息,扩大知名度。利用微博进行宣传,在微博新闻里占有一席之地,展示旅游景区的风景和特色,吸引游客注意力。微博中还有一种“病毒传播”功能,能将信息传播得像病毒传播一样快速,旅游企业也可利用这一功能进行信息传播。相对于其他宣传广告,公益广告更深入人心,让人充满好感,景区可拍摄以景点为背景的公益广告,侧面传递景点信息。再就是微电影,近年来十分流行,以景区为背景,拍摄具有创新题材的微电影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综上所述,乡村旅游业为旅游者所提供的是无形服务,旅游者所购买的服务产品是以旅游观赏和所享受的旅行社特色服务等等形式存在的。旅游者对于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鉴定,需要经过旅游者消费之后才能够做出判定。乡村旅游业同时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缩影,其对于各种资源具有一定的依附性,而且还会根据社会环境而发生变化,在经济引导下更需要发展其时尚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就意味着旅游业有赖于媒体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晓斯.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3).

[2]罗永常.浅谈原生态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旅游的适度开发———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5).

[3]吴小根,杜莹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机理与实证———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9).

[4]王昕,王雪君.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行为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4-68.

[5]宝贡敏,胡抚生.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购后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来杭日韩游客视角的分析[J].旅游学刊,2008,(10):140-146.

[6]赵中建.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的模型研究[J].中国名城,2013,(2).

[7]吴冠岑,牛星,许恒周.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问题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7

关键词:灾后重建;旅游业;复合型产业链;乡村振兴

2017年10月,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2018~2019年,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等,多次提及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要求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结合各乡村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创建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线路,以此来实现脱贫致富,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关键时期。众所周知,2008年汶川地震给四川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创,使一些原本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更加贫穷,要实现乡村振兴,前提就是摆脱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由此,政府的任务不仅有修复地区原本水平还肩负推动区域全面发展的任务。基于此,政府会选择帮助地区修复原主要产业或者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产业,以此来带动经济发展。在部分灾后地区,旅游业成为首选产业。旅游业之所以能成为最广泛的灾后重建产业,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且大部分受灾地区地方偏僻,当地文化有值得挖掘和开发的潜力,而且这种地区的旅游业大部分依靠的是当地遗址和自然生态,启动资本相对较小,所以这些地区都会选择旅游业作为重建产业。针对灾后重建地区,尤其是乡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如果单一的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则无法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不利于整个乡村经济的全面复兴。由此,如何在灾后建设一条有效的可循环的旅游业产业链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四川西部的灾后重建地区———黑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偏远重灾区,该县在地震后与吉林对口援建,灾后以旅游业为主运营。本文将以黑水为例,探索黑水产业链里的主要产业发展情况,判定黑水旅游业产业链发展情况和存在的短板,并且由此提出建立有效灾后旅游业产业链的建议。

一、研究现状

对于灾后产业链中主要发展产业的研究中,旅游产业作为北川灾后重建的主要产业,而文化旅游产业兼具全面功能,是促进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所以发展文化旅游业将成为灾后重建产业中最快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杨红选取了汶川地震灾区6个市、30个县进行调查,她认为汶川地震严重地打击了四川的旅游业,但也可以以此为契机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汶川灾区在重建中提升自身竞争力,反向促进灾后重建。花淑琦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中的横坎头村为例,分析其地域发展优势,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农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从产业链其他方面来看,以王更生为主的团队研究了汶川灾后重建工业的布局与结构,而什邡和绵竹磷化工产业灾后重建的结构布局优化调整的举措取得的成效为其他非旅游业为主产业重建的灾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产业链要科学布局且调整规划在内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加强领导,实施包括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在内的灾后重建。阳杨等基于汶川灾区都江堰某镇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资本与乡村灾后重建过程中公共物品集体供给的关系。文章指出,地震灾区乡村的公共物品可分为“软”性公共物品与“硬”性公共物品,且受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因此,乡村内部的活力有利于灾后乡村的重建与发展。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旅游业是灾后重建的关注点。用灾区旅游业作为恢复性产业,则该地区一定要拥有定位准确,吸引目标群体的文化内核。从总体产业链上看,现代的旅游业应该是能和各项产业紧密联系,是复合型多功能旅游产业链,才能全面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等全面发展。黑水县虽然经济基础薄弱,2017年被四川省认定为深度贫困县。但黑水县地处偏远,保持了较为原始的自然景观,风光秀丽,蕴藏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地处汉、藏文化交接地带,当地藏、汉融合的文化特征明显。此外,当地的农业因为地域特色,也对游客具有独到的吸引力。因此,本文提出基于黑水县目前的旅游情况,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农业,开发出融合当地农业和文化的复合型旅游产业链,以达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二、黑水地区灾后旅游业产业链现状分析

黑水县在震后与吉林对口进行援建,在2012年结束援建,现在主要产业为旅游业和水电业。然而,经过实地考察,黑水旅游业发展不理想,在娱乐、交通等方面有明显的短板,下文将具体分析旅游业的弱点及其原因。(一)产业链单一且薄弱。黑水县目前的主产业为旅游业,然而黑水人民表现出对旅游业过度依赖,例如现在黑水县生活品质较良好的西布里社区,经调查社区内的固定住户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旅游住宿和接待。因为黑水县是九寨沟的必经之路,这是其优势也是其弱势,弱势在于:与九寨沟相比,黑水的旅游景点就减少了吸引力,这使得黑水旅游业只在秋季旺季有利可赚,在冬季直接全体歇业,基本没有游客。黑水旅游业中的娱乐、交通及衍生品也处于弱势板块,旅游业内容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游客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来黑水,娱乐设施不完备,相关的旅游纪念物没有地域特色,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和黏性。(二)产业链运营宣传力度不够,衍生发展不足。在现代网络环境下,黑水县的西布里社区、甲足村等地均已形成电商地点,黑水县还开发了阿坝州综合农产品公共品牌“净土阿坝”和黑水县综合农产品公共品牌“雅克夏”的应用,还生产了黑水县品牌产品,如“九千年矿泉水”、“色湾藏香猪”、“黑水中蜂蜜”,但这些平台现在缺乏深入探究和专业运营,导致收入低下。

三、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文旅复合旅游产业链

针对现在的游客需求,单一的旅游业已经无法吸引更多游客,如果想要建造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产业链,那么地区需要让旅游业结合其他产业方向形成复合型旅游产业链,让旅游元素渗透到各个行业,利用其他行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同时旅游业也会推动各行各业持续增长,全面达到乡村振兴。以黑水实际拥有农业和环境资源,建议可以建立“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等的复合型旅游产业链,如图1所示。(一)突出当地生态农业特色,以农业产品丰富旅游业态。黑水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业,除了藏香猪和中蜂蜜外,还经营大片特色水果和药材种植地。同时,黑水为了做到乡村振兴还拥有广泛的农业生态示范基地,拥有西厘村生态农业示范园、色尔古生态农业示范园等15个产业示范园,黑水旅游应该与当地的农业示范园结合,这样既可以弥补缺少娱乐设施的弱点,也可以加强黑水土特产品牌知名度的宣传,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旅互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除了黑水农业生态示范基地,黑水还有达古冰川值得加入生态示范行列,农业示范基地可以建设原生态采摘进行娱乐和教育,而达古冰山可以增强游客全球变暖的教育意义。在旅游中加入自然生态建设,也正好符合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二)融合当地文化资源,展示旅游业文化特色。黑水县拥有多种丰富的文化资源,一种是当地藏族文化,一种是红色文化。当地藏区文化带来的有藏区特色美食和特色住宿,让藏区文化自然的加入旅游,其实也是实现“旅游+美食”和“旅游+住宿”。红色文化,黑水有芦花会议遗址和毛尔盖会议遗址,在黑水的街道上也分布有与红军相关的浮雕和报纸,黑水应该加强红色文化的旅游宣传,并且可以联系外界团建活动进行合作,从中获得高附加值收入。(三)结合当前网络技术,促进旅游业网络宣传。黑水现在已有自己的电商平台,但由于组织力度不够、技术力量不足,现在没有足够的知名度。为了发展黑水旅游业知名度,黑水应该培养或聘请专业团队来运营电商;另一方面黑水的网络宣传应该及时更新,设计新的网页版面,并且设置新的宣传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APP、微信小程序、朋友圈宣传等。另外,为了更好地宣传,黑水要尽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代表性周边产品,来吸引游客视线。综合以上内容,各个产业的基本项目如表1所示。

四、总结

因为灾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旅游业是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常见的一种产业选项,而想要建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产业链需要多方面平衡发展。以黑水为例来看,灾后重建旅游业应该深入发掘旅游中的核心竞争力,以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为核心,使当地旅游业发展成为完整的旅游业产业链。同时,要扩大互联网宣传力度和衍生品制造,加强游客旅游印象,为持续性发展做好辅助工作,在发展主产业的同时做到其他周边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多条“旅游+”产业相互推进,推进地区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钢书,刘树龙,许秋晨.探究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的乡村振兴的经济模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2).

[2]秦兵.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及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2(8).

[3]周连斌.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7).

[4]杨红.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产业重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5]花淑琦,莫琦.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农旅一体化的路径探究——以余姚市横坎头村为例[J].大众文艺,2020(3).

[6]王更生,李仕明,沈焱.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业布局与结构的研究———基于四川省德阳市磷化工产业的考察[J].经济体制改革,2011(3).

[7]阳杨,陆林.乡村振兴视角下地震灾区农村的社会资本与公共物品集体供给——基于汶川灾区都江堰D镇的调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8]徐玖平,杨春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产业集群调整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8

关键词:河南省嵩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

乡村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规模大、发展快、关联广的特点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很多相匹配的地方,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的就业吸纳力强,对吸引城镇人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新型城镇化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加快城镇开发,美化城镇环境,巩固新型城镇化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空间创造提供更多有利条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成为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关注点和热点,而推进乡村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入,让其形成较大的产出,以促进地区经济稳步持续增长[2]。可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科学引导新型城镇化,与地区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之间内在关联与影响效应到底如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命题。本研究结合河南省嵩县实际,探讨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对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的影响。

1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嵩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地处豫西伏牛山生态核心区,位于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总面积3009km2,辖16个乡镇322个行政村,人口62万,其中农村人口53万,人均耕地不足0.8亩,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独特。山岳奇石景观方面,有白云山、玉皇顶等;森林景观方面,有唐代银杏林、高山杜鹃、原始森林等;潭瀑水域景观,有高山天池、陆浑水库、九龙瀑、双龙瀑布等;物候气象景观方面,春有鲜花、夏有绿萌、秋有红叶、冬有雪韵。这些自然景观天然而成,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在人文景观方面,有以两程故里、伊尹祠、庆安禅寺、万氏佳城等。近几年,嵩县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要抓手,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载体,通过景区带动、公司合作、社会帮扶、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搬迁等方式,让嵩县的发展因旅游而富,让乡村因旅游而美,让贫困县因旅游而兴,形成了“旅游带动、脱贫加快”的良性发展局面。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益37.6亿元,旅游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例达68%,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46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4.67万人,嵩县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旅游带动城镇开发以及经济发展新路子。近年来,嵩县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践路径主要是:以白云山、木札岭、天池山景区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通过旅游的带动功能发挥,推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商业全面协同开发,实现当地居民就地就业,推动就地城镇化。如2014年9月,瑞贝卡集团入驻白云山景区,建设白云山部级旅游度假区,涵盖车村、白河两镇,面积近600km2,形成了四大旅游综合体,既连通了景区,也开发了当地的城镇,还发展了地方经济。木札岭景区的龙王村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原来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农家宾馆150多家,标准化床位超过6800张,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目前,农家宾馆已经遍布周边5个行政村,当地农民逐步向商业零售、旅游客运、旅游工程等行业延伸,实现了旅游服务与乡村开发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的有效对接。嵩县县政府也加大对景区投资开发的力度,在景区建设、乡村旅游住宿与商品生产等领域进行扶持或奖励。带动了这些区域的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以及一些旅游新兴业态的产生,也带动了一些项目的建设与完善,如天桥沟自驾游营地、滑雪场、木札岭漂流等建成开业,初步形成了“白河-天桥沟-木札岭”旅游住宿一条线。直接带动了白云山和木扎岭景区当地农民的就业,初步统计约500多人实现就地就业。而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大致解决了当地农民就地就业1万余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

1.2变量选取与方法,在分析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础。一方面研究旅游与城镇化关系的相关文献。如舒小林,刘东强,齐培潇[3]利用协整分析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1988—2012年之间的城市化率和旅游收入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出城市化率在30%左右,城市化率和旅游业发展之间有一些差别,他们得出城市化率在30%之后,旅游业对城市化率的作用效果会更加明显。王兆峰,龙丽羽[4]以凤凰县为例,分析了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指出旅游业在政策制度的外部环境下,通过宏观动力——旅游经济效应、中观动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差异化布局,以及微观动力——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需求和交通可达性的动力机制系统,驱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唐鸿,刘雨婧,麻学锋[5]在新型城镇化内涵、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生成周期视角分析两者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旅游业的就业及收入效应表现较好,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表现突出。另一方面分析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如赵磊[6]采用多种精细前沿性计量经济方法对1999—2009年之间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并归纳了旅游业通过作用于城镇化,有效挖掘城镇化建设潜力,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得出旅游业对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徐春红,丁镭,董鸿安,苏攀达[7]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2000—2015年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率时空演化格局,探讨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浙江省及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在前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增长率总体都呈现递进上升趋势,但经济增长率在后面一段时期却出现降低的趋势,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蒋韬[8]基于生态足迹的视野,计算出了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生态旅游消费需求与旅游业发展两方面的综合得分和两者的协同度。实证发现,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消费需求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呈现勉强协同或者不协同的状态。此外也有少数文章研究了旅游与城镇化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刘佳,杜亚楠,张广海[9]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探讨了在城镇化进程中沿海地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黄震方,陆林,苏勤[10]指出要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尤其要将乡村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加大投入,实现城乡旅游业互补和协调发展,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现有研究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研究空间可以弥补: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以分析旅游业与城镇化两者关系的文章居多,比较缺乏对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于某个具体区域实证或案例的研究比较缺乏,如对县域方面的具体研究几乎没有。而乡村旅游的重点和核心正好都在县域,县域有着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各城镇都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因此,解剖县域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发展新阶段深化旅游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助推河南省嵩县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试做初探。有鉴于此,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指标选取、研究方法上的一些经验做法,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衡量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情况的指标(记为DQSCZZ),选取人口城镇化率作为衡量河南省嵩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记为XXCZH),选取乡村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业总值的比值作为衡量河南省嵩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指标(记为XCLY),在数据收集上,通过实地调研和查找《河南省嵩县统计年鉴》两条途径来收集,以河南省嵩县2000—2017年的相关指标数据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限于篇幅,不再对具体数据一一列出),分析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对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消除直接回归带来的系数过大现象,通过取对数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DQSCZZ、lnXXCZH、lnXCLY,用dlnDQSCZZ、dlnXXCZH、dlnXCLY分别表示各变量的一阶差分。运用Eviews8.0计量软件进行协整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为避免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增长等数据之间出现的“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由表1知,lnDQSCZZ、lnXXCZH、lnXCLY都是经过一次差分即变成了平稳的序列,说明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以通过EVIEWS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法运算,以确定其协整关系存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下面先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2滞后阶数的确定,滞后阶数的确定是为了确保最好的回归效果,通过多次实验,选择滞后2期时候的模型是最稳妥的,结果也是最理想和最有效的,而通过其选择准则的取值情况也可以发现选择滞后两阶是最合理的,如表2所示。

2.3协整检验,为了获取最佳的模型,尤其得出变量之间的迹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P值分别为0.0001、0.0002、0.0235、0.0498等,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明3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在95%的置信水平下,河南省嵩县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这是因为开发乡村旅游可以为地方居民提供更多休闲消费场所,激发旅游消费空间,从而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持久推动力,而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居民就地就业机会,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两者的相辅相成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嵩县的实际更是应证了这一点,近年来,该县按照持续建设“5A嵩县”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着力推动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572510”工程,即每年打造5个特色小镇,三年覆盖全县16个乡镇;提升7条生态景观廊道,建设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10条沟域经济带、10个农业休闲观光园,坚持“一沟一品、一岭一特色”,打造车村白云花谷、白河云岩寺河谷等沟域、岭域经济带,重点发展田湖闫庄川区、高都川区等休闲农业片区,做到以点穿线,以线带面。如近年来,旧县镇仙女潭休闲度假区、田园牧歌农业采摘观光园、田湖镇豫西民居风情园等一大批农庄建成开园,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些乡村也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到“经济明星镇”的华丽蝶变。结合上述实际,同时,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其协整关系用公式表达如下:lnDQSCZZ=0.3875lnXXCZH+0.5648lnXCLY(1)(5.8601***)(6.5462***)AdjustedR-squared:0.9456Durbin-Watsonstat:1.8534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调整后R2取值为0.9456,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D.W值为1.8534,接近2,表明该模型序列相关性不明显,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度。协整关系(1)表明,河南省嵩县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水平都产生正向影响,从其系数来看,乡村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即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0.5648个单位(新型城镇化为0.3875个单位)。

2.4Granger因果检验利用Granger因果分析法对河南省嵩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再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从短期看,乡村旅游业发展仍然是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的原因,这说明了短期内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呈正效应。河南省嵩县正处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时期,仍然有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如近年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嵩县将旅游开发与三大产业融合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融入景区、服务旅游、体现产业特色的原则,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嵩县融乡村游乐、美食体验、森林康养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吸引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使乡村旅游服务成为嵩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色主导产业和稳定增收来源。可以说,旅游的发展,游客的不断涌入,真正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活水”来源,真实地诠释了旅游发展促进城镇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山乡巨变路径。

3结论与讨论

3.1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开发乡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就地城镇化,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城镇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下一步就是要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真正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村特有的青山绿水、有机生态食品、乡土文化的价值逐步得到体现,乡村文化价值得到创造性复活,乡村价值得到极大提升。在巩固和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

3.2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居民就地就业,吸引住、留住居民进城,真正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巩固城镇化发展水平。乡村旅游应坚持政府主导、规模经营、分类开发、重视人才的发展道路,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稳步提高农村的城镇化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均衡发展。

3.3进一步促进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新阶段要响应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食品、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通过乡村旅游业开发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结合起来,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11]。

参考文献:

[1]钟家雨,柳思维.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2):187-192.

[2]刘佳,杜亚楠,张广海.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商业研究,2014(8):155-161.

[3]舒小林,刘东强,齐培潇.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122-129.

[4]王兆峰,龙丽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驱动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1-17.

[5]唐鸿,刘雨婧,麻学锋.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应评价——以张家界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2):216-223.

[6]赵磊.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15,30(4):33-49.

[7]徐春红,丁镭,董鸿安,等.浙江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理[J].旅游科学,2017,31(5):82-95.

[8]蒋韬.生态足迹视野下生态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发展协同度评价——基于西部地区省区市的比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37(10):139-142.

[9]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4):55-57.

[10]黄震方,陆林,苏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8):1409-1421.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9

近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文件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被列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且乡村旅游业首次登堂入室,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成为特色农业的组成部分。对于*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农林水资源的农业大市来说,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做好结合文章,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好务。

从我市情况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为配合农、林、水建设工程,特别是在土地改良,植树造林、水利项目兴建过程中,作为附属内容,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开始起步,成为*乡村旅游业的先声。经过十几年开发建设,以生态、环保、特色种、养、植、加工、科技示范、休闲、娱乐、观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逐渐发展壮大,已成为*旅游的对外主打品牌的拳头产品,是鲁北田园、生态*、绿色*、休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先后荣获联合国奖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富有大禹文化内涵的禹城禹西农业生态观光园区;荣获中华第一枣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集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为一体,枣文化内容丰富的乐陵十万亩枣园;以新农村建设为品牌,全国知名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乐陵梁锥新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充分展示高科技魅力的平原世纪风高科技示范园区;以展示黄河农科文明为主的省级森林公园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临邑红坛寺森林公园、齐河黄河游览区以及集垂钓、采摘为一体的德城区黄河崖万亩桃园等等。实践证明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不仅仅是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工作开展,而且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示范带动、生态环保、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旅游业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高和飞跃,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因为从旅游发展规律及本身特质看,旅游业有独特的拉动、关联、带动、促进作用和效应,乡村旅游业的大发展必将为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活跃农村经济,开阔农民朋友的视野,更新观念,带来现代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开放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培养一批现代农民,从而为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可靠人才基础,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会使一度较为落后的农村在卫生水平、交通、通讯、服务网点、餐饮、住宿等等各方面得到迅速改观,必将大大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这个角度说,乡村旅游业理当成为现代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助推器。

当然,按中央文件精神要求,与先进地市诸如乡村旅游开展较好的潍坊、烟台、日照相比,我市乡村旅游业还处在加快发展,提高素质,提升水平的阶段,工作还有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首先应搞好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思路,准确定位,立足自然和人文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优惠政策,确定任务目标、保障措施。扬长避短,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加快发展可以形成旅游吸引力的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新产业、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宏观引导以及工作中的具体指导,在有条件的乡村,适度开发“农家乐”项目,吃在农家,住在农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其自觉自愿从事乡村旅游业,尝到甜头,获得实惠,享受发展成果,增强信心。三是谋划长远,立足当前,整合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全面包装,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把*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提高经济效益,把区位交通优势用好用足,吸引来自周边大中城市的游人来*休闲、观光、度假、回归自然、尽享田园风情。四是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法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现代意识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五是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配套设施,使游人进得来、出得去,玩得开心、顺心,有一个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的旅游大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业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完全有理由相信,有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各部门鼎力支持配合,有多年来艰苦创业打下的良好基础,*乡村旅游业必将得到大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乡村旅游业范文篇10

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这次全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动员大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分析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的形势,动员和布置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工作,并以“创优”为载体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确保三年“创优”工作取得圆满胜利。

要充分认识创优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旅游业是新兴的向阳产业,第一。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成为世界三大产业,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之一。有关研究标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越400美元时,国内旅游动机开始萌动;达到800至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发生国内旅游需求;达到4000美元到1万美元时,将发生出国旅游欲望。目前,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这为我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市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争创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全面推进“四城同创”重大决策。因此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既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更是向人民作出的庄严许诺!

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全国、全省的老工业基地。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吃、住、行、游、娱、购”等六大要素,几乎涵盖了激进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衣食足,天下游”饱暖思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认识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给我带来的良好机遇。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总之。不只仅是创建一个旅游城市的问题,更重要的营造环境、塑造形象、打造品牌、发明效益。争创中国优秀旅游乡村,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结构,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有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改善投资环境,提升乡村品位;有利于增强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的热情。

要坚定创优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发展旅游业,第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认为这绝不是跟形势、随大流的盲目行为,而是联系实际作出的科学决策,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致力加快崛起的现实要求。

要不要发展旅游?能不能发展旅游?近些年来我先后讨论过多次,一是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好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现在可以说基本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市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将大力塑造“青铜古都、山水”乡村旅游形象,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争创中国优秀旅游乡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还是市十一次党代会演讲,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发展一个战略重点,并作为突破性发展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所有这些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客观上,必需供认发展旅游的先天禀赋缺乏,后天打造也不够,旅游业的发展难度很大、困难也很多。但我也要看到香港、深圳、无锡这些没有任何先天资源的乡村,旅游业能够做成全国甚至世界闻名,这说明发展旅游业有先天禀赋是一个重要条件,但关键还在于后天打造。更何况,不是没有旅游资源,而是没有充分挖掘和打造。依山傍水,襟江带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资源也很丰富。从30多万年前的石龙头文化遗址到3000年前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再到近代工业文明发源地,人类文明之火从未间断;从自然景观的三山两湖”人文旅游资源的西塞怀古、东方揽胜、红色遗址,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同时,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武汉、九江(庐山)黄山、咸宁(九宫山)黄冈(赤壁)等环状黄金旅游圈的中心地带,成为一些重要旅游乡村和景点的必经之地。其实,旅游资源是很多的只是没有用旅游的眼光去认识的旅游资源,没有用旅游的眼光去打造和挖掘的旅游资源。这是认识不到位的结果,工作不到位的结果。

旅游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二是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好的后发优势。近年来。建设了东方山、团城山公园、西塞山、仙岛湖、小雷山等一批景区,胜利打造了4个3A景区,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争创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今后几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市将重点推进广大、杭瑞高速公路段和鄂东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规划启动长江三桥,大力实施环湖开发、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沿江发展四大工程,基础设施总投资有几百亿元,这些巨大的投入和重点项目都将对我市增强乡村功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今后几年,还将按照“政府投入、社会参与”方式,塑造“青铜石都、山水”乡村旅游形象,着力打造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区、大冶青铜文化旅游区、磁湖都市休闲旅游区、仙岛湖和龙港红色旧址生态旅游区以及东方山、西塞山古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所有这些,都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三是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战略机遇。当前。旅游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这是由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过去,旅游业比较落后,发展不够快,这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愉快有关。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能力相应增长,这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纵观全国全省,旅游市场继续火爆,过境游客不时攀升。刚刚结束的五一”黄金周,全国游客总量已超过1.5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乡村游、度假游等新型旅游方式越来越受青睐,黄金周期间,以乡村游、乡村周边短途旅游为主的一日游”已占全国总出境人次的3/4作为武汉“1小时交通圈”乡村,完全可以成为武汉城郊游和休闲游的重要乡村。因此,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在市场巨大,只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优势发挥好,旅游业就一定可以做大做强。

要明确“三年创优”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先导,第三。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市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一年创全国园林乡村、二年创全国卫生城市、三年创中国优秀旅游乡村、五年创全国文明乡村”总体目标。全市上下一定要根据这个总体目标,做好任务分解,明确具体措施,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市旅游局对各单位的任务作了详细分解,一要细化工作方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的实施方案已经制定。已经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这个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创优”任务,制定好本单位的创优”工作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方案要根据“三年创优成功”总体要求,依照倒排工期的方法,制定好详细的创优”进度表,确保“创优”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厚厚的一本,二要主攻单薄环节。认真看一下中国优秀旅游乡村检查规范实施细则。有20个大类,具体指标有几百项,一项繁杂的工作。一定要讲究工作方法,认真对照每个指标,分析哪些是已经达到哪些是没有达到哪些是有困难的分别把他标示进去。没有达到要提出解决措施;对于有困难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要专题研究,缺人的给人,缺物的给物,缺钱的给钱,全力以赴支持“创优”工作,努力确保“创优”胜利。

市创建的任务繁重,三要注重整合资源。今年。各项创建工作都已全面铺开。市里分别成立了卫生城市创建领导小组、园林乡村创建领导小组、旅游乡村创建领导小组,下一步,还将成立一个文明乡村创建领导小组。据了解,武汉市作出了一个“四城同创”决定,也成立了一个“四城同创”指挥构架。其实,这四个创建工作相同的内容很多,涉及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有些是交叉的因此,下一步要在领导力量、部门责任、资金投入、项目实施、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实施资源整合、效果共享、形成合力、相互促进,统筹推进“四城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达标。

要切实加强对创优工作的领导。湖北自1999年开始“创优”以来,第四。先后有武汉、宜昌、荆州、十堰、襄樊、荆门、鄂州、钟祥、赤壁共9个市创建成功,咸宁、恩施、孝感共3个乡村去年完成了申报工作,已进入验收阶段。全省只有随州、黄冈和3个地级市还没有申报,这与在全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已经到势在必行、不创不行”地步。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下狠功夫,花大力气,努力花三年时间摘掉这顶落后的帽子”

落实责任。旭明同志是创优”总责任人,一是加强领导。尚荣同志负责具体工作,惠芬同志配合,形成“创优”工作的强大领导体系。对于各级各部门负责的工作要明确任务、明确时间,并形成文件,年终对照文件检查完成情况。市“创优”工作领导小组每月至少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各单位的工作汇报,掌握“创优”工作的进度,研究解决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成立领导机构,研究方案,制定时间表。各单位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创优”工作格局,努力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